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

时间:2022-05-18 19:4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改革

第1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教育界的各个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实践着。深化教学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保障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实行教学改革的必须性是确定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的改革。首先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慢慢地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给以后的教育改革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课堂教学仍是各级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因此执教者的课堂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

首先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能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要搞清楚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改革方式。第三改革要抓住重点从课堂教育开始来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既然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不易改变,那么我们就应该把如何提高课堂上课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做好教学改革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本,转被动为主动

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采用激发式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被迫学习。因此教师的功课就需要做充足些了,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如何学习和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恰恰是我们讨论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每科具体课程的特点来制定方案。总之教学形式应当是灵活多变的而不是灌输式的。而现阶段需要要我们亲身去实践和总结,以我们的实践和努力来实现课堂教学轴心的转变。

课堂教学能不能从“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要实现学生从“被动学” 转变为“主动学”这一要求,首先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再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了,而应该是设计巧妙的引导思路,应用合理的语境将学生领入假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授课时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授课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互动是必须的,既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保持了课堂的活跃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达到这种授课效果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做重点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课堂轴心由讲向导的转变,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必须时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并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才跟能得上时代,在教学中才更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学应当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课程,需要经常学习,不断更新。

三、因材施教,注意能力培养,培养拔尖人才

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在课堂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我们希望的教学改革就是想彻底改变这样的状况,从强调教育过程到强调教育效果来个大转变。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强调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帮组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在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调用一切现代的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来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

然而现代的教育更注重和强调的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人们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各个家长来说就是掌握好子女的兴趣和特点并帮助他们去选择专业和研究的方向。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培养出在某方面拔尖的学生。

教育改革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和探索着,不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怎样,只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传统的从 “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这样的改革就是值得学习的。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经历中生成。

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努力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这个方向好好转变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竞争力和创造力更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的参与进教育改革当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北鲁.日本的教育现状》.湖南教育出版社

[2]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3]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第2篇

关键词:Access课程;教学改革;反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Access是微软公司Microsoft Office套装软件之一,是当今微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流产品,支持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同Internet/Intranet紧密集成在一起。与其他关系数据库关系系统相比,基本不用编写程序代码就能快速开发出功能强大、相当专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Acces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教学中,学生看不到Access软件的实际应用,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任课教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1 Access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点内容松散

Access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数据库基础知识,包括DB、DBMS、关系模型、关系运算等。(2)Access基本知识,包括表、查询、窗体、报表、宏和模块建立与使用以及SQL语句的应用。(3)应用系统的开发,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实现、系统维护等。在教学时每个知识点分开讲解,最终导致学生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联系,不能融会贯通,等实际问题需要的时候,学生不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不会开发出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1.2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Access教学时通常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关系运算等抽象知识进行切入,而这些概念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使学生一开始就半知半解,无法看到学习Access对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也无法理解Access在实际工作中的强大功能和便利性。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1.3 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但是在Access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ccess课程结束采用传统笔试进行,考察不了学生实际开发系统的能力。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根本不具备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时机试通过率偏低,最终无法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学习Access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但是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部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模式、数据收集、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等。而且需要运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系统,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反例教学法演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 Access教学改革方案

2.1 采用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例题的典型错误解法或错误认识,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寻找、探讨错误的地方与原因,达到真正完全掌握知识。像ACCESS、VF这类课程,可以先实践,再理论。对于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采用反例教学法,让学生来做,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逐步排错,最后做出正确的结果。这样调整一下教学顺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形象地了解Access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动力,为顺利进行以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编写程序实现分段函数计算功能。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会觉得比较简单,认为自己完全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可以安排学生来演示自己写的程序。通常学生会按照固有的数学形式0

反例教学法中的反例有特定的内涵,这里的反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例题的典型误解、重要知识点的典型错误认识,所谓典型是指它有丰富的教学价值,通过分析例题的错解、知识点的错误认识能够揭示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反例教学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反例庞杂,则教师和学生会为反例的数量和细节所拖累,造成事倍功半,倘若是教师信手拈来的几个反例,那么其教学意义就十分有限,因此,反例必须典型、精制、简练。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

在Access课程中,采用案例组织教学可将各章节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选案例必须得当,应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紧密或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例如,可以采用“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教学案例,该系统综合了数据库、数据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窗口的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SQL语句等知识,可以实现对学生、课程、成绩、班级、专业等信息的录入、查询、浏览、打印,并能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能力会提升的。在以“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这点。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不是很强,往往一知半解的,兴趣不是很高,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从表设计开始授课,结合“教学管理”数据库讲解,需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再讲解,这样学生可以形象的了解数据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

2.4 考试方式的改革

以往考试采用笔试考试,不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知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计算机教学必须与机试紧密结合,才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并且机考是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难点和重点,主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可以采用机试,让学生提前适应二级考试的环境,其中基础知识占30%,系统开发占70%。

3 结束语

Access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之能够开发出一个解决小型企业问题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采用反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并采用机试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取得了令人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所教学生的测试,此方法提高了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1.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但课时很少,法律法规的东西很多,•138•偏重死记硬背。而高职学生是未来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大学学习期间是他们职业道德观念初步建立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公民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所受到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

2.学生人际交流技巧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让学生认为会计部门很重要,他们会偏激地认为企业除了会计部门外,其他部门并不重要,很多决策只需要和企业管理层交流就可以。所以在大学学习阶段一味地在会计核算环节中训练,很少去思考如何与其他部门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另外,高职会计学生与其他管理类学生相比,性格本身更为内向、沉稳,很多学生将“严谨客观,谨慎负责”的原则等同于“缺乏创新,保守古板”的职业性格,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对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人生目标,还有的学生觉得只要混过大学三年就可以。可见,当今的高职会计教育在给学生未来一个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4.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缺失。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主张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低,社会适应性差,终身学习能力薄弱。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求学生不仅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更多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逐步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终身学习,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5.学生创造性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的模式上。教师只顾着把重点、难点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很多高职院校原本必须要写毕业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现在也用技能抽查的模式所取代。这就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兴趣对专业知识进行探索,不能利用自己所学、所看、所想来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与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能够与同事和谐共处,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学习的人,培养不断进取、努力创新的未来会计岗位的接班人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终身教育体系下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贯彻实施终身教育的理念,首先就应该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方面,各个高职院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的是用案例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职业道德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标志,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组织其他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搜集周围关于职业道德的例子,以小组讨论、辩论赛的方式让他们在思想道德上有着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念;或者邀请企业财务人员、审计部门的人员,给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会计职业道德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抗拒利益的诱惑,维护职业操守。

2.选取合适的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体系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的编写和选取都是非常的重要。在教材编写上,出版社、职教集团可以邀请心理学、伦理学的专家和会计专业的专家教授一起编撰有关考核学生职业判断、职业操守的案例,供高职教师和学生使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职业道德意识。在教材的选取上,授课教师除了上课的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辅导书。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共同生活的能力。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用的是否合适、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选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第一种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思考或者讨论后给予答案,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第二种方式,采用小组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围绕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间的唇枪舌剑,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一组中都设有出纳、会计、主管等岗位,分岗位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各岗位的职责,了解凭证在各岗位间的传递,同时也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种方式,采用实地参观法。让学生到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中去,与主管、会计、出纳零距离接触,掌握公司整个工作流程,从而加深对以前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实际工作和理论知识间的距离。

4.优化课程设置,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分析学生所要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以实际工作为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规律及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优化课程设置。会计教学不仅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重视会计考证课程,而且更要重视培养会计职业素养的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

5.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就必须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教学实践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其创造性。对于像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这样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要单独设置实践环节,而有关联的诸如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等课程,也应该设置一些综合实训,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思考: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条件变化了要怎样调整等等。最后,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两者同步进行,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手工和电算的操作,这样既能从理论上理解会计工作过程,也能从实践中掌握软件的操作,从而顺利的适应今后工作岗位上软件的更新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第4篇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大、中医学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内容的改革,以利于现代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的改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

2.2.1重视基础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检验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应该重视医学检验人才的基础教育,加强部分医学检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比重,做好学生的基础教育。

2.2.2突显专业特色

医学检验学科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还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学科,医学检验学科涉及了多种医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不能忽略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检验专业混为一谈;各大、中院校应该对医学检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逐渐弱化,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当做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此外,医学检验专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临床科室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临床诊断信息;因此,各大、中院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学科与检验专业学科的关系得以突显。

2.2.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实验内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各大、中院校要使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并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展现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调整,加强实验课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科课程及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渗透。这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就能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3加强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就更应该进行实验教学的强化,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

2.3.1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强化训练档案,使学生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得以明确的标注出来,进而按照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使实验室全面开放(在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为学生提供自觉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条件;另外,学校还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和标准,进而督促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2.3.2增设实验课与创新科研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增设实验课和创新科研活动。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提升,知识面也将得到拓宽。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论

第5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93-02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试验,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的作用。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该学科逐渐成为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是高等院校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科学研究中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由于生物统计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其包含的公式和抽象概念也较多,且需要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怎样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探索适合生物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目标,其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学内容太过繁杂,无法体现重点难点和实用性,有些内容过于详细全面。第二,授课方式太传统。教师上课基本是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式地学习,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缺乏教学实践内容。很少安排实践课程,即使有也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第四,课程考查形式单一。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且考试内容全是书本上的理论,无法反映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教师的年龄比例和教学经验都有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师也得加强专业学习。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尝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现代实用创新人才,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精简教材,优化内容

教材既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参考资料,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选择生物统计学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内容全面,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试验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实例讲解等应用性强的内容。

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试验设计和试验实施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才能保障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当前教学只注重基本原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忽略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优化:试验设计、试验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并重,尽量减少统计分析中原理和公式的详细讲解过程,重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及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合理解释。

(二)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反问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或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关键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学改革使各门课程学时数减少,但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不减反增,而且该课程公式概念多、内容抽象、统计计算过程复杂。这使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发展需要。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超额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完全丢掉,其特有的优越性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虽然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信息量,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信息量过大易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上机和实践教学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其重要性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上机操作和试验设计十分重要。理论课结束后进行上机操作,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统计软件进行操作练习。在学会了统计软件后,学生分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试验设计并按计划实施,再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资料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专业知识给出合理解释,写出详细的试验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生物统计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充实生物统计学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奠定师资基础。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更能使学生理解。

(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当前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闭卷笔试,考核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上的基本理论,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更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对课程考核方式做了如下改革:平时成绩占20%、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占30%、笔试成绩占50%。笔试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重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生物工程专业来出一些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题。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使他们不仅学到试验设计和统计学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

三、结语

生物统计学课程作为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工具课,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要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学敏.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9):233-234.

[2] 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5.

[3] 王素平.《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132-133.

[4] 邓英毅.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2,(7):30.

[5] 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5):219-220.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28-05

统计思维就是当人们面对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时,会本能地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1]。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如此看来,统计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际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问题。尹俊峰和曾五一认为,统计思维由过程思维、允许波动和数字说话三个各有特点而又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培养良好的统计思维既能促进其他思维方式的有效应用,也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想[2]。柴根象和徐建平结合统计教学中具体的事例指出统计学应重在“观念”和“思考”[3]。惠琦娜提出统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但这种思维能力通常不能与生俱来,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4]。刘超和吴喜之认为在统计教学中要强调应用、尝试去概念化教学,以大量实际数据运用为基础,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介绍统计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深入领会统计思维和应用价值[5]。

上述文献对推动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鉴于现实中统计学所扮演的角色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深入研究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我们对安徽大学商学院已经开设过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展开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①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问卷除了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

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主要从统计学课程整体层面、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两个问题上,均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重要,其中超过1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明显少于前两项。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并认为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比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分别按专业和年级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和年级两个因素确实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85.71%)、工商管理(76.92%)和会计学(76.47%),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71.43%)、旅游管理(64.41%)和会计学(61.76%)。总体来说,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视统计学。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有65.23%的大二学生和71.77%的大三学生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创新创业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问题上有48.83%的大二学生和55.65%的大三学生认为重要;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选择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二学生占比62.89%,大三学生占比71.77%。显然,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更重要。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比赛或实践活动经历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

在了解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问卷进一步就他们对统计学难度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04名学生中,有43人认为统计学非常难学,268人认为统计学难学。进一步按照Likert五点量表的思路对本问项进行赋值(非常难赋值为5分,非常容易赋值为1分)计算均值,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难度的感知,结果显示均值为3.79分,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已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又感觉到统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

(三)学生对统计分析法的掌握运用情况

关于“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504名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8人认为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有246人给出的答案是“不确定”,还有230人表示自己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更有42人认为自己对于统计分析方法非常不熟练,这一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统计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统计学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学生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鉴于目前安徽大学商学院统计学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还较为缺乏,这也可能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四种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供学生选择,以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73.41%的学生希望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统计软件教学”,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73.02%的学生选择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由此可见,相对于“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更迫切希望能够学习统计软件并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意识到统计学很重要,尤其是财会专业和高年级的学生,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又普遍感到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学过统计学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撰写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深思。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时间数列、指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多数比较抽象难懂,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及其推导证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对大多数数学功底相对不足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就很难深刻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更无法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并未将其纳入统计学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训练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为实质性学科进行定量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统计学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统计学与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并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统计学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教考分离课程,需要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内容,也就决定了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没有专业区分度,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实际教学,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过于注重统计原理和方法的讲授,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却不知道这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有什么用”、“怎么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案例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通过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操作得到统计结果并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比理解公式推导与手工计算更有意义,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统计实验课程,统计软件教学通常只是教师选择性地在统计分析方法讲授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课上不能亲身参与演练,再加上软件操作并未纳入期末考核内容,学生课后便不自觉地忽视了统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导致统计软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将与专业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为学生开展自己的调研活动打下基础[7]。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中优秀案例还比较匮乏,即便是教科书上的一些经典案例,由于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让学生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传统的经典案例,教科书或网络上通常已有标准化的解读和评价,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生统计思维训练的强度远不如贴近专业实际的新鲜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就目前安徽大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情况来看,依然沿袭“平时+期末”的方式,平时考核(30%)通常由“考勤、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70%)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记忆和理解,并未涵盖对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平时学习的方向自然就定位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甚至会出现某些善于考试的学生只在考试前进行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取得不错成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使得考试这根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挥棒未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美国统计协会和数学学会的一个联合课程委员会曾指出: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 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 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1)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应该以“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基本目标,在授课中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所传递的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弱化传统的数理证明和推导过程。

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专项等,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所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将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中去。然而,如此丰富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对目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54学时的教学计划安排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自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如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等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而问卷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统计思维的培养要求,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烦琐的统计数据计算变得简单快捷更加准确,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也由统计计算技术转向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8]。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软件去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将EXCEL、SPSS等统计软件操作以实验课程的形式纳入统计学的教学计划,在每一种统计方法讲授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进行软件操作。

2.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将前几届学生在统计实践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整编成案例,也可以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索当前的热点问题编写成案例材料,还可以就自己正在研究或已经研究过的科研项目形成案例。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案例资料打印好分发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准备,课上则要把“主角”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提出探索性问题。

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均是针对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嵌入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项完整的统计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如本次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调研就是由我们统计学课程学习小组的三位学生负责完成的。我们在本学期统计学教学中,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学生自行组队形成调研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进行调研,并以“学长团”的形式,每两到三个小组配备一个学长进行项目具体指导,授课教师进行总体指导,跟随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进程同步进行,从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期末由授课教师和“学长团”成员组织对调研报告进行答辩,并将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这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形成学术论文,可以参加案例竞赛,同时还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在课程结束以后,对成绩优秀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如安徽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变革考核方式

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统计学的考核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考核方式具体包括平时考核、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案例讨论和调查报告撰写。由于案例讨论和课外实践调研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除了教师评定外,还要同时增加组间互评与小组内匿名互评的方式,真正将考核的压力细化到每一位学生,规避“搭便车”现象[9]。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对软件输出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的掌握情况,可以将考试中可能用到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也可以直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统计学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各高校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本文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本文感谢何伶丽、孙丽两位学生对此次问卷调查做出的努力!)

注释:

①安徽大学商学院目前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 务8个本科专业,由于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大四的学 生正处于第8学期校外毕业实习状态,因此我们只对大 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张理,唐年胜.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几 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23).

[2]尹俊峰,曾五一.统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 养[J].统计教育,2001,(1).

[3]柴根象,徐建平.突出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统计学 教学浅谈[J].大学数学,2006,(2).

[4]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J].统计 与决策,2010,(3).

[5]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 2012,(2).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

[7]张砚.本科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合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7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如今的学校化学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测验手段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多方位地实行改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善于将当代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中知道学生哪方面不足,哪方面有优势,知道如何取长补短,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一、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一方面,大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实验器材有限,相应的内容也比较陈旧。大部分实验都是先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和答案再去尝试做,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没有兴趣,扼杀了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早已把实验的操作流程一一告知了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照抄到实验当中。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课本与实际相差太远。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化学课本缺乏实用性及趣味性。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制,而是抄袭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习变得繁琐。而且书本中的部分内容偏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入了大量复杂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理论性也比较强,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学习内容与课时的搭配不够合理。比如:有些理论性强的内容被安排的教学时间短,而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又被讲解理论知识占去了时间。这样一来,经常出现重要的内容没有时间讲述,而有限的时间都用来讲述一些较不重要的理论知识。因此,目前化学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经常出现教师非常努力地教但是学生听不进或者听不懂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跟不上讲课进度等现象。

4.学生的文化知识不在同一水平上。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每个人的化学基础都不一样,知识水平的落差也比较大。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就极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

二、化学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1.对实验教学实施一定的改革。化学实验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实践性和创造性较强的人,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做实验中,教师应以无机和有机向融合为主,以基本的操作流程和技术为辅,同时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渗入环保教育,拒绝一切对环境有害的实验,多做一些小型的绿色实验。

2.合理选择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材。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础,化学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学科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比较分散、不集中,且较不切合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挑选合适的主要教材以及辅导材料,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3.改进教学方法。第一,在日常化学教学课堂中,即便理论内容较多,教师也不应该仅仅讲授表面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教师应以理论知识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创造思维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优秀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4.合理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及时反馈。化学考试题型应以综合类的题目为主,如理解型、记忆型及实践型并举。在一份试卷中,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性知识贯穿其中,以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现在学校中的考试舞弊现象严重,考试成绩缺乏真实性,所以,还应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对考试严格要求,让学生遵守纪律。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知道学生哪方面还有不足,做到及时反馈,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不一样的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的需要。对于化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加强对其基础知识的培养,不仅要让其学习学科内容,还应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化学基础好的学生,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学习要求,让其学习成绩更加优秀。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与技术并存的时代,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思考,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职业

【中图分类号】G633.8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应该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喜欢?如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很多中职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动机,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在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10年的教学探索,我对化学教学做了以下几点改革:

一、 恰当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人都说中职学生不爱学习。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教师如果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钥匙,可以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我调查了不少身边的学生,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目的性较强,他们的问题很明确:学校为什么要上化学课程?学习化学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用?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化学课程之前,需要给这门课程一个明确的定位。教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化学有没有用”。

我的第一堂化学课题目是《生活中的化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让学生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我还根据我们学校不同专业给他们介绍《塑料成型专业与化学》《电机与化学》《计算机专业中的化学》等。通过这N课堂渗透给学生的一个信息:化学知识与职业联系紧密。因此我认为化学的定位是: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

二、教材处理――源于自然,注重生活

教材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处理教材应该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教学大纲、中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织,让自己所教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我在教学中处理时思考化学这门科学从自然生活中来。那么我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应该可以从大自然中寻找到,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如:《珠宝中的化学》、《化学福尔莫斯破案集》、《化学与璀璨烟花》等。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查阅化学资料,教师及时指导,任务完成后可以进行班级内的展示和讨论。整个过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讨论形式有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内营造了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接受习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思考这个物质从哪里来,还有没有其他的来源?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思考。

三、 教学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教科书一根粉笔一堂课的形式。传统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体。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教材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即教科书、科普杂志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等。因此,教学的形式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思维固化,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接受。我教学改革思路是:

(一)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对于化学的负面报道很多:某种食物添加了对身体有害的化学试剂;什么化学药品泄漏影响生活。学生在接受这些新闻的时候,从内心中认同一个错误的概念――化学是不好的,对人类生活有危害的。作为化学教师要把“化学科学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学生。只有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化学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从实事出发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2011年3月12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的泄漏,我国很多居民不明情况引发了抢购碘盐的风波。针对此种情况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专门做出课件《碘盐》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碘盐的作用,不跟风哄抢购买食盐。经过这样的知识普及,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更浓厚。

(二)教学中弱化理论,注重应用

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对化学理论进行深度研究弱化,而更多地注重理论的应用。为此,我把所讲授的知识重新组合,简化了理论的推导过程,增加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电化学基础》单元时候,对于原电池理论讲授的课时减少,而对于金属防腐应用增加课时,机电专业要对机器的保养和养护的原理着重讲授,这样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也更爱学习。

(三)学以致用,加深知识内化

在教学中我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的学习成功感更强?就是学以致用。我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三个层次,一在课堂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理论;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记忆;三师生共同做实验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离子的性质中,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检测工厂的废水并利用设计实验净化生活污水。当学生可以用明矾净化污水的时候,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同时也加深知识的内化。

四、取长补短,教无定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样化,但是化学课程的课件也不是简单的电子教案,而应该适当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把化学的不易理解的微观理论形象具体展现出来,如对于分子结构,微观模型这种抽象的知识使用3D动画展示,把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同时使用板书边讲边演示的化学方程式配平过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化学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每位教师的特点不同,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但是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我认为经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到化学是生活的需要,是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理解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课程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的开发并不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权威,而是依赖于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与指导老师以及合作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课程的开发与组织过程基本上与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合二为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只有在学生的自我建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才能加以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运行和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应采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指导的形式。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学科课程偏重于学术性的理论性内容,具有预设性、封闭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偏重于实践性的专题的解决,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其内容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其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的、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习者本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的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它要靠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到实践中去寻找。因此,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个领域,只要学生想到的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既可以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属于新兴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预先设定。

3.教学过程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内容多是被规定好的、统一的,并且,它所涉及的问题多是封闭的、结构良好的,答案也往往是预知的、标准化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比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是否满怀兴趣或好奇在思考、在探索、在分析,而不应过分重视学生理解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知识。重视教学过程,不仅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结果的质量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在兴趣。

第10篇

长期以来,由于技工学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教学观念落后,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等问题,而且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技工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促进技工学校美术教学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取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故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途径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技工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途径

由于当前很多技工学校不断进行扩招,导致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能有效跟进,使得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尤其在技工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落后,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美术教学要求,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故而,对于当前的技工学校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技工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技工学校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尽管近年来技工学校受到社会的很多关注和重视,国家也投入相当多的资助和补贴,但是由于在技工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只是对于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这样就违背了美术教学的发展要求,不利于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在技工学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一般只是对于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基本是以技能的传授为主,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比较薄弱,这样就非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有效增强。例如,在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技法方面的指导,不能有效结合西方现代素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的所学很难与社会紧密结合。同时,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机械化的教学,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活力,不利于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经过相关的调查统计发现,当前我国的技工学校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师资力量明显存在严重不足,学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兼职,而且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也是非常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技工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由于专业化的教师资源有限,不利于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技工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技巧的提升。(四)没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在技工学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完全依靠学生的期末作品作为依据,而且对于美术作品的评定,如素描、油画等,只是根据学生创作作品的相似度来区分。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也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而,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加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

二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技工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不论是美术课程的教学观念,还是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技工学校目前的美术教学不仅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还严重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提升专业的技能和水平。因此,对于技工学校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技工学校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促进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三提升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对于当前技工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其改革的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为了有效推动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向前发展,促进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需要加强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从而在教学上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技工学校一方面需要完善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和创作活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还需要采取“走出来,引进去”的对策,不仅要让本校的美术教师加强与外校的优秀美术教师交流和沟通,而且还需要加大对于教师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美术教师的待遇水平。通过这样的改革,可以有效增强技工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积极转变落后的美术教育理念。在技工学校的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要不断通过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身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改革中,教师一方面不仅需要对于传统美术教学的继承,而且还需要对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教育理论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的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而且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很好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教师在转变落后观念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美术技巧和美术理论的教学,而且还需要把握时机,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美术教学实践与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进行有效的美术课程设计。技工学校在美术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还需要推动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制定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安排,淘汰过去已经落后的美术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增强美术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才就业。在具体的改革设计中,技工学校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了有效提升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成效,可以从教学方式和方法入手,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建立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自我发挥,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化教学,将一些美术教学的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播放,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而且还比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过去在技工学校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作品的模仿能力评价。例如,素描创作过程中,教师常与实物开展对比,根据相似度的高低评判学生的成绩。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且也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情况。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可以在通过注重平时表现的前提下,开展师生共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合理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技工学校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要选择合理的途径,从师资力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深入推进,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美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促进技工学校美术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尚.聋哑学校美术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3(2):250-251.

[2]杨彦红.强化技校美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视界,2015(3):251.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中国的社会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之而来的人们的思想道德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不断演变的新形势中改进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全民思想品德素养,为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成为现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重视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初中教学课程中并没有占有很大的比重,似乎在学校、老师甚至一些家长眼中,思想品德教育不需要给予太多的重视,由于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不被关注的课程,不需要去认真听讲深入去思考,以致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兴趣不浓。另外,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由于课程教学的改革,一节课分为几个部分来完成,看似容易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任务很多时候就无法正常的完成,要么就是按照教学模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虽然内容都有讲到,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想性教育和指导,导致教学目的性不强,学生也因此讨厌上思想品德课。

2.教学内容较单一,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比较的枯燥乏味,老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也有部分老师会用到参考资料,但是那些知识也只是和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本课本一本参考资料似乎已经不能够达到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一张试卷而定去向的选拔,这使得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用心去了解去体会,只是简单的知道而已,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3.教学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创新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为了适应整个复杂的社会便应运而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建设工程积累了一块强硬的基脚。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的扩大,很多学校都有了网络,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惊喜,但是,部分老师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仍然是单一枯燥,也只有在重要的课程中才会加以采用,长此以往,老师对教学方式的更新的重视越来越弱,并且也越来越没有特色和创新。

二、改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现状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的,加强重视力度

为了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使人们意识到初中品德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和氛围。首先,学校和老师应该首先做好示范工作,学校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将思想品德的考试成绩比重加大,让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可以在每次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在重复中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然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者更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习意识和习惯,主动去学习去探讨去思考,在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前进。

2.丰富教学内容,将评价方式合理化

针对目前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首先,从教材出手,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那么就应该将其它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信息室等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其次,从教育者出发,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其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求形象而生动地将其运用其中,最好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此外,也可以和学生开展热点话题的研究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思想的激发中体会更加深刻。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加以创新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同样要学会掌握知识的方式和手段。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变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老师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不能跟上变革的步伐同样不能达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良好实施。老师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因为有些内容通过网络和多媒体会更加的直观和简单。另外,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师生互动的环节,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化的方式,创新式的教学引导,让他们在合作和自主思考中得到老师必要的指导,从而获得思想品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潘远金.初中思想教育,1998(9).

第12篇

关键词:慕课;精品;教学改革

慕课作为新型在线课程,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它拓展了教学时空,促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从大学细胞结构到高等教育各层次决策、管理模式的全方位裂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慕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慕课这一世界潮流,南京大学积极迎接挑战,努力将慕课建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发展历程

2014年5月,南京大学陈骏校长会见了国际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首席执行官、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教授,自此南京大学与Coursera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慕课建设推进工作组,在各部门的协{配合下,组织开展相关工作。2015年3月,我校第一批慕课上线Coursera平台,该批课程共4门,包括Jewish Diaspora inModern China(“现当代犹太在华散居”)、“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导论”“心理学与生活”及“软件测试”。

2016年上半年,我校的慕课登陆国内两大知名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两个月不到,仅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的第一批5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已超过9万人,受到学习者热烈欢迎。

目前,南京大学分别在Coursera平台上线13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15门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2门课程。

二、建设目标与原则

南京大学在启动慕课建设工作时,就树立了“打造一流精品、服务校内校外”的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南京大学慕课的建设目标与原则。

1.建设目标

在“三三制”教学改革第二阶段,建成一批课程质量高、反映南京大学学科优势、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慕课,并以此带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原则

一是精品导向,适度控制课程数量,力出精品,将优质教育资源与全世界学习者共享。二是特色导向,遴选具有南大特色、反映南大学术风貌的课程进行建设。三是需求导向,与校内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相契合,课程具有较多的潜在学习者。四是应用导向,开发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施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将慕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打造精品慕课

1.统筹布局,将慕课建设纳入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总体框架中

作为新兴发展的课程类型,慕课在建设之初应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框架中,予以统筹考虑。

“十三五”期间,南京大学着力推行“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工程。通过“扬优”(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重”(支持重点基础课程)、“扶新”(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去莠”(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形成“十百千”的优质课程分布格局:十门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百门量级具有国内重要影响的精品教改新型课程和精品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千门量级体现南大先进教学水平的学科专业特色课程。入选优质课程的主讲教师每年将获得不菲的奖励绩效。通过优质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带动教学队伍建设,孵化教育教学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而慕课正是“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重”“扶新”的重要支持课程类型,也是考核入选“十百千”工程的课程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

2.全程辅导,把好慕课建设各环节质量关

从慕课的立项到中间的建设过程,乃至最后的上线,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人进行全力支持,并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慕课立项前,南大主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扎实调研,精心物色人选,遴选热心教学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名师名家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纲。正是在这些教师的全力支持、全力投入下,南大上线的课程受到了国内外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以研讨会、培训会等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为教师做辅导,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慕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重塑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供指导。

课程建设完成后,一方面邀请1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慕课的专业内容进行同行评价,保证课程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由学校宣传部门就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对课程进行审核,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在两者全部通过后方可正式上线。

学校还在经费和助教方面提供保障。设立慕课专项建设经费,设置专人负责与慕课制作单位的协调。为每门慕课提供制作助教与上课助教,制作助教主要用于在课程制作期间帮助教师查找资料、修改文件、上传视频等;上课助教主要用于课程上线后,帮助教师进行基本的课程维护等。

在学校上线国内外各平台的慕课中,3门课程曾长期位列Coursera平台最受中国学习者欢迎的课程;1门入选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6年度最受欢迎慕课TOP10。

四、慕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的方式探索

慕课在国内建设初始,其重要定位就在于要促进高校内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南京大学在建设精品慕课的同时,也注重将慕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服务校内广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