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11:4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天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2、《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月夜》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如梦令
常记樱花胜景,
沉醉想摘其花。
余兴①吟春诗②,
树下美食之乐。
春天,春天,
难忘春天美景。
注释:①余兴:余,我。兴,高兴,兴奋。我高兴的。
②春诗:春,春天。春天的诗歌。
解释:我常常记起樱花盛开的场景,沉醉在樱花的美丽中,想伸手摘一朵花下来。我高兴的看着樱花的美丽,不禁随口吟唱起春天的诗歌,坐在樱花树下享受着野餐美食的快乐。春天啊,春天啊,难忘的春天美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认识诗人苗兄,缘于一次文学圈子的聚会。兄的性格开朗且有节制的豪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兄的人亦如他的诗歌,初读,帅气的表面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越往深读,却深藏着一种内敛,越表现出很强的质感和冲击力。
近读他的新作《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却将另一个情感细腻、满怀懵懂、“君子好逑”诗者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现实中诗人真实的形象形成某种鲜明的反差,但仔细一想,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因为一直以来,“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苦苦追寻的那个“她”仿佛在诗里,又在诗外。我以为,这些或许只是诗人冥冥之中的一个念想而已,也许是诗人精神皈依的“伊人”。
《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是一组情感真挚、意象纷呈、叙事节俭、充满忧伤和疼痛的爱情诗。这组诗清纯、率真、澄明、宁静。诗人以清新、幽深的笔触探向灵魂的疼痛,以坚守和守望的姿态抵达内心的隐密。
在这组诗中,诗人不时将一个个充满阳光、青春亮丽“伊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起,那个夜晚/一碗浓浓的姜汤,甜蜜的感觉盛满了/你美丽的酒窝” (节选自《雨中》);“你的眼晴,清澈”,“站在夏秋之交荷塘/我看见,那一汪/湿漉的春天” (节选自《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每一根头发,一丝不苟/每一根睫毛,昂首挺胸/灿烂,从里到外缩放” (节选自《初恋》)……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将一个个“伊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欲生,跃然纸上。
诗人阿莱德雷说过,诗歌的作用“不仅是奉献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类灵魂的传播和深刻的交流”。在这组诗中,诗人以灵动的意象塑造风花雪月般的情感生活,揭示爱的神密性。通过“弦月”、“知了羽翼”、“伞”、“酒窝”、“湿漉的春天”、“梦想的翅膀”、“电扇”、“青松”等意象,以爱的名义在自己的诗意空间架起了一条条通往灵魂纵深的诗意通道。
深读这些诗歌,我们不难感知诗作意蕴丰沛,诗人的情感丰富多采、细腻真挚。“无数绽放的白色花朵/被过往的车轮无情地轧过/包括我眺望的目光/碎了的往事,从眼角滑落。”淡淡的忧伤背后站着一个芙蓉出水的姑娘。“你”是那样的楚楚动人,离“我”若即若离,仿佛徘徊在“过往”的时间之外,却又始终逃不出“我”的心灵空间,于是“碎了的往事”,只能“从眼角滑落”。
在这组诗中,其中《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是首非常生动凝练的诗作,短短七行诗,却将“你”的形象描绘得绘声绘色。“你的眼晴,清澈”,“柳风轻抚,你长长的秀发”。诗人仅用两句诗,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不同的观照,将一个美丽动人女子的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在这首诗中,“你”的眼晴与“我”的心思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你”的面前,“我”是个透明人,“你”的清澈见底,犹如一坛碧波,将“我”的内心骚动照得一清二楚,“我”无可遁形。
近代以来,一些爱情诗在主题上,多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温存、轻微的叹息和淡淡的忧伤。兄的这组《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的爱情诗也不例外。既有美好的向往,如“上帝赋予你春天的美丽/你又赋予美丽的春天/梦想的翅膀”,“想你”,“更多的时候/会遐想相惜相伴的未来” (节选自《初恋》) ,又有对爱情深深的迷念,如“一个不经意的回眸/陶醉了一个伟岸的男人/于是,一段春花秋月/映入彼此的心田”,同时,诗作中还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我已精疲力尽,感觉又一脚踏空/想大声呐喊/但那个人,与我同月亮/仍然保持同样远近的距离”。以上这三种“爱”的情形,从不同的维度表现出了不同的爱情的不同美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技巧的把持运用,拿捏有度,自然且娴熟。
当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诗歌传递和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些诗歌活动由个体走向公众,诗人创作的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着诗歌的发展,一些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诗歌必然被时代边缘化,那些人们容易读懂,且有思想有内含有艺术,传承着民族血脉基因的“平民化”诗歌,反而赢得最广大受众的靓睐。兄的诗,有着“平民化”诗歌的风骨,他必将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我们有理由期待。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一、谈话导入
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李,木子李,你们可以叫我李老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春天来了》)
二、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诗。
2.指名朗读本诗,教师纠正字音,提示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三、练习说话
1.师:春天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她都到过哪些地方?
①完成下列填空: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②师:这些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溪边,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田野上,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鸟的家, 。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来到了校园里, 。
2.师:春天来了,春姑娘还会到哪些地方去呢?这些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也说一说吧!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
3.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夏天来了,大自然中的一切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教师提示,学生说并出示夏天的图片)夏天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喜欢东跑西跑。他会到哪里去?又会给那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的思考一下。
①学生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个别回答。(用上刚才的格式练习说话。)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真棒!夏天这么美丽,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相信你是最棒的!
建议:①最好用上下面的格式写一写: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
②书写要工整哦。
③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练习写话
1.学生自由写话。
2.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挑选学生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五、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1.学生作品展示。
2.教师作品展示(学生集体创作)。
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请大家读一读。(学生读)写得好不好?知道这是谁写得吗?它的作者是咱们班的全体同学。是不是没想到?其实,写诗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平时细心观察,用心感受,都会成为出色的小诗人。
六、拓展延伸
师:夏天过去,紧接着秋天、冬天也会到来。在金色的秋天,在白雪皑皑的童话般的冬天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下,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诗歌读一读,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自己写一写!
儿童诗《春天来了》读写萌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是言语识字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儿童诗,内容浅显,语言简洁、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朗读和模仿。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首小诗,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儿童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最主要的是儿童诗中所流露出的童真、童趣,儿童所特有的而成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其次,我一直认为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所特有的那份童真、童趣,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达方式,还有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无处不透露出一种诗意。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想象力都那么丰富、奇特?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想象力似乎都枯竭了?甚至连最简单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丧失了?原因很简单。在他们最适宜的年龄期(童年期和少年早期),缺乏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的训练。而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训练的能力,以后永远也不会弥补上了。这是我选择这首诗作为读写萌发范本的第三个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3.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说话和写话的兴趣。
2.能写一段完整的话。
四、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创设轻松的氛围,使孩子想说,敢说。
2.读儿童诗《春天来了》。
因为这首诗同学们已经学过,这就节约了识字的过程,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会比较容易。所以,在朗读部分我没有过多的练习,只是在孩子自己朗读一遍,指名读两遍的基础上再齐读一遍就过了。目的,一是为了让孩子再熟悉一下诗的内容,二是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尽情地说和写。
3.练习说话。
这个环节分两步:
一是在《春天来了》这首诗的基础上拓展说话。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仿写做铺垫。
说是写的基础。要想让孩子有写话的兴趣,必须先激发起孩子的表达欲望。所以,只要孩子们敢说,没有明显的用词和语法错误,我一般不会打断他,纠正他。
在说话的时候我要求孩子们用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 ,
。”这样的格式。一是为了让孩子对诗歌的格律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后面的模仿写诗做好铺垫。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第二步,是在《春天来了》的基础上,模仿本诗的格式,以“夏天来了”为题拓展说话。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现在就是夏天,所以孩子们对夏天的变化会更熟悉,也更容易激起他们说话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所以,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便选择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夏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这样就起到了打开学生思路的作用。
另外,在孩子说的时候,我还是要求他们按照“夏天来了,夏天来了,来到了 ,
。”这样的格式练习说话,这样,通过重复性的训练,在后面孩子写话的时候就会很自觉的模仿了。
4.练习写话。
①学生自由写话。
②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的同时,挑选学生作品中优秀的诗句及时记录下来。
5.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一些故事如诗如梦更如风
是那些自作多情的想象
把你绰约的倩影写进诗行
其实,一首诗刚刚醒来的时候
你只是从一首诗的窗外走过而已
你的高跟鞋永远走不进一首泥泞的诗
而你的脚步声已打乱了这首诗的韵脚
写完第一首情诗和最后一封情书的时候
我开始为自己辩解:没,没,没什么的
就,就,就当作我夏天做了一场梦
醒来之后,什,什――么都没有了
不过,我还要赶在秋天来临之前
坐在记忆的枝头,以尽可能快的速度
想象出更完美而离我更近的一片绿叶
我再次提醒自己:只要一片。
要求:更完美,更近
――《你走在一首诗之外》
有一些词语或事物,必将成为你内心永久的幻象。它影响着内心的气候和湿度,甚至进入身体成为幻想的土壤。这是我对诗歌的一种感觉,我所阅读到的苏首飞的诗歌,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这种感觉。诸多自言自语式的追问,似乎复活了某种过去的情感。诗像一卷胶片,有着所有过去的回忆,并不是“一场梦”,苏首飞未能幸免记忆的席卷,“如梦更如风”的万千景象汹涌而来,如此的气势反而抵消了沉重的“辩解”,所以“哦”犹如寂静的召唤,“一片绿叶”保存了一段记忆,一首诗。苏首飞的行为再次加深了我此前的认识,泰戈尔说,“春天开过花就告辞了”。虽然他们没有可比性,但都因连接着一种普遍的情感,因为关联人类的基本情感趋向和生命境遇,而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场所,足以构成―个广阔的、丰富的世界。
词语本身没有力量,是诗人赋予了它洞穿的神通和智慧。词语是母性的,是能够不断地催生我们的想象、推断和生命力,犹如神谕一般获得上帝的暗示。
我想起茨维塔耶娃的诗,“回忆沉甸甸地压在双肩/在天堂我仍为尘世哭泣”。一个人无法拒绝尘世,无法扔掉记忆,命定承载的情怀,当烟火飘漫了人间,便有梦的诞生。在苏首飞的诗歌里,他如此地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或者说,虚构与诗歌的关系。他镇定地把内心的痕迹呈现出来,狂乱、跳跃、渴求……“被白色的花朵埋葬”,这就是我所迷恋的诗歌的光芒,他在梦境里作短暂的停留,却带着我们的灵魂持久地飞翔。“雪地上只留下奔跑的脚印”,他适当地收缩与施展自己的诗歌重量,若重若轻,抑或若轻若重,苏首飞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去处理,“梦里追寻的痕迹/依稀可见”,或者说,他能保留一些痕迹,作为一种基础修筑通向未来的城堡的道路。那才是他理想的人间!但同时,他也保存了一些完整的记忆,“忽近”的即是把玩在掌心的雪花,回忆。不得不承认,他的“梦里雪飘”,有着如斯之美。
苏首飞说过,“我们再怎么坚强,也逃不出内心的脆弱。我们渴望理解。我不断地去爱,并渴望着能得到爱。”(《我活着就要歌唱》)但我所看到的,是苏首飞描摹的另一个世界,温暖、美好,并且,还有坚强。也许,对他来说,诗歌是最好的药,医治这个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种种伤痛。只有诗歌,才能把他的生活完美地悬挂,诗歌是他和生活之间的一纸契约。无论怎样,他都会慷慨地抒情和赞美。“我无数的叶子为她歌唱,为她吟诵一首首浪漫的情诗,我磁性的声音温柔地抚摸她”。(《思念的苹果站在我的枝头》)他的内心有一架钢琴,弹奏着最动听的情歌。“无数的叶子”是他心灵的触角,谁在幸福地享受时光的馈赠?“也许,一些搁浅在冬季的故事,将会在有雨的三月里,萌芽,生长。,骑着雨滴,打开一扇在冬季里尘封的心扉。让雨晶莹的泪滴,涤荡心坎里淤积的忧伤”。(《坐在三月的雨滴里》)他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支撑促使他的诗歌永不疲倦地被说出。在这里,我们冒雨是欢乐,我们忧伤却是命运美丽的涟漪,而他还会告诉我们,“一场燃烧的雨,陨落进暗夜的缝隙。/雨照亮黑暗,偷偷开启夜熟睡的心灵。”(《流星雨》)在苏首飞的青春里,似乎找不到一丝哀怨和愤怒,这与时代又多么的不相符啊。许多诗人,都在充分地表达残酷的青春、反道德的青春、暴力的青春、欲望的青春,但苏首飞却颠覆了这种非常态的诗歌美学,而后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年轻的叙述风格。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苏首飞过着的是“非现实”的生活,他的时间是“诗歌时间”,脱离书桌上行走的钟表指针,脱离电视屏幕上整点报时的数字,那些是多么苍白和虚假啊,他的真诚,是诗歌的真诚,是面对中国汉字的真诚,是诗人、写作者必须的真诚。
关键词:春;形式;词汇;语法;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的形式做出了新的界定,对传统的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予以修正,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不能将其完全对立,内容必须存在于借以表达的具体形式之中,一切内容都是一定形式中的内容。什克洛夫斯基说:“形式方法并不排斥思想和艺术内容,而是将所谓的‘内容’视为形式的一个方面。”诗歌通过音韵、节律、语法、结构、意象等独特形式来表达内容和思想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春》创作于1942年2月,是穆旦早期的代表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穆旦诗歌的独创性和艺术魅力。全诗共两小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青春时期。既描绘了自然之春的迷人,也流露出人生之春的焦虑和迷茫,是一首天人合一的“春之歌”。这首诗不仅意蕴深刻,在形式上也有很强的诗性色彩。
一、光、影、声、色的完美融合
受现代派的影响,穆旦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刻意摒弃传统的因素,可是“毕竟,他的身子骨里有悠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即使他竭力避开它的影响,它还是通过各种渠道――读物、家庭、朋友等等――渗透了过来。他对于形式的注意就是一种古典品质。明显地表露于他诗段结构的完整,格律的严谨,语言的精粹。”[1]在穆旦的诗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富含象征意味的,极具画面感的诗句:“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赞美》);“在荒山里有一条公路/……/在谷外的小平原上,有树/有树荫下的茶摊。”(《小镇一日》);“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其视野的开阔,意境的悠远,都隐隐有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神韵,但在色彩的搭配上又体现出与传统画面截然不同的特色。在《春》中,“绿色的火焰”,“花朵”,“满园的欲望”,“蓝天”,这些春天的景致中或显或隐地包含了丰富而鲜明的色彩,将春天的生机盎然描摹得淋漓尽致。用语言堆砌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油画,突显的是现代的张扬而非古典的含蓄。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突破了二维平面艺术的局限。“如果你醒了,推开窗子”,这里的“窗子”不仅是画面的有机构成,还是沟通内在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媒介,用上动词“推开”,很自然地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立刻呈现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较之平面的呆板多了几分生动与活泼。
《春》共分二节,诗的上一节共六行,每二行为一句,结构上比较齐整和均匀。诗人满怀热情地歌颂了满园美丽的春色,这种情绪是饱满而略带欣喜的。万物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和繁衍,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是和谐的音乐美,犹如一首流畅的行板,一气呵成。第一行和第六行相对应,中间每一行分别有一次停顿,好比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的交替和循环往复。
下节也是六行,从整体上看与上节无异,但却由整齐的二行一句变换为四行一句和二行一句。苦于年轻的生命体的欲望之火已燃起,对人生有无限的渴望与冲动,灵魂深处却感到迷惘、痛苦,两者构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张力和冲突。对应在诗的节律上也是起伏跌宕,迂回曲折,时紧时松,显得不那么顺畅,甚至出现了“光,影,声,色”这样一字一顿的跳跃式节奏,每一拍都伴随一个休止符,如同心脏跳动时的一张一缩,蕴含着情感的波动,是音乐中的最部分。结尾处又渐渐趋于平缓。
从总体上看,整首诗就是一曲精彩的乐章,曲调有起伏,节奏有强弱,速度有急缓,在一张一弛中配合内心情感的流动。再搭配色泽鲜明的画面,便是光影声色的巧妙融合。
二、变化多端的句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穆旦的诗歌中现代性的特点逐渐显露,这从他在创作中娴熟地运用西化语法这点已可见端倪。在其众多的作品中,《春》是篇幅较短的,但在这短短十二行诗中,诗人已使用了不少欧化的句式。“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句诗应用英语语法中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并将状语部分后置。而在主句部分,又使用了倒装的句式,将“反抗者土地”这一伴随状语前置,形成独立主格结构。同样属于独立主格结构的还有最后一行“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第五行中,“如果……”的句式,对应的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句型。另外,按照汉语的语法,“如果你是醒了”这样的说法是有语病的,但诗人却在其中加了一个“是”字,正好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中最简单的系表结构而不存在语法问题。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所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这一句更是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并且是一句较为复杂的从句。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发现这是在一个主语从句中使用了两个被动结构,分别是“为……所迷惑”和“被点燃”,而这两个被动结构又被灵活地置于句子的首尾两端从而显得不那么累赘。与此同时,“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又作为插入语成分修饰“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使句子结构更加丰满。同时这一句的形式又恰好对应英语中as if的句型。
三、个性化的词汇
词汇是文学作品直接可感的部分,它是语言的符号,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词汇的选择、更换和组织也对文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穆旦诗歌在词汇的选用上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强烈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诗的材料不是形象,也不是激情,而是词。”[2]这并不是说任何诗歌都不需要带有感彩,但也足见词汇的重要性。平凡的词汇,因为配合的不寻常,便显示出惊人的艺术魅力。
首先,穆旦为许多传统的词汇和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春”的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概率之高,数量之多,使其几乎没有任何新意可言。古人用“春”或是来形容万物的生机,或是感慨春光之短暂,或是抒发春闺之怨。人们对春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春”在穆旦笔下也十分常见,不仅在1942年2月和1976年5月各有一首以《春》为题的诗,在其他作品中,也不乏对春的描写。但穆旦诗中的“春”,虽然作为语言符号和指称没有发生改变,但已拥有了新的面貌和现代性情绪。
穆旦用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和新的词汇建构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最明显的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陌生化”即“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3]也就是要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将不能引起我们新鲜感和美感的东西陌生化为奇异的东西,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没有什么比此更形象而恰到好处地描绘大自然春天的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了,这是其一。其二,火焰在常识中应该是红色的,用来形容春草看似有些不妥,但诗人取其形而弃其色,用火焰的熊熊燃烧之势和跃动的姿态来比喻春草在风中成长之状。“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写的是花朵的破土开放。土地是花朵赖以生存和获得养分的必要来源,没有了土地,花朵将失去基本的生存权。但这里诗人却用了“反抗”一词,似乎土地成了花朵的束缚和羁绊,将两者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处理成彼此的对立,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二节中,“蓝天下,为永远的谜所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二十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应该像诗歌第一节中的春草一样火焰般地燃烧,像花朵一样挣脱土地的束缚而绽放青春的光彩,可是诗人却将年轻的生命写成紧闭的。不仅如此,春天里鸟儿的歌声本来是欢快、轻盈、婉转的,但诗人却用“泥土做成”来形容,使原本的明快意外地变成了灰暗和沉重。这里诗人似乎有意模糊了一个隐含条件,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的鸟儿,如何会唱出泥土般苦涩乏味的歌?只有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空有新长的羽翼,空有满腔的热情与冲动,却只能对着笼子外的天空叹息,才无法唱出欢快的歌。这一点需要读者在反复阅读和体会中才能有所感悟。泥土作为一种视觉意象,与作为听觉对象的歌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修辞的艺术效果。而所有这些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延长了审美的时间和难度,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常规思维,使陈旧的主题历久弥新。
其次,穆旦热衷对身体的描写,注重身体器官的直观感觉和体验,这也是他的诗作现代性特征明显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佐良在评价穆旦时说:“他总给人那么一点肉体的感觉,这感觉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不仅用头脑思想,他还‘用身体思想’。”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思维和情感,这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细致的体验,巧妙的联系,还需要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在穆旦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写身体和身体感觉的词句,如“你的怀里”,“少女的热情”,“死的子宫”,“你把我轻轻地打开,一如春天,一瓣一瓣地打开花朵”,以及反复出现的“拥抱”一词。这些在传统的诗中极少出现甚至被认为是不文明、粗俗而该禁用或避讳的词,在穆旦的诗中自然而自如地出现。
在《春》这首诗里也是如此,不仅是人,连植物也是有感觉的。诗人用了“渴求着拥抱”,“被点燃”,“”,“满园的欲望”来表现春天万物蓬勃的生机,来象征年轻的身体因欲望而燃烧的生命冲动。又用“迷惑”,“紧闭的肉体”,“痛苦着”来表现内心的不安、迷茫、挣扎,使这种感受既出人意料,又让人产生切身的体会。
四、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诗歌的语言贵在凝练、精妙,词不显而意无穷。《春》表达了生命之春在自然之春的环境中感到的苦闷和压抑,这种痛苦若是直抒胸臆般地流露,不仅无技巧可言,也会使诗性色彩褪色不少。诗人有意建构了多组对立的意象和语言符号,通过形式的对比彰显内在情感的张力,使读者在感受语言的冲击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内心的强烈冲突。
我们可以把诗中的生命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植物的草和花,另一类是具有动物特性的人。草和花的生长是受限制的,无论长得多茂盛,永远都无法离开泥土,获得自由自主的行为。而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根据诗歌的意思,我们可以制出下表:
预设相同点相异点
草和花不自由
人自由有生命
欲望渴求着拥抱推开反抗伸出美丽欢乐
谜被点燃紧闭无处归依等待伸入痛苦烦恼
诗歌中的花和草显然是已经拟人化了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花草与人具有同等的感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面对春天来临时欣欣向荣的外部世界,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受到春天光影声色的诱惑,都有着年轻而旺盛的生命力,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生命冲动。不同的是对于花草而言,这种欲望已经表露无遗;对于人而言,外面的世界却还是一个谜。由于这种不同的感受,两者表现出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草是“渴求着拥抱”花,而肉体却是“被点燃”,一个是主动进取,一个是被动接受。不同的态度催生不同的行为。尽管像花朵经过反抗挣脱土地的束缚而获得自由那样,二十岁的生命在“被点燃”以后,也极度渴望突破紧闭的肉体,却又为灵魂无处归依而犹豫不决。结果自然是“花朵伸出来”,绽放出“美丽”,而人却只能“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因此,当温暖和煦的春风吹来时,对花和草而言是“欢乐”的,对年轻的生命来说却只是千头万绪的“烦恼”。
这样的对比手法在诗中可说是无处不在,为了加强内在的张力,诗人在描绘摇曳的绿草,盛开的鲜花,温暖的春风,醒来的人时,使用的都是“摇曳”、“拥抱”、“反抗”、“伸出”、“推开”这些富有力量与热情的动态词。与此相反,对于年轻的生命体,却使用了“迷惑”、“紧闭”、“归依”、“等待”等这些缺乏活力的静态词。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在诗人的笔下,花和草这些植物是自由的,而人恰恰是不自由的,这与之前的预设以及人们的日常观念截然相反,这就足以引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深层反思和重新认识。从这些显性的对照中可以看到,穆旦以及和他同时代的那一群年轻人所向往的理想人生状态是诗歌上一节中的“你”,像“推开窗子”那样融入无限春光之中――他充分肯定身体内激起的蠢蠢欲动的力量并对这种力量感到自豪,而非下一节中的“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空有一具年轻的躯壳而缺乏生气。一组动词“推开”和“紧闭”的强烈反差,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既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张扬年轻的个性和风采,又对世界的未知感到迷惑甚至恐惧的矛盾心理。
艾略特说:“诗歌在尚未被理解之时就会传达自身意识。”一首优秀的诗,第一次读到时,即使还不能准确理解内中深意,甚至不知其作者,创作背景,想要表现的主题等,但其独特的形式已足以吸引读者。从这一点上看来,《春》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因为借助其独具匠心的形式和结构,而显得成功和具有感染力。这也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结合的典型之作。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何庆机等编著:《大学英语语法教程》[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5]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6] [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M],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7] 毕研韬,周永秀:《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批评理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 赵志:《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技巧――以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
[9] 王佐良:《谈穆旦的诗》[J],《读书》1995年第4期。
注解
我们常常抱怨诗歌远离了大众。的确,不少诗人只顾在极度个人化的演说中孤芳自赏,或者顾作惊世骇俗状,手舞足蹈,耽于狂想。是这些所谓的诗人和他们所谓的作品败坏了我们的胃口。但还有一种诗人,他们怀揣不灭的理想之花,固执地俯下身躯,在坚实的大地上种植出诗歌之花。无疑,王兴伟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在王兴伟眼里,他是极爱脚下这块土地的。他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与美好的感受。仅在组诗《在泥土上歌吟》里,壮美的家园、恬静的村庄与淳朴的村民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你看:“就这样扬着秋天的火花/稻子一天天靠近我们/忽闪忽闪的灯盏/把整个乡村点燃/泥土的胸膛上,淌着一滴小雨”(《拢一束稻》);“有人在星光下挥动镰刀/担箩筐,轻微走动/把秋天,弄得很浓/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一只蝴蝶沉睡/一只蚂蚱沾着露水”(《夜晚》)。作者就像一位写意画家,用白描手法临摹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风情。
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的书写与怀念,那只能带给我们一种浅层的满足与迎合。作者的抒情也不是到此为止,他的写意更是一种积蓄与铺垫。王兴伟的力量更来自于美丽背后对严酷生活的审视与吁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受难矿工挣扎的身影、烈日下劳作母亲的坚韧、务工归乡的姐姐忧郁的眼神、辍学孩子求知的渴望……
我们不妨先读读组诗《慢慢,是一种姿势》中的《姐从浙江归来》。在姐姐心中,外地的繁华与缤纷使她欢欣鼓舞和心满意足。尽管“老板娘的脾气像一头猫/有时在网上躲躲突然刮来的台风/她居然不叫”,但在姐姐眼里,“这样打工真好”。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将姐姐的自言自语切换到“我”的辛酸诘问:“姐,其实你知道/去了一年,存折上余两千/按今年的价格,相当于你往常/喂一头猪,可你知道/面对儿女,你得掩饰自己的忧伤?”平实的语言,在不露声色中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痛,内心被缓慢而有力地撞击。作者在推进诗歌的节奏,在对比与映照中表达出生活的――冷。这让我想起诗人郁葱在《诗选刊》“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前言里写的一句话:“如果诗歌没有对人内心的冲击力,如果诗歌不是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生存史、情感史和心灵史,如果诗歌再不能给人以适度的震撼,那还要我们的诗人干什么?”在组诗《纸上的春天》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撞击力”。在其中的一首《安放春天》里,作者借助于场景的描述与转化,传递着对失学儿童的无奈与惋惜,从而展示诗歌蓬勃的力量。
我注意到“蚂蚱”这个词在组诗《在泥土上歌吟》中反复出现。比如,“我再也不能,忽视跳动的蚂蚱/从一块地到另一块地”(《在泥土上歌吟》);还有,“那只蚂蚱,就是/心怀愧疚的我”(《夜晚》)。“蚂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蝗虫”,它是庄稼的天敌,它还可以比喻那些不去劳动而又吞食他人劳动成果的人。这个词在作品中蕴涵着多种意味。在前者,它也许是一种他指,寓意生活本身的压力或者不良的风气与习俗;而后者明显是将“我”与“蚂蚱”合二为一。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外在的压力面前,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尽管如此,他丝毫不放弃内心美好与善良的期许和憧憬。在此过程中,他还不忘记精神自省与道义承担,呈现些许批判的姿态。因此,在这里,我更愿意将“蚂蚱”看成是作者对原有意义的解构,是一种褒义的称许。我们还可以从“春天”、“镰刀”等等意象的择取上,体会出作者暗含的内心强健的心灵之旅。
犁青曾说,诗的自然三境界是:视、内视、灵视。如果用一种苛求的目光来阅读王兴伟的诗歌,我想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语言的锤炼上。如何避开他人的道路,我觉得是他诗歌能否突破的重要关口之一。当然,仅来自于对他几组诗歌的阅读作出的这种判断可能是不完全的。
《文学与人生》愿意以大篇幅推介贵州诗人王兴伟的作品,这既是编者感慨于其诗歌根植于厚实的土壤,更是对其创作再次突破的一种美好期许吧。毕竟在这样一个浮华喧嚷的年代,能有这样倾心关注现实生活的的诗人与诗歌,实在难能可贵。而关注现实的诗歌有着如此坚实的土壤,它“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这样的诗情永远不会枯竭。
这也是作为一个阅读者――我――的感慨。
作者简介:李贤平,男,1976年生,江西乐平人。南昌市作协理事,江西省作协理事。有评论见于《江西日报》、《创作评谭》、《美文》等报刊,并荣获江西省第五届谷雨文学奖(评论奖)。主编《诗江西》(作品卷、文论卷)、《伯乐――江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等书。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文学所特邀助理研究员、《家庭百事通》编辑部副主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旅游节目编辑、记者,曾主持过《世界那么大》《环球逍遥游》等广播节目。
曾旅居英国五年。
自2002年开始背包旅行,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文字记录下每一场旅行的感受和感动,与你分享。
又是人间四月天,虽然没有了徐志摩,但人们内心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没有停止过。没有了二月早春的模糊懵懂,没有了三月入春的乍暖还寒,四月,春天夹杂着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带着温暖扑面而来。
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整个春天的,那这个地方一定存在于英格兰这片土地上。如果说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地方是属于四月的,那一定是风景醉人的湖区。
有一种叫做旱地水仙的花朵在英格兰的春天随处可见,从二月份开始开花,断断续续地持续到春意浓重的四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们的视线。一簇簇的黄色小花并不起眼地开在野地里,但这朵朵小花却是整个湖区最美的记忆。细雨蒙蒙,是四月的时候英格兰最常见的天气,就算是在湖区也是一样。天空中的云总是聚集得很快,不时落下几滴雨来,让已满是绿意的山水风景多了几分生动的神态。四月,是湖区最迷人的季节,只因不用穿着厚重的冬装就能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清新味道。
时光流转,退回两百多年前的1807年。
那一年,隐居生活在英格兰湖区的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结成了名为“湖畔派”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其中最著名的诗人华兹华斯写下了不朽的《水仙》,成为后人流传咏诵的浪漫诗歌。我想大概是因为诗歌的描述,让更多来到湖区的人都忍不住俯下身来注视那些淡黄色的水仙花吧。这三位诗人都写过不少赞叹和歌咏湖区湖光山色的田园诗篇,他们都有回到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本质的思想倾向,所以在字里行间都会带着浓重的抒情浪漫与自由的色调。
两百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到华兹华斯的故乡湖区去找寻当年浪漫主义诗人的痕迹时,会发现,他曾经住过的石头小房子里面的陈设历经风雨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后人虽然用一些空间把他的作品做展示,但基本上还是尊重了华兹华斯的生活习惯,所以每个敲门而入的过客可以透过这小小的家,感受到诗人最真实的生活。
不管是匆匆而来的游客还是曾经成长生活隐居在这里的诗人,都无法拒绝四月赋予这个地区的美好。山山相连的广袤土地,放眼望去,已然是一片绿意盎然。平静的湖水依然平静得如同镜子般细腻,就算雨水总是不经意地到访,也不会破坏这诗意的所在。曾经有人说过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田,但那些隐居于湖区的人大约是受到了大自然的蛊惑而再也无心于大隐的情怀了吧?
曾经很固执地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花开灿烂的春天。所以,在这人间四月天即使未能身在湖区,也可以透过当年华兹华斯写下的诗歌《水仙》,和湖畔派的诗人在文字中翩然起舞。
[关键词]民俗 意象 诗歌
一、引言
一个民族和文化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对审美意象有重要的影响。主体是客观世界的认识者、适应者和改造者,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人。作为主体的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历史演变的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客观世界的对象,即便是同一对象,其映射到主体心灵中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同样的对象所引出的象征又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西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为题进行初步探索。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巧最丰富多彩的一种艺术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感。诗人的工作“就在于将外在世界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后又将主观情思化为客观的意象,再将这种意象通过特殊的媒介传递给读者。”(吕进1997:40)于是便产生了诗歌的象征。所谓寓“意”之“象”,是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入诗即为意象。诗歌意象和象征的构成,并非是诗人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而是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制约的。诗歌象征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链或文化语境,这个语境包含了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伦理取向等复杂的交互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赋予诗歌意象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使诗歌意象具有独特的国俗语义,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作品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
二、中英诗歌中的“欢乐”意象
中西诗歌中有很多表现欢乐主题的作品,诗人通过选择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寄予“喜悦、快乐”之情。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各民族诗歌中表达“欢乐”的客观物象也不相同,如中国诗歌中常常以“龙凤、喜鹊、花烛”等等作为“欢乐”意象,而英语诗歌则不然。下面就从民俗的角度,简要论述一下英语诗歌中独特的“欢乐”意象。
1、“东风”和“西风”的意象象征
风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之一,中外诗歌史上有不少以风为意象、借风抒情的作品。但是由于各国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外诗歌作品中“风”意象所蕴涵的民俗语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风一向是中国人崇尚的风,她是严冬过后春天的向导,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秦观《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刘大白《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而西风在中国人眼中是“萧瑟之风”,是引起“草枯叶败、景色凄凉”的风,如“古道西风瘦马”。因此中国诗歌中多以东风为意象来描写春意,象征“欢乐”,而以西风为意象表示“萧条、悲凉”。但是与汉语西风相对应的英语west wind在英语诗歌中却是常常以“美好、欢乐”的形象出现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欧洲位于西风带,当春天来临,west wind给大地带来充沛的雨水,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对于英国人来说,west wind是温和的风,从诗歌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那种风和日丽、万物竞长的情景,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west wind意象在英语诗歌中的国俗语义就如同中国诗歌中的东风即“春风”,象征“欢乐”。
英诗中有大量歌颂west wind的诗句,如诗人乔叟(Chaucer)《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The Canterbury Tales)中的Zephyrus即指西风。诗中描述道:“四月里普降甘霖,滋润了早春三月干枯的大地,诱发出勃勃生机,引起花蕾竞放,而这时,西风轻吹留下清香缕缕,田野复苏吐出芳草绿绿。”再如,英国诗人梅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西风》(The West Wind)中的第一节:“这温暖的风儿是西风,它充满了鸟儿的叫唤;每当我听见西风吹拂,泪水就涌上我的双眼。因为它来自西方乡土,来自古老的褐色山岭,而且,西风还带来了阳春四月、带来了水仙。(黄杲火斤译)《见吴岩等1983:112)此外,在雪莱(Shelley)的《西风颂》,弥尔顿(John Milton)的《致劳伦斯先生》以及彭斯lRobert Burns)的《琴》等诗歌中,都含有颂扬西风带来欢乐和生机的诗句。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给各自的民族文化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2、“白水仙”和“黄水仙”的意象
水仙中外都有,但是种类不同,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颜色为白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们喜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在中国野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在数百年前,苏州、嘉定等地也出产水仙。
每年春节,能工巧匠们创作出的水仙盆景雕刻艺术,且能依照人们的愿望,在预定的期间里开放,给节日、寿诞、婚喜、迎宾、庆典增添了不少光彩。那栩栩如生,生气盎然,耐人寻味,怪不得人们赞誉水仙一青二白,所求不多,只清水一盆,并不在乎于生命短促,不在乎刀刃的“创伤”,不在乎于严寒的“”,始终洁身自爱,带给人间的是一份绿意和温馨。
中国诗词中也多有描绘赞颂,如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宋朝诗人刘克庄“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而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栽培品种已达到26000个,每年还有新品种诞生。daffodil(黄水仙)是石蒜科水仙属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daffo训碧叶如带、轩昂翠绿,其花状似杯,幽香沁人肺腑。英国是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daffodil在那里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英国,最
先感受春天气息的就是daffodil。每年三、四月份,这种daffodil就摇摇曳曳地开遍了英伦三岛。daffodil是组成英国的四大地区之一“威尔士”的区花,还是西方“愚人节”的象征,过此节时,人们通常用水仙花和雏菊装饰房间,并组织家庭舞会。daffodil开花郁郁葱葱,花色温柔,清香诱人,给人带来春的信息,带来春的快乐,因而在英语诗歌中,daffodil多作为意象象征“春天”,含“欢乐、喜悦”之义。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黄水仙》(The Daffodils)中的诗句: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孤独地游荡,象一片浮云,
That floats On high open vales and hills,高高地飘在峡谷群山的上空。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忽然我看见一群。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一大片金色的水仙花丛。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它们在树下、湖边,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随风起舞翩跹。
For often,when On my couchl lie我常常心绪茫然,
l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或郁郁不乐地独卧,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这些水仙便在我心头闪现,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它们安慰了我的寂寞:
And then mv hea rt withpleasure fills,此时我心中便感到十分欢快,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随着那些水仙跳起舞来。(饶健华译)(见饶健华1990:201―202)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诗人将一簇簇daffodils看作是“欢乐、喜悦”的象征,为孤独寂寞的心灵带来了慰藉。诗句不但描绘出了daffodil的迷人光彩和妩媚风姿,也表现出了由daffodil形成的令人陶醉的美景给诗人孤寂的心灵带来的欢乐和慰藉。
再如布莱克(William Blakel《春之颂》(Spring Song)中的诗句:
Spring is coming,spring is coming,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Flowers are coming too:千万朵花儿正绽放:
Pansies,lilies,daffodillies紫罗兰、百合花、水仙花,
Now are coming through,一朵一朵笑弯了腰。
(静之译)(见罗志野2001:95)
这首诗歌以“Pansies”、“liies”、“daffodillies”等多种意象渲染了春天带来的“欢乐”。
校园的春,
像是娇嫩的花蕊,
睡醒过来的花朵,吐出了芳香。
漫长的冬眠,积蓄了能量,
让春天的校园,
有了生命的气息。
校园的夏,
像是绽开的花朵,
经过了雷雨的洗刷,
变得更加坚强。
春雨像是少女,
呵护了花朵,
让夏天的校园,
有了跳跃的音符。
校园的秋,
像是成熟的硕果,
收获着成熟的果子,
快乐在校园回荡。
风雨让这朵花,
经历了坎坷,
让秋天的校园,
有了甜美的微笑。
校园的冬,
虽没有春那么柔嫩,
虽没有夏那么欢快,
虽没有秋那么甜蜜,
但却有宁静的气息。
这漫长的休息,
可以让朵朵花儿,
在明年再绽放。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二)
正值青春的我们如花儿
生长在这样美丽的校园
青春的美丽在美丽中绽放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花香铺满了从宿舍到教室的小径
阳光撒满了绿油油的草地花苞上
晶莹剔透的水珠盈盈欲滴
翠绿跳跃的林荫道
勾住轻飘飘的过往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树木花草呼吸着青春的气息
空气里飘忽着丁冬作响的琴声
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呦
洋溢着理想自信勇敢和欢乐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一棵翠松甜蜜地弯起腰
它有思想有血肉有灵魂
它是我们校园的精魂
它象征青春永远的方向与使命
从脚跟开始歪向那面国旗
下身歪斜
上身却同旗杆一样笔直
它与那面血红的国旗肩并肩
一同迎接朝阳的升起
一同目送夕阳的远去
它抚摸亲吻着那片血红
体内就沸腾起火浆似的热血
燃烧了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
燃烧了莘莘学子赤诚的心
不要错过眼前的美丽吧
不要等到有一天如此哀怨: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仔细看过你
你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和那
满院沐浴的书香
我只有在心底模糊地寻找
那朦胧的青春足迹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真正与你亲近
你的肤色你的皮肉还有那
永远蓬勃不衰的朝气
我真想重回到你的怀抱
亲吻你那绿色的红色的
每一处的皮肤
我真想对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道一声感激留下一个微笑
等到离开你的那一刻
才开始后悔不曾全心地爱护过你
不曾为你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珠
不曾陪花草谈过心
不曾静静欣赏它们的美丽
现在才发现你如此的美丽
才发现青春一直被你默默装饰
原来幸福与美丽已悄然逝去
才发现自己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而你——美丽的校园
——一直阳光灿烂
为何一切总是后知后觉
在如此美丽的校园
有漂亮的女生
有年轻的教师
有人吟诗
有人歌唱
还有我们欢乐的舞蹈
这样的校园
让我如何不爱她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三)
满怀热忱,
走进支教学校的大门,
我把真诚的微笑,
撒满美丽的校园。
你看,你看,
校园盛开的鲜花,
是我童年记忆的摇篮,
那是母校曾经的芬芳。
你听,你听,
鸟儿欢唱的歌谣,
是我耳畔熟悉的教导,
那是恩师谱写的骄傲。
噢,
美丽的校园,
我要撒播知识的种子,
装扮你美好的明天。
描写校园四季的诗歌(四)
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着
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美丽
小草探头带出泥土的芬芳
紫荆把全身涂满嫣红
垂柳枝头摇摆春天的舞姿
玉兰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即便花落
也只能带走你所有的忧伤
剩下果实快乐的成长
即使叶黄
也只能感谢秋天
秋去冬来孕育下一次的梦想
满眼都是朝气蓬勃
入耳皆是琅琅书声
和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
生活
一直充满春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