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时间:2022-06-01 13:5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97-01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知识的转换过程,给学生留好思维的空间。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寻找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概况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处于认识水平的形成阶段,固有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因此,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传达的意思,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科学的点拨,学生心中的困惑就难以消除,从这一层面而言,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断层给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1.2 教材语言形式影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语言水平息息相关,语言包括文本语言与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数学教材的知识都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达,文本语言虽然具有简洁,但是却有较大的局限性,小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也很难对简洁的教材产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并将口头语言与之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1.3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有着复杂、抽象、晦涩的特征,实际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总忽视了内容之间的联系,就难以为学生构建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未把握好讲解策略,没有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2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

2.1 创新教学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要根据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时的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联想。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好练习的时间,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阅读和练习习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适当的为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但是,要注意到,数学课堂的时间有线,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设计出时间适宜的趣味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技能的双重目的。此外,为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可以采取一种开放性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式,实现挖掘学生潜力的目的,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

2.3 联系教材结构与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有着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其思维处在一种初级阶段,难以认识到抽象性较高的事物。因此,教师在传输课堂知识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分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从抽象符号入手,很难提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改变教学策略,以分数的源头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自将物体平均分为几部分,当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再引入抽象化的概念,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概念,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新的台阶。

2.4 化繁为简,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经验问题的影响,往往会忽略学生思维与教学知识的特点采取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难以构建一种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策略,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将繁琐的知识编织成系统的网络,再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突破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精心的设计教学,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该种兴趣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数学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20).

第2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疑问 独立思考 发散思维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将就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期待能够对相关人士起到参考的价值。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就有必要先多“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ought),主要指的是有创意的思维形式,也即人们通过思维不仅透过现象看到事务的本质,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创见、可行性高的建议。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来说,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一般的思维形式,在思维特点上,求新、灵活,思维具有跳跃性,能够提出新颖有创见的提议。对于小学创造性思维来说,就要求学生能够激发自身思维的活力,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训练,经过培养与锻炼产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强化他们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让作为语文课程接受者的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或者是一些结论,而对于这些知识或者结论的深入思考,是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之中,被忽略的。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缺乏,往往被课文中的情节吸引,被文章中的结论影响,而对这些在特定情境下的结论,学生们忽视了思考。这是对小学语文课的创造性思维来说,是不妥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例如,笔者在教授《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激发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词汇的内涵质疑的意识,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学生提出敌人所说的“飞过来吧”中的“飞”字,与本课的题目中的“飞”字的含义,感觉是不同的,我接着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飞起来了”与“我飞奔过去”中的“飞”的含义,引导学生们边质疑,边细细揣摩,最后,学生由质疑激发思索,理解了两个“飞”的不同含义,也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语境下,做好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尽量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查阅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加以解决。充分训练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该文章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学生向我提问,“老师,为什么此处的表达不用‘长’而用‘冒’呢?”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进行查找,思索。通过给学生们五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训练独立解决课堂疑问的能力,各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相同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的表达,言之成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兴趣。此课结束后,每次上课,学生都能用自己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课堂疑问,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笔者通过对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引导与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时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答案。可见,发散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局限于一般的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举措的教学实践,必将提升小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我国初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教育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一、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一件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相对陈旧,英语的语言知识能力逐渐加重,进而导致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英语厌倦等现象,都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丧失信心。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他们学习英语的必要因素。创新是能够促使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进步的最初动力,因此,构建一个创新型教育教学的基本英语教学模式是促进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以及小学生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基础性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小学抓起。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加入到WTO的行列,英语的学习以及应用前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情志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一名小学生都不例外。小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最终效果。只有积极的、肯定的、乐观的情感体验才能够进一步促使小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实现。

培养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在英语的课堂当中上创设出一种极为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学习氛围,要保证尊重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赏识每一名学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以及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怕产生错误,敢于激发小学生求异的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孩子们的“创造火花”进一步的迸发出来。例如:在英语课堂中教nose,ears的时候,教师们可以走到小学生的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们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的小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切感,并让小学生置身于一种相对轻松的、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之中。

2、创造语言情景,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综合能力

每一名小学生都是善于模仿的。小学生在进行模仿英语课文的语言时候,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发现的乐趣,进而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这其实就是小学生们在心理方面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萌芽。教职员工应该进一步的努力的为小学生创造以及建设出一种可以进行英语实践的现实情景,进一步的抓住课堂中以及英语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进一步精心设计以及进行相对应的英语练习,进而引发出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求知欲望,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让小学生在进行英语运用的过程中,及时的把英语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3、加强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小学生对英语的思想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化以及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不断加速,英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国际交往过程中都成为了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掌握一门十分必要的外语,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参与社会发展以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他们学习英语的必要因素。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工作,应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式教育并且不失时机地促进和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英语语感,进而达到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以致用,最终实现交际自如的目的。总而言之,进一步实施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

小学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培养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创造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小学生成为我国新世纪社会中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职员工作为创新型英语学习的组织者以及主导者,应该进一步的主动的开拓进取。在英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职员工应成为小学生所尊敬的师长,学生过程中合作的伙伴,英语讨论过程中的对手,生活中交心的朋友,教职员工还应该根据课本中的对话进一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英语课堂方面的动态生成,进一步发展我国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思维,进一步促使我国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在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董奇,孙燕青.多媒体条件下儿童英语学习的效果与影响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基础教育,其本身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培养,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避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产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其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然而大多数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抱着一种应付学校检查的心态,甚至有很多教师都是照抄教案。这样便失去了写教案和备课的真正意义。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提前准备,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并令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扩充,使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教学

朗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训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提问和讲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并将其有效的穿插于语文教学中,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传授其正确的朗读训练方法。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方法是实现教学互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虽然小组讨论时大家热情高涨,但是更多的时间却是在谈论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此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要讨论的问题具有足够的讨论价值,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时机,做好科学的分组,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方法指导,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习惯教学

一个人习的惯好坏,将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未来的成败。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并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来进行实现。对此,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某些创新实践活动,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广泛的阅读,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与鼓励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鼓励教育,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赏识和鼓励将会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而抱怨常常会令他们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引发学生们的自暴自弃情绪,导致学习的失败。

六、小学语文教学的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细致的做好教学准备,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具体明确的落实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搞浮夸的教学花架子;以引导启发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入专研教材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严格的培养,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情感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能力的提高,都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而且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全员参加。并且在已经制定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尽量保证其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实践活动的夭折。

八、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扩充学生语文知识面的重要方式。而且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其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利用学校图书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推荐,令其通过书店等途径对相关书籍进行购买阅读,并养成书写读后感的习惯。在拓展了学生们语文知识含量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们语文创作的能力。

九、小学语文教学的习作教学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此针对习作教学,教师应该有效的进行情境创设,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文字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真实的记录;然后教导学生先讲再写的方法,令学生在讲述的时候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思,从而有逻辑的、清晰的把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并与此同时传授学生改作文的技巧,令学生在写作文的同时锻炼改作文,使得学生们在写和改得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技巧,从而实现习作教育的真正目标。

十、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如何有效的把握课堂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特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实践分析,从教师的备课开始,到朗读、小组讨论、学习习惯的培养、赏识鼓励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体会进行了简要的叙述,表达了笔者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能够不断的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索,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祝雅琦.科普资源利用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培养――科学课引导科普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途径[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2]杨烁.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型青少年[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

[3]何兰.别让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例谈语文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目的,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与构建了基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小学美术创新型教育的途径。

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以美为最高规范,众所周知美是一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给美术活动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在美术学习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发,为情所趋地创造美的形象或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儿子童的想象与联想,锻炼并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中小学美术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审美、道德、认知情感作为一种合力作用于创造,唤起儿童潜伏的创新动机,并在道德意志与认知情感的推动下间接地提高儿童观察的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加强积极性、主动性,减少疲劳,在较为轻松愉快的适度兴奋的环境中闪现最可珍贵的想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将共通具体操作物化成新颖产品。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不以逻辑为始,但要经逻辑整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之目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思维不再是科学的专利,它与艺术思维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过程中,且相互促益,共同得以发展。

(二)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新想法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能力解释为创造力,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养成

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课标》和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内容占了整个教学内容四分之三的篇幅,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贴于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3.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中,教师可营造厨师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衣,并把各种材料制成的“食物”送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大胆拆,大胆常识尝试组合,最后请学生们体验之后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了交流,学到新的、不同的方法,开拓了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能力

一、从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出发,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充分把握好学生语感锻炼的最佳时间节点。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语感是通过大脑皮层内部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这一神经系统通常在早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早晨这一时间段让学生开展阅读训练。在方式上,可以选择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教师要掌握好语调和节奏,富于停顿,善于变化,让学生在跟读中对文章内容实现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方式,通常来讲阅读的速度要慢,声音要大,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细致地体味文章用字、用词、修辞等的精妙所在,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把握好语感锻炼的方式方法。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重点内容让学生以精读的方式进行感悟。在《怀念母亲》一文的阅读中,作者日记部分是其中尤为精彩的部分。笔者选取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语感练习和提升的对象,在领读中有意识地降低语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通过品读,学生读出了文章的主旨和精髓,读出了作者当时的感悟和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的方法提升学生们的语感能力。在《为人民服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标准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还制作了泰山沉稳庄重和鸿毛随风轻飘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情景和基于这种情景下作者的思绪和感悟,使得学生对通篇文章思想和主题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二、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着眼,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助于带动和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在提问内容上,教师要精心思考,优化设计,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问学生:文中哪些是作者的亲人?亲人们是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的?作者为什么对亲人依依不舍?文章结尾部分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这种离别情怀的表达?通过层层提问,将学生带入思考的情境中,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透彻。

分组学习探讨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难忘的一课》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分组学习探讨:文章中提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次数有几次?每一次分别是如何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分组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在探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在思想和语言上实现了交流与碰撞,最终会提高学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入手,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阅读理解,更在于写作表达。可以说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就在于让他们笔下有可写之物、可寓之意、可抒之情。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叙事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语言优美、修辞丰满的散文等作为范文,并进行认真的剖析讲解,让学生弄清楚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每一段与每一段是什么关系,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如何选择观点有力的论据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情境。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收获》之前,笔者为学生设置了“秋日之收获”这一作文题目,但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写,而是带领他们到田间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让他们看到秋天棉花雪白、谷穗摇曳、玉米翘头,特别是农民们忙着秋收等场景,然后再要求他们完成写作。结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丰收的景象,写得非常贴切和到位,写出的感悟内容丰富,色彩浓厚,意味深长。

四、以小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自主选择”是相对课堂教学中的“齐步走”提出来的,有的学生基础差,若被要求和学习好的同步走,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必定产生厌学的情绪。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适度灵活

每节课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教师要在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做到的,高要求的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激发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堂提问分出层次

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若能回答某一层次的问题,要及时鼓励,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难度大些的问题,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在听中学到知识,这样会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还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先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加以补充与点评。

(三)自主性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一类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难度、量度上分等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鼓励:“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设计作业,激励他们超前作业。所谓的超前作业就是教师没讲到的内容自己看书并完成相应的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超前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还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潜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反馈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进行分别评价,即对学生的要求不按一个标准,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松有紧。对错误较多的学生,待他们弄懂纠正后再予评论,使其在反馈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内部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从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挖掘引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想象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

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生动的文字具体化,也可及时利用课文中某些情节利于延伸之处进行再造性想象。如《将相和》一课中写到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两人的对话课文没写,教学中可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什么?也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启发想象力,画想象画,或者让学生充分想象,创造性地编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对课文进行改写和扩写等。

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如《落花生》一课中,让学生理解父亲从花生的品格中赞美了花生,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因为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有实用的东西”。之后,提出问题:“父亲取舍的标准是有无用处,他为什么不希望孩子们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好看又有用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有的说像桃子、石榴、苹果的人太轻浮了;有的说喜欢花生内在美;有的说“使人一生有爱慕之心”不是缺点,内心美外表也美比只有内心美而不具备外表更令人向往;有的说内向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都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多么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这里的“需要”实质就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得以形成的核心,而定势思维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把握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双方最易形成的定势点,促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的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语感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手段,以写作能力的锻炼为载体,以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为主体,以想象能力的挖掘为引领,让学生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锦华.加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6(08):31.

第7篇

论文摘要: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演示、实际操作及语言描述等形式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用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说,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学,又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一、要加强直观教学

凡能使学生对事物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手段都叫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及语言直观等。直观教学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直观教学使学生视听器官并用,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作过测试,单靠视觉,三天后感知材料的保持率为27%,单凭听觉,则只有16%;而若视听并用,竟然可高达66%以上。

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多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也有很多。但直观并非目的,而是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滥用。使用直观手段时要注意:

(一)要用得恰当。运用什么直观手段,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定。

(二)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描述,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形成表象,起着直观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正确表述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三)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学具,让他们手脑并用,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能加深学生对操作对象的印象,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从中悟出道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予以具体指导,说明操作要领,教给操作方法。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表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再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摆弄操作之后,要让学生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即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建立如何加的表象,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建立表象对形成几何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直观感知后,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让学生想想说说,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接着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建立空间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好处。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表象,而后再及时地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此,笔者仅以几个例子对动手操作的作用作几点肤浅的说明:

1、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图形的模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比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要好得多,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最终形成表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譬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制作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再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记住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8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种能力,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是,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广大语文教师作了种种努力,然而作文课上学生仍然感到压抑、厌倦、畏惧,教师则感到急躁、乏味、失望,可谓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由此可知,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指导者的心智和力气,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完全用在推动学生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深层区和关键上,不能系统有效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双方重复着许多微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书面表达活动。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养即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写作训练,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的每一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行文、修改、加工等,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再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看,习作毛病大多体现为言之无物、语无伦次,显然,这两种常见毛病根源在思维能力上,言之无物源于思维空白,语无伦次源于思维混乱。

思维能力是语文各种能力的核心,它始终贯穿于各种能力之中。就思维的形式来讲,有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它们是思维的扩展与组合,是演绎与归纳的辩证统一。发散性思维具有辐射性、多维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聚合性思维具有概括性、一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作文水平,就离不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那到底该如何渗透、强化思维训练呢?下面拟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浅见。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材料中的信息,朝多个角度,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列出更多的新信息,它是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地得出合乎条件、合乎逻辑的各种思维结果。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帮助写作者打开记忆的仓库,让写作者的思维自由驰骋,从个人想到他人,从学校想到社会,从城市想到乡村,从现实想到遥远的古代,想到构想中的未来;由正面想到侧面、反面;由想象想到事物的联系、本质,突破材料的局限,横向扩散,纵向延伸,循环交错,活化源头,裂变充盈,这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和延伸,避免了学生作文中内容枯燥,选材老化,开掘肤浅,立意陈旧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形成思维的连续性、流畅性。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是否能浮想联翩。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

清代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运笔》中写道:“椎其用功之始,使其能收,必先使其能纵。”可见“纵”是为了“收”。放得开,文章内容才丰富,才有气势;收得拢,文章内容才集中,主题才突出。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归纳集中,思维由流动性向相对稳定的凝固性转化,从多向思维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新的为写作所必需,为写作而进行的思维叫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重在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迁移能力。聚合性思维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两者辩证统一。经过几番的发展聚合,健全了思维结构,优化了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聚合中,逐步使写作者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独创性。在聚合思维过程中,写作者各有感受,各有体验,因而各抒其情,各言其志,各立其论,在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精妙思路里,受到启迪,去认识掌握为文的规律。

在构思过程中要用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占有材料,使积累的材料了然于胸中,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材料多了,就要去芜存精,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否则就会兴之所至,信笔写来,淹没主题;或是脑子一片乱麻,无从下笔,不知怎样去组织表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就要十分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在聚合思维中,常用的是筛选淘汰法。发散联想出的事物有些比较复杂,较难理出头绪,其本质特征又比较隐蔽。这时,我们尽可能把对某一问题的各种思维信息全部列出,然后推敲分析,对不能接近题旨、接近问题实质的,或没有多大价值的加以淘汰,按照求新、求异、求深的原则进行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表达主题的需要,聚合要旨,得出触及问题实质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提供两三则材料给学生,从多材料中立一意,这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统摄的聚合思维能力。例如:从一组材料中筛选能够论证某一中心的几则材料;或给出两三则材料,确立一个中心写议论文;或选取内容较丰富的范文写提纲,归纳中心,等等。这一类的训练往往即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因为,有时提供的几则材料充分发散思考后,才能找出它们的聚合点。

总之,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进而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注意,只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一工作,作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我们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 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评鉴阶段

第10篇

如何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下几点,供大家借鉴。

一、激发民族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民族小学生的诸多能力

要培养学生“说”“做”“画”“算”“演”“写”能力。

1.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才,问以言。”说明“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言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完《凡卡》后,出示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说话题目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练习“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信吗?”来续说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教《放风筝》一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事先做一个风筝。教课时,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课文结束后,我了解学生的风筝哪些能飞起来,哪些飞不起来;哪些飞得高,哪些飞得低。并给学生讲解风筝飞不起来、飞不高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样的动手做,即使是不理解力学原理的学生,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画”的能力

我在教《海滨小城》一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海滨的美景画出来,再把小城的景色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从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中任选一处画一画,看谁画得最美,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这种变文为画的做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发展。同事我们也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把唐卡画与作文的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十分明显。

4. 培养学生“算”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适时让学生动笔算一算,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长城》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体会到长城的长,修筑万里长城不容易,工程浩大,没有先进设备,完全靠手搬肩扛,无数劳动人民付出了血汗;长城设计合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修筑长城需要如此多的巨石,真正领会了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5.培养学生“演”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演促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第4题的要求,自己选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组排练。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多彩的,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因此,我大胆地、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写一写,多练一练。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给自己的小天地写说明文;尝试为自己的小制作写解说词(或小论文);尝试为某种产品(书包、钢笔)写广告词;尝试写发言稿、倡议书……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观察: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幅得意的画;一次有趣的自然实验;一件精心制作的小物品;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等。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此作文教学 ,必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走出更宽广的路子。

三、培养民族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8

0 前言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指导小学生的各种言行,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而提高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基于语文教学内容而构建素质教育模式,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而提高创新能力。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

小学生由于领会知识的能力有限,加之社会阅历浅,在学习上主要依赖于教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虽然语文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与小学生充分互动,但是,其目的并不是激发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而是将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给小学生,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小学生在学习中,都是以教材为核心,教师的指导为脉络,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而没有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不解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小学生只有主动地思考,才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并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竞争力非常有益。

1.2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激发其自主学习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会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有一探究竟的欲望。语文教师要着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与小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以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潜力。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他们对不理解的知识采用合理的探索方法,让他们学会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各种问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产生质疑,由此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小学生只能够接受知识而不可以提出质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教学。事实上,教师可以借鉴教材内容,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要能够结合小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对语文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利用与调整。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就难以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就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围绕着学生而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共处,针对语文知识方面的问题平等沟通探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小学生可以放松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就意味着对语文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小学生,即便是小学生的看法是错误的,语文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针对其中的错误之处提出问题,与小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最终让小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主动寻求正确的答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小学生都会充满乐趣,整个语文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随着小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出来,就会形成|疑精神。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出质疑创造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学,让小学生针对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例如,成语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板块,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多音字却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能够深化小学生对多音字的理解,如果仅仅是让小学生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是要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果。“叶公好龙”中的“好”就是多音字,在成语中读四声“ho”,但是,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就刻意将“好”读成了三声“h#3o”。此时,一些学生就会窃窃私语,说教师把成语读错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有学生站起来说,“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该读四声“ho”而不是第三声“h#3o”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请学生讲述对成语的理解,并对这名学生提出表扬,让其他的学生要向这名学生学习,懂得善于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权威,正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同时还要让小学生明白,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至此,小学生就会在语文课堂中认真听讲,针对其中的不解问题还会与教师探讨,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不断扩展。

2.2 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为小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推陈出新,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永远都会持有新鲜感。相应地,小学生思维更为开放,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展开语文学习。随着小学生的想象空间逐渐得到拓展,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以激发。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够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深厚情感,随着小学生想象空间逐渐得到拓展,就会更为渴望新知,由此而使得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于小学生的这种学态度,语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小学生效仿。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努力学习,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开始就有学生提出:“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威尼斯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不仅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发现课文中还讲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高超,以及威尼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学生就会从不受约束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在学习《七步诗》这首借物喻人的古诗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是教师朗诵古诗,小学生跟着教师朗诵古诗,之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背诵古诗。当小学生对古诗熟悉了,教师就对古诗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对古诗的讲解模式十分机械呆板,很难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语文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与古诗内容相得益彰的音乐,教师开始朗诵古诗,让学生在音乐中对古诗产生感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教师就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古诗进行讲解,还不时地让小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3 总结

一个高素质人才,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按照这一人才衡量标准,就需要从小学教育开始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为小学生创造想象空间,以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旭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语文教研,2011(6):46-47.

[2] 比阿梅.注重创新教学 发挥激励优势――浅谈小学语文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4(25):78-79.

[3] 马战旗.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2(25):204-205.

[4] 马晓丹,李化树.教育与发展: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3.4(1):85-86.

[5] 李红兰.有创新才有进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2):43-43.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活动经验 积累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经验积累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是一种过程性的认识,它是指小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文章主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

1.思维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经常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通过实际操作,小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直接的教学活动经验,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做摸球的试验,来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比如,在已知的盒内有六个红球和四个白球,让学生判断自己摸到哪个球的可能性更大,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为了探究结果,就有必要进行动手操作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充满着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学生会更加专心地做好实验和探究性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来就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和使用价值,但是,要想将数学活动经验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有必要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概念化和形式化。

2.感官经验积累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获得对相关知识和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目的,并不是将问题解决就可以,而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然后将这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并且依次拼在一起,从而发现刚好能够成为一个平角。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学习方法的积累策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积累,也能够沉淀出一种经验,不过这是一种思考的经验。一个善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能够进行认真反思的学生,随着经验积累的增强,他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例如,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在教材中,给出的是测量几瓶液体结果中质量和体积的有关记录,然后对体积和质量的比值进行填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比的相关知识。这样形象直观的图形比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可能不太了解液体的质量、体积的比等相关概念,但是基于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包括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学生便会产生一种直觉,那就是在比的知识中也会存在某种类似的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不为零的相同数字,在它的结果中比值是不变的。像这样的经验,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便可以获得。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以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学五年级教学实践课程,校园的绿化面积这堂课中,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稍微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并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任课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加强对测量、计算等相关问题的指导,在观察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出花圃,并通过测量,计算出花圃的面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小学生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也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不断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将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思维经验、感官经验、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策略,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2]梅建青.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现代特殊教育,2012(2).

[3]张良朋.例谈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