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数学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时间:2022-08-09 02:42:32

数学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第3篇

关键词:选修;动机;心理学;显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75-02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当今大学生所要完成的课程可以说是内容丰富,既有本专业必修课,又有校内及院内的选修课,大学生对每一门课的需求程度及对待的态度上有所不同。这其中,心理学的公共课逐渐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对于选修心理学公共课各自的原因动机也是各有不同,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学公共课的需求进行一项调查,以便更好地完善心理学公共课程,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本调查旨在研究大学生对心理学公共课的需求,进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于对公共课喜好程度及其对待的态度。对于完善大学生公共课有较大的帮助及深远的意义,同时可以更好地丰富大学生的公共课的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生288名,其中男生163人,女生125人。大二学生177人,大三学生111人(大一无选修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为97.7%,有效率为98.2%。

(二)研究工具

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根据对安徽师范大学部分系师生的访谈记录,参考相关问卷,自行设计了《大学生科类基础课心理学调查问卷》,在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之前,首先对40名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小样本试测,根据结果,对问卷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共30个题目。其中前28题为选择题,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共分为10、9、10题。最后2题为主观作答题。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选修心理学动机

1.认知方面

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认知方面,(1)课程意义:即学生选修心理学对自己专业的意义,其中包括1.2两题;(2)自我提高;即学生认为心理学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有何帮助,其中包括6.9.24三题;(3)沟通交流:即学生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在与他人交流方面有何帮助,其中包括12.16.17三题。我们本表结果表明:从认知的层面上看,在课程意义方面,有大半数的人选择了非常赞成,比较赞成的人数同样接近了半数,不赞成或无所谓的只占少数;从自我提高方面,选择赞成和无所谓的人数相差不大;而从交流共同方面来看,赞成的人数则达到了54%以上,无所谓和不赞成的人数为35%左右,而且,各方面差异显著。

2.情感方面

在情感方面依然通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1)科目兴趣,即大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对于选择动机的影响,其中包括7,27,19三题;(2)主观体验:即大学生对于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其中包括10,14,两题;(3)情感需求:即大学生对于心理学在情感上的需求对于选择结果的影响,其中包括15,22两题。本表结果表明:从情感层面上来看,在科目兴趣方面,选择不赞成的人数达到了56%,而选择赞成和无所谓的人数持平,均在20%左右;在主观体验方面,选择赞成的人数达到了50%,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30%;在情感需求方面,无所谓和赞成的人数持平,均达到了35%,而不赞成的人数则接近30,且各个方面差异显著。

3.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未来规划;(2)主观倾向;(3)个人意志。本表结果表明:从行为层面上来看,在未来规划上,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占到了35%左右,而非常赞成的人数最少0.07%;在主观倾向方面,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0%,赞成的人数和反对的人数各占约30%,赞成人数略多;在个人意志方面,选择赞成的人数达到了50%,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占到了34%,不赞成的人数约为16%,且各个方面差异显著。

(二)不同年级对于选择心理学的差异情况

研究年级对于心理学的选择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对于年级的研究同样选择和专业相同的方式,即统计不同年级在各个选项上的数量差异,通过数据研究其各个选项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选择的选项的数量分布与前面的专业研究的结果相似,选择非常赞同的数目接近50%,而选择不赞成的数目仅仅占10%左右,并且各个选项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显著。(P=0.00)

(三)不同性别对于选择心理学的差异情况

研究不同性别对于心理学的选择的影响,在本校的本科生中选取了男女比例适中的被试,在统计结果方面,同样选择和上面两种统计方式相同的方法,即通过统计男生和女生在选择不同选项上的数量的差异,通过对统计的数量的分析进而研究不同性别上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本校学生在性别方面的选项方面和前面研究过的专业,年级等方面的数量分布有相似之处。选择赞成的选项的数量占到了总的数量的50%左右,而选择不赞成的大约占了所有选项数量的10%左右。通过选项数量可以得知所选择的人数的所占的百分比也接近于此。并且各个选项的选择情况有显著的差异(P=0.00)

四、讨论

(一)大学生选修心理学课程的总体水平

总体来说,大学生选择心理学选修课程的动机差异比较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会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人才培养摇篮,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逐渐受到了更大的重视。高校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中看出在选择的动机上差异比较显著,而男生的人数略多于女生的人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在本校中男生的人数略多于女生,由于其分布式完全的随机分布,因此,也会导致在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出现如上的情况。二是由于男生的总体性格特征更加的活泼,而且,男生的好奇心理比女生更强烈,所以在选择的人数上也会比女生更多。女生则可能由于性格方面,会出现不好意思选择心理学的倾向,这也是出现如上结果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原因。

在总体的水平上,各个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的显著,这也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条件。

(二)不同学生选修心态的差异

对于大学生的选修心态方面,我们作了在性别和年级两方面的研究。在当今高校中,心态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显露无遗,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在心态上的调节。同样,对于选择一门课程,不同的选择心态会有不同的表现结果,因此,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前面曾经提到过,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会更加重视对于心理的研究和探索。同样对于一个人的心态来讲,在心理方面又占有极大的地位。根据我们对于大学生的选择心态的总体结果来看,无论是在性别或是年级上,在选择的动机上差异均不显著。也就是说,年级和性别等因素对于选择心态的影响并不大。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可以在其他别的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找出更多的对于选择心态影响的因素。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学生在整体选修心态方面有显著差异;二是大学生在选修心态之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方面的差异显著;三是不同大学生在选修心态的整体各选项方面差异比较显著;四是不同大学生在选修心态之年级、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琛.寻找切入点,培养学习兴趣[J].职业,2009,(27).

[2]多杰冷智.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3]李仁方.从学生反馈问题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4]焦建云,成磊.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3).

第4篇

本文作者:张忻 李艳 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从以往的培训经验来看,参训教师网上研修任务顺利完成与否,与所在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有的学校校长也加入了远程培训管理共同体,这些学校与远程培训管理团体一道,督促本校教师认真完成远程培训。而参与市级县级现场研修的教师毕竟是教师所在区域的少数,大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校本研修中实现远程培训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主管教师培训的师训机构,在网络培训结束后,也应当适时地制定在岗研修的方案,以引导参训教师把网络所习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乐山市中小学教师为例,为了实现网络研修与在岗研修的的结合,在网络培训后,师训中心向全体参与网络培训的老师提出了几个要求:选取网络课程中最认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至少参加一次学校或者区县师训机构组织的集中在岗研习,积极分享经验并与其他参训老师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产生碰撞。每个学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团体,他们既是远程培训虚拟网络共同体,同时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共同体。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校本研修,可以通过学科教研会、课堂竞赛、说课评课、送教下乡以及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展开远程培训的校本研修。这样,不仅教师个人能力发展了,教研组成员整体素质提升了,学校整个教师团体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共同得到了发展。通过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教师完成了自我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p#分页标题#e#

第5篇

1. 引言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管理主要包括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项目(包括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获奖、学术报告、专利和软件著作等方面。每种科研成果依据科研成果的不同级别、个人排名等情况有不同的科研分值。例如学术论文根据发表的期刊分为特种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纵向项目按照级别可以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和校级[1]。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工作管理及考核统计,还主要使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人工操作就必然有它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纰漏,而且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也经常会出现统计错误,统计遗漏的情况。显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由手工统计转为计算机统计,提高统计的精确性与透明性,使高校教师科研信息管理向着规范化、简单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正是本系统设计的目的所在。

西安石油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每年都会承担国家许多的科研项目,尤其是石油类的项目,因此每年也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对这些项目进行统计所得到的信息在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反映了学校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成就,是对该科研工作情况进行各种评估的主要参考依据;第二,通过这些结果,可以看出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学校对于该领域课题的发展 决策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第三,它是考察教师科研工作成就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后,这些信息也是上级主管部门经常要求上报的信息。

因此,本设计根据“西安石油大学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设计并开发了教师科研管理系统,能够方便教师进行科研成果的查询和统计,以及科研分的自动计算,也方便了管理员对教师进行科研管理。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以管理问题为主要应用对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和关键阶段,,完成这个阶段任务的关键问题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2]。

教师需求分析。需要完成教师科研论文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论文题目,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名称,刊物等级,经费等,还需要完成论文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科研项目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项目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完成时间,项目等级,经费等,还需要完成项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专利与软件著作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专利与软件著作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完成时间,等级等,还需要完成专利与软件著作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学术著作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学术著作名称,简介,总人数,属于第几参与人,学术著作出版时间,出版社等级,出版社名称,字数,经费等,还需要完成学术著作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个人获奖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奖励名称,简介,奖励时间,奖励等级等,还需要完成奖励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

需要完成教师报告讲座信息相关属性的设计,包括报告讲座名称,简介,报告讲座时间,次数等,还需要完成报告讲座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添加,修改,密码修改等功能

2.2 管理员需求分析

需要完成教师科研论文、科研项目、专利和软件著作、学术著作、个人奖励、学术报告、讲座信息的审核,查询,统计等功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需要完成教师总信息的按时间段,审核状态得分统计排名的功能; 需要完成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需要完成自身信息的录入修改等。

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系统的逻辑模型、功能要求、在用户提供的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上实施的方案。任务是设计软件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以及设计模块的控制流程,其目的是明确软件系统“如何做”。

教师功能设计。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师部分,这部分包括教师基本资料的填写,登录密码的修改,科研信息资料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本系统是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因此重点在科研信息这块,其具体功能如下:

教师科研信息填写包括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讲座报告、个人奖励等六大基本信息的填写,每一个基本信息下都有自己独有的属性填写,填写完后提交,进入待审核状态,此时教师用户是可以在相关科研信息浏览页面对待审核的科研信息进行修改的。

教师信息浏览,这部分包括对教师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讲座报告、个人奖励等六大基本科研信息的修改,删除,查询,总分分类计算等功能,查询功能是按时间段进行查询,而后面的得分统计也按照相应的查询条件进行统计。

查看总的统计得分,系统根据教师的科研信息,根据科研分值计算方法自动计算教师的科研得分,按照时间段把得分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一些辅助的功能,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填写,修改,密码修改等。

管理员功能设计。另外一个是管理员部分,这部分包括对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审核,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查询。具体功能如下

对教师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专著、专利和软件著作、讲座报告、个人奖励等六大基本信息进行后台的审核判断,分数是通过后台程序直接计算的,管理员需要的是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加以核实;对六大基本信息进行时间段,姓名,审核状态的查询; 添加,修改,删除教师账户; 添加,修改,删除管理员,修改自己密码,注销功能。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分类号 B849:C93

1 问题的提出

工作满意度研究自Hoppock的经典研究发表以来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工作及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解释的感受与看法。本文把“教师工作满意度”定义为教师对其工作、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解释的感受和情感反应。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除了性别、年龄、文化、工龄、行业、工种、婚姻等人口变量外,还涉及到组织规模、组织气氛、领导行为、职业声望、工作压力、人格特质等环境及心理因素。冯伯麟采用因素分析法发现了领导行为对教师工作满意度中的自我实现、领导关系和工资收入等因素影响显著。陈伟旗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对同事关系和社会认可感到满意,对领导与管理、工作成就、工作条件、福利、工作压力、教育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满意度不高。Diekmann等人研究表明,工作环境的程序公正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Liu Xiaofeng等人通过多层次分析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1999-2001年国家调查的数据发现,教师最不满意的是工作条件和报酬,同时性别、教学经验和职业声望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显著。Skaalvik等人调查了挪威中小学的563名教师。结果发现,学校对于教师的监督支持、工作压力、与家长的关系和自我实现的行为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有重要作用。Rebora的研究表明学校在领导管理和工作条件方面的改善和教师进修机会的增加使美国学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上升。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人际关系、领导的态度、行为和教师的自我提升等。本文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维度界定在工作环境、报酬、人际关系、领导管理、进修及工作压力6个方面,分别讨论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在这6个维度上的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从天津市市内6区、郊县的市属重点中学、区属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中抽取12所学校的328名初中教师组成样本,剔除无效答卷后有效个体为302名,有效率达92.07%。其中男教师占28.47%,女教师占71.53%;30岁以下教师占40.40%,31~40岁教师占38.08%,41岁以上教师占21.52%:专科学历教师占9.93%,本科学历教师占85.43%。研究生学历教师占4.64%;中学高级教师占25.17%。中学一级教师占38.42%。中学二级教师占36.41%;文科教师占50.66%。理科教师占49.34%;七年级教师占28.48%,八年级教师占46.35%,九年级教师占25.17%;市属重点中学教师占34.43%,区属重点中学教师占35.43%,普通中学教师占30.1%:市内6区教师占69.87%,郊县教师占30.13%。

2.2调查工具

自编“初中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括6个维度:工作环境、报酬、人际关系、领导管理、进修和工作压力,项目总数为40。分类变量是: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任教科目、任教年级、任教学校类型及学校所在区域等。问卷的Spearman-Brown修正折半信度为0.9227。

各维度间的相关介于0.28-0.43之间,呈现中低程度相关: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介于0.76-0.87之间,呈现较高程度相关。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本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赋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2表示“不符合”,3表示“说不清”,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对于负向计分的项目得分进行反转。得分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无效问卷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份问卷答案呈规则做答的,如同一性做答、有规律的波浪形做答等;②整份问卷漏答或修改做答项目数≥3。问卷的施测采用直接发放的团体测验形式。

2.3 调查数据的处理

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和审核,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

表1是对样本测量结果的描述统计资料,给出了天津市初中教师的各类群体的满意度总分和6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3,1 性别差异

初中教师满意度总分(F(1,300)=13.094,P

3.2 年龄差异

初中教师的满意度总分(F(2,299)=22.631.p

3.3 学历差异

不同学历教师在报酬(F(2,299)=4.198,p

3.4 职称差异

不同职称教师在领导管理方面的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299)=17.735,p

重比较(LSD)发现,中学高级教师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学二级教师。

3.5任教科目差异

不同科目初中教师在报酬方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F(1,300)=17.685,p

3.6 任教年级差异

初中教师的满意度总分(F(2,299)=5.192,p

3.7 学校类型差异

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教师在工作环境(F(2,299)=6.358,p

3,8 学校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初中教师的满意度总分(F(1,300)=25,604。p

4 讨论

4.1 满意度总分方面

教师工作满意度性别差异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其理由是我国所实行的男女平等政策长期有效地执行,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已经淡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的结果与后者一致,女性教师的满意度总分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这可能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点有关。很多男教师认为以教师为职业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满意度总分。

对于年龄因素,现有研究对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结论不一致。张忠山通过年龄分组后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年龄与满意度呈“U”形关系。孙汉银等人、申艳娥等人的研究认为,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上呈现“J”形关系,他们认为这与老教师有更多教学经验,更能顺利处理各种教学困境有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教师的满意度总分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整体的就业压力,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职业声望,青年教师进入教师这个队伍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另一方面,与教师管理政策有关,天津市现行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只有中学二级、一级和高级,教师转正后就是二级职称,但是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晋升的难度很大。这些因素导致年龄大的老师出现了“天花板效应”,进而导致满意度总分低下。

不同年级教师的满意度总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八年级教师的满意度总分最高,而且与其他年级相比有显著差异,九年级教师的满意度总分最低,这与刘磊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九年级教师工作量很大,面临着更多的升学压力,因而九年级教师的满意度总分最低。

4.2 报酬维度

初中教师报酬维度的满意度在性别、年龄、学历、任教科目、学校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初中教师对报酬的满意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男教师、31~40岁的教师以及理科教师群体中。报酬维度的满意度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青年教师和男教师比其他教师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他们对于经济收入的要求更高,因此报酬的不均衡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意感。尽管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在持续上涨,但教师对此的满意度并没有提高,因为教师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相比不能令教师满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他职业的高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师的报酬维度的满意度。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出现在Liu Xiaofeng等人旧对美国1999-2001年调查数据分析中,虽然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最不满意的因素之一也是报酬。

4.3 进修维度

初中教师的进修维度的满意度在性别、学历、学校类型和所在区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教师对进修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教师,可能缘于男女不同的社会期望。高学历教师的进修维度满意度显著低于低学历的教师,市重点中学教师的进修维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

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教师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普遍有较强的进修愿望。但本次调查表明,初中教师的进修维度的满意度相对偏低,尤其是郊县和普通中学的教师。由于资源有限,获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较少:同时学历较高的教师的进修维度的满意度也偏低,这是由于他们的学历起点比较高,因此对培训和进修的水平要求较高,但现存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教育培训不能够满足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存在着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提高的制度,鼓励教师定期脱产或在职进修,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鼓励教师职业发展的同时,还应拓宽教师的职业选择机会,给有志有才的教师提供到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甚至文化科技部门供职的机会,以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4.4 工作压力维度

初中教师对工作压力维度的满意度在年龄、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中学教师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学生,这主要源于社会、家长和学校给教师的压力,而各种义务教育改革与实验也不断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压力和要求在客观上都使初中教师不堪重负,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被调查的302名初中教师总体感觉工作压力偏大,尤其是在郊县的初中,很多教师同时担任三个年级的任课教师,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使教师感到疲惫不堪。在工作压力方面的满意度还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中年教师由于承担着赡养父母、抚育子女的责任,更加感觉到繁重的工作压力,有时甚至难以应对繁重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九年级教师由于承受着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对工作压力的满意度最低。另外,在参加调查的91名市属重点中学教师普遍对工作压力的满意度偏低,其原因在于社会、家长对这样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给与了更高的期望。王毓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而且多数教师没有学会积极应对压力的方式。教师获取压力管理知识的途径很有限,学校领导对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工作压力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主管部门的重视。

第7篇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第8篇

0引百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系统的开发”,旨在遵循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理念,整合工作流程,规范高效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的管理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该系统的开发将为高校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用户可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存储、处理和交流,并消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动态掌握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信息,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系统开发需求

“基于B/S模式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B/S模式构架,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开发工具采用.NET、JavaScnpt、Vbscript等技术,以教师人才资源数据库为中心,建立网络化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数据库和分层管理体系结构,实现无区域限制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信息的分级采集、分层管理、集中存放和网络化管理等功能。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将大大减轻报表统计信息等日常工作量。

系统开发需求目标如下:构造系统平台的教师教学与科研信息中枢,确定信息采用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集中存放、远程访问的管理模式,动态地实现人才资源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管理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的水平和档次。建立一套网络共享教学与科研业绩数据库和分层管理体系结构,各级二级教学单位及部门根据权限共同使用,避免重复建库、维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绩统计信息的自动生成和汇总,实现远程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实时性。通过系统的查询功能,管理人员可对全局人员教学与科研业绩有清晰的了解,为决策提供依据。完成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和优化,极大地节省时间和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绩效管理效率,促进绩效管理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如下。

2.1系统用户及功能设计

系统设置三种用户权限,分别为个人用户、单位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个人用户具有对本人信息具有录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权限;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信息具有录入、修改、删除、编辑和分析查看本单位及下属各部门的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添加下属部门及对下属部门进行垂直管理等功能权限;系统管理员具有对数据库备份、代码维护等权限。系统构建三层结构管理体系,即高校教学与科研业绩管理部门一各部门及二级教学与科研单位一三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在系统内实现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下级单位只能查看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资料。用户功能设计如下:

个人用户:建立、修改个人用户信息,但必须提交单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数据库:查看本人用户信息;系统记录了各级管理员对个人用户信息操作的日志,个人用户可以查询操作日志。

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管理员的操作。即建立本单位及管理员信息,提交上一级管理员确认;查看、修改本单位及管理员信息(不需要上一级确认);对下一级管理员。即建立下一级单位及管理员:对下一级管理员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查看下一级单位及管理员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对下级单位的操作。查看本单位管辖下所有单位(树形结构);对本单位的个人用户。建立个人用户信息(不需要审核);对提交的个人用户信息进行审核;修改个人用户信息;对下级单位的个人用户,即修改个人用户信息;对所管辖的个人用户信息进行查询、统计、汇总(输入查询、统计、汇总的关键字段);以树形结构显示所管辖的个人用户状态信息。

系统管理员:数据备份和代码(专业代码、学位代码、学历代码、专业技术职称代码、政治面貌代码)维护。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建模是建立用户数据视图模型的过程,是开发有效数据库应用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采用E-R模型方法。系统的数据库开发环境为Windows 2000和SOL Server 7.0。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以满足第三范式为标准,即除去那些一点也不依赖关键字的字段,这些宇段被放在另一个表中,并遵照完整性规则。

由于本系统涉及到许多信息,数据库中主要有系统管理员表(TM Admin)、操作日志管理表(TM_Log)、文化程度表(TM_CultureL)、学位表(TM_Degree)、语言表(TM_Language)、教师信息修改表(TM UModifyReason)、民族表(TM_Nafion)、科研成果表(TM RProduction),部门表(TM_Unit)、职位表(TM TPost)、教师表(TM_Talents)、主要论著表(TM_TreatiseSex)、二级专业(TM_SMajor)、一级专业(TM Subject)、下级单位表(TM

)、科研与教学项_UnitLocus目表(TM ScienceTeach)、专利及软件版权(TM_Pcopyfight)、经费管理表(TM payout)等数据表所组成。

2.3系统安全机制设计

系统内部网Intranet一旦连接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其系统的安全性就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系统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受到外部网有意无意的恶意攻击;另一方面是要限制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在自己的使用权限下进行操作。

对于前者,通过对数据通讯链路进行加密、监听和防火墙等为网络安全提供保证,同时,系统设计了周密的身份验证系统,通过用户名、密码和附加码等措施,保证使用者的合法性。对于后者,通常作为面向用户的、开放的操作平台,系统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权限,不同操作权限的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比如对数据的查询、修改、统计等)。

3系统实现

3.1登陆功能

教学与科研业务管理系统的登入通过注册的三类用户直接登入系统,未注册用户先进行注册,注册时按系统提示信息进行注册。

3.2单位管理员功能

管理员可以对科研与教学项目、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的录入、查询和审核,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录入和查询,如图l所示。查看各项目的详细信息点击各项目名称的链接就可以查看了,以及可实现上述查询结果导出EXCE等功能。3.3个人用户功能个人用户可以对科研与教学项目、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的录入和查询,对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查询,点击各项目名称的链接即可查看各项目的详细信息。

对科研与教学项目的录入,点击左边的“科研与教学项目”,将出现个人用户本人的前8条科研与教学项目(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显示全部中最新的8条)。通过“添加”按钮进入到添加页面,完成各文本框就可以进行添加新信息(相同项目不能重复添加,添加后并不马上显示在主页和自己的项目里面,等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显示)。对获奖成果、主要论著、专利及软件版权项目的添加亦如此,个人用户不能对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添加,但可查询。

第9篇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昆明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师资 现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大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体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因此,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让体育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1.体育教师人数、性别、年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昆明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昆明各高职院校共有体育教师159名,其中男教师108名,占总数的67.9%,女教师51名,占总数的32.1%。从年龄上来看,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61名,占38.4%,30―40岁之间的有59名,占37.1%,40―50岁之间的有37名,占23.3%,50岁以上的有2名,占1.26%。对在校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显示,昆明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应在74000―119000人之间,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的师生比不高于1∶300的比例来计算,昆明高职院校应配备247―397名体育教师。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昆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共159名,离国家最低标准247―397名相差较多,说明体育师资是比较缺乏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目前昆明部分高职院校大量聘请外聘体育教师任课,但是由于外聘教师不属于正式编制,教学属短期行为,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以“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教学,且流动性大,因此,这种教师结构会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缺少凝聚力,影响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另外,从性别上来看,男教师67.9%、女教师32.1%,女教师占有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基本上符合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年龄上来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比例达到了60.4%,这个年龄阶段的中青年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流砥柱,因此,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师年龄层次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还有所欠缺,在教学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历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标准之一,它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预示着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的潜力。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认可的标志。

在昆明高职院校159名体育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8.8%;本科学历的占81.1%;硕士学历的占10.1%;目前还没有博士学历的体育教师。没有职称的体育教师占3.8%;助教职称的体育教师占49.7%;讲师职称的体育教师占30.8%;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占14.5%;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占1.3%。

调查结果显示:从学历上来看,本科生的比例达到了81.1%,占整个高职体育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昆明市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体育师资队伍学历水平较好,从职称上来看,初、中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比例达到80.5%,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比例仅为15.8%,其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比例只有1.3%,高级职称比例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合格标准。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与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整体地位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对重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而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比例很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引进高职称人才,学校的办学质量自然难以有所提升,发展速度就会较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慢很多。因此,高职称人才的匮乏,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加大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才能加快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培训进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体育教师学术水平、教学和训练能力的重要措施。学校体育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体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

对昆明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近三年来数量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体体育教师数量为10篇以下的院校占70.6%,数量在10―20篇之间的占29.4%。我按数量的最大值来计算,昆明市高等职业院校159名体育教师在三年中共220篇,人均每年数为0.46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昆明各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师无明确的科研要求,也未建立奖惩制度,体育教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定的需要,鲜有为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而进行科学研究的。体育教师缺乏对科研重要性的理解,科研意识薄弱。另外,高职院校部分领导对体育科研不重视、体育科研经费不足、图书馆未开通数字化期刊导航、体育教师日常工作量大等因素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原因之一。

对昆明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近三年来没有派出任何体育教师参加在岗培训或进修的占17.6%;选择“1―3人”的占52.9%;选择“4―6人”的占17.6%;选择“6―10人”的占5.9%;选择“10人以上”的占5.9%。从总的培训人数上来看,体育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培训次数的最小值为0.73,最大值为1.27,平均值为1。换句话说,全昆明高职院校159名体育教师中每年只有一名可以获得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体育教师培训、进修还处于原地踏步阶段,有待于改善和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紧张、体育教学任务重等。另外,教师本身也存在着对培训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和进修,才能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缺少培训、进修这一环节,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将难以得到质的飞跃。

4.结语

目前昆明高职院校体育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解决高校教师师资问题。安排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学习、深造,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要切实加大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力度,把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及体育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其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权重指标,并使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重视体育教师的补充,有意识地引进学历高、学识渊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保证整体结构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榆阳教育强区,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普(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直属机构。

第三条 确立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一)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修程序取得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

(二)“联片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第四条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联片研修实行工作组长主持下的片区校长联席会议制,由组长学校校长按照职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

二 教研网络与层级职责

第五条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工作平台。

(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本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研训制度;注重方法创新,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合作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教学咨询、教学管理、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开发校本研修的各种文本、电子资源,健全校本研修档案,构建校本研修工作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二)成立联片研修工作组,建立联片研修工作机制。

依据学校区域分布、规模大小、学段特点等原则,将全区中小学划成片区,组建联片研修工作组,联片研修工作组下设学科研修指导组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健全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执行机构。

榆阳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划(表格略)

联片研修工作组接受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指导联片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实行区、片、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形成“三级二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第六条 明确层级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一)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全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制度建设,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重大教科研活动和专题攻关,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区教研室、区进校、区电教馆是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健全研修网络,完善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管理办法,策划安排校本研修、联片研修活动,为校本与片区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等专业支持。真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贴近校本、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与一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

(三)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负责督促检查所联片学校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织机构和研修制度建设,按相关规定要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检查评比制度,形成联片研修运行模式和工作流程。积极协调和指导校际、乡镇际联片研修活动,负责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乡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以及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

(四)中小学联片研修工作组由片区组长、成员学校校长和联片教研员组成,是片区研修的指挥中枢,负责联片研修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对片区所辖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调研指导和建议督查职能。片区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联片研修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

(五)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使校本研修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制度措施、有实施规划、有评价考核、有经费保障、有激励机制。

(六)教研(科)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日常管理。依照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和方案制定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与进程表,提交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承担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评选教师的教研成果,指导校内各层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计划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研常规: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课题、计划、活动、总结、成果等进行检查、记载、评价;学期末对全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奖励与改进意见。

(七)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学期研修计划,组织和督促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说课议课、集体备课、教研反思、专题研究、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校本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四定三有”:即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问、定人员(主持人、主讲人、中心发言人等),有记录、有小结、有考评,使预定目标落到实处。

(八)兼职教研员协助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和学科教研员开展咨询、指导活动。带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专题研究,主动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三 研修内容与工作方式

第七条 实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

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特提出“一功五化”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锤炼教学底功:三个类型(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研究型教师基本功)拾阶而上;三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后备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次第展开;三种方式(发现新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

研修方式采用“自我研修式”扬长补短、“师徒结对式”同伴互动、“竞技比武式”增强动力等。

(二)转化教学理念:教师确立四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三落实”,落实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落实“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为扩大学生经验而展开、为学生获得新经验和理性认识而结束);落实课后评价与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

研修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式”提高认识、“以学论教式”转变行为、“评价反思式”长善救失等。

(三)内化课标教材:明确课标要求(课程功能地位及基本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诸项建议课标设计思路及总分目标);通晓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体系教材宗旨任务及知识板块单元章节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材内容及设计意图);掌握教材教法(新课程倡导的新教法学习引进的好教法继承传统中的好教法提炼自己的创新教法);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考试。

研修方式采用“观摩研讨式”对比分析、“分类磨课式”提炼升华、“测查问卷式”考评把脉等。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抓三要素(备课、上课、反思);学生活动抓三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学困生开展“教学会诊”;引导教师以“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

研修方式采用“案例剖析式”指导实践、“同课异构式”鼓励创新、“调研诊断式”反馈提高等。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管方向,更新理念,落实机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管理工作基本方向,重点在“三破”、“三建”:破除应试教育的“唯考分是问”,破除妨碍课程改革的陈规旧矩,破除压抑教学民主的权力滥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二是管过程,夯实常规,动态调控(狠抓落实,既有规范要求,又留创新余地,力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着力点在“两个控制”:一是教师的教学流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管教师,鼓励拔尖,整体提高(着眼点在“两业”,一是敬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四是管学生,勤学巧学,导“星”入“轨”(注重学习品质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小结”这五个最基木环节分别细化出操作要点,反复要求,强化训练,使之习以为常,在每一个学习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学习周期)。

研修方式可采用“流程控制式”检查常规、“评教评学式”教学相长、“激励策进式”评优树模等。

深化校本教研:树立一种理念(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增强两种意识(发展意识、研究意识);把握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掌握四个步骤(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运用五种方式(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既要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应大力倡导紧贴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施这个办法,去反思这个办法的成效,依此形成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常态。

研修方式采用“课题驱动式”群体参与、“问题转化式”沙龙交流、“成果展示式”比学赶帮等。

第八条 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研修。

(一)当前我区联片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

1.研究教师全员培训,解决观念转变、教学有效、教研有为等新课改带来的三大基本问题。

2.研究新课程的教与学,破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转变教与学的行为。

3.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破解实施新课程的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设。

4.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解决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和谐发展的校本文化构建问题。

(二)校际合作、联片研修的工作方式

1.区级层面加强示范式引领带动。确定“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构成全区校本研修工作的骨干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联动辐射作用。

2.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研修。针对各片、校研修工作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以片区内强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共同提高。

3.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以学科教研组为阵地,接受片区学科研修指导组的指导,强化学科研修,重点扶持弱科,实行点面结合式联动。联动方式采用“师徒结对”、“课题合作”、“自主联合”等。

4.学科层面加强跨校式研修。在农村中小学以联片方式开展跨校式研修,将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的相关学校教师组成一个研究群体,能者为师,兼任组长,主持开展研修活动,以消除学科研修工作的“盲区”与“死角”。

四 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

第九条 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依照《榆阳区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切实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规程一并实施考核。

第十条 各片区、学校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校校彰显成果”的研修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在校本研修与联片教研方面,除区上统一进行绩效考核外,要切实加强自查自评,重点突出“四查四比”:教师自查,比个人反思的深度;联片工作组自查,比互动引领的广度;学校自查,比发展变化的幅度:联片互查,比互补提升的高度。

第十一条 区教育局将学校校本研修绩效考核成绩按5%计入督导室对校长年度考核之中,个人校本研修学分与评优树摸、晋级晋职挂钩。

五 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程和《榆阳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管理、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关制度。

(一)工作制度

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课题申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常规检查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二)档案制度

1.组长学校建立联片研修档案: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每学期活动计划,工作组与学科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分工,每次联片主题活动记录及小结,教师参加联片研修的心得体会,每学年片区交流展示材料及成果等。

2.成员学校(含组长校)建立校本档案:①校本教研档案(校本教研长期规划、学期计划及活动安排;各级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研究过程记录、阶段性成果或结题资料;校本微型课题选定、主题学习内容与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运用;教研组活动的年规划、期计划、周安排及工作总结;汇编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育叙事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②校本培训档案(学校教师阶梯发展培训规划,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安排及内容记录;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写实及考评记录)。③校本管理档案(落实“三规一则”及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要求;教师备课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作业设计与批改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学科素质测评试题及成绩统计表、学情分析资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优秀课例光盘;优质课件;校本课程开发资料)。

3.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在“一功五化”校本研修中的训练计划与纪实;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纪实;个人申报立项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过程记录及成果应用;个人听、评、说课记录及参加教研组、片区教研活动的感想、反思、随笔;个人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反思、总结等。

第十三条 加强领导,夯实措施,构建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布署、检查、总结教育科研、校本与联片教研研修工作。区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和各联片研修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研修强校意识,求真务实抓研修,做到有工作布署、有过程指导、有质量督查、有总结评价。学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责任,履行好校长在校本与联片研修中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经费投入。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理念,安排必须的经费用于校本研修,为“培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提供有力保障,每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校当年经费总额的5%。联片研修经费在教科研经费中专项列支。

第12篇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 公共选修课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裴琳(1979-),女,河南三门峡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庆 4000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主席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设公共选修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学分制的实施有重要作用。

外语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的一类,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转制后,外语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当今社会急需精通外语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途径。外语类院校如何设立完善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与访谈法获得数据。2010年10月,调查组在四川外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全院1~4年级对4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4份,回收率为91%。针对数据分析显示出的相关问题,调查组专门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深层次的原因。调查所得数据使用了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外语类学院公共选修课体系设置现状,提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引起了高校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与思考。

二、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方面

1.公共选修课总数不足,学科门类涵盖不广,分布极其不均衡。以川外为例,目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为90门左右,占整体课程体系的10%左右。而美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则占整个课程体系的50%。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分析川外的公共选修课,涵盖了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七类,依次占总公共选修课程数的比例为:72%、14%、5%、3%、3%、2%、1%。

从公共选修课的类别来看,不少课程有交叉,不尽合理;且不够齐全。在专门类院校中,开设足够门类的选修课程比较困难,在开课师资上存在较大缺口。开课量不足限制了学生选择的余地,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不满。

为调查学生的态度,调查组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所修公共选修课感兴趣的比例,结果显示,有40.1%的学生认为所修课程中真正感兴趣的占多数,其余59.9%认为所选课程并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这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迫切需要改革。

2.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比例较少。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是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各个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具体要求。根据《四川外语学院2010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仅占学分总数的3.3%,这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人才。

(二)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对学生指导不足。调查表明,学生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渠道主要是“学生之间互相告知”,其次是“学校官方网站上获知选课信息”以及“望文生义”。可见,学生在公共选修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丰富学校选课系统信息,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公共选修课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兴趣及到课率。

2.选课系统不合理,开设课程少是选课难的主要原因。问卷进一步调查了目前学生关注的“选课难”问题,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选课非常难”或“比较难”。为寻找选课难的真正原因,调研组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位列第一位的是“服务器慢,系统难进”,选择频次为101次;位列第二位的是“每班有人数限制”,选择频次98次;以下依次是“热门课程开课次数过少”“选修课种类不足”“与其他课程冲突”等。究其根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选课系统亟待升级。网上选课是唯一的选课途径,每当期末选课时,全校学生同时在线,导致网络堵塞。第二,目前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公共选修课课程经费不足,二级学院不支持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导致公共选修课开课次数少。第三,目前的薪酬制度对公共选修课按班级计算,无论选课人数多少,均算同样的课时,打击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间接导致了选修课班级人数限制。

(三)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单一、考核不规范

公共选修课因每班人数多,不便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践课程、自由讨论等互动的授课方式,教师上课一般采取课堂授课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学生感兴趣的授课方式中排列最后一位。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次是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录像,课堂授课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与学生互动多的课程、实践课程、课堂自由讨论。教育方式与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从教与学来看,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现状,是学生公共选修课到课率低、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的根本原因。

从考试形式来看,大部分学校考核制度规定公共选修课考试采取随堂考核的方式。川外大多数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是课程论文的方式,教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顺利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体现选修课的目的和作用,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四)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有偏差

从调查和访谈中得知,不少学生错误地把选修课定位为次要或不重要的课,一部分学生持着“为取得学分”的目的选课,以便能够通过考试。进一步调查学生选择选修课的依据,结果表明,部分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及管理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及管理方式与方法

1,建立公共选修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筛选和构建。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标准要考虑以下几点:是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2,推行公共选修课模块化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外语类高校学生最喜欢的公共选修课是艺术类的课程(110次),就业实用类(85次)、自然科学类(79次)、社会科学类(11次),课程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建议将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类、就业实用类、社会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开设的课程数量应有一定的比例,学生须修满每个模块所要求的学分才能顺利拿到学位。推行“模块化”公选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3.实行跨校选课制度。调查结果显示,“与重庆其他高校互认学分,直接去该校选修”是学生支持的改革方式。跨校选课通过跨校选课制度,既可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又可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是高校发展的趋势。具体可从两方面操作:第一,如高校相距不远,可让学生跨校选修,学校双方互相承认学分;第二,如高校相距较远,可采取到其他高校外聘教师进行教学。

(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

1.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前应充分了解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和功能,采用与专业课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力求教学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图、文、声并茂,做到深入浅出,照顾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需要。同时,建立教与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2.健全考核方式,在强化日常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可以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调查报告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期末考核热情。

(三)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

1.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教学是教与学的一个双向教育过程,教师“教”最终要靠学生“学”。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学习精神和优良品质,这对提高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建立导师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代教育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发现学习能力,但也有不少人在自主、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选课时盲目性很大。因此,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或由导师根据学生现状指导学生选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发展方向,从而选择适合的公共选修课。

3.将公共选修课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相结合。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除开设“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等课程外,教师还可以在其他公选课程中结合讲授学科前沿进展、学术动态、应用前景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会学生创业应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学校各级组织也可以与公共选修课结合举办各种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外语类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体系设置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态度及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需要从“管”“教”“学”三个层面提高认识,投入精力,真正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学新.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