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职能论文

会计职能论文

时间:2022-02-25 15:47:46

会计职能论文

第1篇

长期以来,传统的会计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核算,而无暇从事管理,是典型的核算型会计。马克思把会计的职能概括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即“反映与控制”,可以说,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束缚,会计的职能仅仅体现为“反映”,对于“控制”职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少涉及。

二、管理型会计与核算型会计的区别

传统的财务会计,其实并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由于这一需要,相应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芸芸而生,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观而专业的服务。如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出自这些中介组织,企业的财务会计已作为配角而存在。而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它的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时间概念上,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的数据,而管理会计则反映未来。

概括地说,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把会计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着比传统会计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容。它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地制定政策,合理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强化内部管理,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充分发挥管理型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脱胎而出,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是在广泛吸收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预报等环节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会计。它的主要职能是计划、考核、控制、决策。

管理会计在公司中应体现以下职能:

(一)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资料

所谓决策,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确定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决策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只能用一种办法来解决,这就应该选择其中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于是就产生了需要在行动之前做出决策的问题。决策具有不可避免性。决策是现代企业领导人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责,这个职责是任何企业领导人都不可回避、也不能逃避的。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一般由企业领导人凭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做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凭经验办事,而必须利用大量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找到比较好的办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决策。

(二)合理分配资源,以协调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既定决策的实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管理会计的职能在于通过制定预算,最合理地分配现有的和有把握取得的所有资源,对区域集团公司在未来时期的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关系。

(三)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采取种种有效的措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决策和预算进行,以保证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对管理会计来说,控制并不意味着对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直接干预,而主要是准确测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的实绩和效果,掌握实绩效果与预算或有关指标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由企业领导人或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将各自“可控制”的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四、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决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管理会计既然是要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相关的、可靠的信息,则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就不能受到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性的缺陷的影响,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有关的有用信息。加强决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从而为区域集团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管理会计对象大致有资金运动、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运动有关的成本、利润等。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但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成本概念,远远比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概念含义丰富。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入进行配比,以便确认损益,它关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对成本的认识和运用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它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管理会计提供的责任成本信息是集团公司评价其下属企业的业绩的基础

当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结束时,集团公司可以根据每个分子公司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比较其各自所控制的成本的发生额与标准值的差异,对各所属公司的业绩进行具体评价。同时,通过预算数与实际数的比较,还能发现目标的正确、科学。这些反馈信息对于制定企业目标,提高整个经营管理的效率,科学地评价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强人本管理

公司在推行责任会计制度时,应注意将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责任会计制度之中,充分重视行为科学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才可能更好实现由核算向管理的转变,同时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面对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经营行为不断规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日益艰难的客观环境,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而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大家都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可惜这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只有把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才能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参考文献:

[1]《财务与会计》,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写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11.

[2]孟凡利等:《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1997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1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客观经济的复杂性和各个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的选用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根据本企业当时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以及某类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以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相关。

1.2会计估计中的体现会计估计是指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经验,作出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化,会计人员经常需要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重新作出判断。常见的需要估计的项目有:坏账、存货减值、或有损失、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年限等等。这些项目都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计量,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1.3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要求对那些预期可能对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单独反映或重点说明;对于不太重要的经济事项,可以在会计记录或报表上予以简化或省略。于我国会计准则未对重要性作出明确的定义,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事项判断其重要性的标准也会承受着时间、地点、经济环境、业务性质等等而不同。

2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2.1会计法律、制度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会计制度规范的模式,会计人员很少有财务决策的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作出详细的限制性规定,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仅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并参照会计制度的现成模式进行记录,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深入思考各个会计问题蕴含的经济实质、会计观念和可选择的方法,会计成了僵化的教条和固定的模式,会计人员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思维习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意识就很弱化。

2.2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是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虽然会计活动本身并不属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环节,但由于很多契约的确立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人员与管理当局又存在事实的雇佣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会影响某些会计行为的发生。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会使权利上的制衡机制被削弱,会计人员常常屈从于管理当局的压力,甚至和管理当局合谋进行盈余管理,现实中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当局的会计选择行为凌驾于会计职业判断基础之上的结果,会计职业判断成了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就成为事实。

2.3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二是职业道德。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也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我国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参与意识不强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理论上讲,无论会计系统在哪个环节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为准绳。但一些会计人员超出会计准则、制度和法律法规所允许的空间,歪曲会计职业判断的实质,利用职业判断灵活的特点,进行会计操纵,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对会计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几条思路

3.1首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判断的意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知识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过去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会计人才已不合时宜,需要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财务分析和管理,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顺应时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3.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为会计造假创造了条件,可能会带来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尤其是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第3篇

(一)区块链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2008年11月,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讨论组上,一位自称中本聪的学者发表了关于比特币—一种新型电子加密货币的论文。2009年,世界上第一枚比特币诞生。自此,比特币作为一种不受国家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电子货币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技术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并持续引发热度,在2018年实现爆炸式增长。

1、区块链的概念

区块链是由区块通过有序连接而形成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即区块链的基本信息储存单元,是相关信息和数据的集合,包含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全部的、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及信息,不同区块间通过哈希算法(随机散列)进行连接,后一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全部的数据信息,随着数据信息和区块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区块间相互联系,形成的数据结构即区块链。>>更多会计学论文

2、区块链的技术特点

区块链技术非一种单一的技术,而是密码学、数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结合的成果,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数据公开性、去信任化等特点。

去中心化作为区块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使得各节点间实现自我管理,不再依赖大型控制中心的统一管理,节点間交易实现P2P。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各节点间采用哈希算法连接,后一个节点拥有前一个节点全部的数据信息,节点间进行首尾相连,即每个区块都拥有整个区块链网络全部的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在多个节点进行备份,任意节点的数据损坏都不会影响整个区块链网络的运行,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数据透明方面,区块链中除私有信息被加密外,链中数据信息对所有节点均是公开的。与中心化的数据信息管理方式不同,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处于开放状态,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公开的入口查询相应信息,消除因大型信息管理中心存在所带来的信息孤岛化问题。

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不可篡改。当新的数据信息在区块上产生并通过验证添加至整个区块链后,信息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并对信息进行修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任何修改或销毁记录的操作都将被记录,整个区块链处于以一种极高的透明化运作状态。

去信任化特性保证了区块链间交易的高速有效,节点间的固定算法对交易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交易双方无需公开身份或建立信任关系。区块链通过一系列写入软件代码的智能合约来规定交易双方的权责。智能合约中规定了交易双方完成交易需履行的相关义务,同时设定交易完成的判断条件,当区块链系统判断交易双方的义务均已完成时,将会自动执行合约中的交易条款。整个交易都在区块链系统中完成,交易双方无需验证身份,提高了交易的高效性,有助于信任的累积。

(二)会计链的构建原理及基本运作方式

1、会计链的构建原理

会计链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会计制度相似或相同的21个国家建立超级联盟节点,共识机制采用分类分级POW(Proof of works)+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s)+约瑟夫环算法提高程序共识机制的实现效率。通过P2P共识机制实现节点间数据共享及备份,并利用相应的顺序进行节点间的连接,形成世界会计链。

2、会计链的基本运作方式

在人员分配层面,会计链将拥有不同资质等级的会计人员(矿工)分为四类: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注册会计师,拥有不同资格等级的会计师分别负责不同的会计处理。初级会计师负责审核企业上传的原始凭证并进行分类,同时负责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务处理;中级会计师负责处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核算;高级会计师负责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相关涉税类业务的账务处理;注册会计师负责企业相关资验报告及企业整体对外鉴证报告等业务。

在收益分配层面,企业首先对附加有M数量Acow(会计链平台发行的原生Token)的凭证进行上传,会计人员A完成相应凭证的有关业务,在获得同级异联盟节点20人中14名及以上会计人员的同意后,A将获得凭证所附加Acow数量的60%(M×60%),同时对业务进行确认的同级异联盟节点中的14人将对Acow数量的30%进行均分(M×30%),余下Acow数量的10%将由会计人员A所在节点获取并成为基金收益(M×10%)。

在企业需要记账时,首先通过客户端对附带一定数量Acow的原始凭证上传,计算机系统将运用哈希函数及非对称加密对企业的隐私进行加密保护,不同资质等级的会计人员完成相应记账任务后,该会计处理需经过同级异联盟节点20人中14名会计人员确认无误后方可计入主链,并形成不可篡改的会计记录,不同资质等级的会计人员依其所完成的业务类型获取不同数量的Acow,记账活动完成。

(三)会计链的优势

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分离出来,最大程度的做到独立核算,减少假账的发生。在世界会计链中,会计人员从企业的日常运转中被剥离出来,二者间没有了直接的利益关系,计算机系统成了会计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使得会计工作完全独立透明,减少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可能。

简化审计工作,做到实时审计。世界会计链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拥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等特点,监管者可随时对现有世界会计链中各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和监管者对审计工作有效性、准确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节约公司内部庞大的财务开支。从传统会计账目与财务人员的数量匹配关系来看,一套账配备主管、会计和出纳三位财务人员,随着公司业务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财务人员的数量持续上升,且大部分从事基础核算工作。引入世界会计链后,各类企业尤其是大型的集团公司可将大量的基础财务工作交由世界会计链完成,解放基层会计人员的同时减少内部财务开支。

提高财务工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对于大型的集团企业的来说,财务报表的编制时间较长,信息丧失实效性,管理者无法根据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对公司的运营方式作出调整。引入世界会计链后,企业只需将原始信息及时录入,月末即能看到完整的财务报表,帮助决策者根据实时有效的财务信息对公司的运营管理方案做出调整,以保证企业长久的经营发展。

二、会计链弱化审计部分职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审计的职能即其能够完成,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具有三方面的职能,即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随着世界会计链的构建,其在带来会计领域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将弱化审计工作的部分职能。

(一)会计链弱化审计的鉴证职能?

审计的鉴证职能是指审计工作的鉴定和证明两方面,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同时证明其审计结果,使数据能够更好的被社会及审计委托者利用。

会计链的构建将弱化审计的鉴证职能。会计链在运行时做到审核前置,只将真实的数据计入主链,从入口处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在会计链中,个节点中初级财务人员首先对企业上传的原始凭据进行审核,只有确认凭证属实,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记账行为,并且会计链中每一步操作都不是由一位会计人员独立完成,而是需要获得同级异联盟节点20人中14人的确认才能完成记账行为,最終将正确的数据计入主链。多重措施保障凭据的真实性和记账行为的正确性,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监管。

在会计链系统的运作下,主链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得到保证,审计人员不再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二次审核,减少审计的工作内容,缩小工作范围,弱化审计的鉴证职能。

(二)会计链弱化审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是审计的基本工作职能,指审计人员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以基本的法律法规为指标进行经济活动,揭露并上报被审计单位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被审计单位的良性发展。

会计链不可篡改的特点将弱化审计的监督功能。企业上传原始凭证后,会计链中的会计人员首先会对凭证的合法性及正确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的凭证将进行下一步的会计处理,由于每一步的会计处理需经过同级异联盟节点20人中14人的同意,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及合法性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当数据已被计入主链后,几乎不可能修改,除非在同一时间取得链中三分之二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且修改数据后的修改记录也将被保存,新修改的记录加盖时间戳,修改数据后所形成的记录必须重新取得共识后方可计入主链。数据的不可篡改使得世界会计链的运行处于高度透明且合法的状态。

当会计链处于高度透明、合法状态时,其中具有极高真实性的财务信息将代表企业真实的运营状况,依靠其生成的财务报告也将成为企业最真实的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不再需要对会计处理及相关数据的合法化进行审核,世界会计链的运行弱化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当企业的会计工作都通过会计链进行处理后,企业全部的财务信息将在世界会计链得以保存,同时会计链能够做到审核前置和实时审计,极大地保证了主链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合法性,即企业在主链中的数据信息都是经过多重审核后确认正确的,企业依靠会计链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后,由于财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审计人员面临从数据到会计处理完全正确的财务报告,出现“审无可审”的情况。

三、会计链推进审计职能转型

会计链的构建将弱化审计的部分职能,给审计行业以巨大的冲击,传统审计方式将不再适用于世界会计链背景下的新型财务,审计职能面临转型。

(一)鉴证职能向资产评估转型

审计的鉴证职能与资产评估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可向资产评估转型。审计是以会计学、税法、经济法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而资产评估是以会计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组成,二者在基础知识层面存在重叠。同时,审计在进行鉴证工作时常利用与资产评估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如采用公允价值测试资产价值,并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而资产评估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也采用如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审计工作方法。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的形式为审计的鉴证职能向资产评估转型提供便利。

(二)监督职能向咨询业务转型

审计发挥监督职能的时点可由事后转为事前,向咨询业务转型。审计的监督职能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对企业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性判断,只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事后审计,不能做到事前审计。当企业涉及相关违法违规操作时,审计工作不能提前预防或及时为企业止损,使得企业遭受损失。会计链的运行弱化审计的监督职能,事后审计的作用减小,审计的监督职能必须由从前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及事中审计,做到审计前移,为企业提供经济业务发生前或发生时的审计咨询,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为企业健康长久的运营提供基础。

(三)强化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个方面,即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在核查后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其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并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强调审计工作的管理功能。在世界会计链运行的背景下,传统、基础的审计工作将被取代,审计的鉴证及监督职能将被弱化,在此情况下,审计工作应强化经济评价职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将可替代的基础审计工作转型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和效益的不可替代的管理工作。

第4篇

1.企业会计的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职能更倾向于企业内部会计,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及企业发展条件所客观形成的。企业内部会计除了完成基本的财务工作外,还负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材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已经开始从传统财务性会计向全面化、多功能管理型会计转变。从表现上看,好像是会计工作的本质发生了转变,实际上其只是会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一个延伸。因为管理会计是在完成其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而进行的全面化发展,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其主张是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实现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行为的预测、现在经营发展行为的控制以及过去经营发展行为的评价。通过对过去经营行为的评价和现在经营行为的控制来实现对未来经营发展的前景的预测,使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加的清晰和明确,从而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提升。

2.企业会计的职能分析

从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分析,其职能主要可分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首先,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料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其目的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其次,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根据自身所进行的决策预算来进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控制,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的效益。最后,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定量分析,从而保障财务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为企业健康、长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要想真正的得到发展,仅靠创造高效益是不够的,其必须要在创造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才能够实现持续、长久的成功。“高效率”是我国企业的一大优势,中国企业的“高效率”是全球都予以赞赏的。然而,我国企业的效益率却是全球中下游水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效率”却不“高效益”的情况,与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有着重要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步发展,国内企业受到的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成为了我国企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部分,其基本工作职能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全面经营行为的控制,实现对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约束,从每一个工作环节入手实现成本控制与节约,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还是未来发展前景而言都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企业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会计能够提升企业财务预算能力

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都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管理者认为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还使会计无法发挥出对于企业全面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效果,使得企业发展变得异常艰难。管理会计的出现能够有效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的错误认识,通过对企业全面财务管理的预算将企业的所有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行为的控制,以达到发挥企业财务预算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会计能够改善企业行为调控水平

每一个企业为了便于管理都按照工作类型成立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然而众多部门存在的客观现实就为企业在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部门之间协作水平偏低、各自为政等行为的出现都会使企业的管理工作遇到偏差,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能够通过对企业自身定位及其发展方向的掌握,在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下结合企业现状来实现对企业各部门工作行为的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企业会计利用其参与作用也能够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实际工作表现的掌握,来对其业务量和额定收益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分析出各部门的目标成本及其边际利润,发现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3.会计能够提高企业考核评价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员工的实际贡献效率,因此加强对企业员工工作效益的考核与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科学而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所带来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企业各个管理职能之间得到更好的衔接与落实,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企业会计的工作实效性,可以在进行企业效益分析时充分的利用企业会计成本来进行考核与评价工作。

第5篇

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及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本与费用的计算、预算的制定与执行、部门业绩的考核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提供服务,与财务会计侧重对外部相关单位、人员提供财务信息不同,属“对内报告会计”。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记录价值”的职能定位上有所不同,重在“创造价值”,主要是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情况、现状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管理会计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有较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与财务会计固定的程序、方法有所不同。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利用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控制、评价。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战略指导,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评价等方面。

(一)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指导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成本及利润情况、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变动等情况,提供相关的经营管理决策及实现决策的方案等。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及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与决策指导,推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展开,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由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战略指导

管理会计工作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利各种管理手段,来对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对实施的过程施加影响,使之朝着预定的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管理会计的规划以及控制职能,都可以通过企业预算系统的设置来实现。

(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考核评价

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具体责任进行落实与验证等,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会计能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评价,使企业的經营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有更高的实效性。如企业常使用责任会计制度、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企业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不断采取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转变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开拓会计创新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如何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规划、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一)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技术

企业要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与发展目标,利用管理会计丰富的方法与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做好预测分析,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全面分析各部门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使用较为先进的方法,如企业变动成本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保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等有所了解,将财务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现代化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二)加强预算管理

无论哪个行业的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理清企业内部决策者与管理经营活动执行者之间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该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分析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切实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

(三)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要向切实的发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分析、评价职能,需要需要企业转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创新对财务业绩的评价方式,可以尝试采取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活动中的业绩评价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分析与评价职能,保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企业的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业绩评价理念,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任熊(1978-),男,湖南隆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杨财根(1972-),男,江西南丰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JSJM15001),主持人:刘任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项目“旅游企业发展态势及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影响分析”(编号:JSJM1405),主持人:杨财根;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编号:苏教师〔2012〕39号),主持人:杨财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研究”(编号:B-a/2013/03/013),主持人:李畅、刘任熊。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32-0091-0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诸多原因,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低下,相关现实与理论争议似乎越发激烈,如徐苏凌等认为高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需要重新审视[1],王海岳认为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当务之急[2]。目前,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最大支撑行业之一,就业前景看好,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选择该专业,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当前规模庞大,“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点探讨相关毕业设计(论文)问题。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综合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高职院校能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教厅[2004]14号)(以下简称“高教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论文在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衡量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高职院校各大专业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毕业设计(论文)的支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高技能的旅游行业与企业专业人才,学生的技能提高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三个主要环节相互影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内学习相互影响,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与企业实践相互影响,没有校内课堂等学习环节,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理论分析综合的能力会非常欠缺,而没有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对旅游市场与旅游企业的感知体验就是空白,相关职业技能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既是对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及深化,也是对企业实践技能的梳理与提高。因而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在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完成,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旅游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来指导,唯有学校与企业的合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相应行业企业工作技能。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局如图1。

图1 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格局图

二、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问题

(一)各环节缺乏“第三方”参与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应更接“地气”,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前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应形成包含开放的一个“开放环”,吸纳办学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用人单位参与其中。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几乎包揽了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实践、学校管理、校企合作创新、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所有巨细事务。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这种高职院校包揽一切事务的现象更加明显,从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论文评分等各环节,几乎由本教研室或系部(二级学院)教师包揽指导学生完成,极少由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系)的教师参与,更不用提有校外第三方参与其中。

第7篇

摘要:高职学校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注重实务性训练,与学术写作的联系较少,不宜于从事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写作。高职学

>>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研究 浅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秘书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研究 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议如何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改进 高师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及对策 日语本科毕业论文书写现状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省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综合实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徐汉峰等.专科层次的高职生不宜写毕业论文[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方有林等.毕业论文遭冷遇为哪般[J].上海教育,2002,(13).

[5]李新建.高职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及改革举措[J].知识窗:教师版,2013,(1).

[6]李立,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7]安路蒙.那些年,我们一起“憋”论文[N].科技日报,2013-06-16.

收稿日期:2013-11-01

作者简介:王秋英(1970―),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信息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财会教学研究。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核心能力,应用写作教学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也就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岗位,要求劳动者既掌握技能和技术,还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有沟通交流的能力,又有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课题中,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同时规定核心技能培训与测评项目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能力。[1]二、职业核心能力与应用写作能力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基础,是保证人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岗位变化日益加快、职业风险越来越大的现代职场,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从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场可持续能力。[2]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等能力都可以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得到培养。因此,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和现实意义。高职应用写作应该真正承担起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使命,完成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正确地实现职场定位与职业发展的目标论文格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3]

三、面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应用写作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应用写作课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在密切联系学院各专业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4] (一)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来设计课程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根据岗位工作调查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注重学习情境与职业情境、职业活动对接;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与训练方法,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结果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设计思路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专业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通过应用写作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体认“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角色内涵,使学生掌握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计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任务。在培养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基础上根据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设计了“参加就业招聘会”、“举办产品推介会”、“成立设计公司”三个项目任务,建立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分析各项目程序的基础上,落实各项目所要求的文种写作。 课程设计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拓展模块3个模块。基础模块共安排了12个文种的写作,每几类文种写作对应一顶项目任务。这些文种的写作都是完成项目任务所要具备的基础写作能力。基础模块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写作与社会交际和职业实务相关的各类应用文,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项目模块设计了根据职业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种来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是“参加就业招聘会”、“举办产品推介会”、“成立设计公司”文种写作。通过完成项目内容,训练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基础。拓展模块设计了商务礼仪专题讲座、职业规划专题讲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论文格式,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过程的突出特色。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将写作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对接专业需求,创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运用项目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务实致用原则,以案例引导基础应用写作,以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视野,进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拓展。借助多媒体、情境模拟实训室、社会生活现场,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环境,构建一门多样性、立体型课程。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根据职业岗位调查收集一些学生的案例、有典型性的案例或企业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如“合同”的写作中就收集了一些企业或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归纳修正。如“求职信、应聘书”就选用了本校毕业生的简历进行评析。由于所选择的案例有鲜明的针对性,并且适应于职业岗位,因此对学生领会写作要领,完成项目任务就有很强的指导性。 2.项目教学法

应用写作课程设置了“参考文献的任务。学生在这样的现场教学中热情很高,进步很快,能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 3.情境教学法

创设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中进行写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如“求职信和应聘信”的写作,教师提供一个模拟的招聘会现场,选择学生扮演企业人事经理和应聘人员,进行求职的问答并填写应聘表格,最后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求职应答与应聘表格填写应注意的事项,这样通过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论文格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塑造职业意识的目的。 4.小组研讨法

在基础模块的案例分析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项目模块中,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并由组员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团结协作,最终完成每个项目的写作任务,并制作PPT文稿,在课堂上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在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商量,制定项目方案,完成文种写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协商交流,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其协作交流能力与团队精神,并在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10 [2]楼淑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 理论界,2008,(12).

[3]高静、郑泽宏.高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语文素质的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8).

[4]李鸿.高职院校语文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7).

第9篇

一、文献综述

会计行业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行业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坍塌,会计行业的生命力亦会就此完结。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道德水平是不做假账、根除假账、彻底规范我国会计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一是1996年中注协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后;二是2002年我国“银广厦”、美国“安然”事件以后。

在这两个阶段都涌现了一大批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999年8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陈汉文博士论文《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准则研究》,作者在书中比较了美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香港会计师联合会、我国CPA职业道德规范,并提出了我国CPA行为准则的基本框架。

北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立彦等人所著的《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责任》介绍了注册会计师及会计职业的演变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2年4月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刚的《会计道德研究》系统阐述了会计道德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包括会计道德原则、会计道德规范和会计道德范畴在内的会计道德规范体系。

2002年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会计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各国及主要机构的会计职业道德

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建设的有关建议。

于增彪在《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2004)一文中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他先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历史性、内容及其意义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作了具有深刻性的表述,最后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重整战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韩洪灵等在《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与实施:契约理论视角下的解说》(2007)一文中在契约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会计职业道德合约的实施需要在自我履行和强制履行之间取得一种恰当的平衡。

吴水澎在《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2007)一文中从动因意义、影响因素和基本内容及现状分析等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研究,但只注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评价体系研究重规范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从而在操作性和现实性上有一定的缺陷。

齐向阳、吴冬梅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2009)一文中指出: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约束会计行为的两大规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日益健全、完善,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已成为当前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认为,在构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达成共识。因为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就会计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作出有效的规范,才能有一个评价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王书林在《试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2009)一文中指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和监督机制,实行会计职业道德与健全法律法规相结合。

这些著作都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国外研究现状

从学术研究来看,国外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迈克尼尔(1939)提出了真实性概念,并对真实性进行了解释,指出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是会计存在的价值所在,从而使真实性作为会计的一个信条,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在此以后,仍然有许多会计学者致力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这其中,进行比较全面研究的是阿姆德(1992)的研究。他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五个条例:公允、道德责任、诚实、社会责任和真实。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及时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很必要的。不仅企业本身需要,市场一特别是投资群体更是依赖于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及披露的信息必须可靠,并能保证公司及其他的信息使用者相信会计人员是以很高的道德标准执业的。”这些学术研究对西方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制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一些公认的条目也为我国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从成文的规范和条例来看,国外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很丰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1977年成立的,在国际范围内协调会计师行业的团体。在理事会下设职业道德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职业道德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其于1980年7月公布的《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了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原则: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以及道德自律。

第10篇

传统的中职教育较为独立,理论课程就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就是实践训练,几乎未曾开展过将理论与实践协调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不能将理论和实践二者结合起来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一体化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课程学习,很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将理论切实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本文描述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状,并针对现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现状;应用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逐渐偏向于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力求将学生培养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近些年来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但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中存在理论扎实却缺乏实践的情况,也存在实践优秀但却欠缺知识的现象。因此,中职会计教师应当明确中职学校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状,并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合理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中。

一、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仍然运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课程进行详尽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对答如流,再进行总结性的实践。教师虽然尽心尽力教授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巧,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会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到有实践机会时才能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已经不能和在理论知识学习记忆的同时实践操作的成功性相比较。中职学校在安排会计实践课程的时候常常欠缺考虑,使得教师与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进行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不符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1]。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只是将理论学习搞得很扎实,虽然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完整整地传授给学生,但很难辅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工作能力并不能达到让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标准。

二、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一体化教材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记账凭证的编制计算,这就需要会计任职的公司将准确的原始票据交予会计严格审核,实现最终工作目标[2]。现在的中职会计教材只是利用文字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仅仅依靠学生头脑中的想象进行工作流程的“实践”,真正能够接触到经济业务或账目工作只能是在实训课进行时,无法进行同步学习,学生在理论课时根据教材记得清清楚楚,但到了实践时却不认识各类单据凭证。因此,进行中职会计课程教学,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使学生能够在教材上就熟知何种情况下需要何种凭证、何种编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认知能力。

(二)组建一体化师资教师是学生学习会计相关知识技术时的监督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实践效果的优劣[3]。在这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让拥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亲自培训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的综合提高,让教师能够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实现一体化实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从教学的初始就打下基础,让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在学生进行会计课程学习的始终甚至中职学校生涯的始终[4]。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到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体工作适应能力等,例如,在中职会计职业教育的第一学期就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向学生发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让受过培训的理论实践综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首先进行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讲解中职会计的基础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每堂理论课中都穿插账务处理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认知会计专业的相关术语和概念。在学生理解了较为基础的会计知识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与理论相结合的账簿登记、财产清查等实践内容训练。运用这种实践方式不但解除了传统课堂上只有理论知识的枯燥感,而且让学生节省了大部分时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5]。以上主要就中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研究,中职会计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专业知识和强大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实践与理论知识教学脱节一直都是中职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和学生同样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中职会计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记忆理论的同时能够充分运用于实践当中,强化学生的岗位职责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昶.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外企业家.,2014(14).

[2]魏贤渠.理实一体化模式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

[3]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张光弘.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职能; 反映; 控制

一、问题的研究意义

2008年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中国奶制品行业影响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生产成本低(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但三鹿集团却未进行相关检测。2011年用“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双汇集团,“瘦肉精”对于猪肉加工企业是最显而易见的风险,而双汇也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三聚氰胺和“瘦肉精”并非检测不了,只是检测费用较高。问题在于,没有检测,检测成本在账上和会计报表上就没有反映。如果把这个事在会计上反映出来,人们立刻会知道检测环节没有成本,相关检测没有进行。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悦氏等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中添加了塑化剂;浙江江山数十家灭火器厂为节约成本而降低粉剂含量;锦湖轮胎在轮胎制造过程中添加了大量返炼胶等。这些信息都没有在会计上反映,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息息相关。人们总把会计职能理解为对外是反映,对内是监控,这是错误的。割裂了反映和控制的结果是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控制的信息没有披露,披露的信息又缺乏控制。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一)职能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能解释为:“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可见,一事物以其本质的不同而与他事物区别开来,而这种本质的不同是以其具有不同功能表现出来的。正是因为该事物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功能,这一事物才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职能是应该具有的功能,而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来实现的。职能本身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是应该达到的特定功能。为了实现职能,需要一些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工作是手段,而职能是工作要达到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具有了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功能后,才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和一个独立的职业。会计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能发生的功用。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会计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引致的一系列结果。这种结果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及行动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即抽象为会计的职能。会计职能必然是指会计所具有的、由其本质所决定的独特功能。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必须申明“会计能干什么事”,而这些事又必须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所不能做或不做的。也就是说,会计职能是由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但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目前关于会计职能主次之分的主要争论

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研究有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五职能论、六职能论、八职能论、十职能论、十二职能论等多种提法。如果按照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分类,那么反映和控制是基本职能,其他都是具体职能。李孝林指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葛家澍认为会计职能讨论的特点是:议论很多,分歧较大,不像会计本质讨论的观点那样集中。但对于什么是会计基本职能的问题,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因为反映和控制毕竟体现会计的本质。至于对反映和控制两个职能的看法,可能各有侧重,则又与会计本质的不同观点有关。

可见,人们对会计应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或说监督、管理)没有太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反映和控制之间的关系。李定清认为,“反映和控制之间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杨宗昌认为,“人们常说会计的第一职能是反映,第二职能才是控制,就是因为考虑到了如下的事实,即反映的职能是在会计系统内部通过数据处理来实现的,而控制职能的发挥,则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反馈机制——企业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才能实现。”韦沛文指出,“在工业经济时代,将会计的基本职能界定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与当时会计的实际作用相符的。”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认为,“核算是基础职能,控制是主导职能。”郭永清指出,“监督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郭道扬指出,“反映是实行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现代会计之目的或落脚点,故在两者之间会计控制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是会计的第一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认为控制第一,反映第二。对于反映和控制职能谁是主导问题,众多学者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争论都是将原有会计职能中的不同环节、不同步骤进行分解,形成一种又一种的新争论、新观点。无形中,我们已经把职能分开,认为这些分开的职能是通过不同的会计工作实现的。会计有很多职能,每一个职能都对应着一定的工作,把职能细化,进而说不同的工作分别实现不同的职能,这是不正确的。这里并没有反对把职能细分,而是说分细后就一定会形成不同工作对应不同职能,这样太绝对了。

四、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没有主次之分

对于反映和控制谁是起主导作用的问题,争论双方都使用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会计所要做的反映与控制是两项工作,反映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的,而控制是通过使用信息进行决策、指挥、命令、奖惩等实现的。问题在于,反映和控制对于会计来说确实是应该并能够区分的两项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与此类似的例子是新闻报道。记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报道,反映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监督管理,谁能够说媒体的公开报道只是反映,而没有监督管理作用呢?也不能说新闻报道的反映和监督管理是两项工作吧!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事件的深层追踪和思考,最后形成新闻稿件并予以刊发,这是一项连续的工作,同时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行为反映和监督管理。

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会计是通过获取原始信息,感知经济活动,通过考察原始信息所表明的经济活动实质的分析,判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信息的记录,明确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责任;通过报告,将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公示并起到引导行为的作用。这一系列工作是一个整体,同时实现了对经济活动及其行为主体的反映和控制管理。反映经济活动是指会计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客观、公正的计算、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该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化情况的信息的工作。而这里所指的客观、公正,同时不就是在进行控制吗?从最开始的凭证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制作报表,财务分析,报表分析,数据运用,整个流程都不可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在这套工作完成的过程中,会计控制也同时实现了。把会计的各项职能分开,认为某项职能起主导作用,这不符合实际的会计工作。从会计制度、控制、检查、调节的角度来看,控制职能是通过反映职能进行的,控制职能贯穿于核算过程中,所以两种基本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没有主次之分。

从实际的会计工作来看,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审查,进而决定是否作为企业活动进行核算来实现的。会计人员在获得一个证明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从事了某项经济活动的证据之后,要对该证据所标明的经济业务是否属于本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本企业的经营计划和预算要求,是否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过后要进行会计确认,确认哪些事项应该进入会计系统、何时进入、应该记入哪个会计要素之中、确认的金额,然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具体表现为通过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会计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填写记账凭证之前要对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再填写记账凭证,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会计在反映的同时也起着控制的作用,从而确保会计系统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合法、合理、有效,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反映的同时,同时也在进行着控制。在后期的再确认过程中,登记在凭证以及账簿上的信息是否记入到财务报表中以及怎样在报表中揭示,具体表现为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为了保证报表的真实可靠,需要进行财产清查和对账。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企业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实现了企业这段时期的目标。这也是在实现着控制职能。

所以,反映和控制职能本是分不开的,就是一套工作,不是几套工作,从而就谈不上哪个职能是基本职能,哪个是主导职能,哪个职能低,哪个职能高。两个不同的职能是通过一套工作体现出来的,是一套工作所带来的结果,不存在只有反映没有控制,也不存在只有控制没有反映,反映和控制就是一回事,是一个工作同时实现的,无需讨论谁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会计的反映和控制根本就是一个整体。

五、结束语

如果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会计的各种职能是通过同一套工作完成的,而不是几套工作,那么像检测成本、采购成本得以真实的披露,披露的信息得以有效控制的话,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医药安全质量问题、生活用品安全质量问题等必然会有所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企业就不会为经济利益偷工减料,消费者也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优化会计程序,用更有效的方法使这些职能同时得到实现,对内反映的同时也伴随着控制,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必须用一套完整的程序实现会计职能,而每一项具体的会计工作只是一个环节,单独讨论一个环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会计程序不能拆开,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6.

[2] 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

[3] 李定清.会计基本职能探析[J].财会月刊,2003(B2):19.

[4] 杨宗昌.会计控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18.

[5] 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9.

[6] 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试论会计职能理论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4.

[7] 郭永清.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广西会计,1995(3):15-17.

[8]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1.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课程模块;会计职业层次;会计职能;培养目标;递进关系;衔接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并且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会计职业发展是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本文讨论了会计教育中针对会计实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认为会计课程应在考虑会计职业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设置。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及会计职业层次概念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概念

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指将各门会计课程按反映内容完整性或目标实现要求进行分层或分类汇集,以产生一组会计课程模块群的方法。不同的会计课程模块及其合理组合能实现针对不同层次会计预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应用,基于会计专业岗位目标细化而生成,是目前会计教育领域开展会计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

(二)如何理解会计职业层次

任何拥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都可能形成职业层次,像会计这样具有专门的会计理论、技术方法、需要遵从严格的会计法规、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的职业必然有其职业层次。会计职业层次是指由于会计岗位技能要求水平不同、专业水准不同、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不同而产生的由高到低的层次划分。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一)目前会计教育中突出的几个问题

1 会计教育子目标散乱。对各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表述得不够明确具体,因此会计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换言之,由于会计职业层次模糊不清、其所隐含的会计能力与会计岗位的错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脱节等,均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

2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从结果来看,会计毕业生普遍难以就业于会计岗位,或就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岗。这说明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会计实务中的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很少加以强调,会计岗位意识灌输不强造成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时对要做些什么、如何做等都有个重新学习和认识的过程。绝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共同感受是“学校学的和实际做的差别太大”。

3 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现行会计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缺少素质教育,有着较重的功利导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会计法规教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现代企业对会计岗位分工层次化、细化及科学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同时层次化、细化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有差异。这对会计教育有效输出适岗的专业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分析和调研,也没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致了上述几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说明目前会计教育的效率不高,呈现出一种隐性的会计教育资源浪费。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探讨岗位需求导向的会计课程模块化设置,认为会计课程模块化对于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注重实践性的,加大了操作性和感性认识,避免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能由此提升学习效率,加快会计专业人员岗位适应和胜任速度。同时,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能加深了解会计岗位肩负的职责和意义,对于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由此看出,会计课程模块化的意义就在于其能够突出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子目标,使会计教育的结果能较好地与会计岗位的需求相衔接和吻合。从而为提高会计教育效率打下前期基础。

三、会计职业层次的理论分析

既然会计课程模块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则分析会计职业层次就是模块化的第一步。本文认为,会计职能的分析是会计职业层次分析的前提。

(一)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基础是会计职能即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职业总职责。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职业活动实现的。分工合理的会计岗位职业活动有助于体现和发挥全部的会计功能。会计岗位无论怎样设置,会计职业层次无论如何划定,会计岗位整体应履行全部的会计职能。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会计具有表象职能和衍生职能。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应是表象职能与衍生职能的联结体。其中,表象职能认为,会计是以货币记录、分类、汇总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从而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这其实是最早的一种会计概念,以反映或核算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衍生职能则体现了会计监督、控制、分析、评价等内容。

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工作,其本身和会计岗位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材料物资保管岗位、销售开票员岗位、劳动工资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有的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是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这些岗位,会计职能不能实现。有的利用会计资料从事相关活动,如财务管理岗位,必须通过会计生成的信息来进行资金规划和决策。因此,把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前边缘职能”,把利用会计信息或资料来从事相关活动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后边缘职能”,其都不属于会计职能的范畴。因此,这部分工作岗位也不能划归会计岗位。

(二)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依据

会计职业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

职业层次是指在同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内部,由于工作活动及其对人员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区别。会计职业层次指人为的会计岗位职责层级。以此为分类标准,本文认为,会计职业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 会计项目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层次,以技能性工作为主,简单重复劳动,具备熟练的技能、专门知识和判断力,能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 会计综合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中坚层次,以技术性工作为主,享受相对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指要求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判断力的脑力工作,对他人有低程度的责任。

3 会计管理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最高层次,通常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组成。他们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处于领导的、主导的地位,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智力和自主性,承担更多的决策和监督他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