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4 12:36:47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设计目标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

一、引言

为保证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差异化与重点化同时,必需降低成本。成本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侧重于制造过程,然而,产品成本的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决定的[1]。如图1所示,设计阶段决定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70%以上,但所需现金流出仅占5%左右,事实上,一旦产品设计完成,成本在以后阶段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因此,应将产品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设计阶段,并将成本管理从制造阶段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而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正是一种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

二、产品成本设计内涵与过程

产品成本设计源于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DFC)”和“按费用设计(DTC)”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系,属于产品设计与企业管理两个领域的交叉部分,是当前多种技术发展后的结果,不仅包括设计方法学、企业管理学,还包括计算机科学、优化方法学、控制理论等[10]。

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是面向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根据产品设计信息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估算建模、优化控制和分析决策的智能方法、技术和系统。其目的旨在配合功能,引导和优化产品开发设计。

成本设计的关键是与动态市场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的确定和竞争性成本压力的分解传递。目标成本与开发设计过程的直接关联性决定了它在产品成本目标系统中的典型代表性。科学预测、推算、评价、优化产品设计目标成本,不仅对未来产品价格、企业利润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对开发费用预算、使用成本的控制具有类推借鉴意义。

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相应都有目标成本“确定à估算à评价反馈”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修正。在整个修正循环中各阶段的功能有所不同。下文结合各个设计阶段对产品成本设计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三、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3.1采用协同设计确定目标成本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基本公式如下[2]:

式中:Kziel———目标成本;

P———用户可接受的市场价格;

G———计划利润;

I———各种税金;

T———营销费用;

KV———可变计件成本(计划);

KPPE———开发规划费用(计划);

Kftx———产品寿命周期承担的固定费用份额(计划);

m———产品数量。

等式第一项反映市场对目标成本的影响,而第二项则指出了设计过程中为达到目标成本应控制的因素。从公式中可知,目标成本确定时,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水平,还要考虑用户的经济能力。因此产品级目标成本的确定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到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如图3所示,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环境可在概念设计阶段改变了原有的线性设计流程,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各种功能小组互相作用与反馈重叠,目标成本方法在这种集成式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3.2利用价值工程评价与修正目标成本

价值工程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评价设计与生产中可选方。企业中普遍运用价值工程的类型是功能分析,即对产品的每一主要功能或特征的效用和成本进行考察。这种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效用与成本间的平衡。在复杂的产品设计中,所有组件累加形成最终产品的成本与价值。价值工程需要协同功能组去分析每种产品功能相关联的价值。这对每种功能价值的成本比率确定至关重要。价值工程由分析与确立两个步骤引导。在分析步骤中,决策与制造专家组调查产品功能价值与评价价值。在研究产品功能特点及成本、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的价值系数:Vi=Fi/Ci其中∑Fi=1,∑Ci=1Fi:第i项功能的功能评价系数Ci第i项功能的成本系数在确立阶段,使用分析阶段的结果以寻求创造性的方法以降低不需用的功能或特征,以降低成本或进行改善以提高客户价值。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功能重要,但所选材料材质不好或加工精度不够,要考虑成本是否低估;若Vi小于1说明这些零部件加工精度过高或材料太好,存在大材小用现象,应降低精度或采用更廉价的材料,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

总之,通过概念设计阶段的不断调整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通过价值工程方法进行功能/成本权衡分析,寻找成本降低点。最终确定产品层合理的目标成本。

四、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后,在设计部门可根据概念设计的确定的方案进行产品详细设计的同时,财务部门需将产品层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建立子件目标成本。这也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财务部需应用到设计部门提供的BOM、工艺路线、工作时间的信息,采用作业成本法,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物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

BOM是完整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组成一个产品的部件清单。该清单包含每个部件的物料编号、数量和计量单位。物料清单是MRP的基础,也是自动生产材料成本的关键数据来源,并决定了计算顺序。物料清单可能包括半成品,而半成品本身也有物料清单,这样构成了多层物料清单。计算机系统首先计算出最低层次物料成本,随后逐步计算上层物料,这一过程称为成本上卷(Costrollup)。通过成本上卷可以保存、分析每一生产层次的成本及阶值。

BOM可由设计部门创建,财务、生产、储运部门共享,具有惟一的BOM编号及用途。

4.2工作中心(Workcenter)

工作中心是一种抽象的组织机构,可以灵活地定义为实际的工作中心(如一台机器、一条生产线、一个装配中心、一个生产班组、一个车间),工艺路线中每一个工序都必须在工作中心中完成。工作中心在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中是计算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基础,在工作中心定义了与产品成本相关的公式,如机器生产准备时间(setup)是批次的函数,生产机时或工时是批量的函数等。

4.3工艺路线(Routing)

工艺路线描述了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执行这些工序的先后顺序。除此之外。工艺路线中还包含了每一道工序在哪个工作中心中执行,需要哪些材料部件以及其他的一些计算生产期、产能、生产成本相关的技术信息。对每道工序,还需定义该工序的作业(Activity)数量。

4.4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目标成本分解、归集与控制的组织机构,在能明确成本控制责任和方便成本核算原则下,工作中心与成本中心可是多对一关系或一对一关系。在成本中心,通过各种BOM中物料成本、工艺路线定义的作业与工作中心定义的公式,汇总即可得产品各层级的目标成本。

关于成本的估计方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

(1)[德]G帕尔、W拜茨的几何相似系列产品成本估计[3]:

(2)[德]Klasmeier通用成本函数[4]:

(3)[美]Cawthorne,Nugent订货环境下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成本估算函数[9]。

(4)[英]ARMileham,GCCurrie方案设计阶段参数化成本估算方法[5]。

(5)中国学者采用统计法建立的成本估计模型[6~8],如组合化系列产品的成本增长规律,功能参数和设计成本的关联分析,零件尺寸公差与成本的关系等。

五、结束语

产品成本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贯穿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理念,将目标成本管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在建立产品数字化模型和参数化的产品配置中,建立不同阶段对应的产品级、装配级、零件级、特征级的成本信息模型,实现产品设计与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设定、分解、估算、达成)之间的协调同步和动态反馈机制。这种方法体系将财务管理的思想与工程设计中的成本工程知识结合为一体,从根本上降低了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FKramer,MKramer.核心因素质量、时间和成本对产品开发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J].工程设计,1994(创刊号):1-7.

[2]RobinCooperandRegineSlagmulder.TargetCostingfornew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CostManagement,2002,16:.3~5

[3]G帕尔,W拜茨1工程设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

[4]厉正平,潘双夏,冯培恩1产品成本估算策略及降低成本的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5,(6)6:35-38.

[5]ARMileham,GCCurrie.Aparametricapproachtocostestimatingattheconceptualstageofdesign[J].JournalofEngineeringDesign,1992,4(2):76-81.

[6]董仲元,蒋克铸1设计方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7]黄纯颖1工程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

[8]胡树华1功能参数与设计成本的关联分析[J].机械工程,1993,4:27–301

第2篇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秋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意义[J].上海档案,2001年06期.

第3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结合运用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它既可以呗看做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或一种用来选择决策备选方案的数学方法,也被作为计算工程项目整个寿命期的所以成本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

全生命周期造价理论的相关特点及优越性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最早来源于建筑工程。研究的时域是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而不只是建筑物的建设阶段。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造价以及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包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两个内容。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用来计算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在计算时常常采用折现技术,即把未来的成本折和成现在的费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用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在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加以控制,确保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可以被确定和控制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不仅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且还是可主动控制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全生命周期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2、从投资决策科学性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3、从设计方案合理性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设计者自觉地、全面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设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4、从工程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比我国目前流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蕴涵的逻辑空间和工程造价涵盖内容更宽阔,理论和观点更优越。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结合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事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电力工程特别是大型火力发电站,大型变电站及高电压等级、长距离输送的送电线路工程等项目,其建设具有周期长、程序多、资源消耗量大、影响因素多、计价复杂等特点,反应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则表现为电力工程的多自主性、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从造价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投资分析决策,优化电力工程设计,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分为5个管理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针对5个不同管理阶段,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以期合理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 要对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控制, 又不影响到建设项目的实施效率, 因此实施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些特定的土壤。笔者对当前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需要成熟的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理论有大量研究成果, 条件日趋成熟。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实施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对项目全过程的各个细节有清晰的认识。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断提高, 这个条件会逐步具备。全生命周期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实行需要详细的历史数据支持。历史数据的存储和统计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实际情况,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但许多单位还缺乏对相关运行维护数据的详细记录, 一套对工程全过程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处理的信息系统软件是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条件。

2、电力系统中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工程单位各个主体的共同推动。不同于建筑工程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护, 电力工程的运行维护单位往往是项目建设法人自身。电力工程全部生命周期涉及到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几个主体, 只有当这些主体互相合作, 共同推动, 才能够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当然, 其中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政策推动也必不可少。

第4篇

关键词:组织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模型 生命周期特点 应用研究

组织生命周期是当今研究组织的一种重要理论,大量的实践活动也表明,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个规模上由大到小、管理上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进程。而当组织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通常其员工特点、组织特点、管理特点也是不同的。研究人员也认为,随着组织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也应采取权变策略,才能使组织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刻画组织生命周期的进程上,也开始研究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组织行为,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组织生命周期最早由马森・海尔瑞提出,他表示看待组织可以利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组织可以和生物的成长曲线一样的发展。同时,他也指出,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消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组织自身的管理局限性。这是组织生命周期的起源,随后,众多研究学者对此进行展开,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 (Larry E. 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系统提出了组织生命周期的概念。葛瑞纳教授(1972)研究了组织演化过程,他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产生与化解角度提出了新的组织发展模式――增长与危机交替。他认为组织生命周期可分为多个演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革命性危机引发的,并且每一个危机的出现都标志着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可归纳为创新指导与控制授权协调合作,每个阶段之间都有不同的危机,而组织在经历每一阶段之后都可获得增长。

不同的研究虽然所用的划分标准不一样,但基本上都以葛瑞纳教授的理论为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样一条主线来确定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在所有生命周期理论中,伊查克q爱迪斯的研究是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出名的。伊查克q爱迪斯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并依次将各个阶段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后贵族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企业从孕育期到学步期企业诞生,之后经历学步期、青春期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活力在成长期不断增加,但从盛年期到稳定期,其速率已呈现递减趋势,企业活力经历顶峰之后不断减少,直至企业死亡,企业活力为零。

南大教授赵曙明、刘洪则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组织管理的分权和集权模式出发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企业发展演化的过程就是分权整合集权分解分权……的周期性过程。企业创立之初通常采用的是分权的模式,随着企业的成长,有关政策的问题逐渐显现,要求组织管理加以整合,即进入集权化的管理模式。集权所导致的企业反应变慢,当企业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时,企业就会陷入混乱。这时,通过工作的分解、任务的划分使工作再次有序,而这又是实施的分权模式。这种分权导致部门各自为政,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再次陷入混沌。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对各部门进行重新整合,再次走入集权模式,也就是图中所描绘的分权整合集权分解分权……的周期性过程。

二、组织生命周期的特点

1.突变性。对组织而言,任何政策性的变化、技术上的退步、供应渠道的改变、员工思想的变化、竞争程度的激烈以及顾客需求的改变都会使组织的状况发生突变,可能造成组织过早的老化,也因此可能会令组织灭亡。

2.无限性。很多的组织,即使是在衰退也会衰而不亡。组织如果灭亡也是人类自己不科学的行为造成的,如若清楚了解哪些变化,了解组织对环境的不适应,依此进行改变和调整,从而使组织适应环境。只要不断的调整组织结构和适应能力,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组织是可以持续的生存并保持“长生不老”的。

3.不同步性。稍微大一点的组织是由很多个小组织或者部门构成的,组织整体处于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和组织内的部门处于的生命周期阶段可能是不一致的。伊查克q爱迪斯说过“不要试图把你所知道的企业放在生命周期的一个位置, 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这就是组织生命周期的不同步性,我们不能根据组织的某个部分来观察组织处于哪个生命周期阶段,而应该观察组织整体。

4.可逆性。在组织面临使其突变的一系列情形时,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创新措施来改造组织,使组织“返老还童”,实现组织的无限性。例如有些组织从鼎盛时期走向了衰退,但在衰退期时它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进行各种创新和改造,成功的进行蜕变,就会开始新的成长经历,体现出组织生命周期的可逆性。

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

米俊和曹利军(2007)认为,组织结构的演进和创新对企业的成长是重中之重,所以他们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成长的规律。他们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折期五个阶段,并探索了每个阶段组织结构的问题,根据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和重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组织结构,文章初步分析得出投入期通常使用集权管理,成长期则要实行分权,成熟期更多地采用矩阵制则可以加强组织的反应能力,衰退期则要集中核心员工实行统一指挥,最后转折期选择直线制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杨文勇、田建春(2010)发现企业文化在企业进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其自身的进化演变过程。他们发现企业在创业初期阶段的企业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生存型文化,即以经济导向型文化为主;成长期则进化为发展导向型的文化,即体现的是战略性质;成熟期表现稳定,企业内部的文化成为企业的标志性精神产物;而企业通常都不会让衰退进行下去,创新就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观念。

四、未来的研究

可以发现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化,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未来的研究去解决。首先,目前的研究都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虽然开辟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新思路,但是说明力还不够,未来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次,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还没有形成几种公认有效的理论,没有统一的划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最后,有关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领域还会扩展。本文已阐述了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文献,但未来更专业的领域内也会有所应用,并且重点会关注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康铁祥.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7:162-165

[2]刘洪,赵曙明.企业的发展演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南开管理评,2002(2):30-34

[3]杨文勇,田建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文化周期模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2-33

第5篇

关键字:企业生命周期;资本结构;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

1、引言

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体系,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体系,融资顺序理论体系。早期融资理论体系以戴维、杜兰德为代表提出净收益、营业净收益以及相关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代表即2M理论。2M理论主要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随着2M理论的演进,非信息对称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结合衍生出融资顺序理论体系。

Timmons(1990)根据销售收入和企业年龄提出企业成长可分为四个阶段;Rowe,etal(1994)根据组织规模和管理风格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陈佳贵(1989)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陈佳贵根据企业规模提出企业成长主要分为发育不足,发育正常,发育超长三种类型;由此他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熊义杰(2002)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研究,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模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范从来,袁静(2002)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始期、成长期、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发表成长性、成熟性、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徐晓燕(2004)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模糊贴近度的企业生命周期评判方法划分生命周期;曹裕(2004)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陈旭东(2007)发表企业生命周期、应计特征与会计稳健性;通过上述文献的整理,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早,并主要从企业的组织行为特征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国内学者主要赞同并采用四阶段的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进行了更深入的应用研究。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比例情况,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净收益率、营业净收益率、传统理论。净收益率认为当负债达到100%,企业价值最大。营业净收益率提出负债的同时企业风险加大,认为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结构随着负债比率变化,认为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早期的资本结构引发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2M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一个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最初的2M理论运用套利原理,认为在资本市场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引入所得税的2M理论认为负债会产生成本、财务亏空成本,因此存在免税收益与成本的均衡点。引入非对称信息理论产生了融资顺序论。每种融资途径的制约条件和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不同,因此融资顺序对企业价值存在影响。

2、研究假设

企业如同生命体一样存在周期,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体现一个阶段的经营特征,财务特征、管理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初始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初始期技术不够成熟,技术体系不够健全,产品的种类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初始期企业管理不熟练,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初始期企业开拓市场,建立分销渠道的成本很高。初始期引进设备,拓宽产品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虽有微薄收入但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成长期企业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技术和产品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管理方面虽不够完善,但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路,呈现出清晰简约的管理流程。企业整体呈现稳定盈利。成熟期企业已拥有精湛的技术,饱和的市场占有率,广泛的客户认可,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资信高,实力雄厚,财务状况健康。衰退期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组织体系庞大,创新意识淡漠,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量持续下降,利润少,企业面临亏损,财务出现危机。按照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处于初始期的企业不可能在A股主板上市,因此我们搜集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初始期的公司。

假设1: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生命周期各阶段,资产有形性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3:生命周期各阶段,公司规模与资产结构正相关。

假设4: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强,资金充沛,企业更愿意选择内部融资;衰退期,企业的成长能力越弱,资金匮乏,企业更多的依赖举债。

假设5:成长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成熟期、衰退期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3、样本数据与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从CCER数据库选取2007-2010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由于研究需要,剔除几类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数据:(1)数据不全、数据遗漏的公司;(2)经营状况出现异常的公司;(3)未在2005-2010年持续上市的公司。最终筛选出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49个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存货、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总资产,总利润的季度数据; 利用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得到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季度数据。

3.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判定

本文选取2007年到2010年的四个季度的季末值,相邻时期为2007 年到2008年和2009 到2010年,前后时期各为2年,根据不同公司相邻时期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与49个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49个上市公司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成熟期的公司有11个,处于衰退期的公司有27个。

3.3 变量选择

本文以资产负债率来反映资本结构;固定资产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反映资产的有形性;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以10为底的对数反映企业规模;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资产的有形性、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成长能力为解释变量,建立Panel Data 模型,变量的符号及其定义如表一:

从表二的检验结果显示,卡方统计量值为44.400,显著性概率为0.000,Median 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概率也为0.000,所以可以判定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探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Panel Data 模型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Panel Data数据模型设定检验利用Eviews6.0,对经过整理的相关数据分别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变截距模型,时点固定变截距模型,个体时点固定模型,个体随机模型,时点随机模型进行估计,通过估计结果选择最优的模型。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数据平稳性良好。建立在Johansen协整检验基础上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通过联合单个截面上个体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获得对应于面板数据的检验统计量,本文所选数据检验结果良好。

4、结果分析

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2成立,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产有形性和资本结构正相关。资产有形性反映企业资产的担保价值,公司资产中有形资产适于担保,有形资产的比例越大,企业的信用越好,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负债;而公司的品牌、声誉、专利等无形资产无法用于担保,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高,企业越难获得负债。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3的成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规模越大容易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担经营风险、均衡利润,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度,企业越稳定,与小规模企业相比获得负债的机会越大。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4的成立,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资金充沛,企业追求稳步发展,一般不愿意选择过度举债。衰退期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销售额减少,甚至存在大量存货滞销,资金链出现断裂企业不得不举债,甚至承担高利息。表六的结果证明了假设5的成立,成长期企业虽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但为了扩宽产品线,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并追求更好的盈利能力,企业会通过股权融资或者债权融资,获得充沛的资金。进入成熟期,虽然表现良好的盈利能力,总销售量增加而单位产品利润率下降,没有非常有利的投资机会,企业仍首选内部融资,为以后发展减轻负担。进入衰退期,企业更不会因为还仍有不显著的获利能力而冒险举债。除非企业渴望进入第二次成长期,彻底突破现有模式进行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的彻底重组。

5、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7-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点研究结果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企业选择的战略不同,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就不同。但本文认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其资本结构一定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的企业外界环境差异很大,对资本结构必定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医药行业,期望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行业因素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没有进行定性研究,这也是作者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5,19(3):42-46

第6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命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企业生命周期,再到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波兹(1957)在其《新产品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之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维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介绍、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1967年,贺什尔根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做了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动态化。郭钢、程静波、刘飞(2004)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将产品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顾客需求域、功能域、结构域、工艺域、制造域和销售用户域等六个域。

林万祥等人(2007)基于生态经济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产品生产前的资源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产品营销阶段、产品使用阶段和产品弃置阶段。除此之外,他们还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及其特征。同时,在对环境成本的研究方面,王玉梅、梁宗鸿两人(2010)也提出了一套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在产品设计阶段,以生态设计为导向;在选择原材料时,在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选用环保材料,并应遵循环境原则、质量原则和效益原则;在生产阶段,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在销售阶段,采取绿色销售的手段;在回收利用阶段,虽产品已销售出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与企业已无关系,在销售时企业最好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对于可以回收继续使用的产品,企业以低价回收,并通过加工进而继续利用,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的处理,也应该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适当方式对其处置,尽量避免使其产生严重污染。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管理思想家伊查克・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把企业的成长非常细致地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官僚初期、官僚期及死亡期九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着两个指标:灵活性和可控性。理查德・达芙特(1999)认为企业发展是主要经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即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并从结构、产品或服务、奖励与控制系统、创新、企业目标、高层管理方式等六个方面对企业在这四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教授提出了企业成长模型。这一模型考虑到企业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以企业规模大小为纵坐标,以企业存在的时间为横坐标,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以及蜕变期。

罗红雨(2009)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并研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成本战略模式:在初创期,企业应该把握投资时机,降低风险投资成本;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确立适度的产品开发成本;运用目标成本法和价值工程法进行成本控制;利用有限的企业资源,降低变动生产成本。在成长期,企业应采取成本避免策略和成本拓展战略。在成熟期,企业应采取纵向整合成本战略和规模经济成本战略。最后,在企业的衰退期,应采取快速退出成本战略和替代产品成本战略。牛欣等人(201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三阶段战略分解法:第一阶段是企业的初始阶段,建议采取以目标管理方法为主线的战略分解方法;第二阶段是企业的成长阶段,建议采取以关键绩效指标法结合目标管理法的战略分解方法;第三阶段是企业的成熟阶段,建议采取以网络平衡计分卡法为主线的战略分解方法。张昌等(2010)对基于企业生命筑起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特征和能力,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来选择创新战略。刘瑶(2010)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中财务战略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企业的每个阶段的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要正确选择发展的空间和途径,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增强自身的优势,这样可以大大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三、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扩展而来的。上世纪70年代William J.Abemathy和James M.Utterback共同提出了A-U模型。他们依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并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互关联,在不同阶段对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频率取决于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80年代Gort,Klepper提出了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基于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大量退出期、产业成熟期。再到90年代Klepper,Graddy对G-K模型进行了技术内生化的发展,将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张会恒(2004)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做了如下描述:产业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组合。就某个产业而言,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一般人们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郭毅夫(2012)对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萌芽期的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涉及到其各个组成要素,更易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不过其重点在于确立新兴的价值主张;成长期的更多的是提升技术,进行更好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维护。成熟期产业结构化程度较高,游戏规则较明确,不过新进入者有可能打破这种规则,进行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从而确立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新兴网络。衰退期的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通过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的方式,而再生期则更需要商业洞察力。

四、结论

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比较全面。目前,生命周期理论应用较广,在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均广泛应用,但是将生命周期理论与政治、经济、环境相结合进行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未来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应向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Booz-Allen&Hamilton.新产品管理,1957.

[2]Raymond Vernon.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M].1966.

[3]张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

[4]郭纲,程静波,刘飞.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单/多层BOM表示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

[5]林万祥,冷平生,张亚连.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评估[N].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11.

[6]王玉梅,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会计之友,2010.6.

[7]张春生,徐明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时机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4.

[8]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6.

[9]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

[10]罗红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本战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9.6.

[11]牛欣,韩伟伟,王秋光,王晶.企业战略分解方法选取及实施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三阶段战略分解法.改革与战略,2013.2.

[12]张昌,韩云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

[13]刘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中的财务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2.

[14]Utterback J.M.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15]Gort M.,Klepper S.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innovation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2.92.

[16]Klepper S.,Graddy E.The evolution ofnew industries andthe determinants ofmarket structure[J].RAND Journal ofEconomics,1990.21.1.

第7篇

关键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医生培养 管理

1 关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卡曼(a.k.karman)首先提出,后由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发展的一种流传较广的领导行为的情境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不仅考虑领导者的风格,而且考虑到其下属的“成熟度”,注重下属的差异和成长阶段。该理论的主要精神是强调对于不同成熟程度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做到最有效的领导。这个理论不只适用于企业,同样可以启发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加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种具体领导风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菲德勒的划分相同: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认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一种是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即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第二种是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即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第三种是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即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第四种是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即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1]。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的定义。赫西一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下属成长的不同情况,根据人们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意愿和能力,把下属成熟度(readiness)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成熟度受到责任心、成就感、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

2 医学人才的群体特征分析

“医学人才” 包括医院引进和自行培养两部分,但他们有这类似的共性,他们的成长在很多方面符合领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成熟度分析的特点。

(1)文化程度高,接受新生事物快,发展潜力大。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年轻富有活力,思想开放,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与程度很快;容易被组织文化所同化。

(2)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对于挫折准备不足。大部分人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大部分人对于人际沟通的技巧和策略不熟悉,这使得他们在工作初期遇到很多挫折,甚至自暴自弃。这些尤其是部分引进人才的在初期面临的挑战。

(3)个性张扬,追求绝对公平。对于稍具被一些基础的人,他们常常会高估自己水平,并在不经意间表露出强烈的个性;在收入待遇等方面追求绝对公平,选择市场上的同等技能、学历人员作为比较对象[2],忽视历史组织的相对规则;注重自身的权利和权益,对不尊重自己人格的行为非常敏感;对于问题愿意表露自己观点。

3 医学人才的成长周期及相应管理策略

(1)临床轮转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其到临床工作后,首先会有一年左右的临床轮转实习期。应该说,这一年里医生对于单独执行某任务,常常是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命令型领导方式对他们进行管理,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2)住院医师阶段。对于大多数医学人才而言,这一阶段是必经之路,时间2-5年不等。这一段时间,医生逐步开始熟悉工作的内容,有愿望独立工作。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二阶段: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对他们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领导方式除了必要的命令之外,主要通过说服、感情沟通和相互支持来完成工作。从管理实践来看,大学生在本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业务能力薄弱和人际沟通技巧缺乏。要求该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以强化基本素质、岗位技能和人际沟通技巧为主,特别是在人际沟通技巧上,领导干部要为他们树立榜样。

(3)主治医师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在2-5年不等。这一阶段的医生进一步熟悉了工作流程和规范,常常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业务水平增长很快,同时意识中容易出现自我主义,渴望独立。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三阶段,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对他们进行管理,在管理上,应该让他们参与更多决策事,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地方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个阶段是创造条件让他们逐步展现自己优势,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

(4)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才应该说基本独立了,工作能力和平衡各种关系相对成熟,逐渐进入人生的辉煌时期。这些人常常开始或已经处于各专业的领军地位,懂得如何自控。按照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此期间的医学人才成熟度在第四阶段,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用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1]。这时期的管理工作要赋予他们较多的权利,鼓励他们自主做好工作,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 结论和实践

我院人事科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知识,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成熟阶段的医学人才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激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新毕业的学生,我们引导各相关职能科室和相关的带教人员,注重从临床轮转期开始逐步培养;对引进的人才,包括硕士、博士,我们注重从相应的阶段介入,充分考虑其成熟度,给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帮其设定职业目标,加速其成长。几年来,医院的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尤其值得骄傲的是,目前人员流动性明显减小。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的人力资源工作有效的激励了引进人才何以学生,对医院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学人才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一阶段有自身的特点,在筹划对他们进行培养或者引进,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成熟度,考虑用不同阶段的指导策略进行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更是激励员工稳定工作,推动医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品牌;品牌管理;品牌生命周期;品牌不死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升级,品牌一词,几乎成为21世纪中国最热门的词汇。品牌从最初的产品标识,到现在的公司品牌,城市和区域品牌,甚至国家品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品牌长盛不衰,实现永续经营。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实现永续经营的品牌十分鲜见。于是,品牌生命周期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品牌真的有生命周期吗?关于这一问题,无论在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就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不同观点做一批判性的综述,并提出对品牌生命周期的看法。

一、品牌生命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

把品牌明确视为一个生命体的品牌生命周期学说是欧洲经济学院德籍教授曼弗雷德・布鲁恩(Manfred Bruhn)首先提出。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有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和两极分化阶段。之后的学者对品牌生命周期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主要分化为有限论、无限论和折中论三种观点。

1.有限论

品牌生命有限论认为,品牌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期。不论是经历四个阶段还是多个阶段,最终一定会走向衰退。

持品牌生命有限论观点的专家学者,以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为例,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应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探寻品牌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他提出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见图2)。而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被描绘成一条钟形曲线(见图1)。这条曲线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虽然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呈现出钟形的生命周期,不同的产品其生命周期具有一定差异性,曲线弧度也会有所不同,但产品生命周期第四阶段由于销售量的减少使产品出F衰退得到了普遍认同。

但即便是像科特勒这样的有限论观点持有者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情况是像百威、可口可乐等许多老品牌至今仍经久不衰。因此,品牌必然衰亡的观点,在科特勒的观点中也出现了动摇,有限论似乎并不能有效解释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如此长寿而不显老的现象。同时也说明利用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品牌生命进行解释,其有效性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苏尼尔托马斯(Sunil Thomas)、蔡伦基辅・科雷Chiranjeev Kohli,丽娜・柏薇安妮Lina Bivainiene一致认为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品牌发展状况进行判断有失偏颇,以销售量的多少判断品牌成长的情况,在销售量下降的时候将致使经理人误认为品牌出现衰退,从而不再对其进行投资,导致品牌成长缺乏支持,出现真正的衰退。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衰退是人为造成的,而非生命周期所致,因此,品牌生命周期的划分不应该以销售量作为主要依据。

虽然都是品牌生命有限论观点的持有者,但是他们的论述也有细微的差异。科林・杰文斯(Colin Jevons)、迈克尔・T.尤因(Micheal T.Ewing),埃利亚斯・L.哈利勒(Elias L.Khalil)认为,品牌的消亡是必然的,不一定是管理无能所致。但是对于科特勒关于老品牌经久不衰的疑惑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坚信可口可乐、麦当劳、李维斯(Levi's)等品牌,将来也会由于人们抵抗不健康食品(可口可乐、麦当劳)和与老一辈有不可去除的感知联系(李维斯)而被人遗忘。他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衰退甚至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司不应该将资源浪费在试图使其所有的品牌都能达到永恒。不过他们为了谨慎起见,还是开了一个口子,认为: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品牌在市场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灭亡,而是进入一种休眠状态。在他们的观点中,一方面认为品牌必将出现衰退,一方面又提出衰退是休眠而非灭亡的论述,使有限论再一次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尴尬。

所以,有限论的观点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他们相信大多数品牌会衰亡但不是全部,也就是说该理论本身并不能解释全部的品牌现象;第二,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对一些长期健康兴旺的品牌,采用“必将”衰亡的表述,显然是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主观臆断。

国内学者对品牌生命周期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才出现专门的品牌生命周期相关文献。潘成云(2000)较早完整的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品牌生命周期应依次经历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维护与完善期、退出期等五个阶段。但是,作者在划分完五个阶段后,与科特勒一样感觉这个理论有问题,于是提出了品牌生命周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残期。并且对残期进行了划分,分别是残缺知晓期、知名期、维护与完善期、衰退期中的部分。即描述了部分品牌在导入市场之后马上衰退或很快衰退的状况,但最重要的是所谓残缺衰退期,就是品牌在经历前四个阶段后,没有出现衰退期,而是长期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并且很难看到什么时候衰退,他把这个时期称为残缺衰退期。事实上,残缺衰退期概念的提出,就证明在潘成云的观点中,他承认部分品牌是可以永生的,这样一来,有限论就不攻自破了。

在此之后,关于品牌生命周期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白玉,陈建华(2002)试图对品牌生命周期呈现的形状做出解释,认为品牌生命周期曲线应是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包络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或称维护与完善期)、衰退期。丁士海,韩之俊(2008)则是将创新扩散理论用以解释快速消费品的品牌生命周期,并得出了品牌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但是该结论只适用于快速消费品品牌,并不能扩展用于全部品牌,局限性非常明显。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上述这些观点尽管对品牌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认为品牌最终是要走向衰亡的,只是在解释品牌生命周期的原因上有所不同。同时,这些观点的持有者也发现了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品牌成长发展的现实。于是,或引入例外论,或引入所谓的残期论,或必将论等这样一些不客观或自相矛盾的观点。而这些又都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品牌生命周期(灭亡)理论存在严重的内在缺陷,用它来指导企业的品牌管理实践是值得怀疑的。

2.无限论

若不能很好地运营,每一个品牌都必须面对潜在存在的老化问题的观点得到了众多品牌专家的认同,柏瑞(Berry)、万辛克(Wansink)也认可这一观点。但是柏瑞(Berry)早在1988年就发现,有些出现老化的品牌可以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激活,而现实是一些品牌确实这样做了,并且表现良好。这一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原有的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暴露无遗。约翰・菲利普・琼斯(John Philip Jones)在1999年正式提出了品牌生命无限论。它们承认品牌有生命周期现象,但同时认为品牌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不是衰亡;或者在衰退之后仍然可以重生,进入新的循环。

约翰・菲利普・琼斯(John Philip Jones)对传统的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也就是有限论),作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发现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存在以下缺陷:(1)品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成熟以后必衰退的规律。许多品牌发展到成熟期之后,可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这一点,品牌生命有限论的专家们也看到了,但只把这一现象归为“例外”,没有加以重视。(2)品牌的生命周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概念,这是琼斯的一大发现。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学说往往会诱导企业不恰当地将支持旧品牌的资源向新品牌转移,结果导致旧品牌的衰退,这样的衰退是人为导致的,而非自然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于是琼斯推论:品牌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决定的,而不是完全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品牌不是内在地要死了,而是被企业无意中害死的。(3)产品可能会过时,但品牌不一定会随产品进入衰退期。若品牌能够不断调节其功能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其竞争力。

据此,他把品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孕育形成阶段、初始成长阶段和再循环阶段。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所谓衰退和死亡的说法,而是再循环。而且他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十分有害的,会导致公司做出错误的品牌决策,以及品牌资产和其他资源的极大损失。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国内学者施鹏丽,韩福荣(2006)以约翰・菲利普・琼斯(John Philip Jones)的再循环理论为基础,提出扇形品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传统的品牌生命周期理论存在固有的缺陷,仅仅把品牌定位在营销和“企业-顾客”这种单纯的关系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战略层次。并且忽视了现实中那些通过一定的战略而起死回生的品牌的存在。同时,结合系统生态学的思维,从生态个体角度对品牌加以解剖,认为只要保持品牌的遗传基因(内涵)不变,品牌是可以做到不“死”的。通过改变品牌的外部特征(外延)就可以使品牌展现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扇形轨迹的发展,避免出现衰退。

当然,将生态学观点引入品牌领域,并不是我国学者首创。早在1981年特利斯(Tellis)与克劳福德(Crawford)就提出将产品进化周期(product evolutionary cycle, PEC)作为研究品牌成长的全新视角,认为品牌是能够持续发展的,并非注定要走向衰亡。

以琼斯的观点为基础的品牌生命无限论在广为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不同声音。乔恩・米勒(Jon Miller),戴维・缪尔(David Muir)就不同意琼斯对品牌生命周期的自成功解释,他们研究后认为:“一个品牌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但许多品牌都有过新生的经历。原则上,没有证据表明一个品牌不能持续保持成功”。也就说,一个品牌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但是,可以通过努力使之复活。虽然与琼斯的意见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观点还是支持了品牌生命无限的观点,并且得到了其他学者后续研究的支持。万辛克(Wansink)通过调查发现了品牌复活的方法,并且发现并非所有的品牌在出现老化之后都可以或值得被激活,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品牌才能够被激活。这一结论与乔恩・米勒的观点恰好吻合。同时也表明品牌生命无限的观点开始有了调查数据的支持,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总而言之,在众多品牌生命无限论观点的持有者的文章中,对于品牌生命阶段的划分、品牌生命的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品牌没有衰退期,能虺中发展的观点得到了一致认同。

3.折中论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的必死论,事实上受到了大量例证的冲击,未能充分有效地说服大家,尤其是琼斯对品牌生命周期自成功的解释,有力地说明了实际发生的所谓品牌生命周期现象其实是一种假现象。但是,品牌能够永续经营的观点,也未能令人信服。现实的品牌竞争中,不断地有品牌倒下,并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这不是已经死亡了吗于是有专家(余明阳,2006)不说衰退期,也不说永续生存,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后成熟期。那么后成熟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呢?余明阳的回答是:可能老化衰退,也可能永续经营。最后答案是:品牌生命周期有没有?有!成熟后会怎么样?生还是死?答案是:不知道,企业看着办!

第9篇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 企业生命周期 成长过程

一、成长型企业

按照企业成长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现代企业有成长型和非成长型之分。关于成长型企业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在“2003年中国5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会”的发言中指出:成长型企业就是有潜力、有扩张性、有后劲的企业。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王峰发表在《西部财会》2007年第六期上的《简述成长型企业的支持与发展》一文中说,所谓“成长型企业”,是在一个较长时期由于各方面工作先进而呈现连续高速增长态势的企业。

就字面而言,上述定义都没有完整的反应成长型企业的本质特征。首先,成长型企业是在一定的时段上高速成长的,这个时段并非一定是企业的创业阶段,一个企业要想得到永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每一次企业内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一次企业的蜕变和成长过程;第二,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所以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第三,企业成长是一个挖掘潜能、迸发潜力、整体扩张的联动效应,其结果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和持续发展能力。第四,就企业成长的表现形式而言,成长型企业可以表现为现实成长型企业和潜在成长型企业。现实成长型企业正在呈现连续高速增长态势,而潜在成长型企业则是蓄势待发,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连续高速增长的企业。所以,本文认为,所谓成长型企业,应该是指具备成长潜能、善于自我调整、敢于改革创新、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追求整体扩张、具有良好未来发展预期的优势企业。

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英国人彭罗斯(Edith.T.Penrose)于1959年发表了她的理论专著――《企业成长理论》[1],成为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者,美国人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在1988年发表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热潮。据统计,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模型多达20余种,但由于不同学者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点不同,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定义和划分的阶段数目也不尽相同。

自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首先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六阶段划分理论以来[2],国内关于企业成长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如谢凤华和古家军提出的四阶段论等[3]。如同国外的相关研究一样,由于学者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和界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研究主题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法极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甚至会产生歧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在现有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中,尽管学者们对于企业生命周期A段划分的意见和做法不一,但对仿生学意义上的企业存亡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还是普遍认同的,其中对企业成长期的理解和划分还比较一致。

其次,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必须对企业成长期做出正确的度量和判断,因为企业成长期是成长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成长型企业的兴亡决胜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规模扩张需求急迫,往往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因急于求成而遭遇挫败。

第三,成长型企业的成长期既是一个时间段的完整表示,也是企业阶段性成长期间的连续增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企业成长期内还应该细分为不同阶段。

本文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以界定为三个阶段,即创业与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与企业内创业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企业生命周期的基本循环。我们认识到这样几个问题:其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每个阶段内还有各具特征的不同时期。依据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创业与企业成长阶段可以细分为创业期、聚合期、规范期、爆发期、调整期这五个时期,各时期所对应的则是该期为刺激企业成长而应重点考虑的管理手段及可能发生的管理危机。其二,当企业进入衰退与企业内创业阶段,必然面临两种选择:或坚持企业内创业,使企业再生;或听之任之,使企业寿终正寝。企业内创业不仅是企业获得再生能力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循环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将再一次进入一个新的成长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企业的寿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也是企业区别于生物体的生命周期特征。

三、综述

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成长型企业的成长过程之中,即指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与企业成长阶段。该阶段各时期的区分的依据是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创业期是企业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管理问题简单,各项工作可以齐头并进;聚合期是企业诞生以后创业者集聚各种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管理资源的有效集聚与合理配置;规范期是企业管理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管理要点是明确企业目标,通过有效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爆发期是企业管理潜能迸发刺激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管理要点是协调并进,扩展企业规模、追求规模效益;调整期是企业规模基本稳定之后重整管理资源着重内涵提升的过程,管理要点是整合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实现企业再次成长而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3.

第10篇

关键词:生命周期 中小企业 管理模式

一、企业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概念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在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虽然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划分数目上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大多数理论的研究结果都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企业生命周期是指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虽然企业运营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企业发展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并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问题。

企业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等几个重要阶段,企业在每一阶段的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下面进行详细讨论:

1、创业期

在此期间,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人员投入,还是在技术投入上,与大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以上几点的匮乏,企业管理上就难免会存在诸如契约关系、资源组合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漏洞。相对于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来说,企业资金投入来源是最严峻的问题,如果创业者无法妥善处理资金问题,企业将无法进入成长期而直接进入衰退期。

2、成长期

成长期是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在此期间,中小企业不仅在营业额上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还会具备一定的融资能力。在管理方面需要处理的内容就会比创业期多且复杂,创业者在创业期独自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这时,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授予高层管理者一部分权力,如何妥善用人就成了该阶段的一个关键点,如果仍然运用陈旧的管理方式,不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就不能稳健发展。

3、成熟期

在这一期间,中小企业各项业务处于稳定状态,在管理模式上也趋于成熟,中小企业已经有着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特点,企业的各项权利也呈发散形式。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较成长期放缓,处于稳健状态。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积极为企业塑造良好形象,以赢得客户青睐,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中小企业的成熟期一般较为短暂,容易受市场竞争影响,稍不留神就会导致业务萎缩,致使销售额下降而进入衰退期。

4、衰退期

企业进入衰退期,发展较为缓慢,业务水平较成长期和成熟期相比明显出现滑坡,内部管理也会因为业务萎缩而导致员工懒散、责任心差、内部争权夺利的情况。为此,中小企业在此期间必须针对企业形态进行灵活转换,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创新进行蜕变。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概念

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被视为一套动态的管理规则体系,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中,很多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等,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断调整变化的,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必须要满足清晰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要求、较为完善的管理架构及其责权关系、合理、稳定的运作流程以及健全的自我改进机制等几点要求。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很多大企业都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但整体效果也不理想。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负责人由于企业事务繁忙,都把精力集中在业务上,而忽视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作用。同时,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人对管理模式的应用掌握不到位,更甚者根本就不了解管理模式是什么,更谈不上重视管理模式了。此外,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不重视对管理模式的相互交流,致使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不统一,最后造成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情况的发生。

(二)部分中小企业没有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很多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而是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每个企业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情况、内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差异,照搬照抄其他企业以及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仅不能“对症下药”,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没有实际的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起反作用,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健发展。

(三)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上缺乏创新

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发展周期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由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企业发展速度都是不同的,如果企业不清楚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积极去调整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管理就会出现混乱,直接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企业稳健运营。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基本上都采用家族化管理模式,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较其他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通过亲缘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巩固企业发展基础,此时企业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都较强。但是,一旦企业进入成长期之后,这种管理层次较为简单的管理模式就难以妥善处理内部各项事宜,企业内部的各要素此时就无法进行最佳匹配,家族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桎梏企业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形式大于实质

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其管理理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套高效的管理规则体系。企业之间的相似度越高,企业管理模式的可借鉴性就越强。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虽然能够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借鉴到的内容很少,主导权还是在企业负责人手中,虽然部分管理人员能够向其提出一些建议,但能否被采纳还是需要看企业负责人的主管意识,朝令夕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企业的决策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形成,企业管理模式的借鉴形式大于实质。

三、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中小企业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在创业期可以选择家族式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初期也被称为企业创业期,在这一期间,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规模、生产技术以及经营条件都较为简陋,企业负责人没有能力去进行系统管理,很多企业负责人在生产经营方面都是亲力亲为,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家族式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家族式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负责人更好地建立领袖形象,虽然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可以通过口头等简单的沟通方式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积极把握发展机会,提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保证企业在发展初期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选择家族式管理模式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第一,企业的发展规模。中小企业创业期间产品结构、潜在市场、生产技术、客户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创业者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在这一时期中小企业规模发展过快,家族式管理模式很可能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致使企业管理效率下降;第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家族式管理模式取得一定成功之后,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各项基本规章制度的完善,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因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

(二)在成长期可以选择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

企业经过创业期的成功后,就会进入成长期,在这一时期企业必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得以顺利发展,由此可见,其继续发展的趋势便是职业化、控股化,这是资本社会化的选择。企业成长期最合理的管理模式就是标准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员工观念、思维、知识、技能、态度、心理上的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而且还能够使工作状态归于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企业可以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有“法”可循,组织机构通过分权式管理方式给予企业各个部门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利,能够更好地促进各部门之间实现无障碍合作,建立跨部门的团队。选择标准化管理模式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注意:第一,要不断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的选聘上执行严格的标准,使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二,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在企业成长期,企业不能再像创业期那样重视眼前的事宜,而是应当对未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一个明确的长期战略。

(三)在成熟期可以选择文化导向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无论是在业务发展上,还是在管理制度上都趋于完善。如果想要稳健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地促进企业各个部门凝聚力的提高,伴随企业的发展全过程。所以,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可以选择以文化导向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树立以企业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意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充分利用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强化。选择文化导向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培养企业员工的健康情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为企业的日常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间接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第一,谨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虽然企业文化具有各种各样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企业文化是靠人建立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员工来开展;第二,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要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仅靠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通过建立鼓励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来培养员工在企业里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使其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的作用,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在衰退期可以选择以创新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意味着其即将走完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此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已经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只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做文章已经不能扭转企业的衰退局面。企业要想获得重生的机会,摆脱走向灭亡的命运,必须通过创新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在衰退期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以创新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仅指产品上的创新,也可以是观念、技术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促进组织弹性的增强,加快产品组合优化步伐,实现技术性突破。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型组织结构形式,分离经营规模与组织规模,并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企业的再发展。采取以创新为主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关键点需要注意:第一,以创新为核心。企业要时刻突出创新的作用,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两种形式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激励员工积极配合创新工作的开展;第二,对企业的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必须积极调整其发展战略,可以通过诸如联合或并购等方式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使企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伟,李小群.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J].市场论坛,2010(6)

[2]林柱英,马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预算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3(2)

[3]王建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4(9)

第11篇

修缮工程是区别于新建工程提出的概念。包括按性质对建设工程分类形成的改建及扩建工程。修缮工程在成品建筑物主体上施工,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施工空间受限制,施工方案多变,但目标工程量小,造价相对于新建工程低等特点。笔者发现,虽然修缮工程单体造价低,但由于其项目多,总价不低;与新建工程相比,是许多单位的常规工作;其造价管理随意、不系统,易造成浪费。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修缮工程存在的问题,借助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与修缮工程的建设活动全生命周期两个角度相结合,提出修缮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思路。

二、修缮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重复修缮,造成浪费 修缮工程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长远安排,在实践中往往造成极大浪费。我国改革开放大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十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建设产品与现实需求极不适应,但部分并未达到摧毁重建的地步,因此通过修缮工程完善改进建设产品功能,使其继续服务极其重要。修缮顺序如何,怎么修建,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目前不少建设单位在修缮工程管理中缺乏严格的论证和整体规划,主要凭个人意见、凭经验办事。甚至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和论证,出现有的修缮工程实施后没有多久,由于另一分部工程维修必须对上述项目破坏,重复修缮,造成资金浪费。如:某高校,学生宿舍年久失修,屋面漏水、卫生间渗漏、地面破烂、墙体开裂严重。该校修缮工程管理部门决定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地面及墙面修补,此次修缮工程造价超过80万元。工程竣工验收不足3个月,由于严重的屋面漏水及卫生间渗漏,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生活而且导致刚完工墙体受到严重侵蚀。该校修缮工程管理部门再次决定,对该楼整体维修,包括重新进行地面及墙面修补。在此案例中,第一次修缮工程所花80万元即是由于重复修缮,造成的浪费。

(二)功能维持时间短、频繁返修,虚假节约、实际浪费 当修缮工程项目确定后,建设标准与功能的匹配选择是关键。修缮工程主要目的是维持原有功能,或改进其现有功能使建设产品发挥更多的效用。

目前,许多修缮工程资金有限,而建设单位想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更多项目的改扩建,作为管理者若缺少全生命周期观点,追求短期效益,则会造成修缮工程点到为止,治标不治本甚至只是做表面文章,年年修年年坏,钱花了,达不到修缮工程效果;某些修缮工程项目经费充裕,但管理部门未科学决策,认为造价低就是科学管理,建设标准定得太低,达不到修缮必要目的,不久又要再次维修。不能满足建设产品发展的需要,造成虚假节约、实际浪费的局面。

(三)工程建设中造价管理不当,超支明显 在具体修缮工程工作实践中,造价管理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种超支严重。预算价超概算价,合同价超预算价,结算价超合同价。表1以武汉地区三所高校2010、2011、2012年修缮工程平均数值为例:

修缮工程确实有实施前难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但目前修缮工程招标中,对于暂列金额一项,往往达到8%—10%的预留比例,从很大程度消减了工程实施中的正常造价增加。修缮工程大幅超支主要在于:一是方案不周详,实施过程中,增加工作内容。不重视方案,施工中出现大量不得不实施工作内容。如墙面铲除,没有管线施工内容。门窗更换,不考虑墙面修复等;二是设计较粗糙。如某项修缮工程,工程计划将全楼的地面由水磨石翻修为大理石。该工程共三层,每层建设面积为1200平米,共3600平米。设计单位在图纸设计时,仅仅只设计了1—3层大厅共1100平米。招标工程量清单及中标单位投标报价仅有1100平米,仅此一项就超支200%有余;三是施工管理随意,各利益方随意更改方案。修缮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涉及结构部分较少,大多与美观、提高使用效能有关。领导、工程管理人员、甚至设计单位随意发号施令,造成工程改动,甚至重复施工。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修缮工程造价管理完善建议

(一)立足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统筹规划、正确决策 传统的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企业所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企业内部及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物流,以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使用和废弃处置的整个时期。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其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包括立项、设计以及实施等阶段)、使用期与拆除期。

由于修缮工程重新恢复、完善建设产品功能,本文将修缮工程视同为新一轮的建设投入。并结合现值的思想和折现方式将建设产品全生命造价,通过公式一表述如下。该公式中基于如下假设:其一、拟修缮施工工程为J;其二、本次修缮工程视为新建;其三、工程J全生命周期从本次修缮工程开始至项目终结。

其中:Pj为修缮工程j全生命周期的现值之和;Fjt(K)为工程j本次修缮造价折现值;Fjt(E)为工程j本次及后续各次修缮施工时勘察、设计等费用折现值;Fjt(X)为工程j后续再次修缮施工费用折现值;Fjt(S)为工程j各个时刻竣工验收试运行费用折现值;T1为本次修缮施工时间;T2为各次修缮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前期工作时间;T3为再次开展各项修缮工程施工时间;T4为各次修缮工程结束竣工验收试运行时间;T为建设期时间(T= T1+T2+T3+T4);T为工程j生命周期。为工程j在项目生命周期运营成本现值和;为工程j在项目生命周期养护成本现值和;dSAVj为工程j在项目生命周期末残值的折现值。

从公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建设产品具有长期性。(2)建设产品经过本次修缮工程后,通常还会发生再次修缮支出。(3)建设产品的生命周期造价除了与直接投入修缮成本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在具体修缮工程管理中,应科学分析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规范决策行为。首先,根据生命周期特点,规划重点修缮工程。提前预警,对大型固定资产、重要建设产品,分析其生命周期。依据时间,结合建设单位发展战略,确定其各种修缮工程时间表。变“出了问题必须修”到“提前阻止性修复”。其次,根据建设单位实际,建立年度修缮工作计划。在确定修缮工程计划时,分析哪些项目急需上马,哪些项目可以暂缓,有轻重缓急,合理布局。做到眼前、长远,局部、全局兼顾。最后,确定拟修缮建设产品处于全生命周期的阶段。若该产品各种功能普遍先进,只是其中某些项目需要改造。可对这些项目采取修缮;若拟修缮项目整体陈旧,处于生命周期末期,则可放弃改造或为了适当延长使用年限而简单、小投入的开展某些修缮工程。

(二)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权衡修缮工程造价与功能 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通常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所发生的与该产品有关的所有成本,包括开发(计划、设计和测试)、生产(加工作业)以及后勤支持(广告、销售和保证等)。具体而言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等。建设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项目投资为对象,从时间价值的角度拓展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包括从资产获得到最终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部分: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本文为了研究方便,放弃对其时间价值的研究,将建设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表述为公式:

C=C1+C2 (2)

其中:C为生命周期总成本,C1为初始投资成本,C2运行维护成本。

确定了某项修缮工程,根据生命周期成本理论,C1与C2权衡。在一定范围内C1越小C2越大。建筑产品具有多次修缮的属性,本文以拟进行的修缮工程造价为C1,其后修缮工程造价为C2。应对拟开展修缮工程制定恰当建设标准,若仅仅追求节约C1,修缮工程达不到功能需求,极易导致后期投入C2过高,以致C偏高。

修缮工程管理实践中,如何权衡C1、C2,是重点也是难点。制订工程现在修缮方案、未来的维护方案,并通过经济分析选择最优,应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1)参考已完工程信息。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找出共性的经验值。(2)进行目标控制。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等,进而达到随时观察及纠正、调整目的。(3)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修缮工程由于单体量小,属于后勤工作的范畴,在以往的管理体系中常常不受重视。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管理部门的建设,吸收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到修缮部门,是做好修缮工作的前提。特别是方案优选,对从业人员提出较高工程及经济要求。

(三)基于修缮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科学管理 修缮工程项目的建设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阶段可划分如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对应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造价管理。决策阶段进行工程投资估算管理、设计阶段进行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管理、实施阶段进行工程招价控制价的管理的和工程合同价管理、竣工验收阶段进行工程的竣工结算价和竣工决算价管理。如图1所示:

根据修缮工程项目的建设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阶段,可采取以下措施:(1)强调方案,做好投资估算。确定修缮工程方案是项目前期工作的核心,也是项目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一项好的工程方案,可使工程技术经济达到最优,能使建设单位从源头避免浪费,获得最佳效果。因此,分析工程方案是具体修缮工程开展的首要环节。方案应满足全面、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立足建设单位实际,达到本次修缮工程需要。在方案基础上正确估算,提供该项目第一个造价。(2)严格设计,确定项目概算及预算价。设计是贯彻建设单位意图的重要环节。在修缮工程建设中承上启下。设计必须完善,才能让施工单位正确施工,并提供给建设单位正确概算、预算价,使其再次决策。(3)规范招标。建设单位应全程监督,确保招标程序合法、规范,并正确编制招标控制价。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各项资格和有效资质,制定合理的评标办法。多方面衡量投标单位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定额、取费标准、材料差价等因素,认真评定中标价是否客观、合理。并在此基础上签订合同价。(4)以施工现场、竣工验收为核心,有效管理。施工阶段是修缮工程由“纸上谈兵”变为“项目实体”的实施过程,也是工程前期工作实现的过程。此阶段关键是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这两个方面是最易出现分歧的地方,若处理不妥的话,会增加工程结算造价。依据合同严格验收,据实结算。工程结算应本着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则进行。严格计算工程量、正确取费、与合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一致。正确出具该工程最终竣工结算价和竣工决算价。

参考文献:

[1]任国强、尹贻林:《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

[2]肖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建设项目审计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11年第10期。

第12篇

[关键词]约束理论;瓶颈;建设项目;奎寿命周期成本

一、引言

如何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约束理论(Theory0fConstraints,TOC)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在其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学。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方法,以支持生产的持续改进。后来该理论还逐渐成为开发特定管理技术的一种思想方法。戈德拉特在其《目标》中,首次将TOC应用到生产运作管理中,对单项目进行计划以缩短项目的工期和实施简单的项目管理。同时,这也是戈德拉特的另一著名企业管理小说《关键链》(cfifiealChain)的主体。并且,在该著作的最后一章还提到了TOC在安排并行项目的共享资源方面的应用。随后发展出关键链项目管理法。关键链项目管理法找出了人们在项目管理中的错误假设与误区,用“关键链”取代传统的“关键路径”。实现了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重大突破。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对TOC在项目时间管理和多项环境中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另一方面,开展了TOC在项目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如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TOC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

约束理论把企业看着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的绩效通常有少数因数决定的,这些因数就是系统的制约因数,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至少都会有一个制约因素TOC称为“瓶颈”(BottleActivity)。犹如一条由许多个环组成的环链的强度一样,正是各种的制约因素限制了企业的产出。因此,要想提高整个系统的产出,必须尽可能识别和打破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潜伏的约束,使企业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获得持续改善。改善系统只需改善系统的瓶颈,不需改善系统的所有环节,改善非瓶颈的环节对增进系统的功能是不起作用的,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这些少数的瓶颈形成企业经营的关键链。

TOC的核心是管理限制系统功能的瓶颈活动,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有一个瓶颈。所以,TOC由以下一系列过程组成:识别系统的瓶颈,在资源限制条件下管理系统的运行,最后达到调配资源缓解系统瓶颈的目的。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因为系统的瓶颈始终是存在的,当缓解了一个瓶颈后,这个系统的运行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系统又会遇到一个或者更多的瓶颈。所以,对瓶颈的管理是循环的过程,最终是系统更好的运行。概括起来,TOC以下面五个步骤为焦点:(1)识别系统的瓶颈;(2)决定怎样挖掘制约因素的潜能;(3)让其他的决策服从或者服务于上面的决定;(4)改进系统的瓶颈;(5)如果上面的瓶颈被缓解,回到第一步,千万不要让管理的惰性引发系统的瓶颈。TOC强调的是找出系统的主要矛盾,主张改善瓶颈环节的功能,因而对于不紧迫的非瓶颈环节可以暂缓考虑。

三、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

1.概念。1950年,美国在对可靠性的研究过程中,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就已经萌芽。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又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是指建设项目从其开始到寿命结束的时间。对于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的研究和界定,主要有物理寿命。功能寿命、法律寿命和经济寿命。一般经济寿命短于法律寿命;在不考虑意外情况的前提下,由于科技的发展、施工质量、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物的物理寿命一般长于法律寿命,功能寿命由于业主发展要求、技术更新速度、施工质量等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寿命周期的选择不仅影响到成本的构成项目,而且影响到成本计算年限的长短。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应是经济寿命。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成本,即是建设项目在其经济寿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费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项目从构思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主要可以分为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建造阶段(包括设计和施工阶段)、项目使用与维护阶段、项目拆除阶段。广义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即是基于全社会的角度,在建设项目的经济寿命周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公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狭义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一个建设项目在其寿命周期内自身折现货币成本。本文主要针对广义的项目寿命周期成本。

2.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按阶段划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项目决策、设计、建造、使用维修和报废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汇总各阶段建设项目费用,从而得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按阶段划分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由于建设项目各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和优化寿命周期各阶段自身费用的支出,还需关注各阶段对项目寿命期后续阶段的影响。

按照成本构成要素划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成本、建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人力资源全寿命周期成本、寿命周期管理成本要素。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建筑材料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到回收报废这一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费用。建筑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指设备的设计生产成本和设备使用维修成本的总和。人力资源全寿命周期成本是由建设项目在其寿命周期内支配并加以开发的、依附于员工个体的,对建设项目效益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寿命周期管理成本是指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所产生的费用,它包括建设管理费和建安管理费,其中建设管理费是建设项目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安管理费是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是通过各个要素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和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这就避免了现有的成本控制法的缺陷:针对某一阶段的成本控制,割裂了建设项目各个阶段成本的内在联系;对建设项目运行成本不够重视,导致目前国家的一些重点工程出现竣工移交时没有单位接受,原因在于这些项目的日常维护费用很高,有的高达几千万元。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化,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既要考虑建造成本,更应该考虑使用和维护成本;通过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和各个制约因素的分析,系统地找出成本控制的措施,可以综合考虑项目的初始成本和未来成本,可以实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有助于实现我国建筑业“绿色化”战略。

四、基于TOC的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1.识别瓶颈阶段和识别瓶颈因素。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由于建设项目经历各个阶段,寿命周期成本等于各阶段成本之和。但是,寿命周期成本并不是各阶段成本的简单相加,特别是前阶段发生的成本往往影响后面阶段,要使总的成本最低,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优化各个阶段的成本。从对全寿命成本影响角度看,各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的阶段成本对全局成本影响很大,制约着整个项目的投入和效益,按TOC理论,则可以称此阶段为寿命周期成本的瓶颈阶段。如果在此阶段成本控制得较好(不是指本阶段的成本很低),那么对实现成本最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项目的决策阶段,相对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其他后续阶段来讲,其对项目的寿命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决策一旦失误,那么所有的投资成为无效投资,我国这样的无效投资占总投资额的1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无效投资不足1%,而决策阶段所需投入的费用只占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很小比例,对此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不是控制该阶段发生的实际成本大小,而应该看中该阶段成果的准确性。因此,决策阶段应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第一瓶颈阶段。而设计阶段就应该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第二个瓶颈阶段。因为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项目质量和使用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一旦项目做出决策后,设计最终形成的方案和图纸对建筑实体的施工和业主将来的运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工程量由设计决定,因此,设计决定了建筑在建造阶段的各种要素成本,建筑功能设计是否恰当适用,又会对建筑投入使用后运行成本构成影响。因此,设计阶段也应该是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又一瓶颈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好坏又直接影响着运营的安全和效率的高低。因此,这也是一个瓶颈阶段。

从成本构成要素来说,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重点应该是管理,管理成本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一部分,但控制的着眼点不是管理成本的大小,而是管理本身,管理出效益,良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是降低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有力手段,管理成本占项目成本的比例很小,但对其他要素成本却影响很大,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成本的关键阶段,设计质量的好坏却取决于管理。施工阶段是成本大量发生阶段,通过加强管理,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既降低了施工阶段的成本,也能提前投产使用产生效益和降低使用成本。所以,管理成本应是各阶段成本的瓶颈因素。

2.挖潜潜力,制定如何应用系统限制。对于决策阶段,其潜力在于:(1)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这一点针对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十分必要。实践中一些决策的典型案例,往往都伴随有盲目决策、决策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属于优化的组织措施。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包括:在项目管理班子中落实项目优化决策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确定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编制各阶段的优化管理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根据优化需要聘请专家。(2)做好可行性研究。就是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做出判断和决定,可行性研究对项目投资影响达到90%以上。所以,应认真作好可行性研究,加深可行性研究的深度,提高寿命周期成本估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最终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方案,实现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于设计阶段,其目标是在执行决策意图的前提下,将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委托给设计方,在合同的约束下,通过设计阶段的各项工作达到本阶段成本优化的同时,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协同优化。设计成本和由设计阶段产生的全寿命成本的双重优化是设计阶段成本优化的总体目标。其潜力就在于优选设计单位,合理确定设计费用,对设计方案开展价值工程等,从多个设计方案中选择满足功能而寿命成本低的方案,拟定设计合同,加强设计过程的管理,控制设计费用的支出,尤其应对项目方案寿命周期成本优化。建设项目一般按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大型项目还需进行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为了解决总体开发方案和建设项目总体部署等重大问题,优化的潜力在于生产工艺的安排先进、合理,达到设计的生产规模、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能源需求合理、建设投资在投资的限额以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得到优化。对于施工阶段,如何挖潜施工阶段的成本制约因素: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②合理编制和及时检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③加强对工程量和材料量价的控制。④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管理。

3.令其他阶段资源迁就瓶颈,创造瓶颈的改进条件,即令后续阶段迁就前面的阶段,服从前面的决策和要求。设计阶段按照决策定的总体方案、规模、建设标准、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进行,施工阶段迁就遵循设计的意图。包括占地面积、项目的选址、材料和设备、施工要求各专业配合等,使用阶段各设施的使用和维修,按照设计的要求而定。

4.改进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的瓶颈,通过充分挖掘制约因素的潜力和其他阶段的迁就,使制约因素得到改进。

5.实施第四步后,如果现有的瓶颈得到缓解,回到第一步发现新的瓶颈,不断地循环,寻找下一瓶颈阶段和其瓶颈因素,形成动态的成本控制过程。当各阶段成本计划均实现后,还不能达到寿命成本最优时,还可以对各阶段的成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