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25 13:2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第1篇

近几年来,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XX县卫计委不断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卫生三级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一、基本情况

1、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乡镇卫生院编制数370人,现有在编人数299人(其中系统内外借人员70人),其中副高5人,中级65人,初级205人,无职称14人,自聘人员150人。每年基本工资956.7万元,其中绩效工资825.3万元(财政预算182.3万元,医疗机构负担643万元)。自聘人员发放工资720万元/年全部自行负担。

2、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全县乡村医生总人数553人,其中取得执业助理人数138人,乡医人数415人,年龄20-30岁8人,31-40岁142人,41-50岁227人,51-60岁87人,61岁以上89人。

二、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快医疗卫计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卫计人才队伍。为此,我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充分认识到加快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注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落实了责任。完善了卫计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每年制定人才工作计划,并纳入卫计工作主要目标任务,与卫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结合机构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乡镇卫生院开展人才工作调研,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计单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卫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并强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20XX年落实8名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参加“千人培训计划”。重视培养基层卫生院学科带头人,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和采取邀请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会诊、义诊等方式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养,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定向医学生,在下基层前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为期半年至三年的临床能力规范化培训,培训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注重人才引进,把志愿到我县工作、具有执业资格的人才选拔到各乡镇卫生院。今年,为乡镇卫生院选派了10名“三支一扶”支医大学生,充实到基层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考试考核,选拔了12名初中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了为期四年的乡村医生定向定单培养。认真落实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对各级先进医护工作者,优先安排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术交流、学习培训。

3、营造赶超氛围,促进卫计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积极开展争创“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科室、学习型个人”活动,调动了全体卫生计生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学习光荣,不学习可耻”蔚然成风。组织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卫技人员,开展了医疗护理技能大比武活动,共有内(儿、外、妇产)科、护理等5个专业360多名医技人员参加了该项活动。实施过程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试题,将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考试成绩在全系统内部通报,成绩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学科带头人、最美医护人员、先进岗位能手,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广大卫计专业人员学技术、强业务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整体业务素质和医学服务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医护人员缺口大。全县各乡镇卫生院普遍缺乏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尤其是妇产科、外科、影像特别缺乏。卫计系统女职工约占总数的58%,受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和生育假期增加等因素影响,医护人员短缺问题凸显,尤其是护理岗位,出现了工作难以正常运转的被动局面。

2、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受经济发展、价值取向和收入待遇等因素影响,选聘卫生计生人才时,一些紧缺或急需专业往往因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而被迫取消。因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发展平台有限,卫生计生人才特别是一些外来人才更难留住,这种现象在农村卫生计生工作队伍中尤为突出。20XX年,全县共有6人辞职。

3、聘用人员多,管理难。据统计,我县各乡镇卫生院聘用人数有150余人,占总人数的30%,这么大一支编外聘用人员队伍,不仅增加了各个单位的经济负担,而且加大了管理难度(聘用人员流动频繁,十分不稳定)。

4、经费难以保障,乡镇卫计队伍不稳定。乡镇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以来,绩效工资自行负担近80%,乡镇卫生院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工工资待遇难以落实,最终,势必导致乡镇卫生计生队伍的不稳定。

5、乡村医生医保、社保、养老问题急需解决。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领导、争取支持,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实施“卫计人才工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人才培养工作责任追究制,落实奖惩措施,加强调度与督导,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考核。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工作、生活、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偏远地区卫计工作者政策倾斜,争取加大卫计人才招考力度,确保我县卫计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2篇

    【摘要】文章在阐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并针对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乡镇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涉及到乡镇社区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与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乡镇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湖南乡镇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任务

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和乡镇社区工作的法规及方针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增进湖南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乡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发展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的健身产业,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乡镇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一项公共事业,政府是发展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要从站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高度上,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符合湖南农村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1.政府宏观调控,依法治体。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依照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和管治乡镇社区体育,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使体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体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加强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体育行政部门要肩负发展乡镇社区体育的重任,对乡镇社区体育进行投入、组织和管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在越来越多的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配备文体专干,为乡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3.基层体育组织专人分管,重在落实。发展乡镇社区体育,必须加强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农民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进一步完善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体育工作,乡镇体育俱乐部、指导站、健身点等要专人管理,并配备体育指导员,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组织,锻炼有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要建设好文化体育室。

(二)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运行机制

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国家体育总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针对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的实际状况,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建立小城镇、乡镇、社区三级运行网络,以小城镇为龙头,乡镇为中心,向社区辐射。

1.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因此,国家理应侧重保持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政府应当转变态度,站在服务与保障的双重立场,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排忧解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应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要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

2.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社区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社区要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社区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体育站为中心,发

挥其阵地作用,以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发展。

3.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农民体育协会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业余性,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体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去组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使活动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探求科学的乡镇社区体育运作方式

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与乡镇社区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  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政策,在场馆、经费等方面,保证对乡镇社区发展体育的投入。开展好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提高“四大件”体育设施的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应相应地增加对乡镇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修建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新兴集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集镇总体建设相配套。

2.开展调研,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实地调查研究,把握乡镇社区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乡镇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一是要仔细研究他们生产劳动中身体运动和生理负荷的特征,开发出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制宜地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因时就是要区别农忙与农闲、春夏与秋冬以及平时与节假日等;因地就是要考虑湖南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人就是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特点的体育活动;因项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只要农民喜欢、有积极性的项目,就要鼓励、支持和发展。

3.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乡镇社区体育工作。湖南乡镇社区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富裕地区,如长、株、潭等,要鼓励农民自己投资,帮助他们树立“花钱买健康”思想,建立体育团体,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路子。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立志、立教,促进扶贫开发。对湘西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贯彻实施“雪炭计划”。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人力问题

1.体育人才匮乏。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来,以致乡镇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人才奇缺、比例失调,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

2.体育人口稀。体育是整个社会在温饱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之后,尚有余力去寻求发展的一个领域。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湖南现阶段乡镇社区78%~85%的农民仅仅局限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据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他们不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加之,农民知识层次低,他们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认为他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体育活动。

(二)物力问题

物力问题是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必须正视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利用“体育彩票”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全民健身工程”的投入,但对乡镇社区体育方面的投入仍远远不够。与城市相比,湖南乡镇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湘西地区,农民根本就没有从事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和场馆。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学校有一些最为简陋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任何公共体育设施了。

(三)财力问题

财力问题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来讲是一个苦涩的现实。众所周知,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体育被看作是一种余暇度过方式,有闲有钱才可能有体育。由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严重的二元分割,使得我国农村自1995年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国民生产总值的飞速增长主要在城市和工业,而且其代价正是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形同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对策

(一)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

    虽然在现阶段湖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加之,目前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市场,所以,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仍然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人口发展规划。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形成体育健身习惯,

从而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数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乡镇社区体育队伍

乡镇社区体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因此要立足本土,走自主培养道路。要加快乡镇社区的体育人才培养步伐,逐步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军队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及其他体育爱好者的骨干作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联络相关教育培训部门,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面向乡镇社区,服务乡镇社区。同时加强带动工作,一级带动一级,壮大体育人才队伍。 

(三)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体系

一是国家财政。湖南各级政府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雪炭工程”的机会,加大对乡镇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社会资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使各种有利于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

    三是自筹资金。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是(下转第47页)(上接第20页)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重要财力来源。乡镇社区体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等经济发展了、靠政府投入了”再来发展的“等、靠”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资金富足了,乡镇社区体育才有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我们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保障体系。

五、结语   

体育是经济的产物,乡镇社区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湖南乡镇社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湖南乡镇社区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由于 “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以致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乡镇社区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李泽群,王冬冬.农村体育[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陈宁,周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湖南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第3篇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 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4)、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成立医院病案治理小组,搞好病案归档工作,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第4篇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我们起草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学习活动的通知》。转发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了《湖北省医疗机构病案书写规范》,明确了今年医疗质量的目标,措施和业务指标,规范了广大业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教育大家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依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全院的安全医疗奠定了基础。

(二)加大临床医疗质量的检查力度,争创一流的保健院。为更好的落实临床医疗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我院医疗保健的服务水平,在彭院长的带领下,多次召开各科主任会议,布置临床工作,就我院医疗保健工作的发展广泛征求意见;为进一步抓好落实,院领导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深入各科室,就业务学习,病历书写,疑难病历讨论,差错登记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督导各科室严格按保健院的各项制度办事,查漏补缺,通过检查,使许多临床易于疏忽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定时召开各临床科室医疗安全会议,就各科室出现的差错及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加以讨论,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及如何防范,为临床安全医疗提供了较可靠保证。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临床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加速人才培养,让年轻一代脱颖而出,院领导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了张红翠等同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派出了1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为医院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验。回来后要求他们上交个人工作总结,并写出今后如何开展个人工作计划,提高了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业务培训: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狠抓“三基三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疗医技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全年共安排讲座20个课题,授课50个学时,授课内容多是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内容新颖,引发了同志们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20年以下的医疗医技人员每半年考试一次,对与高,中,初级人员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内容既有临床基础的东西,又有各学科的新进展。通过考试,切实考察了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今年在省级以上杂志上4篇。

二是“非典”知识的培训:四月二十二号召开全院职工大会,按照长卫字[2003]28号文件的要求。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进行了全员培训和工作安排。二是对门诊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的培训。三是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非典”诊断标准、疫情消毒、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防护的培训。

三是“三基”培训:年初各科室均制定了“三基”学习培训计划,全院申报了三个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由于非典的原因部分尚未落实)。二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三是接受了乡镇卫生院两名妇幼保健人员的进修培训。四是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湖北省病历书写规范》的培训。

四是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本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严密的监测保证了病人的用药安全。

五是组织全院职工学习了《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药物目录》严格把握全院医疗质量关,各科室严格按各项操作技术常规办事。今年上半年住院病历甲级病案率97%;门诊处方合格率98%以上;门诊病案书写率100%;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8.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6%;孕产妇死亡率为0;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比去年同期下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

(五)、设立了发热门诊预诊分诊台,防止了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加强了急诊室设置的建设,提高了本院的应急能力。

(六)、全院医务人员发扬了创一甲的精神,保持了创一甲时的水平,特别是在抗“非典”期间,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院医务人员兢兢业业、克难奋进,确保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七).全院医务人员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医务科工作计划,使来本院就诊病人的抱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全院医务人员以方便病人为己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千方百计使病人方便,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本院在全县卫生系统享有了一定的声誉。

(八)、本院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没有推诿病人的事情发生,特别是在抢救病人时,全院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各自认真履行职责,使每一个病人都得到最好的治疗,全院没有因抢救病人不到位而发生医疗纠纷。

二、存在问题

1、医务科人手少,医务科作为医院的职能科室,既对内又对外,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不是我要干什么事,多半是要你干什么事,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从长远战略的高度处理日常工作。

2、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真正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目前医院的苗子不太多,再加上科室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外出学习,进修方面投入不如以前,这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3、科室不能为挣钱而挣钱,应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引进,应注意硬件的建设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诊需求。

第5篇

(一)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及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中医专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研究总结“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医师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积极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县中医院成立中医基层指导科,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干人员。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的机制。

(二)明确服务方法。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核心,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探索传统、现代、药物、非药物、生理养生、心理养生等各种“治未病”服务方法的合理应用。在实践中,要建立效果评价机制,推进“治未病”服务方法的总结与创新。

1.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县中医院设置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分层分类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与健康宣传志愿者团队、慢性病健康管理沙龙等形式,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

3.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各医疗机构利用冬病夏治、膏方、中医适宜技术等“治未病”技术,开展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与检测;运用中医体质辩识、健康评估等为“治未病”提供技术支持;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在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防、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中,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进行干预,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宣教,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成立中医协会。以县中医院为依托,成立县中医协会,以弘扬传统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水平持续提高为宗旨,全面挖掘收集整理真实有效的验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集,全面提升中医理论水平、临床水平,并向广大城乡居民进行中医知识宣传,引导群众使用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使中医药服务惠及全县城乡居民。

(四)完善配套政策。将中医药治疗费用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中成药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鼓励和引导群众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治未病”工作开展的服务收费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治未病”预防保健机构定性及社会机构的监管准入等问题,加强政策支持。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

县政府成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县内各医疗机构根据各自工作特点,研究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各医疗机构设立“治未病”门诊,结合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2.在县直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诊疗设备配备、标识标牌设置等工作,制定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开展“治未病”服务。

3.制定培训计划,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和吸引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人力配备达到国家标准。

4.开展以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

5.举办“治未病”宣传讲座,印制和发放“治未病”宣传资料,积极开展门诊个性化指导工作。

6.做好试点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完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总结,将相关资料归档,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体制完善、群众满意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

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成立县“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县卫生局将试点工作纳入对各医疗机构的目标责任考核,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县财政、物价、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落实部门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各医疗机构要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地开展试点工作。

第6篇

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卫生工作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使卫生院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我从事20余年的卫生工作经验和以往5年院长一职的工作阅历,且针对我院实际,谈几点举措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当前我院医疗卫生现状

到目前,我镇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镇共有中心卫生院1家,乡村卫生所(室)12家,从事卫生工作(包括村医)36人。而全镇总人口13000人,千人口医生数仅占2.76人,开放床位12张,千人口0.92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院除仅能提供基本门诊医疗服务外,总体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卫生院生存仍然困难。2011年全院业务总收入43.2万元。其中医疗收入12.2万元,占28.9%;药品收入30.9万元,占71.1%;按年度决算报表反映,总支出104万元。通过8万元药品结余弥补后,全年尚亏损额12万元。

二、造成卫生院生存困难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以药补医现象依然突出。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卫生投入政策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医疗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防治任务的完成。

(二)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小、差”问题突出。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均存在规模小、功能弱、布局不够合理以及人员素质低的现象,从“小”字方面看,卫生院虽初具规模,但相对较小,大多数患者到卫生院只是看看门诊而已;从“差”字方面看,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缺少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我镇一些边远村屯,如卫疆、新平等村屯出现了只有老少居住的“空壳”现状,百姓缺医少药,迫使患者多半流失异乡他院,从而导致收入减少。

(三)乡镇卫生院体制不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运行中存在“以药补医”的现象,药品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占71.7%,在现行管理体制条件下,仍靠销售药品来维持医院现状;二是观念滞后,管理落后,人浮于事。卫生院内部从上到下缺乏制度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领导层缺少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一般职工安于现状,坐等病人上门服务,仍然固守“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不愿改革,害怕竞争,坐以待毙。

(四)卫技队伍严重不适应新时期要求。总的表现在: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在全院20名职工中,有65%的医务人员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5人,占25%;高级职称仅有2人(其中有1名于2011年1月即将退休)占10%。学历低,技术水平不够高,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更进一步地制约着农村群众的医疗消费需求。其次,近10余年来没有高技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充实和壮大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出机制僵化,群众对“小医院”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五)卫生院存在管理松懈问题。管理制度不全、或有制度不按制度落实,这些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生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如:财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制度、卫生院消毒管理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等等都已建立健全,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三、工作思路及工作举措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将在市中医院帮扶三年来的成果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卫生局中心工作,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工作思路

1、拓宽工作领域,提高经济效益。在积极抓好卫生院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2011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大新农合的门诊小额补偿和新农合住院患者的工作力度。按照市合管办要求,在门诊小额补偿方面,全力与乡村医生紧密配合,利用夏冬农闲季节组织职工对全镇17个村屯的6755名参保人员开展门诊小额补偿大会战,实施送医送药进万家活动。此项工作在2011年的基础上再增加收入10万元。在新农合住院患者垫付工作方面,突出做好乡村医生转诊工作,具体做法是与乡医签订转诊协议,给乡医定指标、定任务,以增加双方收入,这样既防止患者流失,又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医院收入。此项工作力争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增加收入3万元。二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着力做好防保、防疫工作。2011年,要借助国家对“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这一契机,全力开展儿童、学生、妇女、老年人等各类群体的预防保健工作。除预防接种等经常性工作,计划一季度完成800余名学生的健康检查,9—10月份开展全镇千名妇女病全面普查活动。三是拓宽思路,主动出击,积极与辖区各单位加强紧密联系,为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健康优惠体检,进一步扩大医院收入。综上述几项工作,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

2、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卫生队伍。人才是卫生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我院目前卫生技术综合素质偏低,全院中级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比例不足,门诊医师尤其是骨干医师较为缺少,人才缺乏,无后备力量。因此,再困难也要挤出经费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制订完善的进修深造计划,分批定期公派进修。2011年,计划选派1—2人带资进修,力争利用5年时间,尽快完成人员轮训,逐步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吸引广大患者来我院就诊;另一方面要加强院内业务学习质量管理,深入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第三是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引进工作,聘请市属医院知名退休专家来我院坐诊,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增加公益效益。

2

2011年是推进医改的关键之年。为了进一步搞好2011年医疗业务工作,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卫生院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4)、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成立医院病案治理小组,搞好病案归档工作,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3

行业作风是指行业系统内职工队伍素质修养的组合及外在表现。医院的行业作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院一直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认真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抓好行风建设,贯彻落实卫生局关于纠风工作的指示精神,搞好我院的行风建设,促进我院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我院的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我院制定如下计划

一、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为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降低药品价格,医院在近期着重抓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及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和住院病人人次平均费用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购药成本,从源头上堵住药品回扣的渠道。我院对各科的药比进行了制定工作,对超过上限比例的科室,予以经济处罚。我院采取了多项强硬措施,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强医疗质量监控,我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监控领导小组,任组长,组员为和。并且将质控的具体指标与经济分配挂钩,与科室工作考核挂钩,完善了医生外出会诊、参加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了门诊工作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各项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落实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改进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为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的同时,认真落实已制定的规范与制度,对因服务态度恶劣、违反医德规范及制度被病人投诉者,予以待岗处理,要求全院职工主动为病人服务,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将病人对本部门、科室的综合满意度列为科室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努力改变“脸难看”“惜话如金”的现象,杜绝向病人推销药品的行为。为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要求医生向病人作出不受礼、不吃请、不收红包的承诺,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同时,加大对病人的宣传力度,通过入院介绍、致住院病人书等形式,让病人知道在西堤头卫生院不送红包同样能得到优质服务,形成一种病人不送,医生不收的氛围和风气。

第7篇

 

一、贯彻落实情况及主要做法

今年以来,县深入贯彻“两山”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电商换市”部署,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着力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电商支撑配套体系,实现云和县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发展。前三季度我县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9.66亿元;同比增长33.3%。截止目前,创成省级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基地1个,淘宝村3个;在第三方平台上重点监测的各类活跃网络零售网店达1050家,相当于注册零售网点总数的56.4%。活跃网络零售网店总数在丽水市排名第5,在全省排名第72。建成村级服务站点任务数35个,乡镇级服务站点达成初步意向的2家。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电商健康发展

一是及早谋划,全面部署。今年年初,经商局召开会议,部署全年工作计划。同时优化科室配置,配备专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二是明确目标,完善机制。对照上级相关文件,落实全年任务到相关科室、干部并倒排计划时间表,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考核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三是谋划发展,规划实施。积极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及做法,对原先的电商政策进行及时修编,从而制订出更加符合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

(二)紧跟发展趋势,着力培育跨境电商

一是加强跨境电商主体及平台建设。县跨境电子商务以玩具城为依托,全县100多家电商企业,其中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有20余家,目前电商企业都有进行不同渠道的网络销售。二是加快资金奖励兑付。2017年对全县100余家电商企业(网店)进行补助,金额达169.49万元。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引导加强企业电商应用水平,新增规模企业电商应用数3个。指导县邮政提升流配送能力,累计引入10余家快递物流公司入驻,初步建成了覆盖县域的物流综合体系。

(三)着眼“三个优”,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一是优化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局干部走访企业活动,及时汇总上报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截止目前,累计走访电商企业20多家,摸排各类问题2个。二是培养电子商务优秀人才。依托市、县公共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职高等机构的专业电商师资力量,实行校企对接,定向培养,为电商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乡科级领导干部、电商职业经理人、电子商务师、淘宝营销等培训10多次,培训人数达60多人。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县电商在全省仍然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区域特色产品网络上行还有待加快:我县区域特色产品种类多、产量小、知名品牌少,不利于大规模网络推广,大多利用社交网络销售、流通半径不大。快递物流没有比较优势:由于地理位置劣势,及货源相对少,我县快递物流费用较金华、温州等发达地区贵30%左右。电商人才缺口仍较大:由于市内高校资源有限、就业机会不多,回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短期内仍将客观存在,我县电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缺口仍较大。网络经济“偏科”现象较为明显:电商应用集中于木制玩具行业。企业在开辟网络市场方面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同时,受产业结构限制,我县网货供应多以量取胜,品牌附加值低,发展空间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2019年我们将针对存在的短板,提升服务水平,争取到2019年底,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超30亿元,继续保持全县电子商务在全市的优势地位。具体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新修定县电子商务扶持政策,鼓励电商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全县电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网络零售额全年同比增长不低于25%。

2、加强电商企业推广。组织电商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对接各大平台及供应商,进一步增强其知名度及影响力,抢抓潜在消费群体。

3、继续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把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建设工作落实完善。下一步将继续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引导、组织人员培训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更多村民或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培育发展更多电商专业村和电子商务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县的普及和运营,营造电商浓厚氛围,打造出云和县电商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势头。

4、加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年将以政府引导,电促会与玩具协会携手打造云和县电子商务集聚园区,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区域,为全县的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低成本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引导电商企业入驻,完善电商配套设施,发挥电商集聚效应。同时,创园将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相关培训与资源对接会,继续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

5、继续发挥公共服务中心作用。一方面,通过省市级的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我县引进电商资源,包括电商服务企业、电商销售平台以及电商人才等。同时,进一步建议政府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加强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的保障,加快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快破除户籍、档案、身份等体制性等因素形成的壁垒,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另一方面,继续开展本地电子商务方面培训工作,同时引导企业着眼长远发展,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提升我县电子商务基础水平和人才储备。

6、加强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对接会、主题沙龙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交流和资源交流。深化与省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合作,不断健全网络经济运行数据统计、监测、分析体系,提升电商公共服务水平。

第8篇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人才和资金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后,可从协调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人才机制、管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方面,创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培养机制;创新

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依托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引进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根据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改善了农村信息闭塞、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落后等办学条件,并充分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1]。现代远程教育拓宽了农村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远程教育设备接收专家讲座、教学课件等内容,学习先进教育模式、教学理念,观看知名教师上课录像,并模仿其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弥补了农村教师人数少、教学模式单一的缺陷。2007年,国家正式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意见》,经过几年建设,建立起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和教育终端站点,并定时向农村党员干部开放,远程教育站点采取“一站多用”形式,平时上课用、课余时间农民用。针对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把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开发适应农村党员干部需求的教学资源,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队伍。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能力,让农民掌握2-3门种植和养殖技术,这是农民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组织农民到专业大户和种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操作,让农民在做中学习技术,从而熟练地掌握种养殖技术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农民明白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民对市场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获取市场信息能力,提高了科技兴村和生产发展意识,逐步改变农民比较固定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健康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的政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陈旧,人才支持不足

1.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研究较少,因而应用远程教育理论也较少。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具备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能力和较高的农业科学理论、实践水平。目前,从事远程教育的工作人员一部分为农业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只有少部分从事过农业推广,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另一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欠缺,无法有效运用远程教育技术下载资源、运用资源,对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均不熟悉,因而不能感受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所在,不能明白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喜欢在课堂上辅导教学,指导学生自学的远程教育较少,他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有排斥心理,认为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帮助。

2.学习者对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认识不足,刚开始他们对此感到新奇,但一段时间过后根本无法自主、认真地学习知识,不愿意独立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喜欢用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玩游戏、看图片等。另外,远程教育没有传统教育上课氛围,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不明显,很难找到学习的感觉,容易分散学习者注意力。

3.教育行政官员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重大意义,因而与传统教育不能一视同仁,在教学管理上不尊重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鼓励教师积极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导致很多资源和设备的闲置。

(二)缺乏优质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且运用不充分

农村中小学硬件设备数量有限,教室中往往只有一台电视机和DVD播放设备,无法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农村远程教育站点配备的计算机也较少,很少有配备计算机的农民家庭,个别农村家庭虽然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但是上网也成为难题,因而难以获得满足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目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在硬件教学资源上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多媒体计算机配置需要投入较大的经费,维护费用较高,对于广大农村,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这需要全社会配合;二是上网问题,目前我国上网费用仍然较高,对广大农村家庭有压力,将不利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除了硬件资源不足,软件资源也缺乏。很多企业开发的教学资源往往不能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优质教学资源少,很多网站只是放一些课件等文字性材料,缺乏多样性,且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不接地气。另外,国家远程教育电台与各地作息时间不协调。我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一方面,优质资源缺乏,另一方面,教育资源运用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远程教育设备闲置情况比较严重,前文已提到,很多领导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没有鼓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很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更钟情于传统教学模式;第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比较困难;第三,远程教育资源整的整合力度不够,为农村远程教育提供的课件与教材不匹配,教师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整理资源;第四,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形式较为简单,主要在演示讲解时使用,少部分在备课时使用;第五,远程教育的运用领域还要有待扩展,在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大量设备需要购买和维修,这需要大量资金。由于实行义务教育,很多地区的财政比较紧张,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另外,靠农民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到自身教育中也不太现实,所以远程教育还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有限的经费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比较繁杂,教师习惯了传统授课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加之信息技术本身比较复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在不熟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运用远程教育技术和资源来教学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准备,所以不愿把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制定强有力的评价制度,把运用远程教育与教师评优、评职称挂钩,形成相应的监督体系,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主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三、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要素分析

“一种机制的形成要素包括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的组成、系统的主体、客体要素以及体制”[3]。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传统集中面授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和学的时空分离,因此,学校(站点)、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系统要素。第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学习者”要素。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人才培育规律,把学习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远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不同特征,根据学习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实际需要采取分层、分类的组织活动。第二,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师”要素。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已经被重新定义,更多的是“导师”的内涵,主要是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以及优秀农村基层工作者加入远程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对远程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需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管理。第三,人才培养机制的“学校(站点)”要素。学校(站点)是远程教育的中心,随着学习者对学习形式要求的变化,学校(站点)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教学站点(学校)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实行学习登记制度,另一方面,与家庭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使其职能单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第四,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资源”要素。教学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光盘、卫星接收、计算机和电视以及相应的教学光盘等软件资源,目前,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是缺乏与闲置并存,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大量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第五,人才培养机制相关“服务支持体系”要素。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宏观调控,合理、系统规划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管理协调好各种服务体系,促进教学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二是加强远程教育技术保障,实现教育技术标准的统一与规范,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同时做好远程教育相关硬件设备的维修保障以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监督评价、反馈机制,监督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功能,通过监督评价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保证资源的质量,促进整个远程教育系统不断完善;四是激励机制,强化远程教育各方期望,遵循利益和分类激励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创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一)健全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由多部门共同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各级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参与单位都要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小组,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需要协调的具体问题。协调农村远程教育各部门人员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增强远程教育的适应性和协作力;协调同级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横向关系,增强远程教育的整合力;加强政策指导和制度约束,落实责任。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比如,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学习制度以及教学资源库管理制度等,实现工作制度化,建立相应的目标机制,落实相应的责任,推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人才机制

首先,建立一支高素质、服务能力强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对管理队伍培训,培养他们管理能力和针对一般设备的维护、使用以及排除故障等能力,充分发挥他们骨干带头作用。培养一批业务能力精干的技术服务人员,发挥其在设备维修、资源建设与技术指导方面的作用,完善以县为中心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技术服务人员一方面,要保持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提高业务素质。其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的教授和有一定农业推广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远程教育的骨干教师,另外,远程教育需要建立信息联络员,发挥信息联络员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信息采集方面的作用,有效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三)建立人才培养学校(站点)管理机制

远程教育学校(站点)要设立学习制度、签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管理机制,形成规范长效的组织机制,完善站点的服务管理机制。乡镇远程教育部门对远程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整理,形成教育节目表并印发给基层站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基层站点需要把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收集好,定期向上汇报,组织网络运营商和硬件提供商共同解决站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学习内容安排上,由站点工作人员联系当地起带头作用的农户和乡镇企业家对学习者进行农业知识、经济、政治等相关培训;对于技术难度比较大,需要相关市场运作知识的特种养殖技术,需要县级以上的农业部门派专家和相应的技术人员专门指导学习。专家借助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辅导,开展实地培训;对技术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的课件,学习者接受培训后往往不能理解,可以结合实际,举办种养殖现场培训班,以此推广种养殖技术。

(四)健全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机制,开发远程教育媒体资源

首先,“补充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硬件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和远程教育站点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成员单位的课程资源,统筹规划,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以省级教学资源库为龙头,市县级教学资源作为重要补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确保资源的有效性”[4];其次,建立教学资源的专家评审制度,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评估办法,各领域专家要严把教学质量关,确保远程教学资源的安全可靠,逐步建立起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运行机制。

(五)创新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可持续投入非常重要,设立专用的资金账户,保证专款专用”[5]。首先,建立站点维护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从财政、党费以及其他私营企业主的赞助中获取;其次,建立远程教育各站点工作人员的待遇保障机制,根据不同岗位,享受不同补贴;再次,建立设备维修、更新保障机制,及时维修、更新站点设备,保证站点所需耗材,定期联合设备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进行技术服务保障,完善技术服务保障机制;最后,确立设备安全管理保障,确定设备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并确立相应的丢失、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

考评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首先,考评远程教育学校(站点)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当地经济是否得到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得到加强,农民收入是否得到提高以及社会治安是否稳定等;其次,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水平、办学特色以及硬件、软件服务条件;再次,学校(站点)的教学模式改革情况、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等方面;最后,通过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情况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徐慧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思政部

参考文献:

[1]杨宏,李晓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2):83-85.

[2]王天虎,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137-139.

[3]陈金龙.论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运行机制及其阻力控制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5(8):16-20.

[4]艾建安.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长效运营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171-174.

[5]刘艳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33-34.

第9篇

Abstract: Academic pacesetter discussed fiv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elated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on how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key discipline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Management". Among these, condens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establishing "discipline special zon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are the core.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disciplines construc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41-02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5建立“学科特区”,加强队伍建设

第10篇

一、工作成效

全年共完成农民培训2200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63人、农机管理人员120人,农机安全教育培训1200人、农机法律法规及新技术等各类培训617人。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发展农机化面临的机遇,增强了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把握了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浅旋播种机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全市新增农机具4363台(套)。六是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拖拉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市拖拉机手的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取得驾驶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资格证的人员达到270名。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机局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监理所长、副所长、科教科科长、管理科长等组成,由农机监理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落实工作责任。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地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局领导认识十分明确,我局把农机培训列为考核各镇(街道办)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年初分解下达了培训任务,在全市农机工作会上作了重点安排部署,局领导和主管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培训问题,切实推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任务。根据培训任务、教学条件和实力,切合实际地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把农民培训工作与目标考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体培训小组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到各镇村进行现场讲解、实地培训。今年共办农机安全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200人,办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8期,培训120人,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10期,培训263人。

(四)围绕科技项目实施,开展关键性农机化技术培训。今年,我局承担省农机局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插秧、秸秆气化利用试点3个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分别在禾丰、师古、皂角、湔氐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点培训技术人员80人、农民390人。农机购置补贴新技术培训460人,秸秆气化使用技术培训370人,印发农机实用技术规范及技术简介等资料2300份。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12个,示范面积达8000亩。

(五)围绕购机补贴,开展农机具操作手培训。为了让农民懂得新购置补贴机具的构造原理,做到会安全使用操作,我们把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作为落实购机补贴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抽调系统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机培训暨科技宣传服务组,由局领导任组长,分片深入各乡镇,分别举办以农机具选购注意事项,手扶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水稻插秧机的安全使用为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农民1200名。

(六)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市局主抓基层农机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业务科室承担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培训。二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把集中培训、联合办班、送教下乡、上门培训、田间指导等培训形式灵活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少数同志对农民集中教育培训工作有些不理解,认为农民学理论有难度,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11篇

现将我县养牛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黄平县发展养牛产业二十余年,有较好的养牛基础,在“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期,我县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带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深挖黄牛产业“活黄金”,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今年8月,全县牛存栏5.6411万头,出栏2.5583万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现有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养牛场9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3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牛场12个,龙头企业农博翔公司于2019年4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黄平肉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肉牛养殖产业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民脱贫增收新的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规划机制。一是精准产业定位。种草养牛是我县的“一县一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养牛产业的带动效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精准产业布局。以旧州、新州、谷陇、野洞河、上塘、浪洞、纸房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按“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实现量的增加,形成规模优势,为我县打造成为养牛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融资机制。农行黄平分行、县农商行、县村镇银行分别推出“牛保姆”、“旺牛贷”、“鑫奔奔”等为养牛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活牛等生物性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的试点建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资金,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切实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创新保障机制。一是技术有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对养牛产业的支持,加强科研院校与养牛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草科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加快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攻关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防疫有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行业科技能力提升与技术服务指导的关键作用,切实加大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常见病防控、犊牛生产性能提升、牧草均衡供求模式等科技应用与推广力度。三是饲草有保障,利用“粮改饲”项目对养牛户种植青贮玉米进行补贴,今年已种植青贮玉米面积1.22万亩,全年种植优质牧草2.45万亩。四是风险有保障,利用肉牛养殖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产业发展全链条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共同成立SPV公司,加快养牛产业发展,落实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以农博翔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能繁母牛代养模式,银行通过保单质押、活体抵押、企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有48户农户申请1200头能繁母牛的代养意向,已发放112头,预计今年将发放能繁母牛500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全牛宴”、加强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促进肉牛及其产品市场流通,实现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全县整体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团签订发展规划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养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全县11乡镇立足实际,选择性地创办2-3个标准化养牛示范点,年出栏达到100头以上。同时推行联户合作模式,龙头公司与养牛场、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融资、引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是养殖结构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量少,育肥牛存栏量大;二是品种差异大,养殖效益不明显;三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弱,外地购牛现象普遍存在。

(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低。

(二)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县养牛企业少,个体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竞争不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风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调整养殖结构。加强能繁母牛代养模式的推广,扩大试点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自繁自养。

(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带动养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提高养牛效益。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按照“一县一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种草养牛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良性运行;就业率;就业质量

高等教育已迈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高,将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把高校毕业生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实现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一、调查对象

笔者就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与就业的关系对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问卷采取统一组织、现场指导,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问卷回收率为86.5%。

二、调查结果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受调查者来自乡镇、一般农村、偏远贫困山区的占90.4%,这说明大部分受调查者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家庭年均收入在3000元/人/年以下的占受调查者的89.4%。

表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n=753)

生源情况 家庭人均年收入

生源地 例数(%) 收入情况(元/人/年) 例数(%)

大城市 23(3.1)  ;

中小城市 49(6.5)  ; 1000-2000 220(29.2)

乡镇 141(18.7)  ; 2000-3000 68(9.0)

一般农村 415(55.1)  ; 3000-4000 36(4.8)

偏远贫困山区 125(16.6)  ; 4000-5000 29(3.9)

≥5000 14(1.8)

2、受调查者还贷的压力

觉得还贷压力很大的185人,占24.6%,还贷压力比较大的321人,占42.6%,还贷压力很大和比较大的占67.2%,这说明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还贷有一定压力。

表2受调查者的还贷压力统计(n=753)

还贷压力 人数(人) 比例(%)

很大 185 24.6

比较大 321 42.6

一般 217 28.8

比较小 22 2.9

很小 8 1.1

3、受调查者关于归还贷款的预期

根据所学专业的未来收入对还贷的预期:不清楚的215人,占28.6%,比较悲观的107人,占14.2%,很悲观的56人,占7.5%。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收入情况,对还贷无法预期。

表3受调查者对还贷的预期分析(n=753) ;

还贷预期 人数(人) 比例(%)

很乐观 81 10.7

比较乐观 294 39.0

不清楚 215 28.6

比较悲观 107 14.2

很悲观 56 7.5

4、受调查者未能按时还贷的可能原因

受调查者认为未能及时还款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工作的157人,占20.9%,工作收入低,无力还贷的295人,占39.2%,工作不理想,家庭负担重的255人,占33.8%,未能及时还款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工作不理想的占93.9%,这说明就业情况是学生能否按时还款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4受调查者未能按时还贷的可能原因(n=753)

未还贷原因 人数(人) 比例(%)

未就业 157 20.9

收入低 295 39.2

工作不理想,负担重 255 33.8

流动性大,没有主动银行 15 2

不了解还款程序 24 3.2

效仿他人 7 0.9

三、讨论

1、薪酬水平不高,还贷压力大

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每生每年最高达6000元,可用于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借款人在校期间100%由财政贴息,毕业后自付利息,还款年限由经办银行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具体确定贷款年限,但最长不超过借款学生毕业后六年。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362元/月,较2011年增加235元,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795元/月,薪酬主要集中在2500-3000元/月,专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043元/月,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2500元/月。虽然薪酬水平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但是这样的薪酬水平要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助学贷款的本息,学生觉得压力比较大。

2、就业压力大,还贷预期不乐观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情况下, 毕业生的数量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7年495万、2013年的699万,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使就业总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目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原因,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的层次、类型以及学生专业的差异、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参差不齐,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直接影响学生的还贷能力, 增加了违约的潜在风险。

3、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目标行业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对自身优劣势以及客观环境的分析,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选择职业,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一定的行动以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系统过程。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8.6%的人不清楚所学专业未来的收入对还款的预期情况,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目标,未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一个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会在认识自身条件和目标职业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科学的方法,采取确实可行的方案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职业成功提供有效的帮助,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为偿还助学贷款提供经济保障。

四、对策

随着就业成本的增加,高校贫困学生受自身条件的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位置,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相比,在就业率、签约时间、就业质量等方面有偏差。学生的偿还能力是还款的基础,现在就业形势严峻,要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就应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在提高学生还款能力上下功夫。

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用人标准越来越高,对毕业生也开始进行择优录取,录用标准不仅要看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还非常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学校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各种职业培训,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要突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重视经济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也要主动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夯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塑造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质量

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一对一的个体生涯咨询。生涯规划课程要作为必须课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中,课程通过传授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决策行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生涯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制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

3、 注重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实现一对一辅导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要特别关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注意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尤其要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分类指导。要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条件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特困指导档案,合理分类,逐一分析,挖掘未就业人员自身特点和可利用的就业资源,结合就业政策,指导制定就业计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援助措施和方法。要将特困群体的职业指导做深做细,做到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特殊问题特别对待,针对特困人员实施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了解困难,建立信赖感,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献上一份爱心,献上一份力量。

4、转变就业观念,找准就业方向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很多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而且有保障的工作,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希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希望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去工作;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就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要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将自己的就业观和国家的政策融合,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应从自身条件、能力出发,给自身实际准确定位,抓住机遇,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5、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推广代偿资助机制

为了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是指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指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艰苦地区的艰苦行业)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对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的还款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基层单位的人才紧缺状况,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够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理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教育、财政和银行各方关系,化解贷款风险,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积极作用。

6、拓宽就业渠道,推荐贷款学生就业

家庭经济贫困、成长环境落后和父母社会地位低下等原因,导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较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学校要帮助这些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和生活信念,克服自身弱点,宣传就业政策,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拓展就业渠道,实施即时服务,想方设法排忧解难,推荐就业,指导就业。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和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为贷款学生就业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要增加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的数量和质量,降低贫困生求职的成本和增加择业的机会。要与用人单位沟通合作,推荐贫困毕业生就业,广泛动员校内的各方力量,如采取就业导师制,重点扶持和帮助贷款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孙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0(32).100-101.

[2]潘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微探.就业指导,2012(02).41-43.

[3]金绍荣.基层就业国家代偿政策的影响因素探究.理论前沿,2013(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