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06-12 03:1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

课题

花之歌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板书

内容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答案】

一、zhu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课后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

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第2篇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与低年级小学生不同,高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趋于稳定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提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所以提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怀念母亲》,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语文教师要在提问时,采用由简单到困难的方式,如果语文教师刚开始教学就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能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也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

尽管高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趋于稳定,但是他们仍不成熟,在语文教师教学时仍然很难集中注意力,小学生容易分散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要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提问,把语文知识融入提问中去,比如,在《山中访友》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提问“山中都描绘了什么景象?”语文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找出课文中哪些描绘了山中的景象?然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语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问题,并回答,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学生的答案。

三、语文教师要做到全面提问

在提问过程中,语文教师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时间有限,语文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提问。例如,对于《泊船瓜洲》中的提问方式,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回答,或者让能答对的同学帮助另一位同学,这样就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学到充实的知识。教师只有做好课堂提问,才能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3篇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高中语文课程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各10周),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至少开设两年半,高一年级每周4学时。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与鉴赏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5)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6)应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7)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8)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9)在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运用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和理解作品。

(10)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1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2)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13)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4)每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50万字。

2、表达与交流

(1)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

(3)表达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4)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6)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每学期课内作文不少于7-8篇,课外练笔不少于3000字;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10)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三、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 阅读与鉴赏

(1)教学中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精神,依据文本内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恰当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此引领和实施教学。

(2)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能够熟练驾驭教材。

(4)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并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5)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表达与交流

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借助典范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并用于指导写作实践。

(1)重视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自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表达需要搜集素材,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信息支撑。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指导学生修改习作,针对学生写作中暴露的不足,可采取学生独立修改、相互修改等方式,使学生逐渐提高修改能力。

(6)重视指导学生在交际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山东省高中语文课程评价主要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等方式。 (1)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1.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证,具体操作可参考下表: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内容项目

评   价   指   标

 

 

教学观念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科学合理,体现“三维”要求。

 

  2.教学目标有层次性,便于落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把握教材准确。

 

  2.注重双基落实。

 

  3.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处理得当。

 

  4.紧扣文本,合理预设,适当拓展。

 

5.注重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2.恰当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恰当地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管理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融洽,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机制。

 

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得体,板书规范。

 

  2.专业知识扎实。

 

3.恰当、熟练地运用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

1.双基落实好。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学习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经验等。

 

3.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4.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

 

2.过程性评价

实行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目标,即“三维”目标,注意评价的方式、方法,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分别进行评价。

(1)学生课堂活动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是语文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行为,调控学习状态,改进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学生课堂活动评价可从课堂准备、发言情况、合作意识、注意力、思维质量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

(2)课外语文学习评价

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语文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即席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举行或参加作文比赛、改编排练课本剧、编辑文学刊物,等等。

课外语文学习情况评价可从学生课外学习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完成课外作业的态度、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方式、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等方面进行。

3.模块学分认定

模块学分认定由学校组织实施。

高中语文每个模块学习时间约为36学时,修完一个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模块学分认定属于学业成绩测试,由三部分组成:档案袋评价占20%,单元测试占30%,模块考试占50%。

四、具体实施

(一)教材问题

1、以讲读教材为主;

2、“自读文本”确实要让学生自读、自学、自练。当然有些自读文本,也可以变成讲读。

3、可以进行增、删。

4、反对光教文言文,不学现代文。

(二)语文基本要求

1、语文积累、错题本

2、优秀语段抄写本(每周2段,背诵1段)

3、部分学生建立背诵抄写练字本(人人过关)

4、语文练笔本(周记、随笔)

(三)学案问题

1、课课有学案

(主要是教材的主观题。文言文强调实词与虚词句式;现代文按高考形式)

2、快餐与学案

(在市《学案》的基础上添加、改造、挖掘、延伸)

3、学案分课前、课中、课后学案。可以是一份学案,早发下去,供学生思考。

4、讲读学案要详细,自读3-5题即可。

5、每份学案都要有语音、字形、病句、语用、鉴赏、作文审题或写语段等教材之外的内容。要渗透高考内容。

6、学案要备课组统一讨论,整体印刷。学案一定要检查,批改。

(四)加强网络教研

1、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要给“济宁育才教科研网”上传资源,每周2个教学资源,或者是教案、学案,或者是教材见解、作文设计等。

2、养成日日看“济宁育才教科研网”的习惯。

3、现在高中语文已经很多教案、学案、作文案例,以及高考资源、国学诵读资源等。

(2) 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4篇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学生都踊跃发言。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冷不丁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哈尔威是个法盲。”所有学生面面相觑,我也吃了一惊,似乎感到所有的老师目光都在盯着我。我定了定神,开始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这,我倒是没想到,你认为哈尔威是个法盲,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从“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话可以看出哈尔威是法盲。哈尔威不是执法者,他没有权力剥夺别人的生命,就算是执法人员,也要通过一定的司法程序。

(师生掌声一片)

师:谁告诉你这么多法律知识?

生:我爸爸说的,还有书上看的。

师:你不但讲得好,还给我们全班上了一堂法制课。至于哈尔威是不是法盲,大家怎么看?

生1:哈尔威是法盲,他怎么能随便叫人开枪呢?要是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杀人,人们还有安全感吗?

生2:哈尔威不是法盲,在即将沉船,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有人疯狂地抢小船逃生,混乱的局面会造成人员伤亡,哈尔威这样做是在维持秩序。

生3:我不同意他(第二个学生)的观点,假如地震了,场面很混乱,老师为了维持秩序可以开枪吗?

生4:哈尔威本身就是执法者,要不然他的手下怎么能会带枪呢?他要不是执法者,他叫手下开枪不但犯故意杀人罪,还犯——还犯——

生5:非法持有枪支罪。

……

师:好了,同学们!大家讨论得非常好。从法律意义讲,哈尔威下这样的命令,是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其后果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权,他就是法盲。如果奥克勒大副真的开枪打死了人,哈尔威也是凶手。但是,从发生灾难意义来讲,哈尔威是船长,他不下这样的命令,会因为局面的混乱使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生命。哈尔威下这样的命令,其本意不是为了故意杀人,是为了控制局面,正因为他的果断,船上60人得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尔威是个忠于职守的船长,是全船人的救命恩人,是大英雄。另外,哈尔威是外国人,国与国的法律规定也不一样,大家说对吗?”

我现在也没查清楚,我的一席话是否有法律依据,但课堂上是掌声一片。

案例反思

一堂课是上完了,但留给我的反思却很多。

1.一个学生都能看出的法律问题,我们做老师的怎么就没看出来呢?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创设情境、情感投入、设计教案,像这样的法律问题连想都没想,究竟谁是法盲?是哈尔威还是老师?

2.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要渗透法制教育?从现行教材的设置来看,只有初中二年级有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

3.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因为未成年人自身辩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和易于教化等特点,在刑法上普遍采取从宽处理的政策。但现在的情况是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学校除思想品德课外,语文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闻不问或引导错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是法盲又是什么?

就拿四大名著中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水浒》为例,《宋江怒杀阎婆惜》一章,有评点者在文后为宋江叫好、喝彩,认为阎婆惜背夫通奸,宋江当杀之。这又是不是对法律的直接亵渎?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对创建法制社会是何等的不和谐。因此,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我们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检法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堂 预设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只有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全面问题。生成是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是推进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预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新的课堂生成时时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标预设,生成前提

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就是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绝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教师要静下心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色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置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知识。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表述,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教学《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一课时,我预设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体会。但在体会精神时,学生大多数是背诵课文,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学生预设,生成基石

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是偏离目标的生成;二是面对学生积极意义的生成。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避免放任自流。如:金秋十月,校园里到处飘着桂花的香气,看着学生兴奋地欣赏、谈论着桂花,老师预设了研究桂花的相关问题情境。果然,同学们接受了这一探究主题,纷纷根据兴趣提出了许多探究问题:桂花有哪些品种?怎样种植桂花?桂花和风土人情有怎样的关系?由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问题。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三、教法预设,生成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上课时主要沿着自主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教学设计中,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以教代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如此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充满智慧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法进行预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方法:(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2)“质疑式”。“质疑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为了有效上好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限制教师与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课堂的教学操作不应当“照案宣科”,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个存在。正因为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拘于预先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直接经验、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要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提倡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抛弃原先精心设计教案的优良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主体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68-01

新课改明确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大力度、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着以下几点看法体会,供广大专家、教师同行批评指正。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培养学生智力时应该多多激发学生思考,产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主动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亚里士多德讲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以及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主动探究、积极发言的分为,开启小学生好奇爱问的天性,让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但小学生由于传统学生心理劣势,往往不敢发问,怕问错问题有失体面,或者不喜欢动脑筋、习惯老师给答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害怕敏感心理,教师首先要态度亲切真诚,语言温柔宽容,鼓励学生多想多问,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学生的问题、想法多么肤浅奇怪,师生都不能轻视嘲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思考空间,捕捉学生智慧的灵感与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新问题、不断思考创新的想法。如,我在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时,在讲解完课文大意后,我就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经过思考有些同学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李广真的力大如牛吗?石头那么硬他怎么会射进去呢?箭头不会断吗?”还有些同学通过查阅李广的资料对李广和关羽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认为李广的力气没有关羽大等等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空间,也让他们爱上了语文。

2 创设小组合作氛围

叶圣陶曾经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去尝试了解。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解答问题,那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大悟的,对以后的尝试,这是非常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自己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所谓小学学习,就是将全班同学4~6人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在组内自由讨论,然后选择一个同学代表发言本组讨论成果,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以多种思维方式和阐释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多种答案,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互动或“创新比赛”的方法来刺激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励同学们讨论的热情。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中,我先让小组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让小组之间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对话朗读,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纠结和穷人的生活困苦,这样同学们就深入了解了课文意思,然后,我问同学们对于桑娜和丈夫的做法有没有什么疑问,有同学认可他们应该把小孩子抱回家抚养,有些同学则反对,认为他们自己都养活不起,处于饿死的边缘,如果再抱回邻居的孩子,只能让已有的孩子更加饥饿,加速他们的死亡。这样对于桑娜的做法同学们就产生了争执,我让他们分为正反方就桑娜应不应该抱回孩子进行辩论,同学们根据社会伦理道德或者现实生活经历进行了热烈讨论,期间还涉及到四川毕节在垃圾桶中冻死的儿童作为佐证,充分阔大了学生的事业、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同学们对于穷人的生活艰辛和善良美好的品质有了深入认识,也接触社会认识到贫穷地区的悲惨痛苦之状,让他们生发起浓浓的怜悯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课堂氛围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和自己查阅资料中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让他们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张扬个性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有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原案例:

片段一: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大自然的风景画。(出示多媒体课件)大自然美吗?大自然很美,她的文字也很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你是从哪几个小节中知道的?(2~6小节)

分析:出示风景画似乎与文章本身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可以换种方式导入,既能与文章有密切的联系,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片段二:

昨天老师已布置了让大家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请看课文2~6小节,介绍了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或最熟悉的一种文字,先在组内介绍,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可以做补充。

(组内交流3~5分钟)汇报。

分析: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样设计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但问题不够明确,找出文字,并讨论它们的作用让问题明朗化,学生更容易操作实施。

片段三: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或段,读给大家听。

没有具体化,另外,学生的知识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没有拓展知识。

片段四:没有将描写花岗石那段文字好好分析语言的生动形象,为学生的仿写设置了障碍。

改进后的教案:

片段一:

一、复习导入,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了哪两册,每一册分别介绍了哪些文字?

过渡: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非常感兴趣。那么大自然的文字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用“――”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导入紧扣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提出两个问题:(1)哪些文字?(2)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线索,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片段二:

在教学星星一段时,这样处理:

1.是啊,茫茫夜空,点点繁星,是指路的明灯,你还知道天书上哪些辨别方向的文字?

2.确实如果我们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不用担心,课件出示儿歌――《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补充介绍沟渠北边的雪先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

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3.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无论是天书还是地书都可以辨别方向,多么神奇,记住了吗?

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知道不仅仅是天上的星星有辨别方向的作用,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事物能辨别方向。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片段三:

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他每次写作都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语言活泼简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欢。

1.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6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伊林的语言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

2.交流讨论:“居民”、“披着毛皮”、“爬”、连续三个问号……

3.重点交流“爬”。这个“爬”如果老师把它换成“移”好不好,为什么?(“爬”既可以看出冰块移动得很慢又给人生动有趣的感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乌龟在慢吞吞地爬着,多么可爱啊!)

那么现在你知道“爬”为什么加双引号吗?(并不是真正的爬,而是冰块在移动。)

4.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它的生动有趣。

分析:虽然本文是说明文,但一点也不枯燥,源于文字生动形象,特别是第6小节,所以要重点分析,学习方法,为仿写奠定基础。

片段四:

拓展《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颠。这就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经是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分析:出示这首诗两个作用:

1.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和作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可以参照这首诗中不同的句式练习仿写。

【教学反思】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应该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根据以上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弄清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语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同时,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