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18:1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孩心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当今信息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注意力经济因而被广泛地关注,影视媒体处在当今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其广告设计需依据心理学的法則,关注观众注意心理,研究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从而实现注意力经济下的影视广告目标。
在信息时代,注意力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经济被广泛地关注。信息的广泛传播,公众的注意力已成为接受和筛选各种信息的关键,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具有经济学价值。因此,如何研究注意力的属性和特点,在众多泛滥的信息中赢得人们的注意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影视广告处在当今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再是影视选择观众,而是观众选择影视。所以,我国影视广告业应重视注意力经济的研究,针对性地做好影视广告的设计。
一、精选语言,恰如其分
影视语言不仅是电视广告的信息传达手段,也是电视广告形象得以形成、体现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因而它是电视广告的基础和生命。
影视广告策划和设计中,要首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明确广告定位,确定广告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构思广告形象,确定表现形式和技巧;另外,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按镜头段落为序,运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个个广告画面,必须时时考虑时间的限制。镜头不能太多,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出所要传达的内容;影视广告是以视觉形象为主,通过视听结合来传播信息内容的。因此影视广告文案(脚本)的写作必须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即广告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声画对位”。
如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广告作品的“100年润发,重庆奥妮”就是通过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情节,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而升华了“百年润发”的品位。同样,孔府家酒以其主题曲“千万里,千万里,我回到了家……”和《北京人在纽约》主演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语深深打动了的观众。
二、出奇不意,巧妙构思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现代广告心理学认为广告活动最终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所以打动和征服消费者是广告成功的关键。遵循心理学法则,加强广告创意,力求构思巧妙,从而做到出奇不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之一。
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为达到广告目的创造性的主意。广告活动中的“创意”其实质是根据产品的情况、市场情况、目标消费者的情况,来制订广告策略,寻找一个说服目标消费者的理由,并根据这个理由,通过媒介传达产品的信息,来影响目标消费者。因此,广告创意的核心是提出理由,然后说服大众。
香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则汉堡包的广告:一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留下两行脚印,连续15天,都是同一画面,没任何文字和声音,到了16天仍是这个小孩的两条腿在沙滩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个脚印,便从脚印中跳出一只汉堡包。这则广告,利用悬念,可谓巧妙构思,出奇不意。
三、重点突出,简明易记
从广告心理学中的“过滤器的注意理论”的角度看,影视广告“重点突出”符合消费者的注意习惯和记忆心理。消费者的注意过程是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
所以诉求点往往要单一,传达对消费者最有用的信息。如德国的设计家伯哈特为伯拉斯特火柴公司设计的广告,他的第一个方案是一张圓桌上有方格桌布,上面的烟灰缸里有一支点燃的雪茄,还有一盒火柴。伯哈特感到形象太孤单,在背景上画了一些跳舞的女孩,但其后他发现形象太复杂,把女孩们盖了。但一位朋友问是不是为雪茄做的广告时,伯哈特涂掉了雪茄,考虑到台布和烟灰缸太突出,又把它们盖住,只剩下了一对火柴,结果伯哈特的这个广告非常成功。
尽量减少广告记忆材料数量也是增强广告记忆的策略。在同样的时间内,需要记忆的材料越少,记住材料就越容易。比如“妈妈,请洗脚!”充分利用广告有限的时间,做到了广告标题、文稿的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突出产品特性的同时,让人们记住最重要的内容。
四、以情动人,投其所好
影视广告可把单调的抽象产品认知成分变为多彩的画面和动人语言,以求得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影视广告还能充分展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意图,用各种表现手法突出消费者形象,反映消费者的生活,使消费者深深体会“自己人效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幽默艺术
前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活力、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别致途径。语文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身心疲劳,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1. 幽默开启心灵之窗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此情况,教师可用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调节紧张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开启师生心灵之窗,使学生的畏惧感消失。
例: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们积极思考着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心一下子便和钱老师贴近了。
2. 幽默点燃思维之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愉快,个个情绪激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了一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了想象的创造性。
3. 幽默打开生活之门
3.1化用歌名
在教学中,教师偶尔使用时下流行的歌词对教学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次语文课,上课十分钟后,一学生风风火火地从外面跑进来。教师以严肃的神情对那位迟到的学生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全班学生的大笑,那位迟到的学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站在门口抓耳挠腮,等待教师的“命令”。这时教师又一改严肃,面带微笑又有点无奈地对全班学生说:“唉,我总是‘心太软’,这次原谅他了,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了,如有下次,一定让他变成‘小白杨’,给我们站岗放哨。”这位教师巧妙地把歌名引用到教学中来,寓庄于谐,起到了善意批评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讲述故事
逸闻趣事情节生动,结构简单,文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在讲双关辞格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道:“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这时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3.3引用实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生活实例,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我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此例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4 幽默体现教者之“智”
4.1“随机应变”之智
课堂突发事件常有发生,运用幽默之“智”,可以轻松化解。如,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
4.2委婉批评之智
幽默艺术运用于委婉批评之中,有时胜过强制的说教。如一次我在上课时,正当讲得兴致勃勃,忽然发现两名学生不认真听课,在下面说话玩闹。我适时提问:“打扰一下二位,看你们高兴的样子,想必讨论出结果来了,请回答一下。”此时,两位学生面带窘态,低头不语。我又继续说:“如果还没有讨论出结果,请坐下听别人回答。”这样既使两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其很快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之中。
[关键词] 天性 心理学基础 内涵
一、“天性”的心理学基础
“天性”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天性”问题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科学和全面的理解。
1936年4月,在同莫斯科艺术剧院大师们的两次谈话。谈话之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便中肯地说到:“不存在什么‘我的’体系和‘你的’体系。只有一个体系――有机创作天性。别的体系是不存在的。”他甚至不无强调地说:“我们以后不要说‘体系’,而说‘创作天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创作天性”的重要认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留的札记,明确表明在创建“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天性”理论,其理论依据极大地得益于当时俄罗斯的科学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其中尤为得益于巴普洛夫的科研成果。因此,深入其理论依据将会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天性”概念。
巴普洛夫(1849―1936),俄罗斯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普洛夫在生理学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发展了老师谢切诺夫的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其科研中的重要发现――巴普洛夫在对狗的观察中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大量唾液,并且只要狗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后来巴普洛夫在给狗喂食前摇响铃铛,这样经过若干次的惯习,狗只要听到铃铛声便会不由自主地分泌唾液。通过这个实验,巴普洛夫认为狗在进食时由于自然的生理反应会分泌唾液,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狗的反应是无条件反射。而铃声与狗分泌唾液本来没有关系,但在每次狗进食之前先听铃声,反复多次后,只要听到铃声,狗便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当铃声单独出现引起的唾液分泌时,条件反射就习得了。而增加和强化条件反射的练习次数最终会使条件反射得以巩固。
通过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巴普洛夫研究了高级动物大脑皮层的机能,并由此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这为后来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两半球皮层中进行的基本神经过程,即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以及它们的相互诱导。巴普洛夫在大量实验后,揭示了大脑神经相互连接过程的基本规律。证实了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结合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揭示了高等动物行为的暂时联系首先是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它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这两种神经过程的扩散、集中及相互诱导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既是心理现象也是生理现象。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科研成果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成立起到巨大的理论支持作用。通过对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深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识到明确和具体的训练对演员形成创作自我感觉的重要作用――反复和深入的训练将使演员习得的反射得以强化并产生稳定的适应。演员这种经过明确训练而习得并产生的稳定心理适应便成为其专业素质。而对形成作用于创作天性的注意、想象、真实与信念感等诸元素的深入训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从此演员有了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内容。
二、“天性”的内涵
“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演员“创作天性”在我们的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特别注意演员后天专业训练和培养。
现在翻译为中文的“天性”一词,俄文原文是Природа,其本义有三种:“(1)天性;(2)自然;(3)本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体系”创建的30多年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天性”的概念。但其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对“天性”概念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论述背景。一般来讲,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天性”。
从广义来讲,“天性”是指作为人的演员心理和行为自然、有机的规律,即“天性”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和行为的共同规律,它也是人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文论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时常将演员的天性称之为有机天性。在他看来演员经过训练后培养出的“有机天性”,是如“小孩的出生,树木的成长,形象的诞生,都属于同一类现象”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有机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所说的:“不存在什么‘我的’体系和‘你的’体系。只有一个体系――有机创作天性。别的体系是不存在的。”中的“天性”便是人类所共性存在的自然本性自然规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不存在任何的“体系”,存在的只是天性,即人的自然规律。因此他相信“我的体系是为了所有的民族的”,因为“所有的人,天性是同一的,适应则各不相同”。后来他更加肯定地说:“我们的演员天性存在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一切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必须理解这些规律的实质。它应构成学校教学大纲的基础并得到详细研究。这是造就大师的唯一途径。”
从狭义来讲,“创作天性”更多地体现于演员的训练和作用于具体的舞台角色创造。我们所说的天性是由生而有之的生性和后天惯习而来的习性共同构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很重视自然天性和创作天性的区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演员自身的自然天性称之为第一天性,将经过训练养成的作用于舞台艺术创作的称之为第二天性。对于演员的创作天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必须要受到严格和系统的训练,通过专业的反复磨练将演员的创作素质训练成创作时不由自主的下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演员的“创作天性”呢?参考巴普洛夫以来的心理学、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认为演员的“创作天性”就是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和形体机能。在创作中演员的创作心理和形体机能发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我们这门艺术中的一切必须成为习惯”、“变成第二天性”,其实质就是经过训练的演员创作心理机能在不断强化后达到稳定的状态,以及心理机能在正常发挥下与形体机能的相互适应。在创作中这种稳定的心理和形体创作机能自动自发自如地发挥着创作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员自我修养》著作中所提及的舞台注意、想象、肌肉松弛、真实感与信念、交流、内部舞台自我感觉等都是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的具体训练内容,而与之呼应的是演员形体表现力体操、造型、舞蹈、剑术、轻捷武术等外部长期系统的训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训练的一切内容都是以演员心理和形体在假定情境下“真实”地感受和反应为基础。训练的目的就是使演员习惯于当众在舞台上的创作,就是使演员的创作机能能够在假定情景下正常发挥作用,就是使演员习惯于自如和自然地生活于舞台所呈现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广义的“天性”是指作为人的演员的心理和行为自然有机的客观规律,它体现为人心理和生理普遍存在的共性;狭义的“创作天性”是专指训练和创作过程中具有演员个体特征的创作心理机能和形体机能。深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我们可以知晓,不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天性”,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追求体验艺术的结果。他认为只有演员创造出角色“活生生”的情感才能打动舞台下“活生生”的观众。因此,他毕生追求舞台上的体验艺术要“创造活生生的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演员应该在每个角色中,在每一次演出中,不仅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的有意识的部分,而且创造出它的无意识的部分,亦即最重要的、最深邃的、最诚挚的部分……”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时指出:“这样的任务并非普通的演员技术所能完成的……所以体验艺术以天性本身按照它所制定的正常规律进行自然创作的原则,作为自己学说的基础。”由此可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谈论的“体系”、“天性”是与其创作目标“体验艺术”是直接相关联的,正确理解了“体系”与“天性”也便掌握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倡导的“体验艺术”的精髓。而要真正地创造和体会舞台上“体验艺术”的无限魅力,也只有通过正确的“体系”训练,在符合“天性”规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演员个体的“创作天性”。
参考文献:
[1][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郑雪来等译.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郑雪来等译.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郑雪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集 [M].北京: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史敏徒,译.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5][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郑雪来,等译.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心理护理能使病人术前保持心理平衡,术中维持情绪稳定,术后精神愉快,特别是妇科手术的病人都是女性,除经受手术的创伤外,而且由于涉及到生育功能,性生活等相关问题,对她们所造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如紧张忧虑,恐惧不安等,会引起患者精神紧张或心理行为的改变,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所以,做好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通过2005年——2009年在我院手术室所做的12485例妇科手术患者,对其进行术前访视,术中观察,术后随访,现结合工作实际,将妇科手术患者的有哪些普遍心理特点及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恐惧焦虑心理 无论手术大小也不论手术何等重要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还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大量临床观察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对待这类患者应进行认真的术前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准确、耐心的给予解答和说明。并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护士应同病人多交谈,拉拉家常,例举类似疾病恢复良好的例子,开导她们,解除患者顾虑,向患者介绍医护人员技术和水平使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促使患者密切配合。术中应尽量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慌张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的情绪。当病人手术结束,并麻醉清醒,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并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2 悲观猜疑心理 妇科手术切除子宫、卵巢、输卵管,均是女性所特有的内分泌和生殖器官,有些病人认为,这些器官是女人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子宫切除的病人,由于他们对有关疾病知识不了解,顾虑重重,怕子宫切除后影响性生活,影响夫妻感情,造成家庭破裂,另外患者自认为失去了女性特征,担心会男性变,提前进入更年期,因此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绝望,敏感多疑,易怒易暴。对待这类患者,如切除子宫的患者应向其解释子宫切除术后月经不再来潮,但夫妻生活不会有影响,待术后2~3个月,阴道残端愈合后可恢复正常性生活,消除患者及其丈夫所存的疑虑。对卵巢切除的患者,告知患者切除一侧卵巢另一侧还有排卵功能,可以维持女性特征及性生活需要,以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做好未生育小孩患者的心理护理,对那些担心术后没有孩子会影响丈夫感情的患者,要帮助她们解除思想顾虑,不断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而加深夫妻感情。
3 羞怯心理 女性患者在性意识方面有较强的羞怯心理,往往表现在人多的时候脸红,眼向别处看,尤其是患有生殖系统疾病的女性患者。当明确诊断后,患者感到难为情,特别听说手术室还有男医生在场时,便断然拒绝手术或对手术产生抵触情绪。护理这类患者,我们在护理中要以姐妹的身份去同情她,关心她,要理解她难以言表的苦衷,有意识的提供一些关于女性生理解剖知识给她,使她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手术的必要性,改正她的一些错误观念,并积极地做好其丈夫的思想工作,消除夫妻间的一些误会和隔阂。在护理的各项操作中尽量避开旁人,并注意遮挡,当男医生为她检查时,我们主动陪伴。 转贴于
4 担心术中疼痛的心理 全部是女性病人是妇产科的典型特点,而女性的痛阈值一般均较男性低,对疼痛敏感而且耐受性差,所以在解除病人对手术种种顾虑的同时,尤其应加强对疼痛的心理护理,护理这类患者,我们应告诉她们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安全,无疼痛情况下进行,并向她们解释麻醉的作用,性质。告诉她们根据不同的手术所选用的不同的麻醉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没有疼痛感觉的,而且是安全的。
5 担心刀口不美观的心理 特别是年轻女性,担心手术后会在自己的腹部留下难看的疤痕,因而心情抑郁。我们对待这类患者应告知她们妇产科手术均在盆腔操作,位置较低,可采用改良筋膜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法,术后瘢痕细,易被腹壁皱褶遮盖,不影响美观,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手术,其手术切口小(3~10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
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术前详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状态都应加以分析和予以心理指导,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不同,产生顾虑的原因并不完全一样,应该有针对性的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运用(1)合理的解释:使患者有心理准备;(2)善意的劝导: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3)确切的保证,让其相信手术中不会疼痛;(4)真诚的安抚:做一些的动作和行为,从而减轻其反应,消除无助感;(5)有意的暗示:通过适时暗示,促进病人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调动一切内在潜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刘燕君,罗波,伍艳群.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年01期.
[2]武艳华.妇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关键词:“活教育”、设计教学法、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62-03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等的完整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从陈鹤琴的成长背景出发梳理影响其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从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点。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故乡浙江上虞,是一个传统教育基础十分深厚的地区。宋代以后,府州县学普遍设立,讲学风气很盛,诵读之声不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民习,具有深厚的儒学人文环境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合的特点。陈鹤琴早年在家庭中接受的严父慈母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使其形成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初步认识,“相信‘爱’比‘严’来得好些。但‘爱’不要变成‘溺爱’、‘宠爱’,‘溺爱’比‘严’还要坏呢![1]”这些早年的经验为其日后提出家庭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鹤琴8岁到14岁进入私塾读书,使他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他指出:“每天上午8时左右,走到书馆,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我们大家坐好之后,先生出来了,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把书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诵给先生听。……旧书背完了,先生给我上新书。先生念一句,我们跟他念一句。”[2]陈鹤琴对私塾教育只是背书和念书的教法深恶痛绝。他认为在私塾里度过的六年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其他知识学得很少。陈鹤琴后来热衷于“活教育”,应该说和这段亲身感受的“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在《什么叫做“活教育”》一文中,陈鹤琴指出:“简单地说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3]他从课程、教学、教师、儿童、行政、设备六个方面列举了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十大区别,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
虽然陈鹤琴所追随和倡导的新教育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教育不满的产物”(杜威语),但是,从陈鹤琴长期的教育实践及创立教育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出,他从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营养。陈鹤琴善于运用传统私塾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来解决现代教育问题。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4]采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5]的个别教学;强调行重于学的特点和当时新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观点相吻合,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除此以外,陈鹤琴的为人、为学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求学期间,陈鹤琴常抄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以激励自己;他注重教育,后天感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肯定“孟母三迁”、“染丝说”的合理性。总之,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经过陈鹤琴的实践、过滤和升华,形成了他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正如陈鹤琴所指出的:“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学说配合的,因为活教育和杜威学说,其出发点如所走的路子、所用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思想的反传统精神,“在当前多种多样的进步学校中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原则: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6]
陈鹤琴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是美国新教育的中心,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基地。陈鹤琴亲身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触摸到进步教育的脉博。在学习期间,陈鹤琴师从克伯屈、孟禄等人。克伯屈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杜威的学生。他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这一方法重视儿童的主动性,由儿童或儿童与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拟出预订的目的、活动的计划。在活动中,以问题为组织材料的中心,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单元。陈鹤琴将从杜威及其他美国老师那里学来的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阶段,形成了“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大部分: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在目的论中,他提出了“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精神。从其内容分析,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以及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而纵观他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思想,更是直接反映出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活教育的课程是指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7]“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8]。即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为中心。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与西方测验理论
重视心理学研究是陈鹤琴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关注儿童期的意义、运用实证研究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关儿童人格发展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解释与解决有关家庭教育、幼稚教育、小学教育等问题的依据,为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就接触到桑代克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桑代克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教育测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对于这一理论,陈鹤琴在其著作中多次作了通俗易懂的分析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如: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提出:“刺激来得优良,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优良的;刺激来得卑劣,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卑劣的。”[9]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一方面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使小孩子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印象。”[10]在幼稚教育关于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陈鹤琴同样运用了这一原理进行解释。
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陈鹤琴除了借鉴已有的理论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外,在回国后还把西方的测验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运动。对于原因,他曾这样写道:“在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的指导下,我曾选定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各民族智力的比较研究》,准备去作一次广泛的智力测验,结果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我对测验的兴趣实始于斯。”[11]除此以外,在留学美国期间,陈鹤琴亲身感受到西方科学和研究方法带给人们的好处,也让他对测验理论产生兴趣。他说:“算命看相的,规定一个人是适于学商,一个人是适于读书,这个岂能可靠?……唯今日所欲的心理测验才是科学的方法,在教育上算是最新的利器。”[12]从1920年陈鹤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他就开设了心理测验课程,并先后出版了多本关于测验理论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这些著作大多来自于陈鹤琴亲身的实践,用我国的实例来说明问题,重视把国外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于本国实际,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陈鹤琴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联系中国现实主动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测验,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我国测验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四、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比利时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家。他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立命名为“生活学校”的新式学校,主要由幼儿园及小学组成,招收4-15岁的正常儿童。他以这所学校为基地,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许多学校所向往的范例,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陈鹤琴二十世纪30年代曾访问过比利时,亲自前往德可乐利学校参观,对德可乐利教学法倍加赞赏,回国后积极予以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幼稚园课程思想中也借鉴了德可乐利教学法的一些基本观点。
作为医生的德可乐利强调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了有机体与环境“融合”的问题,提出了“整体化”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是以他的整体(记忆、思维、推理、表达等)对外界作出反应的,并且在兴趣的支配下优先选择某一事物。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德可乐利提出了他的教学理论。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的知识分为个人的知识及环境的知识两大类,再组成教学的单元,并按照单元进行学习。由此可见,陈鹤琴所创立的幼儿园课程的“整个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与德可乐利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他明确指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13]以他的“认识龟兔”为中心的主题为例,基本要求是各门学科围绕“龟兔”而展开活动:先是以真实的龟兔引起兴趣,继以研究龟兔的生理特点、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剪贴龟兔的挂图等。
如果说,整体性观念是陈鹤琴对德可乐利思想的间接继承的话,那么,陈鹤琴在《参观德可乐利学校报告》一文中详细介绍的关于德可乐利学校实施教学的三步骤,直接导致了他的“活教育”的四个学习步骤的产生。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认识一种事物须经过三种步骤:直接观察、间接联想、自己发表。陈鹤琴继承了德可乐利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单元教学”的四个步骤:即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造、批评研讨。首先,实验观察是指教学从直接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动脑,认真观察学习对象,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其次,参考阅读是教师指导儿童带着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鼓励儿童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发表创作是教师指导儿童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学得的知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最后的批评研讨是让儿童自己总结,自己评估,自己检查前三个阶段的学习。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像陈鹤琴这样能建立起系统教育理论的中国教育家并不多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前人包括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4][5][10][11][12][13]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6.538.534.534.699.699.638.557.
[3][6][14]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98.380.192.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6.
[8][9]陈鹤琴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7.
Theoretical Basis of Chen Heq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 Yu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01, China)
一、幽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平日,我们不少的教师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在一起又说又笑,可一走进教室,一见到学生就板着脸,不苟言笑,就象戴上了面具。有位老教师竟把“要给学生好心赖脸”当成经验介绍,问其原因,理由很充分,“板着面孔学生还不怕你哩。”事实并非如此,板起面孔,也许能使学生表面老实,但不能使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你。只有对学生真心相待,卸下戴在脸上的假面具,哪怕只给学生一张真诚的笑脸,一双关切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学生就会把你当朋友,向你掏知心话,你就会觉得学生越来越可爱,工作越来越顺心,心情也越来越美好。
每接一茬学生,介绍自己时,我总要跟学生说几句玩笑话,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次,我刚介绍完自己,一个淘气的学生突然发难:“老师,你能把我说笑了,我就服你。”接这个班时,其他老师就提前告知,该生是有名的刺头儿,软硬不吃,跟每位老师都作对,要我严加管教,给他个下马威。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灵机一动,对他说:“能不能让你笑老师不敢说,但老师会讲一句话的笑话。”我把“笑话”二字说得很重。该生一愣,笑了起来,从此,直到毕业,我们的关系都相当融洽。
二、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以前,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我查资料、写教案,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昏昏欲睡,费力不少,但总也调动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容易分心,精神也开始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能使人精神放松,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休息,得到适当的调节,疲劳也随之消失。因此,当看到学生疲劳或昏昏欲睡时,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来加以调节,往往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利于教学活动更顺利地进行。
我从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了一招幽默教法,一试,果然奏效。作文辅导时,我对学生说,写议论文并不难,连幼儿园的小孩都会写。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喝娃哈哈。”(论点)“娃哈哈甜甜的,味道好。”(论据)“比酸奶好喝。”(对比论证)“妈妈我要喝。”(结论与开头呼应)这样的议论文,同学们难道不会写吗?学生听罢大笑,在笑声中消除了对议论文恐惧和厌烦的情绪,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三、幽默能化解尴尬的局面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教学,但处理好,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时,范进中举后发疯时,我忘乎所以,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噫!好了!我中了……”猛然一下,我从讲台上摔了下来,重重地倒在地上。学生“哎呀”一声喊了起来,我很费力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刚才表演得像不像?”“哇噻!老师在表演。”学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幽默能使忠言“顺”耳
忠言逆耳,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现在教育观念是不是可以让忠言“顺”耳呢?我认为,“逆”“顺”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会使教师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行为。我曾尝试用幽默的话语批评学生,起到了忠言“顺”耳的良好效果。上好一堂课,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选择若干教学方法,并加以合理的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例如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如果在运用这些教法的同时,恰当地辅之以幽默艺术,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次作文时,我让学生打好草稿后认真修改,学生总是牢骚满腹。一次作文讲评时,我说:“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水平高过鲁迅、巴金。”学生们大眼瞪小眼,一脸迷惘。我接着说:“鲁迅、巴金写完作品要反复修改,而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一字不改,岂不是要高过鲁迅、巴金?”同学们听罢不好意思地笑了。自此,我再要求他们修改作文,他们便不再发牢骚了。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时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一逗到底,讲了多次,收效甚微。一次作文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从你的作文中老师知道,今年你家的豆子一定大丰收。”他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我揭开谜底:“你的作文一‘逗’到底。”他听罢笑了,从此他逐渐改掉了这一毛病,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如,我在批改一个性格内向女生的作文时,发现她是抄袭的。当时,我很想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上很大的“抄袭”二字,可静下心来想了又想,真这样做,她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吗?考虑再三,我把她请到办公室,微笑着对她说:“你的作文有进步,相信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请你把作文再做一次修改好吗?”小姑娘没说话,低着头走了。第二天,她拿着改好的作文来了,我发现她重写了作文,虽没有抄袭的精彩,可我却十分高兴。在班上朗读时,她念得十分自信,并赢得了掌声。我看见走下讲台的那一刻,她望着我微微一笑。这件事后,她自信了许多,班上的许多活动她都能积极参加。渐渐的,她从内向变得活泼开朗了。看来,我当时的“幽默”,改变了她的一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童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86-03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就已经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也日益兴旺。无论在学科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研究的重点一直是对成人的教学,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关注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都和成年人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儿童学习汉语的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进行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很少,有学者曾经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做过尝试性的研究,但“与面向成年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学日臻成熟的研究相比,作为独具个性的儿童汉语教学,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明显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更如凤毛麟角,而童谣作为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载体似乎并未有人涉及。本论文旨在以童谣为切入点,为提高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性探索。
一、童谣作为儿童对外汉语教学载体的可能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基本方式已经形成。但儿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沉默寡言,普遍看来模仿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认知水平有限,母语的发展水平尚未成熟,学习兴趣较容易培养,但如遇挫折、失败,或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很容易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失去兴趣;思维能力尚待发展,相对语言中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而言,更善于把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片段;尚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对教师及教学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开展起来要比成人困难得多,同时也向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不能采用以往成人化的教学方法,即,从拼音或字词入手,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汉语很难学”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语音和句子入手,采用听说为先的方式,在语言表达中纠正儿童的发言,掌握简单的拼音,让学生很快就能用汉语进行表达,得到一种成就感。同时因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于规律性的知识不能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加以理解,所以语法知识不能通过单纯的讲解来掌握,要淡化语法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使二者相辅相成,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童谣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将其纳入儿童对外汉语教学,会有助于儿童对外汉语的教学。
“童谣,在古代亦被称作‘孺子歌’、‘小儿谣’、‘小儿语’等,‘童子’、‘孺子’皆指儿童……现代的童谣,更多地被称作‘儿歌’,但是由于人们对儿歌的范围有不同理解,二者是否可以等同视之,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而笔者认为,“童谣”和“儿歌”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本文中提及的“童谣”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其在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作用。
童谣是孩子们们练习口才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诗。好的童谣,不仅给孩子们在生活上带来一种乐趣和享受,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而且可以成为长辈们启迪教育下一代的补充教材。此外,童谣大都是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创作题材,不但反映民情风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爱憎、理想及各种思想感情,而且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地方特色与艺术的感染力,对外籍儿童了解中国文化也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童谣为载体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在儿童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以童谣为载体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能在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方面提供些许参考。
(一)以童谣为载体,熟悉语音
语言交流要通过语音来表达,标准的语音是学好汉语的基础,因此在汉语学习及教学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汉语语音、声调复杂多变,学习者难免遇到很多困难,而童谣中有很多都是合辙押韵、节奏明快、语言活泼的,选择童谣进行语音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消除儿童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并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这首《你拍一,我拍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汉语的发音。
你拍一(yi),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yi)。
你拍二(er),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bianr)。
你拍三(san),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gan)。
你拍四(si),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zi)。
你拍五(wu),我拍五,五个小孩敲大鼓(gu)。
你拍六(liu),我拍六,六个小孩吃石榴(liu)。
你拍七(qi),我拍七,七个小孩坐飞机(ji)。
你拍八(bai),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ba)。
你拍九(jiu),我拍九,九个小孩交朋友(you)。
你拍十(shi),我拍十,十个小孩站得直(zhi)。
这样的拗口令,绕弯、咬嘴,又要求读得快,对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与童谣相似,教师也可以利用有节奏的朗读,帮儿童记忆所学的知识,如,“我姐夫,杰夫,没有衣服。”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经验,活学活用。
(二)以童谣为载体,记忆汉字
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而非汉字文化的外国学生来说,汉字既古老又神秘,让人难免产生畏惧感,而儿童学习起汉字来,更会感觉无从下手。同时,汉字教学大多枯燥而单调,因此汉字课堂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虽然儿童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听说为先,但并不是说完全忽视汉字教学,毕竟汉字在汉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忽视汉字教学最后会成为儿童今后汉语学习与提高的障碍。因此,如何降低儿童学习汉字的难度,如何使儿童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为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童谣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掌握字形结构,理解字义。比如这首有关笔顺规律的童谣,可以帮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笔顺规律。
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未,东);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十,人);
先中间,后两边(水,小);
先进人,后关门(日,目)。(王秀芬)
这首《小青蛙》将形近字“青,清,晴,情,请”五个字对比,编人一首童谣,生动有趣,朗朗上口,举一反三,让学生一目了然,使教学过程和儿童的识记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扩大识字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识字能力和读写能力,加深了印象。《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
(三)以童谣为载体,扩充词汇
对于汉语词汇学习来说,难度主要在于词汇量的扩充,单纯依靠教材未免枯燥乏味,而且有些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这时如果以童谣中幽默、诙谐的词汇作为补充,使朗朗上口的童谣不绝于耳,就会加深学习者的印象,使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而且童谣本身又为词汇创设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使抽象的词汇记忆变得具体,学习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量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首《十字歌》中不可能把汉语中所有的量词归纳完全,但是可以使学习者对量词有了感性的认识。当然,并不是童谣中所有的内容一定适合教学,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黄桶树”、“白米糕”很难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视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程度,将其改成“苹果树”、“大蛋糕”之类,学生熟悉的事物,使其适用于教学活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十字歌》一个小宝宝,两支小铜号,三棵黄桶树,四块白米糕,条大鲤鱼,六把铁菜刀,七根长甘蔗,八颗老红枣,九只黄鸟叫,十匹马儿跑。
(四)以童谣为载体,了解修辞
汉语的修辞是汉语言文化闪亮的一笔,但是对于外籍语言学习者来说,字面意思本身就已经很难理解,再加上修辞,那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这时再一板一眼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汉语的语法知识点,然后举例加以说明,势必使学习者丧失兴趣,使本来蕴含丰富的修辞变得索然无味。童谣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方法,而且生动形象,必定会使学习者,尤其是儿童感兴趣。
这首《月儿》,将比喻的本体(月儿),喻体(小船,银盘),比喻词(像),介绍得清楚明白,让人一目了然。《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网。月儿圆圆,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许浪)
(五)以童谣为载体,感知文化
童谣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有的童谣历史悠久,承载了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融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有些童谣中还包涵有许多传统知识、文化故事等,内容丰富。比如,这首《五岳歌》,把中华五岳囊括其中,名称、地理位置一应俱全。《五岳歌》东岳泰山约在东,嵩山中岳在登封,华山西岳华阴县,南岳衡山北岳恒。(《北京童谣》)
这样在学生学习了童谣的同时,即拓宽了学生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益智教育产品;教育功能
一、益智教育产品的概述
1. 益智教育产品的内涵
益智教育产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是开发智力并具有教育功能的产品,这类产品既可以面向儿童,也可以面向成人。例如普通的桌面拼图、积木一般广泛被学龄前孩童接收,而像九连环、桌面游戏此类比较复杂的益智教育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则是成人。
2. 益智教育产品的发展与分类
益智教育产品兴起于最近几年,它是玩具当中的一种,它与玩具一样都拥有相当长的历史。按益智教育产品制作工艺和材料分类,其发展分为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在传统阶段,益智教育产品以传统的手工艺为技术基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而成。例如我国的传统玩具的七巧板,它是汉族发明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益智玩具,在唐代已经出现它的雏形,是当时文人的玩具,后来演变成为今天的七巧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益智教育产品当中,益智教育产品发展也就进入了现代阶段。在现代阶段,现代科学技术被人类所利用,人们从空间、节奏、视觉等智力方面进行设计研究,设计出有助于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益智教育产品。
本文中,益智教育产品按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七大类,分别是:声光学习机、积木、智力拼装玩具、遥控玩具、拼图玩具、木制仿真玩具模型、DIY系列。
(1)声光学习机,实现了孩子与玩具的智能对话,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读书,也可以采用点读笔读书,轻松地可翻阅各类书本。此类儿童益智教育产品可以从网下载新的内容,让孩子学习到更多新的东西。
(2)遥控玩具,高科技含量的玩具市场日益火爆,智能遥控飞机、跳舞特技车、爬墙车等,含有高科技的玩具,是小朋友的最爱,同时它们也受到大人的追捧。
(3)积木,是教育和游戏的最优化结合。最早发明木质玩具并定出积木理论是福禄贝尔,他设计的恩物被很多教育界的大师所推崇,恩物也被许多国家所接受,被当成孩子们的基本玩具。未来积木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保留积木的特性,并要开发出积木新的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积木在外观上更加流畅,结构上更加复杂,功能上会更加动感、新奇。
(4)智力拼装玩具,自身不能动,需要儿童自己动手去拼装,它们没有声光的声音和光影效果,但在玩具的造型上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5)拼图玩具,让儿童在一定的时间里,将一堆十分杂乱的图块,拼组成固定的、一块都不能错的美丽图案,这需要儿童具有很好的观察力和耐心才能完成。儿童很喜爱他们生活中的事物,如蔬菜、交通工具、动物、建筑等,如果把这些做成拼图玩具,一定受到他们的欢迎。
(6)儿童DIY系列益智产品,儿童可以自己动手拆卸、拼装玩具,并且该玩具富有变化,有多种玩法,让孩子不会感到厌烦。与传统的玩具相比,DIY产品拥有七十二般变化,深受孩子喜爱,并且它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内涵,足以能吸引儿童的兴趣。
(7)木制仿真玩具模型,是仿生活中的事物,主要运用造型的美感,让人认识事物和通过可爱的造型带给人快乐。
二、益智教育产品与玩具、益智玩具的关系
1. 玩具
“玩具”泛指用来玩耍的物品,通常与儿童或者宠物有关,现在也有为老年人做的玩具。玩具可以是自然物体,各种可以触及到的沙、石、泥、树枝等非人工制作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玩具。而根据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的界定,玩具是指“设计用于或预定用于14岁以下儿童玩耍的任何产品或材料”。玩具产品品种繁多,全世界玩具种类达15万种。
2. 益智玩具
由于智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益智玩具也有两种定义方法。广义上的益智玩具是指能帮助玩家锻炼各方面能力的玩具,而狭义的益智玩具概念则恰恰相反,是指可以在玩家思维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开发作用的玩具。本文中所指的益智玩具是指可以让儿童在娱乐的游戏过程中发掘大脑潜力以及开发智力的玩具。
3. 玩具、益智玩具、益智教育产品的关系
益智玩具是玩具的子系统,只能作为玩具中的个别种类;而益智教育产品则是益智玩具的其中一个分支。益智教育产品和普通玩具不同,它能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具有寓教于乐的效果。
本文所指的益智教育产品主要是指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兼具教育功能和游戏功能的产品。益智教育产品不同于普通的玩具(如布娃娃、玩具枪等),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用品(如教科书、文具等),它能使儿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既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提高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意志力、合作性等心理品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益智教育产品的教育功能
在儿童活动中,益智教育产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积木到简单的组装式模型飞机,都属于益智教育产品。其特色就是使儿童在娱乐中去获取科技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开发智力。益智教育产品的出现并不是因教育产生的,但在不断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教育功能。从传统的益智教育产品如简单的两根竹棍做的竹蜻蜓,儿童在玩弄中找到欢乐,到现代的运用科技的电子学习机和电子化的乐高积木都体现了现代科技的高深概念。在这种概念下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同时得到了教育。从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改革中,近几年教育都要求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要以“人”为本,而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是有思维的,是有延续发展的,是有社会融合性的个体,益智教育产品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着教育和影响的功能。
1. 益智教育产品在教育中的情感功能
益智教育产品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利于各种情感的产生。它作为自我情感表达的通道,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在消除陌生感、建立快乐感、培养兴趣感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培养兴趣感。儿童的兴趣感往往来自他们的好奇心和被探索对象的无知或兴趣。有了兴趣,心理上就会变得积极,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会越发敏锐。如木制仿真玩具模型、智力拼装玩具等。木制仿真玩具模型,它是仿生活中的事物,主要运用造型的美感,让人认识事物和通过可爱的造型带给人快乐。而智力拼装玩具,其造型就是拼装好的玩具,它们能吸引儿童的兴趣,他们对自己能亲自动手拼装出小船、小汽车等生活中的物品而感到高兴。
益智教育产品具有吸引儿童感兴趣的特征,才能吸引儿童去玩,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一些以学习为主旨和载体的益智教育产品,例如声光学习机,在以前人们想象中,益智教育产品是不会说话的朋友,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陪伴着孩子成长,给孩子带来快乐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教育玩具应运而生。它因为实现了玩具与电子数码技术的融合,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教育特点,成为益智教育产品尤其是早教产品中的生力军。融合高科技的益智教育产品使孩子可以边玩边听边学,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对其他问题的理解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儿童看图、听音、辨别图的能力。
其次,益智教育产品可以缓解得失感。现在的儿童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6个大人围绕一个小孩转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小孩存在着不合群、不积极,或者太争强好胜的性格。通过合作类的益智教育产品,孩子由开始的独占欲强到学会和别人分享,体会了合作更容易成功,并从中学会了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情感感受。缓解了迫切的得失感,会让儿童的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2. 益智教育产品在教育中的思维培养功能
不同种类的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帮助儿童认知周围的事物,同时也促进他们的感官器官的发育,让他们能通过感官来了解未知的事物。益智教育产品在深化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塑造艺术思维和锻炼发散思维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益智教育产品可以深化形象思维。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的学习也是通过感官的参与、具体的操作对事物的表征来获取知识的。儿童主要依靠直观、具体的资源来建构、丰富自己的经验,来认识生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益智教育产品的展现,让儿童触摸,能够深化他们的形象思维。
其次,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培养创造思维。比如积木就是教育和游戏的最优化结合。儿童喜欢积木,是因为积木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它没有固定的玩法,没有对错之分,可以无数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还可以推倒重新组合。教育家格兹姆特认为,像积木这种玩具素材越简单,越能给孩子们以成就感,其想象力及幻想的空间也能无限延展。
再者,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塑造艺术思维。好的玩具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一特性本身对于培养儿童审美情感、审美能力有着强大的功效。此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益智教育产品发挥其它教育功能有利条件。
再者,益智教育产品可以锻炼发散思维。目前,益智教育产品有一些很强的开放性,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深受儿童的喜欢。开放性强的益智教育产品意味着有多种“玩”的可能。儿童在游戏时,需要进行一系列选择、想象、判断、组合的活动,改造它们的结构或创造新的玩法。
此外,益智教育产品可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积木有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三角形的,不是简单的堆叠就能达到理想效果,而是需要一定的逻辑。这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想要的形状和构造。
3. 益智教育产品在教育中的社会融合功能
首先,益智教育产品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协调性发展。通过益智教育产品训练,他们能够运用手脚协调性较快地做出相关的动作,同时手眼配合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比如鲜明色彩、流畅线条的益智教育产品,有助于儿童视觉的发育;能发出各种动物的声音或能够模拟大自然的声音的益智教育产品,有助于刺激儿童听觉的发育;能够运动的彩色球,有助于儿童触觉的发展。
用手活动的操作类智力教育产品,主要是让儿童手指小肌肉能更灵活,促进眼睛与手更协调的玩具,如积木、儿童DIY系列益智产品等。用积木堆出具有想象力的图形,儿童除了要拥有想象力之外,还需要他们身体的配合。积木有助于开发智力,训练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积木中的排列、接合、环形、对称等都对儿童的智力有好处,也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儿童DIY系列益智产品,这类产品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能独立思考,同时又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所以,形色多样的益智教育产品是辅助儿童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他们配合身上各种感官的反应,来接触和认知新奇繁华的大千世界。
其次,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增进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例如DIY系列益智教育产品等,亲子共同设计制作出不同造型不同形象的自制玩具,在制作过程可以引导他们从中学习知识。
再者,益智教育产品可以增强儿童与小伙伴之间的默契。观察表明,两个儿童一起时比一个人单独玩更倾向于探究新的玩具,发现玩具新功能和玩法。儿童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愉快的结果,比如玩拼图时,可以由一人负责将图片归类找相近颜色,另外一人负责将找出的图片恰当地拼上去,也可以交换,遇到难题两个人还可以商量解决,这样一幅拼图很快就可以拼好。
此外,益智教育产品可以促进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儿童在与他人共同玩益智教育产品时,他们需要互动,这将有助于儿童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即便与同伴发生了争吵,在发生矛盾中他们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这对其人际智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益处。在整个的过程中,儿童需要与人交流,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与人争吵,可以有效地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益智教育产品是一种蕴含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玩具,它以轻松娱乐的形式阐述科学知识,展示科学现象,培养儿童学习科学的思维与精神,使儿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项目来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专题“科普场馆益智教育产品的自主创新开发与推广”,项目编号2011B040200005)
参考文献:
[1]旷伟. 基于儿童益智类产品的设计与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雷雳.发展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著.《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理解与实施[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4]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著.《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5部分:玩具》理解与实施[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
[5]赵吉美.幼儿益智玩具设计研究[D].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J. H. 弗拉维尔等著,邓赐平、刘明译.认知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吉亚娟.论儿童玩具的教育功能――以科学玩具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8]罗哗.科学玩具的教育价值及设计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张振中,李琰君. 益智玩具的分类研究[J]. 广西轻工业. 2008 年12 月:P158-160.
诺贝尔经济学奖彼时的这个结果多少让一些经济学家惊讶: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从来没有自认为自己是经济学家。他们的在心理学期刊上,工作也主要针对传统上的心理学问题。如果佛诺・史密斯依靠把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而获奖,卡尼曼的工作又给经济学带来了什么呢?
也许史密斯教授对于自己工作的一句话是个很好的答案,他说,经历了好多年,他才确信教科书上的结论是错的,而自己课堂上那些人是对的。教科书指的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而课堂上的人则是那些参与行为实验的人。
不论是史密斯教授还是卡尼曼教授,简单说来,他们的实验都证明了经济学通常假设的理性人,那个依靠自己的偏好和掌握的信息决策的理想模型人,和真实的人相去甚远。而卡尼曼等学者从心理学出发,更是揭示了人类决策与判断的非理性。
而在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卡尼曼获奖的理由是“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研究了人类不确定性状态下的判断与决策”。这个短短的评价,精确的概括了他和他毕生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特沃斯基于1996年不幸去世,没能分享诺贝尔奖)的主要工作。
而如果要问他们的研究是什么,最重要的恐怕是两篇文章:《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见》与《选择、价值和框架》。
别担心,和充满数字的经济学文章不同。这两篇论文尽管题目费解,内容却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举了一个例子,近大远小、清晰度等都是我们判断举例的标准,但判断大小困难时,用清晰度也是我们做判断的依据,越近的东西自然清晰度高一点。但是这种判断受到能见度的影响。相同的距离,能见度低时物体就更不清晰。
可如果我们很依赖清晰度,判断自然失准。我们平时做出各种判断依据的信息有效程度都很有限,而实验发现,我们做判断的本领其实也非常差劲。
卡尼曼等人做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我们在根据一个人的性格描述来判断他或她的职业。
例如:“史蒂夫性情非常腼腆,话不多,乐于助人,但是对别人和现实世界缺乏兴趣。他有礼貌,做事有条理,中规中矩,关注细节。”看过这条描述后,他们要求被试猜测史蒂夫做哪个职业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农民、销售、飞行员、图书管理员、医生等职业。
结果,很多被试都根据描述选了图书管理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农民、销售乃至医生的从业人数恐怕都比图书管理员大多了,猜测史蒂夫是上述职业的一员其实更靠谱,毕竟性格描述提供的信息太有限了。可是不,我们就是喜欢用这个描述去套心里那个图书管理员的形象。
这个系列实验继续下去,我们另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也暴露了出来。比如卡尼曼他们告诉被试者,现在有一百个人,其中三十位工程师七十位律师,某个人已婚无子女,能力强,受欢迎,努力工作,他是工程师和律师的可能性哪个更大呢?
对于这个中性的描述,显然我们应该考虑这一百人本身的构成。但是在实验中,因为描述的信息无法判断职业,大部分被试都认为,是律师或工程师的可能性各占百分之五十。看起来,我们做判断时并不像统计学家一样先看看先验概率。
而样本大小这件事我们也经常忽略。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一家医院出生的男女婴儿比例应该近似50%,但是每天会有波动。一家医院每天大约出生45个小孩,另一家只有15个。那么,哪一家医院男婴比例超过60%的天数更多?想一下再回答吧,读者可能已经被绕晕了。
没错,小的那家,因为小样本的波动更明显,学过一点统计学的学生都知道。
但是在这个实验里,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两家医院应该差不多,剩下的人选大医院和小医院的人数一样。我们做这种判断时,统计学并不是直觉的一部分。
相关的实验还发现,我们对概率的理解颇为奇怪。比如在赌博时,如果一直出来的是“大”,我们就倾向于觉得马上要出来“小”了,而不管其实每次开盘都是独立随机的。
最麻烦的是,我们对一件事的预测自信也很差劲。例如听到一段公司成绩优秀的描述,我们就对它的股票看涨。然而一段中性甚至无关的描述却让我们认为股票会业绩平平。
其实描述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信息,我们却已经做出了判断。
有些教练也误解了自己的作用,每次学员做的超出预期,表扬他,下次就会变差,而太差时,批评一顿下次就会变好。教练由此推论,口头批评很管用,表扬还是不要的好。但卡尼曼等人指出,学员的状态可能只是在自己的平均数上下波动而已,一次做得太好或者太差下次就会向平均数回归。此时,教练的表扬或者批评起到的作用恐怕和他们自己以为的不太一样。一系列实验发现,我们估算概率很差劲,还会发现并不存在的相关性。
总之,说到预测这件事,人类还真是不值得信任。
我们平时掌握的信息并不总是充足可靠,因此我们经常依据所谓“启发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出判断。
卡尼曼等一系列学者的实验发现,哪怕是受过统计教育的大学生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当遇到这种需要拍脑门儿的问题时,直觉是非常靠不住的。这一系列实验吸引了很多后来者,很多人设计了近似的实验来考察人类判断的问题。而下面要讲到的实验,让卡尼曼等学者获得了更大的声名。
研究经济行为,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研究“期望”。这个词既有日常的含义,又有数学上的意义。如果前面的实验处理的是人的预测,那么之后介绍的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就要处理我们如何决策收益和损失。没错,我们表现了更多的非理性。
对金钱反应的研究开始甚早。十八世纪,丹尼尔・伯努利就发现,人们有规避风险的行为,但当财富增长时规避行为就降低了。或者说,我们处理风险和收益不是只考虑账面数字,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选择85%的几率赢得1000美金,而15%的几率得不到钱,还是选择一定会得到800美金呢?按照概率论课教会我们的知识,前者的“期望”是1000乘以85%得850美金,而后者只有八百美金。但是大多数测试者都会选择固定收益。恐怕读者的选择也差不多。
据此,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效用”被提出来了。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们仅仅看看卡尼曼他们做了什么。
在他们例举的第一个实验中,测试者被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有一种可能导致600人死亡的传染病,两种方案,第一种能救治200人(72%),第二种有1/3的概率救治600人,2/3的概率一个人也救不了。你会如何选择?绝大部分测试者都会选择方案一。现在又来了两种方案,三号方案:400人死亡;四号方案:1/3的概率所有人都获救,2/3的概率所有人都救不了。
仔细想一下,好像后两者和前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人们的选择不同了,大家开始倾向于选择四号方案――那个赌一把的。因为我们很难接受400人注定死亡这样的结论。
如果生命的例子特殊,那么我们回到最经典的赌博问题上。你是愿意以1/4的概率赢得240美元,同时有3/4的概率损失760美元,还是以1/4的概率赢得250美元,同时有3/4的概率损失750美元?看得出来,第二个选项更划算,大部分人都这么选择。
但是,你是愿意肯定赢得240美元,还是1/4的几率赢得1000美元,而3/4的几率一无所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稳拿策略。现在换一下:你是愿意注定损失750美元,还是3/4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1/4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这时,大部分人都选择赌一把,而不是“认倒霉”。
这件事的奇特在于,我们在进行第二组选择时,和我们在第一组选择中的结果是矛盾的。一旦把选项拆分成两个问题,我们立刻被希望稳拿和讨厌损失这两种情感控制。
卡尼曼通过研究风险追求和损失厌恶发现,我们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概率还会给出另外一套权重,使得我们常在未必有损失时选择风险规避,而在未必有收益时却开始冒险。
我们非常重视放弃财富的痛苦,大多数情况下远超过获得相应财富的喜悦。我们将有些钱视为收益,而其他一些则是损失,一旦认定,我们的决策就受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这个简单的介绍已经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对于公共安全或者卫生的决策,还是我们平时经常处理的“一点小钱”,我们对收益、损失的认定和评估让我们的决定和“理性人”大不相同。
论文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得到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育者去认真矫正,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校承担了《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本课题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10年1月结题,用了两年有余的时间进行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扭曲的成因和有效对策。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情况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成因方面有多种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本次主要谈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1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习类心理问题
1.2 情感类问题
1.3 社会适应问题
1.4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典型个案1:某某,男,初二,父母不和,对母亲不满,经常和母亲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典型个案2:某某,女,初三,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分析: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人性的丑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
2 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
及时疏导、消除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然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大部分来自家庭不良环境与不良教育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的呢?爱的目的是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有的父母唯孩子的命令是从,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是在物质上没有亏待孩子,可是在思想和精神上却是亏待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想改正都困难了。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2.1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不仅适用于年龄大的儿童,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父母自身好的品质,也可以是父母做的一件小事,父母发表的某一点意见,或是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案。
2.2 激励与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
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她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就是激励教育的典型例子。 转贴于
华盛顿小时侯用斧头砍掉了庭院中的苹果树,他的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认错,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他的诚实。父亲的这种赞许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诚实习惯因而逐渐养成。
那么如果误用了这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呢?也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一次去商店,趁售货员不注意,偷拿东西并且塞在了嘴里。回到家里把嘴里的东西吐了出来,还告诉了妈妈他是怎么拿到的。母亲听了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儿子聪明。母亲的这种鼓励让孩子很高兴,他不认为这是错的。以后小孩子经常动脑筋偷东西,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盗窃犯,并且判了死刑。
2.3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种愉快教育。用“乐学”取代“苦学”,否定了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令人厌烦的、被动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产生逆反、逃避心理的过程。它主张的是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生动、自主的学习,可以快乐、活泼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小如从小都有阅读方面的困难。小明一直都喜欢拼凑模型和玩电脑游戏,她的父母也不断的在这些方面给她创造机会,在玩耍中教育她,最后她终于在加拿大学习电脑课程了。
小如则是喜欢画画,父母就经常让她画图画、编织等等。她现在已经是香港一位非常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了。
2.4 注重沟通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实际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孩子的哭闹,孩子的微笑,都是与父母沟通的方式,传递给父母关于她们自身的信息。心理学一项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孩子以后成就最重要的早期因素是她们的父母是否真心地钟爱她们,在她们的生活早期是否生活在亲子间融洽的感情环境里,父母是否始终与孩子处在感情上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中,以及分享快乐与痛苦,分担忧愁与困难方面。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2.5 挫折教育
既然父母要创造一个快乐与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既然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生活安定,父母又是如此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还能够遭遇挫折吗?
答案是孩子不能够不经历挫折。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近年来我们也会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获得这样的消息。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为不堪考试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初中女生,平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是因为一次中考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父母平日里考试就要考第一的要求,觉得对不起自己和父母,就走上了自杀之路,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她和父母所有的希望。其实如果家庭教育得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中学生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师道德与心理健康》彭化杰主编
[2]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 著
身为治疗师的自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不知不觉到有一点感觉,然后是痛苦不堪,现在则是能免则免,尽量回避。”
这是我的故事……
在二十二岁那年,我因为莫名的忧郁情绪,到辅导中心求助。我登记的是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陈老师,我曾经听过她的课,她的课上得很深入,因为想上她的课,所以我到处寻找她的课程,因为我觉得她的课程对于做咨询工作是真正重要的,对我的学习有很深的启发。在课程结束后,我才有信心到学校学生辅导中心找人做咨询。
同一个时间,由于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加上陈老师的推荐,让我得以前往另一个团体,跟随陆医师谈着个案。当时有一位未结婚的毕业学姐呈现着自己做个案的过程,周围有一群穿着白袍、医学院毕业的医师,还有几位实习医师、见习医师,我则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坐在白袍中。
上课的地点在某医院的精神病房楼上,要上课前总要穿越楼下的精神病房,会看到病患走来走去,有些还会带着不同的表情跟你打招呼,有时候也会听见叫骂声,大概因为又有人被约束带绑起来。
楼上和楼下好像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尽情发疯,一个世界尽量要协助楼下那个疯狂的世界。
当时的我,走过楼下时,总是带着畏惧的心,因为他们那种不算正常的傻笑和热络,让我常常心生恐惧,还有一些人持续打头的动作,让我担心他们的攻击性。走过楼下的世界,我总是带着对人生的不解,还有对未知的疑惑。
楼上的世界,我听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听着学姐的个案报告,想增进我对人的了解,想了解楼下那一群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知性上的分析和了解就是我的学习目的,更何况我自己是心理辅导系的学生,本来也就应该对这样的事感兴趣。
表面上学习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内心深处却有着另一种暗藏的潜意识期待。
十九岁,我在物理系上心理学课时,第一次读弗洛伊德的理论,书上写着弗洛伊德所提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他说男孩希望可以排除父亲,有和母亲结婚的原始情感,女孩会讨厌母亲而想和父亲在一起。当时,心理学老师说着这段理论,并且加了一句注解:“这个说法是一种推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验证,这是一种神话,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了解它。”
这个“神话”在我内心深处却是一种“实话”,对于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人弗洛伊德,能把我对母亲的感觉说得那样清晰、精准,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震惊。
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但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的时候,自己是非常讨厌她的,因为她总是动不动就责骂我,一直都在吼东吼西。
相对于母亲的责骂,父亲则对我非常宽容。只要父亲在家的时候,我就不会被责骂,这使我养成对父亲深深的依恋,我也觉得父亲娶了一位脾气暴烈的妻子。我认为父亲的处境很艰难,因为我对父亲的认同和喜爱,让我失去了对母亲世界的了解。
有些事是我长大后才了解到的:父亲贬抑母亲,常常取笑她,她受了气,一生气就责骂或打小孩,骂完小孩,小孩就向父亲告状,父亲又再次贬抑母亲……家里的情感就在这种循环中轮回着。
小时候过母亲节对我而言是痛苦的,因为我的母亲和母亲节里描述的母亲都不同,她不温柔也不细心,她脾气暴躁,情绪不稳……
“情绪不稳”就是童年对母亲所有的记忆。然而,长大后在精神分析的躺椅上,才了解母亲也有她的难处。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认同了父亲,父亲贬抑母亲,我也贬抑我自己生命中的女性特质。从小我就认同男孩子的一切事物――爬树、钓鱼、挖地瓜,我就像个野孩子,从不穿裙子,我总认为穿裙子的都情绪不稳,穿裤子才是我认同的对象。而且乡下地方,没有一个男孩团体要一个女孩,因为她跑不快,力气不够,总会碍事。为了要加入男孩的阵营,我让自己很强、跑得快、力气大,最后虽然我偶尔可以参加他们的活动,但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把我看成外人。
我从不玩洋娃娃,我去学打网球、桌球,让自己更像男孩,更远离女孩的一切。
这个远离造就了我生命中的一种强度,让我有机会学习男性世界中的竞争和专注,以及大量的行动力,这些都是在社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压抑了我内在对于温柔、放松、安静、独处的渴望,这些东西我一直很欠缺,内在的女性特质找不到出口。
内在渴望变得很巨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仿佛找到了我自己。而在荣格(Carl G. Jung)的理论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整合,因为他说每个女人都有男性的内在特质,那是必然的。
在陆医师的课程中,我听到另一个自我追寻的女性。在一百多次的谈话中,她谈着对她父亲的爱,而我也想着,对自己父亲的爱……
课堂上,谈论恐惧、恋母情结、、阴道的语言有时满天飞。对于二十出头的我,觉得很困窘,有点坐立难安,常常不知道眼睛要放哪里,手要摆哪里;而周围的白袍同学,更是肃静地低着头,头都快掉到桌子上。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度过那些太隐私又太尴尬的语言,我也不例外,但也在这些语言中渐渐成熟。
就在同一时期,我进入了咨询的进阶学习和个人的探索,和陈老师开始一周一次的谈话。
精神分析课程结束后,我从大学毕业,去当了初中老师,很想念台北、台北的陈老师,还有精神分析的课。我很努力地考上了研究所,回到台北念书,但是陈老师已经不在辅导中心接个案,她成了中心的主任,我研究所课堂上的老师。
而精神分析课程因为学姐决定回去故乡教书,停了下来。原本就是靠学姐的工作独撑大局,现在团体也就失去了轴心。
我回到原来我思念的地方,精神病房依旧,病人还在,但是学习的人已经不在。
第一次在研究所上陈老师的课时,我坐在学生中不断流泪:当时,我并不了解这叫做双重关系,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如此伤心。
现在我才明白,为了回到谈话的空间,我努力考回研究所,但是因为人迁,我已失去了我的治疗师还有治疗的空间。当时的我很哀伤,却不知为何哀伤。哀伤铺陈了整个硕士班的岁月,我选了教育心理的主题做论文,好让我不必上陈老师的课,再经验那种伤心。
研究所的同学告诉了陈老师我的痛苦,陈老师把我找去,在辅导中心的主任室里,我看着她一直流泪,她心疼地抱住我,我却一把推开她,还说:“你是为了可怜我吗?”“我还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她坚定地回应着。
我拒绝了她的好意,用一种很猛烈的方式。那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好好和她谈一谈这段时间的苦、对她的思念、对她的感谢,还有不能继续谈话的沮丧和挫折。但这些我想要做的都没出现,我推开了她,落荒而逃,我伤害了她,也伤害了自己。
对于所发生的事,我完全没有脉络可以理解。
现在,我做了二十年的治疗工作,终于可以慢慢了解,那是双重关系的一种状况。治疗的空间变成学习的空间,我失去了治疗师,而当时她已经在我的内心像是母亲的角色。我把她当作我认同的对象,穿衣服学她,说话方式学她,我没在母亲身上学到的东西,一件一件在她身上重新学习。
她像是我心理的母亲,滋润着我,不能和她继续谈话,正如心理母亲的死亡,我的眼泪来自哀悼这一份失落;而在我的内心世界,我宁愿承受习惯的失落痛苦,也不要再一次期待,又再次失落。
那是没有办法的状况,而没办法就是没有办法。
多年后,一直到我和第二任咨询师谈了两年多之后,我才有机会和陈老师再谈这件事。
那一年我博士班要毕业前,和陈老师还有其他同学到高雄上课,上一个后现论焦点解决的课。
在澄清湖畔,我对她说:“老师,对不起,当年你那么好要抱我时,我推开了你。”陈老师笑了笑。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好好拥抱你!”我说。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说,这学生怎么这么难搞!”陈老师幽默地说。然后我们在澄清湖畔有个拥抱。
几年后,又有机会到高雄一起讲课,我买了一条金项链给她。
现在,过了二十年,我们在同一个系教书,偶尔会和同学一起喝下午茶。她的朋友从美国来,住在我的空房子里。我们的关系不远不近,刚刚好。
有一年,精神分析课的学姐约我去演讲,我为了她,也为了我自己内在的疑惑,从台北翻山越岭到花莲去上课。上完课我问她:“为什么后来不做治疗了?精神分析团体也散了。”学姐叫了我的名字说:“傻孩子,我当时二十六岁,还没结婚,整天、阴道、满口说,实在受不了,我想过过正常人的生活!”
我才发现――原来不是只有我受不了。
“陆医师很伤心……”我说我听说。
“我知道他很伤心,那也没办法,我不能因为他伤心就放弃我自己的幸福,我想结婚,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学姐说。
陆医师的精神分析课程再也没有重新开张,学姐是他有史以来最得意的学生,但她落跑了,我猜陆医师可能失落得太厉害。我不知道他何时复原,还是没机会复原了,他后来转去当教授教学,没再碰精神分析。
临走时,我问学姐:“你现在快乐吗?”
“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我喜欢香肠胜于,学生都讲香肠……”学姐微笑着说。
经过了十五年的岁月后,我才又回到精神分析的课堂上。2004那一年,台湾精神分析学会成立,我开始一周四次的精神分析历程,我的分析师是弗洛伊德学派的。
十六年后,我在课堂教“性教育与辅导”,每堂课都、阴道和满天飞。
更始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成长,但它仍是国家教育系统中最亏弱的环节,默示为教育资本欠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完美,系统体例机制不健全,城乡成长不服衡等。2010年《国家中持久教育更始和成长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学前教育的更始和成长迎来了机缘。在学前教育的更始和成长中起抉择性浸染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教育更始的对象,也是教育更始的首要实施者和受益者,同时教育更始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合适新时代要求的幼儿教师是很难应对更始带来的改变和挑战的。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成长学前教育的若干定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培植有专门的要求,要加速培植一支师德尊贵、热爱儿童、营业精巧、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轨制,严把进口关。搞妥中等幼儿师范黉舍和高档师范黉舍的教育专业,2010年还出格核准了5所幼儿中专,积极试探初中结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培育模式。增强幼儿教师培训,全力做到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主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这一系列的更始行动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家长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正视。
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不是常识也不是能力,更不是简单的量化。人的素质是一小我对事业的执著追乞降道德上的严酷自律。要想成为一名优异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常识和谙练的教育教学手艺,还必需具备诸多优良的素质涵养,好比思惟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根基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
一思惟道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惟素质
一小我的思惟道德是素质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门,幼儿教师的思惟道德长短常主要的。人的思惟会影响行为,幼儿教师的思惟素质会直接默示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幼儿教师应以真善美为方针,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不美观、人生不美观、价值不美观、道德不美观等,以健康积极的思惟指导教育工作和糊口,使它融入到自己的心里深处。
幼儿生成好奇心强,好模拟,没有分辩长短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幼儿最活跃、最直不美观的进修楷模。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刻最长,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幼儿教师的地位甚至跨越了怙恃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聪慧的、权威的,教员的话比怙恃的话更具有威信,所以幼儿教师要出格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此刻幼儿教育机构和家庭都很正视幼儿的思惟道德教育,教育孩子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还有良多幼儿园借鉴了中国优异传统文化的蒙学教育,教幼儿从小背诵《三字经》、《学生规》、《千字文》等蒙学著作。年夜年夜都孩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落其实步履中的却不多。孩子们城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有好吃的、好玩的工具时仍是会互不谦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楷模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幼儿,下场会更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是教师自己都做不到,若何要求孩子做到呢。
2.精采的职业道德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但现实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却不容乐不美观。纵不美观当今时事,虐童、辱童的事务几回发生。某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措辞被该校女教员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质问,易某谎称是因孩子们上茅厕时彼此拥挤不小心摔伤的。据统计,今朝全世界平均天天有540名儿童死于凌虐。
儿童受虐不仅仅指身体的殴打、体罚等,还搜罗精神方面的,诸如对儿童的疏远、冷峭、贬低与压制等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春秋小,他们有特定的春秋阶段心理和心理特点,犯错在所难免,爱讲话、睡觉不诚恳更是他们的赋性。作为幼儿教师本应亲近他们,爱护他们,耐心指导他们,培育他们精采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师的职责地址。但如斯粗暴地凌虐孩子,不仅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更会对幼儿的身心发生不成磨灭的风险,影响其终身。
我国还未拟定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律例的形式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儿,弯下腰来、蹲下来对幼儿措辞,轻拍孩子的脑壳提醒他们注重,抱抱孩子以示奖励,这些简单的动作都能浮现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吐露出对幼儿的关心、关爱,应从幼儿的现实需要出发,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曾经有人做过形象的例如,若是将健康比作1,将其他的如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就拥有的越多。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健康的主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明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顺应能力的完竣状况。”健康的内在应该搜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顺应精采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主要的。
1.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小我无疑都长短常主要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显得尤为主要。2003年6月,《早期教育》编纂部曾在某市对11所幼儿园的103名幼儿教师进行一次问卷查询拜访。查询拜访功效显示,所有教师都感应工作压力年夜,工作累,其默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刻长,天天根基跨越8小时;二是班级人数多,班级人数起码的为25人,最多的46人;三是案头工作多,有教案、不雅察看记实、教学笔记、筹备教具、教科研勾当记实、家园操练册、打算总结等;四是开课多、角逐多,尤其是示范园和尝试园;五是营业进修多。
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压力的工作状况使良多幼儿教师不能在这个岗位上持久坚持下去,良多幼教工作者在从事几年幼教工作后就转行了,甚至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给幼儿教师的工资支出随聘用时刻的增添而提高,每几年就改换一批教师。幼师队伍没有保障,很难形成合理的春秋条理,没有老中青春秋层的合理分布,年夜多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有人认为,当幼儿教师就是吃青春饭,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说:“喜欢这个专业,但不喜欢这个职业。”
2.精采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就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纯挚的笑脸,包容幼儿犯的每一个错误,在对幼儿支出爱心时,就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幼儿教育的意义和欢愉,在这个通俗的岗位上结壮工作,奉献青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数奥秘也就在于若何爱护儿童。”幼儿教师不要吝惜歌咏的说话,这些说话最能浮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其光鲜的个性特点,其成长的速度、强度等都存在较着差异,统一种教育体例,有的幼儿接管快,有的幼儿接管慢,对那些成长迟缓或性格内向或经常犯错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教育,切不成脾性急躁,更不成暴跳如雷,以威怒震慑幼儿。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当你驾驶着飞机在承平洋上空翱翔时,俄然飞机上没油了,而机上还有十几名乘客你怎么办?”小孩不假思考地说:“我让搭客系好平安带,然后我就乘下降伞跳下去。”不美观众席上一片哗然,主持人也哈哈年夜笑。当巨匠都认为孩子会自己逃命时,小孩委屈地哭着说:“我要赶紧去找油啊,然后飞机就可以继续飞了。”小孩的设法是无邪淳朴的,他们的说话表达能力是有限的,若是不耐心和他们扳谈是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设法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走进幼儿的心里世界。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很是细心的人。幼儿教师应该有一双“鹰一般灵敏的眼睛”,不雅察看幼儿,关注幼儿在糊口和进修中的默示,体味幼儿的需要并当令给以撑持和辅佐。幼儿身体娇弱,缺乏自我呵护的意识和能力,幼儿教师要长于实时发现糊口中可能对幼儿有威胁的隐患,如椅子上凸起的螺丝帽,幼儿松开的鞋带等,幼儿教师要实时措置好这些隐患。还要长于发现教学问题,合理剖析,矫捷调整、改良教学体例。幼儿教师还应有积极充沛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立场能够使幼儿受到传染,促进幼儿健康地快成功长。
三根基文化素质
幼儿教师要有精采的科学文化常识基本。现代幼儿教育内容有五年夜规模:健康规模、社会规模、说话规模、科学规模、艺术规模。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幼儿教师接触的幼儿多是3~6岁的孩子,这个春秋阶段的幼儿处于领受性心智,好奇心强,会有良多个“为什么”,幼儿教师天天城市道临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舆、文化、艺术等众多规模,幼儿教师若是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常识,是很难轻松地承担教育工作和应对幼儿的提问的。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本,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勾当指导、幼儿园打点、幼儿园游戏等,音乐、美术、跳舞也是幼儿教师的根基功。不仅如斯,幼儿教师的通俗话水平要求也很是高,幼儿教师通俗话能力测试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否则是拿不到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幼儿教师职业分歧于通俗教师职业的处所。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总体水平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是偏低的,幼儿教师一般具有年夜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也不在少数,可是幼儿教师的通俗话水平要求却很是严酷。这是由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所抉择的。幼儿期是说话成长的关头期,幼儿教师的通俗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