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06:5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穴位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自我点穴
头部点穴
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症。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
点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按此穴可醒脑提神,用于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证。
上肢点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点穴按摩
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将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灸难度相对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然后将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施术者站于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体自然放松,轻巧操作,从容缓和,不急不躁,全神贯注。
被动灸法多用于胸腹部或腰背部,养生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中脘穴、神阙穴、华佗夹脊、肾俞、命门。
3按摩养生法
双手拍头
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力量要轻柔有弹性,双手轻拍约20次。
按摩后脑
两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
梳头浴面
双手五指分开如爪,自前额向后梳头10次,继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颊10次。
旋摩耳轮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后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后面10次。
叩齿咬牙
双手掌轻按双颊,先叩齿有声36次,后咬牙无声18次。然后下颌放松,用两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颌36次。
弹鸣天鼓
双掌掩耳,食指、中指、无名指在后枕轻轻摩擦,耳中闻擂鼓之声约1分钟,继用无名指弹滑36次。
搅海咽津
舌尖先左后右在口腔内颊慢慢搅动10次,古称“赤龙搅海”,至唾液满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颈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运目弹睛
头部不动,眼珠向四周环视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后用力紧闭双眼,同时呼气,待气吐尽后,迅速睁大双眼,同时吸气,共3次。
按摩颈项
手掌自后颈慢慢按摩至前颈,中指尖点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双掌根紧按双侧腋下胁肋,自后向前按摩10次。然后左掌叠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窝部10次,继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腹推进,而后依次达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窝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肾
双手虎口放双侧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后双手上移至双侧肾俞穴,左右扭动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经络
先用右掌拍打头顶10次,继用双掌随身体左右摆动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颈、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头部做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
敲打命门
双手握拳,通过自由转腰时,用双拳轮换敲打前后同侧命门。
搓手浴面
双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热,然后快速分开,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腰阳关――急性坐骨神经痛
在说腰阳关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句诗,叫做:“劝一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里的阳关在甘肃,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因为位于南边,所以称之为阳关,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重要的关隘叫玉门关,玉门关原本叫阴关,与阳关一北一南遥相对应,后来为了好听,改称玉门关,两道关隘一起扼守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
在我们人体上,也有这样两相呼应的两个“关隘”,这就是任脉上的关元和督脉上的腰阳关。关元穴很多人都知道,在腹部,关是关口,元是元气,关元就是元阴元阳相交之处。而腰阳关就相当于关元穴在背部的投影,腰是指位置,阳是指在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腰阳关就是督脉上元阴元阳的相交点。这个穴在人体的位置堪比上文中的阳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阳气通行的关隘。
腰阳关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专门治疗腰痛的穴位,尤其对于现代人经常犯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非常好。治疗急性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可以按摩50次~100次,每天2~3次。按揉此穴对于急性坐骨神经痛有很明显的减轻作用,用西医的原理解释就是:对于缓解坐骨神经的受压,尤其是减轻急性期的神经根的水肿,很有帮助。
长强――通便消痔之穴
长强是督脉的第一个穴位,督脉我们都知道,它从下到上,穿行于后背,是统领人体阳气的经络。长强穴就在后背的正下方,在尾骨端与连线的中点处,阳气就从这里开始升发。很多老人都知道,在治疗小儿疾病上有一个方法叫捏脊,捏脊的开始处就是长强穴,从这里沿着后背向上一直捏到后颈的大椎穴,对于小孩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原因就是它振奋了人体的阳气,所以中医说“长强为纯阳初始”。
其实我们看名字也知道,“长”是长大,旺盛。而“强”顾名思义就是强壮,充实。长强合而为一,意味着这个穴位的气血很强盛。古人对这个穴位还有一个解释,叫“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意思也很好理解,人体的气血是循环不息的,新陈代谢就在这循环运行之中完成。气血运行正常的话,人体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否则,就很可能得病。我们都知道,武侠小说有一个很神的练功方法叫做“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了人就可以功力倍增。其实这是道家很常见的一个气功――打通小周天,起始处就是尾骨上的长强穴。打通任督二脉能不能使人功力倍增不可知,但练习小周天可以养生健体是被很多人论证过的。这当中,作为起始处的长强穴功不可没,因为它就是保证人体气血升降循环的穴位。
所以,对于中气下陷证,如脱肛、痔疮、便秘等,都可以通过按摩长强穴来防治。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晚上睡觉前,趴在床上,将双手搓热,然后趁热顺着腰椎尾骨往下搓,搓100下,长强穴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事实上,针刺长强穴后,可以改变大肠的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从而改善便秘,也已经得到科学证实了。
古人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意思就是说。把力量合到一起,人就强大了,对于外邪就有更强的抵抗力。我们时不时按摩一下长强穴,就相当于将手上的力量都加在长强穴上,助长强一臂之力,这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就叫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疾病焉有不退之理?
三里穴是上下相对的,在手肘和膝盖处各有一个,在手上称为手三里,在腿上称为足三里,肘下有上、下廉,膝下有上、下巨虚,都是阳明经上的穴位,主治的疾病也大同小异。
为什么叫三里呢?先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知道,古人喜欢以天、地、人来代表上、中、下,又根据清浊来划分天和地。
脑在上部,喜欢清凉,所以称之为天,如天冲、通天穴等;口喜欢温暖,所以喻为地,如地仓、地阁;人在中间,所以有人中、人迎。在胸腹部也是如此,胸部喜清虚,所以称为天;腹部浊满充实,所以称为地。在四肢上,臂为上肢,为天;腿为下肢,为地。
从整个人体来看的话,以天枢为分界,天枢上部是天,下部是地,中间则为人。如果天地^三者能中和的话,则生长收藏都能顺乎自然,人体也就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三里穴,能够通冶上中下三部的疾病,所以称为三里。而手足三里的分工,也以此为依据,手三里专治肚脐以上及肩背的疾病,所以古人作诗说:“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而足三里则治肚脐以下,如小腹、膝盖关节处的疾病,各有明确的分工。
从小的方面来说呢,里是指寸,一里就是一寸,三里穴在肘端下三里,又在手臂,所以称为“手三里”。手三里大概的位置在我们小手臂的中间,按摩它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叫“肘尖按摩手三里”,就是将一侧的手臂放在桌面上,然后将另一侧的手肘放在穴上,用手肘来轻轻地按揉此穴。
穴位一点通:
在找手三里之前,先要找到曲池。我们屈肘。将上、下手臂弯曲成90度,肘内侧有一条线叫肘横纹,横纹的外侧就是曲池穴,在曲池的下面二寸就是手三里穴。
手肘比较能够得力,按摩起来既轻松,又能有很好的效果。这个方法能解决的问题是现代人常见的周肩炎,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有一句话说,现在的人不是已经患上肩周炎的,就是正在往这个方向靠拢的。长期伏案工作的,肩膀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如果每天利用工作的间隙,那样按摩几分钟,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肩周疾病。
曲池――简易手部体操就能降血压
说到曲池,可能大家很容易联想到九曲回廊,曲院风荷,一池清水。确实,中国字总能让人联想很多东西,唐代大诗人卢照邻就曾经写过一首《曲池荷》的诗,“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曲调很悲凉,让人读来很忧郁。
如果你读这个诗之后觉得心情低落的话,不防联想我们的曲池穴。虽然名字有相近之处,但作用却完全相反。曲池是一个阳气很足的穴位,在我们手肘的外侧,届肘时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就像一方浅浅的水池。曲就是屈曲不直,曲池就是一个弯弯曲曲的池塘,只不过里面贮藏的不是水而是阳气,我们的手指在上面按摩,就像盛开的朵朵荷花一样,给身体注入芬芳的“香气”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经气从商阳到这里,才进入一个顶峰状态,气最充足,就好像水流进入大海,因为是阻经,所以这个穴也称为阳泽。曲池的作用很多,比如谢顶,腕肘肩综合症等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有这些症状的朋友,在按摩曲池穴的同时,别忘了按摩一下曲池的附近,这附近往往会存在疼痛的点,也就是中医说的阿是穴,―起按摩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这个穴最合适的还是用于高血压,现在有这个症状的人很多,在高血压发作的高峰期,也就是早上6点至10点,下午3点至5点这个时间段,一定要加以注意。这里可以教给大家一个小方法,不用那么紧紧地扣着这个穴位来按摩,闲来无事的时候,甚至看电视的时候都可以做,先将右手手掌摊开,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的掌侧,来敲打左手的手肘处,也就是曲池穴所在啦置。这样敲打,可以同时刺激曲池以及它旁边的穴位,对于,我们右臂也有一个很好的锻炼作用,如果觉得无聊的话,还可以和着节拍来,用手掌的方式敲两下,换成握拳的姿势,可以增加趣味性,像在做一个手部的体操一样,不知不觉就刺激了曲池,平稳了血压。
经络是人体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如网状遍布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线上有数百个穴位,刺激这些穴位便可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针灸、按摩、气功、推拿、刮痧、拔罐、足疗就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其产生疗效的奥秘在于:
第一,由于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在体表又分布了不少穴位,所以在这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足疗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
第二,经络的循行奇异。经络的循行有起于足而上行至头,也有发源于头而下行至足的,所以足疗可以治头病,腰病可以取(膝窝),耳病可以治下,其原理就在于此。
第三,经络穴位分布有特区。这些特区和人体的中枢通过经络有联系,所以一些经穴可作急救振奋中枢用,如人中(在鼻唇中部)、百会(在头顶)、涌泉(在足心)、劳宫(在手心)、神阙(在肚脐)……都有急救的作用。
第四,经络中有经气在运行。所以通过导引,可以促进经气的运行,从而起到促进血行、强肾、强脏气的作用,这就是经络养生的奥秘。
自己动手按经络,年逾百岁尚年轻
经络健身之一
选穴按摩是经络健身的一大绝招,那么,如何有针对性选穴?
抗衰老穴位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百会(头顶正中)
劳宫(手心)
以上3穴入心、肺、肾经,经常按摩有抗衰老作用。
增强食欲之穴: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手大指、食指之间)
三阴交(内踝上3寸)
胃气是正气的根本,增强胃气,可改善食欲。
增强免疫力(正气)的穴位:
足三里(膝下3寸)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肾俞(在腰上,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
此3穴是肾经和胃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肾气及心气。
增强睡眠质量的穴位:
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涌泉:(足心正中)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以上是脾经、心经及膀胱经的穴,经常按摩可以养心安神,睡眠良好。
增强之穴:
曲泉:(膝窝处取)
关元:(脐下3寸)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
以上是肝经、任脉和膀胱经穴,经常按摩可增强。
养心安神之穴: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三阴交:(内踝上3寸)
劳宫:(掌心正中凹处)
此3穴是心经、脾经的穴,经常按摩可养心安神。
急救穴:
人中:(鼻子、上唇之间的正中处)
合谷:(手拇、食指之间凹处)
涌泉:(足心)
这3个穴是大肠、肾经穴,急救时用之。
保养眼睛穴位: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
睛明穴:(眼内眦外)
四白:(眼眶下骨凹处)
此3穴是督脉、膀胱经穴、胃经穴,经常按摩可保养眼睛。
经络健身之二
循经(沿着经络路线)进行按摩、推拿、刮痧、砭石按压都可起保健的作用。
养心按摩
沿心经路线(从心区咽喉目;又从心区肺肩内侧手臂内侧手掌尺侧小指尖),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养心的效果。
健肺按摩
沿肺经经常按摩,可增强肺气。路线是:从中焦(肚脐与膈的中点)下落大肠上行绕胃上行肺系咽肩臂外侧小臂外侧大拇指端,经常按摩可宣通肺气,预防感冒。
健胃按摩
从下颌骨的大迎穴入喉咙下棱口角胃络脾。经常按摩这一段经络,可健胃。
舒肝按摩
大拇指足背内踝小腿内侧小腹胃部入肝络胆,常按摩此经络可以舒肝健脑,通畅气血。
增强腰腹按摩
沿带脉(季胁下绕腰腹一周)常按摩,可增强腰腹功能。
增强腿力按摩
常按摩胃经腹支(从胃腹腿背足背),可通过强胃气而增强腿力,如配合肝经(行于足背内侧小腿、入小腹)效果更佳。
经络健身之三
应用经络健身,可通过经气的循行、贯通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交通任督经气养生
这是古代静养生常用的方法,就是静坐调息,排出杂念后引经气交通身前任脉及身背的督脉,达到调经气的作用。
交通十二经气养生
全身运动可交通十二经脉,如华佗五禽戏及十禽戏都可增进全身经气贯通而起到养生作用。
静守经穴养生
入静养生:静坐、调息,排除杂念后,把注意力集中于关元穴(任脉穴,在脐下3寸,下丹田),可起到以“一点代万点,一念代万念”的作用而帮助入静。
也可静守脑宫(百会穴下3寸,又叫泥丸宫,上丹田)可以起到养脑作用。
什么是阴阳平衡呢?看一下美丽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阴鱼和阳鱼相抱成的,并用S线将其一分为二,它代表着阴阳双方是在不停地消长转化。这种消长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处在阴阳消长转化当中的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便是阳气和的平衡了。以人体生理来说,功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两者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营养物质是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需要功能活动来进行吸收。因此,如果人体阴阳能够得到平衡,那么人一定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我国传统养生方法都具有阴阳和合,阴阳协调,阴阳平衡的太极智慧。下面介绍几种有着深厚太极智慧的功法,
太极护身 生生不息
如果把人体比为太极的话,那么,人体前方的肚脐(神阙穴),就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前方“鱼眼”,而人体后方肚脐对应的位置,称之为命门,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后方“鱼眼”。
前方的神阙(肚脐)是人体元气的根本;后方命门(在后腰与神阙相对的地方),则是人体的生命之门。所以,拍打这两个穴位,可以行气活血,调和阴阳,激活人体元阴元阳,祛病强身。
至于怎么拍打,不拘形式,感觉舒服、顺畅就好。比如,先把右手手心按在肚脐眼上,左手手背按在命门穴上,接着,上身向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向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马上随着上身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拍打命门。如此来回重复。不过,没有必要拘于形式,拍打熟练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拍打方法。熟能生巧,越练越自然,就会提升到健康养生的高度和实效上来。
我们的神阙和命门两个穴,就像太极阴阳图的黑白点,而当我们把手自然甩起来的时候,就是在画阴阳鱼那优美的曲线了。因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过程中,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拍打到穴位上的时候,力度达到最大,这种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后还要往里面深透一些。这样一来,不就正好拍成一对阴阳鱼了!练这个功法,我们的身体周围就有一个左右转动的太极,这就是有了太极护身。太极生万物,健康才是真正的太极啊!
迎风摆柳 枯木逢春
年纪比较大的人千万别贪坐,没事的时候不妨轻轻地扭扭自己的腰。
年纪稍大的人,有时候腰部因用力过度或运动疲劳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其实,我们只要虚拟一个“呼拉圈”在自己腰上,转动腰部,那才是效率更高的养肾、塑身、健脑的运动呢!
此法称之为太极微旋生精法,练起来非常简捷而有效,只需要自然站立,全身放松,腰部轻微转起来就可以了,每次微旋100圈,每天旋转2次或2次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全身只要腰部进行旋转,其他部位不必运动,顺其自然即可。腰部旋转的幅度以自然舒适为度。正如古代拳家所云:“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太极拳讲求“四两拨千斤”,而太极微旋生精法就是人体养生大道的“捷径”。
我们不妨把这种运动比喻叫做“迎风摆柳”,是一种春天的景象,老年人迎风摆柳,就是枯木逢春,其间透露出不老的生机。
劳宫“灸”天柱提神醒脑
膀胱经是人身上行程最长的一条经,也是穴位最多的一条经,可以说从头到脚,随手抓一个都是“宝”。不管是五脏六腑的毛病,还是五官九窍的问题,或者肢体神志方面的障碍,都可以从这两条“道”上找到调治的捷径。
劳宫“灸”天柱,就是用自己两手的劳宫穴去“灸”膀胱经上的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往两旁各1.3寸(同身寸,中指第二节为1寸)各有一穴。当您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你就靠在椅子上,先把两手掌互相搓热之后,两手五指在脑后交叉,用两掌心分别去捂颈部的左右两个天柱穴。每次捂两三分钟,重复3次以上就能见效。
劳宫穴是心包经上的一个大穴,而心包是心脏的外络,中医讲“心藏神,主神志”,“心主血”,人觉得疲倦,提不起精神,这是气血不足,是心主神志功能下降的表现。我们刺激劳宫穴就可以快速有效地补益气血,协调心主神志活动的功能。天柱穴是人体最重要的阳经――膀胱经的重要穴位。膀胱经是人体阳气的仓库,而此穴又位于“诸阳之会”、“人体元神之府”的头颈部,其提神醒脑、培补阳气的作用自是不同于一般。更重要的是我们采用的不是按摩或艾灸的方法,而是用劳宫穴来“灸”天柱,让两条经络两个穴位,通过身体的热量进行沟通,以穴调穴,以经通经,以热导热。心经主阴血,膀胱经藏阳气。这样阴阳相交,气血通调,心脑互动,充分达到头脑清醒,精神焕发,改善视力的养护作用。
颈椎腰椎有病 后溪穴百用百灵
阳气不足,人就会未老先衰,这是当今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那么,通过一个穴来解决问题,这个穴就是后溪。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横纹的尽头(小拇指侧)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只要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这个部位放在桌子边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
有颈椎病、腰椎病的人,使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
每天敲风市穴 健康会随“风”而至
在我们的大腿外侧,胆经之上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风市。特别好找,我们站立时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就是这个穴。
敲胆经中最起作用的是敲风市。敲击风市穴,可以调动起人体内的和风,使健康和生机如约而至。
敲风市也是最易于操作的,坐着、站着用拳头都可以敲,尤其是当我们感觉累了,甚至连自己都感到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敲一敲风市穴会马上变得精神,而且抵抗外邪的能力必会迅速提高。因为,风市最能把对人体有害的虚邪贼风拒之门外。
养生站桩 抱住健康
“两手往胸前一抱,静静地站着”。这个动作在武术里叫做“站桩”,用在养生治病上,称之为“抱住健康”养生法。
“抱住健康”养生法非常简单,随意地站立,双手在胸前环抱,全身放松。
使用这种“抱住健康”养生法,既节省时间又不占地方,我们看着电视可以做,聊着天也可以做。如果看电视站上半小时,什么时间都不浪费。
“随意站立,双手环抱,全身放松”的动作,恰恰会让人不自觉地形成最佳的养生状态,能够直接地把人体的很多特效穴位调动起来。因此,“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原理就是在刺激人体的经络,它兼容人体经络穴位的众多养生功能。
首先,它调动的是足三里这一对大穴;另外,“抱住健康”养生法做得多了,就会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两手掌放松环抱,正好又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站立状态,还调动了涌泉穴,让补心和养肾的劳宫和涌泉两大要穴起作用。所以,练“抱住健康”法的时候,人往往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会充分放松,这又调和任督两脉……,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抱住健康”法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一抱健康来”!
经络养生经络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专家解读介绍几个简单的经络按摩养生法。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要轻柔有弹性,拍打20次;两手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双手十指分开如爪,自前额向后梳头10次,继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颊10次。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调养精气,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专家解读老年人应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草莓和菠菜。不过菠菜性属寒凉,食用时不妨辅以辛温的芥末或鲜生姜。
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伍能有效地补肝益肾、滋生精血。而关元穴为任脉经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于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配三阴交穴能补养冲任、益气调经。由此看来,艾灸这几个穴位无疑是治疗月经后期的最佳选择。具体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患者仰卧,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做回旋运动,各穴分别灸5分钟,以患者感觉微热内渗为度。每天灸1次。
注: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既能补脾养血,又能补肾固精、滋阴柔肝,为治疗妇科病、血证以及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的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疾病之常用穴。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俞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此外,闲来无事时,还可以多按揉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主诸虚百损,为强壮之要穴,亦是补后天之源之要穴。血液的生化来源于脾胃,而妇人以血为主,病多注重脾胃的治疗,而足三里穴是调和脾胃的良穴,所以说,对于血虚引起的月经后期的女性来说,按摩足三里穴是个不错的选择。操作起来也很简便。选准足三里穴,用大拇指指腹按压,以感觉到酸麻为宜,按压5—10分钟。然后换另一条腿,同样按压5~10分钟即可。每天按压。
注:足三里穴属胃经。位于犊鼻穴下4指即三寸处,是胃的主穴,和肠胃的消化吸收有关,也是保健的养生穴道。是治疗月经后期的要穴之一。
足三里穴不仅仅可解决月经的麻烦,更会为女性带来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福音,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按摩是个好方法,贵在坚持。
身体健康和平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分不开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受寒,忌食辛辣,多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可以利于体内经脉通畅,协调内分泌系统,有效地预防月经不调。其次,生活不规律也会影响月经的到来,所以要尽量使生活有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传统医学认为,脚底是打开全身健康的一道神秘的门,因为这里有66个穴位,还有6条正经和3条奇经通过,它们与人体五脏六腑和各个器官均有关联。比如,从脚第二趾沿第一趾边缘通过的,是胃经,当它出现异常时,人就会疲劳、没有食欲、肚子发胀。而从脚的第一趾沿脚底内侧通过的,则是脾经,与胰脏和肠都有一定关系,出现异常时,人会恶心或便秘。所以有“人老脚先老,长寿始于脚”之说。
由于人体不少经络和穴位在脚底,因此光脚走路会对脚部穴位起到按摩刺激作用,达到养生效果。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指出,光脚走可以起到“接地气”的作用。这是我国古代养生哲理里的一种说法: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人体内阴阳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而接地气会让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身体健康无病。
世界流行光脚养生
在大部分内陆国家,人们把穿鞋看作文明的表现,但在日本,动不动就脱鞋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进榻榻米的房间就不用说了,到神庙参拜、进博物馆参观、中小学生进教室都要脱鞋;就连乘坐新干线时,不少人也会趁人少把鞋脱掉,让脚出来透透气。脱鞋是日本一种很重要的传统,据说,去神圣的地方祭拜一定要脱鞋,只有这样才能和神灵直接接触相通。
除了文化层面上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把不穿鞋,甚至是光脚当成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日本人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光脚走在榻榻米上是最惬意的事;光脚在户外奔跑游戏,不仅让人更强壮,甚至能够促进大脑发育。
事实上,光脚养生不仅在日本大为流行,在其他国家也广受欢迎。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一进家门就脱鞋,光脚在屋里来回走动,已经成了当地居民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甚至不少外地人到了新加坡,也会入乡随俗。而在英国,坚持18年光脚走路的约翰・伍德沃德成了“光脚养生”的推广人。约翰认为,人脚的构造原本已经十分完美,适合于运动,不需要再用鞋子将它们包裹起来。这位“赤脚大仙”还积极向身边人推销光脚养生的理念,希望有更多人分享他的快乐。
光脚行走有益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的双脚上有很多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光脚走路可刺激脚掌,激发神经末梢,使其兴奋,有助于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所以,在医学上讲光脚走路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好处,可以通过踩地上的东西刺激脚上的穴位,这样长期按摩穴位,有活血、去除身体静电、更好治疗脚部疾病的良好功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赤脚行走还能调节足踝部的骨骼肌肉强度,预防滑囊炎、足跟骨刺等足部疾病。对于平足的人,可以尝试经常光脚走路,强化足底肌腱韧带,有助于足弓升高。同时,光脚走路不易患脚癣,真菌难以存活。
光脚有利于足部汗液的分泌和蒸发,增加肢体末梢循环,不仅让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还能增强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功能。此外,光脚活动让脚趾自由灵活,还能给脚心以足够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活动。让孩子光着脚多在沙滩、草地上行走,能防止扁平足的发生。
光脚养生5妙招
丝瓜络擦脚心美肤祛斑
每天洗脚后,用干丝瓜络之类的天然植物用力摩擦脚心,也可在临睡前两脚互相摩擦脚心,直至发热为止。通过适当地刺激脚底,能够刺激到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分泌激素,激发皮肤细胞的活力,增强其新陈代谢,减少色素沉着,从而使肌肤变得或保持白皙而富有弹性。
踩黄豆减肥排毒
在沙发前面开辟一小块地带,铺上黄豆,每天看电视的同时光脚在上面踩15分钟,有减肥排毒之效。因为黄豆大小很适中,对穴位的刺激也相对温和,可以相对轻缓地促进新陈代谢,排毒和燃脂双管齐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当你太饿或者太饱的时候都不要做,做完后立刻喝杯水,排毒效果会更好。
踮脚走路灵活关节
分别用脚尖、脚跟、脚内侧、脚外侧走路,能锻炼到小腿不同部位的肌肉,增强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预防日常出现的踝关节扭伤的情况,但在初期练习时一定要小心,可以先扶住一些东西,熟练后再慢慢放开。
动脚趾强肠胃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胃经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如果你的胃肠功能较弱,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比如练习脚趾抓地,或者是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对经络形成刺激,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将会得到改善。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盘腿坐在床上,挺直脊背,闭上双眼,舌顶上腭,摒除心中的杂念,调整呼吸,使呼吸轻细无声。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将上下牙齿相叩作响,连续叩齿三十六次。“昆仑”即头部。“两手抱昆仑”是指,将双手十指交叉,抱住后脑,用两手的掌心紧掩耳门,同时慢慢呼吸9次。
第三段: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用双手捂住双耳,同时将双手的手指放在脑后,令食指叠放在中指上,随即让食指从中指上滑落,弹在后脑上,让人感到如击鼓状(即“鸣天鼓”),应连续弹击24次。
第四段:微摆摇天柱。“天柱”即后颈。低头,将头转向左右两侧,令肩部也随之向左右摇摆,应反复转动头部24次。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在口中搅动舌头,使口内生出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津液三十六次,分三次将津液咽下。“神水”即津液,“赤龙”即舌。
第六段: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深吸一口气,将双手互搓至发热,再用双掌摩擦腰部两侧肾腧穴处的皮肤,应一边摩擦一边呼气,反复摩擦26次。“精门”即肾腧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第七段: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深吸一口气,用意念引导此气向下行至神阙穴,感觉神阙穴发热后,将气由鼻中徐徐呼出,反复操作21次。“脐轮”即神阙穴。
第八段:左右辘轳转。弯曲双臂,将左臂从前至后转动三十六圈,再将右臂从前至后转动三十六圈。
第九段: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将双脚自然分开,将双手的手指交叉,手掌向上,托举至头顶(在托举时要用力,好像托举重物一样),再缓缓放下,应连续上举9次。
第十段:低头攀足顿。将身体前倾,头向下低,双手伸向前方,握住双足,用力回扳,应连续扳动12次。
涌泉是说在足心足时呈凹陷处取穴的涌泉穴,用消毒针灸针在该穴直刺0.6~1寸,对头顶疼痛、头晕失眠、眼目昏花、咽喉疼痛、舌强失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小腿转筋有很好的疗效。不仅如此,该穴位还是昏迷不醒的急救穴。若每天坚持在双侧涌泉穴按摩100 次,不仅能滋肾阴,补肾水,平肝火,使精气上升,浊气下降,还能防治高血压,使人耳聪目明,推迟衰老。
廉泉廉泉在喉结上方,下颌下缘凹陷中,仰头取穴。用消毒针灸针刺5分;或艾灸条灸2~3分钟,对慢性咽炎、中风失语、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有较好疗效。若每天自行用拇、中指按摩廉泉穴20~30分钟,有养生保健、抗衰延寿的作用。
天泉针灸书上记载,该穴在上肢胳膊,肘横纹上,肱二头肌尺侧缘的肌肉中取穴。用消毒针灸针直刺 5~7分;或艾灸条灸 3~7分钟;或按摩 100~200 次,每天 1 次,对心动过速、心悸不安、胸胁疼痛、上肢内侧肌疼痛者,颇有疗效。
曲泉中医理论认为,曲泉穴是治疗痛经、少腹疼痛、子宫脱垂、阴道瘙痒、外阴痒痛、前列腺炎、遗精、膝关节疼痛、疝气、疼痛的常用穴位。按摩此穴还能养生保健,益寿延年。在膝关节内侧横纹端凹陷处取穴。治疗方法是用消毒针灸针直刺5~8分;或艾灸条灸 3~7分钟;或按摩30 分钟,每天1次。
水泉在双侧足跟骨节结内侧前上部凹陷处取穴。该穴对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小便不利有独特疗效。方法是用消毒针灸针直刺4分;或用艾灸条灸3~7分钟,每天1 次;或自疗按摩,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有手到病除之效。
中泉是治疗胸闷、吐血、胃气上逆的常见穴位。在手背腕关节横纹凹陷处取穴。用消毒针灸针直刺 3~5分;或用艾灸条灸 2~3分钟,每天1次,有较好疗效。若每天按摩中泉穴 20~30分钟,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极泉上肢外展,在腋窝正中内侧动脉旁取穴。是治疗肩周炎、心绞痛、干呕、咽干烦躁、肋间神经痛的特效穴位。用消毒针灸针向腋窝方向刺 2~3分;或用艾灸条灸 3~5分钟;或按摩极泉穴,每天1次,每次 20~30分钟,有显著疗效。
阴陵泉是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道炎、尿路感染、尿潴留、阳萎、遗精、腹泻、痢疾的常用穴。在胫骨内踝下缘凹陷处取穴。用消毒针灸针在该穴直刺5~8分;或用艾灸条灸3~7分钟,每天1次,或每天按摩30分钟,疗效满意。
阳陵泉医书载:“胆胀口苦胁肋痛,半身不遂苦难言,下肢麻痹膝肿痛,针灸按摩可延年。”在膝关节下,腓骨小头的前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是治疗胆囊炎、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半身不遂、下肢萎痹、麻木的常用穴。用消毒针灸针直刺8~12 分;或用艾灸条灸 5~7分钟,每天1次,有立竿见影之效。该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若能坚持每天按摩阳陵泉20~30分钟,有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
1、拔罐
由于现代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面临高压工作,而没有时间保养身体,常常有心烦意乱、头晕耳鸣等现象,这些都是亚健康的表现。而如果在工作之余抽一点时间进行一些中医养生保健,特别是拔罐,能够在短期内收到好的效果。心腧是足太阳膀胧经上的重要穴位,如果你有亚健康的症状,可以每天晚上坚持在两侧心腧穴上拔罐10,就能够补足心神气血,就不会发生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等症状了。
2、艾灸
艾灸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讲中医养生知识里的温灸法,由于在灸治过程中患者不会有灼痛感只有温热感,所以叫做温灸法,更适合家庭保健。艾灸就是用艾草在穴位皮肤上熏灸,令药气渗透穴道、经络,令相关脏腑功能活化,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温和灸使用的艾条一般药店有售,将艾条点燃后对着相应的穴位,距皮肤3-5厘米进行熏灸。一般每个穴位需要灸5-7分钟,当皮肤出现红晕就可以了。
3、刮痧
刮痞,是指使用刮痧工具,来刮拭全身的穴道和静脉,达到通经活络、舒筋力气、祛除邪气、活血化淤等功效,以提升身体的潜在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最终实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诉我们:“经络之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现在全国各地不少人都以经络锻炼、穴位按摩,来保健养生、预防和治疗疾病,并且逐渐形成了认同这种“绿色疗法”的风气。但是,大家颇为苦恼的一件事是:摸不准穴位,缺乏按摩方法。这确实是一个既具体又关键的问题,如果每次按摩距离经络穴位较远,偏差过大,即成为“无效按摩”,就起不到任何所期望的作用了,久之会影响对经络“处百病”的信心。
进行自我经穴按摩的人,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多是根据从报刊资料或相互交流得到的知识来摸索习练的。当然,按照专业要求应该是越准确越好的,但作为群众的业余保健,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得那么精确。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期望能有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按摩方法,以便手到病除。
其实,若能根据“治疗求简化,不要复杂化”的精神,只要遵循祖国医学针灸“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都可以做到“有效按摩”。“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不是不要穴位,而是特别强调经脉线走向的重要性。就是说在按摩穴位中,穴位可能一时弄不太准,但经脉线的走向却一定要搞清楚。例如内关,这是心包经上一个比较容易定位的有关心脏的要穴,位置在手腕横纹上边二寸(约三指)、两筋之间的“沟”内,按摩时上下多远可能把握不好,但只要按在“沟”里边,就肯定有效;倘若按到“沟”外边,上下度再准也无用。还有些不易取穴的穴位,比如足三里,这是人身上最为重要的穴位之一,无论是保健养生,调理脾胃或者医治许多疑难杂症,大多离不开足三里。但由于该穴位置特殊,肌肉僵三角且又反应迟钝,所以按摩起来倍感困惑。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我们都知道“拔罐”的原理吧,它是将某个部位,人为地造成负压现象,把罐内全区域提将起来,以达到通经、排毒的目的。由于罐口比较大,可以把穴位和经脉全都包括在内,藉以做到经穴同治。如是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用自己拳头的几个不同的部位,来捶击足三里及其它类似穴位的区域,同样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只要锁定穴位所在的区域,把握好经脉线的走向,不管手按还是捶击,都可以达到刺激经穴保健治疗的目的。最后介绍几句顺口溜来结束本文:锁住穴,摸准线,手按摩,捶握拳,多角度,招变换,勤刺激,定效验。
我只要教给一个对经络和穴位一无所知的人一个简单的歌诀,就能让他成为半个针灸推拿医生。
这个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歌诀叫“四总穴歌”,四句讲了四个穴,每个穴的威力,打个比喻来说,相当于“原子弹”,一治就治一大片。谈到用穴位治病或者养生,很多人都怕麻烦。摊开一张《穴位图》,密密麻麻的穴位,经穴365个,奇穴还有很多,到底该怎么记住?怎么用?恐怕很难。其实,这么多穴位,就连一般的针灸医生也不会全部记住的,要使用穴位,我们得从最简单的、最有统摄性的穴位开始,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律,慢慢拓展。对一个对经络和穴位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平时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歌诀就能为自己进行基本的养生保健了。这个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足三里治肚腹部,委中治腰部、背部,列缺治头部、颈部,合谷治面部。每个穴对发生在它所对应部位的几乎所有的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尤其是对于那些慢性病、小毛病,只要坚持使用,最见疗效。
后人在这四句歌诀后面又加了两句“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就是说,身体任何部位的酸痛,都可以在身上寻找阿是穴,也就是按上去疼痛的地方;胸胁部位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解决。这样就更全面了。涵盖了整个人体。把这几个穴位用好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咱们就能解决一大半。
以列缺为例,列缺是肺经上的穴,我们把两手的虎叉,食指尖端点到的地方就是该穴。列缺善治头上、颈上的疾病。最典型的用法就是治疗落枕。有时候,因为睡觉姿势不对,或者脖子露在外面吹风着凉了,早上起来。发现脖子僵硬、疼痛,非常难受,这就是落枕。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会迅速减轻。
此外,这个穴还治疗头痛,尤其是偏头痛、口眼歪斜、牙痛等,效果也非常明显。由于它在肺经上,所以还能治疗各种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列缺穴位置有很多筋时,弹拨列缺穴弹拨这些筋,力度要合适,以有明显的酸痛感为宜。
其实,像咳嗽、气喘这样的疾病,都跟喉咙有很大关系,咽喉肿痛就更不用说了。列缺穴的这些主治功能,都可以归属到“头项寻列缺”这一句歌诀中。项,就是脖子、颈,包括里面的咽喉。很巧的是,列缺穴所在的位置手腕,通常也被人们称为手颈、手脖子。
手脖子上的穴能治脖子上的病,这不是巧合,其中存在着很神奇的对应关系。不仅列缺穴,手颈上经渠、太渊、神门等穴位,对治疗颈椎病、咳嗽等也有疗效。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但有手脖子,还有脚脖子,脚脖子上的穴位能不能治疗我们脖子上的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太溪穴治疗慢性咳嗽,效果非常好。总之,当脖子出现小毛病的时候.我们在手腕、脚踝等部位到处按压、弹拨,找到有明显酸麻胀痛的地方,那就是治疗点。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重要原则:“以痛为腧。”就是说人体哪里出现了疼痛,哪里就是治病的腧穴。照老祖宗说的办。我们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腧穴。
这个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人体手足上很多部位的命名,都在互相借用。
人体有颈,也有手颈、脚颈;有肚子,也有腿肚子;有背,也有手背、脚背,以及耳背。这种借用,不是完全出于偶然的,人们在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这些部位的关联性,所以在命名上也让它们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