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

时间:2023-02-09 21: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会计体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会计体系论文

第1篇

朱学义从教31年,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创造了以下九大体系:

1.在全国首创效益成本法。朱学义教授1990年创造了“效益成本法”。该成果1994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被天津财经学院翟文莹编著的《高级成本会计学》、华南理工大学李定安主编的《成本管理研究》收录于“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中,为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了成本及效益研究的新亮点。

2.在全国首次提出产权收益分配理论。朱学义教授1996年4月完成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企业收益分配制研究”项目,1996年5月15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为“国内领先”,撰写的“论产权理论与企业收益分配”1997年12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西方产权理论研究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结合的新亮点。

3.在全国首创资本化方法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资本化方法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研究”成果2005年12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在全国首创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1997年1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全国创造了“矿产资源权益价值理论体系”,2002年12月9日被江苏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其成果2005年11月获江苏省首届软科学成果一等奖。该理论目前已拓展到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5.构建了我国环境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1999年在《会计研究》第4期上发表“我国环境会计初探”论文,建立了我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2003年12月,该论文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6.构建了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框架。朱学义教授2004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上发表“我国智力资本会计应用初探”论文。该论文不同于其他智力资本会计论文之处是:首次从会计确认、计量的角度划分了我国智力资本的三大内容和类别―知识资本、智能资本、拓创资本,其中,智能资本按业绩计价(文中称“才能评定认定法”)是一种创新;论文提出与此相应的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资本回报模型。

7.构建了煤炭企业责任会计应用体系。朱学义教授深入煤炭企业调查研究,于1995年11月主持完成煤炭高校优秀青年基金“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在我国煤矿首次建立了责任会计应用系统。此后,朱学义教授将该项研究扩展到整个煤炭系统,于1997年9月公开出版《责任会计应用研究》专著,将该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114个煤炭企业。1998年3月,“煤矿责任会计系统设计”项目获煤炭部“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6月“责任会计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8.在全国首创民本会计改革体系。朱学义教授2007年发表“论基于民本经济的会计改革”、“论会计等式的演变与改革探讨”论文,提出了会计改革的新等式“资产=负债+民众权益”。

9.在全国首创智力投资支撑理论体系。朱学义教授发表“论智力投资效应”、“智力投资支撑理论研究”论文,结合企业管理层收购现实研究智力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2篇

关键词:MPAcc 研究生培养 内部控制 质量保障体系 控制策略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来,截至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40.3%,其中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应届生并开始颁发“双证”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招录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自2004年MPAcc设立以来,“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是全国各培养单位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各培养单位还积极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MPAcc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传工作与相关的录取办法。在招生工作方面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渠道包括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为考生在选取院校时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MPAcc入学考试在2011年进行了改革,初试科目调整为两科并且不涉及专业科目的考试,所以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因此,对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言录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国家统一专业线与学校自身报考考生初试情况划定学校的初试线,并按照最终预计录取总数的1.2至1.5倍之间来确定进入复试阶段的人数。在复试中根据教指委文件的指导着重考察专业知识。同时MPAcc培养单位可以预留少量招生名额来接收保送于211、985或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对于在职考生与非在职考生也要注意两者的录取比例,通过分开划线的方式可以保证一部分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优秀会计实务工作者进入复试阶段。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策略

(一)重视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五个质量保障体系。在控制环境质量保证体系中应考虑MPAcc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结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权责分配,以上所述内容均关系到内部控制成败。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培养单位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该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更多的是对相关培养过程的细化分析。同时它也是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依据与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措施的支持。为此,为了保证该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当在相应的MPAcc教育中心下设立风险控制办公室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应当依据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风险控制预案,对具体对象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该部分主要对招生、培养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细节、程序和方法。它们决定了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信息与沟通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反馈所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校内外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应在MPAcc教育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记录并统计MPAcc学员对教师不尽职行为的举报信息,并汇报至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实现培养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效的信息沟通将保障其他四个保障体系间能较好的衔接,使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监督质量保障体系中应以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预警与缺陷改进,这将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对象与其本身进行风险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活动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整体对其进行控制将使控制活动更加高效。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首先,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按MPAcc培养流程来引入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为主导,同时接受校外相关监督部门和学校研究生处、学院管理部门配合监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还要设立相关部门来分别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处应独立设置一个培养质量监督委员会,为了增强其独立性,其聘请的监督人员应与MPAcc教育中心没有关联。该委员会将在外部对MPAcc教育中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定期将日常监督所做记录与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对MPAcc教育中心各监督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各培养单位应积极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监督,通过参与相关部门的MPAcc教育认证来客观了解自身的MPAcc培养质量情况,并依据相关文件内容来完善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这种评估机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声誉,通过这种外部监督方式培养单位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华宝玉,刘思文,周丹.基于控制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28-32.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会计教育;复合型人才;课程

我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以环境教育为本。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无疑将给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环境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各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开设了单独的环境会计课程,名称如“环境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教学内容,较少或根本不涉及环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传统的会计、审计类课程中。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独立、系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或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指导。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前提假设、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披露内容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政府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来给予指导和规范。

其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师资队伍和配套教材。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开展环境会计教学工作,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专业(财务会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目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其师资队伍还不健全,配套的市场教材也较少。

其三,大学环境会计的教学目的尚不明确。在那些已单独开设环境会计系列课程的高校中,开设这些课程只是让学生接触前沿理论知识,教学的实践目标尚不明确。

二、西方国家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两国)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相对国内较为成熟,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其讲授的方式有两种:方式一,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环境管理方面的课程,名称如“环境会计”、“政府、商业和自然资源”、“环境会计过程”、“环境会计高级专题研究”等;方式二,不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但在财务会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一些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当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大学所占比重较大,但第一种方式将环境会计作为独立会计课程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美、英大学会计系讲授的环境会计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会计概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内容及其评估方法:(2)企业环境政策概述;(3)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4)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5)公司环境审计与评估。

第二,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垃圾处理、污染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2)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3)环境投资评估;(4)与环境有关的研发、预测和设计会计;(5)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6)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2)独立的环境财务报告研究;(3)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及会计差错更正问题;(4)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5)与环境有关的借款、所有者权益及保险问题;(6)审计报告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研究;(7)与环境有关的资产(如存货、土地等)价值评估问题。

三、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先进的环境会计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沿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论和实务应用,从融入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讲授到单独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再到形成专业体系的这一条主线,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体系。笔者从五个方面设想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初、中期发展趋势目标:普及环境会计教育,并在各高校开设单独的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同时也给各高校新开设环境会计相关课程、制定相关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教学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和技能,全面理解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理解并参与制定公司环境事务战略的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授课对象

高等院校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各硕士专业的所有学生。

(三)课程体系设置

依照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可以考虑先开设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管理案例和环境审计四门课程。

1.环境财务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54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内容、职责等基础性理论,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环境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进行基本会计处理、会计报告和会计分析与评价,能应用环境会计基本程序、方法进行环境经济管理。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会计》,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肖序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环境会计研究》,孟凡利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许家林、王昌锐等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李静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环境管理会计

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定义、作用和意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和方法应用,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能在实务工作中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事务战略。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郭晓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环境会计与管理》,【英】罗伯·格瑞、【英】简·贝宾顿著,王立彦、耿建新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著,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环境管理案例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通过系统介绍国际著名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总结、归纳国际著名企业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一些经验。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国外的一些优秀环境管理案例和他们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环境审计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36课时)。

课程内容简要及教学任务:该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审计背景、作用和意义,环境审计标准、依据、对象、内容、目标、职责、证据等,环境报告审核和测试基本方法等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分析企业环境影响个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可选用的配套教材:

《环境审计》,陈正兴主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环境审计论》,蔡春等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课方式

我国高校环境会计教育应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等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课程考核和评分方式

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方式相结合。课程论文可采用小组论文(报告)考核方式,由5~6人组成一个论文(报告)小组,由小组成员在现有给定论题(如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基础上讨论并重新拟定题目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必须围绕给定的论题。课程论文的写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文字不少于5000字,段落分明,论证有理,结论明了,格式符合规范。课程最终个人成绩将结合个人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和闭卷书面考试成绩(占30%)综合给定。

四、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的策略

实施和发展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导航者,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教育方面起着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首先,政府应在各行各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将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环境会计制度(或准则)作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指南,通过国家政府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适度的强制约束,不断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导向,促进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对高校环境会计人才培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推动、引导各高校环境会计教育的大力开展。

(二)企业是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应侧重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环境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学校必须时时明确来自‘市场’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市场决定了环境会计教育”(孟焰、李晓梅,2008)。应增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事业相关人员的环境会计素质,从而引导企业绿色经营并提高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增加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对环境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需求方的角度推进我国高校加速开展环境会计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课程 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课程,该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较好地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已成为现代企业对财务及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好管理会计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管理会计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种教学形式虽然有利于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但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将来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目前各院校在实践教学上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系统完整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虽然各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很多院校都缺少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大部分院校缺乏功能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平台。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拥有比较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平台,其他大部分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的院校都缺少完备的实验平台。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效果可谓难上加难。

3.管理会计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管理会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而且往往只是针对单一知识点的验证性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达到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4.缺乏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资。目前大多数高校管理会计教师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他们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缺少真正的实践,因此实践教学上也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

5.校外实践环节效果较差。虽然各院校在实践环节上一般都安排校外实践,但校外实践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往往只能是查看相关财务会计资料,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很难达到校外实践的预期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管理会计课程实践环节系统性较差,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特征;人才培养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特征;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服务面向的基层性特征。可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强化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内实践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高度,形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践环节通常由课堂实践教学、实训环节和实验环节组成,一般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一般在管理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可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频、视频、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能力,培养初步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能力。

(2)实训环节。实训环节通常安排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一般包括预测模拟实训、决策(短期、长期)模拟实训、管理控制模拟实训、责任考核模拟实训等。模拟实训可利用ERP软件结合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软件利用能力。

实训环节往往模拟仿真的岗位或环境,且赋予学生一定的权限和责任,要求学生在特定角色和环境下履行自己的职责,最好的形式是采取分小组实训,每个小组的成员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并对其实训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模拟实训给学生创造仿真的环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训中把讲解要领、实训操作、验证结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学生在受到最基本的管理会计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财务软件的了解,同时也为校外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验环节。实验环节可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或结束之后进行,实验形式可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

①单项实验。单项实验通常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实验项目,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模拟实验等。单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②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的一种专业性实践教学方式,综合实验强调实验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将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融合在一起,如将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实验;将经营预测和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实验。

综合实验能够强化理解理论知识,把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掌握管理会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专业技能。

2.校外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由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组成。校外实践环节通常于管理会计课程或其他专业课程结束后利用假期进行,较好地弥补了管理会计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

(1)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比较灵活,可进行学期实习(安排在某学期的假期进行)或毕业实习,校外实习适合于所有财经类专业。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企业社会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社会实践适合于任何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的专业。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同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管理水平,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3.校内外科研环节。校内外科研环节是对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参加竞赛或创新活动等方式进行。

(1)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关键要注意论文的选题,提倡选题时要尽可能结合前面校外实习或实践单位的实际状况,这样才能使选题具有一定的业务背景和基础,毕业论文写作才更有实际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管理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2)参加竞赛或创新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诸如“会计或财务管理知识竞赛”、“ERP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的比赛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可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通过科研环节,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各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等专业知识及技能,结合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丹,李天霞. 对我国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管理观察,2011.4(中)

[2]姜琴.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管理观察,2011.11(中)

[3]刘升阳.《管理会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浅析.学理论,2011.12

[4]刘洪海.《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会计之友,2010.2(中)

第5篇

Abstract: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necessary ste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s,as well as a necessary means to make the students meet the employment needs of the market,and reach the employ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s. The concep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kspractice teaching arrangements be reformed in order to build a structured,well-targeted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to protect its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nd builds overall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and explains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s of practice teaching taking the case of four basic accounting practices.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框架;构建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verall framework; build

0引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1]。“社会责任”理念也要求教师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一方面要将一批有创造力的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各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对于会计学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判断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达到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必经途径。

1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高校教师多自学校毕业即任教,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缺失;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和教学,对于实践课,很少有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以致于教师自已对实践技能掌握不牢,对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解释,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去进行判断,寻找正确的答案。

1.2 实践教学环境制约校内实习缺少对与会计主体外单位的环境模拟;校外实习一是实习基础难找,二是接纳能力有限,三是实习岗位单一[2]。编排合理,内容经典的实践教材一书难求。诸多不利影响了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培养需要从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践计划上看,其一,实践内容大多以在一般工业企业为例,缺少对特定行业(如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有的高校还取消了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这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输出过程极为不利。其二,单课程实验较多,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三,实践教学体系没有根据高校的定位进行设计,教学研究型大学体系与研究型大学、高职教育没有区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解决问题要“纲举目张”,本文就实践教学中的“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以四项基本实习为例说明实践框架的组织实施。

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框架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分类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两类,前者为必修,后者为选修。创新性实践包括指导学生参加商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进行社会调查及指导学生对会计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基础性实践包括单项课程随堂实验,单项课程实验室实验,综合实训,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这些是每个学生毕业时都需要掌握的基础。在组织过程中,经过恰当的教学,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可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并非简单罗列,各环节之间有着逻辑的先后顺序。因此,有必要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整体框架。下文主要对此进行探讨。

2.2 实践教学整体框架构建本文结合南华大学会计系实践课程设置,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析,并整合成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框架(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分为两类,一类为基础实践,一类为创新实践。

基础实践教学中,又分为四个前后紧密联系的阶段。

2.2.1 课程随堂实验教学阶段。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教师先把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介绍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动完成。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单项课程实习阶段。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完成之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习,运用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写出实习报告。

2.2.3 综合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坚持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软件实习相结合,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南华大学这类教学实践型学生而言,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会计工作环境,可能是计算机环境,也有可能是手工环境;另一方面,手工模拟实习能让学生清晰得看到会计数据的中间处理环节,从而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有深刻的感性认识。综合实训阶段,我们还安排了审计实习,审计实习虽然是从形式上看,虽然是审计课程的单项实习,但由于其内容的综合性,因此安排在综合实训阶段。

2.2.4 毕业实践阶段。综合实训结束后,学生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理解了会计处理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此时,再进入毕业实习中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就能有的放矢,迅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也可以评价实习企业的会计处理,学习与工商税务部门及与企业其他部门沟通的方式。这一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并不能简单的视为基础实践或创新实践,指导应因人而异。

3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框架的组织实施――以四项基本实习为例

张五常曾指出:“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3]会计实践亦是如此,在组织实施别要注意各阶段的联系。

3.1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框架实施要点高校会计学专业每种实践教学都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项目设计,实践指导手册,实践环境布置及实验总结与评议等,并通过相应的形式组织实现。会计实践教学整体框架组织实施的要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统一的目标体系。实践教学整体框架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理论,掌握会计行业操作规范。阶段实习有阶段目标。随堂实验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的初步理解;单项实习让学生认识会计,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操作流程;综合实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系统的解决问题并进行模拟操作;毕业实践则是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

3.1.2 统一的实践基础资料。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了方便教学,会计才会分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进行讲解。最终,学生要对会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实践教学安排中,相关的实践基础资料要统一,并据此编写各自指导手册。

3.1.3 统一师资培训安排。除各课程的随堂实验由任课老师负责外,对于参加其他几个阶段实习指导的老师,要进行统一培训。使指导老师清晰了解每个阶段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流程和实习考核方式。

3.2 会计四项基本实习的组织实施下面以南华大学会计系的四项基本实习为例,说明整体框架的组织实施流程。四项基本实习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实习和审计实习。

3.2.1 会计认识实习在《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将账、证、表扫描,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会计所用的载体,并在随堂让学生做了填制凭证,过账等实验,但学生对于会计循环缺乏系统认识。会计认识实习弥补学生认知不足。该实习属于第二阶段――单项实习,时间安排是《基础会计学》结课后的数周,其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会计循环的认知。在实习组织中,南华大学会计系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查阅以前年度学生手工模拟实习所形成的档案。阅读前,指导学生本次实习的重点在于了解会计数据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总账、明细账,最后经过分类汇总,形成会计报表上的信息整个流程;引导学生去追踪具体某些业务的来龙去脉;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的载体。

3.2.2 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手工模拟实习历来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所学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该实习中,学生3-4人为一组,分别模拟主管,会计,出纳等岗位,实习过程中实行定期轮岗,共同完成一家企业从建账到编报会计报表手工操作全过程。该项实习教学关键在于实习环境的布置。教师负有指导学生,模拟银行,税务机关部门等职责。

手工模拟实习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同一套资料,通过财务软件来进行处理,从而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区别与联系。湘潭大学实行的“双重会计实习”[4],北方民族大学实施的“手工+EPR软件财务会计校内实习”[5]的组织实施正是如此。

3.2.3 审计实习审计实了审计实践指导书之外,还需要有被审单位的基本资料。审计中的询问等方法,需得到被审单位的配合。渤海大学李玉珍认为应给学生一套特殊的账,有意识地设计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去审计[6]。但我们从会计师事务所和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事务所一般不会将风险大的项目安排给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审计实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审计程序,并规范地编制审计底稿。因此,在本项实习中,我们安排各小组交叉审计本班同学在前述手工模拟实习中完成的财务档案,包括各种明细账、总账、凭证和报表等,同时,教师模拟银行,客户等外部单位,接受函证并回函。学生在审计过程中,对账簿有疑问的,可立即与被审方联系。各组执行审计程序,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可以互相查证被审小组在手工实习环节是否有错误。

这四项实习中,所用基础资料统一。如06级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再经过电算化实习验证实习结果,该学期审计实习以手工实习结果为基础进行交叉审计。修改后的手工实习资料又可作为07级学生的会计认识实习资料。组织实施难点在于实习所用教材的选用。教材应以会计事项为单元,从多个维度还原每个会计事项,让手工会计处理,ERP中的辅助核算及管理所需信息,审计调查等实习能从中调用数据,各取所需。然而,市场目前还没这样的教材,为此,南华大学会计系组织自编了一套。

学生在完成实验室的实习后,进入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和毕业论文阶段。这部分实践组织另文规范,在此不再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2]樊千.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8,(2):81-82.

[3]张五常.读书的方法[M]. 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0,(5).

[4]黄昌勇,阳杰.双重会计实习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60-62.

第6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带动,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在山西这样的煤炭资源大省,伴随着煤炭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周边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将环境会计引入煤炭企业的业务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收益,合理评价企业绩效,对促进经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的出现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事项。它不光计算企业的内部成本与内部效益,还对企业相应的外部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核算,要求企业不仅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同时还要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进行补偿。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的发表,使环境会计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问题才受到各国政府及组织的普遍关注,并陆续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美国环境保护署支持并发表了《绿色分类账:公司环境会计个案研究》、《环境会计个案研究:AT&T绿色会计》等研究报告;丹麦通过了《绿色会计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麦企业必须公告绿色会计报告;日本先后了《环境会计制度架构》、《环境会计制度绩效的衡量》与《环境会计制度报告的表达》三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会计逐渐活跃起来。在此期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逐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些企业也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等。进入21世纪后,国家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随后,制定和颁布了《水污染保护法》、《大气污染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山西煤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省随着近年来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导致了当地含水层的永久破坏,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净储备量减少。这对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内陆省份来说,资源问题更显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坏砂岩含水层约4 996立方米,灰岩含水层体积约为808.2亿立方米,破坏地下水净储量71 388万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导致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急剧减少,水库储备量大幅下降。实际表现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怀仁小峪河、孝义兑镇河、阳泉桃河、晋城河域的河量锐减,造成1 678个村镇约81.27万人口,10.82万大牲畜饮水困难,97 802亩水浇地变成旱田。同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煤炭开采也对国土资源产生严重破坏。据统计,山西省矿区面积已达8 000多平方公里,煤矿开采总面积约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积达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积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范围超过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矿区土地破坏面积高达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成为了全国矿区土地破坏最严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发展煤炭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煤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在煤炭企业中开展环境会计核算,才能进一步明确资源成本、环保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界限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其次,随着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增的资源成本、环保成本等核算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对煤炭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不能再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标准,必须通过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相关环境指标一同考核,才能全面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经营价值,并使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目标,逐步将矿区环境因素纳入到经营决策中,从单纯的追求经济价值转变为追求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对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成为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运用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在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尚未制定出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其次,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理论认识还不一致;最后,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将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得到实施,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环境会计的实施要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进行,要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普及。这一点在对环境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的煤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应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来进行披露,这是对环境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将已有的先进成果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行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构建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同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条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试点工作,以两本账并行的方式进行。一本为基本账,为不计环境资源损耗的原始账;另一本为辅助账,为记录资源环境损耗的绿色账。通过两套账并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最后扩大操作范围。

(三)设置有关会计科目

在煤炭企业中设置环境会计的相关科目,应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为纲领性理论指导,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业的会计具体规则与核算办法,使其能够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体现出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会计中的信息特征。

1.资产类科目:应设置“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累计折耗”等科目,分别反映煤炭资源原始价值的增加变化、结存情况及煤炭资源由于开采、使用等累计折耗的价值。

2.负债类科目:应设置“应付环保费”一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同时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 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情况。

3.成本费用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矿区环境安全成本”、“煤炭资源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矿区环境治理和恢复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的内容。

4.损益类及利润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及“环境利润”科目。“环境损失”科目反映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被勒令停产造成的损失;“环境收益”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时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科目反映核算环境收益和扣除环境成本、环境损失及税金后的净额。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中大多数财会人员只具备基本的财务技能,整体素质不高,而对于环境会计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来说,它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因此,环境会计要在企业中得到实施,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首先,为了确保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煤炭环境政策,使得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要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有效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将环境会计的理论与煤炭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

(五)建立审计加强监督

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资金的投入会逐渐加大,环境会计核算将日趋完善,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煤炭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挥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职能。中国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一要实现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和实施细则;二要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来审核和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使煤炭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自愿地推广环境会计工作,使保护环境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环境会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会计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合理运用资源,促进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具体应用、财务核算及相应的科目设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领域,要注重加强环境会计的应用,为煤炭企业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支持,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进虎.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运用探讨[J].会计之友,2010(7).

[2] 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阿如汗.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刘银玲.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与构建[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丁东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7] 赵红.我国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戴利(美).超载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依据社会对财务、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和生源情况,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目标要求,按照“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并实施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为三方面: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一)课程结构上形成“平台+模块”的框架,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人才基本规格要求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其具体含义是在应用平台上设置了职业技术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和第二、三课堂模块。在学院统一规定的公共基础平台外,又在专业理论平台上设置了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限选课模块和自由选课模块。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对各类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须、适度”的理论前提。从总体上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置课程旧框架,增强主干理论课程整合。

(三)把职业资格认定类课程整合进课程体系中,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相关行业作好准入的资格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串连起来,能以行业需求为主线,为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构建提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原理。

二、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拟教学形式。形式依据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而定,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的实训与实习,并把二者紧密结合。同时有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和会计、财务、审计电算化相结合的实训。单元实训为每门课程的基础,专项实训针对岗位需求而设,还有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企业经营全过程实训,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

(2)全方位模拟实训内容。由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训扩展到主要行业的模拟实训如施工企业、商贸企业、行政企业单位等;强化会计、审计、财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增加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最终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岗位化,更加全面,为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奠定基础。

(3)全方位模拟教学环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包括会计咨询公司、金融单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

2.双循环

日常教学中双循环是指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审计、公司(企业)财务等课程单元模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专业调查,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协调、交往的能力。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侧重基础模拟训练,培养基本职业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在时间安排上,分别在一、二、三、四、五、六学期进行,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是伴随每门专业理论授课同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连续不断线,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包括整个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系列的综合模拟实训,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以校内实训为主,按设定的模块进行实训,集中在大四第七学期。第八学期进行顶岗就业实习,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能力。

3.多模块

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1)出纳岗位实训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上岗后能扎扎实实地从基础业务做起,出纳往往是学生进入财会部门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出纳业务也是财会人员的基础业务。此模块设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

(2)会计(审计、财务)岗位实训模块。将学生置身于会计(财务、审计)主管人员的岗位,进行经营或业务活动全过程的会计业务、审计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处理。主要以工业、商贸、施工、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主要经济业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的内容及方法与操作技能,使毕业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把握继续发展的机会。

(3)纳税申报业务实训模块。学生在校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较少,但用人单位在选择财会人员时,往往非常看中其纳税申报与纳税业务处理的能力。该模块完全模拟企业纳税申报业务全过程,使学生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训练。突出各种税金的计算、合理避税的运用、调整账务处理等内容实训,各种税收处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大,这项任务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要求高,所以纳税申报业务是财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ERP沙盘模拟实验”模块。该模块训练,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跳出财务看财务,全面提高学生职业判断力、经营决策和财务及经营活动分析与评价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方法,从而从更深层次把握财务管理内涵。在这一模拟实训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对抗性的实战训练。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企业管理角色,包括会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

(5)特殊业务模块。设计这一模块,旨在加强实务操作训练,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一些特殊业务处理因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颁发与实施越来越国际化、标准化。这些特殊业务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发生,学生在校只学些基本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该模块设计。

(6)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四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较弱,文字组织能力较低。为此我们利用日常各种实训与实习机会要求学生写出论述性的总结和调查报告,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待进行较长时间的毕业实习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逐渐培养出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日常积累的资料,针对论文选题,较为顺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实习中取得的与论文相关资料,较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1.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1―4学年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新版教学计划,从而保证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2.认真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

(2)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从事财会工作,无论是手工核算还是计算机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胜任工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财会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3)课余学生分散实训与相课堂集中实训结合。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

(4)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内容提交一份论文性质的调查报告,作为平时学习成绩考核内容。由于财会专业建立实习基地难度较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严格要求学生按实习指导书具体规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实习。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因此要求学生撰写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

3.加强实践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可选用正规出版的专门教材,也可由教师自行编写。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同时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4.改革与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具体包括:

(1)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学的有限时间进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实践教学。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到实践单位参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岗位轮换、角色转换、社会调研等灵活多变方法。

5.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1)请进来。聘用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人员为专职教师;外请专家讲座,指导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实训。

(2)送出去。到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财会软件开发公司接受专门培训;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前提下业余时间到企业、单位参与实务操作。

6.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考评

(1)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

(2)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师生互评

以上各项指标均赋予相应的权重登取成绩,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为“五级分制”。

三、素质拓展体系

应用型人才不是培养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素质拓展体系应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专业素质的拓展、社会综合能力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一)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培养技术开发能力。

(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开展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学生通过培训和专业证书考试,使专业应用能力转换为技术资格。

第8篇

一、企业管理会计现状分析

1.研究发展背景确立发展主题

西方的传统企业是管理会计的起源,20世界80年代起,中国开始引进会计管理理论和思想,其发展历史伴随着制作成本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的研究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制造成本机会的管理,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提升了会计管理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向企业制造前后的活动,政府相关工作,服务类产业,等方面。因为经济体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管理会计发展背景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主题的研究具有方向指导性。

2.管理会计目前的研究方法

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的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研究理论水平的保证。目前西方国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帮助企业核算管理成本。早期我国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并未深入企业实地研究,学者们意识到单纯的翻译介绍不能解决管理会计实践的问题,并且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在重点课题的激励作用下,部分学者发表了案例研究论文,其中部分属于表达性的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研究推广性较低,学者们陆续的开始了管理会计的问卷调查研究。而今管理会计研究中问卷调查比重少,实验研究大部分属于案例研究。对于案例研究的水平局限性较大,研究性水平较低,案例研究本身普遍性较低,无法通用。成功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要基于理论基础加上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然而现实情况下我们的问卷调查对于所研究问题的计量还是缺乏科学性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的水平和深度远远不能够达到需求。

3.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的研究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其中经济学对于理论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管理科学史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应用性的综合学科,管理会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管理科学成为研究理论。由于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组织的会计系统,应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恰当匹配。所以近年,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在会计管理中均起到了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比例较低,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38.89%没有具体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对比其他国家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4.管理会计的实践成果

国内企业在价格成本,质量技术,客户服务方面都存在着竞争,不同地域行业所应对的市场环境不同,不同企业应用成本方面有差异,企业在编制预算,产品的定价,整体业绩评估等方面采集信息多,其他方面相关成本信息较少;目前作业成本管理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成本结构式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不同企业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理念状况不同,高科技行业的制造费用分配比重推进了管理理念的应用,传统行业的应用水平却相对落后;平衡记分卡在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不断应用,然而财务目标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

二、对于企业管理会计日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面对现实的国情,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理清研究主题和思路,运用正确的方法,提升管理会计的研究级别,对于日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培养发展优质的企业文化

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较低,部分原因是国内缺少优质的产业文化,企业不仅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企业领导提高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加大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调试,提升财会会计核算过程中资料的准确度,构建以会计信息为本的企业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培养优质企业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2.成立管理会计学术团队

当下情况需要建立规范的会计师学术团队,学者们首先要秉承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切实的数据经验和严密的理论做依据,在理论上进行突破研究,不仅仅依靠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还有进行更加广泛的理论基础研究,开阔视野。面对企业相应的实际情况加深了解,使学术界与实务界达到准确的衔接统一,将应用研究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切实的解决发展问题,使得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发展持续进步,正确与国际接轨,此外学者可以参加国际会议,进行高级访问等有效方式向西方国家先进的理论进行学习研究,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形成理论实务的研究框架。

3.实地研究,管理经营相结合

目前国内应以案例研究起步,保证研究水平的情况下向问卷调查转型。问卷调查包括,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问卷调查可以较准确的提供管理会计研究分析所需要的大量内部数据,有着独到的优点。问卷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基础深入调查企业情况,研究主题多样,进行专业的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将管理会计理论与创造价值相结合,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先进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注重经济学的整合,业绩评价计量须作出相应的调整,配合企业组织实现新的目标,重新思考组织计算的成本,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价值观,实行激励管理制度体系。

4.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创办周刊

周刊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专业起到很大的引领激励作用,更专业化的进行宣传指导作用,便于学者们发表研究成果,提高相关的工作热情,论文倾向于研究经验并不比规范研究和高级科学低,高质量规范研究的特点包括建立一种理论并对其做了系统和严密的阐述,与先进的文献理论结合的非常紧密,国内管理会计谁平的提高必须在科学基础上深入认识,推进研究,学者们共同努力,通过不同的形势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管理会计研究论文,推动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5.降低局限性,扩大研究范围

管理会计应用局限于可以稳定高产,工艺技术成熟的制造型企业,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应用包括成本会计统计;短期决策的制定;企业资本预算;标准成本的核算;日常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控制体系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综合控制系统。学者可以提升研究的实用性,扩展研究方法和范围,例如采用非经验研究方法,围绕经济政策行为后果分析数据,提出政策建议,规定校准行为。研究通用性问题,进行分析性研究,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加深非盈利性组织的通用性问题,扩大企业研究层,使研究内容不断增加,理论基础加深扩展。在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重点。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实验室,教师,实践能力

 

会计工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的考察的鉴定也更为严格.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是适应这种经济环境及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的培养。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

然而,在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融会贯通.改革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和实验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了解,接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综合性.开放式的会计实验室;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会计类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一、 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模拟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会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其着眼点在于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手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仿真的实验和研究环境。

会计模拟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模拟环境,所以实验室配置设计应注意环境布局的场景化与真实化,尽可能使学生直接感受现场的氛围,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地讲,一个提供以上功能的综合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可考虑配备如下软件设施:

1、用会计财务室实景布局,每一组就相当于一个财务科,包括有制单、出纳、记账、成本核算、综合和主管等岗位,并配置手工操作用的账簿凭证、报表、会计科目章及工作台、文件柜等手工模拟的必备用具,使学生实习有一个模拟的操作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配合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配置1-2台服务器及多个站点,并安装适当的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的选用可考虑选择市场占有率较大的成熟商业软件,如用友、金蝶等,并及时进行升级换代。有条件的话,可根据教学需要,组成局域网,并提供上校园网的接口,提高实验室的适应性,方便管理。以上装置可供学生进行会计电算操作及验证;

3、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中包括一台教师用微机,视频演示仪,录像机,视频转换器,视频切换器、电视机等设备。老师能够轻松使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并及时将计算机、录像机等各种信号传送到电视机上显示,达到良好的示教效果。

二、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专业基本设置的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许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要靠实验教师,专业课教师只要讲好课就可以了。这是认识的误区。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实验教师是不够的。我们在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应该在是常的专业课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时做好实践环节的安排。

1、分析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会计学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弄清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而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根据该教学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情境创设开始于教学过程的起点。在传统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不是从会计的情境开始,而是从理论上的记账原理开始。学生首先接触较为抽象的记账原理、会计分录,然后要学习如何将记账原理应用到工业企业的资金筹集过程、生产准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靠老师讲授、学生想象。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生产过程,即实物流转过程,然后接触各过程的原始凭证。情境创设的另一个方面是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参观生产过程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会计学基础的讲授时,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可以将账簿、凭证、报表放在讲台上,也可以带学生去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学基础课可以完全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

3.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会计课程的实务操作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会计实务有关的内容接受较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一方面通过实际业务情境的创设,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图表使学生对会计业务过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创设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会计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可以事先设计案例,先由各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现在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较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教程的设计都尽量地接近实际。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建议教师在运用教程时,不要让学生独自进行,而是让学生组成固定的会计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各个小组进行教程的操作,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真正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贡献。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教师考核时应避免采用传统的闭卷笔答模式,探索符合会计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平时应根据进度采用开卷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各个环节的掌握情况。期末让学生针对一个企业完整的会计实务进行操作,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0篇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当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以辽东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会计专业在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会计;实践教学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单项课程实验

单项课程实验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我院目前已开设《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等单项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侧重于强化学生对单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知,通过观察与验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专业课程所涉及实际会计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技能,进而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专业技能实验

专业技能实验侧重于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信息系统与实训》、《电算化会计实验》、《erp 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点钞、珠算等会计手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能够熟练使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达到手工与电算化并行。此外,通过ERP 沙盘模拟,以分组对抗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会计在企业经营中与营销、人力资源、采购等部门的关系,有助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3.综合仿真实验

综合仿真实验是在单项课程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基础上开设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我院现已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两门综合仿真实验课程,所采用的实验资料均是课程组教师根据企业实际资料整理编制而成。

4.轮岗开放实验

轮岗开放实验是针对不同学生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会计岗位的个性化需求所开设的一门自主性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程的学习方式比较特别,学生可以在学院的会计开放实验室中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行业(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外贸企业),由学生自由结成实验小组,自主安排岗位分工,自主完成实验内容。该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充分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 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 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 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 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喜平.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方案之优化[J]. 财会月刊.2013(6).

[2]初国清.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5).

第11篇

20世纪的日本现代会计研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在战前和战争中,日本学者受德国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战后则是英美会计具有统治地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钱伯斯(Chambers)、马蒂酉克(mattessich)、井尻雄士(Ijiri)以及其他的会计学者英文著作在日本广泛熟知,日本会计理论研究开始了新的时期。总结20世纪日本知名会计学者太田哲三(Tetsuzo Ohta)、黑泽清(Kiyoshi Kurosawa),木村和三郎(Wasaburo Kimura)、岩田岩男(Iwao Iwata)、井尻雄士(Ijiri)的贡献,以及回顾日本生态环境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近代会计研究在东方的领先地位,并为当代会计研究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

一、20世纪初期日本会计学者及其贡献

(一)太田哲三 太田哲三是20世纪初期日本主要的会计学者之一。太田哲三(1922)《会计学纲要》(kaikeijo no shisan)是最早将动态理论引入日本的会计文献,其收入费用匹配法与德国施玛伦巴赫(schmalenbach)的研究相独立,他将资产定义为支出的合计,产生未来的收入或节约成本。这就要求对资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相对于现行成本基础);这与当时在商业法典和税收法典中占统治地位的静态会计理论不一致。此外,太田哲三不仅自身论著颇丰,还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会计学者黑泽清也受之影响与引导。

(二)黑泽清 黑泽清(1902-1990)是日本最多产、最知名的会计学者,在不同的会计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他在日本会计规则形成的主要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工业合理化时期、在战争中经济状况控制时期以及战后恢复时经济民主化时期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黑泽清撰写以及编著的图书超过100本,保存下来的文章有600多篇。根据fuijita和Garcia(2005)研究,黑泽清主要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本商业会计准则及其影响的建立;二是促进科学的(代替完全法律的)会计方法,特别是宏观和微观会计理论的完整;三是先进的政策或标准会计研究,该研究能够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在黑泽清早期的论文中(1932:16-17),强调资产负债表至少要满足三种需要(一个是满足会计要求,一个是满足管理目标,一个是满足法律目的),这预示了目标导向财务报告的需求。黑泽清1933年的著作是他的第一本会计理论著作,是当时十分重要的理论教科书。该书描述了不同地区包括德语和英语系地区会计的历史发展,试图将会计建立成为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实践工具。黑泽清高度评价了施马伦巴赫的账户体系结构并由此清楚表示的会计科目。在1939年的修订版中,黑泽清详细论述了资产负债表的思想,也讨论了将福利经济学应用到估价理论中。黑泽清1934年的著作研究了复式簿记理论在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并持续调查了会计科目的基础。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比较复式簿记的不同形式,并解释他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该书是日本复式簿记历史上第一本也是最全面关于复式簿记的介绍。黑泽清并不认为卢卡·帕乔利的方法是成熟的复式记账体系,因为它缺乏资产负债表,以及没有坚持定期结帐(仅仅只是建议)。黑泽清认为法国的“商事王令”(1673年)是第一个“完整的”或“恰当的”复式簿记体系(Tanaka 1990:238)。黑泽清1938年的著作是他第一本关于成本会计的著作,它基于日本企业特别是棉纺行业的研究。日本的商业会计原则于1949年公布,黑泽清(1951a)解释了其理论基础,并与美国会计学会1936年的条款以及桑德斯等人1938年的著作进行了比较。

(三)木村和三郎 木村和三郎(1902-1973)是另一个对会计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兴趣且多产的学者。他对会计历史以及美国会计理论有着特别的兴趣,受到一些学者如哈特菲尔德(1918/71),特别是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53)等著作的强烈影响。他的理论特别强调商业活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对会计对这些影响的反映。木村和三郎(1954)批评了佩顿和利特尔顿几乎完全依赖于历史成本基础,伴随的忽略了其他估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1940/53)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异议。他也对佩顿和利特尔顿所主张的会计客观性提出了异议,他相信会计师在估价及收入计量中无法避免主观性。对他而言,估值的关键问题是个别价格突然并且经常巨大的改变(不仅是是在通货膨胀时期的一般价格水平),并依赖于会计师的判断。可能是响应于20世纪60年代以及7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的公理和假设检验,木村和三郎认为,会计理论将仅仅随着两个假设相发展,一个是 “会计主体”,一个是“会计期间”。

(四)岩田岩男 日本会计先驱者中最年轻的是岩田岩男(1905-1955)。他对会计的科学进步以及日本的会计和审计准则改革感兴趣——尽管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后者。他受到德国会计理论和美国审计的强烈影响,并被认为是注册会计师所遵从的日本审计制度的创始人。由于深受德国学者的影响,特别是施马伦巴赫(1919/38/50)动态会计的影响,岩田岩男建议建立两个完全独立的收入确认模型(虽然最终他将它们相结合从而相辅相成)。第一种模型是净值法(Zaisan-ho),该方法通过比较后续每年末经清查确定的所有者权益数额来确认收入。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反映收入的来源,因此,需要由第二种模型即动态模型(Son-eki-ho)加以补充(收入和支出的方法),该模型基于损益表(而施马伦巴赫的动态方法基于资产负债表)。第二种模型要求通过复式方法确认收入和支出(基于基本物理数量的购买、消费和销售)。不过,岩田岩男的系统仅仅指的是收款和付款而不是收入和支出。并且,它是一种审计程序,即期望通过足够的盘点将前者向后者调整。岩田岩男会计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在复式簿记体系中依赖盘点和定期的重新估值,代替了连续记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orita(1994: 175)认为,最终是静态目标决定了岩田岩男的体系,并且他的“收入确认双重结构”的思想——即根据岩田岩男的设想,收入确认将静态会计(Zaisan-ho)和动态会计(Soneki-ho)相结合——不能解释或者说不能满足现代商业会计的需求。岩田岩男可能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希望他的理论更适合于审计(Iwata 1954a, 1955)——或者至少是内部审计——这些程序如实物盘查、确认、观察、检查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在其中占主导地位(Iwata 1956: 167)。

二、公认会计理论的后续发展

首先是财务报告,特别是会计原则或准则,成为了日本会计关注的焦点,这在许多著作中有体现,如: rijun keisan-genri(Iwata 1956,日文)包含了他收集的德国文献中涉及收入确认原则的论文;《企业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53)由Nakajima翻译,《会社会计基准序说研究》(Kaisha kaikei kijun josetsu kenkyu)(Nakajima 1979)紧随其后; Kaikei-kojun-ron(Arai 1969)和日本会计准则研究委员会(1970年)选集对会计假设和标准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Choi and Hiramatsu的日本财务会计报告(1987,英文);Cooke and Kikuya的日本财务报告——规则、实践和环境;Kaikei kijun-ron(Hirose 1995,日文)从纯规范的角度,检验了FASB的概念框架,以便日本选择更可取的会计原则;Sunder and Yamaji(1999,英文)的日本商业会计类型。

其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会计研究。日本的实证会计研究受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的实证或经验会计研究的启发。主要的著作有Jissho: kaikeijoho to kabuka (Ishizuka 1987),它采用东京证券交易所(TSE)的上市公司检验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尤其是它与之前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Sakurai(1991)实证分析通过采用投资组合理论、瓦茨和齐默尔曼的两期CAPM模型,证明了财务会计信息对东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的有用性。Suda(2000)研究了日本包括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在内的股票市场,其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合约执行力。这些实证研究——采用美国会计学者发展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被认为打开了日本会计科学研究更广泛发展的大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重新评价了传统财务会计的有用性。例如,Saito(1984)重新考虑了历史成本原则,Ito(1996)探讨了重新设计日本会计准则的途径,以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基础和方法论的著作被翻译成日文。美国会计“先验研究的黄金时代”对日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了美国会计协会的出版物,还有一些知名学者的著作,如贝德福德,钱伯斯,井尻雄士,马蒂酉克,莫立茨,斯普劳斯和斯特林等。美国和英国的语言和社会学著作,也对日本会计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后续发展的宏观和微观会计的结合以及井尻雄士的三式动量会计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宏观和微观会计的一般理论 二十世纪下半叶日本会计研究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紧密联系和结合了宏观会计(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和微观会计。黑泽清(1937,1939,1941a,1951b)是先行者,紧随其后是Kenji Aizaki, Nobuko Nose 和 Fujio Harada。Kenji Aizaki (1921-1998)在促进并引起对宏观会计研究的注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高度尊重布雷(Bray)的经济核算理论,并与他的研究生Fujio Harada (1931-2002),开始研究马蒂酉克。他也比较了布雷(1949a,1951,1957)、马蒂酉克(1957,1964)和Yu(1966)的会计理念。研究人员中最专注于这些问题的是Harada,他在早期通过一些著作阐明了马蒂酉克(1957,1964)思想的本质。Nobuko Nosse(信子,1926-1998)是另一个受到承认的宏观会计师,她在通货膨胀会计,收入分配和资本保全等方面从事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她也强调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井尻雄士的三式动量会计 井尻雄士是著名的美籍日裔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会计计量基础——基于数学、经济学和行为学的探究》(The foundations of accounting measures: a mathematical, economic, and behavioural inquiry)(井尻雄士1967/68)是他第一本日文版著作。这本书引起日本学者对会计的公理化方法、后设方法及集合理论方法以及计量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等方面的极大兴趣。他方法的新颖性,迅速赢得大众青睐,Aizaki称之为“井尻雄士热席卷了日本学术界”。井尻雄士(1965/70)所著《管理目标和会计控制》(Management goals and accounting for control)和《会计计量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的日译本是最受欢迎的两本著作。相对于《基本会计理论》(the appearance of 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SOBAT; AAA 1966)出版以来主流的“决策有用观”,井尻雄士的后一本著作更强调了“受托责任观”的重要性。由于井尻雄士及之前马蒂酉克将“现代计量理论”引入到会计的促进作用,日本关于会计计量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继这些著作后,井尻雄士(1982/84)通过扩展复式到甚至取代它依靠多式,特别是三式方法来挑战复式假设。在《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Triple-entry bookkeeping and income momentum)(Ijiri 1982/84),井尻雄士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关于美国会计实践的日文演讲,将其作为这本书的附录(如出席的日本会计协会1983年的年度会议)。井尻雄士(1989/90)将他的受托责任观和三式簿记扩展到他所称之为的“动量会计”。这个理论将物理和会计进行了比较,这可能是井尻雄士对会计研究最根本的贡献。

三、其他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会计 二十世纪后半叶日本会计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环境会计的发展。日本关注环境问题是很自然的,因为该国不仅人口稠密,而且高度工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严重污染问题。再一次是黑泽清挑战了这个问题。“Seitai kaikeigaku”(黑泽清1972a),他首次在日本提出“生态会计”一词,并于1974年在横滨国立大学建立了相关课程。本课程由Aizaki讲授(他是这个学科的第一个教授),黑泽清从一开始就认为(1972b:6):“使环境会计有意义非常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环境问题: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宏观会计体系。”由此看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会计研究主要的特点是一个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的综合视角。从这个角度着手第一个也是最全面的日本环境会计文献由Kawano(1998)所著。该著作解释了联合国宏观环境会计即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UN1993)的结构,以及日本政府对SEEA主体的评价。它也提供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的环境管理体系(EMS)有关的微观环境会计理论及实践的说明。最后,该著作讨论了微观和宏观环境会计可能的整合。另一个对环境会计有显著贡献的是Kimio Uno(1995)。他审查了SEEA建议的可行性,估计了所谓的“绿色GDP”及讨论了日本在环保相关领域积累的经验,如节能,防止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koguchi(1990,1997b,英文)建议建立区域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企业环境会计领域,也有一系列的著作,其中必须要提到的是Yamagami 和Kikuya (1995)约17篇论文的文集。其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和企业会计,探究了环境会计的基础,并与传统企业会计的方法相比较。第二部分——不同国家的环境报告,调查了欧洲国家环境报告的现状。它的大多数贡献都受到格雷(Gray 1990)《会计职业的绿色化:Pearce后的会计职业》(The greening of accountancy: the profession after Pearce)和环境会计(Gray等,1993)等著作的强烈影响。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著作是Kankyo kaikei(Kokubu ,1998)。该著作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的框架。本书中,作者建议整合内外部环境会计;他也强调报告企业由环境保护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必要性。Kokubu(1999)通过对受托责任观的重新审视,扩大了上述思想。他的著作也受到格雷(Gray) (Yamagami and Kikuya 1995)及霍普伍德(如1988)方法和理念的影响。

(二)成本和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从黑泽清(1938,1941b,1952)开始受到关注,然后Kimura (1943, 1947)以及Kimura 和Kojima (1960)折旧和成本会计研究的紧随其后。此后成为井尻雄士的目标规划,引起了会计师和商人的注意。后续的研究是关于道德风险下的顺序选择(Matsumura 1988)以及管理控制和信息分析下的适应行为(Itami 1977)。进一步发展是会计模型的出现,Koshimura (1968, 1969)的著作首次在日本流行。后来的著作是马蒂酉克、理查德、戈茨、科科伦等人的文集和日译本。

近代日本管理会计更主要的成就是“目标成本(target 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实时制(just in time)”等这些概念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丰田推出了一种创新的制造方法,实时制(JIT)生产体系,该方法和“精益生产”计划反映了日本对经济和纪律的态度。Monden(1983/85)非常详细的描述了JIT,促进它在全世界的推广。这些简单但革新化的思想大多出现在日本的汽车产业,并最终蔓延到许多行业和商业部门(甚至银行)。这些思想极大促进了许多国家管理会计de 发展,有大量相关的著作,不仅有日文,甚至更多的是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及其他语言。其中Monden and Sakurai (1989)《日本管理会计——世界一流的利润管理方法》,很好地刻画了这种方法的国际意义。

其他有关著作有Sato et al. (1982)提供的《日本管理决策和控制下的信息与会计》研究纲要;Sakurai(1989)的论文“如何使用目标成本”(Sakurai and Huang ,1989),讨论了一个关于日本工厂自动化和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的调查;《日本成本管理》(Monden,2000),成本降低实践中日本不同企业在组织和人文方面的成本管理处理;Hiromoto (1989, 1991)的两篇关于管理会计和困难的德国论文; Monden的两本著作,一本是降低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改善成本制(1994/95/97,分别有日文和英文版),另一本是《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汽车制造商发展阶段的目标成本制度》(1996)。此外,相关著作还包括:《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目标成本制》(Cooper 1994);《目标成本的日语语言学——关键概念的抽象》(Ishizaki等,1995);《有效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澳大利亚丰田产品成本计划》(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9);《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产品成本管理的决定因素——开放的目标成本黑盒子》(古河1999)。

(三)会计史研究 日本学者一直对会计史研究具有浓厚兴趣,有日文及英文版的著作。后者的例子是Shimme (1937)和Nishikawa (1956)的著作。其后是Fujita(1968/91)关于日本会计原则的本质和发展的著作,Someya (1989, 1996)关于“日本会计革命”和日本会计历史路径的著作,Kojima (1987/95)会计史著作。Morita (1994), Chiba (1994) and Yamagata (1994)也分别所作了关于岩田岩男(1905-1955),黑泽清(1902-1990)和木村和三郎(1902-1973)的传略(所有都包括在爱德华兹1994的著作《二十世纪的会计思想家》一书中)。

此外,还有Kim 和Song(1990)关于美国韩国和日本之间会计惯例的比较,Chiba (1996)检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企业部门的会计控制,Chiba (1991a, 1998)分别关于日本会计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和日本近代会计制度演变的著作,查特菲尔德和凡杰米奇的会计史百科全书中关于日本方面Iwanabe (1996)著作的词条。当然也有一些日文版的会计史著作,涉及日本固有的Izumo簿记,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以下两部不朽的作品:一个是Ogura(1962),审查了在Goshu的Nakai的商号(merchant house),另一个是Noboru Nishikawa (1993)论述的Mitsui商号(三井物产的前身)。两本著作都显示,十八世纪中叶这些江户时代的大商号,已经具备了非常先进的管理会计系统(具备了绩效评价,资本保全,分行会计,员工激励和内部控制)。此外,还有两本关于日本近代会计第一个百年的纪念著作(Aoki 1976;日本会计学会1978)。大量日本著作涉及到卢卡·帕乔利和早期意大利会计,例如Kojima(1961)、Yoshio Kataoka (1956)以及他的儿子Yasuhiko Kataoka (1988,1998)等的著作。尤其是Akira Nakanishi(1905-2005)的一系列论文(Nakanishi 1973, 1974),他和Taniguchi也翻译了Ricci (1940/73/77)所著关于帕乔利的有名著作。神户大学(1954)了标题为“关于施玛伦巴赫及其贡献的研究”,除了至少8本施玛伦巴赫著作的日译本,还有利特尔顿(1933/52)会计史著作《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的日译本(由Ichiro Katano 翻译)。 Nakano (1992)受到利特尔顿的启发,研究了从帕乔利到哈特菲尔德业论的发展。其他关于其他美国的著作有Okamoto(1969), Hiromoto (1993)和Aoyagi (1986);关于英国,有Chiba (1991b)所著的英国财务会计体系历史;关于法国,有Kishi (1975)关于法令商务部1673年会计规则的研究。此外黑泽清也进行了会计史的相关研究(黑泽清,1936,1982,1987等)。

四、结论

二十世纪日本会计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现代会计及其标准的出台,包括从英国、美国和德国发展的理论中选择适应的原则,并学习这些国家的经验。二是探求了会计的一般基础,包括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宏观会计基础。在宏观会计领域,日本部分研究领先,部分是跟随研究。其所关注的公理化共同基础都来自美国和挪威。在研究和教育中,这个兴趣仍然存在,例如,在东京的中央大学经济学系,对研究生及本科层次提供微观和宏观会计课程。三是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会计的基础,设计了环境会计。虽然日本学者从有关外国文献中学习,但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方法更趋向于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的综合。四是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会计和成本核算程序(如目标成本,由日本产业的从业者和工程师开发)。在这个方面,日本证明了其在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引导。五是关于日本及西方会计史的浓厚兴趣,丰富的英文,德文和其他语言知名会计著作的日译本。这些日译本使日本广泛的读者接触到了外国会计经典。由于这些努力,会计制度在日本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大发展,使其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会计发展及研究也成为了东方会计发展的先锋。回顾日本会计学者的贡献及日本会计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研究的繁荣,明治维新后和二战后会计研究的迅速发展就是明证。二是会计研究也扎根于经济活动的实践,日本生态环境会计、成本和管理会计的突出贡献就是典范。三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会计研究成果,兼收并蓄的同时做到创新和发展。四是需继续探求微观,中观和宏观会计在内的理论框架。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三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许家林:《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千代田邦夫著,李文忠译:《日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严明:《二百年会计研究的绚丽画卷——理查德·马蒂西克教授〈会计研究二百年〉述评》,《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6期。

第1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校企合作;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54-02

作者简介:杨向东(1981-),男,河南省正阳县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财经金融系;研究方向:会计学教学。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办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其核心是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是以熟练掌握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练习和应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一、坚持“就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针,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对应。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并根据会计专业领域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的职业资格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仍然采取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其优点是较充分地考虑了专业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便于组织教学,但是过分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当强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整合与协调,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教材的选用或教材(包括讲义)的编写应本着重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并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搞好衔接。实训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传播文化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材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体现最新的会计研究成果,并且能够与会计实务进行有机结合,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为此,实践教材原则上应选用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考虑到各个院校的办学特色,可以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并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开放性的引入企业会计人员,共同编写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实训教材。

三、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由于企业的财务工作往往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这就决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几乎很难系统、全面地了解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因此会计模拟实训就成为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院应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实训资料,不要求相关会计数据资料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为了实现较好的实训效果,应尽量模拟真实的会计资料进行实训。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可采用同一会计资料,先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再进行电算化模拟实训,然后将两者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以相互印证。

(二)工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和有效途径。工学结合使得“教、学、做”一体化,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就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设置、互惠互利、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可能争取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实训,努力缩小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差距。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计算机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步走进课堂,在突出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通过专门的网络教学软件,运用局域网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学生也通过这种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对仿真的会计资料进行审阅,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看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并且给予评判、纠正。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接收作业、观看教师操作,可与学生在机上互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教、学、做合一,教学组织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另外,将相关教学资源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随时共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

五、强化“任务驱动”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一)课内分散实训

课内分散实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将所对应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课内分散实训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是实践和理论的最初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课内分散实训要求前后连贯,密切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安排。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当科学安排对应的课内分散实训。

(二)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综合实训是指某一门专业课程结束后针对该门课程而进行的综合实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通过相对集中的课程综合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该门课程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同时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综合实训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均要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进行专门的实训,使学生深刻体会会计工作的内涵。

杨向东: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三)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学生首先进行手工实训,然后再利用同一套会计资料进行电算化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突出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专业综合实训应当安排在第五学期,本阶段是以前面两阶段的实训为基础,又是前两阶段实训的升华,突出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账务核算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基础。

(四)毕业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运用本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观察、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撰写论文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写作思路、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与信息进行获取和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五)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组织与指导,应当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计划的贯彻落实。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既能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通过半年左右时间的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了工作的辛苦,又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从而树立了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良好职业素养,缩短了学习与就业的距离。

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上注重技能考核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促进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在部分课程上可以考虑 “以证代考”。

(二)在考核方法上探索抽题考核

针对考核内容编制实操考题,学生随机抽取考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所学内容,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考试结果仍然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高职财会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培养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