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

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

时间:2022-01-31 11:4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

一定要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措施,因为照顾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在工作上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就会对幼儿带来伤害,服从管理。和大家分享的幼师实习工作报告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幼师实习工作报告一

快毕业了,我马上就要开始为期半年的实习生活,实习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待慢。学校对我们这次实习提出了很多要求,我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去要求我自己,对实习提出来的要求认真的去完成任务。

要求:

一、实习的目的

要明确,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完善充实自己掌握不扎实的专业知识、实习也是对自己考验的一个好机会。

二、一定要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措施,因为照顾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在工作上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就会对幼儿带来伤害,服从管理。

三、工作时遇到问题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去请教老师,要做到不耻下问,工作中要有组织纪律性、不迟到、不早退、力争全勤。

四、服从领导、尊敬老师、坚持文明用语,遵守服务行业的规范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的要求。

五、在工作中不随便打电话、不谈恋爱。

六、穿着朴素大方、不烫发、不佩带饰物、上班时要穿工作服。

七、正确处理指导老师和她人的关系、不发生矛盾、必须以实习为主。

八、服从实习单位领导的工作安排和调动,把工作需要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工作报酬。

九、在实习期间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味、不怕麻烦。

十、对工作要积极主动、尽全力去做好。

对本次实习要有主动性,要边干过学;保持好教师形象,要注意总结、注意积累、注意反思。

发挥特长,主动配合带班老师工作,虚心学习,不懂就问,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

幼师实习工作报告二

按照学校要求,抱有4心来实习:虚心、有心、耐心、细心。不迟到,不早退;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了解工作日程,尽快地熟悉全班幼儿的姓名,熟悉幼儿园环境。

具体实习计划如下:

一、重视师德修养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于幼儿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幼儿教师做人的基础,也是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工作基础。

1、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幼儿,平等尊重每一位幼儿,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点滴成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树立起“一切为孩子“的崇高思想。

2、学习幼儿园优良的园风,认真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做榜样。

二、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进一步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道德观。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1、在课堂设计与组织方面,首先要虚心学习有经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设计活动内容,在教学练习中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积极与老师探讨,每次课堂教学后,认真反思,争取更多的进步。

2、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周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3、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对事物的反应、行为态度、学习状况,并进行一些记录,提高自身的观察、记录能力。

4、认真做好教养和阅读笔记,积累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上的经验。

5、不断丰富以家长的沟通、交流的经验,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幼师实习工作报告三

一、指导思想: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技巧、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随时能够看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具备角色互换的能力,能够事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教育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新鲜血液,需要一批批有识之士的开拓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对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尽快在政治思想、业务上较快地成长、成熟起来,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为了让新教师对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程序比较熟悉,能应付日常的带班工作,有扎实的业务理论的功底。因此,制定本计划,对其在教法上进行指导,使其在一日活动的许多方面有进一步提高。

二、带教目标:

1、鼓励其认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托班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掌握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每一个教养环节。。

2、鼓励其积极参与园内的政治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3、树立敬业精神,熟悉并钻研业务,以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指导新教师学习带教老师的有效教养策略。

4、通过交流、互动,让其学会反思,从而不断成长。

5、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增强对家长工作的熟练度,能比较顺利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6、通过日常工作,将自身的技能融汇到幼儿教育教学中去。

三、具体措施:

(一)、让实习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指南》,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分析了解本班幼儿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各方面能力整体特征趋势。观摩学习带教老师对于幼儿一日生活每个教养环节,不断自我实践,自我领悟,

主动与带教老师沟通交流,理论结合实践,多看,多想,多问,多思。

(二)、在每天的幼儿活动中都会发生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问题。如何有效处理,如何将错误转为正确,将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实习教师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对于新教师来说,在这些方面都缺乏专业能力,或是知道方法但不能巧妙运用语言或是行为来运用。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对其进行有效教养策略的指导。使其在自己不断的领悟,实践中,培养有效的教养能力。

(三)、带教老师要毫无保留的介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主动提供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针对具体课程给以指导。并主动向徒弟推荐一些好的教案及课件,不仅从教材上,更重要的是从课堂、教学方法、课件、听课情况等多方面全面指导。作为一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带教老师平时要精心指导备课,多花心思,严格要求,有关内容、方法或教学环节等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批评指正。还应多尽量抽空听徒弟的课,课后认真点评,指出优缺点并写出评课意见,以便徒弟借鉴改正。

(四)、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需要实习教师自己不断地努力、实践,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但作为教师,拥有教师素养的重要条件是师德。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低年龄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呵护。带教老师要传授自己多年保教工作的经验,并且指导实习教师用心去爱护每位孩子。

第2篇

【摘 要】 本文从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管理三方面分析了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特点与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

【关键词】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开办高等社会福祉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自1957年日本福祉大学首创社会福祉专门教育起,至今已有64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福祉类专业,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1]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和专业门类上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广泛化特征,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教育理念,该理念伴随日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制度。探究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模式、过程及其经验,对推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经验

1、实践教育内容充实

构建充实的实践教育内容是确保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由参观、演习、实习和课题研究四大阶段构成,具有典型的“累积式教育”特点。

(1)福祉设施参观。为了培养学生对福祉专业的热爱与专注,使其真切体验到所学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各校为福祉专业一年级新生普遍开设有福祉机构参观访问、福祉志愿者体验和福祉学术论坛等三项实践教育。其中,福祉机构参观访问是指由教师带队,参观由中央、地方、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及个人举办的福利院、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学校、老年之家等;福祉志愿者体验是指由老师或学长带队,参加由NPO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举办的儿童、老年人贴心交流、老年人介护服务、残疾人社会融入支援等社会福利型志愿者活动;福祉学术论坛是指让学生参加、聆听由学校或学部举办的含福祉主题演讲、福祉发展磋商、福祉实习汇报及福祉机构宣传等议题在内的福祉交流研究活动。

(2)福祉业务演习。是福祉援助技术现场实习的先修课程,也是各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福祉服务的流程及方法。内容有:让学生在校内视听觉教室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福祉需求者的心声与困境;在综合实习室进行福祉服务现场模拟演练;邀请校外福祉机构从业人员作实习专题讲座,并对部分特殊业务给予演习指导。

(3)福祉援助实习。福祉援助实习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也是大学四年里任务最重、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实践教育h节。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前往各大福祉机构,为福祉利用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确立自我同一性。福祉援助实习要求完成于真实场景中,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过度紧张或操作欠缺熟练而给福祉利用者造成伤害,福祉机构要求每位学生的每项实习工作必须在学校带教教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

(4)福祉课题研究。专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题;第二步,在文献研读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第三步,独自进行课题调研,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实践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授一定教学内容,师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累积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通过协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科研能力和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1)累积式实践教育。技能是在连续不断的积累中发展、完善和高级化的。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四年连续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社会福祉服务技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福祉服务技能的累积效应――福祉服务技能发展的系统化和福祉服务技能提升的加速化。以老年福祉援助为例,分层累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的援助信息搜集、援助目标确立、援助计划制定、援助措施实施以及援助效果评估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操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技术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量变现象质变现象技术革新的目标。

(2)协同式实践教育。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为实践教育目的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多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又要有政府福祉部门和社区福祉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福祉援助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要求激发集体智慧,共同商定实践教育流程、实践教育场所、实践教育目标和实践教育时间;在教学任务分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教师研究专长进行专题教学,课程单元涉及社会福祉行政、社区福祉传输、高龄者福祉、残疾人福祉、儿童福祉等多个方面。

(3)探究式实践教育。探究式实践教育是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又一亮点。它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首先,各实践小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维持高龄者生活质量之思考”、“高龄者社区护理机制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研究”等等;②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调查验证,做到“感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知、知中行”;[2]③交流共研。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碰撞思想火花,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④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提交。

3、实践教育管理严格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步曲,成功有效地落实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育人的目标。

(1)事前管理。指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管理。包括“实习前教育”和“实习前联络”两个环节。“实习前教育”,要求各学部围绕实习流程、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编组(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分编实习小组)等开展实习培训讲座3次(6课时);“实习前联络”,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开始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员主动联络,提交实习计划书并接受事前指导。如,实习职种理解、福祉援助对象评估、福祉援助计划编写等。

(2)事中管理。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计划执行过程(23天,180小时)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的管理。事中管理要求学生必须详细记载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问题和实习纠正;要求教师必须与实习单位教员每周及时碰面,了解实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开展一对一实时改进。

(3)事后管理。指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对学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职种介绍、实习体验总结等书面材料,以及学部进行结果评价而进行的管理。其中,“实习体验总结”要求有实习(课题)名称、实习内容、实习成果、实习感想、后续研究课题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忠告等内容,完成后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一份留给学生本人,另一份送交实习单位留存;“实习职种介绍”要求有实习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法以及该单位的福祉援助方针、福祉援助特色、福祉岗位介绍等对下一届学生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实习结果评价”,要求学部对学生实习前教育、实习中教育和实习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习指导配合(分前后两个阶段)、实习联络、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实习报告、实习体验总结、实习职种介绍等10项内容,每项各占10分,共计100分。学生实践教育成绩分为四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80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或单项成绩众有6分以下的)[3]。

二、对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的专业。该专业由于设立较晚,因此目前无论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践教育内容及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分析、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1、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实践教育内容含混。首先,从各校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每门方向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验、实训)学时(3~8学时不等),但是这些课时是如何实施的,应涉及哪些内容,应采取何种形式,应做怎样的次序排列等均无具体要求;其次,再从毕业实习来看,内容上也普遍过于笼统,仅要求与所学专业有关即可,至于学生去何地区、何单位、做了何种技能的实习等学校基本不过问,只根据实习报告内容核定成绩。

(2)实践教育方法刻板。实践教育方法是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已普遍关注专业实践教育,并且部分学校也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仅局限于部分改革,因此并未彻底摆脱“模仿秀”实践教育模式,加之设施陈旧、形式单调,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也无较大提高。

(3)实践教育管理薄弱。目前,从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管制型管理(少数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厘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展开教学,严禁任何改动;另一种是放任型管理(多数学校)。不仅实践教育内容、时间安排随意,而且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考评体系。另外,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也少有作为。

2、启示与建议

(1)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应是渐进的、有序的、上升的,而不是突变的、无序的、迭落的。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专业连续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是应制定四年实践教育计划,改革单靠短暂毕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的现状;二是应构建“三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环节中。

(2)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实践教育方法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要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4]因此,改革现行实践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从“直接感知教学法”“语言传递教学法”“启发暗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逐渐过渡。

(3)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实践教育管理应是以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守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对实践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5]分析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三阶段管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①计划管理。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执行计划。总体计划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由于各个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故不再赘述。执行计划是为落实总体计划中的每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计划,应包括实践教育地点、目标、内容、方式、流程、时间、要求等,目前各学校基本没有。[6]②过程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实践教育内容分别编制教师用和学生用实践教育记录簿,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应建立由教师、实践单位、学生三方参c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实践教育项目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打分来及时掌握实践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③反馈管理。为了提升实践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对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发现偏差及其这种问题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发展或继续出现。

【注 释】

[1] 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B盟.http://jassw.jp/.

[2]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3-165.

[3] (日)栗山隆.社会福祉g教育に演する一考察.http:///.

[4] 孙爱晶等.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0.

[5]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5.

[6] 公丕国.“PEER”模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8-59.

第3篇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是医院工作的缩影,也是护生实习最重要的科室之一[1]。我院是集临床、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医院,急诊科设有内、外等专科诊室,急救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转归。急救护理是每个同学必不可少的实习内容之一,在长期带教中,我院积累了一定的急救护理带教经验,介绍如下。

1做好岗前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带教老师讲解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介绍科室环境、抢救室和清创室的布局及其它科室的分布,使其适应环境,尽快进入角色。另外,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养:随着医学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使护生对护理工作引起重视,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因此,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是岗前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

2 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的培养

集中向学生讲解急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其特点,强调"急"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动作迅速,反应敏捷。老师也应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刻领会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加强和深化专业认同感[2],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3 熟悉物品的摆放,掌握仪器的操作

急救物品、药品、设备、器材做到"五定"。每班对物品的数量、性能进行检查、交接,并做好记录,保证100%的完好、备用状态。

4勤学苦练,提高急救技能

急救护理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通过技术操作来体现[3] 。老师应先分解抢救的步骤,让学生学会单项技术后,分工配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苦练基本功,以增强信心。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操作程序和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吸氧、吸痰、心电监护等操作,在工作中严格各种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带教老师一定要做到"一看二练三放手",并且"放手不放眼",对学生严格要求,如有错误及时给予改正。

5理论培训

由主管护师或护士长负责,讲解常见、多发的急危重症,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抢救方法、护理要点等。掌握急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给药方法和毒副作用等。

6掌握沟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诊科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比较急或危重,患者及家属心理准备不足,又加之法律意识的逐渐加强,与医院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尤其不相信实习学生,更是拒绝学生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让学生苦练基本功,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护生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于患者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使得患者能够信任自己,配合治疗[4]。

7严格出科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急诊科的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带教老师认真填写实习鉴定,对护生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成绩记入护生鉴定表并交护理部。

8注意自身防护

患者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短,我们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不了解,在操作别注意职业防护。如果发生职业暴露之后,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流动水冲洗,碘伏消毒后包扎,同时向院感科或护士长报告,必要时抽血化验追踪检查。

9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急诊因其随机性、突发性、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致其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老师在护送患者住院时,就只能在具体工作中带教:运送前,给相应科室电话联系,准备床位;在运送途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上下坡时要保持头部在上;交接时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管道是否通畅、固定,用药及检查、处置情况,随身物品等都要做详细交接,并签字保存。通过随时、随地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取知识。

总之,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带教方法的优劣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证护生在实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顺利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带教管理方法,并加以执行。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许业珍,王建荣.ICU护士专业培训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12):947-949.

第4篇

共青团工作研究

(5)基层共青团网站凝聚引导青年的功能建构评析 陈文

(10)如何提升高校研究生团学组织执行力研究 李??br> (13)高校学生团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鞠斌杰 郑璐

(15)雷锋从心中走向行动的路径探新 樊卫星

青少年研究

(18)大学生对的认同状况调查分析 张雪黎 张洁

(22)基于微博时代下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新渠道 熊先承 蒋常香

(25)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与自我调适 胡海山 卢进丽 朱丽

(28)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蔡文强

(31)科学人才观视域下大学生合理就业观的培育 李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4)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之学科交叉关系探析 周伟

(37)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徐建卫 袁道福

(40)简析党的纪律对青年干部的铸造和影响——十报告强化纪律意识精神的学习和思考 汤杏林 卞新华

(43)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分析 农淑琴

高等教育研究

(46)课程文化视野下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文教育研究 彭国昌 郭君

(49)构建高职院校六个“三维”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于慧婷

(5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刘红海

(55)十六大以来高校稳定研究的新进展 花传国 徐徽

(59)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 薛丽萍

(6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需求及激励研究 胡倩

法学研究

(65)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前调查制度探究 王英秀

(68)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人到场制度的司法实践困境及对策 张陆平

(71)知情权的人权属性及其宪法保护 仪喜峰 陈维松

经济与管理

(74)试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修复——以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个案 胡凌霞

(77)浅谈我国网络问政发展 张晓杰

文史园地

(80)“夜莺”自恋曲——探析菲茨杰拉德自恋人格成因 蒋桂红

(83)文学翻译的形式与抽象 全红 于无声 张凤

教学教改

(85)活动理论视角下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孙书祥

(88)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与方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郭晓辉

(91)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

第5篇

摘要:教师话语在民族院校的英藏汉类的大学三语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讲解语、提问语、评价语三种语言形式展开分析民族学院中自治区藏区内少数民族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的现状和特点。

关键词:教师话语;英藏汉;三语课堂;话语形式

引言:教师话语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民族学院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以藏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民族高等学校,从事藏族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众多。所以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民族学院英语教学班选取10 余个藏族大学生,并且按照同年级、同教程、同教材标准对藏区内英语教学班采取教师话语录音、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外语课堂教师语言进行调查。从讲解语、提问语、评价语三方面分析教师的话语表现形式。

二、话语表现形式

本调查通过运用语用学、语义学和语篇学对收集来的语料进行转录、分类和分析。同时通过对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英语教学课堂的观察及调查问卷分析教师在英藏汉三语课堂的讲解语、提问语、评价语三方面的话语表现形式,并给出一些改进教师语言的建议。

1.教师的讲解语

在教师语言类型方面,发现藏区内教师使用89.4%的目的语(即英语),6.6%的藏族语,4%的汉语进行授课,当学生无法领会教师语言(目的语)时,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语言形式,出现了英藏汉三种语言混用的情况。例如:Teacher:Taj Mahal,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in India,which is locatedin the ancient capital of Argon.S:我不知道Taj Mahal 怎么读?

Teacher:Taj Mahal 是按照汉语泰姬陵的发音,以英语的音调读。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外来的音译词比较难发音,因为藏语是他们的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加上音译词是根据汉语发音而来的,所以藏族学生很难掌握,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汉语发音知识帮助他们理解。

2.教师的提问语

调查显示,在民族学院藏区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课堂互动交流少。例如:“Are you happy?”“Do you understand?”针对这些展示性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Yes”或者“No”。但是参考性的问题,例如:“What do you learn in the class?”“How do you feel now?”因此,在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英藏汉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更多参考性问题进行提问,将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

教师的评价用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的反馈,调查发现68.8%的教师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肯定评价,但是也有15.2%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改变语态、句子结构或者形式给予否定评价。比如用虚拟语气“If you previewed the lesson,you would do it better”,或者通过运用不完全否定“your article is nearly well done except for some spelling mistakes”。(Jack Richard.1992)教师应尽量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加点评等积极有效的反馈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本文以民族学院中自治区藏区内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师为对象,从讲解语、提问语、评价语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英藏汉三语课堂上教师话语的现状和特点,并且对英语教师如何改进其语言提出建议,对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英藏汉三语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教师话语的互动特征

互动特征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量与质,它与教师的课堂会话策略和风格有关。本文报告对部分互动特征的分析结果,即:师生话轮分布、师生话语量比较、教师提问类型、反馈(包括纠错)方式等。

1.话轮交替频次

话轮是会话参与者获得并实际占有的发言机会,一位说话者从开始说话到结束、另一位说话者开始说话,便是一个话轮。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占有的发言机会可从一个方面反映课堂的互动性。十位实习生课堂中的话轮交替总频次为1717,平均每堂课交替171.7次;教师话轮和学生话轮分别占话轮总数的52.1%和

48.9%。这意味着被调查的实习生课堂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性,学生有较多的发言机会;进一步分析可知学生话轮通常是以教师提问的方式给予的。

2.师生话语量比

话轮或发言机会还不足以反映发言者实际的话语量,因为每个话轮所占时间可大相径庭。分析发现,实习教师课堂中平均教师话语时间占76%,而学生话语时间占24%。这个数字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结果相近,表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实习教师的课堂中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话轮较多而话语量不大的原因,与教师所提问题和所给反馈的性质有关。

3.提问类型

教师提问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即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和咨询性问题(教师寻求信息的提问)。一般说来,后者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比较大,学生自发的话语量也比较大。调查中我们发现,实习教师所提展示性问题和咨询性问题的频次分别为412 和109,分别占两提问总数的79.8.1% 和20.2%。

4.反馈方式

反馈这里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口语输出所给予的评价性信息,如肯定、赞同或否定、纠错。本文暂未分析肯定反馈和否定反馈及其方式的分布比率,而是从能否促进学生参与互动的角度,将反馈划分为简单反馈(如:Good.S it down,please.)和引发进一步输出的反馈(如:R igh,t but why?)。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实习教师给予引发进一步输出的反馈占所给反馈总数的24.8%,其余为简单反馈或引发更多输入的反馈(即教师在肯定或否定后再加以评论或扩展)。上述初步分析使我们看到,被调查的师范生总体上能做到较流利地使用英语授课,但他们的课堂口语在准确性和丰富性上还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课堂话语中有一定的利于增加学习者参与互动的特点但还不够明显,深入分析可发现他们缺乏一定的课堂会话策略。这些都为今后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有用信息。

四.课堂语料及其分析在藏族大学生英语习得中的应用

对实习生课堂话语的收集与分析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课堂会话乃至总体语言水平,而且可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应用于师范生培养,发展他们对实践行为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1.收集课堂语料,促进教师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是促进语言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刘学惠2003,2004)。强调收集教学事件和事实是反思教学的基础(p.1);大力倡导以教师课堂研究为形式的探索性实践。因此我们将收集师范生的课堂语料与促进他们的反思结合起来,要求志愿参加语料收集的实习生,不但给自己的课堂录音,还要在录音和转写过程中进行自我分析与反思。

2.利用课堂语料,为教学法课提供分析实例

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我们向学生展示课堂话语的语音和录写文本,并让他们就话轮交替、教师提问和反馈的类型等进行分析;也让他们更为细致地分析实习生的课堂话语特点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效果。(作者单位: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Hakansson.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Multilingual Matters.Vol.4.15,1986.

第6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实习基地;心理学;实习评价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李会学等人[1]探讨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措施。谷莘[2]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习为例,对参与式教学实习展开研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李晓黎[3]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指导老师在实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渐凸显,以往教育实习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我校为例,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部门、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度、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度,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较高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和审美与人文素养。(2)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和文字处理工作,具有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实习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较有力的指导团队,由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多年的教学院长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导,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提供专业方面支持,一名老师负责数据分析,两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并负责撰写分析报告,两名在读博士生做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通过对近几年教育实习工作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基地、实习自由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①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实多集中在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中小学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心理相关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因此他们对实习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数实习单位仅能接受少量实习学生,即使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也很难保证开展适量的实习活动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习趋于形式,学生在实习阶段未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②学生实习的自由度不够。学校给学生合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自主实习。传统的实多以集中组织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管以往实习中有分散实习环节,但是力度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实习效果。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教育实习效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但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表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这部分需要做大量调研和实践。(2)具体解决措施①建立实习基地。其实,心理学专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外,还可以扩展到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让本科生的实习过程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在注重扩充实习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基地质量。实习基地的种类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实践活动搭建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完成教育实习的同时,实习基地本身就是学生就业良好而有效的渠道。②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加大实习自由度。开放型教育实习是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性,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单位的种类,不拘泥于讲授好一堂心理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习计划的安排上,可增强实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实习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实习的比例。比如,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③构建合理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评价教育实习的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包括对实习目的、方案、结果等一系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评价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李会学,杨声,魏秀梅,牛明武.论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搞好天水师范学院化学教育实习的几点建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81-83.

[2]谷莘.参与式教学实习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68-170.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 社会体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96―02

1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环节运作模式的现状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校办企业和基地有机结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体育娱乐、俱乐部健身指导及产业经营方向的建设;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训练3个环节相结合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及经营方面的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本校的办校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户外运动管理等新型项目的拓展;长江大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与实践和师范能力的培养,在本地与“极限体育”合作,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与拓展指导培训,特别是与江浙一带及发达城市的大众健身企业合作,使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践训练与实践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安排时间除湖北大学外均在第7学期,持续时间为1―3月不等,主要实习基地在各地体育机关和健身俱乐部导等方向。湖北大学把时间学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采用穿插式实践教学,主干课程(如休闲运动管理、体育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该课程所修学期,可以是学期中,也可以是学期后的假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感悟体育并且规范调研报告的写作,这样穿插式实践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湖北大学将论文撰写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利于学生完成论文同时参加研究生考试。总体而言,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组织方式体现了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模式,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时间模式。

在毕业论文组织方面,无论是在论文撰写还是论文答辩,各高校都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一定的篇幅为基本要求进行的。长江大学学校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校企合作项目论文,且数量不低于学生总人数的5%。

2 湖北省各高校中实践教学进行时存在的不足

湖北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实践时间偏短等多方面原因都制约着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2.1 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分散在各个课程学习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例如,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必修课,如产业经济学、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等,但是每门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极少部分课有两节;长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体育经纪人、消费者行为学等总学时只有20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极小部分的学习。

2.2 教学实践时间偏短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时间不够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对学生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实践时间不够,实践环境刚刚熟悉或者实习内容来不及巩固,教学实践就结束了。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实践安排在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共两个月,该校有大部分老师及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不能有效掌握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时间就更充裕,该校在大二和大四的时候都安排了有实习阶段,并充分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样化特征不明显,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锻炼环境,仍有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还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针对性。长江大学建立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也不稳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地点因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停的变换。

3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社会体育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及规章制度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要客观地、公正地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考评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一为基地实习指导老师考评。两方面共同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两者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成绩更加客观。

构成形式性教学实践评价系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在每个实践环节的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出学生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形成对学生教学实践成绩的一种形式性评价,体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的差异性,对学生自我发展有指导作用。这也能对学校积累丰富翔实的的考评资料,积累制度资源做出贡献。

制定相对统一的评定标准。本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行评定,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该实践环节过程中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定。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程中,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组织指导能力、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综合后作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成绩。

通过实践基地对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检查验收制度以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奖惩制度。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管理规定》,写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职责。并将院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

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多向联系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对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分配上应采取分组配备,基本上一个实习小组指定一到两名本校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将基本理论以生动的表述传授给学生。在主题调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感悟市场的能力。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别人进行训练的方法,如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不同学习对象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教学指导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等实践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内陪外引”“双师教学”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师资建设的一个趋势,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困扰,汲取其可借鉴的部分,以市场发展趋势为理论依据制定合适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包含的社会层面,积极将专业建设与体育产业、健身休闲、保健康复挂钩,与社会各阶层社会体育的发展相适应,走出一条适应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3.3 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延长教学实践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社会培养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没有适应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将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以考虑把实习时间分散到各个学年,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阶段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有效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实践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延长每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力求学生能把各个实践内容掌握熟练,达到保证教学实践时间的连续性。

3.4 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从教学实践环节上培养真正的社会体育人才。教学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价值。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鼓励是有必要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等,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谋取最好的实践机会,物色更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在实践前、中、后都有义务有责任管理、保护好学生。所以,教学实践规程以及与实践基地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的签订是很有必要的,以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陈瑜.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32-35.

第8篇

【摘要】随着经血液性传播性疾病的蔓延,如乙肝、丙肝、HIV等传染病的传播,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1],在医疗保健部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万人次被针头或者其他尖锐的污染物损伤,其中:1.6万人次是被HIV污染物损伤[2],医疗职业暴露及传染的风险越来越来越大,医务工作者在医务工作中做好职业防范自我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切是实习护生。实习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知识及经验的缺乏,不懂得自我保护及防范,更容易被针刺伤而传染。因此,带教老师要在理论上给予灌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考试,使实习护生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所面临的职业危险从理论上高度认识;操作上给予指导、监督、考核,带教老师工作中做好表率,做好实习护生自我防范的临床带教工作事关重大,每个带教老师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使实习护生顺利完成临床实习,为今后走入护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实习护生 临床带教 职业防范

1 岗前培训

1.1 将实习护生集中岗前培训,由有资质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讲解职业防范的要求及相关规定,强调职业暴露的危险,组织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临床实习。

1.2 通过幻灯、讲座、事例等,加强职业暴露、职业防范的感性认识。

1.3 通过示教、导具,让实习护生进行演练操作并考核。

2 临床带教

2.1 实习护生进入临床科室,带教老师有义务告知实习护生该科室的病种及特点,帮助实习护生进行角色转化,熟悉科室环境,对实习护生职业防范、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论提问。

2.2 带教老师做好示范,做好普遍性防护(UPS)[3]的指导,(UPS)是在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体液都需要把它当作潜在的传染源来加以防护,其中:洗手、带手套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简单的(UPS)措施,做到操作前洗手、带手套,操作后脱手套、洗手,这样就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及工作环境的污染,有效地起到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的作用。

2.3 带教老师教实习护生做好污染锐器的处理,如针头、刀片等的处理,强调针头一经注射使用,切记不能双手复帽,如需复帽,须单手操作,静脉输液穿刺失败时,要更换针头,将取下的针头置于锐器合内或者是刺在棉纤上,放到污物缸内,带回治疗室处置,不能将污染针头乱放于治疗盘内,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在治疗盘内取用物时刺伤手,二是可以避免对治疗盘的污染。输液及注射完,将针头统一放到锐器合内,在取针头时不要慌乱,避免刺伤自己或他人。

2.4 带教老师要教会实习护生被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的处理原则[4],一旦发生被刺伤后,应立即在伤口两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后部位的血液挤出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再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3-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黏膜被污染时,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意外受伤后,必须立即报告带教老师,由带老师按针刺伤预案进行妥善处置。

3 做好职业防范带教的意义

实习护生是护理专业的后继人才,对实习护生做好职业防范带教自我保护,减少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被职业感染的危险,降低职业风险,对稳定护理队伍,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阳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现状 现代护理2007年12月第13券第14期3360-3361

[2] 罗素娟 韦靖 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现代护理2007年5月第13券第13期1271-1272页

[3] 周阳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现状 现代护理2007年12月第13券第14期3360-3361

作者单位:663700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人民医院

(上接第212页)

加重心脏负担而出现意外,应注意鼻腔填塞太紧可加重血压升高。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密切监测血压、出血量等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1.3 结果 :本组2例出现失血性休克,经积极抗休克,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出血停止,恢复良好,其余病人均已治愈出院。住院天数4~ 10天。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在鼻出血时,尤其是出血量非常大时,患者及家属常伴有精神紧张、惊恐焦虑,且鼻出血属于急诊范畴。因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恐惧感的解除要靠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护患沟通,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中安定下来。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安静舒适的环境对鼻出血患者非常必要;另外,探视人员不能过多。医护人员一定不能在患者面前惊惶失措,对患者进行思想上的安慰疏导,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及生活上的体贴和照顾,并请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病情观察:对大量鼻出血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等生命体征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每15-30min测量血压、脉搏1次,待出血停止后再延长测量时间,若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3]。嘱病人立即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0-15度,头偏向出血侧,有利血液流出,防止误吸血块引起窒息。对重度及休克昏迷患者除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外,还应严密观察出血是否停止[4]。止血有效的条件是鼻腔、口腔无鲜血,再次鼻腔填塞或内窥 镜下射频止血可在鼻腔出现少许渗血时进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出血会在行填塞术后经鼻咽部流人口腔,而患者咽下口腔血液会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为了便于观察出血量和防止出现胃黏膜的刺激,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勿将口中血液咽下。出血情况也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嘱病人将口中血液吐于弯盘中勿咽下,以便估计出血量,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时,说明失血量已达500mL以上,高血压病人鼻出血后若血压降至正常,说明失血量很多,应予警惕。鼻腔出血可以经后鼻孔流人胃内不易察觉,故应观察咽部,发现有无喉鸣音,应注意有无血块阻塞,以便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发生窒息,对老年患者出血时需准备好吸引器。

2.3 鼻腔填塞后的护理 :鼻腔填塞后指导与护理: (1)鼻腔填塞后避免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可做深呼吸、呵气来进行克制,防止填塞物脱出。如鼻部仍有血性分泌物流出,应告知患者不要误认为出血不止,应保持安静,并严密观察出血情况; (2)后鼻孔填塞者不要随老拉扯暴露在鼻腔外的纱球丝线,防止纱球脱落引起窒息。鼻腔城塞后,一般对患者呼吸频率无大的影响,但患者的呼吸方式发生了改变。填塞后患者张口呼吸,会引起咽喉部干燥、疼痛。老年人、伴咽腔狭窄的患者填塞后憋气加重,致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甚至有窒息的危险。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心肺功能监测,每30min巡视一次,严密观察呼吸预率、深度性质及节律,对憋气患者应专人守护,必要时叫醒患者或给予面罩吸氧; (3) 鼻腔填塞后患者经口呼吸,吸人的空气得不到充分的湿化及温化,常引起 口咽干燥、疼痛。嘱患者多次少量饮水,或口部放置湿纱布,并保持病室空气湿润以缓解咽部不适;(4) 应向患者解释鼻腔填塞 能引起眼睑水肿、溢泪,有时有血性眼泪,以免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

2.4 疼痛的护理:鼻腔填塞患者由于鼻黏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加上鼻黏膜水肿及填塞物压迫筛神经使病人有较明显的局部疼痛及反射性头痛,应嘱患者取半坐卧位,配合局部冷敷并限制其活动,这样可有效减轻疼痛及鼻黏膜水肿,也可减少再出血而对出血量大、极度烦躁的患者,应尽量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必要时给予镇痛剂,鼻腔内有填塞物时,患者会出现溢泪现象,可于结膜囊内注射抗生素眼药水,以防泪道感染并告之患者溢泪是正常现象,抽出填塞物后溢泪随之消失,消除其顾虑。

2.5 健康教育: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要嘱其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勿剧烈运动及过度兴奋,勿随便挖鼻及用力捏奏,保持鼻腔湿润,以防鼻腔再出血。老年患者宜进食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禁食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既使是涕中带血也应引起重视。起卧或活动时动作要缓慢, 以防再次引起出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简敦炳,项济生,陈建军,等.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1):660-661.

[2] 周燕飞,赖翠瑛.鼻内窥镜下射频治疗高血压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38-39.

[3] 王丽,王丽华,周玉英,等.顽固性鼻出血发病特征及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13(9):649-651.

第9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路桥方向;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49-02

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土木工程专业是由原来的矿井建设、建筑工程、城镇建设(部分)、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而成。其中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是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的6个专业方向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大土木”的框架下,有必要从路桥方向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入手,确立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探讨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容和途径,全面推动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重点应以确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职责。要求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化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基于以上原因,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三个方面。

(一)知识要求

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测绘与工程制图的原理和方法、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工程施工和组织的一般过程、工程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结构选型和构造的基本知识、结构工程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技术均能掌握,同时要求了解本专业的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二)能力要求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地基处理等领域的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三)素质要求

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对本专业学科范围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动向有所了解,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修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按照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的要求,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有:(1)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2)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编写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践;(4)建立实习基地,对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学时少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1.构建课程平台,明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土木工程专业各个不同的方向,在基础力学、工程材料和结构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为了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单位对人才的合理配置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素质教育,在大学的前三学年,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搭建公共教育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到第四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即专业方向课程),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面向企业服务社会。

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点。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上,应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如将力学类、结构类、施工管理类及工程材料、工程测量课程等分别采用精简归并重复性内容,剥离共性理论性内容,重新构建课程等办法,避免课程的重复。同时,在课程间反复协调的基础上,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科基础课实现“宽厚”,专业课实现门类多、内容新、学时精和信息量大。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真正方向,较容易地解决“专业口径宽、学时少”出现的各种矛盾,以满足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要求,满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改向、新项目研究或继续专业学习的要求,为将来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教师素质,建设特色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在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有义务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特色教材的建设中。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载体和改革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方向课程体系的教材内容应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要与教学计划要求吻合,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在路桥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编写出版了《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高速公路》、《道路勘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毕业设计指导》等十几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4.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是关键。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适当增加了法律、管理、工程经济和反映本专业新技术的选修课等,例如:《交通工程学》、《公路经济学》、《公路网规划》、《道路景观设计》、《公路测设新技术》、《地铁与轻轨》、《路面管理系统》、《路基处理技术》、《工程加固技术最新进展》、《道路桥梁检测新技术》、《midas Civil软件工程应用》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例如:道路工程专题讲座和桥梁工程专题讲座。为了把握最新道路与桥梁工程知识,定期邀请设计院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目前道桥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方法、新颖的设计方案、成熟的施工经验、成功的工程案例和最新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5.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我们有实验课、工地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确立工程结构意识。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体现专业内容的实验,在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同时,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内容对实验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考核,重点考核实验的步骤、环节,确保人人会做。实验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内容详细的实验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选择央企、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在6周时间。首先,邀请工地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工程概况,然后,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现场参观,技术人员讲解技术要求,最后,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向技术人员提问。实习期间,学生在工地现场由技术人员安排工作,专业教师协调管理。实习后学生要上交一份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例如:《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均设置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教师列出主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基础资料、认真讨论不同的方案。在结构计算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工程结构概念,再结合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结构构造问题,并按规范要求认真。设计后,学生要上交一本计算书和施工图。为了加深学生对桥梁结构的了解,熟悉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件构造特点及传力特点,给出要求,让学生采用最简单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做模型参加竞赛,使学生加深对各种桥梁结构形式构造的了解,让复杂的理论知识感性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6.改革考核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学生成绩考核的本身,对教学改革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考核、实验考核、实习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及参加相关科技活动情况等部分。根据培养内容学分绩点的不同,在考核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综合测试、大作业、命题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理解重点知识、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这种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前学生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尴尬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改革要服务于社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以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贾萍,吕恒林等.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研究与

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

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3]马慧彪,李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

[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型本科可就业能力重要性认知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缪悦(1972-),女,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湖南长沙4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可就业能力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项目编号:XJK011CGD013)、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物业服务补救及其与业主后续行为意向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C0431)、长沙学院2009年校级重点教改课题“实践教学视角下的物业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Z006)和长沙学院2009年校级教改课题“职业化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绩效衡量”(项目编号:09Y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88-03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张,每年涌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随之增加,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企业雇佣员工的机会日渐减少,员工职业发展演化为一种跨行 业、跨企业的动态自我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竞争力和连续性。如何培养学生专业技 能,提高学生的可就业及终生就业能力,为地方及企业输送急需的实用人才成为职业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课题。

一、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可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可就业能力的含义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20世纪初,人们把可就业能力简单地等同于是否具备就业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包含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工作可能持续的时间及工作可能获得的薪金,这将就业的质量与就业的机会同时涵盖于可就业能力之中。目前,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可就业能力是指某一段特定的时期,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一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特征,包括工作机会识别能力、职业获得能力、职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及自我调整等。可就业能力体现在动态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贯穿于职业的定位、发展及转换中。

2.可就业能力的具体内涵及构成。可就业能力是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能力集,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可就业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可就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英澳模式和美国模式。英澳模式涉及相对狭窄的能力集合,包括基本技能和工作技能。美国模式则将个人特质和价值观也囊括其中。这两种模式以澳大利亚的MKC(Mayer Key Compentencies)及美国的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为代表。MKC包括信息收集与分析、沟通、计划和组织、团队合作、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技术应用七种关键能力。SCANS基本技能包括基础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强调诚实正直、适应性,工作技能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强调个人特质及个人价值观在可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3.可就业能力培养研究。SCANS倡导将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大学教育的所有核心课程体系中。Smith和Comyn建议学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传授学生相应的面试技能、创造跟工作环境类似的实景场合,关注学生交际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感性认知,敦促其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及早规划。Fallows和Steven认为大学教育应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中,并注重对教师的评估。Zinser强调对教师的培训,认为教师是否接受职业与技术教育与其学生的可就业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教师参与相关培训能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附加更多的职业与可就业能力的内容。

二、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

1.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结构由学生拥有的多种相互联系的可就业能力成分构成,且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本研究在上述文献整理及分析后,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交往能力、个人特质、发展能力五个层面出发,经过前期的问卷预测,筛选出17种可就业能力的子能力。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沟通与协调、团队合作;个人特质:勤奋、诚信、自制力、抗挫折力;发展能力:责任心、执行力、职业规划、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是可就业能力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基本学习技能,有助于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技能水平。作为职业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必不可少,丰富实用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方法及娴熟的计算机操控技能,构成了职业型人才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发现,“智慧”“专业技能”及“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来自于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可见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个人特质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也非常重要,通过企业问卷的发放与分析整理发现,企业对于个人在勤奋、诚信、自制力及抗挫折能力上的重视超过了对于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关注。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保持可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获得及提升值得强调。

2.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的重要度排序。在确定了17项子能力内容后,我们形成了半结构化问卷,进行职业型本科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的重要性研究以及受访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认知差异比较。对于可就业能力结构重要性研究,根据前期问卷的发放,我们了解到不同受访群体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调查及分析,对湖南省长沙市企业高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以长沙学院、湖南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等职业型本科院校为对象,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回收254份。本次问卷所有问题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备选答案采用Likert7分量表,1表示不重要,7表示很重要,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检验。为检验受访者回答的信度,在选项中有意设置反项问题,由此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得出结论之一见表1(仅罗列前三项子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层与高校师生对于职业型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各项子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不尽相同。企业强调责任心及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高校教师普遍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对其可就业能力的认知。高校学生关注与知识有关的内容,对于企业普遍看重的交往技能及发展能力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17项子能力得分均在5分以上,反映了前期预测筛选的结果。17项选择综合得分差距不大,说明5大技能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而言不可或缺。

3.受访学生个体特质与可就业能力认知的差异分析。为进一步了解不同个体特质学生对于其可就业能力认知的差异,我们针对高校学生群体发放并有效回收的254份问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结果如表2。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同学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交往能力上的认知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个人特质及发展能力的认知有所不同。其中,女生认为个人特质在可就业能力结构中的作用较大,而男生更加关注发展能力的提升;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重视专业技能对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比重,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更具职业前瞻性,乐意在管理岗位挖掘自己的才能;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对于可就业能力结构中的5大技能重要性评价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大四的学生对于发展能力非常重视,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3~6个月实习的原因,考虑问题的角度与选择更贴近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自身可就业能力结构的倚重有所不同,我们将受访学生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及经管四大类,理工科的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偏重明显,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普遍满意,而文科及经管类的学生有些迷茫,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似乎没有太多的含金量,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认为提高交际技能对于提高可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有实习或实践经验的学生同样看重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的作用,经过社会的历练,能够更加全面、务实地考虑交往能力、个人特质及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职业型本科人才可就业能力的培养

1.构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对于职业型人才,不仅要求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学科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课程,也要强化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并不断优化。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能力和针对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方向课程适用于不同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专业方向模块课程采用必修和自修(非选修)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也是对课程知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2.倡导以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应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面向应用”的思路,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适时调整教学课程与内容,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第二,注重可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课堂的教学中,在课堂上不仅注重理论基础的夯实,更有意识地将课堂演化为可就业能力培养的舞台,具体体现为在课堂上应着重培养:基本技能,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提高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小组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需求,通过学习分工、协调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及团队合作意愿;高层次技能,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工作任务形式出现的实际的或虚拟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意识。

3.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转变观念,主动走出校门,在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科研转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增强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高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作相关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同时,与相关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及企业实际,合理安排行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段并相应延长毕业实习时间,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带动新的实习基地建设。另外,要争取从教学源头上实现专业定位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4.创设有效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可考虑制订两类质量标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一类是建立校级标准考核体系,学校根据每个专业的技能要求制订技能模块等级考核方案,学生通过考试后由学校颁发相关技能模块考核合格证书;另一类是行业标准的考核体系,以专业模块为导向,引导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考相关专业证书。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通过引入第三方评级或社会评价系统,加强过程管理,采取任务策划、角色模拟、行业实践、调研报告等考评方式,植入教师考评、实习基地考评、行业证书置换考评、职业技能竞赛考评等多种考评主体。

[参考文献]

[1]汤美娟.澳大利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2]刘小平,杨淑薇.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软科学,2006(3).

[3]郭文臣,迟文倩,肖洪钧,等.可就业能力研究:价值与趋势[J].管理学报,2010(5).

[4]Fallows,Steven C.Build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A University-wide Initiative[J].Education&Training,2000(42).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后进生 心理特征 转化 策略

1.关于后进生的认识

1.1后进生含义的理解

后进生,一般指由于受到自身或外部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未能达到学校和国家对大学生要求的标准,所犯错误较突出并对自己、他人或集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学生。[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比较落后,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比如成绩差、经常补考、违反学校纪律等。他们人数不多,影响不小。

1.2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2.1产生的背景分析

(1)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中学有很大区别,课程的设置难、教学进度快,老师不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时间增加,使得本来已经松懈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进而沦落为后进生。

(2)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由于大多学生对父母和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不强,很难适应现在的集体生活,难以给自己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定位。同时基于自身的不成熟和思想认识判断的错误,认为实现了大学梦,已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肆意放纵,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后进生。

(3)自身心理素质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关键作用。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需要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差异,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认知各有侧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差异。

1.2.2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了一个美妙而神奇世界,但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在虚拟的世界里极力地去实现所谓的“目标”和“理想”。同时由于学校周边网吧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吸引他们长时间沉迷于网吧,引发了众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

1.2.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力不从心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缺少使得学生的管理上出现了一些“盲区”,辅导员的精力有限,管不过来,有些环节管理不到位或是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生对自己约束不够,导致一些违纪等现象的出现。

1.3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1.3.1厌学心理

后进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一部分后进生逃课、不交作业,他们认为考上大学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非主流的影响,推崇“学习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应付学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或考试舞弊,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3.2逆反心理

多数后进生常常有逆反心理,部分人还消极逃避,在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后自责、自卑,但外在表现还是和老师、家长对着干。于是出现家长和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结果使得他们产生消极颓废、不求上进。有这类心理特点的学生往往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看问题、处理问题往往自我为中心,常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愿意或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1.3.3求异心理

后进生往往都有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因为自身学习和表现情况不尽人意,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信任和尊重,于是他们喜欢有意识创造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具体行为中表现为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哗众取宠。

2.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专业:护理学本科专业 入学时间:2005年

人数:2人 (占班级人数的3%)性别:女

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及表现: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身约束力差,适应性差,沉迷于虚拟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逃课,嗜睡,不与人交往,孤立自闭,课程考核不及格,学分达不到应修标准,学生甲降级至2006级,学生乙休学后转入2006级。学生甲、乙均具有厌学和逆反心理,学生乙还具有求异心理。

3.关于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案例中学生的转化过程,现本人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转化:

3.1以情带生,加大对后进生的关注

(1)感情投入: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对其平等,不要使其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针对案例中的学生,办理完相关转班手续后,利用班级集体活动的机会以新同学的身份将她们介绍给全班同学,及时安排班委同他们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各方需求。我定期找她们谈话,刚开始,她们总是很畏惧,保持沉默,当我用朋友的身份诚恳的跟她们交流时,她们逐渐能够信任我,在沟通的过程中开始放松,做到了有问必答,诚实守信。更重要的,她们能够主动来找我谈心,告诉我她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多了一些自信和豁达。这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期努力达到最佳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除自卑的心理障碍:后进生往往在心理上比一般同学更敏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更多的自认为不公的待遇。因此要学会找出后进生的优势、长处进行奖励,用对比、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后进生,消除其自卑心理。

针对案例中的学生,我做到了多观察、多了解,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学生甲在技能操作方面表现出娴熟,及时鼓励参加技能操作竞赛等。

(3)调整期待水平:对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使后进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自我肯定的满足。

针对案例中的学生,同时帮助她们制定每个阶段的计划,从易到难,从生活到学习,根据每阶段的完成情况,循序渐进的提高要求和难度。同时及时跟授课教师沟通,建议授课老师适时降低对她们的要求。

3.2严格的管理监督,提升后进生的约束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后进生的约束力差等问题,加大对后进生的制度约束和管理监督,针对本文案例中的学生,要求其写保证书,保证不旷课,不夜不归宿等,同时要求每天课间到我办公室签到,写清上课时间、地点、所学内容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她们进行自我监督,另一方面让他们逐步熟悉上课环节和内容。 转贴于

3.3提高教育的艺术性[3]

后进生的思想转化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门艺术,教师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善于打开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对后进生思想转化有恒心,帮助有真心,对待他们有爱心,教育他们有耐心。

(1) 善于捕捉教育机会: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因势利导促进其转化。

(2) 利用试探心理,进行激励教育:对于后进生,他们只不过是积极因素暂时处于劣势,而绝不是不存在积极因素,而且大多数后进生有上进的要求,迫切地需要同学们特别是老师改变对她的看法,但又怕别人说她“差”,于是他们总想表现自己,以此试探,观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对于后进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不断上进。比如:学生甲在班级活动方面比较积极,这是我会鼓励她参加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3) 针对摇摆心理,进行说服教育:后进生一般来说都想赶上去,可经过一定的努力,一旦没有明显效果,就会缺乏自信,所以一定要说理透彻,事实充分;二是要针对性强,反复推进。耐心引导,坚持不懈,逐步使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接受正确观点。

3.4发挥传帮带效应

针对后进生的厌学、懒散,根据任课老师和学期考试成绩的情况,有计划地采用学习“一帮一”,平时安排一部分学习尖子在晚自习时间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在考试前开展重点辅导,帮助后进生明确复习重点,特别是在实习下点钱的临床技能考试前夕,通过了解她们的技能情况,指定班级中技能强手手把手的给她们进行技能培训。本文案例中的学生在转入我班之前,需重修课程近乎10门,未开设课程10余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截至毕业前学生甲全部通过了考核,乙通过了三分之二的课程考核,并全部顺利进入了实习阶段。

3.5注重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动作用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会有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他们不仅是同学中的品学兼优者,更是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管理工作中的执行人。他们在同学之中威信高,自觉性和纪律性强。充分利用他们去帮助、引导、监督后进生,也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案例中的学生,我充分发挥了班团干部的带动性和引导性,在进行宿舍分配时将她们分配到了班长所在宿舍,提高了管理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可能性,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使后进生逐年进步。

尤其针对上网打游戏现象,采用定期跟踪的方式。布置班干部及时关注,一经发现其不上课、不在宿舍就寝等情况,就及时报告,我及时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引导,正确指导他们兴趣的转移,让他们知道,辅导员一直在关注着她们。

4.案例中学生转化效果

本文案例中的学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截至毕业前,一人全部课程通过了考核,顺利完成了临床实习,并与市级医院签订了就业协议。另一人修完了应休学分的五分之四,顺利完成了临床实习。

5.在转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防止区别对待

对于先进学生和后进生在日常管理中应一视同仁,否则往往会使后进生感到前途渺茫,并和老师产生思想抵触,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长此下去,会极大地增加思想工作的难度。

5.2不要态度冷傲

和学生谈心要避免冷漠,否则会导致后进生产生畏惧心理,有问题、困惑不愿意找老师倾诉,以后的工作根本就无法展开。

5.3防止语言过激

对后进生不仅态度要好,语言也不要过激,更不能骂。后进生的心理一般比较脆弱,过激的语言会伤害自尊心,而且可能就把他们推在了千里之外。

5.4不要过于急噪

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复杂的过程,常常还会出现反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辅导员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耐心,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秦旭鹏、高杰:《高等院校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9月

[2]李莉杰 谈后进生的素质教育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12月

[3]万越进 浅谈思想教育的艺术性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年04期

[4]杨廷英:浅谈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四期

第12篇

关键词:地质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99-02

地质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结晶学与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鉴定矿物岩石和编绘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以后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现今,能源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高校地质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

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为例,结晶学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晶体的对称操作,如描述几何单形的特征,如晶面的形状、个数、晶面与对称要素的相互关系等;矿物学要求掌握常见几十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并能进行鉴定[2]。课程比较抽象、难学,许多高校加重了实习课所占的比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效果不佳。本文尝试从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由于结晶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交互式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形、声音、三维动画和视频等汇集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可通过操作电脑键盘或鼠标回答或抢答,教师则根据回馈结果查漏补缺,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例如,晶体47种几何单形在教科书是平面黑白图,学生较难分析出这些单形有多少个对称面和对称轴,有无对称中心。使用交互式多媒体,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控制三维动画中单形旋转、对称、反伸操作的速度,便于学生理解。以立方体为例,从各个角度展示,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出立方体有3个四次对称轴、4个三次对称轴、6个二次对称轴、9个对称面和一个对称中心。结合单形立体结构模型,学生自己可分析判断,回答其他几何单形的对称轴和对称面的数目,教学内容清晰体现。

在大学一、二年级的野外实习中,教师应注重野外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地质现象,认识身边的矿物或岩石,加深他们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熟悉野外工作程序和资料收集方式,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在传统的野外实习中,教师只是对野外工作流程和地质工具的使用进行讲解示范,如罗盘、测绳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效果不好,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们必须对野外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提高学生地质基本技能及独立完成野外工作的能力。

一是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每天教师在进行野外实践前,简要介绍实习路线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并复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实习时分成各个小组,每到一个观察点,让第一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第二组学生针对这些地质现象提出问题,第三组学生根据这些现象和问题相互讨论,对这些现象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到下一个实习点处,三组学生的任务互相调换。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对地质现象的描述,还是对形成机制的解释,教师要给予鼓励,待学生表述完后再进行纠正、补充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化,大家充分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野外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方式。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广泛应用于室内教学,还在野外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发问,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分析原因,找到答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野外常见到的砂泥岩互层,泥岩层风化强烈,破碎形成凹槽,而砂岩层仍致密坚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2种岩性进行充分观察描述,然后逐步提出问题:砂岩和泥岩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矿物组成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它们的物源和形成环境,使学生受到启发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风化,是否和它的主要矿物的硬度、抗风化能力有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步步地找寻答案,让学生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野外教学。

二、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

打破原有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改善实验课的滞后性问题。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穿行,可在实验教学时先引入一些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例如,讲授矿物的物理性质这节课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矿物标本观察实验,自己描述矿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光泽、硬度等,在此基础上,讲授理论课,讲解矿物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及相互关系,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也易于掌握鉴定矿物的方法。这种把一些实验项目放在理论课内容讲授之前进行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更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教师也可针对实践教学中的薄弱处,如矿物解理、裂理及断口的差异,根据矿物标本指导大家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地质学类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基本型实验类型为主,提高型与创新型实验类型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完善实验项目类型,增加提高型与创新型实验类型的比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实验主导。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每组挑选一个课题,如一种矿物作为研究对象,课堂上由学生观察总结出矿物的鉴定特征,课后小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进一步查明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单体和集合体形态、成因和产状等。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学生走上讲台,汇报所研究的结果。每组汇报完毕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汇报的学生做出回答,最后该小组的同学根据大家的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小组最终研究成果报告。另外,可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创新型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流程、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在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毕业野外实践之前,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大学一至三年级的野外实习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对野外感兴趣、需要解决和深入认识的地质现象和问题,积极思考,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性实验,实现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方向和题目,然后再进行野外样品采集、室内测试分析,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这一完整的自我设计和主动研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改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以往的专业课程实验成绩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得出,考核机制单一,其应包括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可占总成绩10%~20%)、随堂测试成绩(占总成绩20%~30%)和实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70%)。平时成绩是学生每次实验课做思考题和写鉴定报告的成绩,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辅导和强化练习;实验随堂测试是课堂实验中选择一些标本去掉标签说明,考查学生对矿物鉴定程序的掌握情况。在最后的一次实习课上进行实验期末考试,将五大类的矿物标本挑选常见的几十种摆在桌子上,随机选择几种,让学生进行鉴定,测试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

野外实践考核内容包括:(1)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是否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2)野外工作中是否认真整理、总结野外记录本,是否养成勤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是否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3)考查总结报告,基本素材收集是否齐全,基础知识应用是否准确性,地质图件绘制是否规范性,是否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无个人的独特思考。

五、拓宽实验教学空间

自然界中的矿物种类繁多,而进行实验教学时,受课时和标本的限制,只能选择各类代表性矿物让学生进行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鉴定多种矿物的能力,开阔视野,应充分发挥学校地质博物馆丰富岩矿标本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多看、多比较,并通过野外实习采集和购买,逐步丰富矿物标本。

在此基础上,建设院系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下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搭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基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如矿物相关数据库、网上杂志等资料,以及网络教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结晶学与矿物学”精品课程。

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教学方针,多邀请校外野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开设讲座,给学生系统地讲述常见矿物的类型、特征、共生特点及野外矿物鉴定方法。而且,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在大学三年级之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从野外岩石、矿物的样品采集、鉴定及数字化统计、分析等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3],如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丁晓非,许英,武立波,等.普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