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科开题报告

外科开题报告

时间:2022-04-16 11: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科开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科开题报告

第1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为了进一步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管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第二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制度。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负责本二级单位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计划的审定、开题指导、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中期检查、评阅教师的安排,成绩考核、答辩、推荐优秀论文等工作。

第三条各教学单位应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将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姓名、指导范围、指导学生数张榜公布,可以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研室根据学生所报的论文选题,统一安排指导老师,确定指导关系,并指导学生借阅参考书目。

第四条指导教师应在第8学期第3周前向学生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括就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提出建议,安排学生的写作进度,提供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条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所下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于第8学期第3周前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确定论文撰写提纲。

第六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论处,在结业一年之后、四年之内回校申请,补写毕业论文,成绩及格者可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七条为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组织,确保学生具有毕业论文撰写能力,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各教学系(二级学院)最迟应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相应的写作课程,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增开大纲中明确规定、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

第八条学院教务处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进度检查、质量抽查、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和汇编等工作。学校其它各有关单位、部门对毕业论文工作也应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第九条各二级学院可在第8学期为学生安排2至3周时间专门撰写毕业论

文,毕业论文工作须在6月初全部结束。

第十条各二级学院应在第8学期结束前,将优秀毕业论文(占各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光盘交教务处,以便编辑出版《优秀毕业论文集》。

第三章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十一条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所授学位一致;选题要有新意,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选题目,但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提倡有一定开拓性,鼓励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第十二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选题不宜过于宽泛,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第十三条外文翻译不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对象。

第十四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可以自行确定选题范围,公布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选定,课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学校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第十五条毕业论文一般为一人一题。如课题需要有两人或以上合作完成,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院(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承担合作论文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

第四章毕业论文的指导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

第十七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讲清课题的意义,提出明确要求。

2.向学生介绍相关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拟订并审查论文写作提纲及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3.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指导,一般不少于4次,并要有指导记录,每次指导的具体情况须及时记录在“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相应栏目,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在指导过程中重视教书育人,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4.对所指导的论文提出评阅意见,写出评语初稿,给出评定分数,推荐优秀论文。

第十八条每名教师同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0篇。

第十九条如确有需要,经所在教学系(二级学院)负责人审核批准,学生到校外科研单位做毕业论文,可聘请该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进行指导,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定期了解情况。

第五章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评阅和答辩

第二十条毕业论文的开题

1.学生必须首先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方能进入论文的正式撰写阶段。

2.论文开题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组织,一般由指导教师把关。

3.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应阐明选题的原因、该选题的意义、题目来源、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及论文提纲。

4.题目来源包括学生自选题目和教学系(二级学院)备选题目两种。

5.学生须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将开题报告填写在《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第3页。

第二十一条毕业论文的格式

1.第一页为论文封面,采用学院统一的封面格式,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题目(中外文)、系别、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及毕业论文结稿日期。

2.第二页为论文题目页,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200宇左右)和关键词(3—5个)。

3.第三页为论文目录页。

4.第四页起为论文正文。正文内容一般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书目(一般应不少于4本),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5.论文的具体撰写与装订格式见《四川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四川外语学院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日语专业及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分别遵照《东方语学院日语系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补充规定》和《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执行)。

第二十二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1.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明确。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读书报告等体例。

2.论据充实,数据可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有分析批评,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行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简练、流畅,字迹工整。

4.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正文以6000字左右为宜;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须用外语撰写,正文不少于4000单词(日语为6000字左右)。

5.毕业论文一般要求用A4纸宋体(日语为“明朝体”,英语等外语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打印,标题用四号加粗,并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

汇总磁盘存入光盘,并将纸质材料装订成册。

第二十三条毕业论文的评阅

1.评阅教师资格: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每篇论文至少要有1名评阅教师。

2.评阅标准:评阅教师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3.评阅时间:论文评阅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周结束。

4.每名教师同时评阅的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2篇。

第二十四条毕业论文的答辩

1.所有毕业论文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应提前两周通知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与学生。

2.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位教师组成。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不超过3 0分钟。

3.答辩小组应在论文答辩结束以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书写评语,并给出论文答辩分数。

第六章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二十五条毕业论文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总分的40%,评阅教师成绩占20%,论文答辩成绩占40%。

第二十六条各指导教师应按照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语和分数,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

第二十七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至少应组织1名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评阅教师也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第二十八条毕业论文评分统一采用百分制(百分制与等级制对应换算如下: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各单项小分以及论文的总成绩填入《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最后一页。

第2篇

怎样寻找小课题?教师要思考目前新课标和学校在倡导什么,有哪些新的提法?我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普遍性吗?有研究价值吗?也就是说,要从不同角度,把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筛选一下,或想在哪些方面进行尝试,看哪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创新性,这样提炼出来的课题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推广意义。问题即课题,选择课题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多角度发掘要研究的问题,可从教学理念和动向上发掘,可从教学流程上发掘,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上发掘,也可从师生发展角度发掘。然后从中取自己感兴趣、能解决迫在眉睫的教学问题的、可操作性强的、有研究意义的,进行论证,开展研究。

2实施前提出对策

小课题研究是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那么首先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即假设。部分教师认为,边做边在教学中慢慢摸索,这样做比较盲目。实际上,所谓课题总是先通过理论学习和借鉴、思考,提出能解决问题的预设(对策)。即问自己一个问题:想通过什么尝试加以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可操作性如何?然后,才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检验、反思和修正;再试、再检验、反思和修正。这样通过行动研究,使认识螺旋式上升,最后总结提升,形成成熟的对策,供他人借鉴或推广。因此,在“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举措”栏就要写明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例如,“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的研究”课题,在开展课堂和课外实践之前,要考虑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西安铁一中学的教师就是从环保意识、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美学价值、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评价、绿化校园方案等方面挖掘内容,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动手实验为抓手,来进行课题研究。这样有了对策,就有了研究的框架,便于后续开展行动研究。

3规划挖掘关键词

题目中关键词的解读,对于研究内容和范围的界定与规划教学研究活动,起着很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只有正确的解读,研究才不会跑偏。例如,“生物学探究活动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课题,会认为该课题研究的就是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或者认为是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设计,而忽略了关键词“探究活动教学”。在人教版初中教材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等;关于高中生物学探究活动的界定,指的是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模型建构、技能训练、课外制作等。那么,当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一定要界定研究范围,将要在哪个学段进行哪类探究活动上研究问题设计。这样才抓住了课题的重点,明确了研究目标,便于制定研究计划。

4课题与教学关联

课题是研究,教学是载体,不能以教学代替研究。要带有课题研究目的地设计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尝试。例如,“生物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研究”生物园研究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在生物园里种上了玉米、花生和各种花卉,并精心挂上了标签。到了收获的季节,师生品尝了收获的果实。然而教师困惑的是,不知怎样与课题关联开展研究。因此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思考:为什么要搞生物园?怎样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实践的关系?怎样培养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教师预定的研究目的和方向是什么?是把生物园看做是课堂的延伸,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观察、印证知识,还是利用生物园来做预备实验?是单独设计一系列活动,还是如校本课程一样去开发?就这样要制定出研究的着重点和研究方向,才能寻找到预研究的关联做法。列出计划、寻找对策、积极实施,并在开题报告栏的“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处进行界定。

5反思要围绕课题

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找几节典型的课去尝试。形成教学案例,写出教学设计作为过程性资料。有时会发现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时袭用的是一般模式,即围绕这节课从效果、成功和不足之处对整节课进行叙述和反思。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围绕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如预设的对策在这节课上的贯彻是否奏效,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修正和改进等。例如,“中学生物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教师为此开展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课例研究,该教师是这样反思的: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就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讲”;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教师的“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以上反思看不出这次课堂教学和分层教学研究有什么联系,而更应该就分层情况、各层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课堂上各层次学生的表现和合作情况、分层教学的教师引导、该进一步怎样改进等方面进行反思。

6问卷要有针对性

调查问卷,在课题研究中起到了解实际情况的作用,研究前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研究方向和范围,了解目前的普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提出的对策提供依据;研究后的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课题研究的情况,尤其是对策的成效。因此,调查问卷要有针对性。例如,教师进行的是作业分层研究,而调查问卷设计是关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原因。应该直接调查学生对作业分层的兴趣和感想、建议等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关于问卷的合理设计,在文献上都能查到相关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

7要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效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奥美拉唑,乙醇中毒,应激性溃疡

 

乙醇中毒即酒精中毒,是由于过量饮酒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抑制状态。酒中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又称酒精),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醇香的气味,易溶于水,长期接触高浓度乙醇可发生头痛、头昏、易激动、乏力、恶心等症状。乙醇对眼、上呼吸道粘膜有轻度刺激作用,反复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和发生皮炎药学论文,此外,应激性溃疡是乙醇中毒后发生的一种最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患者因并发应激性溃疡而大出血被夺去生命。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症状,是最具有外科意义的一种急性胃黏膜病变[1]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如何预防乙醇中毒并发应激性溃疡是众多学者一直研究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院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乙醇中毒患者96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4.3岁;对照组48例药学论文,男34例,女14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5.6岁。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于2~9h后清醒。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纳洛酮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mg~0.8m 静脉注射,必要时一小时后可重复给药0.4mg~0.8mg、醒脑静(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护肝、利尿等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钠注射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两次。观察和比较两组用药后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发生1例应激性溃疡,占2.1%;对照组发生8例应激性溃疡,占16.7%。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1,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药学论文,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胃部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n 上腹部不适 胃出血 发生率

观察组 48 2 1 6.25%

对照组 48 10 8 37.5%

x2 6.10 4.41 13.71

P <0.05 <0.05 <0.01

3 讨论

我国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比西方国家为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似有增高趋势,应予重视。人体对乙醇的耐受能力是因人而异,但乙醇的中毒大致可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睡期,在昏睡期是最容易出现颜面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体温下降、瞳孔散大或正常、呼吸缓慢、大小便失禁、抽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麻痹。饮酒后90%的乙醇很快便被胃粘膜吸收入机体,造成对胃的极大损伤,并且人体本身的氧化功能是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其分解,乙醇在体内积蓄致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出现应激性溃疡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各种应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维持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完整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破坏。应激性溃疡原发病严重药学论文,一旦发生大出血或穿孔,其病死率高到50%,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直接影响着原发病的预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乙醇中毒已越趋于年轻化,因此,预防乙醇中毒应激性溃疡显得颇为重要。奥美拉唑别名洛赛克,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它能够预防乙醇中毒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是在于其特异性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减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活性,从而达到抑制基础胃酸和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2]。据国内文献报道,奥美拉唑的抑酸强度是泰胃美的8~20倍,能够有效地阻止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改善胃粘膜血循环作用[3]。在本例中药学论文,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之,临床使用奥美拉唑预防乙醇中毒应激性溃疡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用药方便、安全,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桓,肖燕兰,白涛,等.社区医疗机构急性乙醇中毒626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C):1327-1328.

[2]贺诚,张小群.奥美拉唑预防乙醇中毒应激性溃疡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0):157-158.

[3]卢年芳,郑瑞强,林华,等.国产泮托拉唑与进口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4):295-296.

第4篇

科研活动寄生虫学教学创新能力人才培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要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的同时须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培养高素质人才靠教育,强国必先强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

一、在教与学中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引导,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经费,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中,不断获取学科发展新知识、新成果,取得新的科研进展,将与学科相关的内容引入教学中,将科研思维的启迪与专业知识的灌输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探索科学的大门。如在寄生虫学教学中,学习昆虫部分时,我们将自己研究的医学昆虫――斑蝥、家蝇等加入到教学之中,如将有关家蝇抗菌蛋白抗肿瘤的最新研究结果融入课堂教学,还有将斑蝥这种可以分泌毒素引起皮炎的卫生害虫,却被成功应用到抗癌上的研究进展带给学生,给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这些既加深学生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的意识。

注重实践教学,如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锻炼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育科研兴趣。

学校还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答辩会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

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提高学术科研实践能力,我校从2006年开始设立学生课外科技项目。学生结合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寻找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通过查找文献,选择课题方向,撰写项目申请书。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申请人进行公开答辩,根据专家意见给予项目经费进行资助。项目主持人按照合同实施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论文。全程有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我们就以家蝇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对家蝇抗菌蛋白抗癌活性进行研究,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通过查阅文献、撰写项目申报书、开题答辩、立项、实施实验以及撰写论文等过程,使学生从中得到很多锻炼,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强化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也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为更好、更充分的利用科研资源,多渠道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我校在申报各级项目时,要求项目组成员中必须有学生参与,实验实施中由老师进行指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通过锻炼使同学们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如在上完旋毛虫这一课后,我们会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学生负责旋毛虫动物模型的维持,从养动物模型、接种感染、囊包计数、杀鼠取虫,观察整个生活史过程,制作旋毛虫病理标本,这样使理论教学与具体的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展望

大学生是促进知识传承和更新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备力量,他们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高校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是重要的育人基地。我校作为一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扩招以来,我校学生人数增多,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还面临很多问题。围绕我校“弘扬精神,注重实践教育,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有待于探讨,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内容上还需要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第5篇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第6篇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第7篇

1.1学生因素

1)主观积极性。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学生的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然后近年来普遍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学生把毕业设计仅仅作为一门功课来看待,甚至认为其它功课已经通过,自然毕业设计肯定也会顺利通关,这种典型的应试式思维导致思想上的不重视。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就业越来越难,学生要找忙于工作,投入毕业设计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在历年的毕业设计中也存在着前期文献调研与设计工作不努力,等到答辩前期突击的现象。

2)基础不扎实。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行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例如,我系部分学生由于平时对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看不懂专业的参考文献,系统方案设计不出来,经过指导老师耐心指导,仍有些同学一窍不通。涉及仿真,有一部分同学,连Matlab工具软件都还要现学。这些现象都体现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严重制约毕业设计的教学水平。

1.2教师因素

1)主观积极性。教师方面,由于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需开展科研工作,带学生做毕业设计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用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我系教师教学任务尤其多,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多数教师还承担了课题教学,课程设计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谢七月(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教学工作。这几年绩效改革不鼓励超工作量,毕业设计工作又持续周期长,学生知识结构又层次不齐,因而有些教师对毕业设计态度不是很积极,指导效果明显受影响。

2)指导老师队伍本身的专业素养。热工自动化专业方向比较细,开设热工自动化专业的高校很有限,我系极少教师本科专业是热工自动化的。由于教师资源相对紧张,即使缺乏系统的工程化培训与实践的新进教师也承担了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虽然没有能力指导毕业设计,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也只好勉强上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而且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1.3客观因素

1)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部分同学还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各类事情,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满打满算仅仅14周,也就三个多月。而要在三个月内完成文献调研、文献翻译、开题、设计、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保证还能有充足的时间对毕业课题做深入的研究。据我系历年数据,不能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全部内容的学生多达40%,而能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做出较好结果的学生不足10%,这类学生往往是提前参加了相关课题或是有扎实的基础,而基本完成任务书内容的学生将近50%。

2)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激励学生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尽管在毕业设计过程已经按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分别开展了检查考核,而且也制定了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但指标不够具体,考核过程有时候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考核。即便将考核模式向以实物、图纸、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但因这些内容无法在三个月内实现,因此,无实际全面实施考核的可能性。

3)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的,不够灵活,既难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难以提高落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考虑不周全,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其它客观因素。影响毕业设计的客观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实验条件紧缺,企业合作较虚,大部分设计电厂自动化的实验缺乏实现条件。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毕业设计时间的调整

从本届毕业设计开始,我校开始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把前期工作安排在第七学期最后三周,要求在这三周内完成文献调研,英文文献翻译以及开题报告。然后希望学生能够利用部分寒假时间进行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为开学初的毕业实习做准备工作,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参加毕业实习,增强毕业实习的针对性,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进一步的落实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我系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给与更为合理的毕业设计时间。对于成绩前10%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初结合毕业后的计划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这学期内进行文献调研与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争取在第六学期末进行开题,利用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鼓励结合设计结果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总时长达到三个学期,这个时间相当于目前2.5年制的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从而保障这部分优秀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毕业设计做的更加深入。对于成绩前30%左右的学生,则可在第七学期初选题、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对于成绩一般以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采用学校统一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第七学期中后期选题,第七学期末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总时长保持在半年以上。而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

2.2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由于教师资源相对不足,为了更好指导毕业设计,我系正探索指导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我系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均在120人左右,而现有专职教师只有15人,平均每位教师指导8名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热工过程自动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几乎包罗万象,不可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对每个领域均有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的优势,探索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尤为重要。鉴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面临工程实际方面的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急盼有教师的指导。因此,指导教师每周安排一次答疑与讨论,每个工作日下午安排一名教师开展集体指导。提前安排时间与地点,即时通知学生,学生既可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可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相关领域的教师参加集体指导。

2.3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探索

我校已使用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先由教师命题上网,然后由学生上网选择,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最后指导教师确认。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系对选题工作进行了探索。首先从命题上把好质量关。要求指导教师分别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我系成立了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选题期间,组织教师对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严格评审打分,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予以通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保研的学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可以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冲刺校优秀毕业设计。对于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从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于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命题结合生产实践,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考研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科研题目进行研究,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将来研究生的深造打好基础。对于力争进入特别优秀学生的选题,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将组织面试考核,考核成绩供命题教师参考。学生在选题期间,即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命题教师根据选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命题要求相吻合的学生,确定选题学生。

2.4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根据学校与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我系制定了管理细则,探索从制度建设方面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改革方面如下:

1)加强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给学生阐明毕业设计的严肃性,明确指出毕业设计将从严把关,从而使得学生端正毕业设计的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场所开展工作,从而便于指导教师检查与指导,规定学生每个工作日必须在指定场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由指定学生负责每天的考勤,系指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考勤检查,从而改变以往懒散的作风。学生每周参与答疑,即时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指导教师将记录每周的答疑情况。指导教师严格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

2)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督查工作。为了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学校与学院有教学督导会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我系将加强这方面的督查,每周向学生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为了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将设立经费进行奖励,对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要予以奖励,为了公平起见,对于指导非特别优秀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教师,系将加大力度奖励。对于指导不力的指导教师,限制下年的指导人数。

3)严格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为了使得学生和教师高度重视毕业设计,有必要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各阶段的考核,而不是只注重毕业设计的最后结果。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三阶段进行检查考核:第一阶段(毕业设计工作初期):检查师资配备和设备条件、课题审查情况及学生选题结果。第二阶段(中期):深入教学现场,进行实地检查,通过观察、提问,考察学生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同时检查教师的工作状况,依据毕业设计管理细则对教师与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第三阶段(后期):这个阶段重点抓好答辩资格审查工作与成绩评定工作。学生答辩前,要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经“审阅”、“评阅”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设计成绩由“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0%、30%、30%。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为了避免教师担心自己带的学生成绩偏低或答辩通不过给自己带来麻烦,系指导小组将协调后续工作,使得指导教师能客观评分。为了客观公正进行评阅,采用集体交叉盲审形式。严格按程序组织答辩,避免走过场。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工学结合;改革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和教高(2010)8号文精神,强化工学结合特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师生从2003年开始就积极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到目前为止,累计参加了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物理设计大赛、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州市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等各类电子设计大赛10多次,努力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制造业,能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学习积极性不够高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技能竞赛,能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有成就感。就像玩游戏一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感兴趣呢?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找不到成就感,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他能找到。所以,我们要在课程的编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到成就感。如果课程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因此,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要以对应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来体现。

(二)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物”。“障碍物”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负作用。作为教师要经常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物”。

(三)要将各个知识点、各门课程有机的结合,设计的学习领域要有生命力。要与企业的真实环境相对应,如果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完全不一样的话,培养出来的人是企业用不上的,与高分低能的人没什么区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运用当前企业最典型的产品来作为载体。

(四)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技能实操,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等问题。

(五)要有相对应的硬件条件,所有的这些学习情境都必须有对应的实训、实习场所。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一)让竞赛面向全部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设计竞赛能促教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那么如何将竞赛面向全部的学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竞赛面向全部学生,不单是指在选拔人才面向全部学生,而是将平时在竞赛辅导时的一些教学心得,教学想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就认识而言,可以在课堂上认识,也可以在实训室里认识;而就实践而言,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上实践。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不求按部就班,而求高效率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有些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反复的认识、实践过程来掌握,为此,我们大胆地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电子测试仪器仪表使用》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程提前到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对电子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带着很多尚未认识的问题来学习后续理论课程,从中去学习和解决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众所周知,真正的电子技能竞赛是在短时间内,要求做出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并达到一定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到参赛者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选拔优胜者。笔者带领参加过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他们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装调、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并且自学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实践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一般根据基础理论的进程,分为电工基础实训、电子线路实训与综合系统实训三个层次。这种层次符合人的认知过程。但在每个层次的实训内容及实训方法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等问题。如授课模式基本是沿袭老一套的方式: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方法与步骤、实训注意事项等等。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空间的发展。实训的内容则是过于紧贴理论教材,验证性实训居多,特别是过多地研究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分立元件的电路设计起来公式繁多,计算复杂,调试费时费力,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实训中注重了新技术、新器件的运用。在实训课之前我们把实训器材按两人一组的方式发放给学生,提前布置实训内容,要求学生课外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搭建电路。在实训课上,首先,老师讲解的重点应是元器件的选取原则,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与本实训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器件的运用。例如在运算放大器实训中,在器件的选取方面教师应重点讲解带宽增益积的概念;在电路设计中,教师应重点讲解直流平衡原则。其次,老师讲解的重点应是新技术和新器件的运用,应着重讲解一些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运用,如高速、宽带、可程控、高共模抑制比等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在实训阶段,由学生自行拟定实训方法及步骤,调试电路,测试电路的性能参数,对电路的参数指标进行改进。课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按科技报告的格式要求,写出设计报告。此外还可以增加大量的简单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内容,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电子线路软件仿真实训的内容,借助EDA技术开展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丰富实训教学手段。在电子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传统的集中实训教学方法,改为开放式实训教学。开放式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训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训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们在实训里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训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训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我们设立专门的开放实训室电子综合室实训室供学生学习。并坚持24小时对学生开放,在开放实训室除了配备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常规实训设备外,还配备单片机开发器、DSP实训板、计算机等实训设备,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训提供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

(三)重视创新教育

与本科生、研究生一样,高职生同样是创新人才的一部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应该得到关注和培养。高职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工艺流程的应用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而非理论创新。

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创新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我们可以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为期两个学期的《电子技能训练》实践课程。该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规范、守时、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该门课程开设的第二个学期,教师可以将综合性设计制作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它包括有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研究设计过程、撰写设计报告、结题答辩六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具有新意的制作课题,利用学校实训室、企业或其他途径所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开题报告、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课程进行中可以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较为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可结合专业和个人特点,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从依赖辅导到独立设计,从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发现项目,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

创新需要个性,在实训教学中除了为达到某一实训目的而进行的共性训练外,更需要加强个性培养。为此在《电子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设立专门的开放实训室,提供分层次可操作的实训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条件上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在自发、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形成。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成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从2003年开始第一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比赛的电脑还是从王院办公室借来的。从第一次只有3人参加比赛,到今年24人参加比赛;从只有一个专业参加比赛,到今天有3个专业的学生都参加;从最初的省级三等奖到现在的全国一等奖。可以说,从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专业的发展势头,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专业,到现在成为省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电子设计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他们不循规蹈矩,不死读书本,而是积极进取,学以致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大赛的洗礼,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他们在课程设计、实训与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很好,往往能起到带头引导作用,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在就业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肯吃苦,能独立思考,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高度评价。

竞赛不仅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也使得赛前指导教师受益非浅。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设计多门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赛前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年轻教师对新技术、新软件上手快,但实践经验缺乏;老教师经验丰富,但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的掌握上又有不足。为了发挥特长、实现互补,我们在赛前指导上均成立教师赛前指导小组,在小组中注意年龄和特长的结合,注意学科的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得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的很快,这无疑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我们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不仅使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广铁学院的骨干院校与示范院校建设添砖加瓦,更为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36-37.

[2]廖继红.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18-19.

[3]赵又新,夏建全,李建民,陈瑞,邓翔宇.电子设计竞赛与高职高专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01-102.

第9篇

1.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2.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研究生听,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研究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陈至立在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8]。”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科研素质、医德医风等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2)由于扩招,有的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或因为兼职太多,工作量过重,无暇指导研究生;(3)有的导师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缺乏指导经验;(4)相当数量的导师研究经费不充足,具有国际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的导师比例偏低、国际交流能力偏弱,这些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9]。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导师的遴选和淘汰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定导师选拔的标准和条件,将承担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裕、科研成果突出、教学能力强、道德品质优秀、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纳入导师队伍。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前培训,让他们聆听老专家、老教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过程和自己的职责。定期考核导师的学术业绩(如科研项目及学术论著)、工作态度、培养能力等,督促导师履行职责。对于连续几年没有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导师,或者因导师失责而出现研究生毕不了业的,则取消其导师资格。

2.研究生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坚持执行导师每年招收研究生不超过3名的规定,以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同时,要求导师在社会上的兼职不能太多,否则会减少对研究生的指导,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聘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导师,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和国外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的导师队伍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江苏高校;科技查新;业务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3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31-04

Busines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Jiangsu University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Nie Fengying1 Wang Chao2

(1.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2.S&T Development Center,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annual data of the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workst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is paper made a count on the Jiangsu University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business,an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Jiangsu University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had the regional advantage,and achieved gratifying success in novelty retrieval volume and retrievals social service,but there were lots of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rious problems,such as the low proportion of novelty retrieval at home and abroad,the blank of patent novelty search,the know-how of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novelty search and so on,and the solutions to them were proposed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University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Key words〕Jiangsu University;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business analysis

科技查新是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信息咨询活动,它在科技立项和验收、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价、科技奖励评定、技术引进等科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为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1]。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不断发展,科技查新机构不断增加。教育部系统于1992年,1995年分别在直属高校设立了15所“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下面简称为高校科技查新站)。由于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为规范高校科技查新机构,教育部在2003年进行了重新认定工作,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设立了5批共计78所高校科技查新站。其中,江苏省拥有12所(详见表1)。

1 以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以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数据为样本,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查新数量排名、查新总量、查新来源、查新范围、查新目的、查新人力及查新资源等方面进行统计。表1 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一览表

所在高校查新站资格认定批次

(时间)查新站资格

认定类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第1批(2003年)第2批(2004年)理工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江苏大学第3批(2006年)农学类理工类苏州大学第4批(2008年)综合类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第5批(2010年)农学类理工类表2显示了2010年度江苏高校科技查新业务及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查新的总体情况。其中,“查新来源”按查新委托单位所在区域进行分类,“校内”指查新站所在高校,“校外”指查新站所在高校以外地域,包括“校外高校”和“校外非高校”。“查新范围”依据查新项目检索内容与出具新颖性证明的范围而分为“国内”和“国内外”,由于仅对国外范围检索类的查新较少,几乎可忽略不计,同时国外查新的工作量与国内外查新的工作量大体相当,所以在统计中将其归入国内外查新范围。“查新目的”将查新项目按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价、奖励申报、专利申请、博硕开题和其他类型进行统计。

排 名学 校查新人力查新资源专职兼职审核员总经费(万元)资源更新(万元)1江苏大学101831 0005002江南大学954944.4440.95苏州大学7841 300709.77河海大学15951 089.91 064.411东南大学13532 200.82 100.228南京农业大学6431 904.3601.2 续表3

排 名学 校查新人力查新资源专职兼职审核员总经费(万元)资源更新(万元)31南京大学7522 4001 60046中国矿业大学8511 623.726554南京航空航天1375988778.7江苏合计9所88663013 451.18 060.1江苏平均总量/99.87.33.31 494.6895.6全国合计67所471452252104 763.964 753.1全国平均总量/6776.73.81 563.6966.5

2 与教育部科技查新总体情况比对分析

2.1 查新总量

2010年度,全国67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共完成查新报告31 997件,平均每所查新站完成查新报告477.6件。经比对,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的查新总量是相当可观的,在全国高校科技查新站业务总量排名中,前10名江苏高校就占了4位,分别是江苏大学排名第1位(总量1 580件)、江南大学排名第2位(总量1 148件),苏州大学排名第5位(总量919件)、河海大学排名第7位(总量804件)。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平均数为737.9件,高于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平均数260.2件。这说明,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从侧面反映出江苏地区的科技活动状态及发展水平。2010年,江苏省企业研发投入达6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0%以上[2]。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在2010年继续蝉联全国第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领跑全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和园区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认定的驰名商标总数居全国第三,其中企业创新能力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首位[3]。江苏高校科技查新总量平均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这一事实,很好地诠释了科技查新总量与政府相关科技政策导向及科技投入力度的密切关系。

2.2 查新来源

从表2查新来源来看,江苏9所高校科技查新站校外查新比例均高于校内查新,江南大学校外查新高达86%,校外查新最低的中国矿业大学也占有52%的比例,江苏校外查新平均比例高达73.2%,远远高于全国校外查新平均比例(56%)。其中,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校外查新非高校比例高达87%,也高于全国校外非高校查新平均比例(71%)。这表明在进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中,高校的科技查新活动既有效满足了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立项、技术开发、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的查新需求,更推动了高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化的快速发展。江南大学查新站的查新来源分析可以看出[4],江南大学校外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均是本校的产学研合作单位。也充分显示,政府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点工作的战略高度上来,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战略定位的体现,也是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战略,江苏校外查新平均比例高达73.2%,便有力证明了实施查新服务社会化是高校科技查新站功能的放大与辐射,更是科技查新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

2.3 查新范围

对表2的查新范围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江苏高校科技查新数量在全国排在前列,但江苏高校国内外查新比例(27.8%)远远低于全国国内外查新比例(38.6%)。据笔者调研所知,江苏高校国内查新绝大部分来自校外企业,说明这些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而是向生产研发一体化发展,但也反映出当前江苏企业创新还多是立足于本国、本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对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性研发的投入较低,高精尖技术方面的研发较少,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体系,企业科技创新应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2.4 查新目的

从表2查新目的来看,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的科研立项查新占总查新项目的57.9%,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成果鉴定验收评估类和奖励申报查新均高于全国水平,而专利申请、博硕开题申请及其他类查新均等,尤其专利申请所占查新项目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了高校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更反映出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立项查新,以及国家对避免重复立项所做的努力。但在立项查新项目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申报基金及资助计划等占了特别大的比重,而企业自主立项查新较少,这便是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的科研立项查新比全国水平低的原因所在。江苏企业侧重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现状,成就了江苏高校在成果鉴定、验收评估类和奖励申报类的科技查新均高于全国水平。

2.5 查新人力与资源

高校科技查新站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学科资源、设备资源等来实施科技查新活动,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查新质量的好坏,也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1]。表3统计显示,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平均人力高于全国水平,但审核员人数却少于全国平均数,查新资源中总经费和资源更新费的投入也均低于全国水平。结合前面几方面的比对,江苏高校科技查新站应该考虑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质”的提高。

3 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综合上述的统计与比对分析,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在查新总量以及查新服务社会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如何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如何提高国内外查新比例?②在专利查新几近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开创新局面?③追求“量”的同时,如何控制“质”的问题?

3.1 拓展业务范围及深度,提高国内外查新比例

前面提到江苏高校国内查新绝大部分来自校外企业。从跟企业用户的沟通和调研中获悉,这些企业并不是对国内外查新没有需求,而是鉴于企业自身信息人才较为缺乏,信息工作相对较薄弱,其信息组织、利用和开发能力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导致无法更多的关注国际领域的科技发展状况。从表3中也可以了解到,高校科技查新站不仅拥有一批专职的高素质查新人员,还每年有相当可观的经费投入为查新服务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其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是社会其他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5]。因此,高校科技查新站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走入企业普及科技查新相关知识,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查新先行”的理念,从企业科技创新对查新业务的需求出发,跳出只为项目立项、鉴定查新等常规业务服务圈子,拓展查新服务新领域,探索全新的查新延伸增殖服务。密切跟踪国内外各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发展趋势,多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提供国内外科技查新服务。

3.2 抓住机遇,开创专利查新新局面

江苏省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成果日新月异,正驱动“江苏制造”大步迈向“江苏创造”。到2015年,江苏将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3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6]。这给专利查新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但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苏乃至全国专利查新几近空白,如何突破其巨大反差,开创专利查新新局面?一方面要加强专利查新重要性的宣传报道,让专利申请人足够重视,深化用户对专利查新的了解,提高专利查新报告质量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专利法所述的新颖性要求是未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而且要求在国内未被公知公用[7]。这就对查新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不仅得熟练专利文献检索,更有必要深层次挖掘Dialog系统的专利检索功能。就专利检索而言,Dialog检索系统凭借其丰富的专利库资源以及功能强大的检索指令,更适合进行专利信息的深层次开发[8]。可以预见,突破专利查新少的局面将为高校科技查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3 提高查全、查准率,确保科技查新质量稳步提升查新质量直接关系到对科学研究创新程度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否,关系到国家投资效率的高低[9]。因此,查新质量是高校科技查新站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如何确保查新数量大幅增长下的查新质量,是高校科技查新站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虽然教育部出台了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定期对高校科技查新站进行年检、定期开展查新员和审核员培训等一系列政策和质量保障措施,但表2所示,江苏高校查新站国内外查新(含国外查新)数量只占总数的27.8%,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江苏高校查新站未能很好地利用国外数据库资源或国际联机系统,查新报告的新颖性判断比较缺乏有效依据,较难保证其查全、查准率。查全率一般是指被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系统中相关文献总量的比率,是用来衡量查新员查新能力和信息检索系统检出相关文献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查准率一般是指被检出的相关文献量与检索出文献总量的比率,是用来衡量查新员查新能力和信息检索系统检出文献准确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查全率与查准率是相互辩证的,查新检索既要注重查全率又要保证查准率。查全是前提,查全才能如实地反映待查证项目的研究现状和客观存在,查准才能客观评价待查证项目的新颖性,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因此,要作好查新工作,必须掌握好查全率与查准率的辩证关系,在确保查全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查准率,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大程度的优化查新工作,提高查新质量[10],从而保证科技查新整体质量提高。

4 结 语

《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突破,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实现区域科技协调发展的突破,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综合实力[11]。实现这4个“突破”将给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查新机构与政府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各级企事业创新团队之间良好的沟通合作渠道;为江苏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更全面、更到位、更优质的查新服务;围绕企业自主创新需求推进江苏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与将来常抓不懈、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我们查新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谢新洲,柯贤能,滕跃,等.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13-16.

[2]聚焦企业创新 促进经济转型[EB]..

[4]张群.从查新项目看高校查新工作的现状和发展――以江南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站L08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57-60.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 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20-03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是一种既有区别,但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对象都统一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1 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19世纪初,著名教育家洪堡先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重要原则,他指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活动以传授已发现的科学知识为主,而科研活动是以发展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本质内容统一于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活动,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高校的本科教学活动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两种成份,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活动,因此,科学创新是教学和科研的共同驱动力和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是一个老调长谈的话题,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国的大学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中,通常会比较地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展开,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课”。而在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里,由于教学效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后滞性,导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上面这些的情况,都从客观将教师带入到将教学和科研相互对立的困境中。老师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和科研的辩证关系,感觉时间花在教学上就无法作科研,反之亦然。

教学和科研在短期上,是“对立”的,但在长期上,是“统一”的;在局部上,是“对立”的,在全局上,是“统一”的。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教师要真正上好课,就要作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将科研前沿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地追踪专业的发展状况,这也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从统计的数据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人员中90%是大学教授。从我国近几年评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教学人员同时也都是科研硕果累累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科研对于大学教师具有源动力,教师容易受到科研“名利双收”的驱动,但这就必然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即高校的科研活动的“功利”成份越来越重,在高校的科研活动,由于他的主体是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师,高校的科研活动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必须以教学活动和其他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共同取向,将科研活动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视野的学生,因此,无论哪种定位的高校,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相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无论是身处哪种定位高校的教师,只有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老师。那些顺其自然地把高校教师分类为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并进行自我定位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加以转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和科研在目前还存在在不少的差异,要想调节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需要教师们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2 积极构建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和互相促进,融合教学与科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融合,这里我们分别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利用教学和科研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构建教学和科研的共享平台。

2.1 科研推动教学

2.1.1 利用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高等学校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通常被称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三件法宝之一,但科研型实验型实验室通常只对老师和研究生开放。自2004年建设以来,依托我们学院的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就始终把如何为本科学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列入实验室建设规划,努力实现让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实践,并配备专门的老师指导,高年级本科同学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到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近三年来由本科生申请承担的省级、校级、校级的各类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

学术交流是加强和提升学术科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院在承办“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系列科研报告中能够兼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许多院士、知名专家除了安排针对老师和研究的科研讲座外,只要时间允许,通常都会在本科生校区安排专门面对本科生的综述性的学术报告和治学理念,让本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

教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我们通过积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将教授群体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积极地服务于改善教学条件中去。此外,我们还配备有丰富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在大一年和大二年级中担任班主任,大三和大四年级中担任本科生导师,增加了对本科生包括学习在内的学习和生活的引导。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每学期都安排学习优良且有责任心的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或者课外下班辅导工作,提供了一个研究生和本科生交流的良好平台,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思路及时为本科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本科生的学习方向性和目的性。

2.1.2 总结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和专业建议的核心,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团队。事实上,大学本科教学除了要求老师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没有科学研究,教师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有可能沦为教材和书本的发声器。一个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对教学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把握。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风格必然会体现他的科研体会,会讲出科学思维方法,并将前沿科技融入到基础课教学,这正是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标志,提倡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正在于此。

目前,我们学院教师多数都有参与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地将参加国际国内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会议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内容融入到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安全》、《数学思想史》、《数学建模》等。软件工程教研室的老师将横向科研课题中的有关软件开发、数据库、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内容和实际经验融入到本科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有关课程教学中。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将参加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适时地引入到《中学数学教学教法》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完善了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1.3 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的一种学术论文(设计),因此,在完成论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非常重视引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内容,为本科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并逐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课题申报,项目审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设答辩程序,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学院除了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基地、省教育厅、学校等各级各类财政拔款经费改善本科生实践环境,还认真结合老师课题提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首届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中获得立项16项,在学校名列前茅,项目均是结合各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科研小项目。2000级陈艳梅同学“基于置乱的数学图像处理算法”和2002级林力伟同学“基于移动的自组网拓扑发现和更新策略”等两个项目由于结合了我院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项目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并得到相关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参加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项目竞赛,均取得铜奖的好成绩。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的老师能够结合本专业方向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系统,提供给信息和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网络安全方向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指导学生搭建网络攻防仿真系统并得到好评。软件工程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设计服装行业计件工资管理系统。同学们的反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不会找问题到会找问题,从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到自己学会找资料找答案,收获很多。

2.2 教学推动科研

2.2.1 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改善科研条件

在一些教学型高校或者教学科研型高校,由于科研经费不是非常充沛,所以老师的科研条件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充分地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来为科研服务,一些地方性高校中通常会建设一些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实验中心,这些实验中心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外,还可以作为科研的共享平台,例如,我们学院在实验中心中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实验室,这些设备都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通常都会规划教授办公室和老师休息室,这些实验室也成为了老师在教学之余的科研场所,老师们可以在独立的空间里,优美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

2.2.2 通过教学活动完善教师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是最普遍起作用的,应用最广的,老师经过深入的、反复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更高程度的融会贯通,更加熟悉和熟练,还可能拓宽自己的基础。教学要求深入浅出,深入也自然会为科研带来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认为教学仅仅是浅,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一些老师认为基础课不值得多花功夫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地上好一门基础课,就必须深入了解该课程之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原因,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位置,以及该基础课需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哪些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学能力。除了鼓励高职称老师上基础课外,也鼓励他们上选修课,通过组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也是组织老师在该领域科研的思考,为下一步的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学院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下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一个方向课程的老师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一些教学改革课题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此外,同一方向的老师在讨论中通常也都会对目前国内外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讨论,介绍自己的科研活动,大家通常都可以取长补短,并从中慢慢凝聚研究方向。

2.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新”

考试和比赛本来是一种测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对于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这种“考试”手段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字院非常重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比赛,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更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不仅可以把代数、概率论和方程等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高,有些同学通过了相关程序员的认证考试,更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这对他们将来毕业后走进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富。许多优秀的本科生都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科研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3 统一和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一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脱节现状,需要完善现有的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通常教学和科研通常是两套互不相关的评价体系,必须将这两套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都得到逐步健全,才能引导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真正融合。

首先,在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设计的综合性评估体系中,有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中都涉及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问题,这代表了国家对如何学和科研的一种引导,对各类型高校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个大学可以从实际出发加入落实和贯彻。

其次,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中引入学术活动因素,例如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融入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是否与本人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同样,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因素,例如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成效性,担任本科生课程的情况及所任课程的教学教改成果等。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落实到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

最后,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从期末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以学生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情况和成绩等作为评价因素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也才能从需求角度来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看到一些不足,取得了一些经验,要办好一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教学和科研两者都抓。要综合运用道德、市场和行政的调节作用,通过导引、规范、保障、激励和评价使教学和科研更紧密,并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和科研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80-84.

[2] 程小苏,刘粤惠,曾幸荣,刘涛.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74-76.

[3] 孙萍,张凤赐.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57-59.

[4] 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第12篇

关键词 七年制 中医学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26

Abstract Currently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in medicine has matured, but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lso shows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n-year medical training model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that exist,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ropose a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seven-year medicine.

Key words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市场对中医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的中医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已渐趋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目前,如何培养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医学七年制拔尖人才培养问题

1.1 专业意识淡化,课程设置冗杂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较冗杂,除了中医类的专业课,还包含了较多公共课、基础课,西医学临床课。例如,我校2011级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中医学类的基础课程却安排较少,却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及西医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而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对中医拔尖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并没有什么作用。在第二学年至第四学年,才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学,这样在无形中就加重了中医院校学生后三年的学习负担;新生刚入学后,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尚未建立,便开始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较早地建立了西医的临床思维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思维体系的培养与巩固,等到接触“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学说”等中医传统理论,容易抵触。导致中医专业意识淡薄,或是对专业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厌倦。

1.2 忽视师承教育,缺乏中医思堆

师承教育是中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及鲜明特色。①但是目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以老师讲授和教材为主,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能够较好地重视中医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灌输式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整体的中医辩证思维,无法领会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其本身病不属于医学理论范畴,而是一种基于医学理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其认识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讲究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其临床是一种协调的活动及过程,并讲究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其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是一个独特的认知程式。②七年制学生应善于开拓和扩展思路,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中医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经验医学,要体会其中的奥秘,缺少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点,很难发现其中的精深奥妙,中医学精髓的发扬和继承主要依靠师承教育。

1.3 临床技能不足,实践经验匮乏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经验学科,无论是基础或是临床课程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医的教学模式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和“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特点,具备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③而中医学从整体入手的诊断模式以及独特诊断方法,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诊疗和操作中才能培养起来,闭门造车或照本宜科是不行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目前在中医学七年制实际教学中,普遍采用“基础一临床一实习”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1.4 专业学习有限,科研创新不足

中医学七年制拔尖人才培养目的是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质量人才。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作为中医院校中一个的特殊群体,不同于本科生,也有别于研究生,不是照抄照搬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是五年制年限的延长和课程数的增加,而是对中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目前七年制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课程衔接、管理方式等方面,在五年的本科学习阶段中,实际学习医学的年限只有三年时间,因为要除去一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一年的本科阶段实习。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课程学习半年,这就要求七年制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研究生学习,临床实践学习一年,这就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想熟练掌握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则有很大的难度。在最后的半年里,他们在忙于毕业论文的设计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找工作,这样很难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容易使得他们放松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培养。④

2 培养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途径

2.1 重视中医经典,强化中医基础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和源头,学习经典是中医的特色,可以帮助后来者体悟中医理论中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流,不仅包含独特的中医理论、蕴含宝贵的经验,更是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一体的宝贵财富。建立了“阴阳五行”、“藏象五系统”、“五行六气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首先应注意不要操之过急,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要我们慢慢去啃,如《内经》在学习时可以在读每一章节时配合翻译书,历代名家的解读,还有网上视频可以配着看,切忌浮躁,学一点是一点,搞通一点。培养中医拔尖人才就要加强中医基本功,强化其对经典的掌握。因此,我校中医学院每年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月,国医节,读经典、用经典知识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经典的反复研读。

2.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科研能力

2.2.1 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课程是培养人才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所在,是影响培养对象的直接因素。为了适应医疗市场实际需求的不同,迫切要求我们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所分设的专业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增强适应性及提高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我校共设置了四个层次的课程:首先是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是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课程,以使学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知识,强化中西基本功形成中医的学习体系。然后是临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临床的思维模式。最后是专业课程,根据不同方向的实际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如针灸推拿方向增设针灸和推拿方面的课程,如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等针推临床课程,骨伤外科方向增设骨伤方面的课程,如中医骨伤学、创伤骨科学、中医筋伤学等骨伤临床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临床特色。采用小班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开展自主性学习,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将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2.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科研能力是在的创新思维中不断提高的,及早地给学生灌输科研思想,为学生科研能力打好基础。在第六学年,开设科研思路与方法、统计学方法等相关课程,组织有经验的教授进行与相关科研的讲座,对每1~2名七年制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指导中医七年制学生开始选择研究方向,阅读和整理相关综述,并在学期末组织开题报告,对其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捕捉能力,使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⑤从而巧妙地解决了七年制学生时间短的弊端,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和课题研究时间相一致,都达到一年半。

2.3 加强临床训练,突出个性化培养

中医学的实践性体现在,其理论、教学效果、价值均要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临床实践能力是培养中医临床型拔尖人才的关键。而临床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因素,脱离临床而一味地理论教学往往容易出现问题。首先,让学生早期接触医学,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中医基础、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从而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从大一至大三每年暑假可以安排暑期见习,真正实现早临床。师承名医,少走弯路,缩短成才周期。名老中医以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经典与临证的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寻找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其次,对于中医拔尖人才管理采取基础和临床双导师制培养的小组式管理模式,不仅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同时还提高中医拔尖人才的科研与临床实践等能力。⑦研究生阶段学生可以向基础导师请教理论问题,还可以跟临床导师临床学习,跟小组老师请教其他问题,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而且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注释

① 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等.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52-954.

② 陈楚淘,李点,何清湖.中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6):39-43.

③ 王岚,刘中兴,郭静,等.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J].中医教育,2014.33(3):56-58.

④ 李友白,郭胜伟,李爱民.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4(10):115-116.

⑤ 刘慧萍,喻嵘,葛金文等.基于研究性教学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