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

时间:2022-12-28 08:35:55

专业技术人员师德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元制模式 工学结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发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12JK0114);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GZYLX2011078)。

非常有幸本人于 2012年7月13日至8月10日参与了陕西工院赴德国暑期师资培训项目,经过28天的学习,我不仅对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建设、科技园区成果转化、教学质量评价、双元制、学分制、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进行系统学习。现就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德国工业高速发展,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担任一线的主管,开始举办双元制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职业学院仅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图林根州、萨克森州、柏林州设有。德国的双元制主要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学习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一边进行本科教学,一边在IHK进行职业培训,完成双元制的教学;第二种是学期三年半,假期在企业进行实习,带着专业方向来学习。同时,职业学院还与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性大学合作培养在职硕士,学制2年,主要开设在职 MBA专业,也设有商业管理、经济管理、健康管理、体育管理、IT 管理等专业方向。主讲教师由教授担任,教授任职资格要求高,需要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 5 年以上,才能应聘双元制职业学院教授职务。

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1.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世界著名的企业西门子、宝马、奥迪、Dasa航空航天公司和MAN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该州。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4000余人。该校位于下拜恩地区的代根多夫市,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共设有5个院系,分别是: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媒体技术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继续教育学院。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它有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分别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为了适应经济领域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如商务计算机科学、国际管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等。

2.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组织结构

德国的高校像一个独立的公司一样运营,由董事会、监事会组成,董事会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大学的领导是校长,由高校自己来决定,在法律上就是领导,在学校里有说一不二的权力。管理是自主式管理,校长相当于公司里总经理的角色,任期为3至4年,可连任一次,校长有权提名教授,校董会可以选举校长,副校长一般设两到三个,分别是主管教学和科研的,主管国际化事务或扩建工程的,以及管理预算和人事的。

各个院系(专业领域,学院)有很多专业领域,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有5个专业领域。各个系的系主任是低一级的管理人员,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有5个系主任,每个系设有副主任,在主任不在时代行主任职责。每个系设有管理教学质量的教授,根据院系大小不等还有教授、教学辅助人员、实验人员等。还有财务会计部门、学习相关的事务部门(包括给高中生咨询建议的部门),国际办公室(给本校和国外对口单位进行求学咨询),职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找工作进行咨询),质量管理中心。

3.海外实习的安排与管理

海外实习的机会由学生自己选择。每个学期都有介绍会,介绍项目的问题。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给学生建议。海外学习提前要有培训计划,有相应的培训网站,网站上随时海外学习的项目、实习、论文等信息。

每个学生实习结束后,都写一个实习介绍的ppt,培训机构和学校都给学生办理国际学生证,可以在旅游时打折。

培训的学生要与专业相符,否则不会获得审批。实习的前期是学徒阶段,后期学生可以适当拿到薪水,或者可以拿学校的奖学金。实习的第一周要介绍实习的安排、注意事项,最后一周也要有一个经验交流,每个人写一个实习报告作为实习的总结上传到网上。报告主要给实习机构,由学校评定给定成绩以对学生作出评价,作为以后是否推荐学生海外培训的依据。

4.教师师资要求与培训形式

根据德国高等学校的框架和条件,分别有大学教育、教育学的培训和测试、科研研究和论文、专利,读博士等科学能力以及具体职位如艺术类的要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要有5年以上工业界的工作经历,企业参与大学的师资建设。在应用科学大学中,有一部分教师是来自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特聘讲师,具体对讲师、教学、科研、管理(日常和人员的管理)都有不同的要求。

对教职员工的职责和范围来讲,根据讲师的职责再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校在职人员培训现状是:对高校不同群体(讲师和教授)来说,进行不同的培训。比如高校教职员工教育方法的培训内容可以是研讨会、小组讨论、论坛和演讲等形式,就德国而言,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刚刚开始,对科研人员和教授、讲师的培训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培训的理念是如何把学生引入教学中去,总的看来德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很多,主要在比较大的大学才有,在德国的西部比较集中。

此外,教师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学等模式也在被广泛尝试。从高校角度来说,也不会强迫教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从激励机制考虑如何调动教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们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来强化自己各个业务方面的教学能力。

5.大学与科技园区完美结合

科技园区也叫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早期是个虚设的机构,没有具体的活动,2010年前没有系统性的规划,都是教授自己联系工业界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的。作为高校应考虑整合资源,可将应用研究学院、科研中心、技术转让办公室组合成为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

学校应用研究学院在副校长直接管理下,负责在科技园区进行研究工作。技术中心在校外设置,比如CAM,在周围区域有8个科技园区,都属于应用研究学院管理的,大多数已经进行研究工作两年时间,各个中心的运行情况良好。

经验与启示

第一,促进实现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与企业以多种形式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具体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展开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中介组织(如各行业联合会)和政府等主体以各种方式参与支持校企合作。我国的高校,特别是有条件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经验,积极探索实践与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这既有益于提高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以及科研的应用性,培养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整体协同效应。

第二,完善配套法规,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与德国相比,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并不完善,在这中间尤其对于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并没有一个可借鉴的健全的法律规范,我国政府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现有法规未能明确企业参与职教的具体责任和相应义务,国家缺少明确的政策扶持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所以校企合作有时企业和校方冷热不均,长期推进举步维艰。德国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不仅与德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德国企业及企业人员严谨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关,同时与其应用科学大学科研实力以及德国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德国的校企合作中长期形成了一种双赢的良性格局。这种共赢的体系当中双方都有内在的动机参与校企合作,所以德国的经验说明,校企合作应该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切实获益,激发其内在的合作动机,不能一厢情愿,也不能简单地指望通过税收、行政或其他手段“迫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只有大家都受益,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其可持续性,因此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得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全面参与和支持。

第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巨大。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方兴未艾,高科技信息技术革命让人类的空间距离感不断缩小。目前德国在华企业有5000家,7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黑森州设厂,500家德国企业在黑森州和中国企业有密切的业务和贸易往来。德国企业现在不缺技术和资金,而是缺少人才特别是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陕西、山东、河北等有多家高校合作,还与菲律宾、加拿大等多家高校合作。德国生产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和中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企业合作生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平交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渠道,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办学模式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德国呈现给世界的亮点,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巨大。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2]谢绪磊,李智.试析德国大学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下.

[3]张帆,黄玮,佟云峰.德国“双元制”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岗位竞聘;教师能力;对策

根据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上岗有关文件精神,为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施了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本次岗位竞聘,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择优聘用。此次岗位竞聘必将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内部活力,优化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院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情况

1.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竞聘任职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胜任本职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4)具备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业绩和任职年限。

(5)服从工作安排,具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身体条件。

2.竞聘方法

岗位竞聘实行按照岗位采取量化赋分的办法。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3.量化赋分排序方法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分数由高到低对全部竞聘人员排序,然后算出竞聘者每个项目的相对分,汇总竞聘者四个项目的综合分。

量化赋分满分100分。计算公式为:量化综合赋分值=基础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科研成果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教学课时赋分相对赋分值×权重(%)。

按照量化赋分对竞聘人员排序,根据分数由高到低进入相应级别的岗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量化赋分项目

量化赋分包括基础赋分、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科研成果赋分、教学课时赋分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有具体内容。

基础赋分项目包括学历学位赋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高校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一致赋分、获得现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限赋分、年度考核赋分、综合荣誉奖赋分、辅导员赋分。

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赋分项目包括教学成果奖赋分、教学名师赋分、特色专业建设赋分、精品课程建设赋分、教学团队建设赋分、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赋分、教改项目赋分。

科研成果赋分项目包括论文类、项目类、科研奖励类、专利类、教材著作类。

教学课时包括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

2.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高教学能力。

(3)具有一定科研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注重师德培养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拥护和执行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发挥道德示范和行为引领作用,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主持或参与本专业教研与教改项目,进行教学教改研究以及专业教学体系的开发。

(2)带项目或课程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学习先进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探索工学结合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模式。

(3)到企业进行培训或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4)进行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

3.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科研兴趣,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提供攻读硕士、博士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通过举办科研讲座,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等,营建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营造学术气氛,以学校到系部建立完整的科研机构,带动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立足于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领域作为切入点。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新技术。

(4)加强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科研申报、立项、监管、评价制度,严格规范科研行为,保证科研质量。

四、结语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主要标准,注重师德培养,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学生各类学习竞赛与科技创新,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科研团队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总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全面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向?隅.高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陶加煜,刘繁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江西化工,2011(4).

[3]曹建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3篇

关键词:双元制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 生产岗位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生2/3或3/4时间在企业),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双元制将企业和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德国产品质量的保证,成就了德国制造业125年由弱到强的神话,是德国经济发展柱石,被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过于注重理论转向“理实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对职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在校完成为主,学校实训场所、设备、工艺及技术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发的实训项目也常与企业需求脱节,且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计划也由教师自行制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致使学校设置的专业和市场脱节,学生毕业了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进入企业后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再培训,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率高、失业率高、职业稳定率低等现象。可以说企业参与少或不参与的职业教育是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职教体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双元制”复杂而庞大,不易复制和模仿。如德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高投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暂时无法实现,不能照搬。更为重要的是双元制能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是“先就业,再学习”。而在我国由于没有法律强制,企业又不愿牺牲短期利益,致使企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鉴于国内这种客观实情,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让企业在和学校合作过程中“有利可图”,让企业也受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深入、长期、良性地发展。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与上海轻工监测总站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企业吸引到职教中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瓶颈。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投资,学校在经营、培养学生方面有发言权,通过协议约定培养细则,改变以往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被动局面。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还在生产的同时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培养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与企业接轨的中职检测专业人才,实施过程借鉴了双元制的精髓。

一、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及运行模式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笔者所在学校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根据前几年毕业生跟踪情况反馈显示,笔者学校检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对岗位上要求的技能缺乏,原因是学校的检测专业仍只限于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检测等。根据市场调研,目前传统建筑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减弱之势,而新兴材料如环保节能材料以及装饰材料等、室内环境、水质检测等对人才的需求上升较快。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重点。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德国精良产品的保证。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不断派教师分赴德国学习,学完后不仅仅停留在写总结、谈体会的阶段,而是反复研讨,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打造校企联合生产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具有检测资质,能对外接单进行生产。实验室主要侧重于检测业务,包括各类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大气质量检测、水质分析等,可为学校检测专业拓宽检测领域和检测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场地设在学校材料实训中心(面积约800m2),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技术、检测资质和技术人员。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培养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实验室,跟着企业师傅在生产岗位跟单训练),同时开展对外检测业务,产生的效益双方互惠。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基础是和企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的需求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岗位。

二、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实验室类似于德国双元制企业一方,和学生签订准员工合同,具体对学生培养细则如下。

三年学制,第一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上岗前必需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培训,期间安排学生到联合实验室开展2次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检测工艺过程有所了解;第二年为职业岗位培训年,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1/2时间在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检测岗位进行训练,这期间主要完成一些小的生产订单,让学生对检测流程有充分的了解;第三年为职业岗位强化年,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和企业员工一样,正式接订单作业,并且要学会实施较大的检测项目(见图1),三年级末,学生通过双元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图1 校企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通向生产岗位的人才模式图

1.双元的责权利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基本独立,不存在业务或经济往来。之所以能一起合作培养学生,一方面是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德国企业追求精良产品的需要。但是中国国情不同,在培养学生方面企业看不到近期利益,因此很难让企业有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和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相当于双元制中的企业一方,但由于学校出资入股,因此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断权,尤其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让企业牺牲短期利益(如培养新生过程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等)同意和我们合作。

首先通过合同方式约定双元(校企双方)职责,并且成立校企联合办公室。校企联合办公室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和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以上成员组成。其职责涵盖了统筹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紧密联系行业、制定学生培训计划、制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开展跟踪调研、校企文化交流、共享合作资源等。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约定双方的责权利才能推动生产型联合实验室长效、健康运行。

2.双重的学生身份

德国双元制中,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协议的学徒,另一身份是学校里的学生,这种双重身份使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企业学徒身份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国内大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未来目标不清晰,有的甚至认为是为父母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学生首先是经过学校、企业选拔后,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准员工协议(正常毕业后即可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联合实验室的学生也是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准员工,另一身份是在校学生。

被选进合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专业奖励,在企业培训期间还有津贴补助。学生一进校就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联合实验室是轻工监测总站和学校合作的一个实验室,承担了几个比较重要模块的检测任务:材料检测、大气质量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等。学生在这里能学到的技能比较全面,不仅可以满足轻工监测总站的岗位需求,还基本可以满足上海检测领域的岗位需求。由于就业前景好、就业面宽,学生积极性高,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联合实验室跟着订单进行生产任务,直接在工作岗位学习,有企业师傅手把手带教,从订单分析、检测流程(包括设备调试、试剂配比、工序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判定等工作流程)到独立完成小项目的实施,如同技术工人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样。另外,学生在学校接受配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完整教学计划内容培养。这种双元的学习和培训不仅使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劳动态度、质量意识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如严格的操作规范,从上班的准备工作到下班收尾工作的严格训诫,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校、企业相互间的相融性。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3.双元的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企业培养和输送生产第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大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后期的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相适应。要保持动态适应,必须要有企业参与。如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有关企业专家对培训专业进行重新界定,如1950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职业为776个,到1999年减少至345个。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学校设置的专业及专业的后期建设大多由在校教师承担,缺乏企业的参与,致使有些专业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学生得不到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

利用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检测领域进行职业分析。科学分析检测领域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搜集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从而分析得出专业需承载的关键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原有的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及环境检测技术专业)基础,确定联合实验室主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装饰材料质量检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业务。这些检测业务有利于培养学校学生的检测职业技能,让学生直接在岗位上训练职业能力。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还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条件及实训条件等,使后期的专业建设始终和市场上的职业直接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联合实验室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设计来自于岗位中的任务单用于教学中。总之,依托联合实验室鲜活的生产业务,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直接和岗位需求对接。

4.双元的师资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专业教师既要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担负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学工作,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时的指导师傅职责,高水平的师资保证了双元制的教学质量。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出大学门,进职校门”,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教学中有些只能照搬教材,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师资队伍。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可通过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学校检测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检测专业的师资培养实行双元培养,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联合实验室。学校对教师进行各级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新进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法培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等;对于学科带头人有教研组长能力培训、名师工程培训等。联合实验室主要在岗位上培训教师。为了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所有专业教师都分批分段到联合实验室跟单实践锻炼,由企业师傅带教,提升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岗位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新设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甚至参与校企双方共建的攻关课题。通过这种双元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杜绝一切到企业锻炼走形式的局面,鼓励教师把企业里学到的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实效,如部分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专家协助下开发了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室内空气检测模块、水质检测模块等。教材也在企业实践后进行大力改革,专业教材全部采用基于检测工作流程开发的校本教材。

5.双元的考核体系

德国“双元制”的考核方式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监考和评分以及资格证书的颁发均由德国工商会(IHK)组织进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保证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考核方式推行双元的考核体系,一元以企业为主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模块有化学分析工、废水治理工、能效检测工、大气采样工等。另一元接受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考核。学生只有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从准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即使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联合实验室,学生也具备再就业的能力。只有这种高要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

从当前的校企合作来看,学校热、企业冷,致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只有在校企合作时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推动合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进行生产任务,既可满足企业的生产,又可在生产岗位培养直接通向岗位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要灵活借鉴,不要硬搬,一定要联系国情、学校自身基础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2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第4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效应;产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69-03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张家港中专校)结合本校实际,以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外资企业聚集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德国职教集团“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推动了学校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实现了学生好就业、就业好的局面,很多学生进入外资企业,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且获得良好的发展与薪资待遇,还成就了学生出国留学梦。

一、“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开展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施主体由张家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德方职教集团、张家港中专校四方组成。政府提供资金保障,行业企业提供岗位用工标准与要求、岗位需求和实践机会,德方职教集团提供教学标准,学校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引进企业工业案例,参照德方教学标准,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织实施教学。[1]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作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搭建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平台。行业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培养,解决了新员工的甄选与初级培养问题,解决了用工不足和新员工入企培训适应期长的问题。德方职教集团与学校一起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派驻教师来校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课程教学项目与内容,示范教学,指导学生,校内实践推广德国“双元制”教学经验。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本校实际,提供师资及学习和实训场地,培养学生,通过将企业工业案例校本化,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劳动者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势

(一)学生身份多元,学习态度更端正

“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身份多元。招生即招工,学生入校即入厂,经过“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阶段转换,学生顺利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企业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2]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自己将来要就业的企业,有企业归属感;学生在校内跟随教师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又通过工学结合,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跟随企业师傅深层次地学习实用、先进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进入企业跟岗学习逐渐了解合作企业,产生职业认同感,还重新认识了自我,锻炼了为人处世的能力,促进学生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

(二)师资队伍组建多元,学习方式更灵活

“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德国外教组成了多元化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互兼互聘,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学生技能实践导师,既教给学生职业岗位上的真技能,又可以为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提供示范、参照和借鉴;学校教师承担文化基础知识教授和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任务。学校教师利用节假日到企业技术实践岗位锻炼,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熟悉行业企业技术前沿内容,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为优化实践教学做好能力和资源准备。德国职教集团派外教驻校任教,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践“双元制”先进的国际职教理念。多元的师资队伍,灵活的学习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了师生视野,教师“复制―仿真―创新”,学生“学习―成长―发展”,营造了教学相长的氛围。

(三)评价方式多元,学习证书多样

“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招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和用工协议,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许多课程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探掏瓿伞Q生(学徒)既在校学习,又通过企业见习、参与企业生产;既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又要遵守企业对于学徒的管理规定;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学徒),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和在校内的表现,企业师傅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状况和在企业工学结合的表现,学生最后还要接受外国评审员对其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五年制高职毕业证书、具有行业准入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国外职教集团的培训合格证书,就业时即可拥有多张有用、有效的证书。

三、“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对学生就业的效应

(一)多元主体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地方政府积极作为,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工业案例为课程内容,中德企三方合作提供师资,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格局。四方共同修订完成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并以企业工作场景中的工业案例为项目,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学习领域,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形成了富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将德方教材中国化,将企业工业案例变成课程,通过任务驱动法设计教学,以项目任务为抓手,以主动实践为目标组织开展教学。强调“重实践、重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完成学校学习又完成企业员工入职培训,既学到专业知识,又进行了岗前培训,又有德方培训合格证书,能很好适应企业需求。多元主体合作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学生主体、知行合一、学做一体的课堂教学生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元教学团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在“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培养由学校、企业和德方职教集团共同合作完成。多元化教学团队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了综合素质: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行,“双元制”的本土化,拓宽了学生视野;企业管理的|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迁移到学生日常学习中,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企业师傅的教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增强自己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德方外教将“双元制”教学渗入日常教学,将原本课程的单元、知识点、技能指标等内容进行项目式归类,帮助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项目独立设计、操作和检查工作,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教学团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质量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多元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3]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教育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4]多元评价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4―2016年3年中,学校“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金牌5枚,在江苏省和苏州市技能大赛中获奖牌总数37枚,在省市创新大赛中获得2金3银5铜。

“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让学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据统计,3届225名参与了“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学生中,97.8%的学生获得德国BBW培训合格证书,90.2%的学生获得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他们进入企业工作或者实习后对口就业率和对口实习率达95%,毕业2年内的学生月薪超过3000元的占学生总数的57%,超过3500元的占学生总数的28%,详见表1。很多学生进入外资企业任职,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总之,“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在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学校专业特色品牌的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团队,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精湛的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有着积极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姚丽霞,朱劲松.“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的架构与效能[J].江苏教育,2016(12).

[2]朱劲松,姚丽霞.“四位一体”提质量,共建平台求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5(18).

第5篇

一、理论学习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贵州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通〔XX年〕38号)、贵州省人事厅、贵州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黔人通〔XX〕85号),贵州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黔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黔卫发〔XX年〕128号),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黔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黔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清镇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贵阳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贵州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贵阳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清镇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贵阳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清镇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贵阳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贵阳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贵阳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贵州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贵阳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清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贵阳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共2页,当前第1页1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贵阳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清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清镇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贵阳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贵阳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贵州大学、贵州师大、贵阳医学院、贵阳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贵阳市人事局《关于转发贵州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贵阳市人事局、贵阳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清镇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贵阳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黔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贵阳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口活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6篇

为了提高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安排,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八荣八耻”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二、参加培训时间:年月——年月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笔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件。

四、达到的目标

1、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参加省统一考试,力争取得好成绩。

2、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则)

一、指导思想:

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计划目标:

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三、措施及方法:

1)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

2)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3)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4)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

5)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考核登记。

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

(三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市、县教育局有关教育发展和师资培训方面的文件精神,坚持“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理念;坚持“以教师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的理念、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首”的理念,通过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以“创造适应于学生差异的教育,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宗旨,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新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这“一德三新”为重点,以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三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批专业能力强、在市县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育质量上乘的市县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一批刻苦钻研、积极进取,能承担起“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教学任务,产生几门在市县有一定发言权的强势学科,能为学校特色发展和铸造教育品牌提供优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工作任务

1、全员培训

对于市、县开设的基础性学习课程,要求全员参加并按时完成学分,以期提高全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对于基础性学习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在全员参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岗位有所侧重地参加。

2、骨干培训

与市县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相衔接,以县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为载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学校市县校骨干教师团队的培养

3、学历进修

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和我校实际,三年内,80%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四、培训对象与任务

1、培训对象

目前,我校培训对象共58人,其中中教一级教师10人。专任教师55人。

2、学习任务

(1)总体上说各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基础性学习课程的研修任务,修满学分。

(2)基础性学习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是本轮培训任务的重点所在,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学校通过加分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完成实践课程的选修及研修模块。此类学习经历将作为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条件之一。

(3)鼓励中教一级以下职称的教师积极进取,在完成基础性学习课程的同时,主动参加发展性学习课程的研修学习。此类学习经历将作为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条件之一。

(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力量,发挥资深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带教帮助中青年教师完成各项研修任务。

五、实施策略

1. 组织落实

(1)校师资培训领导小组

校长是本轮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由校长引领,组建校师资培训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由专管员、网管员、校教科研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组成。领导小组每学期始末定期召开一次例会,布置任务,总结经验。日常事务由专管员辅助校长联络协调处理。

(四则)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新课程理念,具有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确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高效实施,课题实验的需要,为使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更加有序,特制定本年度个人培训达标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时期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结合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新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具体目标

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使自己成为公民道德的楷模,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三、培训内容

1、时事政治教育: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将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开创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政策法规教育:以《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懂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

3、职业道德教育:以《新时期师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优秀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4、教育理论学习: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点,加强教师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5、加强对《新时期师德修养》《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

四、培训形式:

以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为主,教师自学、反思为辅。采用上课、听报告、观看录像,开展专题讲座、问题研讨、案例剖析、师德论坛、社会实践、写反思体会文章等形式进行。

五、培训时间

师德的养成是教师终身的实践课题。师德培训只是利用部分时间理解师德的本质内涵,认识师德的实践要点。因此,初拟培训时间不低于5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20学时,自主学习20学时,反思学习10学时。

六、具体措施

1、专题讲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培训,了解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关心、参与我校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2、网络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坚持把师德师风的整改贯穿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对照《规范》的要求,针对整改中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整改措施,建立更为细致的师德师风要求,加强新技术的学习。

3、自修反思: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前期贯彻实施的基础上,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教师法》和《规范》等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4、校本培训:以学校为主阵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5、课题研究:在参训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应用到教学中后要总结摸索经验,注重个案的研究,通过动手写作教学案例,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

(五则)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响应上级部门对教师要求的号召,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校及上级培训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现就我自己的继续教师学习作如下计划: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优势 教学改革 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变。石油物探学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依托企业优势,积极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1.“双元制”的优点

“双元制”是德国广泛实施的职业教育模式,现在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和对口企业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发挥教师和技师两方作用,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对口培养技能型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政府主持,以行业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

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该专业或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知有关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持有毕业证和多个技能证书。

2.“双元制”实施方案

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联合设计适合企业相关专业或岗位需要的培养计划,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实施教学和培养。

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学校进行,发挥学校教学设施完善以及教师理论修养高、教学经验丰富、育人方法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专业基础素养、基本实践(操作)技术,以及健康的身心、终身学习的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行为规范。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在企业进行,发挥企业工作环境好以及技师实践经验丰富、熟知行业或岗位标准、掌握工作流程、熟练使用工具和设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设计培养计划应该遵守如下理念: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教学过程突出“实验”“实践”和顶岗锻炼的作用;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技能培养和提高是核心。

“教”的主体是导师(教师、技师或工程师),导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精心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技能项目任务,在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在学中做。“做”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工”的主体是企业,就是通过企业实践或顶岗锻炼,把具体工作和典型工艺引入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无缝对接,以此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做到学校“课堂”“车间化”、企业“车间”“课堂化”,真正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

3.“双元制”实施的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现实生活的过程”。石油物探学校以“德能兼修,知行并举”为校训,采用“双元制”模式对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进行了大胆改革,充分利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仪器中心、测量中心、震源中心和新兴物探处等单位技师(工程师)多、设备和技术先进、标准和流程规范、管理和服务人性化等企业优势,实现了教、学、做、工的一体化,培养了大批适应物探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优秀人才,被誉为“物探小黄埔”。

2012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101名,当年有101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01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81名,当年有176名就业,就业率为97%。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114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5%。

2013年,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共计73名,当年有73名就业,就业率为100%。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73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0%。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生共计111名,当年有107名就业,就业率为96%。其中从事同类专业的人员为80名,占到毕业生总数的75%。

二、任务引领,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1.任务引领,实现培养目标

如何开发课程体系,达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呢?那就是把某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分为几个“项目”或“任务”,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或完成“任务”,设计必需、够用的公共课程,设计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实施,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核心课程,进而具备职业能力。

2.开发核心课程

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方面技能,学校将该专业三方面技能作为三个“项目”或“任务”,本着“任务引领”和“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量化”的指导思想设计课程。

(1)公共基础课。内容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言行举止的规范、身心的健康、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核心课程。任务一,即地震数据采集模块,核心课程有电工/电子和数字电路、石油地质、地震勘探原理、采集仪器、物探装备等;任务二,即地震数据处理模块,核心课程有地震勘探原理、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数字处理技术、GeoEast数字处理软件等;任务三,即地震资料解释模块,核心课程有石油地质、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绘图仪使用等。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除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外,还应该以通俗、实用、先进为原则,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经过教师和技师的教学、指导、辅导和演示,通过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企业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渗透到课程之中,既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要兼顾技术的先进性。聘请企业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技师或工程师承担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指导任务,并参与课程评价和学生考核。

为了满足“任务引领”的需要,石油物探学校结合石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自行编写了计算机、勘探专业英语、地震勘探仪器、石油地质学和物探装备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以教学“任务”作为教材的章节,并且遵循了五个编写原则:任务驱动引领的原则、通俗实用的原则、“四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原则、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和再学习的原则。

3.实施教学计划

石油物探学校除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施教学外,各专业都建设有现代化模拟实训室或实训场地,并做到其环境布置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相对接。管理标准和制度与企业车间或职业场所管理标准、制度一致,学生服装与企业员工服装一致。

“任务(项目)引领”实训法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石油物探学校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做到了符合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职业任职资格要求,分段实施教学并达标。专业教师或技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技能达标情况都要严格测评,并量化评分,按照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记入学生学习评价的电子档案。测评不合格的学生通过再学习和再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并达到要求。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测量专业的优秀学生还可参加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举办的操作技术工人技能鉴定。

三、以“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石油物探学校以师风建设为基础,以企业优势为依托,以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校级名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为抓手,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1.实施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石油物探学校在教育能力提升工程中采取了“两进两出”制度。“两进”就是教师进企业、技师进学校。学校有计划地安排部分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还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师、职业指导名师、德育和心理健康导师进学校开展讲座,培训辅导专业教师、班主任。学校采用“聘书”的形式,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或辅导实践操作。“两出”就是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培训。

2.实施校级名师培养工程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直接发挥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只有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石油物探学校从职业理想、职教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要素着手,指导、培养教师成才,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升华,培养教师追求卓越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的自觉意识,使得教师把终身学习当成一种生存理念,自觉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成为学生做人的典范、做事的楷模、知识的宝库和成功的

灯塔。

学校出台了《教师在职参加研究生学习的规定》等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外派学习、参加企业实践和师带徒等方式学习和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比赛、竞赛和观摩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师。到2014年年底,学校将为每个专业培养2~3名学科带头人、5~8名骨干教师。

3.实施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通过青年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学校加大了对步入工作不久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力争使之在三年内通过“五关”,即师德养成关、教学技能关、信息技术关、教育管理关和科研教研关。同时,让青年教师参加六项培训,即师德师风培训、德育工作培训、心理教育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教研能力培训和职业指导培训。

4.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科研和教研能力的提高。每周四下午是教研时间,每个教研组通过会议、观摩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学校有计划地参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科研项目,目前参与的有石油物探学校学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学生实训档案管理系统、石油物探学校课件管理系统等三个。学校还有计划地结合教学编写校本教材,近三年开发或编写了30余本教材,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石油专业急需的专业教材短缺的问题。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论坛、交流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教科研能力。近两年,学校累计参加了国家级比赛6次、省级比赛22次,有7名老师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有22名教师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学校还结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技能鉴定工作情况,积极编写教材、讲义或标准,先后编写教材68部、讲义120余个、多媒体演示课件7个、标准

106个。

“四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和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活跃在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或实训基地,卓有成效地开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理论创新: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教师就是要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和灵活机智的才能。

为此,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理论知识培养上推行继续教育机制,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其中投入最大的是出国培训学习。“我们每年组织教师培训团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人数为50~70位,去年达到72位。”负责师资培养的陈小燕说。出国培训开阔了教师的创新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理念与管理方式。陈小燕说:“如台湾地区的‘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做得很出色,我们一般派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去学习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新加坡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我们每年派各学科的教师去那里学习课程教学法;德国的机械制造很发达,我们学校设有中德班,每年派机械学科的教师去德国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德班教学提供更多经验。”“取经”之旅,让教师开阔了眼界,他们将学到的经验和理念融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拓展思维,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出国学习让我有机会向国外一流专家请教理论教学难题,提升知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让每位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是我终身的梦想。”该校机械工程学院范建蓓教授说。范建蓓教授是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精品共享课程负责人。她曾出国学习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办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办学模式、美国职业教育CBE模式的教学理念及课程模式等,以深厚的理论学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与就业的自信。在一次与学生课后交流中,范建蓓教授了解到模具0911班吴慧青与模具1011班戴依如等女生对自己能否胜任该行业工作深感困惑。范建蓓从专业角度为她们分析职业前景,帮助她们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她们参加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范建蓓因此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范老师教书育人30多年,以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还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时常带领他们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主持完成多项省级、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陈小燕说。

除了派遣教师出国学习外,该校还通过校内平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今年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立了“青苹工作坊”,以吴福喜等教学成绩优异的青年教师为骨干,在工作坊内开展一系列与教学技能相关的讲座、沙龙、研讨会等,并进行教学技能测评。“青苹工作坊”是一个集教师培养与考核为一体的平台。人事处处长钱永林说:“‘青苹’二字取义于‘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萍通苹)之末’,寓意着学校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为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坚强的后盾。”

技能创新:绝知此事要躬行

“陈老师很有经验,我们在他的指导下参加数控技能大赛,总能赢得好的奖项。”数控专业学生说。学生口中的陈老师就是陈建军,是机电技术训练中心数控加工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他不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还担任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数控铣工专业委员会委员。“陈老师是学校开展‘下企业、实训锻炼’等活动培养出来的技能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陈小燕说。

技能型教师需要企业工作经验,学校要求二级学院每年的新进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不低于30%。对于那些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学校实行了下企业、实训锻炼、“访问工程师”等一系列举措。

首先是支持新进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锻炼学习,参与项目、工程研究,深入一线了解市场。为拓宽教师下企业的渠道、明确教师下企业目标,学校不仅与省内10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双师培训基地协议,更建立了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基地实训成为青年教师及实践操作技能偏弱的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通过实训,他们在课堂上能更生动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自身的感受去引导学生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教师下企业实践,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考评机制,主要通过二级学院教研室主任或院长走访企业,了解教师在企业的情况,以及教师是否适应企业环境等。同时,从企业实训回来的教师需结合企业文化,做一份关于实践学习心得的PPT。两项考核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静下心来学习,以保证教师下企业能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是要求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对于新进校且企业工作经历不满两年的专业教师,要求第一年进入专业所在的实训室坐班,由二级学院安排专人指导,帮助他们熟悉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辅助实践教学指导与实训项目开发等工作。二级学院还要组织专业教研室每学期开展一次以上的以实训室为单位的设备新功能开发演示或实训项目拓展教师研讨活动,并将研讨结果及时纳入课程教学之中。

再次是通过“引企入校”等途径引进企业项目,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技术革新,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在这样的下企业实践氛围中,陈建军十余年潜心钻研数控加工技术和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并结合教学与企业工作经验,编写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与编程训练及实例》《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指南》《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等职业技能类书籍。

师德师风: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更要在综合素养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敬业、爱生、严谨、善教”的教风,制定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规范》《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术道德规范行为管理办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潜心教学奖”评选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在新教师招聘过程中,学校重点考察他们的职业道德,进校后的第一堂课便是学习《教师法》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入职宣誓,签订师德承诺书。钱永林说:“每周三下午工作例会上,各部门要传达师德师风的最新文件,贯彻落实有关精神,并通过开办讲座、教师座谈会等宣传严谨治学、博学善教的理念。”

“你们觉得学校的氛围怎么样?能适应课堂学习节奏吗?”如果你是代红艳的学生,肯定听过类似的询问。代红艳是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电工电子教研室主任,先后被授予“浙江省高校创先争优优秀党员”“校十佳教师”“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教师”等荣誉称号。代红艳的学生,无论毕业多少年,总对她分外挂念。大一新生刚进校时,代红艳每天都利用中午时间走访寝室,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代老师入校将近十年,刚来学校时,她的孩子还在上小学,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对学生的关爱。代老师走访学生寝室的习惯保持到了现在,不仅仅是学生,连我们老师也很感动。”陈小燕说。对大二学生,代红艳则更多地引导他们学好专业技能,她来自本科院校,理论功底很扎实,每次实验时,她总是忙碌地穿梭在试验台之间,不厌其烦地帮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一个周五下午,电工电子教研办公室只有代红艳一人,一名05级学生过来找老师辅导课程。得知这名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代红艳就义不容辞地为他辅导。此后每周五,她都在办公室等这位学生,辅导一直进行到学生考上宁波大学本科为止。大三学生即将就业,代红艳免不了为学生就业劳心劳力。陈小燕说:“记得在一次招聘会期间,代老师班上几个女生求职屡遭碰壁,她每天下班后就跑到学生寝室与她们沟通,晚上更是在办公室熬夜帮她们修改简历。此外,她还主动帮助学生联系企业、了解企业。”代红艳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为学生作表率,点点滴滴的付出,汇聚成了她润物细无声的大爱。

第9篇

关键词 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3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Faculty Construction

LIU Pingqing, QIU Hongfeng, LIU Xiaojie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00)

Abstract To meet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needs of our local colleges are gradually transi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staff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in Germany leading the world, in terms of teaching staff with a focus on teachers "double" quality, strict teacher recruitment process, focusing on capacity build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 large proportion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o hire part-time teachers and other practices, is worth our lear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Key words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faculty construction; comparative study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等原因,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转型发展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

为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3年6月,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并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作为教育部指导下的校际协作组织,联盟围绕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组织各成员单位推进教育改革、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合作交流与学术研究,以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大学体现办学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科研实力的重要保障。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师资队伍建设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它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为此,本文拟通过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旨在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概况

1.1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迫切需要大量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尽管成立时间短,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数据显示,1971年到2000年之间,综合大学增长幅度是118%,而应用技术大学则高达173%。①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了德国约2/3的工程师和企业经济师、1/2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2 我国应用型高校

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和人才培养定位,我国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一千余所,其中1999年后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有六百余所,这部分高校基本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特色办学的内在诉求。

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特点

2.1 注重“双师”素质教师任职资格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的有关规定,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授聘任条件中,除了高校毕业、具有教学才能、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特殊能力或从事艺术工作的特殊能力外,还必须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并做出特殊的成绩。从聘任条件可以看出,担任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保证教育与技术进步紧密衔接。

2.2 严格教师招聘流程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招聘过程非常严格。学校要成立招聘委员会通过面试和试讲的方式,从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品等方面对应聘者进行评判。经专业委员会和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候选人还要由州文教部部长确定才能正式上任。

2.3 重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为了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科技发展和企业生产实践相同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进修活动。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每4年可以申请1个学期到企业工作,以便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

2.4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大

兼职教师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他们主要来自企业界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数据表明,从1999年到2003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兼职教师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由1999年的19065人(占33.3%)上升到2003年的24547人(占37.5%)。甚至部分应用技术大学的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全职教师,占到60%左右。②

3 我国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3.1 教师引进,注重学历层次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尽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盲目追求“985”、“211”等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这一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但由于他们往往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应用与开发研究水平偏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利。

3.2 考核评价,科研导向性强

目前各高校对于应用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都还不够完善。现行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考察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不能很好地体现评价的“应用技术性”。这种“重科研轻技能”的评价体系必然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仍然在科研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教育教学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3.3 继续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机会

目前,针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体系往往体现在提高高校教师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相关制度尚不健全,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修的做法得不到保障,多数企事业单位也不愿意接受高校教师参加岗位实践,同时也由于多数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即使能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往往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充分锻炼实践能力。

3.4 队伍结构,缺乏行业企业兼职人员

兼职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也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条件下,企业人员到高校兼职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应用型高校多元化、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使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4 对我国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4.1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

一是加强引进力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引进已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专家、教授以及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外,还应从相关行业企业引进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了解行业发展动向的高端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二是促进校内教师转型升级,提升应用能力。在引进新教师的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向应用型技术类专业教师转型升级,以化解理论教师数量偏多而应用技术类专业教师数量偏少的矛盾。教师转型升级可以采取校内职业培训、外出进修、企业锻炼、出国培训等手段,以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知识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4.2 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内涵发展,安排校内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校内实践基地或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正规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相关证书考试,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4.3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应更加科学合理,尤其应鼓励“双师素质”教师的成长。在职称评审上,除了考核科研成果和论文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将生产实践、生产指导、专利发明等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引导教师向应用型转变,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同时,学校的绩效工资改革要体现激励机制。如,鼓励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教师科研的考核应引导进行应用型研究;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应进行分类,理论型教师主要依据课时,应用型教师要依据实验课、实践指导、学生实践水平等。

4.4 扩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

兼职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数量庞大的兼职教师活跃了学校师资队伍,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带到了课堂,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同时也为学校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了便利。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当完善配套政策,弱化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通过客座、定期来校、灵活教学等多种方式,聘请行业企业中有技术、有经验的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系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0-03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滑坡、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为案例,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根本原因以及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并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一)师德状况总体良好。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法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加社会服务,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大多数教师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师德师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团结同行,关爱学生,为高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2年8月,学院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中年教师原来只有本科文凭,学校生源来自初中的毕业生,长期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为此,一大批教师知难而上,自费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动创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肯定。

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建设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并在课件大赛上屡获一等奖等。在科研方面,有一批农业类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继承学院前两辈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潜心钻研、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优良传统,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玉米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工作,育成1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1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其中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南99”所组配成的3个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该研究成果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其中的带头人李体琛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奖,成为自治区党委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全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工作标兵,201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楷模。

另外,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发展工作以及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当中不少辅导员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奉献智慧和青春。

学院正是有了一支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才让这所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学院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完成自治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跻身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二)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新的国情、党情、世情,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诚信机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日渐抬头;分配不公、官商结合的腐败案件逐渐增多;生活奢靡、人伦坠落的现象日趋普遍。而当今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少数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意志较薄弱的教师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首先被侵蚀,逐渐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向边缘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较低,如笔者所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党员不足100名,占比仅27%,当中青年党员更少,发展青年教师新党员平均每年仅为2名左右,形势非常严峻。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故意淡化意识形态,思想觉悟较低,对党的领导既不反对,也不表态拥护。这种政治方向边缘化导致教师对党务、校务工作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有意散布传播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学生当中大谈党内腐败等不正之风,却对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只字不提,误导学生思想,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2.人生追求功利化。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迷失在名利场里,开始兼职、走穴、当顾问,身上多了一些商气、官气、俗气,少了几分正气、书卷气。形成了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功名利禄、轻仁义道德,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为了参加社会兼职,不愿多上课甚至不上课;对自己职称评定有关的工作大包大揽,对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能推则推;除上课外,其他教务工作谈钱谈条件,这些危险的苗头不可小觑。

3.职业认知大众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青年学生,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但一些教师意识不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把它与其他普通职业等同起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工作内容就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工队伍的事,从而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由于平时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对学生没有更高期待,上课表面看很严肃认真,实质是缺乏感情和关爱,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大打折扣。

4.学习工作表面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一些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少,但真正潜心研究,成果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但却迟迟未予结题,即使结了题,也有应付了事之嫌,在研究期间请行业专家来开几次座谈会,发表几篇论文就算是搞了科研;个别教师甚至请人代劳或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准则。

5.师生关系平淡化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无法在情感上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个别教师担心学生课后找麻烦,不愿留电话给学生,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以不坐班、住在校外为由,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权委托给班团干,需要联系全凭通信和网络工具,网上看似热热乎乎,网下却是冷冷冰冰,几年下来,能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的不多。

6.生活状态庸俗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带着社会陋习进入高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个别人开口闭口谈钱谈享受,沉迷于酒吧娱乐场,甚至还把这种庸俗的生活态度灌输给学生或者发表在微博上晾晒炫耀,他们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结交朋友、生活作风等方面失去了教师的风范,表现低俗、品行不端,甚至损人利己,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教师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其正面来看,一个社会的结构从一种稳定的联结方式向另一种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控制社会能量的新的联结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从其负面来看,由于一个社会系统需要从旧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转化,必须经历一个打破旧有序、建立新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一种精神迷失现象,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这些问题影响之深,涉及之广,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伦理道德、西方与中国的思想观念,哪一种更可取?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才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感觉迷惘或者进行无休止地争议,并依据自己的片面认识作出选择和行动,从而出现师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由于受利益驱使,有人钻法律空子,用权力代替法律,用权力谋取谋利,从而出现广西某高校校长案发后道出“受贿越多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闹剧。

(二)道德自律体系的瓦解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居于道德的上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道德自律是其他职业人员望尘莫及的。但是,近年来,诸如兰州城市学院教师冯某殴打学生,云南大学教授王某涉嫌学术剽窃,中国戏曲学院中级讲师赵某女学生,以及很多博士生导师忙着搞项目,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当前的教师队伍逐渐放弃了道德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道德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道德情操失守,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就会发生。

(三)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高校都保持着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教务处管理教师的格局,党委组织部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干部培训、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教务处则以教学督导、教学培训、师德测评为管理核心。这样分块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教师虽然也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但领导重视行政干部管理、放松对教师管理也是一个事实,常常将教师管理的责任推给教务处,教务处又将其管理职能分包给各系部,导致教师管理体系日渐松散。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学校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精品课程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职称水平等,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奖励办法很多,但对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办法却很少,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精神鼓励上,每年的师德测评和年度考核只是走走形式,显得特别疲软,极不重视。

(四)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作用是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实原因。教育技术从幻灯片发展到多媒体,这是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教师因此越来越依赖和崇拜教育技术,反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导致行为异化。教师上课成了对机器机械地操作,过分关注课件内容,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时肆意在网络资源库里进行掠夺,丝毫不考虑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尽管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尚未健全,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将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滥用自由的结果造成整个网络诚信体系的崩溃。一些高校教师把网络当做减压的工具,随意使用某个网名在网络世界里宣泄不当言论,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导致批评教师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除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法规政策,还需要认真研讨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探索,构建一套高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良性机制,重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视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高度关注,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召开教师大会由学院领导逐条解读、各系部分头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全面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对照规范条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结,自我提出改进措施,使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品格的升华。许多教师表示,正因为出台了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自己认清了形势、增强了意识、明确了任务。同时,一些言行举止已经偏离轨道的教师及时悬崖勒马,自觉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

(二)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一是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决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挡在门外,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建立全面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学院需要经过党政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安排的校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会、教务处安排的教育教学培训会及系部安排的专业培训会等一系列的培训培养之后才能上岗工作。三是建立实习试用考核制度。只有通过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其德才两方面的考评方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除了新入职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持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有苦练内功、警钟长鸣,才能使教师增强免疫力。

(三)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教学和管理两路平行的弊端,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实问题。2012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取消过去单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至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明确教师除了授课和开展科研外,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师生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集体,有利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并通过教师实际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近几年,对于学院涌现出的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服务广西“三农”工作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予以大力宣传,通过上门慰问、召开表彰大会、举办模范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对于个别特殊贡献者,学院还专门举办授奖仪式,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全体教师学习先进、超越先进,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学院教师整体师德的提高。同时,建议各校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各领域的标兵,如爱国守法标兵、教书育人标兵、严谨治学标兵、服务社会标兵、为人师表标兵。教师标兵多了,落后分子就少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就会得到改善。学校教风好了,学风自然正了,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构建合理的师德测评体系。学院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发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合力作用。将原来由教务处负责师德测评改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并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考核的指标和赋分,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师德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规定除教学质量测评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外,其他师德考核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共同负责,加大对师德测评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师德测评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地改观。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教师应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杜绝低俗陋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新杰. 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六点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院,2000(3)

[2]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2)

[3]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和研究,2008 (8B)

第11篇

“双元制”的内涵: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指的是一种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的培训,一方面直接在工作中或特别的培训车间学习工作技能。培训的职业由联邦、州和社会伙伴合作确定。根据职业,培训期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双元制”与许多国家通行的纯粹学校式的职业培训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区别:学生每周在企业学习三到四天,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到两天;在企业的培训由联邦负责,在职业学校的培训由州负责。

“双元制”的特点: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一线技术工人或农民;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并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重实践、重技能培训;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职前与职后培训的结合。

“双元制”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调节的企业中心的职业教育制度,突出以企业为主,以实践为主。

二、“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实施

山东省平度职教中心自1991年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德“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平度“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23年来,学校按照“把握实质,洋为中用,探索规律,立足可行”的方针,积极探索构建“双元和融、行知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结合、校企一体、深度融合、特色发展”的具有平度特色的“双元制”办学之路。

(一)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组建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

为加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一是加强校内实训车间建设。目前共建有电焊、电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钳工、钣金、服装、数控、汽车、木工、酿酒等各种校内实训车间72个。二是加强校内培训机构建设。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结合专业创办了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服装加工培训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培训中心。校办产业的创建和有效运作,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平度市内外67家企业和山东省境内8家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结成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联合体――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校企双方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行业指导,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学校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之路。学校于2008年分别与青岛圣达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德宏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新鸿机电公司、青岛德发肉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数控培训加工中心、电气焊培训加工中心、电工装配培训加工中心和肉制品培训加工中心。青岛海信集团不但在学校实训车间建设了一条模拟生产线,还为学校提供了一条完全独立的现代化电冰箱生产线,实行线体承包制运作。2014年上半年,将平度六和饲料有限公司引入学校,校企共建了“动物健康养殖检验检测室”。

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实现了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运作。学生在学校体验到了企业的生产实境,加强了学生的岗前培训,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岗位操作规范,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以人为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根本保障。为满足项目的快速发展,建立了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和名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励机制。一是实施校本培训。通过名师带徒、邀请国内外的专家短期培训等方式,立足岗位成才。二是基地培训。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针对校内教师的培训。三是高等院校培训。选送优秀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各级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四是企业生产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下厂锻炼,每两年轮换一次实习两个月的时间。五是国外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德国接受时间不等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考取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从1990年开始,有81人次赴德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回校成为项目健康迅速推进的中坚力量。六是参与各级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七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立项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各类子课题40多个,走科研兴校之路。

目前学校专业教师中级证获证率100%,高级证获证率近70%,技师获证率为43%。“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

(三)深化教学六项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使“双元制”办学更紧密地结合国情和平度的实际,学校一直把教学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第一学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第二学年为专业技术培训年,第三学年为专业能力提高年,三年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8%。第一学年50%的时间学理论,5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第二、三学年20%的时间学理论,3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5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使教学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了适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由学校专业教师编写的机电专业《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成套教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校开发的《山东省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农字号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引领了学校其他专业和全省涉农专业的发展。学校共开发了14门青岛市精品课程、10门平度市精品课程和32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教材达到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标准已出版使用。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起“宽基础、活模块、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真正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关键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列入教学计划,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标准上的双向性:既有较强的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

四是改革教学形式。采取“模块化、三点一线”教学,形成了课堂、校内实训车间和校外培训企业“三点一线”的培训格局,构建起了实践能力的“三个层面”培训体系:一是基本技能培训层面,通过校内实训车间,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专业能力培训层面,通过校办产业,培养学生的熟练技术技能;三是综合能力培训层面,通过社会培训企业,培养学生的顶岗生产能力。

五是改革教学方法。运用车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四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在“干中练、练中学”的机会,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等整个工作过程,真正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是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学校命题、学校考试的办法,也不照搬德国的由行业协会考试的方法,而是建立起统一的考核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由“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职教专家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组成)组织考试考核,下设各专业考试小组,经考试委员会确认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具体表现为:教育思想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准绳。

三、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启示

(一)办学成效

一是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从建校到现在已向社会输送了约5.5万名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就业率达100%,优质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均在98%以上;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荣获5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品牌,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智力支撑作用。

二是推动职教改革与发展。山东省将25个县市作为“双元制”试点推广县市,省市推广“双元制”教育模式现场会及全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现场会相继在平度召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办学情况。

三是发挥“双元制”项目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学校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山东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培训服务、示范辐射带动既在国内也面向国际。面向全省、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养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8000余人次;面向当地行业企业人员、养殖种植专业户及三峡库区移民的培训达10万人次;为朝鲜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期100多人次;有力地推广了“双元制”教育模式。

四是发挥农字号专业链群优势,拉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学校充分发挥畜牧兽医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两个专业链群的优势,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在学校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和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奶牛存栏量由1998年的40头增长到16000多头,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65家。以畜牧兽医养殖教学试验场为载体,先后向农民推广生态养猪新技术、全株玉米青贮技术、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疫病综合防治和畜产品加工储运等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二)启示

1. 良性引导,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与“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2012年,德国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总的毕业生中,约65%的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政府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但没有“低人一等”,反而与大学生相比凸显出不少优势,例如收入较高、经济独立(学徒有津贴)、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明确的职业定向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学而优则仕”,长久以来造就了轻视一线劳动者的社会风气。表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在意识形态、社会认同感以及国家宣传力度上都相对落后于德国。

在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快发展职教,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强调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这必将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法规健全,财政保障,权责明晰。目前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有2个:《联邦职业教育法》和《手工业条例》(2005年4月,《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与《联邦职业教育法》合并)。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德国各地的职业教育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德国依靠政府和企业的高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条例,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法律条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责任不健全、强制性力度不够,法律监督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

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为主。德国“双元制”的关键点是企业主体性的发挥,职业学校配合,产学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实践教学比重占总课时的65%~70%。

我国中职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途径的缺失导致其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职校生不能直接上岗而需要企业职前培训等。

随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印发,会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预言,企业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第12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9-02

德国在二战后,经济陷入了低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德国是全球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使经济又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德国所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人,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是世界上公认的职业培训体系,其培训体系是以企业培训为主、职业学校为辅、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咨询的培训模式。

德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十分清晰,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由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形成的。学院的每一个专业都相应的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大多由企业及职业院校的相关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的实施、实习实训的安排,因此其培养的学生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毕业之后就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专业设置的市场性、前瞻性。德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十分紧密,在专业设置上既立足于目前的市场需求,又积极为未来的市场需求全面规划,从而保障专业设置有了一定的市场适应性和前瞻发展性。在德国,其高职办学机构会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生产部门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其专业设置以突出应用型为主。譬如,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摄影技术等专业设置就十分具体,都是在对劳动力市场充分调研分析之后,有选择性的开设这些专业。

2.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风向标,另一方面也面向当地企业,从而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的相关企业输送生产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例如我们前去考察的德国巴伐利亚州,有著名的西门子、克维莱、BWM发动机厂、英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的奥迪汽车联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 union gmbh)等大公司,是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电气和玩具工业的集中地,因此在巴伐利亚州的职业学院几乎都开设了汽车维修检测专业、机械制造生产技术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开设,使得毕业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3.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75%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与企业目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同步,培训项目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零培训上岗。

4.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德国的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负责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行业协会主要有德国工商协会IHK和德国手工协会HWK,这两个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一方面负责向企业、学院、家长和学生提供培训咨询服务,负责培训企业的资质鉴定。另一方面负责双元制培训的毕业考试、考核和颁发毕业证书。在德国培训与考核相分离,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获得行业协会毕业证书的学生才能获得企业的认可,保证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经济待遇。

5.基于行动导向的跨学科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在德国双元制培训中,为了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从2007年开始采用基于学习领域架构的框架理论教学计划RPL,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养成行动导向的学习方法:分析、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际技能培训和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以小组工作和项目工作的形式出现,都围绕着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开展。

二、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电机电器专业人才的需求

1.常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1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51317亿元,约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量的1/4,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2%,其中,常州市功不可没。2010年,常州市共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603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9.7亿元;2012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284.7亿元,这表明常州制造业在江苏省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常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电机与电器方面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与电机电器专业关联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产业:以轨道交通与工程机械为核心发展车辆产业、以大容量、超高压变压器为核心发展输变电产业、以动力机械为核心发展农业机械产业、以冶金设备、环保设备为核心发展专用机械设备以及新能源产业,这些产业都离不开电机、电器这个核心产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常州市装备制造产业群的发展急需大量与电机电器专业相关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电机与电器专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1.校企合作,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学。从德国职业教育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职能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我们将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制定,有选择性的选派优秀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并且参与日常教学活动,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班、企业奖助学金、签署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促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保证专业结构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内容与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保证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针对2013级新生,我们与常州博格思众联合办学,开设了博格思众订单班,培养一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并且力求与之无缝对接甚至是较前瞻性地在校内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明显的一种教育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生75%的时间在企业从事实践教学,我们目前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与工作场所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教育内容的理论化,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有效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弊端。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具有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熟练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才能展示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质量。鉴于德国师资培养的经验,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具备较强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从当地电机电器厂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进专业教学的最前线;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参加短期培训、深入企业第一线挂职锻炼、参加校内外教学培训。这些手段和措施可以使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逐渐成为有潜质的“双师型”教师。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使电机与电器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坚持以“技术应用”为教育目标来构建教学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职业岗位对技能水平的要求,在素质平台课、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提升课等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构建,将原先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转变为“能力本位”,着重体现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结论与展望

要使专业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来维持专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电机与电器专业培养的学生尽可能满足常州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