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2:0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跳槽求职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招聘虽然使招聘应聘变得极为容易,但却实际上增加了企业招聘难度,也增加了求职者找工作的难度。企业网络招聘的付费的方式,使得多数企业都将招聘广告长时间刊登在网上,而不再关心实际人员需求,更有甚者竞有人把这种方式当做了变相广告。求职者由于发出的简历很少有回音,故而只要见到企业就发应聘邮件,一发就是 5 封 8 封,,这样一来企业招聘信箱的应聘信息数以千记,使得企业只能粗粗的浏览。这样的结果是招聘企业招不上员工,求职者得不到面试机会。如何才能使自己脱 * 而出呢,下面我们从求职者的角度加以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想得到面试机会,最先的一步就是你的简历要被阅读,企业招聘信箱中有几千封求职信,你如何才能获得注意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在没有得到面试邀请前,如果对一个企业感兴趣,可以在发简历后的几天,再重发一次,避免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出差等),使得你痛失面试机会。
每次发求职信时,可以同时发两次,以增加企业的注意力,也为点击方便,但不要太多,太多容易使人生厌,发两封可以归结为网络不好,有原谅的理由。这样无论按名称排序,还是日期排序,简历阅读的可能性都增加。
当然你把信件通过邮局发出,其阅读的可能性就最大了。
2 、格式的清晰,语言的简练,会使阅读人员心情愉悦,这些愉悦会带给你好运气。
求职信的格式是一个必须注意的事项,求职信的格式必须要简明,即使再短的信息也不要采取横排的方式,这样会使得信件显得凌乱不堪。不同的内容主体应以空行隔开,以便增加可读性。
求职邮件必须要在主题栏写上应聘的职位,最简洁有效的写法表明求职方向,如“应聘 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是对方在招聘广告中所写的职位名称,如果你想在突出自己的优秀,也不妨在某次发送的主题上,再附加上一个附注:如“应聘 软件工程师 -- 一个极为优秀的工程师”。注意不要两次都这么写,因为这样在排序查找时,使你单独归于一类,这时你被阅读的及率几乎为零。
在求职信内容的写法上,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点到为止。简历非常多,如果拖蹋冗长,或是喋喋不休,无论那个企业都不会耐着性子看完,这样即使你非常优秀,你得到面试的机会也是非常小的。
一般来说,求职信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个人技能,个人特长,工作经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应是工作经历,工作经历应突出任职部门、职位、职责,并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工作情况。以项目来说,就是项目名称,一句话的项目描述,应用技术、项目规模。
慎重使用企业邮箱
彭云是家大型民企公司市场部的职员,公司有自己的企业信箱,平时工作交流的时候,大家也都是经常使用信箱。因此,每天上班的时候,彭云会多次查看自己的信箱。
彭云一些大学同学的单位禁止工作时间上QQ,于是,这些好朋友在网上发现有好玩的段子或者笑话的时候,就会复制下来发到彭云的信箱,然后发个手机短信:发你信箱一个段子,很逗!彭云就打开信箱来看。一些段子确实很搞笑,彭云自己乐完了,就想把这欢乐让大家一起享受,于是随手就把邮件批量转发了出去。
有个阶段,彭云想找家待遇更好的公司,于是就给很多招聘单位发去求职信,也有几家通知彭云面试的,彭云去了后看了办公环境、咨询了具体的工资待遇,发现还不如目前的这家公司,于是暂时不考虑离职了。不过就在打消了跳槽的念头之后,她突然意识到,由于图方便省事,自己发送求职信的邮箱正是公司的企业信箱,这要是让公司发现就麻烦了。于是,她赶紧把这些求职信从发件箱里清除掉。
没想到几天之后,公司人事经理居然郑重地找到彭云,对她说:“你近期好像忙于跳槽的事情,职场正常流动公司可以理解。不过,希望你不要占用上班时间。另外,也请不要向同事转发与工作无关的内容。”
彭云灰溜溜地从人事部出来,她明白自己的问题肯定出在公司企业信箱的使用上。自己群发邮件时,公司的很多人都会看到。另外,自己的求职邮件虽然在本机中删除了,但是,如果人事部门查阅,一定能从公司的服务器上看到。
点评:企业信箱发出去的信件,尽管及时删除了,但是,企业信箱的服务器依然记录着你发信的详细信息。因此,不要在上班的时候群发搞笑段子等,以免领导觉得你整天没有正事干。更不要用企业信箱发送私人信件甚至是求职信。否则你将毫无秘密可言,在职场上非常被动。
电子邮件也是证据
兰军是一家公司研发部的员工。一次,因为感冒很严重,他想在家休息两天。他首先打电话给自己的部门主管请假,部门主管爽快答应,批准兰军在家好好养病,并嘱咐他一定要向人事经理请假,才不会在考勤时出现麻烦。
兰军于是给公司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自己要请假两天,部门主管已经批准。人事经理当时正在超市买东西,接电话后随口说道:“好,我知道了!”挂完电话后,便忘了此事。月底按照指纹打卡的记录,人事经理给兰军计算“旷工两天”,不但扣除两天的工资,还罚款五百元。
得知自己工资数额不对,被记旷工两天,兰军非常生气。于是找到人事经理对质,问他为什么给自己算做旷工两天 。人事经理很不高兴地说:“没有请假,两天没有来,不算旷工算什么?”兰军坚持自己请假了,并拉来部门主管作证。主管只能证明兰军确实打过电话向自己请假,却无法证明兰军也向人事经理请了假。
人事经理傲慢地说:“你向主管请假了,但是,你的主管没有和我说啊,你也没有向我提交假条啊,我向财务汇报的时候,只能算你旷工。”
无论人事经理是出于工作疏忽还是蓄意刁难,这种死不认账的态度让兰军感到非常窝火。他立即查阅公司的有关规定,发现只有正式递交纸质假条或是使用邮箱发送的书面申请才是有效的。因此即使他找出当日与人事经理的通话记录,也无法作为自己请假的证据。
点评:职场上,一些涉及考勤及工作责任的事宜,最好要通过书面形式提交申请,很多时候用电子邮件来落实和证明是被认可的。如果发件箱里留有凭据,维护自己的职场权益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不要私自抄送电子邮件
林娜和杜苗是家公司策划部的员工,策划部经理交给她们一项任务,给一家数码公司做一款新产品的活动策划。因为是上班时间,两人不方便语言交流,于是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讨论。关于怎么做这个策划,林娜建议开个新闻会,然后邀请一些媒体记者参加,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些软性广告,接着就是在各省晚报以及省级卫视连续打广告,产生轰炸效果,就能把这款新产品的名气打出去了。杜苗反对:“如果这么做策划,成本太大、广告费太高,数码公司肯定通不过的。我觉得还是赞助一些活动,最好是公益性质的活动,用这款产品命名活动,既有社会意义,又能给新产品打出名声,另外,花费还不多。”林娜反驳说举行活动的方式是慢热,新产品就要抢占市场,这样会丧失机会,如果别的同行厂家生产出类似的同款产品,那就麻烦了。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杜苗就把两人在电子邮件中的争论分别抄送一份给部门经理和老总。老总发电子信件给林娜,告诉她的方案不可行,因为确实广告费用太高,客户肯定不会同意。这时,林娜明白杜苗把她们之间交流的电子邮件内容抄送给领导了,她非常生气,觉得杜苗做事情不敞亮,在背后使手段。杜苗解释说因为两个人分歧太大,自然要向领导汇报。林娜生气地说:“向领导汇报,非常正常也很应该,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向领导说明,你这样私自抄送邮件,对我也太不尊重了吧!”杜苗哑口无言,她后悔自己因为着急而没有考虑周全。
点评:同事之间在工作争论中的邮件来往,千万不要背着当事人抄送给领导,因为被当事人知道后,会激起当事人的反感,觉得这是背后使手段,会严重损害同事关系。
发邮件前通知对方
米琪和小艾是一家集团公司的员工。不同的是,米琪在集团总部工作,小艾在一家分公司工作。两人都属于行政部门,经常有一些工作上的电子邮件来往。但是,米琪有时候发邮件,小艾却没有收到,结果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两人受到行政总监的批评时,也都无法证明不是自己的过错。
经常遇到一些面试官说,现在的招聘真难做,在面试的过程中很难判断应聘者所说的真假,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应聘者的求职动机。
求职动机是影响到一个人能否适应新的岗位、能否在公司有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应聘者有强烈的求职动机时,他会很认真地考虑这个职位能给他带来的价值,以及他有可能无法得到的东西。进入岗位后他们一般能较快地适应环境的要求,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也会有比较好的承受能力,轻易不会选择放弃和跳槽。而当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不明确时,他们在进入岗位后,对环境的适应通常不如前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更容易动摇,从而会产生消极的工作状态,这会成为管理中的障碍。因此,考察求职动机的目的,可以了解应聘者是真的想来公司工作还是来“打酱油”的,找工作是为了饭碗还是为了梦想,等等。
正确对待,免入误区
每个人的求职动机是不同的,有的图稳定,有的图收入高,有的图离家近,有的图升职快,有的是因为能学到东西,有的是因为公司名气大、有面子,等等。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不同,适合在不同的岗位类别上工作。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就要尽量提供给应聘者适合他本身意愿的工作岗位,那么他们就能够自动、自愿、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求职动机,以免一言定论好与坏,进而影响到选人的策略与效果。
其一,求职动机没有好坏之分。求职动机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是“应聘者想要的”和“公司希望的”两者之间所进行的匹配,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动力适配性”。对面试官而言,需要考虑的是应聘者希望公司给他的,公司是否真的能给。当应聘者想要的公司不能给,或者公司能给的并不是他想要的时候,无论眼前的应聘者看起来多优秀,他都不适合,这就是不匹配。如果把应聘者“忽悠”进来,对应聘者和公司都是不负责任的。
其二,求职动机不易考察。从“冰山”模型来看,动机是处于“冰山”之下的,是由深层次原因引起的行为表现,一般不易被考察得到。在招聘面试中,很多应聘者会隐藏自己的求职动机。特别是在各种“面经”充斥网络的环境下,如果直接问求职者的求职动机是什么,一般求职者肯定不会真实回答;如果直接问一些有明显意图的求职意向问题,如“你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你为什么应聘我们公司”等等,也会引起求职者的警觉。
求职动机虽然“深藏不露”,但并非“深不可测”。求职动机背后就是价值观,而价值观会通过其职业经历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历分析、心理测验、行为面试、背景调查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简历分析,发现疑点
简历是企业第一次接触应聘者,而阅读和分析简历也是对应聘者的第一次测评。在考察求职动机方面,简历分析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发现其中的亮点和疑点,以便在接下来的面试中进行验证,使面试更有针对性。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把应聘者的年龄与其工作经历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应聘者所列出的经历的真伪。一般来说,应聘者不会虚报年龄,却会在经历上造假。如果应聘者年龄较大,那就需要在更换工作的原因上进行分析,而且年龄较大的应聘者是否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也是一个问题。例如,一个年龄在35岁的人还在做培训专员,心态上必然存在冲突,同时其发展潜力也有所不足。另外,年龄需要结合应聘者家庭状况(比如婚姻状况、配偶的工作情况、子女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2.学历。一般而言,学历越高,其成就动机越强,所以也要看应聘者学历与应聘岗位所需条件之间的对比。如果高学历来应聘低岗位的工作,比如一名博士要来应聘秘书,则可能是一时找不到工作而采取的“骑驴找马”策略。此外,从应聘者参加后续教育和培训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习意识和进取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应聘者的教育培训经历内容专业跨度大、杂乱、没有重点,说明他没有进行很好的职业规划。
3.居住地。如果应聘者是跨地区来求职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应聘者,他们将面临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生活成本增加、生活环境变化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其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状态。通常而言,居住地或配偶的工作地离应聘企业较近,或有亲属在所应聘的企业工作,其求职动机就越强烈,也越稳定,这样的应聘者要优先考虑。另外,居住地在农村和城市的应聘者求职动机也有所不同。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般都经过较多的劳动锻炼,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对于一些工作时间比较长、加班较多、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的岗位而言,在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可以优先选择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应聘者。
4.自荐信。自荐信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自荐信可以把一些内在的个性化的东西抒发出来,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理念与个性特征。例如,一份言辞恳切、行文激昂、总结对工作和生活感受的自荐信,候选人可能待人坦诚,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同时,通过对应聘者期望的角色定位,来判断他与招聘岗位是否匹配。例如有的候选人表明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培训讲师,如果他应聘销售或客户类的岗位无疑会与其期望定位相矛盾。此外,简历的详细程度与包装情况,反映了应聘者对求职的重视程度,一封经过认真雕饰过的求职信,反映出应聘者强烈的求职动机。
5.职业经历。职业经历是人的第二学历,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曲线,背后代表了其思想与工作、生活状态的变化,对其求职动机影响较大。职业经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时间长短与稳定性有关,1年内转换工作是偏短的,属不太正常,稳定性差,2-3年是比较正常的,3-5年是最为正常的时间。二是当应聘者非常频繁的变换工作,对他每次工作轮换的原因是需要加以分析的。三是工作时间的衔接性,特别是与教育时间的重合、矛盾、空档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应聘者的价值观和求职意向。有的人的简历中会缺失某段工作经历,是故意省略还是另有原因,从这些原因的背后可以推断出应聘者的求职动机。四是如果应聘者一直在不相关行业间转换,证明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频繁转换从零开始,会放弃一些原有的积累,这是个疑点;假设应聘者是跨行跳槽,更要深挖其背后的原因。
有位“身经百战”、有着丰富面试经验的HR曾强调:“HR在筛选简历时,如果候选人的硬条件都符合招聘需求,千万不要带有个人喜好、个人判断有意识地进行筛选。”真正的筛选工作应当在电话面试以及初试时进行。这番话一出,让好多HR感叹,自己在看到简历时通常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判断和喜好。
在“HR聚会所”部落就“简历中最能打动HR的因素”发起了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丰富的工作经验”以遥遥领先的百分比不出意外地成为HR最为看重的简历中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简介中和岗位匹配的关键词”,排在第三位的是“特别的个人技能”,“名校或者高学历”紧随其后,排在第五位的是“优秀的语言能力”。
求职者也一早就深谙此道,来自此前“简历调查报告”的数据,69.81%的受访者认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是简历被浏览次数高的最主要因素,16.47%的受访者则认为“含金量高的证书”或“优秀的语言能力”是简历受HR青睐的最主要因素。不过大多数受访者并不认可硕博或者MBA高学历能为简历加很多分。就连在考虑转行的调查项目中,46.44%的求职者都表示会用“工作经验”在简历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和可塑性,也有30.73%的求职者表示会利用“求职信”突出自我潜能。
表:简历中最能打动HR的因素排行(多选)
HR最关注的简历中的三项因素不少HR网友表示:一般会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简历,都会包含以下三项因素:1、有丰富的工作经验;2、有特别突出的个人技能;3、求职者在个人求职信或者介绍中,会把和应聘岗位匹配的关键词再次提炼出来。而在这三点之中,求职者和岗位的匹配度是较关键的。
研发型公司、国企、校招更关注名校背景大多HR网友和求职者网友的看法一致——HR在筛选简历时,首要关注的还是工作经验,除了丰厚的工作经验,HR更为关注的是个人的工作经验阐述与招聘岗位职责的匹配度。
那么,名校生是不是更容易受到HR的青睐?HR网友“摔个大马趴”说:“科研型企业更愿意招聘名校毕业生,尤其是研发类岗位。因为名校的资源多,很多学生跟着导师在校时就开始做国家级大项目,动手能力比不少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强。而一些事务型工作、劳动密集型的工作,HR更关注的会是相关经验,对学历不会有太大要求。”
HR网友“轻尘浮云”表示:“一般大型国企会有‘名校情结’。因为不少国企有‘学历工资’,即按照学历设定工资标准。而如果是私企的话,如果老板自己就是名校毕业的,也可能对学历会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是否对学历有苛刻要求,还是因企业而不同,不过对学历要求特别苛刻的公司还是在少数,一般公司对学历的要求只要是本科及以上即可,并不对名校、‘211工程’等做特别要求。”
HR网友“轻尘浮云”进一步指出:“参加校园招聘的企业,尤其是招聘管理培训生的企业,一般只要名校出身的,且以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居多。因为这些学生是经过层层竞争和选拔考入名校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从中挑选出人才被培养成精英的几率很高。
因此,若是非名校出身的应届生,且专业就业前景并不好看,不妨先去有潜力的小企业锻炼一下再跳槽。”
民企看重能力、实干和激情HR网友何先生表示:“名校学历、海外工作经历等,这些的确能引起招聘者的青睐,但对于不少民企来说,只要应聘者有魄力、有能力,能有拿出结果的真本事,那么都能给他一个工作机会。求职者能拿出对公司现状有所帮助的想法和方案,这点对于民企来说更实在。筛选求职者,我更看重这三点:激情(能在这家公司做多久)、踏踏实实做事的觉悟(职业人的素质和执行力)以及拿出结果的能力(眼界、知识面、能力)。”
HR怎样判断简历中难以量化的工作指标?也有不少网友对HR筛选简历的标准因素提出了质疑,网友“hjjwatsons”指出,“HR怎样判断那些在简历中无法量化的指标,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专家表示,HR带有个人喜好、个人判断有意识地进行筛选简历,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面试时,个人喜好更为明显。因此一般HR被要求尽量克制以自己的倾向和喜好来筛选简历,做到但凡投递简历者满足硬条件就将其列为面试候选人。至于简历中的“水分”,HR通过历练,基本培养出了甄别简历水分的业务技能。如果对于简历中的亮点或是疑点,HR会通过面试时的问题设计,引出应聘者较为真实的回答。
HR网友“做快乐王子”对此指出,“语言能力对于某些公司、某些岗位来说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沟通能力。现代工作中,尤其是管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是沟通,事务性的工作很少,所以在筛选简历时,我以工作经验为标准进行筛选,面试时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沟通能力。”
求职通道一:招聘会
解读:包括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招聘会,再细分包括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人才招聘会、区域人才招聘会等,各具特点,成功率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区域人才招聘会讲究大而全,场面经常人山人海,被媒体夸张得放诸报端,用来形容求职之难。这样的招聘会通常竞争激烈,效率低下,容易跟风,让人迷失。企业招聘会则比较有针对性,但一般只有大企业才愿意办,而且在名校举办居多(至少是行业内的名校),客观上对普通的社会求职者来说,是一个限制。行业人才招聘会通常由各地人才市场举办,针对某一具体行业招聘人才,因此具有效率高、覆盖广的特点。
优势:招聘会作为一种传统的招聘方式,因能够提供比其他招聘方式更多、更鲜活的企业和职位信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招聘的重要手段之一。
劣势:亲赴招聘会现场,简历制作成百上千份,见摊就撒,这是很多求职者通常用的方法。有人甚至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入场券、路费,累积起来自然不菲。参加传统招聘会,求职者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财力成本相对较高。
使用率: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近几年对近万人的分析数据表明:现场招聘会对于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求职者来说,使用率分别是 42%和55%;校园招聘会是应届毕业生的特权,使用率达47%。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二:网络求职
解读:网络招聘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迅猛。艾瑞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网络招聘用户的规模达到 3500万人,2006年的 2500万增长40%。预计到 2010年,网络招聘市场容量将占据整体招聘市场份额的54.3%。
就中华英才网来说,截止到 2008年 1月 31日,网站日均浏览量为 2000万人次,有效简历数 1412万份,企业用户 155万家,平均日职位数 210万个。数据表明,有至少八成企业使用网络招聘服务,超过 1000万人在使用网络求职,网络求职招聘模式正日益深入人心。
优势:简单快捷,制作电子版简历,一摁鼠标键就可以投出简历。并且还可以浏览各个人才网站,也可以在线了解求职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及时修改简历,有的放矢。
劣势:通过招聘网络求职很便捷,但网友常反映简历投递如石沉大海,有时候发出几百份求职信,却收不到一个面试通知。这一方面固然要从求职者改进简历入手,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招聘网站的努力,比如组织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招聘会”、地区网络招聘会和行业人才招聘会。
使用率:根据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近几年对近万人的分析数据:网络求职,在应届大学生中使用率为58%,在社会求职者中使用率为68%。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三:人脉推荐
解读:据中华英才网调查,通过招聘网站和招聘会两种渠道招聘成功的人数占招聘人数总量的 80%以上。但同样有一种求职方式令你不敢小觑,这就是人脉。人脉是前两种主流招聘方式的有益补充,在一些地方甚至是中小企业的主要招聘方式。大学生求职,常看着别人这样那样的亲戚眼红,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人脉,关键是自己做一个有心人。比如,本院上一届的学长,以及老师、同乡,每个人都有,但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这些资源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机会,为了得到这些机会,我应该付出什么。再比如,每年学校都会举办各种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参加的讲座,这样的大好机会,有谁认真把握过?
优势:人脉求职的重要性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在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通过人脉招聘甚至成为企业的主要招聘方式,很多企业 HR甚至认为其他招聘方式都不可靠,只有熟人介绍的才靠得住。这当然过分夸大了人脉的作用,比如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招聘,通常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人脉的作用就相对比较小。但认识这些公司的员工,并对他们的工作情况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在面试中亮出来,一定能获得不少加分。
劣势:企业员工内部推荐也好,熟人介绍也罢,对于求职者来说,怕就怕在由于过分信任熟人,结果自己对企业和岗位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不十分满意,但是碍于面子又难以拒绝。同时,人脉求职也容易给求职者造成倦怠、依赖心理,这都是求职大忌。
使用率:根据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近几年对近万人的分析数据:企业员工内部推荐,在应届大学生中使用率为5%,在社会求职者中使用率为11%。社会关系,在应届大学生中使用率为19%,在社会求职者中使用率为21%。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四:猎头服务
解读:传统的猎头服务一般针对高级人才,具体地说,针对工作经验在十年以上的高级技工(工作经验也会视不同行业而有所不同)、年薪在 20万元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来说,猎头服务似乎有点遥远。不过,猎头服务作为主要的求职渠道,仍在吸引着不少渴望进入猎头视线的中高级人才。无奈猎头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许多中高级人才苦于求职无门:招聘网站和普通网络、报纸招聘的职位都没有他们的位置。
近年来,招聘网站纷纷设立高级人才简历库,开始提供猎头服务,大大降低了服务门槛,使得猎头服务不再是少数高级人才的奢侈品,而乐于为更多的中级人才提供求职方便。
优势:猎头大都是一对一的服务,而且猎人者往往开出的也是比目前岗位更丰厚的薪酬,对于正想要跳槽的人来说,正是好事一桩。
劣势:等待被猎,被动大于主动。因此,哪怕是金领,想要跳槽,找新东家,干等猎人来猎,显然不利于职业生涯发展。
使用率:猎头一般是社会人士中精英群体的专利,在应届大学生中使用率几乎为零。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五:博客求职
解读:通过博客求职曾一度火热,一些人鼓吹博客整合了文字内容、图片、flash、视频等多种现代传媒手段,大大丰富了招聘方对求职者的认知,因此即将成为第三股力量,正在“革”传统招聘和网络招聘手段的命。然而据某人才市场对招聘单位的随机抽查,约八成用人单位表示,不会看求职者的求职博客。
优势:如果你的博客确实精彩,如果你所展示的技能和个人风采,又恰是该企业所需要的,如果该企业老总闲来无事又打开了你的求职博客,那么恭喜你,你实在太幸运了。事实上,这样幸运的事情并不是偶尔发生。已经有不少求职者正是因为这种幸运,而走进了自己心仪的企业。
劣势:其实不光求职者希冀通过博客求职,在网上晒简历的也大有人在。其实只要想想用人单位花在每份简历上不足 20秒的平均时间就可以想到,他们绝对没时间翻看求职者的博客。而且,通过晒简历、写博客这种形式,希望馅饼砸在自己头上,这种被动找工作的行为,实在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六:圈子求职
解读:此处的“圈子”不仅包括网路上的MSN、QQ圈子,也包括各种博客和论坛圈子。一言以蔽之,“圈子求职”是一种网络求职手段,它利用各种网络渠道形成人脉圈,在圈子内,企业利用该圈子招聘紧缺人才,求职者利用圈子找到合适岗位。“圈子求职”介于“人脉求职”和“网络求职”之间。
优势:虽然不能跟大规模的招聘会、网络招聘相媲美,但作为主要求职手段的重要补充,圈子求职以其便捷的条件和较高的命中率,受到了求职者的青睐,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劣势:建立网络圈子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维护,除非在平时生活中就有爱好网络圈子的习惯,否则为了求职临时来建立一个网络圈子,费时也费力。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七:人才超市、人力银行
解读:所谓的“人才超市”,就是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历、经验、行业认知度等种种条件,为自己开出适合的月薪或者年薪,连同自己所需求职的基础信息公布在其网站上,以期有岗位空缺的雇主单位择选。“人力银行”号称“不仅找工作,也为你找方向”,网络人力银行的出现,让求职者只要上网填写履历,就可以坐等工作机会上门。
这两个概念也是近年炒得火热,然而无论是“人才超市”还是“人力银行”,与“博客求职”比起来,还是换汤不换药。两者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履历虽多,但高质量的履历不多,而且在谋合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机制上做得不精确。实际上,某大型 IT公司的人事主管直言不讳,真正的一流人才,在校园招聘的时候已经被提前抢走了,那些还需要通过人力银行找工作的人,通常都不会是一流人才。
优势:简单、方便,有的人才超市,只要求职者提供个人资料并付费,一切制作都可以包揽。
劣势:有守株待兔的嫌疑。
使用率:目前不高。
吸引指数:
求职通道八:“职客”代求职
解读:找工作实在是件足够头疼的大事,当有些人发现仅靠个人力量不足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懒于自己辛苦地寻找的时候,“职客”就诞生了。“职客”是手里握有丰富资源者,所谓职客就是指与“职客网”签约的职业顾问,为求职者提供所需要的岗位信息,落实求职者的工作岗位,为求职者进行面试指导,并从“职客网”获得一定劳动报酬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职客回应资源贫乏的求职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从而收取费用。少则八百元,多则八千元。
记者看到有关报道,“一位指定在北京宣武、朝阳或崇文区工作,目标单位为中央电视台或北京电视台的应届毕业生就慷慨地开出了5万元的高价。另一位希望在南昌市公办高校担任正式讲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及待遇的女硕士,也将赏金开到了5万元。精明的职客网站甚至为此辟出一块‘高额悬赏’区,专门万元以上的悬赏令。”
优势:目前网络招聘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的真伪性和效率问题。同时信息的爆炸可能使人力资源经理根本就无暇顾及,而造成了信息无效,这对求职者来说是很大的浪费。 而通过职客有针对性的筛选,利用网络优势和人的智慧,以及职客广泛的人脉关系,将可以大大提高求职者找工作的效率。
劣势:容易出现有能力的同学找不到工作、没能力的靠钱买来工作的状况,也有不少求职者认为职客求职不保险,风险太大,“把钱先给网站,要是网站卷钱走人怎么办?”“纯粹网上联系太没有安全感,谁知道对方提供的信息是真是假呢?即使工作找到了,过了一个星期单位把你开了,你找谁哭去?”
案例一:
Willian和大多数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人一样,走了一条技术向技术+管理转型的路。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William到一家IT 企业做技术员,负责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人员培训,5年的时间从基层的技术员做到了技术部主管,熟悉了IT行业的生产运作和车间管理。利用这笔资本,William以25%的加薪成功跳槽到一家著名的电信产品公司做研发部主管,开始带领团队做项目管理,并且主持与研究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做了三年,Willian觉得自己应该向中层管理进军了,可是公司结构太稳定,要想在内部获得升职几乎是不可能,于是他开始向外寻觅机会。
令人困惑的是William透出去的简历几乎弹无虚发,可是每次都过不了面试一关,他自己也不知道失误在哪里。按理说凭他的资历、学历和能力,他不在他的对手之下,可是为什么总是失败呢?在朋友的推荐下,William走进了赫敦职业顾问室。
分析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职业顾问董维芬女士指出:Willian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塑造他这个年龄和职业层次应有的权威感,那些去竞争部门经理的人。每个人都有较深的资历。都做过很多做项目,因此单单强调这些,跟一个工龄较长的普通员工没什么区别。而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突出自己的权威感,以及丰富的团队带领经验。因此Willian秀给面试官看的,应该是他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哪些重要的项目,以及他在该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他对于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以及相应的能力、经验。以中层管理者为求职目标的谋职人士应该明白,一个企业管理者较之于于普通员工,最突出的就是一份权威感和领导能力。
职业救援
职业顾问师指出:根据Willian已往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验,首先应该肯定自已的实力是能够再入职场与其他高层职场人士进行竞争。以往他在主管层管理这一层面的经验也是他的有利之处。在择业时可以进行换位思考,按照自己以前招聘他人的经历,来考虑自己的条件与什么样的职位和薪水相匹配,以此作出心态上的调整。
职业建议:就职位选择来看,技术方面的职位比较符合他的以往经历和个人专长。可考虑大型外资企业的相关类中层管理者职位。在求职方面,简历应做到详细,目的明确,同时准备自已的求职信等文件,诚恳表达自已的合作意向,对以往工作经验作出总经,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展望,让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自己。
充电建议:学历上完成更高层次的深造,以保证自已的技术力量与市场要求同步。另外作好外语水平提高的努力也是必要的。可选择本专业的硕士学位或MBA的学习,同时参与英语进修学校的培训。
案例二
Petra在一所大专学校营销专业毕业后,到一家英国公司做了行政人员。五年后,勤奋踏实的Petra在上级的极力提携下,升职为行政主管。五年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别人眼里,Petra应该循着这条光明大道一直走下去,但是Petra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得到晋升,也是因为正好有一个空缺。加之自己5年的行政工作经验使然。可是自己只有大专学历,要真正进入管理层谈何容易!
另一方面,日复一日的繁琐而枯燥的工作已经让他逐渐失去了热情,自己宝贵的职业黄金期就要埋没在这一大堆繁琐的事务当中吗?学生时代那个市场营销的梦想又浮出水面。
在一番认真的反思之后,Petra觉得市场营销对自己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尽管行政工作能很好的胜任,但是不能获得满足感。Petra迷惘了,如果放弃这份稳定的职业,去做销售是否现实呢?虽然科班出身,但是以前没有营销的实际经验,怎么说服面试官呢?经过一番思考,Peter决定接受专业的职业顾问师的建议。
分析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职业顾问董维芬女士指出:Petra应聘销售人员,本身在资历上存在一些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说服面试官呢?简单地说,扬长避短。不要用经历去和的对手较劲,而要突出自己别的优点来弥补这个缺点。具体就这个case而言,Petra可以突出的亮点是:其一,自己的沟通能力很好,很有感染力很煽动力。其二、、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技巧。这两点都是成为优秀销售人员的必备条件,如果Peter可以成功地证明他的这些亮点,让面试官相信他是有潜力可挖的,相信可以弥补他经验上的不足。
职业救援
从Petra的职业经历来看,她的整个职业道路线条清晰,如果继续在行政领域发展,也未必没有好的发展。同时个性测试又显示Petra富有创造力,沟通能力强,匠心独具,分析能力强,乐观亲切。这些特质表明Petra也是适合从事销售的工作,这也是她目前的理想。
除了面试技巧的加强之外,Petra要想成功地向销售转型,还应该加强硬功夫的修炼。在工作之余,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学历。修读相应的管理和营销课程,并获得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这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是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推进区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高职学生的就业取向也不断受到冲击,并发生了变化。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科学、向上的就业观,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就业取向的基本现状
总体上,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取向;但也有一些高职生就业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为:
1.等级观念重,就业虚荣心强。高职学生在工作单位选择的方面有明显的倾向性,不少学生认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等单位工作地位高、环境好、收入多、面子光彩。而对于社会需求大的生产一线、三产服务、乡镇企业等却表现冷落。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好高骛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高不成,低不就”,难于做出正确的抉择,深感困惑。
2.利益期望大,就业稳定性差。出于社会消费和家庭经济的压力,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太理想化,对利益的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够合理。有些学生遇到合适的机会,却因缺乏主动推销自己,参与职场竞争的勇气而告终。有些学生即使被某些单位选中,却因自身的种种原因而中途退却,其中不乏有人心理准备不足,就业目标不明确,对行业、企业不了解、求职技巧缺乏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
3.条件要求高,就业适应力弱。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都有“坐、等、靠”的依赖心理,他们盲目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很多学生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优越、工作地点是否在大城市等作为选择标准。一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综合素质不高,尽管经过几年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懂一点,但职业知识、技能和做人做事等方面,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高职学生就业取向的成因分析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观念的革新都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取向产生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层面。
1.社会环境影响大。一方面,社会世俗观念影响高职生寻找合适的岗位。由于高职生缺乏实际工作经历,难以适应企业要求,致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就业中的功利性太强,违约、辞职、跳槽、消极怠工等现象经常出现,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冲突,致使企业招聘员工时便刻意回避或明确表示不愿意招收应届高职生。
2.家庭生活成本高。从家庭环境看,高职生家庭生活成本、学习成本和就业成本都在提高,这在迫使学生追求高薪岗位的同时,更使一些贫困家庭学生陷入求职困境,一些学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部分学生甚至无力打印简历和求职信。
3.学校教育效果差。有些高职院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论证,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培养人才的计划、数量和质量都缺少规范化管理,很多专业供过于求。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比较差,办学特色不明显,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4.主体进取意识弱。就业主体意识是学生表现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部分高职生就业中的主体意识较弱,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较缺乏,他们就业方向不明,职业规划不清,职业意识不强,等、靠思想较重,总认为就业是毕业时或毕业后的事。
三、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优化高职生的就业观,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高职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等院校必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措施,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建立全员跟进指导机制。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这要求高职院校相关部门根据工作特点和要求,建立全员跟进指导机制;构建集课程学习、系列讲座、一对一咨询和团体训练为一体的咨询辅导体系;开设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指导系列讲座,就业报告会,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策、信息、心理和技术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保持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重视就业渠道开拓,开发学生就业市场。学校要举办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要重视学生就业成长环节,要从低年级学生入手,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加强个性化成才指导和培养,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个体设计人生发展规划,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间积极有效的互动。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致力于帮助毕业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兴趣特长爱好,培养大学生就业决策、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就业技巧,确定职业取向。
2.设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设计是人生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高职生的指定必修课。为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必须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定期检验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遵照学生在各年级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贯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内涵,端正就业定位。职业生涯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对该课程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如何达到预期的目的,则需要高职院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
3.搭建就业信息反馈平台。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就业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一个集国家政策及就业资讯、就业信息采集、就业趋向分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就业服务平台,解决当前大学生、用人单位信息交互问题,满足人才供需的需要。搭建就业信息反馈平台,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工作的有关方面。一要建立与教育部门、人社局等上级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联系平台。在上级部门的信息系统中,给各职院高校开放相应的数据接口,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后,发送给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实时、准确、高效。二要构建校内主管就业部门与教务、学工、团委等相关部门相互贯通的信息平台。这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就业所需相关信息的覆盖面,也保证信息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实现部门、学生与就业信息系统的充分对接,以保证就业信息化数据的完全、真实、有效。
4.实施就业援助帮扶计划。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困难毕业生人数相应增多。实施就业援助帮扶计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把做好经济困难生、残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做。通过认真调研,确定帮扶对象,及时发放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卡,凭此卡可享受一次性求职补贴和相关服务。学校通过建档和跟踪调查,开展帮扶对象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就业,最大限度地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要逐步建立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体系,使就业援助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建立,是规范和完善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必须准确把握市场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坚持面向社会办学的方向,把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这既是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孟祥康,朱红.高等院校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探析[J].江苏高教,2011(04)
[2]张立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1 语言表达能力差
口才是一个人与外界交往与沟通,展示个人才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必备条件。但有些毕业生不善言谈,不能准确、清楚、得体地表述观点,在公开场合说话时神情紧张,东张西望,语无伦次;有些学生不能准确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不能恰当地回答向题,答非所问;有些学生不会作自我介绍,普通话说不好。正因为如此,许多毕业生一次次失去就业的机会。
2 文字书写能力差
文字书写能力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学识的体现。然而我们的学生不重视写字,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也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键盘越敲越熟,写字越来越少,因此很多毕业生写字不规范,字体歪歪扭扭,错字连篇,甚至无法辨认,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
3 文体写作能力差
毕业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写文章主题不清,观点不明,不善布局谋篇,不会遣词造句,层次混乱,病句连篇;有些学生不懂日常应用文体的行文规范和基本格式,不会写求职信和个人履历,甚至连简单的条据、书信、通知、记录、计划等都不会拟写。而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
4 心理素质差,缺少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是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但是,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自卑心强,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过于低估自己,不敢承担工作任务;有些学生遇事紧张、胆怯、畏缩,在与人交往时拘谨腼腆,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因而失去了竞争上岗的就业机会。
5 职业意识差,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择业心态
许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和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好高鹜远,对薪酬预期过高;有些毕业生图安逸,怕吃苦,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有些毕业生不懂团队精神,不善与他人沟通,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有些毕业生缺少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有些毕业生缺少诚信,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跳槽。一个人能否靠自己的综合实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面对上述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语文教学应进行改革,思路如下:
5.1 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利用语文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一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要对文学的思想性和人生塑造性有最本质的认识,发掘每一堂人生课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语文的德育渗透就无从谈起。当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工具,也是启发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科目时,语文才能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效,他的人文素养就必然随之提高。
5.2 结合专业特点,适应岗位需求,分方向、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要讲求实效性,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分方向、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学生就业和创业以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要开发特色教材,彰显职教特色。教材是揭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结果。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课堂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尚显不足。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因此必须完善现行教材的不足,开发体现能力特色、岗位需求、工学结合的实用教材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
5.4 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职业能力训练。语文教学对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导向作用。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支点,通过文质兼美的佳作把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要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及应用能力培养人手,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让课堂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演练场,创设良好的互动空间,通过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组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例如,阅读课可以采用“三维目标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三者融合在一起施教。写作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实战演练法”,引导学生明确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的能力、学习的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口才课可以采用“案例法”和“角色扮演法”,形象直观地训练学生口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那你哪里也去不了”。目前,不少高职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入学时开始,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从大一起就应该思考个人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掌握这门知识能到哪些行业和企业去,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这个职业。在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的就业将更具有针对性。
谈到“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如今在很多场合“职业生涯规划”高频率地出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中,越来越多有抱负、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更多的人把职业规划与自己的成功人生联系到一起,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受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不少高职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严重影响了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了对工作的适应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而且对未来的发展盲目,没有规划。
在通往职业目标的路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理想去打拼,终有一天你将“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蓦然回首,成功近在咫尺。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1.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在校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更是为数不多。据网易网上问卷调查“你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时,回答“有规划”的只占被调查者的20.1%。
2.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职业选择,单纯地讲就是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职业选择本身也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工作的一个过程。显然职业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3.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很少考虑工作的事情,社会活动也不想参加,怕影响学习;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考证或参加培训;更有见异思迁者,一看到社会某种职业收入高就想从事该职业,看到别种职位收入高就又从事那职业,把自己的规划抛到脑后。
三、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素质,选择成才目标,增强就业能力,更好地把握自己,完善、发展自己,笔者将高职的三年时间设计为三个阶段: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和冲刺期,三年级为分化期。从试探期到分化期,各个年级侧重点不同。
一年级为试探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高职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多和师兄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向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以增加交流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二年级为定向期和冲刺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兄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升学的升学、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四、对高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要解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高职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高职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高职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高职生客观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高职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受到广高职生和就业指导教师的认可。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高职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班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高职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高职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开展职业咨询的条件,因此,学校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实操培训,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4.加强和引导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高职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高职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了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高职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
5.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为导向。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致于被淘汰出局。
6.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高职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职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高职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4).
当人事科长带着一高一矮、一美一丑两个女孩走进办公室时,全体同仁都对这两个女孩行起注目礼来。我对主任小声嘀咕:“难道我们部门要改行了吗?不做平面广告设计而是去演小品?”主任也忍不住吃吃地笑。
这两个女孩,漂亮一点的叫白素,丑一点的叫陈美心,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知人事科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在人才市场千挑万选把她们看上了。新人才入行,得找两个师傅带着。趁着大家不注意,我和主任在私下交换了一下意见:“如果非要我当师傅,我选白素做徒弟。”
主任果然不负我心,让我带白素,让“木头公子”张锋带美心。
我是有私心的。打白素和美心一进门,善于观察的我就瞅准了:美女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她往那里一站,美目顾盼生辉,微笑春风化雨,办公室里的男同胞立刻心猿意马了。美女打小在男人堆里混大,所以,比一般人懂得人情世故。我想起在某些单位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要是带上美女一同前去,多多少少跟带上瓶油上阵一样,“攻”起关来容易得多。
真要佩服我料事如神的功夫了。不到半个月,我带的这个徒弟,就已经和上上下下的同事打成了一片。因为她姓白,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好听的雅号“白兔”,相对于她这个雅号,美心便被大家私底下称为“灰兔”。白素的乖巧,轻松化解了我对美女残存的那点戒备心。
再看张锋那边的美心,真是相由心生,长得不够漂亮也就罢了,人还笨拙,当办公室里充满了白素银铃般的笑声时,美心基本上只能当个旁听者。在美女面前她有些自惭形秽。我甚至疑心她会不会有点自闭症,张锋喊她向东她便向东,喊她向西她便向西,若不喊她,她便如一根木头,杵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做广告设计的,工作本来就够枯燥的,休息时全靠互相打闹来缓和气氛,通过语言碰撞来击出灵感的火花。她这性格,太被动了!
二、“灰兔子”,你要加油啊
不知是不是我心太软,当听到主任私下悄悄告诉我,这一次,其实只有一个名额,之所以挑选了两个人进来,是有意让她们PK一下,留下最好的。经过三个月的实习,白素的各方面能力明显高于美心。试用期只有半年,这就意味着美心还有三个月与我们共事,便要卷起铺盖卷走人了。美丽能干的白素,即使不在我们部门,在其他地方也是机会多多的,而美心,就比较可怜了。想起自己曾顶着烈日,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留意求职信息,在人才市场挤掉N只鞋子,才把厚厚的一沓履历表递到人事主管手里的不堪往事,我便动了恻隐之心。但是,换位思考,若我是这家广告公司的经理,我怎么可能出于同情,留下一个能力一般的人担当重任?我们并非要招一个美女公关,容貌不是第一位的,不管白兔子还是灰兔子,能跳得动的才是我们首选的标准。
当我看到白素主动和一名男同事跑现场时,就替美心着急。我隔行跨段地帮张锋教育起这只“灰兔子”来:“我说美心哪,你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活干啊,你得加把劲啊。你看白素,就挺勤奋好学的,这么热的天还主动要求跑现场,你别看我们做广告设计的整天坐在办公室对着图纸一通比画,我们真正的灵感诞生在现场。”美心的脸微微一红,点点头说:“谢谢萱姐,我会努力做好的。”脆不客气地说道:“光说几句好听的话有什么用啊?关键你得拿出行动来,起码不要让主任看到你老在他眼皮底下晃!”听了我这通直白的话,美心的脸涨得更红了。
三、狡兔三窟,我错估了“白兔子”的智慧
当张锋说我的美女徒弟干起活来有点三心二意时,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甚至怀疑是张锋嫉妒我带了个美女徒弟。张锋和我共事五年了,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一般他不会轻易说同事的坏话,除非涉及公司的利益。
因为张锋的话,我开始留意起白素的举止行为了。然后我发现,白素的机灵是真的,她的聪明也是真的,但她的聪明和机灵似乎没有完全用在正道上。比如,主任或我不在场时,她会非常适时地偷偷懒。她懂得小恩小惠讨好人,帮男同事打打饭啦,替主任跑跑现场啦等等。这些“好事”不是白做的。公司让她和美心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设计一份广告文案,因为她平时的人缘好,文案的许多内容和亮点都是有经验的同事替她做出来的。而所谓的跑现场,其实也只是她找的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会男朋友,或和小姐妹逛街买衣服去了。
白素投机取巧的行为,让我很不安。毕竟她是我名下的徒弟,若是她真的捅出了什么娄子,我的脸上也挂不住。还有,她若并不安心在我们公司上班,就算此次占得先机,顶上了这个岗位,一旦有更好的去处,她可以“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跳槽离开,苦的是我们费尽心力地调教,还浪费一个指标。
四、“白兔子”和“灰兔子”残酷的PK
半年很快过去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公司人事部门的决断。到底是留白素还是留美心,人事科长找我们分别谈话时,我还搞不清自己究竟该偏向谁。公司不是我的,但我希望多一个单纯、勤奋的同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好好干活,拿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薪水。公司若倒闭了,我们也会树倒猢狲散。白素若留下来的话,她的那份责任得匀在每一个同事肩上。公司最近的设计任务很重,大家都希望来一个能干的同伴,担当起一部分责任。像白素这样的漂亮妞,似乎更适合去公关部,而非真刀真枪的设计部。
就在我答非所问的时候,张锋提议:“让大家来投票吧。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对对对,让大家来打钩表态吧,毕竟我们是一个合作团队,集体的智慧比个人的聪明来得重要。”我顺水推舟把这个难题交还给了人事科长。
不知哪个渠道透露了风声,或者是白素能力强,早已打听到了消息,她不动声色地在某家酒楼包了一桌酒席,款待办公室同事。当然,赴宴的人里是不会有“灰兔子”美心的。
我想,这下完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真正轮到大家打钩时,白素肯定会留下来。想到笨拙的美心这段时间还留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完成主任临时交代的“作业”,百种滋味涌上心头:灰兔子啊,你不能只顾着啃门前那块草地,你看你看,除了埋头设计,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五、“灰兔子”的生存法则:死心塌地战胜左右逢源
世事难料,就在我以为白素会被留下来时,人事部主任却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民主投票中,白素得了五票,美心得了九票。天地良心,我投的是白素的票,张锋投的是美心的票,我们两个一正一负抵消掉,这就说明,群众基本上站在美心这一边。我有些看不懂了,倒是主任悄悄告诉我:他投了美心一票。主任叹了口气说:“白素要是不请我吃那顿饭吧,我是会投她一票的,那天她这么有心计地请客吃饭,才让我感到有些害怕了。年纪轻轻,就这么世故,是块做公关的料,但不一定能安心做好设计工作,而我们这个部门,需要的是一个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干活的人,不是左右逢源的公关小姐。”
白素落选了,看得出她还是很难过的。师徒一场,我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不是你不好,是你的才能和我们需要的岗位不太匹配。”白素抬起头对我说:“谢谢你。其实,我并不是在乎能不能留在这里,一直以来我都挺顺的,不想败在一个其貌不扬的丫头手里。要是被我的同学知道了,我的脸往哪里放?”
听了白素这番话,我倒放心地笑起来了,这丫头,看上去城府很深,其实也蛮单纯的,她考虑的竟然是面子问题!
我又安慰了她几句,白素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尽,她潇洒地一挥手说:大家多保重,后会有期。
美心似乎有些不敢确定自己真的被留下来了。她有些激动地对每一个前辈道谢。主任笑起来:“谢个啥?你真以为我们那几票能决定一个人的去留?真正的决断权在公司经理层,而经理层,是只看图纸不看人的。你和白素的广告设计稿是匿名交上去的,你的设计稿得到四个A一个A+,白素的设计稿得了三个A,两个B,所以,你就被留下了。”
“真这么简单?”我有些不信地追问主任。主任笑:“是啊,就这么简单,你以为呢?”
我想起来了,我们公司选人,经理从不看应聘者的履历表,但他一定会严格地审看应聘者的设计稿。要是经理能抽出空,对白素和美心来一次面试呢?那他会做何选择?
他突然沉默了,接着我听见他很奇怪的笑声:“我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你结婚!我现在告诉你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和姓黄的有一手,不仅我知道,公司里的人都知道。你以为我会娶像你这样的女人吗?是个男人都不会和你这种女人结婚,你就等着看吧!”
我的汗涔涔流下来――他是气我的,这番活不能当真。可是,我是哪种女人?我突然感到绝望和恐惧……
深入骨髓的孤独
上在公司加班,我正在电脑前为一份文案忙得焦头烂额,同事文雯过来递给我一张红色请柬:“这张是给你的。”我翻开看,是结婚喜帖,新郎的名字是戚健。大红的喜帖显然精心设计过,内页附有一张新人婚纱照,一对男女甜蜜相拥,笑靥如花。
我没有说话。
文雯笑说:“不舍得?一个钻石王老五名草有主了?”
我啪地一下台上喜帖,冷笑道: “王老五?钻石?他也配!”
我却再也不能安心工作,抓起皮包走出大楼,发动汽车时才发现油已经到底了。开到附近的加油站,看见很多车辆在排队等候,我才想起从明天开始油价又要上涨了,这意味着我为我的生存又得多一份付出――若在平时,这区区几块钱的油价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可是今晚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怜,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在心间弥漫,让我无助,让我绝望。
戚健要结婚了!
他巴巴地送来喜帖,是报复,也是嘲笑:他不是不想结婚,是从来没想过和我结婚!
我突然记起几年前曾有一个男人对我说:“爱一个人,才想和她结婚;不结婚,一定是不爱她了。”我的眼泪渐渐涌出。车窗外灯火通明,车来车往,可是好像与我隔得很远……
爱了,才想结婚
九年前我大学毕业前夕,男朋友王岩的父母已经在这座城市为我们找好了工作。我们是师大的同班同学,他父母通过关系分别为我们联系到两所中学;在王岩父母和王岩的眼里,老师的职业稳定、可靠,旱涝保收,我理应兴奋并心存感激。可是,想到一切尘埃落定。我要在一所中学里过一辈子,21岁可以想见51岁的人生,我就有一种窒息感。其实私底下我给好几家公司寄过求职信,我非常希望我能按自己的理想生活。
离校那天,王岩特地到我的宿舍帮我收拾东西。我坐在一旁,内心像这房间一样杂乱无序。宿舍里的电话响了,我求职的一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我激动万分,抱着王岩又叫又跳。
我应聘的虽然是这家公司的企划部文案,但在整个企划科,我的资历、年龄都是最低的,所以刚开始工作时,我身兼数职――打杂、跑腿兼出气筒。我总是加班,好不容易休息时我又要恶补各种知识和信息,这让王岩很不高兴,他说不明白你想要什么,这种工作即便将来有前途又有什么意思?我不理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就是不甘心平庸的生活,我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有什么不对?!
一年后,我抓到一个宝贵的机会,跳槽到一家知名的家电企业,虽然也是从零做起,可是待遇和职业前景却不知高出多少倍。这时王岩很不合时宜地提出要和我结婚,我脱口而出:“现在怎么能结婚’”他很不悦地反问:“现在为什么不能结婚?”我瞪着他,气他一点儿都不知体谅我的处境:我才22岁,在这个拥有上千人的企业中还未站稳脚跟,每天有太多要学习的东西,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能轻易变成“已婚妇女”呢?我很烦躁地说:“你什么忙都帮不上,你光说结婚、结婚!你拿什么结婚?你是有车还是有房?你满足于做一个中学老师,平庸一辈子,我不想!我不能仰仗你给我荣华富贵,我靠自己还不行吗?”
他的脸变得很白,说不出话来。
此后不久,我在北京,一个下着大雪的深夜,我接到他的电话。那番话,一定是他想过很久的:“一直都像是我在逼着你结婚,我突然觉得真没意思。所谓爱一个人,也不过我对你如此;所谓不爱一个人,也无非你对我这样;爱一个人,才想和她结婚;不结婚,一定是不爱她了!”说完,他沉默了一会儿,挂上了电话。
听着听筒里传来的嘟嘟声,我意识到,和王岩,我们就这样结束了。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好像遗失了很珍贵的东西,但又有着一种解脱后的轻松。我一面狠狠地擦着眼泪,一面暗下决心:我还有大把的青春岁月,我一定能拥有成功的人生,我也一定会得到幸福。
得失难记
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我并不是很清楚。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付出了时间、心血、努力,甚至不择手段,去面对一次次内部或外部的、良性或非良性的竞争,伴随着我的收入一年年攀升,我的焦虑和压力也不断增大。
26岁那年,我面临着从企划部分管主管到主管的晋升,竞争对手是一个资历比我早几年的另一个分管主管!我虽然独立做过好几个优秀的文案,在公司高层那里有一定的印象,但对方人脉比我丰富得多,早有传闻他志在必得。
我不甘心!
几番挣扎后,我找到了黄总,望他能给我指点。
这个人,在公司里很特殊,他是这家企业由国企转为私企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元老级人物,据说老总看中了他在此地丰富的人脉关系,给了他一个总顾问的职位,在一次成功的促销活动总结会上,他注意到了我,之后私下约我喝过几次茶,大都是他在谈他的人生经历,当然也多次暗示他能帮我。对这种关系,我本能地抗拒着,不主动,也不迎合。他并不勉强,不再找我了。
这次,我主动给他打电话,我听到他在话筒那边笑:“好!我帮你!”
在和黄总由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变成男女关系后,我又经历过几个男人――人只要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在黄总之后我突然放开了,真真假假我自己也说不清,但,一时的空虚,一夜的寂寞,总还能填得满。
瞬间的迷失
去年,总公司从分公司调回一个人担任市场部主管,他就是戚健。
第一次见他,我不禁在心里赞许。据说他已经三十几岁了,经历过公司的几次大起大落却一直能稳步晋升,总有令人揣测、琢磨之处,难得他的外表高大俊朗,没有丝毫猥琐之感。我到底年轻,这一眼种下的印象就在心里扎了根。殊不知,人最靠不住的就是外表,后来彼此熟了,他也笑着说:“你和我想的也不一样呢。之前多少人传你,还以为是那种特精明、强干的女人,想不到你――”他脸上荡着笑意。我淡淡地问:“想不到我怎样?”他还是笑,凑近我的耳际,低声说:“想不到,原来是个傻丫头。”
我的心突然悠荡了一下。我笑:“对你,我也久闻大名,一直以为你阴险狡诈、深藏不露,想不到你――”我拖长声音,学他的样子。他问:“怎样?”我说:“想不到,你还是阴险狡诈、深藏不露。”他哈哈大笑:“我们用不着这样互相吹捧吧。”
也许有了第一眼的好印象,总觉得和他一起工作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满眼看到的都是他的光彩。他精力充沛、充满斗志,而且有着很多出其不意的想法。他好像一个万事通,我们到全国各地的营销部 去考察,每到一处,他总能说出关于此地的种种轶事,荤的素的、俗的雅的,没有他不知道的。有他在场,时间就过得很快。
有一次我们在新疆出差,夜半我从梦中醒来,静静回味着梦里和他的缱绻,心里很怅然。我好像从来没有对一个男人有过这样一份用心,连梦里都是他的影子。房间里的电话突然响了,我接听,不禁吓了一跳――这世间真有心灵感应吗?居然是戚健:“我现在……能过去找你吗?”
窗外是呼啸的风沙,边疆的夜,冷得让人心悸,不论我的身体还是我的心,都需要慰藉和温暖。对这个从梦里走出的男人,我不是没有过挣扎和犹疑――在这个几千人的公司里,除了黄总,我没有和任何一个男人走近过。办公室恋情一直是我刻意回避的,同事之间谈不上有什么真情,只有利益和竞争。可是戚健,他令我不能抗拒。在他的怀抱里,我有瞬间的迷失,不知身处何方;甚至,我希望放下一直武装门面的斗志,做这个男人的小女人,一直到老。
真实的嘴脸
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三十几岁了还未结婚,他说年少时家境贫困,多年来一直辛苦打拼不敢懈怠,事业未成,不能涉及婚姻,我摇头:“这不算理由。”他笑:“好吧。因为我一直没碰到令我想结婚的女人。不,干脆说,没遇见你。”
这样的话不是没听男人说过,但因为自己心里没有,他说得再真都只当过眼烟云。可如果心里有他,哪怕明知他是无心的,还要字字句句记下,又辗转回味。
因为和他的这层隐秘关系,在公司我们倒疏远了,小心翼翼唯恐别人看出来。我曾问过自己,如果我们的关系暴露,我是否会牺牲自己的前途自动离开?换作他,又会怎么选择?情深意浓时,他当然说过爱我,一遍又一遍。只可惜后来我才知道,男女之间亲密时的承诺什么都不是,我在这里做地老天荒的梦,却完全不知人家怎么待我!
有一天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下了班去他那里。把我留在那里的东西先取走:“我父母要来住一段日子,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关系不太好。”到他那里取东西时,我心里有一种难堪和不安的感觉。这算什么呢?一段感情要瞒同事瞒父母瞒着所有的人,我们除了彼此的身体再无可分享之处,我好像预见了这段感情的结局。
他父母住了一个月,他躲了我一个月。不久,因为之前的一个促销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公司特意把各部门主管召集到一起进行分析总结。这个促销我们企划部是根据市场部给出的调查份额制定的,没想到戚健先发制人,他说活动失败完全归咎为企划部的方案脱离市场,根本没有参照他们的调查报告。
听着他有理有据的指责,我的心一阵阵发冷。他如果能稍微顾及我,就不必夸大其词让我如坐针毡!后来我才明白,公司老总在场,这是他的一个机会。既推掉了责任,又展示了自己的口才与能力,牺牲一个我又何妨?
会后,销售部主管到我的办公室,责怪我为什么不据理力争,倒成全了戚健。他说:“戚健这个人做人一向不磊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是他的长处,你不可不防。”我知道他和戚健一直有矛盾,说话未免有水分,但是心里还是很在意他的话。我笑着说:“就是,差点儿就被他套进去!不是说结了婚的男人才阴险吗,听说他没结婚,也没有女朋友,怎么也这么多花花肠子?”他也笑了:“这和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谁说成健没有女朋友,他女朋友在日本留学,两人在一起好几年了。前一段时间她还回来过,前几天刚走。”
我的心如坠深窟!一直以来,戚健又当我是什么?
决裂
黄总给我打电话。说最近公司要有一些人事调整,他要退休了,走之前想再为我做点儿事。我说好。给我一天时间好好想想下面的路,想好后再回复他。
当晚,我约戚健在酒吧见面。见了我,他很认真地看我的脸色,故作放心状:“好了,看来是不怪我了。”我笑着说:“哪有怪你,爱你还来不及,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皱眉:“你还是怪我――不是跟你解释了吗,开会时的那个总结,我纯属迫不得已。”我抱紧他的胳膊,依然笑着:“反正我们将来要结婚,你好还不就是我好?”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你喝醉了。”我说:“我动了凡心,不想再拼。我们结婚吧――我全力支持你在外面干事业,绝对做你最好的贤内助。”他说:“结婚不是件简单的事,我还没想过。”我一字一句地问:“是没想过结婚,还是没想过和我结婚?”他很不耐烦地说:“你何必这样。本是你情我愿的事,倒像我欠了你。”
我端起一杯酒,对着他的脸直泼过去。
没有胜利者
我给黄总回电话,说我要参加销售中心主管的竞聘,希望他务必成全我。我知道,这个位置是戚健期待已久的,是他人生计划中重要的一步。果然,岗位公示那天,戚健气急败坏地给我打电话:“我真是看错了你!你太卑鄙了!”我笑:“你何必这样,不过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倒像我欠了你。”
他突然沉默了,接着我听见他很奇怪的笑声:“我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你结婚!我现在告诉你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和姓黄的有一手,不仅我知道,公司里的人都知道。你以为我会娶像你这样的女人吗?是个男人都不会和你这种女人结婚,你就等着看吧!”
我的汗涔涔流下来――他是气我的,这番话不能当真。可是,我是哪种女人?我突然感到绝望和恐惧,我给黄总打电话,本想谢他,却哭得收不住。
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作为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团组织必须对党和政府关注的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组织必须承担起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就业观的责任;作为服务青年的组织,团组织必须保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团省委调研组在省内15所高校,召开8次座谈会,发放3000份问卷,对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对他们成长成才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基本情况和特点趋势
当今中国在进入商品过剩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就业岗位短缺时代。现在,我国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1.77亿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总数的1/4。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2000万,我国需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1.97亿人。而我国的就业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年全国高校学生达到212.2万,比上一年增幅达46.2%。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难题凸现。在我省,高校在校生数已达到28万多人,高校招生录取率连续三年都在70%以上,是全国率先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省份之一。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58348人,比2002年增加了19362人,增幅达46.7%。而我省又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支持这么大增幅的高校学生就业,存在更多困难。
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比,高校学生就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是:
㈠高校学生作为高知识、高投入群体,就业具有高层次性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最高,最具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其他待就业群体那样,苦候于大街小巷,奔波于劳务市场,去做家政小时工、餐馆服务员,靠体力吃饭。他们经过了十几、二十几年寒窗苦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面对未来都期望进入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寻找能够大显身手的岗位。一位李同学说:“再不行我们也是大学生呀,虽然不一定做成金领,但也不能去做蓝领吧,最起码要做白领。要不怎么对得起这块牌子!”
现在,有些人抱怨高校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他们不愿意去工资低、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是没有理想和信念。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高校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今天的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能承受的高投入,一个学生四年大学读下来,少则三、四万,多则十几万,还不包括小学到高中的费用支出。这些支出,不要说对农村家庭,就是对中等城市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种投入如何得到回报?只有通过就业。所以,高校学生就业希望去高薪、发展潜力大的单位,尽快使昔日的投入变成未来的产出是不难理解的。二是上大学仍然是今天人们改变生存环境,争取最大限度改善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途径。一个历经千辛万苦从乡村里、从贫穷中、从少有发展机会的环境下“考学”出来的人,当然不愿再回到昔日的环境里去了。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县城的单位连工资都保证不了,让我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助学贷款怎么还?更不用说报答父母了!三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到条件差、规模小的单位生老病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职工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很多学生不得不把求职目标更多地定位在能够吃“皇粮”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高校学生身处知识密集的大学校园,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经受的是现代风尚的激荡,他们的眼界和胆气都是中国最优秀的。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生就业是高期望值、高层次的。
㈡高校学生更关注自身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业具有前瞻性
调查显示,71%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主要考虑因素是发展前途,薪金报酬(39%)、就业地点(13%)和解决户口(4%)都要为未来的发展机会让路。他们并不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打工干活只是为了生存,为吃饱穿暖、养家糊口。绝大多数学生就业目的是谋求自身发展,争取事业成功。他们在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的同时,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机会、行业发展的前景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会尽可能了解和全方位评价用人单位。他们也会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尽可能同本专业一致的行业签约,从事和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领域,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他们也会尽可能选择相关或相近行业及与本专业有联系的营销、管理岗位。
㈢高校学生同龄同学,就业具有相对集中性
我国高校学生年龄趋同,大多在二十左右岁,正值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尚不够成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意识强却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时间集中,主要在每年的一至六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期间,各种的招聘会纷至沓来,高校毕业生应接不暇,在大学校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高校学生就业90%以上要靠招聘会完成。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用人单位集中,加重了高校学生就业的攀比竞争、跟风从众。
㈣高校学生是就业市场中的优势群体,就业具有主体能动性
应该说,即使在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大学生们仍然没有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处于完全被动之中,更不会任人随意左右,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期待用人单位的瞩目,但并不总是受制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洽谈过程中,他们能够坦率亮出自己的应聘条件,如薪酬待遇、户口住房、提拔发展等。当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多人宁愿自愿放弃就业,而去继续读书、考研等,为更高层次就业做准备。即使签约了,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未能兑现承诺,或工作条件与自身期望差距过大,很多人会辞职或者跳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他们也更具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和动员社会力量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调查显示,93%的学生表示如果在就业中受骗会向有关部门投诉。
我们认为,当前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三大趋势:
(一)观念影响出路,高校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趋势
我省20*年高校毕业生为5万多人,而社会上可容纳的就业岗位却大大超过这一数量。尤其在县区以下的基层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从总量看,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尚不饱和,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广阔空间。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却“有业不就”、“自愿失业”,引发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性矛盾(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乡矛盾(大城市与小城镇)、单位性质矛盾(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国营单位与民营单位)、行业矛盾(经济效益好的、垄断性的、有潜力的行业与经济效益不好、没有潜力的行业),等等。调查显示,58%的学生就业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不到10%的学生会选择内地;62%的学生会选择大城市,不到6%的学生选择农村;62%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不到3%的学生选择集体或乡镇企业;30%的学生选择教育业,没有人愿意从事农林牧渔矿业。招聘会上,知名度高,经济发展强盛的单位人才云集、门庭若市;不知名的小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却少人问津,门可罗雀。延边某药业公司年年来长招聘人才,但满意的签约者却总是寥寥无几。有人讲: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好不好”上,而不是“有没有”上。高校学生就业是观念一变出路宽。
(二)证书影响命运,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严重的高强低弱的趋势
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高学历者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低学历者则常常郁闷而归,甚至无法向用人单位投送简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打出“无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免谈”的条件,让众多学生望“证”兴叹。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用人单位的胃口也日益膨胀,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节节拔高。我省某市人事局到吉林大学参加招聘会,第一天的招聘标准为:本科生,英语通过四级,计算机通过二级。看到投简历者人数众多,第二天马上将招聘标准改为:只要研究生,英语必须过六级。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加之集中招聘会的形式,更是助长了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挑三捡四”。于是,就业市场便有了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经历歧视、能力歧视甚至相貌歧视等,使许多高校学生颓丧之极,不知所从。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优秀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强势,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压力影响行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今天的高校学生已经被动接受了“自主择业”的现实。一些学生在重压下开始另辟途径谋求发展,尤其是那些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低学历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某重点高校的丁同学由于没有拿到毕业证,无法参加正常就业招聘,只能背水一战与几名同学一道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几年下来,公司已经小有规模。在长春大学,几名专科生痛感专科生就业之难,同寝的几个人便合伙下海,自己做起了小老板。现在,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行动日益增多。虽然更多的创业者由于缺少经验和政策扶持等原因失败,但他们毕竟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而不多的成功案例,却如星星之火,激励着校园里的后来者前仆后继。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创业环境日益向好,一些学业突出,有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专利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学生也开始跻身于校园创业者的行列。调查显示,58%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压力下高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曾几何时,我们对西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品头论足,引为奇谈。今天,当我们也开始面对这样的难题时,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害怕、责怪甚至是气愤。曾几何时,高校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走进大学校园就当然成为国家干部,有了毕业证就等于买了终身保险。今天,他们手捧学位证书却仍旧不知道路在何方。巨大的反差,巨大的重压,引发了高校学生心理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
(一)心理压力逐步增加
被动面对,平稳接受。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就对“自主择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当被问及“你如何看待自主择业”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这是趋势,没办法,只能面对现实”。调查显示,71%的学生表示能够以比较平稳的心态应对就业。16%的学生对就业胸有成竹,56%的学生认为只要通过努力是能够找到工作的,只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克服就业困难。可见,尽管由于形势所迫,高校学生被动面对自主择业的现实,但尚能以比较平静的心态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做着准备。
压力过大,忧惧并存。虽然对就业现实无奈接受,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毕竟是痛苦的。就业压力使很多学生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毕业病”。调查显示,76%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曾经感到烦躁和紧张,48%的学生经历过悲观和恐慌的不良情绪。大部分学生都曾有胃口不好、睡觉不安稳、情绪易波动等身体反应。这种就业焦虑在一些普通院校、冷门专业的学生中表现明显,在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学历较低、年级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中表现尤为严重。
攀比从众,定位模糊。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长远打算,更没有对自身发展的系统生涯设计,对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应该获取什么样的待遇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向不同行业的单位投出几十份简历。这种“广泛撒网,重点捕捉”现象,充分反映出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和用人单位认识模糊,盲目性大。很多学生就业完全受到周围环境左右。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表示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会对自己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趋向选择多数人看好的热点地区或单位。在他们看来,想去的人多,单位就不会太差。更有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同学攀比,以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易受暗示性。
自卑自信,两极分化。面对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出现了自信与自卑两极分化的迹象。自信的学生主要是:能够依赖家庭力量就业的学生,学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学生,主要学生干部,等等。他们信心十足,对就业具有更高的期望值。他们自尊心强,不能认可去不理想的岗位工作。一位全优生说:“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挺出色。我理想的职业是电脑编程,有个公司让我去做打字员,这根本不可能!”但更多的学生则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在就业面前感到软弱无力,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位大四女学生悲观地说:“我成绩一般,经历简单,相貌平平,找工作时总觉得矮人一截,能有单位要我吗?”他们一般要求不高,能够实现一、两项基本条件就心满意足。某高校学生从前分配都是进税务财政部门,但前不久长影世纪城来校招聘3名售票员,竟有60多名学生蜂拥报名。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这样的专科生,能留在长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不错了,还挑个啥!”
(二)学习和成才观念趋向务实
专业选择服从就业需要。现在,在报考高校时,很少有家长及学生会根据考生的个性特质选择学校和专业,左右他们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他们选择名校,是因为名校的学生更容易被关注;他们选择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待遇高、条件好。对于他们而言,“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结果是,高校学生中认为“所学为所好”者只有51%,选择不是者为20%,表示不清楚的为29%。很多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很难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一些学生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报考了不理想的专业,到学校后四处找关系调整专业。更多的学生在选择上什么课(主要是选修课)时更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选修课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很容易得到学分;二是对今后就业有帮助。
单纯追求学历较高层次。用人单位日益拔高的学历和证书要求,引发校园内考研热浪滚滚,势不可挡。各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以几何速度节节攀升。某重点高校仅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就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扩大。在这里就读的一位研究生开玩笑地形容道:现在的大学校园是“本科生不如狗,研究生遍地走”。随之而来的是本科生、硕士、博士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形成了追逐高学历的恶性循环。于是,高校学生从上学起便开始积极地为获得更高的学历做准备。调查显示,50%以上的本科新生有考研的计划。在专科学校里,几乎100%的新生都打算参加专升本考试。在某专科学校,2004年有1100名毕业生,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专升本考试。
重技能认证,轻实际本领。“考证热”是目前大学校园里的独特风景,各种各类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大四的王同学为找工作频繁到招聘会“赶场子”,每到一个摊位都要骄傲地掏出拼搏四年取得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据他自己称还正在备考其他证书。在大学校园里,像王同学这样拼命考证的学生比比皆是。高校学生不惜血本,逢证必考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多掌握几门真本领,而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把各种证书当作谋生的“资本”、求职的“叩门砖”。一些学生贪多求全,并不看重与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花费上看,每种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高校学生四年为考证花费平均为二三千元,高的甚至近万元,这无疑加重了高校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干扰了他们的专业学习。
重实践经历,轻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经验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用人单位常常打出这样的招聘条件:“年龄20?25,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直接引发了高校的“实践热”。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从事兼职、家教和打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某管理学院的一个班级,有半数学生在校外有实践岗位,剩下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去,而是没有机会和条件。与此相比,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习却态度冷漠,缺少热情,有的甚至逃课。即使教学计划内的学习实践,学生们也常常不感兴趣。一位机械专业的学生说:我们对机床设备的认识都是来自于挂图课件,“黑板就是一切”只能把我们制造成“高分低能”的人。一位教师更是直言不讳说: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能力,缺的只是经历。所以,他们才要拚命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为的只是补上“经验”这一课。
(三)行为交往方式更加功利
就业问题中心化。就业是今天大学校园中永恒的话题,它已经成为支配高校学生生活各个环节的核心内容。传统上,就业话题仅仅是毕业生的专利,现在却波及到所有在校学生。调查显示,许多大一新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并为就业做出规划准备。大三的学生更是忙着了解有关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了解和比较用人单位情况,并向用人单位邮寄求职信。大四的一年是就业年,所有的学习都被迫停止,学生们只剩下了一件事:找工作。现在,穿梭于各类招聘会的不光是毕业生,更多的大三生、大二生也频频赶场,“侦察火力”,“了解敌情”。
人际关系紧张化。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引发了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位团委老师讲:一些学生为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常常利用不正当手段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每到入党、当干部、评先选优这些“好事”时,经常就会同学之间写上告信、上访的情况。有的学生给同学的招聘单位写匿名信,干扰洽谈签约。学生之间还存在相互封锁信息的现象。同时,极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欺骗行为,也使同学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度降低。久而久之,这种人际关系裂痕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
诚信意识淡漠化。一位辅导员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情况:这两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但伴随而来的是毕业生越来越高的心理期待,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违约情况也越来越普遍。20*年全专业就有48人违约,是2002年的两倍。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来该校招聘的北汽福田公司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拿走了已经与该公司签约的39名学生的所有有效证件,包括: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以此遏制学生的违约行为。一位重点高校的研究生,经过一路过关斩将的考核,终于被用人单位选中,可到签协议时,此生竟坦然告之:“我只是想来试试自己的实力,并不想签约。”用人单位愤愤离去,发誓从此不再要该学校学生。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中,“一只脚踏两只船”的现象和“骑马找马”的情况比比皆是,令用人单位头痛不已。一些毕业生失信于用人单位,更失誉于学校、社会,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调查显示:只有17%的学生认为毁约不符合诚信规则,不赞成毁约,71%的学生认为虽然不符合诚信规则,但为了个人发展可以毁约,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诚信,赞成毁约。
消费追求外表化。高校学生虽然经济拮拘,但对就业消费则非常大方。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只要对就业有帮助的事情,花消500元至1500元完全可以接受。一所师范高校的毕业生列了自己找工作费用清单:个人推荐表设计制作,100元;西服、领带、皮鞋、衬衫等约1000元;手机是必备的,1000元左右,话费每月也在100元左右。学生的就业消费依据自身条件各有偏重,但主要集中在通讯产品上。他们觉得择业时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快捷非常重要。其次主要是制作简历。一位毕业生一口气就印了30多份(近500张)简历,花了150元,他说这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现在学生的求职简历做得越来越精美,不仅要彩印,而且还要全本塑封,支出自然也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女学生在求职过程的化妆品消费正在增加。她们认为,适当化妆不仅可以美化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有助于加强应聘者面试时的信心。
就业难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调查表明,父母的观点和建议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子女经常就择业问题征询父母意见,但是多数父母都表达尊重子女本人意愿,希望子女做出最好的选择,即:“只要你认为好,怎么样都可以”。一部分父母因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及子女全面和深刻,也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你知道的比我还多,你自己选择”。这种尊重与信任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反,部分不负责任的亲朋好友却常常愿意在学生就业方面指手划脚,表面关切实则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用社会上的各种偏见干扰学生的职业选择,加大了学生的择业压力。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就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客观地讲,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制度对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不是学校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但是,高校本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专业调整与学科布局严重滞后社会需求,缺乏预测性。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老套、教材陈旧、教法落后,甚至为迁就任课老师而“因人设课”的情况。在一所职业师范高校,我们发现“对口升学”(中专直接升入大学)的学生所学的大专课程与在其中专时学的完全一致。如果他们“专升本”后,这些课程将再一次被重复教授。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不怪有人称“大专学生是本科学生的压缩饼干,是中专学生的发面馒头”。其次,很少提供具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机会。学校很少能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某些高校目前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实习都已无力安排,实践实习课完全要靠学生“自主”。应该看到,学生接触社会的开始就是准备就业的开始,脱离实践无疑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再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调查显示,当遇到就业问题时,59%的学生想到学校设立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但是,仍有30%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的不足,45%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力度不够,这种帮助常常是宏观的和原则性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生涯设计、人生定位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政府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热情不高、办法不多,精力投入太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形象地说:对于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只是开了一个会,盖了一个章,记了一个数,剩下的困难就都推给市场了。东北师大拟实施“优师优苗工程”,与省内某市对接为基础教育培养、推荐优秀师资人才。但长时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令学校方面很灰心。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误解、歧视以及不公平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观念冲突。
三、关于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调研,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认识:
第一,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社会课题,并不会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而且在一定时间还有加剧的趋势。高校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要受到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会受到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勇气,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做好的工作常抓不懈。
第二,高校学生就业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信心和决心。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机制日益完善,教育体制不断创新,这一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当然,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出现高校学生100%就业的情况。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签约率和初次就业率上,更不能通过数字放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毕业生自愿不签约、不就业,也就是说在一次性即时就业中失去了工作,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失去了就业机会,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复习考研、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便更好地就业;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到处打短工,体验多种工作岗位,为今后自己创业积累资本和经验;也有一部分人在准备出国或者等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而真正一心一意想就业却根本无法找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只占未就业学生的50%。
第三、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哪一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要靠学生以及家庭、政府和学校,还有社会多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在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的不是指责与抱怨,不是等待,更不是放弃,而是需要宽容和宽松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关怀与扶持,需要高校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调查显示:25%的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3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感受到团组织的帮助,同时,他们对团组织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实事求是地讲,学校团组织在服务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想重视不够,服务手段单一,与相关就业部门协调不够,指导能力不强。
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帮的新局面,切实为高校学生做实事、做好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全程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面向毕业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联络中介工作的情况,让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内校外各项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学生的择业行为是在毕业之际,但是就业观念的确立、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就业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聚,他们的生涯设计应该与学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学生就业绝不是短期行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能成为学生的季节性快餐,更不能靠一门课,一两次讲座,一两次校园活动来解决,它需要全程、全员的参与。长期以来,学校共青团开展了思想理论学习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喻教育于文化之中,喻服务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为就业奠定基础。近期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对服务于学生就业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专门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行政化和业余化的情况,使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自己专门化的机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专门化的工作内容和专门化的评价体系等。目前,省内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效果却难尽如人意。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对毕业生具体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力度。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行政机关,不是服务部门,其工作仅限于信息、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工作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科学,工作缺乏市场导向和个性化服务。各学校亟需建立一支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视角的就业服务。学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参与到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中来,团干部作为每时每刻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更应该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就业特点,使自己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社会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只在校园里面转,封闭起来搞服务的情况,使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一切工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要向面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开拓人才市场,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与招聘会;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向学生介绍经济现状、行业前景、人才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社会需要塑造自己;要引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国情,跟踪社会要求。与此同时,将一些成功人士请到校园中来,开展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大学生职业导航团”等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实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