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07:0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超声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医教结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师团队的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是最具显著特征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要有过硬的技能才能实实在在地上好本门课,该团队教师注重医教结合,切实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实行院外医教结合。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教师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较长期地实行院外医教结合。一位担任超声技术课的老师一直在附属医院连续上班11年,一位担任放射技术课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本市中医院上班,数名老师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医院上班。
1.2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医学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统一排班值班,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通过临床“大练兵”,提高了处理临床病人的能力,丰富了临床案例,为突出技能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们讲课生动,设计实验、实训更切合实际,达到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教研活动,针对临床需求剖析教材实践性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
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现状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业务活动中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节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点。此时,在制定教案、书写讲稿、制作课件及实时授课等教学各环节活动中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彻底改革旧时课前准备模式,保证了课前准备突出技能,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文件,做到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联系所指导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相扣,保证了所授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该课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训练特征的课后练习题,形式多样且与国家上岗证统一考试接轨,内容切合目前医院发展实际需要。
3.突出临床实训,提高学生技能。
3.1多手段设计训练方案。医学影像技术课特别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多手段训练方案。大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操作性实训,分别采取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小组配对(医生与病人)训练等方式,实验实训时间分为课堂训练、课间训练和周末节假日训练,实验实训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临床实训场所。在执行大纲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增设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如“普通摄影”一章,设计了一百多个摄影位置,印制了书面的操作考核标准、考核评分标准、补训练计划,学生单人进行、人人合格,做到一章一节地过关,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3.2拓展实训场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校内实验室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医学影像教研室整体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为安排学生到本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协调安排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实时操作,效果好。
4.岗前培训,与毕业实习接轨
数年来,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对检测不过关者须补操作训练,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此举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5.利用外部医院资源,提高学生技能
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市内三家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富含实践成分的授课内容与方式促进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弥补了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的实践性教学;外聘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意境,体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同进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二、创新点:该成果的创新点:凸显实践技能特征,教学活动过程各具特色。
1.教师提高技能的医教结合手段有特色:整体医教结合,大面积提高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而该团队教师则重点采取医教结合“大练兵”手段。部分教师先期、分散到市医院及市中医院进行院外医教结合,从2007年下半年起全体教研室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系统排班值班,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参与临床实践,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紧扣临床剖析教材知识点有特色: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临床指导作用。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专业岗位需求及科室用人设置有深刻的把握,因此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教材各章各节知识点,保证了解析出的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层次知识点的剖析,保证了课前准备的突出技能,为授课、实验实训提供了重点。作为设计教案、制定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结合临床实际有效调整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多方法授课,突出技能知识的讲授与操作训练。
3.设计技能考核及岗前训练有特色:促进学生进入临床尽快上岗。数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对重点章节都增设了课间的实践技能考核,单独制表,有技能操作标准,有考核评分标准,有补训练计划,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数年来,在该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4.拓展实训场所有特色:突破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前者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后者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效果好。5.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学生技能有特色:常年外聘医院医技师任教,实践生教学效果显著。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实践性强,教学身临其境,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对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教学提供了弥补措施;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三、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正在不断深化之中
1.已应用情况
该成果已用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个年级八个班级434人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中,经突出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实习后进入角色快,处理病人能力强。去年以来省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5人,地市州级实习医院留院工作18人,成都市区县医院工作近30人,该专业连年就业率均接近100%。通过医教结合,教师们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丰富了实践性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名教师主持进行了“整体结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成效研究”的研究,并获我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一名教师通过将临床实践的体会与教学联系,撰写的《大型医疗设备MRI、CT、DSA、DR等检查影像技师诊断意识的培养》一文在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上大会发言交流。多年来常年外聘教师,利用外部医院资源参与教学,教学实践性强,学生热情高;弥补了我院目前无校内实训条件科目(如MRI、DSA)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学生到外院实验实训的条件,拓展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数年来利用外院资源教学,取得了经验,一名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论文《常年外聘医院影像科人员任教的管理体会》于2008年8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学术会大会发言,并获一等奖。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汇集实践教学成果,建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省级精品课程,并已将该成果运用于本专业各班的教学中。从网站上阅读比较及同行专家评价,与国内同课精品课程相比,我院该精品课程在教案设计、课后练习、多媒体授课等方面均突出技能,从内容到形式显现特色。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团队于2008年10月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了“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教、学、做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式临床见习
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2.理论教学
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3.实训教学
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1]。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4.毕业实习
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势在必行。为此,教研组将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删除掉了超声检查技术内容(因我校本专业开设了超声诊断技术这一独立课程)把教学重心放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的实践教学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强化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各种临床应用影像检查技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院校结合、理论课堂搬入临床影像科室的教学方式,将70%以上的课程安排在附属医院相关科室进行,在医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影像技术岗位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特色。
1.讲解法和示范法
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讲解法主要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解,说明所学摄影技术要领、做法、要求等,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示范法则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向学生演示所学摄影技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但正确运用都能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加速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2.角色扮演法
技能训练由学生之间模拟操作,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另一名学生扮演病人,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医生的责任,又能体会到病人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病人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
3.实训基地场景教学法
“学校与附院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相融合”,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核素扫描室去讲授,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4.强化实训法
统一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空间、时间、人力、物力,以强化学生技能操作,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操作的方法。
5.现代教学方法
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购置了《医学影像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学生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通过交互式操作实现启发式引导学习,并通过多媒体、实践性实训完成实践性教学。
同时还采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如在网上组织教学讨论;课程组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在课程网站提供了与影像检查技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关键词]工学结合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宠物疾病诊治》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都市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两大核心能力培养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的设置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应用性强,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深入学习,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针对宠物医院的化验室、X线诊断室、B型超声波诊断室、心电图诊断室、内窥镜诊断室、处置室、手术室、住院部、门诊室等主要技术岗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将课程有机溶合为对应的岗位化技术模块,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就是学习、实训内容(见岗位学习目标表),教学是在生产岗位上,按照岗位职责任务要求,将知识和敬业精神融入岗位化教学之中,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在岗位上实践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力架构较为完善合理。课程的岗位化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体现对宠物疾病的诊治工作基本规律和教学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法研究,大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并与学生开展交流,在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体会,形成了具有一定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并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因材施教,现将我们运用的教学法和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
主要用于校内教学。在校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来我院就诊的病例或教师从宠物医院带回来的动物主人放弃病例,教师指定学生负责整个诊治过程,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理论和操作的难题,产生知识需求,教师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要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并逐渐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了解、掌握了疾病的诊治流程。
2.“边讲、边学、边练”的工作过程导向法
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边讲、边学、边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主要用于基本操作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例如在影像学诊断的学习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小组自行操作,包括动物的摆位、投照条件的设定、洗片、读片等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影像学诊断操作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影像学诊断的概念和操作流程,教师也是根据工作过程提出相应的指导,并根据操作产生的知识需求引入必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做结合,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典型病例分析”、“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
主要用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导入岗位学习,主要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各系统疾病的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理论知识单纯讲授的枯燥,教师先举出相关的具体病例,在教师的“启发”、“提问”下,让学生集体分析后提出诊断、治疗方案,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提出质疑,由此产生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再对有关知识进行讲授。
4.角色体验教学法
主要用于校内教学实训。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别担任动物主人、临床检查、实验室化验、仪器诊断、治疗、护理等角色,让学生掌握动物医院治疗流程,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岗位能力需求,将枯燥的介绍转变为课堂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加深了对工作岗位的了解。
5.“真实环境”教学法
关键词:特种加工;实训教学;创新;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49-02
1引言
特种加工是指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也称非传统加工,主要用以解决工业制造中传统加工方法难以或根本无法实现的加工,是对传统机械加工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范围广等优点,成为机械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方法,而且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不断挖掘创新。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认识到特种加工在制造行业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工程训练中加入特种加工实训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它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实训中充分展示它的风采,通过近距离感受高科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大学生真正享受到现代前沿技术所带来的加工乐趣,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其将来在本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经验,认识到要使特种加工这个实训内容成体系,成规模,达到最佳实训教学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该工种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使学生学有所得,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任务。
2优化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1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针对训练的目标,特种加工实训内容分模块进行。图1所示为工程训练过程种加工实训内容结构图,图中四个模块由浅入深,从自由练习到生产实践,逐渐引导和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训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四个模块分阶段进行知识落实与评价。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出特种加工独具的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求的特种加工专业技术型人才。
2.2特种加工实训的具体实施
实训教学过程中丰富和改进了教学方法,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集中、全面地讲解特种加工的相关实训内容与要求,再针对具体的机床详细地讲解机床的加工原理及操作方法,在机床上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示加工一实际零件,同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操作要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与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特种加工实训的四个模块。
2.2.1特种加工基础知识
特种加工是指不属于传统的切削加工及成型加工以外的一些新型加工方法的总称,它是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光能、热能或其他与机械能组合等形式,将能量进行有效转化来去除或分离材料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电火花成形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超声加工、快速成形、化学加工等。学生对于这一新型的技术缺乏了解、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对于现有的特种加工技术以图、文、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详细、生动地了解特种加工的相关知识。
2.2.2数控编程与仿真实训
根据特种加工所包含的内容,如今已将数控技术应用到特种加工中,如在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形、快速成型等加工技术中,因此特种加工也存在数控编程的问题。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它在编程方面与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的编程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于数控编程部分,它不仅可以用ISO代码编制加工程序而且还可以采用3B代码来编制加工程序,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数控编程方法。现在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一般都是采用自动编程,因此通过讲解典型的CAXA自动编程软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动编程软件的编程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电火花线切割的程序编制过程:利用CAXA线切割软件设计、绘制加工零件图形——生成线切割轨迹——生成加工代码,对图形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加工,以检查和校对程序是否正确合理。
2.2.3机床实操训练
特种加工设备的机床自动化程度较高(如可以自动找正、对刀等),操作相对简单。实训教学过程中,先对照机床详细讲解特种加工的加工原理,程序的传输过程及机床的操作方法,然后在机床上演示加工一个实体零件来说明机床的操作步骤,最后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特种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2.2.4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
工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注重实践及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创新设计训练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了前三个模块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特种加工的有关知识且能够综合运用,利用相关软件(如CAXA软件)、设备(如电火花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形机床、快速成形机床等)将自主设计的作品制作、加工出来的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图2所示为学生创新设计作品示例。
在特种加工实训过程中,通过合理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鼓励创新,加工出琳琅满目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优化考核方式,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考核是检验实训的教学效果,也是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要体现创新能力并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情况。为了尽量体现特种加工的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与创新性,改变以往传统评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我工程训练中心近两年专门制定了实训考核办法,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考核,如图3所示。根据本工种的实训时间,规定相应的进度及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为了培养学生对特种加工实训的兴趣和热情,完成前五个模块后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行优秀作品评展,增强学生实训的成就感。
4 实训教学改革的效果
4.1 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
实训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加上特种加工本身的奇特性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实训考核方法改革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好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4.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特种加工综合创新设计训练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加工,2~3人为一个制作小组,利用已有的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及设计手册,灵活地运用各种软件设计、绘制自己满意的图形,并进行加工,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完成了零件从构思、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通过综合创新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训练之后,学生几乎能够自行完成图形的设计,程序的编制、检验及输入,只有在学生所编的程序有问题时指点一下即可。这一几乎“放手”的指导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通过对特种加工实训教学各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开辟自己今后学习研究方向。同时通过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中从被动接受转为感兴趣的主动创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我们指导教师长期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储晓猛等.特种加工工程训练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
[2]周卫民,袁惠祥等.特种加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1(20):76-78.
【关键词】功能性食品;行动导向法;应用实践
1前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与社会需要从而培养优秀的具有某方面技术,同时具有一定职业修养人才[1]。从企业对从事“功能性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发展需求来看,《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目标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在保健食品行业能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以及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功能性食品》是一门与产品设计生产、市场营销等知识联系紧密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2]。而目前的教学课堂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课堂实训以及参观实训基地来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处来的学生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课程的新教学体系势在必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2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行动导向法”是指教师按照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设置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的一种教学方法[3]。“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丰富,包括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4]。本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功能因子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功能特性及生产方法,熟悉功能性食品的质量管理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在提高学生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2.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常见的功能性因子和功能性食品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方;熟练的掌握常见五大类功能因子的提取、分离、生产等操作;了解功能性食品开发、设计、加工、评价、申报、营销等过程。方法能力目标包括:会查询、收集、整理信息;能制定和组织实施各类常见功能性食品加工方案;能发现和分析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评定产品质量,提出合理建议;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食品生产方案优化与创新的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包括: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有责任感;树立生产规范和安全意识。
2.2教学内容设计
按功能性食品生产和开发的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产品原料-产品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营销的工作流程,以“功能性食品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功能性食品的生产技术”为核心重组课程内容,以功能性因子的制备和加工为主线,根据市场常见的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和研发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的发展趋势,寻找涵盖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中主要的核心技术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3教学设施设计
本课程配备功能性食品加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一间,包含有超声波提取机、冷冻离心机、小型压片机机、分离纯化装置、回流提取装置以及常规提取分析等设备仪器,可供学生进行方案的讨论及小试产品的制备及检测,课程同时配备有分离纯化中试生产线,软饮料中试生产线,油脂中试生产线、逆流提取中试生产线各一条,可对较成熟的产品工艺进行扩大生产,使课堂更接近企业的真实场景。教学模块及项目实施设计见表1。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各自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在各模块中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使得教学情景更贴近真实的企业。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内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
2.4课程考核方法
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评价为主(占60%)的方式进行,由师生共同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教学效果的评价与项目计划、实施、评估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相结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小组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进行检查评分,共同讨论、谈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整个项目工作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边学边做边思考,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实例
以模块二“常见功能性食品制备方案组织实施”为例,将常见功能性食品制备方案组织实施作为一个行动导向的模块,通过企业调研及市场分析,模块中设置了“香蕉皮膳食纤维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大豆卵磷脂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维生素功能饮料的制备”四个项目,主要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现以项目“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为例阐述行动导向法在《功能性食品》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教师引导阶段、学生实施阶段、训练总结阶段和知识拓展阶段。
3.1准备阶段
通过设问引入本项目,教师提出“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的项目任务设想,分发学习任务书,在学习任务书里明确了学生在本项目的主要工作任务:(1)能熟练操作等电点沉淀,酶解,乙醇-钙沉淀,冷冻干燥法制备酪蛋白磷酸肽。(2)能应用乳饮料生产技术生产低糖补钙保健乳饮料。同时把具体的工作步骤及要求,以及项目学习的要求和项目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的学习成果材料(生产实训记录,考核评价表、项目学习报告)具体标示在任务书里,为下一个行动过程做好铺垫。学生分组阅读任务书,最终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
3.2教师引导阶段
教师从企业生产角度(技术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各组设计的工艺及配方进行合理性评价,提出修正意见,意见鼓励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熟练和准确对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离技术、饮料技术生产活性多肽功能食品的工艺要点进行提示和引导。各组同学用简单明了的PPT对各组方案进行阐述,分析教师对该项目的引导内容后开展讨论,完善工艺设计和生产方案。
3.3学生实施阶段
本项目中涉及的大部分技能点在食品分离纯化技术、食品工艺、食品检测等课程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有一定的实操基础,教师在学生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计划、按标准、按规范实训,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更规范,更标准。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产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设计产品标识、编制产品说明书。通过实施,学生能熟练操作等电点沉淀,酶解,乙醇-钙沉淀,冷冻干燥法制备酪蛋白磷酸肽,能应用饮料生产技术生产保健型饮料。
3.4训练与总结阶段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照考核评价表的具体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进行项目总结,小组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总结项目的完成效果,教师再对各组的实施效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评价及教师评价各占50%,总结点评完毕后各组填写考核评价表并上交,考核评价表见表2。
3.5知识拓展阶段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入、讲解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的来源、类型及其制备工艺;讲解活性多肽及活性蛋白质类常见保健食品的生产实例和类型。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能叙述出其他常见活性多肽的类型及来源,列举不同的活性多肽的生产实例,说出活性多肽保健食品的其他产品类型。
4结语
通过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功能性食品》的教学实践中,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参与性变得更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将来适应企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山花.关于高职物理课程设计中行动导向法的实施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4,3:38-39.
[2]孙涛,肖灜,田怀香,等.《功能性食品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386-387.
[3]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5:34-3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焊接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焊接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渗透到汽车产业、船舶制造业、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等领域。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就是大量采用焊接技术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焊接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焊接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焊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为这个行业输送更多焊接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焊接一线人员的任务,但是其毕业生往往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行业市场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对焊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行业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 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注重知识的衔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焊接专业是机械、材料、电子和计算机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其学科内的课程内容相对繁多,知识体系结构也较为复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不可能对所有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广泛征求区域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制订符合它们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结构上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抓住每篇和每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对于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进行简单介绍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专业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删减淘汰旧知识,更新补充新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连接工艺方法,焊接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教材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却往往远落后于焊接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删减和淘汰比较陈旧的知识,更新和补充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把新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捕捉到新知识和开阔眼界,掌握焊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发展动态。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并让学生掌握更多焊接科学前沿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查阅的情况可以以课后作业或学术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国内外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论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焊接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热点,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3.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优化变换教学方法
焊接专业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性都比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和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差,造成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理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要改变传统的方法。结合我们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高校可以建立符合现代教学方法的一体化教室。专业教师借助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边学的同时可以边做,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这样,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得到极大的改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加大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注重办学条件的提高
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在焊接专坏。做好焊接专业教学的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
所谓“引进来”就是校方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广泛招聘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将他们对焊接专业的研究成果带到学校。此外,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进校参加焊接专业建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指导学生实训和开展学术交流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深知焊接专业一线人才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实际操作本领的掌握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可以在实践技能方面对校内的专任教师起到引导、指导和培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校内专职教师的成长。
所谓“走出去”就是高校要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焊接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高校可以把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送到其他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深造,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焊接科学前沿的知识和成果。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把教师送到全国知名企业去参观和学习,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学习当今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实践证明,专业教师只有走出校门,与焊接一线多联系、多合作,通过现场实践,积累经验和素材,才能将枯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焊接专业人才在立足于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样就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我院虽有宽敞整洁的焊接实习实训中心,但是焊接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只有手工电弧焊机、钨极氩弧焊机和超声波探伤仪。这些设备虽然可以满足学生校内实习的最基本需要,但却不能满足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现与企业接轨的需要。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焊接人才,学院应该借鉴比较成熟的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加大焊接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焊接设备和焊接辅助设备,如:埋弧焊机、CO2气体保护焊机、焊条焊剂的制造与烘干设备,熔敷金属扩散氢测定设备等。另外,学院还应把焊接实习实训中心与力学性能实验室和金相实验室结合起来,使焊接实践操作、焊接检验和焊接工艺评定的过程能够被学生系统地掌握。要实现与企业对接,还要了解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涉及的材料。此外,要尽可能地引进一些企业常规应用的设备,模拟真正的企业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参加工作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另外,高职学院还可以通过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来获得电焊工培训点的资质,承接国家、省市级焊接比赛和企业焊接人员培训,提高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
三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实践育人建设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行业和发展趋势,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探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实训室进入企业、企业生产车间进驻校园、顶岗实习和订单合作培养等模式来实现校企合作,达到学院和企业双赢的目的。为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从事焊接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社会对本专业能力的要求,我院开发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如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等。通过加强企业与学院的合作,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而实际的工作环境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企业通过接收实习学生并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让他们基本适应岗位的需求,为企业节省劳动成本。企业还可以挑选优秀的实习生成为自己的员工,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招聘和培训的压力。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 帮助大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
焊接人员属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因而企业需要其持证上岗。为了能快速适应岗位,大学生需要在学校就要获得上岗的一些必备条件。现在对于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电焊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证书,这是用人单位招聘和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是境外就业和对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获得焊接操作的从业资格证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的内容融入到焊接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体系中。此外,高校可以在考前举办相应的培训强化班,结合最新的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对大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考证过关的一次性通过率,而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培训时间和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企业和学院三方的共赢。
五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焊接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紧跟焊接就业市场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的立足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总结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力争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水平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岳燕星.高职高专焊接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
[2]王建勋、蔡建刚.高职焊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电焊机,2012(10)
[3]刘瑞军、曲芳、符蕾.基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3(2)
【关键词】产业升级换代;“教、学、做一体 ,产、训、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高职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电子整机制造、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制造等三个行业的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多年跟踪调研,首先分析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再确定岗位技能要求。
1.调研方法
(1)学院、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联合调研团队,走访企业,与企业老总、人事经理、就业学生召开座谈会。
(2)选派专业教师,随顶岗实习学生一起到企业锻炼,教师在企业即做学生管理,又在企业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要求。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知识技能应用情况。
表1 产品类别及典型工作岗位
企业类别 产品类别 就业岗位
电子元器件 阻容元器件、敏感元器件 元器件材料组分分析、配制;生产工艺制定,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质量控制;生产设备操作、维护及检修。
半导体、光电元器件、集成电路 光刻、制版、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工艺控制、设备操作;超声引线焊接、产品封装、产品检测、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维护及检修。
整机装配 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视听、通讯产品 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制定、控制;SMT贴片机操作;元器件、产品检测检验,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维护及检修。
冰箱、空调等制冷制热设备;微波炉、热水器等小家电 电子控制PCB板设计、组装;SMT贴片机操作;元器件、产品检测检验,质量控制;产品控制程序设计;生产设备维护及检修;产品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维修等。
工业控制设备 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控制设备 光电、压力、位移等传感器件,电子元器件性能检测;电子控制PCB板设计、组装;SMT贴片机操作;产品检测检验,质量控制;产品控制程序设计;生产设备维护及检修;产品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维修等。
2.调研对象
通过对宁波舜宇、苏州威友、广州美的、西安卫光、陕西华星集团的二十余家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汇总列出了元器件制造、整机装配及电子设备制造等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见表1所示。
3.调研结论
为了准确的确定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典型工作岗位和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我们对调研所取得的信息形成报告,提交由企业专家,校内外知名教授、骨干教师组成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一步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企业对高职电子专业人才知识技能需求如下:
①知识要求
(1)掌握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性能检测及制造知识。
(2)掌握电子技术及电子控制知识。
(3)掌握电子设计EDA基础知识、PLC自控知识。
(4)掌握传感器技术及单片机编程控制知识。
(5)熟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检测、检验方法。
(6)熟知SMT机工作原理。
(7)熟知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知识。
(8)产品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知识
②技能要求
(1)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传感器识别、性能检测等能力。
(2)会使用三用表、晶体管测试仪、光电测试仪器、集成电路测试仪器等。
(3)具有电子电路分析及PCB设计能力。
(4)能制定产品生产工艺文件和质量控制文件。
(5)能熟练操作SMT等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制造及一般故障解决方法。
(6)具有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能力。
(7)具有生产设备维护检修能力。
(8)具有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
总结:根据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设立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研究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更加贴近现代电子企业实景。
参考文献
[1]吴凡,群.电子信息产业呼唤“升级换代”[N]. 深圳特区报,2008-01-13.
关键词:CDIO理念;课程改革;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宋国庆(1963-),男,江苏灌南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杨旭东(1977-),男,江苏铜山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ZD-0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徐州校区)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0-03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量的扩张,正逐步跨入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认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等工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CDIO理念,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改变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实习机会,形成基于项目完成的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作为高职工科机电、数控、应用电子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方法以及应用技术;课程重点阐述各类传感器的转换原理、组成结构、特性分析、设计方法、信号调理技术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应用,并对现代新型传感器做简要介绍。课程对培养学生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它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起基础和引领作用。现有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教学观念偏离高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但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普通本科学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大多是一种微缩化的本科学科模式。在本质上体现出“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为地隔离了知识和能力并行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够。
2.课程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相脱节
现行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传感器技术在具体工业现场的选型、安装和调试等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高职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师对如何针对课程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双主体意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滞后。
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在“学”的方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话语权;在“教”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成果的考核不够。
二、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型工程教育项目。过去十多年来,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不少大的现代企业(如Boeing公司)就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同时,工业界也希望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能够形成新的共识。由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运作(Operate)。该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科课程,充分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特征。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提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是以“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优秀的个人与职业技能、优良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基础的,显然,CDIO倡导的是通过应用项目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特点,结合CDIO教学大纲,课程教研组形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偏重工程理论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偏重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经济及环保作用的状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需要。
1.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讲解。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知识面宽泛,应以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切实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优化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亲手做一些简单的东西。
2.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CDIO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深厚的工程基础应用知识,为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品质、意志和团队整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尽力使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工程意识。
4.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增加项目制作方案、工艺文件等师生互动环节,并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一体化设计,重在构建一个融知识获取、能力训练、习惯养成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其显著特点是以工程项目作为载体与运行机制。教学设施过程中,要全面体现CDIO所倡导的让学生以课程内容与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进行学习,既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也不能单纯训练学生的某种技能,充分体现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原则。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融知识点于项目案例中
CDIO工程教育理念搭建了一个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平台,围绕检测元件“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主线,树立课程教学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CDIO是对工科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后,应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
在讲解各种传感器时,教研组提出了框架式知识结构的设想,让学生在接受某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明白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讲授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时,首先利用PPT进行国内外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系列产品展示,并对其结构、材料、用途等给予个性化的点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只起穿针引线作用;其次,在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压阻效应、测量电路及温度漂移与补偿等理论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采取分层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避免了启而不发;最后,结合各领域的应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风洞模拟试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这样的“产品展示-核心设计-应用领域”框架式知识结构,切合CDIO倡导的基于项目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概念-原理-应用”的一贯模式,能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地区行业特色
由于测控技术发展迅速,使现有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且教材内容大多雷同。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按CDIO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功能模块:绪论、传感器技术、信号电路等,并将实验训练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实行一体化教学。
模块一:绪论。绪论课的导航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直以来,高职的绪论课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点到为止的“散、大、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绪论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课程的价值,从而接受并实现这些价值。同时,通过介绍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和趋势、本地区知名企业或专家学者等方式,让学生领略工程技术的风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师对绪论课的精彩讲授,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受绪论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启发,目前,教研组每学期都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一月一次的工程教育研讨课,由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地方实体经济的新进展,树立学术志趣,完成高职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模块二:传感器技术。这是自动检测和转换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是国家机械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兼顾传统机电式传感器,突出现代微电子、仿生学等各类新型传感器的教学。教学中,一方面,既掌握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又增加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融合等现代信号检测与处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正在进行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内容,将相应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将科研的成果服务反馈于教学,而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教材所不能替代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服务当地企业创造了条件。
例如:讲授电感式传感器时,强调徐工集团生产的挖土机、起重机、叉车等重工业移动机械,要求传感器能够克服极富挑战的环境因素。日常的高温、冰冻、雨雪、盐路、化学腐蚀、无线电频率干扰以及大强度的冲击和震动,这样的特殊环境要求传感器坚固耐用且具有安全认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感受到工程意识的熏陶,在设计传感器技术产品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客户需求融进产品性能。同时,建立起兼顾经济性、环保性的绿色设计理念。
模块三:信号电路。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讲是难点。在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分层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检测中的基本电路、传感器的基本信号调节电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为学生进行检测系统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传感器与嵌入式系统、PLC的接口电路时,将科研项目“基于CIMS环境下的物流控制运输装置”中的控制电路与教材结合讲解,学生就易于接受且提问积极,深受启发。
再如,讲授超声波传感器时,让学生动手自制一种超声波电子驱蚊器。随着仿声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蚊子的一些奥秘和特性。一般说来,雄蚊不咬人,怀卵的雌蚊叮人吸血。雌蚊怀卵期间不喜欢与雄蚊接触,听到雄蚊发出21~23KHz的超声波信号时,便立即逃跑。据此,应用电子线路模仿雄蚊的超声波信号,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电路中用到的单结管BT32是一个张弛振荡器,用电位器来调整震荡频率,三极管3DG6工作在脉冲状态,起功率放大作用,还用了一个续流二极管D。这样的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化解了电路理论学习难点,实现了CDIO工程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当然明显。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花数倍于教学课时的业余时间来完成作品,使不怕失败的意志品格和互帮互学的团队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通过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一是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测控知识点和传感器使用步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于讲授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常用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等教学内容。
二是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将实际工业现场的技术融进课堂,整合、提炼出大量的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各种案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并贴近实际,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CAI课件和CAL学件教学模式。在开课前,教研组反复调研,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需求及兴趣点,提前进行课件和学件的设计、制作、修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观察教学的实际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期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再回顾反思并进一步整理、调整,做到CAI课件和CAL学件随时能够添加和丰富,年年都有更新和完善。
四是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像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校企联合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江苏机电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徐工集团、徐矿集团、江苏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等情况,并拥有高职院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师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进行联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深得学生欢迎和期待!
4.创新考核方式,促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手段,它具有导向、反馈、评价等多种功能。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注重形成性学习,改变以往“上课记,考前背,考完忘”的传统做法。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CDIO对工程教育的要求,采用基于过程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大作业(含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大模块构成,并且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权重,如表1。
一般地,在讲解完同种原理类型的传感器教学内容时,针对工厂实际课题,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例如,在讲解完光电检测类传感器时,安排学生2~3人一组,完成“夜间红外报警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在设计中,尽量侧重于传感器检测模块的设计,并让学生在实训台上自行调试红外发射、接收电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给出基于项目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每组学生从阅读资讯、准备元器件、装配调试电路,到填写调试单卡、撰写工艺文件、提交总结报告等,分工合作,边学边练,促进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结语
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不但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所在教研组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创新奖1项,市级教学创新奖2项;参与横向课题研发3项,承担多项社会培训项目,共引进资金150万元;在核心期刊4篇,CDIO工程教育课题组(7人)获得市级“教工先锋队”荣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若干项;学生毕业之前,均能获得多项各级各类技能证书。当然,随着我国高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面对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和学生情况的差异性,需要不断剖析和反思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坚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有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高职教育一定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宋国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科教融合[J].中国高校科技,2012,
(11).
[3]何致远,郑玉珍.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改革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电子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而项目教学法是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应用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学校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将项目教学法高效地应用到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就要依据该方法来设计贯穿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全部,真正做到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以此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最后顺利取得“无线电调试与维修(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学习成果。
一、传统的教学法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以下简称“电视机”)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该门课程主要讲述电视信号的形成、传送与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电视机的常见故障检测方法和维修技术;了解液晶电视机和等离子电视机等电视新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视机的调试与常见故障的检修。但是随着社会对新型维修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电视机课程存在的弊端,已经遇到教与学的很大挑战。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为教学方式,刚开始学生还感到新奇有趣,到后来越听越糊涂,耐着性子也难以坚持下去。这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已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具体分析,见表1。
可见,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实现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其根源在于现有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滞后。“理论不是为实践服务”,教、学、做脱节;不重视学生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学生到企业几个月能就学会和掌握的技能,在学校两年还学不会,学不好。所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行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电视机课程现在面临的困难,它将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教学。每个教学单元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的完成而结束。简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1.教学的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怎样设计电视机课程教学项目,即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欲盖高楼,地基要牢,欲把电视机维修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理论知识的功底一定要扎实。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理论并不是为了设计或制造,更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工作,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要有选择,尽可能回避纯理论的探讨和严密的数学推导,对于电视机专用器件,如声表面滤波器,石英晶体振荡器,陶瓷滤波器,超声波延迟线以及各种集成电路等,由于其内部无法维修,因此其内部电路分析和工作原理教学要从简,而重点应介绍某一个具体元件或某一单元电路的结构、功能、性能特点,损坏后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检测维修方法等。针对每个教学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实施方案,在制定与实施中,学生的专业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综合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寻求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环节,让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教学的结构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整个课程体系,要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工作逻辑,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3.教学的过程
(1)确立教学项目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同时项目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活动如何调用学生已学的知识?
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如何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分组制定计划
项目确立后,可按3人为一组。成员根据学习情况高低搭配。学习组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激励为主, 使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该小组表现比较好时,全组都受表扬,可使后进同学增大信心。学生要能对常用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进行识别检测;能够使用仪器如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等进行电路的检测;初步具备电路分析调试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故障维修经验。
(3)如何实施计划
彩电单元实训的顺序应该是:开关电源部分、扫描电路、公共通道、亮度和视放电路、伴音通道、摇控系统、解码电路和整机故障检修等8部分,见表2。
按照这种顺序,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训练。教师在此过程中:
①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②要掌握各组的进度,及时进行指导,同时也可根据项目内容及各小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
③适当的提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解决。例如:行频偏离正常值15625Hz太远:故障现象为电视机荧光屏上满屏斜条纹而看不到图像,而维修十分简单,只要将行频电位器调节到合适位置即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来了。
④培养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应注意说明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只有知道了学了有什么用,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一次彩电实训课时,电视机出现了有图像无伴音的故障,经检查发现伴音电路中一只8K的电阻值变成了无穷大,而同学们手中只有几只2K的电阻,结果有同学将4只2K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代替8K的电阻,电视机伴音恢复了正常,使同学们明白电阻的串联知识的作用,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具体实施计划见表3。
4.完成考核项目
由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作评估,找出好的与不足的地方,指出存在差异的原因。评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可以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本组的工作情况,包括本组的分工情况,采用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其他组的人员可以对他们的任务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可使学生提高专业以外的技能,如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项目教学法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改革,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大幅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好。
三、结束语
在电视机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该课程学什么和怎么学会的难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维修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是从学校到工岗位作的“门对门”的教学模式。该方法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直接面向岗位技能,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就技能,获得经验。它必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使职业教育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何祖锡.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摘 要】Arduino进入课堂教学标志着信息技术创新力培养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边动手、边体验、边思考、边学习的全新方式自主学习探究,通过Arduino学习体验智能生活。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以微视频引导学生体验,以问题解决带领学生深入研究,以分组作品为实训成果三种课堂教学模式来架构Arduino创新力培养课堂教学。让创新力培养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旋律,并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出课堂。
关键词 创新力培养;教学模式;Arduino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7-0067-03
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智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随着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创新成为当下社会倡导的主题。同样,创新力培养一直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1]。在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需要而开设的。
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悄然开始变革。机器人开始走下神坛,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师本身对智能、开源技术、开源文化、创新力培养还没有深入研究,现在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传统教学观念、师生角色、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均出现瓶颈。
首先,学生对于开源都充满好奇,传统的尊师守道、课堂宣讲式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心理的抑制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力,教学结果可能会与课程创设宗旨相背离。其次,学生活动套用应试教育模式,除了模仿教师操作还是模仿。课程的策略、流程、活动、任务、评价过于刻板。与开源文化所体现的自由、分享、创新理念格格不入。没有足够的资源,学生无法主动探索、归纳总结与拓展。课堂教学策略单一,当学生有疑问时,演示其正确流程,忽视了对其内在基本原理的探讨。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得能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开源硬件Arduino
开源硬件是如同开放源码一样的方式开放电子硬件制造方法。开源硬件以Arduino最具代表性。形成全球性的Arduino热潮。其背后是一帮热爱技术的创客在为大家奉献[2]。随着Arduino的深入推进,形成了当下的开源文化,即自由、分享、创新。
Arduino背后所倡导的开源文化正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所提倡的,首先是简单、价格便宜。其次是多样的扩展、开放,Arduino真正实现了便宜的开源硬件,能够让普通大众可以在家动手组合自己的创意。
在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前,首先我们必须以Arduino体现出的开源文化特点去重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让技术素养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力。
创新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已成为中国制造2.0时代倡导的主题,不仅需要思维上的创新,更需要实践、能力上的创新。基础教育创新力培养却一直很难“落地”。
1. 资源的限制
一次高中课堂调查中发现,由于高中应试需要,学校教学实验资源有限,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唯一学生能动手的课。也正是这种教育投入的不对称性,更需要我们将信息技术课堂创新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深远
“师道尊严”的意识形态,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表现出价值观、社会观、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而忽视了学生客体社会性、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客体心理不能“释然”,创新力更是无从谈起。
3. 课堂准备不充分
创新力培养需要对课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灵活的把控。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习资源与辅助手段不足时,学生则无法自主构建、探索、分析、归类解决问题。完整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创新地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在课堂习在课外。
基于Arduino创新力培养的课堂教学
1. Arduino创新力培养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 教学设计以Arduino体现出的创新性为基础
首先,Arduino出现之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已出现了类似教学辅助套件,如电子积木。但是昂贵的价格限制了教学与DIY。随着社会发展,2005年Arduino的诞生让所有爱动手的DIY创客都能够真正可以在学校和家中自由组装、改装自己的创意作品。Arduino文化的根源就是大众创新的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应充分利用Arduino的创新性特点,将课堂的教学与课外娱乐紧密结合。将Arduino的创新精神,通过课堂动手习得经验,课外娱乐巩固再创新。
(2)教学设计中以设计学生互动体验为本的模式策略
Arduino的学习体验感很强,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强化动手体验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小学教育中,真正能让学生动手的课程不多。Arduino的学习内容包括了电子电路、图形化编程、代码编程等。Arduino有图形化的编程套件,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年龄层次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研究、学习。相对课本知识的学习,Arduino的学习体验感更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提升。教学模式构建策略也应充分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互动体验感。
(3) 课堂教学构建模式要基于Arduino建构性教学过程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基于Arduino的课堂教学以了解、动手感受、图形编程、代码编程、再创新为课程主线。课程整体的过程设计要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循序渐进地自主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基于Arduino创新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Arduino的特点,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模式让我们可以更加抽象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改良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比较的基线。让课堂的宗旨、策略、活动、任务、评价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可以进行一定的比较。最终,创新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影响到学生的习得模式与创新力。
(1)微视频替代模式
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并不能充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必须要向老师提问。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面向多名学生时,教师就无法同时与多名学生沟通。Arduino套件包括红外线、超声波、电动马达、发光二级管等完全不同的组合与功能,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演练细化为每件不超过5分钟的自制微视频。
首先,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查看索引文字,选择自己喜欢的功能实验。其次,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解疑辅助人员。
微视频必须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Arduino的基础概要,其次是Arduino实验微视频,再次是Arduino疑难解答视频,最后是Arduino深入原理。
微视频替代模式的优缺点:其一,视频教学内容相比课堂教学有着鲜明的特点,人与人的情感沟通被淡化。并且微视频在自主学习方式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体验与适应视频教学的方式,为自主创新打开自由之门。其二,视频教学是以资源为中心,学生可以打断,重复学习,中途改学其他内容。需要学生有主见,微视频学习因为没有人管制学习过程,学生要有很好的自制力并付出行动。其三,微视频真正实现了同一课堂教学,不同的学生可以以不同的速度、不同层次学习同一主题的内容。结合课堂评价环节很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2)分组作品模式
传统教育教学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忽略了学生间的团队内合作能力与团队间竞争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了Arduino基本元件组装、基本操作实验后,可以在已知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最终以作品形式参加最后的综合评定。综合评定为优的团队之间还需要进行自评,上台讲解自己的创新心得,鼓励所有团队的成员协作分工,不断进取努力。
首先,教师规定团队的构成成员以4-6人为宜。团队人数太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动手体验,团队人太少导致学生的作品过多,评价环节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评。其次,鼓励团队内选出队长、技术总监、艺术总监、团队首席发言人、线人。队长负责协调,技术总监解决技术的关键问题,需要课前做前期准备。艺术总监对团队的方案做修正做到简单、美观、大方。团队发言人必须在团队完成中写出发言稿并在自评环节上台发言。线人负责打探各团队之间的进度,对同质的作品要试图改进,避免与其他团队一模一样的作品,并且了解其他团队的创意来改进自己的作品。Arduino现已有上百种不同的扩展模块,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施展。
分组作品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将课堂的主导权下发给了每个团队。因此,实践教学中团队的协作力与队长的协调力直接影响到团队作品的结果。团队中的技术总监成为动手组装的主力,其他人员从不同角度协作完成作品。线人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反向激励团队必须要创新,否则发言人的报告没有亮点。分组作品式最接近现实社会生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
(3)问题解决模式
不管是Arduino的体验,还是团队实验,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的来自学生的基础素养不足,有的来自学生的体验实践不足,知识的储备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课前先准备好若干项作品,每个作品预设1-3个不等的问题在其中,有线路方面的,有软件设计方面的错误。学生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改正错误并能呈现出目标效果,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一份问题解决报告。内容包括问题陈述、原理、解决办法、小结。
3. 三种模式的比较
三种教学模式体现出基于Arduino创新力培养目标与方向差异,我们无法评价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教学实践证明三种教学模式存在互补性,并且能客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据实情选用不同的模式。如学生首次接触,比较适合选用微视频替代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在课程的中期,通过问题解决模式强化学生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入学习。课程后期,通过分组作品模式激发学生的团队创新力。
结束语
基于Arduino课堂创新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模式只是曾经成功的典范,并不代表适用于以后的课程教学。我们仍需要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去发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胡建娣.思考、实践、发现——试探交际教学法对学生创新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4(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