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家长学校教案

小学家长学校教案

时间:2023-01-09 21:2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家长学校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家长学校教案

第1篇

关于安全教育,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我要这样做:

安全无小事,必须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开学课:我就要先给学生们上一节安全教育课,讲一讲安全注意事项:

校园安全:

1、上下楼梯不要慌张、不要拥挤,按次序进行,下楼不能顺楼梯的扶手滑下来。如果慌里慌张的容易扭伤脚脖;如果拥挤,会发生摔伤事故;滑扶手万一摔下来,很危险。

2、课间活动要文明,追逐撵打易碰伤,谨记教导是上策。

3、打扫卫生时,一定注意不能拿扫把乱打、乱闹。

4、为了督促孩子们自律,我特意安排了课间安全监督员,发现课间或课外活动有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安全监督员首先制止,然后报告老师,发现不安全的表现及时报告老师,老师及时教育并弥补管理上的漏洞。

校外安全:

1、告诫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看信号灯过马路,不要横穿马路,特别是你忽然从花坛里蹿出来,很危险的。

2、按时上学和回家,不要早到,在外边逗留有不安全音素;放学按时回家,让家长放心,不要私自去同学家或相约到某个地方玩,如果去给家长说一声。

3、网吧、游戏厅不能去,里面人员杂乱、环境不好对身心健康不利,万一碰上坏人,很麻烦。

4、放学有学生坐车,孩子容易拥挤,我安排有值日队长,维持秩序,一定做到排队上车,到站不能拥挤。

5、路上遇到陌生人,少与他们交谈,一定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

6、大雨天,不要再大树下避雨,大雨天出门要小心,不要出门。

饮食安全:

1、提醒学生早餐尽量在家吃,一定要吃好。

2、不乱吃小零食和地摊上的食物。

3、多饮用白开水,少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

4、不能暴食暴饮,容易损伤肠胃的。

节假日安全:

寒假:不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在家人的监护下放烟花、爆竹。

暑假:不能单独去游泳,远离水库、河坝之类的地方。

作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安全:

1、和家长及时沟通。

2、开学家长会上,告知家长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便于家长监管孩子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没有。

3、孩子没有按时到校又没有请假,立即和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

第2篇

为发挥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德育工作要紧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个中心,本着“抓德育,强素质,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原则,不断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把学习、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强常规管理。在全市中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遵守公德、立志成材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社会公德意识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各地各校要针对主题,细化教育目标,抓住教育细节,制定相关细则,不断深化养成教育。大力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全面开展“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班”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勤奋学习、文明健康的良好风气;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人”——六项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启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考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习“五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中营造乐学、勤学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广泛开展“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评比,鼓励学生认真刻苦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市教育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2、进一步推行“两制”。各地各校要依据徐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导师、伙伴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把实施“两制”与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起来抓实抓好。**-**学年第一学期,各地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当地初级中学推行“两制”。**-**学年第二学期,全市将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行“两制”,并把教师担任导师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之一。市教育局在徐州教育网/德育园地栏目设立“两制”专栏,推荐专家观点,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两制大家谈”征集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发动教师参与,及时上报实践中的经验、探索中的思考,市教育局将择优刊发,于**年暑期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和经验总结进行评选、表彰。

3、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市教育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各校的人员需求。各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级培训,扩大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兼职教师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各校要依据《关于印发<徐州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和<徐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的通知》(徐教基〔**〕44号)、《关于印发<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通知》(徐教基〔**〕45号),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把上好心育课作为广大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青年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4、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要不断强化教师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认识,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训练、课外活动加强德育渗透,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标任务体系。各地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印发的《学科渗透德育课堂评价表》制定各学科渗透德育优秀课、优秀教案标准,在各类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把学科渗透德育情况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一步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确保每学年初中20天、高中30天实践时间。要积极拓宽德育领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6、加强“三结合”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工作,并主动和当地关工委、妇联等组织配合,加强对家长学校工作的督查、指导,定期开展家长学校的专项评估检查。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网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要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听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7、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地各学校要以贯彻落实《关于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师德师风考核意见》等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继续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发挥榜样作用,激励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责任心。各地各校要鼓励和组织班主任和德育骨干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岗前、岗位校级培训制度,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工作研讨活动,定期培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各地各学校要制定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学校要适当增加班主任津贴,职评时应适当加大班主任工作权重;要加快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首席班主任试点,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综合素质。

三、有关要求

1、围绕中心抓德育。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智育“油水”分离、德育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相分离的现象。各地各校要本着“德育为先,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本校实际,分析学生状况,找准问题,找准不足,通过提高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细节,有计划、有系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3篇

首先,幼儿教育教学内容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幼儿一日生活应以游戏为主,通过多种活动的探索、感知实现成长。但在我国幼儿园体制转型的影响下,政府将学前教育推向市场,大量公办园转型,民办园丛生。为了自负盈亏吸引生源,很多幼儿园不得不开设吸引家长的超前教育课程:在中、大班开设了算术、英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课程。有些幼儿园教两三岁的幼儿背诵“经典”,甚至背诵圆周率,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龄前,超纲教学,致使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提前上学;有时不只是提前上小学,而且是正正经经地“大”上学、“狠”上学。最近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一段名为“3乘5太难了,小萝莉急得哭”的视频中,一位年轻的母亲让5岁左右的女儿背诵本应小学二年级才掌握的乘法口诀,小女孩只记得3乘5等于35,于是母亲让其反复背诵多遍,在父母严厉斥责下,小女孩带着怒气背诵了一遍又一遍,还带着哭腔大喊“太难了”。其次,幼儿园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去游戏化现象日益凸显。研究者在调查中看到某幼儿园关于“牛”字的教学教案:(1)出示字卡,幼儿认读;(2)讲解字义,组词,造句;(3)教师示范书写“牛”的笔顺及格式;(4)幼儿书写练习;(5)教师指导幼儿练习;(6)书写“牛”的笔顺及组词。教学形式与小学无差异,用机械的方式让幼儿识认新字,毫无游戏性。在一节语言公开课《城市里的野猫》中,老师在课前的准备是在磁性黑板左侧背放八张卡片,右侧挂一副大图片。老师根据右侧的图片讲故事,不时地停顿出示卡片认读教学。幼儿认读卡片后,再继续进行故事讲述。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停顿八次完成“森林、城市、斑马、疼、花奶牛、痒、河马、重”的教学任务。在断断续续讲完整个故事后,教师组织开展“识字游戏”以巩固生字、词。教师领读后,学生到前面抽字卡领读。整个活动的游戏之处就在于幼儿到前面抽字卡并领读。本应该是幼儿主动的、充满探索性的游戏,变成了活动中的点缀。第三,园内幼儿行为规范类比小学。多数幼儿园师幼之间都有类似的口令“:小小手背后,小小脚放好“”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我们都是机器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从小小班到大班都有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上课要像小学生一样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不准随便乱动乱说话。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要求更加严格“:上课”精力集中,专心认真,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老师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验幼儿是否认真听讲,同时要求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做好举手,不许大声喧哗,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方可回答问题。课间安静的休息、喝水或如厕,禁止打闹喧哗等行为。这种“规则”抑制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固定的要求去限制幼儿的自由。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原因;既有幼儿园、教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1979年,在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的《工作纪要》中就明确提出“要防止和克服婴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可见“小学化”倾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中了。应试教育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并不断趋于低龄化,致使幼儿园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幼儿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入小学要参加小学入学考试。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幼儿园教育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园目标转移成灌输统一的知识内容,训练特定技能技巧,为小学入学考试做准备的机构。现在整个教育系统演变成一种层级式的包围现状:入幼儿园是为了入好的小学做准备,入小学是为了能入好的中学……随之而来的是幼儿园学习小学的内容,为小学入学考试做准备;小学围绕着小升初考试转……高中围绕高考做准备,为了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更长远的是为了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

(二)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众多家长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始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超前教育。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语言、数学的发展可以进行外显的展示,加上家长的攀比心理,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供了环境。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在对幼儿教育重视的同时,将全部关注都集中在了仅有的一两个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幼儿身心发展实际,强制地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企图培养出“神童“”数学家“”音乐家”。家长并没有注意到,社会舆论对于“神童”的宣传,也只停留在数数和识字量的维度上。由于没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指导,一位家长说道:“这家幼儿园挺好的,老师天天教孩子认字、算术,不像别的地方只领孩子玩。”山西省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为迎合家长的这种观念,很多幼儿园不得不开设多种知识技能性的特色教学课程。可见,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功利心态严重束缚了幼儿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遏制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幼儿教师待遇差、流动性强,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但很多转岗教师培训并没有达到专业的合格标准,或是其原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已非培训所能改变。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旧采用原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据研究者调查显示,职前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是以幼师中专为主,193人中有63.2%是幼师中专学历。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职后教育实现学历层次的提升。调查中发现有81.14%教师通过在职学习提升到了专科或本科的学历。受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学历的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普遍不高,职后培训的机会和效果微弱,教师专业发展缓慢停滞,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改进策略

针对“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寻去“小学化”倾向的有效策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政策监管自2010年以来,针对学前教育在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先后于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2年颁布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学前教育进行政策宏观调控和指导。在此基础上,针对去“小学化”倾向,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严把幼儿园准入关口,制定严格的幼儿园准入标准,从入口上保证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另外,各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幼儿园年检制度,对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安全保障、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保教制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不足之处、不规范之处给予及时纠正和整改。教育部门还应该将目光投向小学入学考试,坚决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减少应试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影响。

(二)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家园共建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学习科学保教的方法,避免盲目追随社会商业性舆论的潮流,过早、过多地灌输幼儿知识内容。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促进亲子感情,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如傍晚幼儿离园前开展简短的家长沟通会、组织家长代表形成家长委员会定期与幼儿园讨论教育教学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教师家访活动、家长QQ群、家长开放日、多种形式的讲座及亲子游戏等来促进家长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要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质量。首先,提高幼儿教师的入职标准,以2011年12月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参考,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考察。选择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对于中小学转岗教师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确保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对在职教师给予定期培训,结合本地本园教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名师讲座、与优秀教师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可以让幼儿教师与教育专家及同行优秀工作者互动沟通,更新教育观念,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做好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工作,有计划的提升教师学历及教育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化程度高、师德高尚的优秀幼儿教师团队。

第4篇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经典论断道出了人的本质。回归本真的德育,就必须观照关系中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中的人结成了群体,形成了社会,产生了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厚、优秀的文化。赋生命以文化的底色,既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应尽之责,更是文明传承的必然要求。

让孩子心灵散发翰墨的馨香

古城里,蓝天下,几株古树的掩映中,一个三面包围,南面敞开的古色古香的院子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便是有着130余年历史的墨池小学。

楼不高,只有三层。风格也很简朴,砖的青灰构成了学校的主色调,一楼教室圆形拱门和屋顶瓦的红色,让古朴的校园平添了几分生动。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院子西边的一个大厅里,一群盛装的孩子正在诵读《弟子规》。声音稚嫩、清脆,韵味十足,让记者情不自禁地跟着念起来。

“这是学校正在开展的《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同行的陈绚校长见状,忙向记者介绍。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选择《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陈校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学校的历史:

墨池小学是温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学校,可追溯到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英国传教士在康乐坊设立的艺文学塾。1903年10月20日,在艺文学堂新校园落成后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创办人苏慧廉如是说:‘这所学堂的成立是本着三个可见的目标:启迪智慧、强健体魄和磨砺道德……道德品质是智慧和真理的根本,甚至比智力培养和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而这正是本校的主要目标。

“我们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明晰学校办学传统,立足学校区域文化的前提下,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做有民族根基的世界公民’。为此,我们通过构建国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来践行‘临池博学,见贤思齐’的校训。”

为了让身处现代社会的儿童认同古老的《弟子规》,学校进行了艰苦、耐心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首先,是让孩子能诵读。一年级新生一入校,就收到了礼物――《弟子规》教材;每周一晨会,大队部会选取其中一段布置周行为规范达标重点,开展“我读弟子规”活动;每周二午间,广播室播放录音,全校师生听读《弟子规》;编创《弟子规》韵律操,利用大课间时间边诵读边做操,帮助孩子将《弟子规》内容熟记在心。

之后,是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各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导老师以德育微课程为载体,设计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的班本课程,以儿童的方式探究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体验。如“中华礼仪最靠谱”“生日送诗”“论语故事馆”等班本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心灵的触动改变行为,实现了德育的无痕开展。

童蒙养正,如果只停留在诵读和课堂,是难以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的。只有打动了孩子,教育才能抵达他们的心灵世界。而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读经典《弟子规》,做现代文明人”系列活动,让“童蒙养正,磨砺道德”的教育如充满童趣的花朵,吸引着孩子,感染着孩子:

“火眼金睛找陋习”比赛――发放竞赛单,找出不良习惯,对照《弟子规》,写出相关文明礼仪语句。

“践行《弟子规》情景剧”展示――以年级为单位,组成侦察队,寻找身边的陋习,根据《弟子规》的相关要求,自编自演情景剧。听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好习惯壁画展――师生及家长共同完成践行《弟子规》壁画,既美化了环境又深化了教育。

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队部在寒暑假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发动学生设计、记录《低碳生活实践表》,征集、评选“低碳生活”标语,通过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是一种学习领域的扩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校“艺文节”――以“小眼睛大搜索”为主题开展摄影比赛,拍摄春游活动中的好行为、好习惯、好人好事等。

……

学校坚持“长跑式”循环往复的教育,允许孩子犯错误,抓小事,养“大德”。从衣食住行这些身边的小事开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变急功近利的“有为”学习为看似“无为”的习惯养成。在这样的德育理念下,许多让人感动的德育故事发生了:

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

孩子活泼好动,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就是“瞎跑”,尤其是喜欢在教室和过道之间来回乱跑,教室的门总是被重重地关上之后,便迎来一阵急促的撞门声。我于是做了两张卡片,一张上写着“缓揭帘,勿有声”,贴在教室的门上;另一张上写着“宽转弯,勿触棱”,贴在教室的拐角处。然后,我带着孩子们,走到贴着“缓揭帘,勿有声”卡片的门前,让孩子大声地读,并记在心里,“孩子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大声地回答我。“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弟子规》里读到过的,它告诉我们开门、关门的时候都要轻轻的,记住了吗?”“记住了!”这次他们喊得更响了。接着我又带着他们走到贴着“宽转弯,勿触棱”卡片的拐角处,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并向孩子们演示了怎样走路转弯才是安全的。那一天,我发现孩子们个个都瞪着眼睛认真地听着,记着,学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中生活、生长,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孜孜求解的难题。用喜闻乐见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孩子,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中华文“墨”的浸润下,墨池小学孩子身上散发出文化的馨香,让人久久回味。

新时代的“三味”乡土德育

双屿小学位于古城温州西郊,校园面积不算大,楼层不高,房舍也不鲜艳。步入校园,脚下是写着温州俚语的小径,一侧的墙上是温州传统儿童戏的线条画,眼前的一切让人顿生亲切感。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乡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徐立臻校长的话语有些沉重:

“温州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中属于孩子的风土人情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但随着温州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本存在于生活中的乡土乐趣被封存于博物馆,化为了乡愁。我们的孩子不会讲温州方言,不知童戏为何物,了解的只是一些瓯越文化碎片,温州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已经断裂。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成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已经成为学校德育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双屿地处鹿城区城郊结合部,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既是温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衔接地,也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汇地。在学校920名学生中,本地生占45%,外地生占55%。学校在调查中发现,温州本地的孩子希望传承父辈的文化传统,而新温州居民更希望子女享受到一样的本土文化教育,以便于自己的第二代能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中。

基于历史的使命与现实的考量,实施乡土文化校本德育便成为双屿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不管是外来孩子还是本土孩子,曾经的乡音、乡韵、乡情离他们都已经很远很远了。如何让今天的孩子认识、认同并爱上传统乡土文化呢?双屿实验小学开出了“三味”药方:童味、土味、情味。

所谓“童味”,是指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与组织形式富有童趣,是儿童乐于参与的。为此,他们筛选与孩子最接近的乡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童趣元素,回归童年的本真,力图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儿童的天性都得到尊重。

所谓“土味”,是指课程的内容源于乡土,突出质朴。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身边带有泥土气息的人、事、物,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让乡土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课程之中。

所谓“情味”,是指课程价值与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突出学习共同体的情感色彩。针对学校外来孩子占多数的学情,学校致力于传承乡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消除因地域差异、生活经历及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最终实现各类学生的融合和健康成长。

“乡土德育‘三味’,是我们对课程目标、教育使命和核心价值进行的深入考量。”徐校长用一句话作了总结。

为了有效实施“三味”乡土德育,学校开发了三类课程:

专题式课程:按照童趣、恒久、实用的原则,构建了方言序列、民俗序列、童戏序列的序列式课程,分别安排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其中,《学讲温州话》编排了12个专题,《温州童戏》编排了19种童戏活动,《温州民俗节庆》编排了6个节庆专题。

大单元式课程:设计了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形式,将“三味”乡土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即:将一个乡土专题的内容,渗透、延展、补充进语文、数学、科学、艺体等国家基础课程中,以突破三级课程的鸿沟,跨越学科界限,构建出相对稳定、综合的课程体系。

探究式课程:借助“三味”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的整合研究,开展乡土文化节、七彩大舞台、童戏大赛等一系列开放式大型乡土活动,成立屿露文学社等12个乡土文化社团,创设东瓯王庙等12个乡土实践基地,助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设计了生动活泼且富有创意的形式与载体:

口袋书:创编三本原创教材――“口袋书”,其尺寸仅为10cm×15cm,精致小巧、富有童味,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灵活,让课程顺理成章地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课程实践包:创编与原创教材配套的《校本课程实践包》,其中《温州话》侧重于语言表达、交流互动的活动设计,《温州童戏》侧重于玩乐体验、协作互助的活动设计,《温州民俗节庆》则侧重于采风考察、探究实践的活动设计。

七彩月系列活动:给予每一个节庆不同的色彩和定义,让节日既富有童趣,又彰显特色。

三课联排: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一个半天的连续三节课中进行,突出活动课程的连续性、交叉性和整合性。

乡土空间“活化”: 以师生共同设计、学生自己创造等方式,共建有活力、可活动、能活用的“活化”空间,包括:乡土教学空间――俚语小径、童戏墙绘;生活文化空间――民俗文化墙、乡音角;课外活动空间――童趣林、乡土美术坊。

如此富有特色的乡土德育实践创新,让记者深为叹服。

乡土是一条纽带,连接了教室中的你和我,连接了过去的精彩和今天的鲜活。双屿小学的孩子在精心设计的乡土课程文化中认识自我,快乐发展,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温州人。

历史如一条长河,流淌的是千百年来民族的文化记忆。只有经过文化的浸润,个体的人才会变得丰盈、强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但是,这种浸润,必须是基于孩子,为了孩子的,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的。墨池小学实施的“童蒙养正”系列活动,讲述的感人德育故事,让孩子的道德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下,更加强健;双屿小学的“三味”校本乡土德育,让孩子在参与中感动、感悟,自觉地吮吸温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茁壮成长。两所学校的探索,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温州地域文化的花朵在鹿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辉映,争奇斗艳。

超越人:促生命走向自觉自由

超越是人的根本特性。在不断地追逐理想,化理想为现实,然后在新的现实基础上追逐更高的理想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超越着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唤醒、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生物的自我与俗常的自我,走向生命的自觉自由。

以价值建构成就自觉生命

“有利于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是温州市十七中德育人的孜孜追求。在杨成风校长看来,“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是我们办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只有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才能有机地整合统一”。

如何让孩子取得成功与发展,不断超越自己?十七中的德育工作者认为,价值建构是关键。陪同记者采访的刘燕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而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生动展现,既需要责任内驱、规则约束,也需要爱心行动。”

温州市十七中把责任教育、规则教育和爱心教育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们借助责任培养,养育“内驱力”。学校要求学生对生命负责:安全第一,身心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有所成;对家人负责:成熟稳重,能够担当家庭的责任,赡养父母;对社会负责:不危害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们借助规则教育,培育“约束力”。规则教育的内容包括:交通规则、生命安全;班规、校规;家规家训;社会公约、制度、法律等。

他们以爱心教育,培育“行动力”。“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这里的爱,内容从自我到社会、自然,具体为:关爱小自己: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学业有成,品行端正;关爱小社会: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热爱班级,维护学校荣誉;关心大社会:关心社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爱护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

价值观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行动、再认知、再行动”的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此,十七中的德育工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实践中,他们把七年级作为规则教育的主要时间段,适当延伸至八、九年级,通过课堂学习、主题晨会、主题班会、家长学校、宣传橱窗、电子屏,开展初中三年“安全、行规、礼仪、学习、活动”等五大规则序列的认知教育,养育学生尊重规则、富有责任的意识。在校园“四节”、运动会、春游、劳技考试、消防安全演习、心育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寒暑假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责任与爱心的品质志向。借助现代化技术,建立网络化的《校园快讯》、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等平台,开展学生行为的实时评价,将学校的责任、规则和爱心教育落到实处。

2013年12月18日下午3点15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心连心 梦促梦”贸易活动准时开始。

只见宽敞的活动大厅里人潮涌动,人声鼎沸。有卖家热情的叫卖声,有买家略显青涩的砍价声,有好奇心驱使的询问声,有分享购买经验的讨论声。走近一看,才发现各个摊位正犹如选美的美女在争奇斗艳。各班的同学都把自己班的摊位打扮得异常引人注目,有走婉约路线的,有走豪放路线的,有走卡通路线的,可谓美不胜收。再看摊位上的商品,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二手的闲置物品,有手工制作的食品、挂件,还有艺术作品等。这些商品在主人精心的摆放下、在卖家用力的推销下、在涌动人潮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吸引人。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这些东西几乎被购买殆尽。

下午5点多,天差不多黑下来了,心理辅导站负责人不得不宣布活动结束。最后,每个摊位将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所卖东西总额的30%)上交心理辅导站,作为“心灵善款”。加上心灵捕手社团的爱心摊位所得,本次的“心灵善款”共计2543.5元,这些“心灵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那些有梦的人去实现梦想。

富有创意的爱心活动温暖了寻梦者,也让圆梦人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

在温州市第十七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件新鲜事。每年6月的7、8、9日,校园里都会挤满了学生。那些比教室里孩子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会钻进教室,听原来的老师上课;会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会坐在大树下,和学弟学妹们聊聊天……

这些人不是别人,全是近两年来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趁高三的同学高考的三天时间,回到原来就读的初中,重温美好时光。

好的教育,不是让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多少知识,而是所有的知识都去除后,剩下的东西。十七中的毕业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学校开展价值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不管是已经毕业的校友,还是在校的学生,只要有了价值的根基,对成功和发展的追求就会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价值观教育,让十七中的孩子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超越。

超高人气的儿童哲学课

说起“哲学”二字,大家往往会将其与神秘、高深、晦涩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认为是专家教授才能做的事。但在温州市瓦市小学,哲学却来到了小学生的课堂,而且这一来就没有再离开,迄今已是15年。今天,瓦市小学的儿童哲学课,孩子们喜欢,专家们赞叹。“孩子们在提问、思考、讨论、辩论中,口头表达与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心灵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思想与精神更加丰富。”说起儿童哲学课的实施效果,杨素琴校长脱口而出。

瓦市小学的儿童哲学课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2000年9月,学校仿照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编写的《中国儿童哲学》,在几个实验班中尝试开展教学。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辩论讨论,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初步得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步骤,让儿童在自由的思想碰撞中受到哲学的启蒙。

2003年,鹿城区全面进入新课改,学校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课程开发权――可以堂而皇之地开发校本课程了。经过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儿童哲学”是最佳选择。于是,学校决定在高年级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但是,任教老师觉得这套教材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编写零乱,入编故事哲学味不浓。于是,学校决定开发适合自己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累积大量案例的基础上,编写出校本化的《儿童哲学》教材(上下两册)。

2005年暑假开始,学校对《儿童哲学》校本教材进行了修正,通过有关专家审核正式定稿,并于2007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规范和完善儿童哲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还组织广大教师撰写教案,编写教案集,以便资源共享。这一时期,积极探究儿童哲学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也逐渐深入,许多老师不再依赖学校提供的教材,而是发动学生共同寻找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意义的典型事件或故事开展学习活动。

儿童哲学成了瓦市小学孩子最喜欢的一门课。

“我感觉越来越聪明了。”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能说会道了。”

“我觉得哲学课是一门很好的课程。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发言权,让我们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还能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斗一斗智力。”

“我觉得儿童哲学课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分辨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等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儿童哲学,每次上课前遇见老师,我们都会说,快点,老师,我们等不及了!”

……

调查显示,9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上儿童哲学课。这足以说明了儿童哲学课的超高人气,那么,数字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儿童哲学课不是竞赛性的,排他性的,它在启示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追求一种民主的氛围,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互相尊重。同时,由于我们经常设计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探讨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孩子们社会化进程,也让学生来关注时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校长道出了问题的答案。

2013年,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健敏博士观摩了学校“一场球赛”儿童哲学课后,动情地说:“瓦市小学儿童哲学课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15年,实属不易。人的品德不是灌输出来的,如果靠讲,是感动不了人,感染不了人的。儿童哲学课让孩子在辩论中构建现代观念。当今社会,很具挑战性,许多现象需要思辨,需要观点交锋,需要心灵对话。德育在细微处,在于点滴积累。感动一次容易,但只有让孩子感动百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变成善良的人。儿童哲学课是本真课堂,它让百年老校充满生机活力。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只让孩子接受知识,而应是启迪思维,润泽心灵的教育。真正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希望儿童哲学课作为瓦小的办学特色能坚持下去!”

校长的感悟、孩子的心声、专家的感言,道出了儿童哲学独有的魅力。

课程有魅力,是因为孩子喜欢。孩子喜欢,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很快乐。他们为什么在课程开设长达15年的时间里都这么快乐?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很自由。在民主的氛围中,经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反思而获得的道德观念,他们当然会乐于接受并付诸实践。如此,纪律、规范、道德要求,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孩子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品尝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灵自由的快乐。

超越,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使命。也只有超越,人才能向自由王国靠近。温州十七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助推孩子自觉发展;瓦市小学通过儿童哲学课程,让孩子品尝心灵自由的快乐。他们的探索给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八所学校,八枝鲜花。她们虽然风格各异,却同样精彩迷人。在鹿城德育这个百花园里,盛开的不只八枝鲜花,所有的鲜花都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