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

时间:2023-01-03 05:2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易错点总结

第1篇

一、 知识点拓展

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将知识点进行巧妙拓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知识点的拓展,可以使原本单薄的知识变得更加丰满,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可以以点带线,让学生在收获一个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规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述元素周期律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外,教师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主要化合价规律、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规律、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规律、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规律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规律等进行知识点的拓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内容。

例1:以下氧化物按其形成含氧酸的酸性递增排序为( ):

A. SiO2

B. SiO2

C. CO2

D. CO2

解析:根据其非金属性变化规律可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就越强。所以,该题的考点在于Si、S、C、P的非金属性强弱。由于Si、S、P具有相同电子层数,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就越小,非金属性也就越强;而C与Si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且C比Si少一层电子,所以C的非金属性强于Si。该题答案为B。

二、 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其难度大大加深,所以许多同学并不能很好适应这种难度的过渡,导致其将理论公式等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仍不得解题的要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一套高效立体化的解题技巧。一套良好解题技法的建立与稳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解题思路,帮助其快速正确地解决化学问题。

在讲述碱金属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将其中重点内容过氧化物的分析与计算的解题技巧总结并传授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技巧在于:理清题中关系,结合反应合并、类比分析以及守恒法等内容进行解题。

例2:在一定温度下,将1.06g无水Na2CO3加入足量饱和的Na2CO3溶液中,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为( ):A.等于1.06g ,B.大于1.06g小于2.86g ,C.等于2.86g ,D.大于2.86g.

解析: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无水Na2CO3,所析出的晶体为Na2CO3·10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106 286

1.06g 2.86g

因为在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所以原溶液中的水量减少,溶剂减少,且又有晶体析出,导致其析出的晶体大于2.86g。

总结:虽然根据考试大纲,对结晶水的晶体不做计算要求,但不排除对其晶体质量、溶液质量以及溶液浓度做估计、计算或者判断,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该部分的复习范围。

易错点分析】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要及时地将易错点梳理通顺,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化学学习中,总会存在许多易错问题,笔者认为,及时将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易错点进行分析整理并传授给学生,便可以帮助他们巧妙地避开题中的“陷阱”,让学生在化学题海面前游刃有余。比如,在讲述离子共存问题这一部分时,就会存在很多易错问题,例如下题。

例3:在PH=1某溶液中,含有Mg2+、Fe2+、Al3+ 三种阳离子,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阴离子是:(1)Cl- 、(2)NO3- 、(3)SO42- 、(4)S2- 。

A.(1) (2) (3), B.(2) (3), C.(3) (4), D.(1) (3)

错解:A选项。错选原因:许多同学容易忽略题干所给出的信息PH=1,或者忽略酸性溶液中NO3是具有-的氧化性。

正解:由于溶液的PH=1,可知该溶液为强酸性溶液,且溶液中含有许多H+,所以NO3-不能存在其中,因为H+、Fe2+、NO3-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此外,S2-和H+会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也不能存在其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兴趣;导入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思考能力都是一种开发和挑战,作为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兴趣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上较为被动。我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用应付的观念,将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对于作业的思考、更正方面做得很少。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被动,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听讲,课堂参与能力差。

二是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少学生在一种长期压抑且被动的氛围中学习,殊不知化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又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三是自主性差,学生不乐于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很累、很苦。

二、思考与建议

结合上述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还应该从最原始的兴趣开始,开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之门。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激趣为首,积极入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取得高效化学课堂,兴趣是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1.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做好课本上的实验的同时,可做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和乐趣。比如,在第一次上化学课的时候,我就做了几种有趣的实验,并且跟班上的学生说:“目前已经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阶段,你们中也许有这样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成绩不优秀丧失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一提及化学就‘头疼’,但是我会努力让你们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化学。”于是,我做了几个小实验,其中之一就是拿了一个玻璃杯,放在一个学生的桌子上,杯子里装着一些水,杯子是透明的,在玻璃杯下,我放置了一张A4纸,此时,我问学生:“如果我快速地将这张纸抽出来,玻璃杯会不会掉下来呢?”学生们都好奇地盯着我看,此时我迅速将纸抽离,而杯子纹丝不动,学生们很惊讶,我在总结中提到,“化学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今后在我的引导之下,你们会接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2.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来为化学课堂增色

如,我经常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将一些课件、化学现象、化学反应等用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展现出来,以便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更直观、更生动的体验。在讲到同位素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做了“氢弹和原子弹爆炸”的视频,学生看了之后,有了直观的感受,更对同位素这一章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高中阶段,学生在较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化学教师应该以兴趣激发为首要目标,以便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二)精心导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精心的导学是为了高效化学课堂做最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之前就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难点知识点,为解惑做好充分准备。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开放性课堂的灵魂所在。

1.精心导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课堂目标,这种自主的预习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提前发现问题,并且在课堂中善于解决问题。在一次晚自习上,一个学生正在预习下一节功课的内容,同时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提出了质疑,我看了一下学生提的问题,才知道原来他产生疑问的根源是对“电荷守恒”没有理解透。在随后的新课教学中,我就适当调整教学,强调了“电荷守恒”的原理,提高了新课授课效果。

2.精心导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最终完成引导、点拨、归纳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由浅入深。如,在一次课堂上,学生对于“物质的量”中出现了不少易错点,于是我寻根问底一步步点拨、引导,首先让学生写出化学公式,再对多种条件下的浓度、体积等进行多方面假设,最终,很快攻克了这一个易错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化学兴趣课堂的一种内在精神的反映,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也就让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并且在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充分把握主动性,通过探究挖掘化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激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问题普遍存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新的课型和新的模式,引导学生凭借兴趣走进化学学习之门。

参考文献:

[1]赖添林.高中化学中用不同课型进行兴趣化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中学版,2011(1).

第3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133

首先,要明确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任务。

通过高三化学复习,使学生掌握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结构,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应化学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化学素质(自然科学基本素质)。具体来讲,不同复习阶段有不同的复习任务。第一阶段的复习任务是通过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章节知识系统化和深化,初步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第二阶段的复习任务是进一步巩固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化学知识模块,总结归纳高中化学基本规律,进一步优化学科思维模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的复习任务是进一步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应试心理素质)。

第二,第一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一轮复习基本方法大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2. 勤于练习,好问、善问;3.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强化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作用;4. 注重章节知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初步形成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5. 注重实验,善于把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策略:(1)确立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念,不断强化自我激励,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是顺利完成第一轮复习的思想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坚定不移的落实复习计划,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技巧。这既是完成复习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2)明确主次关系,提高复习效率。每年总有一部分学生复习很努力,看了不少的资料,做了不少的题,但总感觉成绩提高甚微,甚至为此感到很苦闷,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复习过程中的主次关系,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首先是要明确教材与教辅的关系。课本是一课之本,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要以化学课本为主,以教辅材料为次。

当然,以课本为主,不是抱住课本不放,不用或少用教辅资料。以课本为主主要体现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应以课本的编排体系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某一本教辅材料,教辅材料应该是为以课本为主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服务的。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教辅资料包括平时的各种练习题回归教材的对应章节,从而不断完善和深化高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轮复习中,不要刻板地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复习,而应按照《新课程标准》和《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统一规划教材的复习顺序和内容安排。其次,要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忽视“双基”盲目追求能力。如复习化学概念、理论时,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而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时,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积极探索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长期坚持,基础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高。再次,要明确通过复习提高能力为主,知识的简单记忆是次要的。因此,要努力避免简单重复做题,陷入“题海”。在保证适量的练习量的基础上,要努力弄清题目考查的目的是什么,举一反三,紧紧抓住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3)注重复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充分体会高中化学所反映出哲学原理,并依此相关原理指导化学复习。化学思想是化学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既是他们对化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看法和观点,又是他们研究、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思想、“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互依存”的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以及中学化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问题转化思想和整体分析思想等。在化学总复习中,要注意体会这些化学思想,有利于形成化学观念,有利于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问题。其次,要重视记忆方法。根据“遗忘曲线”可知,记忆存在着“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复习中应注意合理安排记忆重复的时间和次数,如采取“先密后疏”、“先及时后分散”的策略,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果。应使用合适的复习方式,如限时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整体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等。应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如规律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再次,要重视培养化学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如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假设,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等等。当然,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不能脱离学科实例和练习,而应贯穿于日常的学习之中,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求解过程去细心地体会、总结和交流并反复的运用、逐渐掌握。

第三,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二轮复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挂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策略:首先,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题复习计划。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二轮复习中既有学科专题复习,又有综合科的考练安排,学习强度大,适应综合训练的难度大,因此,要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使整体复习进度与自己的复习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忙中不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次,突出重点专题,学会舍弃偏、难、怪的题目。第三,重视做题质量,不强求做题数量。重视自己的薄弱点、易错、易混、易模糊点,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重视错题集的使用,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盲区。

第四,第三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定时训练,规范训练,回归课本,规律重现。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端正做题的态度,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规范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讲评后要注意将知识点回归课本,反复准确把握基本规律。

第4篇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

第5篇

高中化学知识量庞大,内容繁杂。只要我们认真摸索和分析,就会发现学习化学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好这些规律,高中化学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一、学习的理念

第一,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品质。高考是公平的竞争,我们要向自己、家长、周围的人展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成绩就是诚实的反馈,要杜绝歪门邪道、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一切不道德行为。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屁股坐得住”。“坐得住”意味着能坐在座位上最少2个小时,高考是2~2.5小时考一科,如果坐不住,就连考试都应对不了。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定性,能长时间坐得住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算非常重要,随着动手练习的增多可以看到成绩也在提高。能坐得住,手也充分动起来,下一步就是排除杂念制定目标。在充分理解高考出题原则的基础上,按各科的学习特点从基础知识到深入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动脑。

以上几点都做到了,学习自然就进入了用心感受的阶段。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幸福、充实、满足感,从而迸发出对学习的无限热忱。这对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我们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时常想想能为父母做点什么,并立刻付诸实施。

第三,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按阶段分割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譬如现在的短期目标就是考上理想大学。有了远大理想和短期目标,可以使我们克服困难,奋发拼搏。

第四,要做一个会思考且时常思考的人。回眸过去,品味现在,展望将来,通过反复思考寻找新的自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紧靠课本,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如何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经常由于对某个概念记忆不准确,或者理解不清楚在考试中失分。考试完老师发下试卷后,不少学生会说这个概念我会,就是当时马虎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概念问题还是模棱两可。实际上,其原因并不是马虎那么简单,而是由于对概念认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深刻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紧抓课本,对基本概念要清晰,对基本理论要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真正做到“心中有表(元素周期表)”。任意指出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能推出它的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物的类别、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与其他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同样,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推断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呢?学习一个新概念时,我们可以先从它的定义入手,分析它的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得到初步认识。再通过分析习题或考试题发现对这一概念的考查角度,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比如电解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学习:先看教材中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电解质研究的对象是化合物。像铁等单质,虽可以导电,但不是电解质,还有能导电的稀硫酸溶液等是混合物,也不是电解质。还要注意电解质指的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氯化钠固体虽不导电,但氯化钠溶于水或熔融时都可以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且应注意该种物质溶于水,不是它与水发生反应。如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这是由于它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可以导电,因此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碳酸是电解质。然后学习电解质的分类,注意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这样基本上就能把握住电解质这一基本概念。此外,有些化学概念易混淆,同学们应有意识地进行对比,通过自学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再如裂化和裂解、结晶、结晶水合物等,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不反复对比,便易混易错。

要认真掌握基本理论。如高二的《化学平衡》及《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学好这两章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化学理论的重要性,更好地运用化学理论理解和掌握中学化学知识,并解决或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观察,积极动手,培养实验探索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化学学习中必须重视实验,认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抓住本质现象,只有有效地观察,才能有效地学习。

其次,要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

再次,要积极动手实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死记硬背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

第6篇

关键词: 衔接教学 系统复习 设计作业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

一、做好初中知识的系统复习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课本、笔记,研究解决。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发展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复习重点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题型进行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主要是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1)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2)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3)物质的检验;(4)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复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起始阶段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1.精心备好起始课,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实验课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传授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方法,抓好化学实验的衔接;讲评课时指导学生分析思路探索规律,传授思维方法,搞好思维方式的衔接;自习课搞好自学策略的衔接,将知识探究和学法探究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课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会尽可能上好实验探究课。当然,实验探究课上老师应给学生明确的目标,适时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并确保学习的可持续性,从高中化学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把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我认为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整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升华,要坚决杜绝教师单纯传授知识,那样只能使课堂枯燥无味。如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精心设计作业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课堂成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而作为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它设计的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课改的理念,通过作业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

1.作业生活化。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对化学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所难免。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作业问题。化学学习天地很广阔,我们把化学学习触角伸向生活每一个角落,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化学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化学素养。例如,《化学1》中“思考与交流: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化学2》中“社会调查: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等;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

2.作业个性化。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以“面向学困生,照顾学优生”为原则,作业分层次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有效提高。化学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课本知识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第7篇

一、导致高一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1.教材原因。初中化学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化学深广度明显加强,内容由描述向推理、讲述向探究发展,能力要求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的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粗盐提纯多个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强。初入高中的学生分析能力较弱,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是教材中的第一个障碍。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物质、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在高一新生还不适应高中学习规律时,出现该内容,给相当部分学生当头一棒,他们马上认为化学不好学,渐失信心。

2.教师原因。一是初中没有做好知识衔接。初中教师只关注中考,没有持续性教学理念,对高中要用而初中不考的知识不强调,使学生学习中存在漏洞,加重了学习负担,造成两极分化。如:高中《离子反应》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由于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及相互间反应掌握得不透彻,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融会贯通来写一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给离子方程式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像这种初中课本没讲或没当重点来处理的内容,而高中化学课本直接拿来用的内容还有不少,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教师心态原因。教师也知道对高一新生进行教学一定要放慢速度,减缓梯度,但为了和高考接轨,往往会犯急躁病,有时也不免出现教学进度过快、容量过大、教材过度深化延伸的情况,这就增大了学习难度,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原因。许多曾经优秀的学生上高中后处于自我满足中,学习习惯大都停留在初中阶段,并过多地依赖老师,缺乏自主性,没有紧迫感。他们忽视了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导致学习中出现了漏洞而退步。我曾经在校园中两次听到两届的高一新生说出同样的话:高中老师不如初中老师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不成立学习小组,不将家庭作业和上交作业分清楚,每天都不知道该做哪些作业。

二、教学中避免两极分化的措施

1.上好初高中衔接的复习课。高一新生入学前近两个月没有学习,还处于休整状态。教师要使学生融入高中学习,必须进行初高中的复习衔接。新学期初,学生处于对新课的期待和对新知识的好奇之中,此时要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兴趣不浓,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因此,给高一新生上好第一节化学复习课至关重要,它既是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的最重要一课,也是确立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的最重要一课。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给学生以“炒旧饭”的感觉,既浪费时间,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一部分学生厌学而成为学困生。

我的做法:将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全国初升高的能力题或高考涉及的初中知识中,特别突出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编一份试题。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让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探究,让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在考,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积极主动。课堂上,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2.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掌控课堂。新课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中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不能依赖教辅资料,直接将知识点提升到高考标准,而要对所设计的习题进行重组、取舍,降低难度和综合性,避免学困生产生。还要依据中考成绩档案,对学生的化学程度掌握到位,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可挖掘优秀生的学习潜力,也可激发程度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两极分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习才不会枯燥;只有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才能使学习充满探究性,使教学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教师则体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导,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思考,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逐渐做到独立学习, 乐于思考,使学生从“不爱学”变为“爱学”,从“不会学”变成“会自己阅读、观察、动手和总结”, 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就减弱了。

4.及时检测。检测学生学习的方式有课堂随堂练、课后作业、周考练卷。教师要做到面批,从而准确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面批时,老师对学生在解题中的困惑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分析讲解,并对自己的学习做到正确评价。此环节以全面鼓励和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精致化

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94

高中化学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通过精致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清晰化,给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思路。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从细微之处人手,将教学设计精致化落到实处。

一、详略得当。凸显化学思想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分布,针对课程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开展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凸显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如在进行《溴氯碘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以海水的主要成分为引入,让学生分析海水中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化学元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教师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即可。接下来,以电解饱和氯化钠的实验为引入,让学生分析产物,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氯碱工业的相关概念,进而推断氯气的相关概念,了解氯碱工业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氯碱工业的过程较为繁杂,教师在此部分可以分配较长的课时,并通过化学方程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开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氯水的相关性质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教师以氯水的褪色实验为引入,引导学生对氯水的成分、性质等知识进行探析。氯水褪色的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氯水的知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详略得当的教学设计更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提高课时利用率。

二、以点带面。解决同类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学习方法的学习,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同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在进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以引导为辅,以练习反思为主,以点带面,培养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首先教师展示方程式: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钾与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氢氧化钾与硫酸的反应,让学生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氢离子和氢氧根生成水),并总结规律:强酸和强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生成水。接下来展示方程式:硫酸与氯化钡的反应、硫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硫酸镁与氯化钡的反应。学生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为硫酸根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并总结出规律:离子反应方程式反映的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物质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两组方程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为后期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遵循逻辑。合理设置练习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要的练习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知识的衔接度。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合理设计练习,对于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要进行重点练习,以练习促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进行《物质的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适当设计练习。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和粒子的数目关系后,教师可以设计习题:1mol的粒子数目为多少?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如何得到的?讲解完摩尔的概念后,教师要指出摩尔的使用场合,即需要指明粒子的种类。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判断题:判断1mol氢、1molCO2、1mol大米等提法的正确性。学习了摩尔数、阿伏伽德罗常数和粒子个数的关系后,设计习题:1mol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多少氢原子?在学习了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质量、摩尔的相关概念后,设计习题:24.5gH2SO4中含有多少个氢离子?习题的设计贵精不贵多,教师要以巩固知识为目的,遵循思S逻辑,合理设计习题。

四、巧设主线。链接教学内容

第9篇

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虽然我首先要求自己从观念上转变,“怀旧”情结不能太浓厚,要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内容处理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一些困惑。

困惑一: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就是“探究活动乐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积极性高了,但考试成绩砸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课程理念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本身的问题?还是教师在开展探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困惑二: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内容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但是相关物质的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下降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即要求降低了,这样的安排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化学必修1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但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往往偏难、偏繁、偏旧,学生一做题就容易错,从而慢慢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但高考难度并没有降低,教师担心学生适应不了高考难度,把高考考砸。为了适应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又不得不像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这势必使得课堂内容多与课时少产生矛盾,无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

困惑三:新的课程结构没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两个阶段,都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前,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因此,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而主要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总结物质的性质。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要求学生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等),认识钠和水、氧气等的化学反应并会书写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加热分解反应),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能利用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而对钠与酸、盐溶液的反应则视学校的情况而定,钠与氧气的反应需要知道条件不同氧化的产物也不一样,而对Na2O2的性质,教材以资料卡的形式出现。笔者建议依托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至于反应原理则不必要作更深的探讨。原来需要两星期左右的碱金属元素的教学,现在在两课时里学完。忽略了各物质具体的性质及其运用,会削弱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削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学过的知识短时间内很容易遗忘,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碰到题目就显得不知所措,怎能战胜高考?

困惑四:课程需求与资源短缺。我们刚实施新课改时,手上只有一本必修1的新教材,不熟悉知识点的分布情况,不知道同一知识点还会出现在哪些模块,“超前”“超标”“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致使课时紧张,增加了学生负担。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思考

对于碰到的困惑要及时反思、及时解决。我觉得今后要从这几个地方着手解决。

1.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订好初高中衔接计划,按步实施 。明确哪些知识是初中、高中之间需做好衔接的,哪些知识是渗透在新课教学之中的,要注意循序渐进。学生要主动适应体验学习过程及方法,教师平时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多给他们机会去锻炼,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课堂上不必把知识拓展太多,有些重要知识点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后讨论,一方面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将知识在无形中得到升华,还可以解决课时少的矛盾。

3.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将相关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其中。我们认为基本思路是从通性和氧化性、还原性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类别所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反馈指导;教学模式;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0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02

化学新课改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践了“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反馈指导”的三阶段教学模式。

一、“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反馈指导”三阶段教学模式

1.三阶段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反馈指导”教学模式各阶段的教学任务

(1)问题导学阶段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化学课的学习首先要由问题引导。教师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自学,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导学阶段占用教学时间5-10分钟左右,主要任务是:

第一,揭示“学习目标”。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以及学情,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第二,出示导学提纲。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力求做到能向学生提供依纲据本、能挈领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

第三,学生自学。(1)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自学,了解教材内容。(2)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一段合作探究内容。(3)试做导学提纲中提出的练习。

老师在进行“问题导学”阶段的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自学。学生自学时,老师应该巡视,注意关注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进行点拨或鼓励,倡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生成新的问题。

(2)合作探究阶段

这一阶段占用25分钟左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合作探究:

第一,把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或生成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议题。

第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维互动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争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

第四,及时小结。尽量让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使知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

老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主要作用是导学、点拨、补充、点评,努力做到学生会的不讲,经讨论能会的也不讲,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流、动手操作,努力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状态。讨论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大胆争论,从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获得体验。

(3)反馈指导阶段

这一阶段占用教学时间5-10分钟。主要任务是:

第一,学生完成随堂训练题。作为达标检测的试题具有巩固拓展性,可设必做题、选做题。

第二,要求学生快速和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督查,提醒并纠正易错点。

第三,当堂完成作业。老师尽可能地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及时反馈矫正作业中的问题。

第四,对下一课时的预习作指导。

训练题力求做到具有典型性,突出重难点、考点,对知识加深拓宽;训练题力求做到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及做到具有量力性,难易适度,题量适当。

学后的训练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化知识为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督导思维训练,力促温故知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磨炼意志。训练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

对下一课时的预习作指导是跟先前的课堂教学最大不同,真正起到教师“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的放矢自主预习,思考问题,为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收获打下基础。

二、“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的教学案例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典型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基本内容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复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SO2是大气污染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教学中不回避SO2对环境及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了解化学在解决环境及健康等问题时可能的方向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阶段出示导学提纲

探究问题1:“酸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产生酸雨的罪魁祸首是哪种物质?在空气中该物质是如何产生的?所有降雨都是酸雨吗?怎样防治和减少硫酸型酸雨?”

探究问题2:请设计并组装一套实验装置制取SO2,并证明SO2为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探究问题3:将等物质的量Cl2和SO2的混合气体通入潮湿的有色物质中,有色物质能否褪色?

探究问题4:如何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如何除去CO2中的SO2?

探究问题5:已知SO2和CO2有类似的性质,请推测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设计实验验证生成物。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有效设计

化学作业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化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都作了较为新颖的阐述和规定,但对于占据学生学习活动近三分之一时间量的作业活动却没有说明。要想实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众多目标,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依赖于作业的改革。

目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主要以高考为目的,其出发点值得肯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量,作业难度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作业形式过于单调,大量的定时、不定时强化训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化课堂知识,但长期下来,学生做作业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抄袭、不做作业等现象,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对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质极为不利。特别是生源较差的普通学校学生,学生学习习惯欠佳,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还存在许多不利学生发展的现象:目标不明,在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体系不全,作业设计中的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化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形式不灵活,长期以来,学生作业主要依靠课本和配套复习资料,前者作业过于简单,对于应付会考还可以,应付高考完全不行,后者作业难度偏难,一般都是高考题改编而成,对初学者、尤其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太高,学生无法完成,这都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化学教学质量,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下面本文就作业有效设计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1.设计作业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目标正确,才会少走弯路。众所周知,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它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设计作业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而且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且题目的针对性要强。虽然现在很多资料都有配套的课时训练,但很多题目可能与本节课教学毫不相关或者相关不大,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先要每道题认真去做,然后有所取舍,挑选出相关的题目进行布置,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2.作业设计的内容要体现以下原则

(1)分层实施原则

目前作业最大的弊端就是全班作业一刀切,基础差的同学完成不了,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这样就会出现抄作业,作业完成不认真,一般将每次作业分三个层次来布置,这样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事可做,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

①作业量分层。适当减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作业量,他们可以选做或者不做拓展性练习。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思考、总结。

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化学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能有效保障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的问题,能够保证他们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2)实践性原则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化学材料,在大量的化学实践中掌握运用化学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化学作业设计还应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形成能力。

化学作业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显得更为生动、实用,也能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成为书呆子,使得学习不再有高分低能的现象。

(3)开放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最具开放性的学科。化学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化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立足于课本,着眼于课外,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

(4)综合性原则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要“拓宽化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化学实践能力”。

3.作业设计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传统教学中,常是老师布置作业学生独自去完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他们做作业时,无交流可言,还缺乏情趣,长此以往,学生不由自主地将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并逐渐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创造欲和表现欲。要想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做作业的乐趣,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精心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一种亲近感,进而增强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请同学归纳梳理某部分知识点后给同学讲解,总结化学口诀梳理易错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分享,撰写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进行交流等

4.作业评价要讲求策略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因此,教师在讲评作业时,要讲究评价策略,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表扬。教师也可请学生为学生讲评,学生必然会好好准备,激发和升华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简单介绍型:仅用几分钟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及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强调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对学习方法加以指导;

(2)自学型:认为序言课只不过是简单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前景及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学生都能看明白,也没有太重点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即可;

(3)知识前移型:由于序言课没有太多具体的化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就把后面的一些知识或实验进行前移,充实序言课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序言课确实不是重点,但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却起着重要作用,一节枯燥无味的序言课,可能让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若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联系科学生活,丰富教材内容,给学生展现一个精彩神秘的化学世界,新的知识,新的感受,能激发他们继续前行的欲望。现介绍高中化学序言课的设计思想:

一、展示自我,增强自信

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彼此还处于陌生状态,因此第一节课应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化学史知多少”小竞赛,让学生随机抽题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了解了化学发展的历史及重要时期的成果,最后教师对化学的发展史进行小结。

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材料是学生都熟悉的化学物质,首先让学生讨论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并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我们身边的化学,体味化学和生活的关系,然后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新材料带给我们生活的新变化,具体设计如下。

1.感受身边的化学――普通材料

【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

展示塑胶跑道、游乐场、塑料制品、飞机、小轿车等图片,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材料,但平时学生并没有将其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设计,将其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前沿科学――新型高分子隔热材料

【展示】可爱的小猫咪所在的隔板下面是2200℃的火焰,为什么小猫咪会安然无恙?

小猫之所以能栖息在2200℃火焰之上,是因为隔板的材料是一种透明橡胶,具有隔绝强热功能。已经用于制作太空船的隔热屏,它能耐太空船重返大气层时所产生的8300℃的高温达3min之久。学生看了这些说明,都深深地为科学的神奇而震撼。

3.体验心情与化学――信息材料

【展示心情卡】信用卡是学生熟悉的经济时代的产物,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信用卡(事先没有说明是信用卡),当看到我手中的卡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银行卡,我让他们仔细辨认,他们感觉不太对,困惑的眼神中透露出好奇。接着我让学生看它的使用说明:将拇指放在液晶片上10秒后移开,立即读取当前显示的颜色,据颜色可测试心情状况。学生不禁发出“哦”的声音,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快乐心情。

三、与学生探讨如何学好化学

神秘的化学世界让学生惊叹不已。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化学呢?

1.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伴随的是主动的行为,而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我;

消极的心态伴随的是被动的行为,形式的应付可能没有收获或收获甚微,无获的付出就是无效劳动,没有成就感,还会产生更消极的心态,导致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可见,心态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关键。

2.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法交流】谈自己最成功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