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07:4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思想方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认识论方法论的教育。
夏炎老师多年来把“夯实基础,渗透思想,内外结合,培养能力”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他32年如一日,努力钻研,勇于探索,力求创新,不断进取,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求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他坚持认为今天的得益是小利,明天的收获才是大功。
2.注重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夏炎老师就开始关注“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尤其注重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强调数学教育的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强调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应用的价值。因此,问题解决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既照顾到了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又不局限于数学知识传授这一狭隘的圈子和范畴,而是用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数学教育,把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在了一起。但是,“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一种形式,要得到真正落实,那只有在课堂上,只有从教材中去挖掘。
为了使“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他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增加问题或例题的探索层次和探索价值,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实验、推导的过程;(2)揭示问题的背景,展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问题产生及解决的全过程,而不是“掐头去尾烧中段”;(3)淡化技巧,简化概念,强化实验手段,引入非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共同来参与。
3.注重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文化内涵的提炼及人文价值展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夏炎老师倡导“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此特别关注:(1)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让学生看到活跃的前台,还让学生了解丰富的后台;(2)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演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它的实质内容、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3)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发展历史之中;(4)我们并不能奢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学行家,但可以让每一个人有选择、有区分地掌握有价值的数学,以帮助全体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5)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数学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这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因此课堂上的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形态,并要努力营造一种教育形态;数学教育不单单是数学的教育,而且还应当通过数学进行人的教育。
4.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品位高层次人才。
夏炎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基础,而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同时又深化了课堂教学。他利用课外活动的机会,挖掘、开发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书,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写一点小论文。他认为在校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至今他教的学生有十余篇小论文在苏州大学的《中学数学》、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学生数学》等杂志上发表。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
摘要
家庭心理学是指以系统观点为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对个体、夫妻和家人在相互关系中以及在他们活动的广泛的环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本论文对家庭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力图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厘清其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探究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梳理其关于家庭内涵的研究成果:并在对相关理论纷争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评价其意义和贡献。本论文期望通过对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我国家庭心理学的建设有所启示。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家庭心理学的兴起是时展的产物,系统科学、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关系取向的特点;第二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因受到女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呈现多元综合的特点。家庭心理学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家庭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控制、发展以及家庭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家庭心理学的思想方法受到了个体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但它所提倡的系统观点,如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视为一个系统,用“不完全还原论”替代“完全还原论”,注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约束,以及采用非线性的因果观而不是线性的因果观,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家庭心理学的优秀成果,致力于建设中国的家庭心理学。
关键词:家庭心理学家庭治疗系统系统思维
人类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形态,其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一种主导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个科学转型的历史时刻,系统思维的方法也在心理学内部,尤其是家庭心理学领域中悄然兴起。家庭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领域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突破了主流心理学以还原论为主的方法论,改采用系统的观点来探讨与处理问题。它坚持以系统观点作为最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它的研究假设、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都是建立在系统观点基础之上的。家庭心理学的这种思想方法与整个科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我们看到,20世纪以来整个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系统思维的力量,系统思维成为继分析思维之后的另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采用系统观点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在数学中,有托姆创立的突变论;在物理学中,有哈一肯提出的协同学:在化学中,有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在生物学中,有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而且后面三人都曾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在心理学内部,自觉地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可以这样讲,在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除家庭心理学之外),系统思想却仍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中,分析的研究很多,综合的研究很少,局部的研究很多,整体的研究很少。打开任意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关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人格等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关于这些心理现象之间是如何联系、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却相对较少。此外,心理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对于关系、群体心理等这样一些模糊的概念不感兴趣。尽管也有少许关于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理论建构(尤其是勒温等人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不仅如此,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普遍的,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规律,而不考虑这些个体在是生态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差异。奥尔波特曾经说过“关于群体的心理学本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中仍然是土导观念。鉴于主流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对家庭心理学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就凸现了出来。家庭心理学强调要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建立理论等方面重新建构一种系统的心理学。这种观点必将促进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在心理学内部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
0.1.2家庭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人们的生活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对一于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单元,是休闲和精神放松的最长久的所在,也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幸福、和睦的家庭能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反之,充满矛盾、敌意的家庭就像是灾难的源泉,使得置身其中的个人或愁闷、或痛苦、或愤怒,身心都受到损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并将其作为人生所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家庭中不可避免地总会产生一些问题。特别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剧烈的变化,必然带来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改变。家庭中的冲突矛盾增多、离婚率上升、青少年问题增加等等现象都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问题。家庭心理学认为,家庭中的问题以及家庭成员个体的症状都是因为家庭中不良的互动作用和沟通方式引起的。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家庭功能呢?家庭运作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对于存在症状的家庭,应该如何进行临床的干预呢?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0.1.3对我国家庭心理学建设的借鉴意义
国外以系统观点为基础的家庭心理学研究己经进行了五十多年了,期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就学术建制来说,本领域的学术组织有6个,专业期刊有20余种,而且专门进行家庭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大学在美国就有近百所,独立的家庭治疗机构也有20余所,培养出来的婚姻家庭治疗师有5万余人。毫不讳言地说,中国的家庭心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然而,学习不是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依葫芦画飘。在我国经济学中曾经有过“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之争。持后发优势观点的人认为后发展的国家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成果,少走弯路,从而更快地发展:持后发劣势观点的人认为后发展的国家从一开始就依赖国外的成果,照搬照抄,亦步亦趋,长此以往会逐渐丧失自身的创造性,变成国外的附庸。其实这个问题在家庭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我们如何才能既学习西方家庭心理学的长处,又不在学习中迷失自我,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西方家庭心理学进行理论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它的思想方法进行审视和分析,辨析其成败得失,探究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本论文力求透过西方家庭心理学林林总总的研究成果,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方法。我相信,这样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西方家庭心理学的精髓,并促进我国家庭心理学的建设。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二、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三、营造和谐激进的问题化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那么我们不妨创设一个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答案。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比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在操作和探索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由此可见,创设数学问题活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化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融入到学习情境之后,我们还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交流的整个过程。
四、捕捉学生质疑求异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我们教与学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传道和授业,更重要的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知识平台,不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教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寻求一个突破口,或者提出一个激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让智慧的阳光照射进学生的心扉。
所以我们在教学开始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指明方向并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抓住学生质疑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所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他们观察计算过程中底数与指数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问他们得到每一步的理由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幂的运算规律。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突出了学生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合作交流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的是尊重个体的差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且学习状态的开放性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课堂成为“动态的集合”,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协作交流的素材和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展现自己的积极性,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问题化能力。
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开放式提问,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参与,“谁来回答他(她)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答案吗?”“你大胆地回答,说错了不要紧,大家都可以帮助你”等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各抒已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困生要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可使用“你再想想,好吗”、 “让我们来帮助一下他(她)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对新教材中如“思考”、 “探索”、 “试一试”、 “想一想”、 “议一议”等问题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视野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关于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的思考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特征,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第四、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间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第五、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辣荃杈叮快速获?.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第七、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弓i_起动机。思维处问题起初中数学论文,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i仑通常是通过归纳、类似、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译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广泛的具体等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迫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等.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年11月。
[2]王仲眷。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杜,1989年11月;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4]邹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2年6月
一、前 言
传统数学教学常常只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内涵、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的结果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对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不断了解,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课程应该是数学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用的反映.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推崇综合发展、文理交融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文化内涵及其对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顾沛教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定义分为:数学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及其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现代大学数学教学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相结合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师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传授数学文化学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足够宽广,对数学哲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足够熟悉,掌握高等数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与前景,并能将课程知识与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加强与其他专业老师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参考多种教材,选择优秀部分进行教学.由于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特点也不同,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内容,根据专业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讲,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识就可粗讲甚至忽略.比如傅里叶级数这部分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应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还可以将人多的大课堂分成小班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合理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间也要重视对教学思路的探讨,在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时,既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由于微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合为一章,先讲解定积分概念和性质,然后依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原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解基本积分法,这样安排既方便学生理解,还能突出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以数学内容自身作为出发点,体现其文化价值.大学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有益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的作风.数学中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都是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第二,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与思维过程,以及数学的有关史料和应用前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所有科学都是经过认识与再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循环往复才不断发展的,科学上每一个小进步都是科学家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例,他学习的条件极端艰苦,但是仍然热爱痴迷于数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通过这一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第三,数学课程还应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反映出数学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语言、工具的作用,强调数学内容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突出思想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增加统计、估算、线性规则、数据分析、运筹、图论等知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3.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学习的本领,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接触和阅读有关的论文与文化书籍,使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在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其学会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增设一些活动课与探讨课,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模式.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与愿望,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认真体会到不同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四、总 结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目的 数学魅力 科学文化素质 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动机是由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某种需要所产生的,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数学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加强学习的强大力量,这种推动力在提高学习效率上比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任务要有效得多。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探究其学习动机现状和应对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
1.调查对象及结果
随机抽取我院2007级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三个专业156名三年制高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重要的,但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认识不正确。我们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目的性的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极少数的学生(仅占8.45%)认为数学不重要,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重要的(占67.9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很明确。但只有勉强过半数的学生(占51.87%)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当数量的学生(占42.48%)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或升学考试,这是一种错误的数学学习认识倾向,反映了“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消极影响。
(2)学习数学可以训练思维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急亟提高。从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及价值的认识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可以训练人的思维(占81.41%),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些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学生的心中。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可以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占48.30%),这与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相一致,值得提倡。只有少部分学生懂得数学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了解数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占的重要的地位(占25.83%)。
(3)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对提高数学成效信心不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少量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占13.46%);一定数量的学生讨厌学习数学(占27.67%);半数以上的学生谈不上喜欢数学(占58.87%),具体表现是上数学课不专心听讲、懒于思考;不做作业和抄作业以完成任务了事的比例分别高达32.13%、53.46%。这些表明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浓厚的兴趣,接近3成的大学生甚至讨厌学习数学。同样,由于对数学不感兴趣,也不愿花时间努力,加上基础差,62.74%的学生对提高数学成效的信心明显不足。
2.应对措施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教师付出长期、艰巨和细致的劳动,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以下结合数学教育实践,谈谈激发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几种措施。
(1)注意阐述数学的重要意义。首先,数学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2]一文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时并存以至千古。”……近现代世界史证实:“国家的繁荣昌盛,关键在于高新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管理的高效率”,“高新科技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其次,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今日的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从航天到家庭,从宇宙到原子,从大型工程到工商管理,无一不受惠于数学技术。因而今日的数学兼有科学与技术的两种品质,这是其他学科所少有的。再次,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国富,而且还在于民强。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机准确判断。因此,数学在提高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全面比拟的。”我们也认为,数学以其学科的特点,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它是一种文化,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更好地理解、领略和创造现代社会的文明;它是一种方法论,使人善于处事和做人,能提高效率;它是“思维的体操”,使人思维敏锐、表达清楚。
(2)加强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和进步的快慢,一般总是与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正确与否相关。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就是要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目的的认识水平,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升学和应付数学考试,而是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高职数学最基本的目的――必须为专业课服务,足够发挥其工具性作用。二是作为一名高职大学生应有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够给人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以及良好品质,能够给人发明创造的精细与谨慎谦虚的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数学比起任何其它学科来,更能使学生得到充实和增添知识的光辉,更能锻炼和发挥学生探索事物的独立工作能力。三是数学作为进一步掌握某种知识的基础(包括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准备)。在岗位转换成为现实自然而然之事的今天,特别是在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下,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已成必需,若没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将是寸步难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数学学习与将来一生联系;深刻体会到学好数学是全面提高个人素养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学习的锐利武器。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远景性学习动机,以此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长久不衰。
(3)加强数学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反过来,学生经过努力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技能又会激励和增强其动机和兴趣,这说明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进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而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将使学生仍然听不懂,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衔接,注意补缺查漏,着重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完善,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一开始有意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学过的数学内容与高职新的数学知识的教学相结合,透彻新知识理解;给予其具体的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新旧交替自然,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课堂的反馈情况,运用热情的鼓励目光,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使得一节课的信息量增大,部分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像功能进行演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富有动感,凸显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样,适当利用数学软件让学生去求复杂的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很快得到满意的结果,学生为之兴奋,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
(5)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社会需要和精神享受,了解到所学内容有用处时,这样最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这就说明学习兴趣最为关键,应验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俗语。
①多举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刚学习“常微分方程”时,我曾以一句“微分方程天上人间常见模型”开了头,接着简单列举了空中、地面、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后,展示出了事先写好的“请你破案――死亡时间鉴定”的有趣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议,使学生对素有“冰冷的美丽”之称的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②结合专业实例,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散见于专业学科中的数学知识使得数学成为专业科学宫殿的通行之道,对理解专业知识必不可少,是解决一些专业问题的核心技术。由此,可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有用和实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把数学课同专业课一样对待,主动配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如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级数时,让专业课教师告诉学生,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的基础就是富里哀级数。
③在课堂授课内容上,适时渗透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味,对思维有启迪,使其数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如在学习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我简要介绍了微积分的历史,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于实际需要,了解数学家艰难、曲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④课外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吸引学生爱好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伴随着不断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体会求解数学题的兴趣的过程,学生会逐步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而强烈的认知情绪,成为推动进一步学习的精神力量,这时若再采用一些方法,如“专题讲座”、“问题征解”、“数学思想方法论坛”、“数学应用讨论”、“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小论文撰写”等方式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倍增。
参考文献:
[1]郑君文等.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学史 高职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 创造性 兴趣
1 导言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课程的开设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使他们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自身的基础差、底子薄,常常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学生,其特点是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这决定了他们对新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求知的能力。我认为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重视数学史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 数学史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每一门科学都有它的来龙去脉,数学也是如此。正如莱布尼兹所说:“没有什么比看到发明的源泉更重要了,这比发明本身更重要。”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限于书本上的定理和公式,对数学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在刚进校的新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不知道陈景润、华罗庚,更不知道丢番图、拉格朗日、柯西、陈省身等。不懂数学的历史,不懂数学的来龙去脉,实质上就是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无法从本质上了解数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的知识,使得数学史的教育和数学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史对数学课程的作用。
3 数学史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特点是抽象难懂,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接受并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始终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将一些历史的例子古为今用,还原或模拟一些定理或方法的发现过程,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历史、接受熏陶,又可以使学生加深领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如,在讲微积分时,很多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不甚理解,这时可借助数学史讲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的过程。
大约从1672年起,莱布尼兹开始研究巴罗的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微分与积分的互逆关系。他借助于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曲线的纵坐标用数值表示,并想象一个由无穷多个纵坐标Y组成的序列,以及对应的X值的序列,而X看作是确定纵坐标序列的次序,同时考虑任意两个相继的Y值之差的序列,通过求曲线切线的研究得到一般的微积分理论。后来,莱布尼兹在给罗比塔的一封信中总结说:“求切线不过是求差,求积分不过是求和。”
1684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历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微分学论文《一种求极大值与极小值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文中给出了微分的定义,函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幂的微分法则,二阶微分的概念,以及微分学在研究极值、作切线、求曲率及拐点上的应用,还给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微分记号dx和dy。
莱布尼兹特别对他创造的微分符号dx作了一段说明:“我选用dx和类似的符号而不用特殊字母,是因为dx是X的某种变化,……还可以表示X与另一变量之间的超越关系。”这种对符号的精心选择,使得这些符号至今在微积分学中正被广泛使用着。他引进的符号d和∫体现了微分与积分的“差”与“和”的实质。
对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过程的介绍,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微积分的概念及思想方法。
3.2 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体会活的数学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笛卡尔有两本很重要的书――《方法论》和《指导思维的法则》,他在书中抱怨古希腊人只告诉你事情是什么,怎么证明,却没有告诉你事情是怎样发现的。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证明了几百个命题,但并没有说明它们是怎样发现的。于是笛卡尔企图找到一种发现真理的一般方法,他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计划,即: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他主张“采取几何学和代数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正是这种怀疑传统与权威、大胆思索创新的精神,才使得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在17世纪的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妆重彩的一笔。
在学习解析几何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教会方法,更要引导他们去体味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的过程,学习他独树一帜、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和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如果把数学仅看作一套概念体系,一种研究活动过程,数学教学就成了一种简单的、静态的过程反应,是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3.3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之所以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数学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历史上的数学与天文学、力学同根连枝,与音乐、哲学交织共生。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数学史中引人入胜并且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话题,可以使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无理数、微积分、集合时,我们可以从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说起;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可以从维特海特和爱因斯坦关于阿米巴细菌繁殖的一段轶事开始;在利用一阶导数求极值的问题时,可以从欧拉巧定羊圈谈起……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来讲述艰深的数学原理,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激起探索美妙数学的欲望。
4 结束语
“历史是最好的启发式”,让我们用数学史上的动人故事,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激发兴趣,把对数学的“怕”转化成“爱”,从而成为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人。
参考文献:
[1] 穆国杰.数学的历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2-02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论文摘要: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适应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培训教材势在必行。从课题结题报告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研究内容与问题、研究过程与方法、主要研究策略等观点。
1问题的提出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或中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人,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在赋予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使教材编写El趋完善。
4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l主要研究方法。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眭。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编写新型培训教材。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益。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研究思路,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课题研究的过程。4.2.1设计方案,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4.2.2建立组织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度,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4.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4.2.4及时反馈,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就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走向幼儿园,走向社会,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理念,数学思维,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人了,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案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关键词】成人高师;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派纷呈,基于不同关注焦点,有各自考量维度,并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关于各种教学设计的评价,莫衷一是,难分伯仲.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评价维度是教学设计的适用性.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一个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论优劣,其标准应在于在其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否适合于学习者,是否实现了教学过程最优、教学效益最大.这就涉及对包括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等在内的具体情境的分析.从具体情境入手,经由正确的分析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进而创设适切的教学设计,是这一论题应有之意,也是从学生出发,关注学习者教学设计的必然.
一、成人高师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
1.成人高师学员学习需求分析
成人高师学员通常是在职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成人学习者.因此关于教师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理论研究适用于成人高师学员.
“成人教育学”是迄今为止关于成人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它通过五个基本假设来描述成人学习者,其中有“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着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国际、国内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学习具有知行结合、即刻应用的特点.
因此,依据既有研究,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教师对于那些能与他们的现实教学生活相联系,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或有帮助、指导以及借鉴意义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对于拥有教师和成人学习者双重身份的成人高师学员而言,他们的学习需求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和成人选择倾向,那就是:对于成人学历教育中能与他们的教师生涯相联系,并能带来助益的学习内容给予了更高关注和更高的学习热情.成人高师学员的学习特点,影响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及呈现方式的选择倾向.这种选择倾向决定了成人高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要注重学习内容在教师现实教学生活中的应用和联系.
2.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分析
笔者曾基于抽样调查和成人与教师学习理论分析,探讨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得出成人高师学员较为关注的学习内容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与中小学学科内容直接关涉的学科专业知识,属于较低层次的本体性知识;二是有助于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属于较高层次的本体性知识;三是有助于教育理论提升、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知识增长的内容,属于教师知识中的条件性知识;四是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内容,属于教师知识中的实践性知识.
成人高师学员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倾向再次指向了他们在双重身份映照下的学习需求.
3.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形式与评价方式分析
与大多采用全日制的职前教育不同,成人高师通常采用的学习形式是函授和业余,这两种方式由来已久.函授通常是寒暑假集中面授与自学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业余顾名思义就是业余时间的学习.成人高师的学习评价比较宽松,自由度较大,不必承受应试重压.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形式所蕴含的学习诉求与全日制有极大不同,结合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共同要求教学应精炼浓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应用性,起到较强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注重教学趣味性.
具体到数学专业,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不免有畏难情绪,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专业应用性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史是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显明数学应用性的重要媒介,是成人高师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维度.
二、策略形态数学史聚焦:含义与教育意义
对于数学史教育意义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获学界共识: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积极的数学观、贯彻实施有效教学以及深入领会和理解数学精神等等.除此之外,数学史对于高师(包括成人高师)数学教育还有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体现为:提升数学史素养,进而提升数学专业素养;切身体会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发掘和运用数学史;积极的专业引领和示范,授人以渔的教育功用.
综观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可谓异彩纷呈.国际数学界对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必要性和运用方法作了大量探讨:关于为何运用,讨论较为成熟,达成广泛共识;关于如何运用,也即运用的方式方法,学界暂无定论,国际研究结论各异.在国内,一批有志于此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在HPM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研发了一些HPM案例,在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一定规模.
就数学史在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和运用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独立课程开设的学科形态;二是在具体专业课的教学中,作为方法和策略予以运用的策略形态.这两种形态,分别指数学史作为独立学科和作为一种方法策略的情形.从字面即可知数学史在高师数学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有二:学科形态的数学史,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策略形态的数学史,借由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独特教育价值.显然,本文着力阐述的是第二种形态即策略形态数学史,它是通过在数学专业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实现,也就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考虑数学史的运用.对成人高师学员而言,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符合其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倾向.
策略形态数学史,是作为思想和方法载体的数学史,侧重于方法论意义.它不强调数学史全貌,其教育价值不在史料本身,而是在思想化和方法化以后,以一种优质高效教育资源的面貌呈现,这种形态的数学史,超越了历史,闪耀着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与思想光辉.
在教学实践领域,学界的研发和实践工作,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提升等在内的良好反馈,教师教学热情被点燃,数学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面貌出现,去除了一些枯燥、呆板和难以应用的刻板印象,增添了许多活力、魅力和激情,实现了数学由“冰冷美丽”向“火热思考”的还原.
三、策略形态数学史展列: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设计类型
为便于表述和兼顾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通常数学专业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的呈现顺序,并不完全依照数学发展的历史,而是在科学性与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形成.如此便常常舍弃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背景、历史进程及现实应用等,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很难获得相关知识的全景原貌,也难以体会其深刻的数学思想内涵.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恰可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
1.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历史渊源
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都重视数学史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如著名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 1908—1992),十分强调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数学教学设计应关注历史,原因有四:一是数学家艰苦奋斗的经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教育作用;二是可以扩大知识面,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三是历史上数学家遇到的困难和经历,今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常有类似遭遇;四是通过数学史学习,能够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展示数学方法.
2.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设计类型
致力于此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数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四种方式,即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四种方式运用的难度依次递增.对应于这四种方式,就有四种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教学设计类型,主要特点、运用方式、层次范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如下表所示.
近世代数是数学本专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抽象性较强,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群环域等代数体系及其性质,其中群论内容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而掌握群的定义则是学习群论的基础和前提.教材通常直接给出群的几个主要定义,并证明彼此等价,接着给出几个群的例子,“群的定义”内容即告结束.
教学中,可以完全采用教材的呈现方式处理这节教学内容.这种设计,完成了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主要内容的学习,同时达成了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但这样的处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资源挖掘不够,尚有很大的教学空间有待开发,距离教学过程最优、效益最大的理想教学状态还有一定差距,未能十分切合成人高师学员的特点.兼顾学科历史与现实应用维度的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并且使学生在寻根溯源中增长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在拓展应用中加深认识,了解所学内容的广泛价值,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在进行“群的定义”教学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策略形态数学史的运用.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设计了解群的历史和应用;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设计探索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了解群定义在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设计体会群的重要应用,激发数学情感.此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都应服从服务于策略形态数学史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求.
(注: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成人高校学历教育课程特色研究”,课题编号:XHZ125-035;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034Y)
【参考文献】
\[1\]\[美\]雪伦B.梅里安,编.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2\]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以上海中小学教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7-29,193.
\[3\]张敏.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6-17.
\[4\]毕田增,赵敬春.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3-4.
\[5\]孙文英.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分析——基于抽样调查与教师学习视角\[J\].职教论坛,2012(21):52-54.
关键词:计算思维 系统化 思维科学 计算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9-02
1 什么是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指出[1]: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计算思维首先是计算学科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次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共同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并列的第三种科学思维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思维正在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一般思维方式,正在成为人们生活智慧的重要组成。
2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严格说来,最早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eymour Papert教授[2],他在这篇并非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著述中却无意中首次给出了“计算思维”的一些基本概念,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计算思维”雏形。国内学者如张晓如等[3]在20世纪90年代末也提出了“计算机思维”的概念,其内涵和随后周教授等提出的思想在主要方面基本一致,并可形成互补,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工具的代名词,而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象征。但是国内外比较公认的最早系统提出“计算思维”的还是周以真教授[1],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它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孩子们的解析能力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Reading,writing,and arithmetic,简称3R),并且还应该要求他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思维。
随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在2008年全国“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专题学术研讨会上[4]所作的主题报告分别介绍了以“计算思维”和“学科思想与方法”为基础的两类“计算机导论”课程,给出了两类“计算机导论”课程的讲授提纲,指出了它们的不同点以及课程讲授本质上的一致性。朱亚宗教授[5]站在人文历史的基础之上,把计算思维归类为三大科学思维(实验思维、理论思维、计算思维)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的陈文宇等[6]指出了计算思维能力是形式化描述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方法,在计算科学和思维两方面说明了这样的一种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主体,核心是如何让思维具有计算特征。
可以说计算思维成为当前国际上被计算机科学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计算机协会(ACM)2008年在网上公布对CC2001(CS2001)进行的中期审查报告(CS2001 Interim Review)(草案)中,就明确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计算思维还直接促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Cyber能够实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产生,CDI计划旨在使用计算思维(特别是在该领域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促进美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
3 计算思维作为一般思维方式的特征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Newell和 Simon(1972)把思维看作是个体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这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背景下的思维定义,有明显的“系列加工”印记。在Newell和Simon看来,问题解决者会在问题情境中对问题进行心理表征,而这一心理表征会构建起一幅问题状态及其转换的心理图景,这一图景既是符号性的,又具有一定的空间延展性,然后,问题解决者就会在心里对这一图景进行路径搜索,直到将问题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联结起来,问题即得以解决。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Gerald M.Weinberg在《系统化思维导论》中表述系统化思维:“这种思维先于专门的学科知识的存在而存在――有时绕过专门的学科知识,有时又把专门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我们把这种思维和教育方法称为一般系统论的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要素重要,要素之间的关联(系统结构)更重要;系统重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也重要。可以说,系统论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世界是成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其次是一种方法论,其具有结构性、综合性。
计算思维所涉及到的所有主体可以说都是一个复杂系统,所有从主体到客体的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运动过程。所以说,计算思维首先是一种系统思维,具有系统思维的系统化特征。例如,在计算机文本分类领域,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过程如下所示。
例句1:请将军用毛毯盖在受伤的士兵身上。
由于汉语没有分词标记,词与词之间的界限不清,几个词语不同,词长不等,意义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共用字面统一而词面不统一的文字形式,例句1根据不同的切词结构可以得到:
A.请/将军/用毛毯盖在受伤的士兵身上。
B.请/将/军用毛毯/盖在受伤的士兵身上。
我们容易发现语义上的混乱,实际上这是计算机进行词法分析的结果。起初,我们认为这种分类只涉及到了词法问题,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大脑中是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进行选择的,甚至有时候我们发现了某些含混的解释,却不知道还有更多种可能的歧义深藏其中。计算机在对上面的句子进行词法分析的时候揭示了隐藏的假设,要想选择文法通顺的句子,首先必须懂得怎样认识句子,要让计算机明白无误的理解这些选择。因此,我们会把对一个句子的理解堆积起来:语义规则堆在语法规则之上,语法规则又堆积在词法规则上,我们必须强迫自己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去理解一个简单的句子。
因此,计算思维具有系统化特征。
4 结语
思无定法。计算思维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广大计算机教育者的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且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的目的是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形成、升华以及实用化。笔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将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计算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型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 49(3).
[2] Seymour Papert.An Exploration in the Spac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for Mathematical Learning,1996,1(1):95-123.
[3] 张晓如,张再跃,陈凌.谈谈计算机思维[J].计算机科学,2000,27(增刊1):107-109.
[4]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4):50-52.
一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还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个系统,并分析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对系统加以优化。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统辖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二 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1 整体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一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中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帮助高职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和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有贡献的人;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价值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应变与生存技能、环境教育和环保教育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发挥教育的各项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从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内容的一体性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价值意义所在的终极目标。
(2)教育过程。在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关怀教育观念,并形成明确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次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内容、开设独立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生命关怀教育的理念、内容等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总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流向过程,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生命关怀教育业的合力。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部的环境;二是家庭、社会的外部环境,二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对生命关怀教育产生整体影响。
2 动态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二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的性质。系统这种变化发展的动态性,使各个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达到最优的目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
(1)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此,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其次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最后就是要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上述三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不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基础;不帮助高职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发展方向;不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并领悟到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就失去了真正意义。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上述三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2)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要面向动态的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生命关怀的事业。高职教育就是为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能够主动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能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动态平衡。
3 有序性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论特征之三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向较高级的结构发展,即为有序。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有序性表现在:
(1)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构成是有序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成为社会人和实现生命价值意义三个层面。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基本要求;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化,并促进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对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要求。这三方面分层次、有次序地构成整体性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2)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危机防控是有序的。在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有效和有序的危机防控体系。一是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即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健全、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配备合理、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渠道与方式畅通,培养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四级干预体系,第一级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管理员,第二级是班级辅导员,第三级是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第四级是校外专门机构的心理咨询专家或治疗专家。
三 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系统优化
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 整体优化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
从系统论出发,必须构建一套完整性、科学性的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这是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实施成功的根本保证。
(1)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内容有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应变与生存技能、环境教育和环保教育等,为实现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目标,切实做好以上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切忌以点代面,影响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同时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各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
2 增强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创造有利于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条件,包括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家庭与社会的外部条件。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落实,首先是要靠学校和教师,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是学校内部的教育条件的优化。同时,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还有赖于创造有利的家庭与社会条件,即在家庭环境中,要建立起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在社会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文关怀的精神,营造出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2)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环境。实施高职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进所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开放性教育,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
参 考 文 献
[1]洪永新.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J].中外教育,1997(2).
[2]吕治国,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
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G].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论坛论文选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