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设计研发岗位

机械设计研发岗位

时间:2022-03-03 17:4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设计研发岗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设计研发岗位

第1篇

关键词:工程应用;装备制造;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面向岳阳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知操作、精工艺、懂技术、会管理”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及从事实用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据对岳阳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2岗位能力分析

据对岳阳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及部分产品研发,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知操作、精工艺、会管理、懂研发”高级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群现状

该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增、本部已有)、汽车服务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个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专业群建设内容

立足岳阳,面向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1“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一,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湖南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其二,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三,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4.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其一,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二,核心课程建设利用二年建设时间,启动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CAD/CAM综合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

4.3“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加速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成员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用5-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教学、校外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

4.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识岗学习、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岳阳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遴选3-5家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现拥有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教材3部;已成为“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 唐庆菊,于凤云,张文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51-163

第2篇

1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设计类课程,它涉及的基础概念多、计算公式推导复杂、章节间的关联性不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再加之教学计划课时不断紧缩,这些给该课程的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目前,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且其大部分章节均涉及复杂机构的静、动态过程分析,因此,单纯采用PPT形式的静态演示教学方法,很难将这些复杂、枯燥的分析过程生动、形象地阐述清楚。学生学完后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长此以往,导致心中疑问越积越多,以致逐渐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1.2忽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教师一般会布置教材上相应章节后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然后根据其完成情况,来判断学生对每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而,由于教材上的习题往往多年都改动不大,部分学生即使对上课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也可通过网络等途径找到答案,因此教师无法根据作业情况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查找自身在授课时对知识点讲解的不足之处。

1.3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机械设计》在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其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开设的实验教学项目有:机械零件认知与分析、减速器拆装与结构分析、JCY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分析等。然而,具体到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实验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导作用,不会过多阐述实验所利用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原理,而是直接进行演示操作,学生只需机械式地模仿教师,按照给定步骤完成实验,即可拿到学分。可见实验教学仅仅是走个过场,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创新创造和实际动手等表现上有所欠缺,这也严重脱离了实验的本质目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1.4课程设计题目缺乏创新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产品的设计。然而,目前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陈旧、缺乏创新,以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多年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均以设计简易二级减速器为主。虽然减速器作为一种典型的通用设备,其结构几乎涵盖了机械设计理论课程中的几种通用零件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快的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设计方法。但由于减速器这类设计题目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其设计思路、方法、步骤早已有标准定式,学生通过网络和相关的教材等途径很轻易就能获得自己所设计类型的减速器的相关的设计模板,然后依葫芦画瓢,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减速器装配图、一些重要零件图的绘制。长达三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模仿中完成的,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其综合设计水平,无法体现课程设计教学的价值。

2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改善教学效果。

2.1理论教学

(1)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机械设计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公式、机械传动过程、机器工作原理、零部件的机构分析等,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4]。教师可在课堂上提一些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讨论、分析问题;或者由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由其他同学来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分析。例如,在学习链传动时,可结合自行车链传动,来讨论链传动的优缺点、适用场合、脱链现象及其原因;在学习带传动时,可结合洗衣机带传动,来分析带传动应力分布情况、如何避免传动带打滑。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板书、PPT及相关视频在课堂上交替应用,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的局面。例如,在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先播放与这些零部件加工制造过程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后组织学生绘制其三维模型,借助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的静动态分析,这样可改变以往满屏(黑板)枯燥的公式推导和文字概念讲解,以此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2)课后作业丰富多变课后作业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不要囿于课程教材后的习题,而应该做到内容丰富多变,打破“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弊端。教师可整理一些既符合教学要求又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例如,可将简易减速器的设计作为一项课后习题,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大胆探索、共同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进而激发学习乐趣。同时,还可适当采用师生“换位”形式,让学生来“教学”。例如,在准备学习齿轮时,教师可提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课后学习,然后每组针对课后作业制作一个时长约5分钟的PPT在课堂上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讲解中发现其自身的不足与错误,使其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只有做到内容、形式丰富多变,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师生间的有效反馈渠道,才能真正凸显课后作业的价值。

2.2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5],其改革已刻不容缓。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改革主要从主观和客观——教师和实验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在实验平台建设上,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新型实验设备,建设现代化实验平台。同时,淘汰老旧仪器和不具实际价值的过时实验题目,开设新型实验。用以建立健全与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机制,体现实验教学的教学价值,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3课程设计

随着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大学生第一次进行较全面、规范的设计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这对其后续的毕业设计、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6]。但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技术的高速发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优化课程设计题目。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同时,要使题目保持与时俱进,且使其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综合性,既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又使所设计的产品不脱离生产实际。例如,可将课程设计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影响力较大的机械类科技竞赛结合起来,每年的课程设计题目根据科技竞赛的主题来确定(如:无碳小车、纸箱包装机、钱币分拣机),然后再遴选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来参加本年度或下一年度的相应竞赛项目。一般这些机械类科技竞赛的主题反映了目前社会的需求,又突出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这类题目新颖和多样化,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应用有更高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提升其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改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我国当前科技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丰富教学方法与内容,改善教与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力争为学生后续从事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机械产品的设计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邓辉 刘德胜 石磊 曹平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江,娄晨辉,李兰.机械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濮良贵,陈国立,吴立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赵又红,谭援强.机械基础实验教程[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4]王翀,张亚.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95-96.

第3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计

中图分类号:TD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5-01

引言

目前在我国煤矿机械设计的类型主要有系统化、结构模块化和智能化等。系统化设计类型。这种类型设计的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结构模块化设计类型。它的特点是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联接和配合,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具有互换性和相容性。智能化设计类型。智能化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一、关于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方法

1.1开发煤机产品开发平台建立产品数据库。在开发这个平台之前,要面向并行工程的开发环境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开发时,要建立研发单位、制造企业及用户所组成的开发团队。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加强同煤矿、煤科院等的的技术合作,进行产品设计研究,掌握产品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这些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机设计数据库,并可实现资源共享。

1.2加强面向环境设计制造。面向环境设计又称环境意识制造ECM和面向环境制造MFE。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的使用及制造过程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达到最小。它是多方面的,如考虑了资源合理使用,产品制造使用过程中的装配、拆卸、维修和回收,设计中绿色材料的使用等多个方面。

二、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

煤矿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是指产品制造时,由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到转变为成品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有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毛坯制造过程,零件的加工过程,产品的辅助劳动过程等。在煤矿机械实际生产过程中,按一定顺序逐渐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质等,使其成为预期产品的这部分主要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同时,原材料经浇铸、锻造、冲压或焊接而成为铸件、锻件、冲压件或焊接件的过程,称为材料成形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质量,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零件的半成品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直接改变它们的材料性能的过程,称为热处理工艺过程。最后,将合格的零件和外购件、标准件装配成组件、部件和产品的过程,则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三、煤矿企业机械制造成本控制

生产车间成本控制是煤矿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过程的控制必须注重生产过程的控制,通过材料领取、生产加工装配、产品入库等程序进行控制。

3.1生产过程材料控制。生产车间材料的控制主要在两方面进行,领料发料、实际消耗核查。领料生产前准备工作,属于辅助生产活动,最好采用专人负责的管理制度进行,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便于严把定额领料关。核查实际消耗可以发现材料定额是否合理,操作中是否有浪费。通过制定适应企业生产情况的生产记录、按规定填写、专人复核等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同时抓好班组生产日报,掌握生产材料第一手数据等方法进行生产材料成本控制。

3.2煤矿制造企业生产车间人工成本控制。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同一般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相同,是可变成本。在进行人工成本控制中,可以通过对岗位进行计件考核加基本工资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将技术工人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

3.3煤矿制造企业生产相关费用控制。在煤矿机械制造过程中,还需要燃料、电、水等相关资源,也可以采用定额、降耗奖励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具体实施是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统计,统计出单位产品生产过程消耗,然后按月对月产品产出消耗进行统计,如果月消耗与产品产出量比例降低,这就表明单位产品生产过程消耗降低了,这是采用制度奖励的方式对生产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其降低消耗。如果该岗位长期月消耗低于界定消耗,一方面要重新核准标准消耗量,另一方面要通过生产人员工作总结出降低消耗的方式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推广,以扩大先进生产技术在生产车间的推广。

3.4煤矿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目的就是要降低成本。煤炭机械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是在企业的物流活动中,针对物流环节的支出所采取的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其中物流成本控制又可以分为:运输费用控制、装卸费用控制、仓储费用控制、包装费用控制。运输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大,约为40%,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索。其主要控制项目为运输的时间,准确性,可靠性,及批量水平。中小型煤矿机械制造企业选择运输外包形式,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优势,对降低运输成本较为划算;装卸搬运的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正常运作的关键,它渗透到物流的各个领域。搬运次数的增多增加了成本,却不增加附加值,因此应将搬运次数减至最少,管理好物资,减少搬运距离,减少搬运活动,减少浪费,破损;储存费用是指物资在仓库储存所需的费用。现代物流控制中的储存费用不仅包括仓库费用,破损费用,人力费用。同时合理的仓储管理也是降低仓储费用的主要方法,根据生产情况合理进行库存,在保证正常生产情况下,尽可能的较少库存量,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资金的占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仓储成本。

结语

煤矿机械体积大、耗能高、污染严重,并且与地面、水、空气等环境结合紧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超速发展,煤矿机械设计者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及制造出具有后期维护成本低,人工使用操作简便,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的煤矿机械用具,来满足矿山开采企业使用需求。煤矿机械是用于矿物挖掘和开采的大型机械。在矿山开采中,它的性能和安全将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时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超速发展,煤矿机械设计者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及制造出具有后期维护成本低,人工使用操作简便,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的煤矿机械用具,来满足矿山开采企业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NX(UG) 机制本科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芹(1979- ),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英才学院机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数控加工。(山东 济南 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当今社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机遇与挑战,制造业只有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及现代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成果,并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推出新品,富有竞争力。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以及智能化是使传统制造系统成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制造系统的最主要内容。目前,在众多企业中广泛应用的CAD/CAM技术是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成功渗入传统制造业的结果。

为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熟练掌握一门CAD/CAM软件,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山东英才学院结合机制专业的自身特点,选择NX(UG)作为CAD/CAM教学软件。通过到兄弟院校走访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CAD/CAM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虽然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起到连接作用,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提供好的绘图工具。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学完后,很难做到融会贯通,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枯燥的机械课程变得简单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机制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NX的CAD/CAM一体化功能来辅助教学,实践表明,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一、NX软件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NX 三维造型模块

“机械制图”是工科重要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工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以形体构造和图形表达为核心,以形象思维为主线,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和创新构形能力等工程科学的基本素质,并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类、机械制造类和工程实践类后续课程提供必备的制图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制图的教学过程中,仍以讲授为主,部分教学环节借助模型和挂图等辅助工具,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建立空间思维相对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太难学,从而对课程产生了厌倦,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到了高年级,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反而不会画图了。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将更加困难。因此,尝试将NX软件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环节。建立机械制图虚拟模型库,让学生有整体的概念,通过旋转、剖切三维图形,可以对三维模型进行动态仿真,让学生理解模型各个方向的形状,增加图形的直观性,搭建投影和三维实体之间的桥梁,这样再来学习制图的投影原理及其他表达方式,将变得非常轻松。同时,NX为参数化建模,方便对模型进行修改,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变化,及时修改模型。可将模型库上传到网络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数控机床编程”课程中的应用——NX加工模块

“数控机床编程”课程是机械制造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大部分院校数控机床编程主要以手工编程为主,讲授数控车床编程和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手工编程的内容也会借助NX软件,讲授自动编程应如何实现。如在车削的教学过程中,相应会讲解轴类零件、螺纹类零件、综合实例等自动编程过程,通过手工程序和自动生成程序的对比,学生对编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喜欢数控编程课程,为机床实训打下基础。

手工编程虽然有不少优点,如方便快捷,可以省略很多走空刀的地方,能最大地优化加工路径等。但手工编程无法编制复杂工件,如非常规曲面的程序编制,同时手工编程对编程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一个点计算错误,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手工编程无法完成或是编程比较困难的零件,可以通过自动编程完成,NX软件有强大的数控加工CAM模块,包括平面铣削、型腔铣削和深度铣削、固定轴曲面轮廓铣削、多轴铣削和孔加工等,基本可以加工任意复杂的曲面。NX数控加工的一般流程为零件3D建模—指定工艺方案—进入CAM环境—创建程序节点、创建刀具节点、创建几何节点、创建加工方法节点—设定参数—生成刀轨并验证—机床后置处理—数控程序(NC代码)。

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NX仿真、装配和工程图模块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设计两部分,以机械原理部分学习过程中的四连杆机构为例,在学习四连杆机构时,如果仅仅通过理论讲解,学生对四连杆的运动特性理解的不够充分,可以利用NX运动仿真模块,首先通过三维建模,虚拟装配,设定连杆,设定驱动,完成平面四连杆机构的三维动画运动仿模拟。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完后,要进行课程设计。以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例,学生要完成减速器装配图及零件图的绘制。给定参数后,如果学生凭空想象,采用二维软件即使完成了减速器的装配图,并拆画零件图,也不知道所绘制的减速器各零件间是否会产生干涉,能否保证加工后的零件能够安装。因此,可以利用NX的装配模块,将所设计的减速器零部件进行装配,通过仿真建模,查看各个零部件之间是否存在干涉,为后续加工的零件的顺利装配打下基础。并且,NX软件可以将三维模型转换为二维工程图形。如果零部件模型尺寸进行了修改,装配图形也会自动做相应的修改。

四、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应用——NX 综合运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个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的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技术岗位(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师、数控工艺文件管理员、数控程序编写技术员、电脑绘图员等),普通机电设备设计师助理等技术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是动起手来能干活,拿起电脑可设计。因此,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毕业论好了,进入企业后,就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减少理论型、研究型论文,要求毕业论文题目需“来自企业”,即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既要包含设计又要包含制造,而且学生必须在数控机床上至少加工出毕业论文中的一个中等复杂的零件,若能借助NX软件,自动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并对刀路和程序进行优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为工作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企业要求奠定基础。

五、在机制专业各种大赛中的应用――NX 提升

虽然将NX软件融入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NX软件强大的功能模块,教学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模块不能深入讲解,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讲课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的思路和方法肯定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主要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数控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和全国3D大赛等。在每项技能竞赛中,都要求学生完成真实的产品,大赛的环境更接近于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大赛,学生会对NX软件更加的熟悉,对自己感兴趣的模块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大赛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的设计、制造和创新能力,拓宽将来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就业机会。教师通过指导大赛,与学生进行沟通,更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参加大赛,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相互借鉴,获得更多的信息,把握更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贴近实际,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技能大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把NX(UG)软件应用于机制本科“机械制图”“数控机床编程”“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中,使学生感觉枯燥、难懂专业课程变得生动、易懂、易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各种大赛中,充分合理地选用NX软件的相应模块,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习需求,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可使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社会实践的要求。学生上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也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德蓉,何玉林,李彩霞.基于CBR的“CAD/CAM技术-UG”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6).

[2]焦丽丽.UG软件用于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2008(12).

[3]严潮红,夏建生,王旭华,等.基于UG NX的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畅为航,段江军,张洪峰.基于UG软件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12).

第5篇

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公司化纤设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吴继发的带领下,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解决现有设备的技术难题,攻克国内化纤行业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其中“大容量高强高模PVA成套设备的研制”项目、“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成套设备的研制”项目、“大容量涤纶短纤纺丝成套设备”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集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多项科技奖。

吴继发从事化纤机械设计27年,是公司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他由一名普通设计员,成长为企业产品研发带头人,不但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做出了较大成绩,而且还带出了一批产品研发骨干和设计人员。由他负责设计的丙纶纺粘无纺布设备具有产品均匀度好、纤度小、纵横向强力比较好的优点,生产线整体性能达到国外同类先进技术水平,而售价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使公司无纺布设备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该产品现已出口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泰国、阿根廷等国家,并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由他负责设计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纺丝、牵伸成套设备,突破了国际上被美国和荷兰长期垄断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高强聚乙烯纤维设备生产技术空白,在技术性能上,均达到了当今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纤维的技术进步。

高科技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支撑,没有新产品就没有了企业的生存。而新产品开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吴继发带领研发团队,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产品选型,到确定开发方向以及研制各个阶段的实施,都进行了详细、周密、科学、的计划。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的技术封锁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为高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对此,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激励着吴继发对困难挑战和拼搏的勇气,即使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是积极面对。

企业的技术进步要依靠设计创新,吴继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通过对单衣架模头流道的精确计算,解决了模头挂膜不均的问题;采用多级阻尼技术,解决了侧吹风风速不稳的难题;采用整体式大平板气流牵伸技术,解决了产品克重均匀度差异大的缺点。这些都是他的创新点,目前,他已申请了13项技术专利,其中12项获批准。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无法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和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的,更谈不上设计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而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平时的刻苦钻研,以及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经历。吴继发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之余都是用来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学习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技术,而且还学习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如高分子材料学、纺丝工艺学,以及新的纤维纺丝技术等等。他有一个习惯,每完成一个设计项目,都要进行认真总结写成笔记。二十几年下来,他的笔记有厚厚的三十几本。

吴继发正是凭借着自己娴熟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避免了新产品开发中走弯路,即使遇到了新问题,也能够尽快地拿出解决的方案。较高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赢得市场,无疑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纺丝设备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因此,吴继发十分注重设备与工艺的结合。他利用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学习纺丝工艺,与纺丝工艺人员保持的经常交流,探讨新的纺丝工艺。每当与用户进行技术交流时,他总是能够从设备和工艺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许多用户的工艺人员听过他的产品介绍后,似乎感觉到上了一堂技术讲座课。

吴继发担任技术管理工作,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设计工作,尤其是新产品研发,大到总图、部件,小到主要关键的零件和结合件,都要亲自制定方案,绘制设计图纸。人们称他为不脱离设计岗位的技术型管理者。就技术管理而言,产品设计一开始,他就考虑到系列化和通用化,为产品制造过程的管理、不同用户的需要、缩短设计制造周期,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方案。在产品开发中,产品技术水平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既要能够反映出产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不能过剩,增加制造成本。为此,他在指导产品开发过程中,对选材、结构都要进行详细认真研究,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设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他对产品的设计质量要求非常高,在公司是出了名的,技术方面的事从来不含糊,不仅自己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且对周围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大到结构设计,小到视图的表达方式,都要求做到认真、一丝不苟。他十分注意年轻设计人员的能力的培养,平时言传身教,遇到问题不是急于说出答案,而是传授方法,帮助分析。经他带出来的设计人员,都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因工作能力出色,已被提拔到技术管理岗位上。

产品设计与市场是紧密相连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用户总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要想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必须通过售前技术服务来实现。对每一个新开发出来设备进入市场之前,包括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前,吴继发总是要与用户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在要向用户详细介绍设备性能的同时,还要向用户了解对设备的要求。对于设备采用的一些新技术,他主动引导用户去理解和掌握。也许是他本人能够将设备与工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许多用户经过交流后,改变了当初购买进口设备的打算。他的承诺是:购买了邵阳纺机公司的设备不会感到后悔,当然这是建立在他本人的诚信和负责任的基础之上的。

多年来,不少企业的老板,这其中包括设备制造和设备使用厂家的老板,出高薪和各种优厚待遇聘请他加盟。企业老板不仅看中他的技术和能力,而且更看中他的诚信和严谨,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因为他明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能力的提升,与邵阳纺机公司多年的培养以及所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是分不开的。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国家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他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给国家技术装备的振兴。

第6篇

关键词 机械 高职升本 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据有关数据统计,辽宁省2012年、2013年各有高职毕业生8.8万人、9.7万人,2014年高职毕业生9.8万人,目前每年仅安排5000人左右的高职升本科计划,涉及机械、电气、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近期教育部等6部门公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达1480万人。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升本的学生将越来越多,课程体系的改革愈发显得急切,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状分析

(1)学生基本信息调研不够。“高职升本”的生源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如我校机电专业14级“高职升本”学生来自10多所不同的高职专科学校,专科阶段的专业也不相同,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若不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所设的高职升本的课程体系注定是不合理的;学生专业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更需要兼顾到大多学生;学生的毕业目标不同,有准备考研的,有准备搞设计的,有准备搞维修施工的,还有考公务员的,这些心理动态都往往被忽视。

(2)课程重复现象严重。对于“高职”和“高职升本”,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的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具有较大的重合性:如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都学过,只需要再进行部分内容的加深;实践技能基本都掌握,“高职升本”的学生只有部分专业可以增加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要求;“高职”普遍都实行“两年理论教学+一年实习”,在技能方面已能基本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部分岗位要求。

目前高校对于“高职本科”,一般的做法是挑选重要的课程进行重新讲授,配套相应的实践环节,而且每种实践技能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的安排主要针对一门课程。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如何将两年的高职本科最大效率化和最大成效化,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理念不匹配。通过研究目前高校中“高职升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资料,发现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组织方式不清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与普通本科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对于高职升本这样一个教育层次,对学生采取与普本类似的教育教学合适与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职升本”是职业教育的高阶延续,秉承职业教育的属性,应继续推行课堂进实验室,教学进现场的教学模式,校内建设多功能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倡导“工作流程”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与生产过程一致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互衔接。

2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建立合理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融合为一个整体,建立新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项目组教师经过讨论,重组与整合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组合原则以技能鉴定考核为导向,以实用技能培养实训为重点,结合大量的典型实例。注重技能培养,便于学习与掌握。其中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图》、《CAD绘图技术》、《Solidworks三维建模与工程图》整合为《Solidworks与机械制图》;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整合为《机械机构分析与设计》;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床夹具》等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综合实践》。将《测试技术》、《信号分析与故障诊断》等整合为《设备检测与故障诊断》,该课程体系主要讲授内容围绕一个综合实践对象,详见表1。

2.2改革教学内容

进行广泛岗位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岗位技术知识,获得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衔接。

2.3改革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是对教学质量最直接的检验。而目前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大多高校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1~2门课程,系统性不足。本次改革在高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典型工作流程的引导,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多门课程相组合的、体现出机械设计、选材、力学分析、制造加工等于一体的、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综合课程设计,做一个从设计――绘图――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故障诊断的一个全面的设计。

2.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多采用团队合作、现场操作、制作样件、过程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进行综合素质考核,以此带动综合职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于课程设计、实践实训等环节,采用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开放式思维测试,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

2.5改革教学手段

2.5.1改革手段之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强化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因此课程的开展要注重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实验室,让学生看实体、看操作,教师的授课是在实物演示中进行,是在操作中讲授,实现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少学时的实验实践操作,到以实验实践操作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可以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记住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达到理论和实践融合、相互提高的目的。

2.5.2改革手段之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第三次教育革命的特征是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本次改革将引进慕课、微课等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课上学习和课下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学、教室学与网上学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2.6实验室改革

我校目前实验室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开放,主要原因为我校校址在开发区,离市内较远,设置专门的教师负责管理又存在一定难度。开放式实验室已经成为大多高校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之一,因此,本项目探索一种以学生管理为主体的开放型实验室,以及配套的教学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就业导向,结合行业基本知识和前沿进展,重新设计整合研发开放型项目化实验项目,建设实验项目库,项目库要根据专业发展前沿,制定实验室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保证学校的实验室资源高效利用。

3结语

“高职升本”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设计及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和各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培养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和发展职业人才,成为当前,以致将来很长一个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巫宏星.对“专升本”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04).

[2] 罗t敏.“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

第7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适应较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及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原培养方案中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由于课程体系按“学科导向”设置,各门课程都比较强调自身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情况.部分课程之间相互孤立脱节,课程之间的分工与接口不甚明确.部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分离,部分课程内容多有重复,有的课程则以微细差异而独立设课,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系统化、一体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内容经典却又抽象、单调,难以及时吸收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验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即以传授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脱不开原有课程设置的束缚,教学过程仍沿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与“学”模式.各门课程均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具体的过程和考核要求.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际、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常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间少,感性认识较差,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一些企业报怨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而学生则抱怨在学校没有机会动手、没有机会到企业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提高的后劲,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理论、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合肥学院利用本专业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优势,学习借鉴德国成功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从原有的“学科导向”转变为“专业导向”,构件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改“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德国高等教学中“模块”(Module)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而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一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内在逻辑性.每个模块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学量、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等.为了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讲座课、研讨课、练习课、实验训练课、项目教学课、学生自学、等等.为了实现专业能力应多使用讲座课,而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则多采用研讨课、练习课、项目教学课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教学课就是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间巩固新学的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2.1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确立

通过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在机械行业领域中广泛深入地调研本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岗位群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合肥学院机制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强调以胜任所需求的职业岗位为目的.通过调研明确了企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确定机制专业学生的六大专业能力,进而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本专业的能力及其要素如图1所示.

2.2模块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知识点的有机组合即形成了“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机制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应用“合并-删减-增加”等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下面是部分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情况.

(1)将原分别课设的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绘图,UG三维软件基础三门课程内容整合,删除了原有教学内容中部分抽象的、很少用的画法几何理论分析成机械产品表达模块,打破原有各门课程的界限,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培养识图绘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手工方法及二维、三维CAD/CAM等软件进行机械产品表达和构形设计表达方面的能力.

(2)将原有“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更趋合理紧凑.该模块与前期所进行的“工程训练”模块实践教学紧密配合,力求使学生在获得初步的金属工艺学基本图2机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技能的前提下,较好掌握有关材料、热加工等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3)把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与数控技术中数控编程并入机械制造技术I模块,而把数控机床的电控内容并入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模块内容.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机械制造I、机械制造II模块以编制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编制工艺规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数控加工知识.从而大大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4)把机床设计、数控技术部分内容,机电传动控制部分内容整合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及其控制模块,主要针对学生具有设计、维护、改造机械制造装备能力而设置的,主要涉及机械制造装备的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及其主进给运动设计,它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等内容.通过上述模块知识的重组,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了本模块所达到专业和能力,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

3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按照模块化的教育理论,为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来实现模块所要求的能力.

(1)项目驱动方法的教学实践.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的工艺规程编制这一章大部分内容涉及的是如何编制的规则,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无助于提高工程能力.因此,我们以项目设计方法来完成教学,就是把学生置身于工作现场中,以一个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为项目,通过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该项目,通过教学实践,该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真正理解编制规则,以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2)现场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很多模块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大都是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缺乏现场实践经验.比如滚齿机教学中,学生连滚齿机都未见过,教学效果较差.在夹具教学中,对限制自由度、定位基准的选择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无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可通过现场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在滚齿机教学中,首先带学生到现场了解滚齿机的组成及所需的运动,然后到教室分析其传动链组成及其调整原理,课后完成某个齿轮挂轮的计算,最后学生分组到现场对滚齿机挂轮进行调整来完成本模块的实践教学.在夹具的设计教学中,对夹具的组成、定位原理进行讲解,然后把学生分组对某个夹具进行测绘、组装,并画成相应的装配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这样做法的好处是学生不仅了解夹具的组成,而且对定位原理有着比较直观的了解,现场教学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工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3)毕业设计结合实习基地产品进行真刀真枪完成.过去毕业设计大多偏重于理论,满足于公式推导,计算机模拟,学生不知道自己设计产品,能否满足于生产工程需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而且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现在,学生在教师、现场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围绕工厂的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以及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学生不仅从理论上考虑设计问题,还要考虑成本、效率、市场等各方面因素,为自己成为优秀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以能力为导向,通过优化和整合了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真正实现了做到了“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这一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的同时,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实现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角色转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工程能力,通过探索了项目驱动方法,现场教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找东西要学的转变.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和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8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制造;设计;管理

1引言

实践中,煤矿机械多数用在煤矿的挖掘和开采过程中,其功能性和安全性对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矿开采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果,煤矿机械设计人员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合理设计,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尽可能降低机械运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全面促进煤矿开采业的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2我国煤矿机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设计缺乏创新,核心技术落后

当前,很多国内煤矿机械制造企业不具备自己的研发机构,很多核心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外研究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品研发周期比较长,技术更新不及时。

2.2产品技术相关标准处于落后状态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国内煤矿机械技术标准普遍较低,很多标准并未得到及时更新,不仅降低了煤矿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还拉低了产品的质量,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2.3高端产品仍旧依赖于进口

国内煤矿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国内企业不具备生产煤矿机械高端产品的资质和能力,只能严重依赖进口。还有部分企业仅仅能够生产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设备,科技更新发展极为缓慢,很难满足国内煤矿开采的需要。

3煤矿机械制造中的设计方法

3.1CAD技术及有限元方法的应用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CAD技术对煤矿机械产品进行科学设计,主要内容包含制图、文档及文件制作、设计、工程现状及区位分析等,有效实现工程的一体化和模块化设计;第二,在计算机的CAPP系统中直接导入产品模型,对其实施NC编程和设计,将NC机床中加入加工代码,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提升煤矿机械制造的研发效率;第三,运用有限元方法,将无限质点予以简化连接,使其变成有限单元的几何体,然后再将这些单元拼合成为一种离散的结构物,从而实现对复杂工程结构以及产品力学的分析和计算。

3.2加强产品的绿化设计与可靠设计

在煤矿机械制造过程中,产品的绿化设计非常重要,依据原有设计方法、国家标准规定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将设计问题有效转换成数学模型,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产品的绿化设计,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优化绿色设计应秉承节能、环保理念,加强产品寿命的周期性设计,降低能耗,使得产品的设计更加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产品可靠性设计需要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变量予以反复多次试验,有效提升试验结果的精准性。然后在科学统计与检验之后得到相应的统计量,大大提升煤矿机械的运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此外,还需要对工程荷载、制造材料以及工程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简化处理,有效提升随机变量和模糊变量设计的可靠性,为确保煤矿机械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4煤矿机械制造的管理方法

4.1信息技术管理

为有效提升煤矿机械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必须加大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力度,全面推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工程中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都需要使用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并配合先进的施工管理方式和方法,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二,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实现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予以有效连接,并构建出合理、完整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产业信息链,协调企业生产。

4.2加大对制造材料和数据库的管理力度

依据制造零件的功能和属性对其相关指标和参数予以不断完善,并对机械制造设计图纸的信息数据库予以不断健全,为日后检索和出入库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结合设计需要对一些重要的零件予以编码,并依据代码的属性对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科学的设计加工方式和方法。

4.3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力度

企业员工素质对煤矿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提升设计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则能够有效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生产效率地下、产品质量不过关以及运维成本的上升问题。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这就要求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教育和培训,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切实提供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5结语

总之,煤矿机械制造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能够有效将高端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企业信息予以有效汇总,建立健全数据库,简化生产流程。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设计人员的作用非常突出,煤矿机械制造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养,为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孙长永.浅析煤矿机械制造中合理设计及管理方法[J].开发与研究,2013(02):63.

[2]刘利云.试论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工装设计与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3(20):55.

第9篇

近日,上海帝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联科技”)启动2014秋季高校招聘计划,首站锁定了南京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全国排名靠前的各大高校,进行了对口专业宣讲和招聘。

在帝联科技的业务发展以及公司的统筹规划过程中,人才储备作为企业发展核心一直备受重视。在此次秋季招聘中,帝联科技走进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以及南京林业大学等数所高校,通过现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甄选合适人才,为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储备把好关。

据悉,此次招聘吸引了上百家家企业参与,涵盖了互联网技术、家纺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提供了包括信息技术、化工、制药、机械设计、国际贸易等245个工作岗位,职位数达到1880个。招聘现场人头攒动,吸引了数千名名毕业生进场求职,现场数百人和企业达成初步意向。

帝联科技在此次招聘活动中也收获颇丰,现场与近百个专业对口毕业生进行了口头面试和了解,同时由于帝联科技在各主要城市设有分公司及办事处也充分让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地域选择。通过帝联科技现场面试的求职者将于10月下旬进行第二轮笔试和复试。

据悉,帝联科技此次面对高校招聘职位主要有运维工程师、C++开发工程师、售前支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IDC运维工程师、实施工程师等数十个岗位,工作地点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通、成都等城市。

帝联科技注册资金4500万元,拥有450名员工,其中有60%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敏锐的市场嗅觉、对互联网新一代业务的独特理解、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强大的销售力量,帝联科技迅速拓展互联网IDC以及CDN业务,致力于CDN/IDC服务长达8年,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CDN内容分发网络的平台搭建、运营以及互联网增值业务拓展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并拥有众多成功案例,综合实力居行业前列。

帝联科技和众多运营商开展CDN节点合作业务,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外,还为教育网、电信通、长城宽带、科技网等运营商部署大量节点资源,极大提升了运营商覆盖能力。

帝联科技在全国拥有近300个CDN节点,储备带宽超过1100GB,其中一二级骨干城市的节点超过50多个并设有驻地技术工程师。帝联科技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长沙等地区设立了7个分支机构和20多个办事处。各地技术运维支持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用户实现本地业务透明化服务。

此外,帝联科技还在全国范围投资建设机房,引入多家运营商带宽,能够满足全国各地的客户布点需求;可提供分布式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标准租用、数据存储、监控平台、全局负载均衡。

第10篇

[关键词] 就业;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42-04

教育部2010年6月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此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无疑是一个难逢的机遇。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更好地结合,是高等院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或撰写论文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这对于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既有设计计算说明书又有设计图纸,难度较其它专业高,同时,在高校扩招和就业的压力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极大降低,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高校的工程教师自身缺乏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践锻炼,从而使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工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贡献率很低,学生毕业后创新工程能力太单薄而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工业创新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以适应新的要求是教学流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1 强化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1.1 毕业设计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

机械毕业设计过程可以把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的融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通过设计指导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如何合理的利用所学成果。

1.2 毕业设计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

机械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该过程培养和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1.3 毕业设计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 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制造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实践和实习,可以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现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1.4 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机械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材料信息,通过实习和设计,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1.5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经济领域中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企业与机构相互合作的现象[2]。在产业集群建设的推动下,企业只有适时地利用集群的力量,注重自身发展后劲,吸纳优秀工程人才与技术方案,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实力的目的。企业可从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毕业设计当中吸取到更多技术创新的思路,从而转化为企业工程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6 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提高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也是校内检验未来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最后一次综合考试,更是高等院校增强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另外,高等院校通过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工作,更有利于密切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更有利于高校以优质的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1.7 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与顺利就业的需要

优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将极大地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另外,企业重视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的质量,这是注重卓越工程师最基本的科研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体现,这对初入职场的卓越工程师而言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2 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毕业设计提出新要求

“卓越计划”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综合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搭建专业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平台,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是企业综合实践的基础,企业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环节[3]。

2.1 搭建企业综合实践平台

在以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主进行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企业综合实践平台,主要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企业(行业)项目课题实践、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在合作企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企业(行业)项目课题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一步培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经济分析等综合素质;通过完成基于岗位工作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创新能力。

2.2 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适应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在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中,着力推动基于问题或项目式题目的布置,采取项目带动,做与学结合,指导为主,加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设计热情;在考核改革中,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分别答辩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应具有在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1)新进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一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青年教师培养实行“教学、科研、实践、管理”业务培训工作,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中;(3)借助生产实习机会,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接受短期企业生产训练,形成校企互动模式,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经验;(4)专业教师引进或录用考核时,除理论研究和考核外,要求参加过工程实践项目,“双师型”教师优先引进和录用,并在科研资助经费、引进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5)聘请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签订兼职教师协议,并鼓励其为学生主讲相关课程或专题报告。

2.4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由校企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毕业设计流程和指导内容,联合开发设计课题和实践环节,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1)组建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代表和企业代表参与,其中行业代表和企业代表总人数不少于二分之一,并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2)由试点专业牵头,联合合作企业,建设集成式、综合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明确运作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3)由学校和企(行)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发企业项目,并明确每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4)企业毕业设计阶段课程采用“顶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确保各项任务安排落到实处。

2.5 加强企业实践教学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不仅包含校内实践环节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建立企业实践管理保障机制。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前,试点专业应专门组织开展二级安全教育,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可以在各高校间实现合作与共享。

3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机械专业毕业设 计指导的具体做法

3.1 厂校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厂校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针对以往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真题真做,增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实践经验。

由校企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由学校和企(行) 业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开发企业毕业设计课题,并明确每个课题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要求和考核办法;企业实习和设计阶段采用“顶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确保设计任务安排落到实处。这样,不但解决企业培训问题,而且企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核学生,有目标的培养待招聘的企业人才。

3.2 双师型教师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毕业设计改革的关键。这要求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高等院校缺乏能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进行毕业设计指导的优秀教师,同时,企业参与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热情不高,不愿向高校提供稳定的技术指导人员,所以很难形成一支由校内教师、管理人员、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践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因此,以参加科研项目与科技大赛为契机,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人员联合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教师要以“科研项目引领”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卓越工程师进入课题组。教师从工程类科研项目全局出发,更全面、客观地指导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另外,卓越工程师的指导教师要通过“在赛中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不同级别的工程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此开阔学生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3.3 毕业设计题目引入竞争机制

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情况是一人一题,虽然是自己做自己的,但横向对比性不强。如果类似的题目布置于一组同学当中,考核结业成绩时,容易判断出毕业设计成绩的优劣。同时,实行末位淘汰或与就业挂钩的方式,尤其是与就业企业相联系,无形之中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会有危机感。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类似题目的设置可以是历届保留的精品题目,或者根据校企联合指导的实际,由企业提供现场题目,也可以是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项目。

3.4 强化应用与实践

强化应用与实践过程必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因此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必须作为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学生掌握了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有计划地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针对性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使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从而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的课题必须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工作,真正做到“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5]。

3.5 项目式题目

开发基于项目和科研的毕业设计课题的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布置项目或科研任务,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推动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在项目制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进行改进和创新[6]。项目式课题的显著特征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把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实施实践过程、强化训练过程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布置后的指导要集教师启发、学生理论研究及现场实践与主动探索研究为一体。

3.6 创新方法的引入

Pahl和Beitz指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大约有70%属于变型设计[7]。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基本属于变型设计范畴,完全可以与创新教育即TRIZ结合起来[2],实施毕业设计的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校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全程监督管理的新方法。学生的毕业设计应与科技训练、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是学生在校期间科技活动的延续和总结,这样既可以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数设计题目属于实际工程应用类型,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把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创新过程应用在毕业设计的方案设计、原理设计或结构设计中,不但可以实现符合实际要求的变型设计产品设计,而且可以借助于创新工具实现原创性设计产品设计。这样的过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强化毕业设计质量无疑是有效的,同时,学生毕业后面向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设计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在学生未来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培养要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厂校联合指导、双师型教师培养、毕业设计题目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应用与实践、项目式题目设置和创新方法的引入等做法不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和锻炼,而且能够对学生实行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满足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存有,吴卫东,孙月华.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TRIZ理论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11,34(6):71-73.

[2]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 2011,(12):109-111.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4]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0,62(6):126-128.

[5]钟丽萍,施俊侠,张文峰.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械类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8-161.

第11篇

关键词 机械CAD 就业形势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高职高专类院校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飙增,就业形势就显得非常棘手,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的一大途径。明年我院的应届毕业生将多出近1300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跃居全省之最,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更要办出他们的特色。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必要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院教师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机械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我院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一门传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其应用广泛,比起机械手工绘图,效率高,准确性高,劳动强度低,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本课程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强。该课程涉及了工程数学处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等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二维及三维造型出图仿真及模拟加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生使用CAD进行二次开发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现代化生产必不可缺的技能。

中国制造2025中还强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机械CAD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高职高专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力争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高压就业形势下,机械CAD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加入一些创新创意元素,如多学科的渗入融合和课程之外的锻炼环节及大赛锻炼,以下就浅谈一下机械CAD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新的教学思路探讨。

1传统模式的“机械CAD”课程

(1)课时不够。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机械CAD课时仅32学时,而要讲述机械CAD系统组成和原理、命令技能、三维造型、工程中的应用等;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要求用机械CAD绘图,毕业后甚至能用到二次开发以扩展软件功能,显然32课时不能与本课程的重要性相匹配,也正因为课时原因,少数学院还停留在二维造型阶段。多数院校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实训,任务内容大同小异,甚至一直沿用很多年,在设计前,指导教师又作了详细讲解,学生不需要搜集资料,不需要设计思路和方案,更不能体现实际项目工程的设计理念,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创新性不足,创意性不够,挑战性不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材选择不够成熟。机械CAD教材中,二维例子较多比较成熟,但说明性文字较少,不适合在校大学生学习。三维绘图和二次开发我国起步又较晚,多数教材讲述不够,显然跟不上技术主流的发展,有必要运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优化教材内容,剔除过时的,补进新技术,跟上时代新步伐。

(3)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即便操作课本例题习题比较熟练,当遇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缺乏软件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专业体系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更有些高职院校因为经费原因,计算机都不能提供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4)考核方式更是以教材习题为主,并且考试成绩占七成,造成了学生不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氛围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学生不假思索的命令套用、格式照搬导致创新性不够。

2“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新的思路

2.1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

计算机在飞速发展,21世纪的机械师是需要在屏幕上展现、评估甚至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创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满足行业需求,我们应该将机械CAD、CAM、Pro/E、UG、MastCam、SolidWork等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学内容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知识与本课程的联系,使学生脉络清晰、主次明确,并对机械专业形成课程体系,达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切忌出现将机械CAD课程与其他机械类专业课孤立起来,更忌出现非机械类专业教师讲授机械CAD课程的情况,因为这样会导致课程各自为政,相关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交叉与渗透不够。有条件的院校,将机械CAD课程课时适当增加,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提前分配好设计任务,理论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学生可以边做练习,边思索设计题目,以达到促使学生提出设计思路、设计方案、设计步骤等的目的,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重点看任务量、专业相关性和创新性。

2.2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

教学方法在不断发展,机械模式在不断进步,新的就业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思想、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技能习惯的培养。机械CAD课程教学目的正是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强调三视图、三维和二次开发章节,要去掉不实用,引导学生使用先进的、快速的绘图方式,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好能将课堂教学、实训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择项目案例时,要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前提下,多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CAI课件,并多播放图纸资料和绘图过程视频,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能局限于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最好能结合机械专业将理论知识融入进去,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新视野。教师更不要照本宣科,要多利用实物、模型演示,多给学生讲解图册,读懂图。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多组织机械CAD理论和上机操作大赛、金工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以提高理论课程的趣味,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多展出本届和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多激励和鼓励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典型错误重点讲解,对于专业知识不懂的,教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注重教学互动,耐心辅导,教学中要兼顾板书、挂图、多媒体教学。多于高职高专类机械专业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要精讲多练,充分利用市院系级精品课资源,突出加强实训教学,在掌握基本功能后,突出技巧,强调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加工工艺性,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成绩的考核上,注重过程教育

理论教学过程中分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锻炼学生的通力合作、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深刻体会成功的喜悦。把小组排名和小组成员的互相打分加入到每个学生的成绩评定中去,让学生管理学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实训时,主要让学生自查、互查,主动思考,锻炼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小组长负责沟通好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的问题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

2.4教学改革新思路下的师资培养

任何一个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市场调研、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因此,在机械CAD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和决断能力。教师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懂实际操作生产的高级技师型“双师型”人才,既懂机,又懂电,既有过硬的文化知识、科研能力,又有良好的素质修养责任心。要以德服人,多下工厂,掌握一手素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经常参加工程锻炼和技能训练,多跟企业合作搞科学研究,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一线操作组装、维护保养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学院领导要切实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多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丰富教师专业技能知识。

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件,因材施教,改善课程视频、动画等,多翻阅书籍,拓广知识面,并将工程内容和科研内容融入到理论教学环节中去,将多学科的内容融合到实训教学过程中去,多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机械CAD教师要懂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工艺、数控加工等课程,可以加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最后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模式已经在向设计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发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挫折教育的锻炼,以职业素质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注重过程教育。总之,机械CAD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以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课时不够、教材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培养等问题,改革中加入多学科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师资,打造过硬的骨干团队。同时,课程教学改革的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同行们积极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玉山,韩柳,戚厚军.简论机械CAD/CAM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 高葛.《机械CAD/CAM》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03).

第12篇

关键词: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 实施“引产入教”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我校加速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达到零距离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动力,构建“引产入教”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深层次进行校企合作,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引产入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引产入教: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结合实训教学进行“引产入教”,以达到产学相长,既使相关专业师生的技能水平和素养得到提高,又能把以往的实训教学作品转化为企业市场需求的商品,既能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又能投入到新产品开发工作中。并使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方面与企业岗位、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零对接。

一、构建引产入教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为目标,构建基于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

图基于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示意图

素质课程: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由基本素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基本素质课程由德育课、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基础、应用英语、语文、体育与健康课组成,拓展素质课程由礼仪修养、心理健康、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组成。

项目课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根据专业面向的四大主要岗位能力要求和参照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标准,以“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为目标,设置四个渐进式的专业能力目标。围绕专业能力目标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个教学包和一个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

专业基础能力教学包:专业基础能力教学包由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普通车削加工技术、普通铣削加工技术课程组成。通过选取由简单到较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机械零件的加工项目,从图纸分析到普通刀具、夹具的选用、普通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以及普通机床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刀具、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实施能力,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能力教学包:专业能力教学包由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和加工中心加工技术课程组成,是在学生具备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实施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零件的数控加工项目,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纸的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刀具夹具选用、数控机床手工编程及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达到数控机床中级工操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由产品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课程和数控加工工艺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能力是在前两个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较复杂零件图及装配图的分析能力,能完成典型综合件的加工、CAD/CAM软件应用、模拟加工等相关知识,提升数控工艺的实施能力,使知识、技能、素质综合化,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由数控机床维修技术和车间管理课程组成,学生任选其一。拓展课程为拓展学生相关岗位能力而开设,主要内容为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PLC、数控机床维修与检测、车间管理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构建引产入教的师资队伍

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科研或教改项目、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准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引产入教的实训基地

按“引产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数控系统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含数控车仿真实训室、数控铣仿真实训室)、数控铣床实训室、加工中心实训室、普车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以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真实场景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经营性、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基地自我“造血”功能,满足教学包项目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学需要。实训基地企业保证提供充足的学生实习岗位,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使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50%以上,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四、构建引产入教的教学模式

专业能力教学包、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典型产品进行项目教学。

教学中,教师按项目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教学前,教师将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交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加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主动学习变为主动创新,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五、构建引产入教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