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就业论文

社区就业论文

时间:2023-02-11 12:0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就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就业论文

第1篇

限于篇幅,本刊选择3篇论文摘要。

■《美国老年人肢体残疾患病状况及趋势:对中国老年阶段残疾的启示》

发言者: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Man Guo

背景和目标 这一研究旨在探究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的流行趋势,调查与美国老年人相关社会政策和方案,从而对中国老年人的残疾晚年提供潜在的借鉴指导作用。

方法根据美国国家调查数据,回顾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老年人的残疾趋势。根据国家2006年社区调查,提出了最近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残疾趋势,及主要社会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

结果现有数据表明,高龄人、妇女和只具备最低限度教育的人,身体残疾情况相对严重。

结论和推论调查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流行趋势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老年人残疾问题的政策和研究。

■《论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的社会政策和实践》

发言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Lesley Chenoweth

背景概述论文概述了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及家庭的社会政策和规定。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分别由联邦和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包括直接或间接针对残疾人及家属和相关服务性措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反对歧视残疾人,国家法律规定应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服务性工作。联邦法律及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收入保障系统,并支付伤残抚恤金、护理津贴,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及信息。国家负责为残疾人提供住房支持服务、家庭支持和临时托管照顾服务、社区咨询及娱乐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政府相关残疾部门承办给非盈利组织和私立机构。

论文核心内容不同领域政策和政府的协调困难,这种协调能确保残疾人获得持久而适当的支持。社会福利改革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残疾人服务的持续性。

■《论香港老年残疾人照料状况》

发言者: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Peter Chen

第2篇

论文: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竞争态势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目前状况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索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新问题进行战略思索。

1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有关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非凡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非凡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状况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猜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和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和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有关《“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办法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猜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和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和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5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功能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功能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和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功能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6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探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和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和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和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给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答应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索工作、职业的新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新的服务品种:

电子商务答应创造新的服务,并答应以创新的方法来定制现有服务。这些改变可能会重新定义企业的任务及其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还答应企业收集客户的个性化数据,建立客户档案以及收集客户的偏好信息,为改进现有服务和设计新型服务提供信息来源。

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 公共 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 环境 和维护传统 社会 文化 ,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 经济 活动、环境保护以及 社会文化 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 管理 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

(三)乡村 旅游 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 经济 收入的分配。但由于 农村 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 管理 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 环境 利益和 社会 文化 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 心理 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 指导 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 行政 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 税收 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 教育 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 社会文化 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 地理 ,2002.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 农业 经济,2006.11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竞争态势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1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转贴于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据图1,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4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5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5.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5.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5.3重新定义企业

新的服务品种: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社区服务行业的现状分析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及竞争态势,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社区服务产生的深刻影响。

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竞争的形式、活动的速度和领导的实质。激烈竞争和电子商务提供的许多新的机遇迫使传统的公司建立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传统行业的社区服务企业必须要对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对客户、市场和竞争定位的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1 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

狭义上的社区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由政府、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社区服务的范畴有了新的扩展,国家计委在《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义》中,指出社区服务应面向社会、服务社区,除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外,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接送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领域。因此,广义的社区服务业应包含无偿的福利、低偿或无偿的行政事业和有偿的商业等几个层次。无偿的福利应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行政事业则由卫生、计生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偿的商业性社区服务的经营主体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也是今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服务业岗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的各种无偿或低偿的社会服务。三是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是向驻在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社区服务业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业会迅速发展,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社区服务业的增加值将占到全部增加值的2%以上。

2.2仍处于发展阶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6%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5%~45%,发达国家的就业比重高达60%~80%。

2.3社区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2.4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9%。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一30%,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12%~18%。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把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就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

2.5政策积极扶持

2001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强调:要为需求潜力大、就业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3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上网人数将达到3亿人,有逾10万个左右的社区需建设,所需投资百亿元,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市场将达到可观的规模。借助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直接用于改善和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质量,以社区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基于这样一种大众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使大众可以从这种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直接受益,同时还可以为社区服务业创立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运营体系和模式。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减轻进入wto后对我国社区服务业的冲击。

4社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框架

借助罗伯特·考夫曼和埃里克·沃尔顿提出的电子商务分析框架,可以分析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产生何种的影响。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社区服务、商业流程、社区市场、社区经济五个层次搭建分析框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以多种方式被服务商和消费者所使用,服务商借助电子商务技术生产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品种。这样,服务商和消费者成为社区经济的参与者并承担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构成服务商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消费者在服务商的竞争和创造价值的创新过程中也获得了实惠,成为价值的受惠者。

据图1,电子商务技术(层次一)加强了服务商和社区服务产业对社区服务(层次二)和商业流程(层次三)的创新能力。随着这种创新能力的增强,服务商不断改善他们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进而在社区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的服务和商业流程构成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在这个新的互联网电子市场(层次四)中,形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等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结果,服务商的性质和市场组织的边界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推动社区服务产业结构和服务商市场结构调整的力量,由此构成了对社区经济(层次五)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包括就业、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监管模式的变化等。

5社区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波特的行业竞争分析模型认为,五种主要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这些作用力的结合决定了行业内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在行业参与者间分配的。这种行业分析可以帮助公司制定战略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因为这五种作用力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电子商务是如何影响波特模型所描绘的行业结构的。

6电子商务对社区服务业的影响

布洛奇和塞戈夫(blochandsegev~996)从价值附加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他们的模型将电子商务的影响分为三大类:电子商务改进了直接营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电子商务重新定义了企业。

6.1改进直接营销

服务促销:电子商务通过与客户直接的、信息量丰富的、交互式的接触,促进了服务的销售。

新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借助其与客户的直接接触,以及通信的双向特性,为现有产品创造了新的销售渠道。

直接的节约: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人节约大量金钱(与通过非电子化方式发送和通过增值网发送比较)。

经营周期的缩短:整体优化的供应链使得对客户的反应速度提升。

客户服务:允许客户查找到详尽的在线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品牌和公司形象:利用网站可以迅速建立起公司形象,并巩固自己的公司标识和品牌形象。

6.2改变企业

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学习: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将迫使企业迅速适应新技术,并向它们提供试验新服务和新流程的机会。各企业将不得不迅速学习各种新技术,伴随着学习而来的是战略和结构的调整,这些调整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改变工作性质:

在数字时代,工作的性质将被改变,这些改变正在创造新的机遇和风险,并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工作、职业的问题。企业将必须把员工当成最宝贵的资产。它将不得不经常培训员工并授予员工权利,同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6.3重新定义企业

新的服务品种:

电子商务允许创造新的服务,并允许以创新的方法来定制现有服务。这些改变可能会重新定义企业的任务及其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还允许企业收集客户的个性化数据,建立客户档案以及收集客户的偏好信息,为改进现有服务和设计新型服务提供信息来源。

第6篇

__区__街道妇联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区妇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坚持创新、主动作为、突出服务、力促和谐,推动了妇女事业的新发展。一年来,街道妇联有多项工作受到上级表彰。其中,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七彩少年快乐成长》项目分别受到省妇联的表彰,妇联工作在街道三个文明建设中受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进表彰。

一、坚持创新,不断壮大妇女组织。一是坚持思想创新,实现妇女组织与社区建设同步推进。2015年,街道妇联坚持每月一次例会,每季度组织一次妇女干部培训班,学习有关妇联工作文件的精神以及有关妇女儿童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帮助妇女干部摆脱思想陈旧、观念老化、工作被动、行动迟缓的旧格局,坚持把妇女工作纳入街道和社区工作的规划中,让妇女在基层组织成为主要参与者和工作者,使妇女工作与社区工作同步推进,同步发展。二是坚持管理模式创新,建设多元化的妇女组织。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充分发挥不同类别妇女群体的个性,用各种形式将她们组织起来,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区妇女组织,社区家政服务站、巾帼志愿服务队、歌咏队、舞蹈队、健身队等各类妇女组织蓬勃发展,从而延伸了妇女工作的手臂。三是坚持服务方式创新,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形式实质;以联谊组织、创业就业、巾帼团队为依托的指导;以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婚姻介绍等为内容的中介,建立健全了与妇女广泛联系、平等沟通、共同参与的工作平台。

二、主动作为,大力推动妇女创业就业。一是强化政策推动,优化妇女创业就业环境。根据妇女的需求,变安置性就业为开发式创业,通过岗位、项目、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激活女性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促进女性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发动各级妇女组织、巾帼文明岗、女企业家等共同参与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中来,形成部门联合、社会联动促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狠抓岗位扶持,满足创业就业需求。充分利用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巧借外力,积极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开展春风送岗活动,为妇女创业就业牵线搭桥。三是广泛培训提高,增强创业就业能力。整合党政相关部门及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健全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妇女教育培训体系。为了改善农村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举办了“绿杨好阿姨”家政服务培训班和农村妇女“网上行”基础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共有124名妇女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并帮助推荐家政岗位或实现微创业。

三、多措并举,努力促进社区和谐与文明。一是精准扶贫。积极组织节日慰问。利用春节、六一等相关节日邀请党政领导先后走访慰问了40多名贫困妇女和贫困儿童,分别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及慰问品,使困难家庭和贫困儿童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广泛开展“献爱心”活动。动员街道的个体女商户、女干部献爱心,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措施,保证了贫困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妇联与街道纪工委、文卫科、文体中心联合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庆“六一”好儿童表彰及文艺演出活动,为小朋友们赠送了书籍、书包等学习用品。举行了定向资助助学金发放活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他们送上慰问和期望。街道妇联还与中信银行共同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对辖区内的8名家庭困难学生每人送去500元慰问金和学习用品。通过亲子大讲堂、__家长学校微信群等平台,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让家长“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二是定向维权。严格按照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要求,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纠纷个人调解室,及时预防、化解家庭矛盾,帮助调处家庭邻里纠纷。举办妇女维权法律和调解知识讲座,组织妇代会主任旁听公开庭审活动,利用党员民主公开日等活动,联合司法、综治、文卫等部门

宣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知识,多批次为妇女同胞提供上门咨询服务。三是彰显文明新风,谱写幸福__和谐梦。积极开展“低碳家庭,绿色生活”主题活动、“亲子大讲堂”百场巡讲__区__街道行、“关爱女性健康科普知识”讲座、“美丽社区,集中清扫”志愿行动等大型文明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文明。四、强基固本,切实提高妇女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一是以庆“三八”系列活动为载体,集中展示各界女性新风采。利用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开展了观看女性励志电影、三八维权周、“大手牵小手”关注慰问弱势儿童活动、大型舞蹈和歌咏比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效明显的“三八”纪念活动,集中展示了女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二是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大力弘扬时代女性新风尚。先后培养并推荐表彰了一批妇女先进典型,__村__居生态休闲农庄申报了省级巾帼示范基地并被表彰为省级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__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七彩少年,快乐成长”项目作为优秀服务案例受省妇联的表彰;__“邑家亲”团队获__市优秀巾帼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何桥村陈翠华家庭被__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__市妇女联合会联合表彰为__市“平安家庭”示范户;女大学生村官__推荐市“三八”红旗手评比。三是以优化环境为抓手,不断拓展舆论宣传新空间。将妇女工作动态及妇女先进典型事迹以报道信息的形式及时上报区妇联,进一步优化了妇女工作的舆论环境。2015年,共上报区妇联信息250条,其中被__省妇女网采用6条,被__市妇女网采用5条。报送街道宣传科信息37条,其中被《今日__》刊登5条,《中国__》刊登19条,新浪微博3条。共报“三为”大讨论、 “悦读改变人生,悦读助我成长”、“与最美家庭同行”心得体会、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失地女性群体创业就业的现状与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工作经验和论文13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宣传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妇女品质,在全力打造“温馨、和谐、高效”团队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出知理敏行、自信干练、亮丽大方、引领潮流的妇女干部形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街道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妇联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第7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2011届[R].浙江,2012.

[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2-16.

http://zjedu.gov.cn/gb/articles/2012-02-16/news201-

20216111318.html.

[5]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3):99-102.

[6]覃泽萍,彭翠香.146名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04):174-176.

[7]王生锋,齐玉梅,黄行芝.临床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及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01).

参考文献:

[1]BeckDL,HackettMB,SrivastavaR,etal.Perceivedlevelandsourcesofstressinuniversityprofessionalschools[J].2001,36(4):180-181.

[2]闫瑞芹,沈宁,陈京立,等.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同时期的压力源、压力水平及其变化趋势[C].护理研究,2006,20(20):3019-3021.

[3]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4]段功香,张平,王蓉.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A],当代护士,2006,(8):3-5.

[5]于丽荣,冯先琼.护生学习压力源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A].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8-10.

[6]柯永红.护理专业学生减轻压力技能训练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9):523-525.

参考资料

[1] 王平,裴莉琳.顶岗实习背景下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61.

[2] 鱼鱼.血染的白大褂[J].家庭医生,2012(10):1.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变迁,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发展较为快速的阶段。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年推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股乡村旅游热。这一旅游形式和农村以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农民生活、农村文化等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一、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内在机制

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本源在于城市与乡村文化势差。文化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最活跃的因素。现代旅游已然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表层,它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充实。古老而厚重的乡村文化积聚着中华上下5000年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历史不断冲刷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传承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传统的乡村文化面前,中国城市文化呈现着另一番文化形态。中国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难以保存中国本身最为原真的文化面貌。两者之间出现了文化势差,这正是乡村旅游形成的吸引力本源。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更是一种生活时尚。这种文化势差是建立在空间势差、视觉势差、心理势差的基础之上。城市的喧嚣繁杂与乡村的宁静悠然、城市的钢筋水泥与乡村的砖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乡村的慢调节奏,这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文化势差的表层现象。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将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平和之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宁静的乡村环境,释放心理积郁的同时,他们更深层的是在体验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乡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的关系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旅游地区农村社会变迁的加速器,社会变迁促进或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反映出了旅游动态的一个特征――流动。最基本的一点是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现代文明,外部信息带进了乡村,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作为乡村旅游接待者,他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开始放弃过去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不断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他们开始以商品经营者的身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去生产经营。乡村旅游加速了乡村人观念的转变,进而加速了乡村社会的变迁。社会变迁之于乡村旅游有一个先被动后主动的过程,乡村旅游首先带动和促进了乡村社会变迁,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社会又会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社会变迁促进或影响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牵扯到方方面,包括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风俗文化的变迁等。当然,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和大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主导因素。

1. 人口变迁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2. 经济变迁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吸引力之一就是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源。在人类社会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稀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征途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南省有关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有了生财之道。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3. 社会结构变迁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管理层面的全面改革,旅游产业增加了村庄管理者的业务量,促使管理者改进管理方法,使许多管理者由原来的“兼职”管理村内事务的同时,农业生产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变为“全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参与管理所得。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管理机构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原先村委会负责村内的所有事务,现在可能很大一部分事务由村民组建的“股份公司”处理,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呈现相分离的趋势。社会成员地位结构也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显著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生产致富的机会,但是由于村民们资源条件的差异以及抓住机遇的能力不尽相同,总有一部分人更快发财致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地位影响社会地位,对于不同村民来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提高他们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体验,这就是农民阶层的分化。农民的分化是由于财产关系与职业系统的变迁,出现了多样化的职业类型、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及经营形式的背景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当农村在集体经济之外引入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双层经营形式,在农业劳动之外引入了其他多种职业类型之后,农民相互之间的地位差别才变得明显起来。此外,乡村旅游业很好的结合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村民职业由原来的“纯”农民转变为服务业从业者与农民的混合职业者,村民职业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4.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现代文明,外部信息带进了乡村,对乡村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最强烈、最直接的冲击,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他们转变了对待传统和变革的态度,由恪守古训,求稳怕变转变为主动迎接新时代,接受新观念;转变了传统村民知足常乐、固步自封的态度,转而积极进取,主宰命运;他们转变了怕冒风险和胆小守旧的处世态度,逐渐提高了风险意识和承担风险的承载能力;他们转变浪费时间、不讲效率的劳动态度,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他们转变了对待知识与科学的态度,更加重视对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下一代的教育投入。

生活方式由价值观念所主导。农民的衣食住行不断追求品质与高效。例如中国民间饮食结构逐步由过去的主食消费向主副食相结合转变,传统的粗粮细吃、稀稠搭配也有了新的内涵。

5. 乡村文化的变迁

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也是乡村与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活的差异成就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乡村旅游注重传统事物和传统价值,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融入乡村生活之中,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安静、自然和原原本本的乡村生活体验。免费论文。

(2)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蔡碧凡等.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6

[2]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 2007.6

[3] 蒙睿等. 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6

[4]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思考[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5] 邹统钎.乡村旅游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3)

第9篇

    论文摘要: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立足理论、现实与西部开发的机遇,西部城市社区服务不能没有公益性,但从实际出发、从长远考虑社区服务应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社区建设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五大方面,社区服务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这是因为社区服务发挥了基层社会保障的作用,解决的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社区服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指为居民提供的所有服务;狭义的是指为社区居民的基本日常生活服务,解决的是生活便利的问题。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生活服务,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优抚服务,家庭服务,治安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等许多方面(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社区服务)。针对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区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龙头

    良好的社区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针对我国西部而言,良好的社区建设同样有助于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将会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西部城市社区服务首先面临的是为社区服务定位的问题。

    从性质定位的角度讲,城市社区服务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社会公益。这既因为继承了民政服务的传统,也因为社会转型期确实有相当部分的社区成员需要无偿或低偿的基本保障性质的服务。但社区服务在实际运作中,始终是三种成分并存,即福利性、公益性的无偿服务,部分公益性的低偿服务,营利性的有偿服务同时并存,甚至在同一个社区服务点上并存。从当前来讲,我国西部地区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西部城市中真正连基本服务费的支付能力都没有的人员毕竟是少数,无偿服务的空间并不大。此外,社区服务的使命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从单纯提供服务转变为同时提供服务岗位,已经成为现实的要求。对于以社区服务作为谋生手段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奉献,他们在提供服务时是要营利的。最后,社区服务与社区经济发生了联系。社区服务在现实中成为街道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非营利的性质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众多因素汇集在一起,说明西部城市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不能没有公益性,但从实际出发、从长远考虑社区服务应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部分学者认为s当前西部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离产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走产业化道路还为时过早。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社区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社区建设的后发性主要体现为:在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发展规范、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后发优势,在定位与发展规划上也应具有超前性。此外,我国西部地区恰逢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为城市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从西部开发的大背景出发,城市社区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更加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首先,伴随着西部开发的进行,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居民有能力通过市场来满足自己对服务的需求。同时城市生活中也已出现不同的消费阶层,一部分人购买了商品房和私家车。伴随着重经济的发展,这一阶层的人数还会增加。对于这一部分人群而言,他们的服务需求不但已经完全由市场得到满足,而且相当注重挑选服务的提供者,讲求服务质量和服务的品牌。伴随着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的改变,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经营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其次,西部开发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和城市改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希望在城里找到工作岗位;企业改革中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也需要重新找到工作岗位。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能够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据国家计委有关专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 0。可新增加就业岗位是so多万个;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可新增加就业岗位13}万个。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不仅解决了就业,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再次,西部开发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与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意味着社区服务从非产业发展为产亚的过程,意味着逐渐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

    最后,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有利于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当前,西部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中央和地方对社区服务的投人微乎其微。因为社区服务支出既未纳人国家财政预算系列,也未归人人民政府或其他事业费中。再加上社区服务福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利润率较低的一个领域,很难吸引众多的“商人”、“企业家”积极投资。当然社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社区服务福利性和公益性的一面。这一点是由我国社区服务的多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以上四个方面是西部城市社区服务选择产业化道路的现实原因,同时说明,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机制对社区服务的客观要求,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社区服务产业化不仅是西部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且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政府有关机构、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发展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等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事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各类投资主体不因投资于社区服务业而影响其经济效益。例如: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减免税收,提供帮和咨询,等等。

    其次,要完善社区服务的制度框架。既要建立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也要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质。社会保障服务的存在与发展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也是我国社区服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要求,所以应建立公益和营利相结合的制度。但是,社区服务作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如何确保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还需要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因为非营利社区服务使用了国家的资金,在享受优惠政策时,又占用了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部分社区服务就其性质而言,是国家利用社会资源第二次分配来为在市场资源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的人群提供基本保障。如何保证这部分资源公平的使用于确实需要的人群,而不致被不当挪用,是保证社区服务履行其社会和政治职能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制定明确、详尽和严格的法律法规。

    再次,扩大社区服务对象,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要在为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努力开拓为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提供服务的项目,以提高有偿服务的比重。例如购物、维修、交往等便利服务;咨询、中介、传播等信息服务;资源、法律、就业、教育等各种各样的生活支持。

第10篇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AH201410378415

【摘 要】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不被

>> 社会支持视域下就业支持网络的建构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求职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对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自尊和网络偏差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吴越,《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解决对策》[N],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1期。

[3]牛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杜静,吴国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探析――基于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重点调查》[N],南方伦刊,2013年04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论坛,2014年17期。

第11篇

关键词: 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

1.前言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课程体系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集中反映社会对专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体育院系毕业生顺利走上并胜任工作岗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能力为单位创出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设计,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200余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以及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文件及研究论文,并收集和参考了石家庄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调查法

通过访谈法对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开发公司、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实习生200余人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了解当前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2.3逻辑分析法

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情况,对当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推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3.1.1健身俱乐部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主要需求大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急需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瑜伽等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但据调查显示,我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健身俱乐部的要求,主要问题如下:大多数学生技术水平很高,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说不清楚道理,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

3.1.2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投入逐渐加大,由于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强烈需求,社区建设中经营性的运动场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商业体育俱乐部健身的人群占体育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已步入老年人社会,大批的退休职工进入社区,对体育健身均有较强烈的需求。但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健身场馆的经营中专业管理人员及健身指导人员相对缺乏。

3.1.3职工体育的广泛开展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领域

据调查显示,不少公司企业投资建造了体育场馆和组织各类员工体育活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员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体育文化的重要魅力之一还体现在其精神文化,即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但调查显示,目前各相关企业尚缺乏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才和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随着企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必将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新领域。

3.2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2.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应较好地掌握各项健身技能及其专项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用较系统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会员作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掌握一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健身俱乐部及大型综合健身场馆的会藉部、市场部等相关岗位工作需要,并适应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深入开展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2.2具有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

能较好地传授健身运动技能,并能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健康诊断与科学健身指导――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制订与实施、运动营养与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适应健身教练岗位工作的要求,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国家级健身指导员”、“体能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

3.2.3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并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言谈举止,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做好健身服务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

3.3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以石家庄学院2008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案为例,石家庄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提高拓宽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四部分,共计43门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为必修,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占全部课时的18.2%;专业方向课程也全部为必修,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健美操、武术、体操、舞蹈等,占全部课时的62.7%,其中理论课程9门,课时比例为34.25%,技术课程15门,课时比例为65.75%;提高拓宽课程为选修,包括跆拳道、散打、健美运动、轮滑、体育营销、体能训练等,占全部课时的14.2%,以术科选修为主;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择,但课时量仅占全部课时的4.9%。

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中术科课程比例偏高,纵观我国其他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技术课程比例正在日益缩小,理论课程比重加大,这是当前国内外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新趋势[3]。由此也就不难发现毕业生为什么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失调,选修课过少,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非常不利。

3.4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与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3.4.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3.4.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3.4.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

3.5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3.5.1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限选课。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育科学类等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3.5.2专业课

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主要包括:①专业理论类:大众体育与休闲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等;②专业技能类:围绕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健美操、健美运动、游泳与救护、网球、羽毛球、篮球和太极拳等,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健身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其后的专项提高奠定基础;③专项提高课:学生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个人特点选择1―2个技能项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专长。

3.5.3选修课

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上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也可以根据各院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如体育休闲与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旅游、健身俱乐部私教、高尔夫运动与管理、社区体育或职工体育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如水中健身、瑜伽、壁球等课程。任意选修课: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为跨学科、跨专业、边缘交叉或综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和就业的适应面。

3.5.4实践课

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如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器械健身、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为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要的基础,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多,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该院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合理设置课程,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季克异,黄汉升.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证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4]。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5-6]。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7]。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