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0 06: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久而久之从事教学活动变成了单调和常规性工作,教学失去了魅力,成为依赖经验教学。教师总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过程;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深入,教师务必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而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而言,务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学生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最多的一个环节。当然,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将教学过程看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一个过程,鼓励学生更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精神的交流境界。同样,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对数函数时,往往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不会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理解对数函数。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将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结合起来讲,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加强实 在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反思是否有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这一环节是否真正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教师应当反思如何才能设计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围绕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的教学流程,并有效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习方法的反思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学生是学习以及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往往成绩较为优秀,而学习方法不合适的学生,成绩就不尽如人意了,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采用不适当的学习方法时,及时地进行纠正,帮助学生迅速提升学习成绩,从而保持良好、自信的学习状态,进而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在高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往往喜欢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课后进行疯狂的练题。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为学生指点迷津,建议学生合理地练题,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

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反思自己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的关注,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同学习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合作学习的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其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也是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有部分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其合作学习的形式,导致合作的实质并没有体现。

例如,现阶段,很多教师只是追求合作的形式,诸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并没有检验学生的合作成果,使得合作流于形式。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时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方法的转变。同时在面对合作学习质量的问题上,教师应当进行优化搭配,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互补长短,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促进教师进步、学生进步的比较理想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过程,教会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通过反思来提升教学效率,全面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娟.试论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好家长,2015(11).

[2]李冰.浅谈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J].高考:综合版,2015(03).

[3]刘春辉.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4(10).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质量;方法

一、教学前反思

人总是带着历史的沉淀走向未来,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视作标准答案,从而拒绝和修改已有的教法。许多老师有教条主义或抄写以前教案的习惯,这样极易造成过分依赖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备课时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进行反思,对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例如我在讲授“平行与垂直”这一节课时,在集备时,有的老师对“如何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垂直线”不理解,认为不重要或很简单,根据教材螺旋式上升这一特点,组内老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学期会在方格纸中作平行线和垂直线。于是同组教师商量使用此法教给学生。寒假参加课改培训,有幸听到某教师提及使用x×y的数格方式教授,立即在课后反思中记下,已备下次使用。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大多关注教后反思。其实,教前反思即对以前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改,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用好教材,以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选择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不圉于教材。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授课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并补充了许多典型例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何用好教材是进行教学前反思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自我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带者三个问题理清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反思: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课堂突然事件?课后习题是否都适合学生?经过反思做以调整,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方案,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三、对学生的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等。

六、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合作;提问;时间;反思

Analysis of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the reflection

Zeng Hong

【Abstract】learners cancontinue to reflect on their mathematical learning process, and improve learning, the learne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athematical ability. Through reflection, you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optimize thought processes,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explore the general law; through reflection, can communicate knowledgeof each other, so as to promote knowledge assimilation and migration, resulting in new discoveries,Freudenthal famous Dutch mathematician has pointed out:“Reflection is the core of mathematical activity and power, through reflection in order to make real-world mathematical.”

【Key words】cooperation;question;time;reflection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想到了反思与学习,当今习惯“以生为本”“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不思则罔,思而不自主学习则殆”,所以得出一个道理,学习必须反思。何为反思?“反”,就是回顾,“思”,即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教也是一样,反思是老师思维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判断性回顾、分析和检查。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数学教学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

1 合作关系的反思

数学教育的核心的是什么?那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学教育教学。所以,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因为它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

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似乎数学的词汇太抽象、枯燥、无味,才给学生乏味的印象,但是音乐虽然没有任何词汇却能感染人。所以数学语言的活力可以从音乐的魅力中得到启发。如果老师总是用一种语速,一种语气讲课,就会像催眠曲那样催得学生昏昏欲睡。而跌宕有致、虎虎生气的语言则会带给学生一种向往的感觉。数学课堂上,老师的“演奏能力”像在钢琴上弹奏美妙的曲子一样,需要娴熟的技巧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当然,想成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种感染力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主动的追求才能达到,这也想弹奏音乐一样需要反复的实践。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想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所以讲课的艺术实在是一个很复杂,需要下功夫的艺术,讲数学课则尤其需要下功夫研究一下。一次讲课就是一次演讲,就像平时的说话,有的人说话别人爱听,有的人说话别人不爱听。这不仅取决于他讲话的内容,还取决于他的节奏、他的激情。他的感情调动了起来,就会使他的语言更有感染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激情,情绪好,他们很讲究站在舞台上或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并且要求观众和自己一起唱,以达到沸腾的效果。因此,教学中的得意片段可以让师生真正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在数学教学中的每个老师都会有许多“成功处”,每个学生都会有许多“闪亮点”,当你想起这些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感受到成功,点燃了“冲动”。所以说,没有反思,没有觉悟,就不能提升。

2 课堂提问的反思

要不断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数学课堂上老师的千言万语,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变学生大脑中的一些过程,所以一定要使学生得大脑活跃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数学之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原因,一些学生把数学看作是“一堆绝对真理的总结”,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等等。这就偏离了数学的本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正如有的人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

人只有在主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才能带来最大限度的心理上的愉悦。比如听一次精彩的讲课的乐趣,远远不如进行一次游戏,或者自己参与讨论的问题、发表看法的乐趣。一般中国课堂上的老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缺乏主动的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能使学生的大脑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时间结构的反思

经常给自己留出时间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碰到教学上的困难时,在一节课结束以后,在一次课研活动或者一段时间结束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具体的时间进行反思,形成反思的习惯。

对自己的数学教学的过程进度等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记录。这相当于给自己建立一个教学档案,记录的同时你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联想和评估。这是一个有助于形成数学反思能力的好习惯。你可以边记录边进行总结,思索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达到或没有达到的原因,好的教学习惯或者教育方法,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教学中的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等等。

不断培养教学上的反思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总结,使教学中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反思的目的是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所以一定要将反思的结果和自己的具体教学结合起来,将结果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去,不断地进行反思,就会不断地进步。

4 解完题之后的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虽然对解完题之后的反思不够,忽略了探索解题的最佳思维过程和最佳方法的再反思环节。但是,他的“解题表”在我们所指的审题反思环节,提出了较多较具体的思考内容,尤其是在反思环节中,收集和采用波利亚针对数学解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思考。

(1)除了思考自己是否已从整体上把握题意和题意有关的知识及知识结构真正思考清楚、理解清楚、有无遗漏之处、有无定势负效应、误解和粗心之处?还同时应该思考自己能否检验已得出的论证、结论和结果?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或结果?能不能一下子看出来?

(2)不断寻找自己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开始遇到的障碍、困难和问题,分析开始为何遇到障碍、困难和问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以后遇到同类或类似问题,不再出现思维障碍和困难。同时,还应着重思考自己的解题过程、论证是否繁琐冗长,绕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解题速度。

(3)着重是思考和探索审题和解题的较佳直至最佳思维过程和思维犯方法,再进行思考和探索,直至发现或探索出审题、解题的最佳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最佳解题方法为止。探索出最佳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最佳解题方法后,还应思考你能不能把这种最佳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解题方法和结果论证手段运用于其他问题?如果能,你就试想一下,它运用于其他哪问题,或类似哪些问题,以便在今后遇到同类或类似问题时,很快就能把这次解题中探索到的最佳思维过程、最佳思维方法和解题手段,迅速地运用上去,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智能的广泛迁移。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觉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长的有效途径,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后反思,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自己的专长,而且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

第5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反思,就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教学过程就变成了简单机械重复,难以提高。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进行反思,就不能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了解自身有哪些知识点遗漏,难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课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发现缺点并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表现的思考,有效评估、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则在教学反思中对自己接受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加深理解。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也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反思课模式,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一种优秀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这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固化和短视偏见根深蒂固难以转变,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升学压力,卷面分数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导致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功利性太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考试重点,机械重复,课堂教学单调而沉重,教师将学生当做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需要跟紧教师节奏,稍不注意就跟不上进度,学生疲于接受知识,没有思考空间,学习兴趣不高。

2.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感受到自我学习、知识探索的求知乐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对知识的探索转变为对分数的追求,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面对黑板,思绪却已经飞到了操场上。优秀的学生也只是做到了对知识的理解,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死记硬背,没有做到真正理解,容易混淆,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也会受到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的开展

(一)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反思的关键依据,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非学生懒惰,而是因为教师的节奏太快,学生做课堂笔记必然会分散精力,容易遗漏教师讲解的内容,得不偿失。因此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可在需要记录的地方适当放慢速度,并示意学生记录一些关键知识,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帮助学生形成高质量的课堂笔记。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课堂教学中,当讲到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算法规则时,就应该叮嘱学生:“同学们,记好这一段内容。”学生就会记录下一段内容,不仅仅为反思学习提供了依据,同样也加强了记忆。

(二)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通过积极反思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融会贯通。

1.问题反思。解题是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能力,而初中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停留在公式的生硬套用阶段,缺少关于题目的思考,不懂得一通百通的道理,不能对题目的特征进行分析整理,无法在解决一道题后就掌握解决一类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时不能仅讲解解题方法,同样也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特点,实现解题过程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与概括化。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就应该带领学生分析整式的特点和识别方法,从而一通百通,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

2.集体反思。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集体反思空间,例如在课堂知识讲解基本结束之后,给学生留下一道开放性题目,并由学生自由结组或者固定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反思,通过交流、争辩和讨论交换、提炼思想,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作为开放性题目的情景供学生思考,在锻炼学生深化问题本质认识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方法;数形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新课程的热点,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潜力。教师要熟练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其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供的资料,通过师生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数学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学“互动”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种“时尚”,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学生与老师上课时的沟通,从直观上给学生最深的感受。数学课程有关的工具主要包括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软件主要包括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办公软件以及其他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等。从软件的功能看,它主要包括函数作图与分析系统、几何绘图系统、计算机符号代数系统、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系统、程序编辑、整合的网页浏览功能。

现以教材中Excel的简单作图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为例。工具的功能如下:

二、推进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的普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在信息技术工具上直观显示和验证,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可以启发思维,开拓思路,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分析和探索活动,达到进一步深入的目的。例如,利用Excel的简单作图功能,我们很容易作出二次函数[y]=[a][x]2+b[x]+c(图1)、指数函数[y]=[a][x](图2)、对数函数[y]=log[a][x]([x][>]0)等函数的图像。这样可以根据函数图像和表格中数据,发现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通过学习方式的改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数学的学习、教学过程中从数学的本质来看,或从数学教学的认识过程来看,信息技术(如Excel)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并且简单的解决方案,也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三、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工具不是简单地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为学生学数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下面是我对一节课题“Excel与函数图像”的教授与反思,在所有函数的内容都完成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有关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分段函数的图像呈现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Excel作图,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等。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了解如何用Excel作出一些基本函数的图像;

(2) 通过作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等;

(3) 使学生了解数形结合法在函数求解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对函数图像的绘制,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利用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解决多种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2[x],[y]=log2[x]的图像。

虽然现在学校和家庭的电脑已经很普及,但学生真正把电脑用到学习上去并没有形成习惯。对主要的一些软件的应用仍然不熟,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也不够。

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计算应用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为实现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而设计的,其步骤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这也是教材说明中的主要组织形式。

第7篇

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推理、总结与反思,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类比推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创新地运用“圆心与圆心的距离”来推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相离、外切、内切、内含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数学猜想,进一步探究寻求证据,得出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第8篇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再比如:人教版初三几何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又打破思维定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第9篇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反思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提倡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大力提倡的,但有一种误解要注意:大多数老师注重教学后的反思,而对课前与课中的反思重视不够。其实,教师的反思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该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1、授课前反思,增强授课的可预见性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某些不解与困惑,学生认知的层次性也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有时间上和路径上的差异。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在教学前进行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但教师不是导演,教学不是演戏。教学活动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控制教学活动上无能为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越透彻,对学情的分析越深刻,就越容易从宏观上预测课堂教学,设计的“模拟预案”也就更具有指导意义。

2、授课中反思,捕捉亮点,使教学高质高效

学生是有思想的,课堂是活的,最好的教学方案都只能是对教学过程的大致的规划,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加以执行。在教学以前教师是很难对教学过程做出精确的预设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偶然事件,对此,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机智,要随机应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的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为教师提供了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及时地捕捉教学中的“亮点”,灵活地调整教学预案,在动态生成中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讲授八年级(上)的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的“因式分解”第一课时时,我准备的预案是:先复习“整式乘法” 然后把上面两式反过来写,接着就告诉学生这就是因式分解,以下就顺理成章地讲解第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但当我复习完“整式乘法” ;然后把上面两式反过来写时,发觉学生的眼中一片迷茫,有一位学生终于忍不住发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式子反过来用,为什么乘出了结果又要把它分解呢?”突然我明白,学生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在没事找事做,好不容易乘出来怎么又把它分了呢?”。于是我不动声色地反问他们:“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被我问得更茫然了……

接着,我从小学的分解质因数、约分讲起,然后又提前给学生讲了一点“分式”的约分知识,慢慢发觉学生的眼中又换上了“恍然大悟”的内容!以下对因式分解内容的讲解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了。

又有一次,在讲授八年级(上)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整式乘法”的“积的乘方”时,我准备的预案是:讲解例题(1)(2x3)=_______;(2)(-3xy2)2=_______。教师把法则讲解完以后,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消化法则而得心应手地应用它。那天讲完法则后,我突发奇想:本节内容那么简单,何妨不让学生当当老师,听听他们的见解。“权利”一交出去,学生前所未有的活跃,我发觉他们讲得比我精彩多了,下面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上面的“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有一位学生在讲解时还提醒大家:计算 时,要记得把 写出来才算是得出最后结果。这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这步强调显得很重要。但平时我们讲的时候,绝对不会强调这点。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随时把握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授课后反思,及时整理,乐于交流,智慧碰撞

我们教师应当善于及时整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结果,并把它记录下来。此外,还要善于与人交流。因为教学反思所涉及的是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一般教师都比较感兴趣,彼此间的交流是有基础的。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使自己的思想更有序、更全面、更深刻。通过交流,有利于完善自己原来的想法。

第10篇

关键词反思习惯 认知结构 数学素质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 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该如何运用呢?

一、优化认知结构的反思。

在解决问题之后,应重视知识的概括和提炼,反思探究知识的纵横联系,归纳出有更高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的观念,融会贯通并有序储存,形成活化的知识组块,优化认知结构。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解决问题是否达到了促进知识掌握的目的。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应如何补救?总结本次探究的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次学习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或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提高反思认知能力。

二、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在解题时如先思考题目特征,寻求基本思想方法,或在每一次解题后,都对自己的思路做出评价,将解题过程中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概括,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能巩固知识,避免解题错误,还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再认识转化为一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三、尝试错误,激发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当错误的原因比较隐蔽时,容易产生反思认知体验。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通过反思,可以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可以发现知识或思维方法上的薄弱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质量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四、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情境,而且还要引导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整。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对问题的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过程中的反思。即在审题过程中自已是否很好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问自己:见过这个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此问题与以前问题的设问、条件是否相同?解决此问题有哪些有用的信息?还需要哪些知识?能否将此问题转化成一个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一个更普遍更特殊的问题?一个可供模拟的问题?如果学生能给教师这样的反思性提问,则证明他们正在使用某种控制过程来引导自己的学习。二是解题之后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反思:解题使用的方法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如何变化?有什么规律?本次使用的方法在以前是否用过?这些方法常用于哪些问题的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悟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从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五、对学习过程的全面反思。

第11篇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 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 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 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可耕地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可耕地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可耕地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中国学习联盟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三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高三教师要学习高考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确定围绕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基础知识为主线进行教学,实验班以中档题为主,平行班以基础题为主的战略思想。必须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一、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一)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二)每天除了把资料书的作业做完之外,还要做三道典型的高考题,当天批改,对没有完成作业进行批评教育直到其改进为止。

(三)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对一些重点知识、重要性质进行不定时的测验,及时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因材施教。

(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前尽量认真备课,把可能碰到的情况逐一解决,并时常练一些题,同时归纳近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和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解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

(五)高三复习在注意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易失分的习惯。

(六)认真分析数学临界内的临界生和临界外的临界生的学习数学的状态。对一些数学“学困生”,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多思考。采用低起点,让他们先享受一下成功,然后不断进步。

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在高一开始,扎扎实实地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不然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由于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基础不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的大问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清楚。对于每个目标,应该分解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中,便能力目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实体”。

(三)注意将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分开,不要认为只要多做题目,数学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们应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训练中,隐含在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效地加以揭示,注意例题教学作用的发挥。讲题目不要贪多求难,多归纳题型,如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探索题、应用题,等等,揭示规律如寻求最佳解法、对问题进行引申、转换、概括、抽象、发现新结论,解后反思,举一反三。以练代讲,以讲代练都是不可取的。

(四)努力研究高考的基本规律,高考试题的特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对高三复习的导向作用。努力研究学生参加高考的心理、生理变化规律。防止到临考前和考试时学生找不到解题感觉,进入不了状态,直接影响了考试水平的发挥。高三数学复习强调若干次循环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一步讲到位,把复习难度直接提高到高考试题难度是不可取的,结果往往出现高考题型教师讲过,但多数学生仍做不出的现象。

(五)强调教法、学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的有机整合。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教学反思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一)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二)要抓纲悟本,专题训练。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复习才有实效。

在自己做题时有意识地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三)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其重要。所以应培养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解答试题。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成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