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22:3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发展规划教程-树立品牌营销自己》2014年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中国财富出版社推出的一部难得的职业规划的力作。它为大学生以及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路径,是一部实用性极强的行动指南,是中国财富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年轻人职业规划的宝典。
该书由中美两位职业规划专家合作撰写。美国作者Lee Kitchen,曾就职于多家五百强企业,从普通员工做到公司高管,对于职业规划有着前瞻性的国际化视角,他的实践经验使得该书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中方作者王锦程博士曾在多国工作学习,还曾就职央企,在业界和学界都有宝贵的经验和年轻人分享。
该书用纯美流畅的英文撰写,读者在学习职业发展规划策略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地道的英语,为年轻人进入跨国公司从职业规划和语言两个方面提供帮助。不过,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还是在每个章节增加了中文导读,使它更适合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学习使用。
“你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产品”,这是该书作者给年轻人的最重要的建议。他们把每个人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作为职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的原理营销自己的价值,获得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书中提出,为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一定要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战略:分析所希望进入的行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行业要求、竞争状态等核心因素,以及该行业的性质与自己兴趣的切合度,因为行业的选择是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了解自己的优势、分析自己的不足,把个人实力、能力和才智转化成优势,树立品牌,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最后,根据设定的职业目标,通过“自我提升”的策略达到实现职业目标的要求。该书提出的这个战略很实用,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竞争对手、发现职业机会,还有助于读者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行动规划,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每人都是一棵树,我们要在人群的‘森林’中脱颖而出”。 该书作者使用树干和树枝代表不同的内容和顺序,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就像一棵树,它需要时间、需要营养、需要修剪才能茁壮成长,才能脱颖而出。这体现了作者对书中内容编排的寓意,他们希望读者理解,职业的发展就像树木剪枝一样需要不断地克服缺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最终才能在职场成就梦想。
从国际化的视角着眼职业发展规划,自我评估、行业分析、目标设定和自我提升是四个核心的内容。该书的编写恰好契合了职业发展规划的几大要素,给读者以流畅的阅读体验。首先,它让读者在明晰市场营销原理的基础之上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作者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职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实用的应对策略。本书还提出了自我评估的方法,这有助于年轻人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客观的认识,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同时,在设定职业目标前,先要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作者提供了两个具体的分析方法。另外,该书对职业目标的设立、个人定位、价值观以及个人财务管理策略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自我提升方面,本书鼓励读者通过掌握一技之长、了解职场文化、学习外语、个人形象塑造等步骤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个人的职场竞争力。在个人财务管理方面,本书也提出了很好的策略,并提示了两个相关的风险。同时,作者特别强调了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宣称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在概括了成功沟通者的十种特质的基础上,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各种有效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增强沟通效果。书中还着重介绍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强,懂得国际商务礼仪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宗教、风俗、体育等,才能与合作伙伴进行顺畅的交流与合作。最后一部分虽然篇幅较短,但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创造力。作者认为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每个人都需要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具有滋养创造力的环境对培养创造力是非常重要,因此建议读者多参加体现创造力的活动。该书的附录提供了两个表格,一个是个人资产负债表,另一个是个人预算表,有助于读者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现了显著的国际化特点。
在现有的职业发展规划书籍中,本书将以其实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独树一帜,相信会给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作者单位系中国财富出版社)
为积极响应国家局提出的要“工商互动、协同营销”、“在培育重点骨干品牌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行业“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的主要任务和“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的要求,全力打造“中国烟草·江苏”这一商业品牌,实现工商企业的共同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工商协同营销的目标
工商协同营销是新阶段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型工商关系的发展的新内涵。工商协同就是着眼于工商一体化运作,工商共同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运作水平而开展的各项营销协同工作,其目标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增强培育品牌能力,谋求工商企业共同发展,提升总体竞争实力。
二、工商协同营销的原则
1、工商携手,共同提高行业总体竞争实力原则。
2、工商一体,共同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原则。
3、资源共享,工商共同发展的原则。
4、“创商业品牌战略”原则。
三、工商协同营销的内容
根据**烟草品牌发展规划,与工业企业强化四个方面协同,帮助工业企业提供品牌扩张,为两个“十多个”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氛围。
1、品牌营销协同。每年至少召开2次工商协同营销恳谈会,邀请工业企业营销中心经理以上领导参加,每年2次赴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共商品牌培育规划,每年召开2次品牌培育总结会,向驻地代表通报年度品牌培育情况。同时面对所有工业企业提供:
(1)每年订货会前向工业企业提供品牌发展规划;
(2)提供工商双方共同探讨品牌发展的沟通平台;
(3)提供品牌分类、评价、引入和退出机制;
(4)提供重点品牌竞争力分析、零售客户调查、消费群体细分等市场报告;
(5)新品牌上市前调研。为新品引进前提供该价位卷烟市场容量、市场份额、市场消费趋势、市场评吸等市场调查报告;
(6)制订新品牌营销方案。工商共同确定营销方案并明确两个队伍分工,做好对零售客户重点推介、引导品牌出样、明码标价、销售指导等工作,在新产品培育半年内,定期向工业企业提供品牌进货面、进货量、品牌培育进度和市场评估报告;
(7)注重对老品牌维护。对品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并及时告知工业企业,向工业企业提供各自关注的品牌消费趋势调研报告;
(8)协同工业企业做好重点品牌监测,关注品牌生命周期。
2、市场信息协同。为工业企业提供以下市场信息:
(1)基础信息。为工业企业提供社会人口、经济产业、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信息、零售户数、卷烟销售市场情况等信息;
(2)品牌信息。卷烟和品牌购销存信息、品牌进货面分析、月度、半年和年度预测;
(3)消费者信息。帮助工业企业调查消费者信息;
(4)建立定期磋商机制。每年两次走访重点货源基地,对品牌的历史销售情况及目前市场地位进行分析,并提供协同营销建议;
(5)建立工业企业驻地代表座谈会。工商营销队伍召开各种形式恳谈会,就品牌培育过程中需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工业企业品牌整合情况、货源供应情况、公司近期重点培育对象等方面进行交流。
3、促销服务协同。
(1)前期配合。配合工业企业提供重点品牌的促销方案,帮助工业企业进行促销方案上报;
(2)过程服务。根据要求实施促销管理,对促销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促销工作全部到位;
(3)结果反馈。评估促销活动和实施效果,并反馈工业企业,提出促销成果评价报告。
4、营销队伍协同。明确工商两支队伍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协同培育品牌思想的统一,**烟草营销队伍工作重点为关注零售客户,工业企业工作重点关注消费者,工业要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导规格、具体消费取向与风格特色等,要协同**烟草制订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工业营销团队要在研究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清晰企业定位和品牌定位,搞好市场规划;研究竞争者的优势和缺陷,发现市场机会并快速反应;研究零售业态的变化,协助**烟草客户经理做好品牌陈列;关注自己品牌动销情况和库存,协助**烟草搞好需求预测,及时为市场提供有效货源;传播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引导消费培养目标消费群体。**烟草要突出重点骨干品牌的市场培育、消费引导、经营户推介及品牌传播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准确分析品牌和市场变好,搞好责任市场的发展规划;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市场潜在机会,为工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建立科学的市场分析预测模型,多纬度进行市场预测;为工业定单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协同工业落实品牌培育规划与市场投放策略,真正发挥好工商互动协同营销培育品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工商协同营销的评价内容
工商企业共同的评价指标包括: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需求预测准确率,协议履约率。商业企业应着重在品牌竞争公平性、品牌培育支持力度、信息共享程度、对工业企业营销代表工作的支持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工业企业应着重在产品质量、订货满足度、发货及到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品牌发展规划、品牌培育计划、品牌促销策略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双方进行相互评价时要客观公正,以达到做好工商协同工作的目的。
五、工商协同营销的保障
工商协同能真正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有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为达成这一目标,要创新机制、健全组织、完善流程、形成规范。要根据协同总体目标和企业实际,努力实现协同营销的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协同营销的实现途径和方法。要注重建立健全协同组织,明确协同职责,确保协同营销的实施落实。要总结和完善协同营销的各类流程,特别是品牌培育流程,以流程落实协同战略,规范、固化协同措施,形成协同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工商协同营销的相关规范,注重标准统一和推广,不断把工商协同营销引向深入。
1、建立协同组织机构。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要健全组织,做到定人、定岗,建立时间进度表,切实保证这一工作向深度推进、广度拓展。
2、建立工商协同机制。着力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工商协同机制,公开品牌培育标准、业务流程和操作办法,工商共同进行品牌规划、品牌促销、品牌维护、品牌评估,实现人力、信息、品牌等资源共享。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区域发展规划,联系我市实际,建议在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以胶河为轴的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和以夏庄为依托的北部现代农业区,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引领发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依托区域内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倾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二是着力打造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发挥胶河两岸水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花卉、林业等种植长廊,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南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三是稳妥打造北部现代农业区。围绕金针菇、杏鲍菇、韭菜、山药、甜瓜等产品优势,稳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种植园,尤其要借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召开的契机,不断提升北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汝州市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入驻,完善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得到较快发展。
一、找准定位,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产业聚集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就是要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适应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选准主导产业,按照“最具竞争性、最具成长性、最具关联性”的原则,统筹考虑现有基础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自身优势与对外开放四个关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准确合理对产业集聚区进行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加强招商品牌建设,高标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高效配置各项生产要素,吸引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战略要求,坚持“构建循环经济圈,打造生态工业园,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降低资源消耗量,实施中水回用,推行绿色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抓好项目建设,实现集群发展。项目建设是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突出技术密集型和循环经济型产业,通过多渠道、立体式招商,达到集群引进的效果。今年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汝州市重点规划建设五个集聚区。一是把汝南工业区建成全省有影响的品牌产业集聚区。二是建设汝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争创平顶山市品牌集聚区。三是规划建设王寨工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汝南工业集聚区的替代园区。四是规划建设温泉观光休闲服务业集聚区。五是规划建设汝东商贸流通业集聚区。推动巨龙工业园、梦想工业园、临汝镇工贸小区、小屯洗煤工业园、科教园区、朝川工业园等,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制定集聚区内异地投资项目税收分成办法,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二、科学规划,助推产业聚集区大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建设。规划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可替代,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更加重视和严格实施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产业集聚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委托中国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编制,各类专业规划的编制实施,使集聚区的发展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
按照规划选项目,严把项目准入关。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新上项目和不符合规划环评的项目禁止入驻产业集聚区,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项目,重点谋划和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快、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项目,坚决不环评、不供地、不审批。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定位,因地制宜抓招商、上项目,培育壮大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汝州市高起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完善配套设施,合理布局产业,完善服务,招商引资措施得力、政策优惠,吸引一大批优秀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入驻落户。截至目前,汝州市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54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项目投入65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入驻,汝州市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有效安置了一大批人员就业,周边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制定目标,促进产业集聚区长远发展
汝州市以区域联动、节约共享、循环再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充分考虑集聚区内产业与设施现状,统筹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以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目标,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通过人口的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逐步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形成以产业为主导、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城镇面貌优良的三区联动的发展态势,到2015年,土地产出比达到270.32万元/亩,总产值248.1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3.7万个。到2020年,地区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集群生态效益凸显,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土地产出比达到314.71万元/亩,总产值343.08亿元,解决就业岗位4.475万个。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技术创新集聚区和汝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汝州市市长)
一、总体情况
1.企业规模。2004年,全部被调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23.93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3.3亿元。其中,国家级品牌企业80家,实现销售收入1156.54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7.5%和33.8%,企业平均规模14.46亿元;省级品牌企业414家,实现销售收入1631.32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38.8%和47.6%,企业平均规模3.94亿元;其他企业573家,实现销售收入636.07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3.7%和18.6%,企业平均规模1.1亿元。
2.经营效益。2004年,全部企业实现利税、利润348.83亿元和243.81亿元,企业平均利税、利润分别为3269万元和2285万元,销售利润率为7.12%。其中,国家级品牌企业实现利税103.88亿元,利润71.63亿元,企业平均利税、利润分别为1.3亿元和0.9亿元,销售利润率为6.2%;省级品牌企业实现利税196.48亿元,利润122.38亿元,企业平均利税、利润分别为0.47亿元和0.3亿元,销售利润率为7.5%;其他企业实现利税48.47亿元,利润49.8亿元,企业平均利税、利润分别为84.6万元和86.9万元,销售利润率为7.8%。
3.行业分布。从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品牌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石油化工、塑料、医药、皮革和造纸印刷分别占总数的24.49%、14.39%、12.43%、4.3%、4.02%、2.52%、2.15%、1.03%,其他行业(包括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占35.42%。其中,机械电子的国家级、省级品牌企业有22和102家,分别占27.5%和24.6%;纺织服装的国家级、省级品牌企业有22和73家,分别占27.5%和17.6%;其他行业的国家级、省级品牌企业有22和128家,分别占27.5%和30.9%。
二、品牌营销情况
1.市场情况。从产品销售的地区看,43.9%的企业以省内为主,57.2%的企业以省外销售为主,其中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达45.98%。从产品档次看,高档产品为20.56%,中高档为61.96%,中档为13.83%,中低档为3.36%,低档为0.37%,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高档产品为24.29%,中高档为65.18%,中档为10.12%,中低档为3.24%,低档为0.61%。从市场占有率看,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的有17.38%,第二的有8.69%,第三的有7.29%,从第4到第10的占25.05%,第10位以后的占25.98%。
2.销售状况。在品牌产品销售中,产品供过于求的占6.17%,供求相当占62.80%,供不应求的占26.45%,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产品供过于求的占6.48%,供求相当占62.96%,供不应求的占28.76%。从主要产品定价情况看,与同类产品持平的占41.78%,略低于同类产品的占8.41%,略高于同类产品的占42.43%,大大高于同类产品的占2.15%,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与同类产品持平的占38.06%,略低于同类产品的占5.67%,略高于同类产品的占50.81%,大大高于同类产品的占2.83%。从主要产品与同类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看,认为非常激烈的占58.50%,一般的占34.39%,不激烈的占1.50%,其中从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看,认为非常激烈的占65.59%,一般的占28.95%,不激烈的占1.42%。
3.营销手段。从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看,所有企业中买方长期订货的占35.14%,通过中间商的占27.48%,自销的占55.23%,其中在产品自销方式中,专卖店占21.40%,销售公司占37.01%,进入商场或超市占25.79%,其他方式占30.37%。从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的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看,买方长期订货的占37.85%,通过中间商的占30.77%,自销的占57.09%,其中在产品自销方式中,专卖店占26.72%,销售公司占39.07%,进入商场或超市占30.36%,其他方式占26.92%。从企业广告宣传费用看,年广告宣传费100万元以下的占36.54%,100万至500万元的占26.36%,500万至2000万元的占8.13%,2000万至5000万元的占1.87%,5000万元以上的占3.83%。
三、品牌发展情况
1.自有品牌建设情况。在被调查企业中,88.04%的企业主要产品使用自有品牌,只有2.71%的企业没有。在企业拥有的品牌等级中,中国名牌产品占6.64%,浙江名牌产品占31.31%,中国驰名商标占2.80%,浙江著名商标占35.05%,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占54.58%。从商标的国外注册看,18.97%的已经在国外注册商标,而71.68%的企业还没有,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企业的注册比重分别为48.75%和26.1%;在已经注册的国外商标中,美国占9.53%,日本占5.79%,欧盟占13.08%,独联体国家占4.39%,非洲占3.74%,拉美占3.55%,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3.55%。
2.贴牌情况。在被调查企业中,32.80%的企业为国内外其他品牌做贴牌加工,54.49%的企业没有,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36.23%和56.48%。从贴牌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总收入的比重为看,比重在20%以下的占19.16%,20%―50%的占12.80%,50%―70%的占5.05%,70%以上的占3.08%。从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产品比率看,10%以下的占11.87%,10%―30%占10.93%,30%―50%的占8.04%,50%―70%的占6.73%,70%以上的占23.55%。从委托贴牌加工的企业等级看,世界500强企业占8.97%,其他跨国公司占17.94%,国内大型企业占10.19%,国外中小企业占10.09%,其他企业占10.28%。从贴牌产品出厂价格与使用自有品牌产品出厂价格的比较看,明显高于自有品牌的占6.45%,几乎相同的占25.51%,明显低于的占8.88%,大大低于的占0.84%。
3.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被调查企业认为,品牌发展的主要依靠:高质量占87.01%,良好的信誉占85.70%,技术创新占64.95%,市场营销占48.41%,广告宣传占42.34%,其他占4.39%。而品牌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难:缺乏资金占35.70%,缺乏人才占52.90%,缺乏信息占17.85%,缺乏创新能力占26.45%,假冒伪劣产品占23.08%,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占10.09%,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占18.88%,其他占5.33%。
4.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在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的品牌规划发展部或类似职能部门的占64.58%,没有的占24.21%,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80.57%和14.57%;拟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的企业占85.61%,没有的占5.42%,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93.12%和2.43%。企业品牌发展规划的目标中:评上省级名牌占24.77%,评上国家级名牌占48.04%,国际知名品牌占23.46%。企业品牌发展规划时间:2年时间占13.55%,2―5年的占56.73%,超过5年的占19.44%。从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看,将实施单一品牌战略的占43.93%,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占46.36%。企业认为创造名牌的主要途径有:独立创建自有品牌的占90.09%,通过资本运作拥有别人品牌的占12.62%,通过联盟共同创建的占22.71%,其他途径占4.02%。
四、技术研发与品牌培育情况
1.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从主要产品的研发看,自主开发的占85.14%,委托开发的占2.62%,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占4.21%,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的占12.24%。从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1%以下的占12.34%,1%―3%的占31.21%,3%―5%的占23.08%,5%以上的占20.65%,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8.3%、31.38%、25.71%和25.1%。从主要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看,国际一流的占9.25%,国内领先的占56.17%,与同行业相当的占25.05%,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13.77%、63.36%和15.79%。从科研人员的比例看,比重在1%以下的占10.56%,1%―2%的占21.59%,2%―5%的占28.60%,5%以上的占27.10%,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8.91%、20.24%、27.53%和35.43%。
2.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被调查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的占71.03%,没有的占20.65%,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83%和11.54%。在所有企业拥有的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中,属于国家级的占2.52%,省级的占16.17%,市级的占17.76%,其他级别的占26.26%。
3.品牌培育能力。在全国同类行业中,被调查企业认为管理水平及经营能力较高的占52.99%,中等的占40%,较低的占0.93%。从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看,比重在1%以下的占6.92%,比重在1%―5%的占29.44%,比重在5%―10%的占22.71%,比重在10%―20%的占18.13%,比重在20%以上的占16.54%,其中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分别为4.25%、24.9%、22.87%、22.87%和21.26%。从企业通过相关的质量、管理、产品认证体系的比例看,85.70%的企业已经通过,而8.22%的企业还没有。在各类认证体系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占77.38%,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占16.92%,3C、CE等产品认证占17.57%,其他认证体系占16.92%。从企业主要产品采用标准情况看,采用国际标准的占21.31%,国外企业先进标准占3.46%,国家标准占49.91%,行业标准占30.09%,企业标准占30.19%。
五、企业对政府培育品牌的主要建议
部分被调查企业对政府在品牌建设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加强对品牌的保护。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商标的保护。除了加强对假冒商标的打击外,部分企业希望在商标的国内外注册(保护性注册)提供信息,并尽量减少注册时间。二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为企业知识产权提供保护的同时,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指导,如延伸注册、防御注册、境外注册等。三是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如制订和提高行业质量标准。四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包括出台有关维持良好市场秩序文件,加大对侵权企业的处理力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调控同类企业数量等。在问卷中,被调查企业对在创立名牌过程中最需要政府进行扶持的几个方面中,维持市场良好秩序占56.92%。
2.提供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对品牌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支持,是企业普遍提出的建议。同时,一些企业也希望在创建品牌中提供税收优惠,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研发重点项目进行补贴等。在问卷中,被调查企业对在创立名牌过程中最需要政府进行扶持的几个方面中,提供贴息贷款占46.54%,税收优惠占65.70%,在用地等政策上倾斜占34.21%,一定的资金奖励占42.90%。
3.加强培训和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举办相关培训班,宣传相关政策,推动企业提高品牌意识、专业技能以及品牌建设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供相应的行业信息,及时广泛扶持政策和法规信息,提供国内外市场销售信息,多渠道提供引导性信息等。在问卷中,被调查企业对在创立名牌过程中最需要政府进行扶持的几个方面中,提供各类培训占24.95%,提供规划指导占30.93%。
4.扶持农业品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农产品加工企业评选名牌时给予政策优惠,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扶持力度,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农业保险险种,建立农业资产评估机构等。
5.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改革举措要执行,执行要到位,到位要细致,细致中要人性化。二是政策稳定、到位、连贯,统一全省有关政策规定,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推广、扶持力度。三是改善品牌审定机制,采取市场调查和政府职能部门评审相结合。
除此之外,被调查企业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如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设立品牌发展协调机构以便于品牌建设手续的集中办理,加强企业与强势品牌方面的规划指引,支持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对名牌的申报提供帮助,为进一步创建品牌提供绿色通道等。
六、几点结论和建议
1.省级以上品牌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其他品牌企业。80家国家级品牌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4.46亿元,414家省级品牌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94亿元,大大高于其他企业1.1亿元的水平;国家级品牌企业平均利税达到1.3亿元,省级品牌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到0.47亿元,明显高于其他企业84.6万元的水平。
2.省级以上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被调查企业中,有19%在国外注册商标,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企业的注册比重分别达到49%和26%;在发达国家注册的占30%左右。
3.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省级以上品牌企业拥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占83%,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的占51%。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浙江品牌的总体实力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贴牌加工、无牌加工现象比较普遍,品牌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4.强势品牌作用突出,但数量相对较少。与一般品牌相比,国家级品牌优势十分明显,作用更加突出。在被调查企业中,国家级品牌企业实现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是其他企业的6.3倍和5.2倍。但是,国家级品牌企业的数量只有全部调查企业的7.5%,而且由于这次调查对国家级品牌企业的覆盖面更大,全省国家级品牌企业在所有品牌企业的数量比重还要低一些。
5.企业对品牌建设特别是独立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较强。在被调查企业中,拟独立创建自主品牌的超过90%,拟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的企业超过85%,其中2年以上企业品牌发展规划超过76%。同时,已经设立专门品牌规划发展部企业达到65%左右。这表明,我省企业对于品牌建设以及独立创建自主品牌非常重视,具有较强的品牌发展意愿。
6.人才技术是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中,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是主要制约因素,如在被调查企业中,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5%的企业超过66%,超过5%的不到21%,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重低于5%超过36.3%,超过20%的不到17%。
7.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规划引导和管理培训是政府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点。政府对品牌企业,除提供用地、资金等要素支持外,还应加强对品牌的保护、提供信息引导和开展管理培训等,有的企业将这些列为政府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的规划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将是未来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但是由于各个风景区的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关系,因而在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虽然目前理论上对这一思想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位,但是其丰富的内涵对人们的指导是显而易见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和发扬。所谓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下,在其现有的承载范围内,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充分协调好人类需求和风景区之间的供需关系。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
风景区充分的自名胜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管是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优先的原则。所以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适度开发,才能使风景区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景区的规划,说到底也是要为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就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区。例如,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可以设计一些无障碍设施;在合适的位置设计休息区和食物供给站;在爬山的楼梯上增加护栏,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又能方便体力较弱的人上下。只有以游客的利益为先,把游客的需要放在首位,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风景区的建设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景区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补和恢复。所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是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就要在风景区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这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一个风景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才能使人流连忘返。只有风景区的生态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整体规划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区规划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整体规划原则。整体规划就是要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不能只考虑环境规划而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只考虑到自然环境的规划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风景区没有了经济基础支撑,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规划;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然保护,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景区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要做到三者兼顾,对风景区进行整体的规划,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
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都讲求竞争,有利益就必然存在竞争。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竞争。风景区想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扩大知名度,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否则,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规划?风景区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二)树立自身特色
风景区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结晶,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处于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树立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地游客,扩大风景区的知名度。发现和扩大这种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景区的资源特点,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风景区的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想要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那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进行风景区规划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才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
[2]万幼清. 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 当代经济管理.2006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莉,王楠. 浅析旅游可持续发展[N].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现代新兴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市规范性的小型物流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据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小型物流公司共有70多家,主要分布在城区大洪、钱沟、张台等地方,在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市场规模经营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仙桃市小型物流业“散、小、弱、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且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多数物流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全市小型物流业发展。
2、市场管理不规范。该行业整体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部分公司存在着证照不齐或无证经营,极少数公司存在市场欺诈行为,影响了仙桃市的整体商业信誉。
3、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该行业所属公司经营场所空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没有专业化的物流规划指引,该行业仍处于无序竞争的自我发展状态,没有形成整体及规模效应。
4、行业技术水平偏低。一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具有较高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在全市范围内该行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市场信息体系,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建全,造成对外信息不畅通,无法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反馈,各企业之间也不能很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三是没有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模式,影响了仙桃市小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5、基础设施和运营能力偏弱。一是在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方面,各公司尚无仓储中心和货运站场等基础设施,以内部自营、自我配套、传统揽货、调配和结算方式为主,二是在运输组织方式上,手段落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区域性的大型品牌企业或集团,造成运输效率、效益比较低。
6、影响交通安全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有序发展,各公司运输车辆临街临道、乱占乱停现象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更不利于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城市品牌和仙桃市“四城同创”的有序开展。
二、建议:
1、整治小型物流业市场。建议由市政府牵头,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仙桃市小型物流业市场整治领导小组。一是要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公司,扭转无序发展状态,打击市场欺诈行为,提高仙桃市的整体商业信誉;二是要切实改变物流运作管理政出多门且不协调的状况
2、尽快制定现代物流业科学发展规划。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小型物流业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道路运输市场发展规划,编制好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小型物流业发展规划,并纳入政府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3、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小型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一是工商部门应将现代物流业作为独立的行业,纳入登记范围,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财税部门要将现代物流作为独立的流通行业进行税务管理,按现代物流企业最终实际经营额作为征税依据,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对于新办现代物流科技型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应的税收政策和所得税“两免三减”的政策优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和土地使用政策方面,市政府应将物流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特殊优惠,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成片开发,对于具备一定规模、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新征土地使用费予以适当减免;四是交通管制部门要整顿和规范城市货运市场秩序,规范管理社会车辆,要建立现代物流企业车辆市区通行制度;五是融资政策方面,要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对于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可以实行财政贷款担保,支持这些企业优先取得贷款。
4、加快培育本地小型物流龙头企业。目前,仙桃昌华公司针对仙桃市小型物流业发展状况,在桃源大道西端正在建设2万平米的现代化的物流园,规划建设1.5万平米,160个门栋,它的建成,起到了龙头企业的作用。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大力培育规模化、科学化的仙桃市小型物流业市场主体,全面扭转仙桃市本地物流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品牌效应差与城市功能、地位不相称的局面,全面推进小型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5、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物流。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尤其是推进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物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完善自营物流设施,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等业务流程,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自营物流系统,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
6、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充分发挥网络化经营优势。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系统资源整合提供支持,沟通企业对外和群体之间以及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促进协同工作及协同经营机制的建立。
7、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组织开展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采取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对从事现代物流行业的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现代物流知识和技术培训,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专院校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2007年12月13日,省经贸委在杭州主持召开了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论证会。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科技厅,金华市经委等部门及7位医药界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在认真审查《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听取磐安县领导和相关部门介绍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该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磐安县发展中药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整个规划遵循科学发展要求,思路清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较好地指导磐安县中药产业的发展。
二、中药产业集工、农、贸为一体,覆盖面广,是欠发达山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磐安县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建议磐安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中药产业作为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加以积极培育,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以加快中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业。磐安县是我省中药材主产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优势显著。磐安县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做优做强“磐五味”、“浙八味”的同时,不断丰富中药材种植品种,提高种植规模和水平,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要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在磐安县投资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快从“散户种植“的模式向“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转变。
四、积极推进企业培育,促进磐安中药产业上台阶。应当加大对饮片炮制工艺、质量控制、新型品种的研究与投入,做大做强饮片产业,使其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强与省内外重点中药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将“浙八味”等中药材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加强中药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工作。加大中药产业的宣传力度,做精做深传统中药文化文章;要充分利用“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重视**大盘山这一我国唯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流通体系建设。要加强与省内外中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和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宣传、引导和培训,以有利于形成一批主导的种植品种和特色基地。要重视**“浙八味”特产市场的建设和规范化运作,培育一批开拓能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市场主体,着力增强中药流通对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市场
1 塑造绿色温宿,发展品质农业
温宿县离乌鲁木齐、北上广等重要消费市场运距长、运价高。但是,温宿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出消费者期盼的“安全、营养、美味、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要充分利用温宿县农业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采取“以质取胜”的策略,着力塑造“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建绿色基地、打通销售渠道为关键措施,强力推进农副产品外销。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确立产品形象的重要标志。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已基本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思路清晰,形式多样,重点推进”的发展思路。截止2013年底,全县有效使用绿色标志的企业总数为2家,产品为5个,总产量1.9万吨,国内年销售额2258万元人民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 13家,产品 13 个。有2个企业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投入缺乏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温宿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全县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县农业农村中心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机制,切实提高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产业力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效益。
2 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发展基础
(1)在思路、规划、手段和政策上超前谋划。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结合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等目标任务,尽快编制“十二五”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
(3)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力争5年时间,使一批农业乡、镇、企业都能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发展1-2个主导产业,培育2-3个主导产品。
(4)培育农产品精品口品牌,在大型超市逐步设置绿色、有机食品销售专柜,实现“农-超”、“商-超”有机结合,注重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使认证速度、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协调发展。
3 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发展机制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品牌效应,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逐步完善以产品生产、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服务管理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培训,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管理的要求,督促认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热情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便利。
3.2 加强监管检查
全面推进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有机结合的认证手段,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与标志市场监察制,改进产品抽检方式,增强取样的合理性,以保证产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基地要实行年度抽(检)查,指导基地和企业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维护绿色食品的良好形象,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3 完善服务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把加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体系,积极推行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消费需求多变的应对能力,力促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4 抓重点、保质量、促发展
紧紧围绕温宿县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谋划和推动绿色、有机食品事业,着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4.1 紧紧围绕一批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有重点地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发展
结合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一些有优势、有资源、有特色的设施农业重点发展乡、镇(场),按照“绿色温宿,品质农业”的理念,重点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总量和规模,力争使全县蔬菜类产品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数量达到90%以上,在产品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4.2 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创建各具特色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围绕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按照基地创建标准和要求,大力创建水稻、红枣、香梨等基地。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动加工集群,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用“星级”服务,专人跟踪,力争使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每年有所增加。
5 重视宣传与推介,营造良好环境
绿色、有机食品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为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已为部分消费群体认可接受。但仍需加强宣传,以期正确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要抓好与新疆日报、阿克苏报以及温宿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以专栏、专题等报道形式进行宣传。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宣传;即多渠道抓好面向消费者宣传,让广大消费者认可、接受;面向生产企业宣传,使更多企业参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向政府宣传,争取温宿县领导重视支持。
重视绿色、有机食品推介和市场建设。借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两个平台,组织更多的企业出去参展,展示温宿特色农产品,宣传温宿特色农产品,组织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开拓华北、东北、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事业发展,是实现温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市场开拓的迫切需要。农业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到底怎么恰当利用萨博的“剩余价值”,在什么时机采取什么商业形式去操作,这些都是涉及到技术和商业层面的复杂专业经验,操之过急和急于求成肯定都会留下“后患”或付出不恰当的商业代价。前车之鉴可以资用,没必要每家企业都要从头重复去付学费。
――独立评论员钟师
争相抢购萨博折射中国汽车缺乏自主信心。萨博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竟然成了众多中国厂家,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争相竞购的“香饽饽”,这是不是中国汽车业的羞耻与悲哀?
――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
庞萨合作政府审批与产品战略是难关。在我国成立合资公司销售汽车,获得政府审批相对容易。但合资建厂生产汽车,会有很大的准入门槛,其中包括建立整车研发中心和发动机生产厂。这些内容都需要长期的准备和详细的发展规划。以此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双方历时多年才完成最终的交易,而此次世爵在一个月内的两次“闪婚”,很难在短时期内拿出经得住推敲的合作协议以及发展规划,所以从这一点看,短期获得政府审批的几率极小。
――国内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
庞大销售萨博应当不成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新的合资企业。发改委和工信部面临的任务是引导企业利用好过剩的产能,尽量避免出现倒闭或因此而带来的冲击问题。换言之,在一个委级、一个部级主管部门异口同声地提出要限制汽车产能过快增长的情况下,再让这两个部门同意上马新项目,谈何容易?
――《中国工业报》首席记者管学军
萨博跟中国好多家在谈,它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势品牌,状况不是太好的品牌。中国整体的汽车市场在向上发展,但不能老扮演救世主角色,这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国汽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不仔细研究、不深入探讨,最基本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要考虑到,中国汽车企业明显浮躁,凸显锦标主义。锦标主义是说许多企业先拿概念,占先机,图虚名,争上游。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迟亦枫
一、值得学习借鉴的主要做法
等五县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其中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政府层面的主要做法
1.始终坚持工业化主导发展战略。五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化主导战略不动摇,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集中资源力量,引进现代制造业,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力争在现代制造业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实现了“工业兴,一兴百兴,人气旺,一旺百旺”的局面。、商帮文化底蕴深厚,时至今日,其仍然坚持以工业主导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发展大产业、振兴大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从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上升到“工业立区”战略高度,越来越重视工业经济的转型提升发展,等等。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五县普遍重视规划,规划氛围浓厚,编制体系完善,引领作用突出。坚持走“循环、低碳”转型发展之路,着手编制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升,产权结构从单一制向多元化提升;编制了十大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等等。此外,还大力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发展规划,如集团提出:企业发展平台“一座城”、销售收入“翻一番”、国际市场份额“一帝国”的五年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定位非常明确,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航标。
3.高度重视工业平台规划建设。五县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把构筑大平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着力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重点谋划推进“环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推进20万平方米“128创新园”,引进各类软件企业220多家;区依托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设立金西开发区;依托两个省级开发区,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空间拓展、项目落地力度,重点抓好滨海产业园、模具城三期等重点区块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发展。
4.高度重视重点产业培育发展。五县坚持把发展大产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提出“三个千亿主导产业、三个五百亿骨干产业、三个百亿特色产业”培育计划,对现有特色产业进行分类指导、梯队培育;大力实施工业创业创新翻番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推动模具、文具等六大特色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型、抱团式”方向发展;深入实施“2+3”工程,壮大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三个特色产业,彻底改变了纺织服装产业占据半边天的状况,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5.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但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实力普遍偏弱,在全球化、高端化竞争中劣势逐渐显现。五县党委政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当地企业的旗舰,如集团、雅戈尔集团的产值已占当地工业经济总量的1/7左右。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在南部商务区,投资60亿元打造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总部经济高地,引进泛亚航空公司、东航建设集团等一大批企业总部,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和产品展示;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评选出工业企业综合实力20强、最具潜力20佳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分层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6.强化工业转型提升发展保障。一是政策到位。五县都通过深入调研,制定出台了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政策。如于今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明确了10个方面的政策扶持资金盘子,总金额达2.17亿元。二是措施到位。以工业、公建项目、优质教育、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六个拉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实施转型升级十大行动计划,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双十工程”、“苗子工程”,每年扶持10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高新技术项目、50家科技型苗子企业,通过打造自主创新、多元融资、产业升级、科技合作“四大创新平台”,力破发展瓶颈,加快工业转型,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三是服务到位。从各地考察情况看,虽然各地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各异,但当地干部群众追求经济发展的认识,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要求,不懈维护招商、安商环境,对投资者尊重爱护的态度却如出一辙。
(二)企业层面的主要做法
1.十分注重战略规划。这次考察的各个企业都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战略,引领企业科学转型发展。如集团成立时确立的“奋斗十年添个零”目标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航标,几十年不变;舜宇集团坚持国际化道路和名配角战略,找准企业发展定位,做强、做大、走远;集团提出企业转型四大战略规划——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智力密集型企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型的传统制造企业向行业资源整合型企业转型;实现由产品输出型企业转型成解决方案输出型企业;实现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企业转型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企业。
2.十分重视人才战略。得人才者,得发展。这次考察的企业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正是因为舍得在人才引进培养上花重金、投感情,注重发挥人才的价值,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如奥克斯集团每年至少投入3000万元,引进全球一流人才;舜宇集团提出“钱聚人散、钱散人聚”治理思想,通过分享股份凝聚人心,三次资产量化配股,公司400多人持股,董事长本人持股份额仅占总股份的7.2%;集团“奋斗十年添个零”,不仅是利润目标,还是职工收入目标,到2019年职工最高年收入可达1亿元。
3.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这些企业始终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并且善于利用借助高等院校等外部科技力量为企业服务,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集团的研发团队达300多人,并在韩国首尔设立研发机构,通过主持制定产品行业标准,实现行业领跑;万里扬集团长期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科研工作站,每年投入研发经费5000万元,实现产品不断自我超越;大丰公司巧借外力提升技术,与国外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共同承揽工程项目,有效地将国外成熟的专业技术嫁接应用到自身工程设计建设中。
4.十分注重市场开拓。这次考察的各个企业在发展中能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实施多元化发展,外拓国际市场空间,内扩内需市场份额。如集团在国内设立38家分公司,指定经销伙伴超过4000家,零售终端超过5万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销售网点;青年汽车集团进行跨国合作,牵手世界顶尖企业,成为德国NEOPLAN、MAN和英国莲花公司的合作伙伴;如意集团从注塑小厂通过两次合资,发展成为世界搬运车大王,市场覆盖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
5.十分注重品牌建设。这些企业十分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建设,始终坚持产品质量战略,视品牌为企业的生命,以高品质为树牌之本,以研发创新为立牌之道,以构建独特的营销模式为创牌之基,强化宣传,致力创新,争创中国驰(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如雅戈尔公司以“创建国际品牌”为目标,实施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的品牌战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6个中国名牌产品,“雅戈尔”商标成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最“贵”的品牌。
6.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着力构建以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哲学、企业道德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凝心聚力,使广大职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此外,还将产品与文化有效融合,通过文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如达利公司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开发了“江南丝绸之源”旅游园、“丝绸世界”品牌直营广场,形成了丝绸文化、工业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产业链,2012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达利公司销售下滑,而利润却增长了四成多,文化功不可没。
二、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营造氛围,强化引导
思路决定出路,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观念意识升级,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市人民生存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关系到企业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必须自觉地牢固树立起“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的思想观念,更要在“营造氛围、加强引导”上下功夫。
1.在“氛围”方面:一是要营造浓厚的转型升级的社会氛围;二是要营造转型升级成功案例的典型氛围;三是要营造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氛围。
2.在“引导”方面:一是要加强产业导向的引导;二是要加强扶持措施的引导;三是要加强激励政策的引导;四是要加强惩罚手段的引导;五是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引导。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1.转型升级要抓住关键。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如何充分调动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各级各部门需要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
2.转型升级要抓住重点。重点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从政府层面来说,至少要抓住五个重点:一是要做好正确及时的引导,始终坚持兴工强市第一战略,牢固树立工业经济第一经济、招商选资第一要务、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的理念,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作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好转型升级的软硬平台,一方面是要积极争列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重点抓好莲华山工业园、协作示范园、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空间平台建设,以及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另一方面是要制订实施“自主创新、多元融资、产业升级、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措施,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人才高地,等等。三是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鼓励支持重点培育产业企业技改扩建,大力培育“4+X”产业,推进我市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四是要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五是要优化服务,主动服务园区、企业和项目,提升经济发展环境,包括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做好风险预警等。
从企业层面来讲,至少要抓住五个重点促进转型升级:一是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狠抓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二是要注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巧借高等院校等外部科技力量,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狠抓技改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三是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抓好新项目引进实施,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四是要注重企业品牌建设,借力借势打造知名品牌。五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善待人才,善待员工,着力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和职工的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质量为基础,以实现品牌“自主化、国际化、高端化、集聚化”为目标,培育、发展、宣传、保护、扶持一批知名品牌,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为打造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标志性区域提供坚实保障。
二、总体目标
1、至2013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行政认定)、累计达4件,新增省著名商标10件、累计达48件,新增市知名商标45件、累计达153件;新增省名牌产品3个、累计达22个,新增市名牌产品10个、累计达100个;新增省级出口品牌2个、市级出口品牌4个。
2、至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行政认定)、累计达5件,新增省著名商标18件、累计达56件,新增市知名商标60件、累计达168件;新增省名牌产品6个、累计达25个,新增市名牌产品20个、累计达110个;新增省级出口品牌3个、市级出口品牌6个。
三、重点工作
㈠突出重点行业领域
1、培育新兴产业品牌。将品牌培育与技术、管理、营销创新紧密结合,在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IC与工业设计、生物医药、影视文化传媒、网络经济、通讯技术、航空电子等行业领域大力推行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自主品牌,依托品牌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
2、提升先进制造业品牌。按照转型发展要求,加快改造提升机械、电气、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品牌产品,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提质增效,使我区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位于全市前列。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着重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品牌争创和培育,强势打造一批品牌集群。
3、打造高端服务业品牌。积极引进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努力形成一批高端服务业品牌企业。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水、电、气、交通等公共服务业,以及其它消费热点领域,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争创服务业品牌。
4、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区域特色,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重点培育果品、蔬菜、名特茶、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及奶制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副产品品牌。
㈡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2、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的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加强对商标注册工作的指导,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不断拓展商标注册的领域和空间。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设一支具有质量技术意识和名牌品牌意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精通质量管理及品牌运营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㈢加大品牌扶持力度
区设立品牌奖励专项资金,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由区经信局、财政局共同管理使用,主要用于市品牌奖励资金的配套及区品牌创建先进单位的扶持,支持品牌培育、宣传、保护工作。具体奖励标准如下:
1、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商务部出口名牌、“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4万元;
2、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省出口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3、对获得市知名商标、市名牌、市出口名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0.5万元;
4、对在境外注册商标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0.5万元。
5、对新兴产业企业获得以上品牌,按照政策标准(《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年行动计划(双倍增计划)的通知》给予1.2倍奖励,其中物联网产业企业按照政策标准给予1.5至2倍奖励。
㈣优化品牌发展环境
1、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为品牌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空间。完善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切实提高确权、维权效率和效能。
2、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建立品牌推广展示平台,利用大型会展平台、品牌展示商场等宣传窗口品牌产品信息,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大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弘扬传播品牌文化,形成全社会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氛围。
3、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培育企业自主品牌、行业标准,跟踪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和品牌信息,开展国际间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良好服务。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品牌研究、咨询、评价中介机构。
㈤提高工作组织程度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经信、财政、商务、工商、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区品牌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局,负责对口协调全区品牌培育计划,制定全区品牌战略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全区品牌建设工作,加大力度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