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打击乐培训总结

打击乐培训总结

时间:2022-03-08 00:0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打击乐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打击乐培训总结

第1篇

一、年段情况分析:

虽然刚从学校毕业两年,段的陈芳芳老师是开学初从十幼聘用过来的新老师。但她十幼工作了一年多,十幼扎实开展主题活动的氛围中,使得她教育观念和行为都较新,跟班颜老师一周后,陈芳芳老师能马上与中2班的孩子和家长融为一体,都被她青春朝气所感染着。丘老师虽然自从小班开始一直跟颜老师配班,但考虑到陈芳芳老师是新来的所以本学期就让她担任班主任,刚开始大家对她俩的搭配的确捏了一把汗,但她短期的磨合和合作中就很快地彼此适应,而且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班的环境布置是最有个性化的主题的氛围较浓。许老师这学期也有较大进步,能充分发挥写作的优势,承担起了园区通讯员的任务,而且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写通讯文章,写的文章多次在园刊《蕾蕾之声》园团刊上发表。而姚老师做事踏实肯干,宽容待人,为人和处事态度得到段其他老师的认可。能发挥自己美工、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对园分配的事总是认真的完成。中1班的保育员小王是保育组长,保育工作做得较扎实,而中2班的阿燕老师总能及时、很好地家长的工作,使他对她保育工作十分认可。这两位是园工龄较长的保育员,所以我段的保育工作常被作为示范段进行观摩。

二、年段教师在团结、协作中成长。

姚老师年龄最长,在年段工作中任何事情她都亲力亲为,常常什么事她都自己先做,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本学期中班段的老师变得更加合作、团结,是个有凝聚力的小集体。在分配年段工作时,姚老师都尽量与其他三位老师沟通,让她们理解、支持年段长所安排的工作,而且在分配工作时,年段长能注意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特长进行分配。如:陈芳芳老师的新点子最多,她是我们段的总策划,丘老师做事效率较高又熟悉电脑,象我们两个班门口的漂亮的卡通照片栏就是丘老师设计的;许老师性格开朗,主持方面比较在行,就多让她承担年段主持人的活动;而姚老师美工方面比较突出,做事比较细心、认真,常多承担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编排新早操时,姚老师找音乐、找人录制磁带、带头制作早操器械等,使得中班的早操编排最早完成好。在迎“省优”市评中我段创设的墙饰“动物狂想曲”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抓好年段教研,让教师在教、研与反思中成长。

在新学期开学时,我们已把本学期的“省优”的区评和市评作为重头戏,从园长到老师十分重视如何将新纲要的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1、以音乐课题组的园内观摩为研讨,让教师不断反思、提高。

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2、坚强理论学习。

打击乐方面有一定的专长,许老师是音乐课题组的成员。每次组织的音乐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她新的教育行为—尊重孩子,活动中处处体现教师是孩子的同伴的角色身份,并能积极鼓励、引导孩子,给我做了个很好的示范,这正是年段老师所要学习的特别是上园内观摩课—打击乐《黄河大合唱》活动设计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段老师在每次的评课环节,总是积极地参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并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本学期我们十分重视区角自制材料的投放,但我们发现教师在区域指导中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让保育员参与区域的指导活动,使班上的三个人在日常工作中配合更默契、自然,为此我们特意学习了有关学习文章《区域的创设和指导》、《以怎样的方式指导区角游戏》、《教师如何介入指导幼儿的游戏》等,在教研中讨论,在操作中不断实践,使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做到适时、到位。

此外,在每次组织观看录象学习和听专家理论讲座后,年段长都特别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反馈,并作好体会记录,把学习的新理论、新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四、在主题开展工作中,使教师在创新中成长。

十分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主题开展过程中。所以在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中,注意主题氛围的营造。例如:中2班在开展动物的主题时,班级的环境布置的格局较有层次性,最吸引孩子们动物剧院内的大舞台,激发幼儿创作、表演的欲望,而中1班在开展邮政局的主题时,模拟创设了邮政局、娃娃手机城的环境,幼儿在幼儿中大胆交往,主题开展活动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幼儿社会的交往能力。考虑到现在独生子女缺少交往技能和能力,于是两个班就打破班界,打通着玩,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后,接下来开展的超市”和“服装”主题中,也进行串班玩的游戏,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原来那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也开始愿意与人交往了

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要时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地给予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在借用别人的主题活动资料的同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所创新,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要引导与激发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欲望,让孩子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展现自我。

五、注重家长资源的利用,作好家长工作,促进家园同步成长。

1、针对不同的家长,作好及时的沟通工作,让家长放心。

我们段在组织幼儿学习文章《如何与家长沟通》的文章后,对教师做好的家长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能根据自己本班家长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进行家访和沟通。例如:中1班的家长是全园公认比较难与沟通的班级,针对这种情况,姚老师针对自己在大地对家长工作的经验,能用爱心、细心、耐心对待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在与家长和孩子的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家长慢慢接受了姚老师,不仅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同,而且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中1班刘捷的妈妈是个大龄妈妈,她对女儿在园的一切都特别的关注,我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上也半圆员小王一起配合作好保育工作外,还时常与她妈妈谈心、交流,慢慢地我们的工作得到她的认可,特别是为了让幼儿认识桃花,刘捷的妈妈特意从厦大采摘了许多的桃花,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观察。在迎接“省优”区评时,刘捷的妈妈还主动帮助老师布置班级的环境,对班级的工作也比较上心,总是积极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2、通过组织周末沙龙等亲子活动,促进家园交流活动。

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忙,开展周末沙龙是与家长沟通的好方式。全由爷爷奶奶接送,很少有机会与老师面谈,本学期我段结合自己开展的主题,组织了周末沙龙活动—去金榜公园看桃花、去好又多超市、去天虹商场参观等,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主题资料、填写调查表的同时,而且也让家长了解我主题开展的情况及需要。家长对活动的评价是周末沙龙加强了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也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使我更清楚看到老师所付出的辛劳,当老师的真不容易呀!特别是六一亲子打击乐的活动中,家长为了能更好的表演,能积极、准时地参与亲子打击乐的排练,同时也了解我园开展音乐课题的特色园,并从中进一步知道打击乐是训练孩子注意力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许多家长参加完亲子打击乐活动后,纷纷表示以后要多举办这种有意义的活动。

3、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注意家长资源的利用,大胆请家长走进课堂。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段十分注重家长资源的利用,中1班在开展超市主题时,就请曾经在好又多当营业员的孙瑞凯的妈妈到班级为小朋友介绍货从哪里来及销售方式的知识,当瑞凯的妈妈看到班级布置的环境同时,她也对我们开展的主题进程也比较了解;中1班的杨溢欣的妈妈为大班段的幼小衔接活动上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得到幼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而中2班在开展服装的主题时,请许菲的爸爸来班级给小朋友介绍服装的分类与服装的面料,通过鼓励小朋友向许菲的爸爸提问,使幼儿对服装的分类等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教师发挥个人优势,在不断学习中促进个人不断成长。

第2篇

计划要有科学性、严肃性。在计划面前不断的妥协,会让人丧失信心和斗志,会形成松散的工作作风,会养成没有责任感的不良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范本2022,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三、教学目的要求:

1、会用优美、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能准确地表现歌曲中的情绪。

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听辨音的高低并会模唱。

2、初步了解民族歌(乐)曲的特点,能通过欣赏,演唱,发挥想象力表演。

3、通过演唱体现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4、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5、了解女声、童声的演唱形式。

学习休止符,并学会区别。

6、感受并体验不同歌(乐)曲的不同表现风格,尝试自己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7、通过演唱,增强环保意识,增进自然常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联想。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上好音乐课。

2、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40分钟要效率。

3、充分作好课前准备。

4、认真按照教案上课,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2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68人,这些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强调了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生活、音乐与人、音乐与动物的联系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族的、又有外国的,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本册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动手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

3.教学目标

3.1唱歌部分

3.1.1、紧抠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3.1.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1.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3.1.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3.1.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3.2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4.教学重点、难点

4.1、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4.2、进一步加强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

4.3、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4.4、能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创编活动

5.教学设想

5.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5.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5.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

响应新课标要求。

5.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从中总结经验。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3一、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文化为主线(单元主题);

4、加强实践与创造。

共编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重点内容)。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律师改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二、学段目标:

1、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具体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用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

2、听长短音;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

4、聆听进行曲、舞曲、儿歌不同风格并作出相应;

5、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乐器片段,初步感受风格。

(二)表现

1、歌唱的正确姿势;

2、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

3、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4、能作简单的律动、歌表演;

5、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三)创造

1、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歌词的创作活动。

3、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与他人参与音乐活动;

2、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3、声音与生活的探索。

四、教学措施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遵循听觉规律,突出学科特点;

4、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5、改革评价机制。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4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三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总共10课,分别是《问声好》、《时间的歌》、《童话故事》、《跳起舞》、《愉快的劳动》、《小动物的歌》、《音乐会》、《生活多快乐》、《美丽的动物》、《新年好》,其中歌曲有《早上好》、《小麻雀》、《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我的小绵羊》、《小袋鼠》、《快乐的音乐会》、《唢呐配喇叭》、《同坐小竹排》、《西伦达》、《金孔雀轻轻跳》、《大鹿》、《小拜年》、《过新年》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配以群体的音乐活动,如:齐唱、独唱等,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纽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欣赏有《森林水车》、《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小天鹅舞曲》、《糖果仙人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劳动歌》、《海娃的歌》《袋鼠》、《鸟店》、《百鸟朝凤》、《小乐队》、《阿细跳月》、《歌声与微笑》、《龟兔赛跑》、《窗花舞》、《晚会》等,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2)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木鱼、碰钟)

(3)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2)体验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五首。

2、演奏

(1)学习木鱼、碰钟、镲、大锣、鼓的演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2)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4、识读乐谱

(1)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3)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2、即兴创造

(1)能够将词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2)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3)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创作实践

(1)能够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与音乐。

(2)能够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四、教学重点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2)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

(3)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2)能够用简明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3)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2)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接派情绪的音乐。

五、教学措施

1、抓好并巩固课堂常规,有明确的目标给他们。

2、扎实的训练和巩固学生的音乐知识。

(乐理知识等)

3、充分运用音乐课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充分落实每课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能知识走过场。

5、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

音乐科目教学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重要思想,以落实学校工作为核心,积极投入二期课改,认真学习研究课改新教材,促进教师由观念向时间转化;以学科教学展示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组,形成学科特色。

二、教材分析

本期学科教材以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为主,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实际,以审美为核心,重在培养人的素质,改善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索性,紧密围绕高中音乐教学模块,体现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音乐艺术活动参与面不广,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经验不够。

2、合作意识不强,学生个性发展不突出,艺术潜能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对音乐活动缺乏关注和参与。

四、任务和目的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树立四种意识。

1、要树立学习意识,认真学习教材,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深化学习本学科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要树立责任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学校,关心学生,敬业爱岗。

3、要树立质量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本期工作的重点,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

4、要树立发展意识,注重实际,明确职责,更新观念,不断构建新的课程观。

(二)注重细节,重视过程,抓好常规工作。

1、规范备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周搞好一次教研活动,集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和合作交流。

2、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建专业训练队,并分层进行训练与管理。

3、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完成新学期的各项活动,组织好校园周周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4、组织好5月份的全县初三年级音乐特长生选拔工作以及县中小学师生艺术节文艺会演。

5、抓好高三音乐专业生的文化学习及后段高考录取志愿填报。

6、加强音乐学科的教学交流与课题研究,鼓励全组教师积极撰写音乐教学论文与课例,组织本组老师参加“云阳杯”教学比武,培养青年教师,夯实学科组中坚力量。

五、教学工作措施

1、做到教研活动定时、定点、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要逐周探讨教学实际问题,要有中心议题,共同交流,相互引领。

2、要认真研究教材,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3、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开展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六、新教材培训,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1、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研教改。

2、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__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关注音乐教育的发展,关注高中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切实整合教学资源,研究教育动态。

七、教研教改

1、以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相结合的教研方式,开展以说课—上课—反思—评课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基础+专业”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欣赏能力,促使学科教育教学尽快接近教育部__年新课程高考大纲要求。

八、课外活动

在过去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建立管乐、民乐、合唱、舞蹈团队,推进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九、基本情况

第3篇

关键词:少年宫声乐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运用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少年宫声乐教学中?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校外声乐教育工作的经历,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声乐基础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目前,少年宫声乐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通过窗口报名的方式进入培训班学习的,他们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声音条件和声乐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针对这些孩子,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他们进行声乐基础的训练。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来配合自己的教学。以音程训练教学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音程视听环节,我们可以利用Cakewalk公司的Sonar和Steinberg公司的 Cubase等MIDI软件对2~8度的基础音程进行音高编辑,然后针对不同的音程跨度采用不同的音色进行演奏,同时把这些音程、音频配上不同的Flas加以体现。这样不仅让单调枯燥的音程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让孩子们得到快乐,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感受各个音程之间的差异并加以记忆,同时还让他们认识了解了许多的乐器及其音色。

第二步,在音程试唱环节,我们不仅可以用钢琴,而且可以用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带着学员进行音程试唱训练。在大家对音程有一定掌握时,我们可以请学员上台进行试唱,同时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对他们的试唱进行录音,然后把录音放给大家听。这样既让台上的学员很客观地、直观地听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对全体学员进行了很好的练耳训练,加深他们对音程的记忆,从而提高试唱能力。

第三步,在课后训练环节,我们可以把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或音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员们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进行课后练习,而且培养了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1)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解决声乐教学的抽象内容。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由于技术和手段有限,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很难准确而形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声乐知识。

(2)利用多媒体MIDI技术,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钢琴弹奏的练声曲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制作成MIDI文件播放出来,再配上管弦乐队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给培训班学员练声。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钢琴伴奏模式,利用伴奏音色的变化,使单调的发声训练更加生动、更具歌唱性,激发孩子们歌唱的热情。同时,声乐教师的注意力可以从伴奏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好地提示学员运用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技术要领,从而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

(3)利用多媒体录音技术,让学生自己找出发声错误。由于声音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两个途径,听众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导来的声音,而演唱者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两种传导途径综合在一起的声音,而这两种声音的感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加上学员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演唱上,根本注意不到这两种感觉的差异,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但仍然没有效果,通过多媒体录音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把学员演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让演唱的学员听录音,使他从演唱者的角色转变为听众。他会对自己的声音评价更加客观,能够更加准确地、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声错误,从而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掉毛病,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舞台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我们发现,有些学员虽然经过多次的舞台锻炼,可是舞台演唱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只重视舞台的表演,演出后却没有对自己舞台的表现进行总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技术,首先以摄像的方式将学员的舞台演唱过程进行录制并编辑成视频文件拷贝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观看舞台演出视频并查找自身演唱能力的不足和舞台表演的欠缺,如:心理素质、舞台形象、与伴奏的配合、演唱表现以及肢体动作等,最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员针对自身存在的演唱弱点进行改正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舞台表演、演后总结和改正训练,学员一定会在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上有着质的进步和提高。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34-01

为了解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笔者调查走访了甘肃省武山县八所小学,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整理如下:

一、武山县八所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年龄及学历

八所小学共有25名音乐教师(大学所学专业为音乐,但在学校并不都是专职从事音乐课程教学)其中14名本科学历,11名大专学历,年龄结构属于中青年教师(22—47岁之间)。25名音乐老师中专职音乐教师只有4人。

(二)教师分布状况

八所学校就师生比例来看,音乐老师人数配备比例不均衡。八所学校中最多的一所学校中有8名音乐教师而最少的两所学校尽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且只有两所学校有专职音乐教师,其余6所学校的音乐老师均要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

(三)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访谈结果来看,每所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课,而且课时量都是按要求安排的,只是那些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每每到期末或是临近考试的时候音乐课往往会被占用。

(四)教师对现行音乐教材的看法

八所学校均使用人教版音乐教材,教师们反映现行教材欣赏内容过多、过难,对农村地区学校来说不是很实用。部分实际操作内容无法进行。另外老师们都有反应现行教材中要求教唱的歌曲不如以前的上口易学。

(五)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及使用情况

八所学校中,两所学校配备有钢琴各一架,还有两所学校配备有数码钢琴各一架,其余四所学校只有电子琴,也只有两所学校拥有专门的音乐多媒体教室,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不怎么使用。其余如打击乐,手风琴,录音机等教学设备配备也不是很齐全。

(六)教师待遇及培训

音乐教师的待遇问题,据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为课时补贴不能与其他科目教师同工同酬,有个别学校竟然将一节音乐课的课时量按0.8节课来计算。 而且作为音乐专职教师在评审职称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关音乐教师的培训,据调查的数据显示25名教师中只有3名教师曾获得过进修机会,而且都是在职进修。

二、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从八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来看,武山县小学音乐教师人数配备比例不均衡,教师专业化程度及专职化程度都比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音乐课程的开设质量。教学设备配置不全,音乐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和使用情况也不尽人意。当然这些情况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要想得到根本的改变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还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

三、总结及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我们必须明确,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课早已不是所谓的副科,应该明确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我们应该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能真正“自下而上”的了解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办法。

(二)结合实际情况、丰富课堂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音乐教学而言,不能不提的就是地域及文化的制约。这就要求一线的老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不一定非要进行现行教材中的所有教学内容,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美育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职业修养、一切为了孩子

就教师自身方面而言,由于目前我国音乐学科在整个学校教学学科中处于较低的地位,音乐学科属于弱势学科,音乐教师也是弱势群体。与其让这份委屈消磨着自身的意志,还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科和自身的价值,让学生真正喜欢并期待上音乐课,让老师学会享受音乐教学,让音乐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让“学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得到真正扭转。到那时,音乐学科的地位和音乐教师的处境也就会得到根本性改观了。

第5篇

1.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

与城市不同的是,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自身的很多基础设施表现不足,教师的数量较少,想要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在难度表现上较高,同时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农村地方的环境表现较差,未来是重点建设、发展的区域,但是目前所表现出的状况并不良好。很多教师都不喜欢到农村任教,这就导致师资力量出现了薄弱的情况[1]。同时,在农村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大部分教师都不是新晋的教师,自身依靠的是多年教学经验,与当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脱轨,因此没有办法达到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二,教学硬件设施表现较差。在农村地方,每年的经济收入是有限的,同时还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强烈制约。同时,我国的农村数量较多,国家在配备教学硬件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区域化的考虑。所以,部分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仍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就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2]。

2.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职后培训

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断的得到更好的成长,必须对教师积极的开展职后培训工作。首先,农村本身是依赖于城市发展的,因此,应该根据城市的方位和附属乡镇数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职后培训工作[3]。其次,在培训的内容上,应该按照多元化的原则来完成,包括专业能力、教育理念、沟通方式、批评方法等,每一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都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学生能否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多多组织教师开展探讨、分享,从而帮助农村教师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多方面的学习上,努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减少固有教育模式的恶性循环。第三,在职后培训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应坚持定期开展,或者是结合国家教育的要求、教育政策的转变,不定期开展培训。要禁止出现培训中断的现象,否则难以拉动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2.2 改进教学方法

就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本身而言,其想要得到更好的成果,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总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育,这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同时在各个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建议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对教学方法实施积极的改进。例如,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唱歌、做动作和演奏打击乐器感知和表现音乐;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孩子欣赏图片、创作美术作品、进行表演或创作文学语言;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动作训练孩子的节奏;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听听、唱唱、玩玩、动动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在教学方法合理的改进后,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效率、质量等,都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进步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来完成,且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应用固定的时间。某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但是频繁的转变应用,很容易对幼儿园学生造成较大的思维理解难度,在师生互动方面有所降低,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别注意。

2.3 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优化过程中,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努力,基本上能够让幼儿园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但是,想要在将来的成就上更好的巩固,必须对办学条件进行积极的改善。首先,单纯依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的拉拢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促使设施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减少固有的缺失和不足。其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阶段性的完善办学环境。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较差,并非一朝一夕的情况,而是需要在改善的过程中,一块一块的改善,这样才能在最终的办学条件上逐步的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三,改善辦学条件以后,要积极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在生源数量上扩大后,学校资金的来源更加充足,与社会企业合作更加愉快,对国家的投入应用,也可以达到针对性的目标,能够在总体上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帮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6篇

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文化精品。民间文化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勤俭持家、为人忠厚、坚守诚信的传统美德,亦是对一定时代社会制度、社会性质、社会生活的反映。

民间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歌唱类、舞蹈类、民乐类、说唱类等。歌唱类又可细分为山歌、民歌、情歌、儿歌、哭嫁歌、孝歌等;舞蹈类又可细分为龙舞(脚盆龙、板凳龙、布龙、竹龙等)、灯舞(丝弦灯、茶灯、船灯、狮灯、车车灯等),此外还有秧歌舞、钱杆舞、拍打舞、脚踏舞等等。民乐类有唢喇、锣鼓、箫、笛、月琴、牛角号、竹筒等等。说唱类有龙门阵、打莲花、唱书、围鼓等。

随着我国的经济生产方式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民族民间文化日益遭到消费文化、技术文化的控制与挤压,逐渐显露出碎片化、商品化的趋势,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初形态和内在精神渐趋也就遭到了消解。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守护我们原始而富有活力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近年,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越来越得到众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笔者长期从事山区音乐教育,生活在土家人中,从小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也在教学中尝试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优质资源引入课堂,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根据民间文化活动的性质、音乐表现形式、主题等,划分出三个团队:吹打队。有60多人组成,有唢呐、长号、锣鼓,定名为“黔北吹打”,以“一柱香”、“八排”、“黄金燕”、“扑灯蛾”等锣鼓为基调。舞龙队,以传统的龙灯基本功为基础,在吸收了大量的龙灯表现主题后,确定以“土家族脚盆龙”为主要的舞龙表现形式,以“金龙缠身”、“鲤鱼漂滩”、“龙舔水”、“三把车”等样式,同时配上锣鼓、号子。丝弦灯队,丝弦灯是一种以二胡为伴奏乐器,加止锣鼓打击乐器,有主唱、伴唱,有主舞、伴舞,属花灯的一支,它旋律优美、唱腔高吭,旧唱词多以歌颂男女爱情、婚姻或现实生活中的趣事、宣传尊老爱幼为。但是,目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符码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了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方式,礼仪、祭祀、节庆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不能一药包治百病,应该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最有民族文化深度的、最为族人喜闻乐见的项目进如课堂,或者的教学环节,以做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是师资问题。目前,各地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生长乡土的民间文化都有所了解,但是,具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并能对民族民间文化形式熟练掌握,理解其内在意蕴的教师并不多见。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造成了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破损和异化,失去了民族民间文化应有的艺术含量、价值和艺术吸引力。同时,在学校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教学的老师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能力仅仅限于自己的乡土生活实践,感性形式居多,从而缺少最民族民间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艺术内涵的提升和感悟。

三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当下性改编问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文化宣传的需要,全然不顾地方性文化形态的原生性、不可复制性特点,生搬硬套地将优美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进行嫁接。我们认为,每一种文化形式都需要发展、演变、革新。但是,不能为了当下一些格外的目的去附和,从而失去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演变成“不古不今”的文化怪胎,失去了在民众中间的艺术魅力。

总之,将民族民间文化引入校园,是传承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一代具有民族意识和艺术眼光的青少年的需要。只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教学与师资,传承与革新等一系列关系,才能让民族民间的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第7篇

我校占地面积11800㎡,建筑面积1793㎡,前后三栋房。

前院庭是教学区,中院庭是办公区,后院庭是专用教室区。(幻灯片)

前院庭,有普通教室8个,其中教学班 6个,学生142人,每班配有一体机黑板、可升降桌椅、图书柜、班级清洁柜。班主任办公室位于学生教室正中间,这样方便班主任平日课上课下管理学生,及时处理偶发事件。

中院庭是办公区,有4间办公室,一间综合活动室,平时乐器小组在综合活动室训练,还有专用教室3个,分别是科学教室、仪器室和音乐舞蹈教室。我校教师共46人,其中中心小学30人。

后院庭是专用教室区,由东向西分布着图书室、心理辅导室等7个专用教室。(幻灯片)

近两年的均衡发展迎检工作中,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添置了数十万元的仪器设备,在硬件上提供了有力保障的同时,在管理和使用上,也为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

《教育资源,真正作用于师生和教育,才会熠熠生辉》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新增添的硬件设施,有的是我们见所未见的,有的是用着还不很熟练的,有的学科(如美术、体育),我们也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要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的原则只能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发挥教师本身的优势,来充分发挥硬件资源的作用。

一、真正作用于教师,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我校共有一线教师33人,教师电脑28台(村小12台),保证一位教师一台办公机。(幻灯片)

教师的操作技能都达到了教育技术水平初级或中级的水平,能熟练应对Word文档、幻灯片、Excel工作表、视频、音频文件的简单处理。

黑板一体机安装之后,我们派有一定操作技能的王静和陈凯主任,教师张大勇和林伟,先后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两期黑板一体机培训,之后,专门安排了半天的时间,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分组练习,年轻的骨干教师,也在日常的使用中切磋技术,互相学习,手机与一体机的热点对接,学生作业拍照后投影到黑板上做点评指导,还有实物投影,优秀作品展示等(幻灯片)。 

不论在中心校还是村小,教师课堂上对一体机的使用,都尽可能多地发挥其辅助作用,(幻灯片)教师用着方便,学生感觉新鲜,我们业务领导听课时,在课堂上见证了效果,更是感叹教师的专心敬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带给师生视觉、听觉、心灵、的多重收获。强调一点,为保证教室内网络安全,班级一体机要上网,必须经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操作。

2016年,我校15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均使用一体机辅助教学,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当时没有试讲,也没有使用双机位录制,仅4名教师入选,其他人均与优课失之交臂,本学期教师们总结了教训,积累了经验,细心准备,争取在优课名单上,更多教师榜上有名。(幻灯片)

二、真正作用于学生,恰当应用,培养多种兴趣。

我校共有11个专用教室,本着“管好”“会用”的理念,我们加强了专用教室及设施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做到每个教室都有专人负责,及时填写上课记录及器材使用记录,并对设施器材做好登记和维护,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幻灯片)

书法教室位于前院庭,配备全校写字水平较高的刘永卓老师授课,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硬笔和毛笔同时进行,教师也有钢笔字、粉笔字练字活动,学生在课上练字,教师在课余练字,书法教室展示着学生的铅笔、钢笔、毛笔字成果,教师办公室展示着教师的钢笔字、粉笔字成果,师生的写字质量都有一定提高。今天将为各位领导展示的是二年级的铅笔书法。

音乐教室位于中院庭,(幻灯片)两位专业音乐教师授课,大屏幕投影、钢琴,电子琴,扬琴及各种打击乐器,都能在平时课堂上发挥作用,2016年10月,新教师宋扬老师分配到我校,(幻灯片)根据他的个人专长,学校组建了葫芦丝和竹笛小组,每周活动两次,从上学期到这学期,活动时间仅仅两个月,目前已经能够吹奏几首简单的小曲,今天要给各位领导展示的五年级的小组活动。

美术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幻灯片),教师根据教材,选择一定的材料,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快乐起来。今天美术教室展示的是一年级学生的《彩泥制作——复制玩具》,综合实践教室展示的是三年级学生的《百变纸杯》,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力、审美力。(幻灯片)

体育器材室,23种器材,基本满足全校每周20课时的使用,学生人手一根跳绳,结合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室外锻炼一小时。

计算机教室,教师机1台,学生机27台,生机比5:1。光纤宽带50兆。一至六年级每班每周一节计算机课。(幻灯片)

图书室面积108㎡,藏书5700册,生均39册。学校建立了图书保管与使用制度,教师和学生借阅制度,每班每周一节阅读课,图书管理员填好借阅记录。班主任参与阅读,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写好读书笔记,班级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大大提高了师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今天向各位领导展示的是六年级的读书汇报活动。(幻灯片)

科学教室使用面积120平方米,由实验室、准备间、仪器室三部分组成。可容纳30人分组实验。每班每周1节实验课,每学期,教师演示实验21次,学生分组实验11次。今天要向各位领导展示的是四年级的实验《制作降落伞》。(幻灯片)

三、真正作用于教育,展示交流,提升教育效度。

各室器材设备,除了在课堂上的恰当使用,在其他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充分发挥辅助作用。

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可以及时参加各种网上培训、作业和考试,在学校一起学习、互相照应。(幻灯片)

学校的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也能在一体机的辅助下,达到最佳效果。(幻灯片)

2016年5月,学校邀请凌海市进修学校的领导做家教讲座,使用黑板一体机,辅助讲座,让与会家长开了眼界,受了教育。(幻灯片)

2016年6月,各班召开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时,均使用了一体机,展示班级风采,介绍学生状况,有视频,有图像,有文字,声图并茂,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今天,我校可以说是调动了全校的人力物力,6 个班,140名学生,都参与了汇报展示活动,尤其一年级的美术活动,是两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负责,可能因为水平有限,还达不到太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我们的老师用心了,只要能在学生身上看到进步了,我们就倍感欣慰。

在均衡发展的路上,除了硬件设施均衡,还要有各方面管理的均衡,要实现教师主观发展的均衡,才能使学生参与活动,全面发展的均衡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真正作用于师生和教育,才会熠熠生辉。

第8篇

关键词:周姑戏 发展脉络 发展现状 受众人群 政府保护

一、有关于周姑戏

(一)什么是周姑戏

关于周姑戏《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记载:“周姑戏也叫肘骨子戏,清代中叶流传于山东南部”。唱腔原始古朴、优美动听、抑扬顿挫、激昂婉转,整个剧目全部使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戏曲,

(二)发展脉络

1.初期:关于“肘骨子”的研究,就目前而言,还是很多的,比如临朐“周姑戏”的产生时间,说法不一,根据对临朐县寺头镇“周姑戏”老艺人采访材料的整理来看,临朐“周姑戏”至少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2.中期:当时的临朐是一个偏僻的、交通十分不方便的山区,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使得“周姑戏”活跃的这一带变成了“无人区”。在战乱频仍、饥寒交迫的年代,“周姑戏”戏班不得不解体,周姑戏唱腔也随之销声匿迹。

3.后期:解放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化部门对这一戏曲几乎漠不关心,只有村庄的少数艺人在从事“周姑戏”的演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老艺人相继故去,戏班也难以组成,致使许多想学的青年人也因无剧本、无曲谱而力不从心。

4.直到今天,在临朐南部的偏僻乡镇,一些村办戏班仍然在活动。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和农闲时,各个戏班还相互交流演出,观者甚多。台上唱,台下哼,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因此,人们称这一带是“周姑子戏窝子”也不足为奇。

二、发展现状

(一)周姑戏的表演

“周姑戏”是临朐这一带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最早的“周姑戏”演员是由一二人或者是到村民门口演唱开始的,后来逐步变为三五人跑夜场,演唱时的几件乐器有:锣鼓、行腔用板、鼓和小钹伴奏,表演者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唱腔原始古朴、优美动听,使得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歌风味相结合,极具地域特色。每逢佳节、修庙庆功、祭天求神的活动、农闲及当地的风俗节日时,演员们的戏曲演出非常频繁,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受众人群

“周姑戏”产生于偏僻的、交通十分不方便的山区,“周姑戏”的一、二人“唱门子”及三五人“跑夜场”的演出形式又使得当地的男女老少对此耳熟能详。无论是从老人到孩子都能哼唱几句“周姑戏”。“周姑戏”的剧目内容主要是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心声。但其在反对封建礼教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以争取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居多:由此,颇受妇女观众的欢迎,在当地有些群众称“周姑戏”为“栓老婆橛子”。

(三)政府的保护措施及成效

1.措施,

①临朐县组织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周姑戏”发祥地,对“周姑戏”进行挖掘整理,并对老艺人进行了采访。

②2008年由临朐县文化馆排练的“周姑戏”《考女婿》登上“临朐县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舞台,

③临朐县城关街道兴隆社区的老党员与县文化馆联合,利用“周姑戏”这一戏曲形式,围绕“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编排节目进行巡回演出。

④花艺园林利用雕塑工艺以“周姑戏”演出形式为题材,制作出精湛的雕塑作品,搁置在人县朐山公园。

2.成效,

笔者认为,深入到“周姑戏”的发源地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及对老艺人的采访,必然能够体现出当地政府对即将失传的“周姑戏”的重视,也将带动当地群众对家乡戏剧的进一步了解,“周姑戏”代表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因此,必然会引发地群众、学者及老艺人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周姑戏”的发展。

“周姑戏”《考女婿》的首次登台,足以显示出政府对这一戏曲的重视,让更多的临朐人了解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周姑戏,不仅使“周姑戏”得到了宣传,而且能吸引一些戏曲爱好者投入到“周姑戏”的传承行列,壮大“周姑戏”的演出队伍。

利用“周姑戏”戏曲形式编排节目进行巡回演出,不仅有利于“周姑戏”的传播,也使得党员们足不出村就得到了党的纯洁性教育。

将“周姑戏”演出为题材的雕塑展现在公园,不仅体现了雕塑技艺的精湛,更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戏曲文化。

三、保护、传承的看法

如何来保护地方戏曲,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演员自身

任何情况下,要以大局为重,服从团长的安排。不断强化自身的演出技能,为剧团的发展注入活力,多与团内其他演员交流,以有利于团内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演员有创意要及时向剧团觐言献策。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时刻准备着演出。不仅对自己的角色熟练掌握,尽可能使自己学会多个角色,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演出技能。

(二)剧团

剧团要有关于本剧团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编剧、导演、琴师、演员的职责。剧团的发展不仅要有统领全局的团长,演员的各方面必备素养也尤为重要:因此,一个剧团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一支精湛的演出队伍为依托,与其它剧团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在相互切磋中实现共赢,剧团要不断打造属于剧团的演出特色,从而为剧团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广纳贤能,减少排练节目的时间,对团内队员不仅要进行明确的角色分配,而且要求每个队员尽可能学会多个角色的扮演,以确保在意想不到情况下,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在每场演出后,要进行团内开会,对演出进行总结。尽量保留好每次演出的光盘,演出后演员观看光盘,有利于更直观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一段时间后,团内成员重返演出地点进行采访,掌握观众对剧团演出的反馈将利于剧团今后的发展。

(三)政府

1.成立专门的戏团,尤其是服装道具、演出器材等基础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如果没有政府为其出资筹划。一个将要失传的地方戏曲,本身再度发展就存在困难,为群众提供专门的戏团对周姑戏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当地文化馆要组织“周姑戏”老艺人发挥带头作用。举办关于“周姑戏”现有演员的辅导和培训。从而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

3.培养后备人才。通过开设传统戏剧辅导班、短期速成演员培训班等形式。为“周姑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这些努力不仅能够带动“周姑戏”的广泛传播,更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9篇

序言 电子音乐的历史缩影

1948年的巴黎,法国人皮埃尔・舍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 -1995)的一首《地铁练习曲》,革命性的把“具体音乐”(法语为Musique Concrète)推到了现代音乐发展的最前沿。在舍菲尔的带动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在法国形成了一个“具体音乐”发展的高峰。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了电子音乐的早期探索,从法国到德国,从欧洲到全球,接踵而来的“磁带音乐”(Tape Music)积极推动和扩展了电子音乐的传播和普及,形成了电子音乐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次浪潮。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声学音乐”(ElectroacousticMusic)和“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的高速发展,不仅完成了技术层面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过渡与整合,同时也在艺术层面成就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曲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风格流派,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代表性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子音乐已经创造了一个新音乐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辉煌成果的奇迹,并最终迎来了音乐艺术全面数字化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音乐在社会应用层面的发展呈现出雨后春笋,甚至铺天盖地之势。这主要体现在电子音乐大量的应用于影视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大量的流行化电子音乐的创作和制作,CD唱片的出版等,并衍生出多种以电声乐器现场演奏为主体的、新音乐组合形式的音乐会等等,“象牙塔”类的电子音乐已经通过大众文化的途径全面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面世又促进入了社会化的电子音乐进入到家庭,进入了以个体化的方式和多媒体化、网络化等大众传媒为特征的娱乐领域。至此,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由最初纯粹学术性、探索性的“尖端科学”、单一品种逐步扩展到社会应用、个人娱乐等诸多不同层面;同时它也由完全的“实验室制作”类的专业创作领域逐渐扩展出众多的其它边缘形式或类别。

回眸电子音乐已经过去的60余年,不难看出,二十一世纪的电子音乐已经由初创时期纯粹的专业探索领域扩展并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应用领域;由单一的前卫创作、学术研究演进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多样化的应用范围。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和区分电子音乐的不同特点和属性,我在《关于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1]一文别强调用分层、分类的原则来细化电子音乐的概念,明确其内含与外沿。这三种不同属性的电子音乐具体为:

1、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

2、具有应用性特征的“社会层面”的电子音乐

3、具有娱乐性特征的“个人层面”的电子音乐

以上这三个层面分别代表着电子音乐“大家族”中艺术探索和音乐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社会应用的广阔空间和未来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分类、分层的目的是为了理清概念,避免误解和造成理论层面的混乱,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三个不同层面电子音乐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发挥三个不同层面电子音乐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并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论述的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主要是指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

一、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

中国电子音乐的蹒跚学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电子音乐进入中国已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滞后”了约40年。追根溯源,电子音乐在中国的“断代”缺失现象是造成中国电子音乐“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简单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法国具体音乐诞生的年代,中国的正进入到“三大战役”阶段;当磁带音乐在世界范围如火如荼之时,中国的“”风暴还没有结束;当电子声学音乐和计算机音乐已经进入到时展的最前沿,我们刚迎来了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中国才逐渐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八十年代初,法国音乐家雅尔的流行化电子音乐会是我们这代人第一次听到现场的电子音乐,真正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与世界的差距,整整一个大时代的差距。

中国电子音乐的最大特点是起步晚,有“断代”、“断层”,以及与世界潮流完全不同步。事实上我们完全错过了具体音乐,特别是磁带音乐主体阶段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大家知道,早期的电子音乐是以磁带录音技术为主要平台的,在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积累和形成了电子音乐创作最重要的理念、技术和创作形态,我们中国作曲家群体中真正在电子音乐实验室拼贴过磁带、上手做过电子音乐的作曲家几乎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只能凭想象去认知。因此客观的说,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不仅在时间上“滞后”了约40年,在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同样“滞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落后于亚洲的日本、韩国,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和香港。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至今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子音乐从无到有,从落后无知到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回眸过去的三十年,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地梳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脉络,提炼和概括中国电子音乐在成长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乃至失败教训,对于指导中国电子音乐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及时的。

应该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学术性“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为主线展开。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中国电子音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首先进行研究领域的细化分类,以电子音乐的“专业创作”,“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活动”四个方面为研究主体,以标志性的事件为核心内容,提纲挈领,层层深入。由于电子音乐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领域的综合体,因而必须深入到电子音乐的内部而拒绝不切实际的侃侃而谈。以专业创作领域为例,进入本文研究范围的作品应该是音乐会正式演出的、出版机构正式出版的、或参加国内外正规比赛获奖的作品;学术研究领域引用或进入本文研究范围的论著或论文,必须是发表在正式出版物,或在国内外正式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是通过论文答辩的学术性论文等。没有明确出处的作品、论文、活动、事件等均不能直接作为研究对象,以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中国电子音乐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子音乐短短近三十年的历程,从蹒跚学步到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和成果。总结和概括这个过程和发展脉络,我认为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

1994-200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

2004-2012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一)1984-1993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由于我国电子音乐的“断代”现象,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专业创作、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活动几个主要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即从无到有,从无知到初步认知,基本上是局部的、蹒跚学步式的探索。

1.在电子音乐专业创作方面,起步阶段的探索几乎是在“不见庐山真面目”的前提下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主要标志性事件是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作曲系研究生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的《吹打》,陈远林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的《女神》以及当时就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周龙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由于对电子音乐的概念缺少明确的认识,本阶段探索性的作品呈明显的实验性,尽管技术手段不规范,但每部作品的组合各异,形式不拘一格,具有创新意识。事实上,本阶段电子音乐作品的数量并不多,还主要是个体的、局部的探索。相对比较成熟的作品有:陈远林的音乐诗剧《牛郎织女》(1986);张小夫为大曲笛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幻想音诗《吟》(1988);陈远林为小提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京韵》(1992);张小夫为男中音、组合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天问》(1992),电子音乐组曲《不同空间的对话 I, II》(1992-1993);许舒亚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太一II》(1993)等。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电子音乐作品相比八十年代的作品有着较大的区别和提高。其中许舒亚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太一II》和张小夫的电子音乐组曲《不同空间的对话 I, II》(1992-1993)是中国作曲家最早在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获奖的作品,是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2.在电子音乐学术研究方面,由于没有专门从事或侧重电子音乐方向的研究学者,故在理论建设层面和在技术创新层面几乎为零,尚未起步。在学术研究方面,由于可听、可看的有效信息过于贫瘠,故学术性论文的数量不多,且质量有限。目前可以查询到的论文主要有:王次的《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开端》(1984)和《电子音乐漫谈》(1985),赵晓生的《电子音乐技术概论》(1985),念予的《戏曲唱腔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的尝试》(1985),吴远雄的《电子音乐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瞻》(1988),杨衡展的《电子音乐与电子计算机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评价与远景展望》(1989),彭志敏的《纹饰:一个独特的“马尔可夫过程”》(1990)等几篇,这期间还有一些技术设备说明书类的文章,但无法列入学术研究之列。

3.在电子音乐学科建设方面,第一个阶段的起步与探索过程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如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建“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并面向本科生开设了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同年,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建电子音乐研究室,主要为作曲系的学生开设MIDI技术课;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建立音乐声学和计算机音乐研究室;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徐树中教授招收计算机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成立“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中心”;1989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设立“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并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专科生等。遗憾的是,这些早期的探索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没有延续下来,但他们的探索精神以及为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摸索阶段所付出的努力仍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4.在电子音乐专业活动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烙印的是两场流行化的电子音乐会。标志性事件是:八十年代初,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雅尔在北京举办专场电子音乐会和日本电子音乐作曲家喜多郎在中国举办专场电子音乐会。这对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和与世隔绝已久的青年作曲家群体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能否认,八十年代以来陆续有几位对电子音乐有兴趣的青年作曲家如陈远林、张小夫、许舒亚、徐仪、董夔等陆续出国留学,为后来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积累了人才,发挥了作用。

(二)1994-2003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作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建立了较为清晰的音乐理念,逐步摆脱了早期探索阶段的幼稚,实质性的、大面积的在专业创作、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专业活动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是中国电子音乐实实在在的创业积累阶段。

1. 在电子音乐专业创作方面,第二阶段形成了较好的创作态势。在第一代作曲家的带动和扶植下,第二代青年作曲家群体开始形成,两代人之间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创作梯队;同时,第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出版和传播领域,或参加比赛,或接受国际委约创作和演出,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

1) 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一代电子音乐作曲家已经摆脱了早期探索阶段的幼稚,作品逐渐成熟,并开始形成个人创作特点。这期间重要作品有:董夔的计算机音乐《飞翔的苹果》(1994);陈远林为女高音、单簧管、小提琴及电子数字处理系统而作的《飞鹄行》(1995);许舒亚为女高音和电子音乐而作的《récit sur la vieille route》(1995-96);贾国平为竖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梅》(1995);张小夫为组合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诺日朗》(1996),为女高音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山鬼》(1996),为两把胡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灵境》(1996);唐建平的电子音乐《我回来了》(1996);董夔的计算机音乐《交会》(1999-2000);刘健为新笛、小堂鼓与四个音箱而作的六重奏《半坡的月圆之夜》(2000);庄曜的《洒》(2000);张小夫为预制电子音乐、五组打击乐器和现场电子乐队组合而作的《呐喊》(2000);王宁为计算机、民族器乐及声音而作的《无极》(2001);安承弼为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的《神韵》(2001),为中音长笛、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色彩的空间》(2002);张小夫为三个藏族人声、电子音乐与大型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诗篇《雅鲁藏布-II》(2001-2002);吴粤北的《摩梭人家》(2002)等。

这一阶段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提升,不论是声音质感,音响层次,还是作品结构,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第一代作曲家们已经注重音乐语言的生动与中国底蕴的继承。

2)令人可喜的是第二代青年作曲家开始浮出水面,初露锋芒。他们年富力强,基本是60-70年代出生,有较好的传统作曲素质和能力,大多接受了较为正规的电子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因而作品数量尽管不多,但有些作品已经初露锋芒。如:冷岑松的电子音乐《五行》(1996);薛花明的《钟之灵》(1999);安栋的《透天设计》(2000);程伊兵的《规则游戏》(2000);梁红旗的《雅丹地貌》(2002);李嘉为女声与四声道声音装置而作的电子音乐《Yu-i-Ya》(2002);关鹏的《将军令》(2002),《极》(2006);张兢兢的《藏谣》(2003);王铉为美声、戏曲人声和电子人声而作的《幻听-imagination》(2003);朱诗家为弦乐队、打击乐与现代电子音乐而作的《云I,II》(2003)等。

3)这一时期,第一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已经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如刘健的作品专辑CD《盘王之女》(1998)和《黑珍珠》(2000),张小夫的作品专辑CD《不同空间的对话》(1994),是国内最早的,正式出版、发行和传播并产生社会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是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4)这一时期,第一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开始走向世界,并逐渐产生国际影响。其中包括国际比赛获奖作品,国际机构委约创作,国际音乐节演出的作品等。如:董夔的计算机音乐《飞翔的苹果》(1994);许舒亚为女高音和电子音乐而作的《récit sur la vieille route》(1995-1996);张小夫为组合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诺日朗》(1996);安承弼为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的《神韵》(2001),为中音长笛、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色彩的空间》(2002)等。

2.在电子音乐学术研究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从事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学者和从事电子音乐专业创作与教学的专业教师共同关切与介入,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的范围等方面都更加深入。如:龚镇雄的《计算机音乐・音乐的本质・探索与前瞻》(1995),刘健的《关于电子音乐记谱法的思考》(1997),彭志敏的《高科技推动学科建设》(1997),童忠良的《音乐与科技联姻》(1997),钱仁平的《纹饰》到《盘王之女》,刘健创作中的《“马尔可夫过程”》(1998),彭志敏的《枯滴、使命、融合及其它――听刘健的新作〈盘王之女〉》(1999),庄曜的《计算机音乐通用信息数据分析》(2000),张小夫的《初创阶段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I, II,》(2001),《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磁带音乐 I, II, III, IV》(2001), 庄曜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2002),张小夫的《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2002),刘健的《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2003)。

电子音乐学术研究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显著特点之二就是电子音乐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进入视野。 其中黄枕宇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技术理论专业首届毕业生,刘思军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专业首届毕业生是标志性事件之一。硕士毕业论文有冯坚的《电子乐器的音响特征与电子音乐中音色的结构意义》(1997);黄枕宇的《从〈为一个人的交响乐〉和〈孔塔克特〉两部作品的比较看早期电子音乐的发展》(2000);刘思军的《从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计算机化”趋势看电子音乐的技术演进》(2001);关鹏的《理念的渐进-通过对不同时期两个版本电子音乐部分的比较看作品〈吟〉所体现的创作理念》(2003)等都是由导师指导把关、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论文。

3. 在学科建设方面,这一时期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的成立和200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的成立。前者标志着电子音乐在中央音乐学院全面发展的新起点:科研和开发,教学和培训,创作和制作,出版和发行,文化艺术交流,五个方面的追求方向清晰,目的明确,是带着理想与追求的勇敢实践;后者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和实践彻底告别了个体的、局部的,一盘散沙的局面,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为主体的电子音乐学会将发挥联合的作用做大事,形成集体和团队的力量。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经过三年的准备后,确认了办学的理念与策略,在艰苦的条件下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这一时期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正式招收电子音乐作曲和电子音乐技术理论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正式招收电子音乐作曲本科学生,确立了以电子音乐为专业方向的新学科在中央音乐学院,乃至中国第二轮起步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4. 在电子音乐专业活动方面,标志性的事件是1994年10月3日-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电子音乐周”。邀请了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的法国作曲家达尼埃尔・泰鲁奇和让・舍瓦尔兹,会同中国作曲家张小夫共同举办了电子音乐大师班,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中国首场“全方位多声道电子音乐会”,演出了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冬日偶得》和《水》,《风车》和《随想曲》;演出了张小夫的作品《不同空间的对话》、《吟》和《天问》,正式拉开了国际化的电子音乐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序幕。也为随后的“1996北京当代音乐周”,“1999北京电子音乐周”,“2002北京电子音乐周”,乃至后来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确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2004-2012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历经过第一阶段的早期探索和第二阶段的开拓进取,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以创新为主要追求的整体快速发展阶段。之前20年的奋斗和耕耘已经进入开花、结果和收获的季节。中国电子音乐学派的崛起已经作为几代人奋斗的目标正在悄然升温。

1.在电子音乐专业创作方面,已经明确形成了由三代人构建的、呈金字塔状的创作梯队。第一代中年作曲家日趋成熟;第二代中青年作曲家逐渐担当教学和创作的中流砥柱;第三代青年作曲家也在比赛和演出的磨练中健康成长。

1)第一代作曲家的创作风头正劲,创作风格日趋成熟,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凸显了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面貌。其中安承弼为5.1声道系统而作的电子音乐《细胞的组合》(2009);刘健为大提琴和计算机而作的帕萨卡利亚《奉献》(2010);金平的计算机音乐《触动》(2010);庄曜为电子音乐和数字影像而作的《山的遐想》(2010);吴粤北为双簧管和交互式电子音效而作的《长言之,嗟叹之》(2010),为中软和计算机交互系统而作的《嗟叹之III》(2011);张小夫为五组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I》(2007),为电子音乐和视觉影像而作的《脸谱II》(2008),为戏剧女高音、京剧青衣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III》(2009),为京胡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IV》(2010),为组合打击乐、交互视觉影像和交互电子音乐而作的《发往火星的@》(2011)等不断的展示作曲家突破自我,锐意创新的不懈追求。

2)第二代中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数量增长较快,作品的成熟度和创新意识有明显提升。随机调出几部作品,就有刘思军为马头琴、蒙古族女声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呼仑湖的背影》(2004),为小提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随想曲》(2010);叶国辉为筝、大提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声音的六个瞬间》(2004);冯坚为女高音、实时效果器、波形与四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灵魂像风》(2005);周佼佼为管子、琵琶和电子音乐而作的《日漠西沙》(2005),多媒体电子音乐《逝去的萨满》(2010);王铉为人声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花鼓・安徽・中国》(2008),多媒体电子音乐《傩》(2009);关鹏的《变奏》(2008),为钢琴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融》(2010);李小兵的多媒体电子音乐《离骚》(2010)和多媒体电子音乐《时间》(2011)等等。

3)第三代青年作曲家基本上是80-90年代出生的在读博士、硕士或本科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想象和创新。他们的主要作品基本上是在指导老师的扶植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经历了音乐会的磨砺,经受了比赛评委的现场点评,使作品的成熟度和完整性得到了提高。2004-2011年间,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四个组别获奖的作品就有超过200部,作品的水平可圈可点。

2.在电子音乐学术研究方面,第三阶段的整体特点是全面开花。研究的范围已经远远不止是学术论文类别,承担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和国家科技部三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本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信息中心网站进行专项的中国电子音乐研究同样是本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1)在电子音乐理论建设方面最重要的事件,是完成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2011年第六版《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这个历时近五年,集全国大文科几十名专家执笔编写的重要文献,包含着艺术类学科计算机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音乐类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音乐导论》等20门,音乐类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音频编辑》等7门;音乐类计算机应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领域,细分为如《电子音乐作曲》等5个知识单元,16个子单元,实现了系统化梳理新的交叉学科几乎全部知识点和目前应有的全部课程。该课题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重大,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周济签发的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2)为实现学术研究的系统化和现代化,为全国的研究学者提供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近年来先后创建了中国电子音乐信息中心网站-暨中国电子音乐学术研究资源库(CEMIC)[2],和中国电子音乐资源调查网站(CHEARS)[3],使研究工作进入了网络时代,是本阶段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3)本阶段,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为主体,于2010年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电子音乐研究》项目;于2011年承担了国家文化部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光敏控制装置》项目(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合作);于2011年承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申报的,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项目中,课题六《基于专业网站的第三方版权服务》科研项目(与A8音乐集团合作),至此,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同时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的三个重大科研课题,是在音乐科技的科研方面一个新的里程碑。

4)本阶段学术研究方面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得益于研究生教育的稳步开展和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学术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已经从常规的作品分析为主的模式逐渐扩展到研究深度的变化以及论文数量的激增,仅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电子音乐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近几年的毕业论文为例就可见一斑。如:王铉的《从技术创新到理念创新-电子音乐作品〈诺日朗〉的创作特点分析》(2004),田震子的《电子音乐的空间艺术特征》(2006),于祥国的《电子音乐技术与文化自觉的共生――〈几乎没有〉与〈山鬼〉两首电子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2006),张睿博的《CHEARS中国电子音乐资源调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中的思辨》(2007),杨恺的《计算机音乐时代的“乐器”设计初探》(2008),贾如的《Acoustimage,电子音乐的“视听一体”模式――初探与视频影像结合的电子音乐》(2008),周佼佼的《现代音乐创作的“第三途径”――作曲家伊夫・马莱克与张小夫的创作理念探究》(2008),张婷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为例》(2009),刘寰的《单一、双重与多元并存――电子音乐演出形式探究》(2010),张晨的《音乐理念的确立与技术平台的确立》(2010),吴旭的《用母语说话――从作品〈脸谱〉看张小夫“中国符号”特征的电子音乐创作风格》(2010),刘媛媛的《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的模糊区域――论电子音乐技术与理念在电影声音中的运用》(2010),史晓龙的《数据映射在电子音乐互动中的运用》(2011),王泽的《电子音乐创作的符号性特征研究》(2011)和张晓贞的《初论电子音乐的音响听觉特性》(2010)。以及关鹏的《声音对象与声音符号――论“幻听音乐”声音的理性感知和感性感知》博士学位论文(2008),王铉的《艺术与技术的互动――互动音乐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博士学位论文(2009),周佼佼的《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博士学位论文(2009)和刘思军的《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博士学位论文(2011)。

3.在电子音乐学科建设方面,经历了20个春秋的日积月累,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经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打拼的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开始良性循环;但新一轮的办学浪潮有增无减,泥沙俱下。

1)在全国范围内,由中央音乐学院等九所独立的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六所独立的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数十所独立的艺术院校,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数十所综合类大学属下的音乐学院(系)、艺术学院(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百余所师范类大学属下的音乐学院(系),艺术学院(系),共有数百所与电子音乐或音乐科技相关的院、校、系或教研室,构成了相当庞大的电子音乐或音乐科技学科高等教育的阵容,形成了大干快上、轰轰烈烈的办学氛围。这一方面是体现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盲目跟风,匆匆上马的现象。

2)电子音乐是复合型、交叉性的新学科,专业性强,因此不能简单的照搬传统学科的管理模式,“削足适履”。学科建设必须细化,必须认真对待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建设,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教材的设置与建设,师资的培养与建设等。目前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类的院校学科建设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历史遗留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还有相当数量的院校对新学科的认识不足,道听途说,瞎子摸象,只知局部,不知整体。不仅是专业名称随心所欲,粗制滥造,课程安排更是不求甚解、张冠李戴;有些偏远地区和中小城市的院校问题甚至更严重,专业教师还没有到位就开始招生了。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自毁前程。

4.在电子音乐专业活动方面,借助于国力的增强,对外交往的深入,专业活动的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各音乐艺术类的院、校、系或教研室都积极开展活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地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活动,推动电子音乐的发展。

1)组织和参与国际化的专业活动是中国电子音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专业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和健康成长是中国电子音乐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历史机遇。各院校在对外交流方面大多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机制,扩大沟通渠道,扩展沟通形式。促进了对国际电子音乐发展态势的了解,促进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2)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搭建国际交流大平台:自2004年起,北京电子音乐周正式定名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节以音乐会系列演出,大师班系列讲学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项活动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项目,紧紧抓住了音乐创作这个龙头,鼓励创新,给青年作曲家提供表现的舞台和空间。再如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日项目,透过这个项目来加强新媒体艺术不同专业的跨界联合,跨界研究。打破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电影各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展演活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了解,协助形成跨界合作。

二、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评估

中国电子音乐的专业创作蒸蒸日上

电子音乐的本质是音乐。音乐是电子音乐的灵魂,也是电子音乐的立命之本。没有音乐作品就没有电子音乐的一切,“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总结近30年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之路,重视创作,积极推动创作是发展的根本;为第二代中青年作曲家、第三代青年作曲家的起步创造必要的条件来推动创作是根本之根本。因为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和世界有40年的差距,中国电子音乐的真正崛起是今后10年,没有这样战略眼光为后代铺路是短视行为。电子音乐创作繁荣之动力是理念的先行。现阶段,电子音乐的创作总体上进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已经形成了三个年龄层结构的创作梯队。第一代中年作曲家创作风头正劲,创作风格日趋成熟,个性化的表达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蕴追求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第二代中青年作曲家的创作呈增长态势,作品的成熟度和创新意识有明显提升,逐渐成为中国电子音乐的中坚力量;第三代青年作曲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敢于想象和创新。三代人的综合实力凸显了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面貌。

2. 电子音乐作品的数量:逐年递增,每年有100-120部成型的新作。三代人的共同积累使全部成型的作品总量达到约500-600部。

3. 电子音乐作品的技术:几乎涵盖了目前国际通用的主流技术,技术平台基本统一,声音质量基本过关;有个别作曲家局部的技术探索有新意;需加强对声音美感和空间美感的认识和理解。

4. 电子音乐作品的形式,几乎涵盖了目前国际常用的各种类型,其中Acousmatic类作品还需要加强;MIX.类作品创作中大量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点,但器乐写作还不够成熟;多媒体类作品需要提高的是视觉语言和声音语言的统一协调。

5. 电子音乐作品的风格:绝大多数创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个性化的语汇;很多作品使用中国传统乐器,还比较表面化,部分作品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但仍需磨练。

6. 电子音乐作品的深度:近年来有所提升,但整体还有距离,需加强创作深度。

7. 电子音乐作品的演出: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厦门已经组织过正式的电子音乐会;其他城市仍等待零的突破;演出条件和作品严重不平衡;中小城市根本没有条件开音乐会;但中央音乐学院已经实现了国内演出常态化,国际交流演出经常化。

8.省略)

Center for Electroacoustic Music Information of China

[3] 中国电子音乐资源调查网站(chears.info)China ElectroAcoustic Resource Survey

第10篇

一、课改之初:激情洋溢、鞭炮齐鸣

课程改革初期,教师积极地改变上课的形式。转变角色,以主持人、记者、小歌手出现在课堂上,小品、歌曲、动画无处不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笑声、歌声、讨论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我们把表面繁华的空泛表演、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评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在改革中,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课堂形式,于是,一些表演课应运而生。导致公开课上,只有一呼百应的热闹,而没有独立安静的思考;只有虚伪夸大的赞美,而没有真诚无私的批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的一团和气和表面繁荣。

那时的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一节好课?新课标强调淡化知识,知识淡化到什么程度?怎样淡化?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应该怎样上?教师开始期待看到全国的音乐课评比,全国的优质课一向都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可在2004年昆明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音乐优质课的导向走入一个误区——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具备基本的视唱练耳能力和歌唱(合唱)技巧,这种现象再次引起全国音乐教师的思考,我们的音乐课到底要教什么?

二、课改之中:摸索前行、反思验证

2004~2007年,又经过了四年的摸索我们痛定思痛,认真反思,音乐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然有自己的知识点涵盖其中,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回避,更不可能不去涉及,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参与了,但音乐课程的知识我们教了多少?在教学时,每位教师都应清楚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不能一谈到要学科综合、相关文化的引入就丢弃音乐学科本位的东西,还有的教师不知道一堂课究竟要教什么,教学重点不突出,把音乐课上得像历史、思想品德课。有的音乐教师上课喜欢拓展延伸,漫无边际,脱离教学内容,大谈特谈启发和感受。

2007年在黄山举行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中,全国推出的优质课走向逐渐明朗,音乐课不再追求表面的繁荣与形式的多样,而更注重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这次评比中,出现了很多非常精彩优秀课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永远的莫扎特》等等优秀课例。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的个人技巧、专业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教学中的范唱、范奏、范跳让我们耳目一新,课堂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钻研问题,还关注对学科本位知识的学习,不再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教师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流程,真正将音乐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课改至今:走出误区、理性回归

课程专家们多次向全国31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征求意见,通过对7万多条意见的整理,通过长达十年的论证,将结束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试行阶段,正式出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修订导向为:向音乐本体回归。2011年3月底,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查,暑假将正式发行,通过10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许多课改误区。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已经回归常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不是架空的楼阁。

2011年5月在广西桂林举行的中南六省第九届中小学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我们看了来自六个省市的13节音乐展示课,其中小学6节、中学7节,13节课中,民族音乐为9节,从这些选材中,我们看到教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关注,这也正是201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非常提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学的联姻”的理念。授课教师的男女比例也打破了以往阴盛阳衰的一贯局面,13名教师中,男教师就占了8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音乐学科特点的同时,也关注学科的综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完整而理性,能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但同时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忽视音乐的本质,怎样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获得美感,课堂提问还是有肤浅的问题出现等等,但这些不足和中国音乐教育10年的发展比较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

四、新的10年:翘首展望,踌躇满志

教育是一项改进人生、创造幸福的交往活动,一个人走进学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特定性的课程接受特定性的指导,通过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等,不断提升个体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获得一种幸福完满的人生,进而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历经“十年课改”的实践后,开放学校、解放儿童、回归生活等理念,已经上升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还可以借鉴国际上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进行综合、比较、精心研究世界多种先进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出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路子,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焕发出勃勃生机。

1.学习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

纵观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他们从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通过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演、游戏、画图画等形式去解释、再现音乐。这些方法好就好在以其自然、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进了音乐的宫殿,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一些音乐教育家和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和创造了许多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中有很多先进之处,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借助当前课程改革的契机,吸取国外优秀音乐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的音乐教学法,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编写丰富而系统的音乐教材,为教育体系和方法的实施打下基础

要完善和实施系统的教学法,丰富、高质量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教材收纳有价值的歌曲和乐曲,必须是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儿歌、儿童游戏曲和著名作曲家的优秀作品,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从幼儿阶段到成人教育的系统编写,保证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柯达伊说过:“音乐是人类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让音乐教育使人民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生活幸福。”

3.配备和培训优秀的师资,为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提供保证

要做到上述两点,除了有关的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外,最关键的是需要加强我国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一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才有资格进行音乐教学,才有能力教好学生。所以,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是经过长期、专业、系统的音乐学习,并且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只有这样,我国整体的教师素质才会提高,师资力量才会雄厚,也只有这样,我国的音乐教学才会顺利进行,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4.不断完善音乐教学设备,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中小学配备必要的音乐教学设备,让学生拥有一件课堂乐器,是提高音乐教学的必要保证,将奥尔夫的打击乐器、简易的课堂乐器带入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享受,使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第11篇

一、铃木教学法带来钢琴教学观念的转变

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儿童学习钢琴已经是较普及的音乐学习活动。所谓“心灵手巧”,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是幼儿智力发育的基础。然而儿童学琴却难倒了许多家长,随着初学的兴奋转瞬即逝,迎接他们的是艰苦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多数家长在承受了沉重的压力,付出了种种艰辛,一两年之后还是无法坚持。究其因目前儿童学琴虽多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但也存在不少功利导向。学习钢琴要么为了考级,要么就是争当未来的郎朗,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琴童成为考级的“成功者”,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不少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时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到底为什么而弹钢琴?为什么钢琴不能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吸引我们?”这是每一琴童和家长不得不去正视的问题,也是作为钢琴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丰富人的心灵”,通过钢琴让孩子“成才”,也并非是指成名、成家。但昭义教授曾阐述钢琴成才的“意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锻炼和改造孩子的性格;让孩子懂得礼貌,善于与人交往;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好苗子,通过后天培养,为音乐专业培养后继人才。可见,即使孩子最终没有走向专业化道路,学习钢琴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目前,我国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不从音乐艺术和音乐内容出发,而把钢琴演奏当作一种手艺和技艺去训练。对幼儿钢琴启蒙的教学也是同样:国内琴童从识谱、手型、指法开始学习,最后才是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错过了儿童听觉开发的最佳时期,本末倒置。铃木教学法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出发,深刻阐述音乐教育的目的,非常适合于幼儿音乐启蒙阶段的教学。

二、以“听”和“模仿”为主的课堂教学应用

学习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母语学习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学习体验,首先是不拒绝学习语言,先经过听的积累;然后模仿说出简单的音来,力求模仿的准确;最后组合成词或句子,进度缓慢,并且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进入写字、语法、阅读的学习。运用学习母语的方法学习钢琴,首先也要从“听”开始,依靠听觉模仿来学习,然后才是演奏和识谱。听觉训练要从幼儿学琴入门阶段开始,拥有听觉的鉴赏力比机械手指训练更为重要。因此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要经常反复地聆听音乐,学习音乐的语言,这样的学习才会生动有趣。可以让幼儿在最放松最自然的情况下,如睡觉、玩耍、吃饭、入睡前及各种半休息的状态下听音乐,就像听大人说话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听到音乐。在幼儿学习钢琴后,更要多听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各种风格的钢琴作品。如果年龄允许应该还要多参加有意义的音乐活动,为之后“有意识”的听做铺垫。以下是笔者结合铃木教学法设计的一些钢琴教学活动,旨在更好的运用“听”和“模仿”的手段丰富钢琴课堂教学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提高敏锐的音乐听辨力

在幼儿钢琴课堂教学中,可以先听辨音色,采用听辨法区分高、低音区,提高幼儿敏锐的音乐听辨力。并通过寻找表达高音和低音的形容词,如“明亮”、“黑暗”等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高低音区的音色区别。幼儿在学习钢琴后很容易偏重技术而不注意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幼儿多听钢琴富有表现力的声音,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为以后更好的弹奏作铺垫。以“听”为弹奏钢琴的前提,并非传统教学中的识谱。这是教学的一大突破。为了让幼儿能更快熟悉键盘,熟悉钢琴的声音,教师可以设计看图弹奏的教学环节,比如可以将音的高、低,强、中、弱以及音的数量多、少用图表示,教师提示根据音区的高低、强弱的变化、音符的密集,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弹奏,这样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是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看图弹奏可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2、向识谱学习过渡

我国的幼儿启蒙教学认为识谱是必经之路,一般采用先识谱再弹奏的教学方法。铃木先生不赞成音乐学习从识谱开始,他并不是不看重识谱的技能,而是将读谱比作阅读一般是每个音乐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他认为在儿童第一年的乐器教学中,不学习乐谱和任何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的弹奏和学生的模仿来完成曲目学习。识谱对刚开始接触钢琴的幼儿来说总是很困难的,容易造成疲劳。除了模仿弹奏之外,模仿教师唱谱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人声也是一种乐器,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演唱要比演奏自然得多。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键盘上进行创作性弹唱,模仿教师的简单弹奏,或是自己随意弹奏,并伴着钢琴开口歌唱,这样将来才能用钢琴来表达内心的歌唱。教师必须明确歌唱教学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将伴随儿童终身。匈牙利着名教育学家柯达伊强调:“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学生,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歌唱让幼儿以自然、愉快和他们喜爱的方式接近音乐。

3、辅助节奏教学

节奏通常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幼儿还未学习音符时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仿手段完成节奏训练。幼儿的特征是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模仿,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动起来”的节奏训练。如教师拍手由幼儿模仿;教师在钢琴上弹节奏型幼儿拍手模仿;教师拍节奏型幼儿在钢琴上弹奏任意单音模仿。此外,借助各类小型打击乐器重复模仿练习。音符的时值、长短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只有通过模仿方式培养幼儿内心节奏感,才符合学习规律。并且以模仿作为学习节奏的切入点,让课堂充满活力,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玩中学”的方式也易使幼儿对钢琴学习产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给钢琴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4、建立放松的弹奏意识

弹奏钢琴并不仅仅依靠手指去完成,而是身体与脑的协 调配合。铃木先生说:“身心是一体的,平静之心和智慧之脑依存于平静之体。”身心自然和谐,才能完成充满感情、优美流畅的弹奏。比如在钢琴课堂上可以[专业提供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设计这样的音乐活动:由教师弹奏一段音乐,启发幼儿注意听音乐速度、强弱等基本要素的变化,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模仿各种小动物,比如狮子、大象步伐沉重一些、而小兔子、小鸟灵活轻巧等。幼儿身体随钢琴音乐律动打破传统仅用“手”弹奏钢琴的方法,建立利用“全身”学习钢琴的意识,充分挖掘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幼儿在钢琴启蒙阶段,很容易由于心理紧张造成弹奏时僵硬。钢琴的设计比起其它乐器更能为人们的弹奏提供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传统钢琴教学中一味强调放松,忽略音乐本体,只考虑抬手指、调整手腕的高度等手型。放松对于幼儿说是较抽象的概念,这样做反而难达到目的,并且容易将钢琴课堂变的无趣、死板。

钢琴教学的内容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学科知识,而是来自于国内外音乐教育界对音乐培养目标理念的共通认识——即“并非通过教化和教导来学习音乐,而是通过音乐活动来享受音乐本身。”克服身体紧张的重要因素就是教会幼儿专注的听,只有专注的听才能获得平静的身心,这对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多可以采取很多种令人愉悦的方式达到身心平静的目的。如上述的钢琴教学活动可以将幼儿身心回归到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先听音乐,继而完成节奏与动作的配合,加深对音乐强弱的体验,才能让身体始终处在一个积极、放松的状态。只有将“听”形成一种习惯幼儿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聆听自己弹奏的声音,根据自己对声音要求,去判断去思考去调整。在幼儿学琴初期教师就应该以这样的原则去消除他们弹奏中容易出现的紧张问题,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配合,松弛、专心致志的弹奏。

三、总结与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京剧;武丑表演;革新

引言: 近些年面对武丑表演人员稀缺这一严峻的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的倡导对武丑表演的研究,从业人员也逐年增加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总体来说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许多的问题,当下武丑表演已经进入瓶颈期,要想彻底解决武丑表演遇到的问题必须进行武丑表演革新,来完美的解决这些紧要问题,本文从武丑表演艺术概念的基础来分析武丑表演遇到的问题新的创新方式。

一、武丑表演艺术的深刻内涵

众所周知,在戏剧艺术表演中,只要有武戏就会有武丑表演的存在,在我国传统戏剧表演中,绝大多数剧种中都有“丑”这一行当,一名合格优秀的武丑演员要将各个方面都处理的恰当得体,从念白开始就要让观众很好的理解演员所要传达的信息,清楚准确的念白是非常重要的,Z调高低适度动作娴熟得体,跌打动作卖力到位,武丑表演需要相当深厚的演唱功底,需要边唱边演简单中见真功夫,要让观众在诙谐的情绪中欣赏到高质量的表演,这对演员个人素质要求是极高的。武丑表演所演的角色是不确定的,有的时候要充满正义感的大英雄,振奋人心的传播正能量,让观众看了激情振奋。有的时候又要演土匪流氓这样的反面角色,这时候又需要让大家觉得特别可恨才算演出风采演的成功。又得时候是年迈的老人有的时候是幼小的儿童。所以在武丑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要唱还要还需要好的念白和地道的功夫表演。所以武丑表演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武丑的念白,武丑中的武打,武丑中的跟头和矮子功,武丑的台步以及节奏等等。因此对武丑表演的革新必须围绕这些环节,从基础入手,念白要清脆响亮,音色等方面都要富有个性化,融入时代元素,语气要诙谐幽默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要根据人物情绪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武丑中的武打更是重要的一部分,一定要做到动作敏捷灵活,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感,武打又分徒手武打和器械武打两大类,武丑的精彩武打表演往往可以让观众耳目一新把整场戏剧推向,所以好的武打基础是极为重要的。再有就是跟头和矮子功,这两项表演并不难但是要求相对要多一些,有时需要飞檐走壁上山下海,这些人物特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人物的塑造,矮子功更是要求演员身体的柔韧性极高,并且能好的把握舞台节奏,对武丑表演来说更重要的是和打击乐的配合,所以对节奏的掌握非常重要,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演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武丑表演的革新

武丑表演的革新还需要考虑到京剧本身,就是对武丑表演的传统剧目进行革新,将传统的武丑表演剧目进行整理和加工改编出新的剧目,这些新的剧目需要具有时代元素,能够将传统的剧目和新鲜元素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让传统剧目演绎出新意,同时也让传统剧目在艺术内涵和艺术品质上得到一个相当大的提升,从剧本到到表演都要逐一进行审视,取其精华的同时去其糟粕,将好的元素保留下来,将不好的部分毫不犹豫的舍弃,提炼好的剧本,让剧本本身可以传神,再配以高质量的表演效果一定可以不同凡响。俗话说:“形似刚入门,神似才到家”还要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解剖和分析,此乃画龙点睛之笔,让人物更具生命力。我们在对传统剧目革新的同时也加紧对新编剧目的创新,因为在传统剧目中武丑表演的戏份本来就不是很多,能够保留下来供大家欣赏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是远远不够观众欣赏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剧作家的支持,再创造出一些新的诙谐幽默积极向上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武丑戏,来让观众大饱眼福,这不仅可以让当下武丑表演普遍沉闷的风格有所改变也会提升,武丑表演本身的艺术风格,拓宽艺术道路,对武丑表演的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大的突破和跃进。实际上武丑戏多数来源于老百姓,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武丑表演的角色自然也会受到普通黎民百姓的喜爱,那么其实武丑戏的素材就很好找到了,这样的人物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使现代的,根据剧本的艺术情节和对人物塑造的技巧我们可以提炼出符合现代表演的艺术手段,从而创造出新的表演方式,不拒绝拿来主义,将别人好的东西借鉴过来,让它经过加工以后变成自己的,让武丑表演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延伸,与当今时代完美的结合起来。应该认识到革新发展武丑戏必须以群众作为基础,增加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群体。

在研究武丑表革新不能仅仅从剧本上解决问题,还应该对加大对武丑培养模式的革新在京剧的舞台上武丑行当一直不是特别受重视,人们更多的关注正戏,所以要加大力度更新演员的演唱功底,提升观众对武丑表演的关注度,并且武丑表演中安工老生正工青衣的演员比较多,相对做派老生的花旦就比较稀少,人员相对稀缺,所以必须培养更多的专业的武丑表演人员,提升表演人员的专业素养,尽管近些年来武丑演员也出现一些佼佼者但是这些成就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演员的创新必须从新人抓起,甚至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都可以对武丑表演提起兴趣,从中挑出正真适合的人才这样才能让武丑表演的舞台绽放更多的光彩,加大武丑表演演员的培养力度,在技术上要加大培训力度,不但要从技术上进行创新训练,同时还要提升武丑表演演员的文化修养,加大对演员的文化教育提升他们对历史的认知,适当开放一些文化课,演员在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好演绎一些人物,只有更好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才能将人物演活演灵,这样做也无形中让演员文化品位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总结

在武丑表演革新的慢慢路上,必须继承与革新同步进行,继承优秀的传统开发新鲜的元素,坚持继承的过程中革新,对武丑表演剧本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更具时代性的东西在里面,对武丑演员的表演技巧革故鼎新开发更多的对武丑表演感兴趣的优秀演员,让武丑表演的舞台更加丰富也让武丑表演艺术可以得到里程碑式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