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00:3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6-02
人生有几个转折点,毫无疑问学子们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高考,而大学毕业又面临着步入社会、实习和就业的人生转折。每年,各个高等院校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面临就业。在这影响毕业生一生的路口,就业的选择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如果把握得好,前面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若把握不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下,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高校毕业生视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今天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正在向普及型迈开大步。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面对如此形势,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就业已经成为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独立学院凭着自身的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将就业比作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独立学院究竟有哪些办学特色让他们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1.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虽然,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加完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更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比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需求,而且在进入社会以前就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可,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方面
影响独立学院生源的直接因素是学院的就业率,因此就业向来就是学院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断创新就业机制,探索传统就业形势外的新的就业渠道,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
基于以上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达到“多就业”,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院高端就业率,做到“就好业”。
下面就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 锦城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当前锦城学院在就业工作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绩,“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锦城学院连续5年的高就业率不仅与每年超过百场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和个性化的指导分不开。
1.三练三创总公司特色教育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解决现代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问题,学院大力推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环节,学院开展“三练三创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三练三创总公司至今已陆陆续续成立多家学生模拟公司――七将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园印务中心、耕作轩书屋、校园图文中心、上善轩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锦汇绿色物流中心、锦城洗涤中心、三联三创办公室以及学生农场总公司,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知识,以创业带动学业,以学业促进创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经营、学会创业。
劳动和创业是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已作为必修课,纳入总的学分安排。学院不仅要求学生上劳动课、创业课,而且要求学生写创业方案,参加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实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此外学院还为毕业后准备创业的同学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课。将劳动和创业纳入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好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的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认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锦城学院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几年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国家级的奖项也陆续收入囊中。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既实现了自我就业,又实现了高层次的就业。
2.岗位调查报告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就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青年人初入社会都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专业水平、特长或过人之处,包括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有知识、有经验、忠诚敬业、动手能力强,然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锦城学院各系在2012年都进行了就业岗位的调查,学院各系均已推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而且展示了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调查报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有的专业对应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岗位,只要学生比照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素质能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学生就要保证在校期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就业时满足就业单位的基本条件。调查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指导。
3.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学院就业部的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学院的支持下,就业指导课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择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应聘面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择业中的应用、择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地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规划的理念,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教会学生找工作。
锦城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就业工作负责人会定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们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学院就业部出版了《就业指导报》,免费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发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开辟了就业指导的新阵地。
4.其他努力和方法
第一,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锦城学院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四个合作平台”,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增进了解。
第二,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咨询在内的“锦城之约――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第三,扩大就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院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学院一直提倡学生要“多就业,就好业”,在学生高端就业方面不懈努力。
三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就业供求信息传达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库,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库,使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相关单位的信息。同时要改进就业网的功能模块,优化毕业生数据系统,建设好微博、微信、短信平台。(2)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就业心理定位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客观条件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以及时作出行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要求我校学生立足现实,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3)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较少,推荐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较为成熟的优势资源和政府资源,拓展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更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达、张惠丽.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燕红.新形势下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5]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谢君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7]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8]易理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引导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90-04
1 引 言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题使高校倾向于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高,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不协调,导致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作为“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1],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缺失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缺少奉献意识以及无社会公德心等。扭转这一局面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高校除了加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正确的阅读行为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除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外,课余阅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阅读息息相关,那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又是怎样呢?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的类型以及阅读书籍来源等问题,笔者在广西3所高校的学生当中做了随机问卷调查。
2.1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及无记名方式,随机对600位广西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时兼顾大学生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表1)。调查结束后,回收全部问卷,经查验,全部为有效问卷。
调查时并未硬性规定单复选,因此有部分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同时选择了多个选项。所以,在后续调查报告中,有关百分比的计算,皆以人次为准。
通过对600位学生的调查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大体了解广西3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及影响他们阅读的一些制约因素,同时我们还发现他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困惑所在。
2.2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2.1读书时间普遍偏少。由表2看出有47%的学生每周平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应至少保持4小时以上,而当前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仅有1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能够超过4小时,阅读时间偏少值得反思。
如表3所示,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有必要增加,仅2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增加阅读时间。对于不愿意增加阅读时间的学生,一部分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已经足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阅读对今后的生活和找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实用性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阅读毫无兴趣,所以没必要增加阅读时间。但是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有必要增加阅读时间的学生占大部分,表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阅读时间很不乐观。
2.2.2 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行动性不强。如表4所示,约9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其中6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说明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真正付诸实践,增加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学生却并不多。
2.2.3 在阅读题材上男女存在差异,总体上以文学小说为主。如表5所示,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阅读的都是一些小说或娱乐杂志,有目的性去选择专业性读物的只有27%的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答案的性别构成,发现其中男生阅读小说和娱乐杂志的比例超过女生,这出乎人的意料。以往的观念大都认为女生喜欢阅读小说和杂志,男生多专注于专业的研究。而调查结果似乎表明相较于女生,男性更喜欢用休闲阅读来打发时间。
2.2.4 阅读书籍来源:以图书馆和网络为主。表6显示有64%的学生其阅读书籍的来源是图书馆和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网络信息的价值,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灵活性和即时性,扩大了网络信息的用户群。而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主力军,尤其青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新颖性、个性化及多样化特性,网络阅读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2]作为馆员,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阅读品质。
2.2.5 阅读目的:打发时光。表7显示67%的学生认为阅读主要是因为无聊,看书打发时间,考试的时候临时找一些专业辅助书籍,快速提高通过考试。“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面对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多数学生猛啃应试性和实用性书本,快速充电自然成为一种本能选择,这就使阅读变得急功近利,已经很难通过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修养。”[3]大学又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大学生今天的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人生走向。今天多看一些有用的书籍,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控制住那些无益的欲望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多读书,读好书,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6 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原因。表8显示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原因是自身闲暇时间不足,然而表9显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态并非很忙碌,只有6%的学生认为学习很忙碌,而这6%的学生恰恰是那些阅读时间较多的学生,而其他大部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可是他们并没有用来读书。很多学生对阅读的感觉并不好,真正喜欢读书的只有27%(表10),有些学生感觉读书“无聊”。
兴趣是影响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阅读方法,有20%的学生认为不会阅读影响了自己的读书兴趣。有不少学生表示,读了一段时间觉得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就不读了。还有就是观念问题。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学习越来越急功近利。学校和图书馆应该教育他们,修身养性和追求物质生活同样重要。学习如何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3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不强,只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人文素养的学习和提高。2)高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3)许多大学生认为读书及学习是未来从业的需要,并非自身需要,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3 阅读导向建议
3.1 确立阅读原则,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和图书馆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和推荐经典或优秀书籍,除此之外还要帮助他们确立阅读的原则,如针对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既能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扩展知识面,又能按照自己的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针对个人自身的情况,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顺序、对不同种类的书籍采用的阅读方法等。制订具体阅读计划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3.2 纠正不良阅读倾向,提升阅读品位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良的阅读倾向,如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阅读品位低俗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上。针对普遍存在的这些不良阅读倾向,各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定期向他们推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转移阅读的注意力。同时文科类专业适当开设公开课或者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一些读书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高雅的文学作品。另外,图书馆在借阅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上应加以限制,这样可以适当改善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
3.3 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图书是门艺术,要掌握科学读书方法,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4]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内容深奥、见解独特的专著时,主要是了解其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的理论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等;阅读小说等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则要抓住作者叙述的线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性格、作者叙述描写的方式等。阅读报纸或杂志等娱乐休闲性质较强的文章,则要抓住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旁枝末节可以不管。这些阅读方法需要高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导学生逐步掌握。
3.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的信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类的阅读方式,使得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纸质文本阅读,实现了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的信息。各高校应该教会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如何高效获取有效信息,使之掌握信息获取的技能和信息获取的手段,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来培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运用网络媒介,购买和阅读书籍,查询相关资料等。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目录,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信息检索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
[参考文献]
[1]张 延.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高教研究,2012(8):230―231.
[2]陈志慧.大学生移动网络阅读行为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大学生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9):54―57.
[3]魏朝晖.大学生阅读倾向分析与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情报探索,2012(6):117―119.
[4]迟艺欣.大学生阅读选择和阅读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89―92.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范文一: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3、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4、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5、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00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
6、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7、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
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
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
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范文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价值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术,满足病人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掌控和调节的能力对于做好医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医疗科学水平和医务人员情绪智力水平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1]。
特殊的专业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而我国医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格塑造。再者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投入不够,有些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经常感到压抑消沉,处理问题固执偏激[2]。医学院校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
有调查报告显示,医学生的成就感、现实检验、压力承受、感染力等方面都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水平;而对于医疗卫生这个高风险、高技术、高付出的职业,这些都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她已深深地融人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传统文化则为高校、尤其是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
2 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3.1 文化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这就注定了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生长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其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2 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思想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的,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都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颂。比如: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还有屈原、文天祥等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坚贞品格更是值得当今大学生所崇尚和学习。所有这些教育学生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围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3.3 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4 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4.1 利用中医院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理论及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等理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相当积极影响。因此中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的传授予学生。
4.2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中医院校里,中医文化气息浓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和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中医课程,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
4.3 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多、要求高,其压力较其他的大学生重,同时没有合适的职业发展指导、人文知识补充及情绪压力管理方面的教育,这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人才教育要求[4]。因此,对于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已迫在眉捷,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上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批判并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一举措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
生人文素质教育阴.医学教育,2005(6):42―3.
[2] 彭秋香.浅谈医务人员情绪智力培养[J].福建党史月刊。2009,04:56-57.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正如前些年社会一直批判“80后”是被抱大的一代,是爱享受的一代,是思想已经被“西化”了的一代一样,现在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90后”。由于“90后”群体所具有思想新潮、个性张扬、追求享乐等某些鲜明的特点,社会上很多人对“90后”这一群体的教育深感担忧。随着他们开始成规模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新特征
(一)心态开放,个性张扬,易接受新鲜事物。
关注报纸或网络等大众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90后”的一些奇闻轶事,“时尚、青春、非主流”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90后”往往个性张扬、早熟且叛逆。同时,他们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强,心态开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突出表现在对新媒体的熟悉和热衷程度上,例如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热衷或感兴趣,经常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电脑、手机、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不离手。
(二)理想信仰缺乏,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
“90后”大学生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理想和信仰,缺失真正的偶像,内心有时较为空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并且使得他们很早就了解了社会现实,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因此,思想更为现实,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甚至把理想现实化,功利欲望强烈,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例如,“90后”大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入党,为了入党而竞选学生干部等现象在高校中已经屡见不鲜。
(三)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11月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在武汉大学“出炉”。调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些调查数据有力地说明了“90后”大学生缺乏经济独立意识,对家庭的依赖非常大,并且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四)强调自我,享乐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90后”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特的“4+2+1”家庭环境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集各方宠爱于一身,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在家长的迁就下通常都能得到满足,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因此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当他们自身的权利面临侵犯的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起“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维权。总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新一代大学生具有自信、懂得“享乐”、追求生活质量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自私、专制、组织纪律性较差等问题。
三、创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新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老师要真正从内心接受和喜欢“90后”,不能仅以成年人的好恶和惯性思维来理解、审视和评判他们。“90后”在危难时刻如3.1和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用事实证明他们是堪当重任的一代,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强的性格和无私的爱心。实际上,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思想特点,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则他们一样能够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其次,对于“90后”学生,老师不能再以纯粹管理者的身份去管理他们,更多的应当是交流和沟通,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育,用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再次,老师应当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90后”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老师只有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真正融入他们,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为他们信服老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他们追求个性化发展,教育者应当改变以前一概而论的普遍说教模式,对不同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理想信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不能把一种人生发展模式强加于每个个体。并且要围绕“90后”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调整教育重点,注重对“90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加强自律引导。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未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因此思想教育者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开展“三观”教育。一是通过思政教育等方式加强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对其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坚定崇高信念,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情怀。二是加强自律引导,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少大学生认为升入大学就大功告成,抱着彻底放松的心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树立成长成才意识,加强自我约束,避免学业上的荒废;并且引导他们克服生活中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锻炼自理自立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三是积极开展素质拓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增强“90后”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四是通过感恩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唤醒和增强“90后”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加强对“90后”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干预。
由于“90后”这代人没有接受过生活中过多的磨砺,受到挫折后不能很好地调节自我,容易一蹶不振,选择逃避或放弃,周而复始,就出现内向、自闭、自卑或抑郁,导致上网成瘾、自杀、等不良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而言变得更为关键。高校应当加大力度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构,切实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并加大宣传,从思想上扭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无用论的误解,使得他们逐渐接受心理咨询,养成有问题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帮助的习惯。当然,思想教育者也应当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对他们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四、结语
“90后”这一代人的教育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共同努力,家长们不要过分宠爱,高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这不仅是家长、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90后”本身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这样和谐的社会才能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2日第6版(教育・科学).
关键词辅导员 独立学院 心理健康 谈心
教育心理学家w. 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任何人都没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人的、社会的或情感情绪问题”。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的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由于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患病率竟达到20.23%,且呈现日益增多趋势。更有调查报告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面对处于心理疾病困扰中的大学生,良好的学校和班级、宿舍心理环境这些心理治疗性资源对他们的帮助固然重要,辅导员个别谈心更能及时而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促使他们的心理积极健康的成长。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已经蔓延到了校园,当代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只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着史无前例的高学历社会构成,也面临着更高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2002年12月1日,长春市某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一名学生,因初入大学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自杀身亡;
2003年6月17日,长春市某高校一名大四毕业生因无法接受学习成绩下降的事实跳楼身亡;
2006年2月28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名大四男生因为英语四级未过,从五楼跳下,结束了他魂牵梦绕四年的大学生活;
2006年6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一名大二女生从该校主楼北侧跳楼身亡;
……
以上案例,只是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引起不良效应的一个缩影。200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仅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25人,其中有10人为自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对大学生本身、对校园和对社会都将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暴露与其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所处的成长阶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大学生,相较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又有其鲜明的心理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相较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导致这些学生高考失利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据调查,独立学院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高考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直接导致高考成绩受到影响。由于承受着高考的失利的巨大心理挫折,学生入校时往往就有明显的心理落差,较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性,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较大的压力,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学习和应试表现。
(2)适应能力较差。独立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家人的照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从而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应现象,如不能及时调试和疏导,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有可能发生偏差,心理上更加容易受到挫伤,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3)自制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原因导致高中阶段的成绩较差,步入大学后脱离家长和高中老师的严密管束下完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容易产生沉溺于网络、恋爱、追求时尚、攀比消费等不良嗜好中。
(4)社交能力出现两极分化。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家长担任了一定的社会职务,由于平时的耳濡目染,受其影响,部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突出,树立了正确的交友观,爱情观,能积极应对和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期间家长的过度保护,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愿望和能力,从而产生逃避集体活动,频繁请假回家探亲,对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漠不关心的现象。
当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远不止于此,诸如所读专业与自己意愿不符出现的厌学情绪、与家长沟通不善产生对家长期望的逆反心理等,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是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3 独立学院辅导员个别谈心的一般方法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作为高校基层管理者,辅导员在学生的身心健康辅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无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个别谈心是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常用也较为有效的手段。
3.1 倾听
(1)倾听学生。倾听是指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应注意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倾诉自身的困惑。在倾听过程中注意以积极的表情、声音和动作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增强其倾诉的信心。用心倾听不仅有效的表达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尊重,引导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宣泄情绪,同时还为谈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为辅导员更好找出问题症结,进行有效谈心提供依据。
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碍于自尊心,他们经常在集体活动时选择缄默,而这更加重了其在社交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倾听无疑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表达意愿的最好方式。
(2)倾听家长。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能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寻找根源。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作用。辅导员通过联系家长可以了解到学生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看法,主动向家长寻求理解和支持,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的关护。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征源于长期的家庭教育,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行为一般都比较支持,会为辅导员的谈心工作提供关键性依据,诸如学生最信任的人、中小学期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事情等。
3.2 引导
(1)引导情绪发泄。辅导员在进行个别谈心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适度的方式宣泄压抑情绪,避免负面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辅导员可以采取诸如向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写日志(博客)、在无人的地方痛哭、安全的剧烈运动等方式发泄个人情绪。
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压抑情绪宣泄的引导,可有效避免酗酒、打架、自杀等恶性事件和极端行为的发生,变防为导,同时为更多学生提供舒缓心理压力的合理模式。
(2)引导情绪升华。对于长期心理压抑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对将对自我的不满足转化为新的新的心理体验,简而言之,就是产生顿悟。将现有的心理困扰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有价值的社会许可的活动。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弱,在面对挫折时会感到非常痛苦,例如,陷入失败的恋情无法自拔,或与某同学关系紧张等。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体活动或学习当中去,在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中舒缓情绪,当达成更高的精神满足后,学生的心理问题随之解除。
3.3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
(1)悦纳自己。独立学院很多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以消极的情绪对待学习和生活。辅导员通过不断地激励、赞赏,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断的强化其自信心,帮助学生学会接受自己,喜欢自己,重视自己的身体、信誉、地位、前途。
(2)告别自怨自艾。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因为对学习环境、家庭环境不满而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对于高考失利且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这种现象更加常见。具体体现在不愿与人交流,对学习失去兴趣,认为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怜者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助和被动的态度,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厄运缠身,行为上退缩逃避,进而导致学业和人生的失败。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同时有效转移消极情绪,帮助学生将注意力从自怨自艾转向对自身未来的把握中去。
4 结束语
21世纪是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的时代,在社会学历构成日益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分析其成因,通过科学有效的谈心工作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为终身教育和自我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完整健康人格,能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2008.
[2]张大均,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2007.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管理 和谐校园
一、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正式群体。在大学生宿舍这个群体中,生生之间有较多的人际交往,并且有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大学生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一个宿舍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宿舍成为矛盾频发的“高危地带”,譬如:口角、拳斗、械斗、仇斗、冷战、孤立等冲突形式。“很少有不闹矛盾的宿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优劣。
一般来说,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都有新鲜感,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一个学期过后,慢慢矛盾、隔阂会显露出来,有的对骂甚至打架;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忙于毕业,二来通过一年的实习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相处较为和谐。
笔者所带过的班级,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学生,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性情温和。她的宿舍有6个人,宿舍长个性比较强,性格急躁,喜欢指使别人。在大一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时,这位女生来找我说:她和宿舍长关系不好,认为宿舍长经常对她颐指气使、大吼大叫,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种恐惧感。而宿室长对其他几个人挺好(也许是有意拉拢她人),还不许别的人对她好,把她孤立起来。这让她不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像冰窖一样冷,连睡觉都有压力,也影响白天的学习。所以,她想让我帮忙,解决其宿舍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是性格相差太大的原因,我和这位女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告诉她:“大学犹如一个‘小型社会’,要让自己学着适应环境,而非总是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你和宿舍长的性格,一个内向温和,一个外向急躁,再加上你们成长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因而可以慢慢地磨合,努力跟对方沟通,找一个只有你俩人的场合,让你的宿舍长明白她的言语行为使你觉得很不舒服,希望她能有话好好说,而不是指使你,对你大喊大叫。你在这个宿舍再住两周,适应一下环境,看看如何,不然的话贸然调宿舍会对你的宿舍甚至班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解释和对她情绪上的安慰,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去再住一段时间。
两个星期后,她又来找我,还没等我问她情况如何,她先开口说:“老师,我真的尽力去改变适应了,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什么改变。”我笑着问,我说的当面沟通方法你试了吗,她点头。她说;“老师,你还是给我调个宿舍吧。”我考虑了一下,心想让她调也行,但以后她就不能再换了。我说:“那你要想清楚啊,老师同意你的想法,给你调换个宿舍,可今后不许再换了,要学习和她人相处。”她连连点头,很高兴地走了。此后,她没再来找我。有次在路上遇见她,问她现在好不好,她说,谢谢老师,在这个宿舍和室友相处得挺好。我对她放心了。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以寻找合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避免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与室友及身边的人愉快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生家庭文化是指各人原来生长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
首先,地域、城乡的贫富差距。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域、家庭经济程度相同或接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说明了地域相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其次,父母亲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及其成长背景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这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宿舍中无形地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譬如一个学生的父亲为人宽容大度,一般来说这个学生也会乐于宽容他人;相反,一个人的父亲心胸狭隘,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容易斤斤计较。
(二)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宿舍,接触最多,更易产生矛盾。大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傲、嫉妒等不成熟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第一,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在表现,常对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盲目攀比吃喝、穿名牌、用时尚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的炫耀、追求外表的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卫生,妨碍自己进步,又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自卑心理。表面上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深层次地探讨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般会具体表现为害羞(或羞怯)、猜疑甚至恐惧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生活的锻炼、对于家人的依赖心理等导致暂时的不适应乃至自卑。
第三,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自命不凡”,超出自信的扭曲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宿舍唯我独尊,就会使室友之间和睦相处较为困难。
第四,嫉妒心理。培根说:“嫉妒是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的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尊心的异常表现,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大学生之间相同条件很多,由于各方面的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沟通障碍
第一,沟通态度。人在沟通时常见的三种态度:家长式、儿童式、平等式。家长式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儿童式沟通是任性的、无自控能力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理智的。平等式沟通是民主的、畅所欲言的,能帮助双方成长。大学生中存在的家长式或儿童式的沟通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障碍。
第二,语言差异、语言表达不明引起歧义甚至有粗言脏话、不合礼仪。语言往往是误解的来源,因为说话不合适导致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甚至谁也不理谁;还有的学生有不雅口头禅,没有礼貌等,容易引起交往不快,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甚至大打出手。
第三,网络虚拟交往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宿舍内交往的减少。有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缺少对宿舍的归属感,这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诱因。
三、建立友好宿舍关系的对策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单纯了,这需要学校大力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辅导员及时帮助与跟进有较大矛盾的学生、大学生自身用心琢磨彼此应该如何交往。因此,笔者针对建立友好的宿舍关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包容、理解。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大学生要使自己拥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勇于承认事实,迅速去做该做的事情。其次,学校可以多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讲座,辅导员可以多开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如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际关系技巧如策略等。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基础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从宿舍生活开始,彼此尊重,让自己与室友更加自由、幸福。
(二)树立人性化管理、沟通式服务的理念
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着想,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要特别重视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和做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对班干部、宿舍长的甄选与培养。要先让班干部、宿舍长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进而带动并促进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友爱互助、建立深厚的情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因此,辅导员要加大力度,抓好对班委、宿舍长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应急处理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危机的培训;同时,要求班委、宿舍长做得好,积极负责,让他们树立沟通意识,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能上通下达,与同学间搞好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发挥促进和谐、调解同学矛盾的作用,尽最大能力稳定局势,努力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构建一个舒适温馨、清洁高雅、充满朝气的宿舍。
其次,当宿舍矛盾出现时,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宿舍成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辅导员可以安排适宜的时间、环境让当事人见面,同时掌握好调解的方向和节奏,帮助他们理清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具体相互沟通时,辅导员要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以便解决问题,促进宿舍人际关系恢复正常。
最后,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宿舍人员。另外,老师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与学生的量化分、奖学金、评优评先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宿舍关系的和睦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苗.浅析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圈[J],2007,2.
[2]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J],2003.4:33-35.
[3]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VOL20,4:43-45.
[4]燕炯.浅谈当代医科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1,VOL13,9:107-109.
[5]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教资料[J],2010,10.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55-03
“行为模式”是行为活动发生、进行和完成的某种固有方式,是对一群人执行某种任务行为的抽象化概括,可以用来衡量和分析行为人在做什么。
调查背景与目的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出台以后,高职教育更是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1 246所高职院校,共招生310.49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661.75万人)的46.9%,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966.17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 231.79万人的43.29%,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正是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较快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学生管理正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和洗礼。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必须跟上时代,适应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把“培养什么人”摆在首位的同时,要注重“高职学生是什么”的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高职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其行为管理的深刻内涵和发展变化规律,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做出有益的探索。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心理行为、生活行为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课题组通过征求辅导员的意见,并结合小范围的学生调查反馈,进行了9次修改调整,于2010年9月在问卷星网站(网址为http:///jq/406754.aspx),开始开展调查活动。
调查对象全部是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调查样本主要源于随机调查,在问卷网址后,课题组将问卷网址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群、辅导员群里,再由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将网址在所带学生群里,由学生随机填写。截止2011年2月23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 020份。
现状与结果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湖北省高职高专学生占99.02%,其他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占0.98%(广东省占0.1%,福建省占0.1%,占0.1%,浙江省占0.1%,重庆市占0.2%,江苏省占0.2%,未知省份占0.2%)。2008级学生占18.9%,2009级学生占26.2%,2010级学生占54.9%。
高职高专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有77.4%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7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捐款、志愿者等公益活动;79.5%的学生表示会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为班集体争得荣誉,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并能付诸行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6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是正常的,70.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在考试中有舞弊问题。这显示出学生群体中的一些矛盾现象,同时也显示出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行为 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题组从学习目标、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学习意愿,认为与专业课无关的知识也有必要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学习目标明确,希望自己知识丰富。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实践相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并能积极通过课外实践拓展自己的素质,也愿意参加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这表现出当代高职学生积极进取的一方面。但是,仍有66.4%的学生反映周围的同学经常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这反映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仍有可改进之处。
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行为 关于学生心理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对于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的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的自我调试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调查发现,60.3%的学生在学习或考试时会感到头晕、乏力、易累,60.8%的学生会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这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情绪不稳定,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自我心理调试方面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拓创新精神,在遇到问题时,有78.2%的学生会想办法自己解决,有74.2%的学生会在遇到困难时向别人倾诉,可见高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也发现,59.3%的学生会经常性地感觉空虚和孤独,是什么原因使高职学生感觉到经常性的空虚和孤独,是学校的原因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6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怎样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行为 关于学生生活行为的调查,课题组共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之余,有近八成的学生考虑做一份兼职,73.2%的学生周一到周五会抽时间锻炼身体,67%的学生有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80.1%的学生仍然认为需要提倡艰苦奋斗,这些表明高校的教育对学生具有正面影响,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61.6%的学生表示生活费经常透支,63.3%的学生表示周围的同学存在经常去网吧上网包夜的现象,近六成的学生存在生活用品攀比的现象,77.3%的学生赞成或是期望在大学期间谈恋爱,这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爱情、生活、学习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行为模式在表现出积极向上一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诚信行为缺失 调查中发现,64.9%的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违约很正常,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对于大学生而言谋得一份职业并不容易,但是大学生签约后又违约的“跳槽”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违约不仅浪费了应聘者的时间精力,也导致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浪费,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违约很正常,而没有反思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定位明确、求职的效率与效果是否达到如期目的、违约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会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但同时70.3%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在考试中舞弊,追求荣誉与舞弊行为同时存在,可见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通过诚实的行为取得荣誉的重要性。
学习效果与期望尚有差距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较强的学习意愿,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未达到期望的效果,不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相对于其较强的学习意愿,学生在这方面显得不是很自信。64.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66.4%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经常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扩招导致高职学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在高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大学更因为迟到、早退等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为数不少的学生基础较差,很长时期无法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因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方法不当,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习积极性较差等也会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自我认识和行动存在差异 高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很快地适应生活,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期望。实际上,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感到经常性的空虚和孤独,较多的学生会经常性地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虽然有68.8%的学生表示遇到压力或烦心事会宣泄出来,但是60.3%的学生却会因为压力大而感到头晕、乏力,显然,这种宣泄并未能解决学生压力大的问题。统计数据中的矛盾现象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过于自信,而实际情况并未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好,如57.2%的学生表示对某个教师有意见就会不去上他的课尤其可以证明这一点。
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往往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的巨大能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生活费的经常透支,普遍存在的抽烟、酗酒、同居现象,生活用品攀比的现象等。这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自律能力不强,价值判断缺失。主要原因是当代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但社会阅历尚浅,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难免会受到变革中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盲目模仿、随大流、攀比,加上不能抵挡物质消费的诱惑,导致生活中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何亚非.大学生思想意识、文化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7(27).
[2]冷磊.浅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3]李新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为管理[J].党政论坛,2010(8).
[4]余明友.学生思想与行为管理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5]李文渊,赵继红,熊振,冷磊.高职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及矫正对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简介:
摘要:根据湖北工业大学学生调查数据,我们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社会交际,心理健康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深入探讨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规律,以便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环境,我们对我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调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熟悉学生习性的老师和学生填写。根据当前本科生大部分为90后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政治观、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社交六个方面组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0份,有效回收率为82%,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8.4%和51.6%,文理科的比例为63.4%和36.6%,各学院以及各专业所占百分比与总体结构基本一致。此次数据收集采用的是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的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基本状况及其分析
1.大学生的政治观:积极的政治态度夹杂模糊的政治认识。政治观是一个人政治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此次统计的数据分析,可以将大学生的政治观归分积极型、消极性和漠不关心型三种类型。
69.7%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热点政治形势及政治热点问题。82.8%的同学认为入党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好的进步。67.1%的同学经常会主动和同学讨论当今的政治问题。对于当下的权力腐败问题,52.4%的同学都表示腐败问题虽然严重,但是相信党和政府一定可以根除。这是一种积极的政治观。
11.3%的同学认为,入党只是为了名誉或者随从大流。18.4%的同学表示,平时对热点政治形势及政治热点问题并没有任何兴趣。对于腐败问题,30.9%人对反腐败持悲观态观。这一类型的学生仍然存在,但是只是很少一部分,他们对政治前景不看好,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这是一种消极的政治观。
还有一些学生对政治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有11.9%的学生认为“政治是肉食者谋之的大事,与自己没有关系”, 16.7%的同学认为,反腐是党和政府的事情,跟自己不相干。但是在此问题上,文理科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文科学生普遍比较关注,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学生中理科生居多。
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有关的政治问题比较关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认同度高,深知中国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希望得以化解,并对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信心。但在具体的政治认识中,部分大学生又受到现实的困扰,对中国政府和政治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有的学生甚至只是活在现实世界中,不过问、不关注中国政治发展问题,自身也没有明确的政治追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乐观的心理和片面的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 90后的学生,从中学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
大部分同学对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定义,21.5%的同学认为其标准就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61.7%的同学混淆了心理健康的概念,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平气和与世无争,吃得下睡的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上,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平时浏览网站以及书籍期刊上获取。对于上课以及相关培训,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没有这个认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并不全面,对其关注度也不高。(见表一)
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当今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开始有意识的去了解和学习与心理健康有关系的知识。但并没有真正的引起重视,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也只是片面的理解。知识的获取途径虽然比较多,但缺少一个系统且专业的路径供学生来学习。
3.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学习与消极怠工之间游走。作为一个学生,其根本任务就是学习。大学期间学习时间充足,且主要靠自我学习,和以前中学时期的学习氛围有明显的不同。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分为主动学习型、被动学习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
主动学习型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自觉,主动的完成课内课外的各种学习任务。在遇到学习困难时,52.3%的理科生表示会和同学互相讨论,解决困难,而文科生只有45.2%。在课外学习方面,超过三个小时用于学习上的,理科生占13.3%,文科生有6.9%。
被动学习型的学生人数并不多,22.9%的理科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一味等待老师讲解或搁置问题,文科生则有42.1%。课外学习方面,34.0%的理科生只会花一个小时以下的时间学习,文科生是22.7%。37.4%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主动和老师谈论自己的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介入主动学习型和被动学习型之间。这类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投入精力和时间,但甘居中游,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调查结果显示,24.8%的理科生表示会自己独立解决学习困难,文科的只有12.7%;课外学习方面,33.3%的理科生会花1到2个小时用于学习,文科生有23.1%。而在与老师沟通方面,53.8%都表示跟老师只有一两次关于学习生活方面的沟通。
对于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上,大学生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和对学习内容兴趣不浓。根据此次调查得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过程中容易知难而退,学习比较被动。
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相当数量的学生直到临近毕业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学生学习的含义和基本方法。大学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消极怠工。自主学习意识较差或从高考的压力下解脱后,觉得学习已经成为副业的同学,更容易在学业上产生懈怠心理。
4.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生活。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在此次调查中,学生每个月消费的主要项目伙食,娱乐,交通、通讯,而用于学习费用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35.3%的同学认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约7.6%的同学表示对此很失望;24.8%的表示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恋爱观上,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选择恋人时候,更看重的是对方的自身修养以及是否与自己志趣相投。而当恋爱和学习发生冲突时,35%的同学表示会尽量能游离其中,40%的同学表示不好说(见图1)。
时代的发展,学校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使得学生在课外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再加上社会对校园爱情的称颂和美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大学四年不可缺少的必修课。而把课外时间用于与学业相关的也逐渐减少。学生社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5.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参差态度迥异。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都必须于社会发生联系,社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交际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的社交状况分为三种类型:开放型,稳定型,封闭型。
开放型。此类学生有较好的社会交际能力,23.3%的同学经常是活动的组织者34.6%交际圈也不仅仅限于寝室或者班级的同学。19.5%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很自信
稳定型。此类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遵循条理,有正常的社交范畴但不过于将心思和时间用于此处。46.9%的同学只偶尔组织学生活动。51.4%的同学承认自己的交际圈只有寝室和同班同学。63.8%认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很一般,没有很大的信心。
封闭型。这类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兴趣,习惯于独来独往,生性孤僻,不善言辞。29.8%的同学从未组织过任何活动,平时只是参加。14.0%的同学几乎很少有朋友,平时独来独往。16.7%的同学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全没有信心。
在自我认知方面,普遍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承压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为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主要来自于校园活动,在此次调查中,部分同学能主动有意识的对自身的社交能力进行锻炼。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仍有一定的不足,有一部分学生甘于现状,上进心不足,没有认识到学习以及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也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为了培养政治信仰高尚、人格健全、素质发展全面的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的教育是关键。充分利用课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手段。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青年学生作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行规范容易理解和接受。
2、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校园论坛,学校微薄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3、学习是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结合,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业和目标,并持之以恒。同时要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务必要弄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件长远的事。在课外时间,学校也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董英山(1976- ),男,河南泌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KGHAZ-009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04-02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达到1200多所,在校生人数达到960余万,其中贫困生比例超过40%。贫困生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穷则思变的心理让许多贫困生发愤图强,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然而,也有一些贫困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心理上的“双困生”。心理贫困指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在校大学生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从而导致他们承受着一定经济贫困的压力,而引起精神世界的负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心理上的自闭或疯狂。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提供的《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有48.5%的特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焦虑自卑倾向,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调查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贫困状况,对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级2686名新生发放心理调查问卷(UPI)测验。其中,男生1789人,占66.9%,女生887人,占33.1%;来自城镇310人,占11.6%,来自农村2366人,占88.4%;单亲家庭75人,占2.8%。贫困生802人,占29.5%。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中三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分布情况为:一类心理问题学生,即(UPI)测试总分在25分以上,第25题做肯定选择或辅助题中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贫困生有87人,占10.8%,非贫困生有48人,占2.5%,贫困生心理贫困比例是非贫困生心理贫困比例的4倍。二类心理问题学生,即(UPI)测试总分在20~24分,第8、16和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或辅助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贫困生有272人,占33.9%,而非贫困生人数为169人,占9%,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比例将近是非贫困生心理贫困比例的4倍。三类心理问题学生,即(UPI)测试总分在0~19分者,贫困生有443人,占55.2%,而非贫困生有1757人,占93.7%。调查表明,贫困生的总体健康水平远远低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1.高校学费的增加和家庭经济的贫困。经济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直接原因。1997年,高校开始实行收费制度,这对普通家庭产生了较重的经济压力。学费大幅度增长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中国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在同等水平下,大量农村孩子和城镇低收入孩子上大学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改变家庭状况的压力,而贫困往往紧锁其前进之门。贫困生经济困难、物质生活贫乏、生活忧虑,经常要为学费、生活费甚至家庭的经济状况操心。此外,贫困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但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都需要以经济做基础,所以贫困生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以致很难融入大学生活,丧失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导致心理贫困。
2.就业困难的现实。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学生学历层次低,在竞争中更没有优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短,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导致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贫困生看不到希望,这是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重要诱因。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陈旧,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以至于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所限,实习实训设备、实践教学师资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影响了高职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困境让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很多贫困生厌学情绪严重。
3.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和不良认知。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也是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另一重要原因。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组织过一些培训,但很多流于形式。缺少辅导教师,很多贫困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困境。此外,很多贫困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贫困生对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不能坦然面对,甚至掩饰自己、伪装自己,心理上虚弱,表面上平静,内心十分痛苦。
三 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对策
1.建立心理预警系统,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一是建立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和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建立贫困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小组,使其成为学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高决策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落实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监测等任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解决;负责各系部各班级心理健康情况的汇总。各系设立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各班设立心理委员,每天汇总上报,让心理健康情况的监测和预防扩展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一般由辅导员担任。这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工作中,加强对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采取讲座、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调研学习、外出培训等方式,帮助辅导员队伍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心理学知识能够真正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在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监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有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殊照顾。第二,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指受过训练的团体负责人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让团体内的成员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关系,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更好地让贫困生融入集体,打开封闭的心灵之门,遇到困难向大家倾诉,从而达到心理救助的目的。个别咨询,采用一对一的面谈、信件往来、电话交流等方式进行,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心理咨询是最早进入高校的基本手段,现在仍是最有效和必然的方式之一。第三,组织朋辈心理辅导。贫困生遇到心理问题往往最先找朋友倾诉,而不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和辅导。因此,采用朋辈心理辅导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朋辈心理辅导是选取班级优秀的学生接受心理知识培训,从而对心理贫困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的有效方式。学校要选择合适的学生做朋辈心理辅导员,组建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定期进行系统有效的心理培训,使其为班级心理贫困学生服务。
2.建立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一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要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社会保险、社会资助以及校内资助为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贫困生从根本上消除没有经济来源的无助和心理焦虑。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贷款管理制度,增加商业贷款的渠道,放宽贷款学生的条件限制,这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是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最佳途径。勤工助学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收入,更能锻炼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获得别人的尊重,很多贫困生乐于接受。目前高校中的使用办法有:第一,在校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我院就设置有预备役、校卫队、宿舍卫生打扫等岗位以帮助贫困生。第二,建立实训制度,高职学习不同于本科教育,实训既可以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又可以增加收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中。第三,鼓励贫困生创业制度。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提供一些资金方面的支持。
3.树立励志典型,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抗压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励志典型是贫困生自强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提高贫困生抗压能力的良好途径。励志典型的人生经历和品格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贫困生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内在动力,增强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树立典型可以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财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并非都是坦途,困难是暂时的,个人的努力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励志典型的成功故事可以让贫困生看到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个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苦难中展望自己的未来,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励志故事容易触动贫困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激绪体验,为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直接的借鉴方法。高职院校都有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名额,学生中间有很多励志的典型,利用他们的经历与故事教育更多的贫困生是很好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励志典型做讲座和报告来教育学生。历史上的励志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利用这些故事经常开展一些励志教育活动,有助于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4.改革高职教育,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专业竞争力。要想使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最主要是要培养贫困生的专业技能,让知识改变命运,让职业教育成就他们的未来。美国福特基金调研发现,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是解决贫困生问题最好的方式。一是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使之能面对社会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高职院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科学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设定,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实用化与可操作性,主动与市场接轨,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产销对路,学生就业难问题迎刃而解。二是高职院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攻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丰富办学模式。要根据专业、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学制和学习方式、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5.采取正确的心理问题解决方式,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对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要指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心理问题解决方式,提高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主要有两种:情绪定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情绪定向应付是采取合理的手段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如遇到伤心的事情痛哭,碰到困难的事情借酒浇愁,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自我安慰等。问题定向应付是让学生冷静对待现实,客观分析事情原因,积极理智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让自己从困境中走出来。问题定向应付比情绪定向应付更能减少身心症状和疾病。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应该引导他们自觉调整自己,主动将情绪定向应付转为问题定向应付,把问题定向应付作为解决心理压力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侯杰.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和对策探析[J].海峡科学,2008(2).
【关键词】高职工科 人文教育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19-02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整体素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其中高职工科学生的情况尤其严峻!“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辽宁省六所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文化素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文化素质测评为不及格,及格的占55.9%,中等的占32.1%,良好的仅占2.4%,优秀的没有。[1]2009年,有研究者对首都三所高职、外埠四所高职的2007级、2008级43个教学班的1756名学生进行了人文知识调查,总体情况很不乐观。[2]高职学生(尤其工科专业)不仅人文知识严重匮乏,人文素质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生活迷茫,不好学习;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挑战精神;行为举止粗俗,审美能力低下;傲慢自负,自我封闭……笔者多年来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了解到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不是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是他们的人格修养。面对学生令人堪忧的人文素质现状,高职院校尤其应该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人和环境是相互生发相互影响的,因此高职学院应该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创造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应该强化教师的人文内涵建设。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投影在学生的心灵。学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教师加强人文素养。比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在教师中推行每个学期阅读一本优秀人文著作、撰写读书笔记、交流学习体会、展开论文比赛、强化学习氛围。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人文素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师优秀的人文素养首先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自身价值的确认,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各种利益诱惑;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不仅竭心尽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科学规划人生,刻苦践行理想。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职业身份,言谈举止优雅从容,堪为学生表率。在一个金钱意识甚嚣尘上、拜金主义猖獗流行的物质时代,教师阵营应该成为一道坚固的精神屏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方相对纯净的空间。
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学院的主体建设应该不仅适用教学,还应蕴涵丰富的人文意味,具有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在教室的里外墙壁上,悬挂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在校园的围墙、长廊上,雕刻民族精英,旁注他们的丰功伟绩;在休闲的假山亭阁,镌写格言警句。图书馆要丰富文化、社科、艺术类著作和期刊,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总之,学院的环境建设要能够让学生触目之处都能得到心灵的启迪,在这样浓厚的人文环境里浸三年,我相信学生能受到很好的人文熏陶,人格得到提升和优化。
二、加大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丰富人文素质内容。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使人善辩。”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美国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约占13%~25%,日本占28%,韩国占30%,美国高校的工程伦理学课程,就是针对工作人员难以回避的伦理问题而设置的。[3]这些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高校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可以给我们启迪。我国高职学院为促进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也应该加大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应包括“思政”、文学、哲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历史、艺术等,其中“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情教育的主要课程,教育部对它的开设有明文规定,各高校贯彻也很好,关键是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职工科专业要足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安排足够课时,优化师资队伍,开展教学交流,创新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的模式,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本人认为,高职工科专业应该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心理学等必须课程,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诸如艺术欣赏、人际沟通相关课程,课时不能少于40,真正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具备自学能力。
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当中
专业技术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够自觉地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一项研究成果的问世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艰苦探求过程;可以结合一道工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可以结合一个产品的造型发现工艺美术的魅力;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巧妙地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抽象枯燥的工学课程变得生动丰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如沐春风般受到情感熏陶、心灵升华、人格教化,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大力建设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针对高职学生喜好活动的特点,高职学院应该大力建设社团组织,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对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音乐、舞蹈、绘画、棋艺活动使学生得到艺术熏染;朗诵、演讲、辩论使学生能言善辩,充满智慧;读书会、文学社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人生经验,提高写作能力;时事沙龙可以培养学生对国际、国家事务的关注,培养政治敏锐性和爱国主义情怀;专业技术兴趣小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人际交往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爱心公益活动,不仅帮助了社会弱势群体,更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树立社会使命感,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各种社团组织是自觉自愿形成的,但是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委派专人对各社团组织进行管理,指导他们开展各项活动,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成就他们的愿望,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五、组织校内外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要制度性地组织校内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利用学生普遍欢迎的节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有效的途径:在情人节进行婚姻爱情的探讨;在妇女节表达对女性的敬意;在青年节开展志愿者活动;在儿童节和小朋友联欢;在父亲节、母亲节号召学生感恩父母;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开展我党、我军、国情知识竞赛或举办晚会……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很好地开发,才智得到很好地表现。各系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和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活动,比如我院机电、信息、电气各系都有自己制度化的人文艺术节,活动中较好的体现了专业技术和人文素养的良好结合。一个学年开展一两次全院性的大型文娱或者体育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效果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好得多。
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我院号召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社区服务,深得社区好评,也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调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写作调查报告,同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生在课堂内无法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比专业技术的获得更加艰难。高职工科学院端正教育思想、改善教育环境、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资源、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 畅.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4)
关键词: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误区;途径
收稿日期:2007―05―08
作者简介:赵军霞(1969―),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成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和探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很大,一些成教学生价值观扭曲,信仰缺失。因此,把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和改进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觉抵制西化思想影响的能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识别是非真伪。
2.加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国内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利益主体、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多样化。在一些领域衍生出许多新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下岗现象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学生,他们渴望得到答案。成人高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帮助成人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3.加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成教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教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成人教育生源也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学生个人的状况千差万别,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高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成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成人德育一直处于边缘,要对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就要打破当前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1.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首先,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或技能教育,只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实现技能的培养,德育有没有都无所谓。而且认为成教学生大多是成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定型,已经不具可塑性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因此对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其次,成人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成人德育等同于普通德育。再次,将成人德育等同于政治和法制教育。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工具性意义、为社会和阶级服务的职能被过分强化。这种做法淡化德育的功能,也抹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远离道德教育的初衷。
2.教学实践中的误区:首先,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没有根据当代成教学生的思想特点做出及时的调整,内容上过分重视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实践问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实用主义教育观,造成专业课程比例不断扩大,德育课程比例,逐渐缩小的教学计划失调状况。教学计划中缺少专门的、系统的成人德育课程。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安排授课,敷衍了事。再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滞后、教育途径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考核方式不灵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教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观念、参与意识日益增长,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也更加趋于务实。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原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内容继续沿用照搬传统方法,严重影响了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探索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高度重视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从总体上强调学校的一切课程教学活动都要注重发挥育人作用的同时,还应加强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
2.加强成人德育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是关键。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成人道德教育知识素养、较高的教育技巧的专、兼职结合的德育管理和师资队伍。首先,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加强成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精心施教的意识,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影响学生。其次,要建立健全师德培养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制定师德建设实施方案等。学校应通过积极选拔、政策扶持、培训提高和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等方面得到增强。最后,应强化管理者及教师的双重角色意识,不断扩大德育管理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予成人德育管理者及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及时提高其管理和教育能力,将管理育人、教学育人落到实处。
3.探索适合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成教学生在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知识水平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必然要求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但目前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视这种自身的特殊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到具体实施方法,没有做到因人、因时、因地施教,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了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实际,这种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结果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教育应以全面提高成人素质为根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出发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情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避免纯理论灌输。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识别事物的能力,但往往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更应对成人学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世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加强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避免空洞的说教。再次,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一张卷子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可采纳素质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素质考核就是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围绕某个问题写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理论知识考核则侧重政治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成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人的思想道德实践和行为选择,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土壤。德育环境对成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营造这种成人德育环境,需要我们在成人德育的“显性课程”之外开发成人德育的“隐性课程”,最终使德育全方位地融会于成人学员的一切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又能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为成教学生的优良品质。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来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比单纯用机械说教方式来限制改变、左右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情绪及价值观念更为有效。尤其对于年龄跨度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的成教学生更是如此。总之,整洁美丽的校园、严谨勤奋的校风、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会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驱动力,对成教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23.
〔2〕柯云江.简论道德教育应把握的四个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