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

时间:2022-08-13 23:1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贸易公司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贸易公司管理制度

第1篇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越居世界第二,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到中国寻找商机,同时中国企业也在走出国门,到国外寻找商业机会,因此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机会也意味着风险和挑战。由于国际企业在管理方面更成熟更有经验,他们选择合作伙伴时也会考虑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抓住开展国际合作的这个机会,就应该把企业治理的井井有条,其管理水平越高合作的企业经济规模也会越大,也越有利于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自身能力增强,增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范围。

2.先进的企业内部控制经验,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由于我国刚改革开放才三十多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内部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内控水平普遍不高,原因是国外的内控理论引入我国后要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才能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如果只是照搬国际经验和理论,会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在引入企业内控理论后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形成科学有效的企业内控管理经验和理论,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其它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经验和理论,帮助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多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企业决策者管理理念落后、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不利于企业各部门的有机联系和相互配合,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能力不强。

1.企业决策者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壮大,许多企业决策者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没必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决策者只是考虑如何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用于生产经营,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也就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重视。有些企业领导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对企业还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管理,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导致企业仍采用粗放的管理模式,其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企业领导也认识到企业可能会面临风险,但是并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出现惊慌失措或消极等待的现象,无法对突发事件形成一个有效的应对机制。内控机制的不健全表现在没有建立一套针对财务的管理制度如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财务一般都进行大量的资金流动,这些资金的合理安排和使用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建立预算制度并实行预算绩效考核制度,但是有些进出口贸易公司不注重预算制度的制定,在进行资金收支具有很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就容易造成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很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3.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快速的获取企业相关信息能帮助企业分析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而能抢占先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有些企业并不注重信息沟通管道和机制的建设,造成信息在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就不利于企业各部门的有机联系和相互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能力不强。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会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三、提高进出口贸易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1.转变企业领导管理形成内部控制的环境。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是需要领导的引领,同时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且需要领导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监督执行过程中,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因此必须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建设。当进出口贸易公司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建设后,能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提高员工对企业领导决策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推行,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采用合理的方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进出口贸易公司通过内部控制建设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最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在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时应遵守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具体为:要结合成本效益原则能保证资金的有效运行,相互牵制原则能避免一方权力过大导致决策失误,协调配合原则能保证工作的有序运行,岗位责任原则能提升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系统网络原则能保障信息的共享利用内控制度的整体运行,最终通过这些原则的应用可以保证企业内控制度的科学性,执行的高效性和可行性、结果的有效性。

3.增强信息交流的管道建设和沟通机制。

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 国际贸易 风险

一、国际贸易特征

基于发达国家仍旧在产品吸引力上占据了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无法发挥引领作用,即便其不断扩充市场份额也较难改变现状。为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确保各国应有利益,便应良好的把握新时期贸易局势,进一步优化贸易体制。基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令其对产品需求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势必会推动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伴随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各类传统商品会逐步淡出国际贸易发展舞台,而新技术产品则会巩固其主体地位。一些国家应用高新技术产品或通过关税政策提升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并采用丰富的手段通过国际贸易交涉获取更大利益。新时期,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特征,针对自身发展特征,赢取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对外贸易进程中,虽获取了进步并持续发展,然而仍旧同发达国家地区较难匹敌。基于经济危机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延伸,经济学家评估,在后续的时期之中,国际贸易将不断显现出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的趋势。虽然是这样,由于世界市场仍然广泛的需求各类产品,因此对外贸易还会呈现出上升势头。另外,科技创新也会引领国际经济的不断飞跃。更多的国家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令国际贸易显现为逐步自由化的状态。

三、我国企业主要应对的国际贸易风险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需要应对政策风险。由于制度变化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例如关税变化。同对外企业实施贸易操作阶段中还应注重预防企业人员不认真细致而导致操作风险,预防利益受到损害。因而,需要工作人员全面依据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实施。倘若不注重防范操作风险,通常会形成明显的利益损失,陷入外商圈套之中。

由于国际贸易为针对国外企业从事经济往来,因此同不同国家货币包含明显差别性,牵涉到汇率问题,需要在国际贸易进程中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四、有效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科学策略

(一)创建风险内控管理制度,完善多边贸易系统

企业国际贸易进程中均会存在风险隐患。因此,应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在利益以及风险中找到平衡点。为在国际贸易中赢取更大利益,需要把控贸易风险,通过利弊权衡学会懂得放弃。企业应确保不突破风险以及利益之间的黄金比例。如果必须要如此,则应做足充分的承担风险准备,进而预防风险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呈现出区域贸易经济包含明显差别的状况。进一步令各个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存在不同。呈现出中西部较多区域出口商品仅能面向经济较为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要想优化国际贸易,应首要解决市场丰富性、全方位、多元化,创建多边贸易系统,打造立体格局的问题。进而由根本层面升华国际贸易总体水平。

(二)严谨细致的签署交易合同

针对国际贸易来讲,基于其涉及金额较多,因此应有效的做好防范管理。应严谨细致的签署交易合同,进而良好的预防包含恶意倾向的贸易公司。签署进口合同阶段中,应细致的涵盖进口商品整体质量规定以及保护条款事项内容。而出口合同签署则应确保仲裁条款的周密研究,预防企业交涉联系贸易公司存在钻空子的问题,进而令自身利益受损。签署合同人员应对具体的条款内容细致审慎的核对,进而由根本层面预防贸易风险问题。

(三)依据出口贸易程序行事,实现风险转移

国际贸易阶段中,企业从事的贸易环节应遵守进出口贸易基础操作要求。同时,应借助银行信用完成贷款业务,保存好贸易阶段中的各类材料单据。为预防对外贸易风险隐患,企业应杜绝通过商业信用完成贷款业务。倘若遇到某些特殊状况必须通过该方式完成贷款业务,则企业应通过保险公司投保,令风险合理的转移。新时期,保险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可确保风险的合理转嫁。因此企业或广大公民应积极采用该类方式确保潜在风险的合理转移。国际贸易交涉阶段中,应优选具有优秀资质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进而完善贸易风险管理保障。

五、结束语

国际贸易可以说为一类繁琐复杂的商业活动,不但由于体现了较强专业性,知识面丰富,同时贸易往来过程中会形成较多行业环节。为有效预防国际贸易阶段包含的风险,应详细的分析了解不同国家商品以及服务怎样进行交易,具体原因是什么,最终会给贸易两国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另外,应积极探究掌握两国针对贸易交换商品具体的政策机制。针对新时期国际贸易不断竞争的新环境,要想赢取竞争主动性,占取更多市场份额,应掌握自身对外贸易阶段中的优势与缺陷,进而弥补不足,积极主动的防范风险,发挥优势,真正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断升华,强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试论加强宏观金融调控规避国际贸易风险[J].时代报告(下半月) -2011年7期汪兵

第3篇

一、应收帐款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贸易公司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新型产品贸易的的贸易公司,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根据对该公司的调查,每年因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帐款占企业销售额的40%左右,公司允许客户占用应收帐款的平均期限为66天,而实际收到付款的期限比允许的晚。其中到期按时付款的占19%,延期付款在15%左右,最终未付款占到了赊销总额6%左右。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就导致了该公司流动资金缺乏,财务状况恶化,使目前公司的经营举步为艰,最终有可能走向破产的境地。

二、应收帐款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代企业营销的特征之一就是赊销即信用销售。由此可见,一个企业没有应收帐款是不可能的,但应收帐款过多或者造成死帐、呆帐过多又是不正常的,势必使企业有限的资金更多地被应收帐款占用,使资金周转率放慢,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就该公司应收帐款居高不下而言,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1、忽视客户信用调查和管理

营销过程中对客户资信的调查和管理对应收帐款的回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该公司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往往在未弄清客户的资信程度的情况下,就急于和对方成交。这样虽然使公司销售额在不断的攀升,但是反而会出现少赚钱或赚不到钱,甚至赔本的现象。例如,该公司在1997年与广东某公司达成一项150万元的合同,由于未对广东客户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就给对方发货,待付款期限到时,对方无力付款,经调查才知该公司濒临破产,早已资不抵债了,结果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公司的经营状况陡然下滑。

2、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不规范

公司的应收帐款的日常管理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一方面是在向客户赊销产品或收回欠款的同时,没有专人对其应收款项进行及时增添或勾销。产生欠款后,催收工作没有具体的措施,一般是由产品销售人员负责催收,而销售人员的精力往往顾不过来。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不够详细,这样一来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3、应对坏帐的措施不够

坏帐一旦产生后,对坏帐的催收工作没有一套详细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在安排催收人员的时候,有时今天是财务部门人员,明天可能是销售人员,甚至还有可能是行政办公室人员,这样一来工作头绪太多,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催收工作中不注意运用各种技巧与方法,对有可能收不回来的坏帐没有应对的方法。

三、对该公司应收帐款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我认为该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应严格加强公司的应收款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日常管理工作,减少企业损失。主要应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客户资信状况调查

在进行商品销售前,销售部门一定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掌握对方公司的详细资料、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调查该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经营者的信誉和能力。根据调查所得到的企业资料,然后与财务部门一道共同分析确对方企业的信用标准,最后整理、分类登记,作为公司的客户资料保存,为在销售中选怎样的信用政策及交易方式作参考,以减少交易风险。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新客户进行调查,对老客户一次交易的履行情况也应在该公司的客户资料中详细记载,特别是对那些虽有一定业务量但成交金额突然变大,或要求放宽条件的客户应重新调查。

2、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财务部门就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

财务管理部门应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向企业管理者反馈以下信息:(1)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2)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内付款;(3)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过后才付款;(4)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可能会成为坏账。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如果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3、采用适宜的结算方式

企业在选择结算方式的时候,应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和企业资金周转的能力来综合考虑。简单地说就是能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在不影响企业资金正常周转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如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如果想应收帐款回收时间快,金额有保证,减小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就应选用风险比较小的结算方式,如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

4、不断完善收账政策

当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所欠款项,态度要强硬。如果催收无果,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一致,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财务部门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5、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补偿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物流 往来账款 投资 在建工程 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规范企业管理、防范风险、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审计需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关注、支持和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增值服务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近年来,笔者在参与的内部审计项目中,以内部控制为抓手,以风险为导向,“超越账簿,深入流程,支撑管控”,重点实施内控评审,下文根据实践分析内控评审的一些做法。

一、不同类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关注重点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通过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深入业务过程和管理环节,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测试和评价,查找制度和流程上的漏洞、盲区、风险,发现和揭示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向被审企业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包括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控制活动应是内控评审的着力点,针对采购、销售、资金、资产、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合同、担保业务等经营管理活动,对相关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关注重点,例如:

(一)贸易类企业:主要检查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物流管理,合同及信用管理,资金管理,对下属企业管控情况,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ERP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等,并关注市场变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二)金融类企业:主要关注财务及资金管理,开户、交易与结算环节,强行平仓执行情况,保证金收取情况,风控与稽核情况,以及对营业部及信息系统管控等。重点关注高风险业务的审批、稽核、额度控制、止盈止损以及浮盈浮亏等情况。

(三)房地产类企业:根据其项目开发和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关注概预算情况、合同签订、招投标管理、资金管控、设计与变更、项目实施过程中节点控制、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结决算情况、竣工验收环节等。

(四)生产类企业:主要关注生产工序、成本核算及产品成本构成情况,主要产品成本变动情况,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成品半成品管理、材料物资的保管领用、技改项目的审批和执行以及资金控制情况。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通过查阅规章制度和流程、业务档案,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进行穿行测试,利用调查表或问卷、文字说明、流程图等办法进行测试和检查。

二、相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几项典型举例

(一)以物流管理作为控制点进行评审

在对A贸易公司的审计中,该公司库存数量较大,占资产比重较高。需要对物流管理进行重点检查,从存放的很多家本地和外地的仓储公司中,抽样选取了一定的仓库进行现场盘点。在对本地一家国营仓库检查中,发现A公司价值数百万的钢材不翼而飞,经向仓库方再三追问,对方承认已擅自向客户放货。经及时通知业务人员,仓库方、客户和公司签署了索赔协议,为公司挽回了损失。经检查了解,该公司库存管理存在漏洞:对外地的仓储公司盘点次数多,对本地的国营库反而疏于过问;仓库虽为我方选取,但仓储费用由客户来直接支付给仓库,因此仓库方和客户无形中形成利益方。对此,审计报告建议:加强对物流管理,选择适当的存货盘存制度,明确重点范围、方法、频率、时间等;应当制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加大盘点和对账频率;改进仓储费用的结算方式,由客户通过我方支付给仓库方,避免上述类似行为发生。

(二)以往来账款作为控制点进行评审

B公司经营规模较大,下属子公司多,审计发现某客户拖欠总部及多家子公司欠款,合计金额较大,该客户为贸易公司,未办理有效资产抵押。对此审计建议:应尽快建立全公司共享的客户资信系统,建立客户信用额度,形成拖欠款预警机制;对该客户暂停开展新业务,防止应收账款增长,对欠款进行催讨,逐步减少占用。C公司前些年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发生较多欠款,部分虽已逐渐回收,但还有一部分因客户拖延、业务人员离职等原因进展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经接近诉讼的有效时限,对此,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应制定详细的收款策略,针对逾期时间情况,采取不同的收款策略;建立岗位责任制,指派专人负责追索,并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公司一经发现某客户应收账款逾期,应立即通知信用部门相应调低其信用低级;收账方式上注意证据的保存,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协助。

(三)以下属子公司的管控情况作为控制点进行评审

D公司工程项目众多,地域分散,点多面广,对工程项目主要通过下设子分公司或项目部(以下简称“下属公司”)模式管控。承接项目后,公司即针对该项目组成下属公司,由这些公司负责工程的现场管理,主导日常经营,独立核算,部分工程实际属内部承包经营。因此,对下属公司的管控应成为关注重点。审计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总体存在一定问题:下属公司拥有较大的权力,总部管控力度较弱,主要靠下属机构自律,管理上存在死角和盲区,存在一定的以包代管问题;对材料采购、分包等事项未集中管理,不利于成本控制;有的公司内部管理粗放,存在的问题较多。对此,审计报告建议:公司风险的源头在下属机构,总部应加强对这些机构管理,明确约定下属公司的审批权限;对于下属公司重大交易或事项,实施审核监督;加强招投标、采购、分包、合同、资金支付、施工等环节的过程控制;研究和探讨主要材料和设备采购的集中管理事宜,控制工程成本;加强业绩考核,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四)以在建工程管理作为控制点审计

E工厂进行了新分厂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即将竣工。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分厂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因建厂思路变化,工程概预算多次修改,前后变化很大,最终确定的金额超出上级批示;为赶工期,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变更多,存在“三边工程”现象;由于工程量增加、管理费用超预期、材料设备涨价等因素影响,实际工程造价超出预算。对此,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加强工程基建项目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对概预算的编制、审核等工作细化,确保概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发挥对工程造价和成本的控制作用;避免超出上级审批金额现象再次发生,防止出现钓鱼工程;做好周密论证和勘查设计,杜绝“三边工程”;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开支;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专业中介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结决算审计。

(五)以招投标情况作为控制点进行评审

在对一些厂矿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有的重要投资和技改项目,在选择总包或分包商时未进行公开招投标,遴选范围窄,招投标过程不规范;对工程监理的选择上也不符合规定,有的选取了与总包或分包商存在关联关系的监理单位,监理效果不理想。对此,审计报告提出建议:规范招投标管理,扩大遴选范围,更好地运用竞争机制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选取监理单位不得与总包或分包商存在关联关系,确保监理效果。

(六)以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评审

F公司曾发生原总经理挪用资金案件,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从内部控制的要素分析,公司内控存在很大的问题:控制环境方面,原总经理凭借手中的权利,独断专行,随意挪用资金,内部控制环境失效。风险管理方面,与之相关的大部分付款有明显的漏洞,公司其他有些人员虽感觉存在风险但未能抵制,无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控制活动方面,虽设有资金审批等管理制度,但原总经理行为明显违反规定,控制过程失效;信息与沟通不顺畅,信息错位;公司监督、控制和制衡作用丧失。对此,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确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职责范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经营决策应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加强业务审批的严肃性和签字权人的职责;增强监督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七)以对外投资作为控制点进行评审

G公司近年对外投资项目较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对投资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发现,其中一个项目存在的问题是:可研报告未经充分科学论证;公司成立后基本未召开董事会、监事会等;建设过程中,该公司基本未能参与管理,主要由对方股东民营企业来管控,曾多次发生关联事项,损害了合资公司利益;由于市场下滑、资金短缺等原因,投资前景不乐观;相关手续不够完备等。对此,审计报告提出建议:加强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确保对外投资决策合规、科学与合理;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派出专门人员对投资项目参与管理,跟踪后续进展;对外投资应履行审批程序,确保项目手续齐备;加强建设和生产准备各环节的管理等。

第5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6篇

【关键词】 船舶供油;加油船;防污染;海事管理

1 厦门港船舶供油作业现状及 管理概况

根据厦门海事局与厦门市经济发展局于2006年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水上加油船成品油经营资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水上加油资质审批方面,厦门海事局负责加油船安全作业条件的审核,市经发局负责水上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审批,企业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后还应再向厦门海事局备案。另外,企业办理证书年审前,须首先向厦门海事局申请船舶供油单位年度备案和加油船安全作业条件审核,企业持厦门海事局签署的《加油船经营条件审核意见书》至市经发局办理证书年审手续。

截至2012年11月,厦门港共有8家公司的29艘船舶通过了厦门海事局的供油单位年度备案和加油船安全作业条件审核。据统计,2011―2012年度,厦门港船舶供受油作业艘次,供受油共计20.05万t,其中保税油9.63万t,较2010―2011年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保税油业务,成为近两年来港内船舶供油市场的增长亮点,逢保税油销售旺季,厦门港供受量可达1万~1.5万t/月。

2 厦门港船舶供油作业海事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缺少水上加油行业总体规划

从目前供油市场的总体需求来看,辖区加油船的数量及能力均趋于饱和,但由于缺乏行业规划且门槛较低,仍有不少个体企业受市场利益的驱使盲目建造新船或租船打算加入到船舶供油大军当中,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各供油单位恶性竞争、降低标准,且随着港内加油船数量的增多、船龄的老化以及锚地的拥挤,无形中增加了船舶安全和污染事故的风险概率。

2.2 存在加油船“黑户”现象

由于船用燃料油并未纳入成品油范畴,因此仅用于供给燃料油或油的船舶并不在《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发证类别里,故目前仍有部分仅供给船舶燃料油、油的公司和船舶未经海事部门安全作业条件审核和未被纳入备案管理。未经备案管理私自从事海上供油作业的单位和船舶可视为加油“黑户”。

另外,辖区还存在通过岸上油罐车进行船舶(包括游艇)供油的情况,此类供受油方式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也需要得到相应的规范。

2.3 存在加油船“冒名顶替”现象

“冒名顶替”现象主要是指以下3种情况:一是在向海事部门提交供油作业报告时填写的供油单位和加油船具有备案资质,但实际作业却使用不具备资质的船舶;二是在向海事部门提交供油作业报告时填写的公司和加油船具有备案资质,实际作业使用的也是具备资质的船舶,但却是其他备案公司所属的海上加油船;三是向海事部门提交供油作业报告时填写的公司和加油船具有备案资质且与实际作业使用船舶一致,但却使用其他油品供应公司的燃油单证和样品标签。

2.4 供油单位和加油船“权责不清”

目前,厦门港船舶供油单位主要有3种经营模式:第一种是船公司直接从事海上供油作业;第二种是石油仓储贸易公司租用加油船从事海上供油作业;第三种是船务公司申请海上加油资质,替多家石油贸易公司代售船舶油料。

厦门港海上加油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是同时授予公司和船舶资质的,即批准“某公司某船舶”从事海上成品油零售业务;同时,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防污条例》)要求,“船舶燃油供给单位应当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并向船舶提供船舶燃油供受单证和燃油样品”。因此,第二、三种模式的船舶供油单位和加油船在实际作业时均较容易出现安全和防污染方面的权责不清问题,如使用供油单证信息与报告海事部门信息不一致等。

2.5 缺乏熟悉船舶供油的安全管理人才

厦门港目前仅有2家企业是以自有船舶申请海上加油资质的,其他供油单位均以石油仓储、贸易为经营重心,对油船营运管理及安全、防污染领域较为陌生,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比如,对油船的特殊构造、防护措施、不同油类的特性和污染危害性、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置等都缺乏认识,这对海上供油的安全监管非常不利。

2.6 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海事部门并未对国内船舶供油第三方检测企业的资质备案及认定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对燃油样品的取样、送检等有关程序,以及对加装不符合要求燃油的有关单位、人员的行政强制或处罚等均无明确规定,导致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在实际监管中缺乏可操作性。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针对厦门港船舶供油业务量呈稳步增长趋势的现状,联手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避免海上加油行业低标准重复投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1)了解国内外先进港口的船舶油料补给管理模式,对厦门港船舶供油的市场容量、油料仓储分布、作业区域划分、海上补给模式、海事管理模式等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和定位,以限制供油船舶数量,减少风险源,提高供给效率,形成船舶供油作业网格化管理模式。

(2)促进船舶供油专业化、规范化。一方面鼓励供油单位加大投入,建设自有加油船队伍,促进加油船“个体户”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更新老旧船舶,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配备高功率加油泵和相适应输油软管,提高厦门港的供油效率和能力。同时,规范船舶供油单证的格式内容,确保相关信息全面准确。

3.2 创新管理手段,尝试诚信管理制度

(1)进一步严格准入条件:制定相关技术评价体系,从公司规模、管理质量体系认证、诚信记录、客户群分布及数量、油品仓储和供应能力、拥有加油船数量及安全技术条件、防污染设备质量和数量、安全和污染事故记录等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达到要求者方予以备案资格。

(2)尝试诚信管理制度:开展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对单位和船舶进行分级管理。对于等级较低的单位和船舶采取不予定期申报、限制作业时间、提高现场检查率等监管手段,同时对严重违规作业或提供虚假信息等违规违纪情况实施末位淘汰制度,暂停或注销其船舶供油备案资格。

3.3 合理引导,形成有利发展的经营模式

(1)鼓励第一种经营模式快速发展。该模式海上供油和船舶管理均为同一相对人,有利于落实安全事故主体责任,同时相关信息在内部流转和执行方面必定更加准确、迅速,有利于提高厦门港船舶供油服务水平。

(2)规范第二种经营模式。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员现场负责制,同时可引导石油公司入股加油船或光租加油船,增强对加油船作业的实质性管理。

(3)禁止第三种经营模式。此类单位主要为自由船队供应商和供应商,该模式权责不清、问题显著,不利于海上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应予以禁止。

3.4 强化监管,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第一,明确安全责任主体,严格执行作业前报告制度:

(1)进一步明确供油单位是供受油作业安全和防污染的责任主体,其所有人或经营人是第一责任人。针对辖区租赁船舶从事海上供油业务占较大比例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供油单位的安全管理员及现场计量员进行备案管理,确保供油作业现场有一名经过相关培训、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管理员及计量员作为现场安全责任人,相关人员信息应与其他作业信息一并提前报告海事部门;

(2)严格执行《福建沿海船舶供受油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试行)》中规定的供油作业报告制度,对于迟报、谎报、不报的供油单位和加油船应采取勒令停止、停顿整改、取消备案资质等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加大查处力度,取缔违法违规行为:

(1)重点关注在船舶供受油作业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供、受油作业安全检查表》的内容进行检查,落实相关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如实填写信息完整的供受油单证,并在规定期限内保存供受油单证和燃油样品。对于未备案单位、船舶从事船舶供油作业的一经抓获,建议按照“船舶燃油供给单位未如实填写燃油供受单证的”(《防污条例》第64条)情况处理,并利用其相应罚则对涉嫌单位、船舶予以行政处罚。

(2)对发现未备案或相关作业信息有疑问的供受油船舶进行燃油抽样送检,并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增加对船舶供油的监管手段。

第三,定期跟踪检查,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1)施行供油单位船舶供油作业月度报告制度,即供油单位将所属船舶每月供油作业的时间、地点、次数、油品种类、数量、受油船舶名称等信息以传真或书面形式报告海事主管部门,使海事主管部门在全面掌握辖区情况的同时便于与单次作业报告情况相核对查证;

(2)施行供油单位季度走访制度,按供油单位报备的经营地址或主要海上供油区域等信息合理分配给相应的海事处,参照非体系公司管理模式,对供油单位在作业记录台账、防污染设施设备和器材维护保养、人员培训和演习等方面进行检查,提升供油单位的安全和防污染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供油单位规范化管理。

3.5 拓宽抓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制度保障

(1)从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角度,建议参考上海、深圳等港口的海事监管模式,尽快修订《福建沿海船舶供受油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试行)》,对船舶供油作业实施申报审批制度,可免于现有报告制度流于形式,更有利于加强对作业现场情况的监管。

(2)从国家法律法规角度,设定船舶供油作业为行政许可项目,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条款,使未申报、未备案、冒名顶替、单证不符等现象的处理均有法可依。同时对加装不符合相关标准燃油的有关单位、人员的行政强制或处罚等也应作出明确规定,使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在实际监管中能够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3)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和《防污条例》已在燃油样品质量方面作出的相关规定,对辖区内燃油检测方面的单位资质认定及实验方法,以及燃油样品的取样、送检等有关程序作出大胆尝试,如对检测单位的实验方法和单位资质进行备案等。

第7篇

2000年,刘克勤辞掉了在广州一大国外品牌公司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乡――地处江南的一个县级城市。带着几年下来积攒的20余万元和多年的经销经验,他期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贸易公司,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可以展开拳脚干出自己的事业。

回到家乡后,刘克勤很快就成立了一家小型的私营贸易公司――翔达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日化产品、保健食品的。对于刘克勤来说,创业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当地市场不很大,所以布货并不困难,而且宣传的费用也比较低廉。很快他所的产品销量逐步增大。刘克勤的公司也逐渐壮大了起来。

对于一个私营贸易公司来说,初期的存活并不十分困难,往往最困难的就是发展问题。公司自成立伊始,刘克勤就坚持既定的发展方向,坚持诚信的态度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经营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但是,很快问题也就出现了,正是由于公司地处江南的一个县级城市,虽然当地经济比较发达,但人口少、面积小,即使所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整体销量也还是上不去,往往得不到厂家的重点支持。最基本的一点是,刘克勤的公司从厂家拿到的价格始终维持不变。而销量大、销路宽的贸易公司,不但可以得到折扣,而且在配货方面也会得到厂家的照顾。对于商来说,离开了厂家的支持,就难以发展壮大,要想健康良好地发展下去,变革已势在必行。

通过反复的比较选择,刘克勤最终确定将一种实力强大、产品有良好成长性的保健食品作为主要经营项目,他选择在省会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加大了投资,扩大了区域。随之,公司也进行了一系列强身健体运动:调整内部的组织架构,引进职业经理人,规范公司管理制度,砍掉前景堪虞的一些经营项目。

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刘克勤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业务不断扩充,人员增加了,管理上出现了脱节,造成了工作的低效率,许多工作或无人问津,或重复劳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公司刚进入新市场,面对强势终端苛刻的条件、名目繁多的终端费用和不合理的账期(有的甚至长达3个月),资金上承负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商该如何处理好与终端的关系,解决这种资金压力?与厂家的着眼点不同,沟通上往往存在分歧,在市场运作中经常要代垫费用,增加了经营风险,该怎样争取厂家的重点扶持,达成双赢?

实际上刘克勤所面临的问题,正是众多小型私营贸易公司通常会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刘克勤采取的方案,或许对你也会有所启发!

转型:让阵痛期短些

刘克勤知道,他所遇到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而当一个企业不安于现状、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向新的销售区域或业务领域拓展之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企业需要冷静面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顺利地解决转型期的矛盾。

刘克勤首先采取的就是坦然面对问题。

企业有时就像人的肌体,当你改变外部环境时,一些不适与疾病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有些老人在适应某个环境时总不想改变。但企业毕竟不是“老人”,也不能成为“老人”,面对环境求变、求新才能让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刘克勤认识到,要谋求个人及公司的良好发展,不能只局限于起步的江南小县,做一只井底之蛙,否则,随着对手的强大,你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这样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不安于现状是因为企业清醒地认识到现状是无法安于的,人与企业不就是在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吗?

刘克勤清醒地认识到,销售区域变了,由小县城拓展到省会城市,在市场容量变大的同时,竞争也变得激烈了;业务重心转移了,以前做日化产品、保健食品,现在重点做保健食品,在业务范围缩小的同时,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了;管理形式改变了,以前由企业主负责各方面的管理,现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观念变了,管理手段也在变……有这么多的变量不产生问题都是不正常的。所以面对转型期产生的问题,企业首先要坦然,而不是懊悔,更不要相互指责与埋怨。好企业与差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好企业敢于正视问题,而差企业则回避问题。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不是“今年是企业的管理年”,而应该“年年都是管理年”,树立一个长期应对变化的心态,惟有以此为前提,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根据这一想法,刘克勤决定先找准问题的诱因。

显然仅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远远不够,只有准确地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克勤的公司出现的“管理脱节,工作低效率,许多工作无人问津,重复劳动多”等问题,仅仅是问题的表象。任何事情都不会是无因之果,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公司的转型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刘克勤一项项地将公司在几项重大变革背后面临的机遇与危险罗列了出来。

销售区域变化、业务重心转移、管理形式调整的动因是:原销售区域太小、市场容量有限;因为容量偏小,业绩不突出;因为业绩不突出,很难获得厂家支持;没有厂家支持,企业很难发展。

而这些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区域扩大、无人无力维持原来较大的业务范围;精力分散,恐怕引起利润下降;合作厂家需要商专心服务;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最终刘克勤给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是:

1、区域大了,自己掌控不了;

2、自己难以服众,需专业人员加盟;

3、专业管理知识缺乏,恐怕影响企业发展;

4、企业主需要思考的时间,把握企业大局。

他所得出的结论则是:必须选择更为广阔的销售区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存在的风险

很显然,除了上述刘克勤的总结外,他还面临许多风险:

首先,原来积聚的地方优势不复存在;原来的人员配置不能适应新的业务需求;需要企业付出更大的合作成本;厂家提供的支持与要求也一并提高。

其次,企业评估的行业优势也被竞争对手所认可;因为发展前景较好,竞争压力会日趋加大;而且过于深入专业,恐有行业变化带来的风险。

另外很关键的问题则是,职业经理人的不职业;职业经理人管理方法及文化与企业的冲突;高素质人员的强破坏性。

当然这里是仅就刘克勤的公司变化中较突出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其实还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如何处理老员工面对企业新发展、新领域出现的消极与不思进取?

2、如何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敬业与企业整体的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结合?

3、如何让企业中层干部由原来简单的执行者成为企业主希望的真正能够承担责任、充满热情的左膀右臂?

4、如何完成从原先的奖惩方式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的顺利过渡?

5.如何实现从以前有事找人干到定岗、定编、定员工作的转变?

问题的产生是管理变革中的阵痛,管理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在一点,刘克勤对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比较明确,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抓住关键环节

如同人的青春期,企业转型期也是一个问题多发期,在此期间欲实现平稳转移,就需要把握主要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刘克勤开始了他的经营思路调整以及公司管理模式的重新建立。

他采取的第一步是:做好企业战略规划。

一进入省会,刘克勤就多次组织员工开会,并且从一开始就强调这个问题,如果大家仅是为工资走到一起来,那么也往往会因工资而离开。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走到一起就一定要确定自己的事业理想与远景。尤其是中小公司,你无法提供员工优厚的薪酬、优越的办公环境,那你提供什么?所以一个美好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是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关键。刘克勤要求各部门员工每半年就要回顾一下公司的发展战略,看看公司是不是在变,是不是在前进。用变、用前进来提高企业向心力。

抓好中层干部建设。都说中小企业的老板最累,为什么?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时间一长,自己越来越累,干部不敢甚至是不想承担责任。企业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如果没有一群有能力、有责任的中层干部,这个企业一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企业不仅需要企业主这根支柱,更需要一些大梁,一些可以将砖瓦承载成建筑物的核心构件。抓好中层干部建设就是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充分倡导合作为主的理念,让“我要成功”真正转换为“我们共同成功”。惰性的消除与凝聚力的产生有时不能够靠文件,而要靠人的魅力和影响力。而就这一点,刘克勤所采取的方法其实极为简单,他在理清楚了公司整体的管理思路后,开始执行各部门经理向总经理负责制。放开权力,让中层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可以先行一步采取措施,但是功过分明、奖惩严格。这一方案的实施,大大调动了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得中层人员的管理才智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运用。

其后,刘克勤全力以赴地采取措施,以稳住自己的优势业务。中小企业变革最怕的就是动机是好的,但由于动作过大而休克或是一蹶不振。所以在企业转型期内一定要稳定优势业务,也就是稳定住产生现金流、利润流的关键区域与部门,这是一个血库储备。只有在不大伤元气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调整,才不会有壮士断腕的悲壮。

另外,他也将目光转向突破转型的业务。由于一些小公司在传统区域或业务领域面临竞争对手的强力打压,利润空间逐步缩小,所以要适时进行业务转型。以刘克勤的公司为例,2002年重点抓了营销策划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吸纳了在此领域有成就的专业人士,通过企业业务信息源及资金、人员的全力支持,公司已顺利成为几家全国知名品牌的策略伙伴,这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胜利的“转折点”。

第8篇

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压力

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农业协议要求各缔约方计算出承诺取消的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量,将其加到固定关税上,形成约束性关税(即将非关税措施转变为关税时所制定的关税上限),且非关税措施关税化以后的税率不得随意提高。按照农业规则,发展中国家有义务约束自己的关税水平,但允许它们在国际收支恶化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至今,中国加入WTO的一揽子条款尚未公开,中美双边协议是目前唯一为公众所了解的协议文本。由于其在各双边协议中签署得最早,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它实际也是中国最低水平的承诺。根据中美协议,中国承诺将以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取代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并将取消国营贸易公司对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显然,随着这一承诺的落实,首先是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控制体制将被透明的关税税率配额管理制度所取代;其次,在新的关税配额制度下,随着私营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进入,国营贸易公司将逐渐丧失对农产品进口的垄断;再次,国外农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水平传递到国内市场的程度必将大大提高;最后,我国并没有取得发展中国家待遇,因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实施农业保护方面处于政策劣势。

相互减让关税。农业协议要求各缔约方承诺在实施期限内,按照一定比例对关税进行相互减让,即以1986-1988年为基期,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6年内将农产品进口关税简均水平削减36%,且每一产品的关税至少削减15%;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将农产品进口关税简均水平削减24%,且每一产品的关税项至少削减10%。根据中美双边协议,我国承诺到2005年以前将农产品进口关税从22%削减至15%。目前各类商品的关税水平为活动物和动物21%,粮食7%,植物油和油脂17%,加工食品、饮料、烟草等29%,纺织品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品27%。关税的进一步减让会为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便利条件,不利于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宏观调控,也不利于对农业实施贸易保护。

国内支持减让。农业协议将国内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易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绿箱”政策,具体包括一般政府服务、以粮食安全为目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和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这类补贴可免予减让承诺。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农业协议要求各缔约方用综合支持量(简称AMS)来计算其支持措施的货币值,并作出减让承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因此按1986-1988年的情况计算,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水平为负值。负的国内支持总量,虽然决定了我国不需要承担国内支持减让义务,但根据农业协议,决定了我国今后对农业的支持水平不能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的10%,即约485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计算不足60亿美元现额标准。此种支持水平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属于最低的,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就更缺乏支持。

削减补贴。农业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减少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是削减对小麦、谷物、肉类、奶制品和糖的补贴。农业协议规定,以1986-1988年为基期,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应对受补贴产品出口量和补贴预算开支分别削减14%和24%。应削减的出口补贴包括:对农产品出口的直接支付、根据出口实绩对供货厂商和贸易商品的直接补贴、以优惠价格供应贸易商品以供出口、政府行为带来的出口支持、为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提供的补贴、政府规定或强制出口商品运输给予费税的优惠与特殊照顾等。

我国对农产品的补贴历来较少,在中美双边协议中又明确承诺将出口补贴约束在零水平上。因此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成本迅速上涨,许多主要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出口补贴减少将进一步使出口成本上升,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入世对我国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显然,入世后我国小农业与大市场、现有农业体制与国际农业环境的矛盾将更为突出。我们应面对现实,只有将分散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才能抵住入世给农业带来的压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农业尽快走上生产加工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加快产业化进程对我国农业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行组织形式相适应,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基础。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现实,尽管其不具备与国际农业生产竞争的能力,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在我国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产业化经营顺应我国农业生产者自发产生的组织、联合、合作的趋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省、区就已经自发出现了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入世后,在市场形势严峻、外部环境对商品化农业发展不利的情况下,为弥补家庭承包经营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单位产品成本高、信息不灵等缺陷,农民内在组织联合要求会进一步增强。因此,产业化经营将成为引导中国农民走上新型联合道路的重要手段。

第三,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卖初级产品很难致富。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各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推动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扩大再生产能力将十分有效。

第四,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整体营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已进入标准化、品牌化阶段。而我国农产品总体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除了品种质量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外,加工粗糙、包装简陋、缺少品牌等也是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因此,为迎接入世挑战,我国农业必须提高整体营销能力,实现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分级化等多项标准;由龙头企业牵头,将品牌与产品包装、商标、标签,甚至龙头企业的视觉形象有机结合。

第五,产业化经营能够推动科技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当今世界,各种农业发展模式无不将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人多地少,要想提高现有土地上农产品的收益和提高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只能加大科技投入的推广转化力度,使传统农产品经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生产―加工―内贸―外贸于一体的集约型组织,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对农民的吸引力小的现状,促进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

入世对我国农业产业化

经营政策调整的要求

针对入世后我国农业环境的变化,结合我国国情,必须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

(一)大力培育以一体化经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并完成了从生产专业化向农业产业化过渡的过程。而我国,建立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户,资本和土地的占有规模均太小,企业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而且土地的国家、集体二元所有制结构和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格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条件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以农场经营为核心的高度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而应该选择适宜农户分散经营产业化的方式;不可能以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应大力培育以一体化经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我国现有的农业经营一体化组织多数是由中小工商企业从外部向农业投资,与分散经营的农户建立产销联营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其形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这种起步方式和组织形式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但也暴露出农业内部分工、产业延伸、内生性一体化要求等方面的滞后。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才能克服以上弱势,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壮大发展。

(二)促进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的形成

我国农业生产单位力量的弱小,必然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相应问题,如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结果是产品紧俏时农户不愿卖,产品滞销时企业不愿买,农户实际上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问题,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各利益主体对更大经济利益的追求,各利益主体的实力对比是经济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入世压力面前,我们已经无法再按部就班地等待基础条件完备,而应依据现实,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来促使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

(三)营造符合“绿箱”规则的农业保护制度环境

能否通过农业产业化加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能否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其中的核心问题又是能否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为营造符合“绿箱”规则的农业保护制度环境,农业政策调整中应向四个方面倾斜:

第一,尽快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户直接面对市场,实现农业市场化。如对现已出现的农民自发围绕某一产品运销、加工、储存、保鲜所产生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信贷支持、信息服务支持等,扶助其快速成长;

第二,延伸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内贸、外贸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如重点扶持和培育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吸引各类工商企业从事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逐步形成农产品的农工商一体化管理体系;

第9篇

在企业贸易经营过程中,银行根据企业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资信实力,以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提供银行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以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称为自偿性贸易融资。但由于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信,很难从银行通过自偿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占用大中型国企的良好银行信用,自己控制上下游客户,以国企名义与客户签订贸易合同,取得银行融资,销售货物后返还一定手续费给相关国企,这种以融资为目的,以贸易为手段,放大自身规模的贸易,表面称贸易,实质为融资性贸易。

风险浮出水面

对于多数贸易型国企而言,由于机制僵化等固有的体制性问题,在贸易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市场逐渐被蚕食,但在取得银行信贷方面仍具有天然优势,从而通过出借自身信用赚取手续费,然后通过加大周转率解决利润来源。

由于中小企业强烈的扩张欲望。加上宽松的融资环境,使整个融资性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风险敞口也不断加大,金融海啸的突然到来进一步加剧风险的爆发。2008年以来因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急跌,使实际贸易企业(简称实企)无法按时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收回货款,资金链出现断裂,开证开票的国有企业成为最后支付人的不乏其例。

众所周知,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等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即便在银行严密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下,每年依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现在很多国企所做的融资性贸易表面上是贸易行为,实际上成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而在运作中却缺乏银行制度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既无科学的事前资信评估,也无严密的风险防范和应变措施,在监管上更无法像银行一样对账户实时监管,只能在有限的保证金及部分抵押物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支持,一旦实际贸易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国企则成为最后支付人,承受巨大损失。

由于上下游客户都由他人控制,存在交易无货真价实的商品,发票和报关单等凭证均是伪造或虚假的情况,不论是真实贸易,还是虚假的关联交易,不论是面对客户,还是面对银行,只要敞口风险超出自身支付能力,导致信用证无法按期支付,形成国企对银行大量不良债务,其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都将由国企独立承担。

从操作表面上看,既不要开拓市场。也无须承担交易风险,由贸易商自行寻找上下游客户,国企只要收取保证金,控制货物,就能坐定收取手续费,但其中却暗含一定的经营风险。短期看,实际上只有保证金可控,很难真正控制货物,即便货物办了质押,在流转中仍是很难监控,资金结算就更不在监管能力范围内,风险隐患不言而喻。从长期看,业务单一,客户单一,直接造成国企依赖性强,大量的资金信用被各类民企占用,荒废自身主营业务,在市场上会逐渐丧失自我生存能力。

融资性贸易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引发整个国有资产经营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情况下,贸易商的风险向提供融资性贸易支持的国企传递。由贸易商造成的大量的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逾期。会进而形成国有企业的巨大债务,让国有企业举步维艰,而银行同时收紧授信,不再输血,即便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本身不出现问题,失去造血功能后也很难持续经营。

融资性贸易管理和监督机制的相对宽松,容易滋生道德风险。一方面,融资性贸易的需求方在沉重的资金需求压力下,会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融资支持,造成国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国企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性贸易支持的过程中制度约束不严,决定权集中在国企管理层。2007年上海“首富”周正毅案就是通过融资贸易做大电解铜合同,套取现金炒作股票,最后案发牵涉大批银行及国企官员。

融资性贸易实际上是资信不高的实企通过向国企支付手续费,利用国企的信用取得银行信贷支持,所以实质已是类银行业务,但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无法如实反映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下,因此融资性贸易日益受到民企的青睐,放大倾向越来越明显。所以说融资性贸易使国家在宏观调控和管理上都增加了难度,一旦引起系统风险将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规范操作,加快转型

融资性贸易作为一种变通的融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极大程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由于机制不完善,监管不严密,容易滋生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完全的禁止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发展,所以当前融资贸易业务利导不利堵,利改不利禁,抓紧规范操作,加大转型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融资性贸易业务其实已属类银行业务,就应引入银行的监管,同时加大对上下游客户的控制,加强货物的监管。

首先,严肃操作纪律。严禁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贸易,对个别企业既无真实贸易基础,也无资金实力,通过伪造虚假发票和报关单等凭证,套取银行资金或骗取出口退税的业务,隐含巨大的资金风险及法律诉讼风险,要坚决制止。

其次,落实资信调查。对开展此项业务的客户和业务进行定期评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从客户的资信优劣、抵押资产质量、业务的风险程度、资金使用占比等多个角度对客户及业务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评估。确保业务在可控的范围内操作。

再次,落实保证抵押。进行融资贸易的企业除必须按要求交具足额保证金外,还应对无法确保的信用使用额度提供足够的抵质押物,国企在对抵质押物市场价格进行合理的评估同时,应根据业务风险和抵质押物的不同,采取一定折扣办理确实的抵质押手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要求实企对融资性贸易商品采用套期保值对冲现货风险,以便对抗市场变化带来的跌价冲击。

第四,加强当期监督。对实企客户账户应与银行签署三方共管协议。监督融资企业账户资金往来,确保现金流正常,交易正常;对交易货物无论仓单还是运输发票都必须由国企控制,货款应直接回笼国企,收一笔钱放一票货,而不是通过实企划转,确保资金能按时支付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余款。

最后,调节业务占比。按银行的管理惯例要求,避免个别业务或客户在国企融资类贸易业务占比过大,合理调配各项业务占比及客户所占份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避免将风险集中在某项业务或某个客户身上。

无论如何加大监管,毕竟是用自己的钱做别人的业务,国企在赚取小额手续费的同时承受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挖掘内涵,加大业务转型力度。

第10篇

“几年前,我看到饭店门口站着两个印度‘红头阿三’帮人开门,我就想,这样的外国劳务引进是必须吗?”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就业时,复旦大学欧盟法研究室主任陆志安提出一点担忧。

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已不满足于旅游,寻找工作也是一个任务――广告公司员工、居委会干部、英语家教、五星级酒店的门卫都可能是他们的新身份。但事实上,让一个城市或公司感觉更“有面子”的国际面孔中,部分新身份却是非法的。这些非法的身份和人们想象中的“非法劳工”不一样,他们往往拿着高薪和良好福利,甚至受到公司里中国同事的羡慕。“现在只是刚刚开始,”陆志安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前几位的潜在移民国,也许以后这一数字会变得越来越庞大。”

400元和1800元的职业签证

“是的,我有那么一个月是非法的。”美国人福大伟是一家咖啡店的店长,中文说得字正腔圆的他已在中国待了8年。1999年第一次到北京时,他还是一名美国大学生。当时,他持着国外专家的商务签证,在中国教起了英语。短短一年里,大伟辗转北京、江阴、上海等多个城市,后来辞了职。辞职后那一个来月,他仍在教英语,但因为与公司解约,他手头没有任何在中国的合法工作证件。不久后,他在香港一家专为外国人办理驻华证件的公司交了护照、3张照片和400块钱,“只有短短4小时,我就拿到了中国的合法工作签证!”

400元,这是多年前的香港价钱;但如今,行情看涨。

拨通上海某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电话,按他们的说法,办理职业签证(Z签证)需要提供护照、2张照片、简历、居住证明、健康证明、工作资格证明、雇佣公司的劳动合同和营业执照等,外加1200元服务费――不包括政府签证费用,7个工作日就能办妥。如果没有工作资格证明,公司营业执照也没有,那么只要交1800元和其他资料也不是大问题。只是时间会稍长几天,但“全部过程无需当事人面试”。

在这家公司的网页上,可以很容易查到“所有服务无需外国人出境,无需面试”这样的字眼,甚至连办理中国驾照亦是如此。但根据相关法律,外国人办理职业签证,从他未入境时就应该开始:首先凭中国劳动部门签发的许可证书、聘用方的聘用文件及本国有效证件到中国驻外使、领馆等申请。即使是已在中国境内需要从普通签证转为职业签证,也要本人到公安机关面试。

咨询公司的此类业务,无疑是为外国人提供了一种“便捷”。但尽管如此“便捷”,还是有很多在中国的“洋打工”没去办理这一纸公文。

“我95%的外国朋友都不知道有这张小纸片,有的是直到要办职业签证了,才发现早就没有了。”福大伟指的是一张“黄色的小纸片”――外国人暂时居留证明,外国人每次出入境都需要由居留地的公安部门签章。“这好像是上个世纪才需要做的事情!我的意思是,少了一次,你就会被罚款,甚至没有办法办理工作签证。为什么会这么麻烦?”

“中国通”福大伟也许不知道,外国人持职业签证入华,有了“黄色小纸片”之后,还要过一道坎――职业资格考试。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原则上必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当然考试“只提供中文试卷”。

上述种种“麻烦”当然是为了规范引进国外人才,但目前的问题是,“门槛”似乎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陆志安指出,国外引进外来人才的原则与中国基本一致,“只有本国实在没有人能做――比如在美国开个中餐馆,或是没有人愿意做的,才会引进外国人。”

“你说这些开门的,饭店里甩飞饼的,他们做的事情国内找不到合适人选吗?我看未必。”陆志安推测,这些国际面孔的服务行业外来劳工未必具有合法职业身份,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很多雇佣关系未必合法。“劳动就业涉及到许多因素,经济是最重要的冲国目前正在迈向国际化,什么都讲求国际面孔。”

每月5位数收入的外国打工仔

小夏从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法国人开的广告公司工作。公司虽然只有8个人,却专门为一些国际知名酒类品牌做市场推广。一开始,老板对她说,因为刚刚到中国,公司营业执照还没下来,薪水只能发现金,不缴“四金”,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费。小夏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老板和公司大多数的外国员工每3个月定期消失一次――去香港续签旅游签证(L签证)。“原来,这些所谓经验丰富的外国雇员,包括老板自己,全部是非法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

相比之下,与几个朋友在中国合伙开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zidane称他的公司“合法”得多。这家贸易公司专门在浙江义乌进小商品,然后再贩卖回Zidane的家乡――远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我们的公司并不是非法的,”zidane解释,“我们拥有香港的公司注册证书。”

“我们是香港公司的雇员。”Zidane反复强调,在他看来,自己持旅游签证在上海和义乌的公司办事处工作虽然不是很“合法”,但大家都这样,只是没有人说、也没有政府部门来查。除了每三个月要去香港续签一次这件事稍稍复杂了一些,zidane在中国的一切都十分好:每月5位数收入,白人的长相和彬彬有礼的行为受到中国人的尊重,住高档公寓,与来自家乡的朋友共事,不忙的时候甚至谈谈恋爱……况且,他的所有合伙人都没有职业签证。被问及“如果你还在自己的国家,会生活得那么惬意吗?”Zidane笑着说:“我爱中国。”

第11篇

在过去几年时间内,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各种能源价格快速上涨,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高价位、高波动的阶段。从2004年起,由于全球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地缘政治的持续不稳定、气候影响(如飓风)以及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炒作等原因,石油价格攀升至每桶50至近80美元的水平,而且短期波动剧烈(见图1),未来油价的走向也不甚明朗。世界能源的生产者、消费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能源金融衍生产品(例如石油期货、期权等)开始被广泛应用,尽管其引入的目的是主要用于管理、控制风险,然而金融衍生产品本身也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如果运用不当或被用于过分投机,会带来惨重的负面效果。表1列举了过去十几年中金融衍生产品运用不当而导致的公司巨额亏损乃至倒闭的实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二三年涉及中国的两个实例,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投机交易的5.5亿美元巨额亏损,以及2005年中国国家储备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大量铜期货空头持仓带来的超过1.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些实例都暴露了在当今世界商品市场上进行商品实货和纸货贸易存在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石油)公司以及涉足能源商品贸易的投资银行、对冲和投资基金的当务之急。

一、能源(石油)业务中的主要风险类别

在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背景下,“风险”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其两个基本要素是“损失”和“不确定性” 。

大家都知道,在整个石油产业链中隐含着各种各样的的风险,包括石油勘探、开发的风险,以及石油的运输损失、滞期、价格变化、裂解价差、油品价差、质量不符等等风险因素。整个石油价值链的周期较长(见图2)。除去勘探、开发周期,单是原油从产地到炼厂、经过炼制成油品再卖给最终用户,就要历时2.5~4个月,其间经过储运、炼制、销售等多道程序,涉及许多买卖方,隐含的各种运作及财务风险都很高。表2列举了石油供给及贸易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风险类别。

从一个能源(石油)公司的角度来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概括为一个“风险金字塔”(见图3)。在风险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整个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石油是全球性的商品,世界石油的价格受全球石油供给和需求的控制,而全球石油供给和需求又受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制约。这个层面的风险往往很难被一个企业所完全规避,甚至很难预测。在金字塔的中间层面是一个公司面临的其业务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通过知法和严格守规、守法进行有效规避。在中间层面还有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竞争风险、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司战略来降低战略风险。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公司日常业务运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信用、财务流动性、技术、员工、操作以及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等。这些风险是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侧重点,长期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是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保障。本文稍后描述的风险管理框架会针对如何管控这些风险展开论述。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和两个基本目标

既然能源(石油)公司的业务活动中隐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在本文中我们将风险管理定义为“识别、测量和评估、呈报和控制所有可能导致公司蒙受损失的各种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有效地管理和提高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二是将公司资源或资本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分配使用。

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依赖于一个公司的“风险资本”的充足程度。图4示意了所谓的“风险资本”概念。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可以量化成潜在的经济损失,综合起来可以计算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概率或置信度水平下的整体潜在损失。公司同期的预计收益会面临这些不确定性或风险因素,因而公司需要有充足的“风险资本”来应对这些潜在风险或不确定性。这就是用所谓的“风险资本”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

关于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目标,即将资源或资本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分配使用,我们先看一下图5所示的两个投资,此投资可以是股票、债券、商品或商业投资项目。投资A或B需要相当的资源或资本,有相同的收益回报期待值,但是有不同的回报概率分布。哪个投资风险较大?或者说如果只选择一个投资,应选择哪一个?

答案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选择A,因为A的风险相对较小。有的读者可能会说,B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因为B有更大的潜在盈利空间。但从风险角度看,B也有很大的潜在亏损空间。综合风险和回报,即从风险-回报率角度看,A有较高的风险-回报率,因而是二者之间较好的选择。

从投资组合角度来看,我们也应按风险-回报率最大化原则选择投资组合,使其成为最有效的投资组合。即按照Markowitz投资组合优化理论,根据Markowitz线性优化模型计算出风险-回报率最优化前沿(或称均方差有效前沿)(见图6)。

三、典型国际能源(石油)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

作为一个国际能源(石油)公司,尤其是以能源(石油)贸易、投资为主的公司,其风险管理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依据公司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公司整体贸易和投资政策。该贸易和投资政策应明确界定公司许可的贸易产品、工具、限额与授权,以及公司总体的投资决策的指导方针和程序。

2)健全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以此实现适当的呈报机制,并在识别、测量和管理公司主要的风险方面对董事会负责。

3)充分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其涵盖能源风险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运作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等,用以支持公司的总体贸易和投资政策。

4)风险管理系统和其他技术性工具的适当运用。以此实现有效的风险测量、监控和汇报。

5)充分、适当的新业务(产品/商业活动)的审核、确认、审批和整合程序。

下面就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流程等进一步展开论述。

1. 以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大多数国际能源(石油)贸易公司都采用如图7所示的一个三级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包括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公司治理。董事会将总体风险管理的责任委派给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建立一个审批授权结构来规定授权批准新产品/业务、贸易限额等方面的各种授权权限。董事会通过委任风险管理委员会,拥有确认和审批风险的主要责任,并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管理框架的充分性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至少为每年度的评估。其评估应当确保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实现其业务目标、保障公司的资产、增加股东的资产价值。

风险管理委员会将日常风险管理的责任委派给公司风险会议,公司风险会议由管理层和主要部门负责人参与,由风险部主管、主持,这是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第二级。公司风险会议定期召开(比如每月或每两周),讨论、决策公司的所有风险管理相关事宜。风险部主管负责落实、执行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领导风险管理部门并向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双线汇报。

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第三级是所谓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即公司各业务和功能部门。从内控角度讲,“前台”、“中台”和“后台”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彼此的独立性。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会对公司的政策和流程的完善性及执行情况予以监督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图8进一步示意一个典型的能源(石油)投资、贸易公司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情况。

风险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前台业务部门,这是确保有效内控机制的一个关键条件。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见图9,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个主要方面,涵盖包括市场、信用、运作和其他公司业务所涉及的各种风险。

2. 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

以上介绍的国际能源(石油)公司通常设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只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架构的五个基础条件中的一个(见图10)。其他四个基础条件包括:1)风险管理战略;2)公司政策、程序和指导规范;3)对风险的衡量方法和电子系统;4)对风险的限额和控制框架。这五个要素是建立公司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风险管理战略

通过制定公司战略规划来确立公司的长期、中期、近期业务战略,以及预期的收益水平。确立预期收益水平之后,可以相应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或风险资本,也就是确定公司对风险的胃口,进而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公司政策、程序和指导规范

在战略明确并清晰定义了预期风险和回报之后,关键是执行计划。确立明确的负责人是执行计划的关键所在。公司政策应该清晰地表明公司规则、程序,明确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以确保政策得到遵守、员工行为得到规范。公司政策应该指导规范例如人事任命管理制度、公司财务制度、公司风险管理守则、反洗钱、员工行为准则、贸易员管理准则等。

(3)内部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应该特别强调责任的明确划分。建立“树型”向上报告的体制或是“矩阵型”向上报告的体制,选择集中化或是分散管理的风险职能部门。

(4)对风险的评估方法和电子系统

需要建立一套详细的标准来指导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各种类型交易工具的数学定价模型、对评估参数的估算、模型的校正、关键的假设等等。企业应采用贸易和风险管理电子系统,因为手工操作或仅依赖于电子表格很容易出错。广泛采用数据自动化可以为业务迅速扩展提供支持,实现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国际上绝大多数能源(石油)行业内顶尖的公司都在电子信息系统上大量投资。

(5)对风险的限额和控制框架

风险除了要得到正确的评估和衡量,还应该由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来监控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并确保与计划承担的风险限额相符。这样的一个风险控制部门监控贸易和投资业务的许多方面,诸如监控“对交易员录入新交易的时间限制”、“用于价值评估的数据的合理性”、“对交易员同对家、中介商进行的交易进行行为分析”、监督“对录入交易的修改”、监控“在财务季度末期的非正常行为”等等。营造一个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和守规文化是保障杜绝风险管理事故、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只有上述风险管理的五个基础条件都具备了,企业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3. 风险管理流程

公司风险管理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步骤。

(1)鉴别风险

这是实施风险管理的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某种风险没有被正确鉴别,那么接下来的整个风险管理过程都不可靠,可能会导致低估风险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公司在开展所有的新业务之前都应该进行各类风险的鉴别,各个业务及职能部门应从各个角度来确认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公司业务的风险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定期重新评估。

(2)记录风险

风险一经确认,应当进行充分的记录和备案。在一个能源贸易公司,将复杂交易(比如复杂的石油期权合同)正确录入交易和风险系统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简单的风险管理系统可能无法充分记录该合同。如果不能完全记录该交易的风险,就可能会由于市场变化导致大额损失,因为风险系统不能把盈亏变化敏感而透明地体现出来。除了确保系统本身记录风险的充分性外,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极个别贸易员的故意欺骗,例如不把交易录入系统而导致巨额亏损。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及2006年日本三井住友(新加坡)石油公司石脑油贸易巨额亏损,就是由于个别贸易员故意隐瞒亏损的交易而造成的。

(3)评估和衡量风险

风险在被鉴别和记录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衡量和评估。一旦建立正确的衡量方法,得到风险评估结果就很简单。但有时采用的假设条件有可能不成立,风险评估也就相应地需要修改。风险评估人员必须能够处理这样的变化。死板地采用系统假设,不考虑例外的情况,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常识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在遇到不合理情况时应该随时提出质疑。

(4)报告风险

对风险进行例行报告,并确保风险始终控制在允许限额之内。风险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目前的风险水平(例如持仓、盈亏等),指出非正常的情况,比如大宗交易、大量的新交易录入错误、交易限额超限等。风险报告应该及时、综合、全面,并在必要时能够相应地进一步细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要求关键的风险报告在董事会议上提交以备讨论。

(5)风险的监控和控制

对风险、绩效的监控应该由一个独立职能部门完成。突破交易限额、违反控制程序的事件应当被当作事故记录在案,以供进一步研究分析。一般石油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职能由几个部门组成,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合同部门、法律及守规部、财务运营部等,而且各个部门的职能都应有清晰的划分。内部审计同样也是监控部门之一,该部门可以针对潜在的流程失误向管理层发出早期预警。

如图10所示,风险管理流程是一个动态的和周期性的过程,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的风险偏好的改变,不断地进行重新评估和持续改进或调整。

四、现代能源风险管理从控制职能发展成为战略管理工具

早期的能源风险管理侧重于控制职能,即如何有效地鉴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以控制企业业务运营中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涉及的风险管理技术复杂程度较小,定性化分析的含量较高,而且是以控制损失为主要目标。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控常常孤立地进行,职责分散在公司的不同业务职能部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改进并日趋复杂,现代的风险管理在控制职能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确保企业收益回报的稳定性,以最大化提高公司股东价值。如图11所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可以成为一个公司的战略优势,不仅可以帮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确定各项业务风险及回报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决策者在风险回报的基础上考虑分配公司资源并进行绩效考核。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开始逐渐成为主导,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管控集中在公司的专门部门进行。尤其是在美国安然公司(Enron)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发生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失控的事件之后,世界各国的政府监管机构针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令,比如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投资者、股东、公司董事会都对风险管理予以更高重视,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在董事会层面设置了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由审计委员会兼管风险管理职能),很大比例的公司还设置了风险管理总监职位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完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已成为确保公司长效发展的一个战略优势。

五、能源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规则

如引言中所述,能源(石油)企业进行有效的能源风险管理,尤其是对市场价格进行风险管理,就可能必不可少地涉及能源(石油)金融衍生品。能源(石油)金融衍生品业务涉及的“行业规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受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指由政府授权监管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的独立机构,比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英国金融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2) 遵守相应交易所的规则和监管条例。在商品交易所交易能源期货和期权合同时,应遵守相应交易所的规则和监管条例。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洲际交易所-包括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change)、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都有相应的交易所规则和监管条例。

3)进行场外纸货衍生品交易时遵循行业惯例和规范。比如被业界广泛采用的国际纸货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2002年颁发的场外纸货衍生品交易主合同(ISDA 2002 Master Agreement)。

另外,还有一些行业所推崇的最佳风险管理操作规范,包括G30(Group of Thirty)于1993年和2003年先后推荐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以及美国风险管理总监委员会(Committee of Chief Risk Officers)的一系列关于能源风险管理的行业最佳实践白皮书。

六、结 语

在过去20多年中,随着世界能源市场(包括原油、石油产品、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能源风险管理技术已被世界上广大能源生产商、消费者、交易商以及销售商利用。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也越来越多地被能源(石油)公司所采纳。很多上市公司还都在董事会层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尤其是在当今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能源供应紧张和石油净进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能源风险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交易巨额亏损事件以来,中国政府、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先后组织了几次大型国有企业的国际风险管理研讨会,并于2006年6月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中央国有企业中开始实施。笔者深信,随着中国能源、石油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风险管理也会被越来越多的能源(石油)公司和企业所重视,中国能源(石油)公司的风险管理将面临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将与国际能源(石油)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接轨。

参考文献

[1] The Group of Thirty. Derivatives: practices & principles. 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Derivatives,1993.group30.org/home.php.

[2] The Group of Thirty.Global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a plan of action. Group of Thirty Study Group Report, 2003

[3] Committee of Chief Risk Officers.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supporting metrics. ERM and Supporting Metrics White Paper,2006- 02. ccro.org/.

[4] 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asac.gov.cn/gzjg/qygg/200606200105.htm. NYMEX.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Inc. online rulebook.

nymex.com/rule_main.aspx.

[5] ICE.Contract rules: general provisions.theice.com/ publicdocs/contractregs/SECTION%20I.pdf.

第12篇

一、离岸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践

贸易中间商可以离岸公司的名义跟国外客户签合同,国外客户开出以离岸公司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再通过报关操作获取报关单、提单等贸易单证,并且要求船务公司在提单中将发货人做成以离岸公司为抬头,最后将上述贸易单证连同以离岸公司名义出具的发票、箱单、汇票等整套单据提交银行议付。而且,在贸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国外买家回款延迟的情况,不利于出口企业及时办理相应的核销退税。则可以运用离岸帐户将外汇汇到国内的银行帐户上结汇核销,不仅可以提前核销退税,也可以补办未核销退税的金额等等。归纳起来,设立离岸公司可在国际贸易中带来以下好处:

其一,在税收缴纳上,一般有限公司通常按营业额或利润进行纳税, 而离岸管辖区政府只向离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费,不再征收任何税款。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设立离岸公司,用离岸账户收款后将采购成本转账到供货企业,贸易利润截留并享受免税后再做分配,从而实现国际贸易避税目的。

例如,某企业的业务模式主要通过制造子公司B生产产品,销售子公司C通过购买B公司的制造产品向外出售来实现利润。由于两个子公司要分别向所在国缴纳大量的所得税而使利润受到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在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公司D, B制造公司今后将产品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先卖给开曼离岸公司D,再由离岸公司D把产品以接近市场正常的售价卖给海外各国的销售公司。这样,制造公司和销售公司由于产品的买卖差价都很小,所以各自的销售利润接近于零。由于开曼免征所得税,大量的利润留在了开曼的离岸公司D,实现了公司避税的目的。

其二,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经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设置关税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贸易及非贸易壁垒,企业出口货物会受到限制而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利用离岸公司的海外性,企业向自己的离岸公司出口,再由离岸公司转向贸易制裁国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贸易及非贸易壁垒的歧视和限制。

例如,在美方联合中国家具倾销的事件中,深圳、东莞等家具产区纷纷由协会牵头成立联盟予以应对。一般的共识认为企业应以积极应诉方式对付反倾销,但应诉反倾销成本庞大,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未必划算。所以,出口企业也开始尝试成立海外离岸公司,避免直接的冲突。在离岸中心注册国外品牌与美国商家进行业务往来,但产品仍在中国生产。虽然注册离岸公司也需一定资金,但相比应诉成本更为划算。

其三,当生产性企业找外贸公司做时,将面临贸易商盗用贸易信息及回款滥用的风险。而通过离岸公司做国际贸易,以离岸公司的名义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所有贸易信息实现内部控制,防止贸易信息被他人盗用。并且国外回款在自己公司的银行掌控之下,规避回款占用的风险。

例如,由于利益的驱动,贸易公司在业务操作中恶意盗取贸易信息的情况普遍存在,同时,如果国外客户回款到外贸公司的银行账户,而外贸公司在出现资金滥用导致债务缠身的情况下,实际出口企业也将面临货物和货款全损的风险。如果出口企业以所设立离岸公司的名义在自己控制的银行交单议付,不论是即期还是远期,直至国外回款这一段时间,都是在自己公司的银行掌控之下,并以支票背书转让方式收取货款,从而规避回款占用的风险。

其四,在外贸业务中,遇到缺少资金而无法获取中间商利润时,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国外买家开信用证给离岸公司,再将信用证转让给工厂。这样既不需要一分钱保证金,又可以把国外买家、价格等机密信息隐藏起来。而且,在国外回款不及时的情况下,可利用离岸账户的特殊性,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外汇的自由收付。

二、与离岸公司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基于离岸公司的特殊性,利用离岸公司进行欺诈,规避责任追究等风险便自然而生,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 离岸公司严格的保密制度,难以知悉公司的真实财务情况

根据离岸法域的特殊规定,社会公众和机构难以得知离岸公司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难以得知该公司内部及与其他公司之间的资产和人事关系,难以得知通过离岸公司进行的资金调度情况。由于离岸注册地信息不透明, 风险突出表现为虚增资产和虚增经营业绩。通过层层设立离岸公司制作虚假证明,比在需要信息公开的制度下制造假证明要容易得多。典型案例是 2003 年世界乳制品和食品业巨头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欺诈案。该公司通过开曼群岛的一家离岸公司虚构账面40亿欧元的美洲银行存款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掩盖公司的巨额债务来蒙骗投资者。并且,该公司透过离岸公司与其3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进行现金转账,掩盖其金融诈骗和银行假账的“黑洞”。最终审计发现该公司负债高达160亿欧元,公司股价连续暴跌使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 注册地对离岸公司宽松的管理制度,对其资信能力调查困难

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来说,离岸公司在制度管理上较为宽松。在中国信保承保业务中,通过海外调查核实国外买家资信状况时,经常会遇到国外买家实际上是“壳公司”,只是以离岸公司的形式获取了法人地位,海外调查渠道反馈的资信情况也往往显示“无实体经营,资信状况不详。”

以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离岸公司为例,只需要提交公司简章和章程,确认公司的名称,明确公司在岛上的注册办公场所的地址或岛内注册人的名称和地址(绝大部分在岛上无办公场所)以及注册资金(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即可申请设立离岸公司。申请注册人只需将文件材料寄给机构,支付800-1000美元费和注册费后完成注册。对在该地注册的离岸公司不直接开展监理活动,只要求公司每年按时支付一定的费用。按时缴纳许可费的,银行则给开具“资信良好的证明”。

(三)对于离岸公司来说,法人人格滥用风险更为突出

离岸公司在实践运用上不是作为一个经营实体,但离岸公司却可以作为独立的法人承担经营中的一切风险,使得离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多了一层免受责任追究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离岸公司身份上的海外性,使得在追究离岸公司责任时,法律适用的问题往往难以解决。而且离岸公司由于并不真正进行经营,往往作为资金的中转站,当成为责任承担者时,就算得以执行,其也不具有偿还能力。

以中国信保处理的案件为例,A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出口商根据A某子公司B发出的订单向B供应货物,但按照该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安排从母公司A处回收货款。考虑到A的优良资信,贸易双方逐年扩大交易规模。交易持续近两年后,出口商获悉子公司B以经营状况恶化为由申请破产,此时大额出运货款尚未回收。中国信保进行海外调查显示,该子公司B实际为A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离岸公司,本身并不进行实体经营。而对出口企业来说,本案中订单来源于B,合同买方也标明为B。虽然出口商一直以来均从A处回收货款,但A实际上仅为B的指定付款人,既不受销售合同约束,也无合同付款义务。A、B虽系母子公司关系,但均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在B行将破产、无力偿付的情形下,A亦无义务替B承担债务。而出口商在交易过程中,主要依据A的经营规模、资信状况等因素进行销售决策,忽略了对实际承担责任方B的评估和监控,导致盲目扩大交易规模,造成无法挽回的巨额损失。

三、防范离岸公司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 严格对其进行资信状况审查

如果从离岸公司的注册地难以获得全面或有价值的相关离岸公司资信情况时,可以从离岸公司实际控制人入手对该离岸公司情况进行调查。如从注册管理人处获取该离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通过调取实际控制人的资信报告,查清其实际控制人的背景材料,以往的经营状况和商业诚信情况,以及设立离岸公司的目的,从而较清楚的掌握该公司的资信情况。而且,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相关管理机构查询到一些离岸公司的有效信息。比如,对于开曼群岛上注册的离岸公司,可以从注册机构中查询到离岸公司主要负责人、成员、受益人和授权人的相关信息。甚至对于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的离岸公司,通过当地的税务管理机构可以查询到对离岸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应尽可能要求离岸公司提供担保

离岸公司的风险之一便是责任追究困难,为了避免或防止这种离岸公司在出现责任时无法找到责任的承担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要求合作的离岸公司提供一定的担保,从而促使合作的离岸公司真心实意地履行合同。一旦风险发生,追究担保方的责任比直接要求离岸公司承担损失,更易于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中国信保海外追偿案例中,就成功通过对离岸公司担保方的追偿,最终帮助出口企业全额收回欠款。出口企业向国外买家A出口700多万的货物,该买家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离岸公司,为了增加货款的安全性,要求另一买家B对付款提供全额无条件、 不可撤销的独立担保, 且该担保在上述担保债务未全部清偿前持续有效。买方A收货后仅支付小部分货款, 提出受金融危机影响无法立即偿还全部欠款。鉴于国外买家欠款金额巨大,出口企业随即委托中国信保进行海外追偿。海外调查显示,买方A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壳公司, 缺乏偿付能力, 而买家B是货物的真正买方,具有一定偿付能力,并且担保人B与出口企业进行继续合作的愿望。经追偿人员与担保人多次直接谈判, 债务人及担保人最终同意出具书面还款计划。当贸易合同方为避税等原因设置的壳公司,且贸易实际收货人和最终偿付人为实际控制人时,可以要求实际控制人为合同提供连带担保责任。