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0:2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奥鹏教师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分银行是“宝库”
学分银行并非新生事物。谈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就要先了解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首创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并很快就风靡全球。而“学分银行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第一个提出并试点运营的,它借鉴了银行的运行体制,包括存储、汇兑等功能,但存储的是学分,汇兑的是学历和证书。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且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储到学分银行。
《教育》记者采访中发现: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时间比较松散,形式变化多端,且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以致教师的培训热情难以保障。因此,构建一个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前后一体的立交桥式的教师培训体系,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学分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推崇,甚至被看作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宝库。“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是以学分为载体,全面记录教师参加的所有不同类型的教育学习过程、时间及成果,能够满足教师的需求。”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李聪慧撰文指出:学分银行制度可以针对目前教师培训制度的不足。它能够全面记录教师的学习经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可以避免教师的重复学习,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率;还可以使教师选择空闲时间进行学习,避免培训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减少教师的负面情绪,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2012年12月,教育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开始在辽宁、浙江、重庆、湖南试点。綦江区作为重庆的三个试点区县之一,主要承担“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开发及利用研究”的任务。对此,綦江区骑龙小学副校长曹红说,学分银行使包括自己在内很多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对于教师成长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打铁首先自身硬”。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曹红认为,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才有底气和资格站在讲台上;同时,学分银行也是一位无形且刚直的管理者,在不断鞭策教师的成长进步。
上海运行较早,积累一定经验
2016年4月12日,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召开会议,就如何做好浦东新区“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收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会议通报了全区学分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要求“十二五”师训未结业教师抓紧最后扫尾机会,可通过“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等尽快挣分,争取结业。
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是上海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银行平台”,于2011年4月上线运行。它源自2007年底上海推出的“学分互认”。当时,上海市教委印发《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决定在成人教育领域率先试点学分互认,从而打破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认证瓶颈。2011年6月,《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公布。根据该意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教师教育工作将全网络化管理,市级培训依托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进行。所有在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要参加自选课程的培训,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教育》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学分银行)是由上海市教委人事处组织,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与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具体实施的市级、区级、校级共享课程管理和培训学分管理的平台。它拥有人员信息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个人报名、团体报名、报名审核、学分管理、经费统计、报表导出等功能,面向的用户群有市级管理员、区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普通教师。“十二五”期间,原则上要求所有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5年内必须完成36学分,其中每10学时将折算为1学分;每一位教师每次只能报一门课程,不能多报。
在运行初期,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系统因为前几期设置的课程较少,还曾遇到过全市十多万中小学教师集中抢选课程的问题,以致服务器不堪重负。最后,在登录页面上设置了三个入口进行分流,才得以缓解。经过这样不断摸索,截止2014年12月,上海市共有13万名教师报名注册学分银行,教师培训的市级共享课程已达到近500门,基本上做到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覆盖。而上海市通过制定学分认定标准,构建教师培训学分结构体系,强化教师培训学分考核管理,逐步打造出一个开放、多元、可选择、分级的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为其他地方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可与国培计划结合进行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高等学校在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应发挥龙头骨干作用。本文以江苏为例,阐述了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若干政策建议和措施。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指高等学校为所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进行面授辅导、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而在校内外设立的教学机构总称,包括高等学校的函授站、远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业余教育(夜大学)校外教学点、非学历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站)等(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会化公共服务三种类型。校外学习中心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继续教育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对学习的支持。学习支持服务体系(Learning SupportServices System)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有效学习活动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帮助与服务的系统总称,包括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息的提供和筛选,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创设,高质量学习资源的供给,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提供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移,以促进学习者进行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第三级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部,是教育体系的龙头和火车头,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牵引和示范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部属高等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欧洲大学终身学习》指出,21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社会老龄化特点日益明显,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也逐渐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大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退休人员为丰富文化生活进行的学习等。此外,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对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形势下,大学应该作出更加强有力的承诺,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建设“知识欧洲”作出应有贡献。因此,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引领校外学习中心按照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把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校外教学点自身发展的需要
校外学习中心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定位,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接受高等学校的委托,根据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承担继续教育的部分职能,配合高等学校完成继续教育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被重新定义,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规划纲要》为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明确新目标,以服务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要任务,在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定位,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搭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转贴于
二、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可行性
(一)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江苏为例,目前全省校外学习中心达到了983个,其中函授站、业余教育(夜大学)教学点611个,占62.16%,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72个(包括高等学校自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15个,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44个,弘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13个),占37.84%。这些校外学习中心分布在江苏的100多个县(市、区),平均每个县(市、区)有学习中心近10个。全省各县(市、区)的居民想接受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继续教育,可以在当地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得到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专业、层次和学习形式,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提供学习信息、报名、注册、学习资料、面授辅导、提交作业、就地考试等帮助和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
校外学习中心广泛分布在高、中等学校、电大、党校、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江苏983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在普通高校的有144个,占14.65%,设在成人高校的有11个,占1.11%,设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有71个,占7.22%,设 在市、县电大的有86个(含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占8.75%,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74个,占17.70%,设在技工学校(包括技师学院)的有64个占6.51%,设在成人中专校(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职工中专校、农广校)的有145个,占14.75%,设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有160个,占16.28%,设在党校的有34个,占3.46%,设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有11个,占1.11%,设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有83个,占8.44%。如果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和骨干,以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就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
虽然校外学习中心是为高等学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承担了高等学校赋予的部分教育环节的职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继续教育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校外学习中心也正在从“教学辅导中心”向“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转变。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了学习支持服务具备条件,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学习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依托,集成了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了区域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成为区域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之一。
比如无锡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了10多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了无锡市党员干部教育网、无锡市新农村网校、无锡市企业培训网、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培训网、江苏经理人网、无锡市老年学习网、无锡市国际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训网、无锡网上学习城等10多个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初步成为无锡市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该学习中心由学习资源库、课程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等四部分组成,具有有课程资源开发、采购、组合、展示、销售、个人学习支持、课程费用结算等功能。这为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提供了范例。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策略
(一)要将校外学习中心纳入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p1号)指出,“通过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社区学习中心,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
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资源平台;同时利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成人高校、党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文化社会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校外学习中心都是依托这些机构建设的),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按照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根据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发展定位,转变观念,拓展功能,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集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区域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学习中心建成终身学习资源的连锁超市,建成居民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心,若干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以及区域各种终身学习网络共同形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观念更新
更新观念是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科学发展的先导。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等,而核心是人——学习者。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成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节点,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规划设计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交互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得学习者的各种合理请求能得到及时的响应。
其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架中找准目标定位。
再次,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推动内涵发展,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最后,要树立“特色发展”观。各个校外学习中心要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高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此外,还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要关心困难和弱势群体,使他们体面地学习和生活;要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学习者体会学习的快乐。
(三)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加速自身的转型,由传统的面授辅导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突破时空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加快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校外学习中心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
首先,能够集成终身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除了高等学校以外,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社区、传媒机构、出版社、课件制作机构、个人等提供的学习资源。
其次,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管理。包括学习信息的提供,学习者注册、选课、考核、评价、学分累积迁移、学习档案管理等。江苏拟进行“江苏公民终身学习卡”试点,为江苏公民终身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一卡通”服务,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一卡通服务功能。
再次,学习过程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包括辅导、答疑以及师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服务。
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信息平台既是学习资源的积聚平台,也是学习信息平台、学习管理平台,更是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平台和学习交互平台。当然,很多学习者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学习十面授辅导+实训实操”的混合学习方式。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超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实践训练中心”。
(四)校外学习中心要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习中心的资源和服务对象——学习者两头在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千差万别,任何系统、任何实体、任何人在学习需求的推动下,都有可能成为校外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的提供方。校外学习中心必须面向市场,与多方合作,为不同的学习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使校外学习中心实现良性运作,必须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外学习中心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推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化运作的学习咨询服务机构将出现,来从事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也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要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并提供政策支持,校外学习中心自主发展、管理与运行,开展各类社会人群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公益与市场服务并重,政府埋单与个人付费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五)创设校外学习中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一方面,要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检查和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
其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校外学习中心,把示范中心优先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使示范性学习中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引领所在区域或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升学习中心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再次,要加大对非法招生中介和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强自律,进一步规范自身办学行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