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18:0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影响评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利用科学的手段,包括生物法、物理法等,定量评价、定性分析环境对象当中的物质类型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变化规律等。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与最终目标就是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生产建设项目的评价等级是必须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对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因子进行深入的明确,同时指明环境监测的具体范围,利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完成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工作。
(2)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
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检测主要目标直接决定着该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在前期监测的基础上,基于确保环境指标达标的目的,必须要在竣工验收的阶段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监测,环保设备的运行、污染物的排放等均是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出该阶段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贯穿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并不是独立于环境影响评价而存在的,其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无论是调查阶段,抑或是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均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阶段的分析与预判,竣工验收阶段的环保设备维护与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等,均要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下才能顺利实现。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评价单位首先进行的监测对象是项目的拟建地,评价本底监测数据,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之后,先令其运行2个月,随后进行项目的验收工作,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的要素,环境监测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后评价期等。
(2)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支持由环境监测提供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当中,其核心的评价依据为环境监测数据。鉴于此,正式展开环境影响评价之前,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应当率先加以落实,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例如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均需要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项目完成建设之后,新的环境影响因素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项目拟建设地的环境可载力分析同样需要在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下完成。水环境、噪音环境、大气环境等是否达到区域的质量要求,特定地域的环境容量是否足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建设工作依据判定结果而进行。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在目前的环境评价体系当中,可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的有效方法比较多,环境监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该项目对于环境的具体影响、能否适应区域环境的实际要求等均需要在环境监测的监督下进行。环境监测的数据源于实际的考察与全方位的监测,评价项目建成之后。区域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恶化,例如大气环境、噪音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生态环境的空间变更以及时间变更均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在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之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得到更为有效的保证。
3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当中,环境监测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集中体现在监测操作有欠规范、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测操作有欠规范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当中,时间、费用等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在此前提下,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常会将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压缩与省略处理,导致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残缺不全,难以反映出真实的监测情况。再加上监测部门的操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规操作的现象并不鲜见,集中体现在时间指标的确定方面,土壤样品的制备流程不完善,噪音与大气数据的监测工作也并未得到全面的落实。
(2)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
环境监测数据有欠精确的根本原因在于监测的频率过低以及监测的点位不足两个方面,监测的数据有欠精确直接降低了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最终所得出的结果难以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起到预期当中的作用。
4提高环境监测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针对上述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监督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具体如下:
(1)落实监督工作
贯彻落实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当中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关键性前提之一,如果监督工作无法落实或者是落实的程度不足,均会对环境影响评价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贯彻落实环境监测的监督工作,核心在于确保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工作当中,其监督审查的关键内容为项目的各项监测内容与监测数据。
(2)引进先进技术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引进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GIS、RS、ES等,对监测点位进行精确的定位,以便获取精确度更高的监测数据,从而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信度更高的数据资料,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
项目的进度与经费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鉴于此,建议建立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经费与进度制约机制。例如:在进行项目评审的过程当中,综合考虑本项目的难度等级、环境指标要求等内容,以时间进度作为主要的评审条件,经费则作为辅质的评审条件,以期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监测罔顾客观条件,急功近利的行径。
(4)提高环评与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环评工作人员与监测工作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力军”,所以,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要从这二者着手,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其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认知程度,明确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严禁因经费以及进度而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压缩与删减,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
5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被称为人类的“未来粮仓”。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拓展生存空间的最佳途径。然而,对于海洋不合理的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海洋环境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各国海洋研究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位博士,朱庆林自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海洋环境、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作为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各种海洋水文调查与评价以及与海洋管理相关的研究项目30余项,多次参加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海洋与湖沼年会、中韩海洋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为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行为世范,教研相长
多年来,朱庆林教授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教学工作,还积极为各种海洋管理机构讲授相关知识。他承担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中的“海洋管理概论”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他还参编中国海监行政执法培训丛书《海洋管理概论》和《海洋权益维护理论与实践》;在上海为工程硕士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班主讲《海洋环境管理》课程,为这些人员掌握专业的海洋管理知识做出了努力。
凭借着在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朱庆林教授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威海电厂二期工程海上水文观测;国家“973”项目黄河口地质演变和泥沙运移海上实测工作;莱州电厂水文方面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以及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蓬莱电厂海上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工作;江苏燕尾港电厂建设及港口扩建海上水文实测;浙江舟山国家“863”项目地波雷达比测试验;福建罗源湾电厂及港口建设可行性研究;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东营大唐电厂可行性研究;山东寻山电厂海洋环境评价;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江苏滨海港电厂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价(主持);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石岛湾核电厂厂址环境影响评价;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辽海作业一号”平台改造作为人工鱼礁导航设施环境影响评价(主持);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长岛海流能源资源调查分析项目;山东省长岛县猴矶岛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主编);广西LNG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青岛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制(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OSS2006)(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研发,国家专利证书号2008SR15187)等工作。
目前,朱教授正在进行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口LNG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装置配套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持)等工作。
学术交流,相互促进
为了了解世界各国在海洋学领域的进展情况,朱庆林教授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组织了多次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学科(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不仅促进了各国海洋领域评价技术的交流,同时也增进了相关知识的融合。
传播海洋管理知识,已经成为朱教授最为关注的事情,为此他主编了教材《海洋环境保护》,并获中国海洋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撰写的《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一文被《海洋与湖沼》收录;他还发表了《港口资源定量评价理论及应用》、《港口资源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利用波浪折绕射模型和风浪成长公式计算临港重现期波要素》、《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Colonization dynamics of periphytic ciliate communities across taxonomic levels using an artificial substrate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in coastal waters》、《The model study of Marine functional evalua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The model study of Marine functional evaluation》、《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罗源湾围填海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等多篇科研论文和《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产业》报道。他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保护部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荣获2014年度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三等奖,他的贡献得到认可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最大的释放。
未来,朱庆林教授将为祖国的海洋管理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我们共同的美丽“中国梦”尽一份力。
【关键字】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赖以持续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不仅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且还将其纳入了经济建设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这对经济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业发展的合理布局、新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老污染源的强化治理等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阻碍今后环评工作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工程分析粗糙、源强计算不准
(一)所谓工程分析,就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进行系统的解剖和分析,摸清产生污染物的位置、方式、种类和数量,摸清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摸清各种污染物最终向环境排放的方式、数量及一些重要的物化参数等。这是整个环评工作的根本前提,是环境影响预测的依据,同时又决定着整个环评工作的质量和环评的结论。
(二)因此要求工程分析方法对路、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实事求是,应尽可能比较客观、比较公正地反映出整个建设项目的基本概貌。但有些环评项目却未能很好地进行工程分析或者说工程分析比较粗糙,未能达到工程分析的真正目的,由此往往会导致污染源强计算不准乃至错误。
(三)工程分析粗糙、源强计算不准,究其原因,一是少数环评人员对工程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环评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三是环境影响评价属超前期工作,要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即便是设计单位也难以提出准确可靠的污染源资料;四是无组织排放问题,这方面的资料比较缺乏,统计经验不足,在大气方面这部分往往又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
2.评价标准选用不当
环境标准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技术方法标准4类。在使用前2类标准时,首先要弄清楚环境要素的功能、所适用的环境标准及标准的级别,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要人为地提高标准也不要人为地降低标准。
如某一环评项目,对作为接纳水体的西邛渠,原为农灌用水体,但评估者却选定渔业用水标准。评价结论误认为水质现状属严重污染,新建工程上马后应增加第三级废水处理措施,或者铺设近十公里的地下管道,将处理达标后的废水排入两个接纳水体,以增大水体对排放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这种人为地提高标准的做法是以追加经济投资为代价的,也是脱离了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的,其结果是造成很大的浪费。
3.报告书质量不够高、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份好的环评报告书,工程分析应全面系统、资料可靠、数据准确,评价标准确定适当,预测模型选用正确,评价结论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在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有些报告书的质量则是不高的,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环评本身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有可无内容过多,实质性内容偏少。
(二)只统计生产废水和废气的有组织排放,缺少生活污水和废气无组织排放的内容,有漏项,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失真。
(三)结论含糊其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有的报告书只在“评价结论”章节中罗列了一些数据,未能提出鲜明的结论性意见,特别是在厂址选择、环保对策的可行性等方面。也有的报告书所提出的“建议”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1.用区域评价指导城市建设项目单项评价
建设项目单项评价应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整体性的区域评价,对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工业结构、建设时序等进行论证,提出整个区域经济建设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协调好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环境评价的宏观指导下,对经济开发项目进行单项评价,有3个优点:
(一)由于区域性环境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相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指导工程单项评价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
(二)将区域环境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单项评价,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及部分现场工作量,可以缩短评价工作周期。
(三)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
2.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评价结论应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事求是,对厂址选择、建设项目规模、工程设计中所采取的污染防治对策等,应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见.对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建议,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效果明显,要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计真正起指导作用。根据具体情况,有时还应提出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近期实施计划等。
3.进一步提高报告书的质量
(一)要有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要讲信誉,要把环评质量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二)要进一步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注意经常收集兄弟单位一些质量较高的报告书和已经取得的环评成果,认真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以逐步提高本单位的环评水平。
(三)应该指定一名知识面广、技术全面、理论水平高、环评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环评人员负责编制评价大纲,并全面负责整个环评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四)环保管理部门应该为逐步提高本地区环境评价的技术水平和环评报告书的质量积极创造条件,要向当地环评单位主动推荐一些优秀的环评成果和一些好的环评技术方法及经验,组织他们学习好环保法规政策、交流环评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要协助建设单位物色专业对口、评价水平较高的环评单位,也可以采用公开竞争招标的办法,协助建设单位正确选择环评单位。
四.结束语
由于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要涉及到众多学科,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只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解决,而且要依靠各方面的努力共同解决。可以相信,我国城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今后一定会开展得更好,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康磊; 刘凌; 邢艳梅; 张余; 王文美; 赵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恶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2009-09-01中国会议
[2]马莉; 任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四川省首届环境影响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01-14中国会议
[3]黄富民; 伍俊荣; 丁冰泉; 邹士洋 部队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06-15期刊
[4]贾海娟; 黄显昌; 张振欣; 海涛 燃煤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问题的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15期刊
【摘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和原材料、降低废物处理和处置费用,从而在经济上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将清洁生产理论延伸到农村生产中研究,探究“绿色农产品”的清洁生产机制和方法。清洁生产的污染预防思想是一种“源头控制”的环境战略,将清洁生产的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有利于项目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和产生少量污染物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因此,清洁生产理论可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避免环境影响评价失去真实性、有效性。同时,清洁生产分析可以强化人们的环保措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指标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清洁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要点
1.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能覆盖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各个主要环节,尤其对生产过程,既要考虑对资源的使用,又要考虑污染物的产生,因而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2.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原材料指标
原材料指标应能体现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1)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2)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
(3)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
(4)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
(5)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3.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此外,对产品的寿命优化问题也应加以考虑,因为这也影响到产品的利用效率。
4.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资源指标
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资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1)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回用水)。
(2)单位产品的能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力、油耗和煤耗等。
(3)单位产品的物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5.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产生指标
(1)废水产生指标
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因为该项指标最能反映废水产生的总体情况。但是,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废水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产污状况,因为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量的差异也是生产过程状况的一种直接反映。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2)废气产生指标
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3)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情况则简单一些,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像废水、废气那样具体的排放标准,因而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三、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目前,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其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类属于定性指标或半定量指标。国家环保总局推出的清洁生产标准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以接受。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可以接受。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项目不可以接受。清洁生产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目前,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其评价方法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颁布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
2.预测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分析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并与标准值比较。
4.编写清洁生产分析专节,并判别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或建议。
目前清洁生产分析已成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清洁生产在人们头脑中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的深度、范围等较混乱,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具体表现为缺乏标准方法和规范化技术导则、缺乏可借鉴数据和定量指标体系、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信息公开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内容较为充实的体系。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和世界各国立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没有明确政府提供环境信息的责任。
尽管政府部门近年来都在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但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单方面的承诺阶段,政府公开信息行为具有随意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想公开多少就公开多少。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的权利,作为相对人环保机关来说,必须履行自己公开信息的责任,确保权利人获得信息权的实现。豍
(二)缺乏信息公开的程序保障。
当前法律“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很普遍。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但是缺乏实施权利的具体程序保障。现在政府多采用主动公开的方式,公布的多是一般的信息,而比较关键、具体的信息,由于没有申请政府公开信息的程序规定,公开的就很有限。
(三)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较窄。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主体包括环境行政机关与企业。认为作为公开主体的环境行政机关只有环保部门一家。但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仅靠环保部门的单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公开主体如只局限于环保一个部门,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不利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真正落实,也不利于政府的环保决策。豎
二、如何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信息公开的三个基本原则,来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一)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环评信息的方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动公布。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机关依公众的申请提供信息。我国立法在这方面并不充分,只规定了有限的定期公开形式,并没有规定公众具有申请获得信息的权利。因此在强调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公众有主动获得环评信息的权利。应明文规定政府有责任接受公众对于环评信息的申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使公众申请的范围、回复时间、收费等程序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政府主动公开与公众申请相结合的双向信息公开体制。豏
(二)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基于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应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根据信息公开充分原则,除了涉及政府机密、职业或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等不宜公开外,其他所有的信息都应当让公众知悉。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凡是与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相关的信息都属于公开的范畴,不能仅仅公布一些基本信息。豐
(三)为公众获取环评信息提供便利的途径。
政府进行环评信息公开应遵循及时、便民的原则。公开的方式不能随意地选择,应考虑各种相关因素,便于公众随时进行了解。在具体决定使用哪一种方式时可以借鉴世界银行项目组的做法,考虑以下因素:(1)利害关系人的数量和他们的特性,包括平均受教育的水平、环境知识、社会和文化地位;(2)将要传递信息的性质,特别是技术内容;(3)所涉及国家的社会事业性质的情况,特别是项目可以利用的技术类型和财政资源;(4)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等。豑对依申请而提供信息的程序应简化,提供信息的时间限度应缩短,并尽量减少或免收相关的申请费用。完善网络信息的作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不仅可以减少公众的信息申请和相应成本负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成本。
(四)进行公众环境教育。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能涉及的技术语言过多而很难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所理解,同时相关机构又要求公众必须以书面的文件提交具有专业性的意见或评论,而一般公众不可能以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使得一般公众很难参与到评价程序之中。因此,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告知公众参与的相关方式以及与参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同时,寻求如何将公众信息进行汇集的方式,并以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从而保障公众参与权利的实现。
(五)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民间环保组织在信息的收集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环保组织来自民间,专门致力于环境事业,往往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由于环保组织完全的公益性,因此在信息的收集和中较为公正和中立,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因此,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引导和监督其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环评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弥补政府信息来源的不足。
(六)完善立法规定和真正落实法律制裁措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规定对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相关制裁措施,但该条例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对建设单位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制裁措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所以应加快完善这方面的规定,对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建设单位给予相应的制裁措施。如对建设单位给予相应的罚款或取消审批资格。
(作者单位:李璐,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臧小昊,山东省烟台芝罘区人民检察院)
注释:
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85页.
崔臻峰.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李巧玲.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关键词:铁路建设 环境保护 评价
“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与评价”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来说研究都不是很多,我国在青藏铁路规划与建设前,只有一些零散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没有一套完整的影响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工程建设时出现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层出不穷⑴。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铁路建设时的环境影响等相关问题浮出水面。防止环境污染,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这些问题有了很多实质性的研究和突破。
1.铁路建设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铁路线路越长,通过地区的生态系统越复杂,导致的破坏程度越严重。除铁路本身占用土地外,施工期间,为修建铁路而建筑的大型临时设施、临时房屋等也占用很多土地;施工过程中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又会带来青苗损失。若不采取积极措施,会使这些土地长期被废弃。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面取土填筑路堤、开凿隧道等,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环。若恢复不及时,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对此处置不当,暴雨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会危害农田,淤积河沟破坏水利设施,并影响周围自然环境⑵。
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某些铁路沿线河塘密集,灌渠密布。施工生产生活废污水的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受到污染,引起水体COD、LAS、矿物油等指标上升,甚至会污染饮用水源⑶。
1.3 施工噪声的影响
在开山放炮和机械化施工阶段,各种施工机械会产生的噪声污染。推土机噪声级78~96dB,搅拌机噪声级75~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93dB。
1.4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在干燥的季节施工,二次扬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机械化施工路段燃油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会增加该路段的大气污染负荷。
2.环境影响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下环境影响评价应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得到的共识。其实质是人口、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互相依存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建设项目必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和原则。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环评回答并解决由于开发利用产生的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也就是生态平衡的问题。“可持续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是经过完整科学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严格的环境管理来落实。对可再生资源要将开发利用速度保持在资源的再生速度之内,同时保护资源再生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通过环评求得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可持续使用量”;对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技进步和行政干预手段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通过环评分析判断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佳使用量”。这将是今后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回答的问题。关于可持续性有三个原则应当遵循。这就是:
(1)可持续性的输出原则: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应在区域环境器化范围之内,而不使该区域环境对未来废弃物的吸收能力降低。所谓环境器化能力,是指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吸收消化人类行为输出到环境中的废弃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种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那部分废弃物则通过各种形式的迁移,转化最终积累于环境之中,若积累量过大,则会妨碍环境系统的器化能力,并将降低环境吸收的能力。
(2)可持续的输入原则:可再生的环境资源输入的获取率,应小于或等于这种资源的再生能力。任何可再生资源都有一定的生长率,这是人类利用该资源的一个客观的限制条件。
(3)准可持续性输入原则: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应等于可再生替代物质的生产率。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不存在可持续的产量。我们不应让这些资源在地球上消失,应维持这些资源的存在与后人共享。因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寻找可再生的替代物质是维持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的唯一办法。
(二) 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口、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前期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把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评价
从生产的单一过程的评价向生产的全过程评价发展。环境评价不仅依赖于建设项目的工程可行性,更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环境资源的总体配置,在一个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投产、产品流通直到消亡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将产生附加投资、并消耗环境资源。因此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到由于附加投资的资源配置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使总体环境资源配置合理,达到平衡。
(2)环境资源价值的计价及补偿
人类在发展建设中要利用环境资源,尤其要消耗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这些将会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任何资源的利用关键都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并保持其可持续性。因此用何种方法使拥有的环境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就存在着环境资产利用问题;用何种方法确定当代及后代环境资产的获取及分配,存在着环境资产获取与分配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当代人如何对后代人进行环境资源补偿的问题。因此对环境资源定价,利用环境资源付费是必要的。在环评中研究建设项目时环境资源利用的补偿费用,通过这些费用转化为开发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保证永续利用,建立环境审计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显然是必要的。
(3)建立完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与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未来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描述当前环境状态的环境指标,即环境现状评价;第二部分应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指标体系,即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筛选及预测;第三部分应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可持续性的输出、输入指标,环境资源价值及补偿、环境审计。环评要论证建设项目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青藏铁路论文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p12-p14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 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 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 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入到城市规划编制的管理工作中
1.1 坚持城市统一规划管理,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市联系,不能孤立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农村居民点规划,环境保护不能重城轻乡,决不能是城市环境问题有所好转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一方面,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污染呈上升趋势,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在加剧;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危害农村环境,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其结果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所形成环境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城乡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城乡协调及调控,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
1.2 结合生态学理论编制城市规划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应当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压力,规划工作者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在城乡规划中来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首先,编制城乡规划要分析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保护、利用、开发自然要素。人类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时,一要注意保护;二要注意提升。要想充分利用,基础在于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改善。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一旦破环,就很难完全复原。其次,鉴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编制规划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为重点,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依据对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制定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编制规划要结合生态学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最后综合一切可变因素,制定切实可行能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只有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保护等重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1.3 对规划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一法律条文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进行约束,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环境因素能得到充分考虑。
2全面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环境要求管理
要想建设好,必须加强城乡规划,这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规划编制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在用地、工程、监督检查等环节加强环境要求管理的落实,严格按程序、规范办事,在规划管理中加入环保预防理念。各项建设涉及环境保护等专业方面的要求,规划管理部门要事先主动协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影响拟建项目而尽量减少规划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1 建设项目用地阶段
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管理,以批准的规划为依据,对各项建设的选址、布局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用地阶段,对拟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和预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污染防治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评估,防止或者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关注周边环境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规划功能的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项目,必须一票否决。在受理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申请时,用地单位提供的申请材料中,须具有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意见,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确保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建设项目工程阶段
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中,应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在环境保护篇章中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对申报的建设项目,未获得环保部门行政许可意见的,规划管理部门一律不办理工程许可手续。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道路建设的加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同时,道路建设又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新建道路工程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道路开工建设前做好管线综合,使有条件建设的地下管线铺设完后再修路;对于没有条件建设的管线,要求其按规划在沿路主要部位(如道路交叉口、小区入口等处)预埋过路管,以减少日后反复开挖路面的现象。各管线权属单位要事先将管线建设计划报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管线建设,尽量避免重复开挖建设,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3 建设项目监督检查阶段
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规划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优美环境质量的基本保障。为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出现的违法建设行为。规划管理人员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的良好秩序,为人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注重公众参与的规划管理机制
环境是大家的,只有人们积极地去参加规划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规划管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规划制定更合理,规划实施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对规划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宣传,只要让人们了解规划,才能更好地参与规划。规划部门要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实现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和公众的互动。规划的公示与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开后,越来越受到公众的热情关注。规划项目“批前公示”制度,公开规划方案,广泛听取意见,保障审批行为的科学、公正、合理;建设项目“批后公示”制度,便于群众了解情况,实施监督。在强化公众参与规划的同时,要提高公众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使公众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4结语
一、加大环境专业教学改革,凸显服务社会功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环境学科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是在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我院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属于新建的学科专业,由于时间短,基础薄弱,党支部积极倡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全力支持全体教工“走出去”,借鉴重点大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教学成果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科研成果,提高环境学科的整体素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涵,把握重点、难点,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强调党员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广泛的探讨、创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学期先后有4名教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环境学科教改会议,并发表教改论文。
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增强,代表着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的匮乏,已严重影响我校对外形象。为了更好地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环境党支部从本学期开始,先后5次组织带领学生到保定市区和各县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1)完成了保定市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环境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了污染源的分类、源强核算等;(2)到保定市废水处理优秀企业——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实习;(3)到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废水处理工艺(生物滤池)——清苑县污水处理厂实习;(4)到保定市最大的银锭庄污水处理厂实习,(5)到河北省最大的湿地保护区——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区进行调研。通过实习与社会调查,提高了师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科研方向,强化技术转让和横向课题的落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科研发明的前沿,是成果转化的基地,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科研体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我们环境学科专业多年的夙愿。环境党支部积极支持,帮助完成我院最大的技术转化项目“离子交换纤维长丝连续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帮助完成保定市南市区部分铸造企业的废气治理工程和部分企业的废水治理工程,更好地促进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
以环境党支部为主要力量,今年7月我校获得环保部颁发的环评资质证书,成立了“河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定州市、清苑县、涞水县等5家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环境党支部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党员更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先后组织成立了环境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小组、环境工程治理和环境监测研究小组、环境法规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小组等4个专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提高科研能力,拓宽科研思路和渠道。
五、开展特色党支部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日照;时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日照时间要求
我国当前对日照的要求也是通过对连续日照时间的规定, 主要是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 GBJ50180) 对不同区域进行标准界定, 地方可以根据其地方的特点制定其日照时间的标准, 见表 1。具体的建设项目日照问题的管理办法通常是通过间距退让的方式, 而退让主要涉及到绿化、通风、防火、日照和其他方面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火、通风和绿化等因素成了决定间距退让的关键因素。然而, 日照间距通常大于其他方面所要求的间距,造成的结果往往对日照达不到要求。
由表 2可以发现, 全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间距规定无法满足冬至日底层日照时间不少于 1 h 的标准。而且这种系数往往都是经验值, 很难有针对性, 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造成光遮挡, 从而引发日照问题。
表 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一览表
表 2 中国部分城市日照系数一览表
二、建筑日照的调整
根据建筑日照的要求在棒影轨迹图上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或在建筑物位置和间距确定后求出日照延续时间。按照在一定时间内使房间的相应部分获得必要日照的原则,确定窗口大小和位置。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如恒温恒湿室、易燃品仓库等,要另行采取防热措施。
日照调整主要是解决室内过热和眩光,大体可采取遮阳和折射、扩散两种途径。为达到折射、扩散的目的,窗户玻璃常采用半透明材料,如玻璃钢、乳白玻璃等,以减小日照阳光的强度;采用断面为棱形的玻璃或玻璃砖,也可改变阳光投射方向,避免阳光过大,并可保持较高的采光效率。
三、“零项目”日照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首先对日照环境影响的定义进行补充, 即新建高层建筑对周围原有的建筑造成的光遮挡和规划建设的新建项目受到其周边原有建筑物潜在的光遮挡.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是: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 当前国内的房地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很少有对日照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即使提到也只是寥寥几句定性的阐述, 无法从根本上为项目所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防。
本着“预防为主”的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尝试对新建的高层建筑所可能造成的光遮挡问题以及其引发的日照问题提出一种方法 零项目 日照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法。
所谓“零项目”日照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就是先通过对项目空场地日照条件进行分析, 也就是对项目周边原有建筑的日照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在拟建项目布局的避开连续日照时间不满足要求的区域. 这样既可以首先保证拟建项目不会受到周边原有建筑项目的遮挡, 也可以通过调整使得周围原有建筑对拟建项目建筑潜在日照影响和拟建项目将会给原有建筑造成日照影响减至最小,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对受影响的居民做出补偿。
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 BJ50180) 的要求( 如表 1 所示) ,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气候区划分区类别;
(2) 确定城市大、中小类别;
(3) 根据以上两项, 确定日照时数和有效日照时间带;
(4)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各参数, 得出在 零项目的情况下拟建项目周边的原有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光遮挡关系, 从而对其进行日照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建筑气候区划按照《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 93)中的规定。目前我国统计工作中大、中小城市划分是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 按市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多少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我国统计工作中将城市分为以下几组: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
·50~ 100 万人口为大城市;
·20~ 50 万人口为中等城市;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鉴于我国窗户多设置于建筑物南侧, 所以以下遮挡关系只针对建筑物南侧而言。
四、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
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日照分析软件,大部分都是对矢量绘图软件AutoCAD、3D等生成日照时数文档的分析,有些软件可以脱离绘图软件平立运行,有些需要嵌入到这些绘图软件中。这些日照分析软件均是遵循国家规范中队建筑间距要求编制的。通过分析参数,计算出有效日照时间。而且,可以自定义分析参数,这就大大增强了软件使用的灵活性。
杭州市采用的是众智日照分析软件,该软件是嵌入到AutoCAD中运行的,它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全国城市气候分区的要求,确定各地方经纬度结合冬至日大寒日等节气,以此为日照分析参数,通过编程软件模拟太阳运行轨迹,确定太阳高度角、方位角,计算出建筑日照时数。主要功能有:棒影图例:按照日照时间间隔,自动计算并绘制在建筑群内或是建筑物轮廓的某一点的棒杆投影图。阴影分析:建筑群任意时间段在任一高度上的连续阴影图及全日阴影曲线。窗户分析:建筑物窗户左右端满窗或中心点满窗日照分析图示及详细报表统计。单点分析:建筑群体内任意一点,在任意时间和高度的日照时间分析计算,分析结果可自动汇总为直观的表格。包络体推算:分析生成指定地块或建筑基底在满足被遮挡建筑日照条件下最大‘包络空间体’。通过包络体推算其在不同密度要求下的容积率,分析结果可直接汇总为表格。建筑物高度和位置推算分析:可推算在满足自身或其他已有建筑日照要求时的合理建筑位置和建筑高度。
目前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建筑日照进行管理,主要是再审核规划设计方案阶段,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规程》(浙江省建设工程标准DB33/1050 -2008)、《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杭州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再根据新建建筑对周边日照的遮挡情况作出行政审批决定。日照分析在规划管理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测算新建建筑对北侧居住建筑的日照影响。通过日照分析比较被遮挡居住建筑在遮挡前后的日照标准有无降低,以保障住户的采光权。
2.测算新建建筑对幼托、学校、医院病房楼、老年公寓等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的影响。以不降低原有日照标准或新建上述公共建筑以满足国家居住区规范的日照要求为准。
3. 新建建筑北侧为空地、道路或无日照要求的建筑时,通过日照分析测算2小时日照范围线,南北对等退道路红线,不突破北地界外13m,以保障北侧土地开发的日照权益。
4.对项目周边已审批但未建设地块,则视为现状建筑,在日照分析中综合考虑,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5.对新建项目(如是住宅)自身的日照条件作一了解,以保障住户的采光权。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房地产开发中所凸现出来的日照问题的影响和原因, 揭示了国内在日照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所提出的“零项目”日照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预防为主”作为目标, 其特点在于首先保证拟建项目不受到其周边原有建筑物的光遮挡, 接着通过对内部布局的调整避免对周边的住宅区的光遮挡。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具体研究使得这个思路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另外, 在旧城改造中的光遮挡影响的有效控制在于“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布局的有机结合。住宅区的规划应和其周围的配套设施规划结合起来, 以便于对其内部进行调整时有一定的弹性。
参考文献
[1]李鸿猷. 高层建筑结构日照影响的探讨. 建筑结构学报, 1989, 10( 3)
[2]赵 娟. 超长高层建筑结构温度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 . 郑州: 郑州大学, 2011
今年暑假我被导师安排到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实习,在研究工作完成后自己还协助所内工程师编制完成了两份环境影响评价表。期间得到的锻炼自然不言而喻。该所主要承担省内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课题研究,编写各级生态规划报告,此外还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近两个月的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课题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学有所用”
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毕业后如果能投身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实习期间非常幸运,自己不仅可以了解报告书(表)编制的整个工程,还直接参与到两份环评报告表的编制中,特别是看到平时经常研究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被运用到环评报告中,真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感。不过,现实中的环评与理论中的环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环评报告中的评价方法一般都选用最成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环评技术导则中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理论上说,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发小论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用这些方法,但在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前导师也说过这两类环评的差异,通过实践自己对这种差异认识的更加形象,这给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启发,那就是尝试着改进现有环评方法,使它们在评价、预测现实环境时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由于项目的需要,实习期间我去了许多县市,对当地的环保形式和环保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只有多到各地实地调查,才能真实地了解基层环保工作的艰难,才能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尴尬的症结所在。虽然各地对本地区的环保很重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有许多难处,经济上的、行政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比如在与某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由于当地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领导对于一个违反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特别重视”,从批文到申报都明令环保部门大开绿灯,以致通过环评时由于有相关批文,环评单位在否决时也显得非常吃力。又比如有些地方在做规划环评时明明没有了环境容量,还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硬上“大项目”,环保部门在出环境标准回执函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为了地方的“大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实习,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环境现状,了解到了许多环保工作的尴尬,也体会到了许多环保人的难处。的确,真正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更是体制上的难题。
总结了这么多,感慨了这么多,其实自己的实习历程还是有些缺憾的,比如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就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泛,例如在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时完全可以利用模型或者GIS技术辅助实现,但由于自己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最终只停留在请教专家进行主观推测上;还有就是缺少处理大量信息的训练,整理文献的能力有待加强。此外在协助单位开展环评工作中,还发现自己的沟动能力有待提高,与项目单位的沟通缺乏主动性。总之,通过实习感觉自己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虽然算上本科,自己已有五年的专业学习经历,但是拿到现实工作中还是有点捉襟见肘:知识结构单一、不全面,对于环保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课题理解不够深刻,几乎每天都会在工作中碰见难题,不过这些问题也为我今后的研究学习指明方向,促使我在学习中把握要点,努力提高服务环保事业的技能。
最后,非常感谢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的所有工程师,与他们的合作真的非常愉快,他们让我在工作中留下了汗水,但我带走的却是无尽的知识和收获的快乐。期待未来能与他们再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