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10:2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本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本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表演剧,让学生分角色饰演,进而直观清晰地呈现课文内容。新课程改革呼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语文课本剧能够为初中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舞台,也能让学生增强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语文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文学性,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其人文情怀。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存在的浓厚兴趣,而教师恰巧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开展语文课本剧的立足点,科学合理地将语文课本剧应用于语文实践教学环节。课本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整体布局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从中选择表现性和典型性强的课文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进行细致讲解,接下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挑选表现性强和叙事型的课文内容作为语文课本剧表演的依据。教师还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相关的视频文件为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以此为基础给予学生表演指导。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细致讲解生字和生词,从而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由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以及哲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和道理,接下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章进行解释。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素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本剧进行编制,在原创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改编,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并在表演完成后完成评价和总结。
二、利用语文课本剧促使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而语文课本剧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以演促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开展语文课本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相应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和全面分析,让学生充分借助教辅工具或者其他文献资料,在结合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语文课本剧的编写以及指导方面,在编写以及排演剧本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并有意识地将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放在台词当中,让学生在表演完成后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回答,鼓励学生突破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白话文体因此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遇到的难点字词,应该自主学习之后编写课本剧。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编写的课本剧,并在学生表演当中关注学生的表演过程和台词翻译情况,记录好翻译不当的内容。当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耐心询问学生是否存在不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并让部分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进行表述。最后,教师可以将记录下来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告知学生,同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利用语文课本剧促进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逐步深入,知识储备和知识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课本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语文课本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剧的应用价值:第一,这是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组,组织各个小组完成课前预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能够将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提高对文章这词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现场对文章进行扩充和改编,编排成内容丰富的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有效锻炼学生的应变思维以及即时写作能力。第三,教师可以借助随堂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课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文章内涵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对课堂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将语文课本剧打造成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语文课本剧在初中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应用成效,能够有效辅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稳步提升。教师要提高对语文课本剧应用的重视程度,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课本剧教学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语文课改理念提出:语文课堂学习追求生动性、丰富性,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一理念很多教师就理解为:语文课堂应该有趣。于是,课堂教学有趣味性就被许多教师理解为:课堂热闹就高效。于是,课堂热闹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很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一观点渗透到语文教师的心里,就犹如在许多语文教师心坎里注射了一针兴奋剂。于是许多教师绞尽脑汁设计了许多调动学生也随之兴奋的教学环节:课本剧、唱歌、跳舞、欣赏音乐、欣赏图片、欣赏幻灯片……有很多教师课堂设计的此类活动所占时间太长,以至于下课的时候,有许多学生发懵了:这一节上的什么课?表演,音乐,还是美术?愣了许久才恍然大悟:语文!学到什么语文知识?不识好歹的学生就洒脱地说:管它呢——有趣就行啦!
是啊,学生是喜欢有趣的课堂,但我们作为语文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应该将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离开了语文教学目标去一味追求所谓的生动性、趣味性,教学过程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了。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依旧需要学生课前对基础知识的预习,依旧需要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传授知识,依旧需要教师设计适量的巩固练习来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或者集体回答、独立整理相关知识点的笔记。课本剧是可以编排演练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也是可以唱的,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图片、幻灯片等也是可以欣赏的。因为这些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辅助手段,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能让语文教学课堂变得热闹有趣的技巧。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掌握演技、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绝不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课堂穿插欣赏音乐、图片等只是我们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不是目标,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用有限的时间去实施这些手段。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教材、对学生、对教育手段都能够运筹帷幄,我们才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汲取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总之,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家常小菜似的课堂犹如璞玉,虽然未经雕饰,一样能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同理,有很多课堂,我们不需要营造纷繁复杂的热闹气氛,学生一样能获取知识、提高水平、掌握技能,同样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
怎么恰当地把握各种让课堂气氛热闹的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的度?需要语文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总结、感悟、反思、创新、实践……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初衷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学生的进步,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语文知识能满足生活、学习、工作、愉悦身心等的需求。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理智的引导学生步入语言文字欣赏的殿堂,即使他们喜欢热闹的课堂,我们作为教学的引领者也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用大量的图片、演练、歌曲占用太多学习语文知识的时间,与他们一起沉沦在追求课堂愉悦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其次,树立语文课堂的膜拜对象。现在的小孩子都追星,他们大都死心塌地地做歌星、球星等明星的粉丝,为之欢乐、为之惆怅、为之悲伤、为之疯狂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共性。如果教师长期用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他们就自然而然产生困惑:文坛上就没有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人么?课文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我们的魅力么?教学课本中的课文都是作家先贤智慧的结晶,我们如果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各种形式的美全方位渗透给学生,教育学生学会膜拜作家,进而膜拜作家笔下流淌的涓涓妙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将作家视为明星,也会对他们顶礼膜拜,当然也会爱上了他们的作品,我们何愁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第三,智慧地选择课堂教学辅助手段。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需要那些教学手段等都需要我们在教学预案中设计妥当,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适当的调整,需要我们在巩固练习中依据学生实际做出巧妙的设计安排。
总之,知识是学生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是形成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初中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多元的应用知识体系,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高效课堂。语文课应该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美而靓丽,课堂使用幻灯片、音乐、图片,有欢呼声、掌声固然能使语文课堂热闹,但热闹的语文课堂未必高效。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关键词: 生态化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引言
语文教学和学生精神与生命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传承知识,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方式及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新课程改革中建立的现代课堂理念对语文教育中生态思维渗透进行了有力证明,标志着语文课程改革已经从理念思考转向实践探索。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场”的构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教学形式,这是一项开放、动态的人工系统,课堂教学生态化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强调教学过程中自在、自为的状态,是语文教学的良性生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呈现生态化课堂教学,显得更动态、生动、灵活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师生、教学环境和内容的全新整合,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发展的最优化状态。
首先,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且活跃的生态因子,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境中围绕一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沟通交流。
其次是追求平衡综合的教学目标。生态化教学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实质性、教育性和发展性三种目标,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及情感和价值观等,并且统一于三维目标中,进而避免因为行为方式导致目标描述具有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还可以显示出教学目标的包容和全面性,让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其相辅相成,从而在生态化教学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创造一个自然、文化、社会和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学生学习认知,提高学生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能力。
最后是选择开放完整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生态化中,课本对个人经验与生活世界是开放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交流的一个平台,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一个话题,促使认知发展的一个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寻语文课本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师生和语文课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以关系思维钻研和探究语文教材,进而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教材,从而创造开放完整的教学内容。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朝花夕拾》和《旧事重提》哪个名字更好,让学生探讨语言的博大精深,并对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准确词汇进行评价,通过富含哲理的语言诠释和总结该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想在鲁迅先生的事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进而融入教学。
三、加强自主高效语文学习方式的倡导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首要内容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潜能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培养,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唤醒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对学生自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进而让学生在认知、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能等众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体独特需求、精神世界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但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学生还不能顺利转换角色,在自学过程中很容易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前期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教师通常可以采取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等方式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技巧,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想让学生选择性地将学习作者写景手法与写作技巧作为学习目标,这里主要针对不知如何写景物类文章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后的练习提示,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春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身情感的,进而促进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情感等。总之,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经验总结、自我拓展,进而推进学生学习情感和技能的迁移,从而展开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构建。
四、结语
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应该在尊重人生命发展规律及原则的基础上,顺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让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全面、和谐完整的境界,回归教育本质,同时还要科学配置各教学要素,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合作探究地构建语文知识结构,进而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潇枭.生态化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刘卫卫.生态文化视野下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摘 要: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现代化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市场的深化,传统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已逐渐跟不上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对此,进行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导语;多媒体;课外活动
初中语文是奠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对于教师或学生来说都是要非常注意的,笔者就以下几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开头的引人入胜
一节课也不过短短几十分钟,如何有效利用是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一个好的课堂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可以利用课本或生活中的例子,编成小故事作为一堂课的引子,这样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贴近生活的例子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尝试创新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知识比较分散,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等,当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那样的例证来旁征博引,但是这也往往只能起到有限的效果。实现课堂现代化教学也是一种创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要与时俱进,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就使课本上的知识有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感,相对而言,画面比文字更能使人接受和加深记忆,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小说《水浒传》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人物特写和影视资料,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特点的把握和理解。
三、可以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对传统的室内教学进行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还有一些美景湖泊,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一些自然或人文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回来后给学生布置写作训练,活动总结,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多古诗、文言、小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知识的发散能力,有利于语文的写作训练。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当地或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创新,尤其是语文这种思维比较开阔的科目,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要注意课堂教学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 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民族中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成为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到底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接下来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好语文要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的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和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为什么马克思、、鲁迅、爱因斯坦等伟人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
二、紧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课堂上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耳目一新,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
三、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学习语文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科技……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我们学习语文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运用这些为人类造福的新成果。随身听、电视、VCD、DVD、光盘、电脑、软件、网络……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会应用电脑,会上网,还要会分清是非好坏,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水平,有抵御“毒素”的能力。否则,身处信息时代却不能走进这个时代的大道,就必定会落伍。
我曾经听过一句教育名言:“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是啊,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应该致力做到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能力,而非一点点课本上的知识。我将一直为此努力下去。说到这里,可见,这次远程培训我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城区中心小学)
一、尽量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既有自己本身的严谨厚重,又不乏轻松愉悦。这是因为语文包括的内容太广了,从生活琐事到人生哲理,从社会百态到内心情感,无不有语文的身影。语文本身就源于生活,但往往又是生活的概括、升华,只要你热爱生活,相信心中定有语文的一份净土。先努力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入手,慢慢读,细细品,或许一时还未培养出兴趣,但随着学习语文的深入,你会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乐趣,那时你的兴趣就建立了,语文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二、重视积累与归纳
语文学习,或许一时的努力发劲,成绩上来了,但下一次忽视了语文学习,成绩立即一落千丈,这说明语文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说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语文,而重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段时间来积累,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滴水穿石,最终语文成绩会逐步稳定提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三、适当的做题,在做题中总结完善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多做题,在做题中重在总结完善自己的不足,把出现的新知识整理到自己的本子上,精选题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专项训练,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大量的习题为基础。
四、多动动笔,闲时写一些随笔
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写出来,或者模仿他人的范文开始,融入自己的语言特点与自己积累的材料,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从“模仿——改编——创造”,他人的文章就成了自己的有些作文,自己的能力会很快得到提升。模仿,可以模仿他人的结构,也可以模仿他人的内容。
五、可以适当课外阅读
每天饭前饭后,读一读报纸,看看短评,看看《读者》,翻翻《青年文摘》。都是很好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要泛读,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语感。也可以读一读教学大纲推荐的20部古今中外名著,包括《语文读本》都可以随时翻翻看看。但课外阅读始终不能代替正常的语文学习。
六、关于语文课本的学习
好多同学对语文课本不重视,上课不爱听课,其实我认为这样不好,对语文课本,应做到“预习——听课、记录——反思”。预习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凡学得好的同学都会有很合理的预习,预习主要工作:通读全文,标明段号,划出生词与不认识的字,借助词典,标上读音,写上词语的解释,借助参考书,理解文章的主旨,划分段落,写清段意,对文章不明白的地方画上记号。听课时,跟着老师的分析思路走,学会如何有深度的鉴赏分析文章,把老师所说的本课的突出的写作技巧记下来,课后看看笔记,把写作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到以后自己的作文中。注重课本,其实就是对文章的精读。
七、语文听课技巧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人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一)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是我国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势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选取的依旧是四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学生们开始对它感到厌烦,没有新鲜感,毫无兴趣去学习。学校就是中学生们的“社会”,他们已经被家长和学校“保护”着,如果不能从教材上了解当代社会的信息与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只能是井底之蛙,看不见外面的海阔天空。
(二)教育观念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固定的升学模式,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在因为升学的成功与否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去学习。长期下来,我们的老师也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固定的教育观念约束了学生的视野,中学语文的改革成效一直以来并无多大成效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应试教育是中学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难以跨越的障碍。现行教学方法改革中中学语文具有超稳定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不重视中学语文的教法的研究和探讨,不给中学生“动”的机会。学生在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见解,而是揣摩老师的喜恶、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己的个性被扼杀,遇到问题张嘴就问,没有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与发现,形成了口传相授、师徒相传的固定思维模式。
二、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转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知识教学呈现出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模式,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连接心灵情感的纽带。教与学有机统一,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对待问题自己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应带来课堂上的平静,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与学生相处基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认可。另外,教师、家长和学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地位,找到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注重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中学语文课改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
近几年调查研究,大部分教师需要依赖“教学参考书”来讲课,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没有“教参”就不会讲课的情况多有发生。“教参”的原意只是帮助教师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教材。教师的视野过窄,不能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与实际结合,把学生与教材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教材的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去感染学生去热爱、学习语文,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与学生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感受“美”,启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学会用语文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选择优美的文章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视野。
三、总结
关键词:高一语文;考核点;命题点;总结
根据语文教材、知识所出的试题,它部分出自课本,部分又有别于课本。语文是一个弹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试题都可以变相地被问出,并且很多试题都看似熟悉,但却在课本上找不到踪影。所以语文考试取得高分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多留心语文知识的细节,多留心一些点滴词语,多留心一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知识。抓住一些小细节的分数,进而就能从分数上拉开距离,并脱颖而出。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想让试题得以有效性的考核和科学性的考核,必须遵从命题的几个准则,详情如下。
一、提炼课本
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考虑课本,也要考虑学生的焦点,要让命题点既具有考核性,又具有大众的喜好性。因为试卷只是一个考核学生在一个时间段中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情况的工具,它的目的是看学生有无成长,有无进步,有无学到新的知识,有无对大纲要求全面把握。而不是一次能力的筛选与选拔,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焦点和立场,不要使考试的目的被扭曲了。关于语文知识所出的试卷,重在通过评估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发现学生的不足点以及弱点,最终使教师在下个阶段的教学情况与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在调整中得以进步。所以在命题的时候,要基于课本,提炼课本,但是不能将试题当作考核的最终手段。例如:在关于词语之类的命题中,不要硬生生地考查课本中的某个词,要将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感受和揣摩,开拓、扩展、深化自己的思维,增加思考的正确性、方向性、定向性,进而在深化性、拓展性的思索、思考、理解中,使自己对词语的选择、运用得以正确化、标准化、延伸化。
二、融入生活
在过去对语文知识所出的试题中,很多命题老师只管出题,不考虑试题的影响性以及意义性,使试题只是试题,学生在拿到试卷的一刹那,更多时候表情都是愁眉不展,感觉考试就如同自己和课本在做一场陌生的较量,看题之后,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到硬生生的问题,忽然间就忘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之后担心考试成绩过差,进而垂头丧气、满脸不悦。所以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将试卷和生活做出一定的结合,将生活场景文字化,进而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场景中文字化。例如:考查一道关于《鸿门宴》的试题。在电视剧《西游记》之中,无论唐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沙和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妖精前来闹事。有一次,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在,只有猪八戒在唐僧身边,突然一个妖怪出来,和猪八戒就打了起来,他想引诱猪八戒,让猪八戒离开唐僧,然后自己再去抓唐僧,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可以用《鸿门宴》之中的哪句话表示?答案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将知识变成有趣的场景来考查,学生看了后,会感到轻松、有趣,进而减轻考试压力,也能让知识点得到真实、科学的考核。
三、注重个性,能力拓展
课本中知识掌握得多少以及好坏,并不能决定学生语文造诣的高低。真正的语文能力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发挥,能力的拓展。因此在命题的时候,除了课本或教材、大纲中的知识,教师还要出一些注重个性,能体现能力的试题。本人觉得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体现能力的试题就非作文莫属了。作文是一个可以自由阐述、自由发挥的知识性、能力性、文学性的空间,学生在作文中能将自己的个性、能力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对作文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取大众化的题材,让学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进行一次个性的、不一样的能力发挥。
总之,在人教版的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根据大纲的指标和要求,课本中的考核点、知识点与命题点非常多,虽然都需要学习,但是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所以在命题的时候,也会根据知识的难易度、重要度进行命题。总之,要使得试题具备有效性的考核作用和科学性的考核作用,教师在命题之时,要注意“十六字”准则――“提炼课本,融入生活,注重个性,能力拓展”,进而使学生通过考试,明确教材重点,并在此基础上,使能力得到延伸、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雨薇.稳定平实进步:高中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J].语文课题学习,2012(17).
[2]张明霞.踏上一场愉悦的文化之旅:高中语文试卷命题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不强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失去“自我”,课堂教师主导性太强,久而久之,学生非常依赖教师,教师不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很难自己投入学习,也找不到阅读重点,这样学生阅读水平很难提升,从老师角度分析,阅读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获得高分,而不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出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方面就比较缺乏主动性。
2.学生的阅读面不够广阔
初中阅读教学还有一个普遍性问题,那就是阅读范围打不开,尤其是课外阅读涉及非常少,部分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会使学生分心,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会严重制约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学生学习认识很多生字生词,积累很多写作经验。初中阶段学生进行阅读,大部分是源于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但是目前由于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少,教学氛围僵硬,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具体策略
1.立足教材的基本内容
拓展语文阅读很重要,但是立足教材更重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阅读素材,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了解课本内容、结构、风格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展现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剖析,丰富课本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课本阅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童年》,同时配上动画,引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在学生都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时候,教师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并且都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童年是最美好、最纯真的。接着教师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具体介绍,奠定学生阅读基础,接着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阅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鲁迅先生的童年与你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哪里不同,你对那些内容最感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能力、总结能力都会等到锻炼和提升。
2.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缩短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状态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的阅读环境得以改善呢?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办黑板报的形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黑板报的设计和更换,尽量保证黑板报的内容丰富、新颖。黑板报的内容既可以是课内知识,又可以是课外知识,既可以是诗歌、小说,又可以是笑话、故事,只要内容是积极向上的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老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分享阅读的心得,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从而为实现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3.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本中虽然包含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毕竟受内容所限,与社会中的优秀作品相比,只能算是大海中的一滴,非常有限。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率,绝对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内容,必须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保证学生对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所了解,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戏曲保证学生可以读到各种不同的优秀文章。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朝着纵深方向进行。目前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都将专业技能视为学生培养的重点,这就导致较多的基础课程成为本次改革的首批对象,等待它们的是课时递减或是消失的命运。语文课是高职学校其中一种基础课,自然也没有摆脱改革的命运,语文课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召开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虽然会上强调要各高等学校坚持设立语文课,然而并没有多少院校真正的履行,即使某些院校开设了语文课,但也没有什么存在价值。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日后的发展。因此,要敢于指出教育存在的问题,站在现实的角度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补救方案。
一、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教材过时,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本为五年制,编写水平与参与力量直接影响教材的质量,并且教材在内容和理念上都取自高中的语文课本,所以,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本还存有陈旧的教材形式,不管学生的专业、文化水平高低、学生的差异性如何,使用的都是相同的课本。这样就无法突显出语文的特点,也抹杀了有个性的学生,并且相同的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意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其次,学校在挑选教材时,往往看重的是经典性、思想性等,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再者,教材在编排上比较死板、枯燥,并试图通过规整的安排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殊不知这样死板的编排只会阻止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既不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能让学生得到质的进步。
(二)教师素质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收教师中设置不高的就业门槛,导致多数的高职语文教师都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出现合格率低的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也让老师在上课时有“我最大”的意识,并且在教学中“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主”的思想始终左右着教师,这也导致教师有侥幸的心理,没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上他们自身较低的综合素质,更加不能发挥语文课所要实现的要求,对于古典文、应用文等也只是按照教材的理解,毫无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师没有能让学生学习的一面,自然不能让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缺乏积极性
新的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在语文课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到了乐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学习中增加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完成总体的教学目标。分析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失去兴趣主要因为不能掌握语文知识、固定的思维模式等,因为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多数人存在道德意识较低、意志薄弱等特点,简短的语文课程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不扎实的语文基础无法提升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与鉴赏水平,因此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只会让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最终完全失去兴趣。
二、有效的教改措施
(一)集中力量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的通用语文教材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加强语文教材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的语文建设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让语文课程成为有用的课程。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增加学生鉴赏能力,做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最主要的是显示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
(二)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职业的性质就要求多读多看,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身对古典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这些都是高职语文教师培养综合素质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还要将教材内容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典故传奇、历史遗迹概念等内容准确、详细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本内容中体会到不一样的语文信息,开拓眼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语文表达技能。
(三)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高职教学属于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各位学生不断探究、钻研和努力,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高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语言文学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应科研成果,推动学生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进行思考与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然而,困难之处是目前的高职学生认为自身的能力与高等院校相比差距很大,这使得他们主动性不强,课堂无秩序可言,没有学习的兴趣,不愿完成自己的课堂作业。可以说,这样的状况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精神来教育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勾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主动完成作业。高职学生在老师的鼓舞帮助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革新后将以全新的面貌进入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改革的工作是繁重的,其中需要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教职人员的不懈钻研,并且高职语文教学革新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学计划和政策均有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华春. 高职语文教学指导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