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时间:2022-06-16 06:4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1篇

一、分析结题条件

研究性学习结题条件主要包括:(1)活动课题的目的要求是不是全部达到;(2)活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部落实;(3)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活动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不仅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

第2篇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我国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包括选题、立题、开题、实施研究、结题、学分认定等基本流程,而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做好立题、选题工作,这是做好研究的基础。

一、立题与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遵循先立题、再开题的原则。确定题目后,选择以课题研究类项目或设计类项目的形式进行。

接下来,各组成员要根据关键词或研究主题查阅大量文献,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找出拟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等。同时,每个成员都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全面简洁地表述课题名称,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样就达到了立题的要求。接着,应该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可行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参考文献等顺序撰写开题报告,并制作课件;课题组在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后,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然后根据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完毕后收齐,组长把立题、开题《报告书》交给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签署意见,最后统一收交学校综合实验教研组负责老师。

二、研究过程

各班各组的研究性学习《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经过教务处或教科处审阅、签署意见后,会及时将其发还各班,这时各课题组就可以按照计划开展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通过本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方式寻找解决途径,并用文字、图片、录像、幻灯等形式记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及时将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录、小论文、小制作等打印成电子稿、纸质稿,尤其是要妥善保管好电子文稿,以便于研究结束时上交资料。

待课题研究结束即将结束时,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及时认真地总结研究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集体讨论,总结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缺陷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方法。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回忆研究整个过程,写出自我体会与收获。然后,课题组长或全组推荐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创新与不足”“反思”“致x”“参考文献”的结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等报告完成,课题组成员再集中召开结题报告会,负责人在会上陈述整个研究过程,展示研究结果,指导老师或答辩委员及同学应该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呈现、材料收集等问题进行提问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所提建议做出回应,再根据他人意见或建议修改结题报告、及时定稿、打印成文。

三、结题验收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定稿完毕后,各组负责人就应把所有所有表格、研究成果纸质版、电子版文档一并收交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负责老师;老师再向与教务处、教科处汇报情况、审核通过后,将按照学校规定签字认定学分。审核后,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并填写《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班主任根据评价情况评定等级,认定课题学分,并记载于学生学业成绩记录表。

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 博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反复讨论、交流、探索、总结,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通过博客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反思性、建构性的优势,可大幅度地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核心部分

1.教师博客群与学生博客群。

教师博客群主要由生物专业教师组成,其核心组成是同一年级备课组的成员。教师通过博客日志写下自己对研究性学习课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且与周围的教学群体相互交流,既有助于及时进行教学行为的检讨,又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思维的前提和原始资料,使其他教师得到借鉴,充分显示网络世界中的共享、交流、协作和发展的优势。

学生博客群主要有全校学生组成,每一班级可形成一个博客群体,每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产生的每一课题组也可形成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博客群体,其形式多样,根据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不断产生变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思想都可以写成微博发表上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出研究性学习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特点。

2.教师问题区与学生问题区。

(1)有利于教与学的交流。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总存在着一定距离,很多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在家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博客进行统一解答,从而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因为其更看重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发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惑,发表他们对问题的独特看法,甚至可以发表他们的各种猜想。另外,教师也可以设置多个不同的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教师通过博客这种独特的个人思维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

3.课题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平台中设置的内容包括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组织答辩、结题评审等栏目,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4.链接。

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的生物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将生物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同时自身也可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级编辑来添加友情链接,如中国科普博览(省略)等。

二、生物研究性学习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选题。

利用博客上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来选题可以保证各课题组的学生选择课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大量材料,提供许多参考课题开放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选的课题题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资料放入自己的博客里,在群组内保存和交流。在教师问题区和学生问题区内,教师和学生就选择的相关课题题目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可以写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收集的其他材料,经过多次的交流会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想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多个课题组。形成课题组后,这个小组成员就集中到研究性学习平台上,将自己筛选的课题题目等需要他人了解的资料传进去。一个班级根据学生特点设立几个相对独立的群组区。在每个群组区内,课题小组进入申请课题、开题报告、开题评审环节,以进入群组里的先后顺序编排一个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阿拉伯数字后面写上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和课题名称。当一个课题小组打开另一个课题小组的网页时,只能阅读,不能修改。只有本组成员知道自己小组博客的密码,能进入后台对本组课题的内容进行修改,将博客的共享性与建构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本阶段的优点是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空,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多元化讨论,多次反思,多次修正,为师生在非课堂时空的交流提供高效的平台,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决策者的作用。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也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认识。在讲到《生物圈的稳定》时,我在教师博客群组上展示了大量的环境被遭到破坏的图片、文章、录象等各种资料,其中本地区的几幅环境受到酸雨破坏的图片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学生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感到出人意料,在学生博客群组上纷纷发言决心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同学们在网上经过几次讨论、交流后最终了解到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再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学生最终产生了三个研究课题:(1)二氧化硫对植物有直接影响吗?(2)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呢?(3)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场所在排放二氧化硫?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的优势,全班同学按三个课题小组进行分类研究,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去。

2.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完成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平台能让教师全方位地参与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课题报告、答辩、结题评审每一环节,能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创造良好的机会,能让不同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多次交互讨论、反思。此外,还能让同一班级各课题组宣传自己的课题,展示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共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进程;让学生学会表达,让他们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课题报告,直到课题最后通过。这是在教室里、在一节课时间进行传统研究性学习教学所难以完成的。在《生物圈的稳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又是如何开展下去的呢?

(1)制定计划。研究第一个子课题和第二个子课题的同学在网上反复交流讨论研究后,决定两组共同做一个实验,然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实验结果,形成实验结论。他们共同提出如下思路:选取三株长势相似的大豆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溢法测出玻璃罩放入幼苗前后的容积,根据化学反应和放入植物幼苗后玻璃罩的容积配置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开始进行实验观察。

(2)实施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有:大豆幼苗(三株)、玻璃罩一个,天平一台,小烧杯3个,比玻璃罩口径略大的玻璃板3块,亚硫酸钠,稀硫酸,凡士林,水,照相机,电脑,等等,学生在网上安排了各人所要准备的工具、实验的时间、地点,分工合作,实验过程中观察结果随时在网上公布,学生通过博客共享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课题报告。三个不同课题小组之间、同一课题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总结,教师始终参与每一个环节,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答疑、指导,最终由各组的组长分别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组的同学得出结论:当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植物的忍受程度时,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当二氧化硫浓度一定时,二氧化硫对植物危害程度与植物接触二氧化硫的时间成正比关系。第二组同学得出结论:在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范围内,叶片的受害程度与叶龄有关,成熟的叶比幼嫩的叶敏感,容易受伤害。植物受害的顺序是:先期是叶片受害,然后是叶柄受害,后期为整个植株受害。第三组的同学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网络与走访调查获得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本市两家大型工厂周围的树木的叶子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白色的病斑,说明此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很大。说明二氧化硫最主要的来源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此外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是大气二氧化硫增加的原因。要想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一方面要尽量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要栽种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例如美人蕉、银杏等。

3.组织答辩、结题评审。

通过小组博客,各课题小组建立了自己的课题区和多主体开放性评价区,在动态展示每一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各种资料、个人总结、结题论文等内容的同时,通过学校网络博客群组,不同课题组的学生、教师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对课题进行评价,然后本组成员进行反思、修改,最后达到完善。

本阶段不仅可以对该课题组研究成员已有研究活动进行综合、全面评价,而且可以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不仅可使研究者及时科学地反省修正自己的研究活动,而且对其开阔思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学生通过微博不但可以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评价

一、引言

高中化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通过研究其组成以及结构,逐步掌握这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了解它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篇文章将以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对象,通过论述其实施和评价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一般来讲,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的课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化学本身就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实际的研究内容入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条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具有研究意义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经过研究总结概括结果的能力。一般都是只有课题的具体要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原理、仪器、方案以及结论所有过程的确立。整个实验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谨慎沉着的精神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于学科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专项的探究。在高中化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有一部分内容被列为重难点考察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项地探索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氯碱工业”这个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专项研究——通过实际工厂的参观学习,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介绍以及网上资料的多方位查找,让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实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最后,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思考以及对于氯气这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的探讨。

第四,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研究学科之间的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成为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包括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化学以及能源化学等等,所以,把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质来看,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不会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可以遵循,人们往往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教学的具体思路。确定了教学的思路之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最终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第一,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最终成效的确定和评定。

第二,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实际的调查学习,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现和评定。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具体内容

第一,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过程当中的态度。具体包括:参加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的参与性;个人任务的完成性;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效果性;进行研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和他人的团结协作性。

第二,最终收到的学习成效。具体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案;具有的研究价值;最终论文的编写;附带的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以及模型课件的制作。

2.评价的具体程序

不论是开题和课题进行过程当中,还是最终的结题,都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开题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期评价针对的是研究学习进行的状况,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难题的克服以及学生之间写作精神的体现;结题评价针对的是学生在进行课题的整个过程当中的表现,从资料收集到结题的整个过程,最终成果的展现尤为关键。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为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只有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中心位置,从教学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出发,才能为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与评价确定出最优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穆维泰.利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考试周刊[J],2011(6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评价体系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以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都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阶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学校因素

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经费等,但是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学,由于经费不足,根本不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即使是有条件的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以高考为中心,灌输式教学仍是主流。老师、学生、家长关心的仍然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在许多人眼中是与高考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内心并不赞成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根本就不了解研究性学习,无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段差异和地域差异,盲目跟随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做法,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性,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甚至某些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在研究性课题的开发上“越俎代庖”,即在课程实施之初,完全由教师来统一指定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师设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现象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和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成为空谈。

二、学生因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进行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受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学生挑选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选题上缺乏目的性和自主性,随大流的居多;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这类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进行。

三、教师因素

能够将研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具备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真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有效贯彻落实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受制于现行的考核机制,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也不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一些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师,由于学校领导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应尽的义务,缺乏物质奖励,在考核教师时也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这些英语教师更热衷于竞赛辅导,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布置了某课题后,放任自流,只做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最终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提高。另一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仍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应付检查了事。研究性学习从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到结题等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

血,如果真的想要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收获,把课题做成精品,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严谨、负责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如果教师能力缺乏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热情不高,即使勉强结题,也不会做出精品,成果经不起推敲。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以致用”的有效表现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无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往往存在随意性,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容的系统性。在进行评价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基本上由几位教师担任评委,一言定乾坤;二是评委在进行评比时,个别人主观好恶严重,认为文科研究性学习无用,重理轻文,评价有失公正;三是评价方法欠科学,有些学校评价研究性学习,仅仅依据成果展示,未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表现。还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但是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事先已知各项评价方案,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为了追求与评价标准相吻合,而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却刻意掩盖了缺点的现象,致使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丧失了评价的有效性,也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表演而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学习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新生事物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目前仍处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清霞.基于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143-144.

第7篇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再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师欠缺 指导教师 课程管理

虽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学科课程有差异,但是,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高低、教师指导能力的强弱,仍然是决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研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在认识、知识、能力、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欠缺,尝试性地拟出缓解教师“欠缺”的主要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中多维度的教师欠缺

1 认识性欠缺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成为影响课程教育目标最大化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认识性欠缺表现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要求、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对象和方式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上。由于传统学科教育思维习惯和实践方式的强大影响,一些教师的课程观仍然有偏差。比如,仍然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目标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人们的“隐性观念”与“表述观念”的偏差。事实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固有认识总在顽固地阻碍着新观念的生根。要形成正确的“表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养成正确的“隐性观念”则远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虽然也包括“表述观念”的不到位,但是,“隐性观念”的不到位才是更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2 知识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必然导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首先,中学教师基本上都只具备一个学科的知识背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科综合性使得教师的储备知识“捉襟见肘”。其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无法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所涉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前沿性也可能随着课题的进程而超越教师的知识视域,即使是只涉及单学科知识的课题,也很有可能超越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也就成为了影响他们指导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 能力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由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承担过去由学科专家负责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材料的组织工作。在缺乏足够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教师们仓促、被动地上岗,表现出不适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这样就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制定的盲目性、课程主题的狭隘化、课程资源的贫乏、评价对象的学科化……等弊病。国内有专家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能力性欠缺还包括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的薄弱,如敏锐发现问题、科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广泛获得文献和信息的能力,调查能力,访谈能力,规范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的能力,合理陈述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的能力,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寻求外援的能力,等等。

4 责任感和积极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它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许多学校并不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是形式化开设,形式化赋予学生学分。学校管理层的不重视,必然影响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许多学校在规定好基本的程序与要求后,不太关注具体实施情况和课程实施结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指导教师职责也往往没有制度化的考核和评价措施。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没有严格的标准。导致在教师群体中发生责任感淡薄、积极性欠缺和辅导不到位的现象。

5 时间性欠缺

我国不少中学教师编制紧张,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长期超时超量工作。研究性学习虽有学生研习时间的规定,对教师投入工作时间却无规定。加之,学校普遍地偏重高考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只是锦上添花之物。因此,教师更不愿意将原本紧缺的时间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指导中,研究性学习成了学校课程实施中最具有弹性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欠缺”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研究性学习中的多维度教师欠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轻欠缺的程度。

1 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某个新观念的生根,需要在人的意识中有可相联结的观念群的支撑。因此,首先需要实现教育和课程观念群的整体转变。只有当相关的教育观念都开始发生变化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述观念”才有基础内化为“隐性观念”。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深入领会新课程实验的背景、目的、理念创新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关注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以建立正确的隐性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行为除了小部分是“刺激――反映”的联结性学习外,大多数属于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实现心理或行为的持续性变化。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教育中,应该大力借助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观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展示或活动展示,听取或阅读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再加上观察者本人对学习现场的真切感受,自觉对比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

2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职能

由于与高考中的“分数”关系不大或至少不直接,研究性学习普遍受到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省、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通过评估和评比等手段,促进学校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和教学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3 校外发展专家指导团,校内实施灵活的指导教师制度,缓解教师知识性欠缺和能力性欠缺

对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性欠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校外专家团队,以“借力”的方式来缓解。这些专家不仅可以担任学生的专题指导教师,而且可以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也可以实行灵活的校内指导教师制度。课题小组遇到具体问题,可以寻求校内具有相关知识或技术的教师的帮助,还可以形成由相关学科的教师自愿结成的主题性研学指导团队。这种团队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选题领域,并为学生的相关课题提供过程性指导。

4 发展若干名方法指导专职教师。缓解能力性和时间性的欠缺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涉及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不同性质任务的课程目标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基本研究方法,需要全体学生在多种研究主题中都掌握,这些方法的掌握既是开展研学所必需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为了解决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性欠缺,我们可以在每个年级配置专职指导教师,以大课形式进行多班学。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这些方法的理论教学。

5 教师责任制度化,奖惩分明,提高教师责任感和积极性

制度化不能仅仅限于印发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还必须有详细具体的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比如无故缺席被指导小组的开题、结题报告会应定性为教学事故并给以相应的批评或惩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研学课程还只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而没有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动机逐渐减弱的原因之一。还可以建立多种鼓励方式。如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每学年出优秀研学作品汇编,入选作品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表现积极或成绩突出的老师提供出去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等等。

6 研究性学习层级管理体系

第9篇

回想起那场由学生们自己举办的结题报告会,我总是难以忘记。难以忘记学生们的认真和执著;难以忘记结题报告会能不能作为学校迎接“三星级”验收时的团队活动而有的争论;难以忘记评估专家看完结题报告会后要带走一本“成果汇编”,为的是带回自己的学校再仔细看看。

一、红丝带在飘扬

接手做四班的班主任是在班上的学生上高二时,当时他们对生物课的学习似乎不太感兴趣,作为班主任兼生物老师的我一直想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正好当时学校要我策划一项活动,主题是“拒绝,预防艾滋”,我就灵机一动,在班上发起了这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是“红丝带在飘扬――艾滋病知识的收集与宣传”,这既与生物课中“关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有关,同时又与学校活动的要求相一致。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而且能够对学生开展一次系统又深入的预防和宣传艾滋病的教育。

研究性学习由我担任指导老师,班长曹桢桢担任课题负责人,全班共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以“艾滋病的致病、传播、危害与预防”为主课题和“责任与使命――正确对待艾滋病”为子课题开展研究。2005年9月18日举行了立题报告会,2006年2月20日进行了课题中期交流,并先后于2005年10月10日、2005年11月15日、2006年3月16日和2006年4月14日共进行了四次集体活动,于2006年4月成功结题。

二、与学校的“对抗”

2006年4月下旬,是我校迎接“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的时间,在评估验收时,需要每班都开展一项主题活动。经全班同学讨论,我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只剩下最后的结题与成果汇报,同学们一致提议将结题活动提前至迎接评估验收的当日进行,将这次活动作为我班的主题团队活动。“三星级普通高中”的评定事关学校事业的兴衰,所以迎接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当时,兄弟单位还派了主要领导来协助我们的工作,校长更是层层把关。当审核到我班上报的团队活动主题时,一位兄弟学校的校长指出:南通地区只检出两例艾滋病毒携带者,在南通地区,具体地说在二甲镇的街道开展艾滋病的宣传,到底能收到多大效果?因此,结题报告会是否能在验收当日举行,便成了争论的焦点,学校也慎重地提出让我们再作考虑。

我把这一情况通报了学生,获知这一情况,学生们在感到失望的同时,积极地开展了讨论,商量能够让学校接受我们主张的对策。学生们整理清楚了集体智慧,他们向校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评估验收事关重大,我们会精心准备好结题报告;另一方面,我们开展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第一,南通地区既然已经有了两例艾滋病毒携带者,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宣传。

第二,二甲镇街道的宣传很重要。如果我们二甲中学的学生在二甲镇宣传,其他中学的学生在其他镇宣传,那样整个南通都会宣传到。

第三,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我们课题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艾滋病知识的收集,另一个是宣传。收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我们学了总得向学校、向社会汇报。

最后学校决定,让学生们开展这次结题报告会。

三、放一放手,他们会飞

这是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高度开放、随意性的特点。具体进行时学生们遇到了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活动的组织,二是活动的经费。

关于活动的组织,最初学生们找到我,让我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分组指令,制定研究计划,而我当时刚接这个班,对班上学生的情况并不熟悉,如果盲目地去划分,可能并不合适。于是我就激将了他们:“这点事情还要班主任管?这次活动,我只是生物老师的角色,只负责解决知识上的困惑,其余一概不管。”没想到,最后我担任的角色只是打字员,他们的理由是要上课,没时间把纸稿变成电子文档。

在将纸稿内容输入电脑时,我确实被学生们的工作惊呆了。有些内容是他们从报纸上剪贴复印的,有些是写好主题、网址让哥哥、姐姐或朋友帮着上网查,然后打印好了寄过来的,还有的是用手抄的……厚厚的一沓,都是他们想方设法收集到的。再看活动记录,他们注意到了男女生搭配,注意到了会说的、会写的同学和比较内向的同学搭配,注意到了走读生和寄宿生的搭配,还注意到了会讲二甲话的同学与不会讲二甲话的同学的搭配,注意到了时间上松与紧的搭配,还注意到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我真的很庆幸,原来偷懒还有这样的好处,居然发掘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们成功筹集了活动的经费,让我对他们更加刮目相看。要购买一些资料,要制作宣传单,要买拍照片的胶卷(学生们是在后来才找到数码相机的),甚至于制作活动的标记――红丝带,这些都要花钱,而班费没有做这方面的预算。一天,两个女学生来请假,说中午去海浪玻璃厂(就在学校附近)拉赞助,怕下午到校迟到。没想到她们不但没迟到,手里还捧着300份复印好了的宣传资料,算算也有150元呢!他们筹到的钱物远不止这些,他们也把我列入筹备工作的一个有效来源,从我身边成功筹走了50元。

四、告诉了别人,更告诉了自己

和所有的教师一样,我也时刻都期盼我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很优秀。而这次活动后的单元测试,也着实让我如愿以偿了一回。生物选修本的第一章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体的免疫,在他们完成课题研究之前,这些内容还没有涉及。到单元测试的时候,我班上的均分居然比别的班级整整高了5分。据此,我得出了结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为此,我专门调查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为了完成课题,他们至少需要一份宣传单,但宣传单该写什么呢?他们想到了要写致病的机理、危害、对艾滋病应有的态度。那到底是怎样的机理呢?他们找到了有关病原体的知识。而病原体是如何让人患病的呢?他们查阅了免疫学的内容。在基本弄清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该建议人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艾滋病,于是分析了人们现有的态度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他们分析了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多个层面,还回顾了过去,设想了未来。今天在写这一份总结材料时,我忽然领悟到,这次活动学生表面上是在为了更好地告诉别人,其实最基本的还是告诉了他们自己。

五、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在结题报告会上,曹桢桢同学拉着参加结题报告的评估专家――一位女校长的手教大家做了一个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我并没有去教他们这样做,这完全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会后我问曹桢桢同学,他们是如何想到这一点的。她告诉我,从发现艾滋、接受艾滋到宽容艾滋,人们曾走过一段很长的路,欧洲有一个宣传艾滋的公益广告,一只温暖的大手,拍了拍一个略显忧伤的肩膀说“朋友,一起走”。所以,她觉得我们在向别人宣传的同时,自己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我明白了,是他们教会自己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

这是我的一次真实经历,从最初一个偶得的灵感到后来将近两个学期的坚持,我在无意中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深入的、有效的“拒绝,预防艾滋”的教育,并且在这个活动中,除了带来了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知识上、思想上的成功外,更带来了学生们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写作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的提升。一路上,他们面临过资金不足,面临过被全盘否定,面临过无从下手,然而这些困难都被他们抛在了身后,他们是成功的。

第10篇

北京教育学院 赵玉如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的课程设置表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研究性学习每周平均3课时,高中三年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从去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评价、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实施范围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科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它侧重于学生对于分科知识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综合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方面,学科课程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在态度方面,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态度中的认知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评价目标、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评价目标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态度、多种基本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每一方面变化的水平作为其主要的评价目标。它更注重学生个体在上述方面是否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即更强调的是自我之间的纵向的比较。而学科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全体学生在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它侧重的是学生整体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即更强调不同学生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定量评价,更强调定性评价,且定量评价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而学科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定量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的教师、其他学生以及被评价者等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而且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课题小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中,结题的权重仅为0.3,而过程的权重为0.5,开题的权重为0.2。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班级只是它们的辅助形式,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是班级的辅助形式。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观察法等,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小组和个人来选择和决定,而学科课程更强调讲授法,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决定。

5.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范围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它可以在校内,如教室(但这不是主要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在校外的各个场所,如在街道,学生们可以在行人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等。

6.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如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某一研究方法的指导、结题的指导等。教师的指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往往根据小组或个人提出的不同问题而给予个别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一种系统的指导,而是简要的指导,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原则。有时也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如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运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这一方法的使用。而学科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系统的(即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系统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统一的(面向全班学生,至少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而且主要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几位老师共同来对课题进行指导,而学科课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负责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二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从前面对学科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科课程只是强调了人的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另外一些被学科课程所忽略的,且又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强调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Maker教授把问题划分为5种类型。

类型1——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类型2——问题已为师生所知,但问题的解法及其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而且答案只有一个。类型3——师生都知道这一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类型4——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类型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从多方面来确定。

从Maker教授的5种问题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往往只需要运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108÷9=?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问题。它属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解决这一问题依靠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除法知识就能够解决。而第三类的一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第四类问题开始,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教师所了解的范围。实际上,它开始体现了一种开放性,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到第五类问题,就更加开放了,连问题都不确定了。然而,问题大多是一种真正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很难只用某一门学科知识就把问题解决。从第一类问题到第五类问题,我们发现:无论在问题的确定,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以及结论上,都在由确定方向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由静态的课堂走向学生动态的生活。确切地说,书本上的知识更需靠学科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而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们解决。书本知识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既需要学科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不能划等号。它们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战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的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的权力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第一,它要求全员参加;第二,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

第11篇

历史教师的教学是要还原历史的真实,但也要刺激学生的创新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为了深入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学校举行“里水地区风俗初探”的活动(里水镇是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个古镇,有“梦里水乡的称呼”),具体做法如下:

1. 选题的选择依据、来源、意义:我们的选题是“里水地区习俗初探”,目的是探索里水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过节习俗,以此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里水,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并承南海“狮武南海,梦里水乡”文化建设的需要。

2. 选题的可行性、研究计划、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办法:我们的课题本身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在佛山南海特色水乡地区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很方便的。只要学生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留意:“家乡人怎样过节,有什么特殊习俗……”并将之整理成文,就可有成果了。

3. 预期成果形式及经费预算:①我们的预期成果是让学生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荣誉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对这样的研究都很兴趣,并很主动的去研究地方人文风俗。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②在预算方面,因为我们定位学生生活的地区,所以操作比较容易,省去交通、门票等费用,因而经费预算不高(千元以内),所以这样的活动很能适应一般的中学。

4. 预定方案执行情况:我们在确定研究主题后,就在学生中宣传,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兴起了报名的,全校有100多学生报名。我让同学们利用假期调查冬至和春节的有关风俗,并要求他们将调查的成果和材料整理,写成文章。

5. 研究过程记录、资料整理、实验数据:在具体的研究后,学生先后交了60多篇论文,而这些论文,有一部份的观点和材料都有不少相同之处(由于在同地区的原因)。我们指导学生这类相同的材料再分类取精,最后定稿的文章有20多篇。这是学生在收集第一手材料而写成的文章,因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6. 在研究过程中的分工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位的指导老师的分工是不同的,有的指导学生写论文;有的带学生参观家乡名胜,探求资料;有的将学生成果收编展览。总之,既分工又合作,充分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把历史研究性学习做得最好。

7. 成果与收获。我们学校的成绩是显著的,一部份论文被镇区级刊登了。可见,我们活动的社会影响是良好的,因此我们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兄弟学校的学习。在学生的论文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的文章很有家乡的气息,例如:梁家利同学《里水赤山村跳火光》等一系列的好文章。

8. 结题报告。在活动的末段,我们举办了成果展览,将学生的成果一部分编制成册,在学校传阅;另一部分放进我们的网页,以供社会各界欣赏。接着我们准备和举行全校的总结报告会,总结我们研究学习进行的情况。

通过开展具体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发现历史研究性学习有以下积极的意义。

第一,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第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批判性思维;开放结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台了许多研究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试点方案。这些课程与方案大多是放在高一、高二进行试验的。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从广义理解,它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它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事实上,这也是我国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确定发展战略时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略谈几点,供同行切磋,并敬请教育界的专家点评。

一、开发思维,注重创新和研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常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生和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目前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的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如在讲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通项公式,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甲自动板演:a1=a1+0d,a2=a1+1d,a3=a1+2d,…,an=a1+(n-1)d。

将这(n-1)个等式相加,得an=a1+(n-1)d。在此我趁机介入,介绍了不完全归纳法以及它的特点、解数列问题时常用的叠加法和它的适用条件,在此也不妨趁着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再问:已知数列1,2,4,7,11,16,22,…,求此数列的第100项。此刻学生不仅完整地领会叠加法的基本思想及来源,而且会用叠加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也为后面讲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和叠乘法的推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不拘形式,适时切入,让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看了许多人为“研究性学习”下的定义,都觉得太过形式化,他们把研究性学习模式化、系统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其实研究性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理念,就是要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想,有选择,有创新,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那种先拟题,后开题,再实施,最后结题的模式显得死板,为此,我们觉得只要是需要研究性学习,值得研究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不拘形式,根据需要,适时切入。而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他们的学习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让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过程中碰到这样一道题: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这虽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但是我们如果抓住机会,就会让同学们在研究这道题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如:“以FA为直径的圆有固定的切线吗”?

引导学生研讨:“直线AB过定点(2p,0),则以AB为直径的圆有何共性呢”?

通过研讨,学生不但学会了“抛物线”的相应知识,而且系统地认识了“抛物线”在圆锥曲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像这样的课题很多,我们未必总是把它们很正经其事地专项研究,结题,而是只要在课堂上适时切入,同样可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课后,学生就会主动地探究“椭圆、双曲线”。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三、立足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的“试验田”

很多人总是觉得“数学”与“生活”十分遥远。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就肩负着缩小这个“距离”的神圣使命,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的用知能力的重要场所。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条件下,设定现实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他们的人格才会得到真正的陶冶。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既源于具体又超出具体情景,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讲“函数的应用举例”后,课本后安排有一实习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将课本第142页第8题改写成一份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学生的实习报告基本成雏形。在此列举其一:

实习报告

2010年12月8日

题目: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

实际问题:某市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 m2,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x(m2)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房。

(1)写出逐年(n)与住房总面积a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m2)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1.110为2.6)

(3)过10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建立函数关系式:an=1.1na+10(1-1.1n)x

负责人及参加人员:飞 廖能超 李玮静 欧阳飞云

这是学生自己编写的成果。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市区居民住房的兴建与拆除的领导,请问:题中涉及“拆除与兴建”,我们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从数学角度分析,二者有无区别?同学们瞬间议论纷纷,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很快就有了结论:先建后拆。我问一位平时有点淘气的同学,为何要先建后拆?他说如果我是领导,我得为我的子民着想,先拆后建,那他们住哪呀?然后从数学角度又分析了“先建后拆”和“先拆后建”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即时点拔即可。

四、精心设计,开放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随之引出半角公式,不要求记忆。

第五步:变式训练:(课本第46页的练习第1题,在此继续开放学生的证明方法)。

通过这种开放结论的教与学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索更灵活、更主动,而且对学习数学也会更有信心。

学生做出这样的探究,我对此表示欣慰,再做相应的归纳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必要时可几人合作,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继续发扬这种卓越的探究精神。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主张学生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只要是能增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东西,都在研究性学习的范围之内。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课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向斌.中学数学探究课选材的四个视角.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1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万桂林.数学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4(5).

[5]虞涛.从课本到高考:数学研究性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作者简介:

李飞,1973年12月生,男,湖南省桂阳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库专家组成员,湖南省高中数学奥林匹克优秀教练,湖南省数学高考研究专家,湖南省优秀中学数学教师,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教法的改革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