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治理技术

治理技术

时间:2022-06-15 20:4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治理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治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煤矿 瓦斯 治理

中图分类号:TB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76-01

煤炭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开采煤矿的过程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矿井中的瓦斯经常会发生超限的状况,甚至有的矿井中会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矿井中的瓦斯状况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中,人们也开始对煤矿瓦斯的治理技术重视起来。

一、关于我国煤矿瓦斯危害的现状

(一)煤矿发展现状

煤矿作为我国的起初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产量呈持续增长的状况,生产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虽然安全水平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瓦斯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环境治理问题、资源的浪费问题等等,其中频繁发生事故这一问题是最令人关注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二)煤矿事故的特点

1.煤矿事故发生频率过高。据统计,近年来在我国煤矿事故中,每年死亡人数在6000人左右,损失比较惨重。

2.一些特别大的事故在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遏制,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每年都要发生数十起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3.在煤矿事故中,瓦斯发生事故所占比例比较高,达到80%以上,每年在瓦斯事故中死亡的人数为2000人左右,将近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所以预防瓦斯事故是要重点注意的。

(三)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1.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缺少相关的安全保障以及技术。我国煤矿中既有水平非常先进的大煤矿,也有一些中小型矿井,这些中小型矿井的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伤亡事故发生率较频繁。

2.我国的煤矿中每年发生瓦斯突出就有100多次,但对于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未明确,对煤与瓦斯突出的相关问题没有有效的控制,还有许多问题都有待探索。

3.抵御事故的能力不够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不足。很多煤矿历经风雨,设备已经逐渐老化,存在多方面的隐患。一些小型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本不符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所以对事故的防范没有全面的把握。

4.煤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着就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煤矿生产工作的安全。

5.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正在快速增长,煤炭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煤炭供应的缺口在不断扩大,这就导致了煤炭超能力生产状况的发生。

6.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严格遵循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在管理方面也不够严谨,这就造成了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对安全生产的状况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关于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分析

(一)关于瓦斯抽放技术原则

治理煤矿瓦斯灾害,重点就是开展瓦斯工作,一定要以先抽后采为原则。这个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采工作的安全。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之前,为了降低开采难度,要从煤矿井下或地面下抽取瓦斯。当矿井中煤层的瓦斯压力在0.74Mpa以下、含量在8m5/t以下时,这表明煤矿层不存在突出的危险,可以使开采工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要结合当地的地壳结构等状况来选择抽放方式,因为地质的历史问题,会导致具体状况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来确定不同的抽放方式与措施。如果这个地区有一定的生产条件,可以将瓦斯作为资源来进行有效的开发。在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要对井下瓦斯抽取的过程全面掌握,这是对煤矿开采进行的保障。

(二)健全瓦斯抽放技术体系

对煤层气的开发和煤矿的瓦斯抽放的相关理论以及支撑体系都有待加强,对瓦斯灾害的相关技术也要不断进行开发,比如控制技术和预警技术。要不断探索测定煤矿瓦斯参数的原理以及方式,面对各种技术方面的问题,要结合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对我国瓦斯抽放技术体系加以完善。

(三)合理尝试各种新技术

在煤矿瓦斯的治理过程中,除了可以应用瓦斯抽放技术以外,还可以对各种技术进行合理尝试,比如可以通过低浓度瓦斯气水二相流安全输送技术来解决低浓度瓦斯易爆问题,瓦斯发电后会产生余热,要采取制冷技术,再将冷气输送到高温井下。我国的地形比较复杂,煤矿矿井构造也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不断发掘适宜的煤矿瓦斯治理方法,从各种方法中吸取经验。企业一定要加强对煤矿瓦斯的治理,尽最大可能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1.关于预抽煤层瓦斯的方式

当采用一种以上的钻孔方式对煤层瓦斯进行预抽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相同瓦斯抽放率所需钻孔密度、相同钻孔密度下的瓦斯抽放率、钻孔施工作业的难易程度。

2.关于交叉钻孔与瓦斯抽放机理

交叉钻孔的夹角、高程差、孔间距和交叉点的数量处于适宜状态时,斜向钻孔与平行钻孔之间的应力会产生空间叠加,会有充分影响带和相互影响带在钻孔的破坏区形成,这样就造成了钻孔破坏区体积增加的状况,从而孔周破坏区的连通性也会增大,控制区内煤层的透气性也会有所提高。

因为孔周破坏区连通性的增大,所以有无数相互连通点的网络会在控制区内的煤层钻孔与煤层之间形成,这样会克服钻孔抽不出瓦斯或者抽出瓦斯的量小的状况。如果有小部分钻孔发生塌孔,不会因为抽放塌孔而报废。

在交叉钻孔的布置方式中,斜向钻孔和平行钻孔是呈相间布置的,这样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会增加节理和裂隙之间的连通率、钻孔和煤层的节理、频度,从而使钻孔的连通性和煤层裂隙之间的连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为了提高瓦斯的抽放效果,采用这种交叉钻孔的方式比平行钻孔方式多出一些抽放时间,因为有很多的迎面斜向钻孔。

(四)加强对煤矿瓦斯治理的监督

1.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煤矿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明确瓦斯治理的目的,认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这关系着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决不能马虎了事,要控制好安全培训工作的进行。在安全培训之前,一定要先对瓦斯处理的各种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确立合理的培训计划,重点要对瓦斯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和总体素质,有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

2.管理制度要加强

要想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就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加强管理、执行力度。要建立完整、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安全检查活动要时常进行,保证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运行。在建立各项制度时,要结合实际,具体规范要尽量细化,使其具备一定的标准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结束语: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是一项多方面的工程,虽然我国在瓦斯治理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本文阐述了我国煤矿瓦斯危害的现状,又对煤矿事故的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几点煤矿瓦斯治理的技术措施。只有明确目的、选好合理的方式、对煤矿瓦斯治理进行严格管理,以尽量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才能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从而令煤矿事业能够更安全、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瓦斯防治;抽放;安全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212-02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也是煤矿瓦斯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全国煤矿年瓦斯涌出量在100亿m3以上。在统计的635处原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有280处,约占44.1%。瓦斯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因素之一,它是由赋存在井下煤层中的有害气体受采动的影响释放到开采空间的有害气体的组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从每年的事故统计中来看,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占特大事故总数的70%左右,为此,瓦斯爆炸被称为是我国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如何治理和防治瓦斯事故的发生,应引起煤矿各级领导及煤矿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找出解决办法,防止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矿井概况

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农六师国有控股企业,其前身是大黄山煤矿。煤矿建于1958年,分一号井、七号井两对矿井开采。两井原设计生产能力分别为15万吨和9万吨,现核定生产能力分别为16万吨和10万吨。

七号井:所采煤层属急倾斜近距离厚煤层群,侏罗系下八道湾组,共含煤6层,煤层总厚度约41.2m。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在0.68―1.01m2/MPa2.d之间。瓦斯储量为31702.47万m3,现水平煤层瓦斯最大压力0.72MPa。煤层瓦斯含量为3.47―5.66m3/t。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76.9m3/t,绝对瓦斯涌出量13.29m3/min,矿井瓦斯等级属高瓦斯矿井。

一号井:所采煤层属缓倾斜近距离厚煤层群,侏罗系下八道湾组,共含煤6层,煤层总厚度约37.08m。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在0.319―2.823m2/MPa2.d之间,瓦斯储量为34888.194万m3。矿井煤层瓦斯现水平最大压力1.06MPa,深度每100m下降瓦斯压力增加0.41―0.67MPa。现水平煤层瓦斯含量为5.06m3/t,深度每100m下降瓦斯含量增加2.36m3―3.3m3。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29.6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37.08m3/min,矿井瓦斯等级属高瓦斯矿井。

二、瓦斯治理技术

(一)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瓦斯治理现状

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矿井的瓦斯灾害异常严重,历史上的多次瓦斯事故曾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惨重的损失。从58年建矿以来曾发生5起瓦斯爆炸事故。从1983年开始建立瓦斯抽放系统,84年形成了抽放能力为64m3/min的瓦斯抽放系统。随着矿井的改扩建项目实施,对矿井的瓦斯抽放系统进行改造,2005年形成了抽放能力为180m3/min瓦斯抽放系统。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瓦斯抽放技术和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选用重庆煤科院的生产的KJ90系统,全套系统配置管理64个分站,可扩展为128个,1024个输入量,512个控制量。目前,两矿井已经连续19年没有发生煤与瓦斯爆炸事故,今年我们将抽出的矿井瓦斯进行充分利用,建立16×500KW瓦斯发电厂,为企业提供电能,保护环境,创造效益。

(二)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瓦斯治理技术经验

1、对临近煤层进行瓦斯抽放

采区巷道施工前,在已有巷道中施工瓦斯钻场、钻孔,穿透各煤层的瓦斯抽采钻孔,然后并网进行瓦斯抽放,预抽时间至少半年以后才安排巷道的掘进工作。今年七号井799水平东翼走向长度2000m,每隔30m施工一个钻场,每个钻场施工12个穿透中大煤层的钻孔,钻孔孔径Φ75mm,钻孔最大深度约120m,共施工钻场67个,钻孔长度16804m;一号井780水平东翼走向长度1800m,每隔30m施工一个钻场,每个钻场施工16个穿透中大煤层的钻孔,钻孔孔径Φ75mm,钻孔最大深度约180m,共施工钻场60个,钻孔长度97921m,钻孔平面上呈扇形重叠布置。邻近煤层通过这些钻孔进行抽采,矿井瓦斯抽采钻孔的终孔间距为6―8m。

2、工作面上偶角及空区瓦斯采用埋管和布置走向高低位钻孔进行抽放

为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工作面上偶角及采空区的瓦斯进行了抽采。上隅角埋管抽放:在工作面回风顺槽铺设一趟直径为Φ108mm支管,外接4―5根Φ100钢丝弹簧胶管作为吸管对上隅角进行抽放。采空区瓦斯抽放采用高低位钻孔抽放法,钻场间隔30m,每个钻场布置6个钻孔;相邻两个高位钻场之间的钻孔必须有部分在平面上重叠,其长度不小于20m。

3、本煤层瓦斯抽放

工作面机巷沿工作面倾斜方向,每隔30m布置顺层钻孔,其孔深为工作面斜长的2/3。孔间距8―10m,孔径为Φ75mm,同时,在两孔之间增加一交叉钻孔,孔深适当处长1至2m,孔径Φ75mm。风巷每隔30m亦布置顺工作面方向的下向钻孔,孔长为工作面斜长的1/3。顺层钻孔前期预抽瓦斯,瓦斯衰减后采用高压进行煤体注水。

4、掘进工作面边抽边掘

由于矿井预抽时间、抽放效率等因素存在,巷道掘进工作面平均配风量200m3/min,风排瓦斯在炮后经常瞬间超限,造成安全隐患,影响施工进度,采取边抽边掘方法后,消除了风排瓦斯在炮后经常瞬间超限就问题,掘进速度由原80―100m提高到150―200m。

5、封孔技术

原瓦斯钻孔封孔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孔,钻孔施工期长,影响瓦斯抽放时间,后引进聚氨脂封孔,套管固定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加快了钻孔施工速度。

(三)瓦斯治理管理经验

结合多年的抽放实际,总结出了适合大黄山煤矿特点的瓦斯抽放措施:“多钻孔钻密孔,严封孔勤排水,多方法长期抽形成固定抽放和移动泵站相结合分区域抽放模式”。从根本上为矿井瓦斯灾害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1、矿井实行通风瓦斯调度值班制度。严格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及时反馈井下瓦斯等有害气体涌出信息,加强对瓦斯涌出异常现象的分析和治理;

2、认真落实瓦检员的岗位责任制。严格放炮管理制度和瓦斯检查制度,杜绝空班漏检;杜绝瓦斯超限区、点,一旦出现瓦斯超限区、点,按《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及时妥善处理;

3、实行干部跟班下井制度。严格干部跟班下井制度,保证各采掘面每班有副队长、队长以上干部跟班、严格调度和监控中心值班制度,发现井下瓦斯超限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值班领导必须及时做出处理措施并跟踪落实制、实行安全追究制;

4、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工作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及时掌握井下各种安全动态信息,实行安全工作动态管理;建立瓦斯抽放规律性和数据统计分析,使瓦斯抽放管理工作趋于规范。

结束语:煤矿瓦斯治理与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除了完善可靠的安全装备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瓦斯事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煤矿企业要加大瓦斯管理投入,推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瓦斯爆炸事故才能大幅度地减少,煤矿的安全状况才能得到根本好转。

作者单位: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温成新,1992年毕业于新疆煤炭专科学校,任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项目部主任。

参考文献:

第3篇

1国内现状

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大规模基本建设)、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土壤土质特性决定了流域产沙的复杂过程。一是人类活动使流域土壤的植被受到破坏,流域的覆盖率大大降低,土壤抗蚀能力降低,从而在流域内产生大量的泥沙。二是人类活动导致土壤于大气中,较松散、易受到水流、风流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黄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 113亿t,我国江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约27亿t。泥沙在塑造美丽富饶的平原陆地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害,由于泥沙灾害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泥沙灾害主要包括土地沙化、山地崩塌与泥石流、岸滩崩塌、泥沙冲刷、泥沙淤积等。泥沙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过程等方面具有类似的规律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时间分布不均匀性、危害严重性、灾害类型的转化性、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是泥沙灾害的主要特点。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接受流域泥沙的资源化与水沙优化配置,并已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建筑材料、淤临淤背、造地)。

2泥沙治理技术措施

2.1流域水沙治理方法

以黄河流域治理为例,黄土高原地区近几十年开展的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显著地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也改变了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水利水保措施具有明显的减沙作用。通过采取淤地坝拦沙、滩地拦沙、梯田与果园减沙、水保林及封山育林减沙、种植草地减沙等有效途径,减少了泥沙淤积、引洪淤滩是处理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

2.2河口泥沙治理技术

每年世界范围内由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约200亿t。充分认识河口泥沙扩散自然过程的必要手段是定量研究,地貌学、沉积学等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定量研究方法包括2类:一是间接得到泥沙扩散的方向和数量,可通过测量研究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获得,通过这类方法可以得到长时间尺度泥沙扩散的定量估计。二是结合水力条件,直接测量水体中与泥沙密切相关的物质或泥沙含量,计算水体中泥沙的搬运数量。但该方法只能给出短期泥沙扩散的定量估计或泥沙扩散的距离、方向等属于定性的估计。

2.3水库防淤减淤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由于人类农业活动和风化作用的加剧,降雨的冲刷作用较强烈,西北地区土壤的表层颗粒十分松散,抗冲刷能力弱,细、中颗粒土强度低,降雨可形成较大的高含沙水流运动。防治水土流失可以与绿色产业相结合,做好流域的植树造林、生态养护工程十分必要,即可以加强上游拦沙阻沙效果,或通过修建淤地坝等小型拦水建筑物[6-8]。二是枢纽底洞排沙。水库必须具有配套的排沙底洞,以便为保持水库留有一定的永久使用库容,利用坝前底洞将入库泥沙全部或部分排出。一般可以一洞多用,灌溉放水洞兼顾排沙洞。例如延安王瑶水库增建排沙洞运行后13年来累计排沙5 570万t,而无排沙洞时运行5年后的淤积损失率达31.2%。设置灌溉兼排沙的底洞,可使淤满的死库重新启用。三是充分利用异重流排沙。异重流排比较高,也属于壅水排沙的一种类型。多次异重流平均排也可以达到60%以上,一次洪水异重流排可高达90%以上。

2.4河道淤积缓解技术

建立在熟悉高含沙水流性质的基础上,可利用高含沙水流极高的挟沙能力进行长距离输泥可缓解河道淤积。

3流域泥沙治理存在的问题

流域泥沙治理是综合性课题,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水沙变化趋势预测影响水土保持措施,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降雨产沙过程,预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可不断探索用高新技术(GIS、遥感等),从基础理论、基本资料入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水沙规律,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及趋势预测。从而较准确地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以便预测未来的水沙变化趋势。二是应加强对河道本身冲淤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农田及耕作措施拦蓄水沙作用的研究。三是缺乏较成熟的水文统计模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而产沙输沙的水文概念性物理模型起步较晚,还不能像降雨径流模型那样方便地应用于实践,因为影响水沙变化的因子较多,资料的代表性尤为重要。四是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的水沙观测资料缺乏,分析研究工作的困难增加。五是难以准确地将降雨侵蚀产沙试验资料和小流域情况分析推广运用到大尺度的流域上去。

4发展展望

通过上述提到的治沙办法可以看出泥沙治理技术日后会偏向于生态治理方向,从单纯的治沙转向治沙的同时利用淤沙,并且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流沙治理方面。应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其目的是建立稳定、持续、高效的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经济系统[9-10];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开发因素、制约因素、有利因素,合理确定治理技术发展方向和治理目标。

5参考文献

[1] 金德生,师长兴.流域系统的泥沙灾害类型及其划分原则[J].地理学报,2002,57(2):238-248.

[2] 王峰,石辉.红壤丘陵区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48-251.

[3] 谭卫青.高扬程灌区泥沙治理工作初探[J].内蒙古水利,2011(4):96-97.

[4] 蒋东,曹文杰,卜祥旭.黄河泥沙利用与防洪河道整治结合研究[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9):366.

[5] 陈富民.渭河下游水沙演进特性分析[J].陕西水利,2010(1):29-32.

[6] 刘双喜.金沟河渠首泥沙治理措施探讨[J].人民黄河,2009,31(11):79-80.

[7] 张彦南,张礼达.河道淤积泥沙来源及治理对策[J].水利电力科技,2009,35(1):15-18.

[8] 孙连成.淤泥质海岸天津港工程泥沙治理与功效[J].水运工程,2009(4):10-18.

第4篇

[关键词]高瓦斯;矿井;治理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42-01

1 高瓦斯矿井简介

1.1 高瓦斯矿井概念

瓦斯一般存在于煤岩层,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只要发现瓦斯便可以称之为瓦斯矿井,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矿井在开采过程中都会在煤岩层中发现瓦斯,但是由于其含量相对较少,一般只要进行常规性的治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瓦斯的问题。但是由于煤岩层的具体构造不同,不同地区的煤岩层显现出的特质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在煤岩层中发现大量的瓦斯,这些瓦斯在开采的过程中大量涌出,严重影响煤矿开采工作的进行。国家有关部门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瓦斯问题十分重视,针对瓦斯涌出量的不同,有关部门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用以判断煤矿是否是高瓦斯矿井。

1.2 高瓦斯矿井危害

矿井内瓦斯超标会给矿井的开采,工作人员的安全等都带来严重的伤害,具体在实际工作中,高瓦斯矿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①对工作人员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就瓦斯本身而言其对人体并没有任何的毒害作用,其之所以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主要是因为浓度过高的瓦斯导致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影响人的正常呼吸最终造成缺氧现象的出现,导致人因缺氧出现头晕,昏厥甚至死亡等现象。②容易产生爆炸。瓦斯虽然与其他的一些有害气体相比具有着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产生的伤害也相对较缓慢。但是瓦斯具有可以爆炸的特性,因此当瓦斯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遭遇高温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爆炸。这种爆炸一般会对矿井工作人员以及矿井的开采带来极大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矿井在发展过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瓦斯爆炸现象,严重的曾经造成数百人的死亡,是井下工作中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

1.3 高瓦斯矿井的分布

高瓦斯矿井在我国分布得相对较广,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的大多数矿井皆属于高瓦斯矿井,在北方河北,内蒙等重要的产煤地区也有分布。经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发现,除山东地区,高瓦斯矿井相对较少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高瓦斯矿井。鉴于高瓦斯矿井在我国有着如此高的分布率,我国政府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一直将瓦斯的治理工作当中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为有效保障高瓦斯煤矿瓦斯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关部门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煤矿企业进行管理与限制,希望以此来提高煤矿企业对高瓦斯矿井的治理效果。

2.影响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的因素

2.1 设备水平偏低,技术支持不足

高瓦斯矿井在我国虽然有着较广的分布,但是其治理工作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就目前来看,在治理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问题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是技术与设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备水平不足。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因此从我国政府到各级企业都对煤矿的开采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人都将目光放在了煤矿开采的质量上,而忽视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煤矿安全管理的力度,但是落实到地方仍收效甚微。在绝大多数地方煤矿中瓦斯治理的设备存在着明显的陈旧性,难以满足瓦斯抽排以及井下通风的需要,造成瓦斯超标现象的产生。②技术支持不足。煤矿企业在我国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在煤矿生产的过程大部分企业对劳动力的关注高于对技术人才的关注,因此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出现了人才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在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的过程中,难以有效进行技术方面的应用,致使瓦斯问题难以有效的治理。

2.2 井下环境复杂,安全措施缺失

煤矿开采主要作业都是在地下完成,由于地下的情况多变而特殊,在煤矿开采之前,有关煤田勘察人员很难对地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勘测,因此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出现瓦斯大量涌出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井下环境复杂。井下环境相对地上要复杂多变得多,在井下施工与开采,既要保证巷道挖掘以及建设的可靠性,又要在挖掘的过程中注意煤岩层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井下环境复杂而导致瓦斯大量涌出难以控制的现象,阻碍煤矿的开采,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②安全措施缺失。良好的安全措施,是井下施工的保障,但是在我国部分煤矿企业中由于人为的原因,经常会出现安全措施不足的现象。一般而言这种人为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人员忽视安全措施的重要性,造成井下安全措施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井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规定对自己进行有效的保护。无论是那一种原因,在高瓦斯矿井开采的实际工作中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3.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策略

3.1 改善通风系统,加大抽采力度

要想有效地对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进行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通风以及抽采两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有关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①改善通风系统。传统的煤矿通风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通风过程中难以高效地向矿井内进行空气的输送,无法缓解瓦斯带来的压力。因此针对传统通风系统的不足,现代的一些矿井对通风系统进行了改革,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建立起了双U 型的通风系统,其在通风的过程中更加快捷便利,并且通风量更大,可以高效持久地为井下进行空气输送,保障施工人员的正常呼吸。②加大抽采力度。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岩层含有的瓦斯较多,经常会出现瓦斯大量涌出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单纯依靠通风排气已经很难解决了,因此要通过抽采方式对瓦斯进行处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井下瓦斯抽采技术也在进行改革,目前部分矿井已经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对矿井中瓦斯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预抽,以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危险性。

3.2 注重技术革新,制定应急措施

在进行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治理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注重实践工作的进行,同时也要重视技术以及安全问题,这些都是保障瓦斯治理顺利进行的基础。具体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建立预测体系,注重技术革新。瓦斯问题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于瓦斯的位置,含量等难以预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人员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建立起有效的瓦斯预测体系,提高瓦斯的预测质量,提高瓦斯治理的效率。②注重安全管理,制定应急措施。安全是煤矿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井下事故的产出,因此有关煤矿企业应积极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以保障井下施工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瓦斯的治理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有关煤矿企业要想有效地对其治理情况进行提升,就要从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发挥人才的作用,以此推动高瓦斯煤矿采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永军.高瓦斯矿井瓦斯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8).

第5篇

关键词:矿井 沉陷 治理技术

前言

沉陷区属于矿井开采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地表下移的区域,通常来说,沉陷区就是地下煤矿开采过度,在开采的过程当中没有加入相应的支撑措施,从而导致整体煤矿区域下陷。我国作为煤矿大国,由于近年来的超额开发以及不法“煤商”的不正当经营,导致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陷问题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分析这一问题,如何做出有效的技术处理,如何进行预防经成为了当下开采煤业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通过这三个方向为大家详细的进行分析。

1 开采沉陷及环境地质问题

在我国煤矿开采工业当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属于井工开采,虽然这一开采方式经济长久,但是随之而来却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因为井工开采一般采用的是全陷落法处理顶板,并且全部属于长壁工作面、这种“组合”方式导致,一旦矿井出现过度开采或者是在陷落处理上的某一点不牢靠,就会导致全面的崩塌以及大范围的陷落,具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矿陷落100%都是由这以矿井模式引起的。并且在预防问题上我国的煤矿行业也没有系统的方式,一般的预防都是采取“采深采厚比”进行分析,因上覆地层各地区不同,取值不一样,这个是地表沉陷的重要参数,影响范围是矿山很多因素综合的。沉陷呈漏斗状,因此范围正常是比井田范围要大。如果事先做好防治措施,也可减小影响范围,比如留设煤柱,矸石回填等。目前很少有矿山做到,做也只是个形式。这就导致了频繁的事故发生以及不可预估性的现象产生。采煤塌陷后陆地生态环境退变为水生生态环境,大面积采煤塌陷地在地表形成积水移动盆我国将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关键时期,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能源专家预测,煤炭在我国21世纪能源总消费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2 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

沉陷区分空陷,过载陷,地质运动陷。情况分地区经济能力,人口密度以及财政支持。处理办法有灌浆,爆破,特殊改造等。沉陷区的出现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地质运动。二是毫无计划的越界乱采。目前国内的处理方案只有地下大型承重设施后灌浆及搬迁。耗资及其巨大。总体来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的,耗资巨大的出于下策的无奈之举。现有的质量方向,总体来说有一下四点:1、增加采空区主要地质灾害控制方面的努力,2、治理努力提高煤矿的废物倾倒。煤矸石治理和废石的综合利用,加大科研力度,项目和政策的倾斜,优先支持利用煤矸石发电和水泥的发展,超细粉体材料如化学工业,从根本上减少废物倾倒区,消除安全隐患。3、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采空区的河道管理范围内。首先,综合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在河煤田培训,防止河水渗透,渗透的煤矿,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4、经特殊处理的主要地质灾害。在矿山主要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地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逐步解决的主要地质安全隐患。但是在这里笔者要指出,最为高效的方式是紧急停止周围能源的开采,以及现有陷落区域的开采,使徒弟自然沉降,并加以技术支撑。

(1)在采煤防陷的大工程项目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由于采煤过度引起的塌陷而导致的“活断层”造成的危害。如山西省大同市80年代出现第一条“活断层”地裂缝带,迄今较大的地裂缝带已发展9条,总长度达30多公里,使200多栋楼房遭受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多人民币。又如近年来在抚顺市由于断层活动导致若干栋楼房产生倾斜或墙体开裂等严重破坏,也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在国家的倡导下,提出了抗御断层新技术,这一技术采取高度可调隔震支座技术措施后,当做用到矿井当中后可以大幅降低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荷载,在中等以下塌陷作用下,保证上部结构主要构件不出现损伤;高度可调的功能可以发挥作用,将上部结构恢复水平状态,实现塌陷可修的目标。当遭遇大范围塌陷时,由于隔震功能能够保证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塌陷荷载不至于造成结构体系严重损伤,能够保障总体结构的相对未定。总体而言,能满足断层附近及采沉区“小陷不坏,中陷可修,大陷不倒”。

(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压煤量达到14Gt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包括承压水体上)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仅从“三下”采出的煤炭约有1G,t只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7%左右,这些压煤量严重制约着矿区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可采储量的减少及对煤炭资源采出率要求的提高,如何实现绿色开采成为近些年煤炭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充填开采技术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近些年来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应用。

(3)合理规划开采布局是减轻甚至是避免开采沉陷损害的必要手段和措施,要充分利用变形规律和地面规划要求有机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开采和治理的脱节。

(4)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将逐步枯竭矿井相继关闭,我国煤矿的关闭开始于上个世纪末,自2000年我国集中关闭40个国有煤矿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关闭了约300个国有大煤矿。关闭矿井综合生态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其特点是修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进行集关闭煤矿的塌陷地植被、水环境、工业垃圾堆积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修复再造,是资源枯竭型矿区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5)随着资源逐步减少,开采难度加大,我国能源重心西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晋陕蒙宁甘等5省区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8%,2010年晋陕蒙3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趋势。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干旱气候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容量低下,敏感性强而稳定性差,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弱和自然恢复功能差。因此,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结束语

作为煤炭资源大国,煤炭经济在拉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沉陷、房屋断裂、村庄搬迁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何妥善搬迁安置沉陷区村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矿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经成为了重点问题。所以笔者呼吁,将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多模式搬迁安置,首先保障人民安全,并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改善技术措施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维武(译).世界煤炭生产与消费趋势[J].中国煤炭,2006.

[2]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J].煤炭学报,2008.

第6篇

【关键词】瓦斯为天;综合治理;方法;安全

煤矿作为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生产始终是生产领域中的头等大事和永恒的主题,而治理瓦斯又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崔家沟煤矿是我国监狱系统的现代化矿井之一,1958年12月建成投产,现生产能力180万吨。2006年以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开采深度的加大,综采工作面瓦斯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工作面上隅角,在拉架过程中,瓦斯经常出现超限现象,严重制约了崔家沟煤矿的安全生产。为此,我们下大力气,狠抓技术革新,形成了目前一套行之有效的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崔家沟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已贯穿于井下生产的全过程。

1.加强了通风系统的改造和优化

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对井下主要通风巷道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改造,累计维修和改造主要通风巷道3000多米,使矿井通风巷道断面明显增大,通风阻力大大降低。同时对地面主扇进行改造,目前使用FBCDZ—№24对旋式,使矿井的通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大系统得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针对井下长距离通风的特点,采用先进的大功率对旋局扇,有效克服风筒长距离供风阻力;安设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并安装局扇自动切换装置,主备局扇实现分开供电,当工作局扇停止运行时,备用局扇自动启动运转,提高长距离掘进工作面供风的可靠性。 选用优质大直径风筒,采用优质低阻橡塑柔性风筒,加大风筒直径,在风筒高压部位采用打包装带加强的方法解决风筒由于供风距离过远,靠近局扇附近风筒压力大容易造成风筒脱节的问题。通过多种措施并举,目前崔家沟煤矿通风系统稳定、可靠。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了先进的瓦斯抽采技术

由于崔家沟煤矿为煤油气共生矿井,回采过程中的瓦斯治理除了煤层本身的瓦斯涌出问题,还有煤层顶底板的瓦斯涌出,因此工作面的瓦斯治理采用了本煤层倾向顺层钻孔预抽及边采边抽、工作面顶板走向钻孔以及采空区埋管抽采相结合的抽采方法进行综合瓦斯抽采。具体方案是:

倾向顺层长钻孔预抽及边采边抽+工作面顶板走向钻孔+采空区埋管抽采。

2.1工作面倾向顺层钻孔预抽及边采边抽

顺层钻孔瓦斯抽采技术是指利用强力钻机沿煤层倾斜方向或走向打煤层钻孔抽采本煤层瓦斯的一项技术。斜向钻孔可延长钻孔在回采工作面前方卸压带内的瓦斯抽采时间。因此,采用顺层倾向钻孔布置可提高抽采效果,所以,本煤层瓦斯抽采采用顺层倾向钻孔布置方式,从工作面里段运输顺槽向工作面方向施工钻孔,钻场间距50m,钻场个数根据工作面的长度具体确定,每个钻场内布置4个钻孔,钻孔终孔间距15m,钻孔长度120m。

2.2工作面顶板走向钻孔抽采

邻近层、采空区浮煤和煤柱等都要向采空区涌出大量瓦斯,这些瓦斯向回采工作面扩散或被风流带出,往往造成采面、尤其是上隅角瓦斯超限。因此,加强在采工作面空区瓦斯抽采,在崔家沟煤矿井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矿压理论和模拟试验发现,采空区随着顶板的冒落,中部逐渐被压实,而围绕中部的环形带透气性能较好,且为采空区瓦斯聚集区。如果将钻孔布置在该环形带内,瓦斯抽采量提高,且衰减速度较慢,这即所谓的“O型圈”理论。顶板走向钻孔抽采是工作面采空区抽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工作面里段顶板走向钻孔的布置方式为:在回风顺槽内由切割巷开始每隔50m布置一钻场,钻场个数根据回风巷长度来定,每个钻场内布置5个钻孔,钻孔长度120m,钻孔终孔点位于煤层顶板上方5m左右。

2.3采空区埋管抽采

在工作面里段回风巷沿巷道底部铺设一趟Φ500mm的塑料主管道,在距工作面80m左右处设一弯管将抽采管道均抬高至巷道顶部,并在巷道顶部分叉,架设4趟Ф315mm矿用塑料抽采管道,4趟抽采管道的管口依次相距3~5m,用筛网对抽采管口进行保护,设沙袋墙对抽采管道进行保护,以此形成埋管口。在分叉处对4趟矿用塑料管道分别安装一个阀门,并在分叉处的前段安装一个总阀门,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将1、2、3、4号矿用塑料抽采管道的埋管口保留在工作面的采空区的深度依次为9~15m、6~10m、3~5m、1m处,通过抽采系统对采空区瓦斯进行抽采,当工作面推进至2号矿用塑料抽采管道管口附近时,关闭1号管道的阀门,并在上隅角袋子墙处卸掉1号管道在采空区内的管子,亦即2、3、4、1号矿用塑料抽采管道的埋管口保留在工作面的采空区的深度依次为9~15m、6~10m、3~5m、1m,用于下一循环抽采,依次类推,以此达到利用埋管不断抽采采空区及上隅角瓦斯的目的。在实际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抽采情况再确定最佳的循环间距。具体布置如图所示。

3.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实现群防群治

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树立全员的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安全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每名职工都牢固的树立起“瓦斯为天”、“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的思想,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也大大的增强了职工防止瓦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了各类违章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从而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第7篇

关键字:硫化氢 生物法 化学法 物理法

前言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重大危害的有毒有害气体,尤其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和影响是最为明显的。硫化氢的存在不仅仅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更是会对管路和相关的设备产生腐蚀作用。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学者毒霸研究热点放在研究硫化氢的治理技术上。目前,在工业上有成效的治理方法倒是有许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等三大类。

一、生物法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研究者研究的方法是运用生物净化法处理废气。在我国,最早进行了生物法处理H2S废气研究的有同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两所学校的学者。孙佩石和黄若华等[22]研究学者运用生物膜填料塔作为反应器,并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填料挂膜,以此来研究除去H2S废气。而邵立明等[23]则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经过液相曝气驯化之后,制作固定化的小球进行试验,经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微生物除去污泥率超过95%。殷俊等[24]则是采用了研究泥炭生物虑塔处理含量H2S恶臭气体的技术。

二、化学法

1.化学吸收法。利用H2S(弱酸)、化学溶剂(弱碱)之间互相发生的可逆反应,来脱除H2S的就是化学吸收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较低的操作压力,或者原料气中的烬含量较高的场合中。常用的化学吸收法一般来说就包括碳酸盐法、氨法等。最早使用从其他中除去Co2、H2S等酸性气体的方法的是碳酸盐法,它可以完全除去COS,但是不含Co2或者Co2含量较低的场合中。碳酸盐溶液在化学性质上还是比较稳定,不会与COS、O2等物质发生降解反应,而目前的科学研究更是主要集中在新型活化剂的研究开发方面[21]。

2.液相催化氧化法。在国内外,使用液相催化氧化来处理H2S的方法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是由碱液吸收H2S,直接生成氢硫化物,而且硫化物在相对应的催化剂作用下,进一步氧化成硫磺,并且催化剂再生之后还可以再继续使用。

3.氨法。运用氨水作为吸收剂,对一些设备具有较重的腐蚀性,并且还会污染环境。但是,在处理焦炉煤气时,利用焦化厂可以生产出自产的碱源,因此,运用此法,会在经济上占到足够的优势。

4.铁、锌化合物脱硫法。采用氢氧化铁,并添加石灰石、木屑、水等物质进行混合作为脱硫剂来实现的就是氧化铁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处理焦炉煤气、其他含有H2S的气体,使得脱硫的效率达到99%。但是,该方法耗能比较大,占地面积广,脱硫剂需要定期再生,总体上来说不是很经济。采用氧化锌作为脱硫剂来实现的就是氧化锌法,该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处理H2S含量比较低的气体,脱硫率高达99%,其主要的劣势就是脱硫剂再生困难。

三、物理法

1.活性炭法。通常所说的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固体脱硫剂[4.5],一般来说,许多学者都会认为是在氧气的存在下,才会出现活性炭脱硫,而活性炭表层面积上的醌酚基会将H2S催化氧化作为单质硫,进而打破呼吸的平衡。使得活性炭脱硫的能力提高到10倍以上。假如,将活性炭侵泽后,过度到金属(如:CuO、CoO、Fe2O3等),可以很明显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活性炭的催化活性,不仅降低了脱硫温度,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脱硫容量。黄岳元、赵天成等[6],将活性炭侵泽过碳酸钠之后,通过研究发现,该性后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一般的、普通的活性炭提高了许多。

2.物理吸收法。利用物理吸收溶剂来对H2S的选择吸收溶剂来实现的就是物理吸收法,通常情况下,是以吸收溶剂的有机溶剂为主,按照所用的不同量的溶剂来划分为[1--3]:碳酸丙烯酯法、冷甲醇法、磷酸三丁酯法等。

3.分子筛法。作为性能优良的吸附剂是分子筛,它一般具有骨架结构的碱金属,或者说碱土金属的硅铝酸盐晶体[18]。分子筛不仅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而且还具有高度局部集中地极性电荷。这些局部集中地电荷分子可以使得分子筛进行强烈的吸附有极性,或者说可极化的化合物,例如H2S等。并且分子筛脱硫的工艺流程是由酸气通过过滤器,除去杂质、游离水等物质,然后进入到脱硫塔继续除去H2S,再进入脱硫塔内,H2S就会被分子筛筛细孔进行吸附,吸附到H2S达到饱和状态之后的分子筛,利用精华气再生。所以,分子筛的基本特点就是可再生吸附剂,但是分子筛脱硫的装置一次性投资较大,尾气处理的费用较高

4.微波法。微波法通过利用微博的特性,从分子内部激发出H2S分子,以及提高了分子能级,进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H2S去除。马文等[10]研究了,在微波作用下,把硫化亚铁当做催化剂,将硫化氢分解成为氢气和硫磺的反应,经过研究表明:硫化亚铁在微波的作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转化的转化率达到95%以上。而且微波技术还可以运用到天然气中,以此来分解H2S,变成H2和硫磺,这样的产品可以用作燃料和油品炼制。

5.膜分离法。利用气体中的不同组分,通过特制薄膜的速率差异来实现的就是膜分离法。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膜分离法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天然气脱硫[19]的制作过程中。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操作简单、方便灵活、操作成本低、环境良好等,因此,,膜分离法具有很好、很广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外的硫化氢治理技术已经十分的成熟,不过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不管是生物法、化学法、还是物理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些不利的弊端。随着人类逐步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运用科技研究,进行开发高效并无二次污染的硫化氢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研究的主流课题,研究新的治理方案加上多种治理方法的互相组合运用,是今后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殷俊,方士,陈英旭.泥炭生物虑塔处理低浓度H2S气体的试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3,23(1):41~44

第8篇

关键词: 混凝 土裂缝 成因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行,市政工程的规模也逐渐增大,当然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的市政工程中,混凝土构件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影响构件安全的混凝土裂缝要格外注意。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相对较低,使得混凝土结构中经常出现一些裂缝,这些裂缝会导致混凝土浸水而腐蚀内部构件。而内部构件的腐蚀将降低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抗渗透性能以及承载力,同时还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及外观,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危害。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均匀沉降,原材料达不到要求以及混凝土自身的脆性和不均匀性等引起的。在混凝土硬化这段时间内,水泥会产发热,使得其内部的温度升高,从而在其表面形成拉应力。而到了后期,其温度会下降。而在此期间内,混凝土又会因为受到基础以及已成型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而在其内部产生拉应力。同样,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当这些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混凝土将会出现裂缝。部分混凝土的表面湿度变化较为明显,而内部湿度却变化很小。混凝土本身就是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给混凝土添加短期荷载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而添加长期荷载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1.2~2.0)*104。因而,混凝土本身的脆性也易导致其产生裂缝。如果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所选材料达不到要求,且其水灰比不稳定,会使得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一致,在抗拉强度低的部位就容易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及其治理措施

1、干缩裂缝

(1) 干缩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养护或是浇筑完毕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出现表面性的平行线或网状的较浅、细小的裂缝,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平面部位更是多见。这种裂缝称之为干缩裂缝。这是由于水泥浆水分在挥发过程中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挥发速度有所区别造成的:混凝土外部表面水分蒸发较快,变形较大,而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速度较慢,变形较小,这就造成混凝土外部表面干缩速度大于内部干缩速度,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拉应力,从而出现裂缝。干缩裂缝使得混凝土的抗渗性受到影响,水流随缝隙进入混凝土内部,氧化、腐蚀钢筋,对混凝土构件的稳固性、耐久性、承载力等都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混凝土干缩的因素主要是混凝土的配制方式方法,例如混凝土中水泥成分、用量,混凝土水灰比、外加剂比以及集料的性质和用量,还有就是混凝土的具体养护措施。

(2)干缩裂缝的处理。要减少干缩缝裂的产生,在施工中需要做好以下几项预防措施:a.选用收缩指标较少的水泥,例如选用中低热或是粉煤灰水泥,工程的重要部位选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施工,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b.市政施工的实践证明,混凝土的干缩程度与水灰比的正比关系明显,水灰比越大,干缩程度越大,所以在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中应合理计算水灰比,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c.在施工中不能贪图搅拌顺利而加大用水量,应严格按照设计的配合比添加用水。d.改进混凝土养护方法,加强早期养护,延长养护时间,特别是在冬天,必须延长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e.对于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科学设置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

(1) 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大部分发生在混凝土强度较小时的终凝前后。外在因素是干热或是大风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太快而造成体积急剧收缩,而混凝土的强度很小无法对急剧收缩产生反制力,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裂缝),这类裂缝外力作用十分明显,裂缝一般较长(一般都有20~30cm,最长可达2~3m) 较宽(一般1~5mm) 较深,对混凝土的影响较干缩裂缝更加严重。

(2) 对塑性收缩裂缝的处理。裂缝的预防处理除了选用干缩值较少、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品种(例如硅酸盐水泥) 和严格控制水灰比之外,最主要的是做好混凝土终凝前的表面湿润工作,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草垫、麻席等,并在高温、大风天气做好混凝土的降温、挡风措施。

3、沉陷裂缝

(1) 沉陷裂缝的产生。沉陷裂缝外表大多表现为沿地面垂直或是30~45 度锐角斜向发展,进而产生错位。沉陷裂缝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承载混凝土的地基或回填土的土质过于松软,在水浸之后产生沉降;二是混凝土施工时搭建的模板刚度较小,模板支撑力不够以及模板支撑底部不结实造成的。显然,外在因素是沉陷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2) 处理沉陷裂缝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在承载混泥土的地基或回填土方面,施工前进行必要的夯实、加固,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让地基在水中浸泡。在模板方面,一是选择合适的模板板材,其刚度和强度要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合理设计模板结构,避免支撑距离过大造成支撑力不足;三是混凝土施工完工后合理安排拆除时间,不能太早,并针对混凝土结构注意拆模顺序。

4、温度裂缝

(1) 温度裂缝的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硬化过程中,水泥在水化时会发出大量的热量(称之为水化热),推高了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有时超过70 度甚至更高),而混凝土外表面散热较快,使得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在热胀冷缩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在通胀,而表面却在冷缩,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一个作用力(拉应力),当这个作用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在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温度裂缝主要在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中发生。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的主要区别是干缩裂缝主要和混凝土内外的水分自然蒸发的速度有关,而温度裂缝和温度相关性较强,在冬季裂缝较宽,而夏季较窄。在外型上,温度裂缝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干缩裂缝粗细变化不明显。

(2) 在市政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桥梁工程、高架路工程、给排水沉降井工程等,温度裂缝会使得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抗疲劳性能,并使得混凝土结构内钢筋锈蚀,造成工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这类工程施工中,预防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一直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除了做好其他原因引发的裂缝预防措施外,还需要在施工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合理设置冷却管,浇筑后通冷水或冷气,达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目的;二是科学添加减水、增塑、缓凝等外加剂,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三是改善施工方案,采取分层、分块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充分利用混凝土表层的散热,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四是改善施工工艺,例如在旧有的“三冷技术”施工的基础上再采用“二次风冷”的新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的裂缝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探索出有效的裂缝控制措施和修复方法是很有意义的,还需要广大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韩仕宾1,江 敏2,刘培科3,刘红霞3.低强度等级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提高措施[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02)

[2] 李红萍.混凝土施工裂缝分析及防控[J]. 山西建筑. 2013(23)

第9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 清淤技术 淤泥处理

1.我国中小河道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河道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淤泥沉积。这种情况直接危害了河道原有的两大功能:其一是河道的防灾减灾功能,其二是河道对于洪水的调蓄能力。河道这两大功能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灾害没有缓冲的阶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农村,中小河道的淤泥堵塞有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农村的饮用水遭到破坏。村民的饮用水如果以河水为主的话,那么河流淤泥的沉积必然会破坏水质,导致饮水疾病的发生;二是农村的农业灌溉严重受阻。在许多北方旱地,靠近河流的农业土地,其灌溉用水也势必取自河流,长期的淤泥堵塞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如果不予及时治理,强行取水,那河流便存在断流的风险,一旦河流断流,想要恢复那就是难上加难。在城市,中小河道的主要作用则是对城市环境有调控作用,河流可以增加城市的空气湿度,减少一部分空气粉尘,更可以美化城市环境。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工业城市河流污染现象及其严重,中小河道淤泥长期得不到清理,河道本身净化空气的作用反倒成了污染空气质量的帮凶。因此,提高人们关于中小河道长期清理淤泥的认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河道淤泥处理技术也迫在眉睫。

2.我国中小河道治理中清淤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的清淤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准备调查阶段,中期的测量和设备放样阶段,后期的清淤具体实施阶段。在前期的准备调查阶段,主要是判断淤泥是否具有污染性和危害性,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施工人员不重视前期的准备阶段,直接按照具体施工步骤按部就班的来,却忽略的实事求是的处事原则,这就导致了清淤工作因为出现的偏差而重复进行,浪费人力物力。在前期的测量指标中,应根据具体数据来判断淤泥的性质,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目前我国的清淤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水下清淤处理技术,一种是环保清淤处理技术。

2.1水下清淤

水下清淤技术主要是在船上对清淤设备进行安装,整体清淤的平全依靠清淤船,在此前提下开挖淤泥可以利用管道输送到指定的位置。这种应用方法可以划分为几种,绞吸式、抓斗式、斗轮式以及泵吸式等清淤方式。而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抓斗式清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与常年未清理的中小河道中,这些河道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障碍物多、淤泥泥层厚等情况。其工作原理是以油泵为动力机,使挖泥船抓取淤泥,并把淤泥在船上卸入,整个清淤工程以开挖、回旋和卸载为主。这种技术操作简单,而且受制情况较少。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淤泥在被抓起后直接卸到船内,如果船体没有进过特殊处理,那就很容易出现湿滑现象,捞起的淤泥很容易再次掉进水里,清淤率不高。绞吸式处理技术应用下,一般在中型河道清淤作业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的特点是施工精度比较高,清淤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等状况,对通航不会带来影响。但是由于绞刀开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比较容易造成回淤问题。

2.2环保清淤

环保清淤一直是现代河流清淤处理技术中的重点,是各个国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清淤技术。之所以各个国家如此重视环保清淤,就是因为环保清淤不但保护水体环境,而且还可以改善水质。这种清淤技术对清淤工程设备的要求很高,同时还要求淤泥弃场位置在河流下游,在下风口方向,不能破坏周边空气质量,还有在施工中对水体浑浊程度上进行严密的控制。环保清淤技术主要是环保绞吸式处理技术,通过设备的吸附性对淤泥进行吸收和设备内的处理,这就弥补了上述抓斗式的不足,有效控制了淤泥再次返回河道而造成的污染物扩散,环保绞吸式处理技术的清淤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许多中小河道用于清淤的主要技术。

3.中小河道淤泥处理技术

中小河道的淤泥处理技术根据淤泥的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污染淤泥和无污染淤泥的处理技术;另一种是堆成淤泥处理技术。

3.1污染淤泥和无污染淤泥处理技术

有污染淤泥和无污染淤泥的处理方法不同,对于无污染淤泥,分为两种处理方法:一N是直接将淤泥作为废料清理,把河道里的淤泥直接放置在制定放置地点,让其随时间自由挥发成为土壤;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将淤泥作为农业用的肥料进行处理,无污染的淤泥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它是许多原料最终的形态。将这些淤泥打捞起后,通过简单的技术处理,拉往农田,让其作为农作物的营养的原料。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有污染的淤泥,应该是将污染物标准减少到相关标准以下。例如淤泥中重金属污染超标可以采用的处理技术是钝化稳定技术。淤泥处理技术在选择上应该考虑其用途,例如对磷和氮营养盐含量比较高的淤泥,当处理之后的淤泥可以用作普通填土和路堤而离水源地比较远,磷和氮没有办法再一次进入水源造成污染。

3.2 堆场淤泥处理技术

在清淤处理过程中,为了考虑到防止淤泥的污染物随空气扩散或者其散发的气味随风向飘到居民居住区,施工方一般会设置专门的淤泥堆积场。堆场淤泥处理技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从初填环节开始,应用一系列的清淤处理方式快速固结和快速促沉,并结合表层清淤处理技术,将堆场周转使用和淤泥堆场达到快速的复耕。

结语

我国中小河道的清淤技术和淤泥处理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养成人们注重河道环保的意识,从一开始便减少淤泥的产生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辣椒系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我国传统蔬菜[1]。辣椒在粤西茂南区栽培面积较大,是当地农业生产的拳头产品,但是辣椒病虫害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应贯穿播种至果实收获期整个辣椒种植过程,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制订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加大生产管理力度,改变耕作方式,改善栽培条件,才能保障辣椒产业较好的经济效益。现简要介绍辣椒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辣椒种植时苗床和大田均应选择3年未种过茄科蔬菜(如辣椒、番茄、茄子)的土壤,或选用水旱轮作、不同科作物轮作的土壤,由于茂南区地处粤西,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可种植作物。因此,在当地可采用稻—稻—椒水旱轮作方式,以降低土壤中病原物残留量,减轻病害发生[1-2]。

2因地选种

品种选择不仅要考虑辣椒自身的生理特性,也要考虑市场需求。15~30℃是辣椒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如果过早播种,过高的气温条件不利于辣椒的生长和坐果,同时市场需求也不旺盛;如果过迟播种,寒潮则会对辣椒的产量造成影响。因此,根据茂名市茂南区的实际情况,应选择中椒5、中椒105等园椒品种,在中秋节前后10d播种,可在元旦至春节期间销售。

3消毒处理

3.1种子消毒

选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或1%高锰酸钾浸种20~30min,捞出后清水洗净,再用光合菌剂30倍液浸种4~6h,后放于25~30℃条件下催芽,每隔4~6h翻动1次,同时清水湿润为宜,待种子萌齐时即可播种[3]。

3.2土壤消毒

可用硫磺37.5~45.0kg/hm2于前作晚稻黄熟期均匀撒施,再用生石灰750kg/hm2+碳铵225~375kg/hm2于晚稻收获后撒施,后犁沤田达到土壤消毒的目的。

4农业防治

4.1培育壮苗

选用塘底泥或火烧土作为苗床泥,并做好上述的种子和土壤消毒工作。当幼苗长至2叶时用土壤活化细菌菌剂30倍液喷施1次;移植前5d,用光合细菌剂喷施1次;在幼苗6片叶时进行带土移植,以免伤害植株根系。注意移植前6~8d要控制水肥进行炼苗[4]。

4.2合理定植

园椒双行种植行株距为40cm×25~27cm,栽植6万株/hm2左右;尖椒双行种植行株距为40cm×30cm,栽植4.8万~5.1万株/hm2。种植时用竹棍打孔植苗,栽植后要随即移回稻草将种植膜孔盖住,以免地膜温度过高灼烧幼苗。

4.3重施基肥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辣椒的施肥量,一般目标产量为75t/hm2需施纯N375kg/hm2、P2O5450kg/hm2、K2O450kg/hm2,并注意重施基肥,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且应注意多用有机肥,少用化学肥料。

4.4地膜覆盖

于包沟起畦后覆盖塑料地膜,地膜宽度1.2~1.3m,移植时在地膜上打直径6cm的小孔,以利于保水、保肥、保温,同时也有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在寒潮来临时,可在地膜上覆盖一层稻草。

4.5田间管理

(1)当沟内杂草长至22cm左右时喷施草甘膦,并定期进行,一般30d左右化除1次。(2)为防止椒苗早衰,可于第2、3、4批椒果拇指大时进行追肥,用优质复合肥150~300kg/hm2结合灌水进行。(3)辣椒生长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最大持水量的50%~70%,当持水量高于80%时注意排水,当持水量低于40%时注意灌水,平时要做到畦沟畅通,确保雨天不渍水。

5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的趋光性采用高压汞灯、黑光灯进行诱杀,根据害虫的趋色性采用杨树枝把、机油黄色板进行诱杀,根据害虫的趋味性采用性诱剂进行诱杀。物理防治方法具有经济、有效、安全等特点[5-6]。

6化学防治

辣椒病虫害种类很多,药剂防治应针对不同的病虫种类,选用不同的药剂类型和施药方法进行防治。辣椒病害主要有疫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等[2]。

6.1虫害防治

用10%吡虫啉3000倍液、50%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90%敌百虫800倍液、2.5%溴氰菊酯、50%辛硫磷800倍液于1~3龄幼虫期喷雾防治小地老虎[7-8]。

第11篇

本文作者:曾志航作者单位:惠州市保家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各种IMC载休的性能比较

适用于废水处理的理想的IMC载体应该是对生物无毒,传质性能良好,机械强度高,寿命长,固定操作容易,且价格便宜。对按图1制备的琼脂、明胶、海藻酸钙(简称SA)、聚乙烯醇(简称PVA)和丙烯酞馁(简称ACRM)5种凝胶作为IMC载体时的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等比较结果如下:1)在5种包埋剂中,琼脂机械强度极差,无实际工程应用价值;2)ACRM凝胶中未聚合的单体对生物有毒,且在聚合过程中发热,对细菌杀伤大;传质性能较差,IMC小球内的微生物增殖不好;固定操作不易;3)明胶强度较低,内部结构密实,传质性能较差;4)SA凝胶和PVA凝胶,机械强度较好;电镜观察表明内部呈多孔结构,对生物的毒性小,固定操作容易。5种IMC载体的各性能比较见表2。对SA凝胶和PVA凝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VA凝胶的机械强度优于SA凝胶,但SA凝胶的传质性能比PVA凝胶好。将两种IMC小球置于红墨水中,30min时,红墨水沿半径5.Omm的PVA小球径向仅扩散进入0.6mm~0.8mm,而SA小球几乎全部变红。在稳定性方面,SA凝胶易在PO2溶液中溶解,pH>10时,容易破碎;而PVA性能受pH变化影响甚微,但PVA由于交联不彻底,有小量TOC溶出。通过用Na2:CO3:事先将硼酸溶液的pH调到6.7左右,再进行交联,可减少TOC溶出,并可增加高温时凝胶强度的稳定性。综合以上结果,目前较为合适的IMC载体为PVA,但需对传质性能进一步改善。

IMC处理洗衣粉废水效果

随着运行时间及LAS降解速率增加,运行到第八天,降解速率达最大,在进水LAS浓度40mg/L时,在3h内就可将LAS降解97.8%。当进水LAS浓度升高为70mg/L时,LAS的降解速率并没有因为其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很多。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PVA小球的活性有所下降。运行到20天,3h的LAS去除率只有81%。这可能是由于LAS降解产物中有不利于LAS降解菌生长的物质产生,积累到一定量时,导致PVA小球活性下降。采用低浓度LAS进水对PVA小球进行活化培养,可恢复PVA小球的活性,反复使用。半连续试验进行了几个月,结果表明PVA小球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强度,没有破碎。

IMC处理四环素废水效果

如图3所示,在进水COD浓度<3500mg/L,即产酸相出水COD<3000mg/L时,IMC产甲烷相的COD去除率为65%~70%,以二相计时,COD去除率为73%左右。而UASB产甲烷相的COD去除率为60%~65%,以二相计时,COD去除率为69%左右。当进水COD浓度>3500mg/L时,UASB受冲击负荷的影响,COD去除率明显下降,即使进水COD浓度又下降到3000mg/L左右时,其COD去除效果仍恢复较慢。相比之下,IMC反应器受进水冲击负荷影响较小。由此可见,IMC反应器比UASB反应器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主要是因为在UASB反应器中,废水中含有大量对微生物有抑制性的四环(COD=300Omg/L时,四环素浓度约为20Omg/L),反应器内难以生成颗粒污泥,维持较高污泥浓度。经观察,UASB反应器内的污泥大部分集中在反应器底部,污泥层占反应器总体积的50%,污泥浓度约为15.6gVSS/L。而在IMC反应器中,由于IMC的利用,可人为高浓度地维持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IMC均匀分布在整个反应器内,堆积体积占反应器总体积的89%,污泥浓度约为17gVSS/L。此外,在抵抗四环素毒性方面,IMC也比UASB更具有优势。如图4所示,在四环素浓度高达700mg/L时,UASB污泥的甲烷产量已降低了50%,而IMC的甲烷产量变化却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非固定的悬浮污泥系统中,微生物与四环素直接接触,受其毒性的影响较大。而在IMC系统中,废水中的四环素必须先经扩散才能进入IMC小球内部。由于扩散作用,从IMC小球外部到内部,四环素浓度由高变低,其毒性减小。此外,在四环素扩散过程中,伴随微生物对四环素的降解,使其毒性进一进减轻。IMC的这种抗有毒物毒性能力强的特点更增加了IMC反应器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及运行的稳定性。此外,IMC反应器出水的SS比UASB反应器少,在高负荷时UASB反应器出水的SS明显增加。试验两个多月,IMC小球除个别破碎外,大部分完好。

第12篇

摘要: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掌握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环境治理的前提和依据。城市环境治理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四类。不同类型的污染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危害也不同,对此应采取不同的治理途径。本文就针对城市的环境污染特点,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环境;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环境

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值进行测定,取得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项数据的过程。其目的是运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度,进而来探讨污染的起因和变化趋势,结合环境治理技术从而更快速、准确地控制和解决环境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已初具规模体系基本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到三级站环境监测站(县级站)的能力建设,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也逐渐向自动连续性的监测系统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2.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于各种不同的污染指标,到目前已经发明产生了相对应的治理新技术、工艺及仪器。清洁的大气环保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水净化技术等近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大气治理,各种除尘技术,脱硫、脱氮技术等以及工业废气的净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对于污水处理和净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废物的减量化明显且回收率高。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从仅注意少数几种污染物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用先进的设备和投术进行综合治理,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测

1.环境监测对象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主要围绕水质环境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音污染监测、生物指标监测。就城市监测技术手段而言主要围绕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专用环境监测仪器和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2.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有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法、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在专用环境检测时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常用的COD测定仪在测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库仑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测定仪中,国外已有可以测定不同形态氰化物的仪器。测油仪中,主要以红外法为主,其准确性、可靠性较好。

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国外环境常规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携式仪器早已成熟,便携式气相色谱(GC)作为现场分析仪器也已使用多年。这些都是应急监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加强,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监测应用技术和手段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有空气和废气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仪器、3S技术等。其简便及其长效的监测平台也必将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发展及应用。3.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自动在线监测仪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其次,监测技术配套性差,可测项目不多;太精仪器、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第三,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在监测分析技术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一些监测技术尚不规范,应进一步提高应用监测分析技术。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治理、废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治理等。

1.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有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机械除尘装置、过滤除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

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技术逐渐运用到污水处理上来了,且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这些方法运用于废水处理的三大类别: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声降噪、隔声降噪、消声降噪、减振降噪。

固体废弃物治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分离手段,来改变废弃物的结构和特性,已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主要的处理技术包括压实、粉碎、分选、脱水干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处理和固化处理。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环境治理的设备的落后,环境污染处理效率、质量低;关键治理设备还得需要进口,国内没有相关的设备支持;综合治理的能力较薄弱;我国制定的污染指标比较宽松;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新兴技术(像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废弃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这些问题都在技术上限制了实践过程中环境治理的实施与发展。

四、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并加以广泛应用;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另外,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上,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在监测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其次,连续广泛使用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监测分析仪器趋于小型化和复合化,操作简便化。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烟气污染排放;加大综合治理设备的发展;加大对特殊材料的研发;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五、结语

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测试仪器、测试系统及数据分析仪器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要大力推进环境测试技术的发展,鼓励测试仪器及系统的研发,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国环境测试技术的落实和基本普及。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技术,也要大力发展配套设备的研制和完善,发展新兴污染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同时将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预防,防患未然。(作者单位:仁寿县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J ] .中国环境监测,2007,9(2).

[2]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