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2:5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法教育问题对策
1农信社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2.4选准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广泛宣传整个法律体系的知识,着重抓与农信社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广大农信社的干部普遍提高守法、用法水平,能熟练掌握和运用金融法规知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监管的要求,使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可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担保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法规以及《票据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应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的目的,真正达到普法知法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以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为方向的金融组织,自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经营管理方面薄弱
1.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较小,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样因为规模小,其中新产品的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对成本较高。
2.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低
农村信用社并未形成真正的商场利率,低效、无效融资较多,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不畅。
3.经营状况差
农信社普遍存在着严重亏损、较大的不良贷款、资不抵债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7%,50%以上农信社存在资不抵债。
(二)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意识不强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基层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及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极大地限制了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2.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与拓展客户的管理办法
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或者只是在营业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单页,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缺乏形式多样的普及的宣传形式。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以农为本、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信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一)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意识,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营造有效内控的氛围,查清当前内控的薄弱环节、理顺内控流程、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流程管理,并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注入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素质。建议采用正规集中的全方位培训方式来强化员工理论知识及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水平及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根本实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此外,除了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新的金融服务种类,不断简化信贷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资金充足,造就效率高、方面全及功能多的“三农”服务体系。再来,完善经营网点设施,加快科技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结语
中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改革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业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李鑫,王礼力,魏姗.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关键词:惠农富民;金融创新;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72-04
地处陕、川、鄂、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辖1区9县161个镇2559个行政村,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总农户67万户,农业人口占比84%。近年来安康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生态安康、富裕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服务城乡经济、构建社会和谐”的经营理念,牢牢把握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小微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市场地位,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以下简称支农“三大工程”),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经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竭力打造城乡群众身边的贴心银行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通达工程”实现城乡服务“零距离”
“一张富秦卡、一部电话、一台小机器就能在家门口办理惠农补贴取现和转账汇款了,买点籽种化肥也可以刷卡了,支取千儿八百块现金再不需要走三、四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信用社,给娃汇点学费也不需要往返近200公里掏上五、六十元车费上县城找银行了……”在陕、渝、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安康市镇坪县华平镇三坝村农户罗安琴家中,前来支取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农民围着当地信用社安装的助农取款POS机,讲述着现代化支付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实惠。罗安琴家是镇坪县信用联社发展的银行卡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该服务点方便了周围300多户群众办理小额取款业务。这只是安康市农信社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的一个缩影。
安康市“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这里山高水长、坡陡沟深、居住分散,农村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半径宽、地域广、成本高、风险大。农村边远乡镇缺机构、缺设施、缺产品、缺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随着国家富民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予农民包括退耕补助、移民建房补贴、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在内的各种惠农补贴近30种,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面广量大的资金兑付发放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国库、银行、乡镇等多个环节。过去边远乡镇的农民每月支取130元的城乡低保,往返上百里还要掏上几十元的车费,有时遇到资金划转不及时、支取资料不齐全等问题,还要往返跑几趟,几经周折,费时费力不说,农户到手的补贴已所剩无几。因此,打破城乡金融资源分割界限,促进经济金融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均等化,已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现代科技引领金融业务发展。安康市农信社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在探索惠农补贴通过“惠农一折(卡)通”实现县级集中兑付"直通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大力推广陕西信合“惠农一折(卡)通”、富秦卡、富秦家乐卡、富秦校园卡、贵宾卡、金融IC卡和金融社保IC等新型电子金融产品进农户、进社区、进商户、进企业;布设ATM自助设备、特约商户POS终端、助农取款POS服务便利店、移动POS;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进乡镇、进农村、进超市、进园区、进工厂;提升银行卡短信签约、电话银行签约、银行卡理财卡、卡内多账户操作、卡内自助质押贷款等业务功能的推广面。截至2012年底,安康全市农户开设“惠农一折(卡)通”账户73万户,陕西信合富秦系列卡发行70余万张,银行卡短信业务签约8万余户,开通电话银行2万余户,在城乡集镇开设ATM自助银行服务网点190个(其中安装自助取款机180台,存取款机10台),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乡村便利点690个,布设特约商户POS机具2200台,安装无线 POS移动服务终端232台,实现了银行卡户户通、ATM自助设备镇镇通、特约商户收单POS城乡通和助农取款POS村村通。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各项惠农补贴,可通过农信社县级集中兑付平台直接支付到农民在信用社开立的“惠农一折(卡)通”账户,农户信息查询、账户挂失、小额取现、汇款结算、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刷卡办理,使边远山区的农户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二)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引导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变革。安康农信社一手抓自助设备渠道建设,一手抓现代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转变金融消费方式,让农民熟悉电子金融产品,了解金融常识,掌握自助设备使用,维护金融消费安全。组织开展了以金融产品知识宣传普及为主题的“百镇千村”行动,近两年来,印制金融产品知识彩色宣传折页120万份,制作宣传展板50个,在高速路沿线、市县中心广场制作立体固定大型灯箱广告30块,户外悬挂宣传横幅2000条,组织1000多名客户经理集中100天时间开展金融产品营销服务“四包四进四送”活动(即客户经理包地段、包商户、包企业、包系统,进农家、进商户、进企业、进社区,送贷款授信、送金融产品、送政策信息、送营销服务),拉网式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城镇社区客户调查摸底,一户一卡建立资信档案,逐户做实评级授信。累计走访调查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64万户,评级授信59万户,向不同客户群体推介农信社特色信贷产品、系列银行卡业务、ATM及POS自助服务,宣传电话银行、银行卡安全用卡、自助设备使用、个人征信、反假货币、反洗钱、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知识。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在城乡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如今农户持卡转账消费已成为时尚,近两年来,农户“惠农一折(卡)通”兑付农户涉农补贴达315万笔,累计金额达13亿元,新农保、新农合基金缴付累计达3亿元,银行卡非柜面交易量达到694万笔105亿元,安康农信社银行卡农户占有量、ATM及POS自助设备覆盖率、银行卡业务交易量居于全省前列。
(三)通过形象能力建设打造多功能精品网点。作为安康市网点最多、功能最全、服务面最广、存贷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安康市农信社辖10家统一法人联社,共有279个营业机构、2500名员工,营业网点在全市金融机构占比62%,其中:城区营业网点73个占比25%,乡镇营业网点216个占比75%。自2011年开始实施《安康市农村信用社形象能力建设三年规划》以来,积极开展了城区网点精品化、乡镇网点标准化、乡村网点安全化升级改造工作,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内控管理、机制改革、企业文化和文明创建等五个方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统一网点VIS视觉形象标示、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制度流程和服务规范,提升网点硬件档次,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统一组建了10县(区)联社24小时视频联网中心、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会计委派制,建立了功能完备的信息数字化前后台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门柜业务前后台分离。取得成果:累计培训员工116期7686人次,完成网点升级改造142个(其中建设精品网点10个,标准化网点132个),改造 24小时自助银行标识190个。精品网点按星级标准配制环境设施,统一设置VIP客户区、金融产品展示区、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和客户等候区,有效提升了安康市农信社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水准。
二、“支农三项制度”开通农户贷款“直通车”
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了、农村能人大户投资经商开创市场了,私营小作坊规模经营向微小企业转型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安康市农信社“跟着农民走,围着市场转”,建立“支农三项制度”,做精、做优、做强农户小额信贷款品牌,激活信贷惠农富民的“源头活水”。
(一)建立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更新农户信息档案、扩大评级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强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地方政府推动、信用社主导、村级组织参与,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级评定小组。信用社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收集农户资信信息,一户一卡建立档案。根据农户资信实力、产业发展潜力、家庭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和人格品行,利用内部风险评级模版,采用百分制量化计分,通过社会公开联评公议,确定农户“优秀、较好、一般”等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如今农民富裕了,评级授信也“水涨船高”,农户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二)建立农户授信告知制度。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检。根据农户资信信息补充更新情况和上年贷款使用情况,审核调整当年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审核调整工作在每年3月31日前统一进行,审检调整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以“农户信用等级年审通知书”形式书面告知农户,将农户本年度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利率定价、管护客户经理联络方式等信息一一记载,农户凭身份证件和“通知书”可随时到辖内农信社办理授信额度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农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连续两年评定为“优秀”的农户发行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跨行ATM取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贷款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分次归还等功能一体的陕西信合富秦家乐卡,单户最高授信2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2年,持卡农户在省内任何农信社网点均可办理贷款业务,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
(三)建立农户贷款公开公示制度。安康市农信社所有营业网点的营业厅都统一设置了岗位监督牌和信贷客户经理公示牌,公示员工岗位编号、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客户经理受理贷款范围、信贷营销责任片区、业务联系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委会统一设置“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公示牌”,公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授信的条件和流程、整村贷款情况和信用创建情况,逐户公示农户信用等级、贷款授信额度及贷款使用、归还、逾期情况。按季动态更新反映各类信息,真正让农户方便借贷、明白借贷、相互监督。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农信社与辖内村委会公开协商一年一签《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明确双方在支农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由村委会公开推荐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诺员,协助信用社收集农户资信信息,参与信用评定,配合客户经理开展信贷服务,推广金融产品,融洽社群关系,实现支农服务的“无缝对接”。
信贷支农的“三项制度”契合了当地的“三农”需求,彻底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不仅农户乐意接受,而且也将信用文化融入了整个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之中。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建立农户资信档案61万份,评定信用等级59万户,授信总额达218亿元,评级授信面达95%,农户贷款余额113亿元,富秦家乐卡发行7.3万张,累计授信33亿元,贷款余额22亿元。与辖内2460个行政村签订了《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聘请1750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络员,评定文明信用户24万户,创建信用镇98个,信用村585个。
三、“三小信贷工程”做实民生金融“大文章”
(一)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工程。针对城乡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安康市农信社出台《城镇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制度,依据商户资信实力、经营规模和诚信记录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信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取得最高20万元的授信额度,循环周转使用。按照商户“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3-5户成员联保,组建商户信用共同体,最高授信限额达到50万元,贷款利率在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20%。商户信用共同体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协议书可随用随贷。取得成果:安康市10县区联社调查建档个体工商户11200户,评级授信9519户,授信总额14.53亿元,评级授信面达86%,贷款累计投放4215户共计4.8亿元,建立商户信用共同体75个,授信1.95亿元,信用共同体贷款余额8680万元。
(二)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程。安康市农信社建立了政府担保、财政贴息、信用社自主放贷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模式。安康市农信社与人社部门签订《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协调市、县小额信贷担保办公室统一设立担保账户、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政策宣传、统一贷款条件、统一审贷流程。承担放贷任务的县(区)联社按照贷款自主、防范风险的原则,在辖区信用社设立专柜,落实专人负责,认真进行贷前、贷中、贷后检查管理,以担保基金五倍的比例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安康市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从起步初期的6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400万元,个人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从2万元起步,再从5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从最初的30万元扩大到400万元;贷款主体覆盖到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创业人员和带动就业的小微企业等所有创业群体;贷款扶持项目涵盖了商贸流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564户8.6亿元,投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5646户2.39亿元,财政共计支付贴息资金6000余万元,政府提供担保信用社信贷扶持创业项目达18598个,直接帮扶895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了3.56万人实现就业。作为全民创业典型示范县的旬阳县,每年就有1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由当地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劳务公司就有200多个,但他们在外创业苦于没有铺垫资金,得不到当地银行支持。对此旬阳信用联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城乡劳动力组团创业,出台了《劳务经济共同体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推出“创业政策+劳务公司+孵化项目+信贷资金+担保+示范创业”的“扶持链”信贷模式,由旬阳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成立劳务公司承接经营项目,共同出资入股在旬阳注册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旬阳籍在外创业劳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信用社累计发放在外劳务公司和劳务输出创业贷款1.32亿元,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小老板”由私营小作坊向现代公司制企业发展,他们每年创造的劳务收入近20亿元。
(三)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程。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资金渴求大、融资成本高,无法提供核心资产担保,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安康市农信社通过开展积极的银政、银企、银银互动,由县级财政投资设立地方国有资产控股的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对市、县确定的重点项目、骨干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民生工程搞好信贷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服务对接和产品对接;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信用度的小微企业实施不同的信贷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审批授权、评级授信、发放审批、利率定价、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利用内部风险评级参数模版,还原客户资信经营真实信息;关注预期现金流量和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抵押担保条件,实现流程电子化平行作业,精简“层层审批”环节;对中小微企业重点优质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推荐通过县(区)联社合作组团办理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授信支持,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建档评级中小企业446户,授信22.74亿元,累计发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20亿元(其中累放融资担保贷款103户3.86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余额9735万元),累计发放社团贷款15户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安康现代农业、水电能源开发、富硒茶饮、生物医药、秦巴丝绸、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骨干项目的融资难题。
“巩固农村阵地、抢占城市业务,服务城乡群众,构建社会和谐”是安康市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2012年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19亿元,存贷款分别较年初净增40亿元和22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4亿元和1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2亿元,较年初净增24亿元,涉农贷款存量和新增占比达到93%和109%),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加相.西双版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2):68。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报,2007,(8):12-13。
[3]何学松.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J].现代商贸工业,2012,(3):63-64。
摘 要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的总和。会计文化建设对银行业格外重要,大部分员工都参与并实施会计工作,农村信用社应重视会计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 建设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央行分离、四大国有银行改制、汇改变迁、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伴着六十余年的风雨变迁,农村信用社如今也跟着改革的浪潮,逐步适应正在变化的新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农民、农业”已有了新的面貌和发展,对农村金融需要和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认识。笔者就在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有机融洽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会计文化可以理解为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
从实务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灵魂,追求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境界,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活动是一种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活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显现的激励、 协调、 约束、教化等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经过笔者在农信系统工作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优秀的金融单位如何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了解,以及对会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农信社会计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尽管平时很多工作都在开展,但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标竿和旗帜,完善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员工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的学习中去。这样导致从宏观上来讲工作比较零散。管理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偏重于实际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银行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银行柜面从事会计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俗称的会计证,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少之甚少,更不用提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证书。员工对财会知识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财会理论要么照搬前辈的做法,要么采取回避的措施,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有些临柜人员,往往觉得懂操作就行,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
3.会计文化建设氛围尚欠浓厚。从培训考试来看,往往过于教条化,多数员工对财会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每年都组织财会人员的参加各类财会考试,但大多员工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背答案而背答案,根本不了解题目的意思和内涵,也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从会计制度执行来年,又往往过于灵活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
三、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农信社会计文化
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文化,应是一种“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建立“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1.完善会计文化制度的建设。管理层需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目标,会计发展以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为主线,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形成一个共识,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保持个人目标与会计目标高度一致,缔结一个团结同心、真诚合作、和谐默契的企业团队,促进会计事业和会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的要求。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可由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了讲师团,各个部门的精英以及基层的优秀员工组成,通过开展培训课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 相应管理层鼓励高科技人才,也应成立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各类高级职称的考试。
3.改进会计人员培训的模式。首先,制定信用社会计人才中长期培养实施方案,使培训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让会计人才在继续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采取“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程,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逐步提高会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对本单位、本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授课老师和培训场所等各方面结合为一体,以增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协调,促进整个银行业有序、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优化会计文化建设的考核。一方面,应在有效的控制实际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检查小组,由管理层及财务部门和基层会计为主要成员,以固定检查和突发检查的模式对基层信用社进行实际操作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的反馈给基层信用社领导,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以人情代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农信社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并使之与奖惩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丰富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开发,汲取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会计文化。对内部员工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殊的福利,有利于员工认真快乐地开展工作。对外部客户来讲,企业文化是一张优质的名片,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企业文化产生的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会计文化精神为引导,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社的共同财富。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把握机遇,努力建设会计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优化客户服务,把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障碍;策略措施
一、广东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状况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不断推动,广东农信社在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推助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倡导新的服务理念,大力拓展业务新领域,中间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相对国际国内同业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间业务发展缓慢,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但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发展不快.中间业务规模偏小,收入增长与业务增长不成比例,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2002年,广东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收入占其净利息收入的0.2%,明显低于国内商业银行3%一10%的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40%一5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低、功能不完善。近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但总体而言.其业务品种仍然较少,且主要停留在汇兑、结算、代收代付、保管箱等几个简单、易操作、劳动力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的品种上,而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等高知识含量、高收益水平的中间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其业务品种少、层次低,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残缺,难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三)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质量、人员素质、经营管理、电子化建设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各地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规模大、效益好、人员素质高、经营规范,开办新业务容易获得审批,中间业务不但品种较多,而且科技含量高,规模也较大。如珠江三角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深圳、东莞、顺德、南海等联社开办了银行卡、外汇自营、银政联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票据贴现、债券投资及银行间拆借、网上银行等业务,而且业务交易量较大,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也较高。相对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只能开办一些科技含量低、管理要求较简单、规模较少的业务,如银税联网、代收代付、政府财政支出、保管箱业务等。
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障碍。
1、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实行多级法人管理的体制,使得信用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行业优势,农村信用社各自为政,难以自上而下研究、申请开办中间业务品种。
2、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存在偏差,普遍认为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才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存贷款上,重视存贷款业务的开拓。却没有认识到开办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把中间业务视为“副业”,当作应付存款竞争、拉拢客户和稳定存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将它视为一个独立的创利手段和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看待。农村信用社这种对中间业务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和市场定位的偏差,无形之中阻碍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
3、缺乏开办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
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农村信用社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电子化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要说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就是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障碍。
1、监管当局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过严。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素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上与国内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潜在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业务监管上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限制较多,对农村信用社新业务开办控制较严,造成农村信用社开办新业务申办过程环节多、审批复杂。最近虽然监管当局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上有所放开,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准入条件仍然较严。如开办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从县到市到大区行,层层审查,最终还是大多数地区未获批准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信社开办新业务的积极性。
2、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法》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它却客观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涉足某些业务领域,阻碍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
3、宏观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环境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中间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规范。而至目前,我国却一直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进行规范,仅有一些规定散见于监管当局的内部性文件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使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中间业务有可能遭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禁止而前功尽弃。比如,在业务操作上,许多中间业务品种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各银行机构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时甚至绕开政策法规;在开展业务的手段上,各银行机构为了吸引客户,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如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等。同业间竞争的不规范,加上目前银行业对中间业务不具有定价权以及客户对中间业务合理收费接受程度较低,导致中间业务普遍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农村信用社和各商业银行都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既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影响了金融业的整体收益。
三、推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
(一)信用社应转变经营观念,加强业务管理,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内部基础。
1、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摆正发展中间业务的位置。一是要高度认识中间业务的地位和作用。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服务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巩固和发展庞大客户群的主要手段之一。农村信用社要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改变中间业务是“副业”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像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一样去抓中间业务的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发挥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二是要强化员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真正树立农村信用社大服务的业务观念。三是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外宣传工作,扩大中间业务的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中间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真正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实现中间业务服务的价值。
2、健全机构,加强领导,规范业务工作流程。
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政策导向;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负责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介绍和推销;负责中间业务的协调与管理,包括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业务指导、统计考核;负责总结中间业务开展的经验,调查运行中的问题,研究对策;负责选拔培养中问业务的专门人才等等。重点是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发展新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以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调动和提高各基层单位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形成高度重视中间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良好氛围。
3、加快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中间业务竞争的核心。信用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提升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同时,要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电子转帐、支付、清算系统,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4、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根本。因此,农村信用社应注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优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中间业务专业人员队伍。一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业务的需要。二是从现有从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具有相当水平的人员进行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中间业务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经济理论及公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开拓中间业务莫定基础。三是面向社会和大专院校,以及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较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从事中间业务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中间业务队伍素质。
5、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开发力度。不断地推出中间业务新品种是取得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上应坚持市场有需求、信用社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要善于发展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广泛了解社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要充分考虑自身在机构网络、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条件,选择那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力量抓好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应对中间业务新产品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监管当局应切实转变监管观念,完善政策法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变监管观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监管当局应当坚持稳妥审慎与提高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在观念上注重为农村信用社的加速发展提供健康和宽松的监管环境,并从经营观念、发展战略、业务开展、产品创新等多方面指导、推动和规范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
2、完善法规,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合理调整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使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商业性银行机构做到中间业务收费有据,避免中间业务高成本、高风险投入,低收益或无收益,使中间业务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05年下半年省联社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的第一个系统-综合业务系统,截止目前,已建成了核心业务和信贷管理两大业务处理系统。经过逐步发展,我省农村信用联社已创建了业务交易量最大的全省集中式金融业务系统支撑平台。
省审计厅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金融审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计算机应用于金融审计的初试阶段。2005年至2008年间,省联社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省厅明确了将计算机分析应用于金融审计的思路,从省联社提取了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整理,产生的审计效果比较明显。
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阶段。2009至2011年,省厅改进完善了计算机在金融审计中的作用,逐步达到了计算机辅助金融审计的目的。(1)全方位取得数据库表和数据字典。(2)完善数据采集及转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数据分析贯穿审计调查之中,数据分析有分有和。
积极向数据化审计走在前列的省厅学习。为做好金融行业的数据化审计,2012年我厅组织相关部门及业务人员到数据化审计开展较好的浙江审计厅考察学习,归纳提炼先进经验,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审计思路。
二、全面开展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并初见成效
(一)2013年首次农信社信贷资产数据式审计的成效。省厅于2012年搭建起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分析系统平台。2013年,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进行数据化分析辅助的专项审计。在此次专项审计现场实施阶段开始前,利用平台,整理采集的数据,调试模块,形成7类19项疑似问题表。
本次数据化审计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1.调整了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使之更加适应我省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化审计。同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又增加的新的数据模型。通过调整和新增数据审计问题模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分析系统。2.揭示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系统的漏洞和风险,例如:系统客户信息录入不规范,系统部分字段没有规范使用、系统对部分业务如家乐卡业务没有作及时的系统更新、个别信贷表中信息不准确等问题。3.全面反映了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数据分析的辅助手段,审计组发现了借新还旧标准过低,部分机构以此掩盖不良贷款;发放多头、关联担保贷款等问题。4.此次审计结果形成了审计报告、决定、要情及意见,审计要情及意见被娄省长批转至省金融办。
(二)2014年建立并完善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信贷数据专项审计平台。2014年,省厅对陕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进行审计调查,建立了农信社涉农信贷数据分析平台,并初步形成了5类17项疑似问题模块。目前,本次审计调查的现场实施阶段已完成,审计调查成效主要表现为。1.审计调查反映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真实性逐步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整改。在2014年开展的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产审计调查中发现,涉农贷款增量、增量占比、增速和农贷占比都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经过2013年的审计及整改后,该机构涉农贷款的真实性逐步提高。但2014年对涉农贷款开展的审计调查中,发现仍存在非农贷款投向为农林牧副渔涉农贷款,并在涉农贷款科目核算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整改。2.部分涉农政策执行不力,监管缺失。审计调查中,发现部分县级财政部门不能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贴息资金或奖励资金。并对于部分政策性贷款的保障政策,相关的监管部门或省联社在检查或考核中没有落实到位,使得部分联社迫于考核和检查压力,以借新还旧形式掩盖不良贷款。3.信贷管理不严。根据数据分析及审计调查,发现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对政策性贷款贷后管理不严、倒贷、以贷还贷、贷款不良后继续发放涉农贷款等问题。4.党政机关干部在农村信合系统取得经营性涉农贷款的问题仍存在,省厅已形成审计移送书交纪检监察部门。
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将贷款分户账与电子名单关联运行分析,形成与当地党政机关干部名字相同的个人贷款表,即形成了疑似党政机关干部贷款表。结合前期现场调阅资料及外围延伸,我们最终审计发现并确认了存在个别党政干部无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违规向农村信合系统以较低利率取得经营性贷款,从事经商、办企业。
三、对农村金融机构数据化审计模型案例分析
(一)违规发放多个个人担保贷款模型。此模型审计思路是:将个人贷款分户账与贷款担保表关联,将多个贷款户不同但担保企业相同的贷款记录集中并分离出来。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此类贷款如果每笔的贷款金额相似或相同,贷款发放的时间相近或相同,很有可能担保企业为实际用款企业,及此类贷款很有可能为顶冒名或个贷公用等违规贷款。根据此模型分离出的疑似表,要关注贷款的实际用途,即贷款资金的实际流向。对于此类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此类贷款发放时所经过的个人账户情况,关注该笔贷款流至哪个账户,同时每月贷款利息的偿还来自哪个账户,这些账户与担保公司是什么样的关系,摸清这些关系,就很容易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还可以结合外部延伸调查的方式,延伸检查为此类贷款进行担保的担保企业的账务,尤其关注贷款发放、多笔贷款集中还息这几个日期该担保公司的往来账务情况。
(二)关联、多头垒大户贷款模型。此模型的审计思路:根据贷款表中的客户关系筛选出与贷户关联的贷款,最终形成关联、多头贷款中间表。
数据式审计仅是辅助手段,必须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思路,才能深透审计。目前的关联多头贷款模型中间表并不能涵盖所有相关联贷款户的多头贷款,仅能反映不同金融机构向贷款户多头发放贷款的情况。依据以往的审计经验,还存在与贷户关联紧密的关系人或关系企业,在同一机构或不同机构获得贷款。简言之,即违反了对关联贷款同一授信的原则,分散相关系人或关联企业多头多笔发放贷款,在其承贷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贷款风险。
依据关联多头贷款模型分类理出每一组疑似多头贷款表,重点关注贷款企业主要股东、管理层的构成、以及表上未反映但资料反映出的关联企业的信息。在结合数据平台筛查上述关系人 或关系企业,是否也存在贷款,根据贷款信息及贷款档案,进一步核实这些贷款是否也同时实际用于同一贷户或同一贷款企业集团,从而完整审查出涉及的关联多头贷款。随后根据已确定的关联多头贷款,对其进行延伸调查,审查涉及贷户的真实资产状况,或涉及关联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检查是否有能力偿还,并进一步揭示是否存在利用金融机构未能获取此关联企业完整信息情况下,进行违法骗贷活动。 四、做好金融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开拓审计思路。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地扩展、变化、创新,原有问题可能会变形、也可能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金融数据审计的平台和模型也要跟随变化而变化,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金融数据审计的作用。而作为审计人员,就要随时关注和学习各类政治、经济,尤其是金融方面的资讯,丰富和武装头脑,这样才能开拓审计思路,也才能完善金融数据审计。而学习和培训金融知识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和培训为辅。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对金融数据审计的支持。目前农村金融审计的数据平台已初步建成,数据模型也在审计过程中完善和创新,但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业务,仍需要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的配合。只有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的配合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三)逐步完善已有的数据平台和模型,不断创新与新的金融政策、法规一致的新数据模块。在利用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除利用平台数据模型,高效准确抓住审计重点、突出问题外,还要注意及时调整平台数据模型存在的偏差。同时,在实际审计中,针对新发现的重点、问题,或金融机构创新的新的业务品种,及时总结存在重点问题的共性特征,并将其转化成为新的数据模型。
(四)逐渐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金融机构下属各级机构覆盖省市县各级,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各级区域,甚至在村镇也存在信用社、分社一级。要逐步将市、县两级的金融审计力量融入进来,逐步实现金融大数据审计下的全覆盖连动审计。
(五)加大金融数据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省审计厅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数据式审计的试点,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金融数据审计的试点范围会逐步扩大,从银行业拓展到证券业、投资业等,不断将金融数据审计的覆盖面扩大至其他金融机构。同时,对于已作为试点的金融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及数据模型的深度也会加强,
一、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总结推广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工作经验,建立符合辖区实际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获取和使用金融产品、加快自身增收致富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实现农村金融产品与“三农”金融需求的充分“对接”,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农村金融教育新模式。依托中国农村金融教育基金会“金惠工程”,建立金融志愿者教育培训机制,推广三级志愿者教育方法。
2.建立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站。依托全市已建立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站,对金融服务工作站赋予金融知识宣传站职能,实施农村金融知识定点宣传。在金融服务工作站摆放宣传资料,专人(农村金融教育三级志愿者)辅导讲解,便于农民急需急用。同时,不断扩充金融知识宣传站点,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站自然村全覆盖。
3.建立农村金融宣讲联动机制。将金融知识宣传与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合联动,提高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4.建立综合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珍爱信用记录日、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金融知识的综合宣传活动,向群众介绍金融基础知识、储蓄理财、农户信贷、银行卡使用、ATM机操作、网上支付、个人信用信息保护、防金融诈骗等金融业务常识。
5.建立立体宣传体系。组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村学校、农户家中、个体户门店、企业产品推介会、专业合作社等上门宣传。依托政府部门“大课堂”,增设金融知识课程,为不同层次人员(如返乡创业、劳务输出等)进行专题培训。向农村图书室、金融服务工作站捐赠金融知识书籍,宣讲金融业务,营造农村金融文化氛围。
6.建立信息报送机制。编发工作简报,反映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特别要运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典型,扩大工作影响力。
二、方法步骤
(一)培训阶段
1.召开动员会,部署工作任务。在召开“市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扩大会议”,讨论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现场观摩试点村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集中宣讲,交流试点工作体会,讨论市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全市各县(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
2.组建志愿者队伍。各县(区)金融办、县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县域各金融机构中招募金融教育一级志愿者,志愿者招募以“本土化”为原则。由一级志愿者对二级、三级志愿者进行农村金融教育体制现状和改革方向、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知识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培训,并进行农村金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承担各项培训任务。各县(区)首期选择5人左右,以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骨干为主,形成一级培训师资队伍,一级志愿者负责对以乡村干部、农村能人和金融业务推展员为主体的二级志愿者的培训。二级志愿者负责对三级志愿者及农户的培训。
3.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各县(区)围绕农村金融基础知识,并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以及农户金融知识需求,自主确定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信社、邮储银行和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骨干为重点进行培训。在规划期内计划培训20人。主要培训小额信贷知识、信贷市场营销、贷款操作流程和管理技术、风险控制以及农户征信管理等内容。二是培训村官。重点培训大学生村官和担任信贷联络员(协管员)的村干部,充分利用资源,把对村官的培训,融入到政府组织的县、乡、村干部的培训班中,在规划期内计划培训100人。主要内容是农村金融改革与小额信贷、农户资信评估、家庭预算、家庭债务管理、农村金融服务、诚信教育与防范金融诈骗等。三是培训农户。把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培训镶嵌到扶贫办、社保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中去。充分利用扶贫办、社保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各县(区)在规划期内培训人数应占农户数的50%以上。培训内容主要有和农民紧密联系的小额信贷、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金穗惠农卡、富秦家乐卡、邮政绿卡、ATM和POS机使用、人民币反假、诚信教育、防范金融诈骗、农村保险、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等知识的培训。四是培训中小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等法人代表和财会人员。各县(区)在规划期内培训企业数应达到总数的60%以上。培训内容主要有企业财务预算与管理、金融服务、诚信教育、贷款操作流程、风险控制、农村保险知识等。
4.培训方式。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编写教材,制作音像资料,提供机顶盒。一是对村干部、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主的培训。对该类人员的培训本着“不离村”的原则,利用安装在村委会或村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采用“远程教育+志愿者辅导答疑”的方式就地培训。二是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骨干的培训。培训一般在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开展。采用“放映录像资料+讨论练习+老师现场辅导”的形式。三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在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县举办。采用“面授专题讲座+研讨+考察”的方式开展。
(二)实施阶段
1.确立试点村镇,示范带动。各县(区)围绕全市农村金融教育工程,参照“先期试点、探索途径、整村复制”的方法,先期在信用乡(镇)确定3个村,依托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站、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站开展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号召的作用,最终实现整村推进,逐步推广,实现预定目标。
2.创新载体,广泛宣传。各县(区)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农村金融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大力加强阵地宣传。在金融机构门前设置宣传点、街道悬挂横幅、在各县(区)中心广场集中宣传,利用电视等媒体在县城和广大农村广泛宣传。二是深入开展流动宣传。发挥志愿者作用,结合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向农户讲解相关知识。利用农村古会和农历节日,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编撰通俗易懂的宣传口号,在寓教于乐中使教育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重奖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村镇,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教育工作氛围。
3.部门联动,各尽其责。农村金融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复杂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尤其需要得到县、乡、村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支持协作。各县(区)政府、人民银行要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要经常性地检查指导各乡(镇)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努力形成既各尽其责,又密切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总结验收阶段
1.量化评价,验收成果。各县(区)要按照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目标体系,细化指标,逐条量化。教育培训协调领导小组对两年的教育、普及和培训成果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2.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先进个人和创新成果评选奖励活动。对在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农村金融教育创新成果,由各县(区)自行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并向市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推荐,由市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联评后向中国农村金融教育基金会推荐。
3.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研究,总结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和做法。各县(区)要围绕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金融教育专题研究,运用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实践。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机制,保障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各县(区)成立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统筹指导各县(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办公室职责是负责贯彻实施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负责本县(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和管理本县(区)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队伍;实行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拟定实施方案、志愿者管理和考核评估激励办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效果评估办法,为活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整合宣教资源,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面。各县(区)要将人民币反假、征信、支付结算、银行卡、理财、保险、小额信贷、金融惠农惠民政策等知识宣传整合为以“金惠工程”为载体的统一宣传培训平台,通过举办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农民工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金融知识宣传月等启动仪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乡村公交车、政府大讲堂、村组会议、当地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会、进村入户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和镇、村组干部及金融机构信贷员金融知识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宣传普及的广度和深度。
(三)实施进村入户集中宣教,探索可复制模式。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在村镇集中办班培训组织难度较大的实际,各县(区)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由志愿者、包片信贷员、村负责人分级包抓,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以及村组会、集市、庙会等场合,通过播放音像资料、组织农民讲授金融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受理银行卡申请业务、进村入户讲解,进行点对面、点对点的培训,将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及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可复制模式。
(四)储备志愿者人才库,增强队伍素质。各县(区)通过招募大学生村官,农信社乡镇网点、金融服务工作站点负责人等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对二级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将各县(区)乡村干部、致富能人造册登记,作为三级志愿者后备力量,为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储备人才,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培训志愿者队伍。
晋中开发区联社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思路,采取分层营销的方法拓展营销:区分城区、城郊结合部及特色乡镇确定信用社的吸储方式,实现一社一策分类指导;“走出去”与地方商圈结合,扩大客户营销领域;提升资金营运创收能力,引导辖区优质企业客户进行直接融资
作为山西省晋中市城区15家金融机构中唯一一家信用社,晋中经济开发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晋中开发区联社)坚持在转型发展中求突破。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在山西省农信社系统经营业绩综合考核中,2012年连续3个季度和全年位列第一,2013年又连续四个季度位列全省第一。截至2014年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82亿元,较年初净增8亿元,超额完成首季“开门红”目标任务。数据背后,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引领,和“分层营销,稳中求进”的战术技巧,助力开发区联社实现存款余额和市场份额双增长。
战略:服务客户,有效激励
一社一策,分类指导。区分城区、城郊结合部及特色乡镇来确定信用社的吸储方式,对各社的存款模式进行相对分类。如,位于城区的信用社重点以拓展机关事业单位及优质企业为主,健全客户关系维护机制,扩大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信用社以拓展城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提高自然人存款的集聚能力;各基层乡镇信用社重点做好农户散存工作,侧重于揽存散居的农户存款。
创新理念,抢抓客户。树立由“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的营销理念。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该联社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一是落实跟踪服务人员和服务责任。对辖内客户,在联社内部实行包户、包服务、包营销的“三包”责任制,凡是因服务不周引起客户投诉的,除全辖通报外,还要进行罚款和违规积分。二是积极简化存取款流程,确立“外简内繁”理念,方便客户,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落实定期上门服务制。及时征询客户对联社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四是升格有潜力的分社为信用社,瞄准区域发展重点项目,拓展维护优质客户,着力打造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的精品网点。
机制引领,激励保障。该联社根据辖区实际,推行分层分级式的矩阵式考核。一是实施领导分工包片制,班子成员对重点客户带头公关,工资与所包网点业绩完成情况、部室工作考核情况以及基层民主测评挂钩。二是加大对基层网点的激励力度,对存款突破亿元的网点负责人和业务经理给予信用社主任薪酬待遇,二星级客户经理可享受联社副主任薪酬待遇。三是严格落实末位淘汰制,要求综合考核低于60分或完不成存款指标、连续排名在后的负责人引咎辞职。四是人人建立业绩台账,把薪酬与个人业绩和贡献挂钩,职工每月可以算出自己的绩效工资,真正实现由“发工资”向“挣工资”的转变。
加强督导,动态监控。每周定期召开业务分析会,指定专人负责对存款的监测分析,实时公布各网点的存款增长情况,通报各网点各部门存款业务的发展进度,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改进方法,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做贡献”。通过压力传导有效激发全辖员工的营销热情,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促进存款业务快速发展。
战术:分层营销,稳中求进
强化资金营销力度。充分发挥网点辐射优势,在优化存款结构上下工夫。一是推行分级分层对等维护客户制度,联社管理层主要负责维护财政类资源和黄金优质客户,基层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中层对应负责维护对公单位客户和重点客户,一般员工除做好柜面客户维护外,着重做好自营客户维护,形成全覆盖的客户维护体系。二是提升客户营销理念,逐步创新存款类产品,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不同的营销方式。如,针对黄金客户,组织红酒品鉴会、高端客户沙龙等活动;针对大额存款户,与外部单位合作,创新推出增值服务品种,与影楼合作推出存款送“全家福合影”“亲子照”“新婚照”等服务,切实细分市场客户,提高资金的归社率。
扩大客户营销领域。立足地方经济的区域定位,围绕两区战略规划,拓展重点项目市场,及时跟进服务,积极培育核心客户群。同时,针对榆次辖区商贸物流、零售批发等小微企业聚集的地域经济特征,推行从营销、放款到贷后管理的流程化管理。以今年山西省联社与省商务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与辖内市场、商场、各类商贸集中地、批发市场、商会等优质平台对接,实现从“拉存款、放贷款”向“圈客户”转变,打通商圈上游供应链、下游销售链。
提升资金营运创收能力。加强团队建设和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和创新开放式、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等理财产品;开展债券承销、投资咨询、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开辟新的中间业务发展渠道;积极申请外汇业务资格,优选高素质市场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资格考试和赴外实习,积极开展外汇业务交易。同时,突出风险管控,完善风控职能。将风险管理放到首要位置,营运平台单设风控人员,引入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风控系统,做好监测、控制、预警和处置。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重要节点,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需求管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是央行的应有之责。做为央行最基层的县支行,如何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发挥“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有效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转型中,积极探索立足县情,促进县辖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一、基本县情
凤县地处我国西部的陕西秦岭山区,人口约11万,辖9镇100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前,曾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扼陕、甘、川之“咽喉”,有着中国南北“界碑”之称,是有名的古战场,古栈道等历史遗存颇丰:又因独特的“小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草场丰茂,坦、洞、溪、瀑奇观众多,盛产凤椒、凤党、麝香等诸多名、优、土、特产品及地道中草药:且矿藏丰富,为全国四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凤县县域经济格局逐步从以粮为主的农业,向以铅锌、黄金为主的矿产开发转变,矿业占据县域经济70%以上的份额,呈“一业独大”之势,并于8年前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穷帽子。而经历20余年开发,探明的矿藏储量已处于中后期,加之受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低迷的严重影响,凤县资源开发为主的县域工业存在“矿竭县衰”之虞。根据这一县情,近年来凤县扬长避短,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民生优先”战略,由“一业独大”向打造西北一流的现代有色金属材料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中药材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型,加快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建设精彩凤县、富裕凤县、休闲风县、美丽凤县、平安凤县、民生凤县。经过努力,如今,凤县拥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荣誉,同时拥有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国字号品牌。但是,凤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山区小县这个最大的县情仍然没有变,仅就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形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几大瓶颈:
(一)山区条件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形成较大制约。
凤县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受气侯、交通、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且涉农贷款多是信用贷款,缺乏担保,导致投入风险大,管理成本高,制约产出和贷款效益。
(二)县域经济转型需求与金融体系能力存在明显反差。
一是机构网点萎缩。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精简分流人员,凤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以前的6家减为5家,营业网点大量撤并。如凤县2000年时工行和农行各有8个营业网点,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目前仅各有3个营业网点,且集中在县城和距离县城较近的区域,服务范围大范围压缩,乡镇仅有农信社营业网点。而某些欠发达地区边远乡镇甚至出现营业网点空白,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改变这种现状仍举步维艰,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二是信贷投入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一级法人治理以及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信贷业务实行了逐级授权授信管理,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县级支行的贷款权几乎全部上收到上级行。过高的信贷门槛,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不足。近年这种现状虽有改善,仍与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明显相悖,据2015年的统计,凤县3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3.7亿多元,占全县存款余额的60.88%,而各项贷款余额不足7.9亿元,仅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46.84%,贷款主要投向重点企业,对其它中小企业则很少投放。而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主力军的县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仅占县内金融机构存款总额35.1%,各项贷款却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53.2%。
三是服务创新不足。欠发达地区县级金融机构人员素质与上级及发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更是不言而喻。这些都较大地制约着其金融服务及创新。如2010年,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破解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和“贷款难”的问题,满足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人行凤县支行和县农村信用社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探索,设计出了农村住房抵押借款这一新型农村信贷产品,并在县委、政府支持下开展试点工作。但由于产权没有市场化,生产要素不流动等因素的存在,使这一创新业务遇到了政策及法规等重重障碍,进展缓慢。
(三)信用意识及管理机制滞后成县域经济转型障碍。
调查显示,由于凤县长期以来矿产资源较为充浴,且铅锌市场行情好,不少企业盲目乐观,信用意识淡薄,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许多企业至今仍停留在“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层面,员工素质较低,企业管理粗放,账务不规范,农户广泛信用意识较差。
二、路径选择
我国经济现在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更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上下工夫。
(一)着力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金融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深化欠发达地区金融体制改革,尤其在加大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上做文章,是基层央行的又一着力点。人行凤县支行积极支持县信用联社的农商行改制,已于2015年11月获取陕西银监局筹建批复,年内即可挂牌。同时积极助力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力提供支农信贷资金,累计为县信用联社争取支农再贷款1.8亿元限额,使凤县涉农信贷连续三年保持21%以上的高增长;还与县工信、农业、工商、统计等部门联系,分别为全县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0%的涉农龙头企业、72.73%的重点企业、47.8%的县内企业及63.6%的个体工商户建立了档案;在牵头主办“银行卡助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示范点标准化建设;联合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出台《凤县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提升金融支付服务补助实施方案》,在全县建立了15个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示范点、2个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乡镇。
其二,让商业银行勇于担当。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商业银行应有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的勇气和担当,努力平衡好自身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的关系、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局的关系,尽力扩大基层的信贷权限,给转型中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多的支持。也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找到根本性的出路。如在人行凤县支行的指导支持下,农行凤县支行设立了支农信贷部,专事支农信贷业务。在“银行卡助农服务”中,支农信贷部人员,深入农村布点和通过对客户集中培训及现场操作演练,使商户及群众熟练掌握POS等机具的具体操作流程,甚至连点所需的文件盒、印油、插线板、夹子、通讯笔都是免费配送,在对点发放服务费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与电力、电信等部门达成了由点代收电话费、电费等业务,既巩固了阵地,又增加了人员的收入。点每季服务费收入最高者3600元左右,最低者二三百元。2015年,仅农业支付的服务费就比上年增加6.4万余元。目前仅凤县农业支行在全县行政村布放惠农通服务站及支付点就达110个,有的村布点2至3个;在农村商店、商场、超市等安装布点达200多个,为改善凤县的金融服务环境和能力,实现农户办理金融业务“不出村”作出了积极贡献。
金融服务实践证明,大银行对接大企业,小银行对接小企业,基本上是一个定律。小企业信贷需求往往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同处一个相对较小区域内的小银行和小金融主体在服务辖区内小企业上,往往比大银行更有优势。所以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又一重要环节,是不断引进发展新型金融主体。人行凤县支行通过县级“两会”、调研信息、银企联席会等平台,积极建言献策。促成了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凤县腾远小额信贷公司开业运营;2015年又多次与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协商,使其在凤县设力分支机构,预计年内即可落户凤县。
其三,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收益率低,政府应为这些地区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安排,合理补偿支农业务的成本和损失。如:免征营业费、企业所得税,实行定向费用补贴,财政贴息和转移支付帮扶等措施,确保农村企业、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基层央行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赢得地方党政的信任和支持,人行凤县支行注重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一是重参与。凡是县上的重大活动,凤县支行都积极参与,并注重实效。二是抓调研。采取组织专题课题组及跨行业部门聘请调研信息员等,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及引进和发展新型金融主体等,开展调研活动,先后撰写了百余篇调研文章,分别被《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农村金融评论》、《金融周刊》等媒体刊载,或被市、县党委、政府转发,为上级和地方党政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决策依据,支行调研工作在中支全辖连续保持了领先地位,有效传导和实施国家的货币政策。三是勤建言。通过县级“两会”、调研信息、银企联席会等平台,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这些努力,在当地政府和群众中树立起基层央行的良好形象。如“5・12”地震中,凤县支行率先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抗震救灾资金直接拨付业务,受到总行、分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分行胡文莲副行长还专程到凤县支行现场观摩了救灾资金拨付,并给与了高度评价。积极主动的工作,赢得了县委、政府的信任,县上先后在支行设立了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处理非法集资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工作办公室、县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生经济发展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常设机构。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支持辖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积极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短板主要在于创新不足。人行凤县支行近年来注重弥补这一“短板,先后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劳务经济、农民工回乡创业、推进“两权”抵押贷款金融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尝试。继支持县信用联社在全省率推出小微企业“矿产抵品押贷款”、“农户住房抵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后,2015年,凤县支行的创新之举频出: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农行凤县支行成功发放500万元全省农行系统首笔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金融科技融合工作,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牵线搭桥的引导下,成功向辖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3笔750万元,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促进其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推广公交车车载POS“闪付”业务,为金融IC卡在全县其他领域拓展提供了先例等。
(三)努力补齐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板”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信用来保障,扩大消费市场需要信用来启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必须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样一种意识和文化的形成与确立,不能仅靠简单的教化来解决,而必须要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来实现。近年来,人行凤县支行积极发挥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牵头人”的作用。依托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持续不断地与辖内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新型经济体及群众进行诚信宣传,着力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署小微企业及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指标,破解信息孤岛和信息屏障及“支农支小”难题;并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完成了信用评价体系等,使风县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协会授予“最佳投资环境”奖。2015年,在持续加强此项工作的同时,经过积极沟通和协调,使凤县信用联社依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涉税证明、第三方社会信用评级等成功发放30万“税信贷”信用贷款,解决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税信贷”贷款的成功发放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照章纳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举为全省系统内率先创新之举。
三、几点启示
人行县支行的实践,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立足县情找准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人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末梢,是“窗口指导”的前哨。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上天入地”的本领,即:上要吃透国家货币政策,下要摸透县情民情。而要掌握这个本领,只有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基础,才能弄清每项货币政策的实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摸透当地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在哪里,群众最迫切地需求是什么,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转型期工作重点有哪些,从而及时总结辖区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取得的成效,反馈辖区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才能支持在点子上,支持在要害处,真正发挥基层央行的作用。
启示二:担当起金融改革创新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以改革创新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的深层次矛盾,是基层央行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自觉担当起辖内金融机构改革和自身创新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才能有效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辖内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央行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同时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银行是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织,将利润和经济作为日常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经济增长乏力、欧元汇率下跌等环境对侨乡青田农商银行的影响更为深远,金融业各类隐形风险逐步显性化,持续多年“双降”的不良贷款开始进入上升通道,银行资产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加上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导致财务支出增多,利息收入减少,利润空间压缩,整个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一、侨乡青田农商银行的基本概况
青田是著名的侨乡,有55万人口,其中30多万的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青田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侨乡打造成为“金融强县”,与世界接轨,促进侨乡经济进行新一轮飞跃。而被称为“青田人民自己的银行”的青田农商银行,曾因种种历史原因,错过了2005年农村信用社第一轮改革的良好时机。青田农信联社(青田农商银行的前身)劳动用工和薪酬制度“非市场化”,“铁饭碗”“大锅饭”“铁交椅”现象严重,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干部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同时还存在“干部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干与不干一个样”等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青田农商银行除了改革,还是改革。
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
1. 有助于银行员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注意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人事制度改革,使职工面临经济利益问题,前途发展问题等,各种矛盾冲突接踵而来,依靠传统方法是不能解决好该问题的,这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少老同志存在观望态度甚至抵触情绪,而且也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和求稳怕乱思想。为此,总行领导班子通过与老员工座谈了解、个人谈心等方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获取老员工的思想信息,并认真分析研究,让老员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不进则退,固步必自封,最终将作茧自缚,从思想上认同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而从行动上支持改革的推进。
青年员工是青田农商银行发展的中间力量,思想转变比较快,也容易跟上时代的步伐。青田农商银行为青年员工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营造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工氛围。
2.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银行发展氛围
正是青田农商银行的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深根塑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提高了思想觉悟,提高了知识素养,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落后与迟滞于改革转型步伐等突出问题,增强了团结向上的思想氛围,增强了支持改革与推动转型发展的自觉性,提升了团队整体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才有了青田商?y行现今的改革与转型的成就。
三、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案
1.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力度
加强对青田农商银行各单位部门在工作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建设和文化宣传,积极宣传和灌输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
(1)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
青田农商银行提出“不学习是一切落后的根源,不培训是所有干部的失职”的口号,根据岗位职务不同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举办岗前培训班,对新员工进行职业素质、基本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将总行的经营理念植入新员工的职业观念中。各职能部每年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为新业务的开办、新操作流程的执行、新管理制度的落实打好基础。举办中层干部(上海)培训班和分社主任(德清)培训班,提高中层干部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化他们的企业信念。
(2)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活动设置了学习、自我评价、整改提高、总结评比等不同阶段。通过活动,创建学习型团队,在自我评价和整改提高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凝聚改革发展的共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干事的良好氛围,增强我行加快跨越发展的推进力。“三讲三比”目前正以组织影响最广泛、参加人数最多的规模和影响力,成为青田农商银行特色的思想教育活动。从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有效的思想交流,能够及时地消除各种不安情绪,达到人心稳定、改革平稳推进的目的。
(3)坚持“业务和风气并重”的方针,开展先进评比活动
近年来,青田农商银行在先进评比中,突出了以精神风貌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典型评选,如老员工爱岗敬业标兵、优秀安全员、优秀大堂保安、优秀柜员、优质服务标兵、优秀通讯员等各条线上的先进典型。
(4)集思广益,面向全体干部员工征集企业文化宣传案
征集活动得到了积极响应,许多年轻有为的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技术优势做出宣传案。如今,涵盖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宣传案现已挂在各个营业网点的办公场所内。
(5)提高银行员工积极学习的氛围
青田农商银行采购了部份有素养提升价值的书籍,发给全体干部员工,号召大家进行自学和自悟。
(6)鼓励心得体会交流
总行充分发挥OA、内刊平台的作用,积极引导干部员工进行学习心得和工作体会的相互交流与分享。
2. 加强制度管理力度
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青田农商银行明确地认识到制度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固化,是思想工作渗透到管理中的最好载体。因此,近年来实行了“制度先行”和“以制度管人”的管理原则。(1)以人为本,推行人事制度改革
青田农商银行组织实施了以“干部竞争上岗,员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贯彻公开竞聘、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退出承诺、重大事项否决等五大原则,为干部员工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选人用人从“相马机制”向“赛马机制”转型。由于历史原因,青田农商银行干部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分两个阶段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阶段(2008年至2010年),组织实施了以“干部竞争上岗,员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通过改革,较好地解决了遗留已久的干部老龄化问题,现有干部平均年龄37.1岁,比2008年初减少4岁,其中中层正职平均年龄39.2岁,中层副职和分理处主任平均年龄35.5岁,本科以上203人,研究生2人。许多年富力强的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并干出了不错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管理能力。
第二阶段(2011年开始),为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氛围,制定出台了《基层营业机构负责人竞争上岗实施意见》,并按照竞聘岗位公开、任职条件公开、任期目标公开、计酬模式公开、竞聘程序公开和退出承诺公开的“六公开”要求,对基层营业机构及机关部室负责人岗位实行公开竞聘,进一步推进了干部选拔从“相马机制”向“赛马机制”转变,调动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赛马机制”以来,共有 5名中层正职落聘,12名分社主任落聘,已有57名有学识、懂专业、会管理、能拓展的年轻员工走上干部岗位,干部队伍不断年轻化、专业化,干部团队的管理和执行能力不断加强。
(2)全面推进和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近年来,青田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将薪酬分配从“身份型”向“绩效型”转型。由于历史的原因,青田农商银行的薪酬改革相对滞后,薪酬分配过多地偏向于正式工、临时工、工龄等身份因素,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较为严重,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为此丧失动力。
随着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农商银行逐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淡化身份薪酬,强化绩效薪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薪酬制度,按岗位分类制定考核办法,建立了岗位业绩动态考核机制,设定员工绩效考核等级标准,奖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按照“干部年薪制、员工岗位等级工资制”的要求,突出员工按绩取酬,缩小正式工、临时工、派遣工除基本工资的区别,将等级工资与绩效工资考核与计价标准都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实现了同工同酬。改革前派遣工年平均工资 4 万元左右,改革后派遣工年平均工资增加到8万元;改革前派遣工与正式工年平均工资差距达1倍以上,改革后差距缩小到1万元左右。同时工资总额也大幅向绩效倾斜,贯彻“基础工资看等级,绩效工资看业绩”的原则,绩效考核按月实施、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以2013年度为例,全辖有1名客户经理工资总额高过联社调研员工资总额,2名信用社主任工资总额高过联社副主任工资总额,4名信用社主任工资总额高过联社调研员工资总额,有5名信用分社主任工资总额高于信用社主任的平均水平,信用社主任工资总额最高与最低相差16.4万元,分社主任工资总额最高与最低相差11.6万元,客户经理之间工资总额差距达3倍多,柜员之间工资总额达2倍多,同网点的客户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柜员与柜员之间、客户经理与柜员之间的工资总额也会相差很大,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较好地调动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012年青田农信社花费一百多万元与外聘公司合作开发了绩效考核系统,考核手段开始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实现绩效考核系统化、实时化,“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氛围日益浓厚。此项改革彻底改变了?T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进一步营造了“工作比业绩、收入凭贡献”的氛围,较好地调动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业务增长。
3. 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塑企业精神、扬职业道德,树良好形象为重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竞争力。
这些年来青田农商银行一直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描绘出了 “团结、务实、大气、进取”的企业精神,对外加强服务环境的建设,提升农商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统一员工服装、统一 “五步法”标准服务、统一外观标识,统一网点装修风格,在各营业网点树立统一的形象,无不体现出企业的大气和务实;对内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主动学习,学有所思,学以致用,推动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法”,自觉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检查落实在一线,锻炼提高在一线,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非权力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重视员工素质教育,切实抓好员工培训,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促进学习风气的形成,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青田农商银行还相继组织了新员工岗前培训班、中层干部(上海)培训班、分社主任(德清)培训班、金融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和财务总监高级研修班,建立了师徒帮带和教练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形象,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此外还通过举行“战略与管理――科学发展”演讲比赛,开展《不抱怨的世界》体会分享、《用心去工作》演讲比赛和《赢在蓝海》主题论坛,“讲正气,比觉悟;讲学习,比能力;讲实干,比业绩”专题教育活动,还利用青田农信联社创立60周年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干部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齐心协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小额信贷 脱贫 商业银行 成长投资
一、引子:默德・尤努斯及其孟加拉乡村银行
1.诺贝尔和平奖带来的启示
1976年的孟加拉,一位从美国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因看到赤贫村民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而大受震撼,从此开始了针对穷人的小额信贷事业。30年来,千百万人在他所开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帮助下脱离了贫困,这一成功的扶贫方式更被复制到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受益。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13日上午11点(北京时间13日下午5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尤努斯在1976年在农村遇到了一位制作竹凳的赤贫妇女,她受到放贷人的盘剥,一天连两美分都挣不到。尤努斯掏出27美元,分别借给42个有同样境遇的女人,希望这些人能借助这笔贷款摆脱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命运。尤努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是教经济学的,我的梦想就是让人们有更好的经济生活,于是我常常扪心自问:我在教室里所讲授的课题到底有什么实质的好处?因为我教给学生的全都是一些关于经济学的理论,而当我真正走出教室时,看到的却是人民深重的灾难,骨瘦如柴的人们奄奄一息,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困境。所以我一定要走出大学校园,到村庄中去。”
这番话给我们这些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知识最后要投身到哪里去,我们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责任感。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电视上对股民眉飞色舞地分析大盘动向或是坐在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领取不菲的薪水过着优越的生活。很多人还生存在贫困和饥饿中,书本上理论的学习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该走出纸上的思想,去关注时事关注所有需要我们知识和力量的人,这是经济学家的良心,也是应该由我们承担的使命。
2.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分析
到今天为止,格莱珉银行以保持了9年的盈利记录成为兼顾公益与效率的标杆。它凭借着无抵押的小额贷款使得639万个借款人中有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已经成功脱离了贫穷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情况下穷人需要的不是国家政府不停拨款来保证他们的生活,救济金发放的结果往往是人们吃了饭又没钱,继续等下批拨款。结果他们永远只能靠国家养活,国家也因此背上巨大的包袱。这时候一点点富余的资金就能够鼓励他们自己经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政府的拨款往往使穷人得到不劳而获的激励,小额信贷带给穷人还款的压力,又帮助他们开启了摆脱贫困的大门。激励的变化也刺激了穷人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对贷款者激励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小额信贷带来的改变,扶贫与投资是不同的概念,投资家和企业家有足够的动力去赚取利润,而对于处在贫困线下的生产者来说他们的想法则完全不同。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其次才是发展带来长期效应的产业。而小额信贷既平衡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又在一方面给予他们改变现状的动力。
二、在中国建立小熊银行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1.在中国开办以压岁钱储蓄为主的银行
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式正处在一个转轨的特殊阶段,很多人把眼光放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或者通货膨胀就业失业等方面。我们看到关于小额信贷的报道后突然有了关于扶助中国贫困人民的想法。我们把眼光从大的形势上移开,聚焦到了一部分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的身上。贫富差距无疑是中国现在经济状况中一个严峻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好中国的贫富差距,引导贫困地区的人民走向小康之路,我们根据小额信贷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方案。
在中国也有部分省市采取了小额信贷的方法扶贫,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还在于小额信贷制度本身存在的弱点。许多小额信贷的机构依赖资金捐助,是一个半福利的机构,半福利的机构带来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对于孟加拉这样的小国,他们人口少,资金需求也小,可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慈善捐赠所募集的资金完全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群体,即使做了也只是小打小闹,完全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由资金问题同时引申出由谁来办谁来组织监管等一系列困难。因此,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资金从何而来?有没有一种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方法来筹措资金?
最小成本地吸收资金,那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呢?我们国家与上述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国情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找到一条全新的吸收存款的方式。中国有逢年过节赠送小孩压岁钱的传统,寄托了长辈对后辈的关爱和美好祝福。我们保守地计算一下,全国有3亿左右的儿童(不包括18岁左右却还在领取压岁钱的青年),许多大城市的孩子过年每人能拿到几千元的压岁钱,考虑到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我们就以每年每人300元计算,那么全国儿童手里至少持有900亿的现金。我们的想法就是把这笔巨大的财产聚集起来,成立一个小额信贷商业银行,既解决压岁钱零花钱用处的问题,又解决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来源的困难。
2.小熊银行的运营机制
我们发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农民。而我们的商业银行怎样吸收存款,怎样让家长愿意把钱存到我们的银行而不是普通的银行是首要的问题。
我们打算采取以下的措施,相信能取得较大的吸引力:
第一,银行对存款的采用采取类保险形式。家长都希望压岁钱能有一个好的去处。在小熊银行的储蓄就相当于为孩子进行了一份长远的投资。每一年存入银行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在银行形成累积,在孩子18岁以后当他要读大学,或者要创业等需要大笔资金的时候我们一并返还,这相当于为孩子买了一笔保险。这就形成了一笔为孩子们将来成长打算的投资,存款方也相当于买了一笔“成长保险”。
第二,零存整取,方便储户,大量吸收小笔金额的零花钱。我们除了可以吸纳数额相对较大的压岁钱以外,还可以尝试着充分吸收小额零花钱。对于储户的存款,我们的原则是,无论存款数额大小,我们都一视同仁,耐心吸纳,一律处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指望儿童能给我们提供大笔的存款,但积累的力量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吸收小笔金额的零花钱,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熊银行”可贷资金的供给,而且还能避免儿童对零花钱不合理的利用,这就相当于将一些属于儿童的财产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将一些闲置的或可能要被滥用的财富用以造福社会,贷给穷人,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第三,采取新颖的积分制度结合办理相关周边产业。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许多孩子们拥有大量的零花钱,而小孩却缺乏处理这些钱的能力。一部分家长的做法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压岁钱就仅仅只是一笔普通的存款。另一部分家长的做法是把一小笔金额,比如拿100块200块给孩子零花,剩下的钱存入银行。当然也不乏一些家长不管不顾,把钱全部交到孩子的手上,孩子面对大笔的钱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惯,甚至进网吧吸烟等等,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积分制是一个全方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什么是积分制呢?现在移动公司大型超市等等企业都采取了例如M值,VIP制度等营销方式。小熊积分制与其类似,但拥有更广泛的优势。首先,储户存储金额我们采取一定的积分返还制度。比如家长把孩子3000元的压岁钱存入小熊银行,那么我们相应地返还50元的积分,积分体现在我们另外给予的积分卡上面,采取像校园卡一样的虚拟货币模式。积分就是储户与我们银行一系列互动活动的平台。
首先,我们的银行不仅仅是一个存贷的媒介,更是一个儿童产业的核心。这里面的积分就是孩子在我们一系列儿童产业中消费的“财产”。我们会在各学校(先立足大城市消费能力强的大学校,再向小城市发展)附近设置我们品牌下的相应商店,如文具店、餐饮店等。孩子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积分在其中进行消费。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把大笔的压岁钱化为零散的孩子们可以自己支配使用的数额,也防止孩子们沉迷网吧等等。这笔钱相当于是利息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能够把利率定得低于一般银行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低于一般的银行,我们实际的利息高于普通银行,不同的是我们这部分利息转嫁到对孩子有用的产业上。这样既防止了利用高利率对我们银行进行套利的可能性,又给孩子的成长提高了福利,必然对家长有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的银行采取利率递增制。拥有越高的积分也就拥有越高的利率(当然含有一定的游戏性)这样让孩子们懂得管理消费自己的虚拟货币。你可以选择花费,也可以选择积攒到更高的级别。另外,我们办理的一系列面向孩子的理财教程等等,都与积分挂钩。类似的消费活动宣传,全部都建立积分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们进入小熊银行的世界。
积分制度是一个新颖的机制,拥有庞大的潜力和延展性,也是我们整个运营的核心,各个方面面向储户的经营活动都依其展开。
第四,顺应孩子们的群体效应形成一种流行趋势。要想更有效地吸引儿童自愿的存款,最好要形成品牌效应,具体说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品牌,在儿童中形成流行趋势。首先是宣传问题,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较为卡通的商标,让儿童不是对银行有陌生感,而是有一种亲切感。相信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吃的统一干脆面吧。统一企业成功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推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兴趣。许多孩子买干脆面甚至不是为了吃它的口味,而仅仅是收集里面的卡片。如何抓住孩子们的心理,迅速形成潮流,做好属于孩子们的品牌,是我们银行能否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
三、小熊银行的弱势方面及对策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小熊银行同样如此。作为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小熊银行本身具有小额信贷的弊端,同时,因其特殊的存款来源,必然额外附有一些弱势。
(一)一般小额信贷的弊端及对策
1.弊端
(1)贷款门槛高,资金需求难以保证。由于小额贷款主要面向农村贫困人群,而弱势农户大多数经济基础较差,致富技能匮乏。在农村,一方面可以作担保者不敢去担保,如公办教师,有固定收入,但不愿也不敢去承担风险;另一方面贷款户本身无力提供有效的担保,致使相当一部分想贷款的农户因无担保而难以获得贷款。 (2)利率单薄。小额信贷由于面对的是广阔又分散的农村市场,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管理费用大的特点。然而利率却由国家管制,虽赋予了小额信贷相关优惠,但仍相对较低。而低利率易造成小额信贷操作成本过高,高违约率,有权势的人霸占低利率贷款,借款者缺乏生产还款激励等问题。
(3)小额信贷的支农面狭窄,贷款周期不尽合理。由于农村小额信贷本身是针对低收入阶层或贫困人口的短期信贷方式,这就决定了其支农面狭窄,只能基本满足贫困农户正常生产资金,而对于近年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大量资金缺口却无能为力。同时,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特别是养殖业和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年借贷周期往往不能满足农户生产需求。
2.对策建议
(1)完善信用评级,建立有约束力的信誉制度。一般认为农民没有多少财产抵押,农业生产经营中不确定性又很大,因此农民一旦亏损,多半会赖账。这里忽略了信誉制度是种有效的约束。事实上,在农村个人信誉是非常被看重的,因为信誉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村民在整个村社结构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发挥信誉的作用,对违约不还贷的农户予以公开,对其将来欲再取得小额信贷及其他金融贷款进行约束,减少坏账发生的概率。
(2)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适当放开利率限制。要使开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适当放开小额信贷利率限制,寻求农村信用社利益与农民融资“双赢”,是小额信贷项目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加强提高小额信贷借贷双方的素质。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农信社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农信社必须注重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理力度。金融知识的缺乏也常常使一些农户为了尽快致富而卷入到一些非法或违规的金融活动之中遭受损失。因此,加强对贷款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贷款的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小熊银行的特殊性弱势与解决对策
1.缺陷
(1)小熊银行的存款来源全部由儿童构成。而这些儿童基本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不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也无法独立处理个人的财务问题。虽然未成年人可以在银行开户,但如何处理自己的财务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2)小熊银行由中国传统的压岁钱作为突破口吸收存款,这是一个新颖的想法,但仅有这一来源是不够的。
2.对策
(1)作为商业银行,赢利是我们的目的,而与儿童的大量联系又使得我们不能把赢利作为唯一要务。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非常重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我们会开设免费理财课程教授儿童财务,经济知识,为他们打下这一方面的基础。让最开始家长帮他们存钱转变为最后这些孩子自己打理财务。孩子理财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国家的幸事,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做经济就是做良心,这是我们的一贯原则,也是小熊银行的经营理念。
(2)我们需要大量吸收小笔金额的零花钱作为存款的另一主要来源。儿童普遍持有零花钱,对于储户的存款,我们的原则是,无论存款数额大小,我们一律吸纳。我们不能指望儿童能给我们提供大笔的存款,但积累的力量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以零花钱作为另一个存款源在理论上可行。吸收小笔金额的零花钱,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熊银行”可贷资金的供给,而且还能避免儿童对零花钱进行不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高帆.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始人获奖的标本意义.经济学消息报,2006.
[2]高静.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正被复制到全球.21世纪经济报道 .
[3]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创新理念,探索适合城商行发展的新思路
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呈现千差万别的景象,要想实现一个区域的城商行共同发展,实现协同效益,就必须对城商行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国内外地方性银行发展规律,创新理念进行总结,进而建立适合于自身的城商行的发展改革思路。
保持和发挥单体城商行在社会经济的独特作用。城商行作为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地方性银行,虽然存在着资本实力弱、高端人员少、科技支持力不足等难以克服的“先天”劣势,但是凭借其在决策效率、网点布局、客户人脉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当地金融市场中十分活跃,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和市民之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而山东这样一个城商行数量众多、实力相对均衡、经营状况良好的省份,把省内所有城商行整合为一家银行后,对地方金融服务的丧失将大于风险化解和管控带来的补偿,因此,山东省城商行放弃了一些省份探索的省级城商行模式,而选择了因地制宜地探索在单体基础上开拓发展的路径,保持和发挥单体城商行在社会经济的独特作用。
通过资源共享和规模化运作实现城商行的共同发展。城商行合作联盟作为城商行共同出资成立的一家或多家金融公司,其只从事银行的后台业务,而不直接从事银行营销等前台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同时,多家城商行的后台经营活动拆分为共性和个性两大类,将原先每家行都必须承担而又存在共性的IT建设、产品研发和人员培训等后台支持事务交由这家金融公司来完成,其提供的服务可以在多家城商行中分享。每家城商行集中精力做好公司治理、战略转型、流程再造、市场营销等个性化工作。从整体看,这种合作策略不仅克服了单体城商行智力不足、财力匮乏的瓶颈,而且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商行的业务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在合作中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金融公司作为多家城商行共同出资成立的法人机构,其原则是坚持尊重城商行的自愿意见,且成立后的金融公司主要为股东城商行服务,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委托机制,开发的新产品和服务均按商业原则由市场定价,由股东城商行自愿购买,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城商行提供优良的后台支持服务。而城商行联盟也只有在与城商行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展开合作,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市场化的费用标准,以实现公平、公正地保护所有股东城商行的利益,长期维护合作共赢的纽带。
创新机制,建设合作联盟运作的新模式
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从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联合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思想,作为我国第一家城商行联盟公司,通过不断开展机制创新,成功实现了规范运作。可以说,联盟的运营为其他省份的城商行合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创建精简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作为依法注册的非存款类银行机构,由山东省全部14家城商行等额出资成立,共筹集资本金1.4亿元,搭建了“权责明晰、精简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并由各城商行的董事长代表本行参加联盟的股东会,对联盟的重大经营活动有着平等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并各自担任专门委员会的委员。联盟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其职责分别简化为执行董事和外部监事岗位,总经理负责联盟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内部组建了以“三部一中心”为主体的组织架构。联盟坚持“内外兼修”,争取到德国政府的国际援助项目,由德国储蓄银行集团提供公司治理、人员、技术、资金的全方位支持。可以说,目前已构建了精简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打造合规稳健的内部管理机制。合规稳健经营一直是城商行经营发展的基础,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也始终牢固树立“以制度促规范、在规范中谋发展”的理念,坚持制度先行,逐步建立内控制度体系,为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盟为实现合规稳健管理的目的,还选择了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制订人力资源规划;结合联盟的经营特点,出台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信息科技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邀请IBM公司对IT服务中心设计了覆盖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类科技风险的内控制度;聘请法律顾问,对日常业务和特定事项提供专业意见和法律指导,保障各项经营活动的依法合规。
构建效益突出的资源共享机制。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成立后,通过三方措施实现城商行项目的规模化运作和共享机制,提高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第一,费用分摊的合作模式降低了单家城商行的成本。联盟在科技项目运作中,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每家城商行只需承担在各行的项目实施费并分担系统运行服务费,平均每年投入仅数百万元,远远低于单家城商行独立开发1亿元左右的投资。同时,城商行通过接入式实现系统运营,可以大大减少城商行机房建设、科技维护人员、系统日常维护升级的费用。对于公务卡和网上银行项目,每个加入行分别节省初建成本560万元和300万元,节省建成后每年的运维及管理费100万元和40万元,城商行的资金投入不到自建的三分之一。
第二,覆盖全省的市场前景提高了外包谈判的地位。联盟作为全省城商行的代言人和项目牵头人,在商务谈判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在选择核心业务系统外包商的项目中,最终确定了拥有中国建设银行和山东省农信社成功案例的IBM公司,而且要求对方必须挑选具备上述两个项目经验的精干人员加盟项目组,开发时间也从16~18个月压缩至11个月。
第三,同一的培训对象提升了城商行人力培训的绩效。联盟成立以来,共举办了五期面向城商行的不同层次业务培训,培训人员300多人,仅授课费就为各城商行节省50余万元,且培训效果远远超过各城商行的预期,充分显现了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的优势。
运用专业精细的人力资源机制。联盟成立以来,先后从银行同业、IT企业、高等院校引入高质量IT人才40多人,金融创新人才10多人,并选聘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人力培训公司、银行同业、会计和法律部门的大量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和培训讲师,搭建“人才高地”,实现了优势人才的集中。通过配备高质量人才队伍,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了城商行高效的后台支撑。联盟充分激发金融、IT高端人才的潜能,发挥其熟练把握银行业务操作、产品开发及国家宏观政策制度的优势,突出对城商行的服务职能,并广泛宣传监管部门批准设立联盟的初衷和联盟的自身定位,取得了人民银行、监管部门、中国银联、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城商行更好更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获得了城商行的一致赞誉。
创新产品,营造服务城商行的新渠道
联盟成立一年来,将产品创新列为重要的服务主题,敏锐地捕捉城商行的需求,加快研发城商行急需的金融产品,先后推出了IT核心系统、银行业务和人员培训等多个特色产品。
迎难而上,成功研制多法人IT核心系统。联盟在全面考察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与城商行共同确定了“大统一,小差异”的总体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系统选型、开发设计和并网运行等工作。2009年11月13日,成功实现了第一家省内城商行――齐商银行的核心系统接入,开创了国内中小银行多法人核心业务系统的先河。
一是解决了搭建统一银行业务处理平台的问题。该核心业务系统基于多法人的业务和技术架构,实现客户、产品、定价、风险、服务、管理等业务功能的整体规划,支持新增银行的随时接入和新业务产品的随时启用,全面实现了城商行IT对现有及未来5~8年的业务发展的支持。
二是解决了构建统一支付结算体系的问题。在山东省内第一批城商行接盟的核心业务系统后,联盟首先开通对私业务的通存通兑,随着核心业务系统在山东省城商行的推广运行,再逐步开通对公业务的通存通兑。
三是解决归并统一业务系统和接口平台的问题。联盟全面理顺各城商行现行的辅助系统,统一规划整合,实现系统、接口、参数、产品的组装,进而有效整合搭建1104系统、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反洗钱等30余个各类系统,降低了IT系统的连接管理复杂度,极大地提高了各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和安全性。
有序推进,快速研发公务卡业务。2008年底,在山东省财政部门推广公务卡的政策环境下,山东省14家城商行中尚未有一家开办公务卡或信用卡业务,因此都面临着产品缺失导致财政性存款流失,进而影响流动性的困境。联盟在了解到各行的迫切需求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实施公务卡业务开发。经过对国内外贷记卡系统开发商和国内中小银行贷记卡建设情况的考察和论证,选择了银联数据作为发卡系统提供商,采用银联数据、联盟和城商行三方合作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在国内首创的公务卡外包合作机制。联盟负责全面协调,并构建前置服务平台,协助各城商行制定内控制度,组织业务培训及技术指导,推进市场准入进程。目前,山东省所有14家城商行已经加入或准备加入该项目,在“分批推进、压茬上线”的原则下,截至2009年11月中旬,五家城商行先后向社会发行公务卡,另有五家城商行将于2010年初开办公务卡,从而实现了“瓶颈”业务的整体突破。
内外合作,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山东省绝大多数城商行尚未开办网银业务,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自2009年5月,正式启动了网上银行项目,提出了“联盟出硬件,他方出软件”的系统开发思路,山东省80%无网银业务的城商行已确定加入该项目。经过6个多月的研发和测试,5家城商行的网上银行陆续上线工作,大大提升了山东省城商行对本地和异地分行所在地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服务能力。
按需施教,着力提高培训水平。为带领城商行走出“软规划、缺师资、少教材”的人力资源培训困境,联盟全面搜集整理城商行的培训需求,针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专业骨干、新产品开发和科技系统上线等差异化要求,制定了2009~2011年中长期培训工作规划。目前,正在以“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选聘银行同业、监管部门及外籍知名专家,逐步建立适合城商行的师资库,同时着手准备培训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联盟成立以来,先后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分别以产品开发与营销及小额贷款业务为主题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且所有培训都立足于传播先进理念,专注于培养专业技能,采用新颖互动的授课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创新模式,开创城商行合作发展新局面
作为城商行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联盟一直将公司建设成为新型的、先进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城商行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作为自身发展的愿景。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联盟将多方面着手促进自身的发展。
扩展服务领域,实现联盟规模效益。要将城商行的单体劣势转化为集团优势,其关键条件就是规模化合作。只有加入合作的城商行达到一定数量,资本、人力等资源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联盟运行的高效率和成员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长远看,联盟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把服务对象的种类从城商行扩展到村镇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同时把服务对象的地域从省内延伸到省外。
丰富业务范围,增强联盟支持成效。在联盟成立初期,便在有效整合城商行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的基础上,设计了“提供三大支柱”的构想即提供安全高效IT软硬件服务的科技信息支柱、提供各层次新产品研发服务的产品创新支柱、提供全方位人才培训的人力资源支柱。未来,联盟还将视城商行的业务发展需要,从信息科技支撑拓展到中间业务拉动等诸多方面,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后台服务项目。
精心筹划收支,改善联盟财务状况。在联盟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在科技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必然进行大量投入,其研发的产品按市场定价,在城商行使用产品规模还未进入成熟期的情况下,将蒙受较大亏损。随着研发的产品实现体系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以及城商行营销联盟提供的产品达到规模化,联盟将逐步经历从无营业收入到有营业收入、从财务亏损到收支平衡的过程,最终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