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时间:2022-02-21 23:2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教育

第1篇

目前在高校独立设立创业中心,统一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做法。例如:温州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校内外资源的配置,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同时可以保证权、责、利相统一,避免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便于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二、加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在长江大学我们已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有《大学生创业基础》公选课,但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单一的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力争要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经济管理概论》、《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专业对口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例如,有些农业院校专门开设有《蔬菜养殖技术》、《果树学》等专业比较强的课程,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

三、进一步做好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见附件1)精神,在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开展创业训练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我们可以考虑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来牵头,承担起我校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1.指派专门的老师负责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宣讲工作,力争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申报的人数比以往有较大的幅度的增加。

2.在项目申报期间,安排专门的时间针对全校师生对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进行讲解,安排专业人员对申报团队进行辅导。

3.组织相关人员对创业训练计划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的立项。

4.对即将结题的项目进行结题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择优选择一些项目作为实践项目孵化的重点,力争有1-2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积极做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工作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当前高校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赛事,“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为了进一步做好创业计划竞赛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根据竞赛具体要求,广泛宣传,确保有更多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中。

2.为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我们将组织2场专题讲座。一场由市场营销专职教师讲解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一场有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讲解项目的绩效评价、财务预算和报表等方面的知识。

3.在项目收集申报上来后,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公开评审。评审结果将对外公布。

4.对每一个晋级的优秀项目我们将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跟踪辅导,提高项目计划书的质量。

5.后期我们将安排专业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统一的竞赛活动。6.在整个比赛结束之后,对整个竞赛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做好下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五、组织做好第二届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为了进一步发掘我校学生的创业潜能,在学生中寻找一些好的创业创意思想,在2015年,我们要精心准备,策划好本次创新创业大赛,本次比赛从宣传到决赛,将历时近3个月,在第一届比赛的基础上,增设复赛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制订和比赛通知,通过QQ、微信、宣传板等多种形式让全校师生都来关注本次比赛,并踊跃参与。

2.开专题宣讲会,对整个比赛进行详细说明,布置具体的工作事项和要求。

3.收集参赛作品,组织好预赛评审,预赛评审结束后,公布进入复赛的名单。通知进入复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进入复赛。

4.组织好复赛作品的评审,公布进入决赛的名单。进入决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参加最后的决赛。

5.准备一个比较大的教室,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经过幻灯片讲解、评委提问、学生答辩、评委会总结等环节后,我们将立即公布比赛结果,比赛结果将在网上进行公示。

第2篇

1.创新与创新教育创新是经济学概念,创新理论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产生现实不存在的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类活动。创新教育国际上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作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泛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创新活动中表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

2.创业与创业教育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创办新企业,以谋求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指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创业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的创造者。广义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创业能力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放心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运作的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协调能力。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存创新的程度。二者目标一致,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实现人的自我评价。那么,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和原创能力。严格来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称是“创业教育”,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六个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开设有创业家养成、新事业开发、新企业创立和创新;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例,除各种创新竞赛外,创业竞赛尤为凸显;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二、黑龙江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做创新尝试。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状态,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创新创业科学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单一的开设一两门简单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但黑龙江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从学校、社会到学生个个层面对创新创业都有迫切的愿望。学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那就是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改的方向,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方便与重点国有高校毕业生有明显的差距,就业形势严峻,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严峻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在代的呼唤下,学历、学位教育的时代在改变,而学位不等于工作,今天社会更需要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职位求职者。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体系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主动适应挑战社会而不是背动适应社会,二是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三是学生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例如各种创新创业赛事,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为支持促进民办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思想和观念的正确引导之下快速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动画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规律和地域特色等来找准发展的契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展创业途径和课程体系,围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民办本科学生的生源特点。即,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又动脑,发挥创新长处,培养创业技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成为黑龙江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动画人才能力分析

当然,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创新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加强研究,进一步探讨学分制的实行问题、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问题等,进而促进龙江动画产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在采取导师的模式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活动和工作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并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

2.经营管理的能力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而理论仅仅通过授课的形式获得。通过接触市场,鼓励学生深入一线,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的活动,了解客户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实际期望,了解市场需求,为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完成。创业唱歌的要素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创业团队能力具有互补性及其共享性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训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五、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第3篇

本文引入了医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PBL模式,探讨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深入分析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PBL模式的不同环节教师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在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在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在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关键字

PBL;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角色

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欧美高校先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便开展了创业教育,如1953年纽约大学便开设了由彼得•德鲁克教授主讲的“创业与革新”课程。[1]纵观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包括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但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整合度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

1PBL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

相关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是关注过程胜于关注结果的教育,也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所强调的内涵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特点非常相近。[4]当时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素养,改变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知识和技能形成过程,发展学习者综合素养。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以病例形式呈现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而是围绕问题展开,学生以导师辅导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研究,最终通过学生合作确定病例的解释、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PBL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PBL的这些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非常契合。我们在具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上述PBL实施模型,按照“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创新创业问题提出———创新创业问题解决”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将PBL理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其指导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用PBL模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做出相应转变。

2创新创业理论学习环节:教师是引导者

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这是应用PBL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高校日后顺利通过PBL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高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论的掌握,包括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理论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体系是否完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理论的权威拥有者,具有远超学生的大量理论知识,为“传道授业解惑”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授者,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复制与转移,使得他们的传授对象———学生能够和他们一样,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5]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旦“遭遇”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暴露自身的弊端,教师的“理论权威”与“理论传授者”两大角色也显得“捉襟见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特点和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从根本上做出转变。首先,教师应放下个人所谓的“理论权威”定位,因为在PBL模式中,教师拥有知识,但并不是权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其次,教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传授者。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实践,单纯的理论传授对于复杂而多元的实践过程来讲功效甚微。因而,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始环节,我们高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3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环节:教师是组织者

组织者这一角色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对学生进行分组要遵循差异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整体特点、个体认知结构差异、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优势、短板情况,合理匹配各个小组的成员,以保证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取长补短、协作顺畅。此外,在PBL模式下,教师作为组织者,还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材、实践交流过程、小组合作过程等进行精心组织,因为PBL模式要求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分散的、自主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及融洽的实践气氛,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另一方面,鉴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及各小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各组的管理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

4创新创业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是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保证,也是应用PBL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权威者、讲授者角色,对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所阻碍的。在应用PBL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问题提出环节,教师更适宜于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在PBL模式中,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领域,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着同样的未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赋予的主导地位,扮演学生的伙伴,与他们一起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承担责任的关系,教师应当力求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密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同行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独当一面,独立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不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来完成。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一形式将要被颠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做到独立去指导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他们需要积极与同行合作,发挥每名教师的优势,分工协作地与学生共同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创新创业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是学习者

在PBL模式中,经过理论积累、实践探索、问题提出这三个环节,最后便是关键的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环节以前面三个环节为基础,这一环节的完成度体现了整个PBL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那么,在这一关键环节中,作为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创新创业问题的解决呢?与高校中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应用了PBL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是否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实践当中?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都有可能是全新的领域,因而教师也经常会遇到以自己现有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为了能够与学生共同实现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者”变成“学习者”。因为教师想要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渊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学习,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知识储备相对宽泛的要求。[6]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首先要做到更新观念,不应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代言人,要努力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既要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一名理论专家,也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实践能手;第三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包括创新基础知识、创业过程、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战略、创业营销、创业风险等内容。

作者:张诚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2-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39.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想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5.

第4篇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发展现状

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专门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专门教育,使学生掌握的创业基本知识,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两种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第一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基本知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只是纳入了学分管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结合专业教育,定期开展创新研发、众创空间等活动,培养和指导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将专业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试验、创业尝试,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不紧密、不衔接的现象

各高职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只停留在创业基础课上,并没有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是带有“创新创业”标签性质的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触角从普通的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延伸至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却很少,依托专业课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创新的创业,应该是站在所学专业领域的最高端、最前沿,走学术创业或专业创业的创新创业道路,以区别于社会上一般的创业模式,彰显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与活力,若无法对自身所学理论有持续性研究,就会使得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领域较窄,不利于产学研转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申报项目与所学专业严重脱节。据调研发现,我院电气类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从餐饮行业入手进行创业项目的研究,忽略了专业与创业项目的有机结合,缺失了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扎实开展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唯一出路。

(二)专业教育中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基本都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教授,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关系不大,主要是创新创业课老师,或是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主要职责,这无形中人为地割裂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甚至包括专业知识也涵盖其中。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于教授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师,对专业教育的内容了解甚少,尤其是以理工类为主的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授课内容变得单一,教师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度挖掘与反思,仅仅是创业基础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创业实践的锻炼。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聘任了部分企业人员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外聘教师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讲座和比赛指导,对于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持续性。所以说加强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缺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的融合,不仅局限在“第一课堂”中,“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育人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课堂”即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完备,创新创业师生工作室、模拟公司等实践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和程度,学生在“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无法转化到具体的实践中。“第三课堂”即社会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企互动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实习中往往只是劳动力的输出者,无法对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进行梳理,无法获取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理念,对企业的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感悟更是无法习得。所以说“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无法真正有效运行,学生在专业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递进、资源共享、多维联动都无法发挥出来。

三、专业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教育资源的建立与完善

(一)开展前沿微讲座

专业教育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多方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形势也是架起专业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桥梁。各专业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方向的前沿微讲座,并纳入课程学分。让学生通过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双创理念的更新,可自主进行创新实验,完成创意作品等,并将科研成果有效服务于社会。电子创新工作室在课下针对学生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前沿微讲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升级。如针对电气系专业开设的《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前沿科技》《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等前沿微讲座,对学生把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转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科研成果进课堂

产教研的融合也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学术成果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趋向于能力和成果考核,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授中,将自己的立项课题《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设备资源的设计制作研究》带到了课堂,学生通过低压电器展柜里的设备进行认知,对电工职业资格有了直观的印象,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融合。

(三)教学与比赛互融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参与到“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首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指导其结合专业进行实用性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论文、开发专利,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其次,创业通过各类竞赛、活动等形式,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项目,之后将这些项目运行到创客空间等机构进行孵化。最后,将成熟的项目推向社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实现了一次大融合。电子创新工作室的教师指导电气系学生在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精准配方施肥的应用发展》论文,之后将论文内容进行深化,以《水肥一体化自动节水灌溉系统》项目参加自治区的“互联网+”大赛,获得铜奖。现已在获奖项目基础上建立了提供精准农业大数据技术和智慧农田灌溉技术的服务机构。

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借鉴“专业群”建设的方式,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需求,创建适合于专业或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例如:机电、机械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成果风险防控等实务类课程;而文秘、管理等专业群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创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设置设立公司企业、金融税务等相关法律法规等实务类课程。积极推动校内系部之间的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从而达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课程互选”。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企业专业技术支持,与校外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构建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协同联动的师资队伍,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交叉教学,形成多渠道、分层级的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有机融合。校友创业的优秀经验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建立校友企业创业导师制度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子创新工作室对毕业且创业的学生进行建档立卡,形成数据库平台,并对这些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创业优秀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校友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感悟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得以敬佩,无形中对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教育进行了深化,实现校友的反哺作用。

(三)积极搭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

第5篇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开始不断优化升级。而由于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传统行业能够提供的I_作岗位较少,一也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需要广泛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来促进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有关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与发展,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求职难的大环境中激烈地竞争,企业的岗位有限,很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现状。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聚集一切有效资源与创新教育模式的主阵地,因此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革新纳人到各院校的教学体系改革中,使其成为驱动人才培养的根本助力。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导致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事业的高速发展。    

各院校应全面贯彻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职责,要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革新视为促进教育有效性及质量提升的革新突破口。创新创、IU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大创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优势,转变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众多新兴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刺激我国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提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能够培养专业能力和拼搏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速稳定增长,需要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刺激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很多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创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探索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体创业学院。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积累一部分社会经验,使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充满热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社会认同创新创业的程度低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政府等外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的质量以及结果,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学生所面对的创业环境十分恶劣。首先是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相比于创业,人们较为接受的还是学生毕业后进人用人单位工作,部分人认为创业无论在稳定性还是收益上都不如传统的“铁饭碗”职业,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想法对于那些积极的创业者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使得创业氛围不浓厚。部分人认为创业相比传统的“铁饭碗”并不稳定,或是认为创业仅仅是解决就业的手段,并不支持学生创业。社会人士对学生缺乏信心,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创业,这样的想法造成社会对学生创业的错误定位。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支持的力度一也比较小,校园和社会对于创业人才的鼓励程度不明显,使得学生创业活动处在艰难的环境中。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力量的不完善,一也是限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日前仍有许多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加人到院校教学规划中,只是将其包含于经济学等学科之中,学科定位模糊。仅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只侧重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因素,教学内容凌乱、分散,缺乏各行业针对性的讲解,一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行业的教师队伍川。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各大院校均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校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很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多为选修课,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却无法从深层次理解创业活动的内涵。院校的创新创业体系尚在摸索阶段,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较低,往往学生只注重书本教育,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学习中的重点,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院校普遍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之间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动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很少能够进行相应的实践,并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在实际中。其次,很多院校的课程缺乏针对性,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日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涉及的层面很少,大部分实践活动都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创业比赛之类的项日,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人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对于创新创业缺乏有效的系统科学的培训,加大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事先没有掌握实践方法,影响到了学生创业的激情。    

3政府等外界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由于毕业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国已经逐渐调整战略日标,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院校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日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鼓励政策的建设,学生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国家和院校一也逐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日进行扶持等,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些相关的政策只能解决眼前的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这些创新创业鼓励政策缺乏统筹规划,互相独立,没有形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合力。例如,在税收、财政投人、创新创业融资渠道等方面,扶持工作还不够深人,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相当高的成本,政府和有关部门仅仅在政策上给子支持,并没有从资金方面解决实际的问题,导致一部分学校在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1.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教育是一种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更是要重点培养其思想意识,主要偏向于素质教育。在此教育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思想与团队管理进行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1.2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当今,国家提倡双创,而让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还只是初级目标,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创业,还要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的方法与能力。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大学生一定要全面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只有自身拥有专业的技术优势,才能在创业中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1.3 开展实践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实践性,在具体的教育中,要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图书馆与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大学生只有不断的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具备更多了社会经验,以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1 完善课程模式

目前,我国刚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因此,完善课程教育是当今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全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不可一蹴而就,要将其融入到大学四年的教学当中,逐渐的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利用课程安排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中期可以安排专业案例教育,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最后,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模块的实践指导,让学生具备实践经验。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我国在教学改革之后,非常重视创新培养模式,大概内容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纵向拓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推行专业技术与经济学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只注重专业技术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与社会接轨。第二,横向拓宽模式。在经济管理类、法律等专业的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模块知识,全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第三,基础与模块结合模式。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给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模块,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与环境

3.1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面的体系,因为该教育不仅仅是各高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政府的支持,只有各方积极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我国刚开始在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因此,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正是如此,政府要大力支持与引导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面的服务,健全与此相关的政策,优化教育环境,让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比如:政府可以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担保基金与免息的小额贷款。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行政审批,科学的简化审批与手续的办理过程,还可以专门为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要禁止各方面的违规收费行为,全面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合法权益。我国还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只是一个承担者,还需要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社会各界与企业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2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还要通过学生处、科研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指导平台,全面统筹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第一,学校要做好社团管理工作,及时与更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要全面对其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估。第二,学校是社会与企业人才的输送地,因此,高校要和政府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与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通过成功人士的事例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断的探索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3.3 优化社会环境

自我国提出双创活动之后,社会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的力度,从政策、舆论与价值观上全面支持大学生的创新创越活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来说非常重要。

四、Y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素质教育的支持,是当今推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成果。为了响应我国的双创活动,全面完善我国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新生点。

参考文献:

[1] 欧嘉烟,林腾辉.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思路[J].程度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06(04)

第7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缓解当前较大的就业压力,提高高校生就业率,国家鼓励高校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甚至还创办了专项扶持资金[1]。各大高校也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地指导学生创业,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人才。

一、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阶段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以项目驱动为核心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资源不足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资源是相当关键的,但仍有高校侧重于给学生传授知识,空喊口号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少有高校从学校拿出教育资金且投入到创新创业者[2]。高校虽然已经加大力度建设了相关的孵化中心和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因此并未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已经重点强调必须加大力度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分高校已经形成相应的体系,但是各大高校缺乏统一形式,且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并不利于高校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理念,自然无法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投入,发挥出这一项目的价值。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当前阶段激烈的就业形式,很有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但当前阶段教师在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且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很少有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项目,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4]。部分教师并没有搞懂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且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时注重能力不强,并不利于顺利开展相关创业项目,更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缺乏优良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但是因为各大高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平台,因此很难促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有关平台,学生就算有好的想法也很难得以开展。此外,学生并不了解创新创业项目,增加了选题难度,自然无法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高校创新创业中支持体系的涉及面较为广泛,各环节联系相当密切,虽然高校已经可以构成完善的体系,但是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有关的需求。此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工作重点在于项目的申报,很少注重项目建设问题,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后并不知道如何实施,实施过程中比较迷茫。

(四)学生过度依赖导师

学生是项目驱动模式中的核心体。项目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高校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形成创新意识,且具有一定的创业技能,从而缓解当前阶段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高校生创业还可为我国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阶段高校导师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属于中心人物,学生对导师的依赖性较高,具体表现为意识上对导师的依赖;行为上离不开导师。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自主动脑思考,而是第一时间寻求导师的帮助,将问题都交给导师[5]。

(五)宣传不充分

通常情况下,高校申报项目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导师自主研究得到灵感,之后由导师申报项目并组建团队;或者由导师自主申报项目并组建团队完成研究;又或者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新思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项目并完成相关研究。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基本上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但这个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导师选择的是比较信任或熟悉的人完成项目,容易导致项目人员内定,因此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其他学生并不知道和相关有关的项目有关的信息,并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让现有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这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一)是经济常态下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高校生是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的主要对象,且他们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为促进高校生适应时展,必须加强提高高校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让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高校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紧跟时展需要,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有关的战略部署,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做重点内容,通过创业带动教育,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社会创新科技[6]。一直以来人们都高度关注高校生创新创业相关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自觉肩负提高国民素质的担当和责任,营造“双创”教育的社会景象,因此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让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时代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是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选择,尤其是现如今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想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很有必要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产生。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加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培养高校生的质量和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高校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转变为创业行为。

(三)是高校生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创新创业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双创”的核心,且创新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受到时代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影响,而要想解决当前阶段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加强创新创业,这也是高校生创业与择业时应坚持正确导向的关键。因为高校生是活力、朝气的代表,他们敢于探索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7]。高校生在互联网时代中不断受到熏陶,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我需求,时代特点共性比较明显。他们在创新创业中不断彰显自我,积累创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生而言让其个体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三、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高校生就业率,推动高校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在项目驱动下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生就业问题。具体来说,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家要加大改进力度,对高校进行监督,确保各大高校都可以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各大高校都能跟上时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让社会发展中就业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高校生毕业就业率以及创业率均得到提高,逐步完善项目效率,确保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符合时展需要,这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校生毕业前工作也是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教育时若得到政府的支持,则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重点培训学生,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健全循环体系,积极打造创新性较强的教育生态系统,使高校生提高对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以社会需求变化体系为依据的生态培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较大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该体系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该体系是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体系枢纽中该体系创造的环境氛围如社会舆论支持、政府支持和足够的投资资金等等,都为高校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8]。如此,学生理念不断创新,有勇气创新实践,在高校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影响,自然而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基于项目驱动为核心,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切不可由指导教师替学生做决定。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法共同完成创业项目,除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创业项目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调动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学校应积极开展与高校生创业有关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性。

(三)健全创新创业项目平台

要想顺利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健全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学校高度重视,从多个方面着手建设项目平台。高校应以项目为主要载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其目标和人才培养融合,打造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加强校企联合,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企业主动参与到高校生创新创业项目中[9-10]。此外,高校应积极向社会聘请高学历且创业经验丰富的人到校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给学生分享创业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业项目且积极申报相关项目。最后,主动建立创新创业相关的宣传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对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和政策进行宣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相关政策,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自从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学校应以企业资源和项目为依据,提高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实践化,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企业和社会,更好地适应创业实践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应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紧跟时展步伐,发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确保创建的创新创业项目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说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集中多方力量打造协同配合、打造个性鲜明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借助“星火”计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建立科技相关的创新创业社团,让科技走进创业中,培养良好的创客文化[11]。因此,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为核心是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配备专业的项目导师,从人才成长环境要素出发,并将项目分成多个任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更为持久化和具体化,在任务探究和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向校园环境延伸,还向企业环境延伸。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国家兴旺发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很有必要将创新创业贯穿到自身教学工作中。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想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必须立足学生兴趣,加强培养学生合作技能,通过寓教于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续进.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考试周刊,2017(96):1.

[2]李刚,刘树伟,石晶,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3.

[3]卢兴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94-97.

[4]郑凌燕,饶进.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探析——以龙岩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2):3.

[5]霍凯.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分析及阐述[J].智库时代,2017(6):2.

[6]张振中.试论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9(8):1.

[7]葛勋.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9):113-114.

[8]范楚晗.项目驱动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计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

[9]李慧娜,平源.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

[10]姚婷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J].祖国,2019(13):2.

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

引言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近年来,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改制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人力需求的变化,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广为兴起,尤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西部工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其独特的本土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重点与其他地方高校有所不同,也使得西部工科院校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本文就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及思想狭隘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意义不大仅能为其毕业与就业提供一定指导是西部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观念误差,也是该项教育目标定位失准的重要原因。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张玉春,顾文婷(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文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将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无疑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大多数西部工科院校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种做法不能很好的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技能教育,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资源贫乏

目前很多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有实训场所不足、设备数量不够以及指导教师缺乏等。第二,缺乏校企联动机制,学校和地方企业往往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使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二、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仅决定了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教育模式,而且也是教育体系中其他模块设计的出发点、归宿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西部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明确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还要明确教学活动目标,以保证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感性发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质、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以上两个维度目标体系内容的实现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西部工科院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环境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物质方面的投入,且较容易建设。软环境则需要西部工科院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创建,因而本文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软环境展开研究,主要包括:(1)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健康的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投业文化建设需在塑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同时建立适宜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环境。要培养西部功课院校师生创业精神需从多个方面同时建设。首先,精神文化方面需遵循办学理念恪守校风校训等建设;其次,制度文化方面需注重组织、制度建设;再次,行为文化方面着重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建设;最后物质文化方面包含文化设施以及学校标志等建设。(2)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西部工科院校内形成多学科相互交流、融汇,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自由迸发的教学氛围。(3)完善的组织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西部工科院校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4)科学的管理制度西部工科院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并构建创新创业管理网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制度;第二:加强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形式;第四:完善教师的培训交流制度。

3.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有不可比拟地位,西部工科院校应构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1)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系统全方位的训练体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需高效利用“两个课堂”与“三层次训练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以“第一课堂”为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第二课堂”即课外见习、实践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外创业活动和各相关部门举办的创业赛事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国家、省教育厅、学校这三个不同层次单位举办的实验性、实践性、创业创新训练计划(三层次训练计划)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升华创新创业思维。(2)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与基地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多样性随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而变化,当前创新训练基地主要有以实践为主的实践基地、竞赛性质的竞赛基地、体验形式的体验基地等。创新实践训练基地以实验室、见习场所等为途径为创新创业学生创造实践条件,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竞赛类基地则依托学校组织,为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创造条件提供路径,加深学生创新意识;体验基地则由学校联合社会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机会与环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参与能力与实战能力。创新创业基地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是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的重要步骤,西部工科院校需积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完备的实践基地,在真正指导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本文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分别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进行了构建。西部工科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其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芮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06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04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提出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理念,力争成为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生产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提出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创业要求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高校随着环境改变必然面临的问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体系,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摸索着去改变,营造崇尚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的氛围,使创新创业教学能够与人才市场的最新要求相匹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以说,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既是学校自身的变革,也将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进步。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国家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难,提高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他们开辟更多的就业门路,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正当其时。

(三)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信息时代,精神创新和思维创新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教育必须肩负起的使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生活之中,使大学生产生责任感与荣誉感,提高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实现思想上的创新,完善个性,毕业后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妥善解决各类问题,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专业占据主体地位,创业课程开设较少

创业教育门类众多,包含甚广,不仅涵盖专业技能,而且也涵盖创业思维培养,因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高校课堂教学是其重要的依托,专业体系建设尤为关键。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融入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诸多课程,这些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简明读本,具有相当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诸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还停留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传统专业层面,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考试型的理论培养为主

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创业经历和经验)决定着创业教育能否有效实施。不过,我国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课程还没有形成系统,创业学专业课程开设少之又少。创业课程的实质是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业相关知识学习,学校开设的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依托于学生,在学生之间形成非职业性的临时创新创业队伍。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许多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生动的创业案例,专业性不强,很难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难以实现优化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觉悟不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通常是由几个专科学院合并而来,对于本科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学校教学的目标一般以传授知识为重点,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培养学生拥有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考试类别大多为试卷形式,用来检测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整体上看,这样的创业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学校创业意识不强,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仅停留于表面,比如请一些社会精英或者企业家开一两场讲座而已,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难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四)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两年才开始实施给大学生一定的创业基金的政策。然而,面对成千上万的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任务艰巨,一般而言,只有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才有赢得补贴的机会,地区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补贴可谓杯水车薪。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途径

(一)从传统专业出发,开发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课程

专业创新不仅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和延伸,也是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优化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来源。高校专业设置除了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之外,还应该致力于为社会生产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大多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在于所学专业不对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高校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在网络上开设相关创业课程,或者成立创业培养团队,融入所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创新教材设置,高校可根据专业性质,在网络平台上配套专业教材,或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编写有趣味性、有特色,并且符合该校学生总体特点的纸质教材,同时聘请成功企业家到学校传授创新创业经验,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优化教育教学体系。

(二)优化学校培养系统,为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通常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重视就业,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创新创业方向,为学生制订不一样的培养方案。首先,积极启用年轻教师,或者向社会各界招收具有创新精神的不同专业的教师,组建能够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研团队,研制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其次,对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可将其与学生一起委派至企业学习,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实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制,实行创业课程导师制,在全校开展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渗透教育。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机制,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全方位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起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体系优化,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必须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入手,既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也以此赢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可以结合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将创业意识与具体行业有机融合,使大学生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成为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疏导,使学生明确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辅导员或院级领导应大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家庭抓起,转变家庭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勇于创业。

(四)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各级政府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其一,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还应给予他们物质帮助,给有梦想却因物质水平限制而不能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机会。其二,积极推进鼓励大学生校园创业的政策,在学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团队,配备专职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并提供技术服务和物质奖励。其三,高校应该多与社会各阶层合作,引导社会组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将创业意识与具体创业门类、行业企业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为切实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行家投入指导,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深入开展。其四,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创业实践与企业运营之中,将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双师”素质,建立健全专业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质量评估及职称评定办法。其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相关的试验基地和示范中心,弥补创业实践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不足以及中小创业者无用武之地的现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门类,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刘雪丽,程艳彬,李汝璇,等.网络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4).

[2]丁波,郗婷婷.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第10篇

独立学院作为原有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形式,着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深入实施新颖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但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更可在公办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夹缝中争得一席之地,突显出自己在人才培养上的鲜明特色,使得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第一,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认为21世纪的青年应当接受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创业教育。欧美国家最早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已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体系,并且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其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及专业,并且培养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才,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5%。总体上,国外的创新创业研究还未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但该项教育的课程体系健全,实践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涌现,成功经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率高且效果显著。

第二,1980年前后,创业教育的思潮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国家确立“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促使高等教育事业在人才培养上作出重大改革。教育部挑选出9所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9所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吸收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精华,逐渐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典型,围绕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为重点;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典型,帮助学生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通过商业实战,为学生创业提供物资和技术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典型,重创新,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结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同时建立全天候开放的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及技术咨询。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但其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而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存在许多问题。

三、如何解决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定位存在误区

独立学院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巧、技能,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操作层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另外,独立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用于减轻学生就业压力,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过程和本质相违背。[1]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与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联动机制,必须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将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得长远而准确,并收获应有的成效。

(二)课程体系单一

分析目前独立院校设置的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的状况,大部分学校存在着课程数量设置较少、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类型单一、缺少系统性,大部分只是表面性的开展活动、举办讲座,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把创新创业课程变成了就业指导课程中一个章节或辅助内容,学生只能选择与自己的实际需求相关的课程内容。[2]丰富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联系辅导员、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同学们在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实现个人在职业生涯的人生价值;坚持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传授与打造专业创新创业的实战氛围和平台相结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触及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教育,通过目标定位引导同学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汲取自身创新创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坚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摸索的过程,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技能,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战胜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挫折。

(三)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基础培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3]因此,独立学院应利用好目前转型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这将是影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利用所在地区企业优势,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校外指导教师队伍,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角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新创业技能;二是有效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整合,大部分独立院校都具有强大的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母体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到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三是招聘独立学院自有师资力量,独立学院属于高等学校的潜力股,能为年轻优秀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教师加入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起自有教师队伍,才能更稳定的开展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勇.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16-118.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第11篇

本文在阐释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转型意义的基础上,实证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复合创新应用的定位内容、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精细、特色定位不足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应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w2015005)和2014年度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高教转型语境下:地方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鞍山师范学院为例”研究成果。

应用大学转型与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是直接反映应用大学转型的风向标,具有突出的改革意义。

一、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转型意义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应用大学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领域与主题内容,是高等教育发展纲要所提发展要求的考量点,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应用、职业与创新创业的培养导向与定位,使得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仅具有教改意义,更是一个学校现代转型的起承点与教育教学检验点,特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有效实施策略对于地方大学特色办学、特色发展与学校现展具有重要意义,鞍山师范学院作为师范类院校基础上发展的具有综合学科,师范与非师范,文理工兼有专业的地方大学,制定合理、有针对性、分类化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处于现代大学建设,推进特色办学,科学发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前景突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处于新型阶段,特别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与行动得到认可、推广的趋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各方的重视,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科学定位还存在不足,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理念阻碍与策略困境。因此必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准确科学定位,所涉及的教育环境、培养使命、教育功能、育人目标、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与推进策略等要素,从国家教育宏观与鞍山师范学院微观层面加以剖析,形成科学的定位共识,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有序、合理、发展的协同运作。

二、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宏观方面的定位解析

所谓的定位核心就是价值体系的稳定植入与传播,从价值层面引导主体的行为与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规范等教育价值层面的科学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的定位,主要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与教育共识方面考察。一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源。我国经济进入市场化经济时代,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服务经济比重日益上升,因此创新、创业型经济需求成为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从传统的专业教育,拓展到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人才培养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更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创业理念与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因此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主体的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上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二是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政策促进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政策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教育共识。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创新创业教育者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其内涵包括首创与冒险的基本精神意识要素、创业能力与独立工作技术的技能要素,以及社交、财务与法务管理等知识要素。现代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趋势是,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为体系,突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在此基本教育教学定位上,着重研究基于学科类别、专业定位与业界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通识定位、教育教学分类性指导、实践教育平台化、综合治理策略式与孵化基地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结而言,宏观层面地方大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阐释

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宏观定位趋势与内涵的基础上,从鞍山师范学院本身的特色与优势出发,在《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是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核心。但鞍山师范学院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精细、特色定位不足。当前,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中,对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的定位较为准确,但对基于本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与资源优势的执行性教育定位不够细化与精确,一般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复合应用创新型这一基本定位,大学存在应用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又有专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在大学内部又进一步分为社会科学、工科、商科、理科与文科等不同类型,如鞍山师范学院不单是师范类大学,其大学专业的一半以上是非师范类,因此大学具有自性,大学内部的专业具有特性,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复合应用创新的总体定位上,形成特色分类、精细目标与定位,这一方面地方大学存在不足,鞍山师范学院也存在这一发展问题,因为定位的特色与精细不足,造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具有宥于简单的商业创新创业的路径中,师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开发、非师范类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拓展都存在不足。

四、优化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建议

(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治理理念。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所需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而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与策略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鞍山师范学院发展定位、策略的选择。从总体上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构建是总的定位选择与策略安排,因此针对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要融入协同创新治理理念,治理就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治理具有互动协调性,实现共赢善治。治理不是简化的规则,也不是单向性活动,而是一个协调互动过程,实现共识、共治与共享,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讲,既包括职创部等职能部门,还包括二级学院、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治理不是集权,而权力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围绕教育利益目标的分工合作;治理的特点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在这里职创部处于治理平台规制、行为激励督导与利益传导的轴心地位。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42-02

一、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l展战略

1.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念是从“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思想转变,是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当代大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会人的应该是一种生存本领和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2.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教育学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以形成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为目标,注重开展个性发展,增强大学生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创业理念。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一种全新的突破。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注重理论的引导和灌输,创业教育在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职业素质,更好的应用实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高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而创业的成败根本依靠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侧重对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整个过程的研究,而创业教育是对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探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树立体现时展特征、反映人才成长规律、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实施“辽宁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强化辽宁地区各高校之间创业教育的交流,促进专业的融合;通过虚拟教研室、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等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二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推动高校拓展教学实践平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着力开展辽宁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创业)项目等。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投入。不断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高校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在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疏导上加大投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实践研究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研究。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紧扣培养目标,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在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增加投入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实践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创新创业实验室等进行变革;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实施制度建设保障,营造学校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目前,中国社会存在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众多严峻问题,我国的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现的连带问题使得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怎样解决、怎样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源泉和动力,成为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成效不足。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都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投入上,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和教育,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多高校不愿意投入太多高深师资在这方面,而是更多的注重可以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

2.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校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并且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中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

3.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向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但是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这种创业不关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的就业形式如此艰难,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在校期间就积极的参与一些创业项目,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为自己的未来多提供一种选择。

4.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创新源自与生活,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就是因为其不愿意留心与生活,不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应更多的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为创新提供保障,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挖掘可创业的商机,从而实现真正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