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7:4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 多元化 仿真系统 职业意识
多元化就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在很多场合上,人们常常倾向于将多元化联想到容易识别的特性。多元化的教学是中职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等方面所反映出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需要。所以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多元化教学需要尽快实施起来,实施方法如下:
一、采用数控仿真系统加以教学,强化学生的操作和编程能力
1.“数控仿真系统”的应用。数控专业的仿真系统就是模拟真正的机床操作,模拟性的系统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学习数控不仅要在理论上弄懂,其实践性操作显得更重要,数控车床编程和实训、数控机床维修等编程的操作受益于“数控仿真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仿真系统在课上对操作过程进行讲解。
2.强化编程能力。数控能否被学生学好,其关键就看这个学生的编程学得如何,编程时需要注意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在编程过程中,学生要按照加工工艺的各种流程,根据图片进行详解,并能够通过一些缜密的计算,获得刀位的数据等加工工艺的流程。编程如果出错,最后加工出来的产品必然就不会合格,这样的结果就是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学生也会慢慢地对编程有畏惧感,失去学习数控的兴趣,所以要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
3.强化操作。仿真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强化的本身就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性锻炼,仿真系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编程的时候也就能通过电脑中的检测对自己的操作做出判断,不断地进行检查和分析,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强化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日常所说的“理实――体化教学法”,也就是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灌输理论的过程,曾经的数控教学将理论实践及实训课分得特别清楚,这样就会显得课程具有很强的分块话化,很多知识根本得不到灵活运用。采用相融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各种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渗透理论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知识,为后一步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奠基,教学的场所可以是普通的教室,也可以是实验室或者实训的车间,只要教师认为能够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师生之间边学边教、边学边做,在讲解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践内容,具体化和抽象化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理解,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后来的操作训练对号入座。
2.参观实习,走出课本。很多知识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在校内和课堂实训的基础上,学校应当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但是每次的实习都必须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且在实习过后应当有很好的实结。通过大规模企业的参观实习,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自觉地并且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参加顶岗实习。中职学生一般都是两年制的,在校两年之后,大部分都需要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学生转变成员工不可忽略的环节。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数控专业,并且学到相应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操作掌握企业的工作方法,形成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元化教学离不开多元化评价
数控专业在过程评价体系中,根据中职教育培养适应性人才的教育特点,将学生的自我评定和教师的评定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功能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和日常的表现及时地反映给学生,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数控专业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我评定为主。学生必须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经验等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数控专业应当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以企业的员工工作过程为脚本,在评价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工作日志”,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任务内容、任务完成的情况、未完成的工作和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个人的经验总结,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日志了解学生的大体情况,使得学习情况得到及时交流和反馈。
2.教师评价为辅。教师应当适当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和作业的完及数控操作。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四、结语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应当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 教改 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专业综合实训
自2012年起,学校经过多方面调研,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作了重大的改革,开设了专业综合实训,即在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针对实习岗位的素质、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所学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就像一次实战前的“练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特点
(1)针对性强: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已安排好了对口实习企业,有了明确的工作岗位要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就是针对实习岗位,将企业的培训课程前移至校园,根据学生特点“订制”而成,针对性强。通过综合实训,提高适岗能力,更快融入工作。
(2)综合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不是一个单个的零件,而是一个较综合性的产品,所以比单项训练难度大,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查资料,综合性强。
(3)真实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不纯粹是“纸上谈兵”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也要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导向,安排好从设计、生产、检测的各个环节,符合真实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质量。
(4)协作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由于工作量大,一般采用分组完成。由组长组织3~5位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也能充分锻炼“团队协作”精神。组长安排得好,同学齐心协力,任务就完成得又快又好,若全组只是靠一两个同学“单打独斗”,实训效果就差。
(5)能力性强:在综合实训中会碰到新问题,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3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步骤
3.1制订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方案
为保证专业综合实训的顺利实施,必须制订详细的计划,具体包括:
(1)选定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做到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既适合岗位需要,最好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控专业的综合实训,任务就是每组完成一套冲压模或注塑模。
(2)明确实训要求:首先对学生,强调纪律要求,明确完成的任务,上交的材料,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其次对实习指导老师,强调工作规范,要对问题有预见性,哪些地方是有特别要求的,容易出错的,及早提醒学生;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自学攻关,教育学生怎么做;把握好质量关。
(3)实施组长负责制:确定分组名单,实行组长负责制,做好组内人员主要工作安排。
(4)推进工作进度:各组作好计划,确定时间、工作内容、负责人。
(5)实行考核评比:按照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以100分制,并评出优秀组、优秀个人。
3.2分组实施
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如机电类产品,先设计零件图,再小组讨论确定加工工艺方案,评分标准,经指导老师审核,再进行加工,还要确定QC人员,自评零件加工质量。
3.3完成项目书
设计统一格式的项目书,如机电类产品项目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项目简介;画装配图;画零件图;制作零件加工方案、评分表;组员分工;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小组考核表;个人考核表。
3.4组长答辩
以组长为代表,制作课件,对完成实训情况进行10分钟总结陈述,并回答评委老师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3.5考核评优
(1)实训完成后应交的材料:产品、项目任务书。
(2)学生要写个人总结,组长要写小组总结,按填写实训鉴定表,作为学生成绩存档。
(3)实训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小组得分,由作品质量和项目任务书完成情况评分,占60分;另一部分个人得分,占40分,应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工作量、实践技能等内容。实训成绩通过自评、组评、教师评定。
4结语
中职学校在学生离校前开展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项重大教学改革,是积极应对企业需求,十分必要,很有成效。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怎样把这一门没有教材的综合课程,上得学生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做到既训练学生核心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又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还要做到岗位针对性强,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要教师的智慧。学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同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股份制;市场化;校企结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14-02
2004年2月,教育部先后在湖南永州、湖北武汉、江苏无锡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经验交流会。这一方面表达了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意愿和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相研结合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办得好的学校,都是跟企业有了广泛合作关系,产学研搞得比较好,比如上海第二工大等等”[1]。所以周济部长说:“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以前,大家总觉得产学研结合是我们做好高职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般性措施,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一、建立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知识分类的规律来看,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即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等;而怎么做的知识的掌握按知识的转移规律来讲主要是靠实践教学获得。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工学交替”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教与学[3]。因此学校应提供“工学交替”的教学载体,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围绕行业,紧联企业,市场机制,股份运作”新机制的要求,在部分专业进行了“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即在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采取股份制方式,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资源进行整合,成立股份制公司。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人员,公司的技术人员既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研发,又是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这一新机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1.学院产业的概况
近三年来,按照“围绕行业,紧联企业,市场机制,股份运作”的要求,学院先后组建了九个股份制的产学研结合的公司(企业)。机电工程系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原孝感市四方模具厂成立孝感市鄂职四方模具有限公司,围绕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成立孝感鄂职汽车维修有限责任公司;人文艺术系围绕广告艺术设计与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引进原金艺柯达公司成立了孝感市富通广告有限公司,围绕印刷技术专业将原校办印刷厂改制为孝感市恒益印刷有限公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围绕计算机类专业成立了旭升计算机公司;医学院围绕医学类专业成立了惠济康复中心;护理系围绕高级护理专业成立了安琪尔美容美颜中心;科技开发总公司围绕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引进孝感市机床厂等企业组建了孝感市鄂职九州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亚光医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这九个公司(企业)的注册资本近2 000万元,其中四家公司由学院控股,五家公司由校外企业法人控股。
2.管理体制
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体制概括来讲就是股份制和市场化。具体表现在:(1)专业实体化公司是主业,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而非副业,以生产为主。(2)专业实体化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组建、注册,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管理,按常规商业公司进行运作,自负盈亏,依股分红,按劳计酬,保持其经营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减少了学院的负担,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3)资金按股份制方式进行筹集。如富通广告公司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的合作企业出资,二是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所购买的设备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投入资金,三是吸引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出资。出资形式可为货币、实物、技术及其他无形资产。(4)专业实体化公司实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理部负责公司经营、业务拓展、教学科研、实习培训等管理。经理部由企业方和教学系派代表共同组成。公司管理业务、技术员工主要从社会和校内教师中招聘,一律采取聘任制,严格实行合同管理。(5)公司除了正常商业运作所需的业务部门外,增设一个实训、培训部,主要负责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安排与调度、校内外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课题探研、成果推广等。(6)在处理学院利益和公司其他股东利益时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和市场法则进行,学院的利益和公司各股东的利益在利润这一点上能得到统一[4]。公司生产追求利润,为教学服务也是获利的途径之一。学院和公司两个法人主体通过签订实习合同的方法平衡双方的利益。合同中要明确学生实习的质量标准和应支付的费用。
3.运作方式
各专业实体化公司运作方式各具特点,整体上看大同小异。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关键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处理好教学和生产的关系,找准教学实习和生产之间的矛盾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如机电工程系在构建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时,认为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上机床操作难和保证学生顶岗训练时间难两个问题。为此在有公司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从整体上架构任务驱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以数控技术应用为主线,按生产流程分层递进,设计课程模块,重构课程内容,并实施了“数控技术人才四阶段培养模式”[5]。
解决学生生产顶岗训练时间难的核心就是强化约束机制,把学生作为工人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相对延长了工作时间,也不影响工作进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上机操作时间有保证了,独立工作能力也随之加强。为此公司经过研究有针对性地解聘了多名职工。现在的格局是一个师傅负责5台机床,指导15名学生,先期成为熟练工的学生也协助师傅带后进来的学生,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训练时间有保证了,技能提高也加快了,公司也达到了生产的目的并降低了产品成本,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实行股份制、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效果
1.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就业率明显提高
学生是“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最大收益者。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每届毕业生都能全部就业,其中03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已达1 500元。其他采用该模式的毕业生就业率也都达到95%以上。2004年8月学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组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数控技术大赛,获得骄人的成绩。有5名学生分别获得车床技术的第一、第二、第七名和铣床技术的第三、第八名,学院代表队取得全省大中专学生组总分第一名,同时荣获团体一等奖。其中,肖仁、范锦蜂同学入选湖北省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比赛。
2.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首先,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专业实体化公司顶岗训练,指导生产实习,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其次,通过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如教师为鄂职四方模具公司设计了七套模具,解决了生产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如生物组织脱水机系列是学院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的成果。其中ZT-12生物组织脱水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湖北省确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3.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专业实体化发展得好的专业其专业建设与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同类专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如在专业建设方面,高级护理专业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电子印刷技术专业是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广告创意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护理学、网页设计、数控编程技术、诊断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机电工程系有数控人才的“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护理系有“一个平台,多个方向,两个系列,三个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文艺术系有“校企同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4.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通过“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实体化模式的运作,抢抓机遇,建成了国家级数控和护理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04年4月29日和华中数控共同承办全国数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学院就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经验交流,并被确定为参观现场。2005年4月29日在数控基地的落成典礼期间,建设“活”的数控基地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同行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1日第一版发表了《基地建得好,职教快步走》的文章,介绍了学院的基地建设经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9期发表了专题报道《依托专业办产业,兴办产业促专业》介绍了学院专业实体化情况[6]。这一切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学院、企业双赢
就学院而言除上述四点外,还增加了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产业收入改善了学院办学经费的结构,有利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如2005年学院各类产业总收入为3 600万元,实现利税640万元。就企业而言,公司的业务也得到扩张,如模具公司的主导产品丁基胶塞模具行销江苏、湖南、浙江、山东和湖北等省,产品供不应求;亚光医用电子有限公司被湖北省授予高新技术企业,其主导产品脱水机已占全国市场的70%。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职教育走向[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炼.论高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4(4):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次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真实工作过程;课程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7-02
1说课思路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职教的先进理念,是新时期对职教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是职业院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所在。通过说课,理解课程性质、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加透彻,把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而使工学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使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理顺说课思路,涵盖内容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在说课设计过程始终关注一下热点:
1.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 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课程非常必要,打破传统的缩减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作高职课程设置的教学模式。参照真实生产环境、按照真实生产过程,开发生产实训课程和教材,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2 课程与教材匹配要又快又好的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尽快掌握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同时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侯都能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个人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1.3 课程设计“三接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将劳动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课程的设计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的一个目标。
2说课内容
2.1 课程定位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通过调研典型企业、行业专家和已毕业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了解相关业务规格、能力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这种方式制订出的教学计划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2.1.2 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得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①数控机床装调:能胜任数控设备的生产、检测、装调等工作;②数控机床维护:能胜任数控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日常保养工作;③数控机床销售及售后服务:能胜任数控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人才培养模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校企共建专业为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创新完善“三标耦合、三级递进、五个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以提高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和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所需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规整,再结合专业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职业能力“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各学习领域组合课程,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完成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的“三标耦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系列化。通过实施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典型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课堂。
2.1.4 课程体系数维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属于职业专项课程,先修课程包括《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床拆装测绘实训》等课程,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顶岗实习》等。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起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上课教室为校企共建基地之车间;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2.2 课程目标分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主要培养数维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2.2.2.1 专业能力:①掌握整机装配、调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②能够根据用户技术参数要求正确配置系统;③能按工艺标准装配数控机床机械及电气连接线路;④能正确设置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参数;能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⑤规范的使用工具和检具,自觉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⑥能进行机床精度检验及补偿,正确使用精度检测仪器;⑦能进行机床的机电联调并排除机械故障、电气故障;⑧熟悉机床检查验收流程。
2.2.2.2 方法能力:①抽象与逻辑思维:能有逻辑地解决问题。②信息判断与选择:能在众多信息中,判断并选择有效、有用信息。③学习的思想:随时学习,随时准备学习,并愿意深造提高。④系统认识:能对复杂问题,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计划,并执行。
2.2.2.3 社会能力①身心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工作兴趣,对工作和生活有追求,有继续努力的恒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社会规范性。②团队协作:能与人合作,能考虑团队成员的想法,不会一意孤行。③交流沟通:能较快与陌生人交流沟通,较好的亲和力。④表达说明:能用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条理地表达较复杂事物。
2.2.3 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数维专业的岗位要求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以配置FANUC 0i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为教学设计载体,选取《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教学情境:企业安全与文明生产、数控机床机械装配钳工、数控机床电装工、数控机床调试工,以便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2.2.2所述)。
2.2.4 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内容规划如表1所示。
2.3 教学方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指导教师起引导、答疑和示范指导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①咨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技术资料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明确任务:学什么?做什么?②计划: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通过对学习任务分析,分组讨论,制定学习方案将各种不同方案比较、选取优秀方案。③决策:通过方案分析,推敲方案实施细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决定最终实施的方案。④实施:采用演示、互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⑤检查:通过学生自我检查、同组学生相互检查、小组之间学生交换检查,指导教师教师最终检查验收,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⑥总结汇报:采用激励教学法,通过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指导教师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总结学习经念,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以期不断进步。通过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精心组织、策划,按照六步教学法认真实施、总结,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保障条件
2.4.1 师资队伍《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由具有双师资格的高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念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达到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支撑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指导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4.2 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地点是与学院有深度校企合作的数控设备生产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车间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本课程在生产车间实施教学已经进行三届,教学效果良好。
2.4.3 教材及参考资料
2.4.3.1 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训器材和工具量具和以下技术资料:①数控机床装配(图纸、工艺、装配说明等)资料;②数控系统硬件连接说明书;③数控机床参数说明书;④数控机床维修说明书。
2.4.3.2 专业教研室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专业课程网站及图书资料和实训报告册。①学院与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使用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本课程的专业教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习指导书》;②相关学习书籍:《数控机床构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故障诊断》、《数控机床结构原理与应用》等;③院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及相关专业网站。
2.5 考核方式①过程考核。分小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及安全操作等情况);每组集体讨论,完成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并汇报,对项目给出定量评价。②结果考核。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实训内容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实操和答辩。
3结论
《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是数维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转变为基础加有限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由一次性教育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由做事教育观转变为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①进厂学习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很好。②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③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4]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周曲珠(1966-),女,湖南攸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Y121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般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Y11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57-03
机电一体化产业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让各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这方面培养的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各个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虽然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与调整,但企业仍然招不到合适人才,就业形势“喜中带忧”。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和高职教育改革的源动力。苏州“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加快结构转型,制造业也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升级,并且苏州要大力发展营销经济,这给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提供了契机。这些年来大家一直都在致力于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着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营销素质的方向改革,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同时依托行业和紧密合作性企业,根据企业的产品和工作任务需求优化学习领域,从而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工商融和”素质的高端技能型机电专业人才。
1.依托合作企业,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
苏州经贸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数控加工技术方向、自动化技术与设备营销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专业群,是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根据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苏州地区的企业生产和服务两大领域,并根据对紧密型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分析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能力和知识结构需求及对本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素质的要求,分析专业的职业能力架构要求和知识架构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结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其中的数控加工技术方向为例)如图1所示。
2.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苏州经贸学院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明确了主要面向苏州制造业,学生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安装调试、设备维修、质量控制、产品营销及售前售后的服务工作,从而要培养学生“既懂工艺、会编程、精操作、善维护,又要能管理、能销售、可提升”,即具备数控技术素质又具备营销贸易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企业需要采用了“1.5+0.5+0.5+0.5”的模式,学生1.5学年在学校学习前期专业必需的具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职业知识,0.5个学期是校内数控考工考证和企业工学交替,0.5年回校学习相关职业能力课程,0.5个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进程安排中会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任务和兼职教师工作时间的具体情况给予动态调整,可以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组织、分组教学、机动授课等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建立合理的学习领域和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1]当企业由传统的以泰勒分工为基础的科层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模式转变,企业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跨越边界”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2]因此,培养基于“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的人才需要改革学习领域,从单一技能培养向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多面手”方向转变,为此本专业将课程体系由原来的“老三段”改革为现在的“新四类”:职业素质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设置实用合理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二、实践效果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的机电专业(数控加工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学生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营销素质,就业面广;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工学交替体验到企业文化,缩短学生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不仅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的各种实际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企业要求与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
近几年来,企业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校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工学结合可以使得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是学校帮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而且企业、学生的满意度、就业质量都在逐年提高,常常有企业通过已经在岗的学生来向学校要人。
三、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这种模式使企业、学生及学校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值得提倡。但也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大家重视的。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希望劳动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能通过立法给予制度管理和保障
目前学校让学生进行工学交替都是靠学校、老师依靠人情去与企业联系,企业大多是不愿意的。因为企业都是自负盈亏的,尤其是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来实习锻炼。如果政府能给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使企业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3]相信会有很多企业乐于帮助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方面在国外已经做得很好,值得借鉴如德国、新加坡等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给予的支持。
2.希望社会及媒体给予积极引导与支持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突然让他们根据企业的要求干一天活就会觉得太累了,更别说迎合企业的需要进行8小时以外的加班了。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吃不消叫苦叫累本也很正常,电视媒体不合适的评点反向会助长这些学生的负面情绪,把本可以疏导好的事情弄复杂了。现在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现在他们成人了,国家及社会的有序发展要靠这一代独生子女的茁壮成长才能支撑起来。所以让他们吃点苦,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都是有好处的,希望媒体在舆论上给予正面的疏导,这必将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3.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的基本目标是盈利,学校在校企结合实践中基本上都实行“零成本”运作,从而产生了工学结合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问题。[3]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保障学生的双重角色,需要政府的支持,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在工学交替的时节、内容上进行沟通和安排;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机制的完善,以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使得工学结合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王炜波.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着力点[J].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职业高中 信息技术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软件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较少,再加上如今家庭个人电脑拥有量的增多,难免出现学生“无师自通”或难倒老师的现象。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了解学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协调,甚至引导和合作,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相对而言,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传统模式下被动接受教育变成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获得知识。
面对信息社会教学中的这一挑战和考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该如何施教且教法得当呢?这一直是教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探讨一种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试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特组建了网络部,接收学校内部、全县教育系统和一些实习单位的网络组建和电脑维护维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是学校的一员,又是企业的一员,每星期他们有两天在教室和机房学习理论及操作,三天在各单位实践,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从2010年开始在机械、电子、数控等专业实施同样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分配好上岗时间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年级的区别,分三个层次来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
1.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时间比为3: 2。期间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文明风采大赛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井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普通话、计算机等级考试。
2.职业高中二年级,采取“无缝隙对接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为2-4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为3-6个月,在新一批学生实习的同时另一批实习学生回校,实现批次间学生无缝隙对接。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后企业岗位空缺的问题,也能使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企业有一定了解。
3.职业高中三年级,实习学生全部回校,参加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劳动保障部门的技能证书考试,获得证书之后完成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合格后由专业老师带队送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二、确定好合作企业
确定合作企业要在事前进行考察,为了保证学生定岗实习的质量,校企合作要实施合同制。选择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企业必须按照学校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要求,要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劳动时间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和学生的生理特点,能提供足量的技能岗位,能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三、调整好课程内容
要达到传统三年制职高的安排课时,完全使用工学结合模式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合理安排,形成适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不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和合并,而要以顶岗实习岗位为出发点,依据培养目标贡新定位和编排;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特点,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各种工具软件的应用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国内外计算机现状及时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切合实际的改革,对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学生和现代社会人才急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
课程改革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主要支撑力量,应加强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突出技能性;其次,采取选修和学生自学的方法,对文化课内容予以缩减,突出灵活;再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施教,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教材与学习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突出实用性。
四、塑造好岗位意识
要保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学生从在学校生活学习顺利转化到在企业生活和学习。为了大力加强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要在以下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非常必要的。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都没有过工作经历,从小没有吃过苦,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主题班会,或者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来校举办职业讲座,提前给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让学生对所去的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2.实施阶段。结合企业的要求,帮学生制定好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密切关注学生在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加强劳动纪律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井做提前预防、及时解决问题。
3.总结阶段。在工学结合结束后,及时开展经验交流和心得交流活动,趁热打铁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总结,不仅树立了学生的敬业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下一轮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3000字【1】
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我在浙江省宁波科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习。通过实习,我在文秘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文秘专科学习的知识水平。
一、实习目的
实习工作是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项课目,也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我们即将离开象牙塔的时候,就要时刻做好面对社会面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准备。到企业实习并亲身经历一些文秘实务、学习一些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知识。抱着这一心态我来到了浙江省宁波科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二、实习时间
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
三、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公司单位名称:浙江省宁波科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岗位:质检文员
工作内容:主要负责做产品质量抽查检验和内部尺寸、性能的管控,其次负责产品样本编程、制作电子档案、填写相应的报表、作产品的出货报告等等工作。
四、实习内容及过程
我们大学生已走过的人生旅途大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而目前对外界的了解只能是很肤浅的。但是我们显然不应该等到走出校门后再去深入地了解社会。如果我们带着僵硬的书本知识走向社会,必定四处碰壁,耽搁我们大好的青春年华。众所周知,对于只有理论知识的我们,对于对工厂具体实践过程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微的我们来说,实习是多么的重要啊。同时对于我们立志于做一番事业,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热血青年来说,大学期间进工厂实习以及接触社会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我们对实际的东西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更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多学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从而我们走出社会后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者当今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只要知识,没有经验或者经历;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感性的认识;只会书本上的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亲身经历,必将为社会所淘汰,因此,对于已经拥有充分理论知识的来说,实习无疑是为我们将来获得一份理想工作的法宝。一切事物只有亲身经历了,只有亲身尝试了,我们对它的认识才会更加的深刻,更加的深入。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把理论用于实践的实习是非常的必要的。
为了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接触广阔的社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进工厂实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为此我们进行相关的实习。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对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手机触摸屏的制造有进一步的了解。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是宁波科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它位于宁波慈溪市天元大道688号329国道边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电力充足。公司占地面积 30亩,5000平方米的工作车间,压力容器制造所需要的成型设备、起重设备、焊接设备、检测设备、加工设备及工装、仪器、检验与试验装置共70台(套)。主要有以下重要步骤和生产过程
1:首先公司从进料开始,开料主要做出基本粗加工,做出基本手机触摸屏的大致尺寸
2:其次就是比较精准的细加工和比较重要的加工工艺步骤CNC车间的精准手机触摸屏定型
3:第三就是抛光和钢化(进行玻璃屏幕硬化和打磨平厚度)
4:第四就是玻璃屏超声波清洗(洗去污垢和手印)
5:第五就是无尘车间里面的丝印和检包了,而我们做质检的,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车间里面,恰好我就在丝印里面
开始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学习了工业安全这个项目,看到那么多真实的工业安全事故让我们对接下来近一个月的噩梦简直不敢想象,如果真的不幸在这里实习的时候出点什么事故或者真的就象影片里的一样就那样英年早逝的话,那不是我们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虽然实习中是会有一点危险,毕竟我们接触的都是那些多多少少有些危险性的机器,在高转速高压力的情况下稍微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危险事故的,然而只要我们按照操作规范以及老师的指导来做的话是不会出现以外的听完老师的介绍我们总算可以稍微放心一点,第一天就在这样的忐忑夹杂兴奋的情绪中过去了
由于我所的实习工种是玻璃丝印质量检测员,所以实习的第二天工厂对我们进行了半天的培训,强调了质检注意事项。比如要求我们再次熟悉有关器械法规、标准;以及与公司的质量相关的方针和质量目标,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有关产品质量检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求我们熟悉检测仪器制造、检验流程,能编制各类质量检验文件,确保其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下午,终于由工人师傅带领着我们开始了对玻璃丝印的质检。
最后我们还用两天时间对整个质检过程做了全面的回顾。把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质检。从孤立的检测到最后一条线的检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又有了一次重新的认识。此外,在了解、熟悉和掌握质检员所应有的能力之外。此次实习还让我熟悉了一定的与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的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我们的兴趣。这次实习,它还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得有半点马虎。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本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的毅力!第五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国家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最后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实了收获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之外,也还是有些许遗憾的:比如因为实习时间有限,有些实习工种我们没有机会接触。比如我本人对那个化学容器的加工制造就非常感兴趣啦,可惜没有机会去实习,所以一直很遗憾。
整个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它对我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实习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毅力。不仅使我在专业方面有了更刻的感性认识,而且还使我获得了专业以外的许多知识。比如熟悉了许多相关的国家特种设备容器的制造标准等。以前在书本上学习的内容总是总是孤立的。从来就没有把它联系到工厂当中去。其实任何一个容器都只是工厂的一部分。它的好坏,它的波动都会对整个工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实习使一直用孤立的眼光去看问题的我,到现在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的我。其间,真的是收获无比、感受颇深。在公司的一个月时间里,我脱离了学校的庇护,开始接触社会、了解我们今后工作的性质。不但增长了专业知识,我还学习到了不少为人处是的方法。
五、实结
通过实习,我对文秘专业知识和文秘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文秘实务方面。
现就将尽一年以来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1.以踏实的工作态度,适应品质部门办公室工作特点
品质部门是公司一个重要枢纽部门,对公司内外的许多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做到上情下达,这就决定了品质部门工作繁杂的特点。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还经常有计划之外的事情需要临时处理,而且通常比较紧急,让我不得不放心手头的工作先去解决,因此这些临时性的事务占用了很多工作时间,经常是忙忙碌碌的一天下来,原本计划要完成的却没有做。但手头的工作也不能耽误,今天欠了帐,明天还会有其他工作要去处理,因此,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进行补课,把一些文字工作(产品报告)带回家去写。
品质部门人手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人手比较少,部门员工团结协作。在这一年里,遇到各类会议,我都积极配合做好会务工作,与部门同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会计较干得多,干得少,只希望把活动圆满完成。
今年是公司的效益年,而品质部门就是个服务性质的部门,我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部门之间遇到其他同事来抽查产品质量和调阅相关电子文件,我都回在最快时间内办妥;公司客户方遇到相关问题来咨询或者要求帮助,我都会第一时间解答和解决。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为大家服务。
2.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一年来,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文书工作严要求
产品报告归档及时。相关文件的流转、阅办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要求,保证各类文件拟办、传阅的时效性,并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传达至各基层部门,确保政令畅通。待文件阅办完毕后,负责文件的归档、保管以及查阅;下发文件无差错。做公司生产部门的发文工作,负责文件的打印、修改、附件扫描、电子档案的保存,同时协助各部门发文的核稿。公司产品文件发文量较大,有时一天有多个文件要下发其他各生产部门,我都是仔细去逐一核对原稿,以确保发文质量,同时负责办公室发文的拟稿,以及产品品质相关会议通知的拟写;编写办公会议材料,整理会议记录。办公会议结束后,及时整理会议记录,待老总修改后,送至各部门轮阅。
2)、企业文化活动积极参与
一年来积极参与了司庆拓展训练、比学习竞赛活动等多项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力工程出了一份力。
一年来,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差距和不足还是存在的:比如工作总体思路不清晰,还处于事情来一桩处理一桩的简单应付完成状态,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够钻,脑子动得不多,没有想在前,做在先;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还不够,有些事情领导交代过后,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太多的精力,办事有些惰性,直到领导催了才开始动手,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20xx年已经到来了,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面对新的任务新的压力,我也应该以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新的挑战,在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进步。
六、结语与体会
我原本是一个挺内向的人,不是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沟通,总是在沉默中独来独往,这种生活习惯也许在学校中不会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公司中,各种工作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来完成,任何人单打独斗都很难把工作做好,这使我初到单位很不适应这种整体化、系统化的工作环境,所以一开始我的工作做的很差,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交流和沟通是解决困难、创造机遇的有效途径,也许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用更多的自我思考代替相互交流,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深入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方式,我会慢慢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交流的智慧,养成一种为人处事的良好生活方式,这一切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一次实习,给了我很深的体会:
1.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因为基础知识是工作的前提。
2.实际工作与书本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即使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对应,仍会在工作中碰到许多专业知识中没有
的新知识,所以要想胜任工作,必须边工作边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更多新的知识。
3.要有拼搏的精神。人生的道路有起有伏,犹如运动比赛,有开心,有失意,要经得起考验,需要不断的拼搏。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的日子我们收获了大学的课堂里没有的许多东西,学到了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也学会了把一根警醒自己的惰性、使自己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良好心态. 我觉得收获真是非常的大。可能使我从家两点一式的生活所致,还有我对社会的渴望了解。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习,让我学到的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怎样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最后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也要感谢相关老师和师傅对我的细心指导。本次实习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很多是我个人在学校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不但积累了许多经验,还使我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这段经历使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3000字【2】
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校内实习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校内顶岗实习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及管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定。
一、建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处、专业教研组以及全体专业教师参与的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
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1、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职责:整体协调,宏观调控、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 、教务处及专业教研组职责: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工学交替与顶岗实纲是进行实习的指导性文件,是制订实习计划、组织实习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须按教学计划及专业培养目标来制订。具体内容应包括:顶岗实习的目的和要求;顶岗实习的岗位,顶岗实习的程序与时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以及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
顶岗计划是按实纲的要求,结合实习现场条件拟定的实习执行程序。实习计划应包括: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及人员安排、实习程序安排、考核等。
3、实习指导老师的职责
指导方式:指导教师应全程到实训中心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合理轮换。
指导内容: 结合实习条件,拟订出具体的实习进度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学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讲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实习期间检查实习质量,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实习结束前,写好实结。 教师自身应亲自加工。边指导边完成实习任务,积累岗位实践训练,提高双师素质。
4、学生的职责
(1)学生实习期间要经常与指导教师沟通。
(2)在外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3)在实习期间,要按照实习中心的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车间内安全管理制度,遵守操作规程。
(4)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得请假。如有请假,必须取得证明,经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批准,否则按旷课处理。
(5)坚持每天记实习日记,按时完成个人作业和实习报告。
(6)做好身份的转换,调整好心态,服从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7)认真完成好实习任务,用心钻研,注意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转换,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
(8)认真做好实习日记,写好实结,向主管指导教师提交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每两周一份的工作情况报告。
学校实训中心概况
学校的实训中心环境清洁,设备先进。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学校金加工实训中心占地800平方米,拥有普通车床五台,分为cq6136与cq6140两种,完全胜任生产需求,数控车床两台,型号为ck360。是去年刚刚引进的设备,性能良好。同时有钳工台、砂轮机、钻床、普铣等设备,一应俱全。完全可以生产加工,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的环境。学校计划再引进一批设备用于金加工,引进有普车5台、摇臂钻、攻丝机、钻模等。同时还将引进一批工量器具。保证学生金加工实习的开展。
学校领导积极联系业务
为保证学生在校顶岗金加工实习,我校领导积极联系业务。目前已和合肥车桥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厂加工车毂,图纸已被拿回,保证了学生实习期间有内容,有要求,不空泛,实现了学习与生产真正无缝对接。保证了实习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
在校内顶岗实习的优点
学生在校内实习优点很多,一是学生真正掌握了生产技能,实现了工学结合。而校内顶岗实习,完全做到了全方位监控学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便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保证了实习的质量。
综上所述,学生在校顶岗实习不但可行,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3000字【3】
实习是我们师范生即将踏上漫漫人生征途的标志,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对我们的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次顶岗实习对我们来说又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怀着一半欣喜一半忐忑的心情来到实习学校清苑县臧村二中。短短的2个月实习生活(2.264.22)转瞬即逝,在这播种的季节里,我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本次实习工作总结 我于2月26号来到臧村二中报到,正式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由于我顶替的老师担任八年级四个班的课程,因此我被分派到八年级担任四个班的实习美术老师及初三美术特长中考生的辅导工作。在2个月的实习生活中,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我仍以一名正式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及辅导中。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的努力。在教学上,我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课后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经常地旁听其它老师的课,虚心请教其它老师的经验,以及教法。在听课的时候,尽可能地记录下其教学过程,并在课后对该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设方案。在经过多次地与别的老师沟通后,我发觉自己在教态、教师语言,语速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将所学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是我们支教的重要内容授课。从两个月的支教中我了解到,一名人民教师太难当了,要讲授一堂课它必须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信息自己写反思讲评巩固学生知识这样的环节,看起来很简单,可是每个环节都有很多小细节,不仅要你认真,还要发挥创造性思维,尤其是上课,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学习的课堂教学。
首先,我要了解四个班的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安排教学。其次,在写教案前,我必须通看整本课本的脉络,然后认真地研究该上的这个单元,认真地分析教材重点与难点。因为在下面设有指导老师,于是我向指导老师征求意见,并加以修改和调整。然后自己先试教,接着再修改,最后才正式上课。在每上一节课前,我都会把所要讲的内容反复练习,直到记住为止。而且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交谈,让他们指出在课上老师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事实证明,这套方法挺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拉近了我和学生间的关系。除此以外,通过不断地反思,交流。我了解了一些适合农村学生基础差的方法。
这对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操之过急,在板书方面,我也提醒自己,给学生呈现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不允许存在着任何的错误。否则,这些错误将会给他们造成及其深远的影响。批改作业,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纠正学生每个错误的时候,写上激励的评语,并在评语中强调订正的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之,开导之。对那些在我要求订正之后依然不订正的学生,我在作业上写明。我的指导思想是不断给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直至认识了错误并改正为止。对于个别情况的学生,我会辅导他们,直到他们主动改正错误。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有这样的耐心,才能把学生的缺点纠正过来。 期间,在辅助学生工作时,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之人,更应该是一位有着天平秤心灵的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灵的,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查,自我选择.
关键字:办学模式 教学管理 探索
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办学模式也必将做出新的改造和构建,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最早的“2.5+0.5”办学模式,向“2+1”等等办学模式转变,这里的数字,分别表示在校学习时间和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时间的分配年数。
中等职业学校在构建办学模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的过程。“2+1办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第3年全部用于进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就是一种优化的组合形式,通过这种办学模式,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
我们学校最早是实行“2.5+0.5”办学模式的。但随着最近几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提出,各地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2001年开始,学校就探索实行“2+1”办学模式,按照职业教育的目标,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造就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针对新的“2+1”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办学模式的要求呢?我们从其中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操作和岗位技能要求、毕业要求等几方面作了探索,探讨如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的。
一、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安排。
文化课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知识普遍不甚了解,其教学的文化课与将来服务的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还有不少距离。其主要原因是文化课缺乏一个专业背景和特色,还明显带有应试教育的一些痕迹。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加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加强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结合和渗透。这样,才能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更好地开展文化课教学。
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形成爱岗敬业的品质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工作程序和方法,确定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教材建设
文化课不单纯是学科文化,职教文化课与专业教学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互为联系和依存的,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是理所应当的,要求文化课教学要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所以,文化课的教材必须和新的办学模式相知识,内容必须进行调整,2006年,我们对文化课教材进行了改革,对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均采用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改编的新教材。
计算机及应用、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汽车摩托车维修、电子电器等各专业的专业课也进行教材改革,我们在广西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专业课程内容必须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特点,结合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选用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是以工作需求、工作任务引领为核心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材。
由于教材的内容能跟得上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学生学到的技能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在今后实习和就业方面,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三、实践操作和岗位技能要求
教学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指导下,学校应制定实训指导书、操作规程,编排教学综合实训计划,做到定岗位、定任务、定教师,定期考核、定期轮换,持续监控教学综合实训全过程。
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操作,开展综合运用所学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经常举行个人、班级、全校性的技能竞赛活动,达到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各项技能要求。并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全区举办的各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培养尖子,带动全体学生学习。
顶岗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求学生进入岗位即能熟练开展工作,相当于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工。
“2+1”办学模式利用一年的时间安排顶岗生产实习,确实有利于毕业生提高动手能力、实操技能,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企业越来越高的“工作经验”门槛。对于学校自身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也为学生开拓了一条有效的就业渠道。
我校还在探索实施“分阶段”进企业实习的教育模式,即每个学期学习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安排学生进“实验室”、“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这将使学生在进行理论、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结合各种“实习”、“工作体验”来提高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实习开始到最后安排学生就业,学校努力提高专业基本对口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稳定率,并作为评价我们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依据。我们也正在尝试各种时间段进企业实习的模式,但顶岗生产实习的时间,加起来有1学年的时间。而且,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提供给学生继续学生的保障。
四、毕业要求
新的“2+1”办学模式,在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校时间短了,校外到企业实训的时间长了,但学校要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一至两个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学历教育与职(执)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并建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领域内技能考核要求相结合,把相关技能证书的应知应会内容安排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社会认可程度高、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技能证书,根据教学安排,学生一般第4个学期未,也就是在准备去顶岗实习之前,完成相关考证。这样,尽管在校时间缩短了,但学习学到的知识没有减少,达到了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五、实施“2+1”办学模式的效果及体会
1.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革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很好地适应了“2+1”这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管理是成功的,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2.在“2+1”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不是为教育制度本身负责,而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因此,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生存发展的教育方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尝试。
3.在“2+1”办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前提。建立高质量、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目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感兴趣,又怕吃苦,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必须按企业要求加强管理。
4. “2+1”办学模式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涵盖的问题比较多。要真正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我们作长期不懈的努力研究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完善,不断改革创新,使中等职业学校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春 张杭明 关于中职课程设置原则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12
2. 周凝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职教通讯 2004.11
3. 王勇 孙科燕 探索中职学校的发展道路 机械职业教育 2005.3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实训基地
新时期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科技进步、劳动组织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招生市场的竞争对学校的声誉、就业率的提高压力越来越大,农村致富、下岗再就业等政策的推广也呼唤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要迅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经济。这里结合我校的情况,探讨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地位,符合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创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1中职学校现状及分析
1.1学生基础较差
据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调查表明,数学46.60%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除表现为整体水平不高外,还表现为极高的离散度,既有文化水平较高甚至很高的学生,也有水平很低的学生。
从实际情况看,中职文化理论课教学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问题。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合受教育者的特点,而不是筛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我校多年来,从夹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学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我校还结合分层教学实施成功教育,让所有的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学习中都能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成功经验,为实训教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2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
中职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上文化课时的自觉性大大低于专业课和实训课。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不会、不爱学,是导致学习自觉性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不会”,使中职学生在“漫长”的文化课课堂上,因“听天书”而“痛苦难熬”,表现出令教师十分头痛的种种现象。一进中职学校大门,就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由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组成的基础教学中,既不符合生源特点,也不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本质特点。
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只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仅有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职业学校教育的全部任务。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其内容、方法都必须可以指导实践或者是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这对于职业学校是其生命力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黑板+粉笔+图片。这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抽象、不易理解、枯燥乏味、学生精力易分散等。事实证明:这种课堂教学面对今天文化水平的中职学生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在我们学校,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教学逐渐成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手段,同时尽可能多的采用实物教学演示方法让学生接受。
1.3教学内容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倒置。
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专业定向、学时有限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离散度高的实际。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要大胆进行改进,即从岗位需要和受教育者实际出发筛选教学内容。多年来我校教学内容的筛选基于用人单位对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长远需要,以中职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在此标准基础上设立能力指标体系,以“够用”为原则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密切跟踪科技发展和就业信息反馈,结合学校特点,给予动态的调整。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使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
2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以上对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状况的分析,以及近几年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我校逐渐地确立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主题化仿真性专业实训基地,逐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环境,有利地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力。
2.1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近几年的努力,我校的招生人数连创历史最高,办学规模达到了我校现有条件的理想状态,这与我校积极面对学生现状水平,因地制宜,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分不开的。
2003年以来,开始重点抓实训基地建设,曾经得到了国家重点扶助资金和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资金支持,近几年设备已累积近1000万。一直以来,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取得了进展,特别是投入的资金实现后,使我校已初具规模的四个实训基地有了质的飞跃,我校的汽车类、机加类、机电类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完备,技术更加领先,使其在锦州乃至辽西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为我校打造品牌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物质基础。
2.2按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应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将实训室与教室、仿真装置与实际装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的环境。
以我校的汽车专业为例,汽车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主要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中各项基础技能,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相应项目的学习及训练,使学生掌握各基础环节的技术特点和操作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专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以汽车各大系统为重点进行设置,以拆装、操作、检测等要素为技能培训平台,要求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训练,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排除技能,提高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是在专项技能平台的基础上,集操作、检测、维修和考评功能干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平台,具有真实的工厂生产氛围,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进行汽车整车的调整维护、事故汽车的估损与修复、汽车整车综合性能分析、检测和维修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2.3采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赢
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多元的,建设资金来源有学校自筹、财政拨款、企业资助等渠道。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以数控专业为代表的机加工实训基地,技术上比较先进,配套比较齐全,具备相当规模,我们与锦州市烽云机械有限公司共建了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管理,烽云公司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价值达500多万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引入校外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共同建设合作教育基地,营造高水平的训练环境。这种模式可以规避学校的经营风险,使学校的设备得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得以发挥,学生能够就近参加生产实习,并为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
2.4校企联合建设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对中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的,在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岗位实践,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校汽车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了3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预就业顶岗实习的一个学期中,我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使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目前,我校与沈阳机床集团、辽宁曙光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广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企合作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2.5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职学校对外承接培训任务,可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费,盘活了内部资源,同时还可进一步改善实训基地的办学条件,完善软件,改善硬件。中职学校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开设长期或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在岗培训等。我校现已成为锦州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普惠制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被市人事局确定为工人晋级考核培训基地,锦州港确定我校为工人转港培训基地,每年为社会培训近2000多人,培训的工种涉及电工、电焊工、汽车维修工,道路与排风、水暖、油码头操作工、家电维修工、制冷维修工等九个工种,有实训基地的基础支持,培训质量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多次被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授予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就业率
在搞好日常培训工作的同时,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完成了职业鉴定所的评估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以及普惠制学校的审批,扩展了鉴定的工种,使受训者在实训基地培训结束后可参加相关专业的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如持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大大提高就业率。我校实训基地就能进行初、中级的汽车维修工、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电焊工、数控车床、制冷设备维修等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
2.7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Abstract: The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can realize the "win-win-win" of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mechatronics specia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thought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tended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med the "win-win-wi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created a new pattern of opening education.
关键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Key words: order-based;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81-02
0 引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学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两者共同负责招生、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最大的好处是: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订单”合作,使得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等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则解决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时间过长、上手慢等弊端,招到了“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
1.1 “订单班”的组建
1.1.1 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伴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大量采用,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0年初,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接触与协商达成协议,该企业每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选拔学生组建“富顶班”,由机械工程系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
1.1.2 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十分重视。在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机械工程系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并对报名资料进行统计、核对,最终组建“订单班”。
1.1.3 配合做好宣传工作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机械工程系首先在学生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宣传发动;企业则安排人力资源部人员在学生中召开专场宣讲会,对企业及其人事政策进行详细介绍,对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同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报名加入“订单班”。
1.1.4 成立相应组织结构 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有关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办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则指派专人负责处理相关事宜。通过双方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1.2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
1.2.1 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企业特色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机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机械工程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如针对企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在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适时调整;针对企业具体的生产岗位设置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企业特色课(如数字CMOS激光传感器、数字测微计、数字位移感测器、KV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定位运动控制系统等),由企业选派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或双休日,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2 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机械工程系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要求“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制图员”、“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并且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按照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积极配合企业在暑假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企业则负责提供住宿,并支付实习学生一定的生活津贴。
1.2.3 引入企业文化,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熏陶 在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将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1.2.4 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 按照协议要求,学院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一名兼职辅导员,共同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企业则根据其经济环境、目标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表现提供适量的奖学金;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缩短或免除毕业后的试用期等。
1.2.5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双方互惠双赢 近几年,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安排了60名左右的学生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验
2.1 “订单班”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是“订单式”培养的落脚点 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是“订单式”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订单式”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起点。
2.2 “订单班”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是“订单式”培养的关键 要想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关键。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做到“课程建设合作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2.3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前提条件。
3 “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订单式”人才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等难题,故校方的态度肯定是积极、诚恳的!但部分企业受经济效益至上思维定势的影响,过于看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凸显,故大多企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合作培养人才不是很感兴趣或消极观望。
目前来讲,政府可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①增加投入为“订单”实施奠定物质基础。如根据“订单”的数量与质量,按培养的人数给予定额的所得税减免,为共建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支出可在税前扣除,通过间接财政补助的办法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②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校企交互兼职年限条件。为了加强校企专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从政策上规定参加评定职称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年限的职业院校的教龄与企业的工龄,从制度上促使双方主动联姻。此举不但为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而且可促使知识与技术的有机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以利于地方经济发展。③制定企业计提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的法定文件。为保证经费有固定来源,国家可硬性将现行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提高,所增部分作为支付职业院校进行“订单”培养的专用经费,并且允许企业从税前扣除。④建立资助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国家可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对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捐赠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为“订单”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将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激发企业重教、支教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之,“订单式”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订单式”培养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行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导和指导作用,为“订单式”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产品;隐形知识;实践
作者简介:朱春飞(1980-),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职业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34-03
前言
浙江是一个民营经济活跃、制造业发达、对外经济贸易活跃的省份。货物贸易在浙江的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重非常高。根据2010-2012年近三年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浙江省货物贸易出口额居前六位的产品主要如下: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机电产品、服装、纺织品一直居于前三位,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鞋类、家具、家电、农产品、塑料制品及灯具等。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世界贸易局势变幻的新形势下,浙江对外贸跟单员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根据浙江的贸易现状,外贸跟单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落实。因此,产品的跟进是跟单员展开各项跟单工作的核心。鉴于此,《外贸跟单实务》课程建设中紧扣浙江省货物贸易实际,突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产品知识模块”的教学改革力度。
一、个人知识理论概述
在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转变中,波兰尼提出了“个人知识”概念。所谓的“个人知识”理论是针对客观知识提出,以个体知识理论来取代客观主义知识观。换言之,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个体参与知识构建有很强的必要性[1]。在波兰尼的知识理论中,知识除了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通过传授得来的显性知识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源自经验和实践层面的个人的默会知识[2]。他的理论提升了个体在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实践和行动对知识的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就是以个人知识生长为目的,即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开发知识, 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过程。[3] 这种知识观挑战了书本知识的权威,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认识论意义上免于被奴役的处境, 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4]。
二、《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知识模块的教学改革
基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外贸跟单实务》在课程建设中注重教师和学生在产品知识模块中的参与和构建。从外贸产品知识的采集、渗透和提升都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主体。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采集以浙江地方特色的产品,即主要以上述表格中涉及的出口产品为主,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特色。
(一)产品知识的采集
本课程在产品知识的采集中主要通过如下三个途径展开:
1、访谈企业资深跟单员获取产品的知识。企业资深的跟单员在实际的跟单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知识。本课程建设的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产品知识,重在挖掘那些在出口贸易的跟单过程中积累的默会知识。例如,德国客户对服装出口产品数量的特殊要求,法国的客户对纸质产品的环保性能要求,北欧客户对太阳能产品的供暖性能要求等。
2、来自网络、书籍及相关课程涉及的产品知识。课程建设的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产品知识相关的书籍和搜索网络视频及PPT丰富本课程建设中涉及的产品知识。同时,如前所述机电产品一直是浙江省对外出口的主打产品且专业性强,本课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尽可能安排课余时间多选修相关的机电产品课程,来丰富他们机电产品方面的知识。
3、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等环节采集的产品知识。本课程是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二第二学期学生开设,他们在课程结束之后会参加为期3个月左右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及后期3个月左右的就业实习。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他们会在这两个阶段进入相关的外贸公司或是外向型的生产企业实习,通过下车间、参观样品室、跟进订单等环节,接触到这些企业的主要出口产品,采集相关的产品目录册、报价单、出口市场情况、产品的技术知识等。
(二)产品知识系统的渗入
课程建设中所确立的基本目标是构建针对浙江典型外贸产品跟单能力。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学生通过课程首先知晓外贸产品的相关信息。产品知识的渗入有选择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些特定产品知识的渗入主要结合章节内容和实际的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外贸产品知识,激发学生对产品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只有了解了产品、对产品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产品的了解,并在今后的跟单工作中提高外贸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纳入的产品知识主要包括:纺织品、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类、五金类、农副产品类、玩具、鞋类、塑料制品等。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和产品知识的糅合具体如下:
(三)产品知识的吸收和提升
从课程教学环节输入的外贸产品知识需要学生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当学生作为知识主体的角色开始介入到产品知识的吸收和提升,知识才会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并在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丰富。鉴于此,在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如下两个方面来推动学生个体知识的发展。
1、组织学生以出口产品PPT汇报的方式加深对产品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产品兴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特定产品的认识,本课程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班级实际情况安排1-2次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出口产品汇报。PPT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出口产品的主要产地、产品的种类和特点、产品的质量及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其中,出口的产品可以是本课程涉及的产品,也可以是学生当地的典型出口产品。每个学习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要求每位成员都要承担相关的任务并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和其他同学在汇报中可以自由提问,了解他们的参与情况。本次的PPT汇报作为学生的一次大型作业计入平时的考核。具体的要求如下:
2、学生在工学结合、毕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提升对产品知识的学习。工学结合和毕业实习这两个环节一般有近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工学结合环节和本课程密切相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进入了这个实习环节。在教学安排上会引导学生进入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或是行业进行实习,在实践中通过跟订单、下车间、同行学习等方式积累丰富的产品知识。工学结合的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采集的产品资料,例如产品手册、中英文的产品介绍、产品图片等。在毕业实习的环节,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继续在原先的单位实习甚至就业。因此,在毕业实习环节会继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产品知识,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产品知识的采集之外,还要求学生围绕产品展开调研并完成报告。此外,课程建设的课题组成员也会访谈学生,以丰富本课程的产品知识模块的建设。
三、总结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建设根据岗位实际需求突出了国际贸易产品知识这一模块的知识建构并实施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根据个人知识理论,产品知识模块中的产品知识的采集、输入以及知识的提升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显性知识和教师的传授上,而是积极地把源自企业实践的隐形知识纳入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建设之中。首先,在教学改革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不仅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构建者之一。其次,本课程在产品知识模块的构建中坚持了开放的体系,不断地把新的产品知识、或是新产品的知识纳入到本课程的知识模块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此外,在产品知识模块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外贸跟单实务》课程建设中的知识模块改革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和实习环节培养和提升他们感兴趣的产品知识,从而提高他们针对产品的跟单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燕. 从知识的外在意义到知识的内在意义――知识观转型对教育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 04) .
[2] 秦文、王永红.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模式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可由组织给予评价。就高等职业人才来说,职业素质是其今后进入社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制约着高素质第一线生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相关职业技能,而且要着力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高职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确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勇担职业责任、掌握职业技能、职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已经构建了“老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的理论式培养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公共思想政治类课程;(2)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学习;(3)“双证书”制度(通过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获取相关证书)中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学习。该培养模式要求老师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来改善学生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等道德现状,提高学生辨别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状况。
(二)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来看,多数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清晰,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行为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录用后反馈的情况分析,部分高职生在职业活动中对工资报酬看得较重,“跳槽”频繁;工作中拈轻怕重、敷衍了事,缺乏敬业和合作意识;讲索取而不讲奉献,甚至沉迷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理论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方面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必将导致高职学生踏出校园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社会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逐渐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方法、教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
1.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场所都在课堂。课堂内的教育基本上落实的是理论学习,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不足。而职业道德教育是体验型的、直观型的,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力行去感悟。
2.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具体落实。
3.传统模式下部分教师队伍没有或较少到企业调研、实践锻炼,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较少把企业优秀管理理念和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且忽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难以发挥自身职业道德榜样示范作用。
二、高职院校运用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弥补学生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开设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显性课程,而且需要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与企业联手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团学部门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增强育人效果。
(一)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1.开展院系心理健康节和朋辈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就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外,还应结合个别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及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训练心理健康技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文化的塑造提高了有利条件。
2.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
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对本专业本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择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教育。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观看学院发展历程影片,让学生了解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仅记住校训,而且深刻理解校训的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要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发挥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历届知名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他们亲自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心中英雄”的优秀事迹,在自己身边找到榜样,自觉培养专业意识,树立今后专业学习努力的方向。三要强化入学军训管理。把军训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的第一课从“入大学读书,当普通一员”开始,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强道德教育,将学生在军训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进行评价。在军训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要分班组织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做到制度、规章心中有数。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学生月度操行评定制度,并考核结果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布,坚持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评比出优秀个人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自觉自律、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每学期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优秀个人评比,以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优秀集体评比直接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2)创新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按年级分阶段创新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熏陶。每年我院都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算账课――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分析上学经济成本,思考“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母校,珍惜工作的意识;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活动,使学生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在大三学生中开展“今天我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荣”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3)大力推行寝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速增,教室、宿舍资源相对紧张,学生宿舍成为了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要全面体现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同时,寝室文化应进一步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学习特点,开拓创新,使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更有亮点,收到文化育人的实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行宿舍“6S管理”;
第二,推行“党员寝室挂牌”、“党员为你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之中;
第三,积极开展特色文明寝室创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第四,举办寝室文化节文化活动,开展“文明寝室、文明层、文明栋”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实施企业化管理,举办校企相关合作活动,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为了全面增强实训的仿真效果,实训场所从运行机制到管理模式可以参照企业行为来建设,把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校园,最大化地模仿企业车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性要求进行操作,不仅要使实训接近或达到职业技能活动,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活动的氛围,突出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现代企业要求,在实训场地采用6S操作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在实训楼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学生进实训场地必须穿上统一的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列队进入车间,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自脱岗,实训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上岗生产;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营造一个完全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院作报告,与企业开设订单班等相关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参与,借此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观学习及现场实训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以正式员工要求自己,提高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了增强隐性德育的效果,必须加强高职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业规范来真实地约束学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行业标兵、模范人物等优秀的企业员工,优秀员工的高尚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由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为了弥补单纯顶岗实习带来的不足,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现场实训等机会,感受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把这种感受带回校园,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基础。
5.支持、鼓励学生组建职业技能型社团,使其成为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丰富知识内涵、完善知识结构的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型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活动的载体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凸显职业性特征。我院鼓励学生建立职业技能型社团,如数控爱好者协会、腾飞电子协会、电拖协会、科创协会等,让广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实施者。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要积极加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队,主动依托校方资源,为社团会员开通学习、实训、交流的渠道,促进会员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行业企业观摩、专家指导、参与企业系统培训等活动让会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一线行业动态,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掌握前沿的技术要领,充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帮助会员们提前接触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提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知与规划,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6.教师不仅要具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要具有人格上的感染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根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优秀教师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体现了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高职院校要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通过全体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在一点一滴中把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渗透给学生,用高尚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实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