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03:4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民入党申请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村现状
我所在的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94亩,人均2亩。全村4个自然屯,6个村民组,有农户364户。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
2016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并于2017年实现脱贫销号,其中: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 2%以下; 有安全饮水、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村卫生室、 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通生活用电、通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通沥青(水泥)路。
二、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一是村委战斗堡垒作用尚显不足。召集人员参加组织活动、参加学习难度大,全村年轻党员较少,大部分党员置于村支部的领导之外,常年在外打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群众经济单一建设缺乏后劲。缺乏致富手段,加之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导致村群众经济十分薄弱,影响了该村的整体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亟需统筹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急需改善。
三、对策措施
一是在班子建设上,旨在凝聚班子的合力,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坚持学习制度,带领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农村各项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规范开好"",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好村里农村党员,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想方设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移民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移民村向新农村的转型建设。
四、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一是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支委会学习、廉洁、民主生活会以及党日活动、目标化管理、民主评议、定期轮训等制度。坚持落实完善制度,实施管理从严从细;坚持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坚持每月一次党日活动。
二是组织资料扎实,有针对性教育培训继续开展政治教育,重点进行政策、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以党员的先进性带动群众。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教育,重点围绕农民致富、发展高效农业进行培训,使党员成为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头人。
三是开展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的资料不再单一,打破以往党员活动主要靠读文章、念报纸的传统做法,超多增加实用技术培训资料;场所不固定,以党员活动室为主,辅之以外出参观学习,让党员开眼界,扩视野;活动的方式不断创新,努力把党员活动的效果落实到经济建设上。
调整发展思路,多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
“麻烦您给盖个章。”庞文勇一边递上孩子的学籍卡片,一边赶紧摸出一支香烟,并习惯性地赔上笑脸。
“不用,谢谢!”办事的干部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庞文勇的香烟,仔细核完表格后盖了章,前后不到5分钟。
2016年12月13日,隆冬的云贵高原,潮湿又阴冷。庞文勇的家中,两台电暖器让宽敞的客厅温暖如春。他一边向记者比划,一边仔细“回放”当时的场景:“真不习惯!一支烟,一脸笑,过去见哪个干部,办哪件事,不都是这样吗?没个把月时间,不来回折腾几次,根本办不下来。”
让庞文勇“不习惯”的这些变化,发生在2012年7月以后。
庞文勇所在的村子,有个好听的名字:枇杷村。这个深藏黔北群山的小村,隶属贵州省仁怀市坛厂街道,因盛产枇杷而得名。
2012年7月21日,那时还叫坛厂镇。因为征地收费,引爆了群众长期以来对政府的不满,干群关系到了“冰c”。
言及过往,村支书袁正楷神情严肃:“表面上看,是群众对政府随意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就业安置费的不满。根子却在部分党员干部长期不作为乱作为,长期脱离群众。”
村民杨照成当年创作的一段顺口溜,给那时的干部作风做了个生动的画像:“听差奉调访民情,各自偷闲巧匿身。一日三餐蜂拥至,从早到晚‘堆长城’。”
这起,让名不见经传的枇杷村“声名远扬”。干部灰头土脸,群众脸上无光。痛定思痛之后,乘着十从严治党的东风,一场干部作风大整顿在仁怀展开。
“严肃处理了乱作为、不作为的党员干部;取消了不合理的社会抚养费和就业安置费;对村民意见大的被占耕地重新丈量,多退少补。”坛厂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赵儒亮说,这些补救措施获得了村民支持,干群之间的裂痕开始慢慢愈合。
2012年7月下旬开始,仁怀市抽调100多名党员干部到枇杷村,访民情、解民困、化民忧,走访1127户5000多村民,收集群众诉求408条、化解矛盾113起。
风起于青萍之末。细微之处,干部作风悄然变化。“以前到镇里上个户口,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不是手续不全,就是干部不在。紧催慢赶,没有十天半个月,你休想办成一件事。”同在庞文勇家的甘文冲说,递一支香烟、说一堆好话、赔半天笑脸,这是过去找干部办事的标配。“现在好了,干部见了群众,和和气气的,根本不用你递烟,一个户口半天就能上好。”
“见面递支烟,农村有这习惯。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香烟绝不能污染到公权力。”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说得斩钉截铁,“今天你能抽支烟,明天就敢要瓶酒,后天就会拿信封。公权力必须干干净净,哪怕是群众的一支烟,也坚决不能抽。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原则是非。”
党员干部作风在变,村容村貌也在变。
“村民意见最大的是路烂、水脏、环境差,我们就先从这些事上做起。”赵儒亮说,2013年以来,镇上共投入6000多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4公里,解决了400多户村民的安全饮水,改造了1047栋农村危房,新建了花池庭院800余个、文化广场4个……
党风转好了,民心回来了,环境整洁了,经济发展了。镇村新换的领导班子坚持从严治党、让利于民,紧扣“党建+旅游”调整发展思路,多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
镇里将原本规划的3000多亩工业园区拓展地调整为农业和旅游用地,支持村集体建起了占地300余亩的“神采八卦园”和600余亩彩叶园等景区,每年可为村民增收两三百万元。
一些外地企业也改变了对枇杷村的印象,纷纷投资入驻。“这几年搞旅游开发和乡村文明建设,村里共吸引了十多家花卉盆景、餐饮住宿、物流运输企业,解决了40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袁正楷说,4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800元,2016年已经达到1.2万元,六成以上家庭收入超过5万元,约一半村民买了轿车、货运车。
而对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村民们来说,有一个时刻格外令他们激动。那就是亲耳听到主持人宣布:“授予刘延宝,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因为这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大好人,一位令他们由衷敬佩的守墓人。
让亲人心安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攻克具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攻坚战。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就驻扎在济南东边15公里处的神武村。当时,几间简陋的民房成了后方医院。
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刘修芝,也就是刘延宝的爷爷,当然不会知道这切。他只知道,来到了自己的村庄,济南就要解放了。很自然地,他和儿子刘振顺加入到支援前线的民兵队伍中来了,并且不断地从战场上往回抬伤员。
“听老辈的说,那时候俺村的妇女给伤员洗血衣,村东头水湾里的水都被染红了,人看了很受触动。”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说。
9月28号这天,刘修芝带领几个村民在村南头掩埋了6名烈士。他当时是个石匠,又知道烈士们的一些情况,就上山找了几块像样的青石,自己一钉一锤凿刻了6个墓碑出来,立在烈士坟前。6位中有4位都不知姓名,他就在那4块墓碑上只是刻上“革命烈士之墓”。
到现在,碑文虽已几乎被风化干净,但碑仍然十分直挺。村里人说,那时候很多烈士的坟现在都已经被平得找不到了。
第二年清明,
位烈士的家人竟主动找上门来把自己亲人的遗体移走了。烈士亲人的急切,刘修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也在那时许下诺言,要把烈士墓守下去,让烈士的亲人们心安。
就是因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刘修芝带着儿孙们渐渐养成了
个习惯,每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4个大节都去烈士墓培土、祭奠――这也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家规。他还在家中供上了烈士们的牌位,上面写着“南庄烈士之神位”。
1976年6月,刘修芝老人与世长辞,守墓28年。他把大儿子刘振顺叫到跟前,说无论如何要保住烈士墓。这个刚刚经历过的老汉嘱咐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格外明白,对烈士墓是要誓死守卫的。
2008年4月,仅有的那位知道名字和籍贯的烈士张忠孝,迎来了远在浙江仙居县的堂弟张方明。刘延宝也接到面沉甸甸的锦旗“精心守护六十载,英雄事迹代代传。”
这样红为闪的锦旗,挂满了刘延宝家的墙,给那间不算富足的门厅添了不少光彩。但跟那鲜红的、歌颂刘老精神的几面锦旗相比,紧靠着厅门的那面显得有些特别
旗面的红已经有些黯淡了,还被密密麻麻的签满了字――它上面赫然写着5个大字“济南第一团。
儿媳元秀燕说,这是去年公公获道德模范提名奖去北京的时候,当初驻扎在这儿的部队官兵的后裔送的。
有了刘家几代人对烈士墓的守护,这些后裔军人对先烈的缅怀终于有了寄托的余地。他们,心安了。
守墓就是生活
生于1949年的刘延宝,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了跟这片烈士墓扯不断的情缘。
他在神武村高级小学上到六年级,后来在本村的王陵山果园当过技术员、存拖垃机房当过驾驶员,还养过300多只鸡,最后当上了生产组组长:其间获得过港沟镇“科技模范户”称号,选上过港沟镇第12届人民代表,他有过两段婚姻,前后双儿女,赵本芬则是他在拖拉机房认识的女拖拉机手,1981年才结为连理。
但刘延宝的生活里却似乎有样东西直未变――守墓。
十七八岁的年纪,他就跟着父亲刘振顺在烈士墓里种上松柏、白杨、火炬树,在烈士墓周遭竖起不高的花棂子。到1982年,村里推行,刘家的那块墓地被分到了别的农户家,他又跟着父亲跑东跑西,硬是用自己的良田把那块薄地给换回来了。
1995年,刘延宝从自己当组长拿的每月70元的工资里挤出200多元钱,要派个用场。他想为烈士们修修墓地了。他借了辆小汽车,跑到二十里以外主营石刻的孙村镇,运回一块米半高的大石碑,请人刻上“革命烈士之墓”六个大字,立在五位烈士墓中央。
4年之后,村里修公路时在路旁的地里又发现了两名烈士的遗骨,被证实也是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刘延宝就主动提出请求,把他们转移到了自家那块墓地。自此,7位烈士长眠于此。
2000年,刘延宝的父亲患病去世,守墓的担子落到长子刘延宝一个人肩上。他本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却不料,同年他就患上脑血栓,不光拴住了右肢,还拴住了口齿一一说不出话了。
不过,这栓倒让刘延宝有了大把大把空闲时间,他于是只要天气不算恶劣,就拿着马扎每天下午准时去看烈士墓。烈士墓离刘延宝家不远,一般人也就走三五分钟,刘延宝却要走上十几分钟。
“要是有人来,他就在那拔拔草。平时哪有那么多草好拔,他就坐个马扎在那玩儿。”赵本芬半开玩笑地说。可烈士墓里的规整却让人不能不钦佩这个下台阶都要人扶的老汉,有理由相信,他安静地坐在那儿的时候,定在跟自己抑或烈士们做无声的交谈。
能说会道的帅小伙
即使说不出活,但看得出,刘延宝是个性格耿直的山东大汉,就连嘴里发出的“嗯嗯啊啊”,都不能不说是抑扬顿挫,像在发表一阵激昂的演讲,只是少有人能听懂罢了。
对旁辛辛苦苦做“翻译”的妻子,刘延宝丝毫不留情面。从2000年他得病不能言语,妻子就直是他的“代言人”。到北京,去浙江,妻子一直与他同往,根据手势翻译着他的语言。但刘延宝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妻子翻译一有差错,他就面红耳赤地比划个不停,开始段或长或短的“演讲”,有时还会拿出精心保存的相册、材料、奖牌以及各种自己记事的小本本出来佐证。等到众人猜对了,他才马上笑逐颜开,拼命点着头。格外合心之处,他还会煞有介事地伸出大拇指表示赞同。
就“当初怎么把墓碑运回来”一事,他就“描述”了半天。他“嗯嗯啊啊”地好像一直重复着一个词,左手一会儿拼命指指屋后,一会儿使劲搓搓耳朵,好像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这只还能自由活动的手上了。大家推车、拉车、拖拉机都猜遍了,还是没明白老人的意思,最后还是妻子猜出了“别人”,儿媳猜出了是借用的“汽车”。
在谈到张忠孝烈士当时是什么职务时,面对大家各种离谱的猜测,老人只能摇摇头往沙发上一仰,无奈地看着天花板,成为至今的一个谜。
赵本芬说,刘延宝以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村里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还拿出老伴以前在别人家婚礼上当司仪时候的照片。提到跟老伴的婚事,赵本芬装作不情愿地说:“那时候他家里穷啊,结婚就给了我30块钱。倒是新加了几间房,可钱哪够盖啊,到现在还欠俺娘家兄弟的钱呢。”刘延宝在旁笑了,比划着意思欠了一千。
港沟镇宣传科鞠副科长也说,刘延
宝没得病时是个口才相当好的帅小伙,之前宣传父亲刘振顺的时候,也是他负责向外人宣传爷爷和父亲的事迹。现在有话说不出,心里肯定是格外难受的。
听到这,刘延宝立刻颤颤巍巍地走到里屋,拿出一份他当年写的三页材料,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赵本芬说,这是当年刘延宝用一中午的时间写出来的。
材料标题用格外大号的字写着“神武村庄南烈士墓纪实”。细读全文,老人字迹浑厚、文风干练,跟六年级的文化程度有些不相匹配,倒是跟眼前这位眼神坚定的老汉相称得很。文章最后
段写道:“从济南解放到现在50多年来,安息在地下的五名烈士直由刘振顺一家几代人看护着。他的家人说,直到永远,永远……”――“远”字是繁体的。
一个小心愿
刘延宝现在有几个人生之最。
比如,最高兴的事就是评上了全国道德模范。虽然自打患了病就把酒戒了,但去领奖那天,他还是在北京京西宾馆喝了整整一瓶啤酒。赵本芬说:“那天确实是高兴啊,俺老两口哪吃过那样的饭菜,住过那样的宾馆,见过那样大的人物。”
刘延宝谈到自己的最大愿望时,他伸出了两个手指,意思是说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找到另外6位烈士的亲人,另一个是,他拿笔用左手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了个大大的“党”字。妻子说,他是想入党啊。
1989年写的入党申请书一直保留到现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着刘延宝的个人经历、思想觉悟。他比划着自己已经写了至少有5份这样的申请了,可就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入了党。现在他又交上了申请书。他用略微上翘的嘴唇,诠释了“信仰”在他身上的含义。
谈到最大的遗憾,刘延宝只是无奈地拍拍自己的嘴巴
他是想回到以前那种可以侃侃而谈的生活了。
“那时候是有点被耽误了,”赵本芬说,“手术费一上来就一万多,每年还有四五千的医药费。他本身工资二百块钱。我出去干个短工一天才十来块,儿子在外头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就是把家里的脱粒机、大杨树都卖了也没能凑够。那阵子,真是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如今,烈士墓里又有了块更体面的大碑,正面写着“烈士陵园”,背面是烈士事迹介绍。那是2008年的时候村里出钱建的,还加高了墓地周围的围墙。当年刘延宝父子种的树木,也已看得出岁月的打磨,叉满了枝枝蔓蔓。
生活中,他并不富裕,一块戴了30多年的老上海表,如今还戴在手上,表轴换了很多次,表的指针走走停停,但他一直舍不得换一块。
一双鞋跟底部已经被抹平了,一件黑色的T恤已经泛黄,左手一个小包,右手一个大包,完全是一副要出远门的样子,其实这两个包里装的全是他的“宝贝”,小包里装着他的荣誉证书,大包里装着他的工作记录,两个包的内容拼凑起来,就是他一生的生活写照。
他就是维西县永春乡非公经济联合会主席熊茂勋,今年65岁,一个普米族老人,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熊大爹。他同时还兼任拖枝村党支部书记。
荣誉不能用金钱衡量
干了十多年的乡镇非公经济联合会主席,熊大爹从没拿过一分报酬。
在维西县人大副主任、工会主席李秋梅看来,熊大爹这么多年来,就是义务在做联合会的工作。早在2000年的时候,维西县10个乡镇就成立了非公经济企业联合会,由于没有相关经费,熊大爹的联合会主席全是义务劳动。
实际上,非公经济联合会刚成立的时候也热闹了一阵子,由于没有相关的经费做支撑,很多乡镇的联合会也就慢慢失去了成立的初衷,只有永春乡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熊大爹成就了永春乡非公经济联合会。”李秋梅对于熊大爹的工作给出这样的评述。
提及熊大爹的工作时,他打开左手提着的包,里面装满了一叠省、州、县等颁发的荣誉证书。2003年工会积极分子,2005年迪庆州总工会发的劳模证书,2008年工会积极分子,每翻开一本证书,熊大爹的眉头便上扬一下,脸上的皱纹也随之抖动,很有点眉飞色舞的味道。
右手提着的包里,装着2000年挂牌成立非公经济联合会的公章,以及各种各样的照片,甚至是他上门动员会员捐款的收据都还保存着。
在这些照片中,有的是演出活动时的照片,也有各级单位授予他奖状的照片。很多照片虽然保留了十多年,但在他的精心保管下,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虽然熊大爹在身份上属于联合会,但县总工会、乡镇工会联合会早就把熊大爹当作自己的人。每一次工会有什么活动一定要叫上熊大爹。
去年,在全省劳模的疗休养活动中,县总工会就指定让熊大爹参加。
也许有人会问,十多年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熊大爹究竟图个什么?其实,在熊大爹打开他的包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答案。在物质和荣誉之间,他选择了荣誉。
当然,熊大爹也有过困难的时候,刚成立联合会的时候,发展会员比较困难,他发展的第一个会员就是他的老伴。
总得有一股力量把他们团结起来
每次乡镇非公经济联合会开会的时候,有的会员来得较远,要赶几个小时的车,开会结束后,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费,吃饭的问题总是自己解决,他总是把路途比较远的会员招呼到家里,杀鸡买酒,总是要热热闹闹张罗一番。
他的老伴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只要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一定支持,在和旁人聊天的时候,他也会称赞他的老伴,“她懂的知识比我多,境界也比我高。”
就在他这种坚持下,永春乡非公经济联合会的工作一直干得有声有色,在他的带动下,非公经济联合会成立了一支合唱队,一支演出队,每年的五一、五四、七一、春节等节日,只要县里和乡里有活动,他这两支队伍一定是保留节目。
在一堆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张来自四川中江小学的一个小学生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满了感谢的话语,其中一句这样写到:“尊敬的叔叔,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负你们的爱心救助。”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8年,这一年汶川大地震,熊大爹从电视上看到报道后,他把卖废纸的钱都凑了出来,为灾区人民捐出1000元人民币。不但自己捐款,熊大爹还一家家商铺去跑,倡导大家为灾区献一份爱心。多年以来,在他的倡导下,永春乡共捐出20余万元的爱心资金。
李秀琼也是其中的受助者,李秀琼的父亲常年患病在床,母亲没有工作,同样是在他的倡导下,大家纷纷伸出援助的手。同时,熊大爹把李秀琼的情况报送到工会,也得到工会的大力援助。如今,李秀琼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在迪庆州民族中学教书。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熊大爹并不富裕,一块戴了30多年的手表,如今还戴在手上,表轴换了很多次,指针走走停停,但熊大爹一直舍不得换一块。
就在这样的坚持下,永春乡的非公经济联合会不仅没有因经费问题而停滞不前,反而成为地方政府的好帮手,有了这支队伍后,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好开展得多。面对各种荣誉,熊大爹总是平淡地说,一个组织成立后,不能让他变成散沙,总得有一股力量把他们团结起来。
让年轻一代还原自己的心愿
爱学习,但没条件上学,熊大爹只念过三个月的书,他说:“他的老师就是一本字典,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
在这样的学习干劲下,熊大爹不仅能无障碍地读书看报,在空闲的时候,他也即兴发挥写写诗歌。而且,在写他的名字和工作单位的时候,一手钢笔字写的龙飞凤舞,苍劲有力。
每当春节的时候,他就帮助村民写写春联。
因为爱学习,早在生产队的时候他就成为村上的记分员、会计,1996年入党,2000年12月乡镇非公经济联合会成立的时候担任主席。
爱读书却没条件读书也就成了他的遗憾,在很大程度上,他多次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其目的也就是让年轻一代还原自己未能读书的心愿。
熊大爹不是名人,但熊大爹是一个热心人,从他身上总能散发出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和力量。
附近的学校里经常请他去给学生讲课,讲爱心、讲美德。而他讲的最多的就是丽江地震的例子。早在1997年,丽江发生地震,一个小学生把她妈妈给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来,这件事在丽江当时引起轰动效应,学校也倡议大家向她学习,这名小女孩高中毕业的时候就直接保送大学。在讲这个小女孩的故事时,他把当时报道这个小女孩事迹的报纸翻出来给我们看。
每一次从报纸上看到能令人鼓舞的消息,他就细心地剪下来,贴在他的本子上,这些年过来,他贴剪报的本子就有一大摞。
因为看的东西多,所以讲起道理来也是头头是道。而且嗓音特别大,从做人的道理到理想信念,只要一开口就停不下来,在采访中,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他的健谈。
在他们村里,一共有200多户人家,80名党员。
虽然身在农村,可要在他手下成为一名党员并不容易,用他的话来说,三关过不了,就别想当党员。
第一关是学习关。每当发展党员积极分子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结束后就是长期的观察,这个人在村里的人品如何,思想如何,平时的思想状况如何。在通过长期的观察后,接下来他要亲自考察,这是一个面对面的谈话活动,每当这时候,你入党的目的是什么成了他第一个考察的问题。
因为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平时都习惯叫他熊大爹,偶尔也和他开开玩笑,但这个时候,熊大爹绝对是严肃的,在他心里,入党这么庄严的问题,不能嬉皮笑脸。当然,也有些党员文化水平不高,这个时候,熊大爹就帮他们写入党申请书。
由于家在乡镇附近,熊大爹一家的土地被征收了,现在他和老伴依靠低保生活,四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他有更多的心思花在工作上。
――美国《幸福》杂志 2月27日《中国为何仍有希望》
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元旦献词》中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新年开局的这篇文章,无意间为即将展开的这一年定下基调。在历史坐标上,1989年五味杂陈,许多大事悄然发生,令身处时代的中国骤然彷徨。
张瑞敏治理青岛冰箱厂
在国企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张瑞敏领导的青岛电冰箱厂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幕布上少有的亮色。
刚刚过去的1988年,青岛电冰箱厂可谓名利双收,斩获两项国家级奖项,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电冰箱招标中再次中选,产品出口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年,青岛电冰箱厂产值比上年增长79.2%,利税比上年增长96%,从5年前负债160万元的“亏损大户”一跃成为财源滚滚的“利税大户”,令人刮目相看。
一切还要从1985年张瑞敏怒砸冰箱说起。处理完76台不合格的“瑞雪”电冰箱,张瑞敏沉思了好些天――砸冰箱只是一时之举,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质量意识,然而看看这支良莠不齐的队伍,不是老师傅,就是小学徒,满脑子作坊式生产的陈旧思维,没有任何现代生产经验。仅凭这样的队伍,即便质量意识苏醒,又如何能生产出高规格、高质量的产品?
在当时的国企厂长中,张瑞敏是少数具有先进思维的管理者。与那些工人出身、全凭经验行事的厂长不同,张有着知识分子的思辨能力和学习热情,他对科学管理推崇备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成为小有名气的“管理能手”,不时到一些工厂讲授企业管理。
从利勃海尔引入技术之际,张瑞敏在青岛冰箱厂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活动。对职工进行脱产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厂讲座。对于这场科学管理小范围普及教育的结果,《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使人们抛开亚细亚的作坊,越过泰勒的‘定额管理’,去追逐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去接受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与此同时,通过对国外管理经验的借鉴性吸收,张瑞敏量身定制了一套符合本厂情况的规章制度。两千多项条款对290道工序、171个部件的生产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管,确保生产有法可依,出了问题有案可稽――每件商品都有编号档案,责任落实到人,根据制度追究处罚。如此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品开箱率100%,返修率不足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8年,张瑞敏的改革更加深入。他不仅为青岛冰箱厂引入计算机管理,还抢在大学分配之前,从哈工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名牌院校招收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推进企业管理。张瑞敏命人专门建了“大学生专用食堂”,并不惜重金修建大学生宿舍,配备全套家电。有人不以为然:大学生初来乍到,何以如此厚待?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对此做出有力回应。1988年秋天,因为意见不合,北京某单位将提供给青岛冰箱厂的PC可编程控制器摘走,造成设备停运,试图胁迫其接受更高的合作价码。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企业只能乖乖就范。然而,这一次青岛冰箱厂不动声色。三天后,该单位沉不住气了,派人前去打探虚实,竟然发现机器已在正常运转,车间生产有条不紊。原来,大学生们很快破译了程序,将其装进新的控制器,使设备正常运转起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对环境做出敏锐判断,并适时调整策略的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张瑞敏引入先进管理、优秀人才,出发点自然是让青岛冰箱厂获得前进的持久动力。从张瑞敏身上,我们看到了与周冠五、马胜利等国企厂长不同的风貌――他们都曾领导企业获得阶段性胜利,但大多数国企管理者在成功后不是陷入迷茫,就是变得狂妄不自知,从而丧失了再次前进的动力。追其究竟,或许缘于这样一重事实:周冠五、马胜利等改革明星并未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的改革更多来自个人摸索,带有天然的投机性,属于农民式的本土智慧,却因不够科学而多半不可复制,更难应对接下来的复杂现实。
张瑞敏则代表着西方的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界的萌芽。其核心即是“追求卓越”,这是青岛冰箱厂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根本原因。在中国企业普遍受困于技术的年代,曾经闹出徐传化父子“2000元买一勺食盐”的笑话,人才的价值不言而喻。作为管理对象,个体的素质高下决定了管理的难易,更与企业的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张瑞敏还有意将危机意识引入企业内部。进入1989年,他将全厂数百号员工召集到青岛剧院开职工大会,当着全厂职工的面处分了19名干部、员工。事情的起因是张瑞敏接到一份用户投诉,声称购买的“琴岛”冰箱内有一粒黄豆大的污点,百般退换而不得。
大会尾声,坐在主席台上的张瑞敏突然站了起来,面对全厂职工,他大声讲道:“欢乐的力量既能鼓舞新的创造,也能使小生产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夜朗自大的痼疾萌发。我们真的盖帽了吗?――非也!夺得国优仅仅是‘全运会’金牌,我们的目标是向‘奥运会’金牌进军!”
清理整顿下的企业各态
张瑞敏的讲话被《人民日报》记者记录下来,写进《张瑞敏治厂记实》一文,在1989年9月7日刊出。官方报纸很擅长配合形势做文章,这一次也不例外。就在这篇文章刊登前的一个月,国务院第四十五次常务会议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把清理整顿公司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到底”。此后,治理整顿成为整个八月弥漫不散的主题,审计署对中信、光大等国有大型企业展开审计,中央先后打击、投机倒把的条文政策。
这样的情势下,《人民日报》长文刊登张瑞敏重振青岛冰箱厂的事迹,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一方面,高层希望严惩潜藏在各个角落中的腐败分子、倒把分子,令局部过热的经济降温;同时又不愿妨碍正常的经济发展,呼唤更多张瑞敏式的管理人才到危机重重的国企一展身手。
香港《英文虎报》的解读颇具洞见:中国所谓的“过热”经济不过是个表面现象。实际情况是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这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过快”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因为投入高而产出低、生产能力低下、工作效率低和国家的非生产性开支高等原因造成的。这实际上将问题根源归结为管理不善导致的诸多流弊,也正是张瑞敏被广为宣传的深层因素。但无论如何,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复杂的处境――既充当改革试验田,也是各种问题的缓冲带。与之相比,各种形式的非公企业的出路则直截了当得多。
1989年的治理整顿以打击偷税漏税为始,逐渐扩大到对各类非定点企业的清肃,非公经济遭遇“政策之手”无情调控。9月25日,安徽芜湖,“傻子”年广久被投入监狱,罪名竟然是“贪污、挪用公款”。疾风知劲草。年广久的入狱释放了不详讯号,一时间,民营企业家人人自危。在民营经济发达的闽粤一带,爆发“老板跑路潮”;北京珠市口,因涉嫌走私,国美电器遭清查,黄氏兄弟东躲;更有胆小者怕“引火烧身”,主动将私营企业上交集体。
9月,山东临沂沈泉庄村民、白瓷厂厂长王廷江将辛辛苦苦创建的工厂无偿捐献给了村集体,并上交180万现金和一封入党申请书。两个月后,他成了沈泉庄村主任,不久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与此同时,江苏宜兴,一位名叫蒋锡培的民营老板把投资近200万的电缆厂上交集体之后,获得了与王廷江同样的政治待遇;浙江黄岩县,26岁的李书福匆忙将没有纳入生产定点之列的北极花冰箱厂交给当地政府,独自跑到深圳读大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