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09 16:1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规划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第1篇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本要求,通过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系统的达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科学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辨识以及模拟,从而确定最佳的生态位,同时能够提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共生、协调发展的方案。生态城市规划需建立在众多规划的基础上去实现,对城市规划、建筑规划、环境规划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划纲要,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另外,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满足建设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文以及民生方面的进步,使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城市的整体要求。同时,生态化城市体系强调的是本地区的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生态化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对经济、人口规模以及自然资源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也有着联系。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对城市的空间以及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对单位平方内的建筑密度进行优化,另外,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能够融为一体。城市生态规划主要是对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进行恢复与调节,使之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规划的对象主要是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物质。这里面涉及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水土的再生、水源的保护以及城市的绿化等等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涉及面要比城市规划更加广泛,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进行协调与治理,根本目的是为了城市与自然能够长期和谐与共存。

2生态化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资源枯竭的预警,最严重的或许是水资源。但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加之人们对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的供需关系日益紧张。于是,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的措施,而且生态化城市也是解决城市资源日益短缺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开始试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很多现象都在表明,我国的生态化城市建设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城市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遇到很多阻碍,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态化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但是对于生态理论方面的指导,目前很多城市都很缺乏。虽然其他诸如环境保护、园林景观、地理地质等学科都与城市管理阶层进行了合作,但是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管理经验上的不足,缺乏有效使各机制协调运行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城市社会学家,在城市的管理中并未参与太多活动,无法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所以,面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相当时期内加以解决。

3生态化城市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的管理者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精心做好城市生态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需要对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独特风格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生态城市规划中主要有三种基本设计,分别是: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产业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

3.1城市住区设计

生态化城市规划方面城市住区的设计要包含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保障绿化率、提高生态技术应用水平、节能环保、合理布局。

(1)保障绿化率。在城市规划的实行过程中要注意保障绿化率,积极推广绿色植被的栽植,同时,加大对人工湖的建设力度,在居住区增加绿地面积,对居住区的房顶与墙壁实习绿化。在居住区内必须指定公共绿地的面积标准,敦促各单位坚决实行。

(2)提高生态技术应用水平。政府应鼓励生态技术的发明创造,对发明生态技术并有着良好效果的或者个人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对相关科研单位进行补贴,加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城市全面推广生态技术的使用,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奖励,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3)节能环保。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要严加规范,敦促建筑企业使用低耗材、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坚决查处使用有毒建材。同时,应避免使用能够造成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的建筑材料,另外对放射性建材严加控制,避免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对建筑企业严加管理。

(4)合理布局。居住区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从长远目标出发,对住宅区的选择要进行科学的选址,避免住宅区处于工业化污染地区。

3.2城市的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结合建筑与园林进行综合设计。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性与科学性的特点,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对空间天际轮廓进行详细设计,这是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在城市中进行街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对于整个城市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层建筑景观设计工作同样也非常重要,要进行应地适宜的设计工作。对于底层建筑景观要做好统一的规划,与街道所在商户进行协商解决。做好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是否具有符合城市特点的园林,充分利用好周围的水源。对园林公园要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意,促进人工园林与环境的融合。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念充分结合,与园林融合共通,从而提升园林的艺术氛围与生态效益。也必须注意,园林设计之外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3.3城市产业设计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产业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产业应该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态文明的“排头兵”。城市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本城市的工业发展状况,对本城市的产业结构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着眼于全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要以高科技、无污染、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作为主力,支持与鼓励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大力促进教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的企业要坚决进行关闭处理。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

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

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

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

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

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

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

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得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 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3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我们做设计时经常的手法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城市规划考虑了建筑设计

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优秀的建筑设计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总体关系孤立地进行的,而是把它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单体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在进行立面造型处理时,一定要从大处着眼,考虑整体效果,要从整体再到局部,从大面到细部,反复推敲,逐步深入,使整个立面从整体到局部都比列协调,互相映衬,形成完整的统一体。这方面笔者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宏观量化分析和微观规划设计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提供参考。

Key words:information times;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and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 is experienc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to the informationization patter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wo aspects from the macroscopic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the microscopic planning design to carry on the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ers in this information times.

1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 of 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 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 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 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 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 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前言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关键时刻,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到目前的130余所,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要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注重研究专业的科学定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体现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 专业的科学定位

定位是一个专业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地位的选择,是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空间的选择和确定。科学定位首先应做到以下四个必须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及优势;必须以差异发展的思维分析人才需求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错位发展;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办学方略,体现优势、持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及人才使用范畴,人们习惯将人才分成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特点,强调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职能,以地方、区域经济为主,发扬优势和特色,为中小城镇的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服务。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型人才。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3.1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求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城市规划专业应有一定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或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资格。

应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学校设计院(所)便利条件,让有关教师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更新知识,提高教师城市规划设计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实践,提高教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工作生活条件,如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加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来考虑,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3.2 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如美术、计算机、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性教学内容。以课堂练习、上机、实验等形式进行。第二,独立的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城市规划管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课程设计,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模型制作等。第四,毕业设计。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由单科到综合,由假题假作到真题真作,由手绘图到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由城市规划设计到城市规划管理,形成一条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实践教学主线。再加上学生的社团活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完成了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城市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45%。

3.3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上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模拟式教学”、“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方法。①模拟评审会是课程设计、城市规划设计评析课程的一种创新。学生将自己图纸挂在黑板上,设计者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能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②“专业大讲坛”是“城市问题”课的一种创新,针对最前沿的城市规划问题,由3-5位校内外知名人士坐在主席台,与学生共同讨论、探讨问题。③“大课堂教学”是将学生带到规划设计现场,由规划局、规划院领导、专家与教师共同研究现场实际问题。④集体讲评。对于学生普遍成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上届学生、本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步骤进行集体讲评。⑤展出、奖励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鼓励优秀学生,同时,为同学相互学习和参考。

3.4 实习基地建设

①建立实习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学习,校外实习基地除了设计院(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实习外,还应有50%的基地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便确保学生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实习。②明确实习两方导师。学校为一方,城市规划管理、设计部门为一方,成立城市规划联合办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导师由勇于探索、热心改革和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责任心的工程师担任,两方的导师共同对人才进行培养。

3.5 实践教学的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达到实践教学效果的保证,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①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成绩评定等内容。②制定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可以要求符合基本原理原则,学习设计程序和方法。毕业设计则要求既符合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工程实际,追求综合效益。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⑨强化过程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执行阶段打分,给严重滞后者亮黄牌,促其跟上进度。鼓励学生之间探讨问题,但不许代作和相互考贝图纸。④加强实习管理。制定各类实习的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对学生进行跟踪检查,撰写实习报告。⑤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4 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4.1 跟踪和适应学科发展趋势

面对新的形势,城市规划不仅通过技术手段分析与解决城市问题,更应通过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机制来解决城市问题。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是城市规划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地方院校应用性本科(大多为新办本科)人才培养更应主动跟踪和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趋势。

4.2 加强与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结合

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决定了注册城市规划师必须具备较广博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群。

第5篇

[关键字]: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景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规划设计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1]就对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城市布局等进行了阐述,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及其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市内部的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各级政府都对城市进行了规划设计以缓解城市矛盾,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城市景观破碎、空间环境的不协调、规划与设计的脱节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城市建设与管理。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街道,它是城市的骨架。街道的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需求。

博罗县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县,县城(罗阳镇)1942年始设镇,至今约有七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以东西向G324、商业街和南北向的北门路、罗阳路构成街道框架,但城市道路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功能分布相对较混乱,城市景观不协调,构筑物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同时道路管理也存在重大的制度缺失,还未建立系统化的设计和富有指导性的建设理念。本文选择县城十字形交差的罗阳路及商业街进行空间解读,提出构建条带状区域的城市设计目标,将重点通过对条带形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的认识,提出整体空问布局构思,研究确定本区段城市空间形象。

1 罗阳路和商业街现状的空间解读

罗阳路是城市的南北向主景观轴;商业街是东西向次景观轴(仅次于G324),也是县城商业集聚地,是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两路对于整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构筑城市结构的重要框架。

图 1 研究区域

1.1景观格局分析

罗阳路由一路、二路、条带水域(排洪渠)构成,树依路而立,地势平坦,南北方向,属城市主景观轴。罗阳路上下行道以水域相隔,然排洪渠受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水质恶化,河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本该是居民休闲的选择之一,然休闲者寥寥无几。毗邻罗阳路的人民公园,光临公园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是城市中心少有的一片绿地。

商业街由东、中、西街构成,东西方向,商业西街、中街是中高档商品集聚地。商业东街主要为商业、居住为主。两路均有商业、居住、金融、酒店、行政办公等建筑,还有公园、广场,商业西街、中街以低层为商业主,高层以居住为主,酒店相对独立。商业东街有富力现代广场、城市绿洲、永安居等多个楼盘正在开发建设,呈现一崭新城市面貌,毗邻还有省级森林公园,是整个城市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场所。商业中街景观格局相对和谐,在庆生路、建设路段,建筑设计格局完整。商业西街毗邻老城区,建筑年限较长,相对单调,景观相对破碎,文化广场处于商业西街的尽头,此公共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远离城市中心,其优势难以发挥。

1.2 交通分析

罗阳路与多条横向道路连接,但除G324、商业街外,其他横向道路都为单向车道,同时还缺少纵向道路支撑,不能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机动车、非机动车道混合通行,且道路外侧都设为停车位(沿路有经贸局、地税局、办、医院、银行、规划局、行政服务中心、富华酒店等,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车流),停车位不能满足需求,车辆停靠于通行道,且桥东五路、四路、三路、二路都为单向车道,部分车辆逆向行驶,这些严重干扰罗阳路的快速通行。

商业街交通网络相对于罗阳路较完善,北门路、罗阳路、建设路、惠博沿江路等缓解其交通压力,但商业街规划范围内也缺乏公共停车场,仅富华大酒店、信合大厦、万信佳购物广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有其独立的停车场,其余建筑依道路红线建设,停车位设于商业街两侧,停车位受限,很多车辆均纵向停放,进一步阻碍了交通同行。商业街仅设置两处红绿灯,且在红绿灯处,行人和车辆均无视交通规则,这给商业街交通带来严重的干扰。

小汽车给中小城市城市的交通压力逐渐显现,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量的小汽车使得罗阳路及商业街道路空间拥挤,给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前期的人们把街道生活简单的规定为居民具体的某项活动,确忽略了通行本身也是街道生活的一部分,降低了街道生活的质量,减少了市民在道路空间内的停留和活动[2]。

1.3 建筑设计分析

建筑设计除了单体的设计,还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美国城市设计者Jonatanl Barnett 也明确的提出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3]。然罗阳路及商业街的建筑物形态单一,缺乏协调性,仅商业东街开发的一些商住小区具有其独自的特色。虽然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但不少开发商均只考虑单体设计,缺乏对城市整体性、协调性的认识,商住小区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并没用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城市设计。

从街道两侧建筑层数、结构、风貌特色等方面比较(图1、2),需要规划设计的地块很多,局部地块的改造升值的空间还很大,多处地块未经规划设计,单体与单体之间不协调。行列式、开敞空间、半封闭及封闭空间设计不规则,建筑布局无明显的特征。在商业东街大部分以居住小区进行开发,但还有部门村民自留地并分家到户,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图 2 城市建筑设计分析

罗阳路及商业街高层建筑相对独立分布,多为酒店、行政办公等建筑,如罗阳路的经贸局、地税局、综治办、富华酒店,商业街的信合大厦、大酒店等等,居住用地中仅商业东街的城市绿洲、永安居等新建小区属于高层住宅。两道路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中、低层建筑均无地下建筑,比如地下停车场,导致停车位局限于地上。两道路缺乏竖向设计,空中及地下资源利用率低下,商业金融用地局限于建筑物的第一、二层,且多为单一店面为主,无地下商场、停车场。

1.4 土地利用分析

罗阳路及商业街的土地利用复杂多样(见图3),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商业街用地联系较罗阳路紧密。现状用地中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商业用地在道路两侧分布,行政办公用地相对集中。老城区城中村现象存在,由于村民自留地的存在,为下一个城中村埋下伏笔。

罗阳路以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公共绿地、居住用地为主,商业街以商业金融用地、公共绿地、文化科技用地、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主,村民留用地主要分布于商业东街。整体上看土地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罗阳路及商业西街、中街的土地利用率较商业东街高,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土地利用朝集约化发展。

图 3 土地利用现状图

综上分析,罗阳路及商业街现状主要是行政办公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村民留用地等布置;多条道路与两条路相交,构成基本的交通网络框架,受道路宽度的影响,无法缓解通行压力;商业、居住等空间整体面貌较差,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2 罗阳路和商业街规划设计目标任务

2.1 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依据当前博罗县城的发展规模及速度,已有的县城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其发展,需对现有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总体规划必须符合城市实情及城市具有较长跨越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城市定位恰当,同时各个分区功能明确,相互之间协调性强,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使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城市设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

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城市设计包含建筑设计[3]。各个功能分区应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建筑的群体组合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有机体。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需跨越两个层面,即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相对应的城市设计也具有两层功能,即含有城市总体规划的的城市设计内容,又要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4]。所以建筑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是建筑物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其中包括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物对城市交通或城市其他功能的关系等。建筑单体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景观格局上形成连片,突出城市特色,避免景观破碎。

在城市交通方面,设计必须满足各个社区之间的交通需求,同时还需满足各个社区内部 “汽车化”的需求。在城市商业繁华地段,需设置交通隔离带,人、车分行,强化交通管制。在两条道路的设计上,须有机的整合街道的空间,显现出道路独自的特色,各个地块功能明确,交通通畅。

2.3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以集约利用为主;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土地集约高效的利用,在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度体现,商业街和罗阳路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土地更须集约高效的利用。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相对明确,避免混杂的现象,整合现状用地,形成布局紧凑、联系紧密的用地布局。

2.4 社会公平与公共安全

人是城市活动在主体,必须以人的利益为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价值观,相对应的对城市发展认识和期望也不同。中心城市街道中,由于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及村民自留地夹杂在居住小区内,造成不同社会阶层的隔离。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冷漠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如垃圾、光、声等的污染加剧,进一步的减少了人们生活的安全度。在城市设计中,要把公众参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基于城市公共安全考虑建筑自身、公众人身和城市未来发展等安全需要。

3 罗阳路和商业街规划设计策略

3.1 功能分区策略

合理利用土地,整合土地空间,打造集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服务区。居住区在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自然因素、商业布局等)、路网结构、市政实施、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绿地及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商业须专业化分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商贸集聚地。行政办公应撤离商业中心,同时还须考虑方便服务人民。

3.2 城市景观优化策略

两道路有人民公园和东山公园,现有绿化景观资源呈散点分布,缺乏有效的连接和整合,沿东山山体周边大多被非公共领域占据,开放性和可达性较差,设施水平不高,景观资源吸引力不足。广东省人均绿地面积11.46平方米,惠州市人均绿地面积11.54平方米,博罗县城人均绿地仅2.2平方米,公园绿地缺乏,需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

两道路停车现象严重,人车混行问题突出,道路景观雷同,缺乏特色;沿街建筑、绿化等景观界面缺乏统一规划设计,联系性较差,建筑交叉混杂。应对商业街、罗阳路改造,尊重地方特色,在善面貌的同时需公众的广泛参与,展现人文景观,同时周边的自然景观须与历史人文景观进行整合,体现“人文古邑”[5,6]的发展脉络。

3.3 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策略

鉴于两道路土地利用率不高,建筑应向高层、地下发展。改建人民公园,地上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地下为商场、停车场,增加人民公园地块的功能,还可改善罗阳路的停车问题。旧城及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城区的土地利用率,限制低层、低质、缺乏特色的建设。在增加土地集约化和整合土地的同时,还须考虑人文景点及绿地的保护。

3.4 以人为本,构筑和谐城市策略

城市设计须考虑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出行、休闲等功能的需求,建设宜居和谐的城市。对罗阳路排洪渠进行美化整治,制定行人优先的道路管制政策,构建集办公、商业、休闲的景观廊道;商业街应建设网络化、立体化的步行系统,打造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区。两道路增设红绿灯等交通标语,同时加强交通规则的宣传,适当进行特殊交通管制,形成人们休闲生活体验的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 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3-118.

[2] 顾建波.汽车时代居住区道路空间规划设计的对策研究[J],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380-384.

[3] 赵景伟,崔树兴,李雨德.城市边缘区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230-234.

[4] 薛华培.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环境规划与设计[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4-467.

[5] 博罗县规划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惠州分院.博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M].2004,3.

[6] 博罗县规划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博罗县城城市美化规划[M].2011,1.

[7] 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3-46.

作者简介:袁长飞,男,江西南康人,硕士,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

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GIS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解决了许多常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GIS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为 GIS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制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如何科学地设计制作城市规划专题图,正确合理反映城市规划的成果。GIS的虚拟现实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这一领域有着很大的优势,GIS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建立统一的包含各类城市空间信息的地图数据库,为城市规划提供数字化地图,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共享的基础数据等。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问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外观表现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其内涵却是 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GIS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空间数据库反映了 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 。

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信息,除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如地形、水系、植被等),还应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如路网、境界、市政建设、建筑物等) 。为了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 GIS功能。尽管目前 GIS软件的优缺点各不相同,而且实现这些功能所采用的技术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 GIS软件包都提供了如下的功能: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以及图形的显示与交互等。

1 城市规划制图数据的获取与输入

有多种多样的数据源可借 GIS使用,例如野外测量数据,运用现代定位技术(GPS,ISS等)所获得的数据,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形数据,现有的图像数据,现有的图形资料以及统计调查的文字、数字等。不论地理数据信息的形式怎样多样化,它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地理基础数据或空间数据,如地形、地物的位置,地面和井下测量点的位置,面积和体积数据等;二是属性数据或描述数据、表格数据,如对地形、地物、土地的分类、特征表述,生产统计数据,矿产资源状况数据,社会和生产环境数据等。 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地形勘测,采用数字测图等外业工作方法,根据坐标直接绘制数字地形图;另一种是利用现有的城市地形图、地理薄膜图、航空测量照片等作为基础数据源来内业采集基础数据。

城市规划制图专题数据库包括各类现状数据(如现状道路、现状建筑、现状用地)和各类规划数据(如总体规划、规划道路、规划用地等)。现状信息可从基础地形数据库中提取,建立各种现状图库;各种规划专题图由数字化仪或扫描仪输人图形元素。这些图形元素只表示出元素的空间位置。建立各种图形库后,对于具有属性数据的元素, 完成属性结构定义后,建立属性与图形元素关联,进行属性数据录入。

2 城市规划制图数据的存储与编辑

城市规划数据量大,数据形式多样化,可以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符号数据三大部分。数据存储管理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关键步骤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涉及地理元素(地物的点、线、面)的位置、空间关系以及如何组织数据,使其便于计算机处理和系统用户理解等。用于组织数据库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模型决定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数据编辑是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据组织、修改等。针对数据的不同可分为空间数据编辑和属性数据编辑。其中,空间数据编辑是 GIS的特色,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具 ,对现有的已采用到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再加工的过程。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采集而来的数据,在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应用分析前,都需要按照系统设计要求进行数据组织,然后进行修改。

3 城市规划制图数据的查询与分析

GIS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通过分析和研究城市空间实体的现状来预测其发展 ,并以此作为编制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空间分析的作用,提高了城市规划处理各类规划基础数据能力,提高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模拟和优化能力,使规划能够在理性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做出科学判断与决策。通过城市规划空间分析,可以显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如城市土地空间演变、城市结构以及空间演变、人 口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自然条件与城市结构的关系等。

3.1 空间数据管理

主要包括 :基础文件的建立、更新、检索、开窗、列表与显示,文件的接边、统计综合,将坐标转换成格网或将格网转换成坐标等。

3.2 拓扑关系与制图综合

空间概念能用几何关系和拓扑关系来度量。基本空间单元与其相关的特征是:点、线(长度、弯曲、方向)、面积(范围、周长、凹凸、连结、重叠)和体积。空间实体可以定义为多个空间单元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相同类型实体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类型实体组合。

3.3 城市规划专题要素符号化

专题要素的符号化实际上就是对空间对象的属性资料使用符号进行可视化表达。空间对象的属性资料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字符表示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名称、类别、功能等;另一种是用数值表示的定量资料,如面积、产值、人口数等。在 GIS中,对定性资料通常采用质底法、范围法或面状充填法(颜色或不同阴影线);对定量数据通常采用分级统计图法、点值法、点符号法、线符号法等。在专题要素符号化过程中,用户首先要选择待符号化的图层及其关联的属性表,并从属性表中选取相应的属性项,然后再选择符号的表现方式。

3.4 缓冲区生成 。多边形重叠和消除

缓冲区生成与分析是根据数据库中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的缓冲区多边形。它们是 GIS的基本空间分析功能,例如一个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有多大等。

多边形重叠和消除是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几种多边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重叠处理,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多边形,例如,地质地形图就是同一地区、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地物数据文件与地质资料的数据文件叠加的结果。因此,重叠和分离是经常需要的操作。

3.5 数据输出与可视化表现

自动制图是 GIS的主要功能之一。在GIS数据库中存储有各种空间定位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地形、环境、资源、人口、交通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可及时更新、增删。制图功能模块或软件包通过图形编辑,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字地图进行整饰,按照给定的符号、注记和颜色进行图形显示或绘图仪输出。GIS不仅可以输出全要素地图,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种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市域现状图、土地利用图、道路交通图)、各类统计图、图表及数据等,如图1所示。

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表现,就是将已经获取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经过空间可视化模型的计算机分析,转换成可以被人们的视觉感知的计算机一维(或二维)图形和图像。地理空问数据包括图形图像和属性信息,还包括与地理对象有关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这些存储于计算机中的空间地理数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早已习惯运用图形、照片、表格等方式来表达各种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关系。为此图件是空间地理数据可视化表现最常见的形式。

4 城市规划模拟与虚拟现实

城市规划模拟以可视化方法模拟规划方案,通过扩展分析和指标统计等方法,从模拟的结果中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实施以后的城市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结构与形态。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集成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虚拟现实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图形学、网络、面向对象、人机交互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虚拟现实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实时参与,实时交互。实际上虚拟现实也是一种用户界面工具。用户不仅可以观察数据,而且可以与数据交互,虚拟现实是一种多技术、多学科相互渗透和集成的技术,研究难度虽然很大,但 目前已有基于微机的实用系统。虚拟城市四维空间是很重要的城市规划内容,它将代替实体模型所达不到的仿真空间效果,使城市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对政府管理人员,将城市仿真作为公众参与、展现城市未来的手段,效率是显然的,身临其境的参与能力使得它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创新手段。

虚拟现实和 CAD及计算机动画的区别在于:动画的所有画面是事先定义计算好的,操作者只能被动地观看结果。而 VR技术能让操作者随时改变视角、位置和路线,观察虚拟的城市环境,使人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并可以与它发生交互作用。数字城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其中,这样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使人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用动态的交互的方式对未来的城区进行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审视,并将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信息集成在其中。这是传统的规划设计效果图和预设路径的三维动画所无法达到的。

5 虚拟现实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知道 ,在平面上设计和绘制规划图纸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在于:不能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真实、直观、富于真实感的场景,不利于规划方案的展示,非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可能出现障碍;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着不易发现的设计缺陷,隐藏着规划风险;设计过程周期长、效率低、资金高,在宣传规划方案的效果上还有待增强J。

可视化(Visualization)一直是 GIS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视化的形式依赖于个人想完成的任务,即一种可视化形式只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信息表达 。现有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其原理是在二维GIS的基础上,增加高程信息。早期受限于计算机二维图形软硬件显示技术,大量的研究放在图形显示的算法上,如画线、颜色设计、选择符号填充、图形打印、主要应用于专题地图的制作等。从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维 GIS及其可视化成为 GIS的研究热点。三维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第四代 GIS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 GIS发展的新方向引。

可视化 GIS的发展和实现,使 GIS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同时也必然导致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用户通过交互操作,就可以对管理空间数据的变化进行动态可视化观察,从而对一些抽象数据的动态过程得到一个直观的分析和形象的结果。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由于规划设计的对象是三维的城市空间,而规划师所能直接绘制的只是二维的设计草图,城市规划师如想很方便地知道建筑物的规模、外观、所处的环境是否和谐,以便确定或修改规划方案,通过三维 GIS技术,进行多方案 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设计结果,如图2所示。

这样形成的三维物体场景,不能表达过多的细节,在真实性和表达的细腻程度上,无法和计算机动画相比。但是,它可以从多个视角、多个场景中观察虚拟的城市空间,更新修改的速度快,便于实现实时多方案比较、实时城市设计要素修改。这种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在城市设计的方案阶段,协助规划师推敲和修改方案的需要。

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制图中,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方案设计和审批的效率,在设计和审批过程中,都可以将规划设计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进行探讨与审查;其次,通过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可将城市建设的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设计方案结合现状制作成城市建设形态发展跟踪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第三,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真实、直观的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三维数据,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效率与政务公开。

6 结 语

近年来 ,GIS发展极为迅速,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作为规划领域的人员,作者仅从 GIS的几个功能出发 ,探讨了这些功能在城市规划制图中的应用,尤其是虚拟现实和三维可视化功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前景。虚拟现实技术使城市规划成果更直观、更详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改变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表现形式从传统效果图、沙盘模型、三维动画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技术发展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城市环境从过去到未来变化状态及趋势进行科学的仿真、模拟和预测-5。我们相信,GIS功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会大大地促进GIS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必将进一步对规划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GIS在城市规划制图中的应用一定会 更广泛、更深入。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杨 剑.面向城市规划的数字制图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5-67.

[2] 崔 健,于星涛.基于CAD的城市规划地理底图应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4):34-37.

[3] 郭达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4] 张新长.基于 G1S的城市规划专题制图[J].GIS开发者,2005,9(12).

[5] 张文君,李永树,王卫红.城市规划中虚拟现实景观设计及其应用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5:186—189.

[6] 乔相飞,周宏伟,刘文新.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4):69-70.

[7] Casner S M.A Task—nanlytic approach to the automated design of graphic presentations. ACM Press: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1991:111—115.

[8] 张生德,王 磊.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1,(9):935-939.

第7篇

【论文摘要】: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

一、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形态中体现也来的。可见,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因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之处。首先是长期的滞后,随后出现了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不协调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文章试图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往往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如果缺乏规划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缺少公共设施等问题。

2. 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20年,即城市规划最终形式表达为20年以后的城市物质形态,城市长期发展利益为其重要依据。而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开发建设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

3. 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需较长时间,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应,实施若干年后,才加以修订,它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具备竞争机制的市场体制下,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时机和注重开发后的收益,往往会出现出乎规划管理人员预想的突发行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对现有城市规划冲击很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相悖,使整个规划构思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完全打乱,原有规划失去意义。

三、 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 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 高层 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总之,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也能从城市规划中得到指导和促进。且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开发谋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了解物业开发所在城市的规划情况,掌握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术,做到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更有效地从事开发工作。

四、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发展的表现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 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 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 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4. 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协调发展采取的措施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业发展调控的作用最直接,最具体,也最有影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而房地产开发又是城市规划的落脚点和得以实施的执行者。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的城市规划才能有效控制房地产发展。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短期行为和突发性等特点,也给现有城市规划体制带来很大冲击,要求城市规划在新形势下作必要的调整。

1. 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 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 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地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9-02

历经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实施。从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对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现进一步消失,从另外一种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设计的自身发展成为平行于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法规角度阐释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对城市设计法制体系构建作出建议性探讨。

1 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城市设计

真正切实有效的城市设计首先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简单技术层面的规划、建筑或景观设计。即: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城市。

城市设计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城市形态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是在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层次的形态环境进行创作性的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对后续具体工程设计的作用予以实施,是一种“二次设计”的过程。其运作充满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动态的决策和作用的过程。

1.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1.2.1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模式决定城市设计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三阶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维护公众利益:二、促进人性空间的创造、保护:三、追求富有个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由其对应的也是时代的制度变迁和完善,既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稳定的时期,城市设计作为市场经济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设计实施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设计自身要求,处于对自身设计的实施效果考虑,城市设计编制后的实体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决定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城市设计的整个思想过程不是一种终极蓝图的模式,这一点与建筑设计的思想过程不同,但是在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的开发性城市设计方案,获得良好实施就应当成为其编制的最终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纠纷,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调整、解决。城市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土地拥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视或占据过分主导的地位,都将损害到城市的良好发展,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而当矛盾激化无法调和时,只能寻求法律的裁决。因此,建立包括一揽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十分必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与混乱。

第四: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与规划、建筑相类似,城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专业性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必须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控制体系,而法规体系是该城市设计运行的重要环境基准。

1.2.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牵涉的机构数量众多,利益取向不一,运行过程复杂,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就是城市设计法规保障体系。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它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设计地位确立、机构组织架设,有助于城市设计目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规、法定审议及和约制度、以及拥有相应控制作用的技术性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城市设计主干法。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设计为题名关键字的专为城市设计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设计运行所需的框架内容的非专项法。

2)有利于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规包含为城市设计实施提供可行性的经济、社会手段内容的法规:例如容积率奖励办法、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自然生态区保护办法。

3)从大量具体域市设计成果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它如同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实施。

4)对开发项目进行的城市设计法定审议制度。

2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法规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国家一级主干法,具有适合地域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确。

2.1 现行城市规划的主干法一《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虽有许多条款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实质精神,但却没有直接提出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如《城乡规划法》第1条、第4条、第10条和第18条,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以前,1991年通过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8条》也对此有规定。从时间轴上看,城市设计始终没有正式登上我国国家层面空间法律体系的舞台。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颁布以后,城市设计便失去了这一层法律上的肯定,而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明显缺少真正能够保障城市设计开展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内容。这一内容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对开发项目进行制度化的城市设计审议无法实现。

中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传统的大陆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审判中拥有绝对的约束力,并且各部法律专属性很强。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阐述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想、操作办法和成果形式。《城乡规划法》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无法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为城市设计宣言的作用――认可了开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设计法规编制

个别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编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其内容包含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审议制度等,成为了该市开展域市设计实践可依托的主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城市设计上升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样的城市还为数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一级层面尚未理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法律关系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会缺乏足够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开展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有相对城

市化进程略偏早的特性。这种特区性质的地方法规对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小,无法作为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有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因此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审议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还远未系统建成。其中,城市设计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无法系统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设计在中国法律地位不明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

中国在建国之初,为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全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将城市设计的内容变相归入了城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为这一体制下的典型产物。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从土地的所有权,到项目的设立、审批、投资、兴建都由国家一手包办,无需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于80年代逐渐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一理论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形态表达效果上,关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对这一手段调整城市中各团体间利益的深层作用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设计往往只是城市规划的形体翻译工具。因此城市设计仅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开展,而并未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

3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构建的初步建议

3.1 与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比较认同城市设计是“思想与方法”的论点,认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规划贯彻下去。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硬性”管束与城市设计的“弹性”引导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国家依赖城市设计“二元职能”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两者相关的法规体系中,由城市规划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进程的大体框架:而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则保证了城市各个角落在这个框架中更加灵活、细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弹性”的法规体系。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强两者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1)应当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成果要求,以弥补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不足:应当明确城市设计的成果如何纳入规划方法得出规划设计要点,构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以获得法律地位。(2)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应当与城市规划基本对应,根据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等,而其相应的法规体系也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设计要点(Code)和城市设计导则(Guide line 1,通过它们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弹性特点,适时适地进行灵活而高效的调整,达到在制度性的规划控制条件下进行日常城市建设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基本组成建议,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多层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1)国家一级的城市设计专项法,作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确立城市设计方案制定选择、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的步骤、方法,与城市规划建设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城市设计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内容,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牵涉的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关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级别的城市设计编制、实施法,这与上一级的主干法类似。只是中央与地方层次上的差别。

3.2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促进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一体化”道路,全面体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空间作用和社会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期望通过依靠强势的规划体系来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我们从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过立法确立,这已经在深圳等地有所尝试;二是通过“转译”。以规划语言表达出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独立成本附于规划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规划条款中。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法规体系层面“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在城市设计以依附于城市规划立法形式为主,在适当发达地区尝试采用单独城市设计立法。

参考文献:

[1]柳权,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J],城市规划,1999 9.

[2]柳权,试论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一从美国经验看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规划,1999,9.

[3]王世福,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当议[J],规划师,2003 4.

[4]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总第144期.

[5]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6]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J],规划师,]999年第2期.

[7]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城市设计制度[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8]金广君,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博士论文,2006,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世界各国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一、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说来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4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5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6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7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8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1、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较之有以下特点。

1.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1.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hysicalplanning),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1.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1.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经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

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4、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这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都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根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生活环境,又增加了景观的生产性。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普遍需求,创造多样性的栖境。功能多样化,活动场所多样化,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相信通过全球、全人类共同的不懈努力,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而将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1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5。

2、黄光宇、黄天其1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1992。

3、黄光宇1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1989。

第10篇

文秘工作是以领导机关工作有效运转和为领导者决策服务为宗旨的,辅助于文件、会议、办事,为其做好参谋,处理好事务性工作。文秘工作既区别于领导工作,又不同于业务部门的工作,同社会改造活动一样,文秘工作具有特定的规范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秘工作的从属性。文秘工作历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领导机构的。它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领导机关和决策者,为保证顺利工作而提供方便条件的。在实际工作中,文秘及其他工作人员需要为领导思维、决策提供信息,提供方案,做好决策前准备工作等;需要及时抓住市场信息,如客户来电话咨询工程项目的设计或客户前来咨询工民建或城市规划设计等相关问题,及时与领导、工作人员联系或直接给予解答;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抓住商机,为领导机关的工作运转和领导者的决策提供辅工作。

二是文秘工作的综合性。文秘工作大多很被动,很少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工作,常常是来了电话处理电话事务或收发传真,有了文件取送处理文件,来了客户接待客户。协调上下级事务,这也是文秘工作从属性所决定的。但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凡事超前储备经验,进行预测,有多种准备和处理方案,就有望把被动变为主动了。

三是文秘工作的服务性。文秘工作的服务性也是事务性,服务性是由从属性决定的,这是文秘工作的重要特点

二、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

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部门加强档案管理势在必行,极为关键。

首先,文档工作离不开档案管理。文秘工作的性质在实践中凸显档案信息的重要,文秘工作必然涉及许多上呈下传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要及时递呈领导批阅,然后催办、归档,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好上级领导部门的精神;为设计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信息,使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可以说,文秘工作的优质服务对垦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以基础档案管理为起点,规范运作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文秘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发展。

其次,搞好档案管理能够保证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重大活动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文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档案资料科学性、准确性增强,全面性、可选性扩增,是文秘工作科学、准确、全面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工作任务。

三、文档工作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秘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建设,明确分管部门,为档案管理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并着力开展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保证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二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努力做好档案“三网”(局域网、党政网、互联网)“一库”(数据库)建设,保证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决策方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三要及时做好电子归档及规范管理工作。主动介入本单位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技术支持与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机制,加快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归档和有效管理,从而保证为领导工作和决策服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四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保障制度。如档案信息的专报专题研究制度,编辑、指导、筛选、送审以及追踪反馈制度等。

五要严把工程档案归档质量关。这是做好竣工档案管理的关键。高质量的工程档案来源于领导的重视,来源于工作人员的群体意识,来源于工作程序的合理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在领导重视的良好基础上,档案员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参加科研成果鉴定,参加新设备购进开箱是“三参加”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重点工程档案管理的关键。因为要做好重点工程档案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质量标准,把住重点工程竣工档案的归档质量。黑龙江省农垦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具备国家甲级资质、城市规划具备省乙级资质、公路行业具备省丙级资质。该院领导十分重视设计工程竣工档案归档工作,每项工程从初设到竣工验收都层层严格把关。

其主要内容是按合同要求,在合同任务书、地质报告、设计方案、报批图、施工图、效果图、质检、档案、设计资质等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师、结构设计师、水暖电气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都必须肩负起责任。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文档工作人员必须严把设计竣工档案的归档质量,归档的设计竣工档案必须达到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完整的标志就是指按照要求,将形成的各种形式、种类载体、各种内容的归档资料从建设项目的提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形成的应归档的文件都要收集齐全;准确的标志是指档案的内容需真实地反映工程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过程,归档的竣工资料与实物一致,图物相符,账图相符,技术数据可靠,签字手续完备,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按有关规定进行个性补充或重新绘制,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系统的标志是指文件材料的整理要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和成套性的特点,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排列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领导和部门有效的服务,更好地优化档案管理,做好文秘工作。

[论文关键词]文秘工作档案管理

[论文摘要]文秘工作是以为领导机关工作运转和领导者决策服务为宗旨,在文件、会议、办事等方面所从事的辅、参谋性、事务性工作。文秘工作既不同于领导工作,又不同于业务部门的工作,同社会改造活动一样,文秘工作具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将对如何做好文秘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徐艳.试论档案工作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2005,(02).

[2]高德武,周爱东,李文.档案工作创新思路[J].科学与管理,2005,(02).

[3]王晓燕.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J].档案时空,2005,(02).

第11篇

导读:2013(第八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生态城镇、智慧发展”。来自国内外城市和规划学界2000多位专家学者、公职人员,大视角、大跨越、大前瞻,深探究、广思考、细分析,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大胆地建言献策。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珍惜资源;生态文明

2013年7月16日,2013(第八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大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会议主题是“生态城镇、智慧发展”。来自国内外城市和规划学界2000多位专家学者、公职人员,大视角、大跨越、大前瞻,深探究、广思考、细分析,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大胆地建言献策。大会由开幕式暨综合论坛和18个分论坛组成,历时2天,收到论文323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出席开幕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芃,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题为“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主旨报告中首先开宗明义,提出了共生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即:共生城市是指能源和资源协同、服务功能与产业发展协同、自然气候与景观协同的城市,也是具有共生理念城市规划、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系统协调与自我演进的城市。他认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理想城市的梦想,就在持续不断的犹如桃花源记中和谐图景的反复呈现。报告对共生城市和机械城市进行了比较,认为共生城市珍惜资源、尊重生态,而机械城市只重经济、掠夺自然;共生城市包容、多样,而机械城市呆板、同质。报告指出,共生是任何物质能源都可以相互利用的高效循环,共生城市是向自然索求最小的城市发展模式,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城市共生”?报告认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为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城市的空间结构自我演进奠定良好基础,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该重视城市各个系统的共生、重视城市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学会让城市系统自我演化,把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空间中去,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政府规划,诱发市民由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共同推进城市多样化和城市的自我演进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作了题为“绿色产业发展可成新亮点”的学术演讲。他认为,生态城市有很多内涵与产业相关,包括循环经济类产业、环保类产业和智能类产业,也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智能管理、发展绿色建筑有关。绿色产业可以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关于“遮山挡海”原则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无冲突?报告认为,可以学习欧洲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保护海洋河流景观等核心资源,通过设计解决核心资源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报告指出,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美学,城市建筑要从美学角度确定其空间布局、外在形式,乃至过渡细节。报告强调,城市要走减量化、低能耗的发展之路,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建成绿色交通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中奥集团总裁兼蓝光奥的斯总经理滕逸博在题为“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为城市节能”的学术演讲中指出,要用“绿色”的思维武装城市人的头脑,为城市各方面发展进行节能设计。他认为,绿色设计成本和认证成本会较高,但其往后所发挥的节能效用,却可以将成本大幅度降低。他举例说,电梯通过下降可以创造能源,减少能耗。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能量再造,即未来10年安装这样的节能电梯,那么每年一台电梯将会减少约4000千瓦时的能耗。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绿色建筑,可能会造成一些成本的增加,但这种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内却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包括省电、增加房产价值。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开始就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经济增效目标。

可持续发展政府间协会-城市议程主席Konrad Otto Zimmermann在题为“城市要提倡公共运输”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着污染,而交通污染是这些污染中分量最重的一种。他认为,要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必须努力减少能源消耗。未来将有65亿人居住在城市,为了实现人的交通目标,人们要用比自己本身重20倍的车来实现,这样的效能非常之低。而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同样可以实现人的运输目的,达到的效能要大得多。车载人的时候只用了5%的能量,其余95%是闲置的;时间也一样,一辆车的实际行驶速度仅为6公里/小时,在短距离交通中,耗时和耗能都非常大。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自行车等公共运输方式,减少大型交通工具的空载运输。城市的汽车可以用小排量、较质型、零排放的,或多人共乘,提高车的利用效率。他认为,城市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而非以车为本的规划。对于城市而言,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合理和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把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降到最低。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题为“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镇生态事件”的学术演讲中指出,当处于50%城镇化节点时,只有实现人、物和环境三位一体的提升,才能做到城镇智慧化,城市生态化。他用图片回顾了中国的非典事件、白洋淀污染、太湖水污染、锦江重金属、黄浦江死猪、四川岷江泥石流等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灾害;分析了从英国“雾都”的来由,到德国的莱茵河污染、美国的酸雨地震、日本的水俣病等的成因。他指出,历史事实证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50%城市化阶段,都曾出现过严重的城市污染,关键是提前觉醒、预警、准备、防范,包括城市管理制度的改良、城乡人口素养的提升。他警告现实中的城市人,必须改变卖土地、卖环境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把愚昧的先污染后治理式的城镇化变成低污染零排放式的智慧的城镇化,否则,再快、再辉煌的城镇化也将难以为继、没有未来。

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在题为“土地财政难以抛弃但应改进”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建立在土地财政之上的,而不是西方的税收财政。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原始资本积累的缓慢性,也基于中国土地的国有体制,中国城市发展中土地财政的质押融资会成为可能。城市化的核心是大量建设道路、管线、桥梁,但很难获得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资本,所以原始资本的获得,才是城市化的核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为17.9%,一到20%就上不去了,所以,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土地财政的出现。当然土地财政也存在不少问题,容易加大贫富差距、占用大量资源、诱发金融风险。所以土地财政可以改进,但不应抛弃。

第12篇

关键词:TOD理念;枢纽地区;空间规划

Abstract: TOD is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 ideas, and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in jiangyin meiyuan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exam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ervice, highlight follow city characteristic, advocat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ought, planning,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function, put forwar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n space planning cor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hub are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OD idea; Hub area;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诸多城市轨道系统、城际铁路和综合客运枢纽站的规划建设,给交通沿线及枢纽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枢纽地区作为城市未来重要的标志通地区和特色的城市门户地区,其开发建设也成为热点。本文以江阴市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有利于枢纽地区周边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用的TOD开发模式,对TOD理论下的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空间规划进行初探,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枢纽地区规划建设及TOD开发模式的应用提供借鉴。

TOD理念的发展及应用

TOD理念发源于美国,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目前已在国内外诸多城市广泛应用,如丹佛、斯特拉斯堡、波特兰、巴黎和苏黎世等都是成功开发建设的实例,同时TOD理念在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形态比较紧凑的亚洲城市,如香港、新加坡、东京都开发建设比较成功。其理念主要遵循区域站点片区功能互补、集聚效用与梯度开发、立体联系与复合功能、综合交通与步行优先等原则。 核心经验是提倡生态友好的交通方式,强化区域交通联系,加强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轨道交通系统和常规公交系统的服务能力,将城市用地需求集中在商业中心、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周围等土地投资回报高的地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地区增长极核。具体包括枢纽站点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开发,枢纽站点间通过综合交通换乘系统连成网络,枢纽地区各组团的主导功能呼应互补,枢纽站核心区辐射范围为200米左右,周边地区辐射范围为500米左右等内容。

研究区域概况

目前长江三角洲诸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区域间轨道网络的建设,轨道交通将成为促进城市向经济龙头上海融合,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江阴即将着手建设轨道交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的衔接,打造江阴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交通地位,形成高效集约、综合协调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

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处江阴中心城区中组团、西组团和南组团的交汇处,是现状城市发展南部的边缘区,是江阴与无锡相连接的轨道一号线、城际铁路H3线的换乘交通枢纽。梅园客运枢纽地区规划对轨道网建设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综合枢纽的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规划在TOD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最大价值,通过规范和引导枢纽地区集约开发,打造激活中心城区南组团、推动城市南进的生长基点,激发TOD开发所带来的触媒效应,整体提升江阴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同时基于形成带动周边用地高度集聚、功能复合的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高素质企业及人群,组织高品质与高效率的服务功能;满足城市活力、环境品质、文化特色的高标准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判断,明确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区复合与活力、集约与高效、特色与宜人的发展目标。

枢纽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分析

3.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轨道建设较早,枢纽站及其周边地区已从单一的交通集散功能,转型和发展成为整合交通服务、商业、文娱、会展和信息服务的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通过对案例功能设置的剖析,总结出枢纽地区功能设置的主要特征,分别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强调消费、工作、生活并重的多元复合功能构成,将客运枢纽与办公、商业、娱乐等设施进行一体化综合开发,形成综合体,枢纽核心区域内以商业服务业等高利润产业为主,并针对地区特征形成功能特色。考虑到梅园地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以及轨道线各节点功能互补的要求,结合梅园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特点,功能设置在空间上向枢纽交通服务和生态文化两个方向复合集聚。(见图1)

(1)以枢纽站点为核心,向枢纽交通服务区域集聚

枢纽地区的许多功能都是由枢纽的交通功能刺激而引发的,这一部分功能在空间上将向枢纽站点集聚,形成与枢纽交通服务复合的功能,使用地价值最大化,同时体现地区现代都市的形象和现代生活的活力。

轨道枢纽与现代服务业复合,依据轨道站的辐射和道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等相关因素,鼓励对交通、区位和人流量敏感的现代服务业与交通枢纽复合设置大型综合体,发挥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轨道枢纽与社区服务复合,公寓可与站点综合体复合,临近站点的社区,其商业可与站点商业共享。现代服务业之间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社区服务复合,消费与生产可适当复合设置,临近社区发展消费功能,鼓励相关设施靠近公共服务中心,鼓励设施的共享。

图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示意图

(2)以高景观价值为核心,向生态文化区域集聚

一部分功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要求较高,这些功能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品质较好的区域复合集聚更易形成地区特色,充分体现梅园地区现代水乡和滨水特色以及江阴的运河文化。

生态文化与消费业复合,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在适宜的位置鼓励滨水特色商业街、购物公园等。生态文化与生产业复合,形成面向高端商务活动的设施,如企业loft、培训中心、会所等,获取良好的景观品质,融入新时代的城市建设经营内涵。生态文化与社区服务复合,鼓励社区公园、活动中心、商业服务等场所靠近有较高的景观价值的滨水公共空间设置。

3.2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

3.2.1延续城市特色

1)保持水城格局

江阴是传统的水乡城市,城市空间被指状的山水体系分隔成组团结构,水网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廊道。梅园地区内部水系保留相对较好,充分尊重原有水系,将水系作为生态公共空间的骨架,延续锡澄运河及指状水系形成的水城格局,片区内部空间打造公共活动通廊与这一骨架系统相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公共空间系统。同时利用梅园地区仍然保留的农业时代水田肌理,将引导梅园地区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继续保留在新的城市形态中。

2)延伸发展中轴

从江阴城市发展来看,有一条很明显的发展中轴,从北边的长江到外滩地区,再到老城中心,再到城南风貌区。梅园地区正好处于发展中轴的南端,通过梅园地区将中轴继续延伸到火车站地区,最后到花山,形成从江到城再到山的一条完整轴线。梅园地区的规划将延续这条重要的南北发展轴线,地区主要的功能将沿发展中轴布置,在轴线上体现由老城到新区、由传统到现代的风貌演变。

3)彰显水乡文化

江阴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而梅园枢纽地区将是江阴未来的门户地区,所以梅园地区的城市形象需要彰显江阴的水乡文化特色。首先区域内重点打造指状拓展的活力滨水空间,体现依水而建,以水为生,临水而乐的传统水乡模式,凸显水城融合的独特魅力。其次控制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延续江阴温馨的城市氛围。再次融入一些传统的符号特色,延续城市风貌。最后提炼一些城市文化内涵,作为重点地区的主题,彰显城市魅力。

3.2.2突显TOD理念

1)设置复合的功能

充分利用梅园枢纽站点的用地,上盖复合功能物业,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效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功能复合,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复合的用地功能,实现平面上的复合。

2)站点周边集聚开发

在站点200米范围内布置高强度的开发项目,设置综合服务功能,并打造直接与地铁站点相连接的步行系统。200米到500米范围内布置中等强度的开发项目,打造人行优先的交通系统。500米以外用地采用低容积率的开发方式,设置相对单纯的功能。

3.3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

3.3.1公交主导与多式交通零换乘

依托城际轨道交通构建串联整个城乡区域,多层次、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通过便捷的交通换乘实现与城市内外多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培育城际间客流和信息流,引导人口和各类要素在区域尺度上优化布局,促进城镇空间与区域公交网络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格局。不但有助于倡导环保出行方式,先导推广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有效引导土地集约开发,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围绕公交站点建设的紧凑型社区发展模式。

梅园地区在临近城市中心功能区主要轨道交汇站点,适度提高道路网密度,合理优化接驳城市内部公交线网,建立立体分流行人系统,以实现零距离换乘。梅园枢纽通过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接驳设施在空间上高度集约、一体化设计,促进其他轨道沿线站点与城镇公共交通重要集散点的相衔接,尽量缩短换乘距离,保证接驳设施车行交通流线的顺畅,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3.3.2低碳友好的立体化步行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系统,实现交通枢纽内各种交通设施之间,以及交通枢纽与外部公共交通、社会交通之间的便利换乘。在TOD理念充分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私人交通,强化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强调以公共活动作为城市功能组团核心的思路,将公共空间系统与步行系统充分结合,打造地下、地面、地上立体化的人行交通体系,同时与周边地块相连接,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

结语

客运枢纽是城市人流、经济流和信息流的交汇节点,随着诸多城市客运枢纽的建设,枢纽地区的规划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从很大程度来讲,目前国内结合TOD理念的规划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成功和成熟的TOD实施案例较少,同时缺少与枢纽地区TOD建设相配套的有效制度保证。而TOD理念下的枢纽地区建设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规划实施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避免过于僵化的模式,扩大TOD服务范围和影响区域,重视TOD走廊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建立资金保障、协调决策、开发商奖励等机制,以及充分发挥TOD的财政经济效用,为公交运营和步行环境的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等等。

本文以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的空间实践策略,总结出了一些结合TOD理念的枢纽地区空间规划的经验,希望初浅的探索和思考为其他案例提供可参考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荣欣。城际铁路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策略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4卷,第3期。

[2]纪立虎,杨文耀,倪嘉。空间和谐――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简介。理想空间,2008年,(11)。

[3]訾海波。低碳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低碳规划。

[4]陈斌。有地方特色的TOD发展模式――广州的经验。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交通。

[5]黄卫东,苏茜茜。基于TOD理论的公交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