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核心论文

计算机核心论文

时间:2022-10-11 10:3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核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核心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安徽省计算机用户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共同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8)、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并已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数据库收录。

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 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 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 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第4篇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呢?有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呢?本篇就是向大家介绍了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记得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的论文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写作流程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

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文章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21796.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论文

WiseMedia

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第5篇

写计算机论文,必须具有1定的理论基础,除了应该具有1般的哲学、逻辑学等基础外,主要应该具有计算机学、心理学发及学科教学方面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平时烧香”工作,经常系统的看1些计算机专著,广泛涉猎计算机报刊,特别是与自已所教学科有关的报刊。此外,也要做好“临时抱佛脚”工作,结合拟将撰写论文的选题学习相关理论。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应用问题,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跨入社会去竞争的自信心.以下内容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 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前提,是先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完成一定的应用型课题(项目)设计/开发工作,然后在课题(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学习并研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将自己的实际工作加以

总结,以形成毕业论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要求的:论文一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基础上撰写出来, 切勿上网下载或找几篇文章拼凑.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很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因此论文选题的的范围也很广泛.网络学员应该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项目和方向,加以研究,并完成课题/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学习相关的应用技术和工具.课题/项目开发前,一定要进行计划,要按软件工程要求的那样进行问题描述,软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最后是测试,在整个过程中,要像软件工程要求的那样,撰写文档.在课题/项目的开发设计中,要注意及时记录和小结开发工作中成功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时,可以查资料,或向老师及同学请教.通常,在开发完成之后,学员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些观点和经验正是论文写作的宝贵基础.当然光有观点和经验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理论的高度进行提升,即以专业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论文撰写工作.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将,论文不是一份软件工程文档,工作汇报或工作总结,而是对自己实践工作进一步提升.

现在通过例子加以说明.假如一学员在中学教初中物理,平时见过或做过一些初中物理课件,也知道学校的工资,人事等管理已经计算机化.该学员初步可以选择的论文题目就是初中物理课件的制作(或××初中物理课件的设计与实现),或中学工资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开

发(或××中学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一论文题目同时也是学员要设计和开发的内容.在确定题目后,将自己的构思与指导老师及时进行沟通,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可按照前面所讲述的方法,实现该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可视学员需求和时间而定),为此学员在结合软件工程的要求,学习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或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的使用.当课题(部分)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对论文的框架进行构思.

事实上,计算机理论与应用专业有很多热点问题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于理论问题的选择,选题可以参考计算机中文核心期刊上相关作者已经发表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要注意的几点是,研究者应该具有:1)较好的数学基础;2)教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3)一定的研究能力;4)较多的参考资料(至少能够找得到,或知道如何找).

对于应用问题的选择,则广泛得多.例如应用领域的管理系统的开发,这一选题中可以考虑的问题有基于网络/Web的应用系统,或者选择基于单机的应用系统开发.

教师根据社会需求所拟定的选题是:院系行政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本科生学籍管理系统等. 相关选题可以本文参考附录.

二,是本专业论文写作的特点,写作要点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有如下四种类型:

1.1 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这类项目的写作提纲是:

1) 引言(应该写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相关研究背景和本论文的目标等

内容.);

2)×××系统的设计(应该写该系统设计的主要结论,如系统的总体设计结论(包括模块结构和接口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设计结论和主要算法(思想)是什么等内容.);

3)×××系统的实现(主要写为了完成该系统的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有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必要时应该给出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论等.);

4)结束语(应该总结全文工作,并说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等).

1.2 对一个即将进行开发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

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这类论文的重点是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总体设计(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2)项目分

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

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

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 300 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 1000 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

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

中英文摘要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 key words 。

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 ( 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 , 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

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 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 等。

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

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

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

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

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 1/6 。

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

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

返回目录

六、参考文献及引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

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 [1] , [2] ,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

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 300 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 1000 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

1. 介绍项目意义背景, 100-200 字。

2. 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 1 ),( 2 ), ( 3 ) ,..... , 400 - 600 字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评模式,累加式考核,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就业和考研的核心课程,理解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培养网络相应应用技能对本专业学生极为重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中的热门课题,该课程涉及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均来源于通信电子、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同时,随着网络的迅猛普及和应用的层出不穷,有关网络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等日新月异,这些都需要在该项课程有限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给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网络思维和熟练的技术能力,进而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是一个挑战。

1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成旧、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网络理论教材的滞后性,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施教,往往导致教学内容成旧,使得教授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兴趣驱动下的自我学习来实现,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解惑作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教学评价单一,考核指标不够全面。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一考定高下”的方式,而且考核的重点也只是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的理解,偏重理论部分,轻视实践能力的考核。

2 考评模式的改革

考评模式是教学评价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部分,考评模式可以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3],考评模式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在计算机网络的考评模式改革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其科学性:

1)增强评价指标全面性、覆盖教学全过程。评价指标要能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考核范畴,这样,学生才能坚持做好平时的每个学习环节,才能摆脱应付考试和考前突击现象,鼓励那些平时表好、作业表现佳、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学生,使其不必太担心期末考试,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全过程都通过有效的手段记录下来并形成考核标准,通过加权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给予高权重,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使得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习规律相适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

2)增强考核手段的多样性、强调教师引导作用。除了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平时考核外,还可以通过研究报告、大作业、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等手段,对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加以利用。这些课外作业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具有很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课程来说,适当的课外作业很有必要。课外作业可以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如课后习题等,也可以是课堂知识的应用,如布置实际的任务、解决具体问题、对某个课题或技术的研究等。这些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的完成文献的查阅、知识的归纳和综合、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学科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的必备技能。

3)增强考试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开放题分值。期末考试作为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一直被证明是最公平、最有效的考核手段。在采用统一试题的公开性考试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出其对所考察知识的理解,也反映出教学的效果和成果。在保证一定客观题、具有标准答案的基础题之外,可以适当增加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并综合分析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题型往往更容易考察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目标。

3 具体作法

在具体的考评模式改革中,我们试用以下评价标准来实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成绩: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20%+课程论文*30%+期末考试*50%。

1)平时成绩采用累加式考核。累加式考核就是将教学的全过程都纳入考核的范围,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课堂的投入程度、回答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实验的表现等等,根据教学各个环节给出的记录,并通过权重调节这些环节之间的轻重关系,引导学生在平时做好每一个能做好的环节。累加式考核主要着眼于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努力程度与考核结果直接对应起来,使得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重要概念外,大量增加了互动环节的设计,比如设计问题、论题等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辩论,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和思考能力,记录其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从其每一次完成回答、辩论和作业等中得以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2)课程论文(大作业)。课程论文是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的综合和应用,在课程开始阶段,布置课程论文任务,本学期的大作业题目是:“大智移云”相关技术综述。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查找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辅导,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综述,并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撰写论文。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文献、提出当前研究现状和不足、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手段以及发展趋势等,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课程结束后的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试卷难度适中,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认真复习、理解所学内容才能从容通过考试,给学生适当的压力是鞭策学生自觉学习的必要手段,考试的内容适当增加了主观题、综合题和开放性题目的分数,使得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侧重于理解基础知识和理论,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 取得效果

经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评模式的改革探索,基本形成了考核指标全面、考核手段多样、考核方式灵活的多元化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抓手,促进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使得整体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对学生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设计,改变传统的一考定高下的考评方法,形成了“5+3+2”式课程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光霞,唐慧林 “教育转型形势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教育》,2011.10

第7篇

关键词:创新 计算机教学 ;校企联合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社会上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素养之一,然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道路却是举步维艰的,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未来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题。

1.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对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不断的更新,然而翻开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本,我们发现很多教材的出版日期较早,课本中有些内容已经被淘汰,甚至有些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被证实是不准确的,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从业者已然无法保证,更遑论成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计算机人才呢?此外,计算机专业课程选择上的与时俱进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不断的在横向和纵向不断的延伸,这种延伸就催生出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又往往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经常接触和使用的,反观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选择,很少注重这样的学科诉求。

1.2教学模式的缺失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自动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课堂的主体,以课本为权威,“填鸭”式的为学生“灌输”知识,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毫无置疑,在课堂上鲜少交流,整个的学习过程之于学生,就是一个听、记、考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的应用学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创新意识更是天方夜谭。

   对一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调查,简单的总结之后,就会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一些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只起到辅助作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应用实践为基础,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只能是善于“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1.3考核模式僵化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考核模式仍然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体系,将对教材的理解作为重点,将书中的一些原理、概念列入考试范围中,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们只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到最后也是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作为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却无法从中得到考核,自然的,以实践为依托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了。这样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短期记忆失效后,对所学课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后对计算机专业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连能否胜任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都无法预测,在工作中创新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不能不说是对高校教学的巨大讽刺。

   1.4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时通过创新思维,思考对策。然而现在我们的学生面临的情况是,课程理论多于应用,在为学生输入大量的文字化的、抽象的知识后,不需要学生思考什么对策,也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只需要听懂、记住即可。因此,我们在抱怨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时,应当首先反思,我们是否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适当的环境。

在理工类专业中,计算机学科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其实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计算机本身就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产物,在这之后应运而生的一些系统和软件,都是对原有事物的创新发展。另外,相比起物理、化学、数学等纯学术类的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计算机专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加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得益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学也可以借助网上资源,将知识转化为声音、图片、视频,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发散,也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2.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2.1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研究成果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科技资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校方应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多参与一些新知识的学习,甚至可以让目前任课的教师在个人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加入一些项目的开发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所教的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在实践当中的一些心得与学生分享,这样的分享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水平的提升,更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研究提供了方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学生们获得最新资讯提供了便利。借助互联网,仅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行业资讯, 这些资讯将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阔的思路,而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依托。

2.2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核心,只有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教师应当主动的变换角色,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的改变“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的观念,力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够成为一个会思考、懂实践、能创新的合格人才,而非一个纸上谈兵的“考霸”。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展开争论,对一些敢于大胆提出质疑的学生,应当积极的给予肯定,让学生们逐渐放开思路,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立体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借助计算机专业的特性,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游戏或实用程序的制作,寓教于乐,重视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过程,即使最后的成品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当给与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更多些实践内容。创新思维的来源是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只有全面的认识了事物知道其优势和劣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修正劣势、保持优势、有所创 造。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课程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性,尽其所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课本中很多得出的结论都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是在假设理想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然而实际的应用中,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上机,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程序。

2.3考核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考试方式形式单一,评价机制片面,计算机作为具有很强实践和应用性的课程并不适用这样的考核方法,建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重点的考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继续沿用原来的考试制度,而对于一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应当更多对实践能力的考察。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在期末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应当将考核分散到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平时的操作就应当进行考察,作为期末评分第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在学校或班级范围内开展竞赛,竞赛内容要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避免单纯为了提高难度而出一些偏怪的题目,竞赛题应当与能够让学生综合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竞赛成绩同样可以计入期末的评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对于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学生们“为考试而考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环节,通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4走出去、引进来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将流入相关产业的企业,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成果最后也将流入这样的企业经受市场的考察,因此,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企业方的加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一些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们进入企业,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企业运作和项目研发,对于应用性计算技术有直观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学会在实际的工作中为创新积聚力量。

针对毕业论文,我们建议让学生以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实习情况完成。很多时候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缺乏教师的指导,没有现实依托,为了完成“最后的任务”而写论文,有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甚至不能够独立完成论文,于是一些在网上东拼西凑的论文就成为了学生们大学四年的毕业汇报,这不能不让人寒心。而以学生在企业中参与的项目为基础的论文不仅可以弥补这样的问题,还能让学生们在实习中更加用心的观察总结,同时论文的可看性和学术性也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的处理问题过程也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除了积极的“走出去”,各大高校也应当适时的“引进来”,定期的邀请共建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创新成果,让学生及时的掌握行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自身专业水平进行完善。

   信息时代要求人才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为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业务专精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03).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

第9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五种方法”及课程设置中“五类问题”,旨在阐述师生在教学中的职责,通过双方配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分析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体现在时间空间上,更渗透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或与之相近的专业,一曰是人才的需求,二曰是应用的广泛。现代的高校犹如一个教育工厂,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是大致相近的教材,重复着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彰显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外塑”,西方重视的是“引发”;我们的管理是“圈养”,西方的管理是“放生”;我们的教育“包办”为多,西方的教育“自主”为多。因此,学校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存在的困惑与迷惘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方法

笔者担任02计算机应用本科班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有学生提到:“老师,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解?”这让我们想起了多年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师课堂讲,学生机房练;想起了为什么总是有学生要逃课或课堂开小差;想起了我们的学生虽经过四年的“苦读”,却得不到“委以重任”;想起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为什么游戏软件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设想若我们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听课如似听故事,学生岂不像热爱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像爱听故事一样爱听课,学习也就像游戏、像故事一样充满魅力。在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有些方法值得探究:

2.1工程背景法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的现状,若仅按教材讲方法其收效是不佳的。教师可考虑在开课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项目,找不到者教师为其确定一个项目。以所选项目为工程背景,随着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内容。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自行总结在自己的项目中所用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交流。虽然学生在背景知识以及对所讲专题的准备方面差别较大,但从整体效果上讲,一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锻炼了学生思考及表达能力。

2.2小论文总结法

学过“数据结构”的人都知道,在各类教材的叙述中,除描述的工具不同外,内容结构方法上几乎相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各类方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算法的异同,其体会的多少与深浅,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论文的写法要求,其格式上可不像正式论文要求,只要将学习中的想法,特别是算法的改进反映出来即可。通过上机验证,课程结束后将小论文整理成册。这让学生们对实现数据结构中的算法,体验人机的结合,分析算法的优劣,做到学懂弄通,举一反三收效甚大。

2.3游戏设计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基本功是程序设计,其对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影响颇大。远的不讲,从77年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大学生学过的算法语言,无外乎有ALGOL60、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名称虽不同,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语言核心体未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语句的功能易理解,语句的灵活运用犹如“大难临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联想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内容和效果外,还有一种精神,游戏不是表演,游戏是自己。玩游戏虽然累,但其乐融融。设想将游戏设计法引入教学中,也会让我们的语言课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解剖简单游戏入手,讲解语句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入点门后,其“修行”转入学生个人,教师加强引导,留下思考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拉开了学生间的距离,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相互间有了比学赶帮,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4学生讲解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学无条件服从于教。计算机软件的许多课程,并无标准答案可言,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讲课,融入学生的资源,改善学围着教转,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只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

2.5边学边用法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很适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理性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教学。如由加法指令演变为累加器的过程。其次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学。如通过算法过程学习完成一个管理系统。再之,计算机的应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捕捉学科发展前沿,对开阔学生视野很重要。

3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持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这是一种师生依据课程要求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课程。它更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做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定位,达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之目的,改变以往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问题值得思索:

3.1因人设课程问题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专业尚属年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师生均有发言权。这不仅是对课程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课程安排要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为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旨在引导学生成长,而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3.2因知识设课程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存贮行为,它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幸福地生活。反之,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那么出现的“高分低能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的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的富足。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他精典课程更为迅速,探讨一种实时性强,动态灵活,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3.3因学分设课程问题

完全学分制,自主择课,对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若课程仅为学生修满学分而设,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学分制。计算机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与专业发展迅速有关,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埋下了“伏笔”。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商业主义、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颇为盛行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人才工程中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对社会无疑是一种贡献,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4因实验设课程问题

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学校的办学能力。目前专业实验室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缘于人力财力的缘故,实验室发展满足专业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涉及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涉及到提升专业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3.5因需求设课程问题

需求主要来自学生与社会。为满足市场要求,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考虑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问题,在吸引生源方面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四年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普遍感到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自觉功底不足,无法在编程、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出现了为了就业去职业培训机构再“回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受到社会的“青睐”,留给了我们思考与遐想的空间。

4展望未来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进步的时代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旨在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具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保障机制,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辈出。科学的、实用的、发展的、有效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向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仁们提出了挑战。文中“五种方法”及“五类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批评、主动的思想,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学习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强调的综合、广博、人文底蕴的精神,营造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提供了与学生共同迎接未来挑战的宽广舞台。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成长春. 赢得未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Robert J.Marzanc等. 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冯建军等.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 期刊 开放存取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reading mode, direct effect as traditional journals i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academic community, published research on OA industr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industr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lso like a raging fire. OA journal published by OA, two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rough to the OA publishing concept,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international famous OA website and China at present OA of periodical resourc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publication mode facing copyright ownership, funding, publication quality problems.

Keywor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1.计算机科技学术期刊OA概述

1.1OA的概念:

OA(Open Access,一般翻译为开放存取)是一种在科学领域,学术论文“出版付费,阅览免费”的全新传播模式。OA期刊就是开放存取期刊,它允许读者阅读、取用、下载、复制、打印、传播、检索或链接文献的全文,但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访问和获取资料的费用作为资金来源,具有获取无障碍.

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首先,开放存取是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传播机制。互联网是开放存取赖以生存的媒介形态,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学术传播成本的下降,从而为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态本身并不是区别开放存取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标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网络版的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但营 销策略上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基于订阅的传播模式。

其次,开放存取是免费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务方式。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员不需要通过付费(包括个人订阅或者团体订阅)就能访问学术信息的全文。换言之,只要具备链接互联网的物理条件,科研人员就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术信息的全文。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是开放文献的基本书目信息并不是开放存取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传统出版机构往往允许用户免费浏览其文摘,这种做法只是他们推广和销售全文服务的一种常用的营销战略而已 。

其次,开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权益,并不违背知识产权的精神 。基于开放存取传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领域作品”,它并没有要求作者放弃对作品的全部权利,作者可以基于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权协议(比如创作共用协议)对作品版权进行取舍。

1.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现状

此OA出版以来,被越来越多的的期刊所采用,计算机科技类期刊亦如此。根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3月,在《2005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5中计算机科技类刊物中有10中实现OA出版,所占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在这10中期刊中回归到OA创刊刊物有3中,开放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论文,在2002年,其余的7中开放了创刊以来的全部论文,在这10中刊物中,有8中实现OA出版与印刷版同步实现了即是开放,剩下的2中OA出版延时开放,比印刷出版晚了1年,在这10中刊物中,OA出版的开放论文均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PDF格式其中还有4中期开放论文HTML刊采用了格式文件,10中O出版期刊开放的途径都是通过独立的自检网站。

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分析

2.1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的问题

A;数量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计算机科技类刊物开放的数量主要有两种形势:仅提供目录和摘要的浅层性开放型和全文开放型,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类期刊OA出版数量还不足,严重制约着计算机学科的学术交流范围和信息传播速度。

B;开放时段短

我国计算机科技类刊物论文开放的时段普遍较短。在10中期刊实现OA出版的刊物中,自创刊以来有3中实现了全部OA全部开放,没有创刊开放年,OA时段在10年以内的期刊有7中,,在已经实现OA的期刊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期刊无论开放的时段较短,读者无法获得期刊的全部信息

C;出版模式落后

计算机科技类的刊物OA都是通过独立的网站,有编辑部自主在网上,这种模式属于“孤岛型”,其特点是各自为战,格式不一,没有统一规范。这种出版模式存在着网站独立,信息分散等弊端。制约着其优势的充分发挥。

2.2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的优势

A:OA期刊的有优势是获取论文全文不收经费、时间等限制,只有具备充足的网络就可以阅读到大量的研究成果,这对捉着及时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避免中服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B:OA不仅不会对期刊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个人那个呢过的服务于作者,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计算机科技类期刊OA模式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的专业期刊,如地学类期刊的“中国地学网站”,结合这些网站的优势,克服:”孤岛型”,为学科研究成果及时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存在着弊端,但是实现计算机科技刊物的OA出版的已成为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计算机科技类刊物的发展,让我国的计算机科技类刊物OA走在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1.张惠.开发0A资源 创新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2006.37-39[3]

第11篇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第12篇

摘要:基于应用导向的重要性,结合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特点,探讨应用导向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应用导向;新工科;计算机课程

引言

“互联网+教育”建设背景下,新工科大学建设应运而生,这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日渐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1]。计算机课程建设是超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而具有高素质的“新工科”计算机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基于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2应用导向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导向”在新工科大学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性明显不足、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等,使得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陷入困境:(1)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不足。实践性明显不足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在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实践性明显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工科大学的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较大,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实践部分的课时较少,“实践性教学”停留在形式上,计算机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实验和课程设计,目前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缺乏系统观,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没有很好地建立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2)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制约着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提出要考核形式多样化,也在积极采取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型发展,新增写报告、无纸化考试、撰写论文等考核方式,但目前来说,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这一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削弱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3)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这一问题在本科类的高校十分普遍。校企缺乏长期深度合作,就目前而言,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层次不高、亮点不够、形式不够丰富,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缺乏企业参与,又或者是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学生与岗位不适应,教学与岗位不接轨,校企组织目标分歧,导致的最直接问题是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4)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就业指导理论为主。就业指导理论为主致使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缺乏实践性的指导。目前,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以理论讲述为主,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计算机课程就业的相关经验,往往不能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使得理论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足以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探索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势在必行。

3教学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应用导向的作用,在了解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关键。将“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应用导向作用,从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好对计算机课程的统筹规划,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综合分析、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内容,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在具体做法上,应建立历届学生的成绩基础数据库,利用关联性分析技术,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利用关联性分析的结果,预测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能力,从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课程建设在实践环节减少验证型题目,让学生掌握实际所需的知识,增加设计型题目,同时教师要突出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进行研发、制作和测试,不是直接给出答案。(2)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应用导向下的新工科计算机课程建设,应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力求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检测,在考核过程中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便于后期学生的学以致用。在一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选好题目和团队,鼓励学生网络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完成课程学习。后期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多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并展示系统,在考评方式上细化考核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考核人员可根据作品的创意、完成度、学生的表现等因素综合给出他的评分。这种评价模式主要突出实际效果,对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特别适用,如《单片机原理》《物联网应用》《创业培训》等。同时,对《科技论文写作》这类课程,我们主要采用论文写作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3)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是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由浅入深地发展,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校企合作有机融合,走向深层次的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集科学研究、项目研发、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实训机构的合作,加快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如对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可以采取以业界为主体的考评方式,接受企业的考核,由任课教师和3~4名企业人员组成考评组,学生讲解并展示项目,考评人员独立打分,然后综合评出成绩。(4)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就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或创业,以应用为基础的就业教育可以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在就业教育过程中,新工科大学应引进“双师型”专任教师和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开展“以实践为主体,校企合作为辅”的就业教育。一方面,对新工科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而言,应考虑到在就业教育中增加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采用以剖析真实实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讲解适应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提供创业孵化园,并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环境,也让学生了解到以后就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技能和方向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4结语

应用是计算机技术的主旋律,基于应用导向的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要重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重点从突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侧重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应用能力考核、加强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新工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就业教育实效等方面,针对当前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采取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工科大学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