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0:5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 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 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3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4 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创设 创设方法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运用适当的手段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要求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面,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活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文本,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1. 创设有效情境,构建精彩课堂
1.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设疑导入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疑”是学习的起点,有了“疑”,学生才会有问,才会有究,才会有收获。教师要诱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小学生思维的闸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真正达到“如鱼得水,俊鸟高飞”的语文教育境界。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我出示小蜜蜂的图片,提问:你知道小蜜蜂有什么本领么?(采花蜜)。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就是会引路。我板书:蜜蜂引路。提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质疑:我想知道什么叫“引路”?蜜蜂又不是人,它怎么会引路呢?它在给谁引路啊?怎样引路?结果如何?学生情绪高涨。我趁机导入新课:“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寻找答案吧。”营造了想学、乐学、会学的氛围,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1.2运用媒体,追根溯源。
多媒体直观、形象,融形、声、光、色、动、静于一体,打破时空的限制,调动学生追根溯源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CAI动态图像演示文本内容,能够节省教师的讲授和板书时间,实现语文课堂的精讲多练,加速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图形转移、颜色变换等手段,直观地呈现文本内容,学生入情入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世界中。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展开想象力,加强师生互动。如我在教学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文本插图,将榕树奇特美丽,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百鸟齐鸣,众鸟纷飞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我以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提问: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说一说。 最后我总结:“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仿佛徜徉于“鸟的天堂”。 指导学生理解 “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提问:“新的生命在颤动”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颤动”只理解为 “抖动”。我再次演示:黎明时分,大榕树卧在水中,青翠、油亮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学生发出感叹:“真是翠绿的颜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后练习用 “颤动”说话。学生情随境生,热情高涨。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伴着悠扬的古筝曲朗诵课文,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2.探求语文本真,彰显语文魅力
2.1自主探究,解读文本。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重视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探究中教师要响应、对话、引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当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走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现实意义,把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主体成长的积极因子,让语文课堂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氧吧。如:教完《扁鹊治病》一课,我充分挖掘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潜能,让学生自学探索,在小组里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一位学生扮演记者,向扮演“扁鹊”、“蔡桓公”和“大臣”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抽象、虚拟和静态的文本中跳出来,跳出课本学语文。我倾听各组的小记者会,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小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扮演小记者,学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全面理解,畅通对话渠道,那不断涌现的智慧火花给语文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2享乐语文,个性飞扬。
享乐语文就是教师要营造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快乐,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给学生打造轻松自由的“享乐”课堂和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语文知识。如教学《海豚救人》一课时,因为文本表面上很平淡,缺少剧情,所以我把课文相关内容设计成三头海豚在互相争吵中吹捧“我最棒”,让学生分别扮演三个救人的海豚,把文本故事的解读巧妙地融入到海豚的争吵中。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扮演角色,结合文本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灵活发挥,表演得惟妙惟肖。我放手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编自演,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精彩,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学生张扬了个性。
总之,情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奠基石,教师要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荣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J].才智,2013(04).
[2]杨忠壮.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初探[J].才智,2013(04).
[3]宫维艳.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才智,2013(04).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用美丽的语言文字丰满课堂
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语言。语言放于首位,置文化于重点,这种排序是对于语文课堂的本质的认识。汉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美,这种先天的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点。课堂上要将文本的语言,像玩戏法一样,或者就像玩魔方一样,反复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娱乐中玩赏语言,在“语言的狂欢”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命力和美丽感。
[课堂扫描]《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老师边深情款款叙述,边在黑板上画波纹:“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舒缓延展;在海鸥送别老人的时候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跌宕起伏;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波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歌唱,可以舞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随着教师的叙述和板书,儿童眼眸慢慢绽放出那种无与伦比的光彩,兴奋、惊喜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
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跳舞……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让学生惊奇,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情境之下的儿童带来的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孩子们走向了语言的深处。课堂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通向美的深处。
二、在心灵的互通中走向情感的深处。用真实的情感滋润课堂
杜威曾经大声呼吁:“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化了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富有情感的生活吧!”
[课堂扫描]《鸟的天堂》课堂上,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蕴含生命和绿色的榕树,使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的鸟,你看,在他的耳际里,画眉鸟的鸣叫成了悦耳的歌声,既然是唱歌,就该有歌词啊,鸟儿们可能在唱些什么呢?学生在略想一下后,有孩子说:“它们在表达美好的心愿吧!”有孩子说:“它们肯定在诉说感激之情,感谢这里的农民,感谢这里的游人。”还有孩子说:“也许,它们也在赞美这‘鸟的天堂’呢!”……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进一步深入请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那“鸟的天堂”去听听它们在唱些什么,回来后也学着唱一唱,也可以就说歌词。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创意地“学”唱鸟曲,或念歌词,课堂异常活跃,异彩纷呈,“美”静静地流淌在课堂。
由鸟鸣联想到写歌词,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情境,搭建儿童、文本、作者心灵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富有童趣的编写歌词中,在轻松愉悦里让真情自然流露,体验到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走向情感的深处。课堂在真实的情感滋润中通向美的深处。
三、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用深度的思维润泽课堂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堂扫描]《狼和鹿》的课堂上,老师先以一连串的问题追问学生:谁才是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道怎么样的命令?一下子学生疾恶如仇般声讨和数落罗斯福总统的狂妄、独断、多事、无知。这时候,老师又以一个360度的思维大转弯追问学生:罗斯福总统真的就那么狂妄、独断、多事、无知吗?这时罗斯福总统的资料出现在屏幕上。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沉默了,但思辨之光随即进发,纷纷跃跃欲试,积极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辩护与拨乱中,在酣畅淋漓的表达中,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罗斯福总统的决策失误是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致。
课堂上,儿童走进了教师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思辨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给了儿童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在对“狼和鹿的善与恶”“罗斯福的对与错”等问题的思辨中,儿童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课堂在深度的思维润泽中通向美的深处。
四、在心灵的构建中走向精神的深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是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找到精神家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展示真实的生命活力,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课堂扫描]《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对时而充满憧憬,时而幻想破灭的小女孩的行为、表情的表演,通过凄凉音乐的渲染,学生自然发生了移情,把自己想成文中的小女孩,去体会她的饥饿、寒冷、希望、悲伤。学生不由自主地比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悲悯、同情的感情,使他们经历了一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渴望与痛苦,更理解了生死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
课堂中,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场,让儿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虽然许多东西马上毁灭了,人物事件也会很快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却在学生的心里活着,延续着,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成为将来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学生的内心获得生命质量和生命情趣的喜悦,这才是拥有完满的健全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走向精神的深处,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课堂,进而通向美的深处。
你看魏星老师的《水》由感觉入手,在言意的和谐发展中,在“苦”与“乐”的感悟中,让儿童的人生态度悄然成长;祝禧老师的《牧童短笛》在“牧童短笛信口吹”和“城里的孩子”的对比阅读中,在自由田园生活与烦躁的当下生活反思中,儿童的生活认识悄然转变;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在细节探究中,让儿童爱的方式悄然改变。润物无声,默默提升,悄然成长,这大概就是审美化课堂教学之“大美”,这大概就是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师:谁愿意来汇报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榕树的特点?
生1:请同学们看第8自然段,通过颤动一词我感受到了榕树很有生命力。
师:你找得很准确,如果能按课文的顺序进行汇报就更好了,谁愿意接着来汇报?
生2: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通过“不可计数”这个词我感受到了榕树很大的特点。
师:你真了不起,学会了抓重点词语去理解课文,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遍这句话。谁接着来?
生3:请大家看第七自然段,这句话中的“卧”字让我感受到了这株榕树非常大。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在朗读时如果突出这个“卧”字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处理不灵活,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不难看出,整节课在走教案,脑子里只有教案,完全脱离于真实的课堂,当学生没有按照预想环节回答,便引导学生按照所谓的顺序进行汇报,可见自己心中只有教案,并没有真实存在的学生,牵着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违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同时也充分暴露了自己在教学环节处理中不够灵活,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今后如果在遇到类似的现象,应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随机调整教学环节,而不是把学生牵回自己的模式之中。
2.指导朗读时方法缺乏有效性、层次性
在教学中,其实自己有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朗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有效性的指导,学生读得没有层次。例如,在教学第7自然段学生提出一个“卧”字让他感受到榕树很大,我只是简单地让他朗读了一遍,告诉他要突出“卧”字,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齐读,整个教学环节不够扎实有效,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卧”字的妙用,如果出示一幅百年老树安详地卧在水面的图片,通过视觉感受让学生充分体会榕树的古老与安详,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叹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句话,发现不同的读法,肯定学生多样性的朗读,体会不同的感受,最后指导“卧”字应如何去读,教给学生方法可以重读,指导个别学生朗读,最后全体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句话。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效课堂;读写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0-02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读写能力训练,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运用各种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一)图文并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进行学习。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图文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文结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图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有两幅插图,具有直观感和真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片,并分别说说其表达的重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展开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学生这样解读第一幅图:钱塘江大潮刚刚形成时,从远处可以看到一条白线,岸边是观潮的人群,简直是人山人海,人潮和钱塘江大潮相互映衬,非常壮观。从学生观察和介绍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被图片所吸引,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要有读的积累为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写提供必要条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还要对阅读方法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如,文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遣词造句,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写的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方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相关情况。活动开始后,教师简单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完成任务。有个学生这样介绍:“在南国的某个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榕树林,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鸟。因为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各种各样的鸟来到这里栖息、繁衍,已经成为‘鸟的天堂’。”教师对此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二、读说融合,丰富读写形式
说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文本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复述、讨论,以形成阅读认知体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以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
(一)强化复述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能力悟性等都不同,其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呈现较大差异。在开始复述时,很多学生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磕磕绊绊,讲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提升学生复述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读说两个方面展开引导。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标记,以提升阅读质量。在复述时,要让学生先做好复述提纲,或列表,或分条,形成清晰的复述路线,为顺利展开复述创造条件。
在《巨人的花园》复述时,教师让学生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展开复述。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学生复述得很顺利。有一个学生这样复述:“在很久以前,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周围的孩子常常来花园里玩耍。有一次,巨人回来后,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玩,就非常生气,并将孩子们赶走了,还挂上‘禁止入内’的牌子……”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进行点评,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这样,引导学生列复述提纲,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交流
复述课文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元交流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表演、课堂辩论、小组交流等,都属于口头交流活动。教师要给出明晰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尽快进入交流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设计一个课本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文本内容。小组长分配角色,负责设计台词,组织成员展开排练。课堂展示时,学生的表演很到位。有的小组不仅设计了动作表情,还对台词进行了改编,课堂表演特别成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以写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所谓以写悟情,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个性认知和感悟,并通过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是对读的深化,是读的最高形式。
(一)仿写改写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具有极强阅读价值,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改写,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教师应展开个性化设计,调动学生自觉仿的积极性。改写比仿写的要求更高,其训练价值也更大。改写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如,人教版的《长城》一课通过描写来呈现长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写法写长江或其他的河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展开仿写活动。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前进,一直奔流到大海。长江上有著名的三峡景观,非常壮观……”教师给出评价:长江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展开描写,符合训练要求。
(二)读后感受
阅读文本后,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悟。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表达冲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写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后感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形式,也可以是批注形式,或者是反思形式。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受,并给出提示: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展开,写出自己的感知。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在旧中国,我们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啊!这样的事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学生议论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1. 激发评价意识 小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培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开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这方面,我主要运用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
(1)激发内部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 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会自主评价的好处,才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勇于表现;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学会探究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扩展创造未来的力量。”
初学自主评价,我先以一些学生为试点,鼓励他们模仿老师评价学生的口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让他们对自己的发言补充理由根据;再以点带面,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评或自评,教师以伙伴身分加入学生的学习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评价。
(2)创设和谐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
(3)鼓励自主评价。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应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
2. 指导评价方法 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1)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是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评价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如在领悟《鸟的天堂》一课的表达方法时,有的学生说是“静态描写法”,有的说是“动态描写法”,还有的说是“动静结合法。”我就问:“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呢?”一阵沉默之后是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接下来是各抒己见,学生读出文中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句子来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几位认为是“动静结合法”的学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作者描写“鸟的天堂”时有对大榕树干、枝、叶的静态描写,又有对鸟儿活动情况的动态描写,这就是“动静结合法。”达成一致意见后,那些认为是“静态描写法”和“动态描写法”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由此可见,有理有据的自主评价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2)一分为二,客观评价。事物总是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指导评价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地评判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缺点,对他人、对自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在学完《将相和》后,我让学生评价文中人物并说说自己喜欢谁?经过小组讨论后,很多学生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与的秦王作斗争,顾大局、识大体,这一点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也有说喜欢廉颇的,认为他知错认错、勇于改错,是个诚实的人,值得学习。可当一位学生说喜欢赵王时,全班一片哗然,我示意要安静,让该同学陈述理由,那位同学说:“赵王善于用人,有功必赏,蔺相如立一次功,赵王就赏他一个官职。”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赵王接到秦王的信时表现非常着急,秦王约他在渑池会上相见时又没了主意,还有秦王要他鼓瑟他就鼓瑟,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赞扬赵王的那位同学又举手说:“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否认赵王有软弱无能的一面,但他知人善任,当今社会不正需要这种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吗?”这一来,全班同学议论纷纷,争执不休。此时,我肯定两位同学读书认真仔细,善于思考,讲的都有道理,并教育学生看待事物要尊重客观事实,一分为二,评价同学也要一分为二,客观民主,只要同学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
3.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敢于表达。
(1)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才能增长鉴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课堂上,当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教师应认真倾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当同学讲得好时,给予肯定,鼓掌表示赞扬;当同学讲得不好时,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分析原因,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扬清激浊,防微杜渐,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2)善思疑。疑在思后,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学生通过思或疑,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相应能力,又能产生有价值的判断,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自己、对伙伴的表现、观点、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提出质疑,学会反思、评价,主动发展自己。
(3)敢表达。自主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但要使其真正有效地运行,还必须以学生的大胆表达为前提。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其依据,老师和同学才能了解他的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进而对他的理解和表达做出客观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肯定自己,勇于说出自己探究事物的方法或理由,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当他们在发言中出现一些误解或偏离时,我都注意教导他们坦然面对自己不足之处,鞭策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 精心设计讨论题。
教学目标的明确,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1、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讨论题。2、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导读中的训练项目,设计相应的讨论题。3、根据课后思考题设计讨论题。如在《田忌赛马》一课中,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该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A、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怎样赛马的?田忌为什么输了?B、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C、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又是怎样赛马的?D、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E、从田忌赛马这一件事中尼受到什么启发?上述五道讨论题各体现了一个侧重点,五道讨论题综合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项目“理清课文的条理”。二、自学讨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于是,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边学边想勾画要点;教师巡回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否责自学就成为一中形式。
2.小组讨论。(一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
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师注重引导,交给学习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玩解读,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收集了志愿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
课中,已录像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
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意去解读文本,生成心得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 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写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 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模模糊糊,一知半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有的放肆地进行点拨和讲解,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样式,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人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一 、过分强调整体情感,忽略文本的品味。
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其实不然。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情感丰富的文章,许多教师一 接触这类课文,就产生教学比重失调,于是在课堂上不惜挥耗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实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 课时,有位教师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 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 簇堆在另一 簇上面,不留一 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 片绿叶上都有一 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
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指几名学生说一 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
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 情感来试读一 下这段话?
生:可以!(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 位同学再来读一 读?
生:(学生又多名举手朗读)
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 遍,好吗?
生:(全班朗读)
反思:很明显地,这一 教学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要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但他游离了文本里的重点字词,隔离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语言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这样,我们很难确认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理解?也许只是知道,或者似懂非懂而已。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所以,教师过分地强调情感,忽略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味,只会扭曲学生脆弱的思维,让原本鲜活的文本成为一 具死尸,丢失其应有的魅力。
启示: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立重点字、词、句在剖析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为体会情感服务。
1、正确处理好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 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我们不可摒弃语言文字来体会思想内容,或隔开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文字,两者是有机的统一 体。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只要抓住“堆、照耀、似乎”等几个词语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和有生命力,以及作者对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存在的感觉,这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就跃然纸上,而不必花较多的时间去反复朗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正确处理好师本先行与策略选择的关系。
语文的教学,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四种活动关系。其中,教师与文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教师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事先在备课中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再来选择教学策略,才不致于产生表层面的教学效果。
二、片面强调课堂气氛,弱化文本的感悟。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 认识,许多教师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进行了课本剧之类的活动表演,学生虽喜闻乐见、跃跃欲试,但细而观之,其所演内容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
实例:曾经听过有位教师在教《将相和》一 课,其中,有一 个环节是“负荆请罪”的活动表演。他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想像力,然后上台表演。有一 组学生这样表演:
生甲(廉颇):(面带忧愁,踱着方步后,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使力叩响大门,大声喊道)蔺丞相在不在?(众学生笑)
生乙(蔺相如):(开门,疑惑转微笑)噢!是廉将军啊,幸会、幸会……
生甲:(双手抱拳,呈半跪姿势,且低头含笑)我廉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深知我不顾国家安危,而计较个人之气的做法的悔意,特来上门请罪。假如蔺丞相不肯领情,我们就到赵王那儿说去吧。(众学生笑)
生乙:(双手作搀扶姿势)我蔺某怎么会有不领情之理,快快请起,到里屋详谈去吧。(两人一 起进“屋”)
……
……
反思:这一 表演看似生动、形象,且课堂气氛活跃,但严重脱离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把原本廉颇那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品质给扭曲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 ,教师在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还不够深入,还只留于表面化的概括,忽略了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剖析,导致学生把廉颇的形象理解成如电视剧中那种爽朗、豪放的人物形象;其二,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缺少引导学生复述或回顾人物形象。虽然演出了“负荆请罪”的味道,但人物的言行已经背离了原有的品质,可谓是失败之举。
启示: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 些表演活动,固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表演活动,应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演,弱化或变相了文本。
1、立足人物性格,做好活动铺垫。
语文教育中,要使丰富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尤其是教学一 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充分感性思维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成清 . 提高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策略研究 [J]. 教育学文摘杂志,2010,(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10-02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从长远发展来看,甚至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深入。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关键在于教师,又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紧密相关。然而,在平常的听课中,笔者却发现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使人担忧。对此,笔者根据执教经验,结合当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几个有待改进的现状,提出对策。
对教材把握不准。目前许多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不强,特别是使用了导学案,更削弱了教师钻研文本的能力。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用同样多的时间来完成;不管是什么文体,都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缺乏对教材的深挖,导致教师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高,课堂教学不够深入。
朗读基本功缺失。部分语文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较差,示范能力较弱,朗读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语音不纯,乡音难改;轻声重读,形成拖腔;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教师朗读基本功缺失,便无法给学生提供好的模仿样板,无法给学生良好的熏陶,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点拨能力较差。部分教师对学生自学和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及时发现和指出一些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没有深入思考学生回答的答案蕴含的深意及潜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语言修养不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日积月累的熏陶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话语缺乏语文味,语言刻板,粗糙,难以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诱人之处;拖泥带水,主次不分,废话连篇;授课时语法上也容易出错。这种现象在老年教师中比较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文化底蕴浅薄。有些语文老师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广度。
针对上述五种情况,笔者认为,提高语文教师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扩充阅读面与阅读量
语文教师的课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其阅读史的展开,教师的阅读面越广,课堂上学生的视野就越开阔。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应从阅读开始。首先,要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高效课堂实施后,学生占有资料多了,质疑能力强了,课堂开放了,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上渐渐淡出,实际上对老师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求却越来越高。教师无论是“给水”还是“引水”,都需要先“蓄水”,而这源头活水正是读书。教师必须做到阅读的广泛涉猎,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专业理论和经验、文学名著……以此博采诸家,厚积薄发。其次,既要“厚古”又要“博今”,尤其应以“博今”为主。要使语文课堂从沉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注入具有时代感的新鲜气息,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引导。因此,教师的阅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广”读,还要“快”读,政策方针、新闻时事、学术言论等,都应为教师及时了解,及时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储备。再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是学校阅读材料的补充和对教师的“松绑”,既要保证有充足的的资源,又要保证有足够教师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二是从上至下的逐级影响,与同级之间的相互扩散,做到上级带领下级,而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又相互辐射,实现纵向、横向的渗透。三是通过各类读书活动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二、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首先,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作品的文字词语序列进行,不可增字,减字,改字,颠倒字;要字字清晰,声声入耳,声、韵、调正确,词或词组的轻重格式恰当,音变符合规律;句子结构分明。加上对停连,重音,语气,速度的把握,朗读就不会只是呆板、平淡、简单的见字出声了。其次,朗读前先浏览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好文本的感彩,在朗读时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情感。如朗读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要以轻快、兴奋的基调,以高而快的语速,带领学生感受文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第三,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例如,铿锵有力,能读出文中荡气回肠的韵味;抑扬顿挫,能读出文中慷慨磅礴的气势;音域高低,能读出文中悲欢离合的情感。对课文写作情感的理解,加上自身情感的融入,能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读出课文的韵味。
三、强化语言修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说话和语言修养,并做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示课中,有一组学生展示小练笔《春天的校园》:“春天,大叶榕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碧绿的叶子。在操场旁边的小草,被春风唤醒了,好像在给我们点头,表示欢迎……”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碧绿”一词与“嫩绿”进行比较、推敲,使学生体会到“嫩绿”更生动地写出了树叶刚长出来的颜色。教师通过捕捉学生的思维触角与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纠正并予以强化,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语言规律形成语言直觉,积累经验。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除了学习和实践,还非常需要养成反思的习惯。笔者所述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实现水平的升华。例如用以下几个问题自我检测:“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要怎样点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的学习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在小组分工展示时,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教学的同时写课后反思,用每堂课的反思积累经验,促使进步。
五、提高课堂引导、点拨的能力
要提高教师的引导、点拨能力,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重点、难点、生成点、易错点,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胸有成竹。做到在重点处强调,以突出重点;在难点处引导,以突破难点;在生成点处拓展,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生成;在易错点处设疑,帮助学生看清本质,减少错误。二是适时引导、点拨。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先行解读者,应运用足够的学识与时间细读文本,并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把握点拨的时机和分寸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纵深处。当学生的展示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展示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便停下来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说说你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接着让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列举了学校里、社会上等生动的事例,深入理解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
六、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利用好奇心,加强教育感染
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阅读时,他们出于新奇,注意力很集中。这时教师如能合理引导,文本中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就能引起学生过去感知形象的复活,再通过想象,就出现了人、事、物、景种种生动的画面,学生就在课文所展现的英雄模范业绩、祖国伟大成就、自然界美好的景物及生活哲理、科学道理等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一学习环节显然是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的时刻。如何加强感知阶段的教育感染?
1.合理开发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改革一大亮点。《新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语文感受。二是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感悟大有裨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强化教学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热爱家乡人的感情。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让学生分别从丰富的物产、壮丽的山河、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等方面去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学生在互动中倾听、分享、互助、反思,情感不断丰富、提升。从而,让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的熏陶。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谈话。阅读感知前老师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天更蓝,草原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更新鲜。那里有一碧千里的草地,洁白如云的羊群……然后播放草原风光录像片断,和学生齐唱草原歌曲,引导学生说说对蒙古大草原的印象。学生感到自然界的恬美、舒畅,增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活动,提高思想感情教育形象感染的效果。
二、充分阅读,交流独特感受
默读是常用的、灵活的、快速的阅读方式,也最容易展开联想,促进理解。技术处理的关键是根据读物的性质、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读前的任务、默读的速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默读后的效果就较明显。
表情范读作用较大。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如读《船长》中船长英勇献身的那一节,我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庄重的语调来诵读,有时进入声泪俱下的情态。学生从凝重悲痛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了船长视死如归、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交流,可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增强形象感染,激发美好的愿望,使思想情感教育收到更好地效果。
三、在阅读质疑中,激活情感思维
当阅读教学进入理解课文阶段,思想教育的意义就更重大、强烈。感知只及于事物的现象,理解才能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如果说感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理解课文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了人的种种高尚精神品质及因之产生的美好的心灵,启迪人们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真谛等等。通过钻研语言文字,发掘文字的含义、韵味等自然渗透了思想情感教育。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教育,所以阅读理解中的提问、质疑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环节。
1.提问。提问是导向,它决定学习的内容,决定情感教育的性质。提问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的统一。如《鸟的天堂》中,学生问:“既然画眉鸟被我们的掌声一吓,为什么还兴奋的叫着呢?”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让学生知道真正兴奋的是作者自己,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读想议相结合。读读想想是带着问题再次感知,并进行思索。这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和评价人、事、物的过程。也是发展他们思想道德认识的过程。议议就是学生讨论发言,各抒已见,使知识面、思想内容更丰富、更深入。
3.鼓励质疑。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对老师进行大胆质疑,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独特感受。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有学生就质疑:既然扫天游峰那么辛苦,老人又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何不退休回家安享晚年呢?我顺势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老人为什么会不愿离开天游峰?学生自然会想到是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生活。他们会更加敬佩老人自强不息精神、自信豁达生活态度。
四、在语文实践中,碰撞情感火花
关键词:实践思考;表达能力;活动作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李白坚教授对理想作文状态的描述:“作文的时刻,应该是作者极端放松而又极端紧张的时刻。说他放松,是因为写作的时刻思想上应该没有约束,没有羁绊,信马由缰,思绪飞扬。说他紧张,是因为写作的时刻必须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努力思考,遣词造句。”
课堂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在课堂中做活动作文能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能够较好地解决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作文难题,甚至让孩子喜欢上作文。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作文为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阐述一些思考。
一、活动作文设计要突出“游戏”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源。活动作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安排问题的情境,通过指导练习培养探索的意志情感,用探索的心向激发学生情感。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对活动作文的兴趣?
(一)活动作文要有趣味性,使孩子积极参与,开心投入
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激起孩子学习的强烈情感,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尽力地表现自己,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比如“节奏音乐会”的活动作文,就是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学做小猫叫、小狗叫、小牛和小羊叫,然后根据“三拍子”节奏――彭嚓嚓,让各种“小动物”轮番吼叫,叫错了或节奏不对,就得站起来……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非常吸引孩子们,孩子们忘乎所以,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2.活动设计的趣味性
有些活动作文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活动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让学生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比如,设计“错别字医院”活动,把学生在生活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上,作为“病人”,再让学生自告奋勇报名当“大夫”给“病人”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小学生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在不知不觉之中活化了他们的兴趣品质。
(二)活动作文要有新颖性,使孩子很快进入状态,乐此不疲
内容新颖的活动作文,能够引起孩子直接兴趣,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他们对老师、对习作指导课怀有期待,希望每一节都是新鲜的。进入学习状态后,他们兴奋地等待,然而,当他们等来的仍不过是“吃”惯了的食物,便会无聊地活动起来,这时想再度唤回他们的心神,已如飞鸟脱手,了无痕迹。比如“传纸逗笑”这项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
比如,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六组,以组为单位,每个人在组内写一句或一段引人发笑的段子在组上交流,并仔细观察他人的表情变化,然后各组挑选出最能逗笑的一则笑话由最爱笑的六位同学上台表演,看看谁的笑话笑点最高,谁笑得最欢。新颖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整堂课充满新鲜感和新奇性,且笑声不断,兴趣盎然,学生行文如流水,水到渠成。
(三)活动作文要有生动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而稳定
有趣和生动是分不开的。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产生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感,而这些情感的产生,又推友生进一步将注意力投入到活动之中。
比如:“成语接龙”的竞赛这项活动,就产生了竞争的心理,输赢的刺激,就立刻使全体学生感到紧张和压力。作文将活动内容设计或编排成为具有一定竞赛的性质的场景。竞赛能满足于学生好胜、自尊,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也是激发成就动机的有效手段。
“猜测”活动使作文成为具有游戏特质的一种特别的方法。任何严肃的活动,只要编排出猜测的程序,便立刻变得有趣而容易被人所接受。
模拟活动能启迪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逆向思维。从而产生丰富生动的游戏心理。比如学过《鸟的天堂》之后,笔者设计“我们的乐园”(注明此处的“我”是一只小鸟)。孩子在作文中时就有了新的角色模拟。通过心理的体验,孩子会想象自己已经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鸟,生活在天堂里,多么自在呀。于是一段趣味十足而带有童话意味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笔下生成了。
二、活动作文关键让学生在“动”中动笔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活动作文,确实有很大的玩的成份,玩,必定轻松、愉悦,必定令人感觉不到压力和功利。玩得越快乐,表达的思想就越丰富,表达的愿望就越强烈,作文就越是写得好。
(一)让孩子活动中有话说
比如“做哑剧”这项活动,没有绳子却可以“跳绳”,老师走到教室的某一角,蹲下身子,表演用右手往左手臂上“绕绳子”,然后请出两个学生,教师把手臂上绳子的两头“放进”学生手心,随即便抓住其中一个学生的手,“摇”起“绳子”来,对方学生随即理会,跟着“摇绳”,还可以“拔河”,“举重”、“打羽毛球……游戏开始之后,全班寂静无声,连老师也不许说话。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场景,想讲又不能讲,整堂课大家始终这样憋呀憋,一直憋到游戏做完,还是不能讲话。好了,到了写作开始,把要说的话放到纸上痛快淋漓地表达吧!
(二)让孩子“动手动脚”中看得全、写得好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随意注意往往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感知效果好。
1.明确的目的,态度越积极,感知效果越显著
大部分小学生都见过兔子,但不一定知道兔子为什么一蹦一跳,不知道兔子前脚长后腿短,这是因为平时看到兔子时没有特定目的,是不精确的整体感知。学生写人的外貌也常常提笔便写“乌黑的头发”、“浓眉大眼”、“红朴朴的脸蛋”等之类似是而非千人一面的词句。如果规定必须写出某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带着特定的目标,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写出来的外貌描写,写得好的,不用说出名字大家便可以猜出谁来。这就是感知规律最生动的体现。
2.在活动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感知的效果好
在感知过程中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鼻嗅、用口说、用手摸、动手做,分散了难点,调整了注意的紧张程度,丰富了感性经验,不但比单一的听觉刺激感知精确,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比如,让孩子在公园里的草地上笑呀、闹呀、跳呀、跑呀、滚呀,他们像一条条撒欢的小狗尽情地玩耍,谁管得住,什么命令听得进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大多数都写得很好,即使平时习作时抓耳捣腮的学生,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学生在无形之中,所作所为遵循活动律,协同律,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感知效果。
三、尝试“活动作文”的反思
活动作文首先必须消除孩子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孩子感受到作文课再也不需要搜索枯肠,挖空心思,因为作文内容是现成的。作文课上再也不用那样紧张、严肃,取而代之,是轻轻松松、嘻嘻哈哈的游戏。让学生在接近写作本来面目,召回了作文原本的动机。
重视教学方式的变化,营造出有利于“创作”的氛围。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W生形成新鲜、新奇、惊异、惊叹的心理状态。让学生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激情、意愿、心态、情绪,学生就很快进入极佳写作境界。
习作课需要积极的思维,亢奋的精神,以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主观精神经常地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以便营造出跃跃欲试的“创作”场面。
活动作文很容易吸引学生,学生参加活动再写作文的兴趣肯定比直接写作文的兴趣高,但是作文,可以说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必须进行大规模扎实的训练才能掌握。因此,不能把学生乐于参加活动的兴趣等同于轻松习作的热情,毕竟活动是活动,作文是作文,有些学生,在活动中非常踊跃,表现出色,但一到习作阶段又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很轻松地把作文写好,因此,要正确认识乐于活动与易于表达之间的关系,多一分鼓励,多一分同理心,多一分耐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