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3:3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质量管理日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52
澳大利亚政府对医疗质量的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将质量和安全问题纳入日常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管理规划中予以实施。我国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
1 中澳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回顾
1.1 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建立相对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医疗规章制度体系,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效果并不明显。同样是在80年代,基于计划体制下所确定的医疗质量指标及评价之上,建立了系列综合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评估所得数据可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全国性立法中有部分涉及医疗质量,但没有专门针对医疗质量的立法,尚缺乏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质量管理标准及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卫生部推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同时,于2008年12月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专门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医疗质量评价、纠纷处理、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医疗纠纷得以防范和处理;医疗服务方面于2011年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医疗评审暂行办法》,详细制定了医院评价标准,对完善和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1-3]。
1.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澳洲联邦政府设卫生部,州设卫生厅,当地设卫生局;卫生部专门成立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如于1974年成立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服务标准临时会,通过制定一系列临床质量指标,对医疗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估,来警惕某些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1999年成立了为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专门负责卫生系统内的开发,制定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框架,以提供和改善卫生绩效;2000年成立澳大利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评估,及时调查不良事件的情况;2004年成立优质医疗服务委员会,主要开展偱证理论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医疗机构,以提供技术支持;州一层次的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机构负责;各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由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委员会首脑组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同时,澳大利亚还制定全国统一的通科医疗服务认证制度、可衡量的医疗服务指标、质量评估认证、危机处理和临床路径等系列制度和体系[4-6]。
2 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的成功做法
2.1 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 澳洲政府对公立医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对私立医疗机构也有注册和批准的权利,因此,可以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同时政府、州、地方州级、地区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分工明确,确保卫生发展方向的准确性。
一是专门成立质量监控机构,如国家卫生绩效委员会、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国家卫生重点行动委员会、优质医疗服务委员等专业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二是医疗服务管理除了政府组织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标准外,还由社会各方面的非官方组织共同参与,尤其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认证和监督,共同督促医疗质量的提高。
三是澳大利亚对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医疗风险的评估和隐患的解除;注重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健全质量管理信息体系和公众报告体制,使公众有计划获得及时信息和医疗服务,也通过群众监督不断提高医疗质量[7-8]。
2.2 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医疗风险管理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通过定期收集医疗风险信息,每月讨论负面性事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机制,通过构建医疗安全预警网络系统和电子意外事件管理系统,有效识别微机并及时诊断危机原因,并尽快解决;建立患者投诉机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流程,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提高医疗危机预警及解决能力。各州政府印制《医疗服务安全的核心标准》、《医疗风险管理框架》、《麻醉过程危险因素管理》等教材[9]。
2.3 科学统一的医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卫生服务标准理事会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标准,并独立地开展绩效服务评估、医疗质量评价等活动,来改善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评估和质量改进项目于2003年制定医疗机构“认证评估指标手册”,更侧重质量的管理[10],如医疗服务质量、服务连续性、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环境设施等管理;其他标准还包括临床检测指标,含病种指标和通用性指标,对医疗过程和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从而改进医疗质量。另外,还有ISO9100标准和操作指南、全科医学服务评审标准、考试和认证标准等。
2.4 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质量信息体系 澳大利亚自1987年开始为各医疗机构提供完善的卫生服务利用数据信息,为医疗机构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医院His管理系统、完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11];完善的公众报告体制和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使公众有机会获得完整及时的信息的同时,加强对卫生服务的监督,有效促进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3 澳大利亚成功经验对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启示
3.1 建立一系列的医疗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澳大利亚具有一套相对全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方法,引导医务人员关注医疗质量,防范医疗安全隐患;标准具有相对性和时限性,应该追求标准的不断改进,注重各项指标的细化和改善;澳大利亚还将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作为日常工作考核的一部分,及时反馈质量评价结果,对医疗质量改进有重要作用;同时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纳入组织绩效范畴,强化管理者的质量和安全责任,引导管理者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识别和管理运营风险,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12]。而我国仅有一些临床诊断标准、医务人员管理标准等零散评价标准,虽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和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可操作的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和评价体系。
3.2 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服务认证和质量评估机构是由政府官方组织和社会各方面非官方组织共同完成,各司其责,相互监督,共同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改进,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澳大利亚的卫生部、卫生管理行政机构、医疗质量评估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沟通和合作比较密切,院内院外医疗质量管理相配合,患者和社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很高[13]。而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仅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的,而政府机构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而非政府性的功能仅是服务,患者和社区参与度也很低,因此,应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3.3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澳洲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具有能够达到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患者满意、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且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有机会持续提高等特征,注重加强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度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希望通过社会和患者的参与制定计划、提出服务建议、监督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卫生服务系统各层面患者的参与;另外,政府还通过开展初级保健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让患者充分参与到健康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增强其防病和健康控制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此外,医疗质量评价要关注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权利、满足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澳洲的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4]。
3.4 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 澳大利亚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主要有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负责。此委员会由高层管理者、医生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医院发展规划和内部协调与管理;院长或CEO负责医院的日常运作;委员会下设分支委员会和药事、伦理等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15]。大多数公立医院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区需要开展有特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文化建设。而我国现在医院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即是宏观管理层又是院内事务决策层,各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较强,但与医疗质量评价和管理机构沟通较少,合作相对较差,因此,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院内管理与院外管理的合作。
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信息化建设、注重质量效益、健全的社会保障等经验,应结合国情和医院实际情况,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筱.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政府职能演变: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3):27-31.
[2] 刘岩,李士雪.我国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历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2):3-8.
[3] 李凌.我国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模型构建与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
[4] 曾广基.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2005,5(10):1-4.
[5] 王立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
[6] 储振华,李国鸿.澳大利亚政府对医院的管理职能[J].卫生经济研究,2001,18(2):43.
[7]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8] 张鸣明,李静,张小利,等.中国医生对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理解的问卷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1):783-785.
[9] 杨辉.公众参与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国际经验和中国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2):108-112.
[10] 高东英,王晨,屠志涛,等.澳大利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86-287.
[11] 石光,李明柱.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12] 李安民.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11(4):156-159.
[13] 郑必先,李少冬.澳大利亚卫生保健机构评审评介[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5):63.
[14] 陈栋,张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7):19-20.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质量管理
护士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于临床医疗的第一线,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中坚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已逐渐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日常护理工作具有用药多、隐私多、矛盾多和病种多等特点[1],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在临床护理中临床应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护士60例,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30例护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作为对照组,30例护士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护士平均年龄32.1±3.4岁,平均工作年龄7.6±4.2年,对照组护士平均年龄30.7±3.9岁,平均工作年龄7.4±4.5年。两组护士在年龄、工作经验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现行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 缺乏管理素质 目前临床护理管理队伍的建立,多是从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优秀护士中选拔,这些护理虽然业务能力突出,但是缺乏管理相关经验,可能导致在日常管理过程出现工作的误差;② 质量评价内容脱离工作实际 部分质量管理制度仅考虑便于日常管理、监督的需求,而忽视了患者的需求和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③ 质量检查“形式化” 目前临床护理质量检查多采用“事后查”的方式,且检查结果多以护士的记录作为评价依据,造成护士为了应付检查,编写护理记录和护理计划,造成日常护理工作缺乏务实性,影响了日常护理质量。
1.2.2 持续质量改进 ①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 对护理管理队伍成员定期进行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并设立专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知识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下一定的培训计划;② 规范护理质量工作评价指标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护理工作特点,在原有质量工作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质量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简便、可行的规范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③ 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采用集中检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动态、连续性监测,其中集中检查指每季度对全院护士所有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的系统评价,专项检查指针对护士所在科室的特点,针对某一特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突击检查即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随意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检查并打分[2]; ④过程监控 将监控程序渗透到护士日常工作中,注重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并将患者的安全、舒适需求作为护理质量的最终评价指标,护士应注重日常护理的每一个细节,从各角度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提高的护理服务质量;⑤ 反馈和改进 质控人员每季度对护士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记分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记录,在护理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的参与下,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进行讨论,并反馈到各个科室,派遣专门人员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如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继续讨论、分析,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再次执行;⑥ 安全保证 将护理安全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每季度定期对科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对科室内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室内的讨论、分析,以提出合理、可行的改进措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2.3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护理质量评分主要考察基础护理质量、一级护理质量、护理服务质量、病房管理质量。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s)
2.2 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满意度比较
随机选择观察组护士和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满意度比较
Z=-2.339,P=0.019,P
3.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临床服务质量,优质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可有效的改善医患、护患的紧张关系,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护理质量管理应重视对日常护理工作的进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反馈,从而为制定护理质量改进计划提供依据。持续护理改进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新型护理管理理念,其通过采取针对具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质量评估[3],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持续性的提高日常护理服务质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P
总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伟明,王侃清,汤志,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z1):92-9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19
在我国,综合医院口腔科是口腔医疗机构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人群的大部分口腔医疗服务。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医院口腔科的竞争力同样是决定经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口腔医疗质量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1]。明确口腔科技术质量管理是要为实现口腔医疗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的,口腔科组设立已多年,围绕着专科发展的目标对口腔技术质量管理做了大量工作,现浅析如下。
方 法
进行有效的医护患沟通,使医务人员明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患者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明确医疗质量是吸引患者的重要因素,并成功开展诊疗活动。
建立多学科的口腔医疗质量小组,对医护医疗质量进行督导,做到小组长监督到个人,当诊疗过程中出现特殊病例及疑难病例时,技术小组长首先会诊到位。严格执行病历、处方的书写要求,随机抽查掌握每个科员日常诊疗的各个环节,纠正其诊疗中的误区,控制质量。
建立培训班,学习有关口腔医疗质量保证技术和专业仪器的使用,定期组织病例讲座解决个别医生临床上遇到的疑难,为其他科员提供经验。除了病例讨论,还要定期组织技术支持专项业务学习,规范临床诊疗操作规程。另一方面,每周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向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多病种的正确诊断、处理能力,整体提高科员的技术水平。
确定口腔医疗质量指标标准,规定能达到的目标,医生诊疗操作规范,明确各项操作,制定了操作规范工作守则。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严格检查督促护士助手规范服务,保证治疗质量,跟踪随访患者,遇到疑难、特殊病例及时报告组长,组织会诊。
建立监督体系,设计了医生、护士质量考核表[2],具体包括医德医风15分,服务质量20分,专业技能30分,医疗文书25分,协作精神10分,共计100分。其中包括个人自评和上级评分两部分,个人自评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评分,上级评分就是科室科主任考核评分。根据医生日常工作中各项指标进行评分,考核评分让科主任更全面地了解各位科员的情况,考核评分与薪酬挂钩,大大地促进各位科员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为保证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
结 果
定期组织病例讲座对解决医师临床困难有积极的作用,能使整体的竞争力有提高;质量考核表的设定对质控的管理有很好的作用,使医护也明确医疗要求,并按之进行医疗服务;整体医德医风、技术质量有大的提高,经过2年的实施,2009年和2010年口腔科门诊患者就诊量分别增长26%和31%;业务收入也分别增长29%和24%。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见表1。
[CSX]
讨 论
质量考核表通过质量考核与绩效管理挂钩的方法,使医护有明确的目标,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在管理的同时引导医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有所认识和追求,增强医护的凝聚力激发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自觉遵守质量管理中的各项规定,提高个人医疗技术水平。口腔医疗的需求和技术质量标准在不断地变化,建立培训班制度不断注重学习使整体质量有较大的提升。从而使患者的满意度增长,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高,资料的完备率提高,使科室整体力量不断提升。
在基层医院口腔科的管理中会面对很多的问题,通过对技术质量进行管理,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整体促进口腔科的全面工作,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1制订医院医疗管理计划。医院管理部门依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和指令以及地区整体卫生规划要求,并结合社会对医疗的需求情况,根据医院所有的医疗资源,以全院医疗工作为总纲,制订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分为远的医疗管理计划和近期的即将执行计划。1.2合理组织医院医疗技术团队。按照医院医疗管理工作计划的规定,科学地组织医院医疗技术力量,内容如下:医疗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和调整,医院医疗技术人员合理分配、科学调度,医疗技术人员的岗位调整与日常排班、建立高效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达到最佳。1.3制订医院各项医疗规定、章程和各项制度。医院的各项医疗规定、各项章程和各项制度的修订,是要完全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法规以及相应要求,并够反映当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要从提高医院医疗的技术水平出发,从整合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方面出发,科学地制订适合本医院的各项规章、各项制度,比如:医疗管理责任制度、各级人员工作职责、执行诊疗常规流程制度、各项技术科学操作规范等。1.4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医院的工作要比其他行业的工作内容,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变化因素,有些也是无法预知的。所以要做好所有医疗活动中的各项调控工作,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常规性的任务,既要保证整个医院处于应有的状态,又要能处理随机工作中的随机问题。所以医院医疗活动的协调内容繁多、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在诊疗工作中,时常有不协调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某些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中,不好确定病情属于某学科等问题,所以要在充分掌握情况,掌握其主要规律,经主要部门共同研讨,才能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协调与合作制度,使医院的医疗管理处于一种惯性状态。1.5检查和评审医院医疗工作。医院医疗工作的评审,在医院医疗管理管理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医院管理是否是科学标志。在医院检查评审医疗活动中,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要建立科学完善相应制度和章程,这样才能正有助于评审工作的开展。第二、确保制定的各项制度、各项章程准确实施,使医院工作中的医疗检查和评审更加科学化,这才能保证医院评审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2医院医疗管理的基本内容
上述医疗管理的职能是从管理功能角度阐述了它应做到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视为管理的基本内容,而这里要谈的是从管理业务项目角度,说明管理的基本内容。2.1医院诊疗组织的管理。诊疗组织是医疗活动的组织保证。没有诊疗组织,医疗活动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诊疗组织的管理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诊疗组织的管理在保证诊疗活动的有序、相对稳定的同时,应当重视适时地变革。2.2医院医疗技术细分化管理。医院医疗管理是技术规范的核心也是医院医疗工作中心环节。临床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医疗管理日益呈现各种形态,包括精细化、综合化、系列化和实时化等。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依靠行政部门,还需要各科室的合理配合,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管理。2.3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医院医疗工作面向的社会中的人,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则是医院管理的组成部门,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发展。针对医源性方面的因素、医疗技术方面的因素、药源性方面的因素、医院卫生学方面的因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关键在于医院医务人员树立医疗安全的观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采取预防措施。医疗安全管理既是医疗行政部门的职责,又是政治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的职责。医院的领导者更应时刻放在心上。2.4对医疗管理的几点建议。做好医疗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把影响质量的问题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才能是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和最高的公众满意度。但通过日常的医疗行为监管仍然能发现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针对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特提出如下建议。要有全员参与、全员行动的质量管理的理念,真正让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参与进来。医疗管理服务于医院的各个工作岗位。从接到的各类投诉案例看,投诉几乎涉及各个科室,从为患者挂号到为患者取药,从医生诊疗到护士护理,从医院卫生环境到饮食安全,从临床各个科室到后勤各个部门,都要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不断的质量检查,考核指标的完成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质控方法。按照医院评审考核标准应常规性的对重点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寻找质量缺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质控可采用环节管理和终末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经常开展质量培训和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当前大部分医院员工不够了解与自已工作岗位和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管理办法;有的医生甚至不清楚现行的医疗核心制度,有些年轻医生甚至不熟悉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操作的规范;部分科室的中层干部不清楚自已应该如何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也不够不关注质量管理,造成本科室全体成员精神涣散、医护人员医疗缺乏规范、技术水平不断下降,医疗纠纷投诉经常发生。所以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质量培训,如熟悉工作制度、熟悉操作规程、熟悉诊疗常规、熟悉护理常规等内容的培训,对于提高全院职工对现行制度、规范内容的知晓程度来指导其医疗行为,避免医疗工作中失误。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实行统一招标,主渠道进药,杜绝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现象,狠抓收受药品回扣等现象。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加强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实行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讨论
作为医院的管理工作者,我们现在应该着眼于整个医院资源的整合,找出管理的创新模式,并用高瞻的眼光看待整个卫生行业,力求各方共赢,推进整个医疗管理工作的进步。
作者:苑仁坤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医疗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袁春云.“浅谈医院医疗管理”[J].《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134-136.
[2]易学明,杨宝林.“对医疗质量管理本质的再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3(22):170-172.
[3]曹荣桂.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上海市目前的监管网络和监管主体基本完整,在医疗机构质量监管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多头监管、各司其职的管理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及体系医疗质量管理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对基础质量、门急诊等重点科室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医用设备质量等的管理[1]。由于目前本市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诊疗水平存在差异,且医疗质量管理评价环节复杂、质量控制链众多,因此本市尚未形成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及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各医疗机构之间不同的质量管理标准造成了对临床医疗技术、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等的侧重点不同,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无法进行医院间的纵横向比较,影响了本市医疗质量的宏观管理。
1.2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有待提高虽然近年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线医务人员仍偏重于科研和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相对忽视法律法规对规范医疗执业的重要性;部分医疗机构还存在“生、冷、硬、顶”的服务态度,不讲究谈话技巧,也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从而容易在诊疗工作中出现医疗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影响医疗质量的管理[2]。
1.3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未能严格执行目前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均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首诊负责制度、会诊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知情同意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但是少数公立医院常因业务量大等原因不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导致病历书写不规范等问题重复出现。而部分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容易出现过度诊疗甚至违法行为等问题。比如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医务人员对知情同意制度贯彻不到位,出现手术或输血等知情同意书填写不完整;电子病案的普及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病历书写过于程序化,常有医师漏签名等情况。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医务科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部门,但由于工作繁琐、管理人数不配比等情况存在,从而对于临床各科室的检查次数和深度都不足,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指标也未能严格执行。
1.4卫生执法部门与医院对医疗质量的监管侧重点不同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内部质量管理系统,承担了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职责,其侧重点主要以反映终末质量的指标为主,比如: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抢救失败率、诊断符合率等[3]。卫生执法部门则是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依法监管,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其监管的重点则是医疗技术的准入与应用、临床用血的规范、处方规范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等[4]。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在行业内、外的监督方式中形成共识性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是目前的难点问题。
2探索与思考
2.1建立医疗行业内、外共同监管的格局
2.1.1充分发挥医院内部监管的主动性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扩展与深化。治疗效果、医疗费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以及患者和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已经成为了医疗机构临床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环境设施、费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5]。因此,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PDCA(戴明环)等新型的质量管理工具,对质量管理的中间环节开展动态检查和评估,做到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环环相扣;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的主观参与性,变被动接受检查为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由点及面,整体提高医疗质量。
2.1.2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监督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为医疗机构规范执业提供更多的教育与服务,建立教育、服务、处罚三位一体的新型监管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的监管工作中,树立监管成本意识,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形成多部门监督合力,实现无缝监管,有效提高监管效率,保障医疗安全。
2.1.3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随着网络等媒体的不断普及,医疗质量已经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和政府职能部门不仅要重视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重大公共利益的工作和相关数据信息;更要建立并畅通群众、媒体等的监督通道,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制度,认真调查、核实群众举报、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依法做出处理,杜绝违法行为发生。
2.2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系统
2.2.1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基础,对医疗质量监管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不断加大研究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等相关指标。但由于我国地域间的医疗、经济水平差异,医疗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在整体框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适当结合地情特色加以改进以便能更好地反映出本地区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及特点。医疗质量管理评价体系重在有效结合卫生行业内、外监管的重点,更新医疗服务理念,建立对医院管理和评价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医院评价制度、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等,树立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2.2.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疗质量管理不仅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全体医务人员的任务。医院通过将业务骨干“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措施提升临床技术整体水平的同时,更要强化全体职工的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积极的质量管理心态,不仅能更好的服务于医疗专业技术服务,还能更有效保障医疗安全,缓解医患关系。
2.2.3有效应用医疗质量管理的评价系统医疗机构作为内部监管主体,可依据评价体系指标有计划地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开展自评与他评,促进规章制度落实、及时预防和纠正问题,以保证医疗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落实:一是丰富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管手段。通过增加对环节质量的监管频次,变事后为实时监管,促进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改进问题,杜绝医疗安全隐患;二是强化医疗质量监管组织的职能。医院可充分发挥四级质控网络的作用:院级质控网络负责质量管理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综合评价全院医疗质量;行政职能科室负责日常医疗活动与医疗秩序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各项规章制度、职责和规范的落实情况;各科室的主任、护士长定期开展科室质量自测自评,监督全科医护人员履行工作职责;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卫生行政职能部门则可以通过建立医院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政府、行业、社会、患者之间的监管联席会议、信息互通和共享监管结果,并可进一步加强监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媒体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医疗质量信息在各监管主体之间的无障碍流通,确保不同主体间的监管规则、监管方式和监管程序等协调一致,尽可能减少医疗机构的负担。
3小结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规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设置和管理,发挥质控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指导和监督作用,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及《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医疗技术指导中心管理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质控中心是指经市卫生局指定挂靠在特定医疗机构,承担全市医疗机构相关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非法人组织。
第三条市卫生局制定质控中心管理办法,负责质控中心的规划、设置、考核与管理,审定质控标准和程序,指导全市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市级质控中心。质控对象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相关专业或科室。
第二章组织设置
第五条质控中心按不同专业分别设置,同一专业只设立一个质控中心。
第六条质控中心挂靠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挂靠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原则上为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且相关专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合理;
(三)有较好的管理基础和质控实践经验,有较完善的诊疗技术规范和质控标准、程序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具备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经费和必要的专(兼)职人员,能承担市卫生局交办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任务。
第七条质控中心主要任务:
(一)负责组建本专业质控专家组,拟定本专业质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二)负责拟定本专业的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三)负责拟定本专业的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依据《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对医疗机构涉及质控范畴的不良执业行进行记分管理,其考核评估结果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年终考核、年度校验的重要内容之一,质控中心对医疗机构质控检查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四)对本专业的设置规划、布局、基本建设标准、特殊项目的开展以及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使用等工作进行科学论证和工作调研,为市卫生局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组织开展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介绍本专业的新理论,推广适宜新技术、新方法;
(六)负责拟定本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计划,开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
(七)对发生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纠纷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市卫生局;
(八)建立本专业的信息资料和档案数据库;
(九)完成市卫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对设置满4年的质控中心,重新对其资格进行认定,原则上重新确定组成成员。
第九条质控中心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成员4—10人,办公室主任1人。成员由挂靠医院和其他市级医院相关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原则上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质控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质控中心主任一般应由挂靠单位相应的专业科室负责人担任,其他人员由主任提名,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
第十条质控中心主任每届任期4年,连续不得超过2届。
第十一条质控中心主任应具备的条件:
(一)遵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年龄不超过60岁,有参加本专业质控工作的时间保证;
(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乐于奉献,在同行中享有较高威望;
(三)热心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能熟练掌握医疗质量管理业务知识,熟悉并能运用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方针政策和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质控中心主任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组织本专业质量控制的日常工作;
(二)组织本质控中心成员学习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方针政策、技术规范、常规和标准;
(三)组织质控人员制定本专业医疗质量评价(考核)指标和医疗质量信息体系,制定质控规划和实施计划;
(四)完成市卫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三条质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专业医疗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和控制;
(二)了解并组织学习国内外本专业的适宜新技术、新方法;
(三)定期向市卫生局报告本专业质控情况、存在问题、对策、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管理
第十四条质控中心于每年年初向市卫生局上报年度工作计划,年中和年终上报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
第十五条质控中心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质量考核,科学、客观、公平地出具质控报告并对报告负责。质控报告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医疗机构,同时抄报市卫生局。
第十六条市质控中心出具的质控结论可以作为本辖区辅助检查结果互认的依据。
第十七条市卫生局对质控中心及其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工作检查和考核,对检查和考核结果不符合规定的,应暂停其质控资格,对其挂靠单位和成员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自觉接受质控中心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完整、准确上报质控信息,认真对照质控中心反馈的信息分析,及时对出控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项目纠偏。
第十九条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要积极支持质控中心的工作,提供办公场所和必要经费支持。市卫生局将挂靠单位对质控中心的监督、管理与支持,及质控对象所在医院对质控工作的重视、监督与管理列入对医院综合考核内容,以推动质控中心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条市卫生局原则每年组织召开一次质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质控工作经验,表彰先进集体与个人,研究部署质控工作。
第二十一条市卫生局设立“市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政科),具体负责质控中心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主要职责:
(一)组织质控中心设置评估和主任人选提名(或更迭)初审;
(二)负责与质控中心的日常沟通、协调与服务;
(三)负责质控中心质控信息汇总分析与上报;
(四)审定与上报市卫生局批准质控对象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制定和上报市卫生局批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
(五)根据考核结果,提出奖惩初步意见与建议;
(六)撰写与上报年度质控工作计划与总结;
(七)筹备年度工作会议,并做好相关服务;
(八)汇总上报质控经费计划和质控经费补助;
(九)完成市卫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二条质控中心经费保障。
(一)质控经费列入市卫生局年度部门预算,具体使用时由各质控中心根据完成质控目标的要求向市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所需经费计划,市卫生局汇总全市质控经费计划,在预算额度内统筹安排,核准后予以实施。
(二)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质控督查、学术培训、技能操作训练和比武、质控会议、质控中心工作评比与奖励,以及与质控工作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三)经费使用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各质控中心根据计划开展的活动,按项目向市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补助申请,报呈市卫生局领导审批同意后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三条考核与奖励。对质控中心的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与评比,评比结果进行通报,对前三名的质控中心予以奖励,对后三名的质控中心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章附则
【摘要】 分析了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服务结果,轻服务过程;重显性指标,轻隐性指标;重一线服务质量,轻后勤服务内涵。同时就如何树立全面质量观提出建议:转变质量观念,优化质量组织,细化制度安排,构建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等。
关键词 医院;质量;分析;建议
DOI:10. 13912/j. cnki. chqm. 2015. 22.4.02
鞠金涛 程传苗
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 上海 200433
1 医院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1.1重服务结果,轻服务过程
当前,医院管理者对医院门诊量、手术量、出院病人数等服务量指标以及治愈好转率、死亡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院感发生率等质量指标比较关注,但对医疗服务的具体实现过程中质量如何保证则关注不够。一是许多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在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同时,迫于经营压力,不自觉的把提高单个部门(如检验部门、手术室等)生产效率放在首位,而不是以患者是否能够接受最优化、最便捷流程服务作为首要考虑。二是随着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床位周转率的不断提高,在需要多个科室(部门)相互配合的诊治上衔接不够,关注不足,以患者为中心的合作医疗开展的不够好。三是对服务细节不够重视,特别是在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细节以及一些潜在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细节方面不够重视。如干手设施的可及性、患者隐私保护、患者的特殊需求满足(如宗教、饮食等)及方便医护人员操作等方面。
1.2重显性指标,轻隐性指标
医院管理者对服务效率、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显性指标比较重视,因为这些能体现医院的规模、效益、影响力以及管理水平。但医院管理者对一些隐性事件关注不够,特别是对隐形的安全事件关注不够。JCI把医院不良事件分为三个等级:潜在差错、一般错误、致死性事件。提出要重视不良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医患纠纷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在关注已发生事件的同时,更要关注潜在的差错。而在医院实际管理中,往往对已发生的严重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比较重视,而对潜在差错关注不够。而且,对已发生的重大差错和事故也主要着眼于事发后处理,而缺乏系统的日常防范措施,不能做到“关口”前移。
1.3重一线服务质量,轻后勤服务内涵
医院有3大服务流程:门急诊服务流程、住院服务流程以及后勤服务流程。前两个是直接与病人接触的流程,医院管理者均比较重视:相对而言,后勤服务流程却在次一等级的位置,没有被放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高度来考虑。如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JCI认证中,都明确要求与病人安全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区域要有24小时保障的备用水、备用电,与病人直接接触的非医护人员都要进行初级的心肺复苏培训。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两项工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还有,后勤工作中涉及营房基建工程时,很少让院感人员参与设计。
2树立全面质量观的几点建议
2.1转变质量观念
要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是要转变管理者的质量观念,既要重视服务结果质量,也要重视服务过程质量;既要重视一线服务质量,也要重视服务一线的质量,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理念。二是要转变医护人员的质量观念,在规范化、个性化诊治过程中,多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在关注疾病本身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的诉求,使救死扶伤的抽象理念转化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温情行动。三是要转变服务一线人员的质量观念,使他们得到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树立患者安全第一、医疗质量至上的服务理念。
2.2优化质量组织
优化院级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各纵向质量管理体系的横向联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各质量相关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优化人员组合,充实一线工作人员,细化工作职责,使专业委员会的协作、配合功能最大化;优化院内QC活动小组,针对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改进项目,成立由适宜人员组成的专项QC小组,明确目标,并加强追踪问责;优化科内质量控制组织,采用问题倒逼的方式,使科室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改进项目,并将之纳入绩效考核,让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注重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奖赏、荣誉和宣传报道在质量改进中的作用。
2.3细化制度安排
标准化和质量培训是质量控制的两个主要内容,是把质量口号、目标转化为质量行动的重要举措。标准化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和诊疗指南的标准化。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制定标准化的制度,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特别是日常容易忽略的,与质量间接相关制度;二是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即制定促进制度落实的SOP;三是制定记录制度落实情况的标准化表单,让“想到的一定要写到,写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的必定被记录”。诊疗指南标准化,是根据行业颁布的诊疗规范,结合本医疗机构收治病种和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标准化解读,形成适宜、统一的诊治规范,实现诊疗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细化质量制度时,尤其要考虑多学科协作的设计。多学科密切合作对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尤为重要。
2.4构建不良事件报告体系
随着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日益趋同,但实施效果却差异颇大。分析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采取问题导向的原则来选择最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要实现问题导向,前提是清楚自己存在那些问题,而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体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文化、制度、绩效等方面的因素,许多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建议依托信息化手段,从制度、激励、医院文化等多层面支持和保证不良事件报告体系运行,循证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和短板,为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龙振昼.医生的墓志铭[J]东西南北,2008( 11):63.
[2]李小严,美国医疗制度安排[J]中国医院院长,2014,10(1):106 - 107.
[3] 贝 瑞.向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北京:机械T业出版社,2009:6.
[4] 程艳敏,颜建华,刘 岩,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41 - 43.
通信作者:
鞠金涛: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处长,副教授
E - mail:jujt0827@ sina. com
收稿日期:2015 - 02 - 09
一、存在的问题:
1、器械知识了解不够。很多药店特别是县以下的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大多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个别的仅有初中文化,他们对医疗器械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是很清楚,对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重视不够,导致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着管理漏洞和一定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认识所限,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医疗器械界定方面不甚了解,必然导致在经营过程当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违规问题。
2、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不少企业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上许可范围只有一、二类,却擅自扩大经营三类;也有一些药品零售企业认为部分二类医疗器械可以不办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即可经营,就想当然地经营全部的二类医疗器械甚至三类医疗器械。
3、购进渠道不规范、入库验收不严格。不少医疗器械经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制订的制度采购,或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制度。在采购过程中存在不索取产品相关资质证明,甚至直接从私人手中采购的现象。因为购进渠道不规范,所以有些企业在做医疗器械购进、验收记录时就不按规定填写,只填写产品部分信息,或者索性就不填写。购进渠道不规范、入库验收不严格,势必给公众用械安全带来隐患。
4、保管、贮存不合理。很多企业认为医疗器械产品在保管、贮存方面没有特殊的规定,所以对医疗器械的养护不太重视,而正是这种漠视,一些医疗器械由于保管、贮存不合理而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比如说一些橡胶制品就因为长期置于高温环境下而造成了老化。
5、不良反应事件未监测。药店在销售医疗器械之后,未意识到收集、整理、上报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是其法定的职责和义务,有些企业对产品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本身也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不太愿意将这类问题公开,生怕由此给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干脆不报或瞒报。
二、应对的方法
1、加强培训。一是加强医疗器械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执法人员首先要认真学习医疗器械法规、规章,全面掌握熟悉医疗器械法律体系;其次要深入学习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等业务知识,在工作中能帮助、指导企业规范地经营医疗器械。二是加强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培训。作为医疗器械从业人员,首先要学习医疗器械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法律素养和质量意识;其次,要学习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知识,了解其责任和意义,为监管部门监测医疗器械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最后,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每个企业要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所有员工能够得到法律法规、从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按规定考核并记录在案。
2、强化监管。一是改变监管理念。长期以来,对于药店经营医疗器械情况,食药监部门有一种重药品轻器械的监管思想,为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用械安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要把管器械同管药品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药品与医疗器械同监管、共促进。二是加强日常监管。要增强日常监管次数,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既消灭监管死角,又提高监管效率。对那些未按要求办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擅自变更许可证项目、超范围经营医疗器械等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要检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案。三是加强技术监管。基层食药监部门在医疗器械监管时不应只停留在查看产品的资质、进货渠道、效期等一般方式上,应该进一步涉及医疗器械的专业技术层面,以技术为支撑,加强监管。
栖霞市精神病防治院 山东省栖霞市 265300
【摘 要】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的基本发展形势来看,医院档案管理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这样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社会,医院要想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的档案资源的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档案、医疗资源档案、医疗科研档案等。
关键词 医院档案;质量管理水平;实践;途径
在新时期市场环境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社会各发展领域对档案质量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最新要求标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列入到事业总体规划管理之中。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社会,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来能寻求更有利的发展,才能更高效的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服务于整个医疗建设事业当中。
1 当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医院档案的质量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了医院档案管理的总体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职责,是一项现代化系统的管理活动。在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在日常的档案质量管理工作当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首先,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上就非常的不规范,这也造成了医院内部的档案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出现严重混乱的情况。总而言之,导致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秩序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2)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改变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市场环境背景下,由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数字化高新应用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电子化办公为核心的档案管理机制,反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很多地区的医院相继引入了信息化、数字化办公应用技术,但是还是有不少地区的医院由于各种各样的影响限制因素,在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就以本省一些地区的几家医院为例,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介档案管理模式上,这对于那些宝贵的文书档案、科研档案非常容易造成资源的损坏与流失。
2 关于提高医院档案质量管理的探讨与实践
2.1 提高医院档案质量管理的意义
2.1.1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过对医院档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医院档案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各种先进设备的引入与运用、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构建等等,有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提升了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查询档案信息的便捷效率,进一步提升医院档案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
2.1.2 有助于全面提升医院医疗管理与服务水平
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与质量,由传统的半封闭式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化开放式的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在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极大的改善与增强了医院的医疗管理与服务水平。
2.2 提高医院档案质量管理的实践途径
2.2.1 加强对医院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在新医改的时代背景下,改革与创新成为了强化与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实践途径,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改变以往不能将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利用的现状,相关的工作管理人员相互之间加强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研水准,为医院档案管理一线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中得到人生价值的体现。
2.2.2 构建信息化模式管理下的医院档案质量管理工作
前面也提到了这一点,就是当前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虽然医院是社会性、事业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但是在新医改的大环境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医院档案质量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时代,通过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医院内部管理系统平台中,能够实现档案资源信息的共享。
2.2.3 全面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是制约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由于新医改的深入发展,许多医院都相继加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像一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设施的引入与运用,但是长期受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的劣势充分暴漏出来了,管理理念上的落后、操作技能上的不足,这些都是医院提高档案质量管理水平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将是进一步实现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
3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医院档案质量管理水平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医院档案质量管理现状的探讨与分析发现,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与医院总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更多的医院群体已经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总体发展规划战略当中,并且从医院领导到基层管理工作人员都坚持着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只有从思想上加强对医院档案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实现新医改环境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改革与创新,促使着其能够不断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最终实现良好的档案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跃珍. 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如何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J]. 医学信息( 下旬刊),2011,24(3):302.
关键词:综合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各医院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医院纷纷大量引入先进的进口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装备水平也逐渐成为了评价医院技术高低的标准之一[1]。医疗设备对临床诊疗的影响越来越大,医疗设备应用中出现问题会对医院的发展与患者诊治效果带来众多不良影响。基于此,对综合医院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展开相应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实施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前后需应用医疗设备的患者各90例,其中实施前男49例,女41例,年龄18~78岁,平均(41.25±3.78)岁,实施后男50例,女40例,年龄19~79岁,平均(42.15±3.42)岁。对比实施前后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实施前应用的常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即应用设备前需要分析与检查设备情况,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防止设备出现故障,并依据设备的说明书和医院规定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实施后应用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2.1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组织组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小组,由分管医疗设备副院长负责,小组成员包括质量管理办公室、医学装备部门及相关临床科室的主任与护士长;质量管理小组需要定期开展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讲座,将设备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探讨与分析,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处理对策,并依据医院情况商议出下年度需要采购的设备,在购买、验收、应用、维修及报废处理等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做好有章可循的医疗设备管理[2]。
1.2.2完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小组需要负责全院的医疗设备应用的监督与检查,同时分析和处理由于医疗设备发生的不良事件,加强设备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积极培养对医疗设备管理能力强、积极性高且有责任心的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同时制定科室设备质控职责管理制度,按照设备管理与质控标准的要求,与监督设备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设备质控工作,做到与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同步,此外还需要每个月定期系统性、全面性的对全员的医疗设备进行抽查,检查医疗设备的使用、保养情况,并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使用情况、设备完好情况与获得效益等方面加强质控管理,对于质控效果较好的科室给予相应的奖励,质控效果较差的科室给予适当的处罚,确保医疗设备的高效运行[3]。
1.2.3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定期检查医疗设备,首先根据医疗设备的产品说明书和使用风险,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中纳入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然后依据不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周期完成清洁、保养、电气安全检测和校准等预防性维护工作,并将结果详细记录在设备管理系统中。在使用期间工程师须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巡检,并形成巡检报告交医学装备部门负责人审阅,巡检报告由设备的使用环境、本月的新装机数量、培训考核数量、故障情况等组成。在日常维修中,推出了扫码保修,做到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故障情况,并按要求及时处理设备故障,进行维修,并同步录入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以便统计相关的维修数据,以作分析。对于医疗设备操作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与考核,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操作技术制定出培训方案,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做到持证上岗,通知相关操作人员参加认证机构的培训与考核,保障相关人员的证件有效[4]。
1.2.4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医院需要建立全面的医疗设备应急调配体系,当医疗设备存在故障时立即启动紧急替代机制,成立工程技术组下辖分管的备机中心,配备较多数量的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有专业的工程师每天进行检测,确保急救设备能够时刻保持正常状态,此外需要制定医疗设备应急预案,医疗装备部门负责人员和值班工程师手机需要保持24h开机状态,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医疗设备应急演练,确保随时能够调配设备,保证医疗质量的安全[5]。
1.2.5医疗设备风险防范管理医院需要开展医疗设备的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的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计划,加强对特殊医疗设备的风险防范管理,做到定期自查与监测,在发现问题后需要立即进行有效处理,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医院需要每年分析其获得效益,分析不同类别之间的医疗设备所产生经济效益差距的因素,并对影响医疗设备开机情况的因素进行查找,不断落实处理对策的实施情况,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实施前后详细记录医疗设备正常使用情况与设备故障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应用本院自拟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实施前后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正常使用情况:实施前正常使用率为85.56%(77/90),实施后正常使用率为98.89%(89/90),比较结果为(χ2=12.390,P=0.000);设备故障发生情况:实施前设备故障发生率为11.11%(10/90),实施后设备故障发生率为1.11%(1/90),比较结果为(χ2=8.715,P=0.003)。实施后的正常使用率高于实施前,且设备故障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
2.2对比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情况
实施前非常满意42例(46.67%),一般满意31例(34.44%),不满意17例(18.89%),满意度为81.11%;实施后非常满意62例(68.89%),一般满意23例(25.56%),不满意5例(5.56%),满意度为94.44%,前后比较差异显著(χ2=8.279,P=0.004)。
3.讨论
医疗设备作为临床上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必要设备,其使用有效性对于患者病情而言尤为重要,并且也与医院的声誉有着密切联系。但医疗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综合医院在设备管理上也缺乏相应的手段,医院在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综合医院需要探寻到医疗设备管理的关键路径,从各个方面入手确保设备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尽可能降低设备发生故障,防止由于设备不良因素而给患者与操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医疗设备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关键路径后其设备使用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由此可见该管理方案具备一定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通过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小组,能够使质量管理更为系统与全面化,有效实施与落实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对策,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完善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可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同时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能够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质量,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能够激发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医疗设备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并做到及时处理,可保障医疗设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向阳,杭建金,周龙甫,等.从等级评审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3):131-132.
[2]徐勇.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2):148-150.
[3]宋庆文.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在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5):101-103.
为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放心的就医环境,根据文件要求,现结合我市药械监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督促各医疗机构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确保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二、工作目标与时间
(一)目标:全市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
(二)时间:20xx年4月7日-5月
三、检点
(一)“两票制“的监管。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验收入库时,是否验明票、货、账三者一致,是否向配送药品的流通企业索要发票,是否要求流通企业出具加盖其印章的由生产企业提供的进货发票复印件,两张发票的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名称、药品批号等相关内容是否相互印证。
(二)强化麻醉、精神药品管理。
(1)对麻醉、精神类药品从购进、验收、储存、保管、使用、退货、报损、丢失、配备保险柜等设施及值班有关记录和制度是否完善;
(2)麻醉药品是否实行“五专”管理,精神类药品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管。
(1)是否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人员。
(2)是否建立覆盖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使用质量管理制度。
(3)是否按规定对医疗器械采购实行统一管理。
(4)是否严格查验供货商资质和产品证明文件。
(5)是否妥善保存相关记录和资料。
(6)对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是否建立并执行使用前质量检查制度。
(7)是否对植入和介入类的器械建立使用记录,使用记录是否永久保存,相关资料是否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相关信息具有可追溯性等。
(四)加强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的监管为切实减轻患者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确保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顺利开展,对纳入试点扩围的25种药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药品质量及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五)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是一项集管理、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各医疗机构是否确定专人负责,以确保该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市局召开了医疗机构药械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传达了州局文件精神,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所室全体成员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这次专项检查的顺利进行。
(二)统筹安排、认真部署。各监管所要按照检查方案并结合日常监管工作,集中对各医疗机构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建立真实完整的现场监督检查记录和监管档案。
关键词:AABB认证;输血科;质量管理
输血作为现代医疗中一种特殊的抢救、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救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输血科(血库)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库”(储血、发血)还担负着全院临床用血的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1]输血科的发展水平在医院的质量管理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内输血科(血库)现状
为促进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管理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国内的输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各地区的调查表明输血科(血库)还存在很多不足11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但部分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仍挂靠在检验科其次部分输血科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业务用房面积不到位、仪器设备的配置不能满足业务的正常开展[2-4]12输血质量管理水平低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有些医院虽设有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但制度形同虚设并未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科室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督查不到位对输血存在的问题不进行追踪与评价缺少对输血管理工作的总结、分析[5]部分输血科甚至无针对从血液发出到临床输注的相应管理制度对整个输血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13输血全流程操作不规范输血前医护人员缺乏对患者的评估时常不能正确把握输血指征、选择恰当的血液成分致使血液制品应用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杜绝输血过程中疏于对患者的继续观察和监护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差、处理程序知晓率低导致不良反应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和上报输血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排除输血后未进行及时的疗效评估对输血没有达到预期要求的不查找原因血液制品的使用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输血工作质量的好坏、输血科的发展建设与管理水平对临床用血质量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危如何有效提高输血科(血库)的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输血科(血库)建设和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建立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已成为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6-7]AABB认证是由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血液银行及输血业务的标准指针”的最终认定组织单位全球先进的输血和细胞治疗技术联盟(AdvancingTransfusionandCellularTherapiesWorldwide简称AABB)发起的认证活动它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为患者提供完善、统一、安全的医疗服务致力于制定输血医学的各方面标准从血液的采集、制作、检测、血液发放、血液管理全过程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持续改进最终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水平的提升1957年AABB出版了第一版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之后每两年官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修订使其与国际标准相适应2016年4月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第30版正式生效与ISO15189相比AABB标准具有明显的优势:(1)专业性更强ISO15189是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描述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适用于医学实验室服务领域内现有的所有学科AABB标准仅仅针对输血医学和细胞治疗专业性更强(2)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在用于输血服务机构评审的血站与输血服务机构标准中评估的内容包含了十大要素:1)组织结构2)人力资源3)仪器设备4)供应商与客户5)输血全流程6)文档和记录7)输血不良事件8)内外部评审9)持续改进10)生物安全这些内容覆盖了从血液采集到最后血液输注的各个环节既包含了血液制品的制作环节、输血科实验操作环节也包含了临床输血各环节全方位地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实施AABB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为输血科提供更具体、更全面的专业要求为实验室的检验能力和服务质量提供保证
3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3.1科室走向国际化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与国内医疗环境迅速发展的今天认证是机构打造核心竞争力寻求持续发展与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8]AABB标准是衡量输血科质量管理水平与患者安全的良好工具通过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使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
3.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践行AABB标准的过程会促使科室在质量和管理方面进行持续改善在满足AABB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形成科室自身的质量体系
3.3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AABB标准对输血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对照标准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不定期检视临床输血操作的规范化通过科学的认证标准和方法、长期的持续改进、常态的标准化、对细节的卓越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4结语
AABB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实践AABB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增强临床患者对输血科的信任程度从而得到社会、医疗单位和患者的信任只有高度重视和加强输血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输血科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屈英晓张文涛.三级医院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9):2714 ̄2715
[2]王显荣付铁红张萍萍等.浙江省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输血科现状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124(4):248 ̄250.
[3]刘建辉王凤红贾桂丛.河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现状调查与探讨.河北医学201521(7):1217 ̄1220.
[4]吴琼晟.基层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探讨.大家健康旬刊20137(10):291 ̄292.
[5]郭军.医院输血科现状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33 ̄34.
[6]李天君赵锋刘晓丽等.ISO15189认可在输血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6):124 ̄126.
[7]安万新宫本兰梁晓华.血站实验室申请ISO15189认可的必要性.中国输血杂志201427(8):801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