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17: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对济麦20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5):54-56.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展望
1. 前言
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量上比重大,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粮食农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阶段,农业产品上的自力更生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部门的重视。有句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小麦出产量大的国家,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出产量较大,其生产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提高粮食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不仅是北方人的主要物质食粮,还是作为主要原材料应用于食品产业中。
2. 小麦栽培技术的分析
2.1根据各地情况,明确适合的优良小麦品种
众所周知,小麦产量的变化与气候、地理、地域等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小麦在温度偏高、水分适宜的区域出产量大、波动小;则在温度偏低、水分偏多或者较少的区域出产量小、波动大。所以,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实际情况,明确适合的小麦品种,调整各地区种植的结构,在播种前选择具有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种传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健康成长,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功效的制剂辅助小麦播种,在使用小麦品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小麦产量,还要考虑小麦的播种时期、温度和品质等方面,合理的播种时间可以有效的确保小麦的品质,若不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都会对小麦的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在14-18℃,在适宜的各项指标下,可以按照不同品种的小麦的特性,确定小麦的播种量。
2.2整地要细致
土壤是保证小麦等作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基础,小麦的种植离不开土地,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在播种前要对土地进行细致的处理。播种的质量与整地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整地过程中全部使用机耕和深耕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耕深保持在22-26厘米。在完成机耕作业后再进行机耙,要将土地粑透、耙平、踏实,表土细碎,满足上松下实的要求,确保小麦根系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并达到适宜的蓄水能力,同时要保持耕层深度相同,土地表面平坦,消除其中的根茬,这样对后期小麦苗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3施肥要合理、科学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对改善小麦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在施加有机肥料的前提下,保持小麦含氮量的稳定,增加小麦含磷量,补充小麦含钾量等。首先,在犁地过程中给土壤施加一定的有机肥,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里的有机含量。其次,在施加有机肥的时候还要施加适宜的无机肥,要做到平衡施肥,这样小麦才能够在一个各项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长,才能够满足小麦高产量、高品质的要求。
2.4加强小麦田地管理工作
第一,要进行定期的除苗。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有杂草的出现,然而杂草会对小麦光合作用发生的碳水化合物转移与呼吸作用有着不良的消极影响,减弱了麦苗对生长元素的吸收能力,从而影响了蛋白质的合成。第二,要进行有效的病害虫防治,适当使用地中宝粒剂、粉锈宁乳油来防治病害虫和纹枯病。第三,要进行合理定期的灌溉。在冬季追肥阶段对其进行第一次浇水,在气温为5℃进行第二次越冬浇水。
3. 对小麦栽培技术发展提出展望
首先,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稳定性,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性,深刻认识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方向,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将小麦栽培技术与生态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满足发展和建设的可持续要求。其次,要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麦栽培技术深入结合,推动小麦栽培技术现代化、信息化,增强了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动力,提高技术改进、完善的实时性。第三,始终明确高产量和品质优的原则,增强小麦产量和提高小麦品质两者是互不矛盾的。但是,部分地区在达到高产量要求的情况下,不注重小麦的质量,从而致使高产量与品质优两者失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高产量和品质优发展步伐相一致,从而确保小麦的出产量和品质。
4.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着显著的增强,各项科学技术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平台,尤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粮食方面,小麦栽培技术同样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推动了小麦的生产发展,增大了小麦在粮食产量上的增长比重。因此,增强对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根据小麦的生产区域规划,实行小麦种植地域化,栽培出适宜各个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小麦,促进高产、优质小麦的研制开发与推行,保证小麦总出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介绍了小麦套种生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并从轮作换茬、选地施肥、品种选择与合理密殖、适期播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供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参考。
宁阳县蒋集镇是生姜种植大镇,种植面积约800hm2,大都采用小麦套种生姜立体种植模式。现结合生 产实践将该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麦采取沟麦种植方式,沟距60cm,其中埂宽40cm,沟宽20cm,沟底播种小麦。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种1行生姜。
2栽培技术
2.1合理安排,轮作换茬
生姜是不耐连作的作物,在无病姜田块,连续种植3~4年后应换茬种植其他农作物,间隔2~3年后再种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换茬,间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宽余地区间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严格选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土壤基础是小麦、生姜间套作的关键,应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无姜瘟病的轻壤地种植。在此基础上,秋季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科学配方施肥。并根据土壤虫情,施入3%的辛硫磷颗粒剂75~90kg/hm2或黑矾225~300kg/hm2,进行土壤消毒。
2.3品种选择,合理密植
小麦品种要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种,如淄麦12、潍麦8号等。生姜要选用姜块肥大、皮色黄亮、不干缩、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壮姜种,如宁阳黄姜、莱芜大姜等品种。姜种的处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选壮芽3个步骤进行。小麦播种量97.5kg/hm2左右,成穗达525万穗/hm2;生姜采取带芽姜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
2.4适期播种
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规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麦成熟时适时收获,收割小麦时,只取麦穗,留下60cm高的麦秸遮荫。在小麦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选择肥大、皮色亮黄、无病、无虫蛀的姜块作种。催芽前用多菌灵或G-1型生姜增产剂浸种,选择无风晴天将姜种放在地上晾晒,中午翻动1次,晚上搬回室内,堆积4~5d,保持温度11~15℃,使姜种“发汗”(困姜)。这样反复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厨房内)。开始温度不要超过20℃,以后逐渐升高并保持在23~25℃,约20d出芽。出芽后温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当芽长到花生米大小时,即可分芽播种。分芽时保证每块60g左右,并有1~2个壮芽。套种日期以5月4~12日为宜。播种前3~5d,先在播种行内开深15cm、宽10cm的沟,施优质圈肥22.5t/hm2或饼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灵15kg/hm2,混合后施在沟的阳面。播种将芽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随后用土盖严,厚度以4~5cm为宜。
2.5科学管理
生姜套种完毕后要浇1遍水,浇水或雨后要及时划锄。播后15d生姜顶芽出土,应及时浇出苗水。一般每周浇1次水,追肥后要勤浇水,4~5d浇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别是热雨后应及时浇清洁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个分枝时,轻施提苗肥,追施硫铵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麦秸秆,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饼1 500~2 250kg/hm2,复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进入根茎生长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复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使原来的沟变成垄,垄变成沟。垄高10~15cm,宽25cm左右。
2.6病虫害防治
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姜软脚病、姜腐病和姜螟、姜粪虫蛆等。姜软脚病俗称姜发瘟,此病在小满至大暑期间为发生盛期。在防治上,选择无病菌土壤和无病区的姜种,防止姜根部积水和受渍;一旦发病应及时拔除发病的植株,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高锰酸钾750g/hm2,对水750kg对土壤进行消毒。姜腐病病症是由皮烂向中心(姜瘟病则由心烂向皮),在防治上,不让姜地积水,施用的农家肥要沤熟;若已发病,可淋施波尔多液,或按防软脚病的办法进行土壤消毒。在防治姜螟上,及早扑灭姜螟成虫,捉除幼虫,或在1~2龄的幼虫期施药毒杀。此虫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开始危害,以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较好。可用除虫菊酯类农药750g/hm2对水450~600kg喷杀,或用速杀灭丁750g/hm2对水600kg在傍晚喷于姜苗心叶,待药液流到茎部就可毒杀姜螟幼虫。姜粪虫蛆可用敌敌畏5 000倍液淋于虫害区,以杀灭幼虫,并防止其蔓延危害其他植株。
论文摘要 从良种准备、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皖北地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为该地区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论文摘要:麦棉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在目前植棉效益低的情况下,结合棉花、西瓜新品种的推广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提高了棉田综合效益,稳定了棉花生产,提高了农民收入,深受农民欢迎。介绍了麦棉瓜间套模式的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西华县在稳定棉花生产的基础上,以提高棉田综合效益为突破口,结合当前杂交棉品种推广、覆膜技术应用等生产特点和优势,积极引导棉农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在棉花生产区示范推广小麦、棉花、西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栽培模式。该模式可产小麦6 750kg/hm2、西瓜33t/hm2、籽棉3 450kg/hm2,净收入较常规麦套棉增加5.25~6.00万元/hm2。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小麦选用周麦18、矮抗58等半冬性高产中早熟品种;西瓜选用庆发、景丰等生育期在75d左右的早熟品种;棉花选择抗病、抗虫、株型较大、具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杂交1代抗虫棉品种,如豫杂35、中棉29等。
2田间配置
带宽2m种6行小麦,预留行1m种棉花和西瓜,翌年于5月上旬在空行中间套种2行棉花,株距35cm,宽行距2m,窄行距40cm,栽植棉花2.7~3.0万株/hm2,采用地膜覆盖;同时将西瓜苗移栽到棉花行内,株距45cm,与棉花行距20cm,种植1.2万株/hm2左右。
3科学施肥
种麦前整地时一定要施足基肥,以便一肥多用。一般施优质土杂肥30~45t/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总养分含量45%)1 500kg/hm2,深耕、细耙、整平。西瓜移栽前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施饼肥225kg/hm2。
4播种安排
小麦于10月上中旬播种,西瓜在3月下旬、棉花在4月上旬提前进行营养钵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待棉苗达3片真叶、瓜苗3~4片真叶、苗龄25~30d时,选择晴好天气将棉花、西瓜破膜移栽到小麦预留行内,移栽前在预留行中间耕翻起垄,垄宽40cm、高15cm。要求选用厚0.006~0.008 mm、宽70cm的地膜覆盖,盖膜前可喷施乙草胺、禾耐斯、都尔等棉田除草剂。盖膜时注意拉紧、压实、盖严,防止大风揭膜和杂草生长,以充分发挥地膜增温保湿作用。移栽时要将钵体按落底,防止穴底空,并注意钵体不露出地面。
5育苗管理
5.1棉花育苗
苗床就近安排,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1hm2大田需10m2苗床。制钵前将充分腐熟的人粪尿或家禽粪1 500kg/hm2、棉花专用肥或复合肥30kg/hm2、多菌灵7.5kg/hm2、呋喃丹7.5kg/hm2与苗床土混拌均匀备用。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制钵,1hm2大田制营养钵3.00~3.75万个/hm2。4月上旬抢晴天播种,苗期管理要掌握好温湿度变化,通过通风炼苗、化控等措施预防高脚苗。由于苗床湿度较大,植株密集,发生病虫害的几率较大,要重点做好苗期红腐病、炭疽病、立枯病等主要病害的防治,常用1∶1波尔多液2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喷至药液开始下流为止。移栽前5~7d昼夜揭膜炼苗,注意防止高温烧苗或大风阴雨伤苗,做到苗不栽完膜不离床。
5.2西瓜育苗
播种期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前用55℃左右温水浸种消毒15min,然后用清水浸种12~24h,再在25~30℃下催芽,经2~3d大部分种子胚根露出,即可播种。采用穴播,每穴或每钵播2粒种子。播种后苗床内的温度是影响种子出苗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晴天应保持30℃左右,夜间不低于15~17℃,4~5d便可出齐苗。子叶出土后,要降低苗床的温度和湿度,并及时通风,防止徒长。出苗以后应将弱苗拔除,避免拥挤。幼苗生长期白天温度维持在25~30℃,夜间16~20℃,并适当追肥1~2次。西瓜蔓割病发生比较严重,常采用南瓜、葫芦等嫁接砧木换根的方法育苗。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一般西瓜的播种时间较砧木提早5~7d,砧木子叶展平、接穗真叶露心时为嫁接最佳时期;若采用顶插接法,则砧木与接穗的播种时间相同,待砧木破心到l片真叶,接穗子叶展平便可嫁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秧苗25~30d、具有4~5片真叶时便可定植。
6田间管理
6.1水肥运筹
小麦应做好返青拔节期追肥,施尿素120~150kg/hm2;小麦孕穗至灌浆期,用2%左右的尿素溶液或磷酸二氢钾3 000 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叶面喷洒,以提高粒重;西瓜坐瓜后施西瓜专用肥375kg/hm2或磷酸二铵225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棉花重施提苗肥,施尿素300 kg/hm2,于6月上旬开沟施入,沟距棉苗30cm;花铃期追尿素150kg/hm2、二铵150kg/hm2、锌铁硼微量元素22.5kg/hm2。花铃期是棉花需水临界期,一定要保证水分供应。
6.2整枝
采用双蔓整枝,每株留1果,选择主蔓第2~4雌花瓜,将多余幼瓜摘除,当瓜坐稳后不再整枝打杈。棉花要及时去掉无效叶枝,8月上旬打顶,果枝上的腋芽要随见随抹。
6.3化学调控
西瓜蔓长70cm、有旺长趋势时,用缩节胺90g/hm2左右对水675kg/hm2,连喷2次,间隔5~7d,缓和营养生长,促进坐瓜。棉花初花期,用缩节胺15g/hm2轻控。打顶后7~10d用60g/hm2缩节胺对水600kg/hm2重控。
6.4防治病虫害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一药多用,综合防治。小麦中后期用12.5%禾果利或20%三唑酮对小麦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进行防治;用50%抗蚜威或10%吡虫啉防治麦穗蚜;棉花重点做好3、4代棉铃虫、棉蚜、棉盲蝽等主要害虫的防治,可于中后期用2.5%辉丰菊酯乳油450 mL/hm2对水450kg/hm2喷防,或用7倍棉虫威、氧化乐果涂茎防治棉蚜、棉铃虫,并兼治蓟马、红蜘蛛、棉盲蝽等害虫。尤其在西瓜收获前,不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减少农药对西瓜的污染。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210014)
摘要: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 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关键词 :产量;免耕;浅耕;秸秆还田;效益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5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区域秸秆全量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CX(12)1002];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江淮东部(江苏)水稻小麦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BAD07B09);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区域种植业废弃物中氮磷养分管理及多级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ZX07101-004)。
第一作者简介:张斯梅,女,1981 年出生,江苏赣榆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稻麦栽培生理生态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通信地址: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Tel:025-84390198,E-mail:zhangsimei929@sina.com。
通讯作者:杨四军,男,1958 年出生,江苏赣榆人,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农机农艺融合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信地址: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Tel:025-84390201,E-mail:yangsijyun5819@163.com。
收稿日期:2014-09-25,修回日期:2014-12-02。
Effects of Less Tillage and No-tillage Patterns and Total Rice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Grain Yield of WheatZhang Simei, Yang Sijun, Gu Kejun, Yu Jianguang, Zhang Henggan, Xu Bo(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Abstract: To use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to field and increase yield and efficiency of wheat in rice-wheatrotation, effects of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and total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on seed germinationand grain yield of whea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tillage with total strawmulching had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up to 6480.0 kg/hm2, followed by shallow tillage treatment without strawreturn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shallow tillage with total straw returning had the lowest yield, 5524.5 kg/hm2.ANOV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and total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in situ had littleeffect on wheat yield, and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Total straw mulching without tillageneeded less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Taken together, the appropriate way to high yield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wheat was no-tillage plus total straw mulching in rice-wheat rotation.
Key words: Yield; No-tillage; Shallow Tillage; Straw Returning; Benefits
0 引言
中国稻茬小麦面积约为480 万hm2,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稻茬麦区光热资源丰富,降雨较多,小麦生长受水资源限制作用小,是中国小麦增产潜力最大的区域[1]。江苏稻茬小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70%以上,淮南地区稻茬小麦比例高达80%以上,稻茬小麦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省小麦的生产与发展。少免耕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技术措施之一,其推广应用面积占江苏省稻茬小麦面积的90%以上。
目前,针对少免耕对作物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3-5],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报道显示,少耕稻茬小麦产量与常规耕作基本持平[6],免耕可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水平[6-7],也有研究认为免耕导致稻田套种小麦产量明显降低[8]。秸秆还田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对当季乃至还田后的前几季作物产量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随后其优势会逐渐显现,可以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9-10]。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盆栽或小区试验,秸秆往往经人工切碎后归还土壤,而田间大区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的报道较少。为此,笔者在稻麦两熟地区,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田间出苗、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区概况
试验于2011—2012 年在江苏省农业农业科学院宿迁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试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2315 h,年平均气温14.1℃,活动积温5189℃,年均降水量为892.3 mm,一年两熟制。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迁麦1 号’,采用机条播,行距20 cm,播量为300 kg/hm2,2011 年10 月10 日播种,2012 年6 月7 日收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 种处理,分别为浅耕秸秆不还田(ST)、免耕秸秆不还田(NT)、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STS)和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NTS)。为了便于耕作,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每处理面积为360m2,不设重复。除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4 测定项目
小麦出苗后,调查基本苗数,计算田间出苗率。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用1 m2大小的方框,每小区选取3个位置人工计数框内的穗数,测定穗粒数和千粒重,每个处理收获12 m2计产,籽粒晒干后测定含水量,折算成含水量为13%的籽粒重量。
田间出苗率=(单位面积基本苗/单位面积有效种子粒数)×100%单位面积有效种子粒数=单位面积播种量(kg)×每kg种子粒数×发芽率每种子粒数=1000×1000/千粒重(g)
1.5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处理数据、作图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从图1 可以看出,免耕秸秆不还田(NT)稻茬小麦出苗率最高,为79.9%,浅耕秸秆不还田(ST)出苗率最低,两者相差5.6%。同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免耕出苗率明显高于免耕,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在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条件下,浅耕混埋处理出苗率略高于免耕覆盖处理,差异也不显著(P<0.05);秸秆是否还田与耕作方式之间无交互作用。这说明,在试验条件下,秸秆是否还田、浅耕或免耕对稻茬小麦出苗率的影响不大。
2.2 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籽粒产量高低顺序为NTS>ST>NT>STS,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 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比免耕覆盖还田处理减少了14.7%。
进一步比较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免耕处理有效穗数高于浅耕处理,而前者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后者。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条件下,免耕覆盖处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高于浅耕混埋处理,而前者千粒重低于后者。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即秸秆是否还田与不同耕作模式对稻茬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且秸秆是否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2.3 不同处理稻茬小麦效益分析
小麦生产成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省工节本、补贴收入的增加及收购价格的提高。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机械全量原位还田节省了将秸秆移出田面的过程费用(人工费、机械费和运输费等);水稻秸秆还田腐解释放的N、P、K等营养元素可供后茬小麦生长需要,从而减少麦田肥料施用量,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还田还能有效减少焚烧和遗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浅耕相比,免耕省工节本优势明显,且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免耕结合秸秆机械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可起到蓄水保墒、减少地表径流损失及杂草发生等作用。因此,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稻茬小麦效益的角度考虑,以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少免耕是集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保护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体系,是顺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农业应用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简化农艺流程,能够有效缓解农忙季节用工紧张的矛盾,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少免耕还可以减少机械耕作作业能耗和费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由于不需要耕翻整地,可以保证下茬作物适时播栽,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抗灾应变能力,增产增效优势明显。此外,耕层土壤不受破坏,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因此,国际上目前提倡以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结果也不相一致,多数研究都从正面评价其效益,或者认为少免耕与常规耕作的差异不大[6],但保护性耕作导致作物减产也是客观事实[11-16]。
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或随意遗弃,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农民及各级政府面临的难点问题。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出路及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最重要途径,目前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主要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对当季乃至还田后的前几季作物产量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随后其优势会逐渐显现,可以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9-10]。以往研究大多采用盆栽或小区试验,通常的做法是先收集秸秆,经人工切碎,与土壤混埋,再播栽下茬作物。苏南部分地区,农民亦有小麦播种后覆盖整草的栽培习惯。迄今为止,关于田间大区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的报道较少,未见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和少免耕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报道。少免耕的同时覆盖农作物秸秆,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保土保肥的效果。此外,还可避免秸秆焚烧和遗弃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的污染,有效培肥地理,改善土壤性状,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工秸秆还田相比,机械化作业不仅将劳动力解放出来,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为此,笔者在稻麦两熟地区,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田间出苗、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 kg/hm2,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低,比前者减少了14.7%。从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秸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以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最好。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种植小麦,不仅没有导致小麦减产,而且节本省工增效,秸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得到稳定提高,大大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任何耕作方式都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长期采用相同措施可能导致负效应的累加。因此,以后有必要开展年度间不同耕作方式组合的研究,探索适于新形势下秸秆机械还田的稻茬小麦高产高效耕作与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等.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36-43.
[2] 杜永林,杨洪建.江苏作物免少耕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8(1):1-3.
[3] 江晓东,李增嘉,候连涛,等.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7):20-24.
[4] 江晓东,迟淑筠,李增嘉,等.少免耕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55-58.
[5] 董文旭,陈素英,胡春胜,等.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2):141-144.
[6] 庄恒扬,刘世平,沈新平,等.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4):39-44.
[7] 严洁,邓良基,黄剑.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2005(2):31-34.
[8] 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59-863.[9]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33(5):336-339.
[10] 张永春,汪吉东,聂国书,等.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6):833-838.
[11] Kirkegaard J A. A review of trends in wheat yield responses toconservation cropping in Australia[J]. Australian Journal of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95,35(7):835-848.
[12] Tebrügge F, Düring R A. Reducing tillage intensity—a review ofresults from a long- term study in Germany[J]. Soil & TillageResearch,1999,53(1):15-28.
[13] Uri N D. Perceptions on the use of no- till farming in production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0(77):263-266.
[14] Govaerts B, Sayre K D, Deckers J. Stable high yields with zerotillage and permanent bed planting[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4(1):33-42.
论文摘要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论文摘要 总结了中药材秦艽人工栽培技术,对缩短其栽培周期,提高产量作了一定探索,以期为应对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的形势,扩大人工栽培面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提供指导。
秦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其具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的功能。随着人们的过度采挖和环境恶化,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华亭县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工栽培秦艽已获得成功,栽培面积逐步扩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秦艽特征和栽培的适宜环境
1.1特征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基部被残叶纤维所包围。须根多条,扭结或粘为1个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或斜生,单一;茎生叶密集或莲座状,茎生叶对生,较小,基部合;叶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或腋生作轮状;蒴果矩圆形,种子椭圆形,深黄色。
1.2生长特性及栽培适宜环境
秦艽性喜潮湿冷凉气候,耐寒冷,忌强光,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和土层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宜。在干旱季节易出现灼烧现象,叶片在烈日直射下易变黄和叶缘枯萎。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1个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茎多簇生。通常每年3月下旬返青,5月下旬抽薹开花,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年生长期为100~120d左右。秦艽栽培环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mm以上,无霜期160d以上。总之,秦艽对生长环境要求相对不是太严格,有野生品种分布的地区,均可栽培。华亭县秦艽栽培适宜环境主要在沿关山区域和气候较冷凉的西北部。
2丰产栽培技术
2.1秦艽栽培的方式
秦艽一般用种子繁殖,栽培方式有3种,即露地移栽、覆膜移栽和直播套种。直播需与刺胡麻或小麦等作物套种,以起到苗期遮荫作用,其栽培周期长,产量低,生产上采用较少。露地移栽和覆膜移栽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栽培周期可缩短到2~4年。
2.2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一般于前茬作物玉米、小麦、洋芋等收获后至秋季整地,深翻30cm以上,耙耱收墒。来年春季土壤解冻时及时翻耕,拣去石块和草根,结合整地施入底肥,施农家肥(土粪)15~30t/hm2,墒情差时一般少施或不施土粪(土粪多时,易伤苗,导致缺苗较严重),然后整平耙细,作畦或打垄。
2.3育苗
育苗播种时间为土壤封冻前或来年早春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有浇水条件者春季最佳。将准备好的地块深翻整平,做成1.4m宽的畦,选用成熟饱满的种子,用种量为90.0~112.5kg/hm2,撒播后覆土0.5~1.0cm,用铁锨轻拍压实,再覆1层麦草,厚1~2cm,覆盖均匀严实,进行遮荫保墒和防止土壤板结,以促进种子萌发。覆盖麦草后有条件者浇灌1次透水。一般从播种到种子发芽大约需要30d左右。苗出齐后开始第1次除草,除草后及时浇水。当苗长出2~3片真叶时,视苗长势情况适当揭去覆草,一般揭草3次,至6月上旬揭去所有覆草。选阴天或阴雨天揭去覆草,以免阳光过强烧伤苗。揭去覆草后过几天追肥1次,一般撒施尿素375kg/hm2,撒后浇水或雨天前施入。并应多次进行除草,同时视天气情况适当浇水,以利苗生长。有条件的,可搭建小拱棚育苗,一般一年生苗即可移栽。
2.4移栽
2.4.1露地移栽。多采用二年生苗栽植。提倡“顶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刚解冻后进行,或于秋分时期进行移栽。整地时施过磷酸钙600kg/hm2、尿素300kg/hm2或碳铵375kg/hm2,按行距30cm开沟,深15~20cm,用步犁开沟时,要求将靠前沟沟侧壁整理成较垂直面(沟侧壁倾斜度要小);将秦艽苗子大小分级,按株距7~8cm靠沟壁垂直摆放,然后覆土,至苗刚好露头,心叶展开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开叶刚好;用脚踩压实,使根充分与土壤接触,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保持行距30cm,定植37.5~45.0万株/hm2,过小苗或弱苗要双株定植。
2.4.2覆膜移栽。一般采用一年生苗栽植,秋收后及时翻耕,结合翻耕一次性施入优质农家肥30t/hm2、过磷酸钙750kg/hm2,然后耙耱收墒。来年春季3月上旬整地,结合整地施入300kg/hm2尿素或375kg/hm2碳铵。采用宽窄行起垄铺膜,保持垄面55~60cm,垄间距15~20cm左右,在垄面上按行距20cm、株距12cm破膜扎眼定植,深度10~15cm,孔径2cm,每垄定植3行,必要时要及时浇定植水,每穴一般栽 1株,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用苗2.5~2.8万株/hm2。另外,可采用先移栽,后覆膜放苗的方式进行移栽。覆膜移栽相对比较费工,但产量高,栽培周期短。
2.5田间管理
2.5.1中耕除草。一般5月上旬开始除草,此时幼苗易受伤,必须操作细致,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进行第2次除草,除2~3次。当年抽薹开花率为5% 。第2年视田间杂草情况及时松耕除草2~3次。
2.5.2追肥。露地栽培第1年基本不追肥,第2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苗较高时追施尿素300kg/hm2,雨前撒施,或施后浇灌水,或开沟施肥。抽薹开花初期再追施1次尿素,方法用量同前次。天气干旱高温时应及时浇水。
3病虫害防治
秦艽在生产中,主要有叶斑病危害,一般多于6月或7月发生。特别是移栽后发易病且较重,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连作;二是移栽时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三是用药物防治,于发病初期用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防,每7d喷1次,喷洒1~2次,同时要注意及时排涝和灌水。
4采收及加工
目前,露地秦艽栽植2年后采挖,地膜秦艽栽后当年可采挖,于秋季采挖,挖出的根除掉茎叶、须根和泥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使根茎呈乳白色,再晾呈灰黄色或黄色时,摊开晒干即可。
5留种
留种时在抽薹开花期,用磷酸二氢钾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提高结实率和种子的饱满度,同时用辛硫磷1 000倍液喷洒,防止蛾类幼虫蛀蚀种子。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视成熟度,将其茎杆一块收割收获,然后打碾、晒干。
6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阐述了适合蒙城县间作套种的主要栽培技术模式,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现提出秋种时适宜我县间作套种的主要栽培模式,各乡镇可根据各自实际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1小麦-菠菜-冬瓜-玉米-白菜间套种模式
按2.5m为一种植带做成大小两畦,大畦宽160cm,种9行小麦;小畦宽90cm,撒种菠菜,播量为15kg/hm2。翌年3月菠菜收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中间播种1行冬瓜,株距50cm;5月20日前后,在冬瓜两侧各点播1行玉米,株距30cm,行距50cm,玉米与小麦间距20cm。小麦收获后让地给冬瓜、玉米生长。8月中下旬,冬瓜拉秧后,在大畦内及时整地施肥,栽3行大白菜,行距50cm,株距45~50cm,栽2.40~2.55万株/hm2;9月上旬去掉玉米基部3~4片老叶,以利通风透光;9月中下旬白菜进入莲座期,及时收获玉米;10月下旬在玉米空间种植9行小麦;11月下旬大白菜收获后冬闲。翌年移栽早熟苞菜或采取“9-2”方式套种棉花。
2小麦-菠菜-辣椒-夏菜间套种模式
在秋种时按1.8m为1个种植带,分成大小畦,大畦宽1m,种植6行小麦,行距20cm;小畦宽80cm作预留行,秋种时可在预留行内撒种菠菜。年后3月菠菜收获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内种植2行辣椒,株距为28~32cm,行距60~70cm,2行辣椒各距小麦行10cm。小麦收获后又可在小麦带内种植夏萝卜或抗热白菜或无架豆角,但种植接茬辣椒效益更佳。
3小麦-菠菜-西瓜-棉花-大白菜间套种模式
带幅宽2.6m,种植9行小麦,行距20cm,占地1.6m,留空档1m,年前种植菠菜;翌年菠菜收获后,于3月中旬进行西瓜、棉花营养钵育苗;4月20日左右用地膜覆盖栽培1行西瓜,株距50~60cm,栽6 000~7 500株/hm2,同时在西瓜两侧各栽1行棉花,棉花距麦26.5cm,株距26~33cm,栽2.25~2.85万株/hm2。7月底西瓜拉秧后,在棉花行中间施肥,8月中旬再播种1行大白菜,株距60cm,栽6 750株/hm2左右。
4小麦-冬菜-西瓜-辣椒-花菜间套种模式
种植带播幅为2m,采用“6-1”式种植模式,即播种6行小麦,行距20cm,留1m预留行种植冬菜;冬菜收获后于4月初地膜覆盖种植1行西瓜,栽9 000~10 500株/hm2;小麦收获前10~15d在西瓜两侧栽辣椒1.95万株/hm2,小麦收获后再栽1.95万株/hm2,合计栽3.90万株/hm2。西瓜收获后栽花菜,栽9 000~10 500株/hm2。
5小麦-冬菜-西瓜-玉米-豆角间套种模式
种植带2m,播种6行小麦,行距20cm,在小麦预留行内种植冬菜,冬菜收获后于春季地膜覆盖1行西瓜,株距50cm,栽9 750株/hm2。小麦收获前10d于西瓜两侧点播玉米,栽3万株/hm2,小麦收获后在麦茬地种无架豆角。
6甘蓝-西瓜-玉米间套种模式
甘蓝选用抗寒、抗病、耐肥、长势强的品种,8月下旬育苗,秋分前定植,施优质土杂肥45t/hm2,尿素300kg/hm2,栽4.5万株/hm2,春节后上市。西瓜选用早熟抗病早冠龙,2月下旬育苗;在3月中下旬甘蓝腾茬后施优质农家肥37.5t/hm2,磷钾复合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整地后按1.6~2.0m开沟作畦,在畦边40cm的种植带内覆盖1m的地膜,在地膜中间按50cm株距打孔移栽瓜苗;尔后搭小拱棚进行双膜覆盖栽培,小拱棚上盖草苫或稻草,昼揭夜盖;在西瓜发棵时和第1个瓜坐果后有鸭蛋大时追施尿素150kg/hm2和磷钾复合肥450kg/hm2;5月下旬开始采收。5月上旬进行玉米(选用矮秆早熟品种)育苗,5下旬按60cm×30cm行株距在西瓜两侧移栽2行玉米。
7 春甘蓝-春玉米-豆角-秋甘蓝间套种模式
春甘蓝菜于1月10日前后育苗,2月中旬整地施肥起垄,垄底宽80cm,顶宽30cm,高30cm;然后在垄面移栽甘蓝,每垄栽植双行,行距30cm,栽8.25万株/hm2,栽后浇水,用小拱棚覆盖,4月收获上市。4月中旬在甘蓝地沿垄点播玉米,玉米行间点播豆角,玉米行距80cm,与豆角之间行距40cm,密度均为3万株/hm2;播种时穴内要浇足底墒水,覆土后用50%乙草胺1 200mL/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地面封闭除草。8月上旬玉米、豆角收获后,立即深耕整地、施肥、重新打垄。秋甘蓝于7月20日前后育苗,8月20日左右移栽大田,11月下旬上市。
8春马铃薯-冬瓜-秋马铃薯间套种模式
按2.4m为1带,做成3畦,畦底宽80cm,春马铃薯种2畦,每畦种2行,行株距33cm×20cm,栽8.25万株/hm2;另一畦种1行冬瓜,株距50cm,栽8 250株/hm2。年前深耕冻垡,2月上旬开始整地,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施土杂肥45~60t/hm2、过磷酸钙1 125kg/hm2、硫酸钾300kg/hm2、尿素300kg/hm2。马铃薯于1月下旬催芽,2月中旬开沟播种,为防止地下害虫危害,可用甲敌粉45~60kg/hm2进行处理,墒情差时要带水下种,保证一播全苗。播后覆土,并及时覆盖地膜保水增温。2月中旬冬瓜营养钵育苗,3月底在畦面覆盖地膜后破膜移栽,栽后浇定根水,破膜处用土封实,并加盖天膜。春马铃薯于5月下旬收获,7月下旬冬瓜拉秧后整地施肥,种植催芽后的秋马铃薯,栽12万株/hm2左右。秋马铃薯于11月下旬采收上市或摊晒后冬储。
9小麦-菠菜-辣椒-夏菜(或玉米)间套种模式
在秋种时按1.8m为1个种植带,分成大小畦,大畦宽1m,种植6行小麦,行距20cm;小畦宽80cm作预留行,秋种时可在预留行内撒种菠菜。翌年3月菠菜收获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内种植2行辣椒,株距为28~32cm,行距60~70cm,2行辣椒各距小麦行10cm。小麦收获后又可在小麦带内种植夏萝卜、抗热白菜、无架豆角或玉米。
论文摘要 甘蓝型春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油菜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其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甘蓝型优质油菜的生产。生产的油菜产量高,平均产量可达3 750kg/hm2,最高产量达到5 250kg/hm2;产值高,每生产1kg油菜籽的产值,比生产1kg春小麦的产值高2~3倍;品质优,需用量大。
甘蓝型油菜生产全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技术装备,是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甘蓝型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术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条播和点播,要求下种均匀,无明显断条,行距相同,行向笔直,播种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2整地技术要求
耕地深度应在20cm左右,深浅一致,翻垡良好,地表植物残株覆盖严密;整地平整,土壤松碎,墒性好,上虚下实,底肥覆盖严密。
3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要求
一般采用育苗装置,将种子播入营养钵内,在一定条件下集中育苗,然后将育好的钵苗用移栽机移栽到大田。育苗移栽的种子必须进行精选,经过包衣处理,制钵机制取营养 钵时,需按要求配制好营养土。根据不同品种和耕作制度,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移栽油菜小苗,用土压实,不产生萎根、伤苗现象。
4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要求
播种前3d喷施除草剂,播种机进行播量、行距调整。播种量按5.25~6.00kg/hm2,与22.5kg/hm2尿素、5.25kg/hm2二铵和37.5 kg/hm2 3911颗粒剂混合调匀,使总播量达到97.5~105.0kg/hm2。其调整方法可按不同类型播种机的调整要求进行。
5农艺管理措施
甘蓝型油菜种植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苗期气温低、蕾薹期干旱、花期以后气温升高,进入雨季。往往造成苗期生长缓慢、营养积累量小;蕾薹期以前花芽分化水平低,无效枝和无效果多;花期以后,枝叶徒长,打乱生殖生长过程,造成落花落果、秕粒率高、千粒重小。应根据高原气候影响状况,用农艺措施调节和控制。
早期开始争取获得较多的田间生长时间,增加油菜对外界水、肥、气、热资源的吸收量,播种、松土、间苗、定苗、防治病虫害、追肥、浇水要提前,实行秋耕、秋施肥和冬灌栽培措施。
重点促根、促叶,前期增水、肥,中期控制水、肥和中耕,减缓生长速度,延长花期分化发育时间,保证后期落花落果少,无效果比率降低,角粒数增加,无倒伏,实现丰产丰收。
6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
6.1病害防治要求
选用抗病品种,采用休闲轮作制,同时注意种植密度适宜,灌溉恰当,施肥量科学合理。
6.2虫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害虫主要是黄条跳甲成虫和茎龟象幼虫。一般用22.5kg/hm2 3911拌种或进行毒土处理,能防治上述2种害虫。若处理效果不好,可在盛花期前用药剂喷杀。
6.3草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草荒治理,主要是针对野燕麦、香薷、微孔草、灰绿黎、荠草等杂草,一般用48%的氟乐灵乳剂2 250~2 550mL/hm2,以尿素或砂土为稀释剂,进行混合拌匀,于播种前撒于土壤表面,立即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将药剂带翻入表土下6~8cm处可以基本防治苗期草害。
7油菜收获技术要求
7.1分段收获
在油菜80%角果呈黄色时,用割晒机收割铺放田间,边割边捆,即时堆垛,以防裂角落粒。放置7~15d,待油菜后熟干燥后,再用联合收割机或脱粒机脱粒。用收割机拣拾时,应将联合收割机割刀部分换成拣拾器,同时更换凹板网筛,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拣拾脱粒。
7.2联合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时,油菜成熟度需达到90%左右,要求收割脱粒干净,总损失率小于5%,割茬高度在10~30cm,秸秆可粉碎还田或收集再利用;收割前,要更换凹型筛网,在割台左侧装上分禾板和立式切割装置,适当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
论文摘要:酱用番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对番茄栽培技术的研究结合新疆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分析了加工番茄高产栽培的可行性,并阐明了通过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加工番茄高产高效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由于加工番茄产值高、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我区番茄面积逐年增加。为规范番茄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目标,特制定本规程。
1品种选择
选择丰产、优质、抗病,适宜机采,成熟一致的品种,早、中、熟品种搭配。当前主栽品种有里格尔87~5(早熟品种),改良VF(中熟品种)、石红三号(中熟品种)等。
2土地条件与轮作要求
酱用番茄应选择土地平整、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的壤土或轻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总盐含量小于0.39%,碱解氟60-80PPM,速效磷10-15PPM,速效钾200PPM以上。
酱用番茄为茄科植物,忌连作,一般轮作周期在三年以上,应避免重茬或迎茬。前茬作物以小麦、打瓜、水稻、玉米为宜。
3种子处理
用种子量0.5%的敌克松拌种或用甲醛20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或用55-60℃温水浸种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
4种植方式与行株距配置
4.1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平畦覆膜播种、揭膜开沟起垄;②开沟覆膜播种,沟垄种植。
4.2行株距配置:里格尔87-5平畦种植:行距采用40厘米、膜间80厘米配置(即40+80厘米),株距35-40厘米,亩株数2800-3200株。土地条件好,保苗齐的条田,可适当放大垄背行距20-30厘米,即40+100-110厘米配置,亩株敷2500-2700株。
4.3开沟种植:沟距1.35-1.4米,沟口50-55厘米,沟背85-90厘米,即50~55+85-90厘米配置,株距30-35厘米,亩株数2800-2900株,中熟品种如改良VF、石红三号等采用上述种植方式,株距应扩大至35-40厘米,亩株数2600-2900株。
酱用番茄种植密度与收获产量间变化弹性大,与品种、土肥条件密切相关,针对品种与土地条件,其种植密度应相应调整。
5土地处理
在上年秋冬土地处理的基础上,平畦种植应于早春地表解冻3-5厘米时用机力对角耙耱和镇压,局部土地不平整再强制复平,土地处理达到''''齐、净、平、松、碎、墒·六字标准。开沟种植,可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于地表解冻1,-18厘米时,强制顶凌开沟起垄,沟深25厘米,开沟要不拉泥条。
6覆膜播种
6.1平畦种植:土地处理结束后,地表解冻5厘米时即可进行机械镐膜,压紧、展平和密封好地膜。当膜内地沮平均回升到10-12℃时,根据气温与晚霜预报,适时早播。平畦种植的最佳播期为4月中下旬,播种深度为膜下1-1.5厘米,膜上穴孔盏碎湿土L5--2厘米,每穴播量5--10粒,亩用种量100克。
6.2开沟种植:开沟后,人工及时平畦整沟,达到垄平土细。播前化除可于整沟结束后,用都尔150克/亩,人工沟内定向喷雾,进行膜下芽前化除,药液量不少于20公斤/亩,喷药后即用地膜沟铺覆盖(膜宽120厘米),铺膜要求覆土严密,紧贴地面。镐膜结束即可播种,一般播期为4月15--20日。播种距沟沿1厘米处点种,其播种要求与干畦种植一致。
7田间管理
7.1苗期管理:苗期管理必须突出"早"字。出苗后,做到早中耕、早除草。全期中耕2-3遍,中耕深度20-25厘米。第一遍中耕要适早进行,应在出苗期至齐苗期进行。疏苗应推迟到幼苗充分发育至1-2叶期,集中疏苗,每穴留苗两株,疏苗同时拔除苗穴内杂草,3--4叶期结束定苗,每穴留一株。
7.2中期管理:平畦种植要适早揭膜开沟,封垄前进行揭膜、中耕。机械开沟后必须进行人工提沟培土,保证灌水质量。
7.3分秧:将倒向沟内的番茄植株顺其株体扶上垄背,使其确定正常生长空间,露出沟面。操作时不能大翻动,以免折断茎或侧枝。作业时间一般为每天下午进行,切忌在晴天上午或中午进行,以免造成日灼果。
7.4施肥
7.4.1平畦种植:秋冬全层深施基肥亩施尿素20公斤+三料磷肥10公斤,生育期起垄开沟时亩追施磷酸二铵或三料磷肥5公斤+三元复合肥10公斤,追肥也可结合中耕,视苗情适度早追肥,全期施肥总量45公斤,N:P:K为1:0.78:0.17。
7.4.2开沟种植:开沟时距沟沿7-8厘米处,亩条施三料磷肥10-15公斤,距沟沿15-18厘米处条施磷酸二铵或尿素5公斤,即分行条施氮磷肥,做到开沟与施肥一次完成。氮肥远离播种行,以防止烧苗。追肥一般结合二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或补施3公斤钾肥。对土壤条件差、苗情长势弱的条田可结合三水进行二次追肥(亩追肥3-5公斤磷酸二铵),全期施肥总量40-50公斤/亩。
7.4.3补施微肥:当第二果穗膨大时,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或0.5%的磷酸二铵。叶面补施微肥可视苗情长势,全期补施2-3遍。
7.5灌水:酱用番茄对水、肥敏感,苗期墒度要求高,生氏后期较耐旱,灌水必须针对苗情、墒度适时适量灌溉。开沟种植应播前引水提墒,保证墒足播种.一播全苗。引水必须渗足苗床30~40厘米土层。一般苗期浇一次起苗水。加强中耕、控水,至第一果穗膨大到幼苗果径2--4厘米时浇二水,以后视苗情墒度每隔10-15天灌溉一遍,全期灌水4-5遍,灌水严禁上畦,避免烂果和发生病害。平畦种植视苗情、墒度,加强中耕,防止因缺水僵苗。旱情较重的条田,应适早开沟,引水提墒,一水灌后应紧接二水。以后视墒情至青果膨大期灌三水,后期视墒而灌。灌水必须细流沟灌,严禁漫畦。
8病虫防治
8.1虫害防治:蚜虫用康福多2500-3000倍或蚜虱净1000倍喷施防治,地老虎用敌百虫灌根或傍晚喷施敌敌畏或敌杀死等防治,棉铃虫用杀灭菌酯或敌杀死2000倍喷雾防治。
8.2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早疫病用代森锰锌100克/亩,喷雾防治。以后每隔7-10天,用甲霜灵一锰锌和百菌清进行交叉喷雾防治。灰霉病用800倍甲基托布津和600倍甲霜灵混合药液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脐腐病用1%过磷酸钙或0.3%氯化钙在初花期每隔15天喷施一次,连续2-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