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级治理论文

班级治理论文

时间:2022-10-27 08:25:32

班级治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治理结构;班级治理;治理权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教育部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治理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及社会系统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以高校班级作为分析单位,研究班级治理结构建设,探索如何为实现高校班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意见。

治理理论最初被广泛使用于政治理论当中,其核心要素是多元参与的主体,政府权力的下放,遵循共同的利益,追求一致的奋斗目标以及民主法治的治理环境[1]。国家治理体系及大学治理体系启示我们,治理结构强调的是各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大学重大事务的有关决策权分配,包含“谁参与”(治理主体)、“参与什么”(权责划分)和“参与多少”(权力比重)等关键性问题[2]。在如何建设好班级治理结构这个问题上,本文主要从治理主体、治理组织机构及权力体系三个方面来回答以上相关问题。

一、民主治理:拓展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治理理论认为,在治理的主体上, 存在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它们相互之间有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共同构成复杂的治理网络结构[3]。基于此,应该充分调动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参与班级治理的积极性,拓展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1.活化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

目前,班级管理主体主要是教辅人员和班委会成员,教辅人员主要是指辅导员或者班导师,班委会成员是由班级选举出来的学生班干部。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学生是被教育者,是被管理对象,导致管理主体一直都是以教辅人员为主,班干部为辅,这样的管理主体设置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本人的积极性。

基于此,高校可以引入“全员育人”的概念,可以将学校领导、院系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纳入班级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中来,从教师干部管理过渡到全员治理,丰富和活化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可以在当前的管理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组织三级网络结构。首先,学校层面:依托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将学校领导纳入班级治理主体,可以较好地引导班级治理目的和发展方向。其次,院系层面:依托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除了将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纳入到治理主体中来,还可以成立班级治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任课教师以及各辅导员、班导师为班级治理工作委员会成员,同时成员中也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生。最后,班级组织层面,主要是指班委会、党支部(党小组)和团支部成员。

2.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因身份职能的不同,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不尽相同,其角色定位也不同。因此,要充分利用领导者(学校领导)、管理者(教师)和管理对象(学生)的优势资源在班级治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治理理论强调人人平等,这就需要对教师的传统权威提出挑战,在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师生关系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学校领导拥有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应公平公开合理执行和利用这种优势,站在统一发展的角度,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把控,这是班级治理的前提和背景。因此,学校领导在班级治理上所发挥的功能应以领导和决策为主,所承担的角色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其次,教师是传递者和服务者。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教师为管理中心,学生需要服从管理,教师是最主要的管理者。治理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因此, 班级治理需要教师将管理权力下放, 以减少教师中心管理者的职能,仅 仅担当传递者和服务者。最后,学生是实施者和参与者。学生是班级组织的构成主体,是班级各项事务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应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治理,主动提高参与学校事务和班级事务管理的能力。

3.明晰治理主体的主要职能

正确划分治理主体的主要职能,是班级治理主体功能有效发挥的充分体现,也是班级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功能,可以⒅卫碇魈宓闹饕职能划分为教育、管理、协调三方面。教育职能是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治理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管理职能是指治理主体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主要通过完善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协调职能是治理主体之间根据角色功能的不同,为了共同的治理目标,对各自在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利益诉求等方面出现的冲突进行调节协调,最终达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

二、协同治理:健全高效运行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直线式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指挥和服从,不利于加强学生管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贯通。而治理模式强调的是民主式管理,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决策过程,鼓励广泛地参与和介入,重视其他人(组织)的重要性,强调多数人的意志在决策中的决定作用,能够集思广益,推动民主发展。

1.构建班级治理组织机构

目前,高校参与班级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自治组织,包括学校层面的学工部门、学院层面的学工办、团委以及班级层面的班委会团支部。在这种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议增加学校层面及学院层面的教务部门,目的是让专业任课老师参与到班级治理活动中来,并在学院层面和班级层面之间增设班级治理委员会,主席团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目的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下放班级管理权,下设主席团、学习部、文体部、自律部、综合测评部等部门,同时,在班级层面设置包括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党小组)等组织。各个治理组织机构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为了一个共同的班级治理目标开展工作。

2.明确组织机构的治理职能

对班级治理结构中的各级组织机构,需要明确其职能。第一,领导机构。校行政和校党委是最高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如何选择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和班级治理模式负责。第二,治理机构。具体分为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团委系统、班级治理委员会、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机构。首先,学工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工部和学工办,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几乎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工作都由学工部门承担,因此是班级治理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其次,教务系统自上而下分为教务处和教务办,主要对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等工作负责,是倡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班级治理的重要部门。然后,团委系统主要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团的组织建设和学生成才服务负责,是提高学生班级治理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部门。再次,班级治理委员会是班级治理最重要的管理机构,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机构,为共同参与制订班级治理决策提供组织保障。最后,是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班级自治机构,负责班级治理中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

三、法治治理:建立平等自由的权力体系

法治治理是在多元化社会变革中重建力量平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其实质是在相关各方之间建立起价值平衡、利益平衡和权力平衡。在当前教育模式中,一般而言,学生群体地位往往低于教师地位,难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如果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赋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不仅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因此,要根据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明确划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范围以及参与程度。在现有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提倡建立平等自由的权利体系很有必要,可为实现法治治理提供基础。

首先,间接参与。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等事项的管理上,由于对学生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可以只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大三大四两个年级中设立参与管理小组,或者选聘校长(院长)助理,在学校重大决策中增加参与管理小组和校长(院长)助理的席位,并通过他们征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学校战略层面的各项决定。

其次,直接参与。在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和团委部门的工作领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F的组织建设和学生成才服务等方面,扩大学生的参与权利,根据年级和专业,每班成立一个参与管理小组,出席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和团委部门等部门的工作例会以及重大事项的工作会议,提出基于学生层面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全面参与。除了扩大班委会、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学生自助组织本身的管理权之外,还应积极扩大班级治理委员会的权力范围,班级治理委员会下设的主席团、学习部、文体部、自律部、综合测评部等部门,对各自的工作内容负责,每个选聘出来的成员都必须以服务班级治理整体目标为工作宗旨,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实现使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由于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意识时受到了影响和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所弱化。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班级管理,采取完善制度、做好信息管理、选好用好班干部等措施。只有建立并运用这些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班级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制定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赋予了高校神圣而崇高的使命。纵观目前新疆高校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制约,认真研究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促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与评价标准

(一)含义。

有效性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于是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概念。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受教育者相应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

(二)评价标准。

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依据“社会需要满足性”与“个体需要满足性”这个标准。当这种满足程度越高,就说明其有效性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才成长方面,在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方面,在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组织纪律性等方面。

二、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

本文以新疆大学为个案,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思想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得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判断和评价。为此笔者制作了一份《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高校班级管理调查问卷》,并让其与教育目标相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认为“比较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80.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83.9%,而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满意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36.5%。我们了解到虽然学校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对开展的工作不满意的却占到三成。

我校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校园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有73%的被调查对象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有8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91.2%的被调查对象了解我国国情,有73%的被调查对象关心国家大事,有81%的同学表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总之,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所弱化,还有待提高。

三、干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本文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方面即班级管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班级管理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需要班级管理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来实现,最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但现在班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班级规章制度不健全。班级中没有制度就易引起主观判断,易引起同学注重与管理者拉关系,尤其是涉及到广大同学切身利益的事情,矛盾就会越明显。调查中发现有29.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班没有班级目标及管理制度。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不连贯。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负责的,而高校班主任更换频繁,各班主任所实行的制度跟管理风格又各异,造成班级管理目标和制度的不连贯,影响班级处理事务的效率。

(三)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学生干部之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除了班长和团支书以外,其他班干部好像没什么事,严重影响其他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班干部在选举上还存在不公。

四、加强班级管理促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场所;有助于发挥班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调查中发现,有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班级管理在教学活动中重要,认为班级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紧密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71.5%。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纰漏,高校应该引以重视,采取措施恢复班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主要做到:

(一)管理者加强对班级管理作用的认识。

高校各级管理者应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大学班级管理作用的认识,要使每一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各项管理中,班级管理至关重要。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与班主任还应该做到由事务管理者向专职思政工作者的思想转变,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

(二)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高校班级管理具有自主管理为主,被动管理为辅的特点。如何保证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一定要旗帜鲜明的体现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秩序,使学生更加明确应从那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三)做好信息管理。

面对不同学生呈现的不同特点,要想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学习、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就必须要建立一个上通下达的信息渠道,使班级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选好和用好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基层“领导”,有效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对于提高班级处理事务效率有重要意义。在选取班干部时,我们要有选择性的选举哪些关心班集体、组织能力强的、有一定特长的、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人成为班干部。在选择完班干部后,要在工作上给予指导,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主动组织班级活动,管理班级体,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件.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论文摘要: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各级教育管理者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通过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注重班级制度建设和党团干部培养,推进班集体建设,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断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班委会是班级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成员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班委会成员,并积极开展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团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团支部是高校团员青年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纽带。团支部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采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形势政策与时俱进地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使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真正铸牢团支部这个核心和桥梁作用。党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龙头。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在高年级班集体中,要特别加强党支部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员带团员,发挥党支部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改变高年级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内容减少、活动形式单一、班级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班集体建设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养、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干部队伍,起好头,带好路,不断加强和促进班集体建设。

2.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一定由优秀的个体组成,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会造就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班集体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床;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和原则。在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探索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组织形式,必然作为了高校各级组织规划设计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有效载体。因此,班集体建设一定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形式、提炼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成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在科学谋划和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努力坚持将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引入课堂。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运用观看影片、纪录片、趣味活动、竞赛、辩论、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属年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在支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势必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结合外语类专业实际系统推进并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与所属年级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每一位班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目标明确、学生接受、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在支部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中开展,以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等形式固化,不断创新,系统推进,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

3.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班集体建设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有利于班级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秩序,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和环境的构建。班级制度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为基础,建立相应制度。比如:建立学生学习、住宿、文明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建立班干部选拔、述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早操、晚自习制度;建立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规范等。制度建立后,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4.以党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性。党团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骨干,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党团干部培训班、党团干部例会、党团干部培训营等进行。最后,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干部述职、民主打分、综合测评、干部评优等方式进行考核。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班集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级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巩固班级建设的成果,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有效教育平台,诸如社团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 学生班级自治 教师参与 制度构建 引导 监督 限度

学生自治制度,在国内是陶行知先生最早倡导的。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自治尤其是班级自治,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许多中学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自治制度,如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班级自治等,笔者的学校就进行了班级自治的尝试。

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学生自治制度下,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学生班级自治并非放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必须以合适的角度,用合适的方法参与其中,以引导班级自治避免误区。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教师参与班级自治制度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民主思想。但是,任何管理模式首先都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学生班级自治也同样如此。由于学生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如果任由学生去构建一套管理体系,会产生各种误区。

比如,学生因家庭背景、性别、性格等因素,会不自觉地靠近或者加入某个群体,从而获得安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于是团伙或帮派现象产生就有了可能性。放任学生自治,一些强势的团体或者个人有可能逼迫其他学生团体和个人选举他们做班干部,置其他人于强势团体的“规则”之下,“强权”就会产生,甚至衍生出黑恶势力,横行校园,贻害无穷。所以,在构建学生自治制度构建上,教师必须起到严格的监督作用。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班级公约》的制定,即规则的构建;二是班干部设置和选举,即权力结构的构建;三是学生监督机构的构建。

1.教师监督《班级公约》的制定

《班级公约》的制定,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在学生制定过程中,教师不干预,但是需要监督。首先,《班级公约》的条款不能与法律法规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冲突,同样,也无需重复。《班级公约》也应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体现学校文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帮助和规范的作用。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了解较多,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也比学生更加全面,所以,教师需帮助学生完善《班级公约》,给《班级公约》规范一定的范围和基调。其次,《班级公约》的产生过程必须通过全班的讨论和通过才能生效。教师监督《班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保证公约是学生内部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是公众决断的而不是个人专制的,从而保证一旦形成公约,就会成为多数学生认可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规则。

2.教师监督班委会选举

班干部的设置和选举,对学生班级自治至关重要。班干部是班级的权力机构,在学生班级自治的制度下,设置合理的班委会职务,选举合适的班干部行使权力,关系到班级自治的成败。在班委会职务的设置上,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般而言,班委会应包括班长、团支书、副班长、各种委员、各学科代表和组长等。教师需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增设或者合并委员数量,保证班干部人数与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合理。同时,教师要设置班委会的任期和轮换制度,如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改选,每一人不得连任两届,以保证学生自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教师的监督作用更为明显。教师监督可以保证班干部选举的过程合法、合乎规范和民主。

3.推选监督机构

仅仅选举出班干部是不行的,真正的民主还需要对行使权力的班干部进行监督。一般的学生班级自治会忽略这一点。对班干部进行监督,教师可以,全体学生也可以,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笔者所带的班级就选举了8名不担任任何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监督委员会,专门对班干部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制定了完善的《班级公约》,选举出班委会和监督机构之后,学生班级自治完成了制度构建,学生自治的前提得到实现。教师从此一劳永逸了么?显然不是。

二、教师在班级自治过程中的引导

在良好的体制保证下,学生自治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每个学生也有了创新空间和众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无论学生自治制度开展与否,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班级自治的意义不是让班主任撒手班级管理,而是培养教师引导下的小公民社会,让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在良性竞争、集体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立人格。

1.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德育工作是中学教育的本职工作,但是,通常教学中枯燥的说教教育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苏霍姆里斯基说:“在孩子形成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是最难得的教育途径。”学生班级自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同时,由于学生自治充分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思想迷失,甚至会因为接触不良的思想或人员,价值观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对自治管理的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德育教育还是必修课。

笔者就将班会课变成了学生价值讨论和思想争辩的论坛。笔者做一定的规划,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给班会课提供议题,班会课由学生自由讨论,笔者则变成观察员,仔细观察每个学生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出现大的偏差,立即予以引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说理和规范。对于个别学生思想偏差,也私下里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班会课上,学生通过交流而得到别人的反馈,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他们不断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出色。

2.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

学生自治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民主精神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民主精神;一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这两方面都需要教师干预和引导。

在学生自治制度下,学生在参与班干部的竞选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积极性必须是有限度的,可控的,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学生在自治和竞选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干预,对全班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以保证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变竞争为合作。同时,各种兴趣小组和学习合作组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学习与他人协作,相互尊重。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性。

学生自治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班级自治的主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极少数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班级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自觉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人人为集体付出,人人又从集体获益,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一些挫折责任感变得薄弱,而其他学生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作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当中得到存在感和认同感,集体意思和责任意识自然得到提高。责任意识得到提高,每一位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约束自己,遵守《班级公约》,尊重学校纪律。

三、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的原则

教师必须参与班级自治的构建和自治的全过程,但如果教师事事都参与其中,学生班级管理就名不符实了,但是如果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学生自治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的参与必须有原则。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需要秉承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为学生自治划出一个范围。教师对学生可以自主负责的事情放手,但必须承担学生不能负责的事务。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应以学生负责的事为限”。那么,什么事是学生可以负责的,什么事是学生无法负责的?笔者为此专门跟学校领导进行过沟通和探讨。笔者认为,学生自治的范围和权限包括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参与学校团体或活动和学生团体事务。超出这个范围的都不应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相反,在这个范畴之内的事务,教师除监督和引导责任外,不应过多干预。

其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我管理激发自己的潜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对学生班级自治的干预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不挫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让班级形成一个有序的管理网络。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感受到的不是制度的约束,而是自由;教师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感受到的不是烦琐,而是自豪。

参考文献:

[1]贾慧.解读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6):100-104.

[2]王路军.班级自治,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新课程研究,2010,(11):71-72.

[3]符红艳.班级文化建设修炼.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

[4]苏瑜.班级公约: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学生之友(小学版),2009,(9上):74.

第5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具体活动形式,它既能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使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谈心、理论学习、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一、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1.传统载体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兴趣要求,忽视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求,总是依托固定的场所(如教室、班级)进行,年复一年的固定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空泛地谈大道理,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结论,日复一日地讲着同样枯燥的道理,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厌倦、厌学,教书与育人完全脱离,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如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发文件、发电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载体,如互联网、手机。这些新产品使信息渠道多样化、覆盖面广,时代的发展使载体的形态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势,使载体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1.网络。

(1)建立班级论坛。班级是每一个成员的班集体,人不可能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所以每个成员都应该去关心和参与集体事物。教师可以将班级公共事务如班费使用情况、班级活动开展等发布到QQ群,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协商和讨论。这样,通过班级成员间的讨论达成对班级的未来规划和目标的一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QQ群建立班级论坛,随时设定讨论话题,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互动。讨论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习,可以是学生的兴趣、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爱好等,从学生喜欢的内容出发,就易引起共鸣,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的学习或思想出现了偏差,也可以通过QQ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避免了当面进行交流的种种不便,学生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了解老师。

(2)创建班级网页,建立专题特色博客。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建立班级网页,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班级网页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学生的成功与失败都能在上面得到体现,比如优秀作文、比赛的照片、心情日记等。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正面引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生涯设计辅导等专题博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及时汇集在一起,设置“时事政治”或“热点新闻”板块,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事件,培养其对社会的敏锐度。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特定时期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拇指文化”。

(1)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点对点”的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对热情、开朗但焦躁的学生,可以适时以短信的方式提醒他们要控制情绪;对于内向、心理压抑的学生,则要以匿名的短信含蓄地教他们怎样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此外,还可在学生的生日、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发去温馨的代表老师深深祝福的文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手机短信既体现了关心人、理解人的原则,又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交流,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道德建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精神追求,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拇指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利用,为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如开展拇指文化节、短信创作大赛等,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积极向上的精彩短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校方也可以联合各大媒体,充分利用各种重大事件开展大交流活动,比如祖国成立65周年,开展“给祖国母亲送祝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文明修身、自觉抵制不良短信’等活动,在校园中展开短信消费的讨论,让其自觉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收发不良短信的行为。”

3.社会实践活动。

(1)转变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因此,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要看到社会实践的长处,大力鼓励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达到在实践中促进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74-02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快速普及,高校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包括微博、手机飞信、人人网、腾讯QQ等在内的新媒体技术,使传统“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成“键对键”(键盘)和“线对线”(在线)。这种辅导员的创新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还能够不断开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加有效地开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创建辅导员微博,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微博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工作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李径宇对博客有个很生动的描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微博就是你开放的私人房间。”高校辅导员可以创建自己的微博,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生活感悟,让学生对辅导员加深理解,关系也更加亲近和谐,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博,不断与学生交流、讨论,不仅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一改往日的“说教”为自由、平等、无“代沟”的对话与讨论,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和新鲜,也更加理性和深入。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这也是现代学生喜欢,也容易接受的一种交流方式。辅导员可以在其微博上记录工作日志,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随时记录教育心得,进行回溯和反思。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辅导员其实每天都在为学生奔波,心系学生,得到学生的尊重。辅导员还可以在微博上关注学生,实时地查阅学生微博上的状态、文章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自己工作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辅导员不断反思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评阅相关专业教师的文章,让每个学生通过浏览他人日志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

二、建立移动飞信群组,开展“一对一”及“一对多”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所有的新媒体社交软件中,即时性最强的就属中国移动飞信。中国移动公司最近推出的飞信软件是每个移动用户手机号都可以申请一个相对应的飞信号码,利用飞信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登录并免费发送短信。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学生建立不同的飞信群组,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构建集口头通知、文件、新媒体技术、移动手机四位一体的信息方式。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飞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要学会利用短信跟学生交流,应用飞信这种无须面对面、即时地做出反应的“谈话”方式,能改变师生间面对面的、严肃的说教式谈话,代之以内容精简、语言亲切的短信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建立班级人人小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班级人人小站,即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在人人网上建立自己班级的网上之家。在小站的栏目里可以设置班委成员、班级活动、个人风采、文件下载、心灵小屋、办事指南、党团工作和就业指导等栏目。班委成员,主要强调班级干部的工作职责,引导学生干部在群众中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班级活动,可以上传一些班级共同参与的活动、共同组织的集体表演和班级聚会的照片,还可以把获奖情况、奖学金评比情况等上传,让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也找到自己的组织,找到自己成长家园;个人风采,展示班级里某个方面比较突出或优秀的个人,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正能量,一切向前看;党团工作,主要是红色故事、党团活动等,不断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入党动机,争做模范;心灵小屋,则可以放置一些优美的散文,让同学们在这里放松心情,不断熔炼班级凝聚力;办事指南,很多时候辅导员在开班长会、班会时跟学生说的一些办理休退学等相关的手续时,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也不认真听,在人人小站上填加这一栏目,学生每天可以定时浏览相关项目,并可以按照上面的指南来办理自己的一些事情,这样可以为辅导员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业指导”这个栏目,可以随时上传一些有关于国家级、省级、学校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及时就业信息、提供一些就业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中的安全问题等就业方面的指导。在小站的维护、运营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用健康的思想、积极的心态、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运用不同群组的QQ群,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腾讯QQ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中最为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随着手机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QQ也能随时随地登录。辅导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或不同群体建立起“多对多”“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群组,利用QQ群来展开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例如:班级群、班长群、党团群、心理协会或就业协会群等。定期在不同的群组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让群里的成员积极参加讨论,谈自己的观点,师生一起互动。通过这样一项活动,辅导员不仅能了解学生中的一些想法和思想动态,还能起到启发和教育的作用。同时QQ群还拥有群公告、群空间、群相册、群邮件、群共享文件等强大功能。辅导员可以把一些学校下达的文件、信息、材料等,比如:教务处的选课通知、毕业论文选题、学生证补办申请等一些重要文件上传到群邮件或上传到群共享中,让学生每天都能及时查阅、运用相关材料和文件。再次,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签名了解学生的心情,查看学生空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情绪低落时送上问候和鼓励,在空间中参与学生的日志评论,这些都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关怀无处不在。辅导员还可以把班级的一些相片上传到群相册,与大家分享班级的风采的同时,还能把同学们的心团结到一起,增强凝聚力。

第7篇

关键词:助理班主任 思想政治教育 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的班主任配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对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都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①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助理班主任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1.助理班主任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化自身对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学生党员,其思想行为在班级成员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提升学生党员的服务质量,真正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②

2.助理班主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要尽量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和班级成员的平等对话交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WwW.133229.CoM在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真诚、坦诚、热情的态度,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从中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③

3.在了解班级成员的时候,助理班主任难免会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去了解和认识班级成员,这就会出现情感效应偏差、定势效应偏差、权威效应偏差④等情况,所以助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助理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学会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及时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及时发现问题,给有心理困惑和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⑤

二、助理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的配合性

1.常规性班级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要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要参与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在工作实践中注重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素质,狠抓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同时在贯彻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以此完成班级建设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任务,同时提高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⑥

2.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

助理班主任在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成员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认真贯彻和落实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务部门的工作安排。

三、“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性

1.完善助理班主任选拔任用的机制和途径

助理班主任选拔的机制可以采取“以党支部为纽带,全面综合测评”的方法,以此保证助理班主任的质量。

2.完善助理班主任考核评价的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助理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助理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有比较详尽的要求,明确考核评价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可通过设立《助理班主任工作手册》等方法,对助理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制定较详尽的量化考核标准,为助理班主任指明了具体的工作方向。

3. 助理班主任“助手意识”的培养与角色定位

学校、学院应当正确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做到“放手但不放任”、“指导但不包办”,充分发挥助理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创造性、能动性;同时,保证助理班主任的使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还应加强其“助手意识”的教育,要协调好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的关系。要使助理班主任既敢于工作、便于工作,高校要在加强助理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方面把握和控制好“度”。⑦

四、结语

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尝试和实践。要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根本转变,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 张柳.

浅析新办本科院校助理班主任管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02)

② 翟圣国. 选拔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的探索[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③ 谢子娟,林吉,谭云. 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

④ 吴雪琴. 论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新管理方法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08, (35)

⑤ 胡淑蓉. 浅谈高校学生助理班主任的培养与管理[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2)

第8篇

关键词:班集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班集体是高校教育的细胞,要充分挖掘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一、大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班集体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以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在大学生集体环境中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班集体建设目标是班级成员努力的方向,在一个团结有爱、学习氛围浓厚、朝气蓬勃的集体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同学的帮助和自我调试下,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个体对自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管理,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班集体要建章立制,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环境,强化符合规范的集体行为,消除不良习惯,从管理和制度上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开展自我管理

(三)有利于大学生拓展自我服务

在班集体这一平台中,通过集体学习、生活和参与各项活动,大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在实践中落实,促使自我遵守社会公德,加强集体意识,把理论内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如在班级中开展不文明现象(占座、插队)的班会;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经过身体力行的磨练,享受到为他人服务以及自我服务的成就感,促进其在服务自我的同时,提升服务他人的意识。

二、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分制”教育模式弱化了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班级成员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性,班级不稳定性增加,传统班集体的功能逐渐减弱,班级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班级观念被淡化,班级凝聚力被削弱,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困难,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往以班集体为媒介来强化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功能(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被削弱;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分制实行后,学生时间安排出现差异性,学生的流动性大,班级活动难以统一,导致学生没有严谨的纪律和组织保证,弱化了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单一、固定

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固定,通常是通过班会、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灌输,学习地点大都局限在教室,没有充分发挥班集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相对陈旧,多为学校布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班规校规,沿用传统班级管理理念,采用权威式、命令式的教育方法,没有利用好班集体潜移默化的功能。

(三)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不稳定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辅导员数量往往没有按照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比例进行匹配,人员数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辅导员待遇较低和发展前景的不乐观,教师队伍不稳定,通常是两三年换一批血液,这对于学生的班集体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班主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班主任一般由任课老师兼职,大多数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工作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因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而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班级工作中,班集体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得到系统实施。

三、发挥大学生班集体作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班主任、辅导员――大学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旗手

班主任、辅导员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旗手作用。从自身而言,首先要牢固教书育人的信念,立志为祖国培养人才。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修养。最后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辐射教育信息和教育正能量。教师做学生信服的榜样,本身就是班级建设的一部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班级建设而言,一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班委、团干――大学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班委、团干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班风学风的形成,决定着班级成员成长小环境的质量,因此要发挥班委在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一是要提高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树立权威,形成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学生干部集体,善于运用非权力影响(才能、品德)等影响其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榜样效应。二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兴趣、特点,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级活动。学生干部最贴近同学生活,是最了解同学需求的群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作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影响同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学生宿舍――大学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思想状况反映的重要阵地,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宿舍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把宿舍建设作为大学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改善宿舍管理,创建良好的宿舍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小环境。班主任、辅导员、班委要善于引导学生处理宿舍关系,及时解决小矛盾,创建一个团结、健康、谦让的宿舍氛围;二是要加强指导,促进宿舍间交留。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1]16号.

第9篇

摘 要:班级自治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以素质教育为发展趋势的今天,在班级中进行学生自治越来越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班级自治的目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 班级 自治 探索

我国现有高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已达近400万人。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各级各类人才,一直是教育者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班级管理做为一项面向未来培养新人的教育活动,需要教育者在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自陶行知先生提出“学生自治”的概念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我也就自己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班级自治经验做以下探讨。

一、成立自治委员会,强化督查

班级自治需要权责明晰、分工科学的执行机构。在实践中我倾向于成立班级自己委员会,并把它与传统的班委干部模式结合起来,设置更可能多的岗位,如“后勤委员”“考核委员”等,他们都对自治委员会委员长(即班长)负责,辅导员担任委员会顾问。委员竞选采取自由竞聘的方法,通过演讲、测试等方式产生,竞选成功的学生要与辅导员签订任职协议,规定相关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委员会是否公正?”“有无人情事务的可能?”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使班级自治更加透明、公平、公开,我又在班内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信得过的同学组成督察小组(类似机关的纪检委),对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从根本上制衡了委员会的权利,基本杜绝管理了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案例一:

贫困生补助一直是学生们争议比较多的话题,经常出现各种矛盾。上学期我所带的班级在确定贫困生名额时,成立了临时性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考核委员任组长,先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对提交申请同学的资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要求的同学予以公示,如果有学生对公示对象有异议,则由督察小组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有两个经常购买名牌衣服、使用高档电子产品,并且通过关系开具出贫困证明的学生被督察小组发现,通过交流,那两位学生主动退出了此次申请,“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将最终确定的人员名单提交给我,评选顺利结束。整个活动中,我只做了最后终审,但所有程序都符合规定,有据可查,同学们都对结果表示满意,无一人提出异议。

二、制定规章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有比较完备的各种规律制度,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班级由于专业的差别,实际管理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规章制度就显得缺乏可操作性,不太人性化。因此,我就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班级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制定了更加具体可行的《班级自治实施条例》,在班级全体会上进行宣读,并且让全班同学讨论、修正、完善,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法律”,在自治委员会成立的同时,宣布班级管理自治条例正式生效并开始运行。

班级管理自治条例涵盖了日常纪律、文明礼仪、节能降耗、考评考核等各项方面制度和奖惩条例,这些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既为学生们的行为提供了规范的依据,又避免了班级管理中的随意性。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班级自治委员会委员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角色,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设一支团结协作、效率卓越的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委员会各成员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工作能力也有强有弱,因此,辅导员要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班干部的培养上。一是经常组织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与他们交流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那些自身存在或大或小问题的成员,则采取单独交谈的方式,分析他的问题,并严肃指出,限期改正;二是开设班干部培训班,礼仪课余时间,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如何应付突况等知识传授给委员会各成员;三是在评先评优上给予委员会成员适当照顾,例如年终考核成绩加3-5分,既不使其他同学产生抱怨,又能充分调动干部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充分放权,做好后勤

如果辅导员手握“大权”不放,仍然负责具体安排和执行事务,仅让自治委员们成为苦力和传话筒,或完全成为服从者,班干部管理时就缺乏活力和主动性,其作用就大打折扣,实际上还是辅导员独打江山,苦累不堪。所以真正有效地班级自治需要辅导员授予班干部足够的自,以增强其成就感和责任心,让他有足够的权利正常开展工作,做为班级实际和最终的决策者,辅导员能从琐碎事务中跳出,只保留审批权和决定权,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班干部通过自治活动,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展示,成绩得到了师生及自我的多重肯定,使他们成为同学眼里尽职尽责,能说能做,为班级谋利益的班干部,班级也因为自由的氛围和合作参与而随之团结向上。

五、开展丰富多彩自治活动

丰富多彩的自治管理活动是班级自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持续发展和班级自治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除了日常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自治活动。如:开设自治信箱,鼓励同学为班级建言献策;开展班徽设计、创作班歌、制作班旗等活动,营造浓厚班级文化色彩;成立文学社、艺术沙龙、读书俱乐部、球迷协会等业余爱好组织,丰富班级课外生活,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全班同学都尽其所能地服务集体,发展自己。

案例2:

我所带的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两个女生平时关系很紧张,经常互相说闲话,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她们期末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业,也为整个班级抹了黑。今年班里组织去云台山实习,我专门把她们两个分到一个小组,刚开始两个人还是“虎视眈眈”,后来,她们一起爬山的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开始互相帮助,你替她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她拿出准备好的感冒药,慢慢地,两个人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感情,加之每天不论吃睡学玩都在一起,最终她们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还成了好朋友。

自从实施学生自治管理以来,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好转:学生遵守纪律的主动性越来强,为班级做贡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全班同学互助互爱,团结一心,学风班风和班级量化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我也再不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和课堂秩序的维持上,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研教学之中。同时,班级自治是班级管理中一个很高层次的追求,它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和研究这一课题,也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只要所有教师都坚持不懈地探究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相信我们的高校教育和班级能够更加蓬勃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远程.《新形势下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3+1导学” 运用

班级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育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班级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赋予辅导员工作更多内容、更高要求,辅导员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了解高职德育工作的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完善,才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成效。因此,将“3+1”导学模式运用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体现其明显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班级管理并提升管理质量是有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而现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大多还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诸多的不同,因此在管理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管理班级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如果班级管理观念不转变,班级管理方法不更新,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如宿舍卫生差、迟到、早退等,为了应付学校对班级的检查,不少辅导员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家长制作风来管理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来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许多班级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不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过于考虑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与大学管理模式的差异性,结果制度中赋予辅导员的权利过于集中,班级中的班团干部只能是整个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助手。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独立性格形成时期,依赖性强、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辅导员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等教育。还要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建立学生自律组织,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参与自律活动。

2.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消极因素不容忽视。

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政治取向比较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注意行为的规范,有一定的法纪观念,关心学院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大学生风貌。但是,高职学生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如在政治取向方面,有的学生还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信仰,政治敏感度不高,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对爱国主义和要求入党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的学生崇尚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能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道德、行为与法纪观念方面,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对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处事缺乏理智。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性。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未上本科线的高中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少部分中专生、职校生和技校生。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基础薄弱,整体素质较差。有的学生对高等职业学院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其他考上本科或重点的同学对比时产生失落感,情绪低落,导致学习和生活上产生不适应,加之课程过于专业化,无法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性;有的学生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现与他们期待的大学生活有出入,产生较大的落差和不平衡,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茫然,产生厌学心理,造成旷课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3+1”导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1”导学模式,是在每个学生班级配备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人、一名学生党员联系人、一名助理班主任(高年级学生干部),加一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同时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充分发挥专业引导和党员思想优势,与辅导员紧密配合,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给予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做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用人文关怀化解矛盾,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3+1”导学模式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1.辅导员与班级党员联系人紧密联系,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合力。

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还是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实现党的育人目标的伟大工程。“3+1”模式中由1名教师党员和1名学生党员与班级辅导员共同联系管理1个班级,负责在该班级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宣讲、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等工作。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党员的积极性,利用主题班会、讨论、政治学习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形成理论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党员联系人应注重与班级学生交流,经常通过QQ群与班级学生讨论,收集班级近期的思想动态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共同策划班级思想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政治学习、辩论或者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向主流思想靠拢;充分利用学生党员联系人的先锋模范作用,配合辅导员指导班团建设,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各项活动,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2.拓宽学生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所带班级多,工作强度和难度大,且事务繁琐。所以,在“3+1”导学模式中,学生管理部门公开竞聘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紧跟政治辅导员的脚步,协助辅导员将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细化、落实,将学生干部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理念。助理班主任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辅导员共同制订班级奖励办法,如设立班级奖、学习兴趣小组等。通过班级奖励方式,及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向某一目标努力奋斗,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其它单项奖励等;在班级中树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典型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发动和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同时发挥学习刻苦、学习意志坚定的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带动那些学习不够主动的同学,从而形成一个学风浓郁的集体;在学习落后学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鼓起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向前迈进。长期坚持,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氛围日益浓郁。

3.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有效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学校学生面临就业的最根本保证。“3+1”导学模式注重发挥专业导师的积极作用,在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

注重“导”的职能,开展全程引导。专业导师应紧跟学生班级课程进度,利用班会、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机会,适时开展课程学法指导和认知实习指导。同时,辅导员邀请专业导师参加班级班会、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让专业导师为学生开展答难解疑,并向学生介绍行业最新发展情况、专业学习技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概况,热爱行业、热爱专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参加技能比赛,通过推荐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4.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安排好学生的第一课堂,还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寻找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参与学生班级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等环节,能够将班级第二课堂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助理班主任与辅导员共同指导班级活动,利用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优势,指导学生班级开展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班级野炊活动、红色旅游、竞技比赛,等等。在活动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并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宝贵经验,培养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成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后续力量,共促校园文化繁荣。此外,助理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在学生班级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做到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假期和课余生活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主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这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义务家教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难度大,任务重。“3+1”导学模式是根据高职学院学生班级特点探索出的一个新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也是将专职辅导员与兼职教师、学生干部相结合的学生全程指导模式。“3+1”导学模式能促进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促使班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湘蓉,李晶.班主任工作新探[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7-30.

[2]谭小宁.触摸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5.

[3]任顺元.导学育人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103-107.

第11篇

作者简介:邢宜霖(1989.05-),女,汉族,湖北十堰,武汉纺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生的思想行为是深受环境的影响并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两室一网”( 教室、寝室、互联网)作为班级学生活动轨迹最为频繁的空间和场所,其环境的纯洁性和优越性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利用“两室一网”的特殊优势和条件,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两室一网”领域中去,为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保障。

(一)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向寝室延伸

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减压阀”,也是学生人性暴露最为彻底的地方,学生很多的行为及心理问题都是在学生寝室里展现出来的,同时也使寝室变成学生矛盾最突出和尖锐的地方。寝室环境对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教育效果还没有稳定和巩固,就被寝室慵懒散软的环境“打回原形”。因此,教师必须认清寝室的重要性,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寝室,保障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宿舍的特点和优势,拓展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思路,逐步提高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寝室的特点,打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亲情牌”。寝室是学生在学校的“家”,而教师就是这些“家”的家长,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寝室,和学生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感情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一名“家长”的身份给予学生帮助,将教育转变成“家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提醒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寝室特点,打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牌”。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班级中制定“班级文化带动寝室文化”的路线图,实施“一寝一品”的教育活动,打造寝室特色文化。例如,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将各个楼层走廊墙壁分配给各个寝室,把各个楼层走廊墙壁变成不同主题、风格各异“教育宣传走廊”。通过各种积极健康向上寝室活动,使学生逐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堂渗透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这个主阵地中教师全力以赴地为学生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学生竭尽所能吸收和消化知识养分,在这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知识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专业课的课堂、选修课的课堂逐渐成为了一种影响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负影响力”。思修课的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社会正能量”,专业课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散播“社会负能量”,夹在中间的学生极容易受到“负影响力”的影响,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一个有漏洞的水桶,难以盛满水。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自身教育影响力之余,要善于堵漏增效、以教养德。首先,高校要加大专业课、选修课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力度,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提高专业教师教育的自控能力和适度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内外力”共同约束专业教师的言行,将高校体制内的监督作为内力,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监督,达到约束专业教师言行的效果;将高校体制外的监督作为外力监督,例如新闻媒体、教育局(或厅)等,通过建立巡视组去各个高校秘密巡视,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态势。通过严把专业教师的“课堂关”,竭力堵截与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相反的“负影响力”,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专业教师要转“阻力”为“助力”,提高专业课堂和选修课课堂的育人功效。课堂这种群体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竞争情感倾向和“别人正在评价”的意识,可以大胆利用这种情感倾向和意识,提高学生内外化思想政治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特有的氛围主要表现在“学生情绪被激活”,即情绪流上,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传递”,即信息流上,教师可以借助情绪流和信息流互为影响力,激发学生情绪,传递有效信息,逐渐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与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三)构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古人云“花开生两面,人性佛魔间”,而网络也正如同人一样,存在佛与魔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开拓了学生眼界,增长了学生知识,拉近了学生之间距离;另一方面,网络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良诱惑和负面信息的影响,使自控能力薄弱的学生经常沦陷在矛盾、自责、懊悔的“沼泽”里难以抽身。在这种自媒体时代,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言论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也给高校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高校要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来抓。教师必须在筑牢班级思想政治教育“防线”之余,还要夯实校园网络阵地,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扎好“铁栅栏”。首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网络的优点和长处,建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教师可以运用WIFI、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手段,积极宣传一些正能量和主流思想,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加大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渲染力。其次,教师要增强网络的可控系数,提高班级思想政治教育风险控制力。具体结合到高校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但虚拟环境的无限性削弱了学生集中教育的实效。教师可以培养一批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网络员”,引导他们积极弘扬正面舆论,及时“清扫”网络阵地的舆论垃圾和精神鸦片,保障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洁净环境。与此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严把学生思想意识的关卡,将网络上一些消极、偏激、错误的事例挑选出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全面剖析、逐一分解,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垃圾信息。另外,充分发挥班干部、寝室长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班风、寝风、网风,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管控能力,着力为学生打造“一网清新”。

第12篇

关于如何搭建新媒体宣传教育平台,在一些高校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成功的先例,如已经覆盖了上海44所高校的“易班”。而“易班”也已经在我校西华大学成功开展运作了2年多,以下主要以我校易班的现状为中心来讨论该平台的构建及运行。

一、什么是易班

“易班”实际上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社区,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融合了BBS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即时通讯等功能。因为英文名称叫E―class,学生们给了它一个好记的昵称――易班。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了解当下发生的热点新闻,可以和自己的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上传照片、撰写博客、发布微博,可以交换各种学习和生活的信息资源,参与各种校园活动。

二、为什么要建设易班及实际意义

(一)建设易班的目的

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举措。2013年教育部、国信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将易班建设成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易班的建设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易班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正是认识到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深入把握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借助网络的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建立了易班工作站,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建设易班的实际意义

易班的实际意义及最强大的功能在于班级功能。它能够使每位进入易班的同学非常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对应的班级,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其班级里面的话题可以清晰地看见辅导员和校、院两级发布的通知及其他事宜,也可以在此发表投票、评选班委等;班级里面的相册可以让同学一起分享各种学习和生活经验、分享各种生活情趣和喜怒哀乐;班级中的网盘可以保存学习资料,其大容量和无限永久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储存和查找资料。当然,易班的论坛也是不可多得的分享兴趣爱好、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有效平台。

三、易班建设现状及成果

据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易班共有114万名实名注册用户,日均访问量500万次,峰值在线用户超过8万,各类资源超过1000万个,易班在高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成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实践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截至2013年10月底,西华大学易班注册班级数达到1620个,用户超过5万,西华大学易班总访问量1亿余次。我校易班用户活跃度2012年在易班59所高校中排名前三名,在2013年9月上海易班主站对高校活跃度的统计排名中名列第二,西华易班学生工作站被评为“十佳学生工作站”。

易班拥有非常强大的班级功能。每个进入西华大学易班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辅导员同时也是班级的管理员,师生们可以在“话题”中发布通知、决策事务、征求意见、寻求帮助、开展活动,也能在此发布投票、评选班委等。通过易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动态,从而正确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甄别出现的大学生舆情,对不同的舆情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对于因一些矛盾、纠纷、诉求诱发的舆情,应在第一时间打开对话的通道,通过对话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平息舆情。对于某些因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等诱发的舆情,应借助易班平台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