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科技论文

数学科技论文

时间:2022-06-27 19:0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科技论文

第1篇

Chih-Hua(1999)对科技论文人称代词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人称代词;而Tarone(1998)等人在分析了天体物理学方面的论文后指出,以第一人称复数we做主语的主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并不低于被动语态;他们同时指出,由于科研论文的类型不同(如实验型、理论型等),与修辞功能相关的句法特点因此存在差异,所以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对其写作进行具体分析。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国内学者(如李建平,1999;龚雪梅,2006)对于科技论文写作中人称与语态的使用仍然持有不同观点。因此本文将以数学论文为例,对比分析中外期刊英文摘要中人称、语态的用法,以解析具体学科学术写作句法层面的最新趋势。

2、中外期刊人称、语态用法统计

2.1统计方法

本文作者从十种国际知名数学期刊(如BULLETINOFTHE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ADVANCESINMATHEMATICS,PROCEEDINGSOFTHELONDONMATHEMATICALSOCIETY)和十种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数学期刊(如中国科学A辑、数学学报、数学年刊)中分别随机抽取三十篇英文摘要作为研究语料,充分保证了样本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而所有选取的摘要均选自2009-2010年最新出版的刊物,因此样本同时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为了统计的方便与一致,笔者只统计主句的语态和人称,包括由“and”、“but”等连词连接的并列句,而忽略从句中语态及人称的用法。如果主句包含的谓语动词是“be,have”、系动词(feel,look,seem)或不及物动词,由于无法转换成被动语态,则归为无语态句。

2.2统计结果(见表1、表2)

2.3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外文期刊中主动句的比率高达65%,被动句语句只占总句数的19%,主动句使用频率远远超出被动句,而第一人称主动句的比率(42%)也远远超出其他人称引导的主动句(23%)。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人称和主动句的大量应用已成为国际数学期刊科研论文的主导趋势。

虽然国内数学期刊中主动句比例(47%)已经超出被动句的比例(41%)。但与国外期刊相比,两者在人称、语态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中文期刊中被动语句的比率比外文期刊高出22个百分点;第一人称主动句的比例比外文期刊低1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摘要写作的国内标准规定:‘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在英译时,由于研究人员或译员没有把握英语摘要国际写作的最新趋势,将无主语句相应转换成了被动句,致使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被动句比率显著增加、第一人称主动句比率明显减少。例如:

原文:针对一般的连续故障模型,研究了一类随机不确定系统可靠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应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给出了可靠控制器存在的条件。通过求解LMIs,完成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经过仿真实例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

译文:Byconsideringamoregeneralcontinuousfaultmode,themethodaboutthereliablecontrollerdesignforaclassofuncertainstochasticsystemsisgiven.IntermsoftheLyapunovtheorem,thesufficientconditionforexistenceofdesiredreliablecontrollerisobtained.AstatefeedbackreliablecontrollerisdesignedbysolvinganLMIs,andtheeffectivenessoftheresultisverifiedwithsimulationexample.

从上例可以看出,原文完全符合中文摘要写作的国家标准和汉语表达习惯,全部采用了无主语的主动语态句式,结构简单、表达有力。但是,译文则全部采用了省略人称的被动语态,导致句法单一、句式复杂、表达头重脚轻,因此建议修改如下:Byconsideringamoregeneralcontinuousfaultmode,wegivethemethodaboutthereliablecontrollerdesignforaclassofuncertainstochasticsystemsandobtainthesufficientconditionforexistenceofdesiredreliablecontroller,intermsoftheLyapunovTheorem.WedesignastatefeedbackreliablecontrollerbysolvinganLMIs,andverifytheeffectivenessoftheresultwithsimulationexample.

3、结语

第2篇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5.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第3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校数学建模竞赛推进数学建模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浅淡了数学建模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学科学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后台走到了前沿。

把数学与客观问题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是数学建模。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首先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数学建模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 以竞赛推进数学建模课程化

数学建模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高校,萧树铁先生1983年在清华大学首次为本科生讲授数学模型课程,他是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模型课程的创始人,1987年由姜启源教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数学建模教材。在八十年代后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或必修课只是少数老牌大学。但自1992年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94年起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以来,随着参加竞赛高校的学生增加,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2008 年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1023所院校、12846个队(其中甲组10384队、乙组2462队)、3万8千多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目前,在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基本上开设数学课程。

我校从95年开始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到97年学校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从97级学生开始,在部分专业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并同时对其他专业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最初开设选修课是因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需要,选修的学生数较少,而且必须是往年成绩较优的学生才允许选修。我们通过以竞赛为平台, 加强引导与指导,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促进了我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参加过训练和竞赛的学生们普遍感到,以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不如参加一次竞赛集训学得全面和扎实。因为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全面掌握本领域相关知识, 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能精髓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注意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才能取得成功。随着数学建模竞赛在我校影响的增加,同时参加竞赛过的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目的也转向了竞赛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已在自动化、信息管理、统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通信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必修课与限选课,同时仍然在全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对于不同层次,理论教学学时分别为34、50、66学时,并辅以上机实践训练,每年从当初几十名学生到目前每年近2000名学生修读此课。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开设数学建模课程设计,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为了让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数学软件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作为数学建模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并且目前面向全校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数学建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数学建模,在原开设多种课程基础上,在学校以及教务部门的支持下,课程组于2000年起结合课程教学安排,在每年五月底举办全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2009年有152个组,456人参赛。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已经形成了多个品种、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学格局。

二、数学建模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活动包括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实验课程等方面。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副委员长对数学建模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教了几十年的数学,曾经花了很多力气想使大家能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使很多的学生包括他们的朋友都能够认识到数学的真正用处”。李大潜院士也曾说过:“数学建模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必将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很多高校从当初为了竞赛的需要,但随着对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普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对数学教学改革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在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与计算机结合,实行研讨式教学等,这也为数学建模网络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校从1997年开始,我校将数学建模的教育从面向少数优秀学生转变为面向更多的普遍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数学建模的学习中获得了进步,使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建模是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到数学解,从数学解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提高了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2. 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的。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及竞赛训练,他们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它。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到什么行业,都能很快适应需要。

3.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由于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广泛性,大学生在建模实践中要用到的很多知识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而且也没有时间再由老师作详细讲解来补课,只能由教师讲一讲主要的思想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及相互讨论来进一步掌握。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正是靠这种能力来不断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4. 促进大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在数学建模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不是单靠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才能解决,当今科学的发展也使得一个人再也没有足够精力去通晓每一门学科,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从中受到启发。数学建模集训、竞赛提供了这一场所。三位同学在学习、集训、竞赛过程是彼此磋商、团结合作、互相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使得知识结构互为补充,取长补短。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促进大学生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由数学建模的任务,目的所决定的。建模过程大体都要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类比、系统化与具体化的阶段,其中分析与综合是基础,抽象与概括是关键。而从数学解答与模型检验而言,要求大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其它方面知识综合起来,动手去解决, 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践,明白学以致用,提高了分析、综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促进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数学建模实践中,大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充分发挥自己(和队友)的创造性去解决。而面对一大堆资料、计算机软件等,如何用于解决问题,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三、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取得的效应

数学建模活动十分有利于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我校开设的数学建模课程,在师资水平、普及程度、特色内容建设、校内竞赛以及全国竞赛等几个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每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全国竞赛组委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最初的4名教师,逐步扩大到涉及运筹与优化、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科学、最优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在数学建模中常用的学科方向的十多名教师,不仅解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研究方面。根据我们这样一类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多种不同课时不同程度要求的数学建模课,满足了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并在个别专业开设数学实验必修课,同时面向全体开设了数学实验选修课,把数学理论教学与数学软件以及计算机实现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数学建模教学的内涵。以及在几个不同专业中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设计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大量一般学生如何加强数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并取得明显成效。除了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作为参考资料,更是投入精力编写了适合我校的教学用书(即将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材料。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知道到什么地方找什么工具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坚持努力把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建模教学中去。2000年开始,每年结合春季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在五月底进行校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该项活动推广普及了数学建模教学,使更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有力促进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在地方性普通院校中的开展,促进了竞赛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改革方面。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其他工科数学课程中去,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讨论式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同类院校树范性方面。2003年,该课程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较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提升了网络工具的辐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工作,以及数学建模课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对其他同类高校能起到较好辐射作用。另外,我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师曾多次作为讲课教师参加浙江省数学建模教练培训工作,多次应邀到兄弟院校讲课,也曾有多所院校到我校参观调研。

通过几年努力,完成数学建模教改研究项目《数学建模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在工科院校中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践》与《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维互动”模式研究与实践》,三项成果皆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组织学生数学建模课外活动的开展,申报“新苗人才计划”、“创新杯”并取得成功。自1995 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以来,共获全国一等奖25项,全国二等奖41项,浙江省奖一等奖42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41项。2006年至今共获国际一等奖8项,国际二等奖14项。取得了省参赛高校与全国高校中的优异成绩。

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毕业设计、实习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认可。从2001年至今获得“计算机世界奖学金”十几位学生中,清一色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和各行业的用人单位逐渐对数学建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新的认识。目前,数学建模活动在我校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的欢迎。数学建模活动不断走向深入,由阶段性转向日常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由初期的只在优秀学生与部分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发展形成了多个品种、多种层次、教学格局;在竞赛方面,由初期的只参加全国竞赛,发展到既参加全国竞赛,又将参加国际竞赛,同时每年举办校内竞赛;在撰写论文方面,由初期的只研究如何撰写竞赛论文,发展到现在与教师做课题与一般学术论文写作,参加新苗人才计划与创新杯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Abstract】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s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lso is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m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need, is also th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needs. Article in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realize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 mathematic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 orientation as the center, 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pointed out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 Mathematic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put forward to adju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ayout, optim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the main practice.

【Keywords】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29.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29-02

0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合并、重组或者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他们的办学定位特点主要表现在“地方性和应用型”,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并将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此类院校除自身办学经验不足,学科积淀较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条件较差,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清晰外,还要面对一般的生源质量(二本末流)和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困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本位,努力开拓适合地方经济、面向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所谓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是指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一线的人才[1]。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大众化发展的日益普及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合地方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 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专业的内涵及面临的挑战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个理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三明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定位是师范类专业,即主要培养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数学教学、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适用的普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计划、退休年龄延长、地方经济发展限制以及教育自身“高投入、产效慢”的制约影响下,市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使得数学就业困难,从而严重影响该专业的生源和发展。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其实力名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与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严峻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众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思考问题。我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领导及数学专业组同志们敢于面对现实,立足现状,顶着市场万变的具大压力,大胆走“提升师范发展力”,开拓“金融统计方向”新应用型培养计划。这样既保留了数学专业传统的师范角色,又尝试开办“金融统计”特色专业方向。两个数学专业方向协同并进,有力地促进我院数学与应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人才观念: 新建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社会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基层岗位建设,高校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因此,转换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应该更注重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所需的实践能力、技能操作的培养。因此转变其教育思想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质量取胜,突出应用,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2]。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

注重理论知识“宽口径”(宽不深),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加强教学实验改革、产学研结合以及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2.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规划纲要,而且更是统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因此,在制定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方案时,应该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突出高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适用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3]。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按“师范类”和“金融统计”两个方向进行了重组与优化。

2.2.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因为这些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基础,例如像《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其中,师范类课程中加强专门的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与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数学文化修养、数学教育理论,驾驭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培训等。

2.2.2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学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完成,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注重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和技巧。相反,该培养方案主要注重金融统计学课程的设置,例如,开设了初级会计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等课程,以增强专业自身教育的特色。

当然,上述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制定还处于摸索和实践中,需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使之不断完善。

2.3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一个专业只有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下,才能够切实的落实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此外,还要不断地争取加大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也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上,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即一方面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聘请企业资深人士进校讲学等手段,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访学,下企业等方式走出校门。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建设方面,经常聘请中学一线特级、高级教师来校讲学,并派青年教师到老本科院校或到中学一线进修培养。在2011年我院承办了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训,力求不断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向前跨越发展。

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新专业方向,我院则是聘请经管学院金融统计方面的专家过来指导和授课,并有意识地派送青年数学教师赴知名对口高校进修学习金融数学的相关课程,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积极聘请银行、金融机构人士到校授课或开讲座。

当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院非常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形成老、中、青相衔接;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整体和综合素质;注重专业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科研促进和推动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对此重视不够。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提高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的探讨。

2.4.1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友谊赛、团队比赛的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开展“说课”、“试讲”、“三字一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比赛,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

在金融统计专业方向中,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建模比赛,例如开展对金融数据或股票数进行分析,采集,抽样,估计,预测,建模等系列活动,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又激发培养学生学会“用已知探求未知” 的能力。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适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例如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初、中、高级会计证等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导向。

2.4.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经过多方相互努力促成了: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与省内多数中学达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专业则与三明市几家银行建立了实习培训基地,为学生较快适应工作提供了坚定基础。为了巩固成果提升效益,我院也正努力与银行、金融行业机构洽谈协商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的探究。通过借助实习、实训教学实践,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技能培训、业务流程实践过程等融合其中,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5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系统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为更好促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我校鼓励毕业论文(设计)应与实际实践相结合,选题可以与工程实践结合、教师科研结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我院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是采用了毕业论文(设计)系统平台管理。指导教师先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上出好8个论文题目,学生可通过与教师联系确认选题。学生也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自行选题(题目可以是学年论文的深化或是调查研究等)。学生论文(设计)也可是与企业的工程实践相结合,这时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业实习考察,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采用毕业论文系统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师生论文之间的实时互动,改善了因距离或时间的限制,从而更好的实现学生论文的实践性的要求,尤其是避免了工程实践性论文(设计)的无法现场指导的缺陷。

3结语

如何保证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而切实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关系到新建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4]。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其目的是为提高毕业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如何科学构建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都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林生.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动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5-27.

[2]卢昌荆.王红雨等.新建本科院校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4).

第5篇

论文摘要:数学教育是中学生基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是一关键问题。

在基础教育中,数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结合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特点,笔者在文中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对未来教学有所指导。

一、数学教师要意会,且要能言传

意会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前具备充足的数学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技能,下面主要从授课技巧方面进行讲述。

首先,让学生清楚概念的来源。虽然数学本身具有理论抽象性、逻辑严谨性等特点,但事实上,初中不少数学概念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原型。现以数轴为例,数轴的定义:为规定了方向、原点和长度一单位的直线。单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换种方法则会产生不同效果。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种数量,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秤杆、温度计都有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这样讲解就可以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概念。

其次,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学,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再次,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数学和科技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和数学科学取得的成就,可激发学生对我国数学家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坚强的意志,以及自信而勤奋的学习品质。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反思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得很好,学生课L也都能够听懂,但是有的中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提高,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进行思考和巩固。那么,学生应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课堂所学新知进行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上记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不懂的问题要问,当天的问题要当天消化;懂了的问题也应认真反思,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内化到白己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思考间题的起点就会更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开阔。

其次,对数学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学生可以把当天所学新知与一些已经掌握的或似曾相识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回顾这部分知识曾经与哪些问题有过联系,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联系,思考所有这些联系之间能否概括出某种规律或经验,经过这样的联系对原问题是否有新的认识。通过这种反思,力求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化。

另外,要对个人的学习态度、能力及白身性格特点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上课是否认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够不够强,并将反省内容用文字形式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

三、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

中学数学的传统教学手段多为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也不乏单调,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方便,为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板书负担及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转贴于

四、实施师生双向互动教学形式

首先,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侮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另外,要增加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可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自问自答,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路加以评析。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要立足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数学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科学地组织数学滴动,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要求,可以在不同情景中让学生有所收益。例如,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近或结论相似系列的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以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同时,还要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渗透数学思想,培养为科学而不懈追求的道德品质;在实践中“悟”出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六、实行感情教育,感化学生心灵

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创新

DOI:10.163 15/j.stm.2016.04.014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高低最终要通过期刊评价予以检验,从一定程度上讲,期刊评价的标准决定了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期刊评价标准的合理设立对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信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大规模数据生产、储存、分享、应用的“大数据”时代逐渐开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期刊的运营模式、出版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一些学者所预测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造就全新意义上的学术期刊。相应地,“大数据”也将导致学术期刊评价的革命,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定位的变化要求必须确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大数据科技的应用也将为期刊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大大提升期刊评价标准的精确性与全面性。在这一背景下,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科学探析大数据时代期刊评价标准可能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大数据挑战,推动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未来期刊评价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1我国当前主要学术期刊评价系统及其评价标准

1.1我国当前主要学术评价系统

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变革与发展,目前形成了既符合国际化评价标准要求又具有我国学术研究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根据学科和专业研究领域的不同,目前已形成了5大期刊评价权威系统并根据其系统要求定期出台期刊评价报告,这5大系统包括:南京大学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1.2五大评价系统的具体评价标准及其特征

这5大评价系统的期刊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布拉德福文献集中定律和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予以制定,其具体评价指标则参考了美国EI、SCI等国际期刊数据库的评价标准。所谓布拉德福集中定律,是1934年由英国学者S.L.布拉德福提出的,他在对一些特定的学科领域期刊的数量及其刊登的相关论文数量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期刊的内容对于某一个别学科来说呈现出远近亲疏不等的情况,“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大小,以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的关系。”核心区的期刊就是刊载学科论文数量最多、包含相关信息最丰富的那部分期刊。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是20世界60年代,由美国学者加菲尔德提出的期刊分布定律,他通过对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检索工具检索和收录论文的比率进行分析,发现各学科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少数的期刊中,而主要的期刊则更少,大多数学科期刊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这两大定律是目前国际上制定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我国五大期刊评价系统也主要以这2个定律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致类似的评价标准,五大评价系统的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这五大评价系统的评价标准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首先,5个期刊评价系统都是采用引文分析法,即通过对期刊论文索引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来对期刊质量作出评价,这3个指标也是期刊评价中的核心标准;其次,期刊评价数据的采集主要依托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进行统计,不进人这些数据库的文献不计入统计;再次,期刊评价基本是围绕期刊刊载文章的影响力指标进行评价,在专业领域越有影响的期刊,其评价结果就越好。

客观来讲,当前五大评价系统的评价标准是在借鉴国际已有成功经验并结合了我国学术研究特色来设定和构建的,它通过对客观数据的严格统计分析来对期刊予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情因素、主观偏见对期刊评价的负面影响,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但同时,以影响因子和引文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也存在诸多局限:首先,由于不同检索数据库所收录和统计的文献及期刊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导致同一期刊依据不同数据库数据计算出的影响因子常常产生巨大差异;其次,不同学科发展情况和设置缺陷导致期刊统计源结构不合理,一些学科的期刊统计源期刊很多,影响因子较高,而一些冷门学科的期刊统计源极少,影响因子很低;最后,当前的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后的索引量、被引频次,不仅评价指标片面,而且难以避免不当引文、无效引文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2大数据对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变革,这些变革集中体现在对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深刻影响之中。

2.1期刊评价的可采集指标更为丰富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期刊出版发行形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以前以纸质印刷、定期刊发为标志的出版方式将向电子化、网络化、不定期出版方向转移。期刊论文的创作、审核、修改、编辑、发表以及发表后所产生的社会反馈和影响都将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而这整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也将通过大数据技术予以记录,除了转引率、被引频次等数据,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可以为期刊评价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种类以备采集,并作为期刊评价新的指标。比如,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电子阅读终端可以记录读者对某篇文章的阅读时间、次数,甚至在某些段落的停留时间,这对于未来期刊的反馈评价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再比如,通过“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前的选题热度、潜在价值做出客观评测和计算,这可以做为期刊选题价值的评价指标;除此之外,大数据还可以收集并记录期刊选题策划方案、编辑规范性、构图设计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为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提供参照指标。

2.2期刊评价的数据统计更加全面精准

以往对评价数据的采集,主要依据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统计源,但许多没有被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却不能进入统计范围,而且由于检索系统所收录的期刊群组成差异较大,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也会产生较大差异,导致同一刊物在不同检索系统中计算出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数。而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期刊评价数据采集,不仅可以覆盖全网络信息资源并统一计算方法,避免因数据库收录不足和算法差异导致的因子计算缺陷,而且对于被何种方式引用,引用量多少,有效还是无效引用,自引还是他引,都能准确记录,实现对期刊评价相关数据更为全面和精准的统计。更关键的是,大数据能够为期刊评价提供论文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的全数据样本,并对后的索引转载情况实时动态更新,对读者阅读评价反馈全面搜集,从而实现评价数据统计的静态与动态统一、主观与客观结合。

2.3期刊评价的读者影响力更加突出

大数据背景下,期刊评价将更加突出读者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以前的期刊评价统计实际上是注重论文引用者和转载者的评价地位,兼顾同行、专家和评价机构的综合评议。但是对公开发行的期刊论文来说,论文的引用和转载者可能只是读者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后不一定会将之运用到学术创作之中,但同样会对文章质量作出心理评价,这种评价实际比单纯的引文评价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但也更难以计量。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出版将逐渐进化到电子出版阶段,新的电子期刊平台将不仅是一个阅读平台,更是期刊社为读者、作者、专家提供的一个互动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读者的浏览偏好和阅读反馈会被储存下来,而且通过独特的互动窗口,他们还可以和作者、编辑、审稿专家进行直接讨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意见、对刊物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编辑方式、服务水平甚至是办刊宗旨的建议都将被完整记录,并成为期刊评价重要的参考指标。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技术将使评价机构进行期刊数据收集和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变得更为公开透明,无形中就降低了评价机构的控制力与影响力,相对地也就更加凸显出读者群体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

2.4期刊评价的创新性指标更加重要

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将进入电子出版为主,纸质出版为辅的阶段。相对于纸质载体,电子载体具有无限承载能力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必然突破原来期刊篇幅、版面、格式的限制,期刊刊载论文数量将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期刊审稿流程的变革,期刊未来会将收到的论文经过简单编辑处理直接通过电子平台,而不再经过繁琐的审稿流程(经过读者和同行评议,获得较高评价的论文再以纸质出版),这又必然导致期刊论文质量的良莠不齐。原来以索引量和发表数的比值为计算指标的影响因子评价的缺陷将更加突出。如何从海量出版信息中发现、挖掘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内容,以最方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阅读评价,将是期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未来期刊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也将使期刊评价中的创新性、吸引力指标凸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3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具体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大数据彻底改变了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模式及其评价方式,同时也为未来期刊评价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数据资源。笔者认为,依托大数据技术,未来学术期刊评价的参照指标将发生巨大变化,与当前主要参照转引率和影响因子来评价不同,未来期刊评价的指标将更加多元、更加精细,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评价指标的局限与不足。具体来说,未来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关注度评价指标

依靠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未来期刊评价可以尝试将期刊论文的关注度列入评价标准之中。电子化阅读终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准确记录读者在阅读期刊时的阅读量、点击量、阅读时间、阅读段落甚至是可能的阅读字数,有效记录并计算读者阅读的关注点与精细程度,阅读之后在学术社交网络和开放存取平台中被讨论的次数,并实现对期刊论文受关注度地量化统计,这将为期刊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客观来讲,期刊的受关注度并不能直接反映期刊刊载文章的水平和深度,尤其对一些相对冷门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章的专业性比较强,读者比较小众,关注度也较低。因此,在将关注度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时,必须避免单纯的量化统计,而应结合学科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以及文章在稳定读者群体中关注度的变化来具体衡量,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不同学科之间设置合理的浮动系数,以统计数据乘以浮动系数来计算期刊真实的关注度水平。

3.2创新观点评价指标

在大数据时代,对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将不只体现在对其刊载论文水平的评价上,而会更应进一步细化到观点评价的层面。未来结合大数据技术的检索工具可以实现对期刊发表内容的观点检索,对期刊中关注度高、创新性大、前沿性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读者和同行“点亮”和转发的观点数量为统计指标,代替单纯对论文引用和下载地统计。观点评价的特点在于灵活、简洁,易于突出重点,可以更加凸显作者思维成果的创新度。它改变了以往期刊评价难以量化计算期刊创新性的局限,细化了期刊评价的创新性标准。与论文评价相比,它不仅更加适应数字化出版时代“眼球经济”发展潮流,同时也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期刊出版业态的变革趋势。

第7篇

谁是2005年收入最高的“打工者”?是华尔街薪酬最高的金融家?高盛前行政总裁鲍尔森(Henry M. Paulson Jr.)去年的薪金收入是3830万美元,加上股票期权共不到1亿美元。还是世界500强的行政总裁?去年《福布斯》排行榜中最赚钱的行政总裁是第一资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的掌门人费尔班克(Richard Fairbank),一年进帐2.5亿美元。

答案是以上皆非。根据投资杂志《机构投资者的阿尔法》(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lpha)报道,2005年年度收入最高的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的主席西蒙斯(James H. Simons),年收入高达15亿美元,闻名全球的投机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则只排第三,年收入达8.4亿美元。

或许你对西蒙斯这个名字很陌生,即使是在华尔街专业从事投资基金的人,也很少听说过西蒙斯和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虽然行事低调且不为外人所知,但无论是从毛回报率还是净回报率计算,西蒙斯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现年68岁的西蒙斯曾经是大学数学教授,与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一同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几何定律,后于1982年创立文艺复兴科技公司,1988年3月成立公司的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2001年曾到清华大学做过学术报告,并捐款设立了陈-西蒙斯楼 (Chern-Simons Hall ) 专家公寓。

经历了1998年俄罗斯债券危机和2001年高科技股泡沫危机,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对冲基金经理都走向衰落。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关闭了老虎基金,梅利韦瑟的(John Meriwether)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几乎破产,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大幅缩水。与之相比,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的平均年净回报率则高达34%。从1988成立到 1999年12月, 大奖章基金总共获得了2,478.6 %的净回报率,是同时期中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有1,710.1 %的回报;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仅是9.6%。不过,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所收取的费用,更高得令人咋舌。一般对冲基金的管理费及利润分成的比率分别为2%和20%。但文艺复兴所收取的费用分别为5%和44%,几乎与客户对分利润,怪不得西蒙斯的年薪能高达15亿美元。

《美国海外投资基金目录》(U.S. Offshore Funds Directory)的作者本海姆(Antoine Bernheim)指出,西蒙斯创造的回报率比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乔治・索罗斯、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马克・金顿(Mark Kingdon)等传奇投资大师都要高出10个百分点,在对冲基金业内几乎无出其右。作为一个交易者,西蒙斯正在超越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波动是随机的,交易者不可能持续从市场中获利。

西蒙斯生于波士顿郊区牛顿镇,是一个制鞋厂老板的儿子,3岁就立志成为数学家。从牛顿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师于著名的数学家安布罗斯(Warren・Ambrose)和辛格(I.M.Singer)。1958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仅仅三年后,他就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一年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数学系教授。西蒙斯很早就与投资结下缘份,在1961年,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投资于哥伦比亚地砖和管线公司,在伯克利,他尝试做股票交易,但是交易结果并不太好。

1964年,他离开了大学校园,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国防逻辑分析协会,并进行代码破解工作。没过多久,《时代周刊》上关于越南战争的残酷报道让他意识到他的工作实际上正在帮助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反战的他于是向《新闻周刊》写信说应该结束战争。当他把他的反战想法告诉老板,很自然的被解雇了。

他又回到了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1974年,他与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理论,该几何理论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广泛应用于从超引力到黑洞。1976年,西蒙斯获得了每5年一次的全美数学科学维布伦(Veblen)奖金,这是数学世界里的最高荣耀。

在理论研究之余,他开始醉心于股票和期货交易。1978年,他离开石溪大学创立私人投资基金Limroy,该基金投资领域广泛,涉及从风险投资到外汇交易,最初主要采用基本面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向来判断市场价格走势。

十年后,西蒙斯决定成立一个纯粹交易的对冲基金。他关闭了Limroy,并在1988年3月成立了大奖章基金,最初主要涉及期货交易。1988年该基金盈利8.8%,1989年则开始亏损,西蒙斯不得不在1989年6月份停止交易。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西蒙斯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rufe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并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

大奖章基金主要通过研究市场历史数据来发现统计相关性,以预测期货、货币、股票市场的短期运动,并通过数千次快速的日内短线交易来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交易量之大甚至有时能占到整个 NASDAQ 交易量的10%。当交易开始,交易模型决定买卖品种和时机, 20名交易员则遵守指令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交易各种美国和海外的期货,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股票和债券。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市场处在极端波动的时候,交易会切换到手工状态。

第8篇

关键词: 工科高校 应用数学 专业发展

恩格斯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学科,这个现实世界当然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因此数学不但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且必然应用于社会科学。哪里有数量,哪里就有应用数学,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理应对高等数学专业保有旺盛的需求。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应用数学教育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新增设该专业的院校中,大部分是普通工科院校。但不少工科院校在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发展上,更多地沿袭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未能在数学教育之外的领域找到明显的就业切入点,从而使得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几成奢求。因此,加强普通工科院校的应用数学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发展路径是解决结构性需求矛盾、促进我国高校应用数学专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课程体系

目前工科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经过调整,但其基础还沿用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及其相关内容,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格格不入,以致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同时,没有区别对待“数学”专业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数学”专业的课程应该侧重基础数学理论,而“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则应该强调其“应用性”和“职业化”。

就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其应用数学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不是专门的数学研究,因此在专业培养中,为了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一个将来预备发展的方向,就要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考虑对非数学专业的选修的问题。从学科发展来看,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理工结合,乃至理工管文结合。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结合、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夯实基础的同时积极开设选修其他专业,特别是工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让学生逐步培养一个感兴趣的第二专业,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为此建议将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划分成五大课程群:代数课程群、分析课程群、几何课程群、统计课程群、实验及数学软件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在重基础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应用环节的课程。

举例而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需求将十分巨大,因此应用数学专业在选修课上或专业引导上可以偏重于金融与数学的结合。再如,应用数学可以同信息科学交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增加“信息安全”、“信息挖掘”和“信息计算”三个方向的专业设置,也可以成为应用数学专业未来新的发展目标。

二、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已经或者说接近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难、难就业”不仅是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更是各高等院校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应用数学专业亦概莫能外。因此,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就成为现实的选择。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取向分方向教学,既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又是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数学基础特别好的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一部分教学技能强的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有的学生自愿从事其他职业,有的学生只能另选其他职业。总之,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肯定会从事不同的职业,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就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

在培养模式上可以考虑设计为前2年的数学基础教育加后2年的分方向教学。具体来说,新生入学后前两年按照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普通物理学等。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教育2年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特长、爱好、思维能力、数学基础、将来拟从事的职业等因素,在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方向的班,如:偏基础方向班、教育方向班、偏应用方向班。分班的原则是:数学成绩好、数学兴趣浓厚、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到偏基础方向班继续深造数学课;热爱教育事业、数学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到教育方向班学习;动手能力强、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的学生到偏应用方向班学习。

在分班的基础上,对各班施以不同的培养。偏基础方向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毕业后报考硕士研究生或者到企业从事偏数学研究的人。教育方向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具备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高超的教育技能,以及现代的教育技术。教育方向班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偏应用方向班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金融知识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两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偏应用方向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

三、创新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就难以完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高校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引进教师,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学习,制定一些促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政策,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但更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模式,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必须改革评价机制,激发教师适应专业发展路径转变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局限于科研工作评价体系,造成一些教师只看重科研论文、专著和获奖,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面向社会的针对性上积极性不足。充分体现在一些高校只关注政府纵向课题项目及经费、学术理论水平,相对忽视了教学和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要像重视科研的学术含量一样,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在评价高校及教师中的地位和考量。坦率地说,高度偏重科研工作,从地方工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来讲是在远离自身的本质。评价体系的改变还需学校明确定位,明确自身在高教体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应注重应用数学专业教师复合能力的培养。经过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地方工科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过低的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另一种师资缺乏正在显现,主要体现在有教学经验的几何类、代数类课程教师的缺乏及数学基础较好的金融、管理、数学软件等专业教师的缺乏。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高校在继续教育上增加投入,过短期进修、跨专业交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符合能力,更需要高校鼓励应用数学专业教师开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应用数学向来是联系科学与工程的强大纽带,从传统上来说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应用数学可以被大致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应用”有关的“数学”,这是传统数学的一支;另外一部分是“数学”的“应用”,就是以数学为工具,探讨解决科学、工程方面的问题,这两部分都与其他学科有着交叉关系,在师资培养中都大有文章可做。

大学可被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都是其第一使命。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地方高等工科院校的定位显然不应是研究型大学,它应更偏重于教学,偏重于培养高级技师型人才。地方工科高校的应用数学专业的发展路径与学校的定位相一致,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呼应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戈,杜月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2004,(5).

第9篇

现年71岁的西蒙斯满头银发,特别偏爱穿颜色雅致的衬衫,总是光脚随意地蹬一双loafers牌休闲鞋。在华尔街,韬光养晦是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恪守的准则,西蒙斯也是如此。即使是华尔街专业人士,对他及其旗下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也是所知甚少。然而在数学界,西蒙斯却是大名鼎鼎。1974年,他与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理论。该几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从超引力到黑洞的各大领域。两年后。西蒙斯又获得全美数学科学维布伦奖金。

天生的数学奇才

西蒙斯在数学方面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直觉。1938年,西蒙斯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牛顿镇,父亲是一个制鞋厂老板。西蒙斯的数学天分在童年就展现无遗,当别的孩子还躲在妈妈怀里听童话故事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数学问题了。3岁那年,西蒙斯对于汽车耗尽汽油的现象发生了兴趣:他认为汽油是不会被完全用尽的,因为如果每次用掉油量的一半。还会剩下一半,这样下去,最后肯定有剩余。这种想法和春秋时期庄子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电类似于古希腊学者芝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悖论。这些想法体现了原始的微积分思想,对于一个3岁的幼童来说,就开始琢磨类似的问题,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从牛顿高中毕业后,西蒙斯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天资聪慧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使得他在大一的时候就达到了毕业生的水平。西蒙斯师从著名数学家安布罗斯和辛格。他经常以崇拜的眼光看着两位大师点完餐后,坐在餐厅讨论数学问题,直到深夜。西蒙斯对这种生活充满了向往。

1958年,西蒙斯获得了学士学位。他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在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据说西蒙斯刚入校的时候。想跟陈省身先生(美籍华人,20世纪著名几何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当时为伯克利分校的数学教授)学习微分几何,然而恰好陈先生那时去了欧洲。西蒙斯便自己找书钻研,看懂了后贴出海报,让大家去听他讲。由于讲得很精彩,吸引了很多教授去旁听。1962年,23岁的两蒙斯拿到了博士学位。1961年-1964年,西蒙斯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教授数学,开始实现他的人生追求。

然而由于经济和学术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西蒙斯在1964年被迫离开了大学校园,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组织――国防逻辑分析协会,进行代码破解工作。这份工作让他既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又有足够的薪水养家糊口。然而没过多久,《时代》周刊上关于越南战争的残酷报道让他意识到他的工作实际上正在帮助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于是他向《新闻周刊》写信说应该结束战争。当他把反战想法告诉老板时,他自然被解雇了。

西蒙斯又回到了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西蒙斯很少在金融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最喜欢数学会议。西蒙斯曾经在一个几何学研讨会上庆祝自己的60岁生日,为数学界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捐钱,在发表演讲时,更常常强调是数学使他走上了投资的成功之路。

转战商界成绩斐然

在数学上获得斐然成就后,西蒙斯开始寻找新的方向,据说西蒙斯曾经找陈省身先生咨询过是从政好还是经商好。陈先生告诉他,从政比数学复杂多了,不适合他。于是,西蒙斯就转向了从事投资的行业。

西蒙斯将他的数学理论巧妙地运用于股票投资实战中。他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用超过15年的时间研发计算机模型,大量筛选数十亿数据资料,从中挑选出中意的证券买进、卖出。人们将西蒙斯的这种投资方式称为“定量投资”。

“定量投资”即通过高效、准确、快速处理海量历史数据,进而由电脑来挑选符合标准的股票,是一种对定性投资的理性运用。通过计算机实现交易,也可以有效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有时市场会出现无效性,定价并未充分反映企业基本面,这时会出现套利机会。对冲基金通过构建一些参数模型,就可以发现市场上价格和价值偏离的情况,通过低买高卖操作,抓住这些短期获利机会就能获得回报,关键是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找到价格和净值偏差达到百分之几才能获得收益。

第10篇

一、化学学科在与我校重要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地处绵阳的我校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国防化学上有一流的人才和设备,因此我们可以联合开办国防应用化学方向,即与国防建设有关的含能材料(炸药)即硝基化合物化学,放射废物治理及放射分析方向,以满足西部大量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对这些方向人才的需求(注:我国仅北京理工大和南京理工大在开设该方向专业,但毕业生不愿到西部特别是一般离城市较远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工作,造成这些单位人才严重短缺,急需西部高校培养输送该方向的专业人才);我们已经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签定了正式的联合培养这些方向的应用化学高级人才的协议,并得到了积极和热情的响应,他们非常愿意并决心和我们一起将该专业办成全国一流的特色专业;我们已与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申报成功应用化学本科、分析化学硕士点办学资格。近年来我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了多项有关放射废渣固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获得了多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基金,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委派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楚士晋教授出任我校副校长后,双方的合作达到了水融的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楚校长所研究的学科就是国防应用化学,因此一定能发挥地处绵阳的我校董事单位的巨大学科优势联合办学,将这个专业方向发展成全国有名的有特色的重点专业。

二、我校化学学科的现状

1.学科情况

化学教研室及现在的化学研究所,是我校最老的教研室之一,多年来承担全校基础化学教学任务,科研方向主要围绕材料学科开展。从1995年起共申报8次应用化学本科办学资格,直到最后一次于2002年申报成功,现有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硕士点,2004年度已申报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绝大部分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正按计划引进高水平人员。

2.实验室建设情况

化学实验室分为化学基础实验室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共计1200平米左右,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已不能满足需要,新化学基础实验室共3000平米正在新区兴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于2003年度批准立项,一期投资50万,能完成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对我校教学和科研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高技术测试设备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ICP光谱仪等还没有到位,精细化工实验室还未建设。

3.科研情况

多年来在生物大分子分子光谱学、纳米材料、工业废渣利用、化学建材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开发,200多篇,被SCI摘录10余篇,有数项科研成果已转化生产,为有关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绩突出。

三、适应我校发展的化学学科建设设想

1.化学学科建设

应明确化学学科在我校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化学学科是我校理工学科的知识结构组成部分,更是材料、生物和环境的基础和支撑,本身又有广阔发展前景,是我校必须重点发展的学科,要让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欠帐较多,已不能跟上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毕业学生或对外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在社会上的影响。学校的大发展同样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责任和巨大的发展机会,理清我们的思绪,明确任务,制订好计划,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化学学科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成绩。在化学基础教学和学科发展方向方面,应做好基础化学课的教学,在学科发展和意见方向上,应研究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这些学科中的化学问题,对相临学科确实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并积极开展与这些学科的合作,相辅相存,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应用化学发展方面,办好应用化学的三个方向即应用分析、精细化工和国防化学。应用分析又称为工业和科研的“眼睛”,应把发展方向定为与我校相临学科紧密相关的材料分析、生物医药分析、环境分析和国防化学分析;精细化工方向应跟上国民经济发展,坚持在高新的新型化学建材、生物化工、药物合成等方向上;国防应用化学应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好协议,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一流的设备和人才,把这个方向办成全国有名的专业。研究生发展方面,在已有的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硕士点基础上,再申请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硕士点,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申报应用化学博士点。研究生论文研究应围绕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国防化学、分析测试、精细化工等方向开展工作,逐步的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深刻体会联合办学的“西南科技大学模式”的含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实现化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实验室建设

基础化学实验室:原有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已不能满足我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需要,经努力申报,已获批准在新区划拨了3000平方,具有相当水平的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工作按计划于2005年建成。应用分析实验室:2003年度,申请获批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已投资50余万,初步建成能开出部分仪器分析和生物分离与分析的应用分析实验室,但一些对全校教学科研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分析测试设备还没有,这对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提升学校的档次很不利。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现阶段不太可能购买,因此应与地处绵阳的拥有这些设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卫生防疫站、绵阳水务集团水质中心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保证我们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条件,并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精细化工实验室:精细化工属高科技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贡献巨大,绵阳千亿工程计划中,计划精细化工将贡献50亿/年,而目前仅10余亿元/年,这说明精细化工的前景,精细化工实验室的建立将使该方向学生就业分配和我校在该行业的地位作用及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创造必要的条件。目前该实验室还未建设,绵阳计经委有意出资30~50万在绵阳选单位共建绵阳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我校是最有希望获批的单位,如我校再配套30~50万,那么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就会在我校建成。同时应建立有关的实验基地,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按“产、学、研”的发展模式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国防化学实验室:国防应用化学含核材料与放射分析、炸药合成与分析、燃烧化学等,我校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力建设该方向的实验室,但我们已和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谈好,由他们出设备和师资来完成该方向学生的专业课和毕业论文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信该专业由于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流的设备和师资会办成全国有名的我校亮点专业。校外联合共建实验室:前已述及,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投资建设上述实验室,这就要求我们应利用联合共建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人力和物力,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建立实习单位、聘用相关人才和有偿服务的形式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教学和科研上较大的收获,并与他们一起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3.化学师资队伍建设

化学目前的师资力量仅能维持教学任务,研究条件仅能基本满足少数教师的科研,形成少数学科梯队,大部分教师没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和条件,而是跟随其他学科有关教师做一些辅助型研究;学科内部沟通、配合交流和学术气氛还有待提高。面对越来越大的任务,要求我们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并以实验室和各类研究课题申报和开展为突破口,形成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领导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数个学科梯队和群体,充分发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和外聘教授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形成化学学科高水平队伍和优良的学术气氛,在产、学、研多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四、适应我校发展的教学改革研究

第11篇

1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

1.1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45项,获资助项目128项,资助金额7923万元,4年平均资助率37.1%,基金中标率屡创新高,2013年的中标率更是高达43.8%。

1.2各类项目分布情况分析本部资助项目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获资助数量较稳定、申请难度适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般项目(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一类是资助额度较大、申请难度高、所占比例较小的重点重大类特殊项目(优青、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等)。2010—2013年本部面上项目共获批87项,占所有获批项目总数的70%,获得经费资助合计5065万元,占全部经费的63.9%,平均资助额度为58.2万元;青年项目获批总数为28项,占总项目数的21.9%,经费资助合计622万元,占全部经费的7.9%,平均资助额度为22.2万元(表2)。2010年以来,本部面上和青年基金获批数及项目占比基本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申报基金策略,开始向稳抓常态项目,集中突破重点项目转换,项目申报类别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特殊项目,虽然不同年份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每年均获批3项左右,4年来累计获批13项,获资助经费合计2216万元,占全部经费比例的28%,这不仅大幅度提高本部科研经费资助额度,而且为长期的科学研究及大成果的产出建立有效保障和奠定充实基础(表3)。

2成果产出

2.1SCI情况2010—2013年本部共发表SCI论文243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75篇、10分以上33篇、20分以上9篇。经对所回收的128课题验收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SCI论文共计217篇,平均每项课题2.3篇(表4)。现今本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数稳步上升,仅2013年10分以上的文章就多达9篇,这表明科学研究在的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2.2专利和获奖情况本部在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加快高水平论文产出同时,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转化。4年以来,共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2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3项。4年来,每年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数和金额稳步增加,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数也在逐年趋于稳定,高水平论文产出增多。然而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国内顶尖院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基金项目数学科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基金使用效率管理以及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大成果产出较少等。

3管理探讨

现阶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及资助经费额度是衡量单位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基金申报的中标率,扭转当前科研工作者重科研、轻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通过对近年本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申报工作和基金中标情况的分析,列举我单位几点基金管理措施,为探索科研管理新思路提供参考意见。

3.1制定基金申报方案打破申报人员格局每年11月份初,召开科室主任会议,对上一年度基金申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启动并部署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协商制定实施计划,帮助广大科研人员熟知本年度NSFC基金申报程序,确定时间节点,明确各级责任人扩展申报者来源;打破以往主系列(助教、讲师、教授)科研人员为组成的单一格局,吸纳符合条件的辅系列科研工作人员、博士后、在职研究生,建立申报人员格局的新常态。针对从未申请过基金的科研人员,各科室必须制定“一对一”的帮带计划,签订帮带协议,落实奖励政策;同时对本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设定符合申报人员基数,根据学科类别及人员职称属性制定相应指标数。

3.2吃透指南精神避免“合眼摸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是当年基金申报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形式审查工作实施的标准。因此,在开展基金申报、撰写标书工作之前,以“吃透政策、把握实情、贯穿全年”为基本思路,积极组织科研助理、科技人员对指南中基金申报政策、资助计划尤其是较以往有所变动的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在充分了解指南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基金申报工作,避免盲目申请[4]。

3.3定期开展基金申报讲座和培训针对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人员,邀请资深科研管理干部全面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和方针,让申报人员充分了解科学基金设立的初衷、发展战略、政策改变,深入研究申请项目类别、资助内容、申报要求和申报注意事项等,全面梳理科研工作者符合申报的基金项目类别,列出清单,择优申报。邀请二审评委剖析标书撰写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为标书撰写保驾护航。

3.4逐级论证保质量精挑细选出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实行科室,部内,外请同行专家三级把关;科室主任领衔团队对本科室申报标书进行细致讨论,逐项论证,提出意见,进行修改,使课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部内组织中标率高、获资助项目多的专家教授对本单位标书进行点评,和申请者面对面就撰写技巧和心得体会进行深入交流,让标书更具创新、更具亮点、更具说服力。外请专家对标书进行盲审初评,反馈意见,同时对个别创新性差,课题思路不清晰,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予以取消申报资格,为切实提高项目中标率奠定坚实基础。

3.5统筹指导资源整合严把形式审查关单位汇总意见后,做最终梳理,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学科交叉,依靠学科优势,强化各学科和领域间的合作,对一些重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申报,确保项目不出现撞车现象,提高项目中标概率。参照基金委要求,做最后形式审查,组织各科室科研助理进行形式审查培训,对标书进行各科室交叉审查,其中存在问题汇总后集中解答,确保标书在形式审查中顺利通过。

3.6赏罚分明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针对各学科类别及科室职责功能不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基础医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将16个科室分为3类,实施科学管理(以科研为主、科研与教学并重、以教学为主),确保基金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办法将基金申报和中标情况与科室及个人的立功授奖、科室主任任期考评、个人调职调级、职称评聘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挂钩,最广泛地调动科室和各类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3.7基金项目定期“查房”践行各期考核制度针对现今科研环境中“重前期申报、轻后续管理”的不良倾向,强化中标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过程管理,规范从任务书编制、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的科研“查房”。以课题汇报形式,联合财务部门,对原始纪录本、科研经费使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对遇到困难的课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在本年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查中,27项课题中有20项被评为优秀。

第12篇

数学不只是关于数的世界、形的世界,数学更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大学数学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授数学的基本知识,更是培育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能力培育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高等数学课程是在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必须、够用”原则及各专业对各种数理论、知识、方法以及量化思维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的,这一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和提升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数理思维: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必须、够用的数理理论、知识、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理论理解能力、量化解决相关专业问题能力和继续深造的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等。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在文科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到现在全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文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还特别指出,对于文科大学生,高校数学教育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用来处理和解决人文科学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第二,了解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质;第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第四,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培养要对数学的美感;第五,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作好准备。资料显示:尽管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类别各种各样,所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范围、要求程度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脱离相应专业需要。学生所学难以致用等诸多现象。笔者就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现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校文科开设数学课程的作用

数学的功能,是社会、科学、认识、教育和文化功能。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已发展到与数学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地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当掌握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数学化的趋势使大学文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越来越需要数学的支撑,一些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分支与方向如: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教育信息处理学等研究热点的蓬勃兴起也无疑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工具与思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机和活力。高校文科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工具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意识,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良好发展铺垫更好的基础。数学知识的运用,可以为高校文科学生提供量化的知识和技能,弥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足,训练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可以提供模型化方法、公理化方法、数学试验仿真方法等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文科学生智能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形成严谨、细腻、坚毅、务实、追求真理等优秀品格。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整个数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相辅相成的过程和结果。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数学能够培养人的正确思维;绝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将面临大量的处理公务、制定计划、研究方案、组织实施等任务,需要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和全面性、辩证性,同时又由于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人才全面成长的各种需求,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对他们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高校文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高校文科数学课程改革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注重结论而不注重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逻辑过程,而不是发明定理或发现定理证法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至于高校对课程的开设首先、甚至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这种误解导致部分高校数学教育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高校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了照搬传统教学方法。使得他们固守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传播数学知识,而不涉及人文教育,无视文科专业学生的特殊需要,无视文科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殊认知规律和特殊的认知结构。另外,由于从事文科大学数学教学的人员,基本上就是从事理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从而否定在文科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导致大多数高校文科数学课程基本上是理工类高等数学课程的压缩和简化。这使他们难以区分文科与理科的区别。因此常常不能结合文科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不能采取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导致无法充分调动文科生学学数学的积极性,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样就导致高校文科数学教学中出现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的高等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由于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的现象。所以大多数高校文科数学教学普遍采取了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计算不重推理、只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常以类型题的方法去学习,以老师上课的笔记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去复习:虽然较好的学生也能掌握不少高等数学知识,但是在数学素质的提高上收效甚微,而数学基础较差的文科学生,也只能是勉强应付考试,谈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到数学素质的提高。

2、数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教育的渗透。传统的文科数学课堂中,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都是成熟的、系统的、完美的,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介绍数学家获得真理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忽视对学生科学探讨精神的帮助与鼓励,缺乏对数学家获得真理的过程及其艰辛程度的描述。感受不到数学家们顽强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勇气,看不到数学的本质与思想:其次割断了数学与哲学等自然科学的联系。

3、考试形式单一化,效果检验不合理。文科学生习惯于背诵一些内容,特别是结论性的知识;有的学生每学期期末,只要将主要内容看一看,重点内容背一背就有把握参加考试了。这种学习方法对数学不适应。当然,数学中的某些内容,如公式,法则也需要记忆,但是只记住这些结论还不行,还应该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并作一定数量的练习和习题。数学学习需要理解,这一点比文科课程要突出。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难学好数学。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始终找不到学习数学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三、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许多从事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学者、数学专家等对高校文科数学教育的不同见解,并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高校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

1、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作用。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已经充分验证了数学在各个领域里边的指导地位,文科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大数学学习的宣传力度:在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主动去查阅资料,主动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得学生自然地、充分地认识数学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数学,从而主动学习数学。促进高等数学教育的开展。

2、融入数学史。无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还是数学教师、数学爱好者都从自己学习数学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到。数学的发展历史对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它可以使人们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教育。对于文科生眼中枯燥无味、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针对文科学生自身学习中的特点。进一步融入数学史教学。可想而知如果对于相关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学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了解数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趣事等,就会对其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加强数学史料和教学内容的恰当结合,能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既可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3、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不但重视教学的结果。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针对文科学生比较擅长形象思维、不大擅长逻辑思维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往往会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相辅相成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在“导数的应用”中,“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一个重点,我们在介绍“极值”的定义后,利用高中数学文科学生学过的有关导数的简单知识,启发学生结合“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函数曲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像极值点附近切线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猜测“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并与高中数学中的导数“极值”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联系,然后用多媒体形象地用一般函数曲线的切线“随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画演示,再一次发现并检验该结论。

4、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其容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对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把高度抽象的概念和定理给出动态的几何解释,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全面。对于讲究抽象思维的数学课程,应该慎重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科数学课程,它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相对较轻,而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融合的任务相对较重,可以较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同时结合高等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文科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减少数学知识的抽象和枯燥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