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时间:2022-03-08 08: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投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第1篇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特殊原因

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信贷增长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经济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和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信贷需求增加。每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投资开始加速,物价开始回升,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资金也开始高增长。近年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正值我国进入资本密集型增长阶段,不仅是传统的重化学工业,而且新兴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企业和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深化不断推进,创造单位GDP需要的资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金供给。

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我国直接融资比例长期较低,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全部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中占近80%的比重,在企业融资中占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第三,政府国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客观上需要银行配套资金,从而导致信贷资金需求的增长。以国债投资为例,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银行配套贷款1.32万亿元,银行配套贷款是长期建设国债的2倍。也就是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需要2000亿元的银行配套贷款。

第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降低后,信贷扩张具有内在动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持续“双降”的考核,商业银行纷纷采用新增贷款的方式稀释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上市的冲动,也有力地推动了贷款投放。另外,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也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他可投资产品较少,因此,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对固定资产投资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的必要性

由于投资与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我国投资对信贷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过热往往伴随着信贷过热。信贷过热之后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导致信贷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为了避免投资过热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就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积极引导,促使投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致使投资过热的原因很多:一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互相攀比,不少地方政府仍然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指导思想发展地方经济;二是国有企业投资预算的软约束;三是地方政府给予私营和外资企业过于优惠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造成这些企业投资成本低估。

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品; 财政支出; 实证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至取消农业税以来,国家在对农村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多,已安徽省为例,2006年,安徽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投资总额为188.3亿元,2010年安徽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投资总额达到654.5亿元。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投资的力度,扶持了一些有关安徽省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尽管如此,但安徽省的农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1]因此,研究安徽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增长增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巴罗模型为基础,分析安徽省非农户固定投资也就可以说是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

(1)农村公共支出和农村经济增长内涵的确定。 公共支出又称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而支出的费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是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本文以安徽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具体的度量指标。

(2)计量模型的选择及其相关变量的含义。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是通过分析各种要素贡献来解释经济增长问题。在实证分析中大家广泛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本文也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生产形势,基于巴罗的模型的基础上。则包含农业财政支出要素的农业生产函数随即回归方程就为如公式1-1所示。

Yt=AtLαtKβtGλt(1-1)

其中,At表示第t时期的技术进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是用常数和时间的函数关系来表示技术进步。Yt表示第t时期的农业生产总值,Lt,Kt,Gt分别表示第t时期的劳动投入量、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量,α,β,λ为待估参数,α表示就业的产出弹性,β表示农业资本的产出弹性,λ表示财政农业支出的产出弹性,本文是通过估计这些参数,考察农业劳动投入量、农业资金投入、政府农业支出量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来建立安徽省非农户财政农业支出总量与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在先不考虑技术进步影响的情况下,公示如1-2所示。

lnYt=C+αlnLt+βlnKt+λlnGt+ε(1-2)

若令MPG=YG表示安徽省非农户固定投资G的边际生产率,根据巴罗的理论,当MPG=1时,非农户投资的生产达到最优水平,也就是政府投资达到最优水平。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最优的政府边际收益也为1,若MPG>1,则会出现财政支出不足,若MPG

本文的数据样本以安徽省2006-2010的数据位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2007-2011的《安徽统计年鉴》,以安徽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产业值代表Y,以乡村从业人员数代表L,以安徽地区农村固定资产代表K(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安徽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代表安徽省财政农业支出总量G,如下表3-1所示。

注:安徽第一产业值Y数据,乡村从业人员数L数据,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G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农村固定资产总量K的数据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现在运用表3-1所示数据,运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数据分析。降分析结果写成标准形式如下公式1-3所示。

分析以上回归方程的详细结果,我们发现由于D.W=2.29,接近于2,所以,我们断定其中三个自变量基本上不存在自相关。拟合优度R2=0.999,说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达到99%,解释能力较强。F=15203,因此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模型从整体上是显著的。三个变量的T值均比较大,可知这些值都是显著的。此外,我们还可发现:

(1)农村从业人员即农业劳动投入量的产出弹性α==19.235,这表明农业劳动投入量的变动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动的影响为负,也就是说,在当前农业资本投入量(农村固定资产)和农业财政投入(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美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会降低19.235%。这可以反映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前安徽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本和人均政府财政投入过低;另一种是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剩余太多,其实这两种情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判断有两种方式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一种是增加投入资本以改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另一种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对生产率的影响。

(2)农业资本即安徽农村固定资产投入量的产出弹性β=1.009,表明安徽农村固定资产投入量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动的影响为正向的,并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会增长1.009%。因此,增加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0.088,表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平均增长0.088%。由前文讨论的MPG=YG,且我们知道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YG·GY,所以可以得知λ=MPG·GY,我们可以令S=GY,即S为非农户固定投资量占安徽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MPG=λS,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表3-1中的数据计算得到MPG的值,根据巴罗的理论,MPG=1时财政农业支出达到最优规模,所以此时λ=S,固定λ=0.088,我们可以得到理论上财政农业支出(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最优规模,并将MPG的值列在下表4-1。

由表4-1所示,我们能够得到理论上理想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从理论上可以得知安徽省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量还不够,在不考虑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刚性约束和其他财政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的理想值。但我们应该尽量向理想值靠拢,设定目标,逐步实现。

四、结论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采用2006-2010年农村从业人员人数、固定资产投资、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安徽省农村经济等数据,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eviews回归的实证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1、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的产出弹性λ=0.088,表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量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平均增长0.088%。

2、我们能够得到理论上理想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从理论上可以得知安徽省非农户固定资产投入量还不够,如表4-1所示,所以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农规模。(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目前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最终消费,而固定资产投资对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弱。

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人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为了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该套方案由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与月凤务、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环境六个大项,20个小项指标组成。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及有关指标数据,对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200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为38.46,比1999年的30.14和1998年的25.89,有较大提高,1998 - 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48.6%,平均每年提高21.9%,大大快于国民经济7—8%的增长速度。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数据如表1。

做信息化指数与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指数的散点图,结果如下(见图一、图二):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正相关,信息化指数较高的地方,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指数也较高,信息化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754,与社会发展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5,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的重要性。

二、影响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因豪分析

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只分析决定国民生产总值的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这三项宏观指标对信息化的影响。由于全国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是一个水平数据,而不是总量数据,分析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因素时,应该使用人均数据,而不是总量数据,因此,本文用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政府财政支出的数据来除以人口总数得到人均固定资产投资RIJ、人均最终消费RJC以及人均政府财政支出RJG,用SPSS软件做信息化指数Ⅱ与RJIRJC以及RJG的线性回归分析,Ⅱ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自变量,结果如表2。

从分析结果可知: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政府财政支出对我国的信息化指数都有促进作用,各系数统计显著,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一元,可以让信息化指数增加8.621E—03个单位,人均最终消费增加一元,可以让信息化指数增加8.881E - 03个单位,人均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一元,可以让信息化指数增加2 . 273E - 02个单位,对比之下,政府支出对我国信息化的推进作用最大,最终消费对我国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次之,而固定资产投资对信息化的推进作用最弱。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化的推进主要还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其次是靠消费的拉动,而固定资产投资对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在目前明显不够。

三、国际信息化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1999年,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能力研究”课题组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测度一些主要国家的信息化能力,该体系由体现信息能力的基础性因素(包括促进性因素)、资源性因素、活跃性因素和保障性因素共四大类、30个小项组成,测度结果如上表,为了分析信息化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从《2001国际统计年鉴》上得到上表中对应国家1999年按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数据(美元)。从图三的统计图可以看出,各国的信息能力水平和人均GDP呈明显的正相关,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74,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更为明显。世界正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经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经济赞源_,信,能力也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较高的信息能力可以对国民经济产生“产值倍增效应”,可以使经济结构优化和高度化,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从数据表明,美国位居信息能力的榜首,其他发达国家的信息能力也处于较高水平,但中国的信息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8.6%、日本的8 . 892 %、甚至比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印度也低。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能力水平在世界居于落后水平,这无疑会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面板数据

 

一、引言

一般来说,经济学家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FDI)的导致提高经济增长率Blonigen(2005)。一个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增长的特点是先进的技术,往往伴随着外国资本投资。此外,国内投资者也可以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换言之,外国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产生积极的外部条件。同时,增加外国资本可以帮助缩小储蓄缺口(即国内储蓄之间的比例和投资比例,获得期望水平的差距)。总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要发挥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低生产率和资本存量不足蒙受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约翰逊(2006)。De Mello(1999)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取决于主要东道国的特点,特别是熟练劳动力数量。Borensztein等(1998)也证实,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对GDP有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使用截面和面板数据分析,Johnson(2006)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不是在先进国家。 Alfaro(2003)进行的一项跨国家的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模棱两可的影响;把初级部门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趋于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Olofsodotter(1998)用标准的OLS的方法为5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1980年至1990年期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他发现,由于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已经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积极影响。De Mello(1999)采用使用3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面板固定效应估计法来确定关系杂志网。他证实,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带来更好的技术,并在东道国加强管理。然而,一些相当薄弱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否真的会造成经济增长。Johnson(2006)采用了90个国家的面板和假设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应该对作为一个技术溢出和有形资本的流入导致经济增长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面板和截面分析,他发现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在发达经济体并非如此。此外,Johnson(2006)还提供了对现有的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文献引用优良审查。最后,Alfaro(2003)用于1981年至1999年期间跨国家的数据和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第一、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益在不同行业之间差别很大。因此,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往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关系在制造业是正面的和在服务业是模棱两可的。

本文的目的是促进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之间关系的实证文献。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Romer(1990)。根据内生增长模型,输出是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加上标准因素的作用。我们把资本、FDI和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变量。本文的主要焦点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本质上讲,我们研究外国直接投资是否在提高经济效率和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库数据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库数据,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对外国直接投资与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关系进行估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各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借此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试图弥补现有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我们的数据面板涵盖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的中国31个省市。现我们构建模型如下:

(1)

在式(1)中,表示我国各省份序号,为年份编号;α为一组待估计的参数;GDPit表示第省份、第年的产出变量。我们用各省市的支出法GDP(亿元)来表示。FDI(亿元)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LC(个人)表示人力资本(各省市当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 K(亿元)用各省市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t为时间趋势变量(1998-2008年) , Uit是误差项。

在我们估计的模型,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首先,它可以说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遵循双向因果关系的同时性问题导致的估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实际GDP的一个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1所示为因变量证实了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选择适宜的结果,因为有强烈的单向因果关系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国直接投资。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同时性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杂志网。

表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 -统计

Prob.

GDP没有因果FDI

1.38

0.35

FDI没有因果GDP

第6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 费用分配 “含溢”资产有用会计信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客观分为有形事业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并把资产划分成事业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两部分。因此,企业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时,在会计制度范畴内,采用确定成本核算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并选择折旧方法进行折旧会计处理。

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折旧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从而影响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目前,由于投资者充分依赖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固定资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双重的性质,还是为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企业获得营业利润及其营业外收入的经济源泉。因此,从提供有用会计信息出发,必须详细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信息。

二、固定资产取得的资本性支出特征

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属于有形事业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事业投资收益,取得固定资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特征。因此,企业取得固定资产按确定原价核算,并设定资本性质的资产科目“累计折旧”,对持有固定资产实行折旧会计核算,收回投资成本。

1、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特征。根据固定资产取得支出的资本性特征,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从购入价额到交付使用为止发生的利息,构成固定资产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记录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有形长期资产投资的初始原价,反映了企业该资产的未来经济收益能力。因此,在进行折旧计提时采用间接法,即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而用“累计折旧”科目的增加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减少。

2、固定资产折旧的理论特征。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因此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由此,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带来的真实收益如何,都必须在经济使用年限内实行折旧会计处理,收回固定资产取得原价。

3、固定资产的“含溢”资产性特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客观是收回取得原价目的,而企业取得并使用固定资产目的获得超过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投资原价以上部分,无法在账面价值上反映,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企业持有使用目的土地、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客观具有金融资产特性,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高出账面价值部分,也是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

三、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特征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累计折旧会计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特征。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核算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直接法折旧会计核算是通过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或营业费用),贷: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把折旧额直接冲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间接折旧法则采用贷方为贷:累计折旧的会计分录,核算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金额,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不变,通过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与累计折旧额的差,间接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采用间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

2、选择折旧方法的信息特征。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允许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折旧核算。而事实上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当期累计折旧额及当期会计利益。

(1)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法折旧。表现为在经济使用年限内每年计提的累计折旧额相同,分摊的成本费用相同,冲减每期利润额相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额度每年相等。同时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按年同等速度增加,每年收回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额相同。

从上图分析看来,企业选择平均年限折旧法反映了累计折旧额在等额增加,账面价值等额减少;反映了企业计划每年等额分配摊销费用平均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信息特征。

(2)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无论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还是年数总和法,目的都是加大经济使用年限前期费用分配额。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不用考虑固定资产处理残值收入,并以直线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加速折旧率。而年数总和法折旧,则先将固定资产折旧原价减去预计残值收入后,再乘以一个由经济使用年数形成的逐年递减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所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第一年累计折旧额、分摊的费用额、收回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数额比采用年数总和法多。

企业还可以选择固定资产承担工作量为费用分配依据计提折旧额。可见,每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都不同,企业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应该取决于费用分配计划。

3、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根据一贯性原则,无论选择哪一种折旧方法都会产生如下会计信息特征:第一,不同折旧方法带来年度的累计折旧额不同,但在整个经济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等;第二,不同折旧方法,计提的年度累计折旧额不同,表明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但费用分配总额相同,都以该固定资产取得原价为费用分配总额;第三,折旧方法不同,年度分配的成本费用额不同,对年度利润影响不一样,但合计计入的利润表的费用总额相同;第四,无论哪种折旧方法,都表现为固定资产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额在增加,投资成本的收回额在增加。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客观上表现为折旧方法选择,实质是固定资产投资原价的回收过程,反映了主观分配费用的会计信息特征。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用会计信息特征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体现了主观分配费用特征,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客观经济收益。由此可见,折旧方法的选择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账面确定成本回收的会计信息特征。

客观上,企业取得并持有固定资产过程中,随着生产经营技术发展,营业利润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一般长于折旧年限,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即投资成本收回之后,仍在使用并创造经济收益;第三企业持有土地、建筑物等有形固定资产,具有客观金融性,这类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如果处理这些资产直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见这些固定资产本身具备的、超过其成本以上的经济收益能力即资产性,无法在会计报表上得以确认及计量,只能以“含溢”资产形式存在,不易被投资者发现。

综上所述,投资者应该从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信息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种类、目的、使用状况,有效预测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存在的经济价值收益,客观估算企业投资价值,做好最佳投资决策,实现最大投资利益合理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Statement of FinancialAccounting Concepts No.1(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by Business Enterprises(营利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目的),November 1978。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07-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使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按照定义,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本文所称基础设施一般仅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我国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效率,缓解各地区城市建设资金压力,破解城市投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主要存在投融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从微观上看,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和运营效益不好等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发展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效率的提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制度,是我国在下一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点。

关于如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提高以及科学管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玛(Evsey D Domar)提出了政府投资双重效果理论,指出政府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民所得,进而使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使社会总产量上升,即投资生产力效果(Capacity Effect)。李嘉荣在分析我国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时援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对我国投资效率的看法,他认为“中国面临着一个最终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是过失的投资,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1]。如果投融资效率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只能越来越大。对于效率评价方法,李嘉荣还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宏明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投资效果系数这两个指标说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低效率观点,提出应有序地将政府、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主体,以提升投融资效率。潘胜强从城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满奕、李昌友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3]。邹慧宁利用昆明市2004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各指标等价划分临界值及各细分指标所附权重,对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4]。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要么只是从理论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定性研究,要么未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框架完全纳入考量范围,导致模型拟合出现设置误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将专门研究效率的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研究中,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定量地研究我国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为我国各地区缓解资金缺口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典型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法(DEA)、典型相关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关联因素多且难以用数学模型反映其关系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但是,其计算结果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不适用于具有较高定量要求的方法。数据包络法从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用一组投入产出的观测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以之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是:适合于具有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并且输入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5]。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分析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结构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分别在两组随机变量上利用线性组合来构造成为典型变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变量,在保持变量信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始随机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通过分析这些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替代对原来两组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本文综合利用了三种方法在效率评价上的优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我国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典型相关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最后利用DEA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方法(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目标决策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评价具有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

其中,m和s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指标的个数;xij0和yij0表示第j0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j项输出;s+r和s-i分别表示松弛变量;ε表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中取正的无穷小,如ε=10-6。

(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现代化程度是由许多指标共同决定的,为了能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其现代化本质,同时又避免指标重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分析,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指标(见表1)。

表1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系统评价指标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能源动力系统 (F1)燃气普及率(%)t1电力消费总量(百亿千瓦时)t2水资源系统(F2)人均水资源(十立方米/人)t3用水普及率(%)t4城市供排水系统(F3 )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百万立方米/天)t5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万立方米)t6供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7排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8道路交通系统(F4 )城市道路照明灯(万盏)t9实有道路长度(百千米)t10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百千米)t11年末公共交通运营数(百辆)t12邮电通讯系统(F5)邮政营业网点(百处)t13城市电话用户(百万户)t1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t15生态系统(F6 )建成区绿地覆盖率(%)t16生活垃圾处理率(%)t17(三)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分别来自2011年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来自各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建设投入效率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效率分别考虑,用2010年与2009年各个评价指标之差代表2010年新增投资的产出流量,而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则为2010年的各个指标存量。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投入没有确切的统计,本文用建筑,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等行业就业人员的总数来代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总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分析

由于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有严格数量要求,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研究者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但是应用这类方法会使信息量损失较多;而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使提取的综合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且将原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本文利用SPSS分别对2010年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和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2010年与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之差)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是2010的存量指标,而2010年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指标是2010年的净存量指标。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指标分析

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的产出指标,本文提取了两个典型变量(见表2)。这两个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37,其χ2 统计量分别为119317和42085,P值为0,表明相关性十分显著。由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反映城市维护资金产出指标的第一个典型变量为 L1 ,第二个典型变量为 L2 。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DEA分析

本文利用EMS13软件,分别用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维护资金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以及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来建立基于投入导向BC2-DEA的模型。考虑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分别设置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维护资金模型输入指标为:城市设施维护资金(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维护资金模型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L1; 第二典型变量L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入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V1;第二典型变量V2;决策单元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效率分析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中,资金使用效率主要从整体上考察资金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纯技术效率主要衡量城市维护资金投入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规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因此,规模效率主要用于评价城市维护资金是否处在最优规模水平上。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资金的总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56,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05,规模效率平均值为138。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维护资金配置使用未达到有效状态,资金处在高投入低效率状态下运行,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效率相对较高,海南、浙江和江苏在东部名列前茅;中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处在全国最低位置,山西、河南和安徽等省份均处在“高资金投入,低使用效率”的怪圈内;西部的和青海生产效率都很高,与该地区资源丰富、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以及人均占有高有关。例如,和青海的人均水资源含量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使得其在资金人力投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产出。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城建维护资金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技术特征,东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剩造成的;中西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表4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测评结果

(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从表5的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总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34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938,而规模效率为0351。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市的市政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导致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投资水平未达到最优规模。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用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其中大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过度投资却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福建的总效率高达136,新疆和次之,青海的投资效率最低。山西、辽宁等17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表明资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从整体上看来,只有适度调整市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才能最终促进整体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各有差异,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规模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较低。因此,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整合,发挥现有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各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信息的沟通,在立项审批、验收等环节上加强把关,防止多头立项和套用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对规定可以重复申报立项的项目,对其资金要加强整合使用,提高项目建设的档次和工程质量,同时完善资金拨付形式和办法,把“拨款制”改成对资金终极使用者的“报账制”;对项目工程要加强管理,整合后可集中委托对工程有严密管理程序的部门管理,这样既解决了资金相对分散的问题,又可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其次,应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吸收私营部门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产出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目标,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建设服务效率。对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相关部门应该尽力提高其规模效率,综合考虑全体市民在整体上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城市各大系统的均衡配套,将提升城市硬件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一并纳入城市效率的综合考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嘉荣,王钟.西部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分析[J].探索,2005(6):144-148.

[2]潘胜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满奕,李昌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187-189.

[4]邹慧宁.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75-76.

[5]冯振环,赵国杰.基于DEA和广义BCG模型的中国区域投资有效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0(12):10-15.

[6]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毛红霞.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D] .系统工程,2004(1): 55-59.

第8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已成为企业管理当局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有很多企业对于流动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尤其对于内部环境因素造成的资金困难无从应对。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着手提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试图为企业管理当局更好地管理流动资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流动资金短缺;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资本结构

解决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给企业的生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企业管理当局应从内部管理入手,实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存货控制系统

企业管理当局要重视存货管理,努力降低存货量,并组织人员对仓库定期盘点,及时发现、处理多余积压和应报废的物资。因此建立科学的存货库存控制系统:

1.以销售为起点,按销售情况来确定成品资金并依次向前确定生产资金和储备资金,从机制上解决成品资金膨胀和存货资金过大的现象;

2.科学地确定经济订购批量和订购次数,有效地节约采购成本和储备资金占用;

二、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积极清理“三角债”

企业应更重视事前的调查和事中的监督和控制,以确保应收帐款的安全。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赊销政策,并确保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应收帐款相对应的成本。为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应建立健全其管理体系:一是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信用政策;二是在具体赊销前,应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调查;三是努力减少挂帐信用,扩大票据信用,以便尽可能取得明显的索债凭证;四是选择素质较高的信用管理人员,确立科学有效的收款程序,探索收款技巧,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三、抓好流动资金管理,提高流动资金使用效益

货币资金具有最强的流动性,企业必须随时保持一定的货币资金来满足周转的需要,但同时货币资金盈利性差,过多地持有货币资金必然影响其流动性。因此,必须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超过最佳持有量的货币资金应投资于短期有价证券,最大限度降低机会成本,以赚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益。

企业应实行流动资金集中管理和预算管理,按照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从流动资金的特性出发,对流动资金管理应在保证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具体地把目标确定在追求最大程度的流动性,即在实现利润及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追求流动性的最强。

四、谨慎、合理地决策项目投资

(一)树立资本成本观念。改掉一味追求规模,不计后果的行为,使投入的流动资金能产生高于资金成本的较高回报。

(二)产品要适销对路。企业要科学分析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可靠的产品并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使其能被消费者接受,实现货币回笼,不至于出现生产越多,积压越多的局面。

(三)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加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配套供应企业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调整流动资金的投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筛选出重点项目。

(四)实行配套投资。坚持谁投资,谁配给流动资金或是哪一级投资由哪一级配给流动资金的做法。这样就要求投资部门一是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对项目投产后的流动资金需要量做出合理安排,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受到流动资金供应能力的制约,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二是在项目投资上应列进一定比例的流动资金,由投资者一次性供给,建设期内流动资金全部存入当地人民银行,项目投产后,逐年用新增利润偿还需作为有关部门审批项目计划的一个必须条件,作为国家授权管理流动资金的银行部门要坚持原则,对没有按规定比例配齐流动资金的项目,坚决不予贷款支持。

五、注重调整资本结构

对于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并不存在一个通行的标准。因此,最佳的资本结构是具有个性化的、动态的组合。影响资本结构的共性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行业属性、企业战略、控股变动等,从会计角度考虑以下几点是调整资本结构时需着重解决的:

1.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时,必须在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落实较为稳定的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切不可盲目上马;

2.避免过分追求流动性而存置大量流动资产,造成存置损失,应按流动比率2∶1保持流动资产;

3.科学地安排自有资金与负债、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结构,充分并灵活地利用各种流动负债来满足流动资产的波动性需要;

六、采取措施盘活存量资产

企业流动资金沉淀不仅表现为产成品积压和应收帐款余额过大,同时也表现为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和部分资金被用于非生产领域。当前,企业必须首先盘活存量资产,才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在盘活资金过程中,必须对沉淀资金按永久性沉淀和暂时性沉淀进行分类,对二者采取不同的盘活方法:

1.最终不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和生产这些产品的专用设备,由于它们的价值无法实现,属永久性沉淀,只能将其变价处理,收回资金投入流通,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应分批分期进行;

2.仍存在市场需求,但因企业内部体制、管理水平和产品本身质量因素使其市场受到影响的,除积极组织销售、改进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降价快速出售的办法,及时收回资金。

七、企业应注意的其他事项

(一)谨慎选择筹资渠道

不同的筹资渠道,其所承担的赋税也不一样。从纳税筹划角度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产生的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

(二)面向市场,改善产品结构

第9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价格指数;特征回归法;IT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F416.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18-03

如何正确地将每期投入变动分解为物量变动与价格变动,是评价计算机硬件投入经济价值的重要问题。这种分解通常通过建立价格指数,将每年投入按选定基年平减,以消除价格变动对投入变动的影响。我国目前没有公布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这一数据的缺失,成为研究我国计算机投入价值的一大障碍。

Wyckoff1995[1]研究提出:各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国不同的价格指数统计方法。基于Wyckoff的研究,Schreyer2000[2]提出以投入价值评测参照国的价格统计方法为基础,外推被研究国的价格指数。Schreyer2000与Colecchia2003[3]对OEDC各国IT投入经济价值测量结果表明,以这种方法构造的价格指数,可以有效控制被研究国与参照国之间价格统计方法的差异,提高测量结果的可比性。作为IT投入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的IT大国(刘树成2000)[4],美国将是我国未来计算机投入价值评价的参照点。因此,本文根据Schreyer2000的研究方法,建立以美国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为基础的外推指数模型,利用中美两国1986~2004年相关数据①,构造我国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硬件价格指数。

1. 外推价格指数模型

美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构造的核心是利用特征回归方法(Hedonic method)控制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属性变化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特征回归法由Griliches1961[7]提出,该方法将价格统计单位由单位产品转化为单位属性,假定每一属性都是一个单独市场,通过获取单位属性的价格回归推导投入品价格。这种价格统计方法可以有效剔除质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变化,只剩下由市场供求引起的价格变化,即价格指数构造中的“纯价格”变化。美国经济分析局1985年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美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并在同年倒推了美国1972~1984年基于特征回归法的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Triplett 1986)[8]。

以美国指数序列变动为参照体,外推我国同类指数序列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变化与固定资产投入指数变化之间的差异具有与美国同类数据相似的变动趋势。基于这一假定,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模型分为预测值回归模型与外推投入指数模型。

1.1预测回归模型

预测值回归模型通过计算美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变动(ΔlnPupc,t)与固定资产投入价格变动(ΔlnPuk,t)之间的差,假定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以此作为预测回归模型。

以(1)式进行剔除年度变动因子的指数平滑回归,测定两类资本价格变化差的预测值序列λt,作为外推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的基础。

1.2外推投入指数模型

外推投入指数模型分为测算价格指数变动与计算价格指数两步。首先将我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变动(ΔlnPck,t),与λt相加,得到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变化(ΔlnPcpc,t)。

2.外推价格指数序列测算过程控制

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序列通过外推法计算,因而测算结论的可靠性,需要对测算过程中的各项外推基础,包括回归时间序列(ΔlnPupc,t-ΔlnPuk,t)、预测值序列(λt)及残差值序列,进行平稳性、独立性及随机性检验控制。

2.1 回归时间序列检验

对回归序列的自相关检验表明,随延迟阶数的增加,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很快地衰减向零,因而回归序列具有平稳性;在一阶差分后,序列值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也表明各序列值之间独立,没有相关性(P值明显大于0.05)(表1)。

由于预测时序数据平稳,并且为白噪声序列,满足随机性要求,因此,可用该序列预测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变动与固定资产投入指数变动之间差异,作为外推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的基础。

2.2 预测值序列检验

对回归时间序列,进行剔除年度变动因子的指数平滑回归,所得的预测值序列线型轨迹与原始序列非常接近,表明预测值对真实值进行了很好的跟踪,反映了真实值的变动(图1②)。

图1 回归序列真实值与预测值轨迹对照图

预测值虽然对真实值进行了良好的跟踪,但为保证预测值的可信度,还需要对预测的残差值序列的平稳与独立进行检验。

2.3 残差值序列检验

随着延迟阶数的增加,残差值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在零值附近随机波动。Box-LjungO~检验结果P值明显大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无法拒绝序列为纯随机序列的原假设,因此,回归所得的残差序列为纯随机序列(表2)。残差自相关检验的结果证明预测所得的残差序列平稳随机,进一步证明回归所得的预测序列不仅良好地反映了真实值变动,而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可基于该预测序列外推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

3. 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序列测算检验与分析

可靠的外推基础是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保证,然而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外推指数序列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拟合。

3.1 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测算结果检验

根据预测值序列,及我国1986~2004年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变动③,利用公式(2)、(3)计算出我国1986~2004年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图2)。

注:以1986=100,序列值为价格指数的自然对数值;美国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从测算结果看,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与美国同期数据相比,下降趋势缓、波动幅度大。波动区域集中在1987~1989年及1991~1995年期间。但指数序列在波动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总体下降趋势,表明外推的指数序列符合计算机硬件投入品更新换代快,价格下降快的特点。如果指数序列出现的波动与减缓趋势符合我国同期经济运行情况,则研究不仅具有技术上的可靠性,而且具有经济意义上的可信性。

3.2 中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波动原因分析

我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序列是外推计算机硬件投入指数序列的重要基础,其波动必然影响测算结果的变动。我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采用样本配对的方法统计价格,以加权的方法计算总的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反映投入品价格变动的相对程度与趋势。这种方法与美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大体相同。但基于相同统计方法得到的我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明显高于美国同期数据(图3)。

注:中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及作者的计算;美国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以上年=1。

造成我国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大幅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同期经济运行情况:我国在1987~1989年及1991~1995年这两段时期先后出现过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过快等经济运行状况。1987年我国年固定资产投资热度加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全年物价平均上涨7.3%;1988年物价水平没有得到控制,投资热度引起了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该年主要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21.5%;1989年经济过热导致了通货膨胀。在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及压缩社会需求等紧缩的财政政策下,1990~1991年期间投资品价格回落。然而,1992年经济运行中再次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经济运行再次出现通货膨胀。在国家若干政策干预下,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猛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投资增幅回落④,投资品价格再次回落,经济运行再次进入平稳时期。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热,导致了投资品价格上扬,引起了投资价格指数两段时期的大幅波动。这种波动也影响了测算结果的变动趋势,使外推的同期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变动幅度,具有对同期经济运行中价格上扬、通货膨胀等运行状况良好的解释能力。外推序列的这种经济解释能力,也表明影响指数序列变动根本原因是经济运行状况,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而同一时期,美国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运行情况也使美国固定资产投入环比价格指数呈现出平稳的变动趋势。

3.3 中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下跌趋势减缓原因分析

从下跌趋势看,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的下跌幅度明显低于美国,其根本原因也在于通货膨胀与投入品价格上扬,对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下跌的补偿。

受我国同期固定资产投入价格变动趋势影响,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在1987~1989年及1991~1995年期间价格下落趋明显减缓。受这两周期缓减趋势的影响,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的下落趋势明显低于美国。这一下落趋势,也反映了同期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受投资热及通货膨胀影响,我国计算机硬件价格虽然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但部分下落趋势被投入品价格上扬及通货膨胀补偿,使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的下降幅度低于美国同期数据。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的下跌趋势,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论对同期经济运行情况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因而研究得到的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4.结论

研究使用外推指数法,以美国为研究参照体,推导中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是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我国每期计算机硬件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由于缺少相关研究,研究所得的数据无法与同类研究比较。但从外推指数各项基础的可信度检验及研究结论对同期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看,研究结论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因此,可以利用研究所得的我国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区分我国每期计算机硬件投入变动中的价格变动与物量变动,进一步研究我国几十年计算机硬件投入的经济价值。

注 释:

① 美国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与计算机硬件投入价格指数[5];中国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6]。

② 预测值先在一阶差分的基础上进行,再根据基年,对差分后预测值进行转换。图1中的预测值为后者。

③ 我国统计年鉴中公布了1991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1986-1990的投入价格指数利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9]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采用张军(2004)[10]计算固定资产投入价格指数的方法计算。

④ 上述数据均来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事辑要1978-1995》[11]。

参考文献:

[1] Wyckoff,AW. The Impact of Computer Prices 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Productivity[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77-93.

[2]Schreyer, P. The Contribution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Output Growth: A Study of the G7 Countries[R], OECD Science doi: 10.1787/151634666253: 2000,(2) : 1-24.

[3] Colecchia & Schreyer, I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 Is the United states a Unique Case?[J] ,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2,(5): 408-442.

[4] 刘树成,张平. “新经济”透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9-69.

[5]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Detailed data for Fixed Assets and Consumer Durable Goods [EB/OL]: .

[6]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年鉴 : 各种价格定基指数》[EB/OL]:stats.省略/tjsj/ndsj/2005/indexch.htm.

[7]Griliches, Z. Hedonic Price Indexes for Automobiles: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Quality Change[R], NBER Staff Report No.3 , 1961, 173-96.

[8 Triplett, JE, 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edonic Methods [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66 (January),36-40.

[9]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1952-1995[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1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 2004,(10): 35-44.

[11]武力,陈晓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事辑要(1978-1998)[M],北京:经济出版社, 2000.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引 言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7:1,1983年一度缩小到1.7:1,而后的十几年间,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经济学论文,2007年则达到3.33∶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使城市和农村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最终会阻碍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诠释,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资源性原因(吴敬琏、温铁军、李朝林等),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源于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矛盾是人地关系矛盾,即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二是制度性原因(陈锡文、易秋霖、吴光炳、李伯霞等),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的,他们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财政和税收制度分析了制度的不合理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三是市场性原因(于凤芹、彭腾等),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以及农业投资过少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四是观念性原因(吴碧君、于凤芹等),认为整体上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学种田经济学论文,也不利于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导致农民整体收入增加困难,因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结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上,还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和预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没有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有充分地理解;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等。本文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二、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分析

(一)测度指标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发展类因素;二是二元化类因素。发展类因素主要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实力、投资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外商投资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二元化类因素则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城乡投资对比、农业贸易条件以及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指标。经过比较、甄选,结合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原则,最终选取15个统计指标作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体系(表1)。

表1 城乡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主要指标及代表符号

主要指标解释

发展因素

CPI

反映物价水平

人均GDP

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一产占GDP比重

二产占GFP比重

三产占GDP比重

财政总收入

反映经济实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反映投资发展水平

进出口占GDP比重

反映外贸依存度

实际使用外资额

反映外商投资情况

二元化影响因素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反映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农村人口比重

反映农村工业化水平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比

反映城乡投资

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

反映农业贸易条件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协整检验产出弹性

一、引言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企业,客观上也存在着生产函数。于规模收益究竟是递增还是递减以及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等问题,直接关系到该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以及企业决策的制定。通过对其生产函数的深入研究,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国内学者在保险领域已做了大量研究。袁金芳(2006)认为包括保险业在内的我国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而资本的产出率并未相应提高。田瑞波(2005)认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属于经济带动型,虽然其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内在关系,但保险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业不显著。吕秀萍(2007)运用DEA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效率基本保持较佳水平,而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赵旭(2007)认为,从构成上看,存在着保险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损失并存的格局。上述文献仅在保险行业增长、保险行业效率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并没有拟合保险企业生产函数,做进一步的讨论。本文目的是用企业的原始数据创新的拟合出的投入产出模型,对其生产函数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获得更多结论。

中国平安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毕业论文ppt,融证券、信托、银行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高效的金融服务集团,于2009年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从保费收入来衡量,平安人寿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三大产险公司。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7,547.1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856.96亿元,公司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超过4,000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服务。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平安集团作为保险企业的典型样本,以1996 -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其生产函数的形式及构成,定性分析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设定

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投入生产要素到生产出产品的过程。生产要素一般包括诸如劳动力、设备、原材料、机器厂房及技术等。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核心期刊。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表示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n种要素,Y表示产出,则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研究企业的生产函数,如果能够详尽地分析出企业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当然最好不过,但这往往比较复杂。通常的处理办法就是将众多的投入要素分成两类: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因此得到简单的生产函数为:

1928 年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柯布(Charles W. Cobo)和道格拉斯(Paul Howard Douglas)在继承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产出和投入的关系简化为以下C-D生产函数:

(模型一)

模型一为经典的C-D生产函数模型。其中,A是无法观测的技术因素,和分别代表了产量对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弹性。对C-D生产函数取对数得到下式:

(模型二)

全对数线性模型除估计方法的便利之外,其明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通过变量的系数得出产出弹性并进一步估计出规模收益。

本文采用模型二,并以中国平安集团的数据为例毕业论文ppt,对保险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研究。

三、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对模型中所涉及到的产出、资本和劳动力三个变量,分别采取中国平安集团的保险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和职工人数指标作为衡量。保险业务收入是反应保险企业产出的重要指标,这里用该指标作为产出Y的替代;选取各年度的固定资产作为资本存量K的替代;各年度职工人数(不包括保险人等业务人员)作为劳动力L的替代。

本文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96—2008年。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各年度《中国保险年鉴》,保险业务收入已经用GDP平减指数平减,固定资产已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均剔除了价格影响。表1是平安集团1996年—2008年各指标的相关数据。

表1 平安集团保险业务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

年 份

保险业务收入(百万)

固定资产(百万)

职工人数(人)

1996

10504.40

1483.37

13839

1997

15915.60

3180.46

23966

1998

17659.89

4277.55

10082

1999

22309.48

4342.47

14523

2000

26832.16

4372.15

20390

2001

46318.60

4507.21

26256

2002

62908.06

5318.59

34440

2003

66125.82

5511.00

35999

2004

63902.82

5316.68

39564

2005

73086.21

6061.41

43090

2006

86209.00

7269.08

52229

2007

97766.39

7711.66

70849

2008

128039.08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们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提出了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的措施。

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呈加速上扬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8%。已超过4%的轻度通胀的指标,接近5%。2008年二月份公布的数据中CPI指数同比增长8.7%,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因而,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未来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合理的对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1.货币供给量是主要因素。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等幅地全面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12多万亿元增长到37.7多万亿元,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7年二季度末从9多万亿元增长到25多万亿元,增长近3倍。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

2.资源紧缺导致需求拉升。我国过多的人口去抢占有限的资源,就会产生资源紧缺问题。这势必会产生供给小于需求的效应,那么价格上涨就是这一问题直接的表现结果。尤其是和自然资源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水平更高。

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产品的成本上升,尤其是一些初级产品或者中间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使产成品的成本上升。不论企业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其是否合理,对于企业来说,用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来转移给消费者最为简便。由此可见,从需求拉动到产品成本推动两方面拉动了物价的上升,是中国式通货膨胀产的原因之一。

3.受国际市场的影响。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60%,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目前,我国的多项涉外经济指标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海关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额排第一,美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外向性。这种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我国。

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走上了升值之路。按理说,本币升值会带来通缩效应。但是,由于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幅度预期较高,大量涌入,再加上持续的贸易顺差,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双赤字”背景下,美元采取不负责任的主动性贬值。前一阶段在美联储不断加息的同时,美元反而贬值,显然是过度发行了货币。国际上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粮食等重要商品价格都大幅上涨。

二、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带动GDP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要防止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2006年,中央已经出台了清查新开工投资项目、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增长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应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针对2007年以来高能耗行业盲目扩张在一些地区有所反弹的趋势,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不断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治理流动性泛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我国经济自2003年起出现流动性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增长和货币创造能力提高,未来流动性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短期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我国近两年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股市的繁荣,明显呈现出“资金推动型”的特点。特别是受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性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国际游资必定寻找避风港,中国将是首选,人民币升值或者提高利率对热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有必要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同时,严格清查银行信贷安全,防范资产泡沫。

三、结语

对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绝不能照搬照抄哪一个国家的模式,要认真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走一条适合我国的解决之路,同时我们要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良平.加息的宏观效应[J].我国统计,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