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型玻璃课件

新型玻璃课件

时间:2022-11-03 15:1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玻璃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型玻璃课件

第1篇

定位于点――着眼讲课切入点

师: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数量的词语,又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是啊,只有一个地球!养育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饱含感情地抒发了一些问候、感激、赞美的话)

师: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概括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

生:作者赞美地球概括的句子是“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赞美之情)

生:我画的是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叹息、惋惜之情)

师:能针对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吗?看谁提得最有价值,我们就带着谁的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生: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文提问落脚点是他们。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应该是教师讲课的切入点。从上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师首先从课题有感情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感叹,积蓄感情,引出想要抓的中心句,即讲课的切入点。其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及宇航员对地球赞美或评价的语句。最后引导细细品味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语句,诱发学生提问欲望,激发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去研究,去讨论,去解决问题。

行走于线――优化讨论过程

师:海洋生物馆即将举办鲸的知识展,想聘请解说员,看看谁能当上合格的解说员?(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要当好解说员还要慢慢地学。先看看虎鲸、须鲸喷水柱时的情景。(师演示动画课件,生上台解说鲸喷水柱的情景。生评议,重点关注内容的说明方法)

师: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拿出来,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解说鲸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注意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还要补充课外的。当一个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要补充、要点评。

(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于学,教师在于导。教师导的目的是追求问题的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性。在上述《鲸》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并不是把要解决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任他们自行解决,而是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示范、评议,交流前教师的“温馨提示”,学生学会了学生借用资料、用好资料的方法,明白解说一种事物可以借用课内、课外资料,还应该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他们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语言,语言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合作学习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

照顾于面――激发参与热情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生书写)你们发现题目中哪个词是课文要说明清楚的?

生(齐):新型

师:预习课文后,你觉得课文中“新型”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普通。

师:那么“新型”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可以防盗、防碎,还可以消除噪音。

生:新型玻璃与普通玻璃不同的地方还有,新型玻璃可以调节屋内光线,吸收热量。我从课外书中明白还可以防弹,做电视屏幕。

师:你不但会认真读课文,还会结合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这种方法真好!那么课文写了哪五种新型玻璃呢,请同学们默写下来。

(生默写,教师叫一生到黑板上默写,并随后在五种新型玻璃名称下加上点)

师:请同学们猜测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生根据带点词讨论,说出猜想)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特点及作用来写的?请用心看课文,认真记。

(生自由读、记、批注)

师:大家好,我是×××玻璃,我啦――身上×××,我可以帮人们做×××。现在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组推选3号或4号同学到班上来交流比赛。3号或4号说不好的请组长或副组长教会他们说。

(生兴趣盎然,转换角色,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师提示生运用课文内容及一些说明方法进行自我介绍)

第2篇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 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虽然,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锲而不舍地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还需要新观念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新旧观念才能换位。所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理解、解决问题。如:我在《新型玻璃》这一课,首先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并填写表格的名称。

名   称 特    点 作     用

  

  

  

  

第3篇

一、走进文本,情感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文本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深厚的情感流溢于笔端,凝聚于字里行间。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去拨动孩子的心灵, 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与作者心心相印。同时,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感染、体验到这些情感。在此基础上, 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有了这些感受, 学生朗读时才能表真情、达真意,教师无需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 只需作情感上的暗示, 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 就能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分寸感、畅通感和节奏感。

例如,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 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不曾有的小鹿与弟弟惋惜的内心世界, 来引起心灵上的触动, 引发学生真实又深刻的内心感悟? 教师可以从重点句:“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 '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没看着'” 入手, 提出问题: 鹿弟弟为什么而惋惜? 仅仅只是因为一朵花都没看到而惋惜吗? 更令人惋惜的是什么? 建议学生再读读一、二、三自然段, 用心去读, 感受一下: 嫩绿的叶子上、花骨朵儿上曾经留着些小鹿的什么? 在学生反复朗读之后, 再让学生谈谈感受到了什么? 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 孩子们随着小鹿兄弟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快乐-欣喜-期盼-无奈-失望-惋惜,教材的情感自然留存于学生心中。而后学生听到玫瑰给大伙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兄弟俩不但觉得玫瑰没有白栽, 而且大家的快乐也给他俩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真是“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读之情、情之读,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自然、真切地融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二、质疑释疑,激活阅读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发问质疑。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那么,学生在何处质疑呢?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文中写道:“他挖了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 个小时?”“课文写父亲在废墟中不断挖掘救儿子,为什么在这儿要描写他的外貌呢?”等等。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穿透阅读

汉语言的“意合性” 决定了语文学习要用心去感悟,去穿透语言, 领悟文字背后的意蕴。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 在想象中感悟。在学生目视、口诵、心惟的同时, 教师要善于借助想象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 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 进而把书本的语言变成鲜活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 进而与文本中隐含的情感相碰撞, 产生智慧火花, 不断地充实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 促使阅读主体体验的积淀、发展与升华。朗读的过程是打开孩子们思维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读中质疑, 读中解疑, 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时,“ 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 使小洁同学紧紧攥着面包纸不丢? ”请孩子们读读找出的句子。有个孩子读: “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 又像在水里游。” 课件出示句子后, 我再请孩子们自己读读: 你能从这个大镜子里看到什么? 马上有孩子抓住课文的意思来体会, “我看到了湖里有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 我相机提示: “好! 除了这些, 你们还能看到什么? 联系上下文、插图, 展开想象的翅膀。”此刻,孩子们文思如泉涌 从文中找出了多处句子,如“看, 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 这些山石还会像什么呢?此时, 想象的翅膀与言语训练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孩子们有的说: “这些山石有的像猫捉老鼠, 有的像狐假虎威, 有的像狮子上山。” 有的说: “这边的山石像一把张开的剪刀, 那边的山石像一位睡美人。” 有的说:“ 这里的山石像骆驼, 那里的山石像牛羊。” 有的说:“这里的山石很多, 像河马, 像恐龙, 像乌龟, 像猴子,像大象, 真像大型动物园!” “除了山石, 你还能看见什么?” 在我的“穷追不舍” 下, 孩子们尽情地驰骋着自己的想象。

四、创设情境,多向阅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何?”阅读教学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教学时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和体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情感,激发能力。如教学说明文《新型玻璃》时,我创设了丰富的情境:用“××玻璃的自述”的形式,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一种新型的玻璃,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召开“新型玻璃推销会”,学生可以是“推销员”推广新产品,也可以是“记者”、“厂长”、“经理”、“玻璃经销商”、“顾客”了解新产品;举办“新型玻璃设计大赛”,开发新产品,学生畅谈自己的发明,提出标新立异的独特见解:“我设计的是噪音转化玻璃……”“我的摄像玻璃兼有防盗、摄像等多种功能……”“我设计的是自动清洁玻璃……”高招迭出,创意飞扬!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尽情地表现着,能动地活动着,此时的课堂已不仅是双向的互动形式,而是多向的交流、集体的互动。

五、读写点破,还原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与生活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学习协作,体会文章蕴涵的感情、情趣等。实行读写点破是阅读教学中,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通道的最有效、最根本、最关键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巩固学习的成果。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创设情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案例】

师: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孩子,你知道什么是枯什么是荣?

生:就是很枯。

师:这样我们来感受一下。你现在就是一棵小草,桌子就是地面。秋天到了,秋风吹来,大地一片枯黄,一棵一棵的小草慢慢的枯萎了。

师:(指着一生)草还这么精神?

生:顿时把头垂下去了。

师:有一阵风吹来,草更加黄了,更加枯萎了。

生:身子继续往下面钻,直到钻到桌子底下

师:(指着一生)再吹一下,看你枯不枯?

……

这是来自广西的黄亢美老师执教《草》这首诗时的情景,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小草如何是枯,如何是荣,老师创设情景。进行肢体表演,老师说小草枯萎时,学生做出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的样子;当老师说到小草长得茂盛,学生就举起双手,不断挥动,感悟小草茂盛的生命力。老师说:“野火一烧,小草烧不尽,为何烧不尽呀?”学生纷纷钻到桌子下,以示小草没被烧尽,还有根在土里呢;老师说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探出头来……越长越高……学生就慢慢地从桌子下钻出脑袋来,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蹲在椅子上,有的学生甚至站到桌面上。老师就像音乐指挥家,学生好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趣、新、活”的教学课堂,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情景。这种体现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真正催生了课堂的精彩,让听课的老师耳目一新,让学习的学生身处其境,用情感点燃智慧,让思维插上翅膀。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还原文本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话文本,构建情景

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的学本,更是教师最理想的教本。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美文。然而在现在的一种教学过程中,教材至上的行为,普遍存在,教者代替了学者,内容代替了言语。学生被动地接收了一切,教材和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学生没有真正地接受教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就要学生在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教材和学生双向互动融通。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这就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鲜活。

二、对话生活,还原情景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现行的很多教材和学生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贯穿学生理性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特点,还原学生的生活情景,放飞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情景的创设,“疏导”学生纷乱的生活感受,还原生活,更要给学生“开导”,了解语言应用的方法。

在教学《新型玻璃》时,教师还原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了解新型玻璃后,让学生举行“产品会”。让学生介绍玻璃的作用、特点等,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介绍去找一种商品,对它进行了解,并且写出来。这样进行情景的创设,即还原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对话媒体,再现情景

借助各种媒体教学再现情景,是指教师借助教材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剪贴画、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形象化,再现或还原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再现,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情境,刻意收到“一法胜千言”的效果。

课堂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文本内容,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如:在教《观潮》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时。教师只讲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了潮水的情况下,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让学生亲自感受,身临其境,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了解“移”、“逐渐”、“水墙”、“飞奔”等用字的精妙,既让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又锤炼了学生言语的表达。

第5篇

关键词:VRML;课件;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692-02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in Education

LEI Xiang-bo, WANG Hao-peng, GUO Hui

(Computer Office, 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sibility of VRML, presented the key technology of VRML applied in coursewa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VRML; courseware;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逼真构建集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的虚拟环境的技术。VR具有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能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简称VRML)则是一种建立真实世界模型或虚拟三维世界的场景建模语言,具有操作平台无关性、可扩展性和低带宽上运行良好等特性[1]。

目前,VRML在工业制造、军事、医学、航空航天、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是个热点话题[2]。VRML已逐步进入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之中,并对探索、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简要地说,VRML解决了教学中不可视、不可触等问题;解决了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实训设备不足、型号落后、难以更新换代的难题。所以,VRML在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应用VRML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

1.1 应用VRML技术的优势

1)VRML技术利用其全景三维、多媒体集成、境界逼真等特征,为学习者建构了一个更加神奇、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借助VRML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件凭借其强大的三维展示能力,对那些时空局限大、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克服了时空局限性及现实条件约束性,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建构。

2)VRML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件比一般CAI技术具有更好的交互性。首先,与传统的Flash、Authorware和PowerPoint开发工具相比,用户可以在VRML构建的虚拟场景中随着个人的意愿任意游走;其次,VRML借助其一系列的插补器和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响应学习者的交互操作,产生相应的事件动作;最后,利用VRML Script或者Java Script等脚本语言,实现一些复杂的动画。

1.2 应用VRML技术的可行性

首先,VRML开发技术的简易性及其各种软件对VRML的支持,使VRML教学课件的推广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VRML和HTML在使用难度上很相象,易学易用。对于一般的造型,可以在文本编辑器中直接编写VRML;对于比较复杂的场景,可以利用3DMAX等三维创作工具制作;对于复杂的交互设计,则有脚本语言强大的支持。同时,主流的操作系统都会支持VRML三维造型文件的解译和运行[3]。

第二,VRML文件本身采用压缩手段,例如在VRML 2.0中内嵌了拓扑手术编码,同时借助一些压缩软件gzip进行压缩,使得其更适合在网络中传输,同时压缩后的数据信息不影响虚拟可视化的现实质量[4]。同时,计算机性能的改养以及网速的提高,给VRML教学课件的推广扫清了障碍。随着计算机CPU以及显卡性能的显著提高,使得目前的个人计算机制作并运行VRML课件已经基本没有问题。

2 VRML开发教学课件的关键技术

与其他编程语言一样,VRML也具备自身的语法规律和逻辑性,在编程中有如下技术问题需要在程序设计时进行规划,以提高效率和再现质量。

2.1 模型建立

VRML是一种描述性语言,通过各种造型节点,建模者可以直接用VRML语言建立3D模型。在VRML 2.0中,提供了54个节点,可完成造型、形态、光源、编组、检测器、补插器、脚本和境界等9大功能。对于简单、规则的三维物体,可以利用Box节点、Cylinder节点、PointSet节点和IndexedLineSet节点进行建模;对于较复杂的模块可利用Extrusion挤出节点、ElevationGrid海拔栅格节点等构造;对于一个复杂的场景,则可以分别把每个造型单元放在不同的VRML文件里,通过文件的引用(如使用Inline节点)来连接各个部分。

2.2 位置转换

每一个几何体及其几何体之间加入Transform节点并进行修改,可用于平移(Translation)、旋转(Rotation)和缩放(Scale)造型单元,实现造型单元的合理布置。简单的转换可以改变几何体的位置、朝向和大小;复杂的变换可通过子坐标系的变换和嵌套,利用平移、旋转和缩放等组合及利用参数设置,可以变换出许多衍生体。自由运用变换技术的关键是必须准确了解VRML的父坐标系和子坐标系的空间位置,以便快速合理地确定参数[7]。

2.3 造型外观控制

几何体具有不同的外观质感,这是模型必须有的设置,它包括光照、纹理、色彩、背景和材质等。VRML中,造型的颜色为RGB,material节点提供6种域,域值均为0到l,指定了造型使用的材质属性。material节点提供的6种域为:diffuseColor,用来设置漫反色;shininess,用来设置表面光亮度;specu1arColor,用来设置镜面反射光的颜色,与shininess光泽度产生表面柔度;transparency,用来设置透明度,增加几何体的清澈感;ambientIntensity,用来设置反射环境光的强弱;emissiveColor,用来设置发光材质的颜色,从而可产生辐射感。系统采用组合计算确定物体的动态质感,通过参数的设置,系统可计算光强、亮度、透明度和反光度,能得到类似玻璃质感、金属质感和铝合金等材质的动态效果。

2.4 交互技术

在利用VRML设计和开发教学课件时,要实现交互的虚拟场景,只要在相应的部分添加一些检测器或传感器(Sensor),通过事件的传递来进行交互,做出动态的效果。VRML交互功能一般是通过一系列交互传感器来实现的。触摸传感器TouchSensor节点用于创建检测用户基于指点设备(如鼠标、操纵杆等)的动作,并将其转换后以各种形式的事件加以输出;环境传感器在浏览者选取、保持选取并移动指点设备时产生事件输出,包括CylinderSensor节点和SphereSensor节点。除了上面介绍的触摸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以外,VRML中能产生交互功能的节点还有感知传感器,它是用来感知用户在场景中是否可见其中的造型或用户与造型的接近程度,包括VisibilitySensor节点和ProximitySensor节点。碰撞编组Collision节点用来从浏览者所在的方位检测用户何时与该组中的任何子节点造型发生了碰撞。

3 结束语

我们正处在网络快速成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的教育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VRML,从方方面面带给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习者视觉的冲击和全新的感受。结合VRML设计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其形象逼真、准确生动的交互式三维世界能够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情境,能够提供实时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习者自主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教学质量。VRML创造一种融多媒体、三维图形、网络通讯、虚拟现实为一体的新型媒体,兼有先进性和普及性,必将为高技术的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开拓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第6篇

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在于能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的结合,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并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吸引幼儿多种感观,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为幼儿进行《雨的形成》的教学活动时,通过幼儿动手操作,进行烧杯加热实验,幼儿看到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老师逐步引导,幼儿观看烧杯上盖着的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幼儿看到了许多水球。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的动画,把“小雨滴”变成了“水蒸气”,在天空中越积越多,形成了“云”,遇冷就变成了“雨”,降落下来。整个过程幼儿一动也不动,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全神贯注的观看,并在优美、和谐的音乐、好听的童音讲解下,“小水滴”、“河流”、“太阳”、“水蒸气”、“小雪花”都动了起来。孩子被吸引着,被感动着。这样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幼儿学习兴趣、教学目的、教学效果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认识序数中,安排《小动物的运动会》,随着画外音的讲述,各种小动物在优美、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一会小马跑在前面,一会小兔跑在前面,谁能得第一呢?孩子们不由自主加起油来,孩子们好像置身其中,很快学会了序数。

二、如何在幼儿园发挥其独特作用。

自从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它已在我园教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幼儿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的环境。

1.增强幼儿的学习探究兴趣

多媒体其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很有兴趣,因为它形象生动,鲜艳,能动能够结合,对幼儿的视觉、感觉、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因素都能保持良好状态,使孩子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在进行音乐活动《春天》,常规的教学方法: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教唱新歌曲,这种传统的方式动感不强,显得枯燥乏味,幼儿学起来主动性不高。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不同了,同样的画面,春天的小树上,小鸟在唱歌,老师引导幼儿和小鸟一起练发声。必须打对小鸟家的门牌号:××××|××|×-幼儿兴趣一下引出来了,认真努力的打好,打对节奏,小鸟从树下飞下来,与幼儿一起学唱歌,通过多媒体逼真、形象的造型,幼儿一边学唱,一边拍手,一边高兴的自发编动作,整节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展,大大提高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2.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引进和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屏幕代替了小的图片,体现了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由此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求知欲望,启迪开发了孩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创造力。虽然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并增加了老师许多的工作量,但看到孩子的笑脸,听到家长满意的赞许,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因此不能夸大或过分的依赖于它,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不断进取,以完善它的作用和功能。

1.媒体课件制作不精

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需要大量的软件操作知识,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每个人都从零开始,只经过短期培训,她们掌握的只是粗浅的知识,会制作简单的课件,但这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其教学、教具的准备及配备。

2.多媒体课件不能滥用

许多教师认为,要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就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就等于已经现代化了。于是公开课、汇报活动中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不管活动是否需要,一律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比如:引导幼儿进行粗细的比较,一改过去用实物操作,而在大屏幕出现两根木棒,请幼儿比较粗细。这就混淆了多媒体的作用,从而也减少了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幼儿园教学手段,拓宽了软件的应用面,也促进了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面对实际、面对幼儿,决不能忽视以幼儿为主体教学方法。把在幼儿园刚刚起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它的作用和使用价值,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教学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Liu Keyi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o trai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should seize the import link, from the class begin to put students firmly attracted lived. Introduction language lesson suspense into, break into, story import import methods, teachers should properly u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6、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性

第8篇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原因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如说明文《冬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写“冬眠不是睡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像。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是要冬眠的。因此,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时,一要让学生把握语言的用词准确、科学性,二要让学生注重语言前后的逻辑关系。

《冬眠》教学片断:

思考:我们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

出示课件:一般地说,它(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

(1)这句话写了几个要点,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有三个要点,①“漫长的严冬”,说明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个季节是“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②为了度过这“漫长”的“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某些动物为了生存,所以要进入“减少体力消”的冬眠。③因此,“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过冬的“一种自然现象”。)

(2)理解“一般地说”中的“一般”。出示字典中的解释:①一样;同样。②一种。③普通;通常。讨论,应取哪种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应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为普通的,通常的。”也就是说,用上“一般地说”,说明既不是所有的动物,也不一定是在严寒的冬天。)

(3)用“不是……而是……”句式说说冬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是动物睡眠?为什么冬眠和日月扯不上关系?

(4)齐读第四自然段。研究 “但是”、“因此”在句群中的作用。(“但是”表示转折。这转折句和“一般地说”都构成“因此”这个结论的论据。)

通过对文本中的“不是……而是……”、“一般地说”、“如果”、“因此”等词的准确性理解,感悟文本的严谨、科学,通过“如果”来例证“冬眠不是睡眠”,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组织逻辑,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动态解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积极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通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1.演一演

在教学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后,把学生分为“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等角色,通过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通过扮演各种事物把枯燥的文字用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加深理解。活动中,还可以自己对课外常识的了解,扮演自己所熟悉的角色。

又如教学第五册课文《新型玻璃》中,为了促使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组织学生“我是出色的推销员”的活动:新型玻璃已经研制出来了,公司想招聘几位优秀推销员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你准备推销哪种玻璃呢?请你选择一种。推销同一种产品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设计好推销方案,然后演一演。在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

2.说一说

如《自然之道》教学片断:

师:回顾全文,现在我们来文中的几个角色进行反思:“我”做对了?“侦查幼龟”有错吗?“嘲鸫”有何感言?请选择同一角色的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思考准备。

生按分组合作,讨论、组织语言。

师:看,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我们班级。(一学生扮演,拿着话筒采访。)下面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各位观众朋友,你们好,我是那只幼龟,是大部队中的侦查兵。刚才的事件中,我失去了许多亲朋好友,为此我感到十分的难过。对此,我要向那位“好心人”以及更多想帮助我的人说一声:“你们违反了我们的游戏规则,破坏了自然之道,好心办成了坏事。请你们谨记教训。”

……

3.展一展

再如学了《飞向蓝天的恐龙》后,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搜集的恐龙图片贴在纸上,再让学生为这种恐龙写个解说词,在班级教室布置一个小展览。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三、转换视角,悟出语文味

说明文虽然注重常识性、科学性,但也有童话、诗歌等形式出现,增强了童趣和亲切感,面对着这样的说明文,仿佛在倾听老朋友、知心朋友的谈话,在儿童看来也许是跟他年龄相仿的人在跟他对话,不会有那和枯燥的感觉,也减少了其他说明文那种枯燥说教的缺陷,增强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地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对说明文进行提炼、改写。

第9篇

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情境创设的关键是“激情”和“设景”。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一、描绘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都愿意听故事,如果教师能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把学生带到一个故事情境中,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先用故事的形式o学生讲述小女孩悲惨的生活情境和小女孩美好的愿望,将学生带到那雪花飞舞的大年夜,再补充讲述《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著名的童话故事,从而引起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二、借助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可用教学课件、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进行这样的情境教学:蓝蓝的天幕上,有一轮圆月,让学生描述看到的月亮;然后再出现新月,并向学生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再用课件播放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到了蓝蓝的天上,坐在了弯弯的月亮船上。这么美的情景足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唤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展示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实物展示直观性强,具体可感。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

如教学《琥珀》一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产生好奇的心理,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等特点,能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月光曲》时,先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能够扣响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

五、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联系生活教学能让书本知识还原到生活具体情境中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如教学《新型玻璃》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会”。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学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改编、表演课本剧,都可以创设真切、感人的教学情境,强化教学效果。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组织讨论怎样表演课文的内容。最后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进行情境剧表演,可分组轮换,看看哪一组表演得更好。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10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目的的激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变成形象化、具体化。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教具、色彩等可以看的东西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种常识性的诗歌,诗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其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苍耳的整体图像,然后按动鼠标左键,伴随着音乐,出现一组动态画面:一只小松鼠在苍耳旁玩耍,离开时两个“苍耳娃娃”挂在它的尾巴上,一个绿色的圈围住两颗苍耳不断闪烁。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苍耳这种植物,并体会到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多奇妙,这样的软件设计,然学生充分地看,提高了学习兴趣。当学生很轻松地背下了这首诗歌。

2.让学生的耳朵动起来

语文课标强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听懂别人说的话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作为学习的手段,听又是掌握语言的必由之路。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可是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课堂常有这样的情形:提问时,教师的问题尚未说完,许多学生早已小手举高,待得到发言机会时,却讷讷难言,有的不知老师所云。原来这些学生压根就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他们完全沉浸于个人表达或表现的欲望之中,没有好好动起耳朵,专心听。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动耳、多听。如教学《李广将军》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我要求学生听我读一读,说说哪一种读法更好,为什么。接着,我分别用惊叹和叙述的语气读以上的句子。学生一个个屏息静听,听到叙述语气时,有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笑了。他们说,第一种读法把两个感叹号所表示的惊讶语气读出来,而第二种读法平淡无味,像杯白开水。我及时表扬他们耳聪目明。总之,精彩的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课的能力。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充分组织写、画、做实验、做手势、改变姿势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动觉。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捞铁牛》为例,我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后,找出“捞铁牛准备工作和怎么捞。”的段落熟读,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材料:动手做一个木架子,找泥沙铁片,用木板代替木船,用水槽装水,然后四人一组在课桌上进行实践活动,再把实践步骤写下来,有了动手实践去亲身体验,同学们兴趣盎然上台重述捞起铁牛的过程,教师顺水推舟,趁机突破课文的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通过动手实验,学生既感到语文课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4.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重文轻语”的影响,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小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4.1 创设问题,让学生迫切想说。一个人当遇到热门话题,感情激动时,“话匣子”就打开了。因此,我时时关注新闻,了解学生喜好,设置热门话题来提高学生说话前的激情。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来导入新课:(1)、你们知道四川地震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2)电视里播放了哪些感人事迹?(3)你们知道地震来时,我们如何逃生吗?同学们情绪激动,开始议论纷纷。我让学生举手发言时,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故意让他们来回答,当他们词不达意时,我会纠正,当他们说不下去时,我会补充,引导他们继续说下去。面对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我的宽容态度下,学生们踊跃地举起手来,都迫切地想说了。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学习新课文也充满兴趣了。

4.2 创设问题,鼓励学生多开口。在阅读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参加。要创设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发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用课件出示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每一片绿叶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讨论,发言。可是学生面对问题总想跃跃欲试,又担心答错或没面子,有的学生干脆不讲了。这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即使答错了也不去批评或讽刺。而是相机点拨。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勇气和自信,踊跃发言了,气氛活跃了。

4.3 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复述是重要的语文训练项目,复述不但是学生记忆内容,记忆课文形象的的训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记忆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完《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时,我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复述课文,看看谁讲的故事更生动,更完整。

4.4 拟定主题,展开辩论。语文大纲强调:“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为了培养学生倾听,并能抓住依据去辩论,我常拟定一定的主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如主题“开卷有益和开卷无益”,双方都要对所持的观点进行辩论,并力争驳倒对方的观点,学生们情绪激昂,即使是平时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也会主动参与辩驳的,老师用赞许的目光鼓励,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5.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结构;改革;主动参考;发展

现阶段,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老师“满堂灌”和“满堂问”等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权利,脱离了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硬是牵着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自以为合理,其实未必合理的教学思路上走,把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处理成教师一厢情愿的烦琐讲解和架空分析。这种做法会大大挫伤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且严重抑制了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可见,改革当前农村课堂教学结构势在必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么,应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

一、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条件,教师的真诚、关怀和帮助,可以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谈到他的小学老师时说:“一响起铃声,就带来一阵阵的恐惧。上课往往是先发算术本子。每喊一个名字,下面就有人把本子领回来,可是喊到我,那个算术本就像瓦片一样向我飞来,有时就落到别人的椅子底下……从这时起,我认为算术这是一门最没有味道的,也是最难的学科,直到高小和后来的师范,我都以这门功课为最糟。但是,那位十八九岁的从不打骂学生而热爱学生的语文教师,爱用歌唱的声调教学生读诗,使我在二十几年之后,还能背诵她教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从魏巍的话,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与算术老师的关系紧张,以致一上算术课就担心害怕,扼杀了他学好算术的动力。而语文老师则热爱学生,从不打骂学生,教学生读诗,让他觉得是在歌唱一样快活有趣,对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应对每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学生非常重视这种情感体验,他们会喜欢上这样的老师及老师的课,他们会在感受到老师爱心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回报心理――学好语文,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参与学习。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还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针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课件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学生自然会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

把游戏引入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游戏趣味性强,气氛热烈,最富有吸引力,当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时,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眼里也放出光来,跃跃欲试。欢乐的游戏极自然地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如习作指导时,教师把“抢坐”这个游戏引入了课堂:选四位学生,要求四位学生听老师的口令绕三张椅子正步走、跑步走、向后转……当老师喊“坐下”时,则要马上抢到椅子坐,没有抢到坐的学生就要表演节目;接着剩下的三个学生绕着两张椅子走……直到最后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学生为优胜者,游戏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教师紧接着要学生叙述刚才看到的游戏经过,学生纷纷举手,就连平时胆子小的学生也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精讲巧练,让学生有时间参与学习

目前,有不少教师抱怨班上的学生死气沉沉,不说、不问、不发言。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不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提出问题后根本就没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急于求成,使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或答不准确,造成学生难堪的场面,打击了其自尊心。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各环节,力求简短、精练,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也就是课堂中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等。

例如《新型玻璃》一课,传统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把五种新型玻璃讲解给学生听,这就显得枯燥乏味。而一位教师却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先精讲 “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要求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并像老师那样描述 “夹丝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再用第一人称形式介绍第三种“变色玻璃”;然后要求学生向人们推荐 “吸热玻璃”和 “吃音玻璃”。这样精讲巧练,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课文,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悟得了学习方法,并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

四、开展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一些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掌握,而是发挥班集体的整体功能,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动脑、动口,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考方法去讨论,鼓励创造性的见解,再通过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指导来学懂知识。这样热烈的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五、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善于质疑,也有利于改变当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状态。学生也会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启发他们去问重点、问难点,问在点子上、关键处,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加以鼓励,并引导他们解决疑难,学会质疑解难。学生通过质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切身感受质疑解难的乐趣,明白求知的路上离不开积极的参与。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角,而是一座桥梁。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知识,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灵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2-0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孙双金老师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形象思维。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范读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任课教师的朗读水平高,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也强。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影响力极强。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不论是古文或白话,均吟咏一番,他吟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完后我们已经基本领会原文一半了。”教师的范读能带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走了一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中的片段:

于老师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并提出要求:回忆老师刚才是如何朗读的,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生读到“妈妈,你爱爸爸吗”时,于老师示意停下:一提到爱,好多同学都避而不谈。所以作者的这个问题是要有胆量的。想想该如何读?

生反复读无法进步时,师再次示范:“妈妈,你爱爸爸吗?”提示学生注意教师的表情:笑着读,稍带点羞涩,读这个问题时脸上不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生读到“妈妈睡在病床上”时,师示意停止:一听语气就不对。告诉我,女儿看到这一幕,感动不感动?

师: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面多温馨啊!放低声音,不要惊醒了他们;慢慢品,眼前想象那感人的一幕。

于老师范读之后不是任由学生自读了事,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读出情感。

二、教给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清代学者崔学古提出的读书要求是:“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读训练,从低到高,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节奏适当、语调抑扬顿挫,训练要有梯度。

1.情感融入法。要做到情感融入地朗读,首先要梳理好文本内容,把握住情感抒发的技巧,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于诗词中。

2.情景交融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清晰思路。如出示教学挂图,配以音乐一起欣赏,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出示文字,这样能使学生的朗读内容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然后辅以文字,再加上与意境相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吟诵,既增添了一份情调,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想朗读法。朗读的内容是否吸引人,能否让学生有所感悟,相应的意境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意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去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情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课文中去。

三、热情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在朗读时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双手捧着书,摇头晃脑,一派天真,他们渐渐产生了胆怯、怕羞的心理,反映在读书时声音小,声调平,毫无感情。为此,笔者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由衷地赞赏、热情地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上课时对于大胆举手,哪怕是读得不太好的同学,笔者总是充分给予肯定;对于平时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注意选择简单的段落让他们读,如果读得好,则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不是太好,则可以婉转地说:“你的进步很大,只要在某处再注意一下就会更好。”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每当得到老师的赞赏时,学生的眼睛里会放出喜悦的光芒,从而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并不断强化。

于永正老师执教《新型玻璃》: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课文时,一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

师:读破了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因为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一定能读好的。

结果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然后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在读第八遍前,于老师走到她身边,轻声嘱咐:“深吸一口气,对自己笑一个,接着在心中将这句话默读一遍,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教例中,于老师不断激励学生,点燃了学生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学生的自信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