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数学论文

高二数学论文

时间:2022-10-08 16:2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数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数学论文

第1篇

曾经,大学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

如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像韩寒、李想这样的“叛逆者”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80、90后的代言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但不可否认,他们都获得了大部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当然,只举例没有意义,一个刘翔并能不代表亚洲人比非洲人跑得快。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新贵的头衔、财富和姿态,更多的是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听听没读过大学的成功人士讲述他们成功的故事,或许对那些落榜者会有所启发。

反方:高考零分,人生清零

每年高考,都有一些考生,以零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思考。

他们构成了高考的另一个榜单。这些不合作者,把自己整个青春期所受的教育归零,并以此挑战高考制度。听听零分考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思考: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抉择。我们可能会发现,曾经用巨大代价所击退的挑战——高考,其实只是人生若干个挑战中最容易的一个。

也许,对制度的改变仅靠一时之激,是徒劳无益的。人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冲动行事。

正方

韩寒:“竖子”也能成名

千年古城楼“云间第一楼”的青砖红瓦,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不时有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少年跨过门槛。14年前,作为体育特长生的韩寒,以低于录取分数线14分破格跨入了松江二中的门槛。不同的是,在连续读了两次高一之后,韩寒永远跨出了“云间第一楼”的门槛。

第一次高一的期末考试,韩寒七门功课全部不及格。后来,韩寒自我解嘲说这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1999年,两次被留级的韩寒面临被学校劝说退学的危险,权衡再三后,自尊心极强的他决定主动申请退学,因为“这样起码有点面子”。而今天,韩寒的成就已远远超出了昔日的同窗。

“韩寒是我们同学中真正的佼佼者,他比我们都强。”10年后,韩寒的一位高中同学考上了重点大学,考上了上海市公务员,她走的是社会公认的主流的成才之路。她说,2009年,曾经因为“七盏红灯”而辍学的韩寒回到母校松江二中的时候,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场面几近失控。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随时都会处在分岔口面临各种选择。假如当年韩寒走上按部就班的道路,也就不会有“赛车手韩寒”,也不会有“文学韩寒”或者“公民韩寒”之类的称谓。尽管成功的经验并不可以复制,但它完全可以被借鉴。韩寒成功之路最大的启迪或许就是: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他都做出了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选择。

李想:身家过亿的高中生

现在,“李想”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1981年出生的他,1999年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年时间,他率领团队使自己的网站一跃成为全国众多IT专业网站里的第三名。而创造这一商业奇迹的,就是仅有高中学历的李想。作为泡泡网首席执行官,李想的身价将近两个亿。

对于李想的异军突起,有些人认为纯粹是靠运气,而事实上,任何成功都绝非偶然。

在高一那年,李想按自己的要求配置了一台价值八千多元的电脑。当时他每月的上网费将近七八百元,“上网的费用是我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得的稿费。”回首那段岁月,李想显得波澜不惊。

1999年,念高三的李想办了一个名为“显卡之家”的网站,“那时候,我每天早晨四点钟起来。”李想说,“一直做到七点钟,然后才去学校。”

这些付出很快得到回报,由于网站发展迅速,不久,日访问量就达到一万多人次,加之用户的口口相传,很快,广告商开始给李想的网站投钱,每个月有六千多元。

高考前夕,李想决定放弃高考,全力以赴做网站。对儿子的这种选择,李想的父母显得相当开明,并没有过多干涉。

李想说:“我其实从来没有质疑过大学教育,我最质疑的其实是高中教育。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信仰、信念、上进心是在高中毁掉的,在一个人最关键的16到18岁之间,形成重要的人生价值观的阶段,被毁掉了。”“为什么每年偏偏要去挤那一个独木桥?而那个独木桥其实本身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反方

从拒绝到捍卫的徐孟南

徐孟南,22岁,安徽蒙城县人,2008年高考主动考零分,几门课共得143分。现在在江苏淮安经营一家猪毛厂。

4年前,徐孟南拒绝高考;4年后,徐孟南劝人高考。

徐孟南高一时成绩良好,高二时受韩寒《通稿2003》的影响,强烈反对应试教育,并自创了一个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模式,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爱好、特长进行教育,文化课得分只占高考的一部分。

为了宣传这一理念,他决定用零分换来话语权,让更多人关注他的“三人行”教育模式。

高考结束后,徐孟南到上海打工。那段时间晚上,他睡不着就琢磨:“考零分这事儿,到底对不对?”

一个月后,徐孟南悄悄从上海回到合肥,向媒体求助:他想上大学。但高考录取已过,没有大学愿意接受他。

接下来的几年,他的生活被打工的“劳累、辛苦”充斥着,而他的同学,无论名校还是专科,几乎都在读书。偶尔的相聚,同学们聊着愉快的大学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令徐孟南羡慕不已。每次听到同学们的近况,他都不由感慨:“一步岔开,路就不同了。”他有时忍不住抱怨,当初为什么没人拉他一把。

这个念头促成了徐孟南的“悔悟劝学”行动。2011年5月,他找人做了一个木箱随身背着,里面放了4000多份宣传单,呼吁大家要好好参加高考,不要考零分。

徐孟南现在仍然想去读大学。“要出世先得入世。”他最大的感悟是:进入体制去了解它存在的问题才能改革它。

寻找“伯乐”的吉剑

吉剑,25岁,云南昭通人,2008年高考主动考零分,几门课共得168分。现在浙江永康一家工厂打工。

吉剑在高考中故意考零分来“改变中国高考制度”。4年后,吉剑并没改变什么,他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继续写文讨伐应试教育,继续寻找他的“伯乐”。

“你后悔吗?”这是每个高考考零分的考生绕不过去的问题。吉剑在他《吉剑的反思》一文中更明确地回答:“虽然大多数高考零分的人后悔了,可是我吉剑没有后悔。”

吉剑喜欢数学,高中就读云南镇雄某中学时,别的同学忙着做题时,他却在思考“圆周率为什么无限循环”等问题。高考时,吉剑并没有在试卷上答题,而是写下了一些数学论文,及对高考的看法。吉剑希望,高考阅卷老师看到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汇报给教育部门”,或是被理想中的大学直接特招。但到了9月新生入学时,仍没有学校或老师传递给他相关的信息。吉剑只好到各地打工,这期间他仍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