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军训扩展训练总结

军训扩展训练总结

时间:2022-11-06 06:27:31

军训扩展训练总结

第1篇

摘 要:如何立足财力资源可能,完成新形势下繁重的保障任务,军队财务工作必须遵循军事经济规律,实现科学理财的“六化目标”,即理财观念现代化、决策过程科学化、供应保障精确化、财务管理法制化、效益评估系统化、业务处理信息化。训练经费是事业经费中的龙头,是保障部队正常训练的根本,是战斗力提升的源头。对训练经费保障精确化的研究,能够为提高训练经费使用效率,规范经费保障体制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解决当前部队训练经费保障形式粗放,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关键词:部队训练 经费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D213

训练经费标准化是指对训练经费保障中具备制定标准的费用,制定明确的供应标准,达到标准结构统一、适用对象统一、领报规定统一、开支范围统一,实现经费供应标准通用化、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训练经费使用效益。训练经费标准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标准的调整、消耗,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中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标准经费的全程实施目标管理、效益管理,从而不断扩大标准经费供应范围,及时有效保障部队训练需求并提高经费的保障效益。其做法是:调整改革现行标准经费供应制度,使之更加全面化;建立军费供应中的供求机制问题,使之更加精确化;解决使用过程管理中存在“重供不重管、不注重成本效益”的问题使之效益化。训练经费标准化体系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实现标准经费的精确保障。

建立动态调节机制,扩大标准供应范围、调整标准供应水平。在以大联勤保障体制的背景下,必须要建立全军范围内统一的通用标准,对应设未设的项目尽早确定供应标准,使经费标准与保障任务相适应,才能为联勤保障中的经费供应构筑有效平台,保证联勤体制的畅通无阻。训练经费标准化供应的建立与后勤现代化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准化供应体系的建立是后勤改革整体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总的设想是要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新型战训体制的需要出发,根据全军部队担负的战略目的、训练任务、驻地自然经济条件、物价波动幅度等因素的差异,调整现行训练经费供应标准体系,优化经费供应结构,完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不同物价水平的经费供应标准体系,逐步推进和扩大标准化供应范围,最终实现部队整体供应保障的标准化、精确化。并正确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与标准统一的关系,处理好物价波动与经费标准的对应关系,符合军队发展的客观要求,又能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有序调整,逐步建立起适应军情敌情、标准合理、操作简便的标准化供应体系。建立动态调节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依托全军范围内现有的财务信息网络,确定各部队的训练强度,以及与市场水平相一致的训练物资消耗标准。总部机关要注重搞好顶层设计,设立一体化标准体系管理机构,在宏观方面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标准确定具有前瞻性,不能让制定的训练经费标准总是滞后,可对全军部队的不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经费标准划分为若干个档次,担负不同任务的部队、驻守不同类型地区的部队对号入座。其次进一步细化保障对象,确定标准的结构形式,对象有训练的人员、单位、装备、场地等。要调整标准水平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项目内容要全,借鉴外军标准制定措施,制定出有效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作用的标准制度。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进行具体标准拟定,调整是符合军事斗争需要的,也与当前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吻合,利于操作。科学处理基本标准和补助标准关系,各个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上报各个体系的当地消耗标准,供一体化标准体系分析机构参考建立市场体制网络上各个不同地区的消耗对应标准,然后再在和全军标准体系比较的基础上算出差额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汇总到各个军区。这个过程军区要考虑军费总量和执行标准部队的训练任务和目标,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补助标准报一体化标准体系分析机构备案。同时标准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制度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具体做法可以考虑设立试点单位,对该单位训练经费保障体系的各项标准经费项目实行消耗标准核算。为了反映具体的消耗标准应运用专门的电脑,建立与地方市场相接轨的网络测算出具体项目的消耗标准,这台电脑应该和军区及总部的电脑相连接以便监督。进行这项工作,应以一段时间为期,核算出这段时间内各项耗材的平均消耗指标,只有确立了核算标准和对各单位实际需要的了解,才能为实行精确化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在一个体系成熟的基础上,由点及面地开展其他体系包的试点工作,成熟一个,出台一个,逐步建立起所有的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熊友存.军费管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2] 薛蕾.试论战时财务精确保障[J].军队财务,2006(2)

[3] 朱连清,潘爽亮.战时财务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4] 张鑫.转型期提高军事训练经费保障效益的思考[J].军队财务,2007(3)

第2篇

关键词:国民政府;军事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袭击,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虽然近代我国军事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但长期的内战消耗以及帝国主义的压迫,致使抗战初期,我国军队无论在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方面,都与日本军队相差甚远。因而,抗战初期,在日本军队强大攻势下,我国军队消耗巨大,各主要城市相继沦陷,受战争影响,抗战初期军事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但自1925年北伐战争之后,高度重视军事教育的政府,不但没有放弃军事教育,反而加强了军事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国的军事教育迅速转入了战时状态,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一、军校的内迁和军事教育管理机构的改革

由于以四川、云南、贵州等为中心的大后方相对远离战场,有较为稳定的学习和训练的环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事学校开始向大后方迁移。内迁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在政府和军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实现了正规军事学校及各军兵科学校的战略性转移,避免了覆灭的灾难。但是在内迁的过程中,军校积累多年的宝贵教学资料和教学器材损失严重,教员队伍受到沉重打击。特别是海军所属的各军事学校,在抗战初期几乎损失殆尽。由于战争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抗战期间迁入大后方的各军校的军事教育基本上都迅速转入了战时轨道。其中尤其是陆军大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央航空学校等军事学校,由于属基础教学,也是国民政府军事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军校,因此更维持了正常的教育训练,从而为战时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各种军事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时体制的需要,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对战时军事最高机构―军事委员会进行重大调整,将一些行政的机构拨属行政院,将中央党部从军事委员会中独立出去,将平时直属于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如训练总监部等移归军事委员会管辖。通过这次重大的调整,使军事委员会真正地成为了战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实现了对全国各地军队的统一指挥。

二、大后方正规军校的调整

1.陆军大学的加强。抗战爆发后,由于前线战争异常惨烈,战争结局超出了国民政府的预期,政府深感部队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军事素养的不足,不能胜任对日作战的需求。因此,为适应长期抗战的需要,也为了让高级军官在战争期间提高指挥水平,以便正确地指导战争,满足部队扩编和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一反西方国家在“与外国处战争状态,最高军事学府暂时停课,在校学员由参谋本部统一调整使用”的惯例,决定陆军大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使中止停办。

2.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扩充。作为培养初级军官的军事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在战时得到了巨大的扩充。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由于战争激烈,战场消耗巨大,部队损失惨重,尤其是初级指挥军官,伤亡更是巨大。为抵御日军的后续攻势,必须大量补充初级军官并征集大批新兵,而从战场上升迁的初级军官又大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很难适应战争的需要。为此,为适应持久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规模,争取培养更多的初级军官,提升前线初级军官的军事素质。

3.陆军各兵科学校的调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一度忽视了对于陆军各兵科专门人才的培养,因而在抗战爆发后,各兵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会操作大炮,工程机械、通信电台的士兵严重不足。国民政府为培养前线急需的各专门军事人才,一方面积极扩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各分校,同时加紧充实原有的步、炮、骑、工、轴重、通信、机械等兵科学校,加强各兵科的教育培养。此外还对军需、兵工、卫生、测量等特种军事学校进行了调整,进行分类训练。在各兵科学校设置各种急需的班次,分期集训各兵科正式军官,加强战时急需的理论和技术教育,提高其军事素养,并采取重点教育,缩短教育期限,施行短期速成教育,使受教育人员在短期内学会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返回部队后再转教其他官兵。

4.空军各学校的充实调整和海军教育的延续。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培养战时急需的海、空各兵科的军事人才,一方面对空军各兵科军事学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充实,增设了一些新军校,初步形成了战时空军的军事教育体系,同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海军教育,为以后海军的重建打下基础。

三、国统区士兵养成教育

抗战爆发后,国军在正面战场遭受惨重失败,政府深感士兵素质严重低下,因此在后方加强了部队的官兵的养成教育。第一是加强了部队政治训练,政治训练历来都是部队训练的重要内容,是确保部队战斗力的有力手段。大革命失败后,国军在其部队已无进步和革命的政治工作。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方法,加强部队爱国主义的政治训练。第二是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抗战初期,陆军有180多个师,到抗战后期,陆军已增至300多个师,部队急速膨胀。但新扩充的部队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为了增强这些新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国民政府加强了对部队的军事训练。第三是训练游击干部,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的战斗中,损失尤为惨重,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取得极大的战果之后,国民政府也吸收了八路军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正面战场应以正规战同游击战相结合,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争、扰袭敌人的方针。

四、国统区的地方军事教育

由于国民政府所属的军事教育机构在抗战初期损失惨重,加之前线部队消耗巨大,政府所属的军事教育机构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国民政府在大力恢复重建直属军事教育机构的同时,在地方也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教育。

1.改变了兵役制度。近代,随着新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的出现,中国传统的募兵制已不能适应近代军事战争的要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了新的《兵役法》,规定:“中华民国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义务”,并在全国建立了师、团管区,分层负责,配额征兵。

2.在地方学校开展军事训练。抗战爆发后,地方学校成为战时兵员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调整了地方学校军事训练的主管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划,并通过各种决议案,以加强对地方学校的军事训练。

3.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为使国民都能承担守土抗战之责,国民政府在《兵役法》中规定凡年满18-45岁的男子都应参加国民兵训练,接受所规定的军事教育,以“加强其团结力量,养成其军事技能,激发其民族意识,以达到全民组织、全民兵役、全民国防之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70所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1965年,根据党中央有关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当一段时间兵的指示精神,全国又有部分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下连当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开展学生军训时机日趋成熟。

中共中央在1981年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1984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4号公布;根据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定》第3次修正。《兵役法》分总则、平时征集、士兵的现役和预备役、军官的现役和预备役、军队院校从青年学生中招收的学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军事训练、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军事训练、战时兵员动员、现役军人的待遇和退出现役的安置、法律责任、附则12章74条,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正后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1985年,我国又在52所高等院校、102所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军事训练试点。1986年,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今后对高等院校新生要集中进行军事训练,过一段严格的军事生活。军训试点的高等院校增加到69所。1987年扩大到105所。为进一步搞好学生军训试点,国家教委、总参谋部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军事教员的配备,以及学生军训的经费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学生军训的迅速发展。到1996年,全国军训试点院校已扩大到157所,此外,还有很多非试点院校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和近3000所中等学校开展了学生军训,每年参训的学生约占年度招生的一半左右。

除了《兵役法》,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也是军训的重要依据之一。规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而国家教育部和总参总政1994年新修订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则规定:“军事训练要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训一般在一、二年级进行,时间为4-5周”。

2001年4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有条件的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少年军校活动;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军训的意义

中国的兵役法规定,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兵役,但他们仍有履行兵役的义务。很少有人知道,大学生在就学期间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是除了服现役、服预备役以外,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军训任务是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而军训的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除大学生外,还有中小学生也应接受军训。时间一般在9月份开学前或10月国庆后。小学生与初中生主要训练基本的队型排列和动作,不宜过度军训。高中生在队型排列的基础上,训练内务整理和紧急疏散等日常能力,并开展国防知识讲座。技校生、大学生则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和地震应急疏散训练。男生一般为10―30天,女生一般为5―7天。

军训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了促进作用。它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四有”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

军训时间与学生未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相比较,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难得的宝贵积累与沉淀。通过紧张而有序的军训生活,学生能够学会科学有效的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安排日常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通过军训的实际训练,学生可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体质的同时更锻炼精神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4篇

2012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各大学的教学计划,还规定了军事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除各地华侨大学和大学中的留学生外,高校都要求新生参加军训。但在部分人看来,大学军训并无存在必要,取消也未尝不可,从而引发热议……

军训不能替代国防教育

3月26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先森发言时称:“有的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仅仅是入学军训,而且存在重军事训练,轻理论教学情况。” 陈先森表示,一些地区对国防教育认识不够,有的地区完全处于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

陈先森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发言时称:“大学军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防教育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认为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是那么重要了。”陈先森表示,有的地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时紧时松,没有形成经常性的教育机制。

“要把经常性开展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陈先森建议,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要严格按照要求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军训不是国防教育,那么国防教育是什么?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国防教育涉及国防建设方方面面,包括武装力量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大学军训把国防教育标准降低到站军姿、走队列,这才是陈先森批评军训算不上合格的国防教育的主要原因。

现实中大学军训的主要内容是以操练军姿为主的队列训练,训练之余学唱红歌。而以军事战略和武器运用为主要内容的国防基本理论,通常在晚上进行,算得上辅助内容。在陈先森看来,这个辅助内容才应该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军人主导到教育主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抗美援朝和的军事任务。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在法律上规定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训,并从同年冬季起,在两批14所高等院校中,进行了21个军事专业课题的训练。从1955年至1957年间,教育部、国防部依据《兵役法》的规定,先后批准在全国127所中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高等院校重点进行预备役技术军官训练;高级中学进行基础军事训练。实践证明,上述军事训练,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70所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1965年,根据党中央有关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当一段时间兵的指示精神,全国又有部分大专院校学生到部队下连当兵。

1966年之前,由于国家正处于战争中或者战争边缘,军训的主要目的是从大学生挑选军人、培养军官。这时的军训以军队为主导,而不是后来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大学军训。

1966年开始的改变了大学军训。这一年的5月7日,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当时的国防部长写了一封信,表示要“防止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主要的办法,就是派军代表进驻学校。1973年,中第一次恢复高考(次年被取消。1976结束后,1977年第二次恢复高考),根据的这一指示,1973年入学的大学生首次进行了大学生军训。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教育系统主导的大学生军训。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第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单列一章,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军训的重视。1985年,又在52所高等院校、102所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军事训练试点。1987年扩大到105所。时至今日,军训已经成为所有大学的开学第一课。对于大学来说,军训是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机会,对于差一些的大学来说,军训更是限制学生自由,使其不能退学走人的有效手段,所以越是较差的大学,新生入学报道并开始军训的时间就越早。于是军训迅速普及。

让军训在高校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1989年。这一年,按照国家教委的规定,北京大学要求新生直接到陆军学院报到入学、参加开学典礼,然后在这里度过大学生活的第一年。这一年的教学内容为军训,文科生在石家庄陆军学院,理科生在信阳陆军学院。这一特殊措施第二年纳入了复旦大学,一直延续到1992年。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介绍:“北京大学1989级新生于当年10月12日至1990年7月15日,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进行军政训练。期间共开设18门课程,其中政治课6门(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我军优良传统和国防教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品德教育、法学概论),占总学时的40%;军事课9门,占29%;文化课2门,占26%;野营拉练与社会调查,占5%。”

北大和复旦的军训对全国的大学军训具有榜样意义,从此树立了大学军训突出政治的教学基调。

可养成经常性锻炼习惯

随着应试教育竞争的加剧和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的增加,军训展现出了新的问题。2005年,新浪校园频道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在上学期间参加过军训,69%的人认为“军训很有价值”。对这一结果,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生黄小波感到不那么可信。在教师李玉文的指导下,他于2011年10月对本校的700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军训的调查,结果证实了前述的调查(如下图)。调查结果显示,69%的大学生还是喜欢军训,只有12.8%的大学生不喜欢军训。目前的大学生军训显然受到了广泛大学生的喜欢和认可。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军训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提出质疑,反映了军训本身还大有可提升的空间。

黄小波的调查表明,军训最大的意义是改善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独生子女时代和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问题被军训无心插柳地解决了,新的时代赋予了军训新的使命。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可军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大部分大学生在军训后偶尔锻炼,一部分大学生养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军训对60%以上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方面有帮助,展示出军训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课程安排不妥导致问题频发

2010年9月8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生军训第二天,女生张溯珣在回宿舍休息途中出现呕吐等症状,随后被医院宣布“脑死亡”。而大学生在军训中成批晕倒更是屡见不鲜。时隔两天,9月10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年级男生徐迅也在军训第一天猝死。随着近年来不断有高校学生在军训中晕倒甚至失去生命,有关军训的讨论日益多了起来。虽然有观点认为这反映了应试教育降低了学生体能,但更多观点是围绕军训是否有继续实行的必要性。一些地方也放松了对军训的要求。

今年7月12日,广东省正式下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促进高校加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称将逐步放开对军训课学分的硬性规定。广东高校军训课将不再与学分挂钩,大学可把军训作为选修课。而仅仅在一年前,国家7部委还联合下文要求把军训列为必修课。

201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除要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文件特别要求,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到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有专家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军训塑造大学生组织纪律性这一功能的重视。

第5篇

    论文摘要:在《中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评价工作方案》中,针对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内容做到“三贴近”原则:即贴近部队建设实际、贴近岗位任职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 

总参谋部下发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评价工作方案》中,针对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即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贴近岗位任职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以上称为“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适用于军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建设,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开拓了途径。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坚持立于世情、国情和军情,把回答、解决部队发展建设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军校学员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部队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教学内容渗透到部队的现实中去,尤其是学员的岗位任职发展中去,使教学内容充满任职色彩,反映岗位任职发展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教学内容深深扎根于我军的军事斗争准备实际,把握军事斗争脉搏,了解军事准备趋向,肩负起“打得赢”的历史使命。 

一、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要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军事变革和各军兵种战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建设适应部队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是联系部队实际。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骨干,教学内容必须以部队建设实际需要为牵引,结合部队作战训练各类专门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重点放在新理论、新战术、新战法、新装备等方面,围绕部队建设需要,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是着眼部队建设。部队的建设状况和所担负的任务,是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要把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部队实践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摸清部队情况,坚持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搞什么样内容的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始终着眼于解决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例如,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需要积极研究部队新情况。 

二、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针对不同任职岗位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部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构建各专业各培训层次的教学内容。胡主席指出:“提高综合素质,并由素质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的过程。”任何没有经过实践磨练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军校教育处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期。任职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牵引”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任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我们军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要瞄准任职岗位,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做到部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任职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学员任职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 

一是强调岗位指向。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增大专业操作、科学实验和综合演练的比重,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 

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客观上要求教员尤其是专业课教员,讲授的应该是活的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体,并让学员把所学知识,变为开启智慧、指导实践的“金钥匙”。教学的一般规律应是:从部队建设的实践到教学,从教学的理性指导再到部队建设的实践,周而复始,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紧紧贴近部队的实践,从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上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才能使院校的教学活动源于部队、先于部队、高于部队,真正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传统的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倡导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互动式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是着眼发展需要。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打牢学员素质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军兵种交叉培训和轮训,使学员能够具备多种岗位转换的任职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依赖知识的转化。要把能力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实践性教学发挥知识与能力互相转化的桥梁作用。再者,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时代的发展特征,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着眼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选修、自修相配合,自然、人文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超前性,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性,充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 

三、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内容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着眼未来战争需要,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情况,加大应急作战使命性课题教学比重。着眼未来作战需要,根据学员所在部队的作战任务,围绕使命安排课题,研究解决完成使命任务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未来战争特点,把战斗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完成使命提供精神准备;着眼未来战争形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层次,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军军事训练正在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人才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军队院校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利用在全军各指挥院校和部分专设训练机构成立的作战指挥、部队训练、战术仿真、信息作战等模拟训练实验室和综合模拟训练中心,对各院校培训的学员进行模拟训练,使受训者体会到各种在实兵训练中难以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联合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接轨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军事职业教育;关系;院校;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自2014年6月,原四总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来,关于军事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逐渐清晰明朗。军事职业教育从其内部结构来说,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从其外部联系来说,军事职业教育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军事教育类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伴随军事职业教育实践的逐渐展开,如何认识军事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关系、军事职业教育与部队训练实践的关系、规范性教育与军人自我发展的关系、军队自主培训与依托国民教育的关系,成为军事教育理论者亟待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大教育观的战略视野,全方位审视军事职业教育的外部联系。

一、军事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关系

军事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重要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将院校教育归于军事职业教育的范畴中,这是广义军事职业教育视角下的与院校教育的关系。依照《关于加快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意见,军事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是并列和相互承接的关系。

(一)军事职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预科学校”

从当前我军人才培养的路径来看,主体是“部队――院校――部队”的循环递升过程。大部分官兵进入院校接受培训前首先参与的是军事职业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军事职业教育为院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前期的培训,是院校教育的“预科学校”。

一方面,相对于院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来说,军事职业教育在部队的开展为官兵进入院校接受学历提升提供了必要前提,可以有效节约院校教育资源,在规定的学制内,扩充专业教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士兵学员为例。从目前情况来看,进入院校学习的士兵学员一般科学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客观上导致院校教育要利用相当的时间来弥补这方面的差距。军事职业教育实施以后,通过在职学习可以加速学员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大大缩短由士兵向学员转变的时长,为接受院校的系统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于院校教育中的任职教育来说,随着我军军官职业化制度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依托军事职业教育建立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必将成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军官由于职务晋升和岗位轮换,需要参加院校的任职教育培训,军事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开展为军官参加院校的任职教育提供了前期的准备。院校任职教育的部分基础课程(基础理论学习、岗位技能升级和专业资质培训),将纳入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成为进入院校参加任职教育学习的必要条件,以此来优化院校任职教育的生源,确保任职教育质量,有效避免当前院校开展任职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

同时,军事职业教育还将承担部分预提指挥士官资格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的部分学习内容,为接受院校教育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和必要铺垫。

(二)军事职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延续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不间断的过程。个体不同时期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它们之间相互承接、互为基础,将阶段性教育和连续性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人才的培养路径。院校教育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已经无法及时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吸纳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要求。军事职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衔接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提供保证。

首先,在知识更新上,军事职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延续。院校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淀,知识结构相对稳定。现代条件下,知识的迅速更新,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频率要同步加快,一次教育培训的结束也就预示着新一轮教育培训的开始。院校教育传授的知识内容,随时都在被新的知识内容所取代,原有的知识内容无法解决岗位任职中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依托军事职业教育,以在职学习和自学的方式作为院校教育的延续来实现人才的持续培养,以满足岗位任职所需。美军军官的职业军事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按照军官成长路线图,一名少尉军官成长为将军,大约进校深造9~10次,但院校教育的时间仅仅占军官服役时间的1/4,其余3/4的时间主要是在职学习,最终实现军官成长过程中“一职一训、一衔一训、一岗一训、一级一训”的教育目标。

其次,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上,军事职业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延续。军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知识向能力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合适的外在条件。信息化条件下,未来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对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时间要求也越来越短、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在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的形势下,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任务,单纯依靠院校教育是难以完成和实现的,而且有些岗位任职的实践能力的转化不是院校教育所能够做到的,必须依靠立足岗位学习的军事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军事职业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延续,能够秉承“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部队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践环境,一切从岗位履职出发,着力提升官兵职业素质,从客观上弥补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最后,在个性化教育上,军事职业教育可以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一般来说,院校教育强调的是基础素质培养,重在打牢从事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个性”不足。军事职业教育框架内,官兵不但可以依据自身职业发展,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还能依据自身的生涯规划,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自身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军事职业教育立足官兵“自主学习”,通过强有力的合作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和自学为主的泛在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官兵个体发展需要,实施“菜单式”选课、“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等一系列彰显个性的教育形式,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院校教育的不足。

二、军事职业教育与部队训练实践的关系

军事职业教育与部队训练实践同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相互衔接的重要教育类型,根本目标都是提升官兵岗位任职能力,提升部队核心战斗力。两者的实施主体都是立足部队自身展开的,就其关系来说两者是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关系,一方面部队训练实践为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军事职业教育拓展了部队训练实践功能。

一是部队训练实践为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军事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以官兵个体为主,主要负责岗位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及任职所需的基本理论培训和军事基本技能和专业岗位能力的提升。部队训练则是以官兵的共同科目训练、分专业训练和综合演练为主,在注重个体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同”与“联合”的训练水平。虽然军事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中包括岗位实践教育,但是在能力的转换和提升上,还需要在部队训练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淬化。部队训练的高度合成性为军事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实践平台。特别是军(兵)种中的联合演练中,既包括军(兵)种等各要素齐全的司令部首长机关演练,也可以在战区内组织实兵演练,这样的演练形式为军事职业教育中各类型的培养对象提供了实践平台。将军事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能力放在训练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提升,可以充分扩大军事职业教育成果,并给予军事职业教育有效的反馈。

二是军事职业教育拓展了部队训练实践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是提升了部队训练起点。按照部队训练一般流程,我们可以将部队训练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单兵训练、分业训练和战术演练。在流程中,单兵训练是部队训练体系中的起始阶段,也是最需要打牢的基础训练,而且训练内容较多,训练周期相对较长。军事职业教育的介入和开展为部队训练起点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在岗人员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单兵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岗位任职的基本技能,这就大大缩短了单兵训练周期。其次是改革了传统的军事训练模式。军事职业教育强大的远程网络丰富和拓展了部队训练模式,并从根本上提升了部队训练效果。随着军事职业教育在部队的深入发展,基于网络的训练模式必将成为部队训练的重要途径。最后是巩固了部队训练成果。部队训练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军事职业教育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官兵提供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可以促使官兵通过学习和反思,将有益的训练经验以最短的时间转化成训练成果,并固化推广。

三、规范性教育与军人自我发展的关系

规范性与自我发展两者貌似一对矛盾,而对于军事职业教育而言,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制度层面来说,军事职业教育不是随机教育,而是由特定组织机构和人员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并且在特定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进行的一项制度严谨、运行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职业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和采取的教育形式来看,军事职业教育同其他的军事教育类型一样,强调的是军人在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育途径上,军事职业教育强调和鼓励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达成军人的自我发展。

规范性教育和军人自我发展两者统一于军事职业教育,一方面,军事职业教育必须有规范性的要求,要有利于促进军人职业素质和战斗力的提高。首先在教育目标上,要紧紧围绕部队的岗位履职对个体职业素质的要求,从总目标到分类目标,构成规范的目标体系。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职业教育应着眼军队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从大教育训练观的视野,依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进行总体设计。最后在教育形式上,要在网络在线教育、军事函授教育、集中面授教育、岗位实践教育的基础上拓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另一方面,军事职业教育还必须要有效促进军人个体的发展。军人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人发展需求。教育的重要职能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军事职业教育是提升职业素质的教育,提升职业素质是为了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而职业发展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满足军人个体发展的需要,军事职业教育就将因失去内在动力而影响效果。当然,军人的自我发展是在规范前提下的自我发展,要符合我军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各项军事职业教育制度的规范中强调自我发展。

四、军队自主培训与依托国民教育的关系

军队内部培训与依托国民教育是军事职业教育实施的两条重要途径。军队内部培训是以军队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利用部队和院校的优质资源,致力于军队全体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长期以来,立足军队自身培养人才,是我军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途径。依托国民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国民教育中的优质资源,为军队人才培养服务。近些年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依托国民教育实施军队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模式已基本形成。军事职业教育同院校教育一样,要大力结合两者的优势,进行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在两者的比例和作用上,要以军队内部培训为主,依托国民教育为辅,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出发,坚持协调发展,双线推进。

一方面,军事职业教育是以部队为主体开展的在职教育,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军队的建设发展,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军队人员的职业素质,其培养质量最终要通过部队检验。因此我们说,军事职业教育实践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服务于军事人才培养这个目的。长期以来,通过军队内部培训培养军事人才一直是我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坚持军队内部培训为主是军事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如此才能在在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按照强军目标的要求,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高度,着力于军事人才特殊素质的培养和锻造,从根本上提升军事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军地之间、军事人才培养与武器装备发展之间、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运转有序。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开展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国民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完成军事职业教育中一部分科学文化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及军地通用的技能培训。依托国民教育实现军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部分功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军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避免把依托国民教育变成依靠、依赖,那就违背了军事职业教育的初衷和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初衷。为此,一是要充分考虑地方国民教育机构的可承受能力。要根据地方国民教育机构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军事职业教育任务,防止国民教育机构的负重超荷。二是要科学构建两者合作的规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双方的权责,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措施;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形成合理的薪酬制度。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Z].2014.

[2]吕云峰.军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6.

第7篇

而且作为改革“试验田”和人才“孵化器”应该引领这一转型。

关键词 军队院校 科学发展 转型

一、建立以培养信息化联合作战人才为统揽的育人体系

(一)根据联合作战人才培训任务分工建立新的院校体系

在现有院校体系基础上,建立联合作战指挥、参谋和技术人才高、中、初三级培训体系。初级院校负责联合作战背景下军种战术和联合作战通识教育;中级院校负责联合作战背景下军种战役和联合战斗理论与实践的培训;高级院校负责联合战役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二)构建一套新的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和实际,树立系统集成的观念搞好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部队作战训练要求构建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规范教材、科目、要求等。总体来说,应从以机械化条件下某一军兵种作战为轴设置教学训练内容体系的思路,转化为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为轴设置教学训练内容的思路上来。具体来说,在原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阶段加入信息化联合作战单元基础、专项集成、课题综合三个层次的教学训练内容。单元基础,包括学员个体以及诸军兵种参与信息化联合作战的共同性内容和本军兵种基础知识;专项集成,包括同一兵种内相同或相关专业、同一军种内跨兵种相同或相关专业和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内的跨军种相同或相关专业知识的集成教学训练;课题综合,围绕某一或多个课题组织的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综合训练。要围绕提高受训人员信息化素质,加大信息战、尤其是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教学的比重。要对学科专业进行内涵改造和优化重组,加强信息和联合战役学科建设。要密切跟踪部队作战、训练模式的变革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训练的集成性,扩大综合性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其他军兵种和联合战役课程。

(三)培育一支胜任新任务的教员队伍

一要改善教员队伍知识结构。应遵循军事教育的特殊规律,通过攻读学位、进修轮训、观摩演习、部队代职、跟踪新武器等措施,及时更新教员知识体系,同时注重吸取外军信息化联合作战、训练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把信息化知识和联合作战理论及实践的培训纳入教员终身教育体制。二要优化教员队伍学缘结构。要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加大教员外出攻读学位比例和接受其他军地名校毕业生数量。扩大任期制、客座制教官和外聘教授的规模,建立部队指挥员和院校教员交叉任职的长效机制,尤其注意吸引其他军兵种优秀人才充实教员队伍。三要加快信息科学和联合作战拔尖人才培养步伐。依托重大教学工程和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重要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安排专人帮带等措施,对优秀中青年人才实施超常重点扶持培养。通过一些特殊政策重点引进一些学科领军人物或有巨大潜力的学者,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四要完善教员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科技干部考评标准和办法,严格落实教员资格认证制和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特别是高级职务终身制。

(四)创新组训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

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完善实验项目,增加实验课程比重,提高实验教学水准。增加、规范和创新现地教学、装备教学、长途拉练、体能训练、战术基础、专业实习、综合演练、实兵演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并探索把学员全期实践性教学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长效机制,使之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二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和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案例式、研讨式、问题牵引式等教学方法,适当增加辅导自学、双语教学、课题研究教学等。三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训练考核方式。加强教学质量全方位监控,完善全程多元考核和评教方式,构建学员综合素质考评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四要建立人才培养战时体制和平战转换机制。着眼发挥战时人才“孵化器”和作战预备队作用,制定战时人才培养方案和平战转换方案。抽调教员、学员组建作战预备补充分队,着眼应急作战,着眼增强学员打赢能力,贴近实战要求,贴近主战装备,贴近部队实际,开展针对性训练,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教学训练转型。

二、建立适应信息化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教学训练保障体系

按照“综合集成、系统配套”的要求,对现有教学保障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变单一物资保障为物资信息综合保障,变粗放数量型保障为集约高效型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教学训练保障体系。

(一)抓紧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实验体系

按照“资源共享、开放共用”的思路,组建大型公共实验中心,提高通用性实验条件。突出信息学科和联合作战实验室建设,开展复杂电磁条件的实验研究。吸取先进实验室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设备、高科技手段,提高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研制开发信息化联合作战背景下的模拟训练系统

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综合利用仿真、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最新成果,模拟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战场环境,升级模拟训练系统为信息化联合作战背景下的模拟训练系统。

(三)进一步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

按照“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训练公用网络平台。

(四)拓展利用校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按照开放办学的思路,加强与教学训练协作区成员和兄弟部队的联系,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固化联合使用教学训练场地、联合评价教学效果的机制,适时开展联合训练。同时注意利用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实验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低端建设,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第8篇

丛林探险、野外露营、溯溪探源、悬崖速降、孤岛求生、探洞漂流、岩壁攀爬、觅食生火……一连串的词汇让我们联想到茂密的原始森林、辽阔无边的沙漠、湍流不息的河流,以为这是惊险小说、动作大片里主人公的特定场景。一个完全陌生的自然环境,我们能否共同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用以生存和发展?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证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来解决问题、脱离困难?

拓展训练以野外环境为载体,以准军事化训练为组织手段,通过克服在自然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艰辛、险阻、挫折,提升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逆境商数,打造忠诚、敬业、高效、精锐的巅峰团队。

拓展训练源于英文“Outward Bound”,中文也有译为“外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盟军大西洋船队遭到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大部分水手在运输船被击沉后葬身鱼腹,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通过对生还水手进行的调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大多数生存下来的人并非体能最好的,也不是年轻力壮的,而是那些求生意志顽强,心理素质极强的中年水手。他们能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靠的不是体能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德国人库尔特・汉恩创办了“哈德伯威水手训练营”,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由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次宴会上,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以及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此的回答既不是哈佛商学院,也不是某个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两位传奇人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队。人类组织发展的全部历史证明: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组织是军队;世界现代企业百余年管理实践证明:军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企业最好的榜样。

现在的拓展训练中,将军事理念与拓展技术、军事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模式。通过在野外环境里类似军旅生活的体验,让每一位参与者深刻理解仅靠掌握专业技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不足以保证一个团队走向胜利。群雄逐鹿,“赢”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赢”更需要智慧和策略!什么叫集体荣誉、什么是勇气、什么叫执行力、什么是团队的综合战斗力……

拓展训练以团体目标至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需要缜密的计划和不断地应对,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从个人到小组,从小组到整个团队,逐级分享收获和“批评和自我批评”。回顾与分析是每个队员体验的延续,更是一种认知的升华。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没有任何组织在执行缔造者所赋予的使命,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自主变革,奉献精神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方面能与相提并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部队的目标最显团队性。体现在拓展项目中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标明确但需要集思广益,从分析、分组到准备、实施,需要集中所有人的力量,而且在过程中的突发因素也能启发团队的智慧,提升应变能力和执行力。

第9篇

Wang Peng;Xuan Xin

(PLA 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摘要:从法军院校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院校传统入手,总结法军院校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military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l,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traditions of French military academies,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rench military academy education.

关键词:法国 军事院校 教育

Key words: French;military academies;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99-01

0引言

除高等国防研究院外,三军参谋部高等军事教育局是领导军事院校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拟制教学大纲等,并由各军种参谋部负责本军种院校的具体的业务。陆、空军参谋部均下设院校司令部和高等军事教育局,分别负责本军种初级军事院校和中级军事院校的教育工作。海军院校则由海军参谋长直接领导海军参谋部人事局及海军中级院校:海军学院。宪兵和武器装备部所属院校分别由宪兵总局和武器装备部下设的院校处领导。各院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供应由其所在的军区负责。

1院校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

法军院校教育历史悠久、结构合理,初、中、高的梯次配置,形成比较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按隶属关系可分为国防部直属院校、陆、海、空、宪兵、装备部所属院校等;按培训的内容可分为指挥与技术两类;按培训的层次可分为初级军事院校、中级军事院校、高级军事院校3级。还有士官学校及训练士兵的训练基地和训练中心。现有各级各类院校113所,其中,高级军事学院3所,中级19所,初级91所。士官学校学校根据专业开设初等课程,学制不超过一年,毕业后授予相应的士官军衔。初等课程内容全面,可使学员获得实际操作的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加强纪律观念和军事素质,以提高指挥训练的能力,使学员初步了解部队情况,掌握在训练中做教员的技巧,以便恰当地处理指挥训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第二是在国家训练指挥中心进行有关作战任务模拟实战训练,学会如何指挥部队;第三是体能和体育技巧训练。此外,学员还接受基础的军事、文化知识和行政及技术培训。法军初级军事院校包括指挥院校、军官培训学校、专业技术学校、训练中心及士官学校和军事中学,主要培训初级指挥和专业技术军官,校长为上校或中校军衔。设参谋部、训练部和后勤部3个机构。

2教学内容及院校传统

法军要求军人时刻跟踪技术的发展,适应专业分工,掌握新的技术,以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有效地完成作战任务。因此,军校教学内容主要有:基础军事知识,教学训练法知识,战斗训练,身体素质和体育训练,行政管理与技术知识、文化知识等。以圣西尔军校为例,该校按文科类、理科类和经济类3个类型进行招生,经过2年大学预科或圣西尔专科预备学校的学习后,在通过考试成为圣西尔学校的学员后,开始3年的一般性基础技能培训和1年的专门性培训。专业训练分第一阶段,所有参训军官的训练内容都是相同的,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经验,并确定了自己从事工作;第二阶段,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在装备、职能或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同时,初级军官的进修也属于专门性培训的范畴,一般安排在其接受初级军事教育结束后的3~5年内进行,培训对象主要是拟晋升上尉军衔的中尉军官,目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基层单位的主官。法军院校非常注重校风与传统教育。

3法军院校教育主要特点

3.1 实行分级培训,注重实际能力法军院校教育分为三级培训与高等军事教育相结合。初、中级指挥官的三级培训由各军种参谋部院校部所属的院校或训练中心负责。根据职衔到不同等级的院校完成培训。分为基础知识、应用、实习三个阶段。高等军事教育由高等国防研究院、高等军事教育与研究中心和诸兵种防务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士官的培训由士宫院校负责。初级士官培训是使担任班(组)长的士官获得组织训练的能力。二级士官培训是使担任排长或副排长的士官获得分队的管理经验和训练所必须的军事知识和专业技术。

3.2 实行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法军院校实行“2+3+1”模式,新生必须完成两年通科学习,获得国民教育部所属学会认可的有关文凭后,进行3年的基础军事训练、军官军事基础训练专业教育,并授予少尉军衔,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军官,为了更好的打牵学员的职业军事基础,高级陆军学校可以让一部分学员经考试合格后,通过签订合同,先去地方院校选学一门科学技术时间为两年,然后再回该校学习两年军事。

3.3 强调士官的作用,重视士官教育法军十分重视对士官的教育,很早就将士官的培养纳入军事教育体系之中。法军各军种都为各个岗位的士官设有有专门的学校。据统计,法军共有士官学校(含训练中心)55所,其中陆军21所,空军20所,海军5所,宪兵7所,全军性的2所。为所有长期服役的士官提供了教育保障。同时,也给予士官成为军官的机会,年轻士官可与预备役合同军官及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一起报考军官学校。

3.4 鼓励军人自学,加强院校人员交流法军为了鼓励人员自学,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上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法军除规定的院校学习外,还实施院校与部队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其次,在院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分配上,都给教员和学员一定比例的自由支配时间;最后,法军也鼓励人员到地方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并予以承认,有利地提高了军人的社会文化知识。

4发展趋势

4.1 在教学方式上,走先基础后专业的培养路径军官在初级院校进行通科学习、军事基础训练以及工程技术基础教育。在后续的岗位任职过程中,着力提高军官的专业技能成为法军的通行做法。规定:学员在任职前,必须到所属军兵种专业技术学校接受本军兵种的技术训练。中尉、上尉军官在晋升职务前,必须到所属军兵种接受专业技术进修训练。

4.2 在办学方式上,走开放与吸收并重的办学模式法军院校走开放式办学,大量吸收外军学员,加强的教学交流,扩大教学面,在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上,决定未来学员的任职方向,为未来的国际防务合作奠定了基础。法军院校除向国内开放外,大多数院校都向国外开放,每年要接收3500多名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学员。各院校还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到部队、社会、甚至国外参观见学或短期实习。

参考文献:

第10篇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  医院管理学; 课程; 教学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the subject of military hospital management.The author made a summary on the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These experience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subjects.

    【Key words】  hospital managemen;  curriculum;  teaching

    第二军医大学于1993年9月在军队率先创建了《医院管理学》课程。《医院管理学》是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训练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等。针对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探索思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1]。

    1  我校军队医院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历程

    经过16年的创建发展,《医院管理学》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1.1  创建并完善《医院管理学》知识内容体系(1993~2000年)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本阶段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立并完善,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医院管理学》作为两级学历教育的核心课程,创建了适合两级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开展标准化内容的筛选与撰写,编写了第1部《军队医院管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经过逐年更新和完善,形成了两级学历教育稳定的知识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授课为主,以案例讨论为辅的授课模式,形成了以本科生为对象,系统理论、流程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1.2  构建《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2000~2005年)

    本阶段我校《医院管理学》学历教育的类别扩大,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扩大到医疗、护理等专业,任职教育任务与范围也不断增加,由全军医院院长班发展到相关的各级、各类任职与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建设开始转向如何适应多目标需求的改革阶段。根据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能级管理(PM)理论、全面质量管理 (TQC )理论和《医院管理学》课程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将训练范围、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考核标准按照多目标进行分解,构建《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其中:训练范围包括不同专业(卫管、临床与护理等)、不同类型(大专、本科、专升本、函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继续教育项目等)、不同层次(卫生行政机关、医院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经济管理科主任、科主任、护士长等);根据训练内容进行分层设立,编写了系统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微观机制研究、宏观体制改革等内容;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授课模式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以能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针对不同训练目标界定了考核标准。

    1.3  建成《医院管理学》信息化训练平台(2005至今)

    本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对本课程的需求不断增加,授课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要求随之提高。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的精神和向信息化教学转变的要求,《医院管理学》训练向信息化转变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总部和学校的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全军建成了《医院管理学》信息化训练平台。其中包括了硬件平台,资源数据库、软件库以及训练装备四部分内容,硬件平台包括网络信息平台、数据库平台、模拟仿真平台、虚拟现实平台四个部分;数据库包括共用基础数据库、卫勤专题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软件库包括了卫勤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等 37个训练软件。训练装备在总参训练项目的资助下,研发了卫勤决策模拟训练器——卫勤指挥综合作业箱。训练手段开始由课堂授课为主转向包括模拟训练、实兵演练和现场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授课、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结合的特点。《医院管理学》训练手段和内容均实现了跃升。

     2  我校军队医院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我校自1993年开始向本专科生讲授《医院管理学》课程,至今已有16年的时间。从讲授一门课程到校级优秀课程,以及立项的总后优秀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主要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

    2.1  传统教学模式阶段[2]

    此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5步,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即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信息基本上局限于教师和书本,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阶段

    2.2.1  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发展  教学组的成员原来只有本教研室的教员组成。但为了加强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的力度,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尝试从附属医院、其他大学及卫生管理部门请有资历、有经验的专家来校上课。这批兼职教师能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式的上课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

    2.2.2  教材的多样化发展  为配合教学,我们设计了以纸质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为主,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网络课程、资料库、CAI课件等)为辅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此外,在加强自编教材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3]。

    2.2.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采用理论授课、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网上推演、学员上讲台、现场观摩、实兵演练相结合,按照《医院管理学》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讲授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相结合的特征,最终把《医院管理学》课程建设成为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授课内容多元化、不断更新完善,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进行多目标培养的精品课程。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3  基于网上教学资源的网络教学阶段

    课程依托信息化训练平台,拥有配套网络,硬件环境。运行良好,已对各层次学员开展《医院管理学》模拟训练和网上推演教学活动。本课程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试题库、数据库和软件库,各库资源丰富且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

    2.3.1  网络课程  立足于信息化训练平台开发的《医院管理学》网络课程中设立课程规划、资源准备、课程配置、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各部分均进行了设置并不断完善,成为学员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师生通过网络课程交流课堂心得,提出问题,并共同上传相关信息及学习资料,使学员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2.3.2  试题库  配合教学活动,相关的试题库已建设完成并在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学员中开始试用,现已应用到各层次《医院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试题库内含试题1 100余题,试题不断更新,题目质量较高。

    2.3.3  数据库  数据库由共用基础数据库、卫勤专题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构成。已建设完成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相关数据不断更新。

    2.3.4  软件库  软件库由平战时应用系统和训练系统构成,包括37个训练软件系统,用于各层次模拟训练与网上推演。

    3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加强教学环节管理[4]

    任何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从中受益,因此对教学环节的严格管理非常重要。应该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开课前期:成立专职、精干的教学组;召开师生见面暨教学动员会,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原则,开好教学组集体讨论会,明确教学内容的进度、深度、重点、难点,各位授课教员针对自己的教学班次和授课内容,做好课堂设计,写好教案,准备好多媒体幻灯。开课中期:落实备课、试讲、听课、讲评制度;坚持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实施动态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召开教员与学员代表座谈会,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开课后期:认真组织考务工作,完成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实验与实践对于课程建设非常重要,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军队医院管理学相对于基础理论的学科而言,是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不同于纯理论的学科,它既有理性的思考与总结,又有理论的提炼和上升,但更多的是源自实践,用于实践的鲜活知识。本课程建设面向平时管理与战时指挥,突出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授课、模拟训练、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结合,坚持了院校训练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大力实施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6?29.

[2] 许星莹,邱鸿钟.《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37?39.

第11篇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筹备

“九一三”事件后,认识到把持军队以后问题很多,应该及时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加以研究解决。1971年10月4日,提出准备次年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责成具体筹备。1971年底,中央军委成立了起草会议文件的班子。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军事科学院分别组织专门小组,调查研究部队建设中的问题,为会议准备文件和材料。1972年2月底,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筹备工作全部就绪。但是。这时把开展“批林整风”、“批林批孔”放在首位。决定推迟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总参谋长。1月10日,在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月17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后,邓小平相继主持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复出后,中心工作是领导各行各业的整顿。治理“”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军队整顿的时机成熟了。

1975年1月25日,邓小平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大会上发表了《军队要整顿》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经过长期反对军阀主义的斗争,军队内部很团结,联系群众也很好。可是从1959年主管军队工作起,特别是在他主管的后期,军队被搞得相当乱。现在,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军队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我想军队绝大多数同志是不满意这种现状的。所以同志提出军队要整顿。军队的总人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太多要处理,优良传统要恢复。”他还指出,这些年来,军队出现了一个新的大问题,就是闹派性,有的单位派性还很严重。这个问题主要在干部。要安定团结,就必须消除派性,增强党性。不消除派性,安定团结不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一定会削弱。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原来喜欢搞派性的,要觉悟。要改正,改正了就好。今后军队干部的使用、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用派性严重的人,不能重用坚持派性不肯改正的人。军队要加强纪律性。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邓小平的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提出了军队整顿的主要任务。

197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取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邓小平、、、陈锡联、汪东兴、苏振华、、聂荣臻、粟裕。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由主持,负责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总后勤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列席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成立后,在的主持下,立即筹备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1975年2月9日,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议题。“”极力干扰破坏军队整顿的主题。提出,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第一项议题是政治思想工作;在发言中大谈理论问题,大谈商品、货币的关系问题。明确指出:军队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次会议解决不了。这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中心是,“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编制问题、压缩军队定额问题、干部问题”。邓小平强调,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应集中解决军队的编制问题,以此达到整顿军队、加强战备、实现安定团结的目的。和邓小平的发言,否定了和的意见。

“”不甘心失败。会后仍然企图干扰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正确主题。1975年3月1日,和在《红旗》杂志发表由他们主持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的语录,企图把全党全军全国的注意力引向所谓的理论学习。同日,在全军各大单位政治部主任会议上,大讲“经验主义是当前的主要危险”,谎称“要我们注意反对经验主义”。在这次会议上。有的军区提出,总政治部应搞一个统一的学习计划。却说:“总政不宜单独搞一个计划或安排”,“一是搞不出来,二是搞出来也靠不住”。的逻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验丰富,必然是经验主义者。反对经验主义,也就是反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绕一个大圈子,还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领导军队整顿工作的和邓小平等人。

面对“”一伙的阴谋诡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75年4月,他和邓小平就、、提出的反经验主义问题。向提出自己的看法。5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等人,只反经验主义,不反教条主义。他指出:“我看批判经验主义的人,自己就是经验主义,我看就是一个小小的经验主义者。”他说:“我自己也犯了错误,春桥那篇文章。我没有看出来,讲了经验主义的问题我放过了。”他批评、、、说:“不要搞,你们不要搞了,为什么照样搞呀?为什么不和200多的中央委员搞团结?搞少数人不好,历来不好。”5月下旬至6月初,邓小平根据的意见,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进行了严肃批评。、被迫作了检讨。

为使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开得扎实有效,中央军委成立整顿编制调研小组、国际形势调研小组、军队工资制度调研小组等专门小组。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先后召开10余次会议,听取各调研小组的汇报。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筹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1975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各总部领导人,各大军区、各军种、各兵种、国防科委、军事科学院、军政大学等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防工办各一位领导人,共计76人。会议的主题是。讨

论国际围内形势,部署军队全面整顿。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判断。会议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是战争策源地的状况没有改变。但是,战争在三五年内打不起来,有可能推迟。要争取可能的时间,搞好工作。准备打仗。上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使中国人民可以集中精力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国防建设只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相应地发展。因此首先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客观分析了军队的状况。会议认为,中国人民的传统是好的,是英勇善战的。但是,由于一伙的破坏,军队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肿、散、骄、奢、惰。所谓“肿”,就是军队规模过大,严重超编,尤其是干部超编多。所谓“散”,就是军队有派性,组织纪律性差,政治纪律也差。所谓“骄”,就是军队投入“支左”后,大权在握,滋长了骄气,有的甚至是骄横。所谓“奢”。是指军队闹享受,闹待遇。所谓“惰”。就是军队有些高级干部革命意志衰退,追求个人利益,不保持革命晚节。有的干部小病大养,无病,,工作不努力,不踏实。惰性不只是个人存在。有些机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了精简整编和安排超编干部问题,这是会议重点讨论的两项议题。精简整编,包括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会议认为,中国兵源充足,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压缩定额,可以给国家的工农业建设增加力量,有利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平时,应该把民兵建设搞好,储备好干部,储备好兵员,储备好装备,作好战时动员扩编计划。一旦战争打起来,就可以就地抽调干部,就地征集兵员。就地解决装备,迅速扩编成正规部队。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强调,“编制就是法律”、“兵贵精不贵多”是今后的建军原则。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压缩军队定额和调整编制体制的原则是:精简机构,减少保障部队和普通兵员。保留政治工作骨干和技术骨干,有重点地加强特种兵部队建设。通过精简整编,把部队搞得比较精干,提高部队质量,提高作战能力。在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中,要想方设法安排好超编干部。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军队整顿的主要方面:调整领导班子,安排超编干部,调整编制体制,提高军事训练水平,整顿作风纪律。继续整顿国防工业。

邓小平、、聂荣臻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军队整顿的任务》讲话中,从“我们军队的状况”、“军队要整顿”、“军委的工作”、“整编中的干部问题”、“高级干部的责任”等五个方面,指出这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中心是部署军队整顿工作。

1975年7月15日,作会议总结。他重点讲了军队精简整编和安排超编干部问题。他说,粉碎集团以后,全军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具体表现是:共产党的领导受到削弱,许多党委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政治思想工作软弱无力,管理教育不严,组织纪律差,事故多;有些单位派性严重,闹不团结,政策不落实,有些干部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作战思想不统一。战备工作、军事训练、民兵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首先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这两个问题。然后再解决其他问题。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概括起来就是精简整编。通过精简整编,可以把部队搞得比较精干。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精简整编的编制确定后,要严格执行。编制表就是法规,不能自行修改。以后,增加单位、增加定额,要经中央军委批准,要保持编制的严肃性。在精简整编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是安排超编干部。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好,解决好思想问题。要调整和改组那些不合格的领导班子。对那些搞派性的,要限期改正。不改正的,要坚决调离。最后,谈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问题。他说,学习理论要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有效地解决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把军队建设和工作搞好。

这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是在中国人民建设遭到严重干扰破坏的情况下召开的。军队众多的高级干部聚集一堂研讨军队建设问题,是“”时期的第一次。与会人员心情舒畅,很少顾虑,气氛很好。、邓小平有时深入各小组听取意见,有时逐个找人谈话,打招呼,宣传军队整顿的必要性。邓小平在大会上的讲话、的总结报告,深得人心。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立的军队整顿原则、措施、步骤等重大问题。意义重大深远。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1975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7月25日,中共中央通知将邓小平的讲话、的总结报告转发全党学习。军队整顿迈开大步,成为全国各条战线整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闭幕后,全军认真传达学习会议文件,立即贯彻落实会议确定的整顿任务。

调整领导班子。“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总部机关、各军区、各军兵种调整了部分领导干部。与集团有牵连的干部,或逮捕,或免职。对部分的干部,各单位给予了暂时安排。但是,这都仅仅涉及个别干部的调整,没有对领导班子进行整顿。1975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为了全面调整领导班子。成立由、聂荣臻、粟裕、陈锡联、杨成武、梁必业等6人组成的“调整班子领导小组”。该小组先后与各大军区、各军种、各兵种、各总部(不含总参)、军事科学院、军政大学和国防科委等24个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就所在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查了解、酝酿协商。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本着党性好、作风好、团结好、敢字当头、能力强的原则,把优秀干部选配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重视选配好军政第一把手、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出发。按照实际情况,既作一些调整,又注意保持相对稳定;对于政治上不强,作风上不能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甚至闹派性的人,不予以重,用;对犯错误后能改正的人。予以适当安排。中央军委“调整班子领导小组”提出各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初步方案,其中包括留任的、当顾问的、交流调出的、挂职休养的、离休的及担任党委常委的人选名单。经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讨论研究后,形成大单位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方案。8月30日,经中共中央和审核批准,中央军委公布了第一批大单位领导班子的调整任命名单。9月,中央军委开始调配军级领导班子,选配野战军、省军区军政第一把手,以及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机关的二级部、局的领导干部。经过这次重大调整,全军一大批在“”中受冲击的领导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各大单位

的领导班子不但在政治上得到很大加强,而且在组织上纯洁了,年轻了。通过调整军队各级领导班子,提高了军队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1975年底,领导班子调整工作基本完成。

安排超编干部。1975年8月7日,中央军委批准了总政治部制订的《关于安排超编干部的方案》。“”开始后,除少数基层干部复员外,正常的干部转业工作被停止,使军队干部大量堆积。冤假错案后的老干部、“二三支两军”撤回军队的干部,重新安排工作后。使干部更加超编。据1974年底的统计,全军共有干部152.6万人,超编46.7万人。根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的编制体制,超编干部总数达60余万人。安排超编干部,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全军各级党委和政治部门本着认真、慎重、公道、正派的原则,坚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思想领先,做好每一个人的思想工作。它们对哪些人当副职,哪些人当顾问,哪些人做研究工作,哪些人送学校培养。哪些人离休退休,哪些人转业复员,均分别作出了慎重的决定。在安置去向上,全军采取军内安置与地方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方式。使干部走者愉快,留者安心,各得其所。

调整编制体制。1975年9月7日,中央军委批转了总参谋部拟制的《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方案》。“”开始以后,军队的编制体制出现了一些混乱状况。由于担负“三支两军”繁重任务和加强战备等原因,人民的编制员额不断突破,但是结构又极不合理。据1972年9月的统计,全军总员额595.3万人,军以下作战部队为306万人,仅占全军总人数的51.4%,其中能实施机动作战的步兵、炮兵、坦克部队只有195万人,占32.8%;各种保障部队近162万人。占27.2%(其中工程兵和铁道兵部队103万人,占17.3%),机关(包括军兵种)及直属单位、学校、仓库、医院、科研,单位127.3万人,占21.4%。上述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编制扩大,人员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却没有相应提高;战斗部队与保障部队、机关直属单位的兵力比例失调,指挥机构重叠交叉,层次多;后勤保障体系庞杂,指挥调度不灵、不便于机动;庞大的员额吃掉了大量本来就不多的军费,部队武器装备无法加强与更新,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总参谋部拟制的方案贯彻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使精简整编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根据《方案》规定,全军总人数精简26.2%。全军指战员以加强部队质量建设为重,顾全大局,克服个人主义或小团体利益的思想,坚决服从命令。在精简整编中,全军上下同心协力,发扬令行禁止和雷厉风行作风,决策果断,行动坚决。被调整单位姿态高,风格高,团结协作,表现了人民军队良好的精神风貌。由于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坚强有力,精简整编工作行动快,步子稳,效果较好。

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九一三”事件后,全军纠正突出政治的偏向,恢复了军事训练。但是。由于多年不抓军事训练,中国人民战斗力还没有提高到应达到的程度,还不适应战备的要求。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全面展开。至1975年12月,陆军有85个师另198个团进行了全训。全训师占44.5%,比1974年增加3.8个百分点。海、空军战斗部队,基本进行了全训。1975年入冬以后,全军有89个军以上机关,30个野战军,50多个陆军师。海军8个水警区11个支队。空军80多个航空兵团进行了拉练。海军各型舰船370艘进行海航训练,空军有各型飞机1000多架进行了转场飞行训练。总部和军兵种机关均进行了拉练。在拉练中,许多部队组织检验性演习,缩小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检验和促进了战备。全训部队分别组织了35次师规模、55次团规模近似实战的演习。各军兵种认真抓了单兵、单炮、单车、单机、单艇、单舰技术训练。步兵分队一般进行了两至四次实弹射击。

整顿作风纪律。根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关于要加强作风纪律整顿的决定,军事科学院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广泛征求部队意见,对1963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内务条令》和196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纪律条令》进行了修改。之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召开联席会议对修改的条令进行讨论,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逐章逐条地进行了审查。1975年11月22日,将新修订的内务条令和纪律条令上报。11月25日。经批准,中央军委将内务条令和纪律条令颁发全军施行。新条令基本体现了的建军思想,继承了人民的优良传统。清除了集团的流毒和影响。新条令的颁发和施行,对于促进军队革命化建设,加强部队的管理教育,提高部队战斗力,完成各项战备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大条令颁发后。全军迅速掀起学习的热潮,把贯彻执行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等,搞好部队的养成教育和管理教育,防止和减少各种事故,作为当时的主要工作。加强行政管理,特别是新条令的颁发,使基层干部管教能力提高,行政事故大为减少。1975年,全军的行政事故比1974年减少了204起。海军反映,通过恢复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官兵关系有改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培养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不服从命令、顶撞领导、吵架打架、逾期不归等现象及违法乱纪的行为大大减少。

整顿国防工业。“”开始后,由于对国防工业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保证了国防科研和生产的持续进行。“九一三”事件后,针对派性活动的干扰破坏,对国防工业进行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之后。继续加强对国防SE~AIc的整顿,确定按计划完成尖端武器装备生产,尽快研制成功洲际导弹。各部门抓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保证科研项目、生产计划的落实。1975年,国防科研、生产计划完成情况,是-“”中最好的一年。特别是航天技术方面,成绩更为显著。7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发射“尖兵-1”卫星圆满成功。10月27日,第十七次地下核试验爆炸成功。11月26日,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12月16日,又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一年之中成功发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有的专家把1975年称为“三星高照”。这是国防科技战线整顿成果的标志。试验型卫星研制成功,使中国继美国、苏联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中远程地地导弹经过改进设计、采取增程技术后,战术技术性能达到研制任务的要求。通过了考核性飞行试验。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的四发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经中央军委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根据国防工办确定的“以原空舰导弹设计方案为基础、尽量选用现有的成品设备、以最快速度向部队提供装备”的原则。恢复了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空空导弹、反舰导弹、军用飞机、军用舰

艇、军用电子装备等研制试验进展顺利。研究院所和工厂共同努力,完成了71式62毫米反坦克火箭、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J-201反坦克导弹、75式105毫米无坐力炮等新型武器设计定型工作,使反坦克武器装备体制逐渐完善。陆海空军常规武器装备试验。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全国厂矿企业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全部陷于瘫痪的情况下,国防科研和国防生产仍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中国人民在全国动乱形势下,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

军队整顿的中断

对军队整顿所取得的成绩。在一开始时是支持和赞成的。但后来态度有了反复。因为邓小平复出后领导的整顿。不能不纠正“”中所出现的许多错误,对此不能容忍。“”则见风使舵,推波助澜。此前。“”同一样,也是极力赞同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基本精神的。1975年7月¨日,中央军委开会讨论的总结讲话稿时,说此稿很好,讲得很全面。对邓小平的讲话稿。也说讲得好,要放开讲。7月17日下午,中央军委讨论将会议讲话和会议文件呈送审批时,、没有表示任何异议。7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转发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文件,、、也都表示同意。但是。的态度发生转变后,“”立即否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攻击军队整顿。

1975年11月,从总政治部宣传部派人到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阴谋组织批判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他们要求连队议一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暗示连队干部要抵制“整顿”,批判“领导班子软、懒、散”等提法。他们还说,该连可以直接向反映情况。与此同时,“”在上海市的党羽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煽动驻沪部队去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串联。在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人的授意下,批判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经验材料”很快出笼,经推荐散发全军。针对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和的总结报告,“”还组织一些人撰写批判文章。调阅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和记录,搜集军队一些单位贯彻会议精神的材料。准备“算总账”。

第12篇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组对学院2004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追踪调研(04级学生于2004年9月至10月军训15天)。学生工作组向206名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军训期间内容的安排、军训强度、军训是否要改进等。本次调查,共发了206份问卷,回收189份,回收率达到91.75%。经过统计,38.1%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内容不满意,4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军训的形式是否要改进上有71.96%的学生认为需要,仅有19.0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但在是否愿意参加军训的问题上,仅有34.92%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剩下的均表示愿意参加,同时对军训的强度有53.97%的学生认为应该再高些。由此分析可见,军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但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军训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经过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的法规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另外,在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

2.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形式重于内容,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有走过场之嫌;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但目前进行的普及型军训使得大学生的兵役义务并未完全履行;军训作为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举措,但大学生军训并未被列入国家和军队的预备役训练管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军训目标的实现。

3.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必须用法规制度来规范,才能使军训在高校中健康地发展下去。

4.军训具体内容各高校不统一。参训学生一律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课,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以国防建设为基点,有的着重于实用性的军人素质训练。因此,围绕军训的主要目标调整和统一学生军训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5.高校与中学的军训内容缺乏纵深的延续。目前高校军训内容陈旧,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训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因此,军训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6.军训教学方式单一。室内课堂讲授仍旧采取灌输教育方式,缺乏多媒体技术参与,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室外训练缺乏互动,学生体力上付出不少,精神上也感觉疲惫,难以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好。

7.军训教育成果难以巩固。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一定的进步,但若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甚至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此巩固军训的成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问题,高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训工作的同志们应当认真思索,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新局面,针对军训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二、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

世界各国均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军事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培养适合国际复杂局势和高科技战争要求的后备力量,从而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大学生军训模式

自从200年前的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训练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其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由军队负责的平时课程教学加集训的专门“军事团体”,但由于高校学生军训受各自国家政策、目标要求、经济实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实施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美国采用的是由军队军事学部负责的贯穿一至四年级的校内两时段教学加基地集训的“军官训练团”的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分陆海空三军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预备军官训练团模式;俄国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训练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印度采用的是军种对口施教的每周六节课教学加两次野营的“学兵团”的教育模式。也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叙利亚等国,采用由国防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学校实施的国防教育的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军训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经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军训路子。中国高校军训模式是:一是设立学生军训基地,由部队承训。学生真正能体验到部队生活,“军味”浓。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属部队承训。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形式,利用高校资源,在部队教官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军训。三是高校自训,就是利用经过训练的高年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组成学生军事教官队伍。少数高校采取这种形式,经济上较为节约,但“军味”较差。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学共训,这是一种以部队优秀教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的军训形式。主要是由高年级经过军训,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新生军训教员。当然还是以部队教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

从中外军训模式看,中国模式多样,不统一。要想高质量地发展下去,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人才,还必须统一军训模式。国外军训历史悠久,模式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组织大学生军事训练,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军训大纲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训练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根据近二十年军训的工作实践,并且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七大平台,谋求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军训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增强国防观念。让学生了解军队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军队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让学生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特色国情中,中国军队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军事技能训练平台

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使大学生初步掌握士兵必备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术技能。了解基本战斗类型和基本战斗样式,掌握我军先进战术思想和基本战术原则,研究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立足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增加现代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等,力求把大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最新军事知识信息,及时融入到训练当中。针对技能训练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军队院校观摩分队战术训练,增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军训站点,为大学生发表军事言论、研究军事思想、探索军事领域构建平台。

(三)军事理论教育平台

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当采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为此要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资料;二是军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系统、技术含量要高、信息量要大、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互动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以便接近理论前沿。

(四)对口专业战术平台

要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战术训练。

(五)深化拓展素质平台

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差别不同的教育方案。

(六)辅助教育平台

针对军训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国防生的补充辅助作用。近几年来,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这些国防生通过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学习训练,军政素质比较好,能够进行军事训练的辅助教学。同时,让高年级国防生参与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养成教育平台

大学生军事训练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应当保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处处体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饱满的爱国激情、良好的军容风纪、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集体荣誉感。要让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军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体会到做一个新时期军人的感觉,认识到军人的使命和任务,学习到军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领悟到军人的光彩和荣耀。

四、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的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多媒体教学、对口专业战术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军事技能训练、深化拓展素质、辅助与养成教育等七大平台。从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组织上保证军训质量,制度上完善军训成果的巩固;建设性地强调行为训练与理论教学并重,集中训练与课余活动(包括网上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贯彻军事课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军训效果

军训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的七大平台,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集中和分散教学结合,即:提高处世能力与增强思想意识并重,集中教学训练与分散学习活动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军训大纲和军训质量的落实。这种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事教官、学生辅导员、国防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高校学生军训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学生军训的吸引力,提高其效果。

(二)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普及和长期坚持国防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军训工作离不开部队的大力支持,这是军训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全国所有高校都由部队参与主训,这无疑给部队增加了巨大压力。军训创新研究设计了坚持学生军训由部队支持,国防生辅助的模式,减少承训官兵的比例,不仅可有效地减轻部队的压力,也可保证学生军训的质量,有利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长期坚持。

(三)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巩固军训成果,深化拓展素质

军训创新提出让高年级国防生经过培养后承担军训的施教任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指导地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军训,不仅为军训培养了师资骨干力量,也为军训成果巩固在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从深化拓展素质的角度提出训管衔接、教养一致,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军训成果巩固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军训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军训创新研究符合实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军训创新研究是针对高校扩招后对部队承训教官需求量大和所有高校都将开展学生军训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军训模式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不仅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减轻军训对主训部队的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可在部队承训官兵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国防生施训,保证和提高军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在学生思想作风和身心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军训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精心策划,科学运作,在总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与研究,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同志们应当不懈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军训工作内在规律,大胆提出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任宏权,雷金火.高校军训“2+1+1”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

[2]胡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战术训练[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26(7).

[3]裘静芳.对高校军训工作引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3).

[4]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5]宋海峰,叶全利.对大学生军训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05(4).

[6]朱信号,龚衍丽.大陆与台湾地区普通高校军训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