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7:3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活动演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性问题为主题的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如何有效地把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一、两节主题班会简要介绍
我们在小学低段二年级和小学高段六年级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小学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其实我能行
基本过程:
1.暖身活动:“掌声响起来”
首先,学生预计,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能鼓多少下。把预计的数字写在纸的左上角并把纸倒扣在桌面上。然后,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边鼓掌边默数鼓掌的次数,结束时把这个数字写在纸的正中央。最后,比较左上角和正中央的两个数字,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正中央的数字高于左上角的数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2.心理剧《其实我能行》
场景一:主角芳芳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女生。课堂上,她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发言。
场景二:下课时,同学叫她出去玩,她总感觉自己样样不如人,犹豫着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
场景三:班级要竞选班委,她很想参加,可是因怕自己写不好、讲不好而放弃了竞选。
场景四:每人必须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小演讲就要轮到她了,她再也逃避不了了。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芳芳一遍遍地练习。
场景五:在演讲的那一天,芳芳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进行演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芳芳演讲了五遍,一遍比一遍自信、自然……
3.讨论分享与现场训练
演员和学生观众分享校园心理剧所带来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上前展示自己。
4.结束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我能行,我要 ”卡片,一个一个走上台,握紧拳头,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内容。
(二)小学六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和虚荣心说拜拜
基本过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开宗明义引入主题
2.心理剧《虚荣能博得自尊吗》
场景一:主人公小臣家境不富裕,父亲又有病。军训马上就到了,同学们有的说要穿名牌运动鞋,有的说要带iPad,还有的说要带进口巧克力……虚荣心使小臣夸下海口——带iPhone4。
场景二: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下班后还要辛苦地做着小坐垫给爸爸攒药钱,小臣内心极度矛盾。但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还是提出了买iPhone4的要求。
场景三:军训的寝室里,当同学们看到小睿的iPhone4s后,都纷纷抛下小臣的iPhone4,围着小睿玩。一旁认真看书的小龙的一句话,点醒了小臣。
场景四:回到家后,看到爸爸难受地躺在床上,得知父母用给爸爸治病的钱给他买了手机,小臣后悔不已。
3.讨论分享
演员分享演出的感受,观众学生联系自己,围绕虚荣与自尊进行讨论与分享。
4.故事提升
主持人呈现16亿美金的成功人士——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诗朗诵结束班会
学生们分组走到前台,投入地大声朗诵有关自尊的诗句。
二、总结与思考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再现
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故事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现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论是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角色安排,还是语言的表述、动作的表现、内心的活动,都是现实真实的经验。越是真实的表演、现实的呈现,越能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
《其实我能行》的心理剧选择了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景——课堂、课间、家里。主人公芳芳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她在演出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自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她在演出中的内心顾虑与冲突就是不自信学生日常的心理体验。真实经验的再现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尤其是当看到班级里最胆小的芳芳扮演者能够站在众人面前并大声地演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震撼——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很多学生分享时,没有了空话、大话,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一位学生说:“我跟芳芳一样不敢表达,其实很多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当别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时,我很后悔。看了这个心理剧,我以后要大胆发言,就是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得到老师帮助纠错的机会。”
还有一位学生说:“看了这个心理剧,我想起了今年元旦的事情。元旦联欢会前我在家里精心准备了歌曲《小燕子》,可是当老师说谁来演节目时,我却没有勇气上台。老师鼓励我说:‘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我给你录像。’我还是没敢,看了这个剧我挺遗憾的,下次联欢会我一定自信地给大家表演。”当班主任邀请他立刻上前演唱时,他大方地为大家演唱了《小燕子》。
六年级的《虚荣能博得自尊吗》以刚刚结束的学军学农为故事背景,以班级一个经济条件较差但盲目地想以虚荣心换取自尊的小臣作为事件主人公,演绎其心理冲突。剧中所有的语言均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真实而感人。观看之后学生们的分享更是有感而发。最后学生们的诗歌朗诵,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走形式,而是群情激昂的发自内心的表达。班主任在最后说课中提到,在前期不断排练的过程中,几个小演员的日常言行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饰演小臣的学生以前很愿意抢答问题,这以后抢答的行为消失了,而且在看到其他同学抢答时,竟说出:“就你会啊?不要炫耀,是不是虚荣?”
(二)校园心理剧要巧妙地整合到主题班会之中,体现出班会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校园心理剧是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为了心理剧而心理剧,其故事的选择、组织与安排,都要从主题班会的整体框架出发,与班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整个班会应衔接自然、一贯而下。
比如,“其实我能行”主题班会,其前期的心理剧编排和整个班会的流程设计同步进行。自信心的主题关键点在于自信心训练,训练的方法之一是主动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因此班会设计流程之一是学生自信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作为前面环节的心理剧要能够助推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去。于是在心理剧解决问题阶段的事件选择的三个方案中:交换优点卡活动、贴绿叶子活动、课前小演讲活动,教师选取了以实际行动训练自信心的课前小演讲活动。一方面,对于芳芳的扮演者,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另一方面,女主角的行为表现会在学生中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尤其是芳芳最后的内心独白,“原来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大胆地挑战困难,其实,我能行!”于是我们看到,当班主任在分享阶段适时邀请学生上前展示时,学生们都迈出了自信的一步。最后,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一个个走上台前,面对大家,握紧拳头,坚定而大声地说出了“我能行,我要 ”。整个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自然承接,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指导者
一个好的校园心理剧应集辅导性、艺术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以及对心理剧这一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校园心理剧排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剧排演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辅导过程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了教师作为校园心理剧指导者的角色职责。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心理剧由班主任亲自创作。班主任根据日常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选取了不自信学生常见的事件展现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阶段,运用心理冲击疗法原理,设计了让女主角芳芳暴露于众人面前进行演讲的情节。在每一次排演中,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所以教师要从角色理解、角色动作、语言表演,以及舞台空间走位等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六年级的心理剧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如学生创作中,小臣醒悟只因父亲病重,这显然不符合人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反而会显得很假。教师根据班级同龄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启发创作团队搜集班级的榜样言行,在同学弃小臣奔向iPhone4s这一当头棒之后,安排了正向榜样小龙的一句话使小臣觉醒。同时班主任又指导学生适当加入小臣内心活动的独白与旁白。最终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独白旁白的渲染,主角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深入地展开,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观众,引发其强烈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更好地体现了其真实性与冲突性的特点,助推学生心理成长。
(四)教师是讨论分享的引领者
心理主题班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之后的讨论分享都是学生澄清认知、释放情感、获得正确行为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整个班会最终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讨论分享阶段,教师不能任之自由发展或只是在最后出来进行简要的评价与总结,而应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二年级的班会全程由教师主持。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领学生将观看心理剧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并把自信训练与学生的实际感悟结合到一起。六年级的班会虽然全程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在讨论分享时站出来,运用提问、反馈、自我表露等团体辅导技术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并适时点拨提升。
(五)校园心理剧安排在主题班会的哪一环节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结构而定
心理主题班会的基本过程包括点明主题、展示主题、深化主题三个环节。校园心理剧安排在哪一个环节要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而定。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安排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环节比较恰当。随着剧情对心理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呈现,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这为深化主题环节即对问题的本质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及探讨解决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问题的解决方法,安排在深化主题阶段比较恰当,以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探索问题,并能够以直观的感知与切身的体验强化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如果校园心理剧是完整地围绕着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戏剧发展过程呈现,放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阶段比较合适,能使学生从心理剧完整的演绎中感悟问题的本质和促进自身的改变。
(六)不必过于追究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区别
不论是心理主题班会还是心理活动课,都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现实经验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困惑,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两节班会课的尝试中,也刻意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如主持人的选用,一般来说,班会由班委来主持,所以二年级的班会曾考虑让学生来主持,但最终多方思考后,还是由班主任来承担。再如活动内容的准备,一般来说,班会的活动内容与流程大都由学生作好准备,因此二年级班会最后孩子们“我能行,我要 ”的卡片,六年级最后的诗朗诵都是学生们之前作好准备的。如果是心理活动课,则一般是学生当场写下卡片,诗歌则由教师准备,学生课堂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是形式上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刻意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区别,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束缚,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其内涵与本质,形式上的区别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把两者弄得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下).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决定着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太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下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
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认识活动的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不会停止,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高‘行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情感往有利于认识活动的方向发展。譬如,人的生理惰性:任何动作,从感官接受刺激经过中枢神经到相应的反应性活动,得经过一定的时间。所以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初进行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外语上来。有一些教师误认为那只会浪费时间,因此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实际上这样的抓紧反而浪费了时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又如,一节课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件”,此时,教师就宜以避免多数学生心理波动,而予“淡化”处理。此外,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课时、目的到活动,都要富有弹性,且使大家都需“跳一跳”,而又都可能“摸得到”。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言出必行”;一方面要耐心和蔼,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以求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ave tip.”“keep up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关键词】英语课堂 说英语 兴趣
长期以来,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英语课堂,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这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欲望。但是,“说”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思维形式也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化,在说话时,心理活动也随之变化,对说话的兴趣不如小学、初中时那么高了,不够积极主动了。高中阶段的英语课堂应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说的能力?老师应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
众所周知,能否准确地把握语音、语调等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因此,英语语言基础首先要注意发音。其次,通过大量听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来学习单词,语法和句子结构,而不是孤立的背单词和语法。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词汇,掌握了句型,熟悉了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二、改革每日课前Daily report
小学、初中阶段的Daily report等课前热身活动比较单调、机械。高中学生已开始有厌烦情绪,因此,必须改革。我们可以把它换成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天的话题可以不同,随机应变。如:谈最近或当天的能调动大家的情绪的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时事等,也可以讲班级中最新发生的事,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如:在伦敦奥运会举行前夕,我要求学生谈谈他们对伦敦的了解,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学生们,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上台大谈他们心目中的英国伦敦:“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It’s famous for Big Ben and London Bridge. ” “I know their national flower is rose, and national anthem is God Save the Queen, and they are doing well in sports like soccer, cricket, tennis, and rugby. Oh yeah, forgot to mention, Jordan has really huge boobs ―England’s pride. My favourite basketball star is just Jordan.”
“I als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famous universities in England, such as Oxford University or Cambridge
University.” 等等,简直成了英国伦敦系列讲座。
当谈到London Olympic Games时,同学们更是情绪高涨: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is the 30th Olympic Games.” “the 2012Olympic Games is coming. I think that London is a very busy, very beautiful city, now the Olympic Games to be held in London, I think it must be a wonderful show.”…
有时也可以换个形式,让学生们利用2-3分钟做个游戏,如:老师事先准备一个复合句或一个特殊句式,如:“It was Li bing that helped an old man cross the street yesterday.”,分3-4组,以接龙的形式重复所说内容,时间短且准确者为胜。同学们的兴趣越来越高,大家你追我赶,积极准备。
三、创设情景,鼓励课堂演讲
例如:在讲M7U4的reading“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之前,我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就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总结伦敦地铁系统的发展顺序,并尝试用一句话来总结每个阶段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不会显得不知所措,而是信心倍增,积极准备。然后,教师可先请几个学生轮流一个人说一句,将“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完整地呈现一遍。继而,鼓励学生演讲时多与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多用新学的单词、词组、句型等,从头到尾完整陈述出来。可以多训练几组,并及时给予表扬、评价,渐渐地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多轮次对话的能力
只会学英语,而不能尽快地去运用,那就永远也学不好英语。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要始终寻找机会说英语。英语对话是两个人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交流思想的一种言语行动。这种对话有利于每个人的英语学习,因为大家都有机会运用自己已掌握的英语知识,这就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五、结束语
其实,培养高中阶段学英语的兴趣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重视激励学生说话的兴趣,真正促进高中阶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刘畅.浅谈高中英语课堂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成功(教育).2012.
关键词:演讲人;口译员;对比研究
一、话语内容对比分析
(一)演讲内容
就讲话内容而言,公共演讲中讲话人的讲稿大多时候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其中包括两种可能性。
1.有准备的演讲
无论演讲人是什么身份,有何职业,演讲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演讲人所要讲的内容与自己的职业,生活或所熟知的领域相关。第二种可能是,演讲人所要讲的内容不是自己涉及的领域之内的,或不曾深入接触过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有准备的演讲,演讲人都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在演讲前就熟悉了所要讲的内容。如背记讲稿、调查研究讲稿内容等。
2.无准备的演讲
即兴演讲虽然算作为无准备的演讲,但讲话人大多时候还是会讲(或被要求讲)一些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即使是演讲人遇到要讲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时,演讲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尽量以自己的思路与风格,讲出自己的想法。既然是自己的想法,就讲出的部分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属于自己熟悉的范畴。
(二)译员的翻译
对于译员来说他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量,但这并不等于译员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大千世界,有着各行各业,所以译员能掌握的也只是一些浅显的知识,并不会很专业。就翻译的内容而言也可分为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翻译:
1.有准备的翻译
所谓有准备的翻译,是指译员在进行翻译之前就得到了发言稿,可以提前进行研究或调查,进行必要的译前准备。如果翻译的内容是一些很平常的或是译员从前做过此类翻译,那么再加上现在的译前准备,似乎可以轻松娴熟的完成。但不得不考虑的是,有时演讲人兴致高昂或激动万分时,在讲话当中无意识的加入许多稿件上没有的内容。这就要求译员及时反映,以免注意力还停留在稿件上,造成错译或陋译。因此可见有准备的翻译也可能是译员所不熟悉的。
2.无准备的翻译
无准备的翻译指的是即席翻译,这种情况下译员对翻译的内容就会有两种反映:第一种是译员没有接触过此类的翻译任务,对翻译内容比较陌生。第二种是译员曾经接触过此类的翻译内容,有一些相关的翻译经验。
总结来说,就话语内容而言,对于演讲人来说是所熟悉的,而对译员来说有可能是熟悉的,有可能是不熟悉的。
二、讲话语言对比分析
在演讲或口译中,讲话的语言可能是说话人的母语也可能是非母语。但无论是哪种,演讲人产出语言的和译员产出的语言是有区别的。
(一)演讲人的语言
在一般情况下,演讲人的演讲只涉及一种语言,这种情况下演讲人只需要用一种语言思维去进行演讲,这就保证了演讲人讲话的流畅性,逻辑性和正确性。
第一,大多数演讲来说,演讲人所用的语言是自己的母语,这样一来演讲人几乎不会出现语法或措辞上的错误。即使出现错误也可以及时的进行补救。
第二,有时演讲人所产出的不是母语。这时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虽然演讲人所产出的语言不是母语,但却是演讲人掌握比较娴熟的语言。这就与上述所一样,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演讲人的演讲并不是母语,也不是自己很熟悉的。如:初学外语的学生进行的课堂演讲或训练。这时如果演讲人之前做过准备就可以给出不错的演讲。如果没有准备,显然结果会不太理想。
(二)译员的语言
翻译,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显而易见的要涉及到两种语言。
第一,对于原语译员要进行听辨理解的同时在脑中进行信息处理,并把握信息的关键点,并将其存入到短期记忆的脑部海马区域。
第二,产出目的语之前,译员要将短期记忆力的内容与长期记忆中的部分相结合,选择好语法与形式结构,之后再产出。其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明白或不确定的信息,这就大大的加种了译员产出语的难度。
根据以上对比的内容来看,译员的语言处理情况,要比演讲人所要处理的情况复杂且有困难得多。
三、讲话速度与语气对比研究
(一)演讲人的语速与语气
演讲虽说是以说话的形式进行,但它绝对不等同于说话。相比说话,演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演。既然是表演就会有情感牵涉进去。演讲中演讲人的语速和语气会随着演讲人的情绪而变动。当演讲人情绪激动时,不仅语速会加快,语气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发出笑声或哀叹声。总的来说,演讲人的语气和语速不是一成不变,平稳进行的,它是会根据演讲内容与演讲人的情绪而不断变化的,是演讲人主观控制的。
(二)译员的语气与语速
译员与演讲人不同,他是在传达信息,而不是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根据口译的要求;译员在做口译时,是需要以平稳的语速和稳定的语气进行的。除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稍微加强语气之外,译员是不可以随便改变语气或语速的。即使是译员遇到了翻译困难的语句,也要保持正常的语速。译员不可以过多纠结于困难之处,耽误太长的时间,否则将会引起听众对译员翻译水平的怀疑。
显而易见,演讲人的语速与语气是多变的,这是成功的演讲必须具备的。而口译员的语速与语气必须是平稳的协调的,这是成功的口译需具备的条件。四、所表述观点的对比研究
人们张口说话时,总喜欢表述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一)演讲人的观点
通常情况下,演讲中都会充斥着演讲人的观点。演讲人可以尽情的谈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犯法的言论),不受他人的制约。演讲中整个讲台就只属于演讲人,演讲人就是整个现场的中心。
(二)译员的观点
翻译的过程,是将讲话人的信息转述给听话人的过程。这就说明译员所输出的信息,都来自于讲话人。换句话而言,都是讲话人的观点。翻译的过程中译员只允许翻译讲话人的观点,不允许掺杂进个人对此信息的任何看法或观点。即使是讲话人的话语中出现了可能的错误,译员也是无权擅自改正的。
总的来说就是,演讲人有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而译员只有转述他人观点的义务,没有任何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与观众的互动情况对比分析(现场演讲与翻译)
(一)演讲人与观众的互动
演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表演,而且是需要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表演。如果演讲人只顾着在台上自说自话,丝毫不理会台下观众的反映,那么这场演讲会被认为是失败的。一个成功的演讲,需要讲话人与观众进行各方面的互动;如眼神互动,用话语引导观众为其鼓掌,或用肢体语言引起观众的兴趣,使其发笑等。
(二)译员与观众的互动
一般情况下,译员是在不被注意的位置;站在发言人侧后方,或甚至站在台下,更有时只听其声不见其人。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发言人而不是译员。站在台下的情况之下,毫无疑问,译员是没有什么条件可以跟观众互动的。即使是站在台上,译员也是不允许有太大动作的。译员不能和发言人―样,有夸张的动作或搞笑的行为,否则会让观众觉得奇怪或不舒服。
相比之下,演讲人可以轻松自在的与观众进行适合的互动,而译员要恪守行规,落落大方的保持形象。
六、心理状态对不研究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的某种暂时性的心理过程和状态。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以及反应能力等。没有人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的自然反应。其中,形象作用最大的属紧张。
(一)演讲人心理
第一,在演讲中,有时演讲人会出现紧张的现象。但适度的紧张可以带来积极地作用。它可以适量的刺激大脑,使大脑能够更好的运作,使思路可以更清晰,进而给出一场成功的演讲。如果紧张的程度过高,就会使演讲人头脑混乱思路不清,以致造成演讲失败。
第二,激动也是演讲中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与紧张相同,适量的激动,对演讲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他可以使演讲更富有激情,使演讲更生动,且更完美。相反,过度的激动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译员心理
第一,译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度的紧张是有益于翻译的。它使译员头脑清晰,且有助于提高译员的短期记忆,同时还有助于提取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提升翻译的整体质量。
第二,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紧张以外,压力是影响翻译质量的最关键心理因素。口译过程中的临场表现明显的受制于心理压力。在听辨分析阶段,心理压力越大记忆效果越差,在语言产出阶段,压力会导致情绪紧张,从而影响语言的组织与选择。最后心理压力将导致翻译成果的不理想。但适度的压力感可以带来与适度紧张相似的积极影响。
在演讲中影响演讲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紧张与激动两个方面。适量紧张与激动对演讲人高质量完成演讲有着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紧张激动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员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紧张和有压力感。同样,适度的紧张与压力感可以帮助译员更好的完成翻译任务。相反的,过度紧张与压力会影响译员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导致翻译的严重错误。
七、环境影响对比研究
无论是演讲还是口译,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而其中的诸多因素或多或少的会影响演讲人或译员的发挥。
(一)环境对演讲人的影响
第一,谈到演讲,就不得不谈到观众。作为演讲环境的一部分,观众对演讲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影响多为心理方面的。当台下坐着权威人士或领导干部时,演讲人容易产生或激动地心理,而这些心理状况被改变的程度会影响演讲人的发挥。当观众席中的噪音不断,观众互相交谈甚欢等情况同样会影响演讲人的心理。此外,如果演讲人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而观众又不肯给予积极的配合时,演讲人的心理轻快也会扁的不稳定,从而影响演讲的质量。
第二,除观众之外:环境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等外部环境也会对演讲人的表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环境对口译员的影响
环境对口译员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对口译员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噪音。噪音会导致译员不能清楚的听辨发言人所讲的内容,从而给译员加大工作的难度,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环境因素对演讲人和口译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演讲人来说主要是来自观众群的影响。对译员来说,噪音的影响则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什么时间才是最佳的结案时机呢?好的结案方法有那些呢?
一. 注意观察细节,掌握最佳的结案时机
优秀的促销人员,总是能够通过细微的观察消费者的现场行为,确定结案时机。我们以前曾经做过消费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观察消费者现场行为来做出判断:
消费者心理决定购买的暗号:
1. 顾客不停的询问同一个问题,并渴望多次被肯定的回答。
2. 拿起宣传单页当者促销员的面反复的观看
3. 有意的挑剔产品的毛病
4. 询问售后服务、送货等事宜
5. 就产品的某一话题与促销人员展开讨论
另外,消费者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和行为也会暴露购买欲望
1. 攥着的手松开了
2. 不自觉的多次抚摩商品
3. 眼睛在不断的在被介绍的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移动(对比商品)
4. 突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如果通过你的观察,你的顾客出现了上述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那么都能够表明顾客已经产生了购买的欲望和冲动,此时,该及时的结案,提醒你的顾客,该购买了。不要在此时继续喋喋不休的讲下去,要知道,有时候购买欲望和冲动稍纵即逝,中国有句古话“言多必失”,也许有时候会因为你多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而造成整个促销过程的失败。这就是适时结案的重要性。
懂得了结案的时机,那么还需要知道一些好的结案的方法。有时候顾客的心理是在“买”与“不买”之间来回游动,这个时候,需要你大胆的结案,以帮助其做出购买的决定。下面几种结案方法可供参考:
1. 榜样法:
“我们商场的领导用的就是这个机器,你放心买吧,不会错的”运用权威人氏、熟人、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作为榜样,来帮顾客下定决心。
2. 夸奖法
“您真有眼光,这台机器,我们这星期都卖了100多台了,好多人都喜欢这种样式的”利用消费者从众的心理,促使其购买。
3. 鼓励法:
“如果您觉得可以的话,我来帮你开票吧”采用帮助下决心的方式来鼓励顾客作出决定
4. 暗示法:
“这台机器您卖回去后,家里人一定会很满意的”通过暗示别人的看法,来坚定顾客自己的判断。
还有许多许多的结案方法,在实际的促销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消费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结案策略。
最后,我们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来说明适时结案的重要性:
一、激发想象,童心写童话
——第一学段童话习作教学
具体形象性是一、二年级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众多心理学家认为,此时他们产生意义的重要心理结构是想象,是创造性想象的形成期。教学实践启示我们,该学段学生是以固有的童心来认识并解释五彩缤纷的世界。对他们进行创造想象习作训练——童话习作教学,吻合了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心理功能和语言功能。
在童话习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五种训练形式:
1.根据多幅图学编童话。如给学生提供组画《骄傲的小毛驴》两幅图,为学生编童话打开话匣子,让学生轻松起步。
2.根据故事开头续写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故事的发展和结尾,合乎情理地续写童话。
3.根据单幅图编写童话。从单幅的静态画面上,观察后想象补全前后编成童话,如《老鹰抓小鸡》等。
4.用意义上不相干的两个物体或两个词语编写童话。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道,从而编写出一个内容奇特的童话或者故事。例如《机器人和小老鼠》等。
5.童话新编。要求学生对原有的童话故事“动手术”,增加独创的新的有趣情节,通过重组改装编写出童话,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如对学生熟悉的《狼和小羊》,进行“增加人物,改变结果,救羊脱险”的改编。
由于在训练过程别重视运用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使许多学生初步形成了与别人合作共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合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大大发展了儿童社会化的智力。实践证明,童话习作教学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机。
二、置身情境,绘色又绘声
——第二学段素描习作教学
教育教学实践启示我们,主导三、四年级学生活动的是比较系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的概括信息功能。而他们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观察,是培养观察力、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的最佳年龄。建立在需要仔细观察和丰富想象基础上的素描习作,则完全适合该学段习作训练的需要。
我校第二学段的全体教师集体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互相随堂听课,充分探讨教好每一节素描习作课,开展了片段素描(三年级)——叙事素描(四年级)的系列研究,摸索出了一套素描习作的有效训练方法。
(一)片段素描“九个一”
1.描写一个场面。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用点面交织、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如校(班)会、劳动、欢乐、市场买卖等场面。
2.描写一个外貌。任选熟悉的工、农、军、师、生、医等一位人物,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围绕中心有序地描写出有个性的人物外貌。然后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竞猜活动来进行效果检验。
3.描写一处景物。以校园、公园中的花草树木或日出日落、风雨雪露等景物为对象,把观察最细、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序地写具体,突出特点。
4.描写一段对话。要求学生根据对话的对象,灵活地运用对话形式,语言得体精炼,表现人物性格。
5.描写一件物体。选择动植物、文具、玩具、小制作等物体,逼真、全面、有序地描写物体的特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
6.描写一段连续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形象鲜明地描写人物的系列动作。
7.把一段话写具体、写形象。练就写具体的基本功,基本形式有: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
8.描写一个地方。按照空间方位顺序,依次描写,抓住有特色的陈设,有详略主次地描述。可以写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天地、生活的庭院、会场的布置……
9.描写一段心理活动。客观地描述曾有过的紧张、难过、矛盾、恐惧等心理过程,有目的,再有真情实感地写下来,突出人物形象。
(二)叙事素描“六个先”
1.先演后写。先让学生夸张式地、形象化地表演一段小品或一个童话剧片段,然后把主要情节写出来。这样,学生往往能“情动于中需发于外”。
2.先想后写。老师提供一个假想的素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进行交流,然后把自己或同学的设想写下来。如《未来的我》《爸爸发怒了》等。
3.先玩后写。让学生尽情玩耍、嬉戏,择机停止游戏,接着现场指导作文。如《变魔术》《拔河赛》等就是极好的叙事素描题材。
4.先比后写。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口述比赛,通过比评议后再把它写下来。
5.先做后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搞一些从内容到形式有新意的小玩意、小制作等,有主次地写下过程。
6.先听后写。听教师或同学提供的某一事情的情节,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后写下来。如《他怎么了》《晨曲》等。
我们在进行片段素描和叙事素描训练的过程中,始终把“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个心理学规律作为一条主线,坚持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激励学生用语言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夯实篇章训练的基础。
三、传递交流,得体且得力
——第三学段实用习作教学
写是为了有效地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说:“文附质也。”习作具有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工具学科的特点在于会运用。实用是作文的目的和归宿,作文的价值取向是在应用中实现的。习作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直接运用,才能发挥语言的交往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习作动机,走出个人认识活动的范围。加强实用习作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参与交际,在交际中发展语言功能,反过来再以实现语文功能来提高交际效果。
(一)实用习作教学重点
五年级 实用习作训练的重点是:参加讨论时能围绕中心有礼貌地讲清自己的意思,能参加少儿报刊的征文、作文比赛等习作交际活动,会写板报稿、循环日记、邀请书、慰问信、表扬信、海报、计划等,能就学校、班级的事谈自己的看法、意见。
六年级实用习作训练的重点是:能有中心、有条理、有礼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向合适的报刊自觉投稿,能记读书笔记,能写倡议书、演讲稿、总结、调查报告、观后感、会议记录、迎新词、书信交流等,能真情实感地发表对社会热点的建议,表述自己心中的疑虑。
(二)实用习作教学流程
实用习作的功能是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沟通上下左右关系的信息,而且它常常具有一定的格式和习作习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实用作文“四步”教学流程:导语—示例—练笔—评改。
当然,这个流程只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我们更多的探索是如何在有序的训练中,让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概括信息、传递信息的需要联系得更准确,与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对别人施加影响的需要联系得更贴切,从而使他们领会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转换角色,改变语体,表述得体,议论得体。
(三)实用习作练笔新路
习作教学的练笔形式不外乎课堂练笔(大作文)和课外练笔(小作文)两种。课堂练笔执行教材已审定的内容形式,进行螺旋式序列训练。课外练笔较之于课堂练笔,更具优势。为在课外练笔中发挥训练内容的吸引性、训练形式的新颖性、训练时限的灵活性,诱发学生练笔情趣,激起习作的优良动机,提高学生练笔的水平,我们的尝试是:
合作、互助——写《有奖循环日记》
现代教学心理学启示我们:合作学习活动可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文的动机。实用作文应从个人认识活动的局限范畴里走向同学间、师生间、家长间以及更广泛的认识活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写《有奖循环日记》。每五人自由建组,民主推荐负责人,一周内每人轮流写一则日记。写前朗读前面所有同学日记,用符号肯定优点、提出建议;写后由家长对子女的日记作出点评。第二轮循环时,根据同学、家长建议自改后张贴展评。而后由学习委员召集各小组负责人评定,用符号在日记上修改并推出优质、优胜、优秀“三优”日记和“全优小组”若干,发给获奖证书和奖品。
有奖循环日记使得学生人人参与评比,个个投入练笔,它使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形成了虚心听取多方建议和合理地思考各种问题的习惯,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有奖循环日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机制,唤起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及竞争心理,同时也给家长创造了家校联系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课外练笔形式。
交往、激励——书信接力、征文大奖赛
《有奖循环日记》作为习作第一层次的课外练笔,那么书信接力、征文大奖赛可视为课外的又一层次。时隔月余的征文大奖赛,可在大部分学生中激起练笔欲望,为他们施展习作才干创造了竞争的天地。赛题由学生定,小组集体参赛,每周一人,五周一轮,由获“三优”日记奖的学生组成评审组,教师做评委,评出优胜者和优胜组,发奖品和参赛纪念证书。对获奖的学生由班委向家庭报喜、恭贺。如此循环,学生的习作欲望则被不断唤起。
第三层次的课外练笔是“师生情”信箱,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信,给校长写信,写出自己的需要,写出师生的互动,写出家校的希望。学生在实际交往的需要中感受到了书信的重要性,增强了练笔的自觉性。
此外,我们还在学生间开展了积极向班级墙报投送板报稿,向学校广播站投递广播稿的活动,择优在墙报上刊出或被广播站录用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这些宣传阵地成了学生尽显自己风采的好天地。我们还资助学生参加各书报杂志的征文会友大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善思、竞争——即兴演讲、辩论会
一、分层教学―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初中生个体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班级人数普遍较多,很多时候教学仍然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策略,教学只能面向部分学生,而必然忽视和损害了其他学生的数学发展,对及格率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去适应学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
1.学生的分层是前提
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考虑期中、期末成绩,兼顾平时的数学学习基础、作业完成情况、学业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定为A、B班同时进行教学,A班的学生学习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B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人数较少。不过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后期学习成绩、学生的具体情况,A、B班学生之间可递进或降层。
2.采取的措施是关键
针对学生的分层首先进行教学目标分层,B班以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主,适当控制进度,放慢上课节奏,甚至要个别辅导,以弄清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例题;A班在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适度提高要求,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较为灵活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进行作业分层,B班学生作业主要落实课后习题,简单的知识应用;A班学生除了掌握课后习题,还要完成知识的应用,适当补充综合性较大的选拔题或竞赛题。最后进行评价体系分层,每次的单元测试分A、B两类试卷,A卷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度和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B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B班学生还可以经常通过小测试等手段检测学生基础知识过关情况。
3.科学的评价是保证
实行分层以后,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B班学生。学生中间逐渐形成了B班紧跟A班,自觉地在课后补充A班的练习。在此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效果良好:A班原先觉得上课“吃不饱”的学生现在感觉很充实;B班原先一直跟不上的学生现在觉得在B班得心应手。半年下来,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期末区统一质量抽测中,及格率从51%提高到76%。
实验结束后我布置让学生总结学习心得,一位A班学生写道:“我平常学习较好,我被分到了A班,由于周围都是优生,与其暗中‘较劲’,渐渐地注意力更加集中,上课更加认真,思考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在做作业和考试中都比以前好,思路十分清晰,难题可以一个又一个地被‘攻克’,连‘希望杯’的题都可以很快解决,成绩自然更上一层了。”
一位B班学生写到:“在我初二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非常一般,每次考试都考80分左右,怎么就是上不了100分(满分120分),原因在于一些大题都没时间去弄懂,作业不会,就随便应付了事,考试也就不会了。在初三的时候我被分到了B班,自从分到B班后,上课的难度下降了很多,碰到不会的题目,老师讲得很详细,直到把我教到会为止,回家的作业虽然还是有些难度,但很多老师上课都仔细地教过了,我就会努力地把它们想出来。我从以前的80分渐渐提高到90分。”
二、分组帮教―合作与竞争,寓教于乐
初中生已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设计并组织好合理的课堂活动结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施分组帮教,开展合作式学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使各小组相互竞争,从而达到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分组帮教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又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
1.准备阶段是前奏
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对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存档,并根据测试成绩在实验班编排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团体,小组成绩均分在同一水平,每个小组四个成员再根据其测试水平进行编号,分为1、2、3、4号四个等级。
2.活动评价是动力
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启发,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帮教,并派代表抢答,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评价体系,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发言解答,为本小组争取较高的积分。因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答对所得积分不同,层次越低所得积分越高;反之,对于表现差或对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学生采用扣分形式,同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扣分值不同,层次越低所扣的分值越低,四人得分总和就是本小组的积分。这样层次较低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向层次高的学生请教,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为本小组加分,而层次高的学生也非常乐意为他们讲解,当他们回答正确,为本小组夺取积分时,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非常开心。教师每个月都会公布各小组总积分、总积分排名以及进退情况,并将学生本人的学习情况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其家长,也便于小组成员分析其小组存在的问题,家长配合分析学生本人的学习状况,相应调节自己的目标,发动每个成员积极参与,互帮互助。
3.团队合作是目的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有利平台,优生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帮助同组成绩较差的同学,鼓励他们回答问题;而学困生在优生的帮助下显得更有自信,加上能为本组争取更高的积分的动力下,出现变“等食”为主动“觅食”的现象,回答问题更加踊跃积极,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小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觉,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活力。
三、自主性学习―引导自学,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每位学生都来充当老师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备课,指导学生备“教案”,上课时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主动深入所学内容,在完成老师角色的同时熟悉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1.引导
讲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备课。事先让学生认真“备课”,把重要知识点勾画出来,做好知识脉络提纲。所以教师在新课的前一节课,布置课后作业,列出本节课的自学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本课教材的各个知识要点,明确本课的总体目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提出一些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心中有教材,重、难点就会清晰,讲课思路才能连贯。
2.训练
上课时,教师训练让学生当老师――授课。让学生自愿上台讲课,谁准备好了,谁就先来讲,大致每名学生给3~5分钟时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第一个学生敢走上来了,那么就“一发不可收拾”,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每节课安排2~3名学生讲课),学生讲课时教师注意采用启发、引导、提示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自我总结。最后教师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简练的语言全面总结。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加以补充。
3.反思
下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反思。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后作业中都有一项反思的作业,反思自己在本节课自学与课堂学习中已掌握的知识点和还不明白的问题或例题、练习,这样学生就能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缺漏,这些缺漏可能是自学当中存在的,也可能是授课或听课中不理解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第一手信息,使其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对教学进度及内容进行调整。
自主性学习能使学生从起初只会阅读、记忆,逐渐做到“备课”能抓住要点,摘录笔记,进而分析归纳,学会查阅资料,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减少依赖性,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学生当“老师”,站在讲桌前讲授知识、答疑,一是要靠自己主动探究学习,二是要靠其他同学的积极配合,例如回答问题、研究讨论问题等。自己是同学的“老师”,那种学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一种自豪,也是一种挑战,随之课堂气氛也就不一样,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越来越浓厚,求知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同时这种登台表演极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得到极好的训练。
四、结论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所列举的三种教学模式是笔者在长期借鉴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实践,摸索出不同时段、不同对象所采用的三种不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其实,教学模式不是一定哪种更好,关键看学生的实际情形,只要能让学生获得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有效的。当然,怎样更好地采纳合适的教学,或者如何有机结合,总结一般模式是笔者日后要努力去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演讲
一、结合讲读课进行训练
1.教学生字词时,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或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意思。这既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情景、补充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讲完课文后,请学生谈体会、感想,联系实际提建议、措施,或者续写课文等,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安排专门的三分钟限时口头作文训练课
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口头作文课,也可以把口头作文课和书面写作课安排在一起。这堂口头作文课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最好是要订计划,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统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果能有个系统的教材或辅导材料会更好。
三、三分钟口头演讲的指导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一阶段,训练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口头述事的能力。如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发言和交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仿照课文的段落或句式说一段话。在学习《荷塘月色》后,仿照“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语段,说一段自己的感受等。也可以联词成段或口述见闻或对某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进行描述。总之可供训练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很多。通过训练,对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思路的开阔、条理化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着重进行说明事物能力的训练。可以借助资料或实物,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采用一些说明方法,层次清楚地加以说明。可做这样的游戏:叫一个同学到台上看一个实物,没有实物也可在纸上写上实物的名称,(其他同学不能看),由这位同学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实物的名称,让大家猜猜他描述的是什么东西。可分小组进行竞赛,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可利用资料或课件,看一段风光片,让学生说一段解说词。或者由学生口述每个物品、某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及过程等等。通过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述事说明能力,着重训练学生论事说理能力。论事说理要求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详有略,有说服力。可以就某则新闻或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针对课文中的某一点谈感想或发表评论。可以围绕“话题”让学生“说说看”。设计如下: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设计话题十个(最好是一周前),并把话题公布出来让学生做好准备。(一个话题还可设计十个子话题或关键词)。上课时,学生按一定顺序上台抽取话题(可分组进行),一组派出一名代表,然后围绕话题及关键词的提示,快速思考,三分钟完成口头禅。学生抽到话题后可自行选择子话题,这样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后由学生评说,再由老师总结。把竞争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与训练,学生没有感到压力,兴趣深厚,训练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第四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是对前三阶段的总结与提高。可采用演讲比赛、辩论会、记者采访等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语言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还要考虑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的配合,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2.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口头作文的指导既要有“点”,也要有“线”及“面”。“点”的练习指的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老师有目的地设计专项的训练内容。如学生在景物描写中比较缺乏,就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专项训练。可由炼字、炼词、炼句到景物描写的顺序来训练,这样分细来练,让学生有的放矢,懂得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对其写作奠定基础。“线”的练习相当于扩展训练。要求学生把某件事写具体,或把某个人写生动。如:放学后,校门口真热闹!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描述。“面”的练习是让学生围绕话题口头成文,跟书面作文相似。要有头有尾、条理清楚。练习时要先列提纲再口述,切不可前后矛盾,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前言不搭后语,这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及构思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3.互动原则
口头作文有一个优点,就是互动。它是通过说与听来完成的。学生说,学生和老师听,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得到及时的交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更正,学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交流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口头作文。而在书面作文中,“学生写――老师改”的形式,老师改完后,学生不知道有没有去看,能不能理解,老师不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及时地进行辅导。每次改完作文后,学生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作文能力依然没有提高。而每次的口头作文,通过师生的互动,并不亚于老师的一次的作文面批。而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使自己的口头训练趋于完美,再写成文章就能更有效的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了。
四、基本功的训练
有些同学在说话时,我们会觉得听不清楚或感到他说话很平淡。那么就要针对学生的自身弱点,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单项练习。比如有的人语音含混不清,语速一过快就会把某些音节吃掉,就需要练绕口令和快速朗读;有的人声音弱小、吐字不饱满,缺少力度,就要多练气息控制、声音共鸣和吐字归音;有的人讲话语调平板、节奏感不强,就要着重练习以声传意的基本技巧。
五、思维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厌学 乐学 方式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好”“乐”就是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技校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十分欠缺,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厌学情绪较浓。要改变技校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就必须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墨守成规的语文教学法无非是“作家作品分析,分段分层次,明确主题”而已。如果篇篇课文如此教学,学生就会感觉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厌倦心理就会产生。单调无变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精神上的疲劳。那么,怎样才能激发技校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鼓励引兴趣
从初中进入技校,学生看到的是新学校,接触到的是新老师,相处的是新同学。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渴望了解,渴望熟悉。于是笔者结合职教语文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这一特点,在开学第一周的第一节语文课,便以《我》为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指导时,笔者鼓励大家说:“看谁最勇敢,能在陌生人面前第一个走上讲台;看谁能把自己的性格爱好、长处短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告诉老师和同学,最早与大家成为朋友。”片刻的沉思之后,一个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其他同学都向他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和微笑。尽管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并不很完整,但笔者还是以鼓励为主,充分地肯定了他的表现。紧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走向讲台,第一次口头表达训练成功了。笔者认真地总结了第一次口头作文,夸学生有自信,夸他们表达能力强,并因势利导指出他们口语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职业学校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不久,笔者还针对技校生爱上QQ的习惯,鼓励他们在QQ空间里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写,让更多人了解自己。为了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还加学生为好友,通过QQ平台对他们所写的故事进行评论。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求知激兴趣
热情向上、求知欲强是当代技校学生的特点。教《感动天地,震撼你我》时,笔者由浅入深,首先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礼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想,这些人物中哪些地方感动了自己,然后分组说说最感动自己的地方是哪里,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紧接着要求学生试用一两句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最后就结合文中颁奖词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颁奖词的准确性。教学时,笔者又趁热打铁,让每人想一想班中哪个人感动过自己,并为他设计一份颁奖词。然后选出优秀的在班中读一读,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观看到评价,再到分析,最后到运用,全过程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一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轻松愉快,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
三、以竞赛促兴趣
课堂教学中竞赛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新课的字词读音、释义比赛,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背诵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造句比赛,一赛速度,二赛准确,三赛新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说话比赛,即围绕一个主题思考;赛构思,赛说得清楚有条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参赛方式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同学们参与比赛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见识广博。在教完说明文单元时,笔者以“我家乡的特产”为题,按学生所在市县进行分组,每组派代表有顺序地介绍,讲得不全面或声音小别人听不清的“罚唱歌”,“获释”后再派代表补充重讲。这样,将学习寓于“游戏”似的竞赛中,学生感到轻松、有趣、愉快。
四、以情景创兴趣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亢奋的情绪,让学生在快乐中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笔者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
1.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景
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生动的语言可以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情感一致,与教师产生共鸣。笔者在《乡愁》一课的导入中动情地说:“同学们,自从踏进技校门槛后,你们难得在家住上一宿,吃在学校,住在学校,玩在学校。在这些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里你们有过想家的时候吗?台湾,离开大陆孤独漂泊已有五十多年了,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却依然如故,一日未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一开始就进入了诗人思乡的情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由于技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处于直观、具体的感受阶段,因此,通过图画、多媒体课件、表演等方式创设情景,能让学生接受到直观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在短片中,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感情充沛,词句严谨,比喻精妙,排比犀利,场面热烈,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赞叹不已。看完后笔者就抓住时机,说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演讲稿,看他是如何把感情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此时学生兴致勃勃,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3.学生置身角色创设教学情景
笔者在教学小说《项链》时,请十位同学扮演玛蒂尔德、丈夫、同学、以及参加晚会的人等角色。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本内容,让学生亲自体会课文里人物的心理,把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追求享受“暴露”在课堂上了。用课本剧教学《项链》,使学生耳目一新,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乐学就要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大胆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厌学了,就能在快乐中掌握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柳斌总编,周宏、高长梅主编.素质教育百科丛书.课堂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关键词:课堂;表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54-1
一、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化学表达能力的关键
1.推敲关键词语。
化学概念、原理中的关键词语反映了化学语言结构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字词分析,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化学教材中的精确叙述。例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概念中的“全部”和“部分”,离子键概念中的“静电作用”等,都是揭示概念本质的关键词语,应重锤敲打,反复强调。
2.辨别易混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名词、术语、式子、符号,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辨别异同,有助于纠正学生常犯的毛病和一些不良语言习惯。例如对于“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学生常常分辨不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内涵:“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单质”,“同分异构体”是“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前者描述对象是无机物的单质,后者的描述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3.重视分析句子。
对于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教师应认真分析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分句间的关系结构,弄懂句子的含义。例如,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剖析成四个要点,即三条件一结论:在标准状况下(条件①),摩尔的(条件②)任何气体(条件③)的体积都约是22.4升(结论)。经过这样分析,概念就能理解深刻,记忆扎实。
二、掌握科学的表达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表达能力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过程,并学会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众所周知,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解一百道题更重要。掌握表达问题的科学方法首先要学会审题。其次是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表达规律。
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科学规律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用文字、图标、化学语言解释、说明和表达问题一向是学生的“软肋”,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典型试题的训练中,引导学生利用求同思维对同类问题解题模式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规范科学的表达方法,养成规范表达的良好习惯。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等,用简图表达其过程一目了然。对于化学基本操作型的简答题的描述,应该按照仪器或用品的用途、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从安全可行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既要答全关键要点,又不能废话太多。例如,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鉴别或检验的实验题,一般要按取样、加试剂、现象、结论四个步骤列表来表述,规范的表述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的××试剂,有××现象,证明××结论。例如,二价铁的检验,取少量某溶液先加入少量KSCN溶液时无现象,再加入少量氯水后溶液变成红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二价铁。
三、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切实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学习主要利用大脑的“模仿原则”,所以教师的“导演”作用,即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要主要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要避免喧兵夺主。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讲解要有的放失、言简意赅,具有启发引导作用。其次,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课堂语言要规范,避免随意。对概念、定理、事实等的表述要科学规范,注意要咬文嚼字,避免一些不规范的习惯说法。如应该说:“1mol水的质量是18g”,而不应该说“1mol水是18g”。第三,要“导演”得效果好,课堂语言应该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从而达到化学课堂上富有吸引力的讲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教师的“导”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离不开课堂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途径后,让学生口述解答过程,由教师板书,或让学生上讲台边口述边板书解答过程。学生作业中有代表性的错题,教师可板书出来,鼓励学生发言,讲原理,讲依据,讲正确的解答过程。这些化学板书能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向学生提供书面表达的范本。所以,课堂板书设计是教师备课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
2.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是学科内容的载体。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文字精练,它为学生提供了科学规范表达的例子,大量增加的“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都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例子”。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对策自从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老师层面,都对我国的母语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新课改的理念上可以看到,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同时更是提高学生语言语文整体素养的一个方法。此时再一次激活了语感这个话题,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中之重。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讲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还有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在品读中促进他们情感的发展,领悟到语言之美、作家之情、文中之境,加深感悟和体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琅琅书声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心灵的悸动。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的感知能力,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是一种通过长时间的语言锻炼形成的潜在的心理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做起,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当加大对小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接受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文中,高度关注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理解祖国语文,积极的积累语言知识……自我阅读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情感的体验,积累语言内容,进而培养出学生的良好语感。”由此可以清晰的了解语言感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的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支点。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培养的对策
1.勤于朗读,培养语感
经常朗读文章是最有效的培养语感和语言知识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它可以通过口脑眼手等多个感觉器官的互相协调,直觉地体悟出语言的美妙和文章内容所存在的真谛,还可以通过朗读对那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语言文字间的美深深的融合,达到如入美境之感觉。古人常常会用这种方式来学习语言,通过对文章的朗读找到文章的内含,知其理而闻其详,然后将所读文章沉淀于自己的心理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朗读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直接地体悟语言,达到可以运用语言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在语汇方面的积累,是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是以多种言语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形成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存储过程。所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重视积累言语材料。小学生在培养识字能力时,随着知识不断的积累以及经验和体验的增多,很自然而言就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识字课程中,不但要重视识字的数量,还要重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兴趣,细心观察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体会,同时对识字方法进行探索以及创新。
3.在语感教学当中创造语言情境
教师要营造出和言语作品相符合的语言情境,给学生创造出相对宽松的氛围以及自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探究以及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较开放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刻体验教学内容。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看成是积极学习者,同时尽量营造出教学情景,减少学生对作品的距离,尽量把学生带入一个比较美妙的文学世界当中。在具体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感官,利用营造生活情境、音乐情境以及体会情境等和语言作品相符合的课堂情境,开发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对语言文字从整体上进行品味,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4.对语言进行品析,搭建学习语感的桥梁
语感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认识过程,想要获得语感,不能仅仅凭借对语言的直觉以及经验,还要对语感进行相应的分析,也就是品析语言。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来培养语感,要清楚字词的含义和意境,提倡咬文嚼字,考察个别字或者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微言大义”,认真揣摩精彩句子或者段落的美妙之处以及独具的魅力。通常来说,从文字本身着手培养语言主要是品析下面几类词句:可以表达文眼的词句;可以表达色彩、声音以及气味的词句;可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形容词以及动词;文章中重复率比较高的词句;使用修辞手段的词句;叙事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词句。
5.增加学生在课外锻炼语感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从而培养语感。如可以通过组织辩论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开拓眼界,建立是非观念;再如还可以组织普通话的演讲比赛,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拜师访友、日常转述、即兴演讲、成语接龙以及讲述新闻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语文的语感。
四、结论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训练是重中之重,是语文水平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所以,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中高层次的训练,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只有对语感的形成、语感的本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地了解语感,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语感的培养总结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振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27-28.
[2]曹义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学周刊,2013,(03):68-69.
[3]郑金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1,(27):52.
一、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
1.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和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离开了非智力因素,智力活动就失去了维系,更谈不上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英语学科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等。
2.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氛围
学习英语首先要营造一个环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用英语组织活动,很立体地创造了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情境,增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把结构、功能及情景有机结合创设出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场所,增加了语言实践量,使语言的使用更富于灵活性。
3.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的各种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大量的课外知识,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不同潜质会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会很快脱颖而出。在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培养。
4.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接触学生,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搞好课外活动,促进和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同时,由于大部分活动是集体协作活动的过程,所以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均得到加强,也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开拓、交往、合作、民主、平等的意识。例如开展“英语角”活动,使班级中的几乎所有学生为本班办好英语角献计献策,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老师的帮助,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
二、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
1.组织英语游戏
例1:英语猜谜游戏把一个班级分成四小组,每一组派出一位同学按字意进行表演,而其它同学猜测。如教师给第一个学生一个字(词)“jump”,这个同学必须表演出这个动作,使其它同学便于理解,便于猜测。这样每个组进行轮流比赛,完成的时间越短,猜对的越多就算胜利者。
例2:英语传话游戏把学生分成两排,老师给第一个同学耳语单词或句子,然后让他们依次将这个单词或句子传下去,不能让第三者听见,否则为犯规,传得快而准确的队为优胜。
例3:单词接龙游戏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一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乙组一学生以该词的结尾字母作为自己所写单词的开头字母,写出另一单词。两组依次轮流写单词,直到写不出为止。
2.举办英语竞赛
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可以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谚语比赛等。
3.开办校园英语广播站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交流环境和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建议各校成立校内外广播电台,每天向全校师生播出丰富多彩的外语节目。甚至可以邀请“英语播音员”参与这项工作。
4.建立英语实验基地——英语角
安排每周四下午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吸引着立志学好英语的广大师生。主要活动形式有:1)英语会话,用英语谈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2)学唱英语歌曲,不定期的举办英语歌曲演唱会;3)听、讲英语故事,英语故事的语言材料容易找到,但训练方式可多种多样,如讲故事、听故事后回答问题、判断正误以及用英语复述故事大意等:4)开展英语讲座,比如用英语举办历史讲座、节日讲座、风俗讲座、学法指导讲座等。
5.进行英语课本剧的表演
这是课外活动中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学生在编、排、演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锻炼,意义非凡。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了让英语学科课外活动顺利开展且富有成效,在开展活动前要周密计划: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在活动后认真总结。
1.课外活动前
1)在进行课外活动前,要有充分的计划,老师应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把课外活动列入教研工作计划,事先做好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时间,人员等方面的计划和安排。
2)在开展课外活动前,要多方征求意见,进行调查,论证其可行性。
2.课外活动时
1)灵活性:活动要少而精,不要求多求全,一次可以只搞一项活动。
2)兴趣性:课外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要能满足学生兴趣。
3)自主性:不能硬性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参加哪一项活动要以学生自愿、自主为基础。
3.课外活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