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时间:2022-12-03 06: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电学中的知识点即为电场及其衍生出来的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及电势能等知识,在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这些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和目标要求,这些从深远意义上说比知识更为重要,对学生终身发展甚为重要.

电场知识是从电荷守恒定律开始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的,到点电荷和电场强度,还有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等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细细渗透它们,会让学生获益匪浅的,这些思想方法会让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处理事情时游刃有余,这才是物理之魂,物理之核心.

物体带电是因为正负电荷数目不同所致,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带正电,反之是带负电.而起电方式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得失电子所致两物体各带正负电,得到和失去的数目是相同的,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这是守恒的思想,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不多,除此之外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变的关系和不变的量,对这些量的分析会让我们的学习或研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有得必有失,只有付出艰辛,才能换来学习的成功,这也是守恒啊.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在研究带电体时,如果它的本身大小相对于我们研究的距离小得多时,此时大小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只把它看成是一个带电的几何点,这就是点电荷.理想模型方法启示我们在研究物体或处理问题时,如果有多个因素或变量影响时,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抓住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成理想化模型,从而让我们更加容易去解决问题.这也像学生攻克学习问题时,由主到次地解决问题,就是理想模型法所指的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

研究库仑定律时,容易知道电荷量和两带电体间距离会影响相互间作用力大小,也就出现多个变量影响结果.那我们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一因素,从而找到它们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化多变为一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变量中去寻找关系,认识规律.

在库仑的扭称实验中是采用微小形变放大法,通过长的力臂形成较大力矩产生较大的形变.

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是用比值定义法,E=F/q,是用两个物理量F和q通过比值引出新的量,用来描述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或者是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像电阻,密度,重力加速度和场强都是比值定义法得到的物理量,只取决与物体本身,与定义式中其他两量无关.这些比值定义的量具有类似的特点,我们可以展开类比和想象,对它们用比较法来学习.

在电场解题中经常用到微元法,微元法是将研究对象分割成无数个微小的单元,或从研究对象上选取某一“微元”加以分析,从而可以化曲为直,就像我们研究曲线运动时就是将曲线分割成无数小段,每一段是一个微元,变成直线,使变量和难以确定的量转化成常量,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和加深认识提高能力的作用,这也是“化变为恒”的思想.如下面例题

第2篇

一、运用逆向思维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的推论式

高中物理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运用逆向思维辨析研究可知,“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仅是一种特例,如果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系统做功之外,还有其他力对物体系统做功(用W它表示),则机械能必然发生增加或减少的相应变化(用ΔE表示),并且其它力对系统做了多少功,物体系统的机械能就会变化多少.由此得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式W它=ΔE.

例1具有一定初速度的物块沿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向上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的作用,此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则在物块向上的运动过程中,正确的叙述是

A.物块的机械能一定增加

B.物块的机械能一定减小

C.物块的机械能可能不变

D.物块的机械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分析由题意知,除重力做功外还有拉力F和摩擦力f做功,则物块机械能的变化决定于拉力F和摩擦力f做功的大小关系.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α+f―F=ma,

所以F―f=mgsinα―ma

=5m―4 m>0,

拉力F做的功WF大于摩擦力f做的功Wf,即WF―Wf>0.

由推论式W它=ΔE知,ΔE>0.

故物块的机械能增大,选A.

可见,机械能守恒定律固然重要,其推论式W它=ΔE的应用更为便捷.

二、运用整体思维分析物理概念中比值形式的定义式

高中物理概念有很多运用比值关系定义,并以比值形式表示其定义式(称为比值定义式).如:速度定义式v=ΔxDΔt、加速度定义式a=ΔvDΔt、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ΔpDΔt(Δp为物体的动量变化量)、功率定义式P=ΔWDΔt;电流强度定义式I=ΔqDΔt、感应电动势定义式E=ΔφDΔt等,均以物理量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形式(即物理量的时间变化率)出现.

此外,高中物理中还有用几个物理量的比值作为另一个新物理概念的定义式,并用这个比值形式的表达式作为新物理概念的定义式.如:电场强度定义式E=FDq、电势定义φ=EpDq、电容定义式C=QDU、磁感应强度定义式B=FDIL等.

不难看出,这些比值形式的公式体现的全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和主干知识.无论是“a=ΔvDΔt”类的变化率形式、还是“E=FDq”类的比值形式,其物理意义均由此“比值”整体体现.因而,教学中必须运用整体思维全面辨析、系统对待这种比值定义式的“整体”形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切勿因定义形式而简单的视作“分子”与“分母”的组合.

三、运用求异思维分析物理概念定义式的变形式

高中物理中很多物理量的计算公式是依据相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通过增加内涵、扩展外延、更新物理模型,运用求异思维加以辨析、推导、证明而成的变形式.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的计算公式F=Eq,是由

电场强度定义式E=FDq推证而得到的变形式;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的计算公式Ep=qφ,是由电势定义式φ=EpDq推证而得到的变形式;长直通电导体在均强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计算公式F=BIL,是由磁感应强度定义式B=FDIL推证而得到的变形式等.

下表列出的是电场强度定义式E=FDq与形式F=Eq的对比内容.物理量D定义式E=FDqD变形式F=Eq电量qD①指放入电场中的检验电荷,必须是点电荷;

②带电量应足够小;

③电性可为正也可为负(一般为正电荷).D①指处在电场中的带电绝缘小物体(液滴、小球、微粒等);

②带电量可大些也可小些;

③电性可为正也可为负,视为点电荷.电场强度ED①指电场(可以是均强电场也可以是非均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度;

②是矢量,与放在该点的带正电的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③表征该点的电场力的性质,与F的大小和方向无关,与q的有无、大小和正负无关,仅由电场自身决定D①在高中物理中指均强电场强度;

②是矢量,其方向由电场自身决定;

③电场强度与带电绝缘小物体的是否放入无关.电场力FD①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

②不是E∝F,而是FDq为定值.D①带电绝缘小物体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

②存在F∝E、F∝q的关系对于定义式B=FDIL、φ=EpDq与变形式F=BIL、Ep=qφ亦有类似的内容对比.

四、运用形象思维分析物理量的定义式和决定式

在高中物理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是所有物理公式的先决和前提,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细加甄别、辨析和类比.

所谓物理量的定义式,指能够表征和量度物理量的本质属性、物理状态与物理过程的关系式,有比值定义式和乘积定义式两种数学形式.

所谓物理量的决定式,指能通过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和几何特征而直接、形象的表达物理量的大小、方向(对矢量)正负(对标量)的计算公式.

高中物理中,凡是乘积定义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决定式.如:功的公式W=Fs、动能公式Ek=1D2mv2、重力势能公式Ep=mgh、冲量公式I=Ft、动量公式P=mv、磁通量公式F=BS等,既是对应物理量的定义式,同时也是对应物理量的决定式.

比值定义式一般不是物理量的决定式.如v=ΔxDΔt、a=ΔvDΔt、F=ΔPDΔt、P=ΔWDΔt、I=ΔqDΔt、E=ΔφDΔt、E=FDq、φ=EpDq、C=QDU、B=FDIL等,只能是对应物理量的定义式而不会是对应物理量的决定式,这些物理量对应的决定式另有其表达形式.

高中物理中常见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决定式对比如下表.

物理量D定义式D决定式加速度Da=ΔvDΔtDa=FDm(牛顿第二定律)电场强度DE=FDqDE=KQDr2(点电荷的场强公式)电容DC=QDUDC=εSD4Kπd(平行板容器公式)电阻DR=UDIDR=ρLDS电阻(电阻定律公式)电流强度DI=ΔqDΔtDI=UDR(欧姆定律公式)

I=EDR+r

第3篇

一、电磁学教材的整体结构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静电尝恒定电尝恒定磁尝静磁尝似稳电磁尝迅变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学物理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

“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学教材以“路”为线的大骨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2.物理知识规律物

理知识的规律体现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总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册第一章“电潮重要的物理规律是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其结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几何线度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磁场”这一章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一章,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章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通过电磁场在各方面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唱—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现在,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生产实践完全肯定了场的观点,并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它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得出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

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章“电潮是学好电磁学的基础和关键.电场强度、电势、磁尝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力线的共性和区别以加强对场的理解.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谈不上电荷的电势能了.

3.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潮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从物理学的特点与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上.

第4篇

关键词:电磁;教学方法;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64-02

一、电磁学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分析处理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以分“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在中职教材里均有体现。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材中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职教材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这样理解,整个教材结构是以“路”为线的大骨架,其思路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而“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这样去定义即“场”是实质而“路”是方法。

2.教学知识规律。教材知识内容可归结为物理范畴。物理知识的规律体现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总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该部分内容所遵循的是电学部分的重要物理规律即库仑定律。库仑定律的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其结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适用范围只适用于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几何线度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在物理学范畴中,恒定电流是重要的物理规律。它的内容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磁场”这一部分内容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部分内容,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部分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电磁场物质属性的表现,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他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场――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现在的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完全肯定了场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他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并取得如下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即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电场强度、电势、磁场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具有物质性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曲线的共性和区别以加强对场的理解。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无从谈起电荷的电势能了。

3.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从物理学的特点与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上。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习电磁学首先要抓住场和路这两个方面,解答综合题时,首先应搞清不同的运动形式或不同的物理过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联系渠道有两条:一是力,二是能,从而形成两条解题思路。从力的角度考虑,全面分析受力情况(三种性质的力和电磁场力)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能的角度来考虑,紧紧扣住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经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明确:能量的不同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就是运动的不可消灭性。

三、结语

第5篇

成功所依靠的惟一条件就是思考。当你的思维以最高速度运转时,乐观欢快的情绪就会充斥全身,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物理复习常考题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4.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5.圆周运动问题我渐渐就安于我的现状了,对于我的孤独,我也习惯了。总有那么多的人,追寻一些甜蜜温暖的东西,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但在星星雨花朵之中,怎样才能显得出一个人坚定的步伐呢。

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

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GMm/R2=mg ②.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7.机车的启动问题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1)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实际包括两个过程.如图所示,“过程1”是匀加速过程,由于a恒定,所以F恒定,由公式P=Fv知,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额定,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过程2”就保持额定功率运动.过程1以“功率P达到最大,加速度开始变化”为结束标志.过程2以“速度最大”为结束标志.过程1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8.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9.力学实验中速度的测量问题题型概述:速度的测量是很多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速度的测量可研究加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因此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等实验中都要进行速度的测量.速度的测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方式获得几段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研究速度;另一种是通过光电门等工具来测量速度.

思维模板:用第一种方法求速度和加速度通常要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推论:①vt/2=v平均=(v0+v)/2,②Δx=aT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求加速度时还要用到逐差法.用光电门测速度时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求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认为等于该点的瞬时速度,即:v=d/Δt.

10.电容器问题题型概述: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的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电容器的动态分析三个方面.

思维模板:

(1)电容的概念:电容是用比值(C=Q/U)定义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多少,对任何电容器都适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也是确定的(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及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两极板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满足C=εS/(4πkd)

(3)电容器的动态分析:关键在于弄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抓住三个公式[C=Q/U、C=εS/(4πkd)及E=U/d]并分析清楚两种情况:一是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保持不变(充电后断开电源),二是两极板间的电压U保持不变(始终与电源相连).

1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综合了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方法与质点动力学一样,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力学规律,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

思维模板:

(1)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从两种思路着手①动力学思路:重视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然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运动学规律求出位移、速度等物理量.②功能思路:根据电场力及其他作用力对带电粒子做功引起的能量变化或根据全过程的功能关系,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使用中优先选择).

(2)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

①质子、α粒子、电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一般不计重力;

②液滴、尘埃、小球等宏观带电粒子一般考虑重力;

③特殊情况要视具体情况,根据题中的隐含条件判断.

(3)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应注意画好粒子运动轨迹示意图,在画图的基础上运用几何知识寻找关系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题型概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考查较多,命题形式有较简单的选择题,也有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且难度较大,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三种:

(1)突出对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半径、速度、时间、周期等)的考查;(2)突出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及与力学问题综合方法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主;(3)突出本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以对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为主.

思维模板:在处理此类运动问题时,着重把握“一找圆心,二找半径(R=mv/Bq),三找周期(T=2πm/Bq)或时间”的分析方法.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中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沿两个洛伦兹力f作出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另外,圆心位置必定在圆中任一根弦的中垂线上.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利用平面几何关系,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运动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并注意利用一个重要的几何特点,即粒子速度的偏向角(φ)等于圆心角(α),并等于弦AB与切线的夹角(弦切角θ)的2倍(如图所示),即?φ=α=2θ.

第6篇

然而,有些同学却不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盲目做题上,其结果不但在做题中遇到了很多障碍,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始终不能抓住系统的知识体系。他们总是有一种题目很多,头绪很乱,忙得不可开交的感觉。最后得出一个物理难学的结论。

在中学物理中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点电荷、理想气体、干涉、静电平衡、匀速直线运动、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动能Ek=mv2/2,动量P=MV,电场强度E=F/q等等。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一是感性的具体,二是理性的抽象,三是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演绎的练习,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实现应用所学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

这里还特别提出的是,有些物理概念不是只在一节课上,通过一两个例子就是能够认识清楚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不断地理解。如力这个概论,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升入高中后,第一章第一节又开始学习,并给予初步的概括: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中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又进一步认识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到此,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力的范畴之内。到学习了电磁力后,才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力的作用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一个物理概念有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观察,多扩大自己头脑中的信息量,经过加工比较,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概念中往往存在以下蔽病,应注意克服。

(一)只记结论.不注意其过程。现举此习题说明。

例一:关于物体的加速度,下例说法正确是的:

A.加速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B.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大;

C.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快;D.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也为零。

该题正确答案是C。在初学阶段,很容易选错。原因何在?老师引入加速度概念时,一般都要举出几个变速运动的例子,分析比较,最后强调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引入加速度。

(二)只背公式,不理解其含义和条件。

如静电一章,给出三个场强公式,E=F/q、E=KQ/r2和E=U/d。这三个公式都能计算场强,但各自含义和适用条件是不同的。E=F/q是定义式,对某点场强有一种量度功能,任何电场都适用,但它不能决定场强的大小。E=KQ/r2是真空中点电荷场强的决定式,只适用真空中点电荷产生的电场。而E=U/d反映是匀强电场中U,E,d三者的关系。如果不清楚这些,解题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有些物理量还受状态.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如我们常常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是恒定的,只在高低及纬度变化不太大时才成立。一段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是在电阻率ρ不变时才成立,对于一般金属,温度变化ρ发生显著变化时,计算电阻时就得考虑ρ的影响。

(三)只重视物理,不重视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

中学物理课本中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物理概念比物理量还要多。如:重心.质点.平动.共振.内能.点电荷.电磁振荡.光心.焦点光谱等等。这些概念不仅定义严谨,而且能与其它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模糊不清不,不但直接影响解答习题,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对于系统掌握物理知识都造成障碍。

物理学本身就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中学物理规律主要有:1.物理定理: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2.物理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3.物理定则: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等。4.物理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5.物理学说:如分子运动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等。

对于这些课本中明确出来的规律,不但要记住它的内容表述和对应表达式。更重要的是透彻理解。一般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基础。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研究楞次定律实验等。

(二)导出方式。如根据动量定理和牛顿它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据玻-玛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

(三)清楚规律揭示的内涵及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

(四)注意适用条件。如:库仑定律F=KQ1Q2/r2,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第7篇

关键词: 核心思想 学科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应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化学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思想,这应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最高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渗透化学科思想,特别是化学科的核心思想,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教学中教师务必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化学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学科素质真正得到升华。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下面主要谈五大核心思想。

一、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思想

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模块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结构这个核心要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认识物质的用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中毕业班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可以改变以章节为顺序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组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抓住两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三、守恒的核心思想

守恒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大特点,化学这个自然学科中同样存在守恒的现象,满足守恒定律。学生若能用守恒的思想来认识和处理化学中的守恒问题,则不仅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对问题的解决更快速、更准确。中学化学中存在守恒的知识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可以快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有关计算,利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守恒可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可以准确比较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可对有关化学计算进行巧算,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守恒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四、用“元素中心”认识物质的核心思想

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物质为中心”,到了高中开始过渡到以“元素中心”来认识物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同时,反过来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各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同种元素,这样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掌握才能真正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要以硫元素为中心,按硫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列出各含硫物质,然后弄清各物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构建各含硫物质的知识网络,明确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再利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很零散,会掌握比较系统化的知识,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五、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

第8篇

1.下列关于二甲醚(C2H6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 —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 : 6 : 1

2.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中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C.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 D.化学反应中一定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3.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广泛存在于变质的花生、玉米和谷物等农产品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

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C.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D.每1个分子由35个原子构成

4.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3浓 CO2+ 4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NO3 中 N 的化合价为5 价

B.化学方程式中 X 为 NO2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

D.该反应中,C 具有还原性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依据上表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11 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

B.铝元素与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S2

C.上述元素称为第三周期元素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D.ClCl— ,则 Cl 核内有 18 个质子

6.按照物质分类及化合价规律排列的:Mn、S、MnO2、SO2、K2MnO4、 六种物质中,最后一种物质为

A.H2S B.Na2SO3 C.CuSO4 D. Cu2S

7.下列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A.HC1+NaOH=NaC1+H2O B.2KMnO4 K2MnO4+MnO2+O2

C.Zn+CuSO4=ZnSO4+Cu D.CO+CuO Cu+CO2

8.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9.路边烧烤除污染环境外,在烧烤肉类食品时还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苯并(a)芘(化学式C20H12)。有关苯并(a)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由两种元素组成 B.苯并(a)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

C.它属于有机化合物 D.苯并(a)芘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0:12

10.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

C.Zn2+表示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11.下图呈现的是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19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9 D. 相对原子质量是19

12.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3.前者决定原子种类,后者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核内中子数,外层电子数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离子所带电荷数

14.在H2、H2SO4、H2O、H2O2四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

A、氢原子  B、1个氢分子

C、2个氢元素  D、氢气

15.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二、填空题

16.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化学实验小组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A.水样呈黄色,有异味 ,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漂白粉可用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7.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①铁元素 ②水 ③二氧化硫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⑤氨气

⑥碱式碳酸铜是由 元素组成。

18.(4分)请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完成下面的空格。

(1)2个氮原子 ; (2)铁离子 ;

(3)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 (4)由生物细胞中含量占前三位的元素组成的酸的化学式 。

19.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碳在氧气中燃烧: ;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③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

④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0.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氧气 ;四氧化三铁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磷 ;铁 .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氮原子______ ; (2)氧化钠的化学式________ ;(3)铁离子的符号________。三、简答题

22.据浙江在线《水能灭火,可是昨天这场雨,却在一起火灾中充当了“油“的角色》报道:30米挂车在江南大道上一路撒“火种”13小时,这一切都是因为这辆载有20多吨电石的大货车。据介绍,电石,化学名称碳化钙(CaC2),不可燃,是一种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遇水后能激烈分解产生产生乙炔(C2H2)气体和熟石灰,释放出大量的热,请回答:

(1)请写出碳化钙遇水后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电石?

23.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氟、锌、硒、碘等.它们在人体内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

(1)图1是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是   ;

(2)从图2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3)加碘盐所含KIO3中的I的化合价是   ;

(4)写出化学符号:①氟离子  ;②三个铁原子   ;③碘单质(双原子分子)  ;

(5)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6)硫酸亚铁是一种补铁剂,写出一个由铁单质获得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   .

24.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胜任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3)下图是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物质)。

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③实验室中在加热和固体b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氯化铵和尿素是重要的化学肥料,请简易鉴别氯化铵和尿素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二甲醚的化学式为C2H6O分析。A、C2H6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个二甲醚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正确; C、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6+16=46,正确; D、二甲醚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 :6 :1,错误。故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2.D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正确,B、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正确,C、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正确,D、化学反应中可能会伴随着一些现象,而不是一定,错误,故选D

考点:化学反应的特点

3.C

【解析】

试题分析:A、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正确,B、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相对分子质量为312,正确,C、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7×12:1×12:16×6=17:1:8,错误,D、每1个分子中的原子数=17+12+6=35,正确,故选C

考点:根据化学式进行的计算

4.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HNO3 中 N 的化合价为5 价,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得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方程式中 X 为 NO2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是错误的叙述,原子没变而分子变化了;D选项该反应中,C 具有还原性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的计算、还原性的判断

5.C

【解析】

试题分析:A.11 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是错误的叙述,容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B.铝元素与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S2 是错误的叙述,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化学式为Al2S3 C.上述元素称为第三周期元素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是正确的叙述;D.ClCl— ,则 Cl 核内有 18 个质子是错误的叙述,原子转化为离子时电子改变而质子数不变;故选择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6.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的分类是按照单质、氧化物、盐的顺序排列;化合价是由低向高排列,故最后一种物质 为硫酸铜;选择C

考点:物质的多样性、化合价的计算

7.D

【解析】

试题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A属于复分解反应;B属于分解反应;C属于置换反应;D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选择D

考点:化学反应的分类

8.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几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属于金属元素;D选项钠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可知,是正确的叙述;故选择D

考点:元素周期表

9.B

【解析】

试题分析:由苯并(a)芘(化学式C20H12)的化学式可知A.它由两种元素组成是正确的叙述; B.苯并(a)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4.4%; C.它属于有机化合物是正确的叙述; D.苯并(a)芘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0:12是正确的叙述;故选择B

考点:有机物的概念、物质的组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0.B

【解析】

试题分析:A.2H表示两个氢原子B.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正确的叙述; C.Zn2+表示一个锌离子的所带的电荷数为+2;D. 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择B

考点:化学符号的含义

11.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原子序数是19是正确的叙述;它属于金属元素;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故选择A

考点: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故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为物质的运动状态,故选择C

考点:化学研究的范围

13.C

【解析】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中子数可以相同,所以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稀有气体的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14.A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由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四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而不能说分子中含有元素、其它分子或其它物质。

知识点分析:考查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15.D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分析: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6.物理 , O2

【解析】

试题分析:(1)活性炭的吸附没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得出X的化学式为 O2。

考点:水的净化、质量守恒定律

17.①Fe ②H2O ③SO2 ④N2 ⑤NH3 ⑥Cu、O、C、H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元素符号的书写,铁元素:Fe

②化学式的书写,水:H2O

③二氧化硫:SO2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N2

⑤氨气:NH3

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故碱式碳酸铜是由Cu、O、C、H元素组成

考点:化学用语的书写

18.(1)2N (2)Fe3+ (3) (4)H2CO3

【解析】

试题分析:(1)表示原子个数,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故2个氮原子:2N

(2) 离子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故铁离子:Fe3+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1时,不能省略。故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第9篇

新课标区的高考选择题,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及力学部分的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不会出现在选择题中,选择题一般只在力学、电磁学部分命题.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物理学史,运动学规律、运动图象,共点力的平衡,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的功能关系,电场中的场强、电势、电势能及其变化,电磁感应与电路中的电量、电流、电压、安培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力电综合问题,交流电的产生、变化规律和电能的输送等问题.

一、 物理学史

1. 命题规律

以某一科学家发现某一规律设置选项A、B、C、D,以考查规律的发现过程或得出的结论,进而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与物理学史符合.

2. 命题预测

与以往一样,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命题的概率不大,应注意在规律发现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

例1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列说法中错误是( )

A. 伽利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

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

C. 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

D. 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

解析 以上说法错误的选项是B、C、D.

3. 备考对策:熟悉并记住像牛顿、伽利略、胡克、卡文迪许、亚里士多德、开普勒、库仑、法拉第、奥斯特、密立根、安培、狄拉克、楞次、洛仑兹等科学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记住他们通过什么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揭示了什么联系、运用了什么科学方法以及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等等.

二、 运动图象的综合

1. 命题规律

以物体在斜面、水平面、竖直平面内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为情景,考查单一物体的多过程问题.

以文字描述情景,考查运动过程中的v-t、s-t、a-t、a-x、f-t、f-x、Ek-t、E-t等图象.

以图象呈现运动情景,求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力、功、功率、动能、机械能等物理量,或考查运动过程中的v-t、s-t、a-t、f-t、Ek-t、E-t等图象.

2. 命题预测

以文字或图象呈现运动情景,求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力、功、功率、动能、机械能等物理量或利用图象y=f(x)(y:v、s、F、a、W、P、E、F/mg、s2、s/t;x:x、t、v、h、l)表达运动规律.

例2 如图1所示,一轻弹簧直立于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从距离弹簧上端B点h高处的A点自由下落,在C点处小球速度达到最大. x0表示B、C两点之间的距离;Ek表示小球在C处的动能. 若改变高度h,则下列表示x0随h变化的图象和Ek随h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小球在C点处小球速度达到最大,有mg=kx0,x0与h无关,选项B正确. 由动能定理得mg(h+x0)=Ek,可见Ek-h的图象为不过原点的直线,选项C正确. 故正确的选项为BC.

3. 备考对策:会用图象求解相关量,弄清图象中以下要素代表的物理意义:①坐标(起点)和单位、②形状、③斜率、④截距(横、纵)、⑤面积、⑥点(交点、拐点). 分析物理过程,明确运动规律,列出物理方程,结合表达式判断各种图象.

三、 共点力的平衡

1. 命题规律

以物块静止在有倾角的支持面(物体自身、斜面、凹面)为试题情景;或以物块在水平的支持面上在有倾角的力的作用下做匀速运动为试题情景. 通过以上情景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考查受力分析的方法、力的运算的方法(正交分解法、合成法)、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 命题预测

物块在平面上的静平衡,转化为斜面模型;或以物块在竖直、倾斜的支持面上在有倾角的力的作用下做匀速运动为试题情景. 多问题系统内可能出现轻绳、轻杆、轻弹簧连接的情景.

例3 如图2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斜面体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A、B两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并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现用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于物体B上,将物体B缓慢拉高一定的距离,此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A仍然保持静止. 在此过程中( )

A. 水平力F一定变小

B. 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变大

C.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D. 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解析 取物体B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则有F=mgtan θ,T=mg/cos θ,在物体B缓慢拉高的过程中,θ增大,则水平力F随之变大,对A、B两物体与斜面体这个整体而言,由于斜面体与物体A仍然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但是因为整体竖直方向上并没有其它力,故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绳子张力变大,但是由于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开始并不知其方向,故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的情况无法确定. 正确的选项为C.

3. 备考对策: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假设法分析“隐蔽”的弹力和摩擦力,利用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 若物体受两个力时,一般利用合成法;受两个以上的力时,一般先选择正交分解法再选择合成法,关键是构建直角三角形. 特殊解题方法有:图解法、“力的三角形”法、三角形相似等.

四、 万有引力与航天

1. 命题规律

以最新的航空、航天科技事实为试题背景,往往取材于新闻热点. 一般涉及两个环绕天体绕一个中心天体,有时涉及两个环绕天体分别绕各自的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比较或判断环绕天体的运动学参量(速度、角速度、周期、动能、势能、机械能、重力),估算中心天体的相关物理量(平均密度、质量、重力加速度). 环绕天体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在轨、变轨两种.

2. 命题预测

以最新的科技事实、材料、信息为背景命题,如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 对卫星的发射、回收过程一般考查的不多. 新课标区主要考查环绕天体的运动学量,其他省市还考查中心天体的参量,提醒关注这两类试题. 解题时注意结合椭圆、圆中的几何关系(如椭圆的离心率)、图象等描述天体运动规律.

例4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后,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前,先后经历了5次变轨,若把变轨对接过程简化为如图4所示,假设天宫一号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近地点P处,神舟八号的加速度比天宫一号大

B.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C.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计算出地球对天宫一号的引力大小

D. 要实现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近地点P处对接,神舟八号需在靠近P处点火减速

解析 在同一点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加速度大小相等,故选项A错误;由G =m r,得:M= r3,选项B正确;由F=G =m r可知,不知道m,是不能求天宫一号的引力大小的,故选项C错误;神舟八号需在靠近P处点火减速才能实现轨道降低,与天宫一号对接,故选项D正确. 故本题正确的选项为BD.

3. 备考对策:建立环绕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善于运用黄金三角形模型,如图5所示;注意区分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找到它们的共性、合理选择公式);弄清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运行、变轨、回归等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

五、 力学中的功能关系

1. 命题规律

少数省市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竖直方向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为背景,考查牛顿第二定律、超重与失重. 多数省市以物块斜面模型、球和弹簧相互作用为背景,从生活实际出发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或以斜面模型、物牵绳系统(非轻绳)为背景,考心与几何关系、重力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各种功能关系.

2. 命题预测

根据命题的变化规律,12年可能会呈现新的问题情境(如物牵链条在斜面上运动、轻杆关联物、蹦极模型、传送带模型),以考查力学中的各种功能关系,以受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做功分析,计算动能、重力势能、摩擦体间的内能、机械能的转移和转化.

例5 如图6所示,置于足够长斜面上的盒子内放有光滑球B,B恰与盒子前、后壁接触,斜面光滑且固定于水平地面上. 一轻质弹簧的一端与固定在斜面上的木板P拴接,另一端与A相连. 今用外力推A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由静止释放,则从释放盒子直至其获得最大速度的过程中( )

A. 弹簧的弹性势能一直减小直至为零

B. A对B做的功等于B机械能的增加量

C. 弹簧弹性势能的减小量等于A和B机械能的增加量

D. A所受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代数和小于A动能的增加量

解析 弹簧的弹性势能虽一直在减小,但未减小至零,A错误;球B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A对B的弹力,所以A对B做的功等于B机械能的增加量,B正确;由于物体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弹簧弹性势能的减小量等于A和B机械能的增加量,C正确;根据动能定理可知,木板A所受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A动能的增加量,D错误. 故正确的选项为BC.

3. 备考对策:掌握判断超重与失重的方法. 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运动学规律. 注意轻绳、轻杆、轻弹簧和绳、链条模型,物块斜面模型、传送带模型、蹦极模型(球落在弹簧上)、板块模型等模型中的能量转化. 学会“多物体系统”的分析方法,注意挖掘各“物体”在力、位移、时间、速度等物理量间的关联.

六、 电场中的E、Φ、F、W、Ep

1. 命题规律

以等量的同(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呈现试题情景,或在此基础上再叠加点电荷的电场. 考查比较两点场强的大小、电势的高低、动能和电势能的大小、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

2. 命题预测

仍会以某种电场(或叠加电场)的电场线(等势面)为背景,考查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注意四个选项相互关联、或相互矛盾. 必要时利用排除法. 一般为定性分析,也有可能进行定量计算,求解这些相关物理量.

例6 点电荷A、B是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C、D是带电量为Q的负电荷,它们处在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上. 它们产生静电场的等势面如图7中虚线所示,在电场中对称的有一个正方形路径abcd(与ABCD共面),如实线所示,O为正方形与矩形的中心,则( )

A. 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O点电势为零,场强为零

B. b、d两点场强相等,电势相等

C. 将电子沿正方形路径adc移动,电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 将电子沿正方形路径abc移动,电子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根据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的分布特点和叠加原理可知,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O点电势为零,但场强不为零,选项A错误. 根据对称性b、d两点场强相等,电势?渍b>?渍d,选项B错误. 将电子沿正方形路径adc移动时,由于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即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的方向与等势面垂直,依据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知,“速度线与力线”的夹角先为钝角后为锐角,电场力对电子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即电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C正确. 将电子沿正方形路径abc移动,电场力对电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电子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电子的电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保持不变,故电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错误. 正确选项为C.

3. 备考对策:熟记常见电场的电场线、等势面分布特点,尤其是等量的同种、异种点电荷的电场. 利用“三线法”判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即根据“电场线”和电荷的电性,首先画出“力线”、再画出“速度线”,然后判断. 研究电场线在电场中的妙用;研究等量的同种、异种点电荷的电场在两点荷的连线与垂直平分线上的场强、电势分布规律,注意应用对称性或临界点.

七、 电磁感应与电路

1. 命题规律

以导体棒、线圈的某边切割磁感线为背景,如矩形线圈进入匀强磁场做匀速运动,或导体棒进入匀强磁场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或半圆形线圈进入匀强磁场做匀速运动,或矩形线圈在双匀强磁场中匀速运动,考查多物体的单一过程,与电路综合;或单一物体的多过程;力电综合;或在电磁感应中的小综合. 主要考查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安培力的方向判断和大小计算. 右手定则、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公式、电路中电动势与路端电压的关系.

2. 命题预测

从命题趋势看,难度在减小,综合度在减小,回归到考查电磁感应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知识上来. 情景一般为导体棒或线圈(圆形、三角形)进入磁场(可能为半有界、宽带型、圆形、三角形)做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4个选项相互关联、相对独立,分别考查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安培力的大小比较和方向判断、电量、电热的相关计算等.

若整套试卷在前面没有考查运动图象,则在此出现图象的概率较大,否则概率就较小. 常以图象呈现棒的运动过程,考查动力学、电路、能量问题.

例7 如图8所示,abcd是一个质量为m,边长为L的正方形金属线框. 从图8示位置自由下落,在下落h后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该磁场的宽度也为L. 在这个磁场的正下方h+L处还有一个未知磁场,金属线框abcd在穿过这个磁场时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未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2B

B. 未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 B

C. 线框在穿过这两个磁场的过程中产生的电能为4mgL

D. 线框在穿过这两个磁场的过程中产生的电能为2mgL

解析 正确选项为BC. 设线圈刚进入第一个磁场时速度为v1,那么mgh= mv21,v1= . 设线圈刚进入第二个磁场时速度为v2,那么v22-v21=2gh,v2= v1. 根据题意知mg= = ,解得Bx= B,B正确. 穿过两个磁场时都做匀速运动,把减少的重力势能都转化为电能,所以在穿过这两个磁场的过程中产生的电能为4mgL,C正确.

3. 备考对策:灵活选择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巧借推论),灵活选择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公式(切割型、非切割型),以“感应电流”为桥梁,分析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小综合,以“安培力”为桥梁,分析电磁感应的力、电小综合. 注意简化电路,找到电路中的电源(电动势、内阻)、弄清电路结构. 求电热首选焦耳定律,不行再选能量守恒定律. 对图象问题可以利用排除法.

八、 交流电路

1. 命题规律

以变压器为背景,在原线圈中输入正弦交流电、余弦交流电,考查交流电的变化规律(图象、表达式、四值),变压器的变压、变流、功率、频率的关系;或考查变压器的动态变化(改变副线圈中的电阻来改变副、原线圈的电流、功率). 或以远距离输电原理图为背景,考查输电电路的电压、功率的关系,变压器的变压、变流、功率关系.

2. 命题预测

仍会以变压器为背景,在副线圈回路中呈现交流电的图象或表达式,考查交流电的变化规律、变压器的变压、变流、功率、频率的关系. 以远距离输电为背景,考查输电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 变压器的动态变化问题,可能通过改变原线圈的匝数(自耦变压器)考查交流电的变化规律、变压器;也可能与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相整合进行情景创新.

例8 如图9所示,50匝矩形闭合导线框ABCD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B= T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线框面积S=0.5 m2,线框电阻不计. 线框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以角速度ω=200 rad/s匀速转动,并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相连,副线圈现接入一只“220 V,60 W”灯泡,且灯泡正常发光,熔断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位置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零

B. 线框中产生交变电压的有效值为500 V

C. 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5 ∶ 11

D. 允许变压器输出的最大功率为5000 W

解析 图示位置为中性面,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 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E= =500 V,由变压器的规律 = = ,知选项C正确. 允许变压器输出的最大功率为P=U1I1m=500×10 W=5 000 W. 正确的选项为CD.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磁学

一、电磁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从电磁学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经典电磁场理论是研究电磁运动规律及电磁场与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反映电磁场运动规律的是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代表场与电荷相互作用的是洛伦兹力公式。它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个重要分支。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包括静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交直流电路。这些都是在十九世纪即已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生产科研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进步;说它年轻不仅由于黑体的电磁辐射的研究促成了量子物理的横空出世或电磁场方程组与伽利略坐标变换的矛盾导致相对论的诞生,而且电磁场理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粒子物理和规范理论以及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等现代物理的各个领域。不仅如此,电磁场理论在宇宙演化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场”和“路”构成的电磁学中,路是具体的,场则比较抽象,但是直流电路也好,交流电路也好,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相应的电场或电磁场,通过交直流电路的研究掌握电磁场的性质与规律,牢固地树立场的观念,用场的观点来分析一切电磁现象,在中学物理阶段就要打好这一基础,必将受益匪浅。

二、激发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许多实践证明,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会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创新教学的要求。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也有自己的发展史,我在上磁场一章时,收集整理安培、法拉第的一些资料,在多媒体上放映,让学同们用人物了解物理史。上用电安全常识时,我把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成功的实验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最好武器。在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证明电源内阻的实验,实验一做,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器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是提高同学们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将学的东西变成现实,才能体会到所有所用,兴趣才会大增。如我上完电阻定律一节后,组织同学们自制滑动变阻器;上完日光灯原理,准备了学生实验。在上完交流电一章后,组织部分学生自制电风扇。在上电视、雷达一节,我打开了电视机的后盖,让同学们了解、观看内部结构,演示了场、行不同步的情况。这些科技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物理兴趣。

三、掌握电磁学的研究方法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静磁场、似稳电磁场、迅变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学物理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学教材以“路”为线的大骨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第11篇

狭义的样例,是指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事物或例题,包括对问题的陈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样例的例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领悟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技能.正确的样例及其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由此,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高中选用率接近50%的理科物理主流教材《物理:原理和问题》2005年的最新版本的例题有值得借鉴的特点.

1 展现问题解决过程,突出表征和监控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过程包括表征问题、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这四步.美国教材例题中的分析概括问题包括表征问题和设计解题计划,求解未知量对应执行解题计划,验证答案对应监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淡化了表征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也没有出现监控这一环节.借鉴美国教材的这一特点,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中的例题进行优化实践.

案例1 假设你的质量为75kg,且你正站在放置于电梯的磅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向上运行了2s后,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磅秤的读数是多大?

分析问题 如图1所示.

验证答案 符号否有意义?正号与坐标系上显示的一致.数值是否合理?电梯加速上升时.

通过教学实践,把例题的学习指导流程归纳如图2所示.

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步骤,习得程序性知识.例题对计算结果再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置于一种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这样会让物理思想方法浸润其中,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反省认知水平.

2 系统介绍解题策略,展示操作性步骤

美国教材系统介绍了解题策略,解题策略被描述为一系列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步骤,并且通过例题展示给学生.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物理问题的解题策略及其蕴涵的思想方法属于认知策略的范畴.而认知策略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考虑执行这一程序所需的外显规则,并练习广泛地使用这些外显规则,最后会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以高速、准确、自动、内隐地使用这些规则.

案例2 在上述案例1中,系统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

解题策略 求解有关力和运动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作出受力分析图.

(2)选择研究的对象,选取一个坐标系.

(3)确定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

(4)画出运动示意图,指出加速度的方向,标出合力的方向.

(5)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案例3 一根质量为22kg,高出地面13.3m的大树枝下落到离地6m的屋顶上.忽略空气阻力,求树枝落到屋顶时的速率是多少?

解题策略 求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题目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选择研究的系统.

(2)画出受力分析图.

(3)判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4)写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的表达式.

(5)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实践中发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虑执行这些步骤.学生经过适当的练习后,可以把这些步骤联结起来.再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可以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使用这些步骤并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情境中.

3 设置相似问题情境,保持例题与习题统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命题表征的概括性命题知识向以产生式表征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规则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运用.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情境的变化,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解决问题的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在概念和规则习得的最初阶段,宜设置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案例4 二维空间中的库仑定律.已知小球A所带的电荷量为+6.0μC,小球B所带的电荷量为-3.0μC,B球位于A球右方4.0cm处.

(1)求B球对A球的作用力.

(2)如果所带电荷量为+1.5μC的第三个小球C加入该系统,它位于A球的正下方3.0cm处,求此时A球受到的静电力.

相应的习题:

(1)在例题1(即本文中的美国教材例题)中,如果B球所带电荷量为+3.0μC.试作出示意图,计算A球受到的静电力.

(2)A球位于原点,所带的电荷量为+2.0×10-6C.B球位于x轴上的+0.6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3.6×10-6C.C球位于x轴上的+0.8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4.0×10-6C.试确定作用在A球上的静电力.

人教版教材在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也给出了相应的习题.但是,美国教材的习题与原来的例题之间的情境更为相似,即在例题与习题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同一性,这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解题策略.

4 从新手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专家

广义的专家是在某个领域或方面有专长的人,狭义的是指对某种学术、技能有特长的人.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如表1所示.

从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教材更好地体现了专家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美国教材花费了不少笔墨对问题进行表征,在解题策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监控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是人教版教材的问题策略?鹊牟街琛⑺承蛟诒嘈瓷暇褪迪至俗远?化,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问题的表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解题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案例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例1 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例2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公路每隔15m安置一个路标,汽车依次通过路标ABC,汽车通过AB两相邻路标用了2s,通过BC两路标用了3s,求汽车通过A、B、C三个路标时的速度.

例3 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两段长分别为x1、x2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解答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例3更本质,它归纳了例1和例2.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单位上对例3的计算结果:a=2(x2t1-x1t2)t1t2(t1+t2)进行验证,学生发现计算结果的单位正好就是m/s2,计算结果从单位上是合理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监控,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此类运动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第12篇

界磁场中发生偏转的情况更多,其中运动的空间还可以是组合形式,如匀强磁场与真空组

合、匀强磁场、匀强电场组合等,这样就引发出临界问题、数学问题等诸多综合性问题.

例1 一质点在一平面内运动,其轨迹如图1所示.它从A点出发,以恒定速

率经时间t到B点,图中x轴上方的轨迹都是半径为R的半圆,下方的都是半径为r的半圆.

(1)求此质点由A到B沿x轴运动的平均速度.

(2)如果此质点带正电,且以上运动是在一恒定(不随时间而变)的磁场中发生的,试尽可能

详细地论述此磁场的分布情况.不考虑重力的影响.

解析 (1)由A到B,若上、下各走了N个半圆,则其位移

Δx=N2(R―r)[JY]①

其所经历的时间Δt=N[SX(]π(R+r)[]v0[SX)][JY]②

所以沿x方向的平均速度为

[AKv―D]=[SX(]Δx[]Δt[SX)]=[SX(]2v0(R―r)[]π(R+r)[SX)].

(2)Ⅰ.根据运动轨迹和速度方向,可确定加速度(向心加速度),从而确定受力的方向,再根

据质点带正电和运动方向,按洛伦兹力的知识可断定磁场的方向必是垂直于纸面向外.

Ⅱ.x轴以上和以下轨迹都是半圆,可知两边的磁场皆为匀强磁场.

Ⅲ.x轴以上和以下轨迹半圆的半径不同,用B上和B下分别表示上、下的磁感应强度,用

m、q和v分别表示带电质点的质量、电量和速度的大小;则由洛伦兹力和牛顿定律可知,

qvB上=m[SX(]v20[]R[SX)]、

qvB下=m[SX(]v20[]r[SX)],

由此可得[SX(]B上[]B下[SX)]=[SX(]r[]R[SX)],即下面磁感应强度是上面的[SX(]R[]r

[SX)]倍.从圆的完整性来看:完整的圆周运动和一段圆弧运动,即不完整的圆周运动.无

论何种问题,其重点均在圆心、半径的确定上,而绝大多数的问题不是一个循环就能够得出

结果的,需要有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回旋模型三步解题法.

①画轨迹.已知轨迹上的两点位置及其中一点的速度方向;已知轨迹上的一点位置及其

速度方向和另外一条速度方向线.

②找联系.速度与轨道半径相联系,往往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可用几何知识(勾股定

理或用三角函数),或已知角度与圆心角的联系.常用的结论是“一个角两边分别与另一个

角的两个边垂直,两角相等或互余”;时间与周期相联系,t=[SX(]θ[]2π[SX)]T;

③利用带电粒子只受洛伦兹力时的半径及周期公式间的联系.

例2 如图2所示,一束波长为λ的强光射在金属板P的A处发生了光电效应,

能从A处向各个

方向逸出不同速率的光电子.金属板P的左侧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面

积足够大,在A点上方L处有一涂荧光材料的金属条Q,并与P垂直.现光束射到A处,金属条Q

受到光电子的冲击而发出荧光的部分集中在CD间,且CD=L,光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光速

为c.

(1)金属板P逸出光电子后带什么电?

(2)计算P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逸出功W.

(3)从D点飞出的光电子中,在磁场中飞行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析 (1)由电荷守恒定律得知P带正电.

(2)所有光电子中半径的最大值R=[SX(][KF(]2[KF)]L[]2[SX)],

evB=[SX(]mv2[]R[SX)],

所以Ekm=[SX(]L2B2e2[]4m[SX)],

逸出功W=[SX(]hc[]λ[SX)]=[SX(]L2B2e2[]4m[SX)].

(3)以最大半径运动并经D点的电子转过圆心角最小,运动时间最短

θ=[SX(]π[]2[SX)],[SX(]t[]T[SX)]=[SX(]θ[]2π[SX)],

且T=[SX(]2πm[]eB[SX)],所以t=[SX(]πm[]2eB[SX)].

从以上例题中可知:洛伦兹力永远与速度垂直、不做功;重力、电场力做的功与路径无

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当重力、电场力做功不为零时,粒子动能变化.因而洛伦兹力也随

速率的变化而变化,洛伦兹力的变化导致了所受合外力变化,从而引起加速度变化,使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