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派出所挂职总结

派出所挂职总结

时间:2023-02-06 16:2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派出所挂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派出所挂职总结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现场勘查;主体;现状和完善

    一、刑事诉讼现场勘查中勘查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勘查主体混乱

    1997年6月,公安部召开“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围绕建立覆盖社会面的刑警队,形成以刑警队为主力、公安基层派出所主攻防范辅助破案的新机制,对刑侦进行了改革。2005年,公安部下发《公安部关于建立派出所和刑警队办理刑事案件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了公安派出所和刑警队在刑事案件上的不同分工。山东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执行公安部下发的《意见》,逐步在派出所培训、配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的“小案”进行现场勘查。但是在实践中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比较混乱,这极有可能造成现场提取的证据不合法从而影响到案件的正常诉讼。本文作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勘查主体资格来说:现场勘查的主体应该是侦查人员,且应当必须持有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新《刑事诉讼法》中提及的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并未做详细说明。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称《规定》)中指出:勘查现场,应当持有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证。《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以下称《规则》)中指出:执行现场勘验、检查任务的人员,应当佩带《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证》。《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证》由公安部统一制发。而在实践中,派出所的技术员根本不具备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证,所以就不具备勘查资格。

    第二,从勘查主体能力来说:《规则》中规定:现场勘验、检查人员,应当具备现场勘验、检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派出所技术员虽然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培训,但是根本谈不上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派出所技术人员最多两人,不可能天天值班,而现场基本天天会有,导致派出所的普通治安民警或者协警人员经常进行现场勘查,这必然会导致物证提取率低、利用率低和痕迹物证提取程序不合法等问题。

    第三,从刑警队和派出所的侦查范围的划分来说:《意见》中指出:派出所和刑警队在案件管辖上发生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指定管辖。但是每个现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是否是刑事案件或者谁负责勘查刑事案件存在主观判断,且大多数情况从保护现场等角度出发导致上述情况根本无法判断,从而必然导致刑警队和派出所之间的互相推诿。

    (二)现场勘查指挥员能力不合格导致现场勘查质量差

    《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现场勘验、检查的指挥员由具有现场勘验、检查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人民警察担任。刑警中队的领导就是技术工作的指挥员。但是实践中,有些刑警技术中队甚至是刑警支队的技术部门领导不具有现场勘验、检查的专业能力。这些技术部门领导有的是从派出所调过来的,不懂技术勘验、检查知识,有的甚至只是挂职而实际在其他部门工作。结果由于现场指挥人员指挥不当、组织不严密,现场勘查中漏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现场勘查的侦查员和技术员缺乏沟通

    《规定》第二百一十条:公安机关对案件现场进行勘查不得少于二人。勘查现场时,应当邀请与案件无关的公民作为见证人。作为现场勘查主体的侦查人员,分为技术员和侦查员。在实践中,对于一般案件的勘查仅有技术员参加,且夜间值班期间只有一名侦查人员。即使在侦查员和技术员同时参与勘查的现场中,侦查员和技术员也缺乏沟通,普遍存在着侦查和技术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技术员只管勘查现场, 提取痕迹物证,勘查结束,就离开现场。如果侦查人员不询问,技术员基本不会将现场的信息反馈给侦查员。通常侦查员也不会主动找技术人员了解现场勘查的情况,只是一味地搞调查摸底, 导致侦查与技术脱节。

    (四)现场勘查主体的专业技术有待加强

    现场纷繁复杂,勘查人员就是要从中去发现、挖掘与犯罪有关的事实证据,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技术。部分技术员是军转或者社会招考的,未曾接受过专业学习,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缺乏观察力和判断力,发现不了痕迹物证, 或者取证工作盲目, 针对性不强, 导致检验、鉴定率低。部分老技术员吃老本,不求上进,在碰到新型犯罪的时候,仅仅通过经验进行勘查,不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同样影响痕迹物证的提取。

    二、刑事诉讼现场勘查中关于勘查主体的建议

    (一)废除《意见》和各地方关于勘查刑事案件的分工负责机制

    影响群众满意度、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并非完全是印象中的大案、要案,而是多发性、批量大、涉案金额小、涉及民生的“小案件”。对于此类刑事案件,不能因为是小案件,就让派出所民警敷衍了事,而应该无论案件大小一律现场勘查,且必须由刑警队的勘查人员负责,真正做到“有案必立、现场必勘”。

    (二)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指挥员

    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指挥员:第一,摒弃传统的竞争机制。传统意义上,刑事技术位居第二线,是为刑事侦查服务的。而在竞争上岗的时候,刑事技术人员就处于不利的地位。笔者认为,刑事技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首先,应该遵循“技术领导从技术中出”的原则,从领导这一位置,就开始加强技术力量。其次,要通过对指挥员定期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1.丰富专业知识是指挥工作的基石。指挥员有了专业的知识,遇到各种复杂案件,就依然胸有成竹;2.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指挥员也是非常重要。具备了较强的组织能力,才会合理地搭配和组织,使勘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不会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三)加强侦查意识和证据意识,形成侦技捆绑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将刑事侦查工作与刑事技术结合,形成捆绑机制。对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必须由至少一名技术员和一名侦查员同时参加。两人同时勘查现场,一方面是《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民警的安全考虑。有时候现场地点比较偏僻,尤其还是在夜间,现场勘查人员的安全很有可能受到不可预知的威胁。两人同时勘查现场,不但可以更加完善地提取痕迹物证,而且如果发生意外,也可以互相照应,提供帮助。其次,技术人员自身要加强侦查意识,树立通过现场勘查获取犯罪信息、提取痕迹物证,为侦查和诉讼服务的思想。侦查人员要培养现场意识和证据意识,要有注意应用技术的思想。最后,技术员和侦查员要及时互相沟通,确保侦查与勘查互相推进。

第2篇

一、专项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严格制度执行,将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职,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不发生重大恶性事件,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其他重大安全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

二、专项活动内容

(一)严格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执行。要进一步加强刑罚执行刚性意识,提高对社区矫正制度措施的敬畏感,准确把握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执法标准,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决杜绝落实制度打折扣,得过且过、执法不严的现象。要严格落实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外出审批制度、报告走访制度、社区学习社区服务制度、居住地变更审批制度、严格奖惩规定、禁止会见特定人员,进入特定场所等制度和规定。切实将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到位。

(二)严格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持问题导向,迅速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日常监管教育不扎实、不规范、形式化问题:在工作中是否存在请假外出审批不严、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问题,服刑人员是否存在不假外出问题;要严格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报告、外出、居住地变更等监管措施,无特殊情况不准外出,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是否存在日常不报告问题;是否存在日常走访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记录不真实问题;是否存在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撤销缓刑、假释情形或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没有提请裁定、决定收监问题;是否存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执法中有、失职渎职问题;是否存在电子定位监控执行流于形式问题。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查准、查实、查细,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逐一梳理、列出清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清单。

(三)严格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对辖区所有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摸排,对重点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确认,要把情况搞实,把人员摸准,建立重点管理人员名册,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将名单上报县社区矫正中心。当前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社区服刑人员:一是涉及情感纠纷的;二是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的;三是涉恶、涉黑、涉毒人员;四是有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五是有盗窃、诈骗前科的;六是其他重点服刑人员。对不同类别重点人员分类制定矫正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日常监管要加大日常走访、报告频率,及时掌握其思想表现和行为动态。发挥矫正小组及村社区政法委员作用,发现反常表现及时报告、处理。对态度不认真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给予谈话训诫或警告处罚,同时在集中教育过程中重点讲解与其所犯罪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四)严格落实包案制度。严格落实局领导联系所和县社区矫正中心人员包片制度。对社区矫正中重点不稳定因素和问题隐患实行领导包案。各所将梳理出的重点、特殊人员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实行“一案一包”。明确专人、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要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强同综治、派出所、民政、人社、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协作。要充分调动村居司法行政联络员的积极性,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考核和综治例会月报告内容。实现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常态化监管全覆盖。

(五)严格管理增强合力。充分发挥挂职民警作用,做好矫正教育、监管点验、违规调查、执行收监、应急处置等重点监管环节工作。加强科技监控手段应用,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加强与公、检、法、综治等部门联动,利用相关情报信息,对有违法犯罪苗头及违反监管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训诫,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直至收监执行,有效化解安全风险。

(六)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要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舆情管控工作,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对发生社区服刑人员严重刑事犯罪等严重社会影响案件、事件时,各所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向县局报告。

三、实施步骤

根据我县实际,自2021年4月23日至6月30日,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23日——5月7日)

司法所要制定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召开有关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责任、整改期限,确保监管安全专项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1日——6月19日)

各司法所要认真对照专项活动内容,认真细致开展隐患排查,全面消除安全隐患,针对摸排出的制度执行及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拟定问题清单,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清单,逐一销号处理,切实把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的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到实处。

县司法局将组成工作组适时开展督查,对工作开展不力,问题整改不明显的所实行领导督办和问责。

(三)总结提升阶段(6月19日——6月30日)

对专项活动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专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维护社区矫正安全稳定是社区矫正工作第一要务和政治责任,要牢固树立“治本安全观”意识,要把专项活动作为今年社区矫正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走过场,实实在在把专项活动抓出成效。

第3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肩负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在整个司法行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推动民主法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始终把大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水平、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体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综治、司法、财政、人事、发改、建设、规划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邹发〔2012〕13号),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考评细则》,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召开了“全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动员大会”,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责任机制,市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了《2012年度镇街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责任书》,各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作为规范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纳入日程亲自抓,主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了司法局领导包保责任制,每位局党委成员负责联系2到3个镇街,具体负责掌握司法所建设的进程,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效的加快了基层司法所建设进度。三是督导检查到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范围,细化完善了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各项硬性指标,全部予以量化,实行“一票否决”。实行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明确每位市级分管领导分别联系3-4个镇街,定期深入基层司法所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定期调度和报告制度,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每周调度各镇街建设进展情况,每月通报工作情况,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及时派出工作组进行现场办公,实行重点帮促,确保了工作进度。

二、强化工作措施,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一)科学把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的总体思路,坚持遵循和把握以下四项原则:一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制定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平阳寺镇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弱的镇,先行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经验。取得成功后,在镇召开了现场动员大会,总结推广两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切实打消了经济欠发达镇开展规范化建设的顾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镇街不同条件,在解决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问题时,不搞“一刀切”,分别采取规划新建、改造扩建、现房调整等多种方式稳妥进行,确保司法所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50m2以上。对于规划新建的司法所办公楼,明确要求坐落在临街或便于接待群众的地方,面积必须达到300m2以上。三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在制定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既考虑到镇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又着眼于司法所的长远发展,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注重规范化建设水平的巩固和提高。

(二)高标准建设办公用房配备办公设施。目前,除2个镇司法所正在积极施工外,我市已有15个镇街司法所全面完成新建、改建或扩建办公用房的建设任务,全都实现了办公用房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目标,面积多数达到300m2以上,有的超过500m2。司法所普遍设有所长室、会议室、调解庭、“148”值班室、普法办公室、安置帮教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所等专用工作场所,利用临街优势,建起了宣传长廊,达到了外型美观、功能齐全、办公场所舒适的要求。全市司法所共拥有办公用房约4930m2,所均达到290m2;电话26部,微机29台,传真机10台,照相机17架,为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供了物资保障。

a

(三)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综合治理、来访咨询接待、档案管理、重大情况报告和考勤、奖惩、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规定。组织编写了《基层司法所管理制度汇编》,从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车辆管理等20多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切实做到“六上墙”,即司法所工作人员相片、职务和职责上墙,工作职能和纪律上墙,办事程序和依据上墙,法律服务收费标准和依据上墙,服务承诺上墙,监督、举报和投诉电话上墙,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强化人民调解文化氛围建设,广泛收集有助于解决民事纠纷的民谚俗语,制成高档玻璃匾牌悬挂于室内或走廊两侧,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

(四)大力优化司法所工作人员队伍。不断充实基层司法队伍,制定了《关于选配司法所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的工作方案》,由司法、人事、财政共同把关,为每个镇选配了3名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同时,采取用事业编制弥补的办法,从镇街为每个司法所调剂配备2名以上工作人员,使司法所普遍达到5名以上。不断强化对司法所干部队伍的管理、考核和监督,实行司法局与司法所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促进了干部合理流动,激发了队伍内部活力。不断强化对司法所人员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有效改善了司法所人员知识层次和结构。

(五)切实保证司法所建设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在我市集中财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压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的情况下,由市财政分两年度列出司法所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司法所办公用房建成验收合格的,进行适当奖补,本年度市财政专项建设资金200万元已经到位。各镇街也积极筹措司法所建设所需经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40万元,为基层司法所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组织机构正规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业务工作规范化、所务管理法制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在7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果观摩会议上,我市获得总分第一的显著成绩,推荐参加观摩的4个司法所全部进入市观摩的48个司法所中的前10名。

三、服务发展大局,促进基层司法所整体功能发挥新作用

(一)筑牢“第一道防线”,形成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体系。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司法所普遍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方式排查纠纷,努力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有力增强了矛盾纠纷化解效能。近年来,各级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中,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讼的44件,经法院审理确认有效的42件,调解协议书有效率达95%。

第4篇

象山县实验小学

关于申报省示范小学的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象山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著,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俞秉彦、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2008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著。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

33、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尤其被命名为实验小学以来,她是象山小学教育的缩影。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音、体、美、劳技教育等方面无不走在全县的先列,特别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教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为兄弟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教学骨干。此项达标。

34、结对帮扶、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几年来,通过送教下乡、派员指教,挂职培养、跨校带徒等措施,与兄弟学校展开合作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象山县实验小学

                                                    2005年6月

 

 

 

 

 

 

 

 

 

 

 

象山县实验小学

创建浙江省示范小学

 

 

 

 

 

二OO五年六月

 

 

 

目    录

 

 

1、浙江省示范小学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