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时间:2023-01-17 12:2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地,这里资源富集、人杰地灵,素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之美誉。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碰撞、交融,形成了个性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如何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助推经济发展,伊金霍洛旗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成吉思汗陵园,作为传承和保留了十三世纪蒙古王朝时期神秘祭祀文化和独特宫廷文化的承载地,其世界性、唯一性、历史性、神秘性早已闻名于世。为开发利用好这座文化宝库,从2002年开始,伊金霍洛旗将成吉思汗陵作为深挖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张“主打牌”,先后投入近3亿元对成吉思汗陵园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缮,突出成吉思汗陵在民族文化上的独一无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走进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风景如画的草原环境,神秘独特的人文景观凸显着草原帝王陵的雄姿。现在成吉思汗陵每年游客接待量达到了5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5000万元,成为伊金霍洛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在成吉思汗陵旅游的带动下,该旗又接连推出了吉祥福慧寺、郡王府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区,使旅游业向着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方向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反映蒙古族民风民俗的歌舞节目也渐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反映蒙古习俗的蒙元文化。

早在1987年,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就开始挖掘、整理“鄂尔多斯婚礼”,多年来,伊旗乌兰牧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编排极具观赏性、艺术性,适合农牧民口味、体现地区特色的民族歌舞搬上舞台,连续9年蝉联全区乌兰牧骑第一名,曾多次代表全区乌兰牧骑参加国际演出,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2006年,《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伊金霍洛旗委、政府适时提出了“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的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强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广阔的平台”在伊金霍洛旗形成广泛共识。今天,拜谒成吉思汗陵寝,体验蒙古族祭祀文化,欣赏《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成为人们享之不尽的文化大餐。

为了让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惠及农牧民,成为提高农牧民收入的聚宝盆,当地政府开始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民族服饰、民族餐饮、农家乐、牧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现在仅在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的布拉格嘎查从事农家乐和牧家乐经营的牧户就达到80余户,蒙古包230余座,农牧户均年经营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蒙古族特色的酒店、蒙古包旅店和蒙古族传统服饰生产厂,2008年,又打造了蒙古族民间手工业景区。这些行业的兴起受到了游客的欢迎,也渐成规模,形成了与成吉思汗陵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旗旅游从业人员已达到7057人,年创收4亿多元。

在刚刚闭幕的旗委十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伊金霍洛旗决定将围绕蒙元文化打造全国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重点在伊金霍洛镇规划建设“一核四区”,“一核”即成吉思汗陵文化保护核,“四区”即文化创意产业区、草原民俗度假区、圣地高尔夫度假区和蒙元影视娱乐区,建设蒙元文化主题公园和研究院、马头琴文化广场、马术俱乐部等文化项目。引进百年树人集团、仕奇集团与好莱坞建设蒙元影视文化公园。前不久,由鄂尔多斯华研集团投资4亿兴建的五星级酒店在伊金霍洛镇奠基。以民俗文化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在这里正方兴未艾,一幅民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人们相信,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将继续推动伊金霍洛旗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

第2篇

关键字:地域特色;内蒙地区;植物景观

Abstract: In the gard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uilding regional landscape,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landscape, is the key to promote exchanges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but also reflects the landscap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gs the Inner Mongolia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color, and it will create these geographic features into the plant landscape.

Keyword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ner Mongolia area; plant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内蒙古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疆,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等显著特点。

2 内蒙地区绿化现状

内蒙以辽阔草原的广袤千里著称,但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园林,广布驰名中外的召庙、寺院,唯独园林建设滞后,尚构不成园林景观。却缺少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园林类型,在植物景观中内蒙特有的乡土植物种多数还未完全开发出来[1]。

3 内蒙地域特色植物景观营造

一个地区的特色景观来源于它的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传统艺术。因此探讨内蒙地域特色植物景观,就必须不断总结和吸纳内蒙地区环境的文化、民俗、传统艺术中的特点并加以应用,使其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得以发扬的同时与其他城市绿化建设的趋同度减少。

3.1民族文化与植物景观

3.1.1蒙古族文化元素聚焦

3.1.1.1民族特色建筑——蒙古包

蒙古包文化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它的外形结构还是它的装饰花纹,都极富独特的美学特征。在色彩上,蒙古包洁白如玉,盛夏的草原上,它们被形象地比喻为绿色绒毯上扣着的银碗[2]。

3.1.1.2民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为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和逐步发展的,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蒙古族服饰保留立领长袍、马靴等穿戴模式的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艺术元素不断注入到蒙古族服饰当中,在保留传统样式的同时呈现出时代性[3]。

3.1.1.3民间工艺

刺绣: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不以纤细秀丽见长,而以凝重质朴取胜。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

马具:在马具上,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汇集刺绣、绘画色彩、图案设计于一身的精美工艺, 是浓缩了几乎所有蒙古族风俗文化特征的作品, 既是实用工具也是极具观赏性的工艺品[4]。

剪纸:蒙古族民间牧民们的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古拙而健美,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在表现上注重大的轮廓,造型简练,拙中见巧,剪、刺相兼,别具一格。

3.1.1.4民族图案艺术

木器彩画:蒙古族装饰彩绘艺术。纹样多以盘肠、八结、D字纹为骨架。在骨架纹样上缠绕变化繁密的云卷纹、卷草纹等,间绘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中常见的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

图案纹样:蒙古族图案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自然纹样,其中花草纹有丹、梅、杏花、牡丹、海棠、芍药等,动物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等,另有山、水、火、云之类。二为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盘肠、八结、方胜、龙、凤、法螺、佛手、宝莲等。

3.1.1.5民族乐器

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

雅托克:即蒙古筝。

3.1.1.5民族歌舞

蒙古族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礼、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3.1.1.6民族特色活动——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来源于“好汉三项那达慕”,自古以来,蒙古族擅长骑马、摔跤、射箭,在历史发展中“好汉三项那达慕”逐渐成为草原盛会的主要竞技娱乐项目,后来将草原上的娱乐性盛会称之为“那达慕”。

3.1.2文化符号与植物景观

随着城市的快速化发展,城市的特色逐渐以现代化的趋同式进发,各自的特色也在逐渐消退。因此,对于内蒙古的特色进行挖掘既是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重新对文化进行审核与提取的过程。

3.1.2.1特色景观表达手法

(l)提炼手法

提炼是通过应用研究、创意设计,从特定的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将其熔铸于景观建设中,用以表达景观的底蕴内涵和人文特色。

(2)保留

保留既是保护又是留传。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记录历史的文化符号,他们是房子、庭院、街道、古树、古迹。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依附着这些历史符号,通过就地保存和周围环境模拟建造的方式烘托场景的特色。

(3)象征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它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设计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是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手法。。

(4)隐喻

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它是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3.1.2.2植物景观营造的应用方式

在植物景观营造中对蒙族文化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可利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化和扩展,可集中体现于“提炼”、“保留”、“象征”、“隐喻”等四种应用手法和植物造型、植物模纹、植物色彩、植物景观主题四种植物景观营造的应用方式,如表3.1所示。

表3.1蒙古族文化应用分析表

4.2民族色彩与植物景观

4.2.1民族色彩语言分析

每一个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不尽相同,蒙古族由于生活在色彩相对单一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喜欢高纯度的艳丽色彩,尤其是对蓝色、白色、红色和光泽色(金、银色)较为偏爱。

4.2.2民族色彩语言应用

因此建议在内蒙地区植物配置中使用以绿色、红色为色彩主基调,配以黄色,白色等其他混合色彩,来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好客,喜迎四海贵宾,以及昂扬激越,豪迈粗犷,热烈奔放的性格。

4.3特色植物与植物景观

内蒙地区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除了园林中已常用的乡土植物外,还有很多极具内蒙特色的沙生植物及药用植物资源,这些乡土植物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符号和元素,必将在地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3.1内蒙地区园林常用乡土树种的运用

在内蒙地区园林造景中常用乡土树种有:

乔木:油松、樟子松、侧柏、桧柏、云杉、国槐、新疆杨、胡杨、山桃、山杏等

灌木:丁香、榆叶梅、连翘、紫叶矮樱、珍珠梅、金银木、玫瑰等

地被植物:沙地柏、马蔺、星星草、紫花地丁等

4.3.2特色沙生植物的运用

内蒙古土壤沙化严重,因此沙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沙棘、沙拐枣、四合木、半日花、沙柳、沙冬青、沙地柏、沙蒿、小柠条、大柠条、梭梭、黄柳、沙柳、骆驼刺、蒙古锦鸡儿等。在园林造景中合理运用沙生植物,或在公园中做沙生植物专类园,都能体现出内蒙地区特有的地域景观。

4.3.3特色药用植物的运用

蒙古族的蒙药有10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很多植物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甘草、麻黄、枸杞、柴胡、沙棘、赤芍、地榆等,将其合理的运用在植物造景中,不但能美化环境,更能通过植物景观体现出内蒙地区的地域特色。

5 结语

植物景观与地域特色相结合能让地方特色文化更接近人民生活,让植物景观在城市中不仅只是发挥着改善环境、增添色彩的作用,同时也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地域性的植物景观,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今天,传承历史文化思想享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郝星海,李升,杨树林.内蒙古生态园林建设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2001(4):45-46.

[2] 玉杰.浅谈蒙古包的建筑艺术[J].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2):99-100.

第3篇

论文摘要: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对新疆喀纳斯景区现存的图瓦人体育文化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图瓦人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国家 AAAA级风景区一喀纳斯湖,如同一弯新月 ,镶嵌在新疆阿尔泰山脉的西北部。近年来,由于旅游业 的大力开发,使得众多海内外游客探索到这片与世隔绝、美丽而又神奇的领地,并轻轻揭开了喀纳斯湖畔上的一幢幢古老的小木屋主人——图瓦人的神秘面纱。

1 研究目的

图瓦人在喀纳斯定居已久,居山区森林地带,垒木为室,素有 “林中百姓”之称。由于他们极少与外界交往,因此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遗迹。

我国图瓦人随着喀纳斯湖的出名而为世人渐渐所知,他们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以宗教、民俗民风等活动方式为纽带,过着古朴而原始的生活。我国现存图瓦人人口稀少,而且目前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因此,对图瓦人的生活、文化等进行整理和挖掘、保护和抢救,积极关心图瓦人的健康、发展,保护图瓦的文化遗产显得成为迫切。2006年9月 20~10月 15日,笔者入住我国图瓦人家,与当地图瓦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图瓦人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及体育活动等文化风俗。

2 图瓦人来历

2.1 布尔津县志记载的传说

关于图瓦人的迁移,据布尔津县志记载,民间有 3种说法。一是:据今四五百年前居住在斯尔湖哈萨克不断强大起来,并不断扩大争夺草场,向居住在斋桑湖、玛勒哈思湖周围的图瓦族发动进攻,图瓦族战败被迫搬迁至白哈巴,布尔津县境内的喀纳斯、冲乎尔,阿勒泰的盐池、阔科苏、喇嘛召,富蕴和青河居住。当时共有 7个大部落。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实力强大,图瓦族 自称由蒙古族而来。

二是:1992年国家民委来布尔津县了解禾木喀纳斯蒙古族情况时,一部分图瓦人说是图瓦族并要求恢复图瓦族;另一部分说是蒙古族,说图瓦族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因意见不统一,国家民委的态度是自愿选择,但社会上至今一直称他们为蒙古族。

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1224年成吉思汗到达额尔齐斯河,因成吉思汗军令严明,一些军士不愿跟随,在树林歇息时留在此地,后来这些蒙古男子到内蒙娶了妻子 (蒙古族),从此在这里繁衍定居。据称满文宗教书记载:成吉思汗说过,“我到过喀纳斯三次”这句话 。

三是:很久前俄国、中国、外蒙交界的阿尔泰山脉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靠放牧、打猎维持生活,这就是现今的蒙古族图瓦人。

2.2 《图瓦人考》的记录

新疆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贺继宏撰写的 《图瓦人考》中关于图瓦人迁徙的资料室这样写的。图瓦人原居叶尼塞河左岸,与古柯尔克孜人杂居,曾长期隶属于古柯尔克孜部落,是我国古代突厥语民族之一,以后逐步蒙古化,为蒙古族使用突厥语的特殊的一支。

图瓦人历史上有两次大的西迁。第一次是 13世纪初,部分图瓦人随成吉思汗的部队西征。这部分西征的图瓦人形成蒙古族的一支,但其作为突厥语的母语仍然没有改变,便成为操突厥语的蒙古族。但参加西征的图瓦人毕竟是叶尼塞图瓦人中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图瓦人仍然聚居在叶尼塞河故地。

图瓦人第 2次西迁大约是 18世纪。俄罗斯帝国大举 向亚洲扩张 ,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图瓦人在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英勇抵抗后,最后力不能支,忍痛离开生息繁衍的故地向西迁移。西迁的部分图瓦人留在了阿勒泰乌梁海地区,与早年迁入的图瓦人汇合。从此,布尔津的喀纳斯湖畔,就成了我国图瓦人的聚居地。

客观地说,喀纳斯湖地区的图瓦人只是随着吉尔吉斯部西迁的少部分人,留在叶尼塞的图瓦人,后来形成 了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西迁的图瓦人由于长期与蒙古、哈萨克人杂居,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特别是由于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在民族意识上,逐步蒙古化,最终成为我国惟一的操突厥语的蒙古族的一支。

3 图瓦人体育文化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图瓦人人口不及 2 000人,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主要分布在新疆喀纳斯风景区附近,共有 3个村落,即喀纳斯村、禾木村及白哈巴河村。

3.1 体育文化与节日节庆紧密相连

图瓦人有 3个比较大的节日,分别是春节、敖包节和邹鲁节 (点灯节)。

3.1.1 春节

图瓦人也像汉族人民一样欢度春节,只是欢度的方式与汉族不同。图瓦人注重辞旧迎新,春节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因此他们过春节很隆重。从农历 12月开始准备食品、衣着和祭祀用的供物。除夕之夜,长辈带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手抓肉和饺子。初一清晨,先进行祭祖、祭天仪式,之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这期间,喀纳斯湖畔还是大雪封山、全湖皆冰,图瓦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欢聚于村庄举行射箭比赛,并在喀纳斯湖面上举行赛马、摔跤、滑雪橇等体育活动。

3.1.2 敖包节

又称 “塔克恩节”,这是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当山花烂漫、青草繁茂之际,图瓦人临时搭起蒙古包并摆放祭祀贡品开始祈求老天降福于人间,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之后进行赛马、摔跤等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这也是图瓦人一年中最大型的体育活动。

3.1.3 邹鲁节

又名 “祖乐那依尔”,即汉语 “点灯节”之意,又称 “入冬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这也是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所特有的节 日。这一天整个夏秋季在外放牧的牧民都要回到村庄,主要是为了纪念活佛马盒卡拉逝世日。期间他们会为了庆祝一年的收获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节日过后便进入漫长的冬季了。

图瓦人节日文化不仅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弘扬,而且也是增加民族凝聚力、满足群众物质、精神文明发展需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上进行的体育活动成为当地休闲娱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图瓦人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 、民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

3.2 自然环境促成了图瓦人独特的健身活动

图瓦人生活在著名的新疆喀纳斯风景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阿尔泰山脉中段,远离海洋,纬度较高,冬夏两季气温悬殊,境内年温差达 31.9度。冬季长达 7个月 ,积雪深度可达。境内拥有久负盛名的高山湖泊,雄伟壮丽的冰川河流,气象万千的原始森林,绚丽多姿的草原秀色,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原。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中,孕育出了图瓦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图瓦人只能躲进自己的木屋,忍受着无聊和寂寞。这时,小伙子们便带着猎枪、弓箭,把大麦炒面、生活用品装在用羊皮制成的皮带里,系在滑雪板上。滑雪板是用白松木作的,很结实,类似于爬犁之类的工具,易于在雪地里滑行 ,他们一去就是 10天半个月,去猎取旱獭、鹿、狼、野兔等等。出行前,村子里举行射箭 比赛,胜者当选为射手,担任为大家谋取食物的重任,时至今日,已渐渐演变为一种运动项目。

大雪封山前,村民们为过冬准备了充足的日用品,偶尔,村里会为急需物资出山采购。马拉爬犁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在深及于腰的雪山之路要滑行两天才能到达县城。出行前,图瓦人会进行一场马拉爬犁比赛,胜者方能担当出行的任务。

3.3 体育活动与祭祀祭祖紧密相连

图瓦人宗教信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原始晚期的萨满教和佛教中的喇嘛教。

敖包节是图瓦人最大祭祀活动。敖包节时,全村老少往一颗被尊称为树神的树上绑一根布条,布条以白色为主,然后每人抱一块石头,堆到树的周围,人们从家中拿来的糖和奶制品及其他食品,围着树和石堆转圈唱歌,不断向上抛撒食物,以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全村老少平安。祭拜完毕,举行一年一度大型体育活动,向上天展示高兴的心情,活动项目有:摔跤、射箭、赛马、水中拔河、角力赛等。体育活动已成为图瓦人祭祀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3.4 独特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图瓦人的体育活动

图瓦人以放牧为生,马是他们离不开的交通工具,甚至在不大的村子里,也可以经常看到有人骑马。图瓦人偶有闲暇,便相约周围的人进行赛马比赛,或到美丽的喀纳斯湖边上进行水中拔河比赛,之后就到胜利者的家里喝起了醇香的奶酒。

图瓦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形态,从产生之 日起便深深植根于喀纳斯湖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娱乐形式。摔跤、射箭、赛马、水中拔河、角力赛、爬犁等已成为喀纳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作为旅游项目向游客展示。

由于每一个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不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图瓦人随着喀纳斯湖的出名而为世人渐渐所知,他们根植于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聚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以宗教、民俗民风等活动方式为纽带,借以增强民族意识。图瓦人体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整理、挖掘图瓦人的体育活动项目、积极保护图瓦体育文化遗产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布尔津县志 [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648--650

[2]新疆地方志,图瓦人考 [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43~ 44

[3]李旭.最后的图瓦人 [J].新疆:民族工作,2000,7

第4篇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盛开着五十六朵多姿多彩的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对我们国家民风民俗的写照。在我们这个国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

说起民居,最近我在课本上,又领略了傣家竹楼的风光。

竹楼是傣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据说,他还有防潮、防水、防震、冬暖夏凉的效果呢。在傣族,每家竹楼的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竹篱内都种着五彩缤纷的鲜花、青翠欲滴的小草,真可谓是“树满寨、花满园。”每栋竹楼都是正方形或为长方形,上面一层、下面一层,上边是卧室,下边是活动中心,楼下都有一块大空地,用来做院子。哇!竹楼可真是傣族的一大特色呢,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亲眼目睹它的风光哦。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白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的火把节……

说到节日,那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最热闹的莫过于春节了。春节的前些日子,大家都忙得很,大家伙都必须预备过新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状态,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大家都不会去打扰别人,都会待在自己的家里吃一些零七八碎的小零食。大年初二,大家才会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被拜年的一家,都会拿出红包给小子,收红包可是小孩子们的一大乐事啊。我就非常喜欢收红包。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域,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小吃;都拥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服饰……

艺术,维吾尔人的舞蹈便是一门艺术。维吾尔族的漂亮姑娘、俊朗少年的舞蹈可是出了大名的。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当他们换上五颜六色的衣裳,戴上鲜艳的帽子,跳起舞来、转起圈来,犹如一朵缤纷的花儿绽放在风沙里。“鲜艳”极了。舞蹈已成为了维吾尔族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是没有歌舞,他们的生活就不完整。维吾尔族的舞蹈,可真是一门完美的艺术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啊,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节日风俗,都有不同的……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些,才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妙迷人。

第5篇

摘要民俗、民风是社会生活传承文化事项的总领,它往往伴随着相应的民歌。而一定的民歌也往往反映一定民俗、民风的事项,有些民歌本身就是民俗、民风事项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料,常常会弥补历史的断层。因此,探索、研究达斡尔民歌就必须研究与此相关的达斡尔族民俗、民风事项,对两者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掌握民歌的本质和规律。

关键词:民俗民风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达斡尔族的民歌非常丰富、并且很有特色。其内容有情歌、酒歌、渔歌、牧歌、奶歌、猎歌、神歌等。其形式有“扎恩达勒”、“呼苏姑”、“乌钦”(乌春)、“哈库麦”“雅德根”等。任何优秀民族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本民族独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唱一方歌”,达斡尔民歌浓郁的民族性、丰富的艺术性也必然生成于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必然繁衍于他们独特的民俗、民风之中。民歌总是忠实而深刻地表达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历史与当代、光荣与梦想、乃至于苦难与哀愁。

一 达斡尔民族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

达斡尔人无论是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时代还是迁居到嫩江流域,他们都是从事狩猎、捕鱼,牧业这样的传统生产活动。一定的生产方式必定产生一定的生活方式,达斡尔民族从原始部落时期起就信仰萨满教。他们的萨满教绝不是汉族的“跳大神”。原始部落的达斡尔人,把萨满视为神灵、奉为主要信仰,无论是狩猎前还是其它婚丧嫁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萨满击打着单鼓,全族的男女围绕着火堆歌舞狂欢,乞求萨满神赐与丰厚的猎物,赐予平安、幸福、吉祥。

另外,达斡尔人喜欢饮酒,喜欢喝酸奶。喜庆的节日,寒冷的东北,酒有催生欢乐、抵御严寒的作用。再由于他们逐水、逐草而居,常常是水草美、牛羊肥。夏天许多牛奶没法贮存,于是就有了做酸奶、喝酸奶的习惯,节日、娶亲、喜宴、家庭聚会,达斡尔人都要饮酒,喝酸奶。这既是达斡尔人的生活内容之一,也是他们豪爽好客的民俗小景。

试想,有了上述还不完全的独特民俗、民风,那些情歌、酒歌、渔歌、牧歌、奶歌、猎歌、神歌的生成与繁衍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达斡尔民歌蕴含独有的特征、特点

独特的民俗、民风也会孕育独有的民族文化,达斡尔民歌从生成到繁衍至今,虽然由于地域的关系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民歌都在以独有的特点、特征存在着,传扬着。

特点一――生态美

达斡尔族原始姓氏以“敖蕾”、“鄂嫩”居多,也就是大山和大江的意思。但随着达斡尔人的移居迁徙,特别是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已被汉文代替了。我们今天我们接触到的何、鄂、孟、敖、沃等,依然留有达斡尔族原始姓氏的痕迹。从他们的姓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直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达斡尔人多是在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曲,这些民歌歌词并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歌里有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青青的草场、红红的花团、耸立的山峰、蜿蜒的河流……就连他们崇拜的图腾也常常被拿来歌唱。达斡尔人是极其崇拜山鹰的,在他们的民歌里都有赞美鹰的内容。

特点二――情感美

达斡尔民歌中以表达叙述爱情的居多。可能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因,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于是便把思念、挂念、惦念融入到歌声中。歌曲无不蕴藏和流淌着或炽热或含蓄、或直率或委婉、或幸福或孤寂的情感。当然,也有对长辈和家庭其他成员表述的内容。说到达斡尔民歌的情感美有一点必须提起,那就是质朴。这一点和他们质朴的民族性格有关,因此,歌声不拐弯抹角、不故作深沉,那种肺腑、心灵中的情感便裸露地表现出来。例如:《忠实的心儿想念你》

“清水河边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以为我爱人在歌唱/水鸟对对双双飞。芦苇塘里有歌声/我急急忙忙走过去/以为我爱人在歌唱,鸳鸯对对双双飞。我的枣红马啊,快快跑来多美丽/我不思茶和饭啊,忠实的心啊想念你。”

特点三――兼容美

前面谈到,嫩江流域或者其他的审美地方越来越多的汇聚而来其他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生活的融合带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达斡尔族民歌不能游离在外。我们在研究时发现,它们的民歌在守望固有的个性及风格的同时,也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有益因素老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就使他们的民歌产生了兼容美,在一些歌词及歌曲内容就能渗透出来。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达斡尔民歌的独有特征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体式中的地域特征。由于达斡尔人生活的地方即不是内蒙辽阔草原,又不是兴安岭高耸的森林,而是平原的农业区,当然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体式。他们的民歌体式中也就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通常他们的民歌都是以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出现。

民歌节奏中的舞蹈特征。由于达斡尔人喜欢舞蹈、爱跳舞蹈,并且把舞蹈当作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当然就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节奏、节拍。他们的民歌中就有了较强的舞蹈特征。通常他们的民歌多为3/8、6/8、2/4、4/4等节拍。

民歌多变中的性格特征。由于达斡尔人耿直、率真的性格,时常会有义气用事的情景,当然会影响到了他们民歌的多变,他们的民歌中性格特征也就逐渐形成。民歌常常出现“高起低落”的现象。有人称为“一惊一炸”,“突转突变”。

当然,他们民歌的特点、特征决不止这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发现。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1532208。

参考文献:

[1] 乌兰托娅:《试探达斡尔民歌语调与旋律线的关系》,《内蒙古艺术》,2004年第1期。

第6篇

呼伦贝尔有多条采风路线。拍草原风光可乘车驶过海拉尔北山,首先使你眼乱神迷的是天下第一曲水的莫勒根河。这里是巴尔虎蒙古牧人和鄂温克牧人的夏营地,七、八月间,是草原最美好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绿色中曲水象一条飘带,成群的牛、马、羊拥聚在河畔两侧,远远望去恰如散落的珠宝,而牧羊姑娘的歌声则绕过毡包飘荡在低垂的云雾间,这里还有传统的拨克、赛马及驯马表演,客人来了牧人还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手扒肉,献上一杯马奶酒。

呼伦贝尔有茂密的原始森林。9月下旬到10月初是拍摄林区风光的最佳时节。站在大兴安岭岭顶,一眼望去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海松涛,层林尽染。莫尔道嘎、根河、毕拉河林业局在施业区内的最高山峰上设立了防火塔,登上塔顶,可以拍日出日落和林海云雾。如果天公作美,下一场小雪,红、黄、绿各种颜色的树叶上托着一层白雪,就可以拍摄到叫绝的片子。

呼伦贝尔是蒙古族聚居地。据史书记载,当年金戈铁马,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就是在此出征的。这个勇敢的马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民风。冬夏季的民族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活动,充分表现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情。陈巴尔虎旗境内有呼和诺尔和金帐汗部落两个具有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这里通过各种表演,您可以领略到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是三个民族自治旗,其民族风俗、民族服饰更具特色,到部落里住上几日定能拍到满意的佳作。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座落在额尔古纳河畔,与对面的俄罗斯村庄仅一江之隔,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拍摄完第一曲水,在鄂温克部落住上一宿,驱车北上,路经白桦林,行驶约两个小时,一座座木刻楞房子映入眼帘,这就是俄罗斯族的住宅。他们的节日非常多,12月25日过圣诞节,农历正月十六过鬼节,春分后第一个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过巴斯克节,也叫复活节, 泼水节在六月份,每个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拉起扣子琴,跳起踢踏舞。无论你是寻觅历史的踪迹,发思古之幽情,还是在额尔古纳河畔观日出日落,或是捕捉俄罗斯民族的风土人情,都会忙得不亦乐乎。

呼伦贝尔--春的娇媚、夏的炽热、秋的清爽、冬的静谧,四时不同各有底蕴,八方各异皆存内涵。

特别提示:

来呼伦贝尔摄影观光,除特定季节外,通常以7-9月为佳。

拍摄路线:

从海拉尔出发--莫勒根河畔草原--恩河、室韦俄罗斯族风情。

从海拉尔出发--神指峡--毕拉河大兴安岭林海。

第7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信息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要努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要根据社会时代需求,必须采取多样化的主动服务措施,努力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展特色资源服务。特色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寻求新的发展之路的必然产物,只有坚持特色服务的道路,公共图书馆才能继续充满发展的活力,才能在信息服务竞争中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特色服务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决定为特殊读者提供特殊文献服务。此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特色图书馆,如泰国的水上图书馆,前苏联的木头图书馆等。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服务,是从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型城市的社区图书馆中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是上海曲阳图书馆开办的上海影视文献中心,还有后来的武汉当代作者代表作陈列馆,北京服装资料馆等等。对于特色服务的定义,现在人们都以图书馆权威黄恩祝先生的定义为标准:“凡以某种特色藏书、某种特色服务和某一特定读者群为专门服务对象的服务,就是特色服务。”这一定义准确概括了特色服务的内涵、特征和服务对象,它把图书馆的常规服务与特色服务区别开了。特色服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常规服务而言,当某种服务处在先导位置,它就是特色服务,当这个服务被广泛认可采用,不再保持独特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就不再具有特色了。

二、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

1、馆藏民族地方特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是了解和研究某一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民风民俗、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蕴藏着与众不同的信息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民族地方文化是民族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方文献的特色所在。民族地方文献在内容上传承了民族地域的独特文化。以鄂尔多斯为例,鄂尔多斯地处北方草原和中原大地的联结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最早开发的地方。此后一直是历史上北方多个民族共同活动的舞台,是民族汇集、交往最集中的地区,汉、匈奴、乌桓、鲜卑、敕勒、狄、羌、突厥、党项、契丹、吐谷浑、蒙古等多个民族先后在这里生存繁衍。民族之间,时而金戈铁马,冲突激烈,时而联谊通婚,和睦相处。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使鄂尔多斯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和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文化中融入的民族文化因素众多,其中以蒙古族文化最为显著。鄂尔多斯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在鄂尔多斯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如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十善福白史》、罗卜藏丹津的《蒙古黄金史》、萨冈彻辰的《蒙古源流》、贺希格巴图的《古今宝贝史纲》等著作,在蒙古族文化、历史、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鄂尔多斯民族艺术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色彩斑斓的社会风貌。如映射社会现实的长调民歌《六十棵榆树》、反映军事生活的长调民歌《豹花驼羔》、宗教戏《米拉?古如》、反映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的民歌《席尼喇嘛》等,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蒙古族悠久而富有传统的文化提供了佐证,而且也是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沿革、民俗习惯和社会风情的宝贵资料。

近期,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新购进一批内容新颖,版本稀缺的蒙古国新蒙文图书,大大的增强了馆藏特色文献,成为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一新的亮点,慕名而来的读者络绎不绝。至此,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以馆藏蒙文书籍方面已在国内取得领先地位。

这些古今与当代的珍贵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已然成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不同于其他图书馆的特点。

2、拓展服务空间,提供特色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完成自身主要职责的同时,还应拓展服务空间,大力丰富服务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传统图书馆开展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以下简单介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几个拓展服务。

(1)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逐渐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及时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手机短信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它有着便利、简洁、低成本、接收实时高效等优势,使得它在信息服务领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鉴于手机短信的优势条件以及图书馆现代读者信息服务的需求,面向读者的短信服务平台,它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时空,增加与读者互动的途径,同时也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运用的interlib短信平台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读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手机短信与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平台交互,进行信息咨询与获取。短信服务平台是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它既可以提醒读者借阅到期的书刊,又能让读者通过短信简单便捷地完成书刊续借手续,同时也帮助图书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上一层楼。

(2)信息服务。

通过搜集各类信息,编辑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或在可以采用在网上建立专业性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集中查找网上相关的专业知识或信息;还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教育服务与网络培训、网络阅览服务等,是图书馆的服务走进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藏书、借阅、咨询为一体的服务模式。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近几年大力投资经费,购置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新东方英语、正保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使图书馆的的传播知识、社会教育等职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3)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相对于图书馆群体服务而言的,它是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进行搜索、组织、分析、重组,把这些整理信息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即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需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无障碍通道,为盲人读者配备了专门的阅览区;还常年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送书上门服务;为了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在建筑工地开设了全市首家“农民工书屋”;定期到民工聚居地、老年公寓免费放映优秀影视资源等等透过这些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就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真正做到以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

(4)文化休闲服务。

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可以开展书画展、音乐会、文体活动;也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报告、知识竞赛、各种培训班;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影视欣赏等现代化多媒体娱乐。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开设电影图书馆、音乐图书馆、读者健身中心等“馆中馆”娱乐场所,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舒心的阅读环境。通过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在休闲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品味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本地区民族特色文献的同时应根据时代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证明,民族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不仅极具生命力,而且提高了图书馆的地位和价值,唤起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关注,吸引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关注,吸引人们更多地利用图书馆,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家政.鄂尔多斯文化.民族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乡村社会秩序 价值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60-03

乡村社会是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历来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于乡村社会的管理。在管理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管理乡村社会的制度体系。但是不同的秩序对于乡村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够给乡村社会带来安定、繁荣,有的却使得乡村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事业建设的内容,更是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社会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权利。它负载着乡村社会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乡村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乡村社会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1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指如那达慕、赛马会、龙舟赛等具有赛会特征,并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的引导下,规范进行的赛事活动。可能这种规则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更多的是体现在仪式规则、图腾与禁忌以及各种习惯法中Ⅲ。从民间体育属性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针对官方或主流体育赛事来讲的,整体来说,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就是区分于现代主流体育赛事的、乡村社会土生土长、体现自在自为生存理念的体育赛事。从民俗学上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的内外部特征。内部特征表现为周期性、集体性、民族性;外部特征表现为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仪式性以及娱乐性。

2 乡村社会秩序

2.1 乡村社会秩序的界定

乡村社会秩序是指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国家政权能否控制住,同时治理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能否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通俗地说就是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从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单单靠国家强制实施的制度是不行的。因为乡村社会本身也是一个有地方权威的社会。这个地方的权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主要形式还是广大村民的意志。这种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它是乡村社会地方权威的重要来源。所以,国家权威和地方权威的有效结合是保持乡村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的。

2.2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

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关注较多的是乡村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比如权力、市场、土地、理性、利益等等,这显然是一种西方化了的思维模式。其实,要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性质,不应以单纯的“经济”或“政治”来衡量,而必须以乡村“社会关系”为核心。这并非说经济政治因素不重要,而是作为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关系”在其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一个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在理解她时就越应该注重其社会文化传统,毕竟能够承载几千年历史的绵延的必定是积淀已久的传统,传统由于其惯性,会长久地影响该民族的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它所主张的性善论、教化论、贤人政治、伦理中心主义等实际上就是围绕“协调社会关系”提出的。

3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价值

3.1 丰富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新乡村文化建设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使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这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搏克比赛期间,常常出现一些年龄长者向年轻人传授技术经验,不同年龄的参赛选手,个个有模有样,他们也略懂摔跤技巧,这也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对于蒙古族的各乡村社会年轻一代人来说,更是学习和加强蒙古族文化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参加这样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能够增强对乡村社会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属于一种文化形态,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乡村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以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等,周期性、自发地调节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运行,构成了日常生活的自在图式。它是以民族节日,民风民俗,,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民族文化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为依托,体现了仪式和秩序,图腾和禁忌,符号和象征等文化内涵统一,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健、求乐、求险、求变”的基本心理需求,更容易成为“吸引眼球,愉快身心”的文化首选。这种现实状态不是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而是通过乡村社会自发自在的群体行为进行的。每个乡村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对外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风貌,影响着其他乡村社会对它的印象。在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比赛期间,各地大多要举行一些仪式活动,这自然而然是一种乡村社会文化对比的渲染与强化。

3.2 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存在。作为一种文化,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集人心,集合力量甚至解决矛盾纠纷的独特社会价值。如在先前乡村社会中的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产生的矛盾他们会用体育赛事的方式来解决。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乡村安定,村与村,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和谐社会关系。现在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略显甚微,而只有到了传统节日,多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举办的日子,也是人们休息、娱乐、庆典、祭祀等活动的日子,各民族文化差异才能显山露水,传统节日里各族人们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开展自己乡村社会的特色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更是将人们凝聚起来,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另外,在这些节日里通过体育活动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达到了交往与交流的作用,整个乡村社会成员进行了互动,不仅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达到了自娱的目的,而且乡村社会人员之间进行了感情上的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谐和。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往往在草原上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骑着自己的马匹、赶着勒勒车走到那达慕大会会场,在夕阳斜照下,蒙古包、勒勒车、牧马、牧马人、草原构成了一片自然风光,这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比赛期间各种赛手之间、赛手和观众之间、观众之间构成了人与人的和谐,这不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吗?如端午节各地群众自发组织龙舟队共有上百条龙舟,在汨罗江上进行龙舟竞渡,村民都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并为各自的龙舟队呐喊助威。湖南汨罗市龙舟艺人杨治华先生题写的一首诗,“汨罗遗俗世代传,村村寨寨赛龙船。男儿下河挥桨楫,女人岸上喊争先。”更是反映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将男女老少各种人群凝聚起来,这些都说明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对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乡村凝聚力的作用。

3.3 学习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教育,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动态平衡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质属性是它的民俗性,有规则约束的竞技性。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是自觉不自觉地、人们很难意识到的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再加上体育比赛的规则性对参与者的约束,因此,通过民俗民间体育竞赛对人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效果,比其他途径更显著。如在蒙古族搏克比赛中,没有任何限制,人人都可参加,不分民族和体重,而且是一跤定胜负,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体现了“人人参与,公平竞赛”的精神。搏克运动中投射出的这些精神,不正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吗?龙舟竞渡属于集体性项目,要求各个划手动作一致,同时要求鼓手、舵手、划手也要配合一致,体现了全员团结一致,只有大家齐手共进,才能取得胜利,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团结一致,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

3.4 开发乡村社会旅游资源,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幸福指数提高了,乡村社会自然就和谐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群众性,把很多人会聚在一起,甚至别的区域和其他国家的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周期性的临时市场,往往形成了“体育文化搭抬,经贸旅游唱戏”。一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既是一个农牧业生产经济贸易交流大会,也是一个体育文化娱乐大会。如端午节期间湖南省岳阳市政府承办的“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当地政府利用龙舟节大肆宣传当地,广告宣传标语多与促进经济发展有关,如“共享龙舟盛会,齐促汨罗发展”、“弘扬龙舟精神,努力实现汨罗新一轮赶超发展”、“借助龙舟,扩大开发,振兴汨罗”、“弘扬龙舟文化,扩大招商引资;龙舟故乡,欢迎您”等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把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开发当地旅游和经济贸易洽谈会的品牌来运作。

4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路径选择

4.1 地域文化庆典与规范重塑保护路径

社会规范的缺失是导致乡村社会失序的重要原因,因此重塑有效合理的社会规范就成为重建乡村秩序的关键。而规范是否有效合理则取决于乡村居民的认同度,公认的最好的制度规范不一定适用于乡村。如何让乡村居民接受认可符合乡村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规范呢?这就需要首先借助传统的力量,用乡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及仪式,唤回乡民们久违了的集体认同感。当下,乡村社会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宗教意识、社会信仰和文化传统依旧,这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形成历史来看,我国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都是在节庆中开展的,这些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不但能使当地民俗风情能持续沿袭下来,而且还能对民众起到自觉规范的效果,找回丢失的优良传统,找回丢失的美好社会记忆,培养乡民的集体认同感,才能为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打好基础,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倡导和建立现代规范意识,涤荡掉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落后的东西,渐渐树立起与现代公民意识相符合的规范,确立起与时代相符的新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的构建。

4.2 国家主导与集体推进相结合的路径促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发展

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不只是乡村自身的事情,乡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未来命运。长久以来,政府和学界的确都在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关注不应停留在表面问题上,而应强调倚重乡村自身的力量或市场的力量解决乡村社会自身的问题。但乡村自身以及市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因此构建和谐乡村社会需要国家、乡村和乡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界包括知识分子、媒体、普通大众的共同参与。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介人,鼓励、支持乡村社会群众开展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一些传统的由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或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非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得以强化,得以壮大。另外,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已纳入到了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故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之机,组织各种力量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进行推广,宣传,以便使其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为乡村社会建设服务。同时,要组织力量做好乡村社会本地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包括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民间组织者和发起者的正确引导和参与者的鼓励。

4.3 理性借鉴之路径

建立在民族符号,地域特色基础上的文化品牌更具有亲和力和震撼力,西班牙斗牛,环法自行车,日本相扑,韩国跆拳道等早已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这些传统赛事也为当地的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秩序建设发挥这重要作用。我们以自己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建构乡村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比如发挥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的力量,培育乡民的志愿精神,等等。据我国国情,我们除武术赛事外,在众多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中还没有其他的项目做大、做强。借鉴国内乡村社会秩序建设的经验时,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应特别注意与本土化、乡土化结合,毕竟乡村社会在地域、民族、国情等诸多方面有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国家还是乡民本身,在借鉴外国乡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构建自己乡村社会新秩序时,不能盲目照搬,一切要以自己乡村为中心,不能妄想着把乡村建成其他的复制品。

第9篇

[关键词]鹿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作用

对于产品而言包装和品牌形象设计可以增加其附加值,可以提高信誉度,吉林省的鹿产品同样需要优秀的包装与品牌形象设计,因为它有着巨大的作用。

1 提高地方特产的档次

地方特产因“特”而被人接受和喜爱,但部分特产也是土特产,往往被冠以另一个特点“土”,所以在众多消费品种,它在人心中的地位往往不高,认为“土”了就没有档次,这种观点固然不对,但要改变也要有一定的方式,好的优秀的包装及品牌设计能改变人们对地方特产的印象。

鹿茸、鹿血、鹿筋是鹿产品中最具关东特色的吉林特产,古代一直列为上品,而且多为野生不易得到,所以物以稀为贵,作为贡品只有皇亲贵族可以享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吉林养鹿业的迅猛发展,鹿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有些鹿产品的包装过于简陋,恰似 “山野村姑”,产品没牌子就会让消费者觉得没面子,没档次,拿不出手,产品是好产品就是外形太次,难登大雅之堂,无法刺激消费者的眼球,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极个别的鹿产品身着“金缕玉衣”,高昂的附加值转嫁给消费者,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对销售不利。可以说包装也是产品质量的一部分,人们往往以包装质量的好与坏来评判产品的好坏,品牌形象的好坏对产品的影响更大。所以根据吉林鹿产品的产品特性,结合吉林省的传统地域文化、民俗民风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方法、融入现代设计活力的合理的适当的包装及品牌形象设计,能让人们正确认识鹿产品,提升鹿产品的档次,突出地位,提升附加值,从而走出产品质量优秀、包装及形象设计低劣、产品价格低廉的泥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保健品和亲朋好友间节日馈赠的佳品。

2 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

地方特产不仅是产品,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种,好的包装及品牌形象设计可以传达正确地域文化信息,从而使整体设计充分展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是地方的形象代言,无时无刻的向人们传达地方信息,展示地方的综合形象,人们往往是从喜爱一个地方的特产而去喜欢它的产地,进而去了解该地域,从点扩展到面,所以它也是外界认识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之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展示地方综合形象的窗口。

吉林省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是落后了些,但这里接近自然,这里有广袤的原始森林、肥沃的黑土地,大面积的平原,美丽的松花江、长白山、天池、有美誉中外的吉林雾凇和丰富无污染的“山货”;同时这里是以汉族为主,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为辅的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的文化、美食、习俗在这里融合,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文化在这里发扬,这些都是吉林省的特色,也是可以提炼的设计元素,应用这些带有吉林特色的元素为鹿产品进行包装及品牌形象设计,既体现了鹿产品的产品特征,也展现吉林省的地方特色,在树立地方品牌的同时,更树立了良好的地方形象,在消费者接触吉林鹿产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

3 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

目前的包装设计已不再是对产品或商品的简单保护和容纳,同时还起到美化生活装饰产品,沟通生产与消费,进行企业、产品宣传传递正确理念的途径,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展示当地文化艺术、民俗风貌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是它的发展过程产生的变化,已由过去目的单纯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有多重功效的地方文化包装,而品牌形象设计本身就有较强的传播责任,我们树立的品牌理念常附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吉林省位于东北三省的中部,东邻朝鲜,南面是辽宁省,西面与内蒙古相邻,北接黑龙江,历史上曾是女真族的统治地,曾经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现在的吉林省是以汉族为主,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为辅的多民族聚居地,这里有丰富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图腾、符号、色彩喜好,各民族有其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但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共同协作又形成吉林省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原材料,以这些为素材提炼设计元素而进行鹿产品的包装及品牌形象设计,向人们展示着吉林独特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4 发展当地经济

地方特产往往是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在地方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为一方繁荣做着贡献,那些经过包装和品牌形象设计的地方特产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一种地方特产,往往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甚至是名片,说到“刺绣”,我们自然想到苏杭、说到 “哈密瓜”,我们不能不提到新疆,地方特产作为一种有形的、无形的资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创造出高额的经济效益。

吉林省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可开发的旅游项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消费者增多,本地人的消费观也在发生变化,经过包装和品牌形象设计的鹿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很多旅游景点销售,成为旅游纪念品,同时在全国各大超市以保健品销售,在一些药房以中药的身份发挥功效,鹿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其广泛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促动了吉林经济的发展。

可见包装与品牌形象设计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包装设计会让吉林的鹿产品凸显地方特色与产品特征、好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树立难以遗忘的印象,与时代审美相结合的包装与品牌形象设计定会使吉林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参考文献:

[1]郭耀华,丰静.乡村土货期待“时尚外衣”[N].安徽日报,2012-10-18 .

[2]朱涛.特色产品整体形象设计的区域文化个性理解[J].商场现代化,2008(2).

[3]黄君发.区域特产的品牌尝试[J].当代经理人.2007(5).

[4]李瑶.蒋啸镝.包装设计与品牌形象[J].艺海,2011(4).

[5]孙浩章.品牌塑造中的文化整合与包装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6]王文权,马建华.商品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J].中国市场,2008(52).

[7]牛玖荣.论产品包装设计的审美性和文化性[J].中国市场,2007(31).

第10篇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以“水”、“氵”、“氷”作为部首构成的汉字有527个,其中带“氵”150个。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水文化的分类包括:道水文化、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文化沟通着历史与未来。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综观的一生,也体现出诗词艺术思想体系的水文化现象,因他从小熟悉水、喜欢水、钟爱水,与水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极深的渊源。他的所有著作中蕴含碧绿的水、含充满着灿烂水文化的韵味,具有水的灵性、水的深沉、水的勇猛、水的精美。绿水青山培养了他的艺术天性、悟性和灵性。

在我国,湖泊的称谓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区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样。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与语言的特色。汉族称之为湖;;蒙族称之为诺尔等,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不同,对湖泊又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平平常常的一个名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湖泊以其特殊的价值,更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与沼泽、沿海的一些滩涂、鱼塘、水利设施等构成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迷人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提供充沛的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因此湿地又别称为“地球之肾”。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也带有了某些深刻的文化内涵。湖泊是美的,它将其具有的形、影、色、声以及与之朝相辉映的山石相配合,形成了和谐的自然风采。如果说山脉是沉雄苍劲、伟岸崔巍的话,湖泊则具有灵逸幽深的品性,更显得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水天相接之处,碧波绿影,烟波浩渺,山水交汇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饱含诗情画意的天然奇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居住在湖泊的居民群落,由于其家庭世代利用当地资源,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信仰,他们对湖泊有着强烈的精神依附,而形成了许多不同于草原、森林的风俗习惯。湖泊,是生物的栖地,更是文化的源泉。生活在湖畔的渔民自创了许多源自湖泊的动人歌谣、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湖泊的传说.歌谣,湖泊的诗文辞赋,湖泊的自然风采,千百年沉淀融合成我国的独特湖泊文化,它与山、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山水文化。同样,环境需要保护,那么我们在保护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保护了湖泊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爱护湖泊文化”。

湖泊文化的定位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湖泊。··湖区是一块古老文明的土地,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是¥州的"母亲湖",素有"塞外明珠"美誉,··因水而得名,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水与¥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发挥水的作用,做水的文章,以“湖泊文化”为定位和龙头,全力打造··的“湖泊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湖泊文化”对··影响深远,在多年的调研和探索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水的开发、利用对··独具意义。塑造出观水、玩水、嬉水,饮水、吃水、游水,读水、论水、拜水的一幅独特的··文化图。

··是西部“湖泊文化”的一块瑰宝,这里平湖如镜,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湖泊鱼塘星罗棋布,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良好,丘陵起伏,高低错落,变化多姿,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湖泊,她既有塞外西域文化的内涵,又有其独特的湖泊文化的底蕴,这里人杰地灵,风华物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演绎了千年的韵致。特别是近年来,··县浓郁的塞外民族风情为突破口,以民俗为主线,以蓝色唱响为主调,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湖泊文化,以··多民族区域文化冲撞交融积淀的湖泊文化为依托,挖掘这一自然特性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湖泊文化品牌,有力的推动了··水文化、水经济的健康发展。

“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立足··“水文化”的特色,科学规划,做好水文章。在水文化与··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为政府与依法行政等三个方面的关系。··的发展既要体现湖泊特色,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制度因素,实际上,水文化的概念更准确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从这里特有的地名即可看出。如同大家都熟悉的区域文化概念一样,最直观的文化分类均以山水地域特征为标志,是一种典型而纯粹的水文化,是一种内陆水文化,体现了对包容量较大、开拓风险意识很强的海洋文化的一种向往。

宣传湖泊文化助推旅游文化和水产产业

培育··湖泊文化,要依托旅游产业、水产产业,才能赋予··湖泊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要大力宣传和打造“塞外江南水乡”这个品牌,要超前发展文化事业。··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教育事业昌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我县文化产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发展具有对外扩张力的传媒和音像制品等现代文化产业,显然让··勉为其难。如何在落后、偏僻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县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把民族民间文化和旅游、水产紧密结合起来,主推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经济结合,将文化与旅游、水产结合,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几千多年来,承载了许多科学、文化内涵,王兆国同志题词:“春风绿··,疑是江南岸”。2005年11月被列入中国十大名湖名录。在这里,自然与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渔业、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有其丰富的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谚语、开度河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的爱和恨,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和理想。赞扬真善美、鞭打假恶丑。体现了先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不与洪水争“路”的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形成了民间习俗,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开发价值。版权所有

旅游业中丰富的水文化现象。水文化,是一个较大的文化概念,因此要开发旅游文化,加快以下水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人格修养类。水被特定的人格化。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被人们或崇拜、信仰、或规避、畏惧。诸如新疆等地以及有泉的地方多是冠以智、慧、灵等吉祥之词。

崇拜景仰类。水是人之生命之源,人一生离不开水,“载舟亦水,覆舟亦水”,在政治上都给了水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旅游中,对奇山异水无限崇拜、景仰,甚至神化。··的传说十分丰富,景点多样,以水命名,大做文章,文化沉积量大,不一类举。

人文景观类。人文景观是以水为载体的再生型水文化。这类型中,大体有四种基本的构架。一是以水为背景的构筑物,并用水或水部类字命名,以追求典雅时尚,二是把独特的水现象水文化,如迎神庙会等风俗。三是人工造景中,水的一部分有意识的注入人文意识。四是因人而名。

风俗时尚类。风俗时尚是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而水文化在风俗时尚中又十分突出。这一类中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民族风俗。如那达慕、叼羊赛、庙会、婚嫁丧娶等。二是宗教仪规。如点灯节、庙祭等。三是方术析占,也可称俗信行为,在民间已习俗化,旅游中已游乐化。如新船下水;四是饮食风俗,主要是酒、茶、汤、粥、汁。此类名目繁多。品种殊异,地方特色极浓,为饮食文化的一大门类。五是行业风俗。水上运输。至于渔民、水上职业者的风俗更为较为常见的普通现象。版权所有

文体游乐类。水文化中文体游乐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久远。屈原的《九歌》中《湘君》、《河伯》等多篇即是描述了古代大型的水上祭祀和娱乐活动。唐宋以来,水戏、水傀儡亦很盛行。龙舟竞赛、划船、滑水冲浪等水上竞技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项目。现代化的水上公园,游艇是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进步。水文化的文体游乐还向陆地延伸,如“拔河”虽系陆上运动,其竞争冠名以河,含有居其险,背水一战之意。中国象棋中,中间明确标以“楚河”,应当看到这是水文化特征向陆上运动和进军的结果。另外滑冰、滑雪等运动自然与水有不解之缘。

工艺美术类。水文化所反映出的工艺美术,大到水系改造,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北方冰雕,山水风景等等都充分展示了水的工艺美术,使水文化向艺术的高档次升华,同时也成为难得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建筑工程类。以治水、水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进步的高度文化积累。除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诸如宝浪苏木分水枢纽工程、大小湖隔锑等工程,还有大小湖众多的湖泊开发都成旅游业的新景点。

总之,湖泊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反映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水赋与文化色彩,使其在旅游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使水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更大,手段更高级科学,挖掘度也深。对于提高··湖泊文化的价值和在旅游业、水产业中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1、弘扬湖泊文化,推进建设先进文化。水文化凝聚着··人民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先辈创造的文明成果,研究水文化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水文化是我们推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开展水文化研究,是试图在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支撑点。水文化的研究正是要求人们以水为出发点,研究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高人们对水利基础设施战略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建设好··爱国主义基地充实、增加其丰富内容。

2.弘扬湖泊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水行业的必然选择。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其相应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理论道德,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对策和措施。2002年颁布的我国的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中国各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面临的水问题各有特点。时代要求,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地和谐。如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只有与自然达到同一,才取得极乐。形成[社会文化环境。如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它使人类生存有了危险(例今年沱江水污染事件)从而对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形成一种新的强制,要求人类做出改变或调整,当我们认识这种危机的历史根源、性质和规模以及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时,就会面对挑战进行调整,选择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有很多,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交融和呼应,使之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弘扬湖泊文化,确立旅游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搞好"水文化、水经济"的要求,要从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水设施、水法制等方面积极治理··,打造亲水文化。

··的旅游资源丰富,雪峰、沙漠、湖泊、珍稀动植物一应俱全,有广大区域未受过任何工业或城市污染,保持着原生状态,发展旅游有很大的潜力。景区特点为集中具有沙漠,湖泊,山丘,草原,鸟类等不同旅游资源为一处,同时有浓郁的蒙古族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迹.··水质良好,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盛夏,这里蓝天丽日,绿水白沙,水平如镜,锦鳞游泳,群鸟集翔,牛羊哞咩,堪称塞外江南;湖周草甸,夏秋时节,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野花盛开,牧歌悠扬,一派典型的草原景象;海心山后是广大的沙漠,流动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充分展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开都河畔有清代的喇嘛庙等历史文化遗迹优美迷人的多样化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构成了··景区极具潜力的生态旅游价值。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的湖泊。··地域文化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举办中国··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对于丰富湖区渔民精神文化生活,振奋全县干群精神,挖掘大湖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旅游事业,以赛会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宣传、推介··,谋求··文化、旅游、经贸和招商更快更好的发展,拓展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活动由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三大板块构成,菜单包括:中国··水上运动会、中国··文化发展研讨会、··风情文化暨··名特优农产品、旅游资源展示推介、十一黄金周千人百车··行及媒体聚焦··等;不仅有鲜明湖区特色的体育比赛,还将举办当代··书画摄影展、“日出斗金”··风情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巡回演出;同时还有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及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推介旅游资源及产品。在··举办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无论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还是自然条件、办会经验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可有龙舟竞赛、划船竞赛、水上拔河、浮桥行走、水上篮球、障碍游泳、钓鱼比赛、撒网捕鱼、编织虾笼、水车竞踩、湖泥塑身、渔姑织网、丝网张鱼、撑船比赛等;表演项目设千人竞渡、沙滩排球等。运用底蕴深厚且丰富多彩的文化,独特且完整的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湖区人民的风土人情、生产劳作、舟楫往来、饮食居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俗庆典等文化内涵。

湖泊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湖泊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适度的旅游发展有助于湖泊的保护,湖泊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湖泊旅游发展中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旅游地开发建设方案,防止因旅游开发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加快湖泊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不断地开发和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湖泊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的湖泊旅游正处于发展时期和转型期,而且发展不平衡,各地要加大湖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交流,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的探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旅游发展经验,快速与国内湖泊旅游业接轨。

第11篇

拍摄准备

首先要了解本地人的基本概况。出行前可利用互联网,将民居特点、服饰穿戴、饮食习惯、及民族节日庆典等基本的素材都熟悉一下,这样拍摄时就有了目标和底气。

至于器材的准备,相机至少要两套,包括一套单反、一套傻瓜机。电池要准备充足,数据卡至少要两张16GB的。镜头配备两只,24~70mm(用于拍摄场面)、70~200mm(用于民族节日庆典、抓拍人物表情特写)。随身带的数码傻瓜相机一般都是广角配置,便于快速应急时使用。

另外就是出游时间的选择,去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一定要赶在这个民族的节假日。因为节假日能更充分地表现该民族的民俗民风,如大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古尔邦节等。彝族白倮人最热闹的节日是每年4月份的荞菜节。

实拍场景

走近当地民族的住所,可能看到很多东西都很好奇,有的朋友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乱拍一气。我的经验是,拍摄目标可聚焦到山寨的民居、人物的服饰、室内用品、节庆活动等上。下面就结合个人体会,讲讲几个场景的拍摄经验。

1.民居的拍摄

在表现民居全貌时,可采用高角度俯拍,看上去视野开阔,深远感强,同时可利用民居周围的陪体,如山包、树木、田埂等。拍摄时尽可能采用斜侧面的拍摄角度,因为正面光照射时,建筑物缺乏立体感。而侧光、逆光能原汁原味地衬托出建筑风格,立体感强。拍摄一般适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彝族白倮人的居所是独一无二的木制结构的二层木楼,由56根或者66根柱子支撑搭建。我的第一个拍摄目标就是山寨木楼,先选寨子里最有特点的木楼拍一张全景(图1),再用中景和近景展现细节(图2)。拍摄民居近景时最好把人物与环境结合起来,把生活环境、建筑特色和人物的活动都表现清楚,不同的人物形象、表情和精神状态都是对本地生活的诠释,这样画面会更加生动(图3)。

2.民俗活动的拍摄

婚丧仪礼是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拍到自然的画面就要和当地人真诚地沟通,获得信任。拍摄时可采取边聊天边拍摄的方式,这样有利于抓住对方自然的神态。眼睛是最好的交流窗口,只要你眼里充满善意,就一定会消除人与人的戒心。

记住要带些糖果、文具等小礼物给主人家的小孩,这样会拉近距离。我曾经去大凉山彝族山寨拍摄,在机场转机时,我把贵宾候机室的糖果全部倒进了摄影包里,等到了彝族山寨,看到一群质朴的彝族孩童围着我开心地拍摄,同行的摄友才恍然大悟。在一户白倮人家,正在祭祀的白倮人老大爷,端给我一碗略带浑浊的苞谷白酒,我毫不犹豫地一口喝干后,也就没有了距离感。因此我得以自如地拍摄白倮老人的祭祀(图4)。

3.服装服饰的拍摄

民族服饰可以在节日活动中拍摄。在荞菜节,整个山寨的男女老少,全部身穿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这时可以用镜头淋漓尽致地拍摄这些原汁原味的舞蹈,包括老人沧桑的面孔、女人妩媚的舞姿以及男人彪悍的舞蹈。

第12篇

发展吉林省特色酒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1.吉林省具有丰富的酒文化资源吉林省自然风光雄浑壮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古朴淳厚,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由于气候、民族融合、群落迁徙等综合因素而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吉林省特色的酒文化从黑土地里扎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繁衍生息,拥有起源于辽金时代的白酒酿造历史,多年传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满族酒文化[1],是满族酒文化的发源地,现有多处辽代烧锅遗址;东部长白山地区有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爷岭葡萄酒厂、通化葡萄酒厂,出品优质山葡萄酒,使吉林省成为酿造中国独有的、民族的长白山山葡萄酒的发源地[2];延边州是从朝鲜半岛迁入我国的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习惯饮用白酒和自酿米酒,在节日、丧事、婚姻习俗中酒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延边朝鲜族酒文化。[1]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酒文化[3]、关东烧酒文化、保健酒文化等丰厚的酒文化资源。在酒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吉林省已形成长春积德泉酒文化度假村、大泉源酒业历史文化博物馆、葡萄酒科技产业园等项目,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有利于酒文化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东北地区旅游业2010年至2020年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东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扶持高品质民族与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建设;发展专项旅游产品,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大农业”旅游和绿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旅游。[4]《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旅游业的部分,提出:“深度发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融合,建设大型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精品线路,提升整体服务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由吉林省旅游局和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在20112015规划期内,在四平市新建“双红”酿酒山葡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占用耕地2000公顷,建设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在通化市新建葡萄酒庄农业观光区,为集种植、生产、旅游、贸易于一体的欧洲风格葡萄庄园,包括别墅建筑群、葡萄长廊、葡萄酒酒窖、葡萄品种园、葡萄生态示范园、葡萄酿酒园、葡萄观光走廊、葡萄酿造作坊、葡萄酒吧,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

吉林省发展酒文化旅游的对策

吉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也有一些酒文化旅游的项目,但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形成规模,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同时酒文化的深度发掘和提升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与酒文化旅游配合的公共服务仍不健全。针对吉林省酒文化旅游的现状,推进吉林省特色酒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力量,深度发掘吉林省特色酒文化资源

应对吉林省拥有的酒文化进行细致分析,科学划分,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吉林特色酒文化进行提炼和包装。以3至4个地方特色鲜明的酒文化项目为重点,把具有浓郁民族、民风特色的酒文化旅游项目推向市场,打造吉林酒文化品牌,把酒文化精华变成财富,使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发掘、整理、提升吉林省地方特色酒文化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正确定位,突出吉林特色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希望看到的是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我们开展酒文化旅游不能移花接木、一味模仿,而是要就地取材,着重挖掘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的酒文化资源。只有在吉林特色上做文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例如,葡萄酒文化的发掘不能一味模仿欧洲,而应在山葡萄酒特色上做文章,强调外来葡萄酒文化与长白山特色的融合,而非去弘扬洋酒文化。第二,保护性发掘,高品位开发客观地说,吉林省的酒文化旅游受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与吉林省酒业在全国缺乏知名度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酒文化没有得到深度发掘,一些传统习俗随着人口的迁移逐渐分散、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淹没于现代生活。因此,我们应及时进行保护性发掘,以集中保护为指导原则,重点恢复和保护一些具有独特风情和浓郁区域特色的酒文化。可以将一些已经流失分散到各地的同质的酒文化集中到一起进行重点培养和保护,建立酒文化博物馆,从而避免优秀的酒文化被同化。同时,在酒文化发掘和发扬时,应将一些粗风陋俗过滤掉,如拼酒、逼酒等,以避免酒文化的庸俗化。第三,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酒文化既是传统的、古老的,又是时代的、发展的。在发掘酒文化资源时,要忠实地传承,保护原汁原味的部分,同时也要在酒文化发展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比如,在酒类产品方面,应不断开发适应当代不同类别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在传统酿造技术中加入现代科技手段,等等,以推动酒文化的继续发展前行。

2.充分研究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塑造酒文化旅游品牌

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在不同条件、不同季节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酒文化旅游的客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境外游客、境内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吉林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酒文化特色及其依托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对境外游客和境内外地游客都是非常新奇的,可以作为吸引旅游客源的一个宣传点。对于境外游客,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游客受我国文化影响很深,可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寻根、怀旧主题的酒文化,充分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特有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对于来自于气候温暖地区的游客,可将酒文化中与吉林省冰雪气候特点有关的元素加以提炼,作为宣传点,吸引其在冬季来旅游。对于本地游客,参与酒文化旅游,往往作为家庭或团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与农家休闲旅游、温泉旅游等结合在一起,以周到的服务、舒适的条件作为宣传点。开发特色酒文化旅游项目除了企业本身要注重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吉林特色酒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景区和旅游地区,还应将酒文化为专题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编制中,也应考虑酒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专门的酒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酒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借机推向市场。吉林省的酒文化旅游项目应整体策划、整体包装、整体营销,各地区、各酒种、各企业应共同塑造吉林省特色酒文化旅游的形象,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酒文化旅游品牌。#p#分页标题#e#

3.精心设计酒文化事项和旅游活动,建立酒文化旅游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